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學佛行儀】坐禪第十六【圖文版】2

 



坐禪第十六

下坐時,須先開目,以手掌摩擦面門數下,次將身體略略移動,然後將足放下,起立將衣肅清,又平坐少刻,方起立而行。若與眾同坐,非鳴磬,不得先開目。坐中咳嗽呵欠,皆須以袖掩口。

【學佛行儀】坐禪第十六【圖文版】1

 



坐禪第十六

凡沙門、居士坐禪,先須鬆去衣帶襪帶,肅清衣服,以軟物為坐。坐定,默念偈云:「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唵‧則囉,阿尼缽羅尼,邑多耶,莎訶。(三遍)」然後以左足安右腿上,復以右足安左腿上(名跏趺坐),或安下(名半趺坐)。次以右掌安左掌上,仰掌向上,以兩拇指面相接。坐時腰須直豎,脊背如壁,頭少俯,令領與頸觸為度。唇齒相著,兩目微開,觀心下視,正身端坐。不得偏斜,不得移動,不得靠背,不得鼾鼻。坐定後,或數息或持咒,或念佛或作觀,或習定或參話頭,由各人自擇,其法甚多,不在此列。


二十五圓通─憍陳那五比丘觀聲塵圓通(1)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3)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憍陳那五比丘觀聲塵圓通 (1)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

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這是阿難跟大眾聽了佛的開示沒有疑惑了,合掌向佛說:「我等今日身心皎然。」「身心皎然」就是他對這個道理非常明白。「快得無礙。」道理慶快直捷,通達無礙,對道理都能夠了達沒有障礙。雖然「悟知一六亡義。」但是不知道哪一個是我的圓通本根?我們這些眾生在六道當中飄零,積劫孤露,長時以來輪迴,能有這個因緣遇到佛法,「如失乳兒。」就像一個小孩子沒有母親的照顧,忽然遇到母親了。如果因此能夠成道,「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祖師大德解釋,什麼叫「還同本悟」?就是先悟實相。先悟實相,但於華屋未得門入,所以「則與未聞無有差別。」也就是說:道理知道了,但是還沒有辦法修,不知道怎麼下手,找不到圓通本根,那就等於沒有聽到。

「惟垂大悲。惠我秘嚴。」希望世尊為我講說。「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退藏密機」就是退歸本位。「藏」者藏諸心,不形於口。心中默默的祈禱,是謂「密機」,希望佛能夠教他。這是意業在請法,沒有顯說。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這是世尊告諸大眾以及大菩薩、大阿羅漢:你們在我法中「得成無學。」

我今問你們最初的發心,悟十八界,誰是圓通?你們是怎麼修行的而後入三摩地?

這是世尊藉由各人所入的初心方便,以顯示門門可入。

前面說「冀佛冥授。」故如來默然,假眾以說。藉由大眾來說明。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這是有名的「二十五圓通」。

第一個:憍陳那五位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在「鹿苑」就是「鹿野苑」,還有「雞園」,這雞園一般我們比較少聽到,過去因為野火燒了山林,這林中有雉雞,用牠的羽毛沾水去救火,因此用來命名。這地方鍾靈,「鍾靈」就是凝聚天地靈氣,意思是一個很好很適合修行的地方。依雞園而安住來修行,就是色身安住在比較有靈氣的地方來修行,道業容易成就。應是五比丘中有在這裡修道的,所以跟鹿野苑一起提出來在這裡講,所以說「我在鹿苑。及於雞園。」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他從音聲而開悟,所以這第一個是「聲塵」。二十五圓通一開始就是「聲塵」,後面最後一個是「耳根」,這是前後呼應。所以聲塵下面的就先講六塵,所謂:「聲、色、香、味、觸、法」。

他於音聲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他第一個得度。「阿若多」翻作中文叫「最初解」。「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憍陳那」翻作中文叫做「火器」,因為他之前是事火外道,「因以命族」,就是以這個來命名,所以翻作中文叫「火器」。五比丘乃是佛最初得度的,佛出家的時候,淨飯王命「家族三個人」:第一個叫阿顯婆,第二個叫跋提,第三個叫摩訶男拘利,還有「舅氏二人」,就是媽媽這邊的,一個是親族,就是淨飯王的親族,一個是釋迦牟尼佛媽媽那邊的,媽媽那邊的第一個就是憍陳那,第二個是十力迦葉,這五個人隨從,後來捨佛而各修其道。

