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9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目 錄
淨土法門與民間信仰的差異
怎麼印經才如法
去除得念佛三昧的障礙
無分別心從哪裡修
殺心吃素亦是殺
學佛人的根本 
什麼是不了義法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念佛的方法
這一念心不可信
菩薩心慈悲行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淨土法門與民間信仰的差異
在佛門中修行,尤其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念佛法門,這法門跟一般的民間信仰不一樣。
民間信仰是求神問卜,去的人就是送神明一些香花水果,看看他能不能保佑你闔家平安,或是賜給你福報,在這當中是不講因果的,而是屬於一種交易。在正信的佛教裡,並不如是,念佛不是在崇拜哪個主或是上帝的崇拜方式,那種是拜神的心態。
在佛教裡,之所以稱念「阿彌陀佛」,是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所開給眾生的一個方便法,用彌陀四十八願的願力攝受大家,藉這方法來幫助同修達到明心見性。
所以佛教講的是因果,因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而正因佛性是根本的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才是成佛最基本的因素,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本因,再透過經教的熏習,了達念佛的義趣。「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無量覺」就是不生不滅,念念念佛,念念觀照,諸法不生不滅,心不著相、心不取相,這才是念佛的道理。透過熏習的緣,就稱為「緣因佛性」,熏習久了,煩惱不生,菩提自然現前。菩提雖然現前,卻從來不從心外而得,也不是有一個菩提生出來,也不是有個佛性可以讓你證入,所以只是恢復本來的面目而已,這就是淨土宗。
「淨」是指修行的方法,「土」是指心,也就是心地的意思。能用佛號來淨除自己的心地,使本性清淨光明開發出來,這就是修淨土。所以不像民間信仰的求神問卜,並不講究因果。佛法講的因果,是指「因、緣、果」,因果是略說而已,從因要達到結果以前,有個「緣」很重要,也就是熏習的緣很重要。這是講淨土宗跟一般宗教或其他民間信仰不一樣的地方。不能把阿彌陀佛當作是神來拜,或當作是一般世間的民間信仰來學習,這是不對的。尤其在佛門裡講求的是要有正知正見,這「正知正見」就是講經時常常講到的:「了達諸法緣生性空」。離開了這實相的道理,修什麼法都是盲修瞎練,經典講:「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道理就是如此。
淨土宗之所以在今時這麼衰敗,這些學淨土的學人,修到後來,居然是用《弟子規》來做為修行解脫的基礎,就是因為佛門中講經的人沒有宣講諸法實相,也就是梅光羲居士所講的:「不讀大乘經的緣故。」沒有依照佛的教導而修、而學、而宣說,以致於變質、變樣,難以成就!學佛不讀大乘經所以會迷惑顛倒,學到後來跟外道一樣,把錯誤的因當作是正確的因。在印度,有些外道看到牛死了以後生天,他也想生天,就學牛的動作,學牛叫、學牛吃草,這叫持牛戒,也稱為非因計因。現在有很多學淨土的人就是這樣,把世間法當作出離輪迴的因。原本修學淨土要有出離心,要具足信、願、行,這才是正因。念佛、熏習經教,才稱為正行。因地正了,果上就正,才能往生淨土。《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道理就是如此。
所以,學淨土的同修,甚至不是修學淨土的同修,都要非常地清楚:佛法是在講什麼。佛法之所以殊勝、難得,就是因為這「不生不滅」的道理一般人不懂,而且能夠證入這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說極為殊勝,絕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民間信仰一樣。念佛念的就是眾生心中本具的阿彌陀佛,這阿彌陀佛不在心外,如果念佛時起一念染淨分別,那跟佛就有十萬億程的隔閡了。如果能銷歸自性,那就是十萬億塵不隔塵。修淨土法門要這樣修,要有正確的知見,絕不能拿世間法當作基礎,以世間法當基礎,那是把佛法建立在生滅的基礎上。像這樣連往生淨土都有問題,何況想要取證佛果,想要達到不生滅的境界,那是做不到的。這當中有著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些世間法會勾起世間意,原本學佛是要放下世間意的,但是現在卻拿這世法來做基礎、來當作是根本,還說:「學佛、念佛沒有先把人做好是不行的」,有這想法那就搞錯了。
即使把人做好,沒有出離心,一定不能作佛。有出離心修行,作了佛,可以十法界隨類化生,別說做人,連想要現作山、現作河、現作國土都可以,所以才說作佛殊勝。大家要將這觀念建立到心裡面去,這才是學佛的正知正見。不能把念佛當作是一種迷信崇拜或是盲從的信仰。
很多人雖學佛很久,總是智慧不開,就是因為他不讀經,以為只要念佛就好。《朱子治家格言》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這裡再給它後面補上一句:「眾生在迷,大乘不可不學。」越是不學,越是迷惑、愚鈍,眾生就是心裡太著相,因此對於實相不能明了,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所以更需要讀誦大乘、修學大乘。絕不能說「大乘」這境界很難,不容易證到,就不學了。大乘境界所講的就是自己切身現實的狀況,絕對密切相關,所以不難,難只難在自己不肯回頭,那就沒有辦法了。如果不肯讀誦大乘經典,對於念佛法門只是用一種迷信的態度在求,那這就不是佛法,而是一種盲從的方式在念。念到後來,既沒有定,也沒有慧,甚至連戒律都沒有了。因為戒、定、慧稱之為「三無漏學」,如鼎三足,有戒、有定、才有慧,離開了定、慧,也就沒有戒了,這是非常嚴重的。
聽了以上所講,大家就要有正知見,不能把念佛當作是一種盲從,或以民間信仰的心態來念。要以正知見念佛才能得真實利益,修行才會進步。修行進步就會得到法喜,業障很快就會消掉,因為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讀經研教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可以轉觀念,消除宿業,最後定能夠成就無上菩提。

怎麼印經才如法 
現在印經有很多種不同的版本在佛教界裡流通。我看了一下,有些版本是用古德對經文的分判,並不是經典原文,像《楞嚴經》,連同原版的《大藏經》裡的版本,總共有三種版本。現在有一版是圓瑛法師分的段落。還有一版是守培法師分的段落,這兩個版本,究竟如不如法呢?
其實在古德分上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們在註解這經典時,是在他的講義上,給大家一些建議。但是後人在印經的時候,是不可以把它印出來的,因為這樣會令《楞嚴經》面目全非。古德是在他的註釋上、科判上給你做參考,是在他自己講經、教學時使用。所以,連古大德也不敢去改動經文的順序,把經文段落做調整,他還是尊重原來的《楞嚴經》經文,因此在印經的時候,就要注意到這點。
如果你認為哪位法師的科判,或他分的段落很有道理,你就去印出來流通的話,那將來這些經典會面目全非。若你依古德的去印那還是對的,但是,如果外道他依自己的意思去更改經文,把經典的順序都給弄亂,再大量印刷流通,那後面的人就看不到真正的佛經了。所以這點要注意,絕不能說自己在經典旁邊已經有註明,這是依哪位法師的科判而印的,這還是不行,因為你今天印的是經典,既然是印經,那就要如理如法地印。不能自己想:我在旁邊有加一個小註釋,說是圓瑛法師的,這樣就沒問題了。印經典要照原版的去印,不可以加自己的意思,自己認為哪位大德好,就去印他的科判、印他的段落,這樣是不行的。要是這樣做,開了這錯誤的例子,做了這錯誤的示範,那後面的人,每間道場,各自覺得自己的師父、自己的和尚講得很有道理,他也這樣印的話,那一部《楞嚴經》就毀掉了。再加上現在佛門還有人擅自在《大藏經》標上句讀,還大量印送,簡直就是要將佛法整個都破壞掉。所以自己在印經的時候,要非常地小心注意,點點滴滴都要做得如法。絕不能夠只想方便大眾看得懂,認為這樣亂印出去流通沒有關係。
