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二】
(精彩節錄)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五顯見性無還
悟顯法師 開示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從這裡開始到下面一大段,是要辯妄見,破行蘊,讓我們明了七識無體。
阿難聽了佛前面的開示,他說「我雖承佛如是妙音。」聽佛這樣開示,知道妙明真心元所圓滿,是我們的常住心地。「元所圓滿」是講「本來圓滿」。但我悟佛現在說的法,我現在是以攀緣心,在那裡看、在那裡聽,所以叫「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現在突然聽到,原來我的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所謂「沒有正倒、沒有遷變。無有動靜無有往來」,知道這個道理,但不敢去認取這就是常住真心。「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也就是說阿難他心裡還有疑惑,請佛再開示,讓他去除疑惑,能入無上道。
這裡講阿難所悟的只是音聲分別而已,所以說「乃是緣塵分別之性」,所以是生滅心。故屬於意根。所以云「認緣失真」者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現在是攀緣心,攀緣聲塵,此則因聲而有分別,還屬於生滅心。所以為什麼叫「聲聞乘」,聲聞乘人是因聲而有分別,他沒有見性、沒有開悟,他因聲而有分別,還是在用生滅妄想六識。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
佛告訴阿難,說:你用攀緣心在聽法,這法性之理,你當然沒有辦法悟得。所以說「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就像一個人用手指月,告訴你月亮在哪裡。「彼人因指。當應看月。」你要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見月,如果你不順著他指示的方向去見月,你反把他的手指當作就是月亮。那這個人不光不識得明月,也不識得手指。所以說「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因為他要你看的是月亮,不是要你看他的手指。不光不識得手指,連明暗你都沒搞清楚。所以說「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為什麼?「即以指體為月明性。」因為你把這手指當作月亮,月亮到底是明是暗?你也沒搞清楚。所以不光亡指,也不識明之與暗。因為把手指就當作是月亮。於是對「明暗二性無所了故。」對於明暗他就沒有辦法清楚明了。
所以佛說:阿難「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如果以分別我說法音是你的心的話,此則因聲而有分別,此心應離開這音聲分別,而有分別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就像一個客人到旅店住宿,稍微休息一下他就走了,這個旅店的老板不動不搖。常住真心亦復如是,它是離分別音別有全性。不因聲而有分別,所以叫聞性聞、見性見,聞性不隨明暗通塞,見性也不隨明暗通塞。我們講「明暗通塞」就是指變化相,因為眼對的是明暗,耳朵聽的是有聲無聲,我們的世間有通、有塞。「通」就是通達的,也就是空間。「塞」就是所謂的實體,它是有阻擋的意思。所以說不隨明暗通塞種種變化相,它仍舊有分別。
所以這裡講它是第二根本。是用「見精」以破七識無體,將顯「識精」為涅槃體。以第七意識是意識之根,它為分別性,這第七意識是依托第六識的分別,來顯現它的作用。六、七這二識其實通屬第八意識的「見分」。以緣內外亦名為緣心,也就是攀緣心,其實就是你的六識跟七識,都算攀緣心,今離前塵則無體。因為它是根塵識發生作用,離開了色塵,離開了香塵,離開色聲香味觸法,離開了境界,它就沒有全性。
為什麼他這樣講?因為第六意識不光緣的是法塵,它在起作用的時候,它就能驅動前五識,所以它又叫「同時意識」,就是它能跟前五識同時作用。「根」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它也可以依托第六意識而分別,顯其作用。這就是祖師大德講話的一個善巧。一般通途唯識它是講:第六識是依第七意識。但它這裡是講第七意識依托第六意識分別,以彰顯其用。
其實八識它是互通的,你說誰依誰,都是妄想顛倒而已。所以在看唯識時,有時候這樣講過來,有時那樣講過去。大家不要被它文字給束縛住了。
「今離前塵則無體矣,故約緣塵以破。」從攀緣的色塵、香塵,也就是所緣的境界,所以叫「緣塵」以破。因聲而有分別,從知道聲音會變滅,你就要曉得心還是有分別的。「離分別音而別有分別性。」