如來成道後,釋迦牟尼佛去度這五個人,就是在鹿野苑三轉四諦法門,佛就問五比丘:你們聽得懂佛法嗎?憍陳那答言:已解。所以佛印許憍陳那名為阿若多,翻作中文叫「最初解」或者叫做「解」,是由聽聞音聲而得開悟,所以名為「阿若多」。

以佛微妙法音,音之所以稱為妙,是悟聲塵乃是緣生之法,其相雖妄,其性恆真,為妙覺明體。其體秘密,無形無相,其用周圓,遍照法界。這都解釋得很白。所以憍陳那於音聲得阿羅漢。「我於音聲,為本修因,悟明真理,得阿羅漢道」。所以叫「妙音密圓。」妙音密圓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這表面上是示現為阿羅漢,實際上秘密都已經開悟了,至少都已經明心見性了,他於音聲能夠知道聲塵是緣生之法,其相是虛妄的,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如何解開心結,從何處下手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2)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如何解開心結,從何處下手


悟顯法師 講述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祇夜」翻作中文就叫「重頌」,或叫「應頌」,這是因為「長行」而頌,一般講就是「重頌」。「伽陀」翻作中文叫「孤起頌」,就是有它特別的道理。前面有「祇夜」跟「伽陀」,所以才會說「祇夜伽陀雜糅精瑩。」「雜糅精瑩」的這個「雜」就是雜合在一起,「糅」就是糅合,就是雜糅在一起,用「祇夜」跟「伽陀」相互組合在一起的名句文身了,這文章「雜糅精瑩」,是讚歎祇夜伽陀,前後照應,「精」就是文華精彩,「瑩」就是句法瑩明,所以叫「祇夜伽陀雜糅精瑩。」雜就雜合,糅者就是糅合在一起;就是使用祇夜跟伽陀,把道理講出來。簡單講就是這樣子。

「妙理清徹。」「妙理」就是圓湛不生不滅的道理,「道理清澈」就是非常清楚,纖塵不染,猶如蓮華纖塵不染,能頓破五陰,猶如金剛。聆聽之下,心目開明,所以叫「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他說「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無遮」就是平等的,沒有遮蓋的。他聽到佛無遮「大悲」,「大悲」就是講從悲心顯露出來的。「性淨妙常真實法句。」講的就是諸法實相的義趣,所以叫「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

但是他心裡面還沒有真正了解什麼叫「六解一亦亡。」

前面「祇夜伽陀」偈頌裡面講到「六解一亦亡。」雖然佛開示的道理非常清楚,但是阿難心裡還是有疑惑,所以說:未達六解一亦亡。

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舒結倫次」就是對於「結」要怎麼解開?他心裡還不是很清楚,仍有疑惑,希望世尊再哀愍楞嚴會上以及將來,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施以法音。洗滌沉垢。」能夠再為後世的眾生開示,令眾生洗除心垢;也就是請問下手的方法。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歛僧伽梨。攬七寶几。引手於几。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這個時候如來在師子座上,「師子座」就是佛講經的大座,「整涅槃僧。」「涅槃僧」就是裏衣,「歛僧伽梨。」「歛」就是收斂,收斂僧伽梨,「僧伽梨」就是大衣。也就是佛把衣服整理好。「攬七寶几。」佛的講桌是七寶所成,所謂「七寶所成」就是它這桌子鑲嵌有七寶。

「引手於几。」將手伸向桌子。「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這几上有「劫波羅天」所奉的華巾,這「劫波羅天」翻作中文就是「時分天」,也就是「夜摩天」的意思。這華巾是「寶疊華」所織成的,這巾是很特別的,所以說「取劫波羅天所奉的華巾」。

於大眾前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佛就把疊華巾打結,每打一個結就問阿難以及大眾:「這是什麼?」阿難跟大眾就回答:「這個是結。」接著打第二結、第三結……,如是打了六個結,佛每打一個結,就這樣子問阿難大眾一次。阿難大眾也次第回答世尊:「這個叫做結。」這樣重複了六次。所以說「總成六結。」這就是這一段的意思。

佛告阿難。我初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這一段是藉由疊華巾打結顯示「一六義生」,到底是一結還是六結?

