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梵網經菩薩戒增益 一



請掀開《梵網經菩薩戒本》,看第三十二頁,我們從戒體的部分直接講起。這一次主要要講的是十重戒,但是十重戒不能離開「無作戒體」。這「無作戒體」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說「眾生受佛戒者。即入諸佛位」。就是因為眾生本來是佛,那麼只因一念無明,妄有能所二相,從是起業所以造成流轉。現在藉由般若的熏修,藉由戒法的開發,所以你能夠明心見性,你能夠復本還源。所以講經、講戒以前,一定要告訴你什麼是心性。那為什麼從這一段經文直接看呢?因為這一段經文確實是現在-我看到的這些律宗,這現代的這些律宗的律師常常搞錯的;連釋迦牟尼佛在宣說戒體你都不知道,請問你怎麼得戒?你怎麼傳戒?什麼是無作戒體,你搞不清楚,你要怎麼了脫生死?你要怎麼來修持佛法?就像打造金器一樣,有模具沒有金子,這金器不會成就!修行亦復如是,你只有戒相,你不明戒體,那你只是裝模作樣。我說你破了戒,都還抬舉你了,因為你根本沒得戒,你要怎麼破戒?無戒可破,根本就是個大外道。受了戒,讀《菩薩戒》你天天讀,都還是個外道,什麼原因?你「無作戒體」,你不明白。所以越修越回去了,越修越顛倒,以致於菩薩戒變成五戒、變成十善,甚至變成外道戒,這個是什麼原因?這就是不明「無作戒體」的原因。在佛門,即使是五戒,祖師大德講五戒都告訴你什麼叫「無作戒體」。《瓔珞戒經》講的:「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什麼心?就是眾生的這個本源自性清淨心,皆以這個為體。那何況菩薩大戒直指心源。你只要能明白無作戒體,你就得戒了。所以前面的經文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說:「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你能不能相信自己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能信的,你就得戒了;即使沒有儀式,你還是得戒。你看六祖慧能大師有沒有受過儀式?他還是得戒。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接受這些傳戒的儀式?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所以佛法講的是真如實際,但是你不可以廢除傳戒的儀式,我們常講「理事不二,性相一如」。如果你只執事廢於理,這個是盲修瞎鍊;那執理廢於事,那就是狂慧,你得到的是狂慧。要知道「事依理成,理由事顯,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這個才是真正你算是有一點了解佛法。那麼我們直接看到經文: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

這裡是《菩薩戒》的核心-正宗分,其他後面的這個十重四十八輕戒是流通分,你不要想說流通分就差了一點,那是你不善解經,法華經所謂「初善、中善、後善」,三分俱善,正是這樣的道理。後面的流通是依正宗而流通,前面的序是依正宗而起序,都是同樣的重要。所以你不了解無作戒體,你不了解心性,你不算得戒。你以為去戒場做個觀想,拜個這個十方諸佛,你就能得戒,那個未必啊!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所以這裡佛告諸菩薩言,他說:「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所謂半月半月,就是三十、十五-就是黑月跟白月;實際上,所謂「誦者」是落實的意思,六祖能大師所謂「智者心行」,愚者只是口誦而已。現在的人雖然誦戒,天天誦,天天迷惑顛倒;不是頌戒迷惑顛倒,是他自己不識得,所以後來才會變成外道,執在相上不見性。本來持戒是能成就的,但是越持越迷惑,就是因為得不到根本,抓不到重點。這裡講:「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按事相上來說是半個月半個月;但是實際上是在一切染淨當中,一切境界相當中都能不忘失「光明金剛寶戒」,這個就是所謂「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只要你心不迷,即是誦戒;心若迷了,那這個誦持就有中斷,這個是我們應當知道的,不是只有口誦而已,要能明心,心要不起妄、不起念。所以你平常的時候你就要念佛、就要修行用功,這個很重要。那麼下面講的:「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就是講我們-我們也應當如是誦,為什麼?因為乃至十發趣,就是十住為菩薩,十長養這就是十行,十金剛就是十迴向位的菩薩,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十地菩薩就是從初地一直到十地,諸菩薩亦誦,他們都是這麼誦。誦什麼?