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下載
楞嚴經白話直解─耳根圓通章
悟顯法師 講述
耳根圓通章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個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從音說觀」那就已不是用耳聞。這裡一開始就是觀世音菩薩講他從過去無數恆河沙劫前,有一尊佛名為觀世音,也就是觀世音如來。觀世音菩薩從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也就是觀音如來教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所謂「聞思修」,「聞」就是聽聞,「思」就是思惟,「修」就是觀照。所以是從聞中思,思而修也。這是〈耳根圓通章〉,一開始就很直接地講出來,觀世音菩薩從前學〈耳根圓通章〉的因緣。
下面講他是怎麼修學的: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第一個,先亡前塵。
初入門的時候是「入流」,所謂「入流」就是返流,也就是《楞嚴經》上講的:「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即反觀聞性。你能不順流、能逆流、能返流,那就是經上講的:「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如此聞性即能現前,於是塵境就銷亡,所以叫「入流亡所」。「所」就是境界,前塵就沒有了。他在沒有觀聞性之前,境界有動靜,有動靜,那「聽」就不會超出音聲。今天反觀聞性寂然,則「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所以前塵就銷亡。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前面是「亡所」,接著再來深入,這裡就是盡內根,是亡「能聽」的內根。所以他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能聞與所聞都銷亡。因為境界寂滅了,繼續深入觀照;所聞的音聲沒有動靜,能聞的耳根也銷亡;耳根亦泯,就是能聞之根亦泯,「亦泯」就是「也銷亡」的意思。所以說「聞所聞盡。」這就是盡內根。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第一個「遣觀智」。
因為他要證「法空」,所以他先遣觀智;前面是講得「人空」,後面是要「法空」,要證法空之前要先遣觀智。所以他說:「盡聞不住。覺所覺空。」這句話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所以說「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就是根、塵雙泯為盡聞之處,而亦不住盡聞之覺,所以更深入,更增觀行,根、塵既泯而觀智亦亡,所以覺「所」之覺也銷亡,這就是把觀智給遣除了,所以叫「覺所覺空」。
再來就是要「遣重空」,就是能空「所空」的也空掉。
下面看經文: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就是空「觀智」之空至於極圓之處,所以叫「空覺極圓。」則空所空之空也任運銷滅,也就是能空所空的這「能空」也任運銷滅,所以叫「空所空滅。」這就是泯除諦理以遣重空,「重空」就是兩重空,也就是「能空」跟「所空」,一個是能空的,一個是所空的,這也要銷除。所以說「遣除重空」,到這裡就證得「法空」。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到這裡就是「俱空不生」。什麼叫「俱空不生」?就是重重遮遣到於無遣,即所謂無法可遣、無法可除,所以叫「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前面的重空既然已銷亡,生滅全部銷滅,於是寂滅妙性就現前,這就是妙行已圓,三諦一心平等顯現,所以下面才說他能「忽然超越」。這個就是《楞嚴經》中〈耳根圓通章〉修學的過程。實際上前面的二十四個,包括這裡第二十五個都是這樣的修學過程,一定是先除「人空」,後除「法空」,再來「俱空不生」,頓證一心,這就叫「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他能夠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到這裡是一段。他說:一念頓證叫「忽然」。十法界皆是寂滅一心所現的影像,叫做「超越」。「一念頓證」所以平等心顯現,叫「忽然超越」。圓滿十方洞然無礙,所以叫做「圓明」。這都是讚歎妙性。就是前面講的「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這是寂滅之心顯現的,所以叫「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能現能變一切法,這一切法他能夠隨緣應用而沒有障礙。一般的眾生也是心變的,也是心現的,可是一切變現皆為煩惱,那就是煩惱心。那這裡是他煩惱心銷亡了,所以說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所以「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圓照自心眾生無不願度,就是合十方佛本妙覺心。佛跟眾生是同體,所以無一眾生而不願度,所以說他「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跟佛是同一慈悲力。下與六道眾生共一法身,以眾生心中之悲仰即諸佛拔苦之覺地,為什麼說眾生心中之悲仰即是拔苦之覺地?因為眾生有心,「悲」就是本具的慈悲,「仰」就是仰求佛道。眾生今天從迷要返覺,求佛來加持,求佛來傳法給他,這一念心就是諸佛拔苦之覺地。所以說此心與佛完全相同,這就是一念覺心,也就是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說「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與佛如來同一慈力。」這兩個最勝,一時獲得。所謂「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就是這個道理。「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就是與眾生同其「用」。生佛體同,但是一般人不曉得;顯現的作用看似不同,實際上完全相同。「悲」者,是講慈悲,希望佛能夠慈悲來救度,所謂的「悲」還可以當作悲哀,「仰」者仰望,就是眾生有苦難,哀求拔苦,希望與樂;菩薩同其用,所以施無畏力。
