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戒殺放生文圖說 ─ 鞭骨全碎(88)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8)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8)
大家看到為什麼不能懂,就是因為有業障,有業障就要懺悔,因為這不是我們心外的東西,是眾生本來具有,只要讓它顯現出來,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以禮懺滅罪被初機。」先懺悔,懺悔之後,自然得佛力加持,你得佛力加持對《心經》就能了解,不但《心經》能了解,煩惱都可以除斷。若真想修行、想了解正確佛法,要多看祖師大德的開示。現代人說的東西,看了會有所知障,所以要看祖師大德的,看不懂沒有關係,就是用真誠心來看,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現。」
【雨水】初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們念佛跟拜願的開示,我們取個名字叫「修行解脫之道」,裡面講的都是修行解脫的方法。唯有修行解脫的方法,才稱為「開示」,其他的都不算。那麼,跟這些邪見的人講,他沒有辦法,那是不是沒辦法,我們就不講了呢?還是得發菩提心,要度脫眾生,方便為他說,找機會為他說,善巧為他說。
所以這一句經文的重點就是:你自己不要做一個盲人、不要做一個惡驕懈怠邪見之人,否則你對於淨土宗,你沒有辦法深信。你若是個惡驕懈怠邪見之人,你一定沒有福、沒有慧。所以前面講的「福慧始聞」。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那你不能聞,就代表你是惡驕懈怠及邪見,你就像這個盲人恆處於暗室之中,從來沒看過太陽,眼前就是一片漆黑。所以如來出現了,要跟你講一條修行解脫之道,你也沒有辦法,因為你滿心的惡業,滿心都是你自己的意思。
所以以前有人問我說:「初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說:「放下你自己的成見。」這話講得很廣,你看你學佛有很多之前的壞習慣,你有很多自己的看法、想法,這都要放下。
比如說:你覺得吃葷的才營養,你這個要放下;你覺得我每天一定要睡多久,才睡眠充足,這個你都要放下。
你看,比如說我們講的,受菩薩戒要燃香,燒身臂指來供佛,你從前沒學佛,你會覺得:「哎呀!這個燃香是不是這樣燒了我的皮下組織,會破壞、會被細菌感染?」這些問題、這種成見你都要放下。你的我執我見,你從前覺得家人很重要、你自己的事業很重要、你執著的這些東西很重要,這些你都要放下。
從前你沒有念佛,你覺得念佛很難看,怕被人家笑,這個我相,你也要放下,所以說成見要放下,你才能學。這講粗的,還有微細的,微細的,你要自己去覺察,你哪一些東西跟佛經上講的不相應,這個都要放下,要把它轉過來,這才叫做放下你的邪見,放下你的成見,去轉變自己。
你不要受了戒、學了佛,就想著我要怎麼來犯戒,看看怎麼又能夠順我的習氣、又能夠不犯戒的。沒有這種事,你有這個念頭就已經是不對了,又想成佛,又想貪著世間,這個叫「抱樁搖櫓」,這種成見你要放下。
現在人講的,你的自我意識太強了,你不要有那麼強烈的自我意識,吃點虧、受點苦,沒有關係。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7)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7)
讀了《心經》,用這智慧來看破自己的罣礙、妄想,看破自己所在意的、所貪著的,甚至看破自己所瞋恨的,那就能在一切境界上得大自在;眼見色不被色轉,那在色上就觀自在,聽音聲不被聲轉,在音聲上就得觀自在,乃至香、味、觸、法亦復如是,所以這般若智慧,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這是佛告訴眾生本來具有,不從外得。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六(18)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六】 (精彩節錄)