看不懂經典或註解,會有講經的法師講解,那是講經法師的責任,而不是由你的意思去隨便更改佛法、更改經典,明明把經典給破壞了,還說是為了讓大眾容易看得懂。老實告訴你,沒有修行,佛經你是絕對看不懂,佛法的義理不是在文字上,別以為從文字上給大家看得懂就能契入佛法,絕不是這樣的。像六祖慧能大師不認識字,一樣能明心見性,他並不是靠讀經見性的。那再推到更早的釋迦牟尼佛時,世尊又是看哪一部經典明心見性的?那時候根本沒有經典,只是證自本心而已,學佛修行不在於文字,文字只是善巧方便,重點在於修證。如果今人又把佛經的善巧方便給破壞掉,去更動原文,標上了現代人的句讀,那就變成邪方便,不如法了。新式標點有其固定意思,一旦標定,意思便固定死,真正的原版藏經,會隨修行者的修行增進而其斷句有差異,意思、境界也有所不同。連世間話「下雨天留客天」這對聯,都因標點下得不同而意思有別,何況是佛經啊!這裡所指的經典是《龍藏》,而不是一般的流通版本。所以在印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在印完之後,當要流通的時候,不能擅自區分哪些經典是進階或初階的,其實現在大家在外面看到分成進階版的佛書,講白了,就是價格比較貴,印的人或單位捨不得給你,所以他就歸納為進階版。實際上,看他書架上也有一些平裝流通本,義理也很深,在受持上都不容易,可是他們還是把它歸為一般大眾可請的流通版,因為它的印刷費便宜。
任何一間道場,都不能限制人家請法寶,也不能因為印刷價錢高就去做壟斷,設下條條規矩關卡,滿心不願意讓人輕易請到。眾生有因緣學佛,想看什麼經,只要道場有,就要跟他結緣,你不是佛菩薩、祖師大德,沒有能力觀察眾生因緣及根器,所以絕不可以障礙人家聽經聞法,這樣印經才有功德。如果你拿了大家的錢,雖印了卻不流通、不送,那就沒有功德,反而造業。或是總用一些世間話術,讓初學佛的人退心,感覺到很沮喪,不敢請法寶,也不願意再流通法寶,那就造罪業了。造這種罪業,若不曉得要懺悔,那佛菩薩也沒有辦法救你。所以印佛書要如法地印,印出如法的經典後就要如法流通,佛經中經開三分,第三分是流通分,就是要讓經典能夠流通,要讓佛法能夠常住世間,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幾乎所有的佛經,在末後流通分中都是大菩薩、天龍善神,發願擁護經典、擁護正法,所以只要是真正的如法流通、如法印送,必然得龍天護佑,大家也就不用到廟裡燒香拜拜,求善神保佑你了。要是做得不如法,即使天天給他磕頭、上供品,他也不會理你。只要你如法,即使一杯水都不供,他也擁護你。因為你跟他發的願一樣,你幫助佛教常住在世,所以護法善神會加持你、照顧你,不用求他保佑,他自然保佑你、自然地護念你。
印經要如法,所以在選擇印經道場的時候,要注意以上問題,要先詢問是不是有這些情況?不然他把你發心的錢財,拿去做不如法的事情,甚至影響後世,使正法無法久住,那你就太冤枉了!本來想修福,不但沒有修到福,反變成罪業,變成毀滅正法的幫凶,那實在是太冤枉了。所以同修們在印製、流通法寶的時候就要注意。
所謂法寶,什麼叫法寶?這「法」就是能讓你通達心性的方法,「寶」也就是能夠讓眾生成就、能夠讓眾生明心見性的經典,才稱為「法寶」,也就是講經常說的「了義經典」,才堪稱為「寶」。如果這單位告訴你:「我們要印法寶」。結果把你捐的錢拿去印不了義法、印世間書,那你就要注意,他們是不是真正在流通佛教正法?是否違背其單位所登記、宣傳的主旨,並不是說世間善書不能印,而是說這單位成立的目的是流通佛教法寶,所以若收了大眾的錢,而不是印佛經、佛書,那就不如法了,也不算是真正在流通法寶,而是在流通世間法。
精舍沒有印《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或世間的《弟子規》、《三字經》……,所以若有因緣來這裡印經,都不用想,可以很放心。精舍法寶流通架上,沒有這些世間典籍,全部都是佛經、都是祖師大德的註解、佛書,因為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世間聖人講的話,你印了也只有一點點功德福報,如同螢光(螢火蟲的光)。而佛經如同杲日,就像太陽一樣遍照天下、遍照法界,能令眾生破迷開悟,能夠破長夜之大昏。眾生被無明給蓋覆住,只有佛經能破,所以佛說印經有大功德、大福報,大家一定要依釋迦牟尼佛的教誡,如法來做,也不枉費大眾的護持。

去除得念佛三昧的障礙
大家都很關心自己念佛是不是能夠證得念佛三昧,是不是念佛就能得三昧?究竟怎樣念佛可以得到三昧?很多學淨土宗的同修,認為只要有念佛,就能得三昧,但是實際狀況是:念佛有分很多種狀況,譬如說:當心裡面罣礙,為求一件事情的時候,雖然你很專心地念佛、念咒、讀經,求佛菩薩保佑,希望能夠順心如意。像這樣子念佛,能不能得三昧?相信有聽經的同修就曉得,這樣是沒有辦法得三昧的,因為你心裡面求的是自己的愛欲,是自己心裡面好樂的,心裡面罣礙的;或是幫小孩求功名,希望他能考上好的大學;或希望能夠找到好的工作,這是心裡有所求的。有的是嘴巴雖念佛沒有中斷,但是心裡面同時貪、瞋、癡也沒有中斷,譬如說:遇到一件事情令自己很生氣,嘴巴儘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不停,但聲音不斷地放大、不斷地加重。其實心裡面的念頭是:「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氣死我了……。」那這樣子念,會不會得到一心不亂呢?這樣子是瞋恨心,就是祖師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多。
當在修行、讀經、念佛時,若心裡面求的是世間法,並沒有嘗試降伏自己的貪、瞋、癡,那這些狀況都令學佛人沒有辦法得三昧。要知道讀經、念佛、持咒、參禪、學教……的目的是在於「見性」、「除煩惱妄想」,這樣修行才會得力,才能得到念佛三昧,這一生了生脫死才有把握,這是講念佛這件事。甚至包含在道場裡守規矩,或是持戒,或是修善……等等,或心裡面所想的善法、佛法都要迴向無上佛菩提,一切都是為了學佛、為了成道而做、而修的。絕不是為世間的財富利養,不是為自己所罣礙、所貪愛、所好樂的人事,才來修行。這樣子用功,才可以真正消除自己無始劫來的業障,能夠轉變、去掉習氣,必須這樣做才行。
有些同修在道場不講話,也很用功精進,可是一出道場,就跟人家是非不斷。那這樣在道場用功,到底有沒有真正降伏煩惱?沒有!那都是裝樣子的,不是真正的學佛人。所以,學佛不是只做樣子,也不能只看樣子。若是著相,單看表面樣子,就會被人家裝的樣子給騙了,甚至被自己給騙了。怎麼說是被自己騙了呢?當人家騙你時,你還清楚明白人家在騙你,可是當自己騙自己時,那就可憐、就冤枉啦!總覺得自己每天都有燒香、都有禮佛、都有做早、晚課,平常也在念佛……。明明是裝樣子的,卻還認為自己有在用功、有在修行。還有很多老同修邊念佛邊看電視,這不是修行,或是邊念佛邊打妄想,邊做課心裡面還有罣礙放不下。把修行當作是跟佛菩薩談條件、像做生意一樣:「我給你讀多少經,你給我多少福報、送我多少錢,滿我什麼願……」,這種心態念佛、修行不能得三昧,所以當在修一切行,或是持戒、讀經、持咒、念佛,守佛門的威儀規矩,目的不是求世間法,而是在於消除自己的煩惱、消除貪瞋癡,消這無始劫來的業障。心裡面求的是「一心不亂」,目標是成就無上佛道,這樣求佛、求生淨土名為正求,是求對了,這樣的發心可以得到一心不亂。
但是這裡還要再做一點補充解釋,雖然說念佛願得一心不亂,成就無上佛道,但是在用功時,也不能有這種希望心,什麼叫希望心呢?就是嘴上邊念佛,心裡想:「我要得一心不亂,我要得念佛三昧」。這樣念法是不會得到的,因為心裡還有一法,還有好求。願雖是得一心不亂,但是絕對不強求,一強求那念佛就會生病,或持咒、讀經都會產生毛病。關於這點,學佛的同修都應該要曉得,不光只是學淨土的,任何一個宗派的學人,想要明心見性,必須心裡面不著一物,所謂「無智亦無得」。連想要有「佛智慧」的這一念也放下,心裡面能證、能得的心也放下,那才是真正的清淨,才是真正得大自在。
所以大家要好好反省一下,不要有來道場就很用功、很精進,共修結束,回去後就開始放逸、懈怠、懶散。嘴巴念著阿彌陀佛,滿心罣礙的都是世間事,這就是所謂的「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夏蓮居老居士講,這種念法連最基礎的「工夫成片」都永難達到,更沒有辦法得到一心不亂。希望大家要注意,不要只表面上學佛,心裡還是個世間人。

無分別心從哪裡修
在經典上講到:佛陀時代有兩位弟子,一位是大迦葉尊者,一位是須菩提尊者。相信大家都清楚這兩位尊者的公案,大迦葉尊者出去托缽的時候,喜歡跟貧窮的人結緣,而須菩提尊者喜歡跟富貴的人結緣。因為這兩位都是大阿羅漢,都有神通,大迦葉尊者看到窮人過去生沒有供養諸佛如來或阿羅漢、辟支佛,沒有修福,所以他就去接受那些窮人的供養,做他修福的增上緣,因此托缽的時候,都往貧窮人居住的地方去。須菩提尊者也有神通,他看到有錢、富貴的人,這一生雖然有福,但來生就要墮落了,所以為了給他們種善根,就在他們墮落之前讓他們修一點福報,就特別前往富人居住的地方,受他們供養,給他們種福田。這兩位阿羅漢都是真正有成就,是人天師範,受眾生供養是應該的,供養他有絕對的福報,所以阿羅漢又叫做「應供」,應供就是:應受人天的供養。可是世間人不懂,就譏嫌他們,說:「這須菩提好樂財色,喜歡結交富貴、有錢的人,所以他專去富貴人家托缽,他可能覺得食物比較好、比較豐盛。」這是世間人眼中看的。人家就毀謗大迦葉尊者,說:「這窮人都窮到沒有東西吃了,大迦葉尊者沒有慈悲心,還去跟他化緣,讓這窮人日子更難過。」這也是世間人的看法。所以佛就制定戒律,告訴後世的佛弟子,不可以這樣。要清淨心、要平等心受供養,不要去分別,刻意在貧窮貴賤上去造作。出家人托缽就是托七家,每天都到不同的地方去,不會只在一個地方,做這化緣的修行。化緣是一種修行,不是像乞丐要飯,而是要給眾生種福田,讓眾生跟諸佛結法緣,讓大家有學佛的善根種子。從這個公案,同修就要知道,在佛門裡行布施時,心不要去計較,不要起分別,總在計較怎麼做功德比較大。