所以第一個是講他跟佛是同一慈力。第二個是以眾生心中的悲仰,即是諸佛拔苦之覺地。希望佛來救度。這一念覺心迴光返照,所以佛能夠拔眾生的苦,總的來說就是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這是說因為供養觀世音如來的因緣,蒙如來教他,觀世音如來教觀世音菩薩「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因為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所以能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與眾生同一悲仰,因此能夠起十四種施無畏力。這是獲兩種最勝,總的來說就是「從體起用」,所以現三十二應,得十四種施無畏力,這就是觀音菩薩證得無緣大慈,上等佛心,所以能三十二應,顯現妙用無方。這裡我們引用《楞伽經》上面說的三種意生身:第一個「三昧樂意生身」:這是八地菩薩才有的。第二個「覺法自性性意生身」:這是九地到等覺。再來第三個就是「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這就是等覺入妙覺。這個是「聖種類身」一時俱顯,「聖種類身」也就是佛身。因為觀音菩薩以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力故,一念頓證妙覺,而三十二應正當「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這是由等覺入妙覺位。這裡觀世音菩薩的判教,有的祖師判教講觀世音菩薩是圓教初住,也有祖師講是從等覺直接入妙覺,所以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就是能「普門示現」。那要怎麼證明呢?因為他能夠示現佛身說法。
下面第一段馬上就說明了: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裡判觀世音菩薩為等覺位也符合觀世音菩薩現在的修證,也符合這部經所說的。你不能把這部經所說的統統都判為初住,不能一概而論;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反正統統都判是圓教初住,這樣就好。
那有沒有講錯呢?這是最低限度的,至少是圓教初住,你說他講錯,那也不是講錯,就是沒有把細節給講得圓滿。觀世音菩薩這裡當耳門圓照三昧,所以未登妙覺,判在等覺位入妙覺位,這是可以的,為什麼?因為他這是教眾生從最基礎修一直到成佛。從他的入手處,然後乃至觀世音菩薩能夠示現佛身,能夠教化一切眾生,這在義趣上判作是等覺入妙覺位,這是符合經文上義趣的。所以你不可以認為統統都是初住,那不能這樣看;像彌勒菩薩他就是補處的菩薩,他就不是初住,像大勢至菩薩,他也是補處菩薩,他也不是一般的初住,當然至少修證是在初住以上,那是沒有問題的,可是你從細節去看,那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修證位次,因此你不能一概而論,所以這裡判作等覺入妙覺,也就是說他至少是等覺要入妙覺位。這個判法是很正確,也符合《楞嚴經》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也就是成佛,都是修耳門圓照三昧,或是講:從修耳門圓照三昧入手,能夠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這也沒有問題,從始至終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這也符合《楞嚴經》說的。其他的呢,當然其他的二十四個圓通也是沒有問題,只是就此方眾生的根器來說,是適合修耳根圓通。其他的也是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中間也是永無諸委曲相,也是沒有錯;只是說你不可以一概而判,都判作是圓教初住。
十地菩薩坐「寶王座」,也就是「寶華王座」,垂成正覺,還需要佛來教他「聞熏」,教他聽法,讓他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所以觀世音菩薩現佛身而為說法。這是教十地以上的菩薩。
為其現佛身而為說法,「勝解現圓」就是指最極根本無分別智將要圓滿之時,所以叫「勝解現圓」。這就是等覺位觀行所證之智,因為離開了因位,所以叫「解脫」。這是十地的菩薩將要入等覺,將要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現佛身而為說法。因為離開了因位,他這個算是果位,十地也算是功德已圓,那就不算是一般因位的菩薩,他算是果位的,所以他的修證位次非常高。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是說現「獨覺身」。
什麼叫「獨覺」?就是出於無佛世,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有一個翻譯叫「麟喻」,麒麟是非常少見的吉祥物,所以把他(獨覺)翻作中文叫「麟喻」,是比喻說他(獨覺)非常稀少,非常獨特的。他叫「獨覺」,在佛門裡面有大乘、有小乘,獨覺算中乘,也就是三乘佛法裡面算「中乘」,裡面各有「資糧位」跟「加行位」,「資糧位」跟「加行位」都算「有學」,待「斷惑」以後便證「無學」。所以說「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這「有學」,他有資糧位跟加行位,這是還在獨覺裡面的有學位。證獨覺後,就是「無學」。約從自乘理智,就是以獨覺乘的理智將證未證,叫「寂靜妙明。」所以說「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這「勝妙現圓。」就是他將要證獨覺的時候。那菩薩於這一類眾生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證入,所以叫做「解脫」。這是講度獨覺乘。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梵語「辟支迦羅」:翻作中文叫「獨覺」,也可以叫做「緣覺」。獨覺他是自悟,就是前面所講的,那這裡講的「斷十二緣。」就是教觀十二因緣,出有佛世,佛教觀十二因緣,這個叫做「緣覺」。作「流轉」跟「還滅」二種觀,順十二因緣,它是「流轉觀」,逆十二因緣,則是「還滅門」。還沒有證得以前都名為「有學」。他用七十七智,就是他依十二因緣,扣除最後無明,前面的十一種因緣,他以「聞思修」三慧下去觀照,推審起因,所以叫做七十七智。這細節以後有機會再說。所以用七十七智觀照,「理智將圓」就是他將要證入,所以叫「勝妙現圓。」菩薩現同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前面是「獨覺」跟「緣覺」,這裡是聲聞乘。