「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你看下面講:「是故戒光從口出。」他們怎麼誦戒?就是不忘失心性,不忘失光明金剛寶戒-戒光從口出。那麼此光「有緣非無因」,不屬斷滅,因為眾生以不生不滅性為因,現在又能夠透過佛法的熏修發起始覺,始覺就是緣,始覺合本,直趨究竟覺,所以叫「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這「光光」就是指戒體。為什麼這裡把它斷開來?這是祖師大德斷的,他說這個是戒體-「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也就是講我們的真心本性不屬一切色相。所謂《無量義經》說的:「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這個就是講我們真心的本體,有緣非無因;但是它非是一切色相,非青黃赤白黑,非屬於色法,非屬於心法,「非色非心」-因為一切世間法以色心二法涵蓋而盡,不管色有幾種,心有幾種,都不外乎色心二法,所以告訴你「非色非心」;但是不墮斷亦不墮常,所以說「非有非無」-非有非無。有的人會認為真性是有的,著於有見上;或是認為真性是空的,著於無見上。所以我們剛才《無量義經》的經文還沒跟你講完,後面講的:「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不是讓你墮在空,空有它的妙用,空有不二,所以它這裡講「非有非無」,就讓你知道真心本性不屬有也不屬無。那一般的學人,他會認為他要透過修行才能證得,所以後面告訴你「非因果法」。很多人認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實際上這個都不算究竟之說,真正究竟之說就告訴你,你的真心本來清淨,本自現成,所以它不屬因果法,不是你造作善業得來的,也不是你造作惡業它能消失的,它不屬世間的因果,也不屬二乘的因果。二乘的因果它是把因給滅掉,這個起煩惱的因他給滅掉,貪瞋癡滅掉,生出了一個菩提、生出了一個涅槃,它是生滅因果。那大乘呢?「因即是果,果即是因。」而告訴你無盡復無盡。所以你看為什麼大乘佛法裡面,這些諸佛如來的像,下面都是踩著蓮花,不光只是出汙泥而不染,它是代表「一乘」-因果同時,這蓮花它的蓮子跟花同時出現,告訴你「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同時」。所以它不屬一般的世俗的因果法,不屬二乘的因果法。世俗的花比喻作二乘的因果,他是把因給滅掉了,所以你看外面的其他的花,花謝了才會生出果實,因滅了果才會現前,所以是屬於生滅法,不是究竟法。那我們大乘佛法裡面講的非因果法,真心本性不屬因果,你本自現成,不假造作,不屬生滅,不屬有無,不屬斷常。有人認為心性亙古亙今,這墮在常見;有些人認為死了以後斷滅,他落在這個斷見當中,認為人死以後什麼都沒有。那麼心性,你要做常見來說的話,如果你認為心性是常,那就不會有你現在的生死了,所以心性不屬斷常-不屬於斷見與常見。如果心性屬常見的話,那你現在修行也不會成佛,因為你常在輪迴,不光不能現輪迴相,佛也沒有辦法過來救度於你,你也沒有辦法超出生死,所以為什麼大珠慧海禪師講:「心性有變易否。有變易。」如果不變易的話,你出不了三界,這個又再更深一層的道理。所以我們這一次叫菩薩戒增益,就是要增益大家的正知正見,不要在心性上做斷見與常見。很多人都認為心性是常的,從來不變,不變講體不變,那若做常見而解,它沒有作用的話,那怎麼現這個十法界,有生有滅,那生滅-但是相滅,體不滅,這是大乘。若一乘的說法,體隨相生滅,而不妨不滅。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隨著生滅而不生不滅,所謂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真心,這是本性,就是眾生的心,就是你的心,你這麼如是觀照、那麼反照,你會開悟。所以我跟你講這一段,你要仔細的去思惟,這是直接告訴你真心本性。所以這裡你去受戒沒有人跟你講,請問你怎麼得戒?你要得什麼戒?菩薩戒體長什麼樣子,怎麼得?落於有心則墮於有見;落無心則墮於空見。
以亦有亦無心,你則墮於煩惱見,煩惱亦有亦無,一下這個煩惱,一下那個煩惱;非有非無,你就墮戲論見,請問你用哪一個心來得戒?真誠心,清淨心,拿掉真誠,拿掉清淨,心又是什麼?你能懂嗎?沒有人告訴你,沒有諸佛如來跟你講,你得不了戒,你只是去參加一個聚會,參加一個儀式而已,甚至現在的戒場都跟你講世間話,直接教你破戒,他美其名叫做開緣,實際上就是教你破戒,那個不叫開緣,用慈悲眾生來成就為所欲為,這個是邪師說法,現在的出家人很沒有道啊!常常用慈悲、方便來成就眾生的為所欲為,也成就自己的為所欲為,這個不可以,所以受了菩薩戒你就要知道,你就要有正知正見。下面講:「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修行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這個三個,講了三個根本,佛的根本,菩薩的根本,乃至大眾諸佛子的根本,你要受戒,你要學佛,你要成佛,這個根本你一定要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心性,你不了解光明金剛寶戒,你沒有得到受戒的利益,所以這裡釋迦牟尼佛再三強調,根本中的根本,這裡比後面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都來的重要,你不要去想說我輕戒跟重戒等持,那個是胡思亂想,先明心性再說,不明心就有輕重二相,而且是錯亂顛倒,講這個話錯亂顛倒,為什麼說輕重等持是錯亂顛倒?