像很多人就會分別,印經的功德大,其他的功德小,他希望得到大功德,所以他只印經,這樣心不平等。在有相的福報上,確實是印經的功德大,但如果從清淨心上來看,心已經起了分別了。清淨心才是真正的大功德,你的無分別心,沒有這差別的念頭,你的心是平等的、是清淨的,你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成佛,只是當眾生有需要,就用佛性具足的慈悲心,來做布施的事情,而且現在佛門裡面,大家都有這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印經的功德大、放生的功德大,供養道場或是做其他的好事,功德就小了,其實是你的心小,你的心起了分別,所以即使投功德箱,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在於清淨心、在用功,「德」就是沒有分別而能利益眾生,所以《金剛經》講到不住相而行布施。離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要真正做到不著相、不取相、不分別,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道場不要搞人情,覺得自己跟哪個人比較好,就送他東西,或是看到人家受到贈送,心裡就在打妄想:人家怎沒給自己?這些都不必要。到佛門來,所要學的就是佛法,所要求的就是無上菩提。這世間的東西多或少,都無所謂,有就隨緣,沒有也很自在。這樣到道場來,才有真正得到清淨。再擴展開,還包括自己在世間的名聞利養,無論考上的學校,是前幾志願或是不如意,或在學校考的名次如何,統統都是一樣的心態,都要能夠很清淨、很自在地看待,那你來佛堂就真有學到了,因為你比人家自在,你比人家生活得還要快樂,這就是從佛堂學習到的。用在工作上、用在學校、用在家親眷屬上,他們難免會有些誤解你,那也不必在意。或有些朋友、家人跟你緣特別好,但是這些,你統統都不要執著,也不要在意,這些人都是一時因緣聚合,不是實有的。絕不要在這裡生情見、生執著,妄想自己的家庭要怎麼樣更和樂,又常常跟他們講世間話,損害自己的道業,這樣是不對的。
過年快到了,還是提醒大家不要煮葷腥,大過年絕不要殺生,家人改不過來,一定要吃葷腥,就請他們到外面去解決。家裡就是你用功的地方,你要清淨,就必需要護持自己的道場。這樣做不是自私,所謂「自私」是為自己,不殺生、不吃肉,這是為眾生。所以我要求同修,在過年做一次轉變,不要每次都人情,殺生損害眾生的命,以為自己念幾遍往生咒,做個三時繫念法會或是拜個水懺,靠這些經懺佛事就能超度牠們了,沒有那麼簡單的。如果這樣子,地獄就不會有眾生,也就沒有人輪迴了。不要搞人情,別以為自己是在家人就可以做殺生吃肉的事,都是要償債的,吃牠半斤,必定要還牠八兩。大家要真正發心來修行,真正落實吃素,不但自己吃素,還要影響朋友、影響同學、影響同事及周遭的家親眷屬,讓他們知道吃素的好處、吃素的清淨、吃素的自在,以及吃素所得的法喜,你要把這一份喜悅帶給他們,這就是用佛法來幫助眾生。
剛開始會有一點不好意思,會害怕人家笑你,笑你吃素,若是當學生的,就會害怕同學會笑自己,問自己是不是要去當和尚、當尼姑啊?老實跟你們講:「要當和尚也沒那麼簡單!」古人講:「要出家,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小孩要吃素,當父母的要贊同他、要護持他,要幫他找好吃的素食供養他,幫助他少跟眾生結惡緣,這是給他種很深的福報,這福報沒有人可以比。因為小孩吃素,就不跟眾生結惡緣,不跟眾生結惡緣,相反地就是結善緣,所以處處人家看到他都歡喜,人緣特別好,福報慢慢會增長。
有些人無聊,自己不願吃素,還會侮辱、嘲弄你吃素,不要怕人家侮辱、嘲笑,沒有關係,侮辱就當消業障,嘲笑你,他笑一笑,你業障就消了。因為他還不夠成熟,還不曉得素食的好處,以及素食是未來整個世界的趨勢,是高尚的飲食,自己學佛要有這認知,佛教是走在時代的前端,從古到今都是如此,當然現在也不例外,包括在人生觀上、在飲食上,在所有的狀況下,統統都是走在時代的前端。

殺心吃素亦是殺
雖然每位同修都吃素,但是在吃素的時候,要注意到:因為現在有很多的食品裡,都有些添加物,添加的東西可能會是葷的,所以在購買的時候,就要先看清楚、先問清楚。在台灣是非常地方便,現在有規定,食品上面應當標示出來,是純素的、還是蛋奶素的……,這對於吃素的人是很方便的,也是功德無量。
還有一種特別要留意的,是種植植物的方式,一般人對這個就比較不曉得,一些宣稱所謂有機的或是天然的種植方式,要曉得他是怎麼樣種植的,他們在種植的時候有沒有刻意殺生?什麼叫刻意殺生?譬如說:他利用大自然的天敵,食物鏈去吃蟲子,去殺害眾生,雖然他不灑農藥,聽起來是很健康,但商店所賣的這些米、菜,他是用動物去吃蟲,如果吃素而不能辨別的話,那就有其他問題在這裡產生了。譬如說,在田裡面養鴨子,這鴨子會去吃蟲,看起來很天然,但是這都是在殺生。
那我們吃素的人就要注意了,因為佛在《菩薩戒經》上講:「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咒殺」就是詛咒對方,用咒語或下符。「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所以,不光只是人道的眾生,你不能殺乃至畜生道,這些六道的眾生,大家都不能殺。所謂「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殺因的「因」就是起心動念。殺「緣」就是為作殺生的因緣。殺「法」是殺生的方法。乃至於「殺業」就是令眾生斷命。「菩薩應生起佛性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要方便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能殺害他、惱害他、傷害他,要方便救護他。學佛的人都要做到,都要有這存心。「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意思就是自己還快意殺生,這是犯菩薩波羅夷罪。這是菩薩戒第一條重罪,乃至於後面的輕戒也不可犯。《梵網戒本》、《瓔珞戒本》中有不畜貓狸戒。不能刻意養動物來殺生,像貓會捕老鼠,或是像獵人養獵狗來幫助打獵殺生,這些都不可以。
已經吃素了,不要明擺著犯戒,還認為沒有關係,自己又沒有親自殺,要記住戒律中講的是:「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不能故意地去傷害牠,傷害尚且不行,何況令其斷命。所以,利用眾生的殺心,去殺害眾生,那也是犯殺業。所以吃素的人要曉得,不光自己不能做殺生的事,在購買食物的時候也要注意,像這種產品不能買來吃,因為是你要吃,所以他才這麼做,如果你不吃,那他也不會養那些鴨去吃蟲。這是故意養殖來殺生的,根本原因是在想吃的人,養的人也有罪過,而且罪過很重!菩薩戒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你殺害了眾生,等於殺諸佛如來,這點要清楚。殺一命就抵一命,不是殺了幾命加起來等於一命,沒有這麼便宜!佛門講殺生戒,一命就是抵一命,所以看這些人將來要怎麼樣去償還。
所以自己學佛、吃素了,像以這種方式種植的,就應當避免購買,絕不要去損害到眾生命。還有很多種好的方法,可以讓大家吃到健康的食物,令大眾健康當然要支持,但不是用這種畜養動物,變相殺生的這種做法,來讓自己獲得健康。用殺害眾生生命的方法,想要得健康長壽,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即使醫療再進步、科技再發達,你想要健康長壽,也都沒辦法做到。因為你殺害眾生,這個罪很重,大家要清楚。
這是講吃素持不殺生戒要持清淨,不要不了解其中的做法,間接地去殺害了眾生。要知道所吃的米、菜,都是那些鴨子幫你除蟲的,牠殺當然牠也有罪過,可是重點是因為你要去購買,目的是在於你,是你要吃的、你們全家要吃的,這樣你的戒也持得不清淨,同時跟這些眾生共業、結惡緣。這是利用眾生天性去殺生的種植方式,這是不可以的。如果是鴨自己去吃的,那是牠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佛真的很慈悲,制定的戒律要求佛弟子,不要畜養會殺生的動物,因為你畜養這些殺生的動物,牠會去殺害眾生。如果說動物有需要幫忙,你又不願意幫,那又失慈悲心了,所以要清楚;如果貓、狸或是其他動物,縱然牠本身是殺生吃肉,當牠受了傷需要幫忙時,或是需要人家給牠飯吃,你還是得慈悲心幫助牠。但是養牠的目的,絕對不是要拿來殺生的,這點要清楚。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佛叫我們不要畜貓、狸。如果看到貓就把牠趕出去,你家的狗就把牠放生去當流浪狗,那不但製造社會問題,同時也失去慈悲心,這是不對的。所以學佛的戒律要用智慧,不能依文解義,佛告訴我們要以「慈悲為本」,不要受了菩薩戒,或來道場學了戒,回去就把家中的寵物全部都趕走,那你一受戒就失了慈悲心,馬上破戒,這是自私自利,是不對的。所以觀念要清楚,是不能畜養這些動物來殺害眾生,不是說家中的這些動物不能養,刻意要把牠趕走。

學佛人的根本
大乘定香精舍是依止大乘經典修行。佛門裡有個名相叫「一乘」。究竟什麼是「一乘佛法」?
