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第一、不敬師友戒│菩薩戒四十八輕戒( 悟顯法師講述)

 


悟顯法師 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  四十八輕戒


第一、不敬師友戒
佛言。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不要看到四十八「輕」就以為很輕,四十八輕戒是相對於前面的「重」戒來說個「輕」,對於不清淨者、有犯者說「垢」,所以叫輕垢罪。輕垢罪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叫「惡作罪」或叫「失意罪」,也叫「突吉羅罪」。「失意」就是你犯這些會令你忘失菩提心,很多人以為四十八輕戒是比較輕的罪、是比較無關緊要的。這樣就是輕視戒法、輕視戒律。這四十八輕戒裡所有的都是要防範你去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乃至迷失本性,毀壞「無作戒體」。

當然,「無作戒體」本不可壞,因你迷失了,才勉強名為「壞」。所以這四十八輕不是跟你說你犯了這罪過很輕,而是「惡作」。所以當看到「犯輕垢罪」,就要解成是「犯惡作罪」,名為「菩薩惡作罪」。「惡作」是說你這行為是錯誤的,是惡的。你不敬師友,乃至後面的「軍陣合會」、「燒山林曠野」、破壞三寶、毀謗出家人等等,這些都是惡作,過失非常地重。所以這不是屬於輕的戒律。不懂的人就會覺得犯了沒前面十重戒嚴重,那就錯解了。輕是對重說輕,也就是有四十八條惡作罪,裡面有很多都牽涉到只要你犯了惡作,你就會毀犯到前面的殺生、偷盜、妄語、邪淫乃至酤酒,甚至瞋心,失慈悲心就是瞋心,乃至毀謗三寶,背大向小就算是毀謗三寶。

所以這四十八輕是遠護,為什麼叫「遠護」?就是防止你犯到十重戒,乃至防止你退失菩提心,所以一樣地重要。永明大師說過:如截瓊枝,而寸寸是寶;如析栴檀,而片片皆香。大師用栴檀來比喻,「栴檀」就是沉香木,將沉香木一片一片切下來,每一片都是香的;瓊枝就是珊瑚,「如截瓊枝」,是說你把珊瑚切成一段一段,寸寸都是寶。又有古德講:「如人食蜜。中邊皆甜。」無論是重戒、無論是這四十八輕戒,都非常地重要,都與「無作戒體」息息相關。

為什麼特別強調「無作戒體」?因為太多人不懂了。實際上,這戒相不會離開戒體,但是你不明戒體只有戒相,那是沒有辦法持得好、持得圓滿。所以一定要懂得,這梵網戒是性戒,不是一般的遮戒。一般的遮戒是你有受,做了才算有犯,或是佛在世的時候,弟子犯了以後才制。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餘的戒都是遮戒,用來防非止惡。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是遮戒。所以不要以為你不受菩薩戒,你就沒有過失,做了還是一樣有過失,這點一定要知道。

第一條:「佛言。若佛子。」佛子是指有學佛的,無論你是國王,「欲受國王位時。」你要登基做國王,或是「受轉輪王位時。」或是百官要受位的時候,應先受菩薩戒,那現在沒有國王,包括現在稱為總統、稱為主席。或稱為總理都一樣,或是要任各部會的首長,你是學佛人,你如果要接這職位的時候,你都一定得受菩薩戒,這是佛規定的。「應先受菩薩戒。」為什麼呢?它這裡所說的不光只是一般我們看到的這些達官顯貴,包括你做官,甚至包括你經商,受執行長位時、受副執行長位時,都是一樣的。你有受菩薩戒,你的商品在製作時就不會是黑心產品,就不會損害眾生。為什麼?因為菩薩以慈悲心為本。不是只有做一點善事,這菩薩戒教你要利用你的職位,利用你的財富來利益眾生、來推廣佛法、來破除外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規定,不管你做什麼樣的職位,或是做官,都應當先受菩薩戒。如果你能受持,「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的「鬼神」是指八部鬼神,不是指一般的外面附身的那種鬼神。現在佛門很流行鬼神附身,又是這個鬼,又是哪個城隍、哪個王爺來附身,來請作三時繫念,還一做就做幾百場,做到出家人都迷惑顛倒,在家人也跟著迷惑顛倒。這只是舉三時繫念作例子,還有很多各種的法會。不要聽到人家讚歎你兩句,說哪一個鬼、哪一個神,說你多有修、你是佛再來,很希望你來做法會,一聽到這話就迷惑顛倒了。這就是「出家難過恭敬關」,無論什麼年紀都一樣,尤其是有一些年紀大的,習氣特別重,所以出家人自己就要清楚。還有在家人也是一樣,要小心、要注意的。「一切鬼神」這是指天龍八部。「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是說:你真正受菩薩戒,願意利益眾生,你跟這些八部鬼神發的願是一樣的,他們也發願要護持正法,你跟他們算是同見同行,所以他們也會尊敬你、守護你,因為他們也持菩薩戒,也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這一戒就是教要敬師敬友,所以天龍八部一樣會守這條戒律,也會守護你。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唱反調,你喜歡破壞佛教,你喜歡背大向小,你喜歡世間的名聞利養,也許你現在還看不到報應,但是你要清楚,凡事都有因果。等到你往生以後,這些鬼神一定會找你算帳。