把輕戒當重戒,把重戒當輕戒,你說相等嗎?重戒有重戒的罪,輕戒有輕戒的罪,如何等?怎麼等?以何心來等?所以說這個話,你沒講清楚,你不負責任,戒亂傳,不懂的人聽起來好像很有一番道理,好像叫平等心持戒,那心平又何勞持戒,又何必輕重等持,行直又何用參禪,所以這麼一詰問下來,說這個話的人你就很清楚了,沒有得戒啊!不懂戒律。
所以你就要清楚了,沒有戒體的人表面裝得再好都是假的,為什麼說他裝?沒有戒體,就像這個「愛」,世間人講愛,愛這個字當中他沒有心,連世間人講的情情愛愛當中都有心,何況你學佛,你學佛你受戒,怎麼會不明心,連世俗的愛欲都還講中間寫一個心,心有感受,在感受當中有心叫「愛」,這世俗人的愛,他都還有心,何況你學佛。所以你不明心性,你只有受沒有心,那誰來受?你只有戒相,沒有心體,那誰持戒?你到底有沒有走偏走歪掉,自己都不知道,就像瞎子開著車一樣,那不非常危險嗎?而且還載著很多人,那叫「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我們以前用古德講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現在不是這樣子,這是講一個人,他自己一個人眼睛瞎了,騎著一匹瞎馬,夜半臨深淵,現在是後面還載著一堆人,所以叫一盲引眾盲。所以為什麼一直講心性之理,非常的重要。這個是修行的根本,你做所有的行,不管你修學淨土宗、修學禪宗、修學律宗、修學密宗,這個真心本性都是修行的根本,是大眾諸佛子的根本,所以為什麼前面告訴你什麼是無作戒體,什麼是真心本性。所以後面講的:「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佛為什麼講了三個應該,應受持,你要認取,就是受持,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應讀誦,讀誦者不忘失也;應善學,善自護持,念念不忘,依此心體善學諸法,所謂善學諸法,就是一切境界當中不迷,就是善學。所以講了三個應該,說了三個根本,再告訴你三個應該,我們中國人講話講三次就是強調語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你受戒這個是入道的基礎,依無作戒體,你在行菩薩戒,那一切戒都具足了,所以為什麼《梵網經》菩薩戒可以直接頓受,因為它一戒就具足一切戒,光明金剛寶戒就包含著十重戒、包括比丘戒、比丘尼戒,包括了所謂的五戒、包括了三皈戒,它都包括了,因為它直接從根本修,所以稱為一乘的戒律,是諸佛如來……是釋迦牟尼佛一成道的時候就說,跟《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同時說的,都在普光明殿說的,就如來的成道處說的,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再花這一點時間再跟你強調。
下面講: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這是講世間種種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人種,乃至他方世界,乃至無形的眾生,你看像這個國王,王子,百官,宰相,這個屬於在上位者;下面講庶民,就一般的民眾,甚至黃門,黃門以前講叫太監,無根之人;淫男淫女,這裡講最差的行業,或是奴婢,就講最低層的行業;八部鬼神,講鬼神眾,或是金剛神、道場神,甚至是畜生乃至變化人,重點是但解法師語,這法師不是只有現在你們看到這可見師,或是你的得戒和尚,或是說戒和尚,法師就是指釋迦牟尼佛,這個要稍微說明一下,所謂指釋迦牟尼佛,這佛堪稱為大法師。釋迦牟尼佛傳的法給他的弟子,你從他的弟子受戒,那這個弟子解不解法師語?所以後面講的,為什麼你找出家人受,可以不用見好相,就是因為這個出家人有得戒,他解得佛語,所以他能得戒,能傳你戒法;那如果這個人不得戒呢?不解光明金剛寶戒,那他就不能傳,傳了叫無解作師,斷眾生法身慧命,是菩薩波羅夷罪,斷人家慧命,後面講一切有命不得故殺,眾生有慧命,不得故斷,一樣的意思。所以從釋迦牟尼佛受戒,師師相傳,都是能夠解釋迦牟尼佛這個大法師之語,你向他求戒了,才會得戒,如果不解,那就不會得戒,所以這法師含著兩種意思,一個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一個就是要傳你戒的法師,這個法師解不解法師語,解不解釋迦牟尼佛的話,我看現在很多都是不解。祖師大德的給他看也看不懂,這禪宗有一句話講叫「睜眼瞎」,睜著眼睛的瞎子,給他看都看不懂,沒有辦法了解,只能說業障太重,執著太重,所以處處著,處處著相,處處執著,所以經典在你面前你看不懂,這裡講盡受得戒,只要能解世尊講的光明金剛寶戒,那你就得戒了,所以叫盡受得,為什麼叫盡受得?這個「盡」不光包括前面的這些人,乃至於能夠究竟受得圓滿的戒,所以叫盡受得戒,都是第一清淨者,都得上品戒,這個是真得。得戒以後就要持,持就是你要能夠對一切境界當中能夠不迷,要不執著一切境界,所以叫無所持而具戒,無所捨而行檀,這個就真正會應用,但是呢在你還不會應用以前,這根本最重要,一定要明白。