四果前面的三果名為「有學」,到第四果證阿羅漢,名為「無學」,將證「生空」,所以叫「勝性現圓。」菩薩現身,「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速證。
上面是現三乘的身。
下面現世間的世主身,包括:梵王、天王。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是現梵天身。為修梵行的人說法。厭欲界是苦、是粗、是障礙,欣禪天是淨、是妙、是離,「離」就是「捨」的意思,捨受。故曰「欲身清淨。」所以菩薩現身為說四禪出入定法,令其離欲,生於梵世,所以「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這個是現色界天身。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修「地居天」行的帝釋身來說法。
愛統諸天:就是帝釋居忉利天,統三十三天,他居中央,旁邊有三十二天圍繞,為說上品十善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現欲界第三天跟第四天,在慈恩大師也就是窺基大師的《法華玄贊》裡面,他講:得異熟果,隨意所念。「得異熟果」就是他修福、修善,成就生天的果報,所以叫得異熟果。「異」就是變異,「熟」就是成熟,是他前一期的報盡,後一期的報成熟了。「隨意所念」,他只要動念就可以了,勝過下面的二天。下二天的果報是依樹而求,也就是「四天王天」跟「忉利天」,這兩天想要的受用,在事相上要祈禱這樹來成就;而上面的他只要動念就可以了。所以對上二天思念而止。下之二天要祈禱,依樹而求得。所以不叫做「自在」。今天能夠隨自己的意念,他想要得到他就得到,所以他叫做「自在」。下二天他想要的東西他還要去祈求,上面的欲界第三層天、第四層天,他就是動個念頭就可以了。所以叫做「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就是現大自在天。「樂變化天」跟「他化自在天」,就是第五層天跟第六層天,樂自樂他,變現為樂具而受用之,所以名為「大自在」。現大自在天身為他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大將軍身」就是帝釋天所管的將軍,分住三十二天,各統領鬼神鎮護四方。這個叫「天大將軍身」。他說:你喜歡統領鬼神,救護國土,他就「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有的眾生他「愛統世界。保護眾生。」就是欲界的第一層天「四王天」,也就是在須彌山腰,各居一方,統領鬼神。四大天王,每王統二部,總共是「八部鬼神」。
我們講的「天龍八部」就是講四王天,他們救護國界。包括我們中國在唐朝的戰神,就是北方多聞天王,他護持我們國界的安寧,因為我們國家有佛法,唐朝那時候有安西五國之亂,唐玄宗請不空三藏大師作法,請得北方多聞天王,派他底下的天兵來守護我們中國,這就是救護國界。
下面是現「天王太子」身。他說:「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天王太子」也都是出唐朝那個時候,天王的太子也同樣來守護我們中國,他也是統領鬼神,就像北方多聞天王的兒子獨健、哪吒這一類的,按照道宣律師說,哪吒他就是四大天王的太子。輔政統攝護世益人。「輔政統攝」,他保衛過我們的國家。這個是真的是有天王統領鬼神來護持我們的國土,菩薩現同類身,令先成就,後令出離。因為眾生所求不同,菩薩先給他方便,後來再度化他。前面是講現色界天身,這裡是現六欲天身。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現人王身。
「王」就是「往」也,歸往的意思,人皆歸往。「歸往」就是一般的人民都尊敬他、恭敬他。一般轉輪王有四種,也就是「金、銀、銅、鐵」,這個是輪王,也就是人間的王裡面他福報算是特別大的,尤其是「金輪王」的福報,比其他的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他們的福報還要大,以「金輪王」福報是最大的。一般講的王,國家有大有小,像我們中國是大國,還有很多的那種小國,就稱為「粟散王」,「粟」就是「小米」的意思,像小米這麼多,像英國、法國、西班牙這些都是算粟散王,小國還有日本跟當時候的韓國,這些他們也有王,這都是小王,粟散王是形容跟粟米一樣這麼多,這個就是粟散王。要真是比起輪王來說的話,我們中國的王也不算是真像輪王一樣福報這麼大,還不夠,還有更大的。有一些王包括封的,像清朝封有親王,以前還有郡王,每個朝代的制度不一樣,他領有封地的,這也算是粟散王。也可以這樣講。這是出《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菩薩教化品》裡面所說的「粟散王」,都是人中之主,以上化下,人民都歸從於他。
粟散王,小王就很多了,像以前清朝的時候,在蒙古它有很多的小王,在皇帝底下還封了很多親王,這是我們國家裡面還有許多小王,其他國家他們也有,所以是有非常多的小王,整個來看,我們中國的皇帝算是大的帝王,其他都是小王。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現長者身。「長者」具有十德:第一個是「姓貴」,就是高門大姓。「位高」:他有社會地位。「大富」:家裡有錢。「威猛」、「智深」:就是講他個人有智慧,而且他勇猛果敢。「年耆」:年紀大。「行淨」:行為清淨。「禮備」:他很知禮節。「上歎」:上面的王公貴族都稱歎他。「下歸」:下面的一般的大眾也尊敬他。具此十德名為大長者。