悟顯法師 講述 ......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阿難整理好衣服,在大眾中合掌頂禮佛,「心跡圓明。」「心所」乃心行之處,所以叫做「心跡」。
阿難說他自己已經很清楚,一向真性被無明蓋覆,真性迷失了,被「心所」拖著走,所以循聲、循色。「心所」有:「遍行心所」跟「別境心所」……。今天聞佛開示生滅頭數了然自見,所以叫「心跡圓明。」知道不要循聲流轉,不要被境界還有妄想煩惱顛倒所轉,就是不被「心所」所驅使,所以他知道要怎麼來修行,他已經很清楚很明了。
「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所以他很高興,悲欣交集,「悲」就是他知道從前循聲流轉是錯的,「欣」就是歡欣、歡喜他現在能夠掌握成佛的法門。所以他想要幫助未來的眾生,他說:「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於中修行沒有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常聽佛說:自己尚未得度,先度他人的是菩薩發心。
自覺已經圓滿,能覺悟他人的是如來應世。我雖然尚未度脫,但願意度末法的一切眾生。
這是阿難知道眾生跟自己同體,所以發心先度眾生,這是利他之行。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這就是講末法時期,離佛越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恆河裡面的沙一樣多。末法時連這世間法都有邪師,何況是佛法當中,更有的邪師是穿著袈裟的,他也講《楞嚴經》,也講《華嚴經》,但是他不教《楞嚴經》怎麼修學,他也不教《華嚴經》怎麼修學,他教你去搞世間法去了;還有把佛法解成世間法的,像有的邪師把《無量義經》理解成做回收、做善事,這就是淺人,膚淺的邪師。還有一種邪師他是說:「你們《華嚴經》聽不懂,就是沒有學孝道。」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普天之下的孝子多得是,他們也不懂《華嚴》啊!所以這種都是膚淺的邪師,他們講的這些邪語,斷人法身慧命,將來必墮三塗,即使做再多世間好事都沒有用,都是偽善,不是真的。真正的佛法是大善,你把它曲解了,那你有無量的過失。還有一種邪師,他是在佛門裡面,他是修學搞錯,他著相了,這也是一種邪師,或是解得不圓也是一種邪師,只是說他這個「邪」沒有像佛門外的那麼邪,佛門外的那個邪是不能讓你出三界,而佛門裡面有的邪師他是佛法義趣講得不圓,頂多令你沒有辦法見性,或是沒有辦法一生成佛,但是三界還是出得去。若是以大乘來說的話,小乘就統統都是邪師,因為他沒有辦法讓你圓滿成佛。若你以小乘對於外道來說,外道是邪師。真可以說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你想要能聽到這《楞嚴經》圓淨之法,圓滿的教理,實在是非常地困難,不但你要聽得懂,還要能夠安住下來修學,要能放下這世間法。
這是講末法「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這是問「攝心的方法」。
阿難想要令眾生攝心,能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受。
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這個是問:要怎麼樣能夠「安立道場。」能「遠諸魔事。」就是不受群邪,在菩提道上心不退轉。
早就知道末法邪師如恆河沙,眾生想修學菩提沒有辦法得正熏修,那要怎麼攝心?怎麼安立道場?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沈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這是世尊稱讚阿難。......