這是華嚴宗祖師依佛法所做的判教,是為了讓大家更明白佛法的宗旨而提出來的。華嚴宗所謂的「一」就是「不二」的意思。「乘」就是運載的意思。也就是告訴大家,修行在「信、解、行、證」過程中都不能落在對立二法當中。
所以凡是一切能所對待的心念,像世間的善惡對立,好壞、美醜、大小……,這些統統都要放下,都要能夠從自己心裡面將它化掉,所謂「化掉」就是觀空的意思。佛講的一乘了義,跟大乘基本上沒什麼不同,其實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大乘。若就兩個名詞的義趣來做區分,在一乘裡特別講:「重重無盡」。重重無盡是「一」跟「多」沒有障礙、「大」跟「小」沒有障礙、時間「長」跟「短」沒有障礙、「有」跟「無」沒有障礙,這就是前面所說的:「離開了能所對待」。一切的能所,當下即是真如佛性。因為是真如佛性,所以統統都沒有障礙,這就是講「一乘」。
「一」就是一心的意思,既是一心就沒有散亂心,沒有塵沙、見思、無明等種種煩惱,所以稱為「一」。「乘」有運載、運轉的意思。用此一心轉變法界。修學淨土的人,讚歎淨土法門是一乘了義,因為它能讓心念從散亂、妄動當中收攝回來。當然這收攝也是方便說,先將心念收攝歸一,做到不起二念,最後連這「一念」也不生。也就是把這念佛的「念」也放下,此時就真正的契入了一心境界,此一心能夠運載你,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一乘了義的大法。
不像一些世間法,只要跟佛法牽涉到有關係的,就說是自己推銷的是大法。真正重要的一心,是跟真如佛性相應,淨宗之所以殊勝,就是在於它使用持佛名號的方法,也能跟真如本性相應,這是真不可思議的!眾生心本來成佛,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那為什麼現在變成了眾生呢?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即使眾生在迷惑顛倒的時候,只是因為還沒有證得,並不表示失去了佛性。《華嚴經》講:「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現在藉由經教、念佛的熏習,必然能夠成佛,所以叫「即凡心成佛心」。
從凡夫有生有滅的境界當中、有進有退的行法當中,一下子透過阿彌陀佛一乘願海的威神加持力,從凡夫頓超到最起碼是八地菩薩的地位去,實際上,不只是八地,而是一生補處。這跟《華嚴經》講的完全一樣,華嚴會上講:但見菩薩一毛孔光,頓超十地!這「十地」是法雲地,「法雲地」是受職位,也就是《無量壽經》中講的:「昇灌頂階。」佛為他灌頂,並告訴他:你有能力去教化眾生。這算是功德圓滿,一下子就頓超到法雲地。
淨土法門也是依著這道理。所以絕對不是一般的小乘,更不是人天乘。大家不要看淨業三福的第一條講「孝養父母」,就認為學淨土宗是要先做孝養父母這件事,再來做奉事師長,再來行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裡講的父母不是自己這一生由生死愛欲而有的父母,而是以「佛性」能生萬法,這佛性做為父母;以本自具足佛性的經教文句,乃至性具的五戒十善為師長,這才算是淨業。如果是照世間那一套去走、去做,那就不叫淨業,而是叫染業,如果是染業,那就沒有福了!所以在講《觀無量壽佛經》時,這三福要合在一起看,因為淨土宗是「一乘」,一乘裡面,既沒有「自」,也沒有「他」,哪來父母的概念!當然也沒有妻子、沒有兄弟,也沒有所謂的師長、大小……等,世間的概念在內。即使有,也只是假名而立罷了,並不是實法。所以學淨土要知道,淨土宗是依什麼而說,《無量壽經》一開始講到「本經體性」,就說是依如來藏不生滅性而為體,依此體宣說《無量壽經》,所以念佛絕對會成佛、會見性,這都是有憑有據的。如果用世間心,要入佛知見、要來證佛的境界,那是做不到的。因為釋迦牟尼佛說:用世間心修行,就好像是要把一鍋的沙煮成飯,那是絕對做不到的。因為它是沙石,不是米,米才能煮成飯。眾生唯有見了性,依佛性而起修才能成佛,這才是找到學佛人的根本。
這道場修行,依止的是「一乘實相印」,不是小乘,更不是人天乘。現在是末法,淨土宗衰敗成這樣,就是因為大家都不讀大乘經典。不讀大乘經就不知道淨土宗的殊勝,學到後來變成個自了漢。將大好的淨土法門,誤認為是自己害怕世間生死,修行逃避現實的法門。其實這是許多人的問題,因為多數人沒有在聽經,導致大家不了解這殊勝的法門。現在就是要讓大家明白,淨土宗是一乘的佛法,不是用世間的心態,世間的方法所能證入的,更不要誤認為念佛跟見性沒關係。歷代的淨宗祖師、高僧大德,像善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告訴我們,即使是佛菩薩再來,也是教大家這樣學。
所以淨宗談的是一乘,凡心可以成佛心,凡夫身可以成就無上佛道,就跟密宗講的即身成佛,或肉身成道是一樣的,都是非常殊勝的。在經典當中,佛要宣說淨土的時候,總現種種的瑞相,甚至不待人家請問,就無問自說,因為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一般凡夫,或二乘聲聞所能理解的,要是沒有佛自己講出來,舍利弗縱然有天大的智慧,也沒有辦法明白。所以要清楚,淨宗修學是一乘了義,不是一般的小乘,甚至人天,那些統統都是不了義法。不了義法應當捨卻,了義法應當學取,這才是勤學,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出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歷代祖師大德傳承淨土法門的用心,這是後世淨土宗學人,應當明白的道理。

什麼是不了義法
華嚴宗的《華嚴經》是代表佛教的圓滿教義。《妄盡還源觀》說:「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以齊彰。」就是說:這圓滿的境界,不是離開你現前以外而有的,只要你迴光返照,心不隨妄念,塵塵剎剎都是華嚴的圓滿境界,也都是毗盧遮那如來的不思議解脫境界。
華嚴宗的清涼國師說,這世間一切諸法不出兩種:一種是佛法,一種是世間法。佛法裡又分:「小」、「始」、「終」、「頓」、「圓」。這「小」就是小乘的意思,是所謂的「愚法聲聞教」,說小乘人愚笨是因為他在事相上打轉,不識真如佛性,不了解一切法性空。根器不是很利,所以稱為「愚」,也可以說是「愚鈍」。但小教當中,並不包含人天乘,而是單指聲聞乘,因為人天乘不是佛法。所以是清涼國師告訴大家:人天乘不是佛法,並不包含在出世法的五教當中。《華嚴經》的部頭雖相當大,但學佛人對於華嚴宗的《賢首五教儀》也應當要了解。才能知道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第一部講的《華嚴經》是哪些內容,哪些是應當學習的了義正法?哪些是不了義法?小乘法就屬於不了義法,所以華嚴的祖師說其為愚法聲聞教,它是屬於鈍根。
再來是「始教」,就是大乘的開始,它講有八識,但是這個八識是有生滅的。譬如說一彈指有六十剎,一剎有九百生滅,雖然講到了第八阿賴耶識,但這是「生滅八識」,意思是:因為會生滅,所以其性是空的,或是生滅很快速,一般人沒有辦法覺察到,所以說為一直在變化。但這還沒有真把大乘的教理講出來,所以說是大乘的始教。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如果按大乘圓教來看,它是不了義法。
其次是大乘的「終教」,「終」就是到達最頂。把世尊終極的意思說出來:八識是不生不滅的。包含一闡提以及定性聲聞都能夠成佛,像《無量壽經》最起碼可以判作為大乘的終教。如果經典有無盡以及頓超的意思,那就判為圓頓大法,所以給《無量壽經》下科判,判它是圓頓教,不是一般的小教或始教。「終教」所說的就是:「一切眾生皆能成佛」。講的是不生不滅的八識,這「八識」不是指第八阿賴耶識,而是從前面五識還包含第六、第七、第八在內,所說的八識。在名相上的用法,只要講「八識」,就是涵蓋著前面的五識及六、七識。如果不包含,那就會直接說是「第八」。一般是這樣看,這是看經典的經驗,這講的是大乘的終教,終教可以算是了義法。
還有一類是「頓教」,「頓」的意思是頓超,有一類眾生根器很利,聽到佛法就能夠頓超,而且這頓超是明心見性,一般來說是指參禪人的根器,能一聞就見性,這是指頓教。