若以分別法音為汝心者,此心應當離聲有體。猶如旅客投宿旅亭,客去而亭主常住;若此分別,果真是汝之真心,則心應該常住,為什麼離開了聲塵,這心就無體了。所以這必然不是你的真心。
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若真汝心。則無所去。」怎麼會說離開音聲相它就不能分別。
如果真的是你的心,它是不會變化,一下有聲、一下無聲,一下聽得到,一下聽不到。會變化的就不是真的。所以說「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下面的要帶顯前六識是無體的。
所以他說「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就是分別音聲的心。乃至分別佛的容貌,「離諸色相無分別性。」離開色相它又無法分別,所以也不是真的。
這就是帶顯前六識沒有自體。不光只是分別音聲。乃至分別我容,也就是分別色相、分別香塵等,色聲香味觸法都一樣的。
再下來是帶顯第八識非真。
佛說「如是乃至分別都無。」就是什麼都無分別。「非色非空。」也不屬色、不屬空。帶顯第八意識不是真的。「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這個也都不是真的。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離開了諸法,就不能分別,你這心性各有所還,「還」就是返還。你可以去找它的本因。所以後面有八還辯見。
佛說「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你去找它的本因。比如說這「明」,它從哪裡來?你見到明,「明」是屬於太陽,或是屬於光線,也返還給它,所以說「各有所還。」
約色塵已破。
同樣的道理,所以說「云何為主」。
佛說:如此不但此心無體,即分別我容,離諸色相也無體也。這是總顯六識分別之心無體。
以六識依此七識而有分別。
前面講第七意識是依托第六識來分別,彰顯它作用。它這裡又講第六意識依第七意識而分別。所以六識裡面有沒有七識?有。七識裡面有沒有六識?也有。乃至八識也有。
所以為什麼永明大師講,你說眼識是阿賴耶,沒有問題。你要說耳識是阿賴耶,也沒有問題,你要說耳識是第七,也沒有問題,因為它是通的。
所以還是祖師厲害,唯識宗這樣子來解釋,比今人厲害太多。現代的人講解唯識,說實話,百法明門被講成百法「暗」門,這倒是真的。沒有辦法明心見性,所以差得太遠。
這裡講六識依七識而有分別,既然分別無體,所以,顯此識是虛妄的。
他說不光是「分別我容,離諸色相沒有自體」,總顯六識分別之心無體。既然分別無體,那這「識」也是虛妄的,所以他說不但「分別非真」,縱使就是外道分別都無,「分別都無」是倒裝句,就是「都無分別」,不屬色、不屬空。七識內緣,外離五塵,所以叫非色。對內執我,故非空。它是第七意識執第八意識的見分為「我」,所以叫「執內為我」,故非空。
為什麼叫「非空」呢?非空就是有個「我」,對外,它又外離五塵,所以「非色」。所以叫「非色非空」,這就是帶顯第八意識非真。所以他說這正是第八意識昏昧之體,八識昏昧之體不是真心,「而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拘舍離就是指外道。所以說「此尚非真」,何況前面的緣塵分別。連八識都尚且非真,何況六七呢。所以說「緣塵分別」,什麼叫「緣塵分別」?就是第七意識為「意」之根,故能分別;若離外塵無緣,即內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當作是自內我,外道將此當作是「神我」。
外道認為的神我,就是佛教講的第七意識內緣第八意識的「見分」這個「我」,他們外道當作是「神我」,所以立為「冥初主諦」,就是所謂「冥諦」。「冥初」就是指大地未現以前。所以叫冥初主諦。它是外道認為大地沒有出現以前的一個真諦。這個神我是真諦,所以叫「冥諦神我」。「計以為常」認為這個就是真常的,依此生外道二十五諦;外道有二十五諦,冥諦為初諦,是第一個。「諦」就是外道他認為的一個真諦。
他因為破第七意識,帶破第八意識為所執之我,但這個也不是真的。這是佛順帶講的。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這裡就是要講「八還辯見」的地方。
阿難說:如果我的心性各有所還,為什麼如來說「妙明元心」無所還?這「還」就是「返還」,要找它的來處。
你見明,因「明」有見,這個「見」屬於「明」,你就還給明。因「暗」有見,這個「見」屬於「暗」,你就還給暗。這就是找它的本因。
因為暗有見,這見暗的能力從暗而來。為什麼?因為你是因色塵、因聲塵而有分別。看你分別什麼,就返還屬於它。那既然能返還者,那就不是真心。這就是六、七意識妄想,乃至第八意識的妄想,拘舍離等將此昧為冥諦。如果無所還者,當然是常住真心。所以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後面就會講到。
