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五燈會元卷十四 ~ 廣福道勤禪師

廣福道勤禪師

泰州廣福微庵道勤禪師,本郡俞氏子。上堂,舉:「僧問同安:「如何是和尚家 風?」同安曰:「金雞抱子歸霄漢,玉兔懷胎入紫微。」曰:「忽遇客來,將何祇待 ?」同安曰:「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華晚後鳳銜來。」」師曰:「廣福即不然。有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祇向他道,翠竹叢邊歌欸乃,碧巖深處臥煙蘿。「忽遇客來, 將何祇待?」沒底籃兒盛皓月,無心碗子貯清風。」

五燈會元卷十四 ~ 化藻禪師

化藻禪師

越州超化藻禪師,開爐上堂:「雪滿寒窗,燒盡丹霞木佛。冰交野渡,凍殺陝府 鐵牛。直得寒灰發燄,片雪不留。任運縱橫,現成受用。諸禪德要會麼?衲帔蒙頭坐 ,冷煖了無知。」 〔雪竇宗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十四 ~ 雪竇智鑒禪師

雪竇智鑒禪師

明州雪竇智鑒禪師,滁州吳氏子。兒時母與洗手瘍,因曰:「是甚麼?」對曰: 「我手似佛手。」長失恃怙,依真歇於長蘆。大休首眾即器之。後遯象山,百怪不能 惑。深夜開悟,求證於延壽,然後見大休。住後,上堂:「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 。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善權智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十四 ~ 投子道宣禪師

投子道宣禪師

舒州投子道宣禪師,久侍天衣,無所契。衣叱之,師忘寢食者月餘。一夕,聞巡 更鈴聲,忽猛省曰:「住!住!一聲直透青霄路,寒潭月皎有誰知,泥牛觸折珊瑚樹 。」衣聞,命職藏司。住後,凡有所問,以拂子作搖鈴勢。 §青原下十五世 〔天童玨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十四 ~ 吉祥元實禪師

吉祥元實禪師

無為軍吉祥元實禪師,高郵人。自到天衣,蚤夜精勤,脅不至席。一日,偶失笑 喧眾,衣擯之。中夜宿田里,覩星月粲然,有省。曉歸趨方丈,衣見乃問:「洞山五 位君臣,如何話會?」師曰:「我這裡一位也無。」衣令參堂,謂侍僧曰:「這漢却 有箇見處,柰不識宗旨何?」入室次,衣預令行者五人,分序而立。師至俱召,實上 座。師於是密契奧旨。述偈曰:「一位纔彰五位分,君臣葉處紫雲屯。夜明簾卷無私 照,金殿重重顯至尊。」衣稱善,後住吉祥。

五燈會元卷十四 ~ 護國欽禪師

護國欽禪師

溫州護國欽禪師,上堂:「有句無句,明來暗去。活捉生擒,捷書露布。如藤倚 樹,物以類聚。海外人參,蜀中綿附。樹倒藤枯,切忌名模。句歸何處,囌嚧囌嚧。 呵呵大笑,破鏡不照。大地茫茫,一任蹦跳。」

五燈會元卷十四 ~ 慧日法安禪師

慧日法安禪師

蘇州慧日法安禪師,本郡人。僧問:「如何是和尚為人一句?」師曰:「狗走抖 擻口。」曰:「意旨如何?」師曰:「猴愁摟[手欶]頭。」

五燈會元卷十四 ~ 東林通理禪師

東林通理禪師

江州東林通理禪師,上堂:「峰頭駕鐵船,三更日輪杲。心閑不自明,落葉知誰 掃?等閑摘箇鄭州梨,放手元是青州棗。」 〔天衣聰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十四 ~ 惠力悟禪師

惠力悟禪師

臨江軍慧力悟禪師,上堂:「一切聲,是佛聲,簷前雨滴響泠泠。一切色,是佛 色,覿面相呈諱不得。便恁麼,若為明,碧天雲外月華清。」雪峰慧深首座福州雪峰 慧深首座,示眾:「未得入頭應切切,入頭已得須教徹。雖然得入本無無,莫守無無 無間歇。」大洪聞之,乃曰:「深兄說禪若此,惜福緣不勝耳。」一日普說罷,揮偈 辭眾,以筆一拍而化。 〔天封歸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十四 ~ 長蘆琳禪師

長蘆琳禪師

真州長蘆琳禪師,上堂拈拄杖曰:「其宗也離心意識,其旨也超去來今。離心意 識,故品萬類不見差殊。超去來今,故盡十方更無滲漏。當頭不犯,徹底無依。悟向 眹兆未生已前,用在功勳不犯之處。平常活計,不用躊躕。擬議之間,即沒交涉。」 〔大洪預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 ~永明延壽禪師

永明延壽禪師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 餘杭王氏子。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 日唯一食, 持法華經,七行俱下,纔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華 亭鎮將, 屬翠巖參禪師遷止龍冊寺,大闡玄化。時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 遂禮翠巖為師, 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 尋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斥鷃,巢于衣褶(:[衣聶]);中。暨謁韶國師 ,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初住雪 竇,上堂:「雪竇這裡,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巖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 甚麼處進步?」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華結,言言徹底冰 。」師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 禪僧。」忠懿王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大道場,眾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 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 拜,師曰:「聽取一偈: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問 :「學人久在永明,為甚麼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曰:「不會處 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問:「成佛成祖,亦出不得。六道 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甚麼處不得?」師曰:「出汝問處不得。」問:「教中道, 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長時轉不停,非義亦非聲 。」曰:「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著眼聽。」 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破砂盆。」師居永明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 人。開寶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 ,不可稱筭。六時散華行道,餘力念法華經,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 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齎書,敘弟子之禮。奉金線織成袈 裟、紫水精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記,前後歸本國,各化一方。開 寶八年十二月示疾。越二日焚香告眾,跏趺而寂。塔于大慈山。


五燈會元 卷十 ~ 仁王緣勝禪師

仁王緣勝禪師
 池州仁王院緣勝禪師,僧問:「農家擊壤時如何?」師曰:「僧家自有本分事。 」曰:「不問僧家本分事,農家擊壤時如何?」師曰:「話頭何在?」 《青原下十世》 〔天台韶國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 ~大林僧遁禪師

大林僧遁禪師
 廬山大林寺僧遁禪師,初住圓通。有僧舉:「僧問玄沙:「向上宗乘,此間如何 言論?」沙曰:「少人聽」未審玄沙意旨如何?」師曰:「待汝移却石耳峰,我即向 汝道。」﹝歸宗柔別云:「且低聲。」﹞

五燈會元 卷十 ~ 荊門上泉和尚

荊門上泉和尚
 荊門上泉和尚,僧問:「二龍爭珠,誰是得者?」師曰:「我得。」問:「遠遠 投師,如何一接?」師按杖視之。其僧禮拜,師便喝。問:「尺壁無瑕時如何?」師 曰:「我不重。」曰:「不重後如何?」師曰:「火裡蝍蟟飛上天。」

五燈會元 卷十 ~高麗靈鑒禪師

高麗靈鑒禪師
 高麗國靈鑒禪師,僧問:「如何是清淨伽藍?」師曰:「牛欄是。」問:「如何 是佛?」師曰:「拽出癲漢著。」

五燈會元 卷十 ~ 永明道鴻禪師

永明道鴻禪師
 杭州慧日永明寺道鴻通辯禪師,僧問:「遠離天台境,來登慧日峰,久聞師子吼 ,今日請師通。」師曰:「聞麼?」曰:「恁麼則昔日崇壽,今日永明也。」師曰: 「幸自靈利,何須亂道。」乃曰:「大道廓然,古今常爾,真心周遍,如量之智皎然 。萬象森羅,咸真實相。該天括地,亙古亙今。大眾還會麼?還辨白得麼?」僧問: 「國王嘉命,公貴臨筵,未審今日當為何事?」師曰:「驗取。」曰:「此意如何? 」師曰:「甚麼處去來?」曰:「恁麼則成造次也。」師曰:「休亂道。」

五燈會元卷八~新羅龜山和尚

新羅龜山和尚

新羅國龜山和尚,有人舉裴相國啟建法會,問僧:「看甚麼經?」曰:「無言童 子經。」公曰:「有幾卷?」曰:「兩卷。」公曰:「既是無言,為甚麼却有兩卷? 」僧無對。師代曰:「若論無言,非唯兩卷。」

五燈會元卷八~閩山令含禪師

閩山令含禪師

福州閩山令含禪師,上堂:「還恩恩滿,賽願願圓。」便歸方丈。僧問:「既到 妙峰頂,誰人為伴侶?」師曰:「到。」曰:「甚麼人為伴侶?」師曰:「喫茶去。 」問:「明明不會,乞師指示。」師曰:「指示且置,作麼生是你明明底事?」曰: 「學人不會,再乞師指。」師曰:「八捧十三。」

五燈會元卷八~永安懷烈禪師

永安懷烈禪師

撫州永安院懷烈淨悟禪師,上堂顧視左右曰:「患謇作麼?」便歸方丈。上堂, 良久曰:「幸自可憐生,又被污却也。」上堂:「大眾!正是著力處,切莫容易。」 僧問:「怡山親聞一句,請師為學人道。」師曰:「向後莫錯舉似人。」

五燈會元 卷十 ~化城慧朗禪師

化城慧朗禪師
 廬山化城寺慧朗禪師,江南相國宋齊丘請開堂,師陞座曰:「今日令公請山僧為 眾,莫非承佛付囑,不忘佛恩。眾中有問話者出來,為令公結緣。」僧問:「令公親 降,大眾雲臻,從上宗乘,請師舉唱。」師曰:「莫是孤負令公麼?」問:「師常苦 口,為甚麼學人己事不明?」師曰:「闍黎甚麼處不明?」曰:「不明處,請師決斷 。」師曰:「適來向汝道甚麼?」曰:「恁麼則全因今日去也。」師曰:「退後。」 禮三拜。


五燈會元 卷十 ~ 奉先法瑰禪師

奉先法瑰禪師
 杭州奉先寺法瑰法明普照禪師,僧問:「釋迦出世,天雨四華,地搖六動,未審 今日有何祥瑞?」師曰:「大眾盡見。」曰:「法王法如是。」師曰:「人王見在。 」問:「法眼寶印,和尚親傳。今日一會,當付何人?」師曰:「誰人無分?」曰: 「恁麼則雷音普震無邊剎去也。」師曰:「也須善聽。」

五燈會元卷八~僊宗守玭禪師

僊宗守玭禪師

福州僊宗院守玭禪師,久不上堂,大眾入方丈參。師曰:「今夜與大眾同請假, 未審還給假也無?若未聞給假,即先言者負。珍重!」僧問:「十二時中常在底人, 還消得人天供養也無?」師曰:「消不得。」曰:「為甚麼消不得?」師曰:「為汝 常在。」曰:「祇如常不在底人,還消得也無?」師曰:「驢年。」問:「請師答無 賓主話。」師曰:「向無賓主處問將來!」

五燈會元卷八~東禪可隆禪師

東禪可隆禪師

福州東禪院可隆了空禪師,僧問:「如何是道?」師曰:「正是道。」曰:「如 何是道中人?」師曰:「分明向汝道。」上堂:「大好省要,自不仙陀。若是聽響之 流,不如歸堂向火。珍重!」問:「如何是普賢第一句?」師曰:「落第二句也。」

五燈會元 卷十 ~撫州覆船和尚

撫州覆船和尚
 撫州覆船和尚,僧問:「如何是佛?」師曰:「不識。」問:「如何是祖師西來 意?」師曰:「莫謗祖師好!」

五燈會元卷八~長慶弘辯禪師

長慶弘辯禪師

福州長慶院弘辯妙果禪師,上堂,於座前側立曰:「大眾各歸堂得也未,還會得 麼?若也未會,山僧謾諸人去也。」遂陞座。僧問:「海眾雲臻,請師開方便門,示 真實相。」師曰:「這箇是方便門。」曰:「恁麼則大眾側聆去也。」師曰:「空側 聆作麼?」

五燈會元卷八~東禪契訥禪師

東禪契訥禪師

福州東禪契訥禪師,上堂:「未曾暫失,全體現前,恁麼道亦是分外。既恁麼道 不得,向兄弟前合作麼生道?莫是無道處不受道麼?莫錯會好!」僧問:「如何是現 前三昧?」師曰:「何必更待道。」問:「己事未明,乞師指示。」師曰:「何不禮 謝!」問:「如何是東禪家風?」師曰:「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五燈會元 卷十 ~ 上藍守訥禪師

上藍守訥禪師
 洪州上藍院守訥禪師,,上堂:「盡令提綱,無人掃地。叢林兄弟,相共證明。 晚進之流,有疑請問。」僧問:「願開甘露門,當觀第一義。不落有無中,請師垂指 示。」師曰:「大眾證明。」曰:「恁麼則莫相屈去也。」師曰:「閑言語。」問: 「如何是佛?」師曰:「更問阿誰?」


五燈會元卷八~觀音清換禪師

觀音清換禪師

福州枕峰觀音院清換禪師,上堂:「諸禪德!若要論禪說道,舉唱宗風,祇如當 人分上,以一毛端上有無量諸佛轉大法論,於一塵中現寶王剎,佛說,眾生說,山河 大地,一時說未嘗間斷,如毗沙門王,始終不求外寶。既各有如是家風,阿誰欠少? 不可更就別人處分也。」僧問:「如何是法界性?」師曰:「汝身中有萬象。」曰: 「如何體得?」師曰:「虛谷尋聲,更求本末。」

五燈會元卷八~石佛院靜禪師

佛院靜禪師

福州石佛院靜禪師,上堂:「若道素面相呈,猶添脂粉,縱離添過,猶有負僭, 諸人且作麼生體悉?」僧問:「學人欲見和尚本來面目。」師曰:「洞上有言親體取 。」曰:「恁麼則不得見去也。」師曰:「灼然。客路如天遠,侯門似海深。」 (僭=[人替], 「替」字去「日」置「心」)

