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12)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淨土宗......


唐道綽。暨善導。唱專修。為妙道。

道綽法師以及善導法師這兩位都是專修淨土宗的大師,下面就介紹他們的生平。
道綽法師是并州汶水人,俗姓衛。十四歲出家,學習《大涅槃經》,宣講二十四遍。習經論,又跟瓚禪師學禪。
後來到汶水石壁谷玄中寺,這是曇鸞大師所立的寺院,讀了寺中碑文,因此仰慕鸞公淨土之業,隋煬帝大業五年,於是潛心觀想。時年四十八。
師坐常向西,六時禮敬無有缺少,每日念佛七萬。
普化道俗,為眾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將近二百遍。
聽講者各各手捏念珠,稱念佛號,猶如潮汐聲。或時散席,念佛音迴響林谷。平時勸人專修淨業,理致泉湧。或邪見不信,欲相抗毀者,見到大師之相,輒飲氣而歸。由於法師的極力弘揚淨土法門,當時晉陽、太原、汶水三縣七歲以上的男、女都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
貞觀二年四月八日,於祝聖誕時,並欲捨報。見曇鸞大師於空中,坐七寶船上,告訴道綽大師:「汝淨業成就,但是餘報未盡耳」。
隨後又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大眾共睹,皆忻仰歎異。天華降時,男女等以裙襟承得,薄滑可愛。又曾以乾地插蓮花,該花一連七日都不枯萎。凡此種種,不可盡說。
大師從此,容色盛發,道俗嚮風者日眾。年紀七十歲,忽然斷掉的牙齒又新生,如本無異。
談述淨業,理味奔流,詞吐包蘊,氣霑醇醴。年常自業,穿諸木欒子以為數法,遺諸四眾,教其稱念;道俗皆受其感化,專修淨土。並著有《安樂集》二卷。分為十二門,勸信求往最為殷勤。在卷首謂:「所引用的經律論釋,多至四十餘部。其中常引用的除《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所謂淨土三經外,還引用有《大集經》、《涅槃經》、《華嚴經》、《維摩詰經》、《法華經》、《般若經》、《大悲經》、《增一阿含經》、《十地經》、《觀佛三昧經》、《隨願往生經》、《法句經》、《大乘同性經》等經,《大智度論》、《大乘起信論》、《俱舍論》、《往生論》等論,以及淨土曇鸞《讚阿彌陀佛偈》等。」引用經律論釋,統該龍樹菩薩、天親菩薩,及慧遠大師、曇鸞大師文句。
於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曰,示寂於玄中寺,年八十四歲。
另一位是善導大師。
這位大師大家耳熟能詳,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化身。
十歲就跟隨密州(今山東諸城)的明勝大師出家,一心向佛。剛開始是學習三論宗,讀《法華經》、《維摩詰經》諸經,見西方變相圖,大受感動,很早就發願希望生西方。
唐貞觀十五年中,善導大師參訪道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高興地說:此真入佛之精要。修其他行業,難以成就;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
道綽大師圓寂後,善導大師轉赴長安,在慈恩寺弘淨土法門,激發僧俗諸同修,虔誠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善導大師自修則「每入室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度人則「每逢人即演說淨土法門」,三十年如一日;言傳與身教並舉,以身作則,勉己勵人,專弘念佛法門,普度眾生共修淨土宗,遂成當時著名的弘傳淨土法門的大師。
三十餘年從未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好食供眾,粗惡自奉。所有供養,用翻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圖,三百餘壁;修營塔寺,燃燈續明。
平時不與大眾攀緣,恐談世事。道俗受其教化的人非常多,有人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人日課佛名,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三昧,生淨土者極多。
有人問:念佛能生淨土嗎?
善導大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有一首善導大師的勸世偈:「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又有人問:何故不令人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耶?
大師回答: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
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
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
何以故?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報佛恩故。
雖作行業,常與名利相應故。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普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
長時永劫,廣受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樂!
又作「臨終正念文」告訴大家:
「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淨土者,須先準備,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有眾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
見佛聞法,離苦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敝之衣,得換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貪著。
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
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得同心念佛,助其往生。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往生無疑矣。
多見世人,平時念佛,發願求生,甚是勤拳;及至臨終,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之事。
死門事大,必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
以上是大師苦口婆心真實教誨,學人應當依教奉行。
大師念佛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有一日告訴大家:此身可厭,吾將西歸。而後爬上寺前柳樹,向西祝曰:
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養。
祝願已,即投身而盡。
唐高宗皇帝,知其神異,賜寺額曰「光明」,從此他的寺院改名為光明寺,所以人稱他為光明和尚。