佛告訴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這寶疊華巾原本就只有一條,「云何汝曹」就是「為什麼你們」的意思;為什麼你們將第二、第三個也叫做「結」。

阿難就回答世尊,他說:這寶疊華「緝績成巾。」將麻捻搓成線,叫「緝績」,再把它織起來,也就是把寶疊華製造成一條手巾。「雖本一體。」寶疊華緝績成巾雖然是一條,「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世尊您打了一個結,我們就稱為「一結」,如果打了百個結,那就稱為「百結」。今天寶疊華上面的結只有六個,也沒有第七個,也不是五個,它就是六個。為什麼如來只許初時叫做「結」?「第二第三不名為結。」這是阿難他的問題。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這是借顯六根的同異。

佛告阿難,這寶華巾原來只有一條,經過打結打了六次,你看這寶華巾,巾體是同,是同一條巾,因結而有異,產生了六個結,有前後的差別,第一結、第二結、第三結、第四結一直到第六。「於意云何。」剛開始打結的時候名為第一個,如是乃至到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佛問阿難:第六個結可不可以當作第一個結?阿難回答說:當然是不行的。「六結若存。」第六結名「終非第一。」經文上說:「縱我歷生盡其明辯。」縱然再怎麼會講,再怎麼去說明,還是沒有辦法令六結亂名。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這是結合六根的同異。

你看六根,前面比喻作巾上有六個結,其實原是一條巾所成,這就比喻是同一心而產生了六種作用,你說六根它是同嗎?你不可說它是同,為什麼?因為它六個作用不同;你不可以因六個作用不同,就說六根不同,因為它是同一心。就像六結,它同是寶疊華,「緝績成巾。」是如來把它打結,所以有六個結,六根到底是同?還是異?在這裡就解釋出來了。「六結不同。循顧本因。」六個結只是「一巾所造。」都是在同一條方巾上面。不要說方巾,就說是同一條手巾上所打出來的結,你要讓它雜亂,終究沒有辦法。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所以六根看起來好像不同,但是觀其根本原是相同的。

這是巧示六結同異的根源。

如來取劫波羅天所奉的華巾「作為結本」,就是把它打結。因為「巾有五色」,這劫波羅天的華巾有五種顏色,代表「迷一真而成五蘊」,將依此而妄分為六根也。這六結代表六根,巾有五種顏色,表迷一真而成五蘊。打了六個結,是指妄分成六根,這個解釋非常圓滿。

下面經文顯示「一六義生」。

這寶疊華巾先實一條,如果次第綰成六結,代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這就是經文裡面的義趣了。從「此寶華巾」這句經文一直到最後「生畢竟異。」這是借顯六根同異。就是藉由寶疊華巾來解釋「六根」為什麼是同,為什麼是異,所以叫「借顯六根同異」。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這是佛告訴阿難說:你必要嫌此六結,「願樂一成。」你要是覺得六結是不對,你要恢復成原來的樣子,你要怎麼達到呢?「阿難言。」他說「此結若存。」六個結如果存在,則「是非鋒起。」那就都是是非,在這當中生起妄想:這個結不是那個結,那個結不是這個結。如來今日如果能夠把它們都解開了,「結若不生。」那就沒有彼此。所以「尚不名一。」就連所謂的「一個結」也沒有,又怎麼會有六結呢?

六個結解開,也沒有所謂一個結的道理;沒有一,也沒有六。所以尚不能名為是一,「六云何成。」哪有「六結」的問題?這就是「六解一亦亡。」顯示本無一與六的道理。

這就是佛藉由劫波羅天所奉寶疊華巾來解釋「六解一亦亡。」佛藉由事相上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叫「借事以明」。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下面講的所謂「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知見妄發」就是起虛妄的知見,也就是一念攀緣。然後「發妄不息。」就好像眼睛疲勞了,妄於空中見有虛空華。所以於元湛精明一真體中無因亂起,見到山河大地諸有為相以及生死涅槃,而這一切於真如當中,都是「狂勞顛倒華相。」這與「妄真同二妄」是一樣的道理,就是「妄滅,真亦不存」。「六解一亦亡。」也是這個道理。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

這是阿難請佛開示,他說「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狂勞顛倒華相」就是指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就像劫波羅巾上的結一樣,都是六根攀緣六塵,所產生的狂勞顛倒華相。「狂勞顛倒華相」就是代指一切世間山河大地諸有為相,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云何解除。」也就是說,要怎麼來解開寶華巾上的結,告訴我們要怎麼來看破這個世界。「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掣」就是拉扯。佛把巾往左邊拉。問阿難言:這樣可以解嗎?阿難回答:當然這樣不能解。佛又把巾從左邊拉到右邊去,「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否?」阿難回答:「這樣也不能解。」佛告訴阿難,說:我今「以手左右各牽。」一下拉到左邊,一下拉到右邊去,都不能解,你來想辦法看要怎麼解。