這條講到:「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他會保護你的國家,他會保護你的國土,他會保護你的官位、保護你的企業……,為什麼?因為你這是利益眾生的企業,所以龍天善神擁護。這裡講的「鬼神」要注意,可不是一般來求超度的鬼,他們自己三餐尚且有問題,需要求你超度,需要你請他們吃飯,他們怎麼有能力去保護你?所以戒本中所指的一定是這些摩睺羅伽王、緊那羅王、金翅鳥王,這些大福報的鬼神,他才有辦法去護持你;護持你的家庭、護持你的企業、護持你的事業,因為你利用你這個位子在利益眾生,所以應當受菩薩戒。受了之後,「諸佛歡喜。」所以諸佛歡喜人家受菩薩戒。可是現在佛門裡面的假和尚不喜歡人家受戒,一旦你要去受戒,他就會告訴你:「菩薩戒很恐怖,受了沒有守好,將來就墮地獄,你還是不要受」。他勸你不要受,他還騙你:「你只要把五戒做好就好了,都一樣啊!」他就會這樣勸你。所以,遇到這種人,你自己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諸佛如來是歡喜眾生受戒的,你能勸眾生去受戒,諸佛歡喜。相反地,人家要受戒,你障礙他,還用出家的身分勸他不要受戒,那你就造罪業了。人家發心要受,你勸他不要受,叫他不可以受,那就不行了。人人都可以受戒、都可以得戒,除非你有七遮罪,那又另當別論。這點後面會跟你解釋清楚。

下面講:「既得戒已。」得無作戒體、得菩薩戒,能夠「生孝順心恭敬心。」這裡講的「能夠孝順」,不是回家孝順父母。所謂「孝順至道之法」是要你對於「至道之法」生孝順心,如此之「孝」方名為「戒」,這種「孝」才是「戒」。什麼叫做「至道之法」?也就是一乘佛法。此法能夠讓你至於無上菩提之道,所以叫「孝順至道之法」。「孝」者順也,就是叫你順於「光明金剛寶戒」、順於菩薩戒,這個「孝」才是真正的戒律。

所以不要看到「孝順」兩個字,就想到回家孝順,那就不叫菩薩,因為你的心裡生起執著來了,菩薩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當然,不希望你學佛修行的世間人會告訴你:「你家裡面的人你都照顧不好了,怎麼照顧眾生?」這時候如果你心裡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被人一句話就給轉了。能成為家人是有四種緣而成的,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來報恩的、還債的,都會讓你心生貪著;若是討債的、報怨的,就會讓你生瞋恨,無論怎麼演變,總是墮在貪瞋癡當中。達摩大師講:貪瞋癡三毒,名為三大阿僧祇劫。眾生不能成佛就是被這三毒所繫縛。一毒代表一大阿僧祇劫,三毒繫縛你三大阿僧祇劫,都無法成就!所以要知道,沒有正知正見,你很容易就被世間人給轉了。世間的事情沒有圓滿的時候,學佛應當勇猛精進。世間這些萬事都可以送給別人,都無關緊要。之前跟同修講過:你不要以為你現前的先生是你的先生,你現前的老婆是你的老婆,你現前的財富是你的財富。這些在你斷氣了以後,你的老婆可能是別人的老婆,你的先生可能是別人的先生,甚至是你仇人的先生、你仇人的老婆。還有更離譜的,現在你的先生就是別人的先生,你老婆就是別人的老婆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放下這世間,有人替你養老婆、養先生,很好啊,那正好你可以專心來學佛,你不要再執著了。你不要再去看什麼幸福人生講座,拿著救世界當作藉口,試圖挽救你的婚姻,這事即使超人來都沒有辦法轉變,佛菩薩來也沒有辦法,而且佛菩薩來一定勸你放下,勸你不要在意。世間這些財富也不是你的,經典說:財為五家共有。且不說你遭難失財,單單你家出了一個敗家子,就能把你的錢財全部敗掉,所以這錢財不是你的。即使現在也不是你的,你要是真的了解什麼是錢,你就知道「錢」根本是虛妄的,每一個國家的匯率每分每秒都在變動。所以它不是真的有實際價值,而是生滅變異。

所以要懂得放下。不要聽到講「孝順」,就只想到家庭、事業等等,世間意全部冒出來,這是不對的。大家要學維摩詰居士「示有眷屬。常樂遠離。」雖示現有這個家庭,但是心裡絕不貪著,常樂遠離。佛在《四十二章經》講:「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你的老婆、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都是來繫縛你的,他們沒有一念想要出離。如果你是女眾,這一句經文你就要這樣子受持:「牢獄有散釋之期。丈夫無遠離之念。」要反過來受持。對男眾來說是妻子,妻子無遠離之念。對女眾來說是丈夫,丈夫無有遠離之念。你要看得破,你要放得下。《八大人覺經》云:「安貧守道。唯慧是業。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唯慧是業的「慧」就是指般若智慧。所以,不要起種種的情見。

「見上座。和尚。阿闍黎。」當見到你的上座,教你的親教師、你的軌範師、你的依止師,乃至於佛門裡面的這些大德、法師、同學,一起學大乘的,是同見。同依一個戒師修學大乘的、同依一個和尚學大乘的名為同學。同見於大乘佛法、同行於大乘佛法者,這些就是指你的同參道友。說同學、同見、同行,實際上講的都是一樣的。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見到他們要恭敬,不可以當作沒看到。恭敬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學習別人的好處,學習他們身上的德行,所以名為「問訊」。一般的問訊就是指到佛門來打個毗盧印,問完之後就大眼瞪小眼,那不叫問訊。在佛門裡面的問訊,除了打招呼以外,還要肯學習,要虛心、要謙下;這都是問訊的意思。不要在道場鬥爭、鬥亂。自己講話要謹言慎行,要想到這話要是講出去,人家會不會誤會、會不會對別人有所損害、對道場有所損害?想清楚了再講,不要恣意而為、而言。不要帶世間的習氣,不要有世俗心,不要講世俗話……,這都包含在問訊的意思中。這才叫「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如果不但不問訊,連樣子也不裝,或是只有裝樣子,假裝很謙虛、很客氣,心裡面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認為自己很行,認為自己是老修,認為自己是老參,認為自己在這個道場很久了,認為自己在佛門裡面很有貢獻了、很有地位了,這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看到有的人你跟他緣不好你生瞋心,看到有德的人你不學反生毀謗、生癡心,統統都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若是「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這是教你要「如法供養」,就是如法依教修行供養。此外對於有德行的人,他生活所需,你也必須一一如法供養。甚至「以自賣身國城男女」,如果是國王,他可以把國家王位讓給別人,去學習佛法,賣身、賣國城男女,乃至你是大戶長者,你可以捨家業、七寶百物,統統都拿來供養大德法師、大德和尚。這是指受菩薩戒的人應做的。「若不爾者。犯輕垢罪。」也就是:應該身口意三業皈依佛門、皈依戒法,這就是「恭敬師友」。你真能這樣做,一切天龍善神都護持你。