此法門。三經說。

淨土法門是依據淨土三經而建立的,分別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以及《觀無量壽佛經》。所以說「此法門。三經說。」

大經該。小經切。

「大經」,就是指《無量壽經》,「小經」是指《阿彌陀經》。
其中《無量壽經》說得詳細,《阿彌陀經》說得精要。

觀經語。最驚人。

這三經當中,又屬《觀無量壽佛經》所說最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許五逆。得往生。

因為佛在《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五逆罪亦得往生極樂。五逆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使一個人造這麼重的罪,只要懺悔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這是淨土法門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三藏教。所不攝。

三藏教是天臺宗所立四教之一,指小乘教。
因佛入滅之後,大迦葉等結集經律論三藏時,偏重於收集小乘的教理,故叫小乘為三藏教。
小乘教典當中,並沒有許五逆往生的說法。所以這是在三藏教中所不攝。

佛願力。誠難測。

因為淨土宗是一乘,往生西方是阿彌陀佛願力接引而往生的,這確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也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大家只要肯修,都一定能出三界,一定能出輪迴,這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專為接引末法業重的眾生而發的四十八願,建立的極樂世界。

一稱名。眾罪滅。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
願文: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所以淨土宗臨終一稱佛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觀無量壽佛經》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臨終時。佛來接。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文就是最好的解釋了,臨終稱名重罪消滅,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所以對於淨土要有絕對的信心,老實念佛一定可以出三界。

下中上。根不齊。一句佛。同生西。

無論你是上根,中根或是下根,只要一心念佛,執持不退,必然同登西方。

既生西。皆不退。親見佛。得授記。

一旦往生西方以後,皆得不退轉,《阿彌陀經》講:「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跋致」翻成中文是不退轉的意思。
從這句就可以知道,往生淨土都是不退轉菩薩。
甚至蒙佛授記,「授記」是印證決定成佛,而且預言在某處成佛,住世多久,正法、像法、末法各有多久,將利益多少眾生等等,這就是授記的意思。經文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也只有「一生補處」方能得佛授記。

淨土宗。真簡要。協時機。妙中妙。

這是讚歎淨土法門,確實是入手簡單,方法精要,最適合現代人。
念佛的方法最契合這時期的眾生,因為隨時隨地可以念只要肯念肯修就能出三界,確實是「妙中妙」。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11)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淨土宗......


魏曇鸞。修妙觀。

曇鸞大師,大同雁門人,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生。所以說「魏曇鸞」。
少年時遊五臺山,看見神跡靈異,因發信心出家。
出家之後,尤對鳩摩羅什大師譯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譯的《百論》這四論深入。讀《大集經》,但感經中詞義太過於深奧,擔心大家沒辦法了解,就開始著手寫註解,在寫到一半時,患上了氣喘病,便到處求醫治病。氣喘病是很難醫好的疾病,因此他感嘆說:「人的一生實在無常,生命是那樣的危弱,說不定在什麼時候會死亡,過去常聽人說神仙長命的方法,不如先求成仙長生,再習佛法不遲!」
於是,他到了江南陶隱居術士的住所,懇求傳授成仙的方法。陶隱居術士將仙經十卷傳授給他。他很高興獲得了這十卷仙術的經,走上了歸途。
梁武帝大通三年,至洛下,遇三藏法師菩提流支。
曇鸞大師問菩提流支大師:佛法中,有沒有長生不死法,比此仙經還要厲害的?
菩提流支大師告訴他:此方哪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究還是輪迴,有什麼可貴!
又說:能長生不死的只有我佛教了。
並教他《十六觀經》(即《觀無量壽佛經》),並且告訴曇鸞法師:學這法門,就不會再在三界六道中輪迴了。壽命之長即使如同河沙劫的數量,也無法相比,這是佛教真正長生不死之法。
曇鸞大師大喜,於是就把仙經燒了,專修念佛,習淨土觀;自行化他,流布彌廣。
魏孝靜帝很看重他,號為神鸞;梁武帝尊之,稱為鸞菩薩。「妙觀」指的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十六觀。