五燈會元卷八~長慶常慧禪師

長慶常慧禪師

福州長慶常慧禪師,僧問:「王侯請命,法嗣〕怡山,鎖口之言,請師不謬。」 師曰:「得。」曰:「恁麼則深領尊慈。」師曰:「莫鈍置人好!」問:「不犯宗風 ,不傷物義,請師滿口道。」師曰:「今日豈不是開堂?」問:「燄續雪峰,印傳超 覺,不違於物,不負於人。不在當頭,即今何道?」師曰:「違負即道。」曰:「恁 麼則善副來言,淺深已辨。」師曰:「也須識好惡。」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八十五)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一頁,第三行,「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上一次講到了迦葉尊者,那麼迦葉尊者,他是行「頭陀行」的,這「頭陀」翻作中文叫「抖擻」,也就是能夠振奮你的道心,提振你的道力,那麼這頭陀行算作是苦行的一種,那麼上一次講到,這個苦行吶,凡是能夠對治你煩惱習氣的,這才叫苦行,不然都是屬於無意義的,沒有意義的,無益苦行,所謂啊「身語意業不造惡,這個不惱一切諸有情,正念觀知畢竟空,無益苦行當遠離。」這個是佛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也就是呢,你修行要能對治你的毛病,像「頭陀行」有十二種,可是有一些人,他很喜歡「頭陀行」,像這個「頭陀行」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苦行,別人看很苦,可是對他來說是很樂,可是他的問題呢在於什麼?傲慢放不下,認為自己有修有學,或是財、色放不下,認為自己有錢,能行布施供養,或是有學問,名利放不下,那麼他應該要行的呢,就是放下貪瞋癡,這個對他來說才是苦行,為什麼呢?他放不下嘛,放不下,你叫他放,他就感覺到苦,那就是…這個他應當要在這裡下手,這是要會修行,不是自己喜歡的都沒有問題,不喜歡的呢不願意去做,那麼苦行一般人看叫作苦,就像世間不學佛的人看,你們出家人很苦啊,每天都要上早晚課,每天都要用功修行,還要吃素不能吃葷的,那這個對不學佛的人來說,它是很苦,那可是在出家人來看,在有學佛的人來看,我們這些行為是能出苦,出離世間苦,甚至出離出世間苦,出世間,為什麼會有苦呢?這世間有變易生死,出世間有分段生死,應該是這個世間有分段生死,出世間有變易生死,所以出世間也有苦,也有苦,所以迦葉這裡講的苦行,我們看是苦,但是呢實際上他這行能出苦,那順著世間來講他是苦行,但是順著佛法來講,他是屬於出離的行為,出離的作法,出離的存心,所以不學佛的人看學佛的人很苦,但是我們看他更苦,他現在所得的樂,這個樂不會長久,樂是壞苦,壞苦,什麼叫壞苦?終究變壞,而且不長久、不持續,它會變易,甚至他在受樂的當下,感受快樂的當下,他就產生害怕,產生苦了,為什麼呢?他害怕他這個樂不見、消失,有錢人怕他的財富受損,有名的人怕他名譽受損,所以他正在享受他財富的當下,正在享受他有名的當下,他的苦相對產生,所以才講樂是壞苦。所以在世間人看,學佛好像很苦,實際上不苦,只是你剛開始在轉變的時候,有一點點不順心、不如意,確實是這樣子,做錯事情了,被人家念了,被人家講了,有一點點不順心、不如意,可是呢你要想到,人家為什麼要告訴我,我的過失,那是因為希望我們可以更好,希望呢我們呢道業增進,福報越來越大,智慧越來越高廣,所以才發慈悲心告訴你啊,你要是能夠這樣轉、這樣存心,那麼你的修行就會增進,那剛開始的不習慣也就慢慢習慣,像念佛,很多人剛開始沒有辦法念,一念呢他就覺得煩躁,甚至來道場,像我們精舍,一個禮拜也才兩個小時的共修,星期三、星期天,念佛一支香而已,這麼少的時間,他都沒有辦法來參加,沒有辦法來用功,那可以說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緣還不具足,或是他認為念佛是一種很苦的,這個呢也是要透過一段時間的忍耐,剛開始你會感覺到散亂、受不了,可是一旦這個過程過去了以後,那得到的就是輕安,輕安,而且這個輕安是可以跟著你的,你們在世間得到的快樂不會跟著你,你們在外面唱歌啊、喝酒啊,在家裡這個小朋友打電動玩具,這些,他這快樂只有在用的當下,使用的當下,好像有那麼一點,實際上這個快樂,你沒辦法帶走,你去外面狂歡,那個狂歡你沒有辦法帶回家,可是在佛門的可以,佛門的這個叫「法喜」,所以念佛會得法喜啊,這個法喜可以讓你帶回去的,甚至呢在你日用平常,在你工作當中,在學校當中,在接觸所有的境界當中,你都用得上,這叫「法喜」啊,因為修學佛法而得到的喜悅,這個喜悅不會退失,用得到,剛開始學佛, 因為心粗沒有感覺,但是呢你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發現你的煩惱開始減少,從前一件事情要罣礙好幾天,可是現在呢慢慢的三天,再來一天,甚至呢一念,一個念頭轉過來了,那就不罣礙了,這就是得法喜的現象!法喜可以幫助你轉煩惱,可以幫助你解脫,但是你去唱歌,去跳舞,去跟朋友狂歡,這個不行,狂歡完之後呢,還是煩惱!這世間人講的:借酒澆愁啊,愁更愁!所以世間的方式不能解決你的問題;釋迦牟尼佛之前為什麼會發心出家?就是因為他曉得,名利不能解決煩惱的問題,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唯有透過修行才行!唯有透過學習佛法才能夠成就啊,才能夠出離啊!所以學佛的好處非常的多,這是我舉幾樣跟大家說明的,所以你剛開始念佛剛開始學佛,接觸佛門,為什麼教你要放掌啊,教你要這個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實際上這個就像醫生在調伏一個人的這個毛病,也就是在做復健啊,我們現在眼睛喜歡攀緣,他就教你開三分目,幫助你攝心,一般人都不曉得自己有呼吸,所以呢佛就教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呼吸,為什麼鼻還要觀口呢?嘴巴喜歡亂講話,講是非,道人長短,所以要觀口,把這個口給攝住,那麼再來你就要調伏自己的意念,所以這是在做復健吶!你剛開始會不舒服,為什麼?因為受了傷,本來的樣子變了,本來清淨的樣子現在變成染濁的樣子,所以透過佛法,透過戒律來調整,來導正,這個是很好的方式啊!所以剛開始學佛會有一些不習慣,那個是正常的,你不要因為一點不習慣就退轉,就好像生病,剛才講的醫生給你開藥,這個醫生是很好的醫師,像佛一樣,無上醫王!能夠善治眾生的無明煩惱。可是再好的醫生他開給你藥,你不按時服用,你不好好聽話,乖乖服藥,再好的醫師也沒有用;佛告訴我們,你現在有無明,我開給你的藥,你要先調身,然後調心,然後要懂道理,要有正知正見,每天呢功課要做,早課要做,晚課要做,這就是開藥啊!那你要真正去受持,受持就是什麼?按時服藥!那你的這個無明煩惱才會好轉啊,才會好得快呀!你就能夠轉煩惱成菩提,轉無明呢為般若大明!這般若智慧啊,《心經》講的: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啊!般若的反面就是無明啊,無明的反面就是般若,所以你老實的服用釋迦牟尼佛開的這些藥方,你的這些身心的毛病統統都能除滅,不光是你的心病,你身體有病的也能除,為什麼?這個色身是四大和合的,四大為什麼而有?因無明而有,這無明就是一念妄動啊,你心動的多,就牽引這四大產生變異,所以現代人為什麼怪病這麼多?心亂動啊!到處起心動念,到處分別執著,遇到境緣馬上起瞋恨,起貪愛,為了名利不擇手段,想方設法,所以他得的是怪病;有時候不是病在身,病在心,所以得了憂鬱症,或是躁鬱症,為什麼呢?這就是他的心在亂動啊!所以佛法可以調身,也可以調心,調心可以見性,調身可以轉凡夫身成如來報身,成那羅延身,金剛不壞!你學佛確實百病不侵,它可以轉得過來,這是講的他的個人的,因為起心動念不善,所導致的生病,那甚至你過去生的這個宿業,業障病,冤業病都能夠化解,即使你病得很厲害,你的心也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你知道這是因果啊,所以呢學佛確實是在什麼樣的境緣,你都自在呀!所以你們不要看有些人生病,你就說他心不清淨,那就不對了,那你就聽錯了,為什麼呢?病最起碼有三種啊,一個是四大不調,一個是這個冤業病,還有一個是業障病,冤業就是有這個冤親債主來捉弄他,找他報復,所以生病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總不外乎歸納為這三種,所以學佛都能調治,都能改變;像真正的祖師大德,即使他生病了,他也不害怕,也無關緊要,干擾不了他,這個是真正有功夫的!所以學佛剛開始你會感覺到困難,你會感覺到這個不習慣,那你要有一點點耐心,不能學一下,不學了,不願意做了,嫌學佛很苦啊,這經教很難,都還沒看都馬上就說它很難,那這個是沒有發心的,不是經典很難,我碰過很多同修,勸他看經教,他馬上說:我眼睛年紀大了看不到了,但是呢叫他看報紙啊看股票啊,看得一清二楚啊,看人家的是非,看自己的財產,絕對一絲不苟,字再小,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放大鏡借來也把它看清楚,可是給他解脫的藥方,他不要看,給他佛法他不想學,那就沒有辦法啦!他嫌這個佛法太難太深看不懂,要是看他自己公司的財務報告,多麼複雜,他都會把它看懂,這就是有沒有道心?有沒有想學?差別就在這裡呀!所以這個講的大迦葉頭陀行,頭陀行,就是要你對治你自己,對治我們自己難改的習氣,愛睡覺的,愛講話的,你叫他一分鐘不要講話,他都覺得很痛苦,那你就要修這不講話的苦行,愛睡覺的呢,你叫他正常,像學佛人一天睡六個小時,這是正常,那他就…這個愛睡覺的人感覺非常痛苦,他就要修這個少睡眠的苦行,這個才叫修行,如果你是很喜歡大迦葉這種十二個頭陀行,那這個對你來說不是苦行,是樂行,這不苦啊!沒有對治到你的問題。所以是對治問題,不是去轉換問題的對象,就是我們講的你要除貪瞋癡,而不是轉換貪瞋癡的對象,世法不貪貪佛法,一樣貪,世間的這個名利不貪,貪「清名」,喜歡人家說他有道德,喜歡人家讚歎他有放下、有修行,這個也是貪名啊!所以問題點要抓到,去貪、去除煩惱習氣,這個才叫做抖擻啊!才叫做頭陀!不然你都是盲修瞎練,天天讀經增長無明,就像《圓覺經》講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每天用功、每天讀經、固定跑道場,但是呢煩惱習氣都沒有斷掉,那就很可惜了。所以這個大迦葉,他的這個頭陀行,我們要會修,現在也有很多人說他是修苦行的,可是他修苦行看不起別人,認為自己有修,那這個沒有苦到極處,他認為他自己這樣很對,別人都不如法,那這個就不是真正在用功了,這個要清楚。那麼下面一個呢是阿難尊者,「尊者阿難等」,為什麼叫阿難等呢?這個等就是還有其他的尊者,只是呢略舉這五個做為代表,「而為上首」這上首就是代表啊!代表這個萬二千人…一萬兩千個,那麼這五位尊者都是佛陀的常隨弟子…這個一千兩百五十五人都是佛陀的常隨弟子,那略舉這五位做為本經的表法、做為本經這一次法會的代表眾,阿難翻做中文叫做慶喜,也叫做無垢或是無染的意思,阿難尊者具足佛陀三十相,如來有三十二相,那麼阿難有三十相,也就是他跟佛長的非常的相似,很多人都以為他是釋迦牟尼佛,沒看過釋迦牟尼佛的人都以為他是釋迦牟尼佛,很像,那麼他出生的時候正好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所以呢釋迦牟尼佛成道日也是阿難尊者的生日,以後呢在佛成道日的時候順便也要祝福這個阿難尊者生日快樂啊!不能把他忘記了,大家都忘記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經典,其實都是這個阿難尊者覆誦出來的,重誦出來的,所以呢要生感恩的心啊!大迦葉尊者集結,阿難尊者覆誦就是重說一遍,重說。那麼阿難他是佛陀的堂弟,他的哥哥相信大家聽了都會很訝異是提婆達多,阿難的哥哥是提婆達多,親哥哥…佛是他堂兄…所以這個阿難他的兄長、親兄長就是提婆達多,這兩個兄弟差異很大,一個是佛的侍者,一個是專門連同外道來毀謗佛法破壞佛法的,專門跟佛做對的,那麼當然提婆達多呢也是受到他應有的報應啊!那阿難呢我們這裡講他的專長,專長是什麼呢?多聞,多聞第一,也就是他看過的經典、聽過的經典,佛一講他都能夠記起來,這個記憶力非常的好啊!不要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啊!即使佛講一劫他也能夠記憶,這阿難與生俱來的這個特殊能力啊!多聞第一啊!那麼阿難尊者十九歲的時候出家,侍奉釋迦牟尼佛二十七年…做佛的侍者,所以呢很多經典都是他親自聽佛所說的,聽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那麼阿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聞的能力呢?就是因為過去生有一位沙彌,那麼沙彌的師父對這個小沙彌要求很嚴,不但呢道場的事情要做、出外托缽,還要能夠背誦經典,每天都有固定的經典要背,那麼有一次這個沙彌出外托缽,碰到一位長者,他就把他這個困難告訴這一位長者說他師父教得很嚴,又要讀經、又要背經、又要做這個托缽,那麼沒有背完的經典每天都會受到責罰,所以他非常的苦惱。那麼這一位長者發好心,他說你只管讀經、只管念經,你們的生活,我來供養我來護持,那麼這個沙彌就很歡喜啊!都能如期的背誦完畢,所謂身安道隆啊!那麼這一生阿難,應該是說這個長者就是阿難,這個沙彌呢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他護持人家用功,護持人家修行,這一生得到多聞的能力啊!所以經典他一聽過馬上就能記,而且絕對不會忘掉一個字,像我們讀這個《無量壽經》讀幾千遍都不一定背得起來,他只聽過佛講一遍他就記起來了,他的這個…記憶能力就跟現在的記憶體一樣啊!像現在的錄音機一樣啊!那所以大家就要曉得,你能夠護持人家修行,不要去干擾人家用功,你自然就得莫大的福報啊!那相反的,你干擾人家修行,讓人家身心不安,或是有些居士在道場捐了錢,喜歡做大居士,還要要求常住給他準備特別的座位,還要帶特別的識別證,證明他是出大錢的大功德主、大財主,如果沒有把他討好了,他就不護持了,實際上這個護持有沒有功德?沒有功德啊!所以像我們精舍沒有這種人啊!所以護持正法你不能要求人家恭敬讚歎,不能要求人家對你特別,對你特別,福報馬上就沒有了,甚至招來罪業,或是你用言語,或是你用行為或是明示或是暗示,讓修行人身心不安,這個都有莫大的罪報。古人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能夠使修行人身安道隆,你看阿難尊者過去生,讓修行人能夠好好的讀經,好好的用功,即使是一位小沙彌,你看他這一生獲得的福報…生尊貴家,他是我們現在講的皇親國戚,受用具足,相貌又莊嚴清淨,具足如來三十相,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這都是他過去生護持正法的功德,絕對不障礙人家修行、不障礙人家用功,這個很重要。像你們聽到有人發心用功,你都要能夠隨喜讚歎、方便護持,你不要以為他是小孩子,他是未成年,或是露水道心,露水道心也有道心。就像從前一個小沙彌,他師父是阿羅漢,小沙彌在後面幫著他師父拿東西,這小沙彌心中發願,將來做佛,我要利益一切眾生,他師父是阿羅漢,有他心通,知道了不敢請他幫他挑東西,說這東西我自己拿,你走前面,你發大心,你是大菩薩,我不如你啊。一會兒退心、貪玩的心又起來了,他又把東西丟給他,你退心了,走到後面去了,東西還是拿著,好好修福。所以露水道心也有道心,你能夠發心隨喜、發心護持,這個功德都不可思議。所以來到佛門裡面,不要搞特權、不要特別,也不要攀關係,把你在世間的這些地位、這些權力、名利,都放下,你這個心才是空的。心是空的,你要學法那就容易了,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法器,可是這法器呢還裝著有世間這些東西沒有洗乾淨、沒有倒乾淨,那你要盛如來的甘露法水,那就不行,接受不了。所以為什麼有些人修行,不能成就,沒有辦法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就是因為他存著世間心。我在世間我學歷是博士,在公司是董事長或是執行長,他存著世間心,所以要來佛門裡面學法,帶著貢高我慢,他沒有辦法學,看再多都是知見,你問他佛法,他也能跟你對答,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是這個佛法從來沒有進入他的心中,在他的日用平常當中,從來沒有受用,可是他認為他自己有受用,那叫自以為是,不是真正有功夫,不是真正放得下的,那麼這個歪風,有逐漸熾盛的趨勢。很多佛門的出家人,寫履歷都說我是什麼博士、什麼佛學博士、什麼哲學博士,我在哪裡幹過教務長,在哪裡幹過維那、幹過監院,寫這些東西, 炫耀自己的名利。大家都知道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想你們可能沒看過他的名片,他的頭銜有十幾二十個之多,都是居領導地位。可是我看到他的名片,上面一個頭銜都沒有,就李炳南三個字,連絡的電話、地址,沒有了,這個是真正有道之人,真正的出家人。所以現在的出家人不像話,深怕別人不認識他,深怕別人誤以為他沒有學問、他沒有學歷,到處跟人家炫耀,這就是帶著名利心在佛門裡面,在佛門裡面學法,這不會有成就啊!你拿十個博士都不會有成就!為什麼?道在心悟,不在文字。那個是文字,那個不是真正有道。所以你看近代的大德,真正了不起的大德,他的名片上一個頭銜都沒有,你們可以到他的紀念館去看看,他是怎麼樣的行持來教化眾生,在家人都可以做到這樣,何況是出家人!出家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人家看不起你,那是他看不起嘛,你自己好好用功就可以了,不必管人家的眼光,你也不要想說,我拿出了學位,就要來管道場、就要來做住持、來做當家,這個都是世間心、世間意,這個沒有放下,你是枉披袈裟、枉為出家人。那麼在家在工作上難免,工作以外呢,你就不要炫耀了,這名利心要放下,人家越不重視你,越不尊重你,那正好!修忍辱,行忍辱波羅蜜,這個才是真正的學道、真正的學法。那麼阿難,他承受迦葉尊者付託如來的教法,教化眾生。有一天呢,他在竹林裡面,聽到一位比丘在那裡背誦佛陀的經文,這個比丘是這樣背的: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見了之。這阿難尊者博聞強記,非常的厲害,他就去告訴他,你背錯,我是阿難,你這個經文不對!是若人生百歲,不解因緣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見了之。他告訴他。那麼這個比丘回去問他師父,說我今天碰到阿難尊者了,師父你教我這個偈頌,阿難尊者告訴我說,你記錯了,不對呀,他師父很生氣,他說你知道阿難尊者現在幾歲了嗎?他老了,他才記錯!反而說阿難尊者記錯了,你就照我教你的這樣背。那麼有一天阿難尊者又碰到這一位比丘,他又聽到「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見了之」他聽到他這樣念到,他向前說我之前不是告訴你,說你這個背錯了嗎。他說我師父講,你年紀大了,記錯了,他教的才對啊,他就叫我這樣背啊!阿難尊者很難過啊!他說釋迦牟尼佛才往生沒多久,法就衰成這樣子,我還在,他們竟然說我記錯了,所以呢他知道說這個因緣盡了,他就不想住在這個世間了,那麼回去呢就傳法給他的弟子叫商那和修,也就是禪宗的第三代祖師商那和修尊者,傳給他,跟他講了一首付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傳給他,那麼就打坐,身湧虛空,現十八種神變,這個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是下身出水上身出火,現十八種神變,那麼把自己身體這個化為舍利,他入火光三昧,所以他是自己有能力坐化的。舍利分成四份,分別到各處去供養,有的到龍宮,有的到天宮,有的交給這個阿育王,交給這些國王來做供養,所以這個是阿難尊者。那麼在現代很多人,尤其啊是學淨宗的,他都認為多聞是不對的,多聞是錯誤的,實際上這多聞沒有錯誤,看的多、聽的多,沒有問題,是你抓不到重點才是問題。你看一本抓不到重點,跟看多本抓不到重點,那都是問題。你讀一部《無量壽經》你不知道它修行的重點,你不知道佛法的核心,那你是枉然啊!所以學佛不在一部經或多部經,在於你能不能抓到佛法的重點,這五祖弘忍禪師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啊!」你不明瞭心性,你學什麼法都沒有幫助,你學《無量壽經》也沒有用!學《華嚴》也沒有用!學《楞嚴》也沒有用!什麼經都沒有用。為什麼?你沒有見性啊!所以佛法的重點在哪裡?在於明心見性,這個重點要抓到。所有經典闡述的都是諸法實相,都是講的眾生的本覺妙明自性清淨心,說是本覺啊,本覺就本來覺悟啊不假外求啊,妙明就是講它這個神通妙用啊,明照十方啊!本覺妙明啊!這就是我們的本源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就是我們自己本來清淨的樣子啊!這個是所有經典講的重點。所以學佛要能抓到重點,所以阿難尊者的多聞不是問題。有人說阿難尊者就是因為多聞,所以遭到摩登伽難,這跟多聞沒有關係啊!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面也講到,他說「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重點在於除欲漏,這欲漏是什麼?就是你的貪欲、你的欲望、除你的煩惱,修行要除煩惱,不然看再多也沒用。你看的多,能除煩惱,那沒有問題,為什麼?你抓得到重點。《華嚴經》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你要能夠見一切法不生不滅,那是從多聞得來的啊!這多聞不是亂學一通喔!有的人亂學一通,今天看看《無量壽經》,明天呢就讀讀《華嚴經》,後天再看看《法華經》,沒有一本看完的,沒有認真去學,只是隨便瀏覽,這個就是亂修、雜修,這個不叫多聞,這叫亂學。或是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呢又改念觀世音菩薩,念不到一個禮拜,又說念觀世音菩薩不如念六字大明咒,觀世音菩薩是名,六字大明咒是心,觀世音菩薩的心,你心又動搖了,那之後呢又念彌陀心咒,還認為自己找對方法了,這換來換去,你的心都沒有定下來過,這個也不叫多聞!甚至有人認為這亂學、雜學叫普賢行,所有行都修,亂學一通,不是的。那這種就不是真正的用功,佛法講的多聞是講的你要能夠知道佛法裡面講的實相、心性,這多,不是雜。雖然多,不離主題,雖然專,也沒有這個偏離正道,有人很專,專錯了,往這個世間法上去了,他也很專心、很用功,求的呢世間法,這樣也是一種專。像很多現代學佛人念大悲咒,他不是要求正覺的,他是要求心滿意足的,求他世間的欲望可以滿足的,那這個就不是修行了,念大悲咒求世間欲望能不能滿足啊?可以,也可以滿足啊!但是呢你這裡滿足了,輪迴出不去了,所以這其中的利害關係,你要考慮清楚啊!佛法講的多聞是在於實相啊!有些人這一部經看了,他知道要學實相,可是呢在這一部經他沒有契入,他可以以這一部經為基礎,再旁學其他經典,但是他心裡面非常清楚他所要學的東西,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這阿難尊者、舍利弗尊者他們早就懂了,為什麼他還要來聽?熏習啊!這受大乘佛法的熏習啊!所以你不要在經題上分別啊!釋迦牟尼佛講的是實相契經啊!你要是在經題上分別,那這個《無量壽經》就不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也不是《普賢行願品》啊!也不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啊!那你這樣子又生分別了,要知道這淨土五經講的都是一件事情,教你萬緣放下,求生淨土啊!求生淨土的目的在於能夠明心見性,能夠通達佛慧啊!這個目的,我們要清楚。所以不要在這裡虛妄分別,生顛倒心、起顛倒想,那就壞了。那你修行,就沒有意義 