如有眾生想要成為長者,長者須具有十德;世間的眾生愛主族性,人家推為長者,他就「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意思就是:你喜歡做長者,他就教你怎麼做長者。簡單講就是這樣。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講若有眾生愛談名言,喜歡「清淨自居。」也就是隱士。以前的居士就是隱士,他能博聞強識,他不一定想做官,他能隱居求志,所以叫「居士」,菩薩就「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現宰官身。
「愛治國土。剖斷邦邑。」「國」就是國域,「邦」就是封地,有功者就封在這個地方或是封作王,「邑」就是縣邑、縣城。裡面有我們中國古代的依據,什麼是邦?什麼是邑?都講得很清楚。
觀世音菩薩「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他喜歡治理國土,移訓風俗,剖判決斷民之枉直,所以叫「剖斷邦邑。」菩薩就「現宰官身而為說法。」這個是講義裡面講到的。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現婆羅門身。「婆羅門」翻作中文叫「淨行」,「攝衛自居」就是有一類眾生,喜歡天文地理,陰陽度數,所以叫做「數」。還有一類眾生,他喜歡醫卜命相,咒水書符,這是「術」的意思。「愛諸數術」第一個「數」就是天文、陰陽。第二個「術」就是符咒、法術。喜歡調攝身心,節勞靜神,就叫做「攝」。保衛生命,固精養氣,叫做「衛」。有人喜歡養生、修道,像婆羅門一樣「攝衛自居。」那菩薩就「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就是度化他。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現比丘身。
喜歡出家,持戒的男眾。
「戒」梵文叫做「尸羅」,「毗尼」叫做「律」。依律防非止惡,故名為戒,就是比丘二百五十條戒。觀世音菩薩為其「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教持戒。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一般我們都講比丘尼,實際上「尼」要唸「女」,也就是「女比丘」的意思,專指出家女眾。持五百戒,這五百戒是總說,因為有些戒有開合,有些人說是三百多條,總的來說大概就是五百條,很多大德說是五百戒,像:憨山大師,還有善導大師。「戒德自嚴,軌物成化」,就是教化眾生,能夠速出三界。菩薩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
我們一般還是習慣念比丘尼,但是要知道這個字是唸「女」,也就是出家女眾。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是現男、女二身,「優婆塞」翻作中文叫「近事男」,「優婆夷」翻作中文叫「近事女」,樂持五戒,志慕清淨,菩薩現身而為說法。「五戒」就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眾生持這五戒至少是能夠得人天的果報。所以說:五戒不持,人天路絕。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是現女主身。以修家國而益群生。
「女主」就是像「誥命夫人」或者是後宮的「正宮皇后」。「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內」是女子的正位。以前女子負責家門以內之事,正位是在「內」,所以叫「內政」。就是家門以內之事叫內政,由女人主之,就是古代講的孝敬公婆、教育子女這個是內政。貴而能勤,富而能儉,貞靜幽嫻,以修女人之德,名曰「立身」。所以叫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就是內政立身而身修矣,感化家庭,關係國政。
你看古代皇帝的後宮要是亂起來,等於自家後院起火。皇家真的就是這個樣子,家不和則國家就不興旺。所以以前的中國人還是有他的遠見,我們看包括歷代的聖人後面都有一個很好的媽媽在那裡教導,就像岳飛的媽媽。以前的女人其實沒辦法識得幾個字,可是德行她是有的,所以能教出像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教出岳飛這些民族英雄,所以真是關係到整個社會。
「命婦」就是受朝廷誥命的婦女,「大家」這個家念「姑」,古代才德兼備,能入宮為女主之師就尊稱為「大家」,如當作皇后貴妃的老師,菩薩都能夠現身為其說法,乃至「現童男身而為說法。」「現童女身而為說法。」菩薩都能示現廣度眾生。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現八部鬼神的形態。菩薩要度化他讓他出離。天厭樂,龍怖苦。鬼神其實是很苦的。
首先是「龍」:「若有諸龍。樂出龍倫。」龍有三患,就是龍有三種苦難,第一個是「熱沙炙身」,第二個「風壞宮衣」,第三個「金翅鳥噉」。金翅鳥會吃牠,牠有三苦,所以想要出離。
再來是「藥叉」,藥叉是「勇健鬼」。
「乾闥婆」翻作中文叫「香陰」,在須彌山的南邊的金剛窟住。這個神他不吃酒肉,他吃香,聞香他就飽了,聞香以資五陰。他是帝釋的樂神,性情比較放蕩,這個是乾闥婆。
「阿修羅」翻作中文叫「無端正」,似天而無德,其性多傲慢。
「緊那羅」翻作中文叫「疑神」,長得像人但是頭上有角。
「摩呼羅伽」翻作中文叫「大腹行」。
這些是在佛會下參加的八部之眾,宿世因為毀戒的惡緣,所以墮在鬼神,如今他想要出離,菩薩就現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所以菩薩現八部鬼神身度化他們。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講菩薩現人、非人身度眾生。
六道之中唯有人身難得,所以古代有大德講:「鬼神沉幽愁之苦」,即使大鬼也一樣,在鬼道他沒有飯吃,因為他有業障的緣故,他都活在黑暗當中,所以叫「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動物界弱肉強食,所以鳥獸懷獝狘之悲,「獝狘」就是鳥獸驚恐飛散逃走的樣貌。所以說「鳥獸懷獝狘之悲」。「脩羅方瞋。」修羅很容易瞋恨,你一不小心讓他不如意,他就瞋恨。「諸天耽樂。」諸天則耽著於樂,天人沉著於天樂當中。唯有人道可以整心慮、趣菩提。這是古代大德所說的。「樂人修人。」因為可以親近三寶來聽聞佛法,菩薩現人身而為說法。
什麼叫「有形」?「有形」就是「有色蘊」,如下面講的「休咎精明」,這一類的眾生。
「無形」就是「無色蘊」,如空散消沉,就像虛空神一樣,他沒有色法,但是他還是有心。
「有想」就是有四蘊,如鬼神精靈。