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戒殺放生文圖說 ─ 雞(87)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6)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6)
這部《心經》雖短,但道理確實很深,如果不能理解,要多多讀誦,要發慚愧心、發懺悔心,因為這講的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這般若智慧不是別人的智慧,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是諸法實相,是看透諸法的智慧。這智慧眾生本來具足,只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妄想、分別、執著」,在《心經》上用「罣礙」兩個字把它帶過,般若智慧沒有辦法透出來就是因為眾生有罣礙,罣礙拿掉,般若智自然就顯現。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5)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5)
你要知道「諸法皆空」,為何空?我們用夢境做比喻,很容易就掌握到觀門的重點,有這個觀念,在看所有的事情,「色即是空」這句話提起來,就能馬上放下煩惱;因為你有聽經,你知道什麼叫色即是空,跟夢境一樣不是實有的。如果還沒有辦法斷除,就用念佛的方式,趕緊把佛號提起來,把注意力轉到佛號上,是同樣的效果;兩個並用都可以,都能成就無上菩提。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元宵】 福慧圓滿 福虎生豐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4)
心經白話述義 (精彩節錄 64)
《心經》短短兩百六十個字,義趣無盡,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佛在世講般若經用了二十二年,中國人喜歡簡化,所以就擷取它的綱要,《心經》總的意思是,你要成佛,你要修行,或是現代人所希求的:想要幸福美滿的生活,那你要有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會處處生煩惱、處處有障礙,所以是絕對沒有辦法圓滿的。般若正是現代人所不解的,因為眾生總是落在「有」裡面,總是落在「相續相」裡面,一旦落在相續相,落在有法裡面,那你就沒有辦法出離。
文殊菩薩揀擇圓通│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六(17)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六】 (精彩節錄)
文殊菩薩揀擇圓通
悟顯法師 講述 ......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這裡要請文殊菩薩揀擇圓通。
佛說:你看這「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都說他們的修習能夠得真實圓通,「修習」就是「修習佛法」。他們的修行是沒有「優劣前後差別。」一般人不懂,他會以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才是最殊勝的,其餘二十四個是不行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你看經文上佛講:「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只是「我今欲令阿難開悟」而已,就是今天要令阿難開悟,讓這裡的眾生知道這「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包括阿難在裡面。不是說二十五個圓通裡面只有耳根圓通才行,而是二十五個圓通裡面每一個都可以達圓通,但是每一個圓通,根有利鈍。所以前面講「發覺初心二決定義」的時候,就先告訴你每一根它的功德差別。到這裡講了二十五行,最後再為你揀擇,說是耳根圓通。因為每一個都能入道,你總得挑一個利根的來入道。
這裡多數的人絕對是耳根利,只要他出生在這娑婆世界,多數還是耳根利。這二十五人中的其他二十四個是比較特殊的,他們用他們不同的方式修,這就代表門門都能入道,但是觀世音耳根圓通是特別針對此方的眾生,這裡的眾生耳根是最厲害,最適合拿來修行。
所以為什麼說念佛要攝耳根,像「聽經」就是以音聲為教體,以耳根來聽經、以音聲來宣揚佛法。這裡的眾生就是以音聲為佛事,因為他的耳根特別利,包括畜生道的眾生也是一樣,雖說是二十五行,實際上只要是出生在這個世間,他的耳根都是相當利,都能夠具有圓通,只是說在耳根之外他還有其他的根一樣也很利,所以他用他那一根來修學;不是說鼻根利的,或是用鼻識或是用身識、舌識修的,他的耳根就不利,不是這回事,不要誤解。
這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彼等修行沒有優劣的差別,只是今天欲令阿難開悟。在佛門裡面真的有些人他會誤解,認為只有耳根才能成就,甚至認為〈念佛圓通章〉也不行,認為唯識宗也不行,他認為「耳門圓照三昧」就是修禪;誰說「禪」一定是從耳根,若是「禪」的話,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都是開悟之處,哪有說一定從耳根,所以說你不能把〈耳根圓通章〉定義為只是禪宗的修行方法,不能這樣講。
因為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所謂宗派的問題,佛就是講一個修行方法,讓你去修而已。你是禪宗的,能不能用耳根?可以。你是密宗的,能不能用耳根?可以。淨宗的也是用耳根,都可以。所以佛說:「何方便門得易成就。」大家修行其實離不開「耳門圓照三昧」,是這樣子的。