所以阿難說「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下面佛將要為他來解釋。
這裡就是要講「八還辯見」的地方。
阿難說:如果我的心性各有所還,為什麼如來說「妙明元心」無所還?這「還」就是「返還」,要找它的來處。
你見明,因「明」有見,這個「見」屬於「明」,你就還給明。因「暗」有見,這個「見」屬於「暗」,你就還給暗。這就是找它的本因。
因為暗有見,這見暗的能力從暗而來。為什麼?因為你是因色塵、因聲塵而有分別。看你分別什麼,就返還屬於它。那既然能返還者,那就不是真心。這就是六、七意識妄想,乃至第八意識的妄想,拘舍離等將此昧為冥諦。如果無所還者,當然是常住真心。所以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後面就會講到。
所以阿難說「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下面佛將要為他來解釋。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佛說:我現在要告訴你這「見精明元」,也就是我們常講能見的八識,能見的精了之性。八識它能緣的、能見的,在眼根叫見精,在耳根叫作聞精,在鼻叫嗅精,一樣的意思,「精」就是精了。佛說此見雖然不是妙精明心,但它是天空的第二月,天空的第二月就不是水中月,就離天上月亮很接近,雖然不是原來的一月,但是已經算是接近一月,它不屬水中月。
所以佛說:「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這裡解釋,「以見乃雜於緣塵之中,而八識精明之體不屬緣塵」,所以叫「見精明元」。八識有了別的作用,它不屬於緣塵分別,此見雖非真,但它本是真如所變,就像天空第二月。天空這第二月它不離原來月亮的本體。但是已經非是水中的月影,所以見精如同第二月。若悟此見精不還,距離了悟真心就非常接近。到後來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就是用常住真心見性去破見精,顯真性是離妄的。到後面還有一個「非和合」,顯見性、顯自心離過絕非。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土+孛)(音:博)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這是八種,佛說在這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阿難你看得到太陽,那就有光明。「中夜黑月」就是說到晚上沒有月亮的時候。「雲霧晦暝」,也就是晚上的時候有雲霧,看起來昏暗。「戶牖之隙」,「戶牖」就是窗戶。窗戶的間隙,你可以看到通達。「牆宇之間」,就是說牆壁它有遮擋的作用,所以說「則復觀壅」,看起來是壅塞的。「分別之處」,你分別萬象「則復見緣」,就是你會見到差別的現象。「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頑虛,「頑」就是冥頑,「虛」就是虛無。你為什麼會有空間感呢?其實是因為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土+孛)(音:博)之象。則紆昏塵。」地氣屯聚叫做「鬱」,灰沙飛揚叫做(土+孛),也就是昏沈之相。按圓瑛法師的,他是說「昏沈之相則紆鬱(土+孛)」,是倒過來講,昏沈的相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有飛沙,有地氣屯積。
但是其實這是相通的,你現在看到的鬱(土+孛)之相是什麼感覺?是昏沈。你現在看到昏沈是怎麼來的,就是飛沙,就像現在的霧霾一樣,或是以前的沙塵暴。
「澄霽斂氛。又觀清淨。」這「斂」就是收斂。「澄霽斂氛」雨後天晴叫做澄霽。就是雨後天晴,所有的灰塵都收斂下來。這個塵氛,「氛」就是氛圍。本來都有灰塵的,以前灰塵很嚴重,下雨過後,灰塵就沈澱下來。萬里蒼蒼,一色清淨。所以說「澄霽斂氛。又觀清淨。」這是舉八種緣。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土+孛)(音:博)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前面說「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這裡舉八種變化相來解釋。
佛說:阿難你看這些變化相。我現在為你返還「本所因處」,就是它從那裡來?我們就返還回去給它。
「云何本因。」什麼是本因呢?「本因」是它來自何方就還給它。佛說:阿難你看到這些變化:明,為什麼會有明?是因為太陽照。「何以故」,因為無日不明,所以說明應屬日。明應該屬於太陽,是故還日。光明來自太陽,看回去它本因是哪裡來的?是屬於太陽。那我們就返還回去給太陽。也可以這樣講。