下面講: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告諸佛子,有十重波羅提木叉,這十重波羅提木叉實際上就是指光明金剛寶戒,對於所防的境界上分為十重,實際上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所以告訴你,你要明白根本。若受佛戒者,不誦此戒,非菩薩,如果你受了佛戒,你不落實這十條,你忘失本心,這個就非菩薩,我們剛才講的,「誦」,你不要當成就是口誦,所以現在很多持戒,他都是口誦,嘴巴誦戒,嘴巴參禪,這叫口頭禪,口頭戒,他以為每個半月半月這麼誦一次,他就是菩薩了,不是的,這裡講的你要合著光明金剛寶戒一起看,就像電器,要有電才能通,不然你這個電器再怎麼精緻,再怎麼高科技,沒有電一樣不行;就像室內的燈光再怎麼漂亮,沒有通電,也顯現不出來;菩薩萬行的因花,如果離開光明金剛寶戒,這因花也沒有辦法開,菩薩萬行的因花,所以你要懂。這十重波羅提木叉如果離開根本的光明金剛寶戒,它也沒有辦法運行,你所行的跟外道戒,跟聲聞戒,或是一般的五戒十善,那沒什麼兩樣,不信你看現在很多跟你講戒律的,都把這十重戒給你講成跟五戒一樣,你一去聽戒,他就告訴你,都一樣!跟五戒差不多!甚至有的更顛倒的,你要受菩薩戒,他叫你不要受,五戒做好就好了,反正都一樣!這個就是妄說毗尼,壞亂正法,必當永墮不饒益處,末法這種出家人很多,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講,末法就這些出家人,妄說毗尼,壞亂正法。不懂得菩薩戒的殊勝,一盲引眾盲,把大家搞得跟他一樣愚癡,所以你要知道這裡講的誦戒,就是要能夠修持這十重戒,乃至後面四十八輕戒。他說:「我亦如是誦。」所以你看,盧舍那佛已經離開世間相,為什麼能如是誦呢?就是他念念不失,心心在道,所以叫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這過去菩薩已學,現在菩薩今學,未來菩薩當學,所以這個就很重要了。下面講:「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所以講這十重戒都還沒說,為什麼這裡跑出一句「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這菩薩波羅提木叉,祖師告訴我們就是指光明金剛寶戒,受持有受持的相貌,忘失則有忘失的相貌,所謂受持菩薩波羅提木叉,成就如來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圓滿;如果你忘失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就成就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位,如果你能夠不忘失菩薩波羅提木叉的話,你是成佛,忘失就有忘失的現象,就是九法界流轉。所以這裡講持戒有持戒的相貌,那不持戒有不持戒的相貌,所以你持戒,持光明金剛寶戒,就能成佛。不持戒那就變成了六道的凡夫,變成了外道,所以《觀佛三昧經》講:「能觀心性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跟這裡講的,文字雖然不同,意思是一樣的,後面還是跟你強調,應當學敬心奉持,應當要學習、要認真的來學,要能夠奉持不忘,要能夠把我放下,你學佛不能成就,就是你的我見太重,我執太重,整天就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覺,所以對自己沒有辦法要求,對於戒律不能夠持守,對於道場的規矩你沒有辦法隨順,那個都是我執太重,腦筋裡面想的都是世間,以為造作世間事你就能夠得解脫、得自在,就像現在的父母,認為小孩一定要有很好的學歷,他將來才能夠賺大錢,才能夠有名,這個都是不信因果,你跟他講他還我執我見,你學佛你就不能這樣子,我執我見應當要放下,不要整天落在自己的感受上,落在自己的想法上,讓這些妄想纏縛著你,讓這些妄想虐待你,你還覺得很好,還覺得很得意,所謂的得意就是什麼,讓你稱心如意,你沒有辦法知道這個是妄想,學佛你要真正來學,把我執我見放下,不要當個說藥人,什麼叫說藥人?很會講藥性,這個藥是歸什麼經,它是屬性是什麼,很會說,真的藥現前了,你卻不認識,學佛亦復如是,不要只會口談佛法,真的煩惱現前了,你識不識得,還是找很多理由,很多藉口,很多原因,或是給自己臺階下,想說自己大概學佛的緣還沒到,這個也還沒到,那個也還沒到,明明已經聽聞大乘佛法,還有什麼還沒到,就道心還沒到,出離心還沒到而已,那這個心怎麼到?