這一段是要開示解結的方法。所以說「此勞同結。云何解除。」這雖然好像是在問怎麼把巾上的結打開,實際上意在請佛開示解根結之方便,所以才說「此勞同結。」這個「勞」就跟「結」一樣,世尊巧示以手左右偏掣來問他,所以阿難都說不能解,這是顯示凡夫、外道、二乘「二邊無力」,「二邊」就是指要麼偏「空」,要麼偏「有」,要麼偏「斷」,要麼偏「常」,這都是錯的,都沒有辦法達到諸法的根本。這也是要令阿難能夠反觀,所以佛反問阿難,說:你設方便,應該要怎麼解?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這一下就講到重點了。

阿難回答:應當從結心把它解開。這就是用我們一般生活上的,把死結解開,大家都會的事情讓我們來了解,要怎麼來修行,所以說「當於結心解即分散。」釋迦牟尼佛當然知道從結心一解就開了,但是他故意反問阿難,就是要讓阿難知道下手處。所以佛印許當於結心,意令教我們「直觀中道實相」,這才是結心,才找到根本。

所以,你修學佛法沒找到根本,念阿彌陀佛也是枉然,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口善,這是事實,是《楞嚴經》講的。因為我知道有一些學淨土的人他不相信,他不知道,他以為念阿彌陀佛就天下無敵了,實際上大錯特錯。你如果不了解佛法的根本,口念彌陀心散亂,你口念阿彌陀佛,心中還是沒有辦法放下,重點是在「放下」,也有人不念也能放下,那當然就對了。可是多數的人你沒有聽經聞法,你沒有深入經藏,念阿彌陀佛,你心裡面還是轉不過來,修行盲修瞎練,以為混個五戒十善,你就能往生土,這都是自欺欺人而已。你的煩惱結使是斷不掉的,伏也伏不住,也不知道怎麼伏,如果沒有下手處,那是沒辦法的。包括學禪的、學教的都是一樣,或從空入手或從有入手,或是從戒律入手,你如果不達根本,是都沒有辦法成就的。所以為什麼達摩祖師講「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念佛持戒都是外道法,都不能成就。所謂念佛得因果、持戒得生天,若要成佛,那終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為沒有找到修行的根本,沒有從結心直接來解開。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這是佛印可他,若要解結,就從結心,要了解諸法實相,要直觀心性。這也是給後面二十五圓通做開啟,二十五圓通都是從從結心上下手,「六解一亦亡」完,後面就是選擇圓通,也是告訴我們這二十五個圓通都是從心性上下手,包括念佛圓通,包括耳根圓通、眼根圓通、鼻根圓通、眼識圓通、意識圓通……都一樣,都是直觀中道實相,所以得「六解一亦亡」它的實相道理。

無明煩惱解除了,也不存真如,所謂「無智亦無得」,生死涅槃都是虛空華,所以須從結心來下手。

我講的道理是完全有經典依據的,不是像你說靠著你相信誰?或你相信哪一個出家人,你用你個人的愛見那種相信,去相信淨土宗,那是不對的。因為你用這種愛見分別來學佛,你還是愛見分別在念佛修行,尤其是很多淨土的學人,他對於淨宗不了解,他只認為說:我就讀《無量壽經》,我就念阿彌陀佛。整體上從道理來說這是沒錯的,但是《無量壽經》裡面涵蓋著甚深的義趣,你如果沒有透過學習、了解經教,你不知道淨土唯心,你修行卻不了達實相,這就不是佛法。所以為什麼淨土宗念到後來,有些人覺得好像外道:就是有一個萬德萬能的佛,無所不能,他能救度一切眾生。這就跟外道很像,有一個神,有一個什麼的,能夠超過因果,然後去如何如何,幫助眾生,赦免眾生的罪。實際上淨宗的道理跟外道道理是完全不同的。佛教是講不生不滅的因果,講的是諸佛如來不生不滅的大願,講的是不生不滅的淨土,而不是生滅有為之法。即使二十五圓通也是不離中道,一樣的道理。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佛說:「佛法從因緣生。」不是「世間和合粗相。」

如來發明世間出世間法,都能夠「知其本因。」知道是何因緣所生,「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連恆沙界外到底下多少滴雨,如來也都知道,現前種種的例如松樹為什麼是直的,荊棘為什麼是彎曲的,「鵠」是天鵝,鵠為什麼是白色的,「烏」是烏鴉,烏鴉為什麼是黑色的,「玄」就是黑色的,「皆了元由。」如來都知道牠們的因緣。