最後是「圓教」,圓教就是圓滿教,圓滿教就包含著前面的五教,但雖然包含但都分明不會雜亂。現在的人他分不清楚,就說都一樣,他認知的包含其實是雜亂。但華嚴所講的「圓滿教」,是每個次第都分明,但是又圓融具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才稱之為圓滿。在這裡面沒有高下,一法即是一切諸法。在佛經當中有講到這種境界的,大概只有三部:《華嚴經》是一部、《法華經》是一部,還有一部就是《梵網經》,這三部是真正的圓教,因為它完全都在講述重重無盡的境界。
所以出世法不離五教,其他的就判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人乘或天乘,人天乘不光只教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還有一些佛陀在世時所教的:耕作的方法,或是醫學、或是工巧,也就是技藝或是技能,這些都包含在人天乘,甚至教怎麼做國王、怎麼做宰相,或你是部落的酋長,他也教你怎麼做好部落的酋長,這些都是人天乘。還有很多沒有傳到中國來,這些都是中國的祖師親自去印度幫大家篩選的佛教精華,挑重要的帶來中國,讓後世的學佛人可以學習。
絕不能說出世法的小乘教,裡面還有人天乘,這說法跟祖師大德講的不一樣,根本完全錯誤。看經典要依祖師註解,絕不能加入自己的意思,若亂加自己的意思,那就要背因果,因為講錯了。所以大家要清楚。為什麼會判華嚴五教?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聽眾根器不一,有的根器很利,有的根器很暗鈍,佛在講經的時候,一音說法,有時是講給根器比較鈍的人聽;有時是講給上根的人聽;有時又講給中根的人聽。有一些人他需要的是人天乘,有些是需要次第修,還有一些根器很利的,一講他就能夠開悟,像有些菩薩聽佛講經,講了一個比喻,就得無量百千三昧門,這都是根器非常利的,所以祖師大德才分科判教幫忙挑出來,讓大家知道什麼是圓滿的,什麼是不了義的。圓滿的,我們應當要學習;了義的,應當要奉持;不了義的,就應當要捨棄。所以《無量壽經》講座中說到:修學佛法時,判教是非常地重要。但如果太著重於此的話,著到名相上去,那就天天在分別名相而已。就像永嘉大師說的:「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所以也不要太過於執著,只要曉得佛經是在講什麼,華嚴五教或天台宗的四教是在說什麼,就可以了。你能夠在這上面得到它的益處,那祖師大德判教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絕不要誤會,以為圓教包含著人天乘,學佛非要從人天乘先修起不可。不是這樣的,在圓教裡講的人天乘,是也沒有人天乘可得,聲聞乘也沒有聲聞乘可得。所以《法華經》說:「無聲聞弟子。」它舉了三車的譬喻,三車的譬喻就是:羊車、鹿車、牛車,這三車的譬喻就是指方便法,重點就在於吸引你出三界,離開六道輪迴。佛出世實際上是要講「一乘」。所以當你出了煩惱火宅之後,世尊等與大車,「大車」就是一乘了義,也就是《法華經》講的:「大白牛車。」是代表著一乘了義。所以佛說三乘只是為了要讓眾生入一乘法而已。實際上你若能直接接受,佛就不必用這三車的方法引導了。在《法華經》上講,當時候的眾生就是不願意接受,他才方便說三乘,既然世尊在經中已經為我們開權顯實,那就直接學一乘就可以,不用再經歷三乘的次第,乃至歷劫的勤苦修證。只要肯念佛、肯轉心念,一轉一切轉。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要給眾生的真實之利。
所以當看了華嚴宗的五教或天台宗的四教,就不要搞錯了。以為圓滿教包含了前面,所以就要從前面修過來,那又把圓教說為不圓了,根本就沒有體會到圓教的意思,圓教的意思雖然總收,但是又各各獨立,它也獨立在其他四教之外,所以稱為圓。是不即不離,這道理確實比較深一點,想要真正了解,就要去看華嚴二祖智儼大師的《華嚴一乘十玄門》,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今天這些只是略講,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誤會了。祖師大德分一代時教有五種,目的是要讓大家學圓頓了義,而不是學人天乘乃至聲聞乘這小教。想要在末法成就,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世尊在經典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就是告訴大家要學大乘、學了義法。唯有念佛,才能幫助你出三界、入一真法界。念佛人是如來的第一弟子,念佛法門不是小乘佛法,而是真正的大乘,是究竟的圓頓,希望大家能夠清楚,不要誤會。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中國的佛教,分成十個宗派,除了這十個以外的,都不算是佛教正規的宗派。這話不是主觀,而是非常客觀的,因為佛法的宗派,是要讓大家了脫生死,而不是推廣個人的理念、看法或是做法。
中國的十個宗派:淨土宗、律宗、禪宗、密宗、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這八宗是屬於大乘的宗派,另外有成實宗、俱舍宗,這兩個是屬於小乘宗派。在中國,這兩個小乘宗派,幾乎見不到,僅存的只有大乘佛法。這些宗派的開宗祖師,都是明心見性的,即使是小乘,他也都已經了脫生死,不再輪迴了。
像華嚴宗的初祖,帝心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再來;天台宗的祖師─北齊慧文禪師,也都是見性有成就的大禪師;繼而南嶽慧思禪師;天台智者大師,都是有大成就的。唯識宗的祖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人稱三車和尚,這些祖師都是有成就的。中國禪宗更有達摩祖師、慧可大師、……,這六代禪宗祖師一脈相承,至後面開五葉:臨濟、曹洞、……等,在中國流傳。律宗的終南山道宣律師,是持戒律有成就的。還有淨土宗廬山東林的慧遠大師。密宗的不空大師跟金剛智大師,這些都是密教的祖師。三論宗的鳩摩羅什大師、僧肇大師……等。律宗的道宣律師、宋朝的元照律師,還有明朝的慧雲馨公大和尚,寶華山寂光三昧律師、見月律師,及弘贊律師等他們之所以能夠開宗立派,教導學人修行的方法,根本是在於他「了脫生死,明心見性」,所以才能創立宗派,教導眾生修行。
不是說因為山頭比較大,有些錢,有些想法、看法、做法,希望大家能夠認同,就自己在佛門中創個某某宗、某某派,這些都不對。能夠開宗立派的,必然是所教的方式能夠令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才能夠說自己算是個宗派的祖師。所以,佛門是不能隨便亂開宗立派的,一亂開了,就有外道跟著仿效,他們也會說他能夠讓你明心見性,他們所教的只是附會佛法。那些人在佛門就稱為「附佛外道」。他們也會講些佛學名詞,也拿佛教的經典來講,但是裡面的內容都是他自己隨意編造出來的,義理偏差錯誤,灌輸大家邪知邪見,所以學佛要學正規的宗派。
現在更有很多附佛外道,說自己是禪宗的,已經明心見性,也有假裝是密宗的,或是乾脆說自己是哪一尊佛再來;或說自己是在哪尊佛或菩薩會下聽經的;或到處罵謗有成就的祖師,那些人也會說他自己是佛門中的一個宗派。所以這裡教大家揀別哪些才是佛教的正宗?其實就只有這十個宗派而已,在中國除了這十個以外的,基本上都是屬於附佛外道。或有人剛開始發好心要學,學到後來行為偏差,變成貢高我慢。像有的道場不教你修行,說心好就好,只教你做好事就可以,認定還要再來做人。那種也說他自己是個宗派,不過那不算是修行道場,它那個「道」是輪迴道。那個「場」是「鬥爭場」,是「是非場」,全都是是非,因為無論是做好事、做壞事都是是非。做那些事都不能成就道業,更不能了生死。
百丈大師講:「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無事就是沒有好事,也沒壞事,沒有種種是是非非,乃至心裡都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即使是身住在都市當中,實際上就等於住在古叢林當中。以心地為道場,才是真正的道場,因為直心是道場、清淨是道場。
現在學佛,要先認識並了解這十個宗派,才不會被騙。每個宗派都有它真正的傳承,現在有些人自己剃了頭,就說是臨濟宗,是修禪的。更有一些在家人,說是禪宗別傳,傳到他那裡去了,那都是胡說八道,絕對不可信!