生品高。瑞相現。

曇鸞大師先後住并州大嚴寺、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集眾修淨業,當時人稱這個地方叫做鸞公巖。
大師撰有《淨土往生論註》二卷、《讚阿彌陀佛偈》一卷、《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往生論註》,闡如來淨土之因果,指示眾生往生,及願力迴向,三種莊嚴之彌陀淨土,起於佛之誓願。而眾生之所以能帶業往生,實憑如來所發之四十八願而得生。
孝靜帝興和四年,一夕,室中見梵僧告訴他:我是龍樹,久居淨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
大師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唱佛,西向稽顙而終。在寺的住眾,俱見幡華幢蓋,自西而來;天樂盈空,良久乃已。皇帝知道此事後,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焉。
這就是經文中「生品高。瑞相現」的意思。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佛歡喜日】真修實幹,天天令佛歡喜!

農曆七月十五

【佛歡喜日】真修實幹,天天令佛歡喜!

悟顯法師 講述

 

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俗稱的「佛歡喜日」,為什麼佛歡喜?因為這一天很多眾生,在這「結夏安居」三個月當中,都能成就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佛特別歡喜。

 

我們要反觀自己,是否也令佛歡喜?

 

在佛陀時代,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乃至菩薩這些果位的尊者,不計其數。現代我們四眾弟子,有沒有哪一位證阿羅漢?哪一位念佛得事一心不亂?真正斷除煩惱習氣成就道業?在佛門裡阿羅漢才是基本及格,因為不會再來世間輪迴,須陀洹都還只勉強及格,他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稱阿羅漢。真正證了四果羅漢,就永遠不會再輪迴。

 

所以,我們要檢點自己,是不是真正在修行,令佛歡喜。

 

不僅出家人受四眾的供養,在家人其實也受四眾供養,你所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東西這些都是四眾供養的。也許你會說這是我用錢買的,怎麼會是供養?我們學佛要懂得知眾生恩,眾生對我們有幫助,不能以錢來衡量事情,如果事事都拿錢來衡量,那就不像學佛人,所以出家、在家二眾都是受四眾的供養。

 

眾生的供養,我們用什麼來回報?要用「成道」來回報,不能用貪瞋癡、煩惱習氣來回報,人家對我們好,我們心太粗不能覺察,以為東西得來都是應該的,都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受用。上一次講的「食存五觀」,不但食要存五觀,衣、住、行都要存五觀。

 

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第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第五是「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食、衣、住、行都要存這五觀,這叫修行,不僅為人父母要食存五觀,教小孩也要食存五觀,這是根本,要想到眾生恩,所以要用修行的功德來迴向,不是為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依方便門,你能憐愍一切眾生心,就是因為眾生能成道,所以佛會歡喜,大家遇到這一部《無量壽經》,這是佛的本懷,這部經第三品說: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

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這是世尊歡喜的樣子,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他就想,「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從來沒有看過他這麼高興,喜得瞻仰,非常歡喜,生希有心,生難遭想,起來請法,所以佛就讚歎他,阿難你今天一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功德百千萬倍,乃至於我們現在能聽到《無量壽經》,都是因為阿難這麼一問,這是淨土法門,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化最厲害的方式,祖師大德講頓超,最圓、最頓,而且這個圓頓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論你的根器是上根、中根、下根,或是利根、還是鈍根,它全部都包括,所以佛非常的歡喜!