「無想」就是無四蘊,所謂沒有四蘊,就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這就不是一般的人類了,所以叫「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大概世間的眾生不出這四種,總的來說是十二類生,這是講了四種比較大的歸類。
這一段是菩薩「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包括「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這是非人,他也能現身,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讓他隨心滿願來成就,讓他能夠出離。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這是結歸他所得的三昧,因為他從「耳門圓照三昧,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來下手修行,所以成就三十二應入國土身。其實法界本來沒有所謂「出沒」,也沒有三界輪迴升沉之事,只因「迷本圓明」,所以妄生有九界眾生這種現象,不止三界,包括九界都是,猶如空華亂起亂滅,眾生就是迷本圓明,在三界內的眾生,迷佛法迷菩提,所以三界輪迴;而出世的三乘是依佛法來出離三界。菩薩圓證此心,於寂滅心中,知道眾生皆心所現,所以在寂滅心中隨其所欲使其一一成就,不光成就這些眾生,也是顯示自性圓明,沒有心外的眾生。
總結叫做「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所以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度的是菩薩心中的眾生,眾生求的是眾生心中的觀世音菩薩。他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所以可以現三十二應入國土身。菩薩證寂滅一心,他有這樣的作用。
下面的講十四種施無畏力。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這是講跟眾生同一悲仰。
眾生悲仰如來,如來憐愍眾生;因為諸佛之心即是眾生心,眾生心即是諸佛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他能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因為是同一心,所以令得十四無畏功德。
他是怎麼成就的?他是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來成就。因菩薩身心與諸眾生無有二相,所以菩薩之三昧即眾生之業用,眾生之悲仰即菩薩之悲仰,所以在菩薩身心當中,令諸眾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這「無畏」就是「無所畏懼」。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菩薩不自觀音,但觀聞性,所以根、塵銷落;能令十方苦惱眾生如果眾苦逼迫,你稱菩薩名號,稱觀世音菩薩一聲名號,觀世音菩薩全體顯現,苦難自然就消除。所以他說:「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根、塵脫落,所以能夠令眾生稱他名號者,在苦惱當中,就能夠解脫;前提就是菩薩他已經成就,所以他能夠普遍十方,化度苦惱的眾生。
這段文章看起來有點難,難在哪裡?「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就是不循聲流轉,能夠安住在哪?就是上面講的:「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能夠安住於功德力,能夠安住在耳門圓照三昧,才能夠「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所謂「觀其音聲」就是「稱其音聲」。為什麼用「觀」?因為最低的是「稱」,用這「觀」字比較圓滿,這就不是只有口誦,還包括「心觀」心裡在觀照。包括:觀菩薩的音聲無來無去,無生無滅,觀菩薩的形相,觀菩薩的因地所行,這都能夠得到解脫。我這個講法是完全符合經典的,包括你稱菩薩名號,包括你讀〈普門品〉、讀〈耳根圓通章〉、《華嚴》的〈觀自在章〉,都能解脫苦惱,包括讀《心經》,《心經》也是觀世音菩薩,最有名的就是玄奘大師,他就是讀心經。取經途中他本來是要被殺害的,最後因為讀《心經》得到解脫,這是玄奘大師的例子。
所以「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包括你讀經,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大悲神咒,都能夠解脫。所以他說自己「不自觀音以觀觀者。」所以「令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所以就不是只有稱菩薩名號,還包括讀菩薩的經典,誦菩薩的神咒都是,乃至念菩薩的本尊或是念菩薩的化身都能夠解脫,觀世音菩薩化身那就很多了。
一般人痛苦的時候,他就會喊父母,實際上你喊父母沒有辦法解脫,因為跟稱菩薩名號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樣的。觀世音菩薩他是具有大神通力,比你的父母殊勝太多了。一般的凡夫、二乘、鬼神都不能為比。你稱鬼神名號、稱凡夫的名號,包括叫喊你的父母,喊爸喊媽的都不能幫助你解脫,只有稱佛菩薩名號、念佛菩薩咒語才能夠解脫,所以跟喊天地、喊鬼神、喊父母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證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他們沒有這個修證,差得太遠了。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這「知見旋復。」也就是知見轉過來。
他把多知多見比喻作火,知見很熾盛,今天「知見旋復。」所以「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而音聲就如同鼎沸的水,觀聽跟水一樣,「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水沒有辦法害他。