這個是講的阿難尊者,剛才講到「而為上首」這上首就是代表,那麼聲聞眾,這裡舉了五位尊者,那實際上不止五位…下面講的是菩薩眾…也是舉三位而已,實際上來的菩薩無量無邊啊!因為《無量壽經》是大法會啊…不是一般的小講座啊!釋迦牟尼佛知道今天因緣成熟了,他要來這個宣講《無量壽經》啊!所以呢放光通知其他世界的菩薩一起來參加,我們現在通知大眾要發邀請函,要佈告這個通啟,網路上也要公告,佛不用,放個光,就可以了,你看做佛多自在啊!起個心,動個念,大家就曉得,今天有《無量壽經》的法會要來參加,我們在這裡,坐在這裡起心動念,想到腦袋都壞掉了,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呢?沒有功夫啊!釋迦牟尼佛有這個本事,好!所以這是聲聞眾…再來我們看菩薩眾,「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這個大家都不陌生,賢劫就是這個我們講的彌勒菩薩以後的這些補處的菩薩,因為彌勒菩薩是第五尊,後面還有這些大菩薩,一直到這個最後這一尊也就是韋馱菩薩,他們統統都來參加這個法會,那麼這裡講的普賢,這普啊就是普遍的意思,賢就是吉祥,他的中文另外一個翻譯叫做遍吉,遍是遍滿,普遍的意思,吉是吉祥,吉祥的吉。那麼普賢菩薩,大家都曉得是我們中國四大菩薩之一,在佛門裡面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十方的菩薩想要成佛都要修普賢行,所以這個普賢菩薩不簡單啊、不容易啊!他在一切菩薩當中,他能夠做為代表,代表行願深廣,無有間斷啊!行願深廣,沒有間斷啊!所乘的呢他是乘六牙白象,這白象有六顆牙齒,一般呢是象中之王,象王,普賢是騎象王。這象呢在所有的動物當中,牠力氣是最大的,那麼又有六根這個象牙,代表的是六度萬行,以普賢力,行六度萬行,沒有間斷啊!所以這象的表法要清楚,它是代表力氣最大,就表力行不斷,行這個普賢行沒有間斷,而且呢絕對是盡全力去做,像現在的人,發個願,基本上撐不過兩三天啊!不要說發出離的願啊!你要發減肥的願就好了,一個禮拜就退轉了,還眾生無邊誓願度,無邊的眾生自己先度吧!連世間的願,都做不到啊!想要減肥,碰到好吃的,受不了啦,禁不住了,所以就退轉了,普賢普薩盡未來際啊!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啊!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啊!身口意三業,不會懈怠啊!這叫普賢啊!普,遍過去、現在、未來啊!賢,就是絕對不中斷啊!這普賢菩薩的名號義趣無量無邊啊!所以他在菩薩當中是上首啊!華嚴會上,他也是上首的菩薩啊,都是菩薩當中的代表,上首剛講過就是代表,所以一切菩薩想要成佛,都要修普賢行,從普賢而立名,立名啊!名字是從普賢而立的,所以呢普賢菩薩行願第一,騎乘的是六牙白象,那麼在密宗他是化身作金剛薩埵,也就是密宗的我們現在講的開山祖師啊!金剛薩埵菩薩,傳密法出來,所以你們才聽到今天密宗的存在,密宗不管哪一個宗派,什麼樣的什麼教,都是從金剛薩埵傳出來的,這個是密教的真正的上師啊!那麼普賢菩薩在這裡代表的是行願第一啊!這個阿難尊者剛才忘記講了代表的是教下,迦葉代表的是宗門,阿難代表教下,宗門教下都攝歸淨土,普賢呢代表萬行歸淨土。怎麼證明呢?大家去讀《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願我臨終無障礙,這普賢菩薩他發的願啊!希望自己臨終沒有障礙,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啊!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就代表這個普賢的萬行,無間斷、不休息的萬行,都攝歸淨土啊!所以他講「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這是他的願力啊!他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十大願王,我們等這個第二品的時候,再來做說明,從禮敬諸佛一直到普皆迴向,這十大願王。你這世間所有的家親眷屬,所有的這些名聞利養、珍寶財富,統統都會變壞,你如果能夠發普賢十願,那麼在你臨終的時候,這個願王不會損壞,於一切時能夠引導其前。引導其前帶你去哪裡呢?帶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普賢他是發十願,十大願王求生淨土啊!所以他在這裡的表法,也有相當重要的分量,那麼我們今天呢時間到了,這個普賢菩薩就簡單的跟大家講到這裡,那麼我們下一次再來接著說明。好,我們來迴向。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八十四)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一頁--第三行「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好,那麼我們上一次講到的目犍連尊者,目犍連代表的是神通第一,那麼迦葉尊者呢,也講了一點點,不過呢沒有講得很完整,沒有全部講完。那麼我們今天呢接著來講大迦葉尊者,迦葉,翻做中文叫做飲光,飲就是飲料的飲,吞飲的意思,光就是光明,因為呢他身上有一種光明,只要他出現,其他的光明悉皆隱蔽,就是被他給吞沒了,被他吞沒了,被他身上的身光給吞沒了,所以呢就稱他為飲光。那麼他是這個他父親祈禱畢缽羅樹所生下來的,所以呢也叫做畢缽羅。為什麼迦葉尊者身上會有光明呢?因為過去的時候在毗婆尸佛那個時候,那麼毗婆尸佛滅度有一位貧女,這個貧女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乞丐,非常的貧窮,那麼他剛好經過一間廟宇、寺廟,那麼這個寺廟呢年久失修、破舊不堪,那麼在佛像,這個廟堂中的佛像呢,被雨淋濕了,身上的金漆都掉了,那佛像上面呢不曉得是誰給他帶了一頂斗笠啊,那麼這個貧女就看到佛像這樣子破舊不堪,寺院這樣破舊,他發心呢來重修寺院,可是他是一個乞丐,那沒有足夠的財力來修這個寺廟,以及給佛像貼金,所以他發願乞討,把乞討的錢存下來,那麼就這麼樣相續了十幾年了,這十幾年了,乞討下來也存了一些黃金,修寺廟也夠了,給佛像貼金也沒有問題,那麼他就請了一位這個貼金的師傅,來幫佛像貼金,那麼這個佛像—這位貼金的師傅,他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做這種事情?所以---那這個貧女就把他的發心告訴他,所以他也很受感動啊!他說那不然這樣子好了,金子的錢你出,工錢我來發心,我不收工錢。所以他們兩個人成就了這個為佛像貼金的功德,那麼後來他們就結婚成為夫妻。所以這個故事大家就要知道,一個貧女發心,經過十幾年他才能夠完成佛像的貼金,所以要修福的人,還真正要有福報,你們大家現在都有福報,都應該來幫助眾生,為佛教、為眾生出錢出力啊!而且福越大,修得越快!你看這個貧女雖然貧窮,但是他的耐心,可以持續這麼久,持續非常的久啊!那麼也完成了他的心願。那依現代人來說,要做一點功德,為佛像貼金,那實在是太容易的事情了,可是在以前非常的困難,何況又是乞丐。所以呢現在有福,你現在就要布施,這古德講啊「有錢不布施,死了一場空啊!」死了以後,你什麼都帶不走啊!這個是事實真相啊!所以你要把這個生滅變化的東西,轉化為實質的功德,這就是在生滅當中去見得不生不滅性啊!所以有錢,你不要自己享用,你自己享用,你的福報,只有你自己一個人,你要拿出來,大家一起用,你的心量是大的,你的功德是稱性的,所以你修的福,會比這個貧女還要快啊!那麼因為他這麼真誠的發心,跟這一位貼金的師傅兩個人得的果報九十一劫…身上都散發出紫金光,散發出紫金光。那麼大迦葉這一世,投胎到這個摩羯提國的大富長者家,他們家非常的有錢,可謂是富可敵國啊,非常的有錢,那麼他生下來的時候,也是帶著過去生的福報,身上呢也有紫金光,所以他的父親知道他這個小孩不是一般人,甚至呢也有算命的跟他算,這個小孩將來會出家,那他的父母就很心疼啦!不想讓大迦葉出家,就是在他適婚年齡的時候,逼著他結婚,那這個大迦葉,沒有想要結婚啊!他也很有善根,他想要修行,他知道修行的好,他說我不結婚,除非你可以找到一個身上跟我一樣散發出紫金光的,我才跟他結婚。他的父母親因為家裡有錢啊,派人到處去找,真的在其他的國家找到了,這個女人的名字叫妙賢啊,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紫金光比丘尼…這個紫金光比丘尼,就是過去生的他過去生就是那個貧女,大迦葉尊者就是那個冶金師,就是我們剛講貼金的師傅啊!那麼這個很多同修都想到,我也想要跟大迦葉一樣,咱們來結個婚,一起來修行吧!你結婚就修不了行了,癡心妄想啊!他們是被逼的,結了婚以後,才發現兩個人都想出家,所以後來呢他父母親往生了,那麼大迦葉就把家產給散掉,兩個人就出家修行,那麼大迦葉尊者呢是一百二十歲的時候,才遇到釋迦牟尼佛,一百二十歲啊!不是年輕的時候,這大迦葉尊者是年紀很大了,才遇到世尊。所以我們剛才講的,你們不要想要像大迦葉尊者那樣子,以為這樣同修啊,很多學佛人學到後來退轉了,就說結婚也可以修行啊!這結婚不容易修行,不好修啊!他是因為放不下啊!所以才拿佛法說可以共修啊,可以同修啊!實際上呢就是世間心不死,世間心沒有斷掉,所以呢學了佛,還有這樣的一個思想,這種錯誤的觀念,存在他的心中,所以你們已經結婚的呢,那你就要看淡一點,你不要啊這個執著的太重,這個生死根本啊,欲為第一啊!能令眾生輪迴受生的,就是這個情愛之心,就是這個欲愛之心,這個是輪迴的根本,所以為什麼我們呢沒有拿世間的典籍給你們去學,我就怕你們生起了什麼世間的情欲,你們學大乘經典,心裡面想的呢是出離,出自己的煩惱,出自己的情欲,可是眾生帶有深重的業習、深重的情欲,一接觸他就顛倒。所以從古到今,為什麼眾生會相生不斷啊?人類一直繁衍啊,動物界一直繁衍啊!除非真正碰到了很大的天災,才會一起滅絕,那不然原則上沒有什麼動物是會絕種的,為什麼?他都帶著這個情愛之心啊!六道眾生都一樣!所以佛在經上講生死不休啊…這跟你孝不孝順是兩回事啊!這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我們沒有提倡《弟子規》這些東西,就認為說我們不講求孝道,不是的!是因為這些東西裡面所說的呢,勾起你的情欲、勾起你的愛欲,讓你放不下,所以我們沒有拿它來做為你們學佛的基礎啊!情愛心不能做為學佛的基礎,這個事情我們要相當知道,如果情愛可以做為學佛的基礎的話,那釋迦牟尼佛不用出家了,他在家裡孝養父母就好了啊!他父親給他找了一個印度絕世的美女啊!耶輸陀羅啊!他在家裡跟這個—真的是一個是公主一個是王子啊!他們可以很悠遊自在的過著生活,但是釋迦牟尼佛悟性非常的高,他出這個城門看到了生老病死這四種狀態,這個我們最近常常在講,這生老病死只有透過修行可以解決,世間的財不能解決、名不能解決、權力不能解決,世間再有權力的人,他敵不過生老病死,只能說延緩,但是他敵不過,甚至呢有的福報很淺的,他連延緩都做不到啊!所以呢釋迦牟尼佛他非常的有智慧,他知道選擇出家修道。這個大迦葉尊者呢也是相同的,非常有智慧啊!所以他們出家修行,離開這些世間的愛欲、世間的欲望,所以大家要讚歎出家,你不管他修的好不好,他能有這樣的發心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佛才講了一部《出家功德經》。古德講啊,「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高飛啊!」這世間人就像孔雀一樣,每天…有著華麗的身形,每天穿著好的衣服,吃著這個…珍饈佳餚啊!就像孔雀擁有色嚴身,但是不如鴻雁能夠高飛啊!孔雀不能飛啊!白衣雖有富貴力,白衣是指在家人雖然非常有錢、非常有勢、非常有地位,但是不如出家功德勝啊!這出家才是真正了生死的道路啊!歷代祖師大德都勸人家出家修行,都勸人家萬緣放下,他說即使你不能現出家相,你也要做個在家的出家人,就像這個大迦葉尊者,他還沒出家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在家的出家人,在家的修行人,真正修行,所以他跟紫金光比丘尼,只有夫妻之名,沒有夫妻之實,這個是值得我們讚歎的。那麼迦葉尊者在這裡代表的是頭陀第一,頭陀翻做中文叫抖擻,抖擻精神,也就是提起你的道心,提起你的道力,那麼迦葉尊者雖然一百二十歲才出家,那麼他所學的呢是頭陀行,年紀非常大,還是行苦行,但是這個苦行不是無益的,現在有很多無益的苦行,什麼叫無益苦行呢?在《達摩破相論》裡面講到,你只重事相,不知它的這個真如實性。就像供花、供水,你也天天供,有事相上的功德,但是呢這是無益的,為什麼呢?你不曉得為什麼要供花?你不知道為什麼要供水?你不知道它代表的義趣,所以你沒有辦法反觀,沒有辦法呢反聞,那這個就叫無益的苦行,也就是說你供花,只是形象上有供,你心地上呢沒有轉過來,所以這個花,你就要知道代表的是什麼,本性具足的六波羅蜜啊!自性沒有慳貪,所以行布施波羅蜜;自性沒有過失,所以行持戒波羅蜜;自性沒有這個怨恨,所以行忍辱波羅蜜;自性無身心相,所以行精進波羅蜜;這個自性常不動,所以行禪定波羅蜜;自性圓滿遍照一切,所以行般若波羅蜜啊!這是供花的意思啊!你要了解這層道理,不然你只有事相上的怎麼樣供花、供水果,那麼你行的呢也算是一種無益的苦行。那麼這個頭陀行有十二種,因為比較長,所以我就沒有講,裡面呢有什麼,有這個塚間坐、節量食啊,日中一食,也就是過中不飲漿。什麼叫過中不飲漿呢?就是你過了中午,有的法師會開緣,飲這個非時漿,那麼大迦葉一天就真的只吃那麼一餐,所以是過著就是比較辛苦的一個生活,就是苦行。那麼佛陀也很讚歎他,他說只要這個苦行不斷,我法不滅。所以這個苦行啊大家要曉得,要能對治自己的問題,有很多人他持戒到處跟人家炫耀…我日中一時、我能持什麼戒、能修什麼苦行,到處跟人家炫耀,那麼他心中的傲慢有沒有放下?沒有放下。他心中炫耀的我相有沒有放下?沒有放下。那這個苦行就無益,就是無益的苦行,沒有益處,對他沒有好處,他只是冤枉受苦而已,我們受苦要苦的不冤啊,你要苦的冤枉,那你這個是白苦了,你要知道為什麼要教我們行這些苦行?那麼每一個人的苦行都不一樣,有的愛講話的,你叫他一分鐘不要講話,哎呀,這就是苦行啊;那愛吃肉的呢,叫他一餐不要吃,對他來說就是苦行;那貪錢的呢,你叫他布施,他即使一塊錢對他來說,大苦啊!每個人苦行不同啊,問題是你行這個苦行,能不能對治你的毛病呢?其他的他不在意,他一天吃一餐為了省錢,因為為什麼?他愛錢嘛,為了省錢,他可以一天吃一餐,甚至那一餐還吃泡麵,那也沒問題啊,這個是愛錢啊;有的愛名的,喜歡人家讚歎他,說他是大護法,說他是大功德主,說他是大善人,拿錢出來布施,用錢來換名聲啊,布施錢財對他來說不是苦行,可是你要是罵了他一句,說你行偽善,他就很生氣了,叫他做好事不要讓人家知道,他就受不了了,這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苦行,所以每一個人的苦行不同。你要是對家裡貪戀的,教你放下,來道場,來念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來做義工,人雖來了,心裡面掛著,你叫他不要想,他沒有辦法,那這個對他來說就是苦行。所以苦行你要看啊,不是只有佛陀制的這個十二種是苦行啊,要看自己什麼習氣重,愛睡覺的,叫他少睡一點,一天睡五個小時、六個小時,他受不了啊,他每天一定要睡十二個小時,所謂睡覺睡到自然醒啊,那這個睡就對他來說是一種苦,叫他不睡,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苦行,所以這個要知道,頭陀行是這麼修,不是對治那些你都不在意的、不貪的,這叫修行啊。那基本上是講十二種,那義理上展開來,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苦行,無量法門都是苦行,像現在叫大家「直下見性」做不到啊,那這個見性,對你們來說、對大家來說,就是苦行;教你念佛,這佛號從第一句開始到我們念佛剎板,都不要打妄想,沒有人做得到,那這對你們來說就是苦行啊,所以你要會修,要懂得,不能依文解義啊,這十方諸佛都喊冤枉啊。迦葉尊者還有一個代表,他在這裡代表的是禪宗,他是禪宗的初祖,釋迦牟尼佛傳法給他,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大梵天王用精舍的畢波羅花供養釋迦牟尼佛,捨身為世尊的床座,也就是請世尊坐在他身上講經說法,這個大梵天王可不是一般的天王啊,我們忉利天再上去,大家都知道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去才是色界天,這大梵天王最起碼他管的是色界天以下的,這六欲天啊,所以呢他的福報非常的大,那你要是像三禪天的天王,他是娑婆世界的主人啊,摩醯首羅天王,他就管一個大千世界,一百億個日月,這一百億個日月裡面,不管什麼天王都歸他管,他福報更大,那麼大梵天王捨身為床座,請世尊講經,用精舍波羅花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上座,就把花拿起來一捻,大眾不知道佛這個是什麼意思,只有迦葉尊者自己一個人在經上講的破顏微笑啊,這就是所謂的「拈花微笑」的公案啊,他是出自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這部經裡面,那釋迦牟尼佛知道了迦葉尊者明心見性,所以他講: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訶迦葉。