 

看到眾生因緣成熟,可以講授《無量壽經》,你要是能夠受持《無量壽經》,天天都是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經典講「末世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在《無量壽經》第三品裡面講到「皆因汝問而得度脫」,這部經比優曇華還難得,優曇華三千年開一次,這部經多有菩薩不能相信,這些菩薩還不是小菩薩,確實是大菩薩都沒有聽過佛有如是的威神。

 

佛在經上講,假使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成就等覺菩薩,盡其能力竭其智力,要來思量佛的智慧都達不到,所以《無量壽經》的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真正成佛了,才知道它有多麼的不可思議!你要是去問觀音、勢至、彌勒,他們也許能跟你講,但是講得不圓滿、不夠透徹。

 

所以能夠受持《無量壽經》,能夠老實念一句佛號,那真的天天都是佛歡喜日,你就是依方便門。

 

沒有其他方法比這個持名方式更方便,就能夠斷除煩惱,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就這麼老實的念去,心裡不要存個「有我在念佛」,也不要存「無我在念佛」,有我在念佛有我相,無我在念佛那誰在念呢?亦有亦無就有無矯亂,有跟無是對待,非有非無,那是斷滅,這是理一心不亂,這麼深的境界,你用什麼方式可以達到?持名念佛就可以達得到,這是佛憐愍一切眾生。

 

所以依方便門,我們要順菩提,就要能夠哀愍一切眾生,不要天天只想著我的利益,我的理念,我的夢想,要多想眾生,不要只想自己,想自己就是與菩提真如相違背,就是貪著自身,希望人家來恭敬、供養你。像我們學佛依止經典,絕對不是要拿來當話柄,跟人家炫耀自己多有修,希望人家來恭敬供養。在《學佛行儀》裡面講:「詐現禪相。故作威儀。」這樣不可以。有些學佛的同修會詐現禪相,假裝很定的樣子,希望人家來恭敬、讚歎他,或是到處炫耀,我看過幾部大藏經,每天都拜幾千拜,念了幾萬聲佛號,希望聽到人家讚歎他很精進。這些都是希望人家來恭敬供養,這要注意。

 

所以這方便門,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我們修行佛法就是依方便門,那要怎麼依?憐愍一切眾生,我要為一切眾生修行、成道,所以受學佛法,不要為自己;為自己心裡面會越來越苦,天天都轉不出你的妄想,統統都是在自己的業力裡面打轉;學了佛要超出自己的業力,這學佛才能得到一點法喜,不能用世間的方式來解決煩惱,這樣煩惱會越來越多,世間的方法就像打麻醉藥一樣,暫時給你止個痛,麻醉藥也有副作用,暫時不痛了,後面的問題更多、更執著,在這當中又造其他的業,所以將來會更苦。

 

學佛要「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碰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要逆來順受,在這裡面要知道因果,要放下我執、我見,放下煩惱,這樣你的業就消了。現在大多數人不是這樣,碰到問題就開始用世間意,思量算計想辦法來解決,這就已經墮在苦中了,他不知道、不曉得,沒有正方便。

 

正方便是我們講的方便門,你要依正方便,現在有很多人會開方便,你開的方便要正,正是要能夠消除貪瞋癡,貪瞋癡是苦的根(苦因);除掉了貪瞋癡,那苦就沒有了,現前的苦沒有,來世的苦也沒有,永遠都不苦了,所以這個方便門叫正方便,有正方便才有正思惟,你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才會正確,如果你的思想不正、觀念不正,修學即使碰到淨土法門,一樣不能成就,一樣沒有辦法了生脫死。

 

所以要知道,碰到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還是要如理如法的修,不可以自欺。自欺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對自己不老實,有過失不肯承認、不肯改進,遇到再好的老師、再好的方法,那都沒有用。這一段確實義趣廣博,只能這樣簡單的略說,實際上要講起來,這三個門重重交攝,缺一不可。這是三種與菩提相違法,你只要貪著自身,令眾生不安,或是求自身的恭敬供養,這都是與菩提相違法,所以要依智慧門、依慈悲門、依方便門來對治,上面是對治的方法,下面是對治的問題。

悟顯法師 講述 無量壽經玄義第二冊 (精彩節錄)



2022年8月11日 星期四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10)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淨土宗