這是解釋成佛的真因,讓當機者諦信不疑,世間到底怎麼來的?佛知道世間因緣所生。況且修行你一定要知道它的關鑰所在,修行也要知道它的根本所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這裡就是要選擇圓通了。

「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此「根結若除。」一切的塵相自當消滅。這是講能緣的妄心滅掉了,所緣的塵相也自然銷亡,因為它是互相對待而有的。所謂「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這是明確地說出來,由根來證入圓通妙性。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生。

佛問阿難:六結現前的時候,有辦法同時解除嗎?阿難說:沒有辦法,因為它是次第而生。

這是回答「舒結倫次」,顯示「生因識有」。

下面你要「次第而解」。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這是要解釋後面的經文,「滅從色除」,這是藉由前面劫波羅天的華巾打了六個結來顯示,所以要次第而解,六結雖然同體,同是一巾所造,但是綁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這裡就講到五陰,所謂「生因識有,滅從色除」,所以這「六結」在這裡就不能當六根,因為六根裡面就是「五陰」,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所以他這裡好像是講六結,實際上是方便在用「六結」來借代五陰。前面是「六結」借代六根,這裡是「六結」借代五陰,所以說「生因識有,滅從色除」。所以你要看它的義趣,不能只看文字,因為有人把這裡又配成了六根,那就搞錯了,大錯特錯,也就表示這經文他是看不懂的。

所以「則結解時。云何同除。」因為它是「生因識有」,再產生了行陰,產生了想陰。所謂識、行、想、受,還有色;妄心對妄境,五陰裡面四個是心,一個是境,心境相對,所謂「生因識有,滅從色除」,就是從色相上,也就是色陰上除,所以它是慢慢地回來;後面五十陰魔也是這樣子。

是先破色陰,再破受陰、再破想陰、再破行陰、再破識陰。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這六根當中的「五陰」解除也是這個樣子,所謂「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就是由「奢摩他中道觀」,任運先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所以叫「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這是從「觀行位」以滿十信位。「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就是從三摩缽提中道觀,滅塵沙惑,分破無明,從「初住」以去經歷「三賢」而登地,所以說「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

這就是由「禪那中道觀」入初地,所謂「中中流入薩婆若海」,這是從「登地」以後到「等覺」,所以「解脫法已。」則「俱空不生。」「能空的跟所空的都不生」就是「俱空不生。」就是要講到究竟。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這是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法忍,因為觀心的緣故。所以結歸「觀心」是菩薩得無生法忍的入手處。

解結的方便沒有超過這裡講的觀心之法,這是如來大慈大悲為我們開示。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華嚴綱要 │ (卷2-8)

 



華嚴綱要  沙門澄觀  疏義 憨山沙門德清  提挈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眾海歎德為別序。......

復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喜樂海髻天王得盡虛空界清淨光明身解脫門。最勝功德幢天王得消滅世間苦淨願海解脫門。寂靜光天王得普現身說法解脫門。善目天王得普淨一切眾生界解脫門。寶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間常現前無盡藏解脫門。勇健力天王得開示一切佛正覺境界解脫門。金剛妙光天王得堅固一切眾生菩提心令不可壞解脫門。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興咸親近觀察調伏眾生方便解脫門。妙莊嚴天王得一念悉知眾生心隨機應現解脫門。爾時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知足天眾。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遍法界  於諸眾生悉平等  

普應群情闡妙門  令入難思清淨法  

佛身普現於十方  無著無礙不可取  

種種色像世咸見  此喜髻天之所入  

如來往昔修諸行  清淨大願深如海  

一切佛法皆令滿  勝德能知此方便  

如來法身不思議  如影分形等法界  

處處闡明一切法  寂靜光天解脫門  

眾生業惑所纏覆  憍慢放逸心馳蕩  

如來為說寂靜法  善目照知心喜慶  

一切世間真導師  為救為歸而出現  

普示眾生安樂處  峰月於此能深入  

諸佛境界不思議  一切法界皆周遍  

入於諸法到彼岸  勇慧見此生歡喜  

若有眾生堪受化  聞佛功德趣菩提  

令住福海常清淨  妙光於此能觀察  

十方剎海微塵數  一切佛所皆往集  

恭敬供養聽聞法  此莊嚴幢之所見  

眾生心海不思議  無住無動無依處  

佛於一念皆明現  妙莊嚴天斯善了

是什麼導致煩惱輪迴?要怎麼解脫呢?│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1)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是什麼導致煩惱輪迴?要怎麼解脫呢?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唯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阿難白佛言。」阿難說:「如來雖說第二義門。」前面佛有講兩個決定義。他說:今觀世上要解結之人。有打結,你要把它解開,如果不知道這結在哪裡,那就沒有辦法解開。他說「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從無始以來,「與諸無明俱滅俱生。」被無明蓋覆住,因此隨著無明俱滅俱生,就是隨著無明生滅。「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雖然聽了很多經,聞了很多佛法,也出家了。但是「猶隔日瘧。」就好像今天病了,雖治好,但隔沒兩天又病了。