禪宗又分五個支派:雲門、曹洞、法眼、臨濟、溈仰這五宗,這些都是禪門的正宗,所以不要學錯了。以現代來看,淨土宗比較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也要注意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古德之所以能夠在一方教學,開宗立派,就是因為他所說的跟經典相應,他有真正的成就。當然,他所說的必然都是凡夫所不愛聽的,因為凡夫太執著了。
如果有人專講你愛聽的話,順你的欲望,當你要錢,他說:「你來我這裡拜,就會有錢」,那你是因為愛錢才去的,不是想要修行。其實他所教的修行方式都不對,全是「非因計因」,不符合因果。如果你愛名,他說:「你來我這裡,我讓你出名」。如果你喜愛神通,他還可以讓你選,看你想要天眼通或天耳通……,各種花招都有。一個凡夫有這些能力,「天眼通」是要看是非用的;「天耳通」是要聽是非;「他心通」是想要知道人家心裡面在想什麼,這些都是愛搞神通而不是要修行,他騙你:「有神通就算是見性了」。其實,見性不一定會發神通,有很多的神通,其實都是妖通,或是鬼神來附身的,或是術通,所謂「術通」就是他念咒語用法術,也就像現在的魔術一樣,看他在那裡表演,好像是真的,實際上那是幻覺,就像以前印度的幻術。所以對這一切不必好樂,一旦好樂神通、好樂速成;那些人再講一些禪宗的公案,講一些似是而非的玄妙話語,你就會信以為真,以為遇上高人了;他再眼睛瞇瞇地開三分目,帶串念珠,裝著一副看起來很清淨、很有修的樣子,那你就一定上當。這話已經講得很白了,其實佛書上都有說到,他那叫「詐現威儀」。所以總是勸大家自己要看佛經,釋迦牟尼佛早在幾千年前就把這些人的騙術伎倆講得一清二楚,若能多看經,就不會受騙上當。如果看過佛經還上當,那只能怪自己,這麼好樂這些神通感應!好樂這些名利或是感情的事情,其實這些統統都是心中的罣礙。因為有罣礙,所以有煩惱。有煩惱又不想解決,只想貪到心裡面要的東西,才會去求外道法,求不了義法,然後再催眠自己,騙自己說有在學佛,也有想了生死,實際上這就是自欺,欺騙自己後,再去廣傳給大眾,那就是欺騙別人,到後來也都在三界六道裡輪迴。
這是說如今在台灣佛門裡面的狀況,確實有很多的附佛外道混在裡面,或是自行開新門派的,雖然他們的群眾也不少,但是多數人心裡面不是真正想修行。或許原本有少數人是想修行的,可是不曉得去錯了地方,所以即使看經典,也因此不契機、不契理,這實在也沒辦法。所以希望大家能善於選擇,知道佛教在中國只有十個宗派是正確的,要能依照這些正確宗派的正確行法來學習,就不會走錯冤枉路,才不會到後來錢也沒,房也沒了,自己修行還著了魔,所以一定依照正確的方法修。過去有祖師大德實修的經驗過程,在前面給大家做引導、做保證,因此可以百分之百地放心看、放心學,從一開始學佛就是正知正見,有正見就不必擔心在修行當中會著魔,也不會受神通感應或是奇怪的事相、神變所誘惑。

念佛的方法
念佛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覺悟,而不是在念佛時體會身上輕安的感受,或覺察自己的妄念、起心動念,這不是淨土宗教的方法,也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
覺察妄念其實很簡單,只要心靜下來,自然就能覺察得到心在浮動,一浮躁就看不到妄想。所以不必刻意尋求伺察─「尋伺」,這一念「尋伺的心」正是要降伏的,因為這就是攀緣心。如果將攀緣心當作是覺悟的心、當作是清淨心,那就錯了,那就是認妄為真。
「五種菩提」講到:第一個是「發心菩提」;第二個是「伏心菩提」;第三個是「明心菩提」;第四是「出到菩提」;第五是「無上菩提」。
「發心菩提」就是對於「真如實相」沒有懷疑,能夠信入、信受、然後能夠體認得到。
再來是「伏心菩提」,要調伏煩惱,才能夠成就無上佛道;煩惱調伏才能明心得諸法實相,這是「明心菩提」。
明心後斷分別我法二執才算入「出到菩提」斷俱生我執,也就是無生法忍到薩婆若境界。到「無上菩提」就是等覺、妙覺。是斷俱生法執,全部都斷乾淨就是圓滿菩提。
學佛的菩提道上是要你斷煩惱,不是要你在念佛或是打坐、參禪時在那裡感受,體會禪的法喜、念佛的法樂。那樣都是落在覺受當中,掉到生死根本裡。在末法若沒有祖師大德、沒有善知識引導,大家就會以為披了袈裟的人知見就是正確的,其實這種觀念不對。經典教我們判別善知識,就是他的知見必須要正、教的方法要正確,而不在於他的形相,形相如能是出家相,那非常地好,如果不是出家人,只要知見正確,教的方式如理如法,即使是在家人,也可以依止。無論修行淨土法門或修行任何法門,都要斷煩惱,煩惱沒有斷,說再高的道理、再妙的境界,都是枉然。要先降伏才能斷,所以,沒有做到第一步降伏它,是不行的。現在外面許多地方,教學方法都錯誤,他教你在打坐的時候,感受這色身,觀察、調整這身心,這些說法都是從他的妄想而來,因為歷代的祖師大德就是告訴你:「老實念,不用打妄想」。
不要管妄想多或妄想少,今天念得輕安或是念得法喜,還是念得滿心煩惱,一切不用管。就抓一個重點:念佛的時候,不刻意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將全部的注意力專注到佛號上去,從這裡去入手、去用功,那麼你一定可以成就。不要妄想:這樣念什麼時候才到頭、才能夠明心見性、才能夠伏斷煩惱?就是一直念下去,煩惱不用刻意去降伏它、消除它,它自己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叫做「暗合道妙」。暗合就是指潛移默化。明明是念一句佛,就從有念入無念,從往生而悟無生。往生淨土看似有生,但是到那裡,就能證得無生法忍。所以十方諸佛稱歎淨宗法門,是一切菩薩之所皈依,就因為它有這殊勝妙處,每個人都能修,每個眾生只要肯修的都一定會有成就,只要用的方式對,用心正確。道綽禪師的《安樂集》說:「淨土宗是易行道」,意思是在所有的方法當中,相當容易修持,而且成就非常快速。所謂成就非常快速是講降伏煩惱的速度。你現在起煩惱、難過、發脾氣了,你就把你的心念,全部投注到佛號上去。你煩惱的心、浮躁的心、瞋恨的心,當下就化為清涼,這就是很明顯地轉煩惱成菩提,久而久之,工夫越提越切,越轉越深,就能夠轉身見、能夠破我執,就這樣綿綿密密地用功。在這當中心要老實,不要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否則到後來統統都是著魔,或是變成精神有問題,那修行就走錯路了。所以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把心給降伏住。怎麼降伏?就是剛才說的:一心一意安住在佛號上,不要起第二個妄想,也不要去感覺身怎麼樣,當心在躁動,你不要跟著它,也不要看著它。那是煩惱的影子,你不用看它,只要不管它、不隨著它去,就可以了。這些方法都是祖師大德教的,能這樣子使用,一定會有成就。
要是用現代人教的方法,在那裡想、觀照,去著在覺受上,那都落到受陰裡去,這就叫「想陰」,因為他是在打妄想,不是觀照。觀照是離念的,不是坐在那裡想一個道理、想一件事情。
所以禪宗修行要一個話頭,這話頭是幫助你離念,所以它不叫做想也不叫思考,它叫參,「參」就是參究。雖然在念這話頭,但卻是心要順著這話頭,離一切妄念,不是「想」意思,所以叫參究。佛法是教人離念、離妄想,不是教你在念佛裡打妄想,去感受這身心世界是怎麼樣的。
還有的法師很誇張,說「念佛一柱香就像人生的一首曲子」。實在是沒有必要這樣形容,統統都是墮到妄想裡去,他還覺得自己像個大詩人一樣,多有文才、多有豪情,這種都是賊心不死,沒有辦法了生脫死、沒有辦法成就。這種人再穿著袈裟,透過電視廣播乃至網路傳達出來,根本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所以一定要講出來,讓大家知道淨宗正確的行法。修行的方法依淨土宗祖師教導的方式,以及依淨土宗東土、西土的大德,也就是印度乃至中土歷代的祖師這樣教下來、傳下來的方法來修,一定會有成就。

這一念心不可信
來道場共修,要萬緣放下,才能夠一心念佛。每位同修自己要反省、觀察,自己對這世間是不是貪著得很嚴重!不然會像祖師大德所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說念佛人嘴巴在念佛,可是心裡面還是將世間事掛在心上。一遇到世間自己在意的─兒女、子孫、錢財……,諸如此類的事,總是掛著這些事情在念佛,如此用功:第一、功德非常有限;第二、你念的佛號是散亂的,所以叫「口念彌陀心散亂」。
念佛,這句佛號叫「無量覺」,既然是覺悟就是沒有罣礙,沒有顛倒夢想。「顛倒夢想」就是對於這世間的一切計畫、所有罣礙的事情,存在你心中,這就叫顛倒夢想。希望好的還要再更好,種種的欲求沒有終止。這裡講的是包括從小漸大,不是粗的,而是微細的。這樣會使你念佛的工夫沒有辦法增進,也不會有成就。
像這樣來道場共修,有來等於沒來。所以,真正修行用功,是在生活上去放下自己的愛欲,放下自己的嗜好,心中所罣礙的一切都要放下。
在道場常常聽到有些同修講:「我以工作為主、家庭為主、課業為主。」以為給法師這樣一個理由,就可以逃得過法師的詢問,在法師面前能夠應付得過去,但是你卻逃不過自己的業力,我們非常地清楚,其實這些藉口統統都是給自己輪迴、下三惡道,找最好的理由。因為你不了解修行。修行在哪裡修?修行沒有離開生活,所以,不要說你是以課業為主、以工作為主、以家庭為主。要記得自己是學佛人,已經皈依了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要以修行為主。為什麼呢?因為修行不會離開你的工作,不會離開你的家庭,也不會離開你的生活環境,所以不要自己欺騙自己,明明自己心很貪著世間,對於家裡放不下,不願意參加共修或不願意修行,就給自己一個符合世間認知的理由,說:我現在家裡很重要、工作很重要。實際上,時間不會等人,一旦無常來到,你又要使用什麼樣的資糧,去了脫生死?