所以呢,這個是迦葉尊者代表的是禪宗的初祖,也就是禪宗,他是禪宗的初祖,代表的是禪。那麼我們呢現在能看到經典,也要感恩迦葉尊者,這個迦葉尊者在佛滅度以後,發願集結三藏,經律論三藏都是由他發起的,所以我們今天能夠看到佛經-因為在當時候,世尊講經沒有錄影帶啊、沒有攝影機啊,那都是弟子們他們聽過以後記錄下來的,這後面會講到阿難尊者他講的經典,複講佛所說過的經,那麼迦葉發起集結,所以我們才有經典可以看,這個是飲水思源。那麼迦葉他年紀也大了,要滅度,但是他這個滅度不是真正往生,他是入定,他到雞足山入定,我看有一些人在爭論,到底是雲南的雞足山?還是印度的雞足山?實際上這不是很重要,為什麼呢?你心裡有佛他就在那裡顯現啊,所以有人是在雲南的雞足山見到大迦葉尊者,有人呢是在印度的雞足山見到的。那麼大迦葉尊者要入滅以前,傳法給阿難尊者,主要也是阿難問他,他說:師兄啊!他稱大迦葉尊者稱師兄,他說釋迦牟尼佛,世尊,除了袈裟咐囑你以外,還有沒有什麼別的傳給你啊?他就叫一聲阿難!阿難回答:是!他說倒卻門前剎竿著,這阿難這個時候,身心世界一切知見就放下啦。什麼叫門前剎竿呢?以前的寺院門口都有一支我們現在講的旗杆,所以那個稱為剎竿,剎就是寶剎的意思,寶剎門口的旗杆,那旗杆是幹什麼的呢?就像我們現在的海報一樣,如果今天有講經法會,他們就會把幢升起來,你們現在在外面看到的那個是幡,幡是長方形的,那麼幢是圓形的,幢,有一句話叫法幢高樹,就是指這個意思。法幢高樹就代表今天有講經。那麼阿難他是聽過佛所有經典的,心中也確實存了不少知見,所以迦葉就告訴他,將你心中的這些知見一起放下,所以阿難尊者開悟了,那迦葉呢傳法給他,跟他講一首偈子:「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這是迦葉尊者付法給阿難,所以阿難尊者呢是禪宗第二代祖師,第二代祖師。那麼傳法給他以後,他就到雞足山去入定了,一直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他才會碰到彌勒菩薩下生來成佛,那麼他要把四天王供養世尊的這個缽,還有佛的姨母為釋迦牟尼佛織的這個金縷袈裟,交給彌勒菩薩,所以他入定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那麼有一些有因緣的人有看過他,像英國的有一個哲學家,他就在雞足山看過迦葉尊者,後來這位哲學家,他本來不相信佛的,甚至他的哲學論文就是專門批評,現在講的無神論者,應該是說他所做的這個哲學的論點,他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佛也沒有神,是專門在批評佛法的。但是他見到大迦葉尊者,回心轉意啊,受了三皈,那麼聽說現在也出家了,在這個我們講的這個南傳的佛教裡面出家,所以這是跟大迦葉尊者特別有緣。那麼迦葉尊者在法華會上受世尊的這個菩提記,世尊給他授記,將來成佛叫光明如來,光明如來,他的國名是光德,國名光德。所以可見這個迦葉啊決定成就,那麼這個是講大迦葉尊者他的故事,他的一個簡介。那麼在《無量壽經》表法,很簡單哪,「禪淨不二」,為什麼呢?他是禪宗的祖師啊,禪宗的祖師啊,是西天的初祖,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傳法給他的,傳法給他,這代表修行淨土宗不是小乘,也不是不了義,是絕對了義之法,絕對的了義,這一點大家要有信心,我發現很多同修信心不夠,整天妄想著,自己是不是哪裡沒做好,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甚至懷疑自己可能沒做好,沒做好沒有關係,發現過失你把它改過來就好了,那個無所謂啊,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啊,你起心動念不怕,就怕你起了以後呢,那心一迷,隨順這個妄念跑掉了,那你就變成凡夫啦。所以我們講經一直強調的,你要相信自己是佛,這個相信不容易,為什麼?你每天都看到你自己有貪瞋癡啊,我怎麼會是佛啊,但是你不曉得這驅動貪瞋癡的是佛性哪,佛性是驅動貪瞋癡的動力啊,那貪瞋癡是佛性的迷用,迷惑的作用,也就是你迷失了佛性,就顯現出貪瞋癡的作用,悟了佛性,就顯現出戒定慧的作用,用雖然有兩個,一個是戒定慧,一個是貪瞋癡,一個是覺,一個是迷,但是體性是一個,這個道理你要能夠明白,你要能夠相信。現在的人為什麼會被這些境界給轉,尤其在佛門,有很多的這些我講的比較不負責任的講經的法師,他告訴你這些世間話,這些世間法,讓你心裡面產生出慌亂,產生出顛倒,所以對於淨土宗、對於佛法、對於大乘沒有信心,甚至他還告訴你,這大乘沒有辦法修啊,大乘太高了,還是要從基礎開始,他講這種話,惑亂大眾,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怎麼會沒有基礎呢?這釋迦牟尼佛一出世就講啦。所以為什麼我們在玄義裡面講的,你這個分科判教你要瞭解,華嚴擬宜領實,這告訴你,你就有如來智慧德相啊,這如來智慧德相是眾生本來就具足的,本來就具有的,這個東西你不用懷疑啊,這個東西你懂了,那你有基礎,你其他修五戒十善這個是枝葉啊,「於戒不急不名為緩,於乘不急乃名為緩」,那你明白了以後,你要乘戒俱急啊,乘是佛乘哪、教乘哪,戒是我們講的事相上啊,你事相上沒有做到,沒關係啊,可是你對於心性不瞭解,對如來藏你迷惑,那這個是大問題,你其他做得再好,你都是盲修瞎練,你都是迷惑顛倒,所以弘一大師講的:「這個初學佛的,《華嚴經》是根本」。《華嚴經》你們不要覺得難哪,《華嚴經》沒有很困難,講的就是我們生活的狀態,原原本本的樣子啊,你不要被前面的這些雜神眾、異生眾、異生性的、同生性的,給它搞糊塗了,那個都不是重點。不管同、不管異、不管是鬼神、還是天王,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顯現,都是毗盧遮那佛-因地修習稱性的梵行所顯現的。毗盧遮那佛是誰啊?不是別人,就是你們啊!你向哪裡去找毗盧遮那佛?有人把毗盧遮那、盧舍那、釋迦牟尼佛這三個,把它分,強分為三個,實際上,這三個是一體啊!所以你不要認為《華嚴經》很難,《華嚴》的十玄門、《華嚴》的法界觀,講的不是心外的境界,就是我們眾生現實的境界。那麼最簡單的,一開宗明義「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道理你要能夠明白,所以你才有修行的根。為什麼?你相信自己是佛,這跟淨宗講得完全一樣。蕅益大師說:「信、願、行。」信分為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六信第一個,相信自己是佛。完全一樣。這個是修淨土的根本,不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枝葉啊,所以你們學淨土,你要依祖師大德的。《彌陀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也不是五戒十善,是具足信、願、行者,才稱為善,這是大善。所謂「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你有信、願、行,你能夠超脫一切惡;沒有信、願、行,都是世間有為的行法,這有漏啊!什麼叫有漏?就像一個這個瓶子,下面破了一個洞,你沒有辦法裝水,功德法水沒有辦法盛滿啊!這有漏啊,你用這個世間做為基礎,這個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還毀壞你大乘的善根,我講這個話是真的,這個話是諸佛如來告訴我們的,絕對不是妄語啊!你們要用現代人給你的方法,我在這個講座告訴你們:「不敢保證你會有成就。」那是世間人給你的方式,我們精舍,只給佛法,絕對不夾雜。這世間人用的世間法,對大家損害非常的大,勾起眾生無始劫來的習氣,沒有辦法成就。就像一個生病的人,他已經在生病了,你還給他放到都是細菌的環境裡面,那你說他的病會好嗎?有一種很很愚笨的說法叫「以毒攻毒」啊!但是實際上,他會被這些細菌給毒死了!為什麼?沒有這個本錢。有些人說:「我在紅塵當中修啊。」自己就是世間人,就是紅塵人啊,他要修什麼?只會貪染的更嚴重而已。所以你在佛門裡面,夾雜著世間法,就好像你是一個病人,然後再把你丟到這個-都是細菌的環境、都是病毒的環境,你很快就病死了。那佛法呢?是沒有,就像這個病人,來到了一間完全沒有病毒的空間,沒有任何細菌,所以他病好得快。再加上如法的醫藥,服這個釋迦牟尼佛的甘露法水,所以你身內的無明、貪、瞋、癡,統統都可以除掉。這叫-這個是好的緣啊!所以大家不要沒有信心。不要想說:「唉!我業障很重啊!」很多人講這句話,其實是給自己懈怠、懶散還有苟且一個台階下,自己想下台啊,不是真正想修行。或是有的人看到法師-有些居士在佛門裡面,他學得久了,老眾生了,看到法師就先懺悔,為什麼呢?他怕我們講他。懺悔啊!師父懺悔啊!我很懈怠啊,我很偷懶,他把你要講的都講掉了,一般法師也就「是啊!是啊!你都知道了。」碰到我就不一樣「既然這麼懈怠了,你還不來!毛病這麼重,還不願意改!」所以你不要逃避自己的問題,不要一直認為自己業障深重,你認為自己業障重,你的業障就只會愈來愈重,為什麼?你自己一直給自己找藉口、找理由、為懈怠呢找方法、為煩惱習氣找出路。《楞嚴經》講:「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啊!你是一門墮落,妙莊嚴啊!也很莊嚴,莊嚴地獄去了,地獄也稱性啊。所以呢這個學淨土,你們要有信心,絕對不懷疑,絕對不夾雜。法會能不能做?可以做。但是呢你自己要知道-你去做法會,是不是為了趕熱鬧去的?現代法會,很多都是聯誼會,當然也有幾個如法的。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為了熱鬧去的,以為呢做做法會,他就能夠消災免難。自己不想修行,希望呢人家來超度他,或是有的告訴你-做法會也是地藏法門,也是修行啊。可是我在《地藏經》從來沒有看到地藏菩薩去做一場法會啊!地藏菩薩也沒有做三時繫念啊!也沒有做這些經懺佛事啊!地藏菩薩怎麼超度?你看光目、光目女、婆羅門女,他自己用功,把煩惱給降伏了,迴向給他的父母親,迴向給冤親債主啊,這是超度的方法,所以你們不要再自己欺騙自己了。所以回過頭來看,法會不是不能做;我們絕對沒有反對做法會,但是你要會做。你要不會做,在這裡面不能隨文入觀,不能專心只是呢唱唱跳跳,那就沒有任何的利益存在,那麼這裡呢迦葉尊者代表的是禪…淨土宗跟禪向來也都是吵架吵不完啊!從以前就吵到現在,學淨土的說學禪的墮空,學禪的說淨土的執相,拿《金剛經》來批評淨土宗,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學淨土的不甘示弱,就用《四料簡》攻回去「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你說當下即是,你當下是過去心?現在心?還是未來心?這三心,你說的當下,是哪一個心?打不完,吵不完,不曉得這個是方法不同啊!可以肯定的,學禪的人根器,確實比較好,這個沒有辦法抹滅的,但是學淨土的呢也不算太差,只是呢他入手的方式不同而已,淨土宗就是執持名號,以見佛為目的,禪宗呢不取於相,只管本性,直下見性,那見性跟見佛一樣嘛!所以你看《觀經》講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啊!佛心者,就是禪宗講的自性佛啊!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我們見到阿彌陀佛的身像就等於見到佛心啊!完全沒有差別啊!可是後面的學人互相毀謗,你引經,你要以經註經,用經典來註解經典,你不要以經來謗經啊!所以有一些學禪的,學了幾句口頭禪,看了一些道理,想了一個境界,那叫相似般若,相似的不是真的般若智慧啊,相似般若,把這個禪宗的這個知解,存在胸中,在那裡起觀照,整天想著那個道理,把影子當做是真心,以為自己見性,就到處批評,學教的也不行,學這個…淨土的也不行,都是著相,他不知道他自己就是永嘉大師講的「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避溺投火,溺就是溺水,他今天不溺水了,但是掉到火坑裡面去了,一樣粉身碎骨,著空跟著有都是病,那淨土宗有沒有著有呢?說實話不算著有;著有是執著在上面,你放不下、捨不掉,就像你們貪戀世間,這一樣啊!一件事情掛在心中,唉呀,沒有做不行啊!這就是著有啊!可是我們念佛不著有,為什麼呢?不光是不著有,還能離一切有相,離一切空相,非空非有。念佛的時候,心裡面沒有任何的煩惱,純是佛念,這不著有相,佛號歷然,字字清楚,我們的心不昏、不昧,這不著空相啊!非空非有啊!這念佛的時候,止息一切妄念,觀佛的身像,止觀雙運啊!止觀雙運是什麼?就是禪那…就是禪那,這三種修行。所有的修行離不開三種:奢摩他、三摩波提、禪那,禪那就是止觀雙運,前面一個是止,一個是觀,所以淨宗在起用的時候,在修行的時候,就是禪那,止觀雙運啊!《圓覺經》講「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器中鍠,就像樂器裡面的簧片你一吹,它音聲就從簧片裡面抽出來,不著有,也不著空,這是《圓覺經》上的比喻,那麼淨宗也是如此。你要說淨宗是止也可以,說是觀也沒有問題,止要止到究竟,觀要觀至究竟,所謂這個《妙宗鈔》裡面講的「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取要取到究竟,念佛要念到究竟,捨呢要捨得徹底、捨得乾淨、捨到極處,那跟不取不捨是完全一樣,亦非異轍,異就是不同的意思,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轍就是車子的輪胎的痕跡,亦非異轍、是相同的,所以不要再去分別,你要知道這念佛確實可以達到究竟,這是迦葉尊者在這裡的表法,所以學禪的同修,你不要再引《金剛經》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不知道你引這一部經,也是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謂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啊!所以不要再以經來謗經,用經典來互相毀謗、互相詆毀,這個不對。經要以經註經,用經典來註解經典,所謂「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啊!」僧讚僧,要用經典來讚歎經典,出家人要互相讚歎,四眾同修,要互相讚歎,你不要想說我們是學淨宗的,我們師父講學禪不能成就,你就開始看到人家學禪的,就開始起煩惱說不了義,或是呢有的人很誇張,你講的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用詞不一樣,表情不一樣,你那個不如法,那像很多同修聽了我們老和尚講經就有這個大問題,他判斷一個人講經如不如法,他不聽他內容,他聽他有沒有跟 淨空老和尚講的一樣,那可是釋迦牟尼佛講經的表情,也沒有跟老和尚一樣啊!歷代諸祖老和尚,也沒有像 淨空法師這麼樣講經啊!倒過來想一想啊!所以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啊!現代都是依人不依法,依這個語言,你講的有沒有跟我師父相同,有沒有跟這個他的表情相同,有那就講得好,所以很多不會看的,錯失了學佛的因緣,錯失了良機啊!那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你們學法要會學,不要當師父迷啊!你當師父迷,沒有用,你學不到東西啊!你只會聽事相,事相上的!甚至你連事相也沒聽懂,東拼西湊,自己又解出一篇道理來,為什麼?有時候你聽經聽到睡著了,剛好前面那一段聽到了,中間沒聽到,後面又醒過來了,接在一起,所以有人聽成讀經是讀給佛菩薩聽的,那個「不是」沒聽到,為什麼呢?講到「不是」的時候他睡著了,這叫斷章取義啊!這個每一位同修都要曉得,你們聽經不要當師父迷,師父迷沒有用,這個不會有成就,你不能想說我師父講的都對啊!你們沒有講的跟我師父一樣,那你就是知見不對啊!有些同修是這樣跟我講的,我說那你看看祖師大德有沒有聽 淨空老和尚講經?對不對!這個我們腦筋要清楚啊!是法要與真如實相相應,不是跟他的表情相同,跟他的這個動作一樣,甚至音聲一樣,有的人學我們師父講經,我們師父八十幾歲,他才三四十歲,學一個八十歲人的樣子,你說坐在那邊不像話啦!