把世間的都放下,這個心就到了,道心就有了,出離心就有了,成佛的這個菩提願就有了,這世間你要能放的下,這個叫真正學,你才能明心見性,你才能夠做佛、做菩薩,這三界你才能出得去,我告訴你這三界,不是真的有界線,就是你心裡面有種種妄想,所以妄現出有三界,有六道輪迴的現象,若離妄想,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離開了妄想,你的無師智、自然智馬上就現前了,所以修行你要會修,你現在處在妄想境界當中,你自己要跳脫得出來,這些妄想境界就包括你的家庭、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這些都是你妄想變現出來的境界,你在這個境界當中再起種種妄想,所以迷失本來,起諸業障,障礙自己學佛,障礙自己成道,很多人都是如此,世間放不下,甚至還要倒過來毀謗出家人、毀謗正法,說你們出家人不懂、不了解,不知道我們在家很苦,我們要是不了解,那何必來出家,就是看清楚了,早就知道你們會遇到什麼狀況,我們不想遇到,這不是逃避,這叫放下,你也趕快放下,你就是真正的出家人,不要毀謗,認為法師不懂,法師不了解你的痛苦,然後就講一些毀謗的話,耳朵裡聽著大乘佛法完全不起作用,都是煩惱起作用,不是光明金剛寶戒起作用,受了戒還是迷惑顛倒,這些大有人在,如果你是在其他的地方聽菩薩戒,那你迷惑顛倒理所當然,你如果是聽了我們講的菩薩戒,你還迷惑顛倒,那你就是罪有應得,為什麼叫罪有應得,你起念造作,你一定落在三界當中,一定受果報,我們講戒,就是希望眾生能出三界,能斷妄想,念佛的人能夠求生淨土,能夠帶業往生,所以你自己要提起來,道心要有,不要墮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墮在塵勞當中,修學過程一定會有一些障礙,一定會有一些障道的因緣,你不要害怕,你把它轉過來,這個障道因緣也許是你的身體,給你生病,你就要懺悔你的業障,也許是人家障礙你,那你也要向他懺悔,懺悔你自己過去生障礙人家學道,這一生人家障礙你,再有的就是你自己的貪瞋癡放不下,總是有很多理由,很多藉口,那你雖然聽戒,雖然學佛,你沒有辦法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只得佛法的名字,所以叫做個名字佛,你來我們精舍,你做名字佛,那還不如別來,要做觀行佛,要真正開始用功,我們這個是修行的道場,是要大家成就的,不是要你墮落的,這點你們要清楚。我們直接看
第一條、殺戒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第一條殺戒。殺戒這一條,我們之前講過,斷眾生的慧命,這個罪最重,除了慧命以外,生命也要善自護持,包括眾生的生命,你要能夠護念一切眾生,一切有命的不可以殺,肉不可以吃,葷的不能煮,也不要幫忙買,因為你持戒,這不是自私,這是慈悲,你好像對你家人是不自私的,你對這些被殺眾生是自私的,而且我告訴你,你去買這些葷的,你去煮這些葷的,這些眾生將來不光是報復你,而且報復你的家人,為什麼?是你家裡面的人要吃,你殺牠、你吃牠,牠將來殺你全家,吃你全家,所以這裡講一切有命不得故殺,學佛人一定要吃素,受了菩薩戒一定要吃素,連外道他都是素食,不學佛的沒有宗教信仰,他都想到他要慈悲心,不要殺害眾生,他都能素食,何況你是諸佛如來的弟子,釋迦牟尼佛是素食,我們在《楞伽經》上,很清楚的看到,釋迦牟尼佛是素食的,在〈斷食肉品〉裡面佛就告訴我們,末法的時候,有這些出家人,妄說毗尼壞亂正法,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聽許他的弟子吃肉,甚至佛也吃肉,釋迦牟尼佛講你如果這樣毀謗,你將來必墮地獄,必然惡業纏身,那麼這一段文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不吃肉,不吃肉就是素食,所以跟你肯定佛是素食,不是講假話,那麼再來看,這些告訴你可以吃肉、可以煮葷的,這些人是妄說毗尼壞亂正法,這戒給你胡說八道,講戒不好好講,給你胡說八道,妄說毗尼,破壞佛陀的正法,甚至毀謗釋迦牟尼佛,做一個佛弟子還謗佛,那你說這些人有沒有得戒,肯定不得戒,而且還犯重戒,不光教眾生殺生,自己也犯了毀謗三寶,也犯了盜戒,為什麼犯了盜戒,盜戒裡面講不得自己盜、不得教他盜,你教他殺生就是教他盜取別人身上的肉來吃,所以是教他盜,你殺生,至少破了三條戒,你還很得意、很高興,覺得自己很會開方便,很能度眾生,很慈悲,我跟你講你死了以後,你到三惡道去,你會嚇一大跳,為什麼你出家到後來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你自作聰明,破壞佛陀的戒律,所以這裡講不可以自殺,自己斷眾生的生命,乃至教人殺,教別人斷,或是讓別人去斷,自己在背後指使,或是暗示別人,或是說話故意令人起瞋,讓別人衝動起來去斷人家的生命,慧命亦復如是、一樣的,想方設法用計謀,這就是方便殺,看到人家殺生,你還說殺生是有德的,比如說殺蚊子,人家在殺蚊子,你還說這殺蚊子好,在那裡讚歎殺,你還說蚊子是害蟲,把牠殺了還有益大眾,這個都是犯菩薩戒,你不要想說犯這個菩薩戒沒事,等到你受果報的時候,你就知道慘了後悔莫及,所以不能讚歎殺,你不要看到你討厭的動物,你就趕快去查書去查牠這裡有毒、那裡有病,趕快跟大家講,公告大家,叫大家來殺牠,這個都是方便讚歎殺,如果你向大眾散播這種邪知邪見,這些殺業都要歸到你身上,你跟他是同樣是殺生,你跟他一樣是共犯,現代人講共犯,你在背後策