「唯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這「隔日瘧」你也可以講是一生又一生。因為以日來當作一生,這裡是一輩子又一輩子;這一輩子學佛也沒成就,下輩子又遇到佛還是沒成就。在這一生,在修行當中,煩惱習氣今天滅了,明天又出現了,也可以算是隔日瘧。所以他說「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到底這個「結」在哪裡?我們應該怎麼來解開?「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是三界的意思。

「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下面將示三觀之相。欲顯即妄即真。所以從生滅門上來發起。阿難聞前面第二義門,已知生死結根。他知道生死結根,但不知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到底要怎麼把結來解開?於是疑不知真妄之元,所以特請解結之方便。

所謂「下手處」,即是最初方便。這是楞嚴大定,不是一般的小因緣,所以後面有十方諸佛放光攝受同聲說偈。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這是諸佛先示迷悟同源。然後再示觀相。先開示,再教你怎麼修觀。阿難雨淚翹誠,所以世尊摩頂安慰。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這是顯示諸佛的頂法,佛佛道同,所以從頂上放光,顯示說無上之法。「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就是有無量無邊的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在楞嚴會上灌頂釋迦牟尼佛,這是顯示佛佛道同。

「十方世界六種震動」表破根本無明,則六根翻破,所以震動世界。這個世界本是一真法界,故云「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各有寶光灌如來頂,這表示佛佛道同。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所以前面告訴你生死結根是六根,這裡又告訴你,「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也是你的六根,而且是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訴阿難,你要識知俱生無明,讓你流轉的生死結根是你的六根,沒有別的。應該也要知道,要得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能夠速證涅槃的也是你六根。所謂從哪邊跌倒就從哪邊站起來。所謂:「就路還家」,你在哪一條路上迷的,你就在那條路上覺悟。

這是阿難最初「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今天正示觀相。諸佛同告,以表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即所示者乃諸佛最初的方便。

使汝輪轉生死結根,是你的六根,更無他物。乃至證得涅槃安樂解脫寂靜妙常的,也是六根。這是示諸佛修證皆同,欲令阿難諦信不疑也。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這是阿難的疑惑。為什麼讓我生死的是六根,讓我安樂妙常的也是六根?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佛告訴阿難:「根塵是同一源,本來沒有繫縛,也沒有解脫」。這就是直指一心,更無剩法矣。「剩法」就是再沒有其他之法。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阿難懷疑:既是一真,現前有無明識性。故佛曰:「識性虛妄猶如空華,本無所有。」

所謂「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同樣的道理,這裡說「無明體空」。又懷疑:既然是本空,為什麼又有根、塵?根、塵是哪來的?

所以下面佛回答說: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以說「由塵發知。因根有相。」因根有相就是無明雖空,今既結妄成「根」,則有妄相,此明「根」跟「塵」兩個交妄發生。

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即此見相二分原是無明所成,無明既然本來是空,則此見相二分也了無自性,所以喻「如交蘆」,如同蘆葦相交在一起,蘆體本空而交處亦空。「蘆體本空」是喻蘆葦終究是會生滅的,乃至「相交之處」也就是:見相二分交雜在一起,也是空。這是表「妄元無體」,虛妄本來沒有。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什麼叫「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根、塵一一本空,「空」則一法不有,唯一真如獨存。講義說:但汝於所知所見性自天然,不必更立知見;如果強立一知見,就是「知見立知」。所謂「了了見,無一物」,可是如今你了了見有一物,那就是「立知」。這就是無明的根本。

所以即今返妄歸真不必別修,但於「知見」不起妄見,所謂「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這是《圓覺經》上講的,即是涅槃無漏真淨矣。這是顯示「迷悟同源」。

古代有一個人,他對經文有不同的斷句,一般我們是念「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他讀到這裡,他將句讀改了一下,就從這裡開悟,他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稱他「破楞嚴」。