在唐朝武則天的時候,契丹作亂,武則天派兵討伐,並請法藏國師,也就是賢首國師幫忙,在長安設十一面觀音像,依法持咒。沒幾天,前方就傳來捷報了,說賊兵聽到天鼓聲,見到觀音大士從空而降,契丹軍心大亂,使得敵人不攻自破,全部潰不成軍,於是退去。這就是感應。

在唐朝唐玄宗天寶元年時,西域康居(音渠)大石等國,聯合西域諸國領兵攻打安西,唐玄宗他派人去請不空三藏大師誦咒做法,不空三藏大師念了仁王護國密語,才念了十四遍忽然見到神兵五百人,帶甲操戈立於殿庭,大師告訴玄宗皇帝,這是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副陛下意,前往救援安西,請陛下設食供養以遣之,到四月的時候安西回奏長安。二月十一日,安西城東北方黑雲中見金甲人高約一丈,空中鼓角大鳴,聲震天地。敵寇帳幕間有金老鼠咬斷弓弦,五國聯軍即時兵敗潰逃。煞時間城樓上見天王形,並謹製其像以勘驗之。這一天就是誦咒做法之日,所以只要你真正持戒,護法神護持你、護持這個國家。這是唐朝的真實公案。

所以真正持菩薩戒、受持佛法,它可以保護你的國家、保護你的事業、保護你的企業,甚至保護你的人身。前面兩個例子:武則天請賢首國師,賢首國師是得道的高僧,不空三藏大師也是得道的高僧。唐朝都非常地護持佛法,這都有歷史記載,這些大臣、皇帝,都受菩薩戒。唐德宗禮清涼國師為菩薩戒教授和尚;皇家都拜這些國師作菩薩戒的戒師,受菩薩戒。所以不論你是在什麼樣的職位,不論是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都要去受。受了以後要恭敬師友,要全心全意皈依三寶,奉持佛法、護持佛法,用你的能力、用你的財力、用你的人脈護持佛教,推廣大乘、推廣了義之法,破除邪魔外道。

現在有很多附佛外道,說要學弟子規、學世間法等等的,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穿著出家人的袈裟在破壞佛教,還有一些是小乘原始外道,他們也說自己是學原始佛法。這些外道統統都要掃出佛門去,不可以讓他待在佛門,這些都是妖魔鬼怪來破壞正法的。你有學菩薩戒,你就有這個發心,你肯發心,你就有這力量、智慧、辯才,你就有這麼大的福報可以護持佛教。

這部分是講第一條戒,恭敬師友、恭敬三寶。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華嚴經感應傳白話故事 ─ 一心誦華嚴經的比丘尼 (10)

 



華嚴經感應傳白話故事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大乘定香精舍義工白話翻譯......

【原文】

第十篇

儀鳳年中。西域有二梵僧。至五臺山。齎蓮花執香爐。肘膝行步。向山頂禮文殊大聖。遇一尼師在巖石間松樹下繩床上。端然獨坐口誦華嚴。時景方暮。尼謂梵僧曰。尼不合與大僧同宿。大德且去。明日更來。僧曰。深山路遙。無所投寄。願不見遣。尼曰。君不去某不可住。當入深山。僧徘徊慚懼。莫知所之。尼曰。但下前谷。彼有禪窟。僧依而住。往尋果見禪窟。相去可五里餘。二僧一心合掌。手捧香爐。面北遙禮。傾心聽經。聆聆於耳。初啟經題。稱如是我聞。乃遙見其尼。身處繩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光。赫如金色。皎在前峯。誦經兩帙已上。其光盛於谷南可方圓十里。與晝無異。經至四帙。其光稍稍却收。至六帙都畢。其光並入尼口。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震旦國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恆於中住。今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萬菩薩俱。其山在岱洲南折洲東北。名五臺山。首楞嚴三昧經云。文殊是過去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佛。又央崛摩羅經云。文殊是東方歡喜世界摩尼寶積佛。彼神尼之境界。必文殊之分化。以示梵僧也。

 

【白話參考】

第十篇

儀鳳年間。西域有二位梵僧。到五臺山。持蓮花拿著香爐。肘膝行步。朝山要去頂禮文殊大聖。途中遇見一位尼師在巖石間松樹下的繩床上。端然獨自坐著,口誦《華嚴經》。

當時天色已暗,尼師見到了僧人,便對梵僧講,天色已晚,女眾法師不便與男眾法師同住處在一室。說畢,便請僧人白天時來。明日再來。梵僧就說,若白天再來,這深山離此地路途遙遠。且無地方方便可投寄住宿。希望尼僧不要拒絕,要求遣返他。尼師就說。若你不能先離開,我也不能留下來住這兒。那麼我也應往深山去,離開這裏。這位梵僧聽完,還猷豫不決,慚愧不安的對尼師說道,他不知該往何處?尼師對他説,但凡往下走會看見前面有一個山谷。哪兒會發現有禪窟。僧人依照指引前往入住。到達時果然尋見禪窟。距離尼師位置大約有五里餘距離。二位僧人一心合掌。手捧香爐。面向僧人而安住下來。並予面向北方禮拜。專心聽經。聆聆於耳。初啟經題。稱念「如是我聞」。就遠遠地看見這位尼師。她身位坐有在一繩床。面向盛於山谷南方約方圓十里距離。與白晝無異。誦經至四帙。其光稍稍回收減少。到第六帙經誦畢。發現這個光就並入到尼師的口中,《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有說道:在震旦國東北方,有菩薩的住處。名為清涼山。過去諸菩薩。恆常於中住。今有菩薩,名字叫做文殊師利。還有許多萬眾菩薩也居住在此。其山在岱洲南折洲東北,又名為五臺山。首楞嚴三昧經就有說道:文殊菩薩是過去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佛。又在央崛摩羅經也有提到,文殊菩薩是東方歡喜世界摩尼寶積佛。那位神聖的尼師的境界,必是文殊菩薩所化現身。而來示現給梵僧見到的。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第十、謗三寶戒