這一件事情很重要,生死沒有了,即使你念佛,修這些福報都還是輪迴。所以在念佛的時候,特別強調心態,你對於這世間是不是放下了?是不是看破了?你以萬緣放下的心來念,才叫「一心念佛」。在道場是練功;在生活上是用功,就把自己在道場學的拿出來運用。對於世間事情要能夠放下,不要一件事情掛在心上,總轉不開來,總起煩惱。這正是廣欽老和尚講的:「人我相太重、得失心太重。」總地用一句話來講─就叫「業障重」。什麼是業障?罣礙心重就是業障。所以修行要發菩提心,要真正了生脫死,不可以欺騙自己的發心,以為自己有在學,以為這樣子就算有在用功,實際上還差得非常遠。
這樣講,是希望你們能夠再更精進、再更發心、更用功,不要「得少為足」。因為很多人認為自己聽經聽很久,也會念佛號,也會背經咒,就很了不起,其實這些都是事相。重點是:罣礙心能夠放下。其實心本自空寂,也無物可攀,無物可著。眾生就是因為不明了「真如佛性」,才妄生愛染。如今就藉由佛號,把這一念執世間為實有的妄心打掉,之後真如本性就會圓滿現前,你就得大自在,走到哪裡都自在,都沒有障礙。你就不會說:「我以工作為主,或家庭為主,或是學業為主。」會講這種話的人,表示根本沒有在修行,而且你也不了解什麼叫學佛?什麼叫修行?一般道場的法師聽你這樣說,他拿你沒輒,只能說好吧!既然是個世間人,你就以課業為主、家庭為主好了。
實際上你不是以什麼為主,而是你心裡放不下世間,像《法華經》講的,癡愛心太重放不下,轉不過來,那要多懺悔業障,佛號更要多念。每天念一萬聲佛號其實根本不夠,如果是有在念佛的,一天大概念三、四萬聲是很正常的,稍微用功一點的,可以念到七萬、八萬聲。黃念祖老居士在臨終前三個月,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他一天只睡兩個小時,其他時間都拿來念佛,他後來往生得非常地自在,沒有任何的罣礙,那麼這是工夫,真正成就,沒有罣礙的人,他給我們做出來的樣子。越念佛就睡得越少,昏沉蓋就越輕。所以,當對於世間放不下,佛號就要多念;對於經教義理契入不了的人,也是要多念佛號,只有念佛可以幫助你契入佛所說的法。透過念佛,佛經所講的你才能懂。
平常一講到佛法在問經教的事情,每個都昏昏沉沉,要是講世間事,就非常地有精神,為什麼?這就是世間心太重,業障太重。一講要問佛法,還要先準備、要看,怕等一下會忘記,實際上這就是業障太重。
上台講經不用稿子,是因為平常就在念佛,平常就跟佛菩薩相應,一旦相應,經典翻開來,講的就是平常的事情,就跟吃飯喝水一樣,所以沒有障礙。而你們翻開經典,還要去查這句是什麼意思,怕講錯!怕有問題!那表示你心裡沒有佛法,你心裡真有,翻開來就能跟「真如實相」相應。但是還沒有工夫以前,你要遵照祖師大德所說的去講、去研討才行,你不能自己想一套,以為自己平常有在念佛了,就可以拿自己的看法來解釋,那你就錯解我剛才所說的意思了。教大家念佛,更重要的是心要覺悟、要能夠放下,這才是念佛真實的義趣。

菩薩心慈悲行
精舍提倡素食,相信大家吃了一陣子素食,都能夠體會到素食的利益。還沒有落實的人要趕緊跟上腳步,因為我們不光是義工吃素,連義工的家人都吃素了。
佛法是希望眾生能遠離殺業,每個眾生都能夠吃素,那就不會共業刀兵劫,慈悲心也會增長,過去的殺業也會漸漸消掉,這對修行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在家庭當中不要人情,家人沒吃素,你還幫他買葷腥給他吃。菩薩戒講:「自作教他,見作隨喜。」雖然自己沒有做,但是你去幫他買,是「教他殺」,一樣都有過失。遇到人家吃葷腥,要勸他不要再吃,你不能說:「哎呀!沒有辦法。」或是說:「你沒有因緣,那就吃吧!」這說法是錯的,那你也同樣是犯菩薩戒,都是失去了慈悲心,沒有替眾生想。要知道,你不吃葷腥,你不會死,可是若你要吃葷腥,那這些眾生會因你而死。你想想,如果今天換成是你,或你的父母、家人,或是你的小孩,要被人抓去殺害下油鍋,甚至有的時候就在你面前,那種瞋恨心有多深。所以這些動物對殺手的瞋恨之深,是可想而知的。這一生因為你福報大,牠沒有能力報復你。可是來生就不一定,在報仇的過程當中,所謂一報還一報,牠的瞋恨心會加重,對你下手報復的殘忍程度,一定會越來越重。所以佛教所有的眾生、所有的佛弟子,都應當素食,這是增長我們的慈悲心,不光現在要素食,這一生要素食,乃至盡未來際都要素食。
祖師大德講:「莫更造新殃。」就是要我們不再造作新的罪業。這是事相上的不殺,進而要提升,做到理上的不殺。所謂理上的不殺生,是要了知「一切眾生是同一體性」。吃眾生肉,等於吃諸佛如來,因為經典上說,這些眾生都是你過去父母,是未來諸佛。不但牠未來會成佛,牠過去生更是你的家親眷屬,甚至是你的父母、師長,只是牠曾造了惡業,墮在惡道,而你也沒有出輪迴,又有隔陰之迷,所以沒有辦法知道牠是誰。你想想你這一生吃了多少眾生肉?那等於是吃父母的肉,你又殺害了多少過去生跟你有緣的人?你殺害自己的父母師長,殺眾生、殺害自己的六親眷屬。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與自己是同一體,既同一體就都有佛性,有佛性就一定會成佛。成佛需要緣,所以你要跟他結好緣,你要幫助他,當然就不能令他生煩惱。乃至學佛的人走路,走路不是眼睛看天上,那是傲慢。佛教我們走路眼睛開三分目,除了有攝心的作用以外,還是要小心腳下的蟲蟻,不要踩到牠們。因為還沒有證阿羅漢,阿羅漢走路是浮著,走路時腳不會傷到蟲蟻,可是凡夫就要仔細看,要看清楚了才走。古代出家人平時出門,錫杖上面掛有環扣,走路的時候錫杖會響,托缽的時候可當門鈴使用,通知大家有出家人來托缽。走到山林當中,也是告訴動物有人靠近,要牠們不要擋在路上,萬一不小心被傷害。所以錫杖的作用,是為了要保護眾生。從農曆的四月十五號到七月十五號,出家人要結夏,不外出托缽,就是因為這三個月當中,蟲蟻特別多,怕出門傷害到了眾生,所以佛制戒,盡量不要出門,是為了保護眾生的性命。當然,自己在道場用功,也是增進自己的道業,所以是一舉兩得。
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一缽水裡有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淨水咒,如食眾生肉,所以告訴我們要持咒,這咒語在《毗尼日用》當中都有講到。釋迦牟尼佛連水中的生物,都不忍心殺害,怎麼會說佛沒有提倡素食呢?《涅槃經》、《楞嚴經》不准佛弟子吃肉,更說吃肉的眾生不是佛弟子。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在末法,誰告訴你可以不要吃素,可以開方便的,佛在《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講得非常清楚明白,他說那些都是波旬子孫,是魔王眷屬,而且不光釋迦牟尼佛這樣說,過去諸佛也這麼說,未來的諸佛還是這麼說,所以我們一定要落實世尊教我們的健康飲食,也就是素食。
「素食」,對外可以跟眾生結好緣;對內可以長養自己的慈悲心。自己跟眾生是同一體性,都有佛性,沒有任何的差別,但你一吃牠的肉,那就起了冤懟,就有能所對待。所以要知道,除了要做到事上的不殺生、不吃葷腥以外,還要了解佛教它的道理,要做到理上不殺,也才能更深入在修行上做到不殺:了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乃至殺與不殺都是同一體性,這是較深的義理。所以從一條不殺生戒,你持得好,就可以圓滿成佛,所以菩薩戒將其列為第一條,是有它的意義存在,也是暗示我們「不殺」非常地重要。
所以你們回去,除了自己要吃素外,要善巧方便讓你的家親眷屬都吃素,進而影響你的親戚朋友也吃素。譬如說有家庭聚會的時候,你不要再搞人情,認為只有自己一個人吃素,其他的人都吃葷腥,就隨順他們去吃葷腥,或是去葷腥餐廳,自己吃著不乾淨的素食,如果你是家中的長輩,你要讓他為你,全部都辦素食,藉機會讓大家都吃素,這個才是對的,這不是麻煩人,這是在救眾生命,也是避免家人造更多殺業。那如果你是晚輩,你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善巧方便,用健康、環保……等等理由跟大家勸說,希望大家陪你吃素,那這一次的聚會就非常圓滿了。不然就因為你們全家團聚,就讓人家全家死光光,那就不圓滿、不吉祥了。我們學佛人,要有惻隱之心,要能推己及人、推己及物。這「物」就是動物。對你自己也是修福、修功德;對於眾生,牠們也不會因為你們的口腹之欲,而感覺到驚怖、感覺到害怕,而結惡緣。這是佛弟子應當要做、要遵守的。