學八十歲的人教訓人的口氣,那這不是他該學的。所以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身份,自己是什麼樣的立場,來做表現,那麼自己呢是什麼樣的根器,自己有哪些問題,你聽經你要聽你有問題點的地方,能夠除斷你問題的地方,你不能只聽自己聽得懂的、聽自己愛聽的、聽自己認同的,那不行,聽經要把我執放下、要把我見放下,就是不認同的,你要把它轉過來,為什麼?不認同是我們境界不到,不是法有錯,不是經典有錯。所以你要學經教,你首先就要認為自己的知見全部都是錯誤的,完全的放下,依佛陀的知見,依祖師大德教我們的,這個才行,不然你聽再多,都是我執我見,你沒有辦法契入,你對經教不能夠明白,這個很重要,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八十三)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一頁,第三行,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 為上首。」那麼一樣的是講到聲聞眾,那麼之前講過,憍陳如尊者是代表得度第一,舍利弗尊者代表的是智慧第一,這是上一次講到的,也就是說修學淨土,你要沒 有道心,你沒有智慧,沒有辦法相續,沒有辦法持續,稍微一點點境界,一點點不順心,或是呢受了一點委屈了,你就退心了,那麼這個啊對我們就有非常大的損 失,所以呢在尊者的表法當中,其實啊意思啊非常的深廣,我們要能夠善於學習!那麼今天要來講的呢是第三位尊者,就是大目犍連,這目犍連啊翻作中文叫做採菉,加個大呢,叫大採菉,這採菉啊菉是一種豆子,一種植物,那麼他是姓這種姓的,所以呢叫做大採菉,那麼他的名呢叫拘隸陀,拘隸陀啊是一種樹的名稱,那麼 他父親向這個樹神祈禱,所以呢生下了目犍連,那麼就把他的名字啊取名為拘隸陀,因為祈禱這棵樹而得子的,那麼他的父親是宰相,是宰相,所以呢他們家也算是 啊身世顯赫啊,有權有勢。那麼一般人在權勢之家,很少啊能夠發心來修行,很少呢能夠願意呀把自己的權力、名利放下,大多數的人都非常喜歡權力、名利,非常 喜歡,你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爭權奪利,這是我講白話啊,都是如此,雖然沒有這麼樣的激烈,但是心裡面對於名利呢還是啊難分難捨;可是呢目犍連生在這 種權勢的家庭,有大權勢的家庭,他還能夠發心出家,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那麼目犍連尊者,在我們佛經裡面的表法,代表是神通第一,也就是在佛弟子當中, 他的神通是最厲害的、最清淨的。那其實啊每一位尊者他的表法都有他代表的一個意義,那目連神通第一,可是呢你不夠能說他沒有智慧啊,舍利弗智慧第一,你不 能夠說他神通不及目連啊,只是取他的一些專長,在這上面的強項來講的,就像孔子的弟子,每一個人他都有他的專長,都有他代表,但是你不能夠說他,因為代表 了這個,他就沒有了另外的德行,這個是要相當清楚的;那麼目連的神通非常的厲害,像這個降伏外道啊,降伏毒龍,降伏毒龍相當有名的故事啊;就是世尊他要到 忉利天宮說法,那麼要往忉利天宮的路上,常常啊有這個毒龍在損害這些聖人,損害這些修行人,我說的損害呀不是真的會要了他的命,就是說常常障礙,障礙在這 條路上常常障礙他們,那麼大家知道世尊要到忉利天宮講經,那希望呢一路順暢,所以就推舉目犍連,因為他神通第一,去降伏這個毒龍,降伏毒龍,那目連呢也就 出發前往執行他的任務,執行他的任務,那麼這個毒龍呢瞋恨心非常重,龍啊瞋心重,牠才會墮這個龍道,他口中啊吹出來的這個氣啊,牠不用咬你,像毒蛇就是要 咬你,牠口裡吐出來的氣,你聞到了就會中毒,甚至會當場死亡,那麼這毒龍就非常的瞋恨,為了要顯示自己的威神,牠就把須彌山蟠起來,毒龍有多大呢?蟠須彌山,從須彌山底一直蟠到須彌山的頂端,頂端就是忉利天宮啊,牠的身體可以繞須彌山七圈,這巨龍啊!繞須彌山七匝,七圈,頭呢枕忉利天宮,頭枕忉利天宮,就是牠可以繞了七圈以後,把頭安放在忉利天宮之上,那麼牠的尾巴能夠震這個下面的香水海,香水海,這尾巴一拍那個海水啊,那海水會上升至須彌山半山腰,牠力 量有這麼大,那麼目犍連他有大神通,見怪不怪,也是變作巨龍,繞須彌山十四圈,頭枕梵宮,這梵宮啊,梵宮就是什麼?六欲天再上去色界天,大梵天王的宮殿,大梵天王啊─管一個娑婆世界,這麼大的龍把他們嚇死了,把他們嚇死,所以呢之後啊也就降伏了,那麼這當中還有一些細節,我這裡就不多說了,留給你們呢去找 這個故事啊,來好好看一看,這是用神通降伏毒龍,所以龍呢代表就是瞋心,那麼神通呢就是佛法,用佛法能夠調伏你的瞋心,能夠調伏你的煩惱習氣,這是真正神通代表的意思,現代的人很喜歡搞神通,以為有了神通他就是在佛法上有修證,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如此,佛法講的在於明心見性,不是在於神通,而且神通我們之前講,構成神通有五種因素,這神通有五種由來:第一個呢就是你是真正修道、見性,成就了,這叫道通;還有一種呢你禪定,因為有禪定,所以呢顯現出來的,這個叫神通;還有一種就是你會符咒、咒術,那麼這叫依通;還有呢叫做報通,這報呢就是像這個天人、還有鬼道的,有一些鬼神他的福報大一點報得的,不是修來的,這個是報通;還有一種叫妖通,妖通我們現在講就是鬼來附身的,所以他本來沒有,但是呢因為鬼附在他身上,所以呢它會產生出這種神通,也會呢現種種奇異的現象,所以神通呢並不是真正修行的一個究竟這個要清楚,那麼一般講的神通都是所謂啊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這個五種,但是他沒有一 種叫漏盡通,在佛法裡面是先學得漏盡通,這漏盡通就是把煩惱、習氣斷掉,把煩惱、習氣徹底降伏了,從此呢不會再起煩惱,那麼這個才叫做真正的大神通啊!不然其他的都會退轉。所以呢這神通啊不是佛法,這個我們啊要有擇法眼,所謂七菩提分第一個就是擇法覺支,擇法覺支就是讓我們知道什麼是你當學的、什麼是不當學的,現代的人沒有神通,沒有真正的擇法眼,他無法去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把邪法當正法,把正法當邪法,你跟他講心性,你跟他講佛法,他說你這個太高,佛教是講孝道的,是講這個學儒的,這個就是邪見啊!這就是外道啊!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即使學佛也是外道,所以現在的人沒有擇法眼。那擇法覺支非常重 要,沒有擇法的這個智力,只會亂學一通,像這個外道持牛戒的、持狗戒的,非因計因啊,以偏概全啊,這些通通都是不了義法,你們不要亂學一通啊!這修行就是 要往痛切處去下手,什麼是痛切處啊?很多人都說法師啊!學佛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為什麼要往痛切處去呢?大家嘻嘻哈哈的一個禮拜來道場聚會一次,這樣不是 很好嗎?做法會,實際上開個聯誼會嘛!對不對!這痛切處在那裡?你心散亂、你放不下,這是最痛切之處啊!你不要想說,我到時候就會放下了,到時候到什麼時 候?很多同修都想說:沒有關係,我到時候就放下了,習氣到時候就轉了。你不熏習、你不轉念頭,你什麼時候要放下?等到真正境界現前,叫你要放捨的時候,你痛苦就來了。家親眷屬-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小孩、中國人講你的愛人,你的男朋友、你的女朋友,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就顛倒了,不是起貪,就是起瞋,都不 能解脫啊!那什麼原因呢?因為你天天熏習世間法,以為把世間人做好了,這個學佛就有基礎了?胡說八道啊!那一尊佛這樣講的啊!你看釋迦牟尼佛怎麼修行,如果他把世間人做好了就成佛,釋迦牟尼佛不必出家啊!沒有必要啊!他在家裡,耶輸陀羅是印度第一美女啊!他又貴為王子啊!貴為太子啊!富有四海,他何必出家?他出家是逃走的,他父親不願意啊!所以呢他要是一個世間人,就像現在有些法師講的那樣子,把世間人做好了,那在家就可以了嘛!他父親是國王,擁有絕對的財力跟勢力,可以讓他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可是釋迦牟尼佛看到這世間生、老、病、死的現象,這生、老、病、死每一個人都有,誰都躲不掉,不光人躲不掉、動物也躲不掉,天地之間就是這麼變化,就是這麼無常啊!那這個無常要怎麼解決?他知道愛情不能解決、親情不能解決、世間的這些種種的學術理論都不能解決,倫理不能解決,他看到了修行,所以呢他發心出家、發心修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一切生滅相當中,一切生滅法當中,見到不生不滅的佛性,從此打破根本無 明,他是這樣成就的。所以只有修行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啊!你用世間法不能解決,絕對不能解決,科學沒有辦法,化學、物理、數學都沒有辦法解決生老病死 啊!只能暫緩,暫緩而已啊!能緩多久那很難講啊!而且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所以真正聰明人有智慧的人,現在就開始學,現在就不夾雜,發長遠心決不退轉,尤 其是出家人,你不要披著袈裟,毀壞正法,錯導聖義,謬解聖心啊!把如來慈悲的示現,看做是一般的凡夫,這個很重要啊!所以呢我們講的,佛法講的神通,他是真正要修行成就的啊!而且神通敵不過業力啊!你看像這個釋迦族,琉 璃王要滅釋迦族,目犍連神通第一,他把釋迦族的族人,放進他的缽裡面,帶到這個天上去,下來之後化為一缽血水啊,這為什麼?眾生受業報,都是自做自受,沒 有人幫得了你啊!所以神通敵不過業力啊,目犍連尊者最後自己怎麼死的呢?是被暗殺的,外道暗殺他!精心策劃。但是他有神通啊!他知道人家要暗殺他,知道人家的心念,目犍連的神通有多強?我講給你聽,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下及地獄,他都算得出來,他神通這麼大;你同時下雨,他也算得出來,這裡面的星宿眾生,星宿就是我們講的星球裡面眾生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他一念便知不用計算啊!像現在還要報戶口不用啊!神通他的心念一動,馬上就測知,神通這麼大,所以外道要害他,他當然知道啊!暗殺他兩次都沒有成功,他用神通躲過了,那後來呢想了一想,奇怪為什麼他們要暗殺我?他就用宿命通一看,原來過去生 跟他有冤結,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要來殺他。好吧!第三次就讓你殺了,那這個壞蛋也得逞了,但目犍連沒有馬上死亡,因為他是阿羅漢啊!那外道很高興啊!把 他殺死了,可是目犍連沒有馬上死,因為他有神通的關係,他用他的神通,把他的這個身體勉強的支撐起來,向世尊告假,所以講了最後一會,那麼他才坐化往生,這就是示現神通敵不過業力啊!那麼目連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現代的盂蘭盆法會,俗稱的目連救母。這目連救母實際上是亡羊補牢啊!他媽媽不學佛,邪見,墮在餓鬼道,餓鬼道裡面呢又是最苦的,焰口鬼,那麼他想辦法變食物給他媽媽吃,一樣沒有辦法幫助他媽媽,因為呢還是那句話,神通敵不過業力,那是他媽媽自己變 現的這種惡報境界,他沒有辦法幫助他,那他就去問釋迦牟尼佛,要用什麼方法來幫他媽媽解脫這個餓鬼道的苦難,佛就教他在這個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這個時候因為大家經過三個月的修行,那麼有很多呢行者啊都修行成就了,或是證初果或是證二果,乃至四果阿羅漢或是有更大的成就,那麼你這個時候為你的母親設齋供眾,開這個齋僧大會,用這個功德迴向給他的母親,那麼他母親才脫離這個餓鬼道。所以真正的孝養父母,就是要度你的父母親成就,如果他不願意學,你不要搭進去喔!你想說我學了佛我要來度父母,你學佛要先度自己啊!為什麼?目連是先度自己啊!目犍連自己先成就啊!他去度他媽媽沒什麼問題啊!你自己沒有成就,父母也不學佛,你要去度他?你會被他度走啊!你會變成世間人、你會變成凡夫啊,你會起世間意啊!有一些同修就講啊,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就做了世 間事,世間意就起來了,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要先自度,「己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啊!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所以呢修行有成就、有功夫,是一件非常 重要的事情,我們學佛也是為了這件事情,這件事情要重視它!你不能隨便啊!輕忽草率啊!那麼想要有成就,你也要用對方法,有一些道場雖然跟你講他也是說佛 法、他也是學大乘、學的也是淨土法門,可是裡面呢,給你參雜這些不了義法,教你的方式、教你的用心。用心很重要,這兩個字用心,教你用心是用世間心、是用 世間意,那不能成就;念什麼佛,都不能成就;用什麼方法,都不能成就。他跟你說我這個是無上密法、我這個是如來唯一真傳、我這個是第一法門、我這是頓超法門、我這是即身成佛、我這是大開圓解的法門,只要裡面講的是世間意,讓你起的是世間心,那都不能成就,所以這個要相當小心啊!這一種混爛在佛門裡的外道非常的多啊!到處都是啊!所以學人自己,想要學得正法,我給你們一個方式,這方式呢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你要在佛前發願:我弟子某甲欲學大乘(想要學大乘),乞求十方如來的加持,不要遇到這些邪師及外道,還有這些不了義法,要讓我能夠遇到正法,能夠當生解脫,這是佛在《圓覺經》上面教我們的啊!不要遇到 外道二乘乃至這些權教之法,你要求佛菩薩加持你,那麼遇到的呢還要能有耐心的學,不要嫌難、不要嫌煩、還有不要認為自己業障重,你們為什麼不能學大乘就是認為自己業障重,你認為自己業障重,你業障就只會越來越重,實際上,業性本空,六塵本自虛妄,你的真心本來清淨。祖師大德講:不用求真, 心本是佛啊!不必斷妄證真啊,你這一念心就是如來,所謂圓同太虛,無欠無餘啊,跟太虛空完全一樣啊,那為什麼會搞成現在這個樣子呢?碰到境界捨不下、放不 下,難分難捨,良由取捨,所以不如啊,就是有取捨心、好樂心,夾雜在這個真如本性當中,實際上,取捨之心,好樂之情,當體即空,這現在的道場都不講這種一乘法,我們再不講,那就沒有人講了,講一乘的地方才是道場,其他的都是方便啊,這方便還不一定能夠幫助你達到真實啊。所以你要求佛力加持,能夠遇到真正的道場,不要遇到這些外道二乘,乃至這些邪師說法,邪師說法也很有道理啊,他也有他一套歪理啊,告訴你學佛,把父母孝順好了,你就能當人天師了……大笑 話!那釋迦牟尼佛就在家孝順父母就好了,何必出家修道!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能做人天師呢?是因為他明心見性!徹法源底,他洞見一切諸法的根本,從此呢不起諸念啊,我說的不起諸念,不是像石頭一樣啊,對境照樣生心,照樣動念,但是呢從來不迷失真心啊;這臥輪禪師見到六祖,跟六祖講: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 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這是有造作啊,不是真正功夫啊,慧能大師告訴他:慧能沒伎倆,也不斷百思想,對境呢心數起,對境照樣起心,照樣動念,菩提作麼長,幹嘛要增長,菩提就是菩提,還要增長做什麼?當下即是啊,這是慧能大師講了一首無相頌,救臥輪禪師,所以菩提之心本自圓成,確實沒有絲毫的欠缺,這個道理 你乍聽之下你聽不懂,因為眾生的心都在妄動,都在造作,我不造作怎麼會有,佛果不用修怎麼會現成,我告訴你就是現成的,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 夫啊!你要起一念要做功夫,這一念已經跟佛性相違背了,這個就不是真正的神通了,就不是目連尊者在這裡的表法了,他的神通是通佛性的,不是只有一般的這種。這個神通,依通,報通,妖通,他是真正的道通,是見性的,所以這一念心確實是佛!那你就有疑問啊,為什麼我現在家裡放不下,先生也放不下,太太也放不 下,工作也放不下,在工作裡面還要起煩惱,還要跟人家起爭執,人家對我好,我好高興,人家對我不好,我氣他氣死了,結果自己死了,人家也沒死,什麼原因呢?這一念迷啊!