 




悟顯法師 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  十重戒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處所說三寶非只講事相上三寶,更強調自性三寶。

何謂「謗法」?佛在經教裡說:如果生起四種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戲論謗。所謂不了當體即空,妄謂一切法是實有,是「增益謗」。不了體空能生諸物,妄謂一切法入於斷滅,是「損減謗」。不知自性「有不礙空、空不礙有」,起亦有亦無見,不知自性非有非無,這是所謂的「相違謗」。如果不了達佛性「雙照有無」,認為有一法或一切法是「非有非無」—不屬有,也不屬無,是所謂的「戲論謗」。

所以如果不明心,俱名謗法,都是毀謗三寶。乃至「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迷失佛性者謗三寶,菩薩聽聞如三百鉾刺心。「三百鉾」意思就是起無量煩惱。刺於光明金剛無作戒體上。眾生長劫輪轉,不能成佛,就是因為造此「謗三寶」的罪業。所以盧舍那佛制戒,教我們不能自謗三寶,於自性體上起四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跟戲論謗。

一定要知道真如佛性「雙遮雙照」之理,空不礙有、有不礙空。而空、有不妨同時顯現,不妨同泯。雙泯不妨雙存,雙存不妨雙泯,唯一無礙境,稱性圓融,名為法界,這是「周遍含容」。要了達周遍含容之義理,才叫不謗三寶。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戒,此處略說如是。

看到有人毀謗大乘,毀謗正法,若你還幫他掩過飾非,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要僧讚僧」。問題是:他是僧嗎?如果是出家人,這十條戒他都要知道。因為他不曉得,他才會去學世間法、去推廣世間法,認為弟子規可以學。那些都是謗法。更有一些無知的在家人,甚至有出家人,反而來講:「人家這也是做善」。問題是,這個善出不了三界,佛教不是只作善而已,佛法如果只剩五戒、只剩弟子規這些世間善法,那就是印度的婆羅門教,而不是佛教,根本不殊勝。出家人這一身袈裟,名為法界藏身,這每一格代表一法界,一心現無量法界,無量法界攝歸一心,就如同盧舍那佛的千葉寶蓮一樣,所以佛教出家人堪受供養。如果出家的人不能了知心性,不了盧舍那佛之境界,不能稱為沙門,不算出家,是不堪受供養。

所以學佛人不能自謗三寶,修行更不能落於四謗當中,要轉四謗成四益,如此修行才有根本、有基礎,才會真正成道。這十條名為十無盡藏,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隨舉一條即是全分的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不能捨戒,若是捨,就是忘失戒體,因為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若捨十條中任一條都是犯波羅夷。如《楞嚴經》所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若認為是一戒分成十條戒,那是凡夫的思惟模式,講什麼輕重戒要等持,那你就是凡夫。因為本是一精明,如同光明金剛寶戒,而你妄見有十條,妄見有四十八條,乃至有八萬四千條,都是「分成六和合」。所謂「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自性不染而妄生染著,所以妄見有這些分歧之事,而在算計估量,這都算是酤酒。

所以要清楚,任一條即是一切,菩薩戒深徹廣博,此處只能略說少分,如海中一滴之水,但是一滴之鹹味,無不皆遍大海。一滴之潤性,與渤澥之潤性無差。這佛性戒中,佛性就在戒中。佛性即戒,戒即佛性,不在別處,就在眾生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要能返照心源,自然見得本法。若見得本法,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即使身為在家相,亦是出家兒,是真正的出家,是真正學佛,這才叫受菩薩戒。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

這是教大家應當學,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乃至一念背失,就是「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重,那真是徹底迷失了。有的人在戒場受戒,出家人教你:「哪一條戒做不到,就可以捨」。他教錯了。菩薩戒若捨戒,捨一條就是捨全部,徹底迷失了,這是一次犯十條,這件事大家要清楚,菩薩戒不能捨戒,它是盡未來際,一受永受。

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

如果有犯,或是認為菩薩戒可以捨戒、退戒,皆是失菩提心,菩提心一失,菩薩國王位就不對了,菩薩轉輪聖王也不對了,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地地皆失。因為迷失本性,妄修善法,是名魔業。即《華嚴經》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乃至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所以菩薩戒跟五戒不同,五戒沒有講佛性常住妙果,五戒是講給人天、講給惡道—畜生、地獄、餓鬼這些眾生聽的,他們想得人身,所以學五戒。如果想成佛,佛就為他講《法華》,像法華會上龍女八歲獻珠,當下頓成佛。所以學佛不能忘失菩提心,否則一切位皆失,人身也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都不得名為比丘、比丘尼。那些人受了菩薩戒,卻忘失菩提心,若有誰告訴大家要去學小乘、學人天的,統統都不能稱為比丘、比丘尼。若這群人還受人供養,拿人家紅包,受人頂禮,這都是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楞嚴經》說:死了以後,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當然,更不能「無解作師」,要是對於佛性常住戒卷不能了解、對於光明金剛寶戒不能了解,那你不能傳戒、不能講戒,不然,佛法無邊,你造的罪業也無邊地重。