本來四大是分開的,今天旋復歸於一心,所以四大銷融,令眾生水火不能害。這是第二個跟第三個合在一起講。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妄想如鬼,傷害法身慧命,今妄想已經斷除,所以他能夠護佑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有的鬼所住的地方非常地幽暗,稱菩薩名號就能放大光明,身上有光明那鬼就不敢害你。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這個是以三昧力熏妄想虛妄的攀緣,什麼「攀緣」?就是耳根攀緣。把虛妄的攀緣,以心取境的攀緣,也就是根塵相對,轉變成以真實心來聽聞;既然不攀緣,則本有的智光就顯現,「六根銷復。」沒有形礙。為什麼眾生會被殺害?就是因為有這個色身。今天銷形同於音聲,音聲沒有形,等於沒有塵可對,既然無塵可對了,那就了無可觸。如講義上講的:心水湛淵,也就是湛然,慧光圓滿,所以能令刀兵如同割水一樣,如同吹光一樣,像用刀砍光砍水,都沒有辦法傷害他。這是以割水以吹光來形容「性無搖動」。他已經「熏聞成聞。」所以「六根銷復。同於聲聽。」六根全部都銷復,「銷復」就是「銷亡」,沒有根塵,就是沒有所謂的形礙,所以「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這是第五個。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聞熏精明」這慧性就發光,因為他的心地光明,而鬼魅生於幽暗,黑暗之性無法影響他,沒有辦法令他昏昧。如今聞熏精明則「明遍法界。」真實心現前,「則諸幽暗性不能全。」因為你稱菩薩名號,或是誦菩薩神咒,菩薩有大神通力,能夠加持你。所以「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能令諸眾生即使藥叉、羅剎,包括鳩槃茶鬼、毗舍遮、富單那,這些惡鬼在旁,他們的眼睛都沒有辦法看你,因為鬼都生於幽暗,就像羅剎他不能看見太陽。
所以說你念觀世音菩薩,這光比太陽光都還亮,一般人看不到,但是對那些惡鬼他們來說,他根本沒有辦法正眼看你。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塵勞煩惱就好像枷鎖一樣,把你六根繫縛住,今天既然已「觀聽返入。」那就離開了虛妄的根塵,所以能令「禁繫枷鎖所不能著。」這「音性圓銷。」就是銷歸自性,「觀聽返入。」就是不隨流了,那自然「離諸塵妄。」所以「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繫縛生於貪著,如今既然離開了塵勞煩惱,那塵勞煩惱就不能繫縛於他,所以能加持眾生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則「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佛門講六為賊媒,自劫家寶,這六根就像賊一樣,它時時刻刻都在攀緣,劫奪眾生的功德法財,這個「劫奪」就是因為有敵對,今天菩薩「滅音圓聞。」完全不隨音聲,聞性圓滿顯現。前面講的「真實心聞」就是聞性顯現,則六根頓空,平等照了無自無他,雖然「經過險路。」雖涉險而賊不能劫,賊沒有辦法去傷害他。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貪欲是因為緣六塵而生愛取,瞋恚同樣是緣六塵而生違逆之心,也就是不順他的意。
如今修學耳根圓通,所以「聞熏離塵。」離開了塵勞,根、境皆空,所以無能取也無可對,所以能令眾生遠離貪欲跟瞋恚。
因為他「熏聞離塵」,所以「色所不劫。」就是不為色所動,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包括後面第十的「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純音」的「音」就轉成「妙音」了,因為聞性顯現所對的就是妙音,沒有能所,所以他這裡講「純音無塵」,這「音」就不是一般的音聲,就變成了「妙音」,這個「妙音」其實不是別有旋律,只是因為菩薩全身心的轉變,根境圓融,無有能對及所對,所以一切音聲、一切的境界,法界整個轉變。所以說叫「根境圓融。無對所對。」本來是生滅音聲,那就變成不生不滅。說「不生不滅」,實際上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只是眾生墮落在自己的妄心當中,妄見有生滅。如今「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所以能令一切眾生離諸瞋恚。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塵銷旋明」同樣是真實心顯現,「旋明」的「旋」就是不隨流,「明」就是本有的智光。「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整個法界,包括自己的身心,也就是器世間跟有情世間,融通猶如琉璃沒有障礙,所謂一身清淨一切身清淨,一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所以「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這是講能夠破愚癡昏暗。「阿顛迦」翻作中文叫「一闡提」,就是沒有「信根」,也可以說沒有「善根」,聽到佛法他不相信,這種人很多,尤其在末法,你跟他講半天他不相信,不相信就算了,沒有辦法,那你只能幫他多印經迴向,希望他能夠消除愚癡。不過有時候眾生的業障也不是你印幾本經就能消了,要常常印,常常推廣佛法,現在來說就是電子書要去分享,把它上到一些平台上去。
癡暗覆心,所以不能生於實信,所以叫做「一闡提」。今天聞熏三昧,所以銷塵復明,身心洞然,永破諸暗,能令昏鈍性障眾生永離癡暗。這是十一個。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一般講男子有幹事之能,就是男子能夠做事情。
「融形復聞。」就是其形能隨聞性遍滿法界,所以說「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所以進入這個世間,能夠一身為無量身,遍滿十方供養微塵如來,於各各佛邊為法王長子,都是法王子,能夠紹隆如來的家業。因為供佛的緣故,所以福德具足,也因為入三昧,所以智慧圓滿,能令無子眾生想要生男孩的,求觀世音菩薩,就得「誕生福德智慧之男。」這是講菩薩能夠滿眾生所願。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一般講女有柔順之德。