所以這二十五行他們的耳根同樣都是利的,不會說觀世音菩薩耳根比較利,而文殊、普賢耳根就不利,不是這樣子。實際上這些大菩薩有的他是示現的,他到此方這個世界,哪怕是來示現的,他也是示現耳根特別利,一樣的,只是說他在同樣利的同時,他還有別根也很利,包括從「識」上入,從「色塵」上去開悟的,這點一定要知道。
因為我有聽過,有人認為:耳根才能成就,沒有修學〈耳根圓通章〉,就算念佛也不行。實際上念佛不會離開〈耳根圓通章〉,末法有些人不解經義,於是就產生偏見,所以我特別要講明這一段:彼等修行沒有優劣前後差別,只是欲令阿難開悟。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這裡是文殊菩薩揀擇圓通。
三乘等觀性空得道,並沒有修行優劣前後差別,所以說門門皆可入道,門門皆可還源,只是要找一個入手處而已。文殊告訴我們的是從耳根來修學。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覺海」是比喻「真覺」就如同大海,其性澄寂圓滿,湛然圓通,所以叫「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這「澄圓」跟「圓澄」只是倒過來講而已。這「圓澄」是講覺性元來妙明,絕諸對待。「澄」就是澄清湛寂的意思,都是形容詞。不屬迷悟,所以叫「圓澄覺元妙」。妙明沒有迷悟的差別。這半句偈就是顯示一心的真源。後面還有一偈半,六句。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這六句是依真起妄。
元明體中本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本來沒有能所,唯是一真,只因無明妄動,起了一念妄想而已,因為此無明而立妄所,所以叫「元明照生所。」這裡的「照」就是起了一念照境之心,「能所心」就頓然顯現,所以叫「元明照生所。」本來元明,但是起了一念照心就產生了所相,所相既立就亡失本性,「亡失」就是忘失,忘失了本性,所以叫「所立照性亡。」本來妙明之真空由無明力故,變成無知的頑空,所以叫「迷妄有虛空。」這「迷妄」就是無明,因為無明而有虛空。依此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它是相待的,有同有異,同異發明,所以說「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虛妄的妄想持續加重,就變成了無情的國土。「色雜妄想,想相為身」,就變成這裡講的「知覺乃眾生。」就變成有情的眾生。
這是講眾生「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後面也是一樣,一偈半教你背塵合覺,就是教你返妄歸真。來看,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虛空、世界、眾生皆因迷妄而有,所以說「迷真起妄」。虛空雖廣大,然於大覺心中就猶如海中的一個水泡而已。所以說「如海一漚發。」更何況是依虛空所立的世界,那是更為渺小,所以說「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當大海中的水泡破了,它原來裡面的水其實還是大海水。這「漚」是水泡的意思,比喻作「無明」。一旦一念無明、一念迷妄破了,哪還有所謂世界、國土、眾生?何況「三有」。所以後面經文講:「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所以說「況復諸三有。」這是解釋返妄歸真。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這就講到重點,你要返妄歸真,就應當作如是觀。這就是頓悟一心不假方便,真實歸元之性本無有二;本來沒有二,所以說「歸元性無二。」但是隨根器之不同,那方便就有多門。這二十五門沒有優劣前後差別,那你總得選擇一門來修行,雖說門門都可以入道,但是你不可能門門入。就像一個人要進城,你不可能同時從四個城門進入。或是像以前的北京城,大的門起碼有九個門,你不可能同時從九個門入,你總得找一個方向進去,一入,那就算是到了,以前講:你進了這個城門就算你到了北京城,不管你是從哪一個門入,或是你從正陽門入,或你從東直門、你從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你只要進了,那就是進到北京了。所以說「方便有多門。」
這「歸元性無二」,大家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要見性,就像大家的目的一樣都是要到北京城,它有九個門你都能進去,進了就算是到了北京。所以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這是講一般修行沒有優劣前後的差別,但是你總要選一個門來契入。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味。遲速不同倫。
聖性無往不通,沒什麼好揀擇,順逆都是方便,無論是隨順佛性,或是逆無始織妄業流;不管你是「遮」,或是「照」,你是從「妙有」入手,或是從「真空」入手,都是方便。但以初心方便,如果「順」則易入,收效就速,如果「逆」則難入,收效就遲;就像舍利弗,他教修行的方式用錯了,他教一位冶金的弟子去修不淨觀,教一位在墳場工作的去修數息觀,這就是不契機。
佛教他們兩個修行方式換一換,很快就證果了。所以說「初心入三味。遲速不同倫。」要揀擇圓通,挑一個方便來入手,一般人是沒有能力挑的,所以佛讓文殊菩薩為我們揀擇,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他大智大慧,自然有能力來觀娑婆世界眾生的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