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這是講他所要受的罪,時間長達二劫、三劫,「劫」可以去查佛學字典,之前在《無量壽經》講座當中都有講過。無論是大劫、小劫,都是以地獄的壽命來算,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不聞父母名字,聽不到佛法。因為人家要學佛,你卻給別人世間法。你以不淨法與人,你傳世間法給人家,錯告訴人家:「學佛就是把人做好、把五戒持好」。那你是忘失菩提心,所以不聞父母名字,不聞三寶名字。所謂父母就是「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乃至佛法僧三寶、覺正淨名稱,你都聽不到,生下來就是個棄嬰,在佛門也學不到大法,永棄佛法邊外。在佛門中,是以智為母,以方便為父,「方便」就是修行的方法。造了不讓人聽聞正法的業,那麼之後你即使修行,你也得不到要旨,抓不到綱領,這都是因為你此生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就如同不聞三寶父母名字一樣,所以不可以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最後是勸大眾學菩薩戒,所以說:「應當學。」已受戒的,今學。未發心、未受戒的,當學。現在的菩薩是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而且要敬心奉持,不要有一念暫忘。五祖弘忍大師講要「守本真心」。就是要學人不起諸念,不落妄想當中。所以不應犯。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這菩薩戒展開有八萬威儀,菩薩戒在印度有三百卷,只來中土兩卷。是我們福報不夠,只能得知一點名相。在八萬威儀品裡會廣說。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以上是十波羅提木叉。

很多人持菩薩戒、修菩薩戒,只在戒相上打轉,不了無作戒體、光明金剛寶戒。縱然受戒猶如未受,雖出家猶如在家。即使念佛,還是念念執著、念念貪取、念念攀緣,總是不能見性,不能成道。誤以為學佛只要笨笨學,學佛不是越學越笨,而是要學般若。學到後來般若智慧就打開了,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般若智慧自然發起,見一切相自然不執著。到時心空無住,自然朗然心通,見自本性。

講菩薩戒,最重要是講光明金剛寶戒,眾生的佛性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十戒的戒相可以忘,但光明金剛寶戒不能忘,此一戒即具一切戒,是佛法中戒藏,是波羅提木叉。若順此,名為解脫;若不順此,名為墮落。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能觀心性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所以還是結歸在光明金剛寶戒,這才是持戒最重要的。如果忘失,即使持戒也是外道法,頂多生天,不能成佛。

以上是菩薩戒十重戒。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悟顯法師 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  十重戒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一戒略講重點。要是起一念瞋心,就是菩薩波羅夷。若起一念瞋火,認為有煩惱可燒除,乃至起諸觀法,就是所謂的「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欲除斷煩惱,都是瞋心不息,因為你不知道煩惱性空,不知道五陰非有,不能當體頓悟。反而自瞋,教人瞋,還教人家起種種造作,妄加除斷,「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謂「悔」者,是了知業性本空、罪性本空,是名真正受悔。所以當在唱懺悔偈,是懺悔罪性本空。何謂「瞋心受悔」?當人家跟你懺謝的時候,你要知道自己這念瞋心是空的,罪性本空,不然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謂的「悔」,就是在拜懺時,所念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才是真正的懺悔。要是起一念認為:有法可除罪。都是「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乃至除斷之意不息,都是瞋心不受悔。

所以修行不要妄起一念造作,妄起一念造作都是瞋心不受悔,菩薩戒就是如此,自己要做到「無我」,若是有「我」就有瞋,就有受悔與不受悔。所以要令眾生能夠常生悲心,能起無諍之事。如果你鬥亂兩頭,落於「是」、落於「非」上,統統都是瞋心不受悔。真正的菩薩是「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不著如風。」你的心本來就是如此。

講這十戒是告訴你,本心對於境界就是這樣運用,念念無不銷歸自性,法法無不當體即真。所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這才是真正的受持菩薩戒。如此才叫十無盡戒,如果你變成五戒,就叫「有盡」,變成八關齋戒,也「有盡」,乃至比丘、比丘尼戒,統統都是「有盡」。因為不見性,所以有盡。從第三條講到這裡,你就知道什麼叫「十無盡藏戒品」。為什麼跟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菩薩說?只為不見性,不了光明無作戒體,所以不能法法無盡,仍舊落於有修、有證上,不能一戒即是一切戒,不了「諸藏純雜具德門」,所以再為你重新開示十無盡藏戒。菩薩修行總是落在漸修、功勛位上,不是法王真子,這是第九條、瞋心不受悔戒。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卷第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第一冊  (節錄)



呼鐘聲偈

鐘聲傳華藏界內   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勳祈世界和平   利益報檀那厚德

南無華嚴教主毗盧遮那如來(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卷第五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五

復次普賢菩薩摩訶薩。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所謂有解脫門名嚴淨一切佛國土。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有解脫門名普詣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境界。有解脫門名安立一切菩薩地諸大願海。有解脫門名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有解脫門名演說遍一切國土。不可思議數差別名有解脫門名一切微塵中。悉現無邊諸菩薩神通境界。有解脫門名一念中現三世劫成壞事。有解脫門名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有解脫門名能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遍無邊法界。有解脫門名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入一切智廣大方便。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自功德復承如來威神之力。普觀一切眾會海已。即說頌言。

佛所莊嚴廣大剎  等於一切微塵數 

清淨佛子悉滿中  雨不思議最妙法 

如於此會見佛坐  一切塵中悉如是 

佛身無去亦無來  所有國土皆明現 

顯示菩薩所修行  無量趣地諸方便 

及說難思真實理  令諸佛子入法界 

出生化佛如塵數  普應群生心所欲 

入深法界方便門  廣大無邊悉開演 

如來名號等世間  十方國土悉充遍 

一切方便無空過  調伏眾生皆離垢 

佛於一切微塵中  示現無邊大神力 

悉坐道場能演說  如佛往昔菩提行 

三世所有廣大劫  佛念念中皆示現 

彼諸成壞一切事  不思議智無不了 

佛子眾會廣無限  欲共測量諸佛地 

諸佛法門無有邊  能悉了知甚為難 

佛如虛空無分別  等真法界無所依 

化現周行靡不至  悉坐道場成正覺 

佛以妙音廣宣暢  一切諸地皆明了 

普現一一眾生前  盡與如來平等法 

復次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得遍往十方菩薩眾會莊嚴道場解脫門。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得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教化成熟不思議眾生界解脫門。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得修習菩薩福德莊嚴。出生一切佛國土解脫門。普寶燄妙光菩薩摩訶薩。得觀察佛神通境界無迷惑解脫門。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得於一眾會道場中。示現一切佛土莊嚴解脫門。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得隨逐如來。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解脫門。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得親近承事一切諸佛供養藏解脫門。普清淨無盡福威光菩薩摩訶薩。得出世一切神變廣大加持解脫門。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得普入一切世間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解脫門。普相最勝光菩薩摩訶薩。得能於無相法界中。出現一切諸佛境界解脫門。爾時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解脫門海已。即說頌言。