劃執行,雖然你沒有親自去殺生,可是你教導大家殺生,這個是不對的,所以你們選擇行業自己就要注意,不可以選擇殺生的行業,殺害眾生罪過無量,自己一定貧夭短命,來生貧窮下賤,人家看到你都不歡喜,看到你都唾棄,甚至有人在這一生,因為他殺業非常重,人家看了就討厭,不會生歡喜心,連動物看到他都會攻擊他,而且殺業重的,你生病遇不到好的醫生,遇到的都是一些庸醫,給你開了一些好藥,結果因為你殺業的關係,人家吃不會死,結果你吃死了,這個都是殺業重的現象果報,所以為什麼勸大家戒殺,這是長養佛性慈悲心、長養佛性孝順心,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都是未來佛,這些眾生都是你過去的父母,也是未來的諸佛,所以不能殺害眾生,在佛教裡面大家都知道,十惡不赦的惡人提婆達多,他都還素食,所以為什麼你看提婆達多在法華會上,有一品叫做〈提婆達多品〉,造這麼多的惡業,將來還是作佛,惡報盡了以後還是作佛,就還有這一念慈悲心,佛給他授記,他這一生五逆罪都造了,下了地獄以後將來罪報受盡,他又能夠遇到佛法,佛授記他為天王如來,你要受了菩薩戒,你還吃肉、你還殺生,你連提婆達多都不如,你比他還壞,你比他還可惡,連這麼可惡的人他都能吃素,那麼你受戒你要發心求無上道,你怎麼能吃葷的,你吃葷的你要求無上道,你是絕對求不到,念佛不會得三昧,所以你看現在很多修淨土的,為什麼都沒有三昧,佛七一直打都沒有三昧,為什麼?回去就吃肉了嘛,怎麼得三昧呢?回去就想說我方便,開個緣,等到下一次放假的時候再來精進,這個是不會得三昧的,這些這個吃肉的人,將來都是不好的果報,而且吃肉一定殺生,所以菩薩大戒,第一條、不可以殺生吃肉,不可以斷眾生的命,這個是最重要的,要用什麼?要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還要愛護一切眾生,方便救護一切眾生,所以這個就不光只是生命,你要保護牠的生命、要護生,乃至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都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眾生者眾緣和合而生,這些山川、樹林、草木,都是眾緣和合而生,都算眾生,方便救護一切眾生,所以佛制連出家比丘不踏生草,這都是方便護生。為什麼?這草下有蟲。《學佛行儀》、《沙彌律儀》裡面教你走路要看路,地上有蟲、蟻,不要傷到,你要能方便救護眾生;甚至早上起來,都還教你「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如果真的不小心踩到了,希望這個眾生能夠超脫往生淨土,這個都是菩薩戒。菩薩戒一定就涵蓋一切的戒律,方便救護一切眾生。不光只是自己不殺,還要能護生,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眾生的生命。因為生態環境破壞掉了,這眾生也活不下去。就像你放生,你要是無知,你放下去,你把生態環境破壞掉了,被你放的這些生物好像是活的,可是那邊原有生態的這些生物死光了,所以你雖然這裡放,但是那邊又犯了殺業。所以沒有智慧的人,他不懂得去保護生態,他以為我只要放生放下去,他就有功德了,沒想到還造了殺業。那最後這些破壞生態的這些動物、甚至植物,還是被人家抓起來,還是被人家剷掉,抓起來可能就抓去殺掉,所以你放生並沒有功德,所以我們講的要如法的放生。放生就兼有護生的意思在裡面,這個都是菩薩戒,太多太廣了,乃至你的煩惱,你要能夠了達煩惱性空,不起一念能斷之心,作意造修,這講很文言,想說你要來透過修行來斷除煩惱。你要知道煩惱性空,那知道以後不妨無修而修,這就不犯殺了,所以這個都是不殺生。乃至知道煩惱即菩提,即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不妄斷煩惱,知道全相即性,全性即相,這都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如果菩薩你做不到,那是菩薩波羅夷罪,這犯了重戒。那犯了重戒怎麼辦呢?很多人想到要對清淨僧懺悔、對十方僧懺悔,對於犯輕戒要對首懺。我告訴你:佛門為什麼要拜懺?你以為你給這些沒犯戒的人在那裡懺罪,你就能夠消災滅罪嗎?未必消得掉,你要拜八十八佛,你要拜這些懺法,在佛前求懺悔。佛是清淨僧,佛聽得懂你的話,他懂你的心,佛菩薩知眾生的心,不是你先生知你的心,不是你太太知你的心,諸佛如來知眾生的心、知眾生的業,你要在佛前懺悔,而且佛是清淨僧。你拜懺的時候請十方諸佛,這是十方的清淨僧,佛是真正僧人中的僧人。向佛菩薩前懺悔,禮懺滅罪。所以為什麼佛門都有拜八十八佛,就怕你犯戒,那你在八十八佛面前發露懺悔。你看念這個懺悔就是教你怎麼懺罪,所以一般持戒的人不懂,現在犯了這個戒,趕快找幾個沒犯的,給他念一個羯磨,他就以為這樣就沒事了,下次還是犯。所以大乘的戒律它直接教你拜懺,你看這個叢林道場拜懺,早上念十小咒、念楞嚴咒,滅你的破戒罪、滅你的犯戒罪。所以祖師大德大慈大悲,世間人不懂,以為找個人來講,他的罪就滅掉了。你譬如說像犯輕戒好了,輕戒對首懺,對首,對誰的首,對自己的心首,不光只是人對人,自己有沒有心悔改。輕戒就是所謂的惡作罪。你犯了惡作罪,你譬如說你「合會軍陣。興兵相伐。」