晉慧遠。住匡廬。

這裡介紹淨土宗的初祖,是東晉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是東晉雁門樓煩(山西崞縣)人,俗姓賈。從小好學,二十一歲時遇道安大師在太行恆山(河北曲陽)建立寺院,弘揚佛法,聲名遠播;於是就偕同胞弟慧持前往親近。
當聽聞道安大師講《放光般若經》時,豁然而悟,驚歎道:「儒家九流,與佛教相比,都是粃糠而已。」便與弟慧持一起剃髮出家,從道安法師受學。從此,勤奮精進,以弘揚佛法為己任,專心研讀,夜以繼日,雖然物質貧乏,衣食常缺,但始終努力不懈。
道安大師經常讚歎道:「能使佛法在東土流傳、弘揚,將來必定靠慧遠了。」
苻秦建元九年(三七三),苻堅久仰道安法師大名,遂派十萬大軍,攻打襄陽,道安大師被晉將拘禁,不得出城,乃分散學徒,讓他們各奔東西,並教誨日後的弘法事宜,唯獨不曾教示慧遠法師隻字片語。
慧遠法師乃跪而說道:「唯我獨無教示,是否認為我不堪造就?」道安大師說:「像你這樣的人才,還用得著我擔憂嗎?」

結蓮社。德不孤。

慧遠法師帶著弟子數十人南行,到了潯陽(江西九江),見廬山峰林清靜,就定居下來。
之後,有一些守律嚴謹,決意息心之修行者,相繼而來;欲遠離塵俗之士,接踵而至,如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畢穎之、宗炳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從慧遠大師受學,並於東林寺般若台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
東林寺的池塘,多種植蓮花,行者志求托生蓮邦,故稱白蓮社。白蓮社中,卓越表現者有十八人,號稱十八賢。慧遠大師開了淨土宗,其後追隨教化者漸多,歷代修淨土的大德如風起雲湧,成為中國佛教歷久不衰的宗派。德不孤就是講有很多好學之士來親近慧遠大師學習,可謂出世之至德。
念佛的風氣,不僅在中國盛行,更流傳到日本、韓國。


宗鏡錄 卷六─9

 