十方所有諸國土  一剎那中悉嚴淨 

以妙音聲轉法輪  普遍世間無與等 

如來境界無邊際  一念法界悉充滿 

一一塵中建道場  悉證菩提起神變 

世尊往昔修諸行  經於百千無量劫 

一切佛剎皆莊嚴  出現無礙如虛空 

佛神通力無限量  充滿無邊一切劫 

假使經於無量劫  念念觀察無疲厭 

汝應觀佛神通境  十方國土皆嚴淨 

一切於此悉現前  念念不同無量種 

觀佛百千無量劫  不得一毛之分限 

如來無礙方便門  此光普照難思剎 

如來往劫在世間  承事無邊諸佛海 

是故一切如川騖  咸來供養世所尊 

如來出現遍十方  一一塵中無量土 

其中境界皆無量  悉住無邊無盡劫 

佛於曩劫為眾生  修習無邊大悲海 

隨諸眾生入生死  普化眾會令清淨 

佛住真如法界藏  無相無形離諸垢 

眾生觀見種種身  一切苦難皆消滅 

復次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得出生菩薩諸地諸波羅蜜。教化眾生。及嚴淨一切佛國土方便解脫門。雲音海光離垢藏菩薩摩訶薩。得念念中普入法界種種差別處解脫門。智生寶髻菩薩摩訶薩。得不可思議劫於一切眾生前。現清淨大功德解脫門。功德自在王淨光菩薩摩訶薩。得普見十方一切菩薩初詣道場時。種種莊嚴解脫門。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得隨諸眾生根解海。普為顯示一切佛法解脫門。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得成就如來智。永住無量劫解脫門。大精進金剛䐡菩薩摩訶薩。得普入一切無邊法印力解脫門。香燄光幢菩薩摩訶薩。得顯示現在一切佛始修菩薩行。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脫門。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得安住毗盧遮那一切大願海解脫門。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得顯示如來遍法界甚深境界解脫門。爾時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莊嚴海已。即說頌言。

諸波羅蜜及諸地  廣大難思悉圓滿 

無量眾生盡調伏  一切佛土皆嚴淨 

如佛教化眾生界  十方國土皆充滿 

一念心中轉法輪  普應群情無不遍 

佛於無量廣大劫  普現一切眾生前 

如其往昔廣修治  示彼所行清淨處 

我睹十方無有餘  亦見諸佛現神通 

悉坐道場成正覺  眾會聞法共圍繞 

廣大光明佛法身  能以方便現世間 

普隨眾生心所樂  悉稱其根而雨法 

真如平等無相身  離垢光明淨法身 

智慧寂靜身無量  普應十方而演法 

法王諸力皆清淨  智慧如空無有邊 

悉為開示無遺隱  普使眾生同悟入 

如佛往昔所修治  乃至成於一切智 

今放光明遍法界  於中顯現悉明了 

佛以本願現神通  一切十方無不照 

如佛往昔修治行  光明網中皆演說 

十方境界無有盡  無等無邊各差別 

佛無礙力發大光  一切國土皆明顯 

爾時如來師子之座。眾寶妙華輪臺基陛及諸戶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一一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其名曰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摩訶薩。雷音普震菩薩摩訶薩。眾寶光明髻菩薩摩訶薩。大智日勇猛慧菩薩摩訶薩。不思議功德寶智印菩薩摩訶薩。百目蓮華髻菩薩摩訶薩。金燄圓滿光菩薩摩訶薩。法界普音菩薩摩訶薩。雲音淨月菩薩摩訶薩。善勇猛光明幢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而為上首。有眾多佛剎微塵數同時出現。此諸菩薩各興種種供養雲。所謂一切摩尼寶華雲。一切蓮華妙香雲。一切寶圓滿光雲。無邊境界香燄雲。日藏摩尼輪光明雲。一切悅意樂音雲。無邊色相一切寶燈光燄雲。眾寶樹枝華果雲。無盡寶清淨光明摩尼王雲。一切莊嚴具摩尼王雲。如是等諸供養雲。有佛世界微塵數。彼諸菩薩。一一皆興如是供養雲。雨於一切道場眾海。相續不絕。現是雲已。右繞世尊。經無量百千匝。隨共方面去佛不遠。化作無量種種寶蓮華師子之座。各於其上結跏趺坐。是諸菩薩所行清淨廣大如海。得智慧光照普門法。隨順諸佛所行無礙。能入一切辯才法海。得不思議解脫法門。住於如來普門之地。已得一切陀羅尼門。悉能容受一切法海。善住三世平等智地。已得深信廣大喜樂。無邊福聚極善清淨。虛空法界靡不觀察。十方世界一切國土。所有佛興咸勤供養。爾時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諸佛所悟悉已知  如空無礙皆明照 