讓兩個國家打仗,這個惡作。你以為這麼對首懺,你就能消得了業障嗎?你如果沒有在十方諸佛面前懺悔,你殺這麼多眾生,這個業怎麼能消。所以腦筋要清楚,犯了戒,你要怎麼懺?你要拜佛門的這些懺儀,我們佛門裡面常用的就是八十八佛。拜八十八佛能懺一切破戒的罪,念楞嚴咒能滅一切破戒罪,縱然是你未受戒前的破戒罪也能滅。所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無問輕罪跟重罪,這個無問輕重,一時銷滅。所以為什麼我們講你要念楞嚴咒、要念十小咒。現在佛門有些出家人,早晚課念《弟子規》,我告訴你,你就準備下地獄。你看哪一些道場早課晚課念這些世間書的,你就知道這些出家人,你不要看他現在敲著木魚、敲著大磬,人模人樣的,他是人中的畜生、人中的餓鬼、人中的地獄道眾生,將墮地獄。所以你要清楚,這些都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你送這些世間的書,你滅不了你造的惡業,只有持咒、只有向諸佛如來禮懺,這才能滅罪。就像唐朝的時候有一位玄琬律師一樣,他這個人從小,我們看他的傳記就知道,他從小就是個得戒的和尚,他就懂得持戒,人家拿肉給他吃,他就告訴他,你不要為我殺生,為了這個事情他還去懺悔,他當小孩的時候,還沒出家,出了家是律宗的祖師,他小時候不小心打死了一隻蚊子,他跟他師父懺悔,師父跟他講,你不是故意的,這沒事;他還是覺得不清淨,他到佛前去跪拜,在佛前求懺悔,跪了一個晚上,大殿裡的佛變成真佛來告訴他:你的罪已經消掉了。所以是在佛前求懺悔,不是你對個人,甚至現在這些的持戒的,很多都是俗人,沒有成就,也沒有得戒,你對他懺怎麼會滅罪呢,所以懺罪是對諸佛菩薩懺,這些是清淨僧,你不要對人懺,那個沒有用,所以要清楚,這第一條殺戒。你不要去斷眾生的生命,不要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不可以故意斷也不可以不小心斷,你做事情你都要小心,你不要想說你殺了生、你吃肉了,你再來後悔;還來問我吃肉怎麼辦?不小心吃到了怎麼辦呢?不要不小心,沒有不小心,因為因果不會管你小不小心。因果,你要是犯了,那就是犯了,就會有相當的報應。所以不要把眾生的命斷掉了,把眾生慧命斷掉了,你再來懺悔,後悔莫及。所以為什麼講殺生這一條戒叫不可悔,因為後悔莫及,懺悔也沒有用,牠的命已經斷了,你的懺悔不能令牠復活,所以要知道。那麼這一戒最重的,還是一樣斷眾生的慧命,這個是最嚴重的,你斷眾生的慧命,一定要注意。不要斷眾生慧命,你要怎麼做?多流通正法,廣宣正法,所以你看一戒真的具足一切戒,具足一切的行法、行持,流通正法,你要修學佛法,你就能不斷眾生的慧命、不斷眾生的生命,你就能方便救護眾生。看到眾生要退心了、要退轉了,方便救護他;那如果人家不聽你救護,你也就不要起煩惱了,很生氣啊,我是他媽媽,講的話他也不聽。眾生要墮落,那就隨便他。有些人想說他要救護眾生、要幫助眾生,幫到後來自己都變眾生了,自己都起煩惱了,煩惱起得比誰都熾盛,那就不行。所以這一點要清楚,這是第一條殺戒。
第二條、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盜戒,盜者不予取。所以我們之前講過,你自性當中,你妄取一法,認為是實有的,這就是犯盜。甚至你的言語當中,你起心動念當中,教人或是設方便,讓人家著於世間法上的,取世間法都是犯盜。一切法本自具足,你妄生有能、有所,這個都犯盜戒。所以我們應當令一切眾生生福生樂,生福生樂,不要令眾生起煩惱,應當教導眾生知道性相一如,知道一切法唯心,不要妄取諸法。你自己也不要妄取,如果起一念妄取,你自己就要迴光返照。常看到很多同修,動不動起心動念,一件事情想半天轉不開來,這個都是犯盜戒。妄取世間法,認法為實有。你如果發現你認法為實有,你要趕快化空,不要隨著這個妄念,一直打妄想下去,不然又犯到後面的酤酒戒。所以要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一切法相有體空;一切法即心自性,都是你心變現的。山河國土大地都是以心為體。《楞嚴經》說的「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既然心現之事就沒有怨懟、就沒有取著,就沒有所謂的煩惱的出現,這個才叫不犯盜戒,不然就叫盜三寶物。為什麼?自性三寶,你要是起一念迷,就犯盜自性的佛寶,佛者覺也;起一念不正見,盜自性的法,法者正也;起一念染汙意,盜自性的清淨僧寶,僧者清淨也,起染汙意則盜自性三寶,所以故名盜三寶物。為什麼我們講修行,不妄取諸法,你就不盜了,念念銷歸自性。我們學菩薩戒、受菩薩戒,你要會受持,不可以像個俗人一樣,以為只要不要偷東西,這樣就叫不盜了。但是你對你的東西念念執著、念念放不下,這還是盜。對於世間事情你放不下,對於色身放不下,對於無上的佛道你不肯認取、不肯直下承當,都是犯盜。認為心外有佛果,可修、可取、可證,都是犯盜戒。所以修行你要會修,講盜戒最重的就是盜三寶物,盜三寶物裡面自性三寶。你自己迷惑顛倒,迷失本具的覺正淨,迷失本來,起不覺、起不正見、起染汙念,就是盜自性常住三寶,這個罪最重。迷失自性三寶、盜自性三寶,那就產生出六道輪迴、產生出山河國土大地,而後繼續犯重,堅固這個妄念,不斷的妄取妄取妄取,從細念一直至粗念,到後來做盜賊,偷人家的東西。