迷失自性,你不知道,心外無法,亦無眾生;所謂啊大迦葉尊者講: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你在一法當中,你要有情愛,有這個對待,這個是跟我好的,那個是跟我不好的,甚至這個是正見,那個是邪見,那就有法、有非法,真的像《信心銘》講的:智者無為,愚人自縛啊!有智慧的人不起念不造作,沒有智慧的人將心用心,頭上安頭;在無異法當中,妄自愛著,所以才需要結婚,才需要成立家庭,才需要這些種種的物質欲望,難分難捨。祖師一語道破: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本來是無上菩提淨圓真心,你就是喜歡起心動念,隨順這個妄想,隨順這個念頭,這叫出流,心外求法出流啊,流是流水的流,你沒有迴光返照,迴光返照叫入流,《楞嚴經》講的:入流亡所啊!隨順你的妄想跟著跑,所以就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啊,才有這個你看到的這個世界,色、空,這世間一切的不離色、空二字啊,那聞見就是你的見聞覺知,你認這個身體是我,有這個妄我,你就要虛妄攀緣,《華嚴經》講:「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這覺林菩薩偈,你們應該都聽過,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所以眾生就是迷惑顛倒在這裡,你對境為什麼會迷?就是你跟著這感覺去啊,你不識得真心啊!我們直接把真心講出來告訴你,你要去觀照,你要去觀察,思惟觀察,你才能夠真正對於心性,有一點點了解,這個了解還不是真正的證悟,是解悟,從解再來起行,由行再來證解,證入你所解的東西,這個叫修行啊!任何一個法門都一樣啊,你路要看的清楚啊,路要知道怎麼走,這是佛教講的修行,那麼佛在世的時候,禁止弟子使用神通,相信大家也都有供過僧、打過齋,知道這個齋僧的由來,這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賓頭盧頗羅墮啊,他代表的是福田第一,為什麼福田第一呢?他就是有一天在 路上,那麼看到一群人圍在那裡,那有一個有錢人把那個很漂亮的缽放到他們家的屋頂上,非常的高,很漂亮很值錢哪,他在那裡跟大家講,誰要是能夠把這個缽,從屋頂上拿下來,缽就送給他,那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走過去聽到,這個簡單,手一拿,這缽就從屋頂上面下來了,大家都覺得非常的神奇啊。那麼這一件事情,他回去了,多了一個缽啊,釋迦牟尼佛就問他啦,你這缽哪來的啊?他說我用神通去那個屋頂,把缽拿下來,佛就喝斥他、罵他,他說你這樣子做,跟這些外道有什麼差別,我們佛教的弟子絕對不隨便使用神通,所以罰你,罰賓頭盧頗羅墮尊者不准入滅,不准入滅,幹什麼呢?受後世的供養,留在這個世間給這裡的眾生當福田,所 以你看齋僧大會都有一個位子,這個替他保留的,賓頭盧頗羅墮尊者的位子,有時候有因緣,他也會去吃個幾餐,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這在以前都有公案記載的,所以他是代表福田第一。那麼給我們的啟示,給我們的警惕就是什麼?神通不是佛法所要提倡的,佛法講的是明心見性。你會神通,外道也會神通,那麼一般人沒有 辦法辨別啊,那你示現這種神通的樣子,那人家看到外道示現神通,也以為他那個是佛法,那就不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會喝斥他,這是世尊非常有智慧的地方, 做事情、考慮事情,面面俱到啊。所以這一個公案就告訴我們,佛教不提倡神通,你修行自然會有神通,但是呢這個神通啊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你用著相的心去求來的,去想辦法去修的,這個都不是,實際上這個神通,你們現在就在用了,神通是什麼?就是佛性的作用啊。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足運奔,那俱遍則橫該沙界,收攝則全在一塵吶,收攝回來,在於一塵當中,如果要講它遍滿的功能、遍滿的作用-周遍法界,所以叫俱遍,俱是俱足的俱,遍是遍滿的遍,這個有些偈頌比較難,我們要加一點解釋,不然我看你們打出來的字,這個很多都錯誤,那麼沒有關係,這個是有發心吶,但是呢還是要能夠學習,這樣才能更 進步。明知者,喚做佛性;不識者,喚做精魂,就是你知道了,這個叫佛性,你迷失了呢,那叫做神識,叫做精魂,實際上佛性跟神識差在哪裡呢?沒有差別啊。差一個覺跟迷,覺跟迷你沒有辦法去做分判吶,為什麼?迷沒有自性,覺也沒有自性,如果說覺有自性,那又有個覺,那心又有一物了,有一物就不是佛法了,如果說迷真的有一個迷,在讓你驅動所有的迷,那這迷有自性吶,就是實在的啊。所以佛在經上講的非常清楚,無論是無明還是佛性,都是空寂的啊,覺是對迷而說啊,覺 跟迷都是對待法,《圓覺經》講的:「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與不成佛。」啊!這成佛就是覺啊!不成佛就是迷啊!真心本性就是如此啊,這個道理你知道,你來念佛成就會非常的快,你不要認為自己業障重,想說我大概沒有辦法,這明心見性太難了,聽到修行要明心見性,現代的人就好像談虎色變吶,聽到好像聽到怪獸、聽到鬼怪一樣啊,嚇得全身發抖啊,明心見性我沒有辦法,我大概不行啊。以前祖師講的:太近了,你看不到啊。心性跟我們有多親密啊?告訴你,比你的貼身 衣物還要貼近你。所以這個八祖,這個禪宗八祖講的那首偈,講的很好:「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啊,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啊!你的言行就是道,你的起心動念就與諸佛如來完全相應啊,徹徹底底是一尊如來啊,只是你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識啊,你心外求法,攀緣、動念就跟真心本性不相應,「欲識汝本心」,你要 怎麼接近呢?「非合亦非離」啊,在一切法當中,不即不離,這即是什麼?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合上去了,合上去就心隨境轉啦,那一般修行人,那不要合上不要合上去,那我離開它,合是這個和合的合,合作的合,離是離開,一般人知道不要隨順世間法,那我就離開世間法,我隨順佛法,合於佛法也不對,所以祖師講:「非 合亦非離。」不即不離,任運隨緣啊!就像張拙秀才講的:「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花。」這個道理你直下認取便可啊!不用再向外別求啊!所以學佛對於 你自己,你要有決定心,你不要畏縮、害怕,我沒有辦法明心見性,我沒有辦法成就,我這裡不行、我那裡不行,我瞋心重,不用這樣想,這樣想沒有任何意義,沒 有意義啊!你想自己,我自己是個凡夫,我要呢先打基礎、我要先呢把孝道做好、我要把倫理做好,就好像我們上一次講的那個比喻啊,你有錢買豪宅你不要,你就我要先買這個茅棚、稻草屋再來買鐵皮屋,然後再來換大一點的公寓再來換大廈最後再來買豪宅,不是多此一舉嗎?整棟的房子要送給你啊,你不要,你說我要先住茅棚,再來住鐵皮屋,那你是冤枉啊!所以不要沒有信心,如果你認為,你自己需要基礎,沒有這樣不行,非得去這麼走一回,那我也沒有辦法,我們話講這麼清楚了,你要走冤枉路,那你自己去走吧!等到你哪一天想通了,答案還是一樣啊!所以修淨土法門、學大乘,不走冤枉路。《楞嚴經》講:「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在修行菩提道之中呢,沒有委曲之相,委曲就是什麼?繞遠路啊!委曲婉轉啊!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那麼現在有很多人他不相信自心是佛,不相信念佛可以成佛,不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的決定願力,他不相信,他在佛法之外,還要再另覓別法,這就叫做夾雜,這就是疑根不斷,你的懷疑沒有斷掉,你對於淨宗還懷疑,你對於釋迦牟尼佛說的話你還懷疑,你對於祖師大德他們講的開示你還存疑啊!你不相信!所以呢去幹一些無益的苦行!什麼叫無益的苦行呢?把世間法做好,這叫 無益的苦行啊!為什麼?祖師講的:你煮沙想要成飯。世間法就像沙石一樣啊,如同瓦礫啊!沙石瓦礫啊!不是米飯啊!怎麼蒸,都不會成飯,緣木求魚,往樹上找 魚,魚在水裡面啊!往樹上找找不到啊!敲冰求火啊!敲冰塊希望出火來,都是愚癡、顛倒、妄見啊!這一些在祖師的開示、在經典裡面講的非常的清楚,真的是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佛講的話你不相信,你要去相信世間人的,你要是你要去相信一個沒有成就的人講的話,那就沒辦法了。我告訴你們,沒有成就的人講的話再有道理,也不能聽,有成就的人講的話,你剛開始你看不出它有道理,實際上它裡面有大道理,是你慧根不夠,你的這個我們講的慧解力不足,所以你解不開來,你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子,聽一些沒有功夫的人講的話,他講的話,你好像聽得懂,實際上呢你們差不多的境界啊,一般高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啊!他是凡夫,你也是凡夫啊!你看祖師的當然看不懂啊,人家是祖師啊!但是問題是你學佛,你要跟誰學?你想要提升,你要跟誰學?你要跟祖師大德學啊!世間人下象棋,都還知道 要跟高手下,跟那小孩子下,你永遠都贏嘛!何況學佛!你跟那些沒有成就的人學,你怎麼會有成就呢?你跟祖師大德學,這才會有真正的成就啊!你不會走冤枉路。所以我們今天講的這個神通,神是神奇,通是通達啊,你要通達神奇之法,這神奇之法,其實也不神奇啊!只是呢深密難見啊!就在你眼前,你看不到,當面錯 過啊。所以你真正要成佛,你要依祖師大德、依佛菩薩教的,這些世間人講的話,再有道理,你也不要相信他,他的話不能做保證啊!他沒有功夫啊!煩惱啊一分都 沒有斷,修行的路怎麼走他都不曉得,所謂啊「欲知上山路,要問過來人。」啊!真正走過來的他知道他能倒駕慈航,能夠幫助你有成就,所以你學佛不要再夾雜世間 意、夾雜世間法通身放下,這些東西,世間是染法,你對於你自己要有絕對的信心、絕對的堅固力,打死不退,任何境界都不退,就像達摩大師講的:打落門牙和血吞,就是這麼堅固,十方諸佛來勸,還有其他的方法,你也絕對不動心,哪一個有名的法師來告訴你,你也絕對不動,不是那種冥頑不化啊!是真正對於佛法,你有 深入的了解,我說的不動,是這樣的意思啊!那冥頑不化,也是一種不動啊!那叫堅固的我執、堅固的法執,那跟我們這裡講的,對佛法真正俱足信願、真正俱足道心的,那不一樣,有道心的人他肯學習,他是個君子啊!世間人講的君子啊!佛法講的學人,修行人他願意修正自己的煩惱習氣,願意改變他錯誤的地方,而且呢他只看他錯誤的地方,聽到人家讚歎他,他不會當一回事,有錯誤的地方,他會去觀察,看你講的跟佛講的一不一樣,如果一樣那他會做轉變,如果不一樣,他會依佛教誡,「四依法」這個要學啊!那麼這是大目犍連尊者的表法。下面呢是迦葉尊者,迦葉尊者也是一個很難得的行者,年紀在僧團裡面算是相當大的可是呢還是行 「頭陀行」,他這個「頭陀行」呢頭陀翻做中文叫做抖擻,能夠振奮你的精神,什麼精神呢?修道的精神、提振你的道心,叫抖擻,你如果做這些修行沒有辦法提振你的道心,沒有辦法讓你道業增進的那不要做,搞那些世間法你不要做啊!那個都是無益苦行啊!那個就不是真正頭陀啊!肚子餓不吃飯,把胃弄壞掉了,花更多的時間、花更多的心力,把胃治好,你說這叫「頭陀行」,問題是你貪心有沒有增長啊!有沒有放下啊?沒有放下啊!瞋心有沒有放下?沒有啊!所以真正的苦行,是可以幫助斷除煩惱,沒有辦法幫助你斷除煩惱,那這不是苦行啊!你雖然去做就像《圓覺經》所說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天天在精進、天天在用功,但是呢煩惱習氣天天增長,一天比一天堅固、一天比一天執著,那你修這個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修行要會修啊!要對症下藥啊!捉賊要見贓啊!煩惱習氣你要看得到啊!不能昧著自己的良心啊,昧著自己的真心本性,自己騙自己那就是最大的笨蛋啊!你騙別人你自己還知道我在說謊,你自己欺騙自己連自己都欺騙了,沒有功夫還認 為自己有功夫,這樣修行不能成就還給自己一大堆理由,我到時候就會放下了,我到時候再來修啊!時間到了就會解決了,船到橋頭自然直啊!水到渠成啊!一切就很自然這樣子,自己欺騙自己,明明對世間放不下你就說:唉呀,這佛教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我還要這個家裡面啊,兒子啊、女兒啊,還要照顧,我還得 起一些世間意動一些世間心,還要再來貪一貪再來掛念掛念,這樣子換得自己一些安穩,給自己一些安慰的話,然後也自己認為是修行這就叫做自欺,這是全天下最 大的笨蛋啊!自己欺騙自己啊!那你這樣修行你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絕對不能成就,你不要以為你出家了可以成就,我告訴你不行!披著袈裟,下地獄啊!墮惡 道啊、輪迴不休啊,這一點大家要清楚,那麼大迦葉尊者,我們留著下一次再來說明,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八十二)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一頁,第一頁第三行,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上一次,講到這一段。那麼這個是六種成就裡面的眾成就。眾成就當中裡面的聲聞眾,後面是菩薩眾。講了第一個憍陳如尊者。憍陳如這一位尊者,他是因悟到「客塵」二字而開悟的。那麼上一次簡單的提到-這世間一切現象,都會變化。你在變化相當中,想要找到不變的,那是沒有辦法。或是想要叫變化的不要變,這個做不到。為什麼?因為你向外求。你向外求,你心就在動念,你認為有心、有物。心是感知的,物是被感知的,那就有能、所了。有能、所,就有生滅。所以你想要在這個生滅相當中,像現代的很多的科學家、哲學家,要去找到宇宙不變的真理,那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為什麼?因為他的心是妄動的。所以呢每每研究出的理論,都被後來的推翻。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所用的是生滅心。那麼這個生滅心,在於有智慧的人當中,他能夠知道、能夠覺察-這個生滅不可得。所以他根本不會叫生滅的妄心去停止,他直接看破它。他不隨順生滅。所以《楞嚴經》講的:「棄生滅、守真常。」實際上,這個守啊,也是方便說。真常就真常,不用守。就像你夢中的境界,你現在醒來了,那你需不需要守這覺醒的境界呢?不用了。所以一旦夢醒了,那就是完全清醒。永嘉大師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就表示-永嘉大師他知道這個「一切生滅,即是真常」的道理。不是說生滅的變化相是真常,生滅的當下是真常。為什麼說當下?因為生滅的相不可得。你想要得,你認為有所得,它還是不可得。因為它一直在變化。你要讓不可得的,你要把不可得的相,不可得的這些、這些外境、或是妄心,你刻意要叫它停住,或是刻意要把它斷掉,你斷不掉。所以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講的就非常的徹底。它叫你不要隨著生滅,它叫你直接照破它。你有這個能力,叫作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每一個人都有,不是只有諸佛如來有、菩薩有,每一個眾生都有。但是這個智慧,你要怎麼開顯出來呢?你要聽經你才能夠開顯。聽經,那麼講經的人,他要講的是正法。所以呢正法就是般若智慧。你因為透過聽經的熏習,那麼久了,你就能了達事實真相。那麼你對一切境界當中,你就不會起煩惱了,碰到人事、碰到變化、碰到無常,你的心都不會再起心動念了。你不會感到難過、你也不會呢特別歡喜,想要佔有。不會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徹底的明瞭-這個一切的生滅相,確實不可得。所謂:「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麼你一旦不迷的時候,那就是起大機大用之時。起作用,就是我們講的起假用。剛才講的知一切法性空。性空之後呢,不無幻用,你就可以用這些幻法,來幫助一切眾生。所以這個就是「轉凡成聖」。所以我常跟諸位同修講-你不要認為你自己業障很重,你越認為,你就越重。為什麼?你天天想業障。