六根圓通性無違逆,所以說「明照無二。」這就是隨順佛性隨順到了極處。「立大圓鏡。空如來藏。」這是修證已破除無明,講義上講「虛受之至」,虛受「之至」就是到了極處了。他隨順佛性隨順到了極處,所以微塵如來秘密法門皆能受領,這就是女子柔順之德。它的表法就是叫我們要隨順佛性,所以令無子的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其實「男、女」在經典的表法,一個是「實智」,一個是「權智」。法界眾生的法性之權、實二智雖然具足,卻沒有顯現,所以應該要求法界之權智跟實智,唯有具足權、實二智才算是真正的福德智慧,才算是福德柔順眾人愛敬,這才是我們佛門應當求的男女。
所以觀世音菩薩雖然能夠滿足眾生的所求,但是佛弟子應該要知道男、女在《楞嚴經》上面的表法。所以他這裡說「女」就是隨順法性,這「男」就表示能夠成就佛事,能夠供養如來,所謂「供養如來」就是能行佛法。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這六十二恆河沙數法王子以智慧教化眾生,雖然各各不同,但都不離法界海慧;所以他說:「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這麼多,「六十二恆河沙數。」就是恆河中的一粒沙,算一位法王子,共有六十二條恆河沙,這麼多的法王子,他們「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能以方便智慧,隨順眾生,教化眾生。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就是從耳門圓照三昧這裡修學,得圓通本根,「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所以「能令眾生持我名號。」持我名號包括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念觀世音菩薩神咒、讀誦觀世音菩薩經典。「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這是因身心微妙,周遍法界所以能一身為無量身,這就不屬於名數限量,所謂不屬「名數限量」就是不能以數來限制它,全體顯現一多互融,所以能令持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而所求福德亦無有異。所以說「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因為觀世音菩薩修習得真實圓通,所以能夠令眾生持一名號與彼「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你同時持六十二恆河沙這些法王子的名號跟持一尊觀世音菩薩名號功德是一樣的。觀世音菩薩就有這樣的功德,何況是阿彌陀佛,因為在經典上講:有恆河沙數的阿彌陀佛名號,「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名號,你念一尊佛就跟念多尊是完全相同,乃至跟念這法界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體性相同。那如果從「用」上說,我們稱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名號,就是要求生淨土,沒有別的目的。這就是各各力用不同。
最後是總結。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十四種施無畏力,能夠幫助眾生,所以叫「福備眾生。」包括離水、火、刀兵、賊難、王難,遠離貪、瞋、癡,乃至求子:求男得男,求女得女,還有:稱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這都是十四種施無畏力的功德。經文講:「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因為菩薩安住金剛三昧無作妙力,這個妙力能夠令眾生於觀世音菩薩身心當中稱他的名號,念菩薩神咒、大悲咒等等的,能夠獲十四種無畏。說「十四種」是大類,還有很多的細項。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因為妙契涅槃,所以得四種不思議。
前面講: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因為佛的神力不可思議,眾生業力不可思議,皆一心變現之妙,所以「言思路絕」,沒有辦法以言語來形容。
今天觀音圓證一心,所以諸佛全體業用自在,隨機適時,可以隨眾生的根器,在最正確的時候幫助眾生。什麼叫「不可思議」?因為心性不可「思」,「言」不能議,所以稱為不可思議,「無作妙德。」既說是「無作」,那就不是造作。
再看下面: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這是特別講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相,說神咒不可思議。「初獲妙妙聞心。」「根境雙融」叫做「妙」,「體絕稱謂」所以稱為「妙妙」。他初獲妙妙聞心,以此脫黏遺聞,就是不隨妄聞,也不隨聲塵,所以叫「脫黏遺聞」。聞性顯現也就是真性顯現,「見、聞、覺、知」本來是分隔的,現在回到原本的一心。所以說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本來眼是眼,耳是耳,鼻是鼻,舌是舌,分開了你的見聞覺知,現在「心精遺聞。」所以見聞覺知不能分隔,也就是真心顯現,所以六根能夠互用,因此他就能夠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所以「脫黏遺聞,六用不隔」,這是講義上講的,「純一圓明清淨寶覺」,則大用無方,所以能現眾多妙容、說無邊神咒。他這裡所謂的「首」就是「頭」的意思,第一個:「首」能出眾物,觀世音菩薩的「頭」能夠出眾物,就是能現眾多妙容,它是最主要的。
觀世音菩薩的「手」有接引之功,「目」有明照之德。以眾生迷失本來的妙明真心,為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所惱害。所以說眾生業力不可思議。如今觀世音菩薩圓證一心,轉業力而為妙用,所以「首」出於群相,「手」接應無方,「眼」則照明無礙。所以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正是菩薩神力不可思議。