所以我們修行從根本修,從心性下手,你就不會像二乘一樣有取、有證,二乘取著菩提、取著涅槃,這個東西都是犯盜戒。為什麼?菩提本自現成。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講:「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你還長養菩提幹什麼?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還取著什麼?一取著,菩薩犯盜,你就犯了菩薩的盜戒,所以這個修行要這麼修、這麼用功,念念觀照、念念在道。如果你迷惑了,迷了很遠了,趕快回頭,一念覺悟,這個罪就消掉了。如果你執著事相太嚴重,在佛前懺悔,所以我們剛才講的,你要在佛前懺悔,如果你能一念迴光返照心性,那所謂「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一念之間,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所以你看張善和,他就是念佛。這念佛呢,就是一念迴光,地獄猛火化成清涼風,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迷的時候呢,現了這個地獄的現象,因為他殺生,盜眾生的血肉,現地獄相,一念迴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迴光念佛、見佛、成佛時,所謂「以觀佛身故,即見佛心」。見極樂世界就除無量億劫生死重罪。極樂就是我們眾生本地風光,所以你要真正這樣觀照這樣修行,你就不會墮在二乘當中,你就不會去偷別人的東西,你就不會盜三寶物,盜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就是常住三寶,為什麼?因為自性常住,剛才講過「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自性三寶跟常住三寶不一不異,不可說同不可說不同,當然回到事相上來講,常住三寶就是現在有形有相的佛法僧-供佛的東西、供法的物品、供僧的這些東西,不可以偷;乃至把這個堂口的東西移到另外一個堂口去。以前叫堂口,現在叫部門,把這個部門的東西移到另外一個部門去,讓這個部門的人找不到,叫離本處。離本處就犯盜了。在講深入一點,眾生迷失本性就是離本處,本來住在大寂滅場地翻為名相之境。所以賢首國師講「真空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這就是離本處,即是犯了盜戒,我們眾生要不離本處,不離本處而成菩提,不離本處而入涅槃,不離本處而行六度,不離本處幫助一切眾生,所以能夠令眾生生福生樂,令一切眾生皆能夠復本心源,皆能夠不向外取著,皆能夠見得本處,你這樣持而不忘,不失,就是持不偷盜戒。
所以我們再講這個十重戒是在給你增益,再把它講仔細一點,上一次時間不夠。菩薩戒這麼修的,你們可能沒聽過,這個就是你了達心性之後,對於心性之理能夠明白了,你就會修了,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盜戒可以這樣持,這是真正的菩薩,你是真正的佛弟子,其他的都是著相。所謂修者修行者以離相為宗,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教你不犯盜戒,不妄取諸法,不妄取諸法就是離相,教你無所持,教你不執著,就是不犯盜,就是持戒。心與眾生同體,同一體性,眾生即佛,佛即眾生,就是生常住慈悲心孝順心,即是不殺生。同體大悲,前面講的不殺生戒。這裡告訴你心不要取諸法、不要著相,無念無作,這個就是持不盜戒,你不偷盜,不離本處。如果迷惑顛倒,你就趕快回頭,所以為什麼說菩薩犯戒,雖然犯戒不名為犯;雖然破戒不名為破,正是此意,除非你起一念二乘心,起增上慢心,你退菩薩願,那就叫破戒了,你覺得這學大乘有什麼好的,不學了變成去學小乘的,背大向小,那就破戒了;其他的像這個雖然犯戒,彌勒菩薩在《地持戒經》裡面講的,不名為犯,雖然犯戒不名為犯。所以為什麼說菩薩戒,你不用擔心你會破戒,很恐怖,只要一起個心念就破。我告訴你:不可破,真如自性,「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你怎麼破,即使你墮地獄了,都沒有辦法破,所謂「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讚佛功德。」心性就是佛的功德,心性即佛,心性的作用就是佛的功德。我們跟你講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戒,不是凡夫戒、不是二乘戒,也不是著相的菩薩戒,那更不是五戒,更不是外道戒了。所以你自己要發無上的菩提心來學,恭敬心向佛菩薩學習、向祖師大德學習,念念不忘失,念念在道,以光明金剛寶戒作基礎、作根本,你在持這些一切戒相的時候,行一切戒相的時候,你就懂得怎麼做了,這是給你略說殺戒以及盜戒,那你們要能夠善思惟、善思量,不要迷惑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