宗鏡錄卷六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


問。若一切法。即心自性。云何又說性亦非性。


答。即心自性。此是表詮。由一切法無性故。即我心之實性。性亦非性者。此是遮詮。若能超遮表之文詮。泯即離之情執。方為見性。己眼圓明。如今若要頓悟自心。開佛知見。但了自性遍一切處。凡有見聞。皆從心現。心外無有一毫釐法而有體性。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何者。以是一法。故無法可相知相到。若有二法。即相往來。以知若凡若聖。若境若智。皆同一性。所謂無性。此無性之旨。是得道之宗。作平等之端由。為說空之所以。了便成佛。不落工夫。如華嚴經頌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不直下信此。起念馳求。如癡人避空。似失頭狂走。融大師云。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校乖常。求真背正。寶藏論云。察察精勤。徒興夢慮。惶惶外覓。轉失玄路。是以十方諸佛。正念於此。入實性原。故能開平等大慧之門。作眾生不請之友。所以問明品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時覺首菩薩以偈答曰。仁今問是義。為曉悟群蒙。我如其性答。唯仁應諦聽。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亦如大火聚。猛燄同時發。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又如長風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又如眾地界。展轉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疏釋云。問意謂明心性是一。云何見有報類種種。若性隨事異。則失真諦。若事隨性一。則壞俗諦。設彼救言。報類差別。自由業等熏識變現。不關心性故。無相違者。為遮此救。故重難云業不知心等。謂心業互依。各無自性。自性尚無。何能相知而生諸法。既離真性。各無自立。明此皆依心性而起。心性既一。事應不多。事法既多。性應非一。此是本末相違難。準此問意。離如來藏。不許八識能所熏等。別有自體能生諸法。唯如來藏。是所依生。文殊欲顯實教之理。故以心性而為難本。欲令覺首。以法性示生決定而答。海會同證。心性是一者。謂心之性故。是如來藏也。又心即性故。是自性清淨心也。又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也。成心之性。實性之性故。不空如來藏也。皆平等無二。故云一也。又妄心之性。成心之性。妄心是相。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真心即性故。又云。前二心之性。別明二藏。前之二性。皆具二藏。但為妄覆。名如來藏。直語藏體。即自性心故。此自性清淨真心。不與妄合。名為空藏。具恆沙德。名不空藏。前明即離。此明空有。故重出也。言皆平等無二者。上二即離不同。由心之性。故不即。由心即性。故不離。不即不離。為心之性。後二即空之實。為不空。即實之空。為空藏。空有不二。為心之性。然空有無二之性。即是不即不離之性。故但云一也。又非但本性是一。我細推現事。各不相知。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既不相知。誰教種種。一一觀察。未知種種之所由也。既不相知。為是一性。為是種種。又難有二意。一約本識。謂業是能依。心是所依。離所無能。故業不知心。離能無所。故心不知業。以各無體用。不能相成。既各不相知。誰生種種。二約第六識。業是所造。心是能造。並皆速滅。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何能有體。而得相生成種種耶。又約境智相對相見虛無難。謂境是心變。境不知心。心託境生。心不知境。以無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虛妄。不相知也。業不知心。心不知業者。有二。一約本識者。業是心所。故依於心。心是第八。為根本依。即離所無能。何者。無所依心王。無能依業。今依心有業。業從緣生。故無自性。不能知心。若離能無所者。離能依業。則心非所依。今由業成所。所依無性。故不能知業。謂各從緣成。性空無體。相依無力。故云無用。所以經云。無體用故。故不相知。二約第六識。業是所造。心是能造者。即以第六識名心。從於積集通相說故。謂第六識人執無明。迷真實義異熟理故。與善不善相應。思造罪等。以罪福不動等三行。熏阿賴耶識。能感五趣愛非愛等。種種報相。互不相知義。通相而言。皆約無體用故。別相而言。用門不同。此用略有二門。一無常門。經云。並皆速滅。淨名弟子品云。一切法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故。則心業皆空。華嚴經頌云。眾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故由無常。不能相知。二無我門。即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約法無我。明不相知。受不知報。報不知受者。受是能受之因。報是所受之報。即名言種。如唯識論云。復次生死相續。由諸習氣。然諸習氣。總有三種。一名言習氣。二我執習氣。三有支習氣。名言習氣者。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釋曰。言各別親種者。三性種異故。能詮義聲者。簡無詮聲。彼非名故。名是聲上屈曲。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然因名起種。立名言種。顯境名言。即七識見分等心。非相分心。相分心者。不能顯境故。此見分等。實非名言。如言說名。顯所詮義。此心心所。能顯所了境。如似彼名。能詮義故。隨二名言。皆熏成種。論云。三有支習氣。謂招三界異熟業種。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能招非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故論頌云。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滅。更生餘異熟。此能引業。即諸業習氣。此名言種。即二取習氣。言為業所引者。即彼俱義。親辦果體。即由名言。若無業種。不招苦樂。如種無田。終不生芽。故此名言由業引起。方受當來異熟之果。苦樂之報。故華嚴經云。業為田。識為種也。已上種種問難。不相知義竟。今答以緣起相由門。釋者。初句因緣相假。互皆無力。次句果法含虛。故無體性。是以虛妄緣起。略有三義。一由互相依。各無體用。故不相知。二由依此無知無性。方有緣起。三由此妄法。各無所有。故令無性真理。恆常顯現。又果從因生。果無體性。因由果立。因無體性。因無體性。何有感果之用。果無體性。豈有酬因之能。又互相待。故無力也。以他為自。故無體也。是故體用俱無。所以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今初以四大為喻。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燄起滅。三依風有動作。四依地有任持。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續。二依真妄起滅。三妄用依真起。四妄為真所持。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義。一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今初喻中。唯就能依者。流也。然此流注。有十義不相知而成流注。一前流不自流。由後流排故流。則前流無自性。故不知後。二後流雖排前流。而不到於前流。亦不相知。三後流不自流。由前流引故流。則後流無自性。故不能知前。四前流雖引後而不至後。故亦不相知。五能排與所引無二。故不相知。六能引與所排無二。故不相知。七能排與所排亦無二。故不相知。八能引與所引亦無二。故不相知。九能排與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與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是則前後互不相知。各無自性。只由如此無知無性。方有流注。則不流而流也。肇公云。江河競注而不流。即其義也。二依所依者。謂前流後流。各皆依水。悉無自體。不能相知。然不壞流相。故說水流。三唯所依者。流既總無。但唯是水。前水後水。無二性故。無可相知。是則本無有流。而說流也。二法中三義者。一流喻能依妄法。二妄依真立。三妄盡唯真。初中妄緣起法。似互相籍。各不能相到。悉無自性。故無性無知。是則有而非有也。二依所依者。謂此妄法。各各自虛。含真方立。何有體用。能相知相成。即由此無知無成。含真故有。是則非有而為有也。三唯所依者。謂能依妄法。迥無體用。唯有真心。挺然顯現。既無彼此。何有相知。正由此義。妄法有。即非有為有。復說真性隱。以非隱為隱。又前後有二。一生滅前後。二此彼前後。生滅前後者。謂前滅後生。互相引排。此即豎說。如壯與老。謂此流水。剎那生滅。前剎那滅。後剎那生。此彼前後者。此即橫說。猶如二人。同行狹徑。後人排前。前人引後。分分之水。皆有前後。乃至毫滴。有前毫滴。後毫滴。故聚多成流。注。則無性矣。小乘亦說當處生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而不知無性緣起之義耳。