光遍十方無量土  處於眾會普嚴潔 

如來功德不可量  十方法界悉充滿 

普坐一切樹王下  諸大自在共雲集 

佛有如是神通力  一念現於無盡相 

如來境界無有邊  各隨解脫能觀見 

如來往昔經劫海  在於諸有勤修行 

種種方便化眾生  令彼受行諸佛法 

毗盧遮那具嚴好  坐蓮華藏師子座 

一切眾會皆清淨  寂然而住同瞻仰 

摩尼寶藏放光明  普發無邊香燄雲 

無量華纓共垂布  如是座上如來坐 

種種嚴飾吉祥門  恆放燈光寶燄雲 

廣大熾然無不照  牟尼處上增嚴好 

種種摩尼綺麗牕  妙寶蓮華所垂飾 

恆出妙音聞者悅  佛坐其上特明顯 

寶輪承座半月形  金剛為臺色燄明 

持髻菩薩常圍繞  佛在其中最光耀 

種種變化滿十方  演說如來廣大願 

一切影像於中現  如是座上佛安坐 

爾時雷音普震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世尊往集菩提行  供養十方無量佛 

善逝威力所加持  如來座中無不睹 

香燄摩尼如意王  填飾妙華師子座 

種種莊嚴皆影現  一切眾會悉明矚 

佛座普現莊嚴相  念念色類各差別 

隨諸眾生解不同  各見佛坐於其上 

寶枝垂布蓮華網  華開踴現諸菩薩 

各出微妙悅意聲  稱讚如來坐於座 

佛功德量如虛空  一切莊嚴從此生 

一一地中嚴飾事  一切眾生不能了 

金剛為地無能壞  廣博清淨極夷坦 

摩尼為網垂布空  菩提樹下皆周遍 

其地無邊色相殊  真金為末布其中 

普散名華及眾寶  悉以光瑩如來座 

地神歡喜而踴躍  剎那示現無有盡 

普興一切莊嚴雲  恆在佛前瞻仰住 

寶燈廣大極熾然  香燄流光無斷絕 

隨時示現各差別  地神以此為供養 

十方一切剎土中  彼地所有諸莊嚴 

今此道場無不現  以佛威神故能爾 

爾時眾寶光明髻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世尊往昔修行時  見諸佛土皆圓滿 

如是所見地無盡  此道場中皆顯現 

世尊廣大神通力  舒光普雨摩尼寶 

如是寶藏散道場  其地周迴悉嚴麗 

如來福德神通力  摩尼妙寶普莊嚴 

其地及以菩提樹  遞發光音而演說 

寶燈無量從空雨  寶王間錯為嚴飾 

悉吐微妙演法音  如是地神之所現 

寶地普現妙光雲  寶炬燄明如電發 

寶網遐張覆其上  寶枝雜布為嚴好 

汝等普觀於此地  種種妙寶所莊嚴 

顯示眾生諸業海  令彼了知真法性 

普遍十方一切佛  所有圓滿菩提樹 

莫不皆現道場中  演說如來清淨法 

隨諸眾生心所樂  其地普出妙音聲 

如佛座上所應演  一一法門咸具說 

其地恆出妙香光  光中普演清淨音 

若有眾生堪受法  悉使得聞煩惱滅 

一一莊嚴悉圓滿  假使億劫無能說 

如來神力靡不周  是故其地皆嚴淨 

爾時大智日勇猛慧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世尊凝睟處法堂  炳然照耀宮殿中 

隨諸眾生心所樂  其身普現十方土 

如來宮殿不思議  摩尼寶藏為嚴飾 

諸莊嚴具咸光耀  佛坐其中特明顯 

摩尼為柱種種色  真金鈴鐸如雲布 

寶階四面列成行  門闥隨方咸洞啟 

妙華繒綺莊嚴帳  寶樹枝條共嚴飾 

摩尼瓔珞四面垂  智海於中湛然坐 

摩尼為網妙香幢  光燄燈明若雲布 

覆以種種莊嚴具  超世正知於此坐 

十方普現變化雲  其雲演說遍世間 

一切眾生悉調伏  如是皆從佛宮現 

摩尼為樹發妙華  十方所有無能匹 

三世國土莊嚴事  莫不於中現其影 

處處皆有摩尼聚  光燄熾然無量種 

門牖隨方相間開  棟宇莊嚴極殊麗 

如來宮殿不思議  清淨光明具眾相 

一切宮殿於中現  一一皆有如來坐 

如來宮殿無有邊  自然覺者處其中 

十方一切諸眾會  莫不向佛而來集 

爾時不思議功德寶智印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佛昔修治眾福海  一切剎土微塵數 

神通願力所出生  道場嚴淨無諸垢 

如意珠王作樹根  金剛摩尼以為身 

寶網遐施覆其上  妙香氛氳共旋繞 

樹枝嚴飾備眾寶  摩尼為幹爭聳擢 

枝條密布如重雲  佛於其下坐道場 

道場廣大不思議  其樹周迴盡彌覆 

密葉繁華相庇映  華中悉結摩尼果 

一切枝間發妙光  其光遍照道場中 

清淨熾然無有盡  以佛願力如斯現 

摩尼寶藏以為華  布影騰暉若綺雲 

匝樹垂芳無不遍  於道場中普嚴飾 

汝觀善逝道場中  蓮華寶網俱清淨 

光燄成輪從此現  鈴音鐸響雲間發 

十方一切國土中  所有妙色莊嚴樹 

菩提樹中無不現  佛於其下離眾垢 

道場廣大福所成  樹枝雨寶恆無盡 

寶中出現諸菩薩  悉往十方供事佛 

諸佛境界不思議  普令其樹出樂音 

如昔所集菩提道  眾會聞音咸得見 

爾時百目蓮華髻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一切摩尼出妙音  稱揚三世諸佛名 

彼佛無量神通事  此道場中皆現睹 

眾華競發如纓布  光雲流演遍十方 

菩提樹神持向佛  一心瞻仰為供養 

摩尼光燄悉成幢  幢中熾然發妙香 

其香普熏一切眾  是故其處皆嚴潔 

蓮華垂布金色光  其光演佛妙聲雲 

普蔭十方諸剎土  永息眾生煩惱熱 

菩提樹王自在力  常放光明極清淨 

十方眾會無有邊  莫不影現道場中 

寶枝光燄若明燈  其光演音宣大願 

如佛往昔於諸有  本所修行皆具說 

樹下諸神剎塵數  悉共依於此道場 

各各如來道樹前  念念宣揚解脫門 

世尊往昔修諸行  供養一切諸如來 

本所修行及名聞  摩尼寶中皆悉現 

道場一切出妙音  其音廣大遍十方 

若有眾生堪受法  莫不調伏令清淨 

如來往昔普修治  一切無量莊嚴事 

十方一切菩提樹  一一莊嚴無量種 

爾時金燄圓滿光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佛昔修習菩提行  於諸境界解明了 