還有人,拿著地獄變相圖,天天看,你看那麼熟悉幹什麼呢?你又沒有要去地獄。所以呢我們修行的方法,我不教你們看地獄變相圖,我叫你看極樂世界圖。所謂《觀經》講的:「但想佛像,得無量福啊!」你就算,你想佛像,就能得無量福。何況你是看到全幅的極樂世界。「況復觀佛,具足身相。」你一個念頭想到有佛,想到有佛的像,福報就已經無盡了。那麼相反的,你想地獄,就得無量罪。所以呢如來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啊!是故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如來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八個字,是淨土宗理論根據的核心啊!你念佛為什麼能成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為什麼能夠攝受你?根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佛完全一樣。只是你迷在生滅當中,你認為真的有生滅,你認為夢境是真,所以你在夢中,你沒有辦法跳脫出來,你活在你自己的想像的虛妄世界當中,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所以不能覺悟啊!就好像一個人迷路了,他一直認為他走的路是正確的,那實際上呢,他的路錯誤。可是他一直認為他的路是正確的,這就是他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我們眾生認為這個虛幻的世界是實有的,而且呢不斷的用科學用醫學,用種種的這些東西來證明它是實有的,那他實際上呢,還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啊,所以只有釋迦牟尼佛能夠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今天要是沒有如來出世,那麼大家永遠都是迷惑顛倒,你會認為這個世間就應當有苦樂憂喜捨,就應當所謂的有七情五欲,有貪瞋癡慢,有殺盜淫妄,男女就應該有情愛,父子呢就應當有情,這些等等的,實際上這些都是情見。那麼在真如實相當中,沒有所謂父子,沒有所謂父母、親屬,那個都是你妄心妄識變現出來的,就好像現在有人長大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從來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的原來是當初抱錯了,抱錯小孩了,可是在他心中他就是一直認為這是我父母啊,所以這是眾生心裡面的執著啊!他哪一天覺悟了,原來這個不是我父母,這個還是我殺父的仇人,你看他的當初的孝順心,當初的愛心,馬上轉為仇恨,所以你看這個眾生的心,就是這麼變化,都是虛妄顛倒啊,結果呢再查清楚以後發現是自己搞錯啦,又恢復正常了,這就是眾生的妄心妄識在變化,並不是真的啊,你把這個虛幻的當作是真的,那你就有苦可受啊,有樂可得,有苦就有樂啊,苦樂是對待法,相待的,它不是不變的啊,不變的叫做絕待,絕待就是絕於對待。所以釋迦牟尼佛出世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你碰到什麼問題,你要往佛法上去想,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如幻如化,我現在在苦,這個苦還是如幻如化,誰在苦?找不到啊,同樣的一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別人不苦啊,為什麼我會苦?那就是我們迷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啊,所以這個妄想,找遍全身,找遍身心世界都找不到,所以它是虛妄顛倒,根本不要再隨順它,那你就覺悟啦!這個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解脫的辦法,所以憍陳如尊者他知道,什麼是客,什麼是塵,客塵就是會變化的,客人會來會去,這個灰塵會浮動,不會靜止,所以他知道不要依著這個會變化的,不要依著這個會動的,他要依不生滅,不生不滅這個不動的。那這不生不滅,這個真心在哪裡呢?實際上,中峰國師講得對,但向塵中了自心,你們三時繫念都做得很熟啊,但向塵中了自心,就在一切生滅變化當中,所以他在這個—憍陳如尊者在生滅變化的客塵當中,悟得不生不滅的真性,所以稱為得度第一啊!那麼我們沒有辦法悟,眾生還是很貪,還是想找一個東西來依止,那怎麼辦啊?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有淨土法門,你們可以做為方便,那麼一心一意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棄於生滅,守於真常啊;那麼念到後來真的像《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是世尊教給我們的方便法。那麼剛才講到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現在大家都會做,大家甚至都以為做個三時繫念,就能夠把自己的冤親債主,把自己的業都消掉,我告訴你:很難!為什麼呢?消業你要轉念,念不轉業不會消,因為業呢?從心所造!從你的心造的,你心裡面轉了,業才會轉!業是什麼?就是你心的展現,業就是行為啊,你要把錯誤的行為給除掉,錯誤的這個習氣給除掉,你要從心轉啊!中峰國師是一個相當有善根的大德啊,他不是只會做三時繫念啊,他在用功的時候,你們都沒看到啊,他小時候出生的時候,一會講話就唱梵唄,剛會走路,就是能夠離開媽媽的懷抱,他自己會爬的時候,他就會雙盤打坐,從小他就只想到一件事情,要出家,十幾歲的時候,他父親要給他說媒,這個要叫他去結婚,抵死不從,他不要,他是真正的修行人,那麼他就在家裡用功,在家裡修行,這平常用功,用功到想睡覺了,一般人十幾歲想睡覺,這個不用問了,連克制的能力都沒有,直接就睡了,在學校上課,趴在桌上馬上就睡著了,甚至不用趴在桌上,坐在那裡就已經睡到流口水了;他不是!他會提起精神來,讀經用功念佛,真的實在是受不了了,用頭去撞牆壁啊,十幾歲他就懂得要修行,那麼後來遇到這個高峰禪師,教他參禪,教他用功啊,那麼他才真正的修行,算是真正的用功真正的修行,後來明心見性。所以呢你去看看祖師大德是怎麼用功的?他是怎麼超度眾生?不是拿一本三時繫念,那個三時繫念確實文章裡面的內容相當的不錯,我自己也非常的喜歡,這個三時繫念,你念上一句,我可以對下一句,我非常的熟,我從小就做,裡面的梵唄,我不用拿課本,我做三時繫念,從第一時做到第三時,不用拿課本,裡面的東西我都會啊。但是更重要的,裡面的境界你會不會?這境界你要是沒有,那你純是欣賞文字,就拿常聽到,原夫遍十方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在西方嗎?怎麼又遍十方呢?盡大地是清泰故鄉,這一句你們能會得嗎?所以呢修行用功要看的是功夫啊,不是看板眼打得準不準啊?法器莊不莊嚴啊?這個梵唄唱得好不好?不是在這裡啊!所以去看看祖師大德怎麼修行的。憨山大師也是啊,也是從小就發心,從小就修行,後來碰到雲谷禪師,他跟了凡先生一樣,同樣碰到雲谷禪師, 了凡先生、雲谷禪師看他不是法器,了凡先生不是法器、不是真正想要出離、不是真正想學,所以呢就教他念念準提咒,種種善根,最後啊雖然轉了一些世間的業也得了一些福報,但是也就跟一個凡夫一樣,這麼不了了之的死去了,沒有功夫,沒有任何成就。可是憨山大師碰到雲谷禪師,他穿袍搭衣,十九歲穿袍搭衣,去跟雲谷禪師請法,請雲谷禪師給他出離生死的方法,他是非常的慎重啊!頂禮三拜長跪合掌啊!這入室小參啊,那麼雲谷禪師教他,他看他真正用心真正想學,他就告訴他真正的佛法,他說你這一輩子就抱定一句「念佛的是誰」,你就這麼參下去,一定會有功夫。憨山大師果然認真的參究,在那次禪七當中三個月,真的是所謂認真努力啊!不覺得過了三個月啊!所以憨山大師他在他的《夢遊集》在他開示裡面講到,他說他這一生最得力的,之所以能夠了生死,就是參「念佛的是誰」,這個雲谷禪師告訴他的。所以同樣是碰到大德,了凡當面錯過,所以你們要學,不要學袁了凡,那個是凡夫,你們學憨山大師,真正有成就,真正有功夫。那麼如果是世間人想做點好事,可以學學他,那是不錯,做點世間事轉惡為善,如果你真正要學佛要了生死,你要看憨山大師,看他怎麼修行,看他的道行,看他的這個用功的心態,這個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那麼憨山大師最後是坐化的,坐著走的,而且肉身不壞,到現在他的肉身都還在,在廣州韶關的南華寺,這裝金身供奉,這是他真正用功最圓滿的結果啊!所得的叫做全身舍利,就是我們講的肉身不壞啊!所以你看同樣碰到雲谷禪師,天差地別的成就啊!一個是凡夫繼續輪迴,來生能不能遇佛法?說不準啊!也許可以遇得到,也許遇不到,那麼他這一生雖然做好事,雖然修善,但是呢所謂的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啊!他的福報會到有可能到三惡道去享。所以你們現在看到的有一些動物啊比人過得還好,出門都有專車接送,每週一到週五都要安排時間,要給牠做交際,還要給牠上健身房都有,這種動物就是過去生做很多好事,可是呢沒有發出離心。那你們好好選擇選擇吧,看你們要做哪一種?是要做憨山大師呢?還是要做一般的凡夫?這個是我們看祖師大德的表現,應當要學習的,那麼這個是這裡講的憍陳如尊者。那麼下面呢尊者舍利弗,為什麼他們名字我們前面都加一個尊者?就是尊重他,因為他道德、他的學問以及他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這講到舍利弗,大概所有學佛的人都知道他,每一會幾乎都有他,那麼這個舍利弗尊者學佛的因緣,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舍利弗尊者是怎麼學佛的?我們先從他小時候開始講起,他在母胎的時候。因為他媽媽跟他的舅舅,也就是他媽媽的哥哥,常常在辯論,可是他媽媽講不過,沒有辦法跟他哥哥對辯,那麼所以呢常常很不服氣。可是呢懷了舍利弗以後不一樣了,他哥哥怎麼樣跟舍利弗的媽媽辯論都講不過她,所以呢舍利弗的舅舅叫俱絺羅,大家應該知道俱絺羅,他就發心到印度各個地方去參學。為什麼呢?這個小孩在母胎的時候就這麼厲害,要是哪一天生出來了,我的學問不如他、輸給他,那我豈不丟臉啊!所以他很用功遍學外道,人稱長爪梵志。什麼叫長爪梵志呢?就是呢他學這個這些當時候印度的所有的學問非常認真,認真到呢指甲都沒有時間去剪,所以稱為長爪梵志。那麼舍利弗出生以後,八歲,印度當時候有十六個國家,所有的長老都輸給他。八歲啊!論議無雙啊!即使是學外道,他也是這麼聰明啊!那麼舍利弗的舅舅去參學回來了,這個舍利弗在還沒學佛的時候,還是個外道的時候,他在街上碰到馬勝比丘…那麼他看馬勝比丘威儀莊嚴,所以你看這威儀莊嚴可以攝受眾生啊!他知道這位比丘不一樣,所以呢向前跟他請教,他說你的和尚是那一位?都教些什麼?馬勝比丘威儀相當好,攝受舍利弗。他告訴他「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就聽懂了,一切法因緣所生,了不可得啊!那他就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一出家七天通達實相,這個實相沒有那麼簡單啊!他這個通達實相,不是我們看幾本書,他是真正的契入啊!《楞嚴經》上面就有講到他「心光發宣,光極知見。」他這個是意根特別利,意根特別利,不是說他很會打妄想啊!是他不會打妄想。所以呢他的心是清淨的,一接觸就通達,所以他八歲就論議無雙啊!學佛七天就通達實相啊!那麼他的剛才講到他舅舅去外面參學回來,問她媽媽說:「你的小孩呢?」她說跟佛出家去了,他想說怎麼可能,舍利弗這麼聰明,怎麼可能跟佛出家,還有人比他更聰明的嗎?所以呢他也覺得他自己有一點學問了,有一點知識了,甚至也有功夫了,他就去找釋迦牟尼佛,他就跟釋迦牟尼佛講,我的舍利弗呢?為什麼他來找你出家?那麼他跟世尊挑戰,我們現在講的挑戰,他說我跟你辯論,只要呢我贏你了,那麼舍利弗就跟我回去,那麼我要是輸你了我就殺頭謝罪,好!釋迦牟尼佛說好啊!那這個佛就告訴俱絺羅,跟他講,他說那你既然是遠道而來,不然你就先立論好了,你先講。那俱絺羅就告訴釋迦牟尼佛,他說我立一切法皆不受,這個是真理…他覺得。這個俱絺羅他講到,他心裡面自己想,他說這個一切法都不受,看你就沒有辦法了。釋迦牟尼佛點點頭,跟他講,他說那你說的這一句話,你受不受?他全身發抖、冒汗,我要是說我受,那剛才一切法都不受,那這個論就不對了;要是說不受,那這個論也不對啊!所以受跟不受都不對啊!怎麼辦呢?這下子完蛋了,辯輸了,要殺頭謝罪啊!這俱絺羅拔腿就跑,我們現代講落跑了。釋迦牟尼佛他有神足通啊,把他追回來,他說好吧,既然被你追到了,那我也只好認命了,殺頭謝罪啊!佛說我今天不斷你的頭,他說你在我法中出家即可,出家也是剃頭嘛,就當做殺頭啦!所以俱絺羅尊者就出家了,所以這是順便講到俱絺羅尊者,他在《彌陀經》也有出來,這個也有他表法的意思。那麼舍利弗他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啊!對於佛法他是真正了解,一般人都會認為舍利弗大概就是智慧第一,你們不曉得,他的神通也第一,神通也是非常厲害。有一次佛要去講經,那麼要求大眾都要參加,可是舍利弗他在入定、他在打坐,那他的好朋友目犍連呢,目犍連尊者大家都知道,神通第一,要比神通,他是最厲害。他就叫舍利弗出定,世尊說要去這個講經,要大家一起去,舍利弗如如不動。目犍連他就認為,我有神通,我用神通叫你出定,他就用神通,頓起狂風啊,沒想到目犍連用盡他神通的力量,這個風,連舍利弗的衣角都吹不動,所以你看舍利弗的定功有多深,目犍連拿他沒有辦法,這是講舍利弗的神通。那麼舍利弗入定,大家應該有聽過遇到違害鬼,違害鬼是什麼?就是我們呢鬼神眾裡面的叫大力鬼那麼它的名字叫做違害,會危害眾生,其實這個故事是怎麼樣?違害鬼跟復害鬼,這個它們兩個,就是從空中經過,這兩個大力鬼從空中經過,它看到下面有一個出家人在打坐,調皮搗蛋戲弄他,它就往他的腦袋用力的打了一拳,那舍利弗出定的時候,他想說奇怪?為什麼我今天會頭痛啊!我已經證得阿羅漢了,應該不會頭痛啊!那到底怎麼回事啊?難道我沒有修證嗎?他就去問釋迦牟尼佛,佛告訴他,你剛才在入定打坐的時候,有兩個鬼捉弄你,這兩個鬼是大力鬼啊!大力鬼力氣有多大呢?一拳可以擊碎須彌山啊!我們現在是須彌山南瞻部洲啊!它一拳可以把須彌山打成微塵,你看它力氣有多大,他說要是一般人早就粉身碎骨了,他說幸好你今天入定了,所以舍利弗的智慧跟定力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那麼他在這裡呢代表的是權智,也就是淨土法門善權方便,能夠利益眾生善權方便啊!後面文殊是代表是實智,也就是從權智可以入實智。現在人很會開方便,可是這個方便呢到後來啊就是隨便,佛門有一句話叫做「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啊!所以很多道場它開的方便,你要看看它能不能幫助你契入實相,也就是修行能不能成就。現在有很多地方夾雜世間法,甚至用世間這個教育的方式在教修行人,這世間的教育就兩個字而已─「著相」,就是處處教你著相,那你學了之後你就處處著,處處著以後你就會增長我相、增長我見,所以啊每一個人都是我最大,這個就不是方便啊!這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從戒、定、慧這個是方便,從聞、思、修這是方便,這舍利弗在這裡代表這念佛是方便,方便當中第一方便,而且這個方便當中,還具足真實的智慧,你看舍利弗七天就通達實相,我們念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夠得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就是大智慧啊!你們不要小看這個一心不亂啊!有些學淨宗的這些學人或是法師,他告訴你淨土宗不用一心不亂,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他自己解得淺,甚至他也引善導大師-善導大師說不用一心不亂,自己解得淺,還認為祖師跟他一樣淺解,那就是冤枉祖師啊!所以你們看到,這外面確實有許多會開方便。那麼在最近最誇張的就是,很多人都誤會印光大師,印光大師這一生就是勸人家念佛、勸人家學佛,他沒有搞世間法,為什麼他的弘化社印的經,有印這個《安士全書》、《了凡四訓》還有《感應篇》,為什麼他印的數量多,因為不學佛的人多啊!他只是方便要叫他學佛,不是說學了佛,還要回去搞世間法。所以你們要看看祖師大德是怎麼接引學人的,你不要誤會祖師啊!所以有些同修來講,印光大師不也提倡《感應篇》嗎?難道他是附佛外道嗎? 