所以,道理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講法。

你立一個知見,知見立即無明本,知見無,無是知見,就是不隨妄了,「斯即涅槃無漏真。」所以妄當體本空,根、塵同時脫落,迷悟同源,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在這當中沒有別法。妄想本空,真性本有,所以「斯即涅槃無漏真。」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是結指「真際」,而修行之要莫過於此。有未盡之義,後面要以偈頌的方式來為我們說明。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真性」乃是我們佛門的根本,也是萬法的根本,所謂「萬法歸宗」,這「宗」是什麼?就是指「真性」。

偈頌一開始就先講「真性」,「有為空」就是指空觀。一切有為之法,依「真」而建立,這「真」就是指真性,雖有而性常自空,它當體即空,這就是空觀,以空則唯一真如,了無一法,寂滅湛然,這當作「奢摩他」的義趣,所以說「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這是指假觀,真如體空,不變而隨緣,所以成就諸法;諸法本無,是因緣聚會而產生的,所以說「緣會而生」。雖有而性常自空,因此說是「如幻」,也就是「幻有」,所以講「諸法當體如幻」,叫做三摩缽提,也就是「如幻觀」。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這是顯示中觀,第一個「無為」就是講「真如無為」,本無起滅,所以隨緣成事,似有起滅,「似有起滅」就是「好像有」。以幻妄不實,了無起處,所以形容如空中的華,以空華本無起滅,而空體一向寂然。所以講的真性寂然而不礙隨緣,雖任運隨緣而真源湛寂,這是「空、有」一起顯現,這當「中道觀」,就是「禪那」的意思。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這是講「真妄雙絕」。

「言妄顯諸真。」這句話,就是以「一心真源」為所觀境,所謂依一心建立三觀,所以叫「一心三觀」。三觀還照於一心,所以為「觀境」。

所謂「寂滅一心,真妄雙絕」。為什麼會說有「真」?那是對「妄」而說個真,所以說「言妄顯諸真。」妄真二者都是虛妄的,所以叫「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這是講:真心不能說「真」與「非真」,怎麼會有「能見」跟「所見」,這一段的意思就是「根境兩忘」,「根」就是能見的,「境」就是所見的,「能見的」跟「所見的」兩個都不可得。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能、所」都是因無明而建立的,如果能了無明體空,則根塵自泯,能所雙忘。所以這「能」跟「所」攀緣產生出的虛妄作用,就如同「交蘆」,兩根蘆葦相交,中間產生出了支點,但是並沒有實性,體性非實。用「交蘆」來比喻能所,能所互相攀緣的時候,當體即空,也就是無明當體即空。

這一段就是講「無明體空」。

結解同所因。

只有這一句而已。

這是講「迷悟同源」,根塵相交之處全體本空,空則不結,不結則根塵頓銷,而解結之妙無尚此矣!解結之妙沒有超過這一番道理,所以說「結解同所因。」

後面講「六解一亦亡」。你要解開所謂五陰的繫縛,都要從根本上下手,所以叫「結解同所因。」迷跟悟是同源,都是同一真性;你悟,是悟真性,迷,也是迷真性,沒有另外一個源頭。所以說「結解同所因。」

下面的經文算是「孤起頌」,「孤起頌」就是他特別要講其他的道理,是前面的經文中所沒提到的,所以叫「孤起」。上面的有「重頌」的意味,就是把上面的重點再用偈頌的方式重說一遍,所以說叫「重頌」,下面是孤起頌。

聖凡無二路。

這是指「歸源無二」。迷一心而變成無明,妄立「能所對待」,根塵因此而相互交妄發生,也就是妄有根塵互相攀緣,所以稱為「結」。今天要解開這結,必須要觀這根塵本空,才能夠解。「聖凡無二路。」凡聖同秉一心元無二路。不管你是凡或是聖,你是凡夫或是二乘的聖人,乃至你是大菩薩,那都是一樣的,你都要了達五陰即如來藏性。這就是歸源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這是「直觀中道」。

就是說你今天但觀根塵相交之中本無實性,你要從何來說你有結使,也就是結縛,結使結縛就是所謂的「煩惱」。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無明妄立所以「非空」,雖「有」而無自性,所以說「非有」,「空有二俱非。」無論言空或言有都是無明,湛然一心故空有兩絕,所以說「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這就是為什麼講「迷悟是同源」。你如果迷,那就稱為無明,你如果不迷,那就稱為解脫。所以說:迷,是迷此一心;悟,也是悟此一心,迷悟是同源的。他說你但觀交中之性,「交中之性」就是當能所互相交妄之時,你去看交妄的根本,也就是能所互相交妄的根本,「相交」就是相互接觸,「能」攀緣「所」,它的根本是什麼?迷晦就是無明,也就是一念迷而已。迷沒有根,所以說是空的,如果能夠悟了這個道理,當下就解脫。所以說「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解結因次第。」第一句,是依圓根而能入理。就是說既有六結,要次第而解,所以叫「因次第」,若六結解開了,而一亦不存,所以叫做「六解一亦亡。」