為什麼會有黑暗?黑暗是因為天空沒有月亮,「暗還黑月」。為什麼會有通達?那是因為有「戶牖」,就是有窗戶。
「戶牖之隙。則復見通。」「戶牖之隙」就是窗戶的縫隙。窗戶打開來就通暢。
那「牆宇之間」看起來就是壅塞,所以說「則復觀壅」,所以說「壅還牆宇。」你見到種種差別,為什麼會有種種差別?就是你有分別心,所以說「緣還分別。」
為什麼會有頑虛這個現象?就是因為有空,所以看到太虛空,所以「頑虛還空。」
「鬱(土+孛)還塵。」灰沙飛揚叫做(土+孛)。鬱(土+孛)就是昏沈之相。鬱(土+孛)之相還於灰塵,也就是前面講的飛沙。所以它是因為有灰塵,所以看起來有鬱(土+孛)之相。找它的來處歸屬於它。
「清明還霽」,你看雨後天晴的感覺,就是澄霽斂氛,我們就歸還給它。
為什麼這裡不講「歸類」?因為這裡只是讓你將其返還,找它的來處。你為什麼會見到這八種現象,只是去看它從哪裡來,其實就這樣而已。說「返還」還講的有點文言,其實就是你去找,為什麼會見到光明?因為太陽。為什麼會有黑暗?因為晚上沒太陽,也沒月亮。就是找它的因素,所以說尋找它的本因,既然是從它而來,就還回去。佛說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你看到世間不出這些,「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剛才講你見明、見暗、見通、見塞、見到空、見到清明,見到這八種現象,各有所還。佛說那你再反觀,你這能見此八種現象的見精明性,你要還給誰?為什麼?「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如果說能見此八種現象的見精明性,它是明來的,歸屬於明,你還於明,可是我見精明性又能見暗,則不明時,它同時也能夠看到黑暗的現象。若它屬明,它還於明,在黑暗的時候它就看不到。
這是用對待法,不是明就是暗,既然見精明性是屬明,那還於明。既是光明就不是黑暗,既是黑暗就不是空,所以它如果屬暗,則光明的時候又見不到明,應永處黑暗。其他的都一樣,它屬於通,屬於塞,屬通就非是塞、屬塞,就非是通。屬於虛空。它就沒有辦法見種種差別。這鬱(土+孛)跟清明,又是相對的,一個是世間緣塵種種現象,一個是虛空。一個是色、一個是空,它是相待的。所以你「見」還於空,那你就見不了色;見精還於色,它不見空。
所以佛說:阿難你這見精明性,當欲誰還。若還於明,則不明時。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你看這個就總結下來。所以見到明暗等種種差別,這八種的種種差別,世間種種差別。所以他說一切世間所有不出斯類。見精明性沒有差別,也就是見精沒有差別。
所以他這裡解釋,諸相各有本因;謂明相當還日輪,以日是明相本因。前面講「認緣失真」,約緣塵揀示不還之地,如果諸緣淨盡,清淨則真性自顯矣!且見所緣者,見精所緣的,不過明暗通塞。應該講明、暗、通、壅、緣、空、澄、霽八緣而已!就是這八種。此八緣各有所還,你這能見八種現象的見精明性,你要還給誰?如果是還給「明」,那「暗」的時候它就不見,還給「空」,「塞」的時候就不見了,還給「色相」,那當「虛空」現前的時候它就不見。因為它們是相待的。
下面看總結,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所以佛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這可還的就不是你。「不汝還者。」那不變、不動、不搖的「非汝而誰。」所以佛說「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是你自己著在世間種種色相差別當中,「汝自迷悶。喪本受輪。」
所以為什麼祖師常常講「著相、著相」就是這樣子。「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在生死當中輪迴,「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這一段就把眾生為什麼輪迴不見性給講出來。到底是在輪迴什麼?就是不明心見性而已。
眾生隨著「明、暗、通、塞」,緣「色、空、澄、霽」這八緣去輪轉,所以叫「循色、循聲、循處、循法」而流轉,所以叫循色故流轉,「如來名可憐愍」。
這裡講的「諸可還者」自然不是你的真心,其不還者,非汝之真性而誰?就是說這個「不還者」即是你的真心,如果不是你的真心,那它是誰的?
「是則真性在汝,本自妙明」就是我們的真性常在,本自妙明,汝自迷悶不悟,喪失本有而受生死,所以叫「喪本受輪」。這「輪」就是輪迴生死。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說為「可憐愍者」。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