處與非處淨無疑  此是如來初智力 

如昔等觀諸法性  一切業海皆明徹 

如是今於光網中  普遍十方能具演 

往劫修治大方便  隨眾生根而化誘 

普使眾會心清淨  故佛能成根智力 

如諸眾生解不同  欲樂諸行各差別 

隨其所應為說法  佛以智力能如是 

普盡十方諸剎海  所有一切眾生界 

佛智平等如虛空  悉能顯現毛孔中 

一切處行佛盡知  一念三世畢無餘 

十方剎劫眾生時  悉能開示令現了 

禪定解脫力無邊  三昧方便亦復然 

佛為示現令歡喜  普使滌除煩惱暗 

佛智無礙包三世  剎那悉現毛孔中 

佛法國土及眾生  所現皆由隨念力 

佛眼廣大如虛空  普見法界盡無餘 

無礙地中無等用  彼眼無量佛能演 

一切眾生具諸結  所有隨眠與習氣 

如來出現遍世間  悉以方便令除滅 

爾時法界普音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會海已。即說頌言。

佛威神力遍十方  廣大示現無分別 

大菩提行波羅蜜  昔所滿足皆令見 

昔於眾生起大悲  修行布施波羅蜜 

以是其身最殊妙  能令見者生歡喜 

昔在無邊大劫海  修治淨戒波羅蜜 

故獲淨身遍十方  普滅世間諸重苦 

往昔修行忍清淨  信解真實無分別 

是故色相皆圓滿  普放光明照十方 

往昔勤修多劫海  能轉眾生深重障 

故能分身遍十方  悉現菩提樹王下 

佛久修行無量劫  禪定大海普清淨 

故令見者心歡喜  煩惱障垢悉除滅 

如來往修諸行海  具足般若波羅蜜 

是故舒光普照明  克殄一切愚癡暗 

種種方便化眾生  令所修治悉成就 

一切十方皆遍往  無邊際劫不休息 

佛昔修行大劫海  淨治諸願波羅蜜 

是故出現遍世間  盡未來際救眾生 

佛無量劫廣修治  一切法力波羅蜜 

由是能成自然力  普現十方諸國土 

佛昔修治普門智  一切智性如虛空 

是故得成無礙力  舒光普照十方剎 

爾時雲音淨月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神通境界等虛空  十方眾生靡不見 

如昔修行所成地  摩尼果中咸具說 

清淨勤修無量劫  入於初地極歡喜 

出生法界廣大智  普見十方無量佛 

一切法中離垢地  等眾生數持淨戒 

已於多劫廣修行  供養無邊諸佛海 

積集福德發光地  奢摩他藏堅固忍 

法雲廣大悉已聞  摩尼果中如是說 

燄海慧明無等地  善了境界起慈悲 

一切國土平等身  如佛所治皆演暢 

普藏等門難勝地  動寂相順無違反 

佛法境界悉平等  如佛所淨皆能說 

廣大修行慧海地  一切法門咸遍了 

普現國土如虛空  樹中演暢此法音 

周遍法界虛空身  普照眾生智慧燈 

一切方便皆清淨  昔所遠行今具演 

一切願行所莊嚴  無量剎海皆清淨 

所有分別無能動  此無等地咸宣說 

無量境界神通力  善入教法光明力 

此是清淨善慧地  劫海所行皆備闡 

法雲廣大第十地  含藏一切遍虛空 

諸佛境界聲中演  此聲是佛威神力 

爾時善勇猛光幢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觀察十方。即說頌言。

無量眾生處會中  種種信解心清淨 

悉能悟入如來智  了達一切莊嚴境 

各起淨願修諸行  悉曾供養無量佛 

能見如來真實體  及以一切諸神變 

或有能見佛法身  無等無礙普周遍 

所有無邊諸法性  悉入其身無不盡 

或有見佛妙色身  無邊色相光熾然 

隨諸眾生解不同  種種變現十方中 

或見無礙智慧身  三世平等如虛空 

普隨眾生心樂轉  種種差別皆令見 

或有能了佛音聲  普遍十方諸國土 

隨諸眾生所應解  為出言音無障礙 

或見如來種種光  種種照耀遍世間 

或有於佛光明中  復見諸佛現神通 

或有見佛海雲光  從毛孔出色熾然 

示現往昔修行道  令生深信入佛智 

或見佛相福莊嚴  及見此福所從生 

往昔修行諸度海  皆佛相中明了見 

如來功德不可量  充滿法界無邊際 

及以神通諸境界  以佛力故能宣說 

爾時華藏莊嚴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種十八相震動。所謂動。遍動。普遍動。起。遍起。普遍起。踴。遍踴。普遍踴。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擊。遍擊。普遍擊。此諸世主。一一皆現不思議諸供養雲。雨於如來道場眾海。所謂一切香華莊嚴雲。一切摩尼妙飾雲。一切寶燄華網雲。無邊種類摩尼寶圓光雲。一切眾色寶真珠藏雲。一切寶栴檀香雲。一切寶蓋雲。清淨妙聲摩尼王雲。日光摩尼瓔珞輪雲。一切寶光明藏雲。一切各別莊嚴具雲。如是等諸供養雲。其數無量不可思議。此諸世主。一一皆現如是供養雲。雨於如來道場眾海。靡不周遍。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歡喜如是供養。其華藏莊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為供養。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來坐於道場。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緣。各各三昧方便門。各各修習助道法。各各成就。各各歡喜。各各趣入。各各悟解諸法門。各各入如來神通境界。各各入如來力境界。各各入如來解脫門。如於此華藏世界海。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

補闕真言

南無三滿哆。沒馱喃。阿缽囉帝。喝多折。折捺彌。唵。雞彌雞彌。怛塔葛塔喃。末瓦山矴缽囉帝。烏怛摩怛摩。怛塔葛塔喃。末瓦吽。癹莎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