宗鏡錄卷六

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

大勢至菩薩聖誕│勸修淨土法門,靠譜!

 

農曆七月十三


大勢至菩薩聖誕│勸修淨土法門,靠譜!

悟顯法師 講述

 

這淨土法門我們要去推廣,要讓更多的人來學淨土,要讓大家知道:學淨土法門其實是非常現實的,現前就能得利益,而且適合現代人。

 

現代人在工作當中,叫你在那裡參禪打坐,你沒那個時間,可是一分鐘總有,就像手錶提醒你該呼吸一樣,要調個息一樣,用這一分鐘來念佛來用功,這個是可以做到的,一天有十二個小時,每個小時抽一分鐘、抽兩分鐘來念個佛,這都是可以做得到,很容易很方便,只要你能記得,這種方法都能夠幫助末世的眾生。

 

要知道「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就已經種了成佛的種子,所以以「持名念佛」為方便中最極方便,也符合《法華經》所說的。

 

《法華經》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佛必定攝受。

 

你看《地藏經》講的,世尊囑咐地藏菩薩,未來世的眾生,有能念佛的,有能讀經的,能做諸善業的,請地藏菩薩加持攝受他們不要墮惡道,所以念佛的人不會墮惡道,一定得人身,一定得生善處。

 

不念佛的人我們就不敢保證,因為你做再多好事,臨命終一個惡念起來,你就會墮落。所以有人說學世間法可以保人身,這話沒有佛印證,不靠譜。

 

你專心念阿彌陀佛,地藏菩薩護持你,十方諸佛護持你,這就是圓滿的淨土法門,可以普遍地攝受一切眾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你縱然是像周利槃特這樣子忘性超強,你念佛也能夠往生淨土;

 

你縱然像六祖這麼利根聰慧,念佛也能往生淨土;

 

大部分的人都是中根的,不上不下,藉由佛號的熏習,也能轉中根為上根,越念智慧越開,怎麼開呢?開智慧,你就能理解佛在經上講的實相的義趣,這就是開智慧,越念心越清淨,放下的事情越多,煩惱越少,罣礙越少,牽掛越少,這就是智慧開了。

 

從前在意的,現在不在意;從前執著的,現在不執著了,這就是念佛的功德,你真正去念,你會感覺得到,你會得到佛力的加持、佛力的攝受,這就是「得佛受用」,得佛受用以後,你就能「徹法源底,常寂光就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這是中峰國師講的。

 

所以這個念佛法門是相當殊勝的法門,大勢至菩薩介紹給我們,他自己這樣修,也勸我們這樣修。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悟顯法師 講述   (精彩節錄)




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父親節】孝順至道之法



【父親節】孝順至道之法

悟顯法師 開示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此「孝」方名為戒。

 

為什麼講孝順父母師僧呢?首先要知道,盧舍那佛不是欲愛所生。從來戒師常常誤解這段,盧舍那佛可沒有哪一個人是他的父親、哪一個人是他的母親,因為他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不是業力而生。這裡講「父母」是指「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諸菩薩無不由斯生。

 