那你要做到這樣,必須要選擇圓通本根,才可能入流成正覺。所以說「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所謂「根選擇圓通」就是要選擇看哪一根是此間眾生最為明利的,這是講大多數的眾生。二十五圓通裡面也有用其他方法,而不是用耳根的,用耳根的代表就是觀世音菩薩,其他用眼、鼻、舌、身、意,觀色聲香味觸法的都有,隨著每個人業障習氣的不同,就有他比較利根或比較鈍的地方,所謂「利根」是相比之下,比如說耳根比較利,眼根比較利或是耳識比較利,是說他在哪一根特別的敏感,是講這個利根,這裡不是指他的智慧高低。像這世界的眾生多數都是耳根利,人在睡覺的時候都還會聽到音聲,即使隔著牆壁都還可以聽得到;可是眼根就不行了,就算只隔著一張紙,你就看不到,所謂「看不到」就是你沒辦法看穿。比如鼻子,一個天氣變化,你的嗅性就失靈了。所以講要選擇圓通本根,方能快速「入流」而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陀那」就是阿陀那識,也就是第八識,它能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

《解深密經》上說:「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所以「陀那」下的指「根本無明」為「所斷」的惑業,「能斷」者是一心三觀,此識甚深微細,熏變難思,以習氣在妄心當中鼓噪,所以使湛淵的心體變成了妄想的瀑流,一念接著一念。所以真妄和合成阿賴耶識,所以到底是真還是妄,一般人搞不清楚,所以說「真非真恐迷。」到底是「真」還是「非真」,一般人沒有辦法清楚,所以說「我常不開演。」也就是怕外道、二乘,恐彼分別執為「我」,起斷見或常見,一般尋常不敢開演。

今「所斷」者正是妄識。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這一句是講「真妄互立」。而「不取無非幻。」這一句是講「妄滅真亡」。「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這是講「真窮惑盡」。這是開示我們頓證一心以顯三觀之用。由於迷真心而成業識,變起根塵諸法,皆是不達自心所現,因「執取」而起惑造業。你迷失真心變成了「業識」,一旦成業識那就變為「能緣」跟「所緣」;「能緣」的是根,「所緣」的諸法就是塵。因不達皆自心所現,所以執取而起惑造業,這就是「自心取自心。」眾生就是因為一個「取」字,所以令非幻之真,而變成了幻法。「非幻」就是「真」,「真」變成了幻法,變成了虛妄之法,所以叫「非幻成幻法。」所以你今天要返妄歸真,只要「不取」則根塵頓銷。「真」且不生,幻法就沒有辦法立,這是講「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所以說「真窮惑盡」。你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只要能夠了達「發業無明」本空,而潤生之「愛、取」當下銷亡。從「發業無明」也就是「一念無明」起念,後面的相續就叫「潤生」,為什麼叫「潤生」?就是講「愛、取、有」,「潤生無明」特別講的是貪愛跟執取,所以讓眾生一生又過了一生,在那裡輪迴,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能夠了達「發業無明」當體即空,「潤生無明」當下銷亡,那就不藉劬勞肯綮修證。「肯綮修證」前面講過,「綮」就是骨頭跟筋結合的部位,是比喻作次第,不需要再次第來修行,所謂「不藉劬勞肯綮修證」,就是你不用在那裡次第修,你就能頓證無生。所以「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講的是「真窮惑盡」。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

「是名妙蓮華。」底下這三句是總結「觀」的名字,也就是指楞嚴大定就如同妙蓮華一樣,本來無染,所以說猶如蓮華;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王寶覺」,「即有」以觀空,就是「即有觀空」,叫做「如幻三摩提。」,從一切的「有相」上面觀察自體原是空寂,所謂「緣生故如幻」,這就是「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彈指超無學。」就是顯示觀法能夠非常快速收到效果,就如同彈指一樣;彈指之間超過了無學。「無學」一般講的就是「二乘」,或是特別指次第不了義教,都可以用「無學」來做為代表。因為「無學」多半是指二乘人,「阿毗達磨」翻作中文叫「無比法」,這是顯示觀法的殊勝。

「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世尊的意思,也就是「十方諸佛一路涅槃門」,是顯佛佛道同,同修同證,這是「一路涅槃門」的意思。

這樣「偈頌」就算講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