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隨喜功德福報大




普賢行願品》裡面說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的目的,在於對治眾生好嫉妒障礙的心。世間人沒有學佛,誤認為世間是實有的,認為自己的六根接觸六塵,所看到、感受到的都是真實的,所以在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起心動念,有種種的得失、利害。見到人家好,不願意生歡喜心隨喜、讚,看到人家做好事有福報,自己也不願意發心來做,還要惡意毀謗,或是有意無意的說閒話。例如,說人家做好事別有用心,存善念是有目這種都是造非常重的惡業。學佛的人,自己不要在這些事情上打轉,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動念,妄生分別,因為這個世間是虛妄的,不是實有的。眾生就是因為一念無明,錯認萬法為實有,所以就得失、利害、有嫉妒、有障礙。
應該要知道這個世間,每個人的福報不同,縱然是做同樣一份工作,受用也不一定一樣。所以看到人家有福報,自己要懂得讚,懂得隨喜,那麼你的心,最碼是歡喜快樂,是不嫉妒、不瞋恨的。要知道「嫉妒」也是瞋恨心的一種,《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人的瞋恨心一起,嫉妒心一起,百萬障門,「百萬」是形容詞,形容非常多。「障門」就是業障;起一念瞋心就迷失了本性,包括本性原有的功德、智慧,統統念瞋心給障蔽住了,所以稱為「百萬障門開」。「開」就是起作用。所以學佛人,要能夠懂得隨喜、讚,隨喜人家的發心,讚歎人家的福報受用、功德利益。自己想發心成就的善行,如果自己有因緣,就自己來做,如果自己因緣不具足,無法成就見到人家發善願、做好事,或是護持三寶,或是發心種種的善行,都要隨喜讚歎。
十方諸佛看到眾生能夠起一念善心,也都會隨喜讚,所以他們「佛」。想一想自己為什麼還是「眾生」,還在輪迴?就是這一念心不夠廣大。菩薩已經見性了,菩薩們的功德可以互相融通,互相應用。初菩薩可以用等覺菩薩的功德,沒有自他二相。絕對不會說等覺菩薩品位比較高,初住菩薩的修行就不如等覺;沒有,大乘菩薩的行為一一都是性的,在佛菩薩分上都是心量廣大,所以能斷煩惱,能出三界,不會再受六道輪迴。
在凡夫分上則不然,兄弟和兄弟之間,都還要計較利害得失,家親眷屬之間都還要耍心,這是現代眾生的悲哀。所以學了佛就要知道,要放開心量,不要愛跟人家比較,比較物質,比較名聞利養...,愛比較就會愛計較,那只會使自己越來越苦,寃親債主只越來越多。這「冤親」不是指無形,是指看得到的活冤親會越來越多,跟你作對的人會越來越多,也就是世間人講的:「你的敵人會越來越多,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這都是因為自己一念高下心,愛比較的心理所使然。
所以當我們看到人家有,自己沒有的時候,不要去生羨慕心、嫉妒心,要反觀我們自己,業障有沒有消?乃至於自己是否真正能把煩惱放下?能放下煩惱,就是有福報的人。真正有福報的人,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過什麼樣的生活,都自在,都不會起煩惱。所以自己不要境界上妄生分別,一妄生分別,就表示自己對這世間還非常執著,對這個世間認假作真。那說要放下,要求生淨土,都是空話,所發願更是虛願,虛願就不是真的。所以境界現前的時候,學佛人就要提醒自己,要能夠警覺,不要讓境界迷惑了,千萬不要掉到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去。能這樣子做,在佛法上,功夫就會更進一步,也有福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