所以,「父母」是講大智為母,以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為父,這是權巧方便。你能隨順行持波羅提木叉,故名孝順父母。以隨順世間的翻譯,教你用孝順父母之心,來順於至道之法,此「孝」方名為戒,不然只是世間的孝。

 

「孝」這個字,在古代的意思就是「順從」,故名「順」,順名為戒。你去看古書就曉得,所以這孝就是順的意思。是要你順從佛陀的教誡、順從至道之法。

 

講「孝順至道之法」就是告訴你,要無違於佛教、不違於佛法,所以用兩個「順」,順順於至道之法,所以叫孝順。

 

這孝是「當順」的意思,教你完全地順從佛性,隨順佛性方名孝道。所以佛法講的孝道跟你想的不一樣。

 

《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都還是方便說。盧舍那佛教千百億釋迦、教與會的大眾,順從至道之法,而不是教你回去搞世間事、搞愛欲,這樣就不是戒了。

 

戒是教你出離,所以叫波羅提木叉,叫「別解脫」,是有別於世間。如果這戒是制定讓你回去孝順的,那這戒就不是真正的順解脫戒了,而是「不解脫戒」,所以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如果他受盧舍那佛傳授的戒法,是屬於世間孝道的話,那他不應該出家。

 

如今佛門常常有些人講:「佛法講的就是孝順」。究竟是誰告訴你佛法講的是孝順!出家人嗎?那就是不懂佛法的出家人,他講的話不能聽!如果佛法是講孝順,按照世間古代的孝順思想,那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就應該還俗,回家去孝順,他會覺得自己修錯、出家錯了,可是他並沒有,他還是保持出家,而且還跟大眾講,勸大家都出家。

 

從前就有外道毀謗釋迦牟尼佛不孝順、毀謗出家人剃光頭髮出家,古代就有外道去問難鳩摩羅什大師,說:「你們出家人不孝,孝經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你連這開頭都沒做好,談什麼孝道!講什麼修行!」

 

鳩摩羅什大師派僧肇大師回覆他。僧肇大師在羅什大師會下堪稱論議第一,他一樣使用孝經回覆外道,他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之德,孝之終也。」這是最終目的,出家修行可以達到,你那個達不到。這外道當下無言。所以這類話都是外道要來謗佛。

 

佛跟你講方便、講孝順,是教你要度父母來學佛、教你順於至道之法,教你取順從心,用孝道之心,來行於佛法,隨順佛陀教誨而不是取世間愛欲心。這一段在眾多註解當中,只有賢首國師講得正確、合情合理。

 

賢首國師在他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中講,教你用「順從心」順於佛法、順教無違,故名「孝順至道之法」,所以孝才稱為戒。這樣順從才能制止。

 

「制止」是能止惡、能夠止煩惱,能夠制止你,使你不再輪迴,能這樣才名為「戒」。世間人講的孝順,只是俗話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世間那套就教你去結婚生小孩。世俗所講的話不是佛法,沒有辦法制止眾生輪迴。

 

看經典要依義不依語,現在末法學佛人,甚至出家人,看戒經只解得文字,看到孝順,就趕快給它標個句讀,斷成世間的「孝順」。因為他不曉得什麼叫至道之法,所以就只看到「孝順」。就趕快說:「要孝順」。去戒場受過戒的就知道,讀到這段,戒師一定趕快跟你講:「要孝順父母,後面才能做得好。」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

 

前面講光明金剛寶戒,明明教你順從光明金剛寶戒,世間心重的人,看到這裡就不能接受了,雖學佛,甚至出家,他也不能接受盧舍那佛真正要傳的無作戒體。像我教你們要出離,他們就會解成我教你們不要孝道。

 

佛制戒是要除你的世間心,要制止你的世間意,這才叫戒,戒能制止你輪迴。要是按照自己心裡面的想法來解戒經,那決定出不了輪迴,因為你不順光明金剛寶戒。你隨順你個人的愛欲心、個人的思想見解,不是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賢首國師說「順教無違」才叫孝道,才能制止,才稱之為戒。你了解這道理後,才可以算是「解法師語」,你能理解,能做得到。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  悟顯法師 講述 (精彩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