通身的手眼,毛孔光明,齊觀同時顯現,調伏眾生,所以說「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或以定動、或以智拔,所以叫「或定或慧。」這裡講「或慈或威。或定或慧。」什麼叫「或慈或威」?就是能調伏眾生、能夠折伏眾生,叫做「或慈或威。」或以「定動」、或以「智拔」。
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定動」?就是以定慧來降伏動亂,所以叫「或以定動」。或以智慧來拔除煩惱,所以得大自在,這是講觀世音菩薩。
現「三首。五首。七首。」或是「二臂。四臂。六臂。八臂。」或是「三目。四目。九目。」乃至「八萬四千清淨寶目。」這「數」是指他能夠隨緣妙用,《華嚴經》上講:隨緣妙用無方德。當然不是說《華嚴經》上有這幾個字,而是說《華嚴經》具有這個義趣:隨緣妙用無方德。所以我們就不用在「數」上想:或是現兩目或是三目,這數字是代表什麼?你不用在那裡鑽牛角尖,因為它包括到八萬四千無量無邊,就是講他能夠隨緣妙用。以上是講菩薩能現眾多妙容。
以下講菩薩現眾多妙形。再來看第二個: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眾生為六塵所隔礙,有動就有苦,所以有很多的怖畏,心裡面煩惱很多;觀世音菩薩以聞思三昧之力,六塵既然脫落,無復障礙,則身能夠妙現多形,心能妙誦多種神咒,以形攝受、以咒加持,所以能令眾生得離怖畏。以此身心妙應無方,所以微塵國土皆稱我為施無畏者。這是「聞思脫出六塵。」也就是因為他觀聽反入,因為他修學耳根圓通,所以「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就像音聲能夠穿牆,牆壁沒有辦法障礙。所以「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以神咒力,以清淨莊嚴的相,攝受眾生,幫助眾生。
再來看第三個: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菩薩以三昧力永離諸愛,所以「能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耳根清淨,所以叫「清淨本根。」
「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就像〈普門品〉裡面的無盡意菩薩捨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這是因為已得三昧力,佛心平等究竟,所以說「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無限法施來迴向,「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而世出世間凡有所求皆能獲益。
因為他得佛心,證於究竟,所以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如來。他這是以法施來迴向,這「珍寶」是代表佛法。所以說以種種珍寶供十方佛,「傍及法界六道眾生。」令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最後總結是說他到底得的是什麼三昧?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這是總結他用功的方式:從耳門圓根來聞思修,所以叫「耳門圓照三昧。」法界一緣,故心得自在,始從逆流,終成大定,所以叫「因入流相。得三摩提。」他是以此「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他說他是修「耳門圓照三昧。」就是從最初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包括三十二應入國土身,十四種施無畏力,上面講的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這是總結他三昧的名稱,到底是什麼三昧?就是「耳門圓照三昧。」所以是從耳門起聞思修,所以叫做「耳門圓照三昧。」從這裡逆流,不隨動靜,遠離覺觀,泯除根塵,遣除觀智,乃至前面講的「重空亦遣」,而後寂滅,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從這裡「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這是講觀音如來教他「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也讚歎他「善得圓通法門。」所以得如上無量功德,這是以「果覺」為「因心」。今天蒙觀音如來授記他為觀世音,就是所謂的「因果一如,始終無二」,因地是觀世音,果地是觀世音如來。觀音如來教觀世音菩薩,這代表「因果一如,始終無二」,觀聽圓明則微塵普照,所以心遍而名亦遍,如日月照臨大地,人皆知是日月。就如同觀世音菩薩,能夠得耳根圓通,觀聽十方圓明,所以觀音之名遍十方界。
眾生本來具有清淨圓明寶覺真心,但是因為無明障蔽,而後根塵產生隔礙,所以有「愛、取、有」的牽纏,常在生死而不能超出,這就是「自心取自心」之過。今依圓通本根「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從這裡起聞思修,則稱性法界圓照十方,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法界大用一念現前。雖然講三十二應,講十四無畏,講四不思議無作妙德,都還是以限量心來測度觀世音菩薩,只能知其少分。其實「全體顯現」是沒有辦法用數量來形容,觀世音菩薩也不止三十二應,此經三十二應只是講了一個大概,觀世音菩薩在《法華經》中有三十三應,也可以說有三十五應,這是開合不同;那麼這裡「十四種無畏功德」又何止十四種、四十種、八萬四千種無畏,是都沒有辦法用言語、以數字來形容。
所以善財童子在《華嚴經.觀自在章》裡面講的,他說:「云何我以微劣智,於仁勝德能稱讚。」就是說以一般凡夫微小的淺智,是沒有辦法去測度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也沒有辦法去測度心性無量無邊的功德;凡夫他根本搞不清楚,因為他連自己的心念都把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