印光大師不是附佛外道,是你是附佛外道,為什麼呢?你自己學佛不老實,不願意真幹,一句佛號你念不住,就還想要夾雜其他的東西,說這個也是學佛的前方便啊!實際上呢你也沒有在學,你也不是真正想學佛,這一點你們要清楚啊!你不要自己欺騙自己,沒有想學又說這個是方便是印祖這麼講,印光大師都勸人家學大乘佛法,你們去看他的《文鈔》,他《文鈔》都是勸人家學佛、勸人家念佛啊,斷惡修善。所以他才成為淨土宗的祖師啊!要當淨土宗的祖師沒有這麼容易啊!你自己除了要念佛有功夫以外,對於經教要通達,對於淨土要能夠契入,還有就是你要能夠弘揚淨土,不會使淨土宗變質啊!可是後面的學人,他不了解事實真相,他就誤會印光大師,祖師大德也很冤枉啊!所以呢你們去看看印光大師,他是一個出家人,早年他也想出家,可是呢被他哥哥抓回去,不允許他出家,後來他又找機會,又偷跑出來,又去修行,又去用功,他是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不是像一般世間人,貪戀世間放不下家庭,放不下這些父母恩愛,他放不下,這世間人沒有辦法放下,祖師放得下,印光大師放得下,他是真正想學的,所以你們不要誤會了,他這些方便都只是為了要接引這些世間人,因為世間人多嘛,不學佛的人多啊!祖師也才一個啊。所以印的這些世間典籍自然就多,為什麼?因為印佛經沒有人要看啊!那就印一些方便啊!目的呢在於接引你來學佛,不是要教你變成一個世間人,所以你要搞清楚啊!像你們學《弟子規》,學這些東西,你有受用,這樣很好,但是那是你的受用,這個不是佛法,你要搞清楚,佛法講的《弟子規》沒有講,這個佛法講的這個真如實相《感應篇》也沒有講,統統都沒有說,世尊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告訴我們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東西只有佛能說,其餘外道都沒有辦法說,所以為什麼我們講這些這三本書,確實是附佛外道,為什麼?它的內容不是佛法。可是現在的人不了解,要把它強附會成佛法,那就錯誤了,那麼我們如果不做說明,之後以訛傳訛,像現在有些學佛初學的人來到精舍,就問我們有沒有初學佛的典籍,我說你要什麼?他說《弟子規》啊!我嚇一跳啊!心裡想這個事情嚴重了,要是不加以說明,不把它講清楚,將來有一些人他就會把《弟子規》加到大藏經裡面去啊!那這個問題就非常的嚴重,那佛法就變質了,就真正變質了。所以虛雲老和尚講的沒有錯,孔子的罪人是誰?是秀才,佛教的罪人是和尚,那麼我們不想當罪人啊!所以我必須給你們說清楚《弟子規》確實不是佛法,你們不要搞錯了,我們沒有反對這一本書,但是呢這本書確實不是佛教的東西,從古以來有多少經典都是偽經,最後呢也都被加入藏經,像有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你們大家都認為是佛經,實際上這本不是佛經啊!但是因為以訛傳訛,所以呢也有祖師把它歸納為藏經,不過呢它是藏經的似疑部也就是對它保存懷疑的…那麼我們不能開這樣的例子,所以要透過講經,要透過媒體跟大家說明。所以呢每一位同修你們要清楚,我們大乘定香精舍,沒有在反對這三本書,這三本書是世間的好書,但是你們不要會錯意,因為會錯意,那損失的就是你們,我們了解的人不會損失,不會有任何的問題,但是呢我們想到希望呢像我講經台前面這四個字「正法久住」必須要跟大家說的。所以現在有很多方便,你們要清楚,方便開多了,佛教就變質,而且為什麼開多了方便佛教就會變質?因為這些方便,都沒有辦法讓你去除你的煩惱習氣,實際上這些方便釋迦牟尼佛早就開給我們了,叫你念佛、叫你守規矩,這都是方便啊!實際上你本來就是佛,不用修也是啊!但是現在就是習氣太重了,所以要藉由這些方便去除你的習氣。所以你只要到道場,你能守佛陀的教誡,那就是第一方便啊!這才是真實的方便。如果你到道場,想要搞人情,想要搞特別,或是呢捐了一點錢,就希望呢每一個人都來恭敬你,都來捧你,或是暗示別人你有捐錢,希望這個暗示別人要來恭敬你,那這就不是方便了。所以在我們精舍沒有人有特別的,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沒有特別,這個是所謂的上行下效,這大家就共一條心,是為了正法久住。我們不要變成這個毀壞正法的獅子蟲,這是佛門四眾弟子都應該能夠注意到的。那麼剛才講到這個舍利弗學佛的因緣,這個裡面呢還有要說的,舍利弗是因為看到馬勝比丘殊勝莊嚴的威儀,所以這個威儀就非常的重要,現在的學佛人不像學佛人;出家人不像出家人,講不好聽一點,看起來真的像歌舞團,唱唱跳跳的,這不莊嚴,你不要想說這個叫接眾,我告訴你莊嚴才能接眾,馬勝比丘就是最好的例子,舍利弗絕頂聰明,八歲就論議無雙,為什麼能夠攝受他呢?就是因為清淨莊嚴的威儀,所以不在於你有巧辯,在於你有真正的德行。那麼學佛人有威儀,這個就能夠幫助佛教的弘揚,你不開口講話,人家都覺得學佛人氣質很好,你是一個真正修道人的樣子,真正學佛人的好榜樣。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修無論是在家、或是出家,你們都要發一個願要做佛教的招牌,你出去就是代表學佛的樣子,學佛人應該具備的言談舉止都要有。那麼怎麼樣具備呢?我們精舍這裡有一本書叫做《學佛行儀》,這《學佛行儀》顧名思義就是學釋迦牟尼佛的威儀,它裡面教你,你碰到法師要怎麼應對?到了道場要怎麼應對?要怎麼樣來讀經?怎麼樣來做早課?那麼甚至呢在家人會碰到的這些商業行為,要怎麼存心?它裡面全部都有教。所以很多初學來問我,這個初學要看哪一本書?我們都推薦他,你想真正學佛,要有佛的行儀,這是最基本的,那麼可以建立你學佛的基礎,就是這一本書,學佛的行儀。這個書我們精舍都會持續印刷跟大眾結緣,這也是值得推廣的,你不要拿這些世間的典籍,來做為你學佛的基礎,我告訴你,那個沒有基礎,世間剛才講的,都是生滅、都是變化,你用生滅變化來做為你的基礎,那這個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成就,這佛在《楞嚴經》講:你用生滅心,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啊!那生滅心是什麼?世間心,這世間心你明明對你的家親眷屬很貪愛,那麼看到現在有法師在提倡,學佛要學《弟子規》要先要孝順父母,你自己心裡面呢貪愛心起來了,學佛呢要照顧好子女,你心裡面呢貪戀的心起來了,你不能覺察,那麼你就心一妄動,被境界轉了,你就退回去當一個世間人了,所以就非常的可惜,好不容易發心要出三界啊,一個不留神了就又迷惑,又退回去了,這是現代學佛人的毛病,那根本原因在哪理?就是因為他不能夠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他不是真正的發心,你真正要發心真正要學佛,你都能夠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你會嚴格的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會有一念去放過,不會有一念起顛倒想,這是學佛啊!那所以呢我們同修都要知道。那麼馬勝比丘攝受了舍利弗以後,不光是攝受舍利弗,舍利弗還帶了他的好朋友,大家應該知道是誰,就是目犍連,一起皈依釋迦牟尼佛,目犍連就是下一位尊者,大家也非常的熟悉,這個目犍連啊這個…翻做中文,叫做應該是說翻做中文叫拘律陀,就是這一棵樹叫拘律陀樹,那麼他的父親祈禱這棵樹,所以產下了這個目犍連尊者,那麼同時啊因為他同族的人很多人都出家,很多人都在修行,所以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個大,叫大目犍連,有的地方翻譯是摩訶目犍連,摩訶就是大的意思,那這裡大目犍連也沒有錯,他這裡的表法是指神通第一,這個神通沒有人可以跟他比,但是大家要知道,神通敵不過業力啊!目犍連雖然神通第一,但是你看他要幫釋迦族,釋迦族也沒有辦法,琉璃王起瞋恨心要滅釋迦族,他呢想說哎呀這個是世尊的族人啊!那麼怎麼可以被琉璃王給滅掉,那麼他就用神通,把釋迦牟尼佛的這些族人帶到忉利天去,結果下來呢缽裡面這些人全部變成血水,為什麼呢?他敵不過他自己的業力,他們是活在自己業力變現的境界裡面,不是真正有琉璃王要殺他,即使目犍連用神通帶他們去忉利天,最後還是死掉啊!這就是真正所謂的神通不敵業力,那麼目犍連,這個剛好現在七月啊!盂蘭盆法會啊就是他祈請的!還有所謂啊齋僧大會,這目連他是一個很孝順的小孩,所以他知道他的母親墮在這個餓鬼道當焰口鬼,這焰口鬼啊非常的痛苦,一般的鬼雖然飲食不是這麼豐富,但是至少都還勉強能吃,可是這焰口鬼不能吃,沒有辦法吃,所以它肚子很大,可是喉嚨呢跟針一樣細,你東西要給它,它要吃的時候嘴巴一打開,嘴巴出火,把要吃的食物全部燒焦了,沒有辦法吃啊!所以他看到自己的母親,墮在餓鬼道,沒有辦法超度,他去問釋迦牟尼佛要怎麼樣來幫助她,所以呢你看一個真正孝順的人,他是懂得去超度他的父母,因為他知道因果,他知道怎麼樣幫助父母得到最好的,所以呢像學佛的人常講孝順,你們孝順就要有智慧,世間人無外乎都是貪口腹之欲,你們的父母也不會例外,多半呢都是希望你們呢能夠多賺一點錢啊!然後呢功成名就,為了名利可以不擇手段,雖然沒有發諸於身口啊,但是呢暗示於言表當中,那麼你們就要有智慧。什麼是當為?什麼是不當為?像父母親喜歡吃葷的,你們就不能隨順他,你幫助他造口業啊!造殺業啊!你要好心勸導啊!要讓他知道,這個素食是全天下最健康的飲食,吃素不會不健康、不會營養不良,你要讓他曉得,你甚至要讓他知道,這世間的財是五家共有啊!水、火、盜賊、冤家、債主,這五家共有,不可以貪著,世間的名利只是自己一念妄心在那裡歡喜而已啊!根本也沒有名可得,也沒有利可圖啊!這五欲六塵你都要,所謂的慢慢的跟他開導,跟他說明,你不能:反正我的父母叫我去爭,我孝順我就去爭,父母親叫我不要學佛了,那你就不要學佛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講說,這個很多的學佛人聽到,學佛就是要孝順父母啊!那他就不學了,回家孝順父母照顧小孩去了,他說我先把基礎做好,實際上這是搞錯了,不學佛也要孝順父母啊!你即使信仰別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都要孝順父母啊!可是你不能把這最基本的說孝順父母就是基督教,孝順父母就是天主教,孝順父母就是回教,我相信每一個宗教的這些講師,他們都不會同意,相對的你來告訴我,孝順就是佛法我們也不會同意啊!那要看你怎麼孝,怎麼樣來行孝。如果知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沒有自他二相,沒有所謂的六凡四聖,一切眾生同一心體、同一法性,這個孝,我們佛門認同,這叫大孝。如果只是四大假合以為身,六塵緣影以為心,自己心所愛的,心所好的,這個是我的父母,那這個會生滅、會變化的,心量這麼小,這個是佛法?這個不是佛法!你說這個是孝順、是佛門講的孝順,那我們不認同啊!所以佛門也講孝道,但是它的孝道隨著每一個人的境界不一樣啊!我們剛才講的是佛要教我們的孝道,你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要把你的愛欲、把你的情執放下,你不能想說我的父母孝順,別人的父母我就不孝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男子包含所有一切眾生,男性的、雄性的,統統都是啊!一切女子包含所有一切眾生、這個雌性的,都是啊!這個才是真正的孝道,這就是《梵網經》講的孝名為戒啊!這是真正了解《梵網經》了解一乘經典啊!不是只有孝順你自己跟你有業的那個父母啊!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孝在佛門叫無盡孝道啊!《梵網》是一乘的經典啊!如同這個…梵王的羅網一樣啊!重重無盡啊!所以叫《梵網經》梵網是比喻啊!這無盡的孝道啊!這個才是真正的孝順,其他的都是世間法,你不要拿來說這個是佛法,孝是如此,悌、忠、信都是如此,都是要達到《梵網經》講的境界,你才能夠算是真正的孝道,不然你只是世間,這個所謂的情愛之孝,這愛緣慈的孝順是連法緣慈尚且沒有達到,何況是《梵網經》講的無緣大慈,佛教給我們要學的是無緣大慈啊!那麼這一點大家要知道。我相信你們都很孝順父母,沒有不孝的。所以呢你們不必慌,真正學淨土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自己的心裡面妄想、顛倒全部念掉了,這就是大孝,這就是與佛心相應,這個孝就叫做戒,戒就叫做孝,戒是能夠戒除你的貪瞋癡,一般人都只看到孝是戒沒有想到戒就是孝,所以你能戒除貪、瞋、癡,戒除殺、盜、淫,戒除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破塵沙破無明就是孝順啊!這個是佛門講的孝道,我們今天呢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