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蚊蟲、螞蟻、蟑螂……,你也不要去殺害牠們,只要警告就好,讓牠不要來騷擾你,當然,前提是你居家環境要做到整潔,一些防禦的措施要先安排,才不會因為家裡蚊蟲、螞蟻多,就要來殺生,然後再給這些蟑螂、螞蟻冠上罪名,說牠是害蟲。其實只因為你不喜歡,所以牠就變成害蟲,給牠扣上一個罪名再把牠殺害,甚至殺害牠全家,這樣是不對的。
中國歷史自古以來,有人被滿門抄斬,他過去生的因果就是如此。如果隨便找個理由就把人家全家殺害,那這些動物來生投胎若有福報,他一定會報仇,他也把你全家都殺害。這道理是一樣的,這當中都是有因果的,不會沒有因果,這一點大家都要知道。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信心銘》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是告訴我們,修行要求無上菩提不是很難,只要你「不要揀擇」。什麼叫揀擇?「揀擇」就是分別的意思。帶著凡情分別:分別大乘、小乘;分別了義、不了義;分別究竟、不究竟……。你心裡面清楚知道其差異,但是絕對不生對待的心。
要曉得,一切法無論是究竟,或是不究竟,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這些都是自己心中的幻相而已。但是凡夫總喜歡在世間法中揀擇、分別、愛憎,認為有好有壞,有善有惡,在世間法中出不來。等到學了出世間法,又變成厭棄世間。所謂「棄愛樂捨。還滋愛本。」捨棄了世間的恩愛,貪著於禪定的覺受,喜愛耽滯於修行的清淨境界裡,這是捨受,叫「棄愛樂捨」,但愛心還是沒除,「還滋愛本」,所以都是墮在愛憎取捨當中,並沒有出離。真正的佛教是講一乘:沒有善、沒有惡;沒有人、沒有我;沒有是、沒有非;沒有對待。「至道無難」,就怕你心中生起了對待、生起了妄想,這妄想對待就是你的揀擇心。
所以後面講:「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只要你沒有愛憎心、沒有取捨心,自然契入。即使念佛,嘴巴執持名號,心裡想佛,也不要有「這尊佛殊勝,其他諸佛卑劣」的心,認為「娑婆是染,極樂是淨」的念頭,只要知道就好,但是心裡面,絕對不生一絲毫的差別念。大乘佛法說難不難,但說容易也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又要清楚地分別,又要完全地不執著,所以不是像世間對待法,不是善,就是惡,很容易學。大乘佛法剛開始沒那麼容易,但是隨著熏習的時間久了,你就能夠契入佛所講的境界。
什麼叫「了了知無一物」?就是了了知,但是心中無一物,這個境界慢慢你就能體會得到,只要你常常這樣用功,你的業障自然就消掉。在淨宗,它給你一個方便法,只要你愛憎心生起的時候,很簡單,你就提起佛號來念。可是大多數念佛的同修,愛憎心現前時,並沒有提起佛號,沒有做到憨山大師教的:「即將念佛斷癡愛」。沒有把念佛用來斷自己癡愛的心,那麼愛根還是在那裡,隱隱地作動,只是自己不曉得。一旦遇緣起現行,就牽引你去輪迴。祖師講:「至道無難」。就是說:要成佛不是很困難,就是錯在這愛憎、揀擇的心,用佛號把這分別取捨的妄心念掉,或是用大智慧把它看透、看破它,那麼你就洞然明白。「洞然明白」就是完全地清楚。對於佛性、對於心性,就能全然的契入,沒有一絲毫的煩惱、沒有一絲毫的愛憎,就叫洞然明白。即是徹見諸法源底,這是學佛最終極的目標、最究竟的方向。
祖師告訴我們:修行的要點就是除去愛憎心,尤其現代的人愛憎心特別重,很容易起煩惱、發脾氣,我相很大,人家不能講你一絲毫的過失,一講馬上就起瞋恨心,就起愛欲心。什麼愛欲心?就是愛著自己的面子,所以被講就在起著瞋恨,所以叫愛憎心。怕自己丟臉、怕被別人說,就起了一念保護這虛妄我的心,所以你沒有辦法捨離愛憎。所以祖師說:「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自己修行、學佛,在這上面要多下一點工夫,愛憎心不要太重,老是看這不順眼,看那不順眼。有誰跟自己講的一樣、跟自己想的一樣,就叫正知正見;跟自己想的不一樣,就說是知見錯誤。不能這樣判斷!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愛憎心都一直在隱隱地發動,只是你沒有覺察到它。它就像家賊一樣,家有賊,你還沒有辦法發現,甚至認賊作父,把這愛憎心當作是「我」,是我的感受、我的想法,甚至把它供奉起來,認為誰都不能違背我的愛憎心、我的想法。如此,你想要念佛、要成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阿彌陀佛想接引你,可是你的愛憎心太重了,沒有辦法往生淨土。因為愛憎心就像鐵鍊、枷鎖一樣,把你牢牢地繫縛在三界、六道輪迴裡面,你不能超脫,你想要解脫也沒有辦法。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平時你在用功的時候,它現前,你卻沒有對治它。所以《信心銘》一開頭「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一句話講得非常地好、非常地透徹、非常地清楚。修行要抓到重點,不要只口談心性。所謂「說來句句空,行時步步有」,跟你講三界是空的;講身心是空的。但是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卻處處著、念念貪愛。所以絕不能口說空理,心著有為,這樣絕不是學佛人,不是真正在佛法當中修行的人,所以《信心銘》一開頭,這一段話是提醒我們,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重點在哪裡?怎麼去修才能夠真正的有成就。不然即使你在佛堂裡面念阿彌陀佛念得很好,一個妄想都沒有,等一下出了佛堂、出了道場,不要說還能夠保持剛才的境界,面對人、事、物的時候,你馬上就起煩惱、開始散亂,愛憎心馬上生起來。所以為什麼念佛念很久,或參禪很久,都沒有辦法成就。不是大乘佛法不行,而是你用功、下手處錯了,沒有在緊要關頭的時候,把修行的法門提起來,把用功的方法拿起來用,所以你的煩惱終究沒有辦法斷除。之後再遇到一些退轉的人,他告訴你:「大乘不行,我學好幾十年了,你才學幾年。我現在不學了,我要去學小乘,小乘比較實在,可以感覺到自己有在呼吸,可以發現身心是不淨的、是假的……。」你聽著、聽著就退轉去學小乘。等學小乘後,一樣沒有真正用功,還是沒有成就,遇上人家在提倡《弟子規》,你就再穿鑿附會之前學的大乘,說:「佛法、世法都一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就又退轉,這次完全退成一個世間人。所以,不是大乘佛法的問題,而是自己根本沒有在該用功的時候用功,都是選在好環境裡面,只在念佛堂、禪堂,或是自己關在寮房裡面用功,所以工夫沒有辦法增進,遇到境界的時候全部忘光,提不起來,久而久之,你覺得用功沒有得法喜,煩惱還是很重,你就會退心。
用《信心銘》開頭幾句話,供養給全部的修行人,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修行要從「去愛憎心」下手,從這裡去觀照、從這裡去回頭,才有希望成就無上菩提,才能夠洞然明白。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9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目 錄
打破昏沉       
清淨心流通正法    
對治懷疑的方法    
如何不共殺業  
念佛的資糧
萬法皆空 因果無生   
平平安安善緣好運     
放下貪愛 深信淨土   
一行三昧     
怎麼分辨什麼是法寶
懺悔的方法
淨宗修學的次第      
攝心念佛的方法    

打破昏沉
有些同修在念佛時,常常陷入昏沉。「昏沉」就是睡覺。邊念佛邊睡覺,邊睡覺又邊念佛。這樣念不會有工夫。
為什麼念佛會想睡覺?
自己要看看是什麼原因。是身體很累?還是今天做了什麼事情?那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工作量,換成是在別的地方,自己還昏不昏沉?假設說是因為今天工作很多,到了念佛時間來念佛,所以才昏沉打瞌睡。那如果是在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情,譬如說:是在看電影,自己還會不會睡著?應該不會。
若是在跟同事吃晚餐、聊天、講閒話,自己還會不會想睡覺?雖然工作很累,但自己還是沒睡著。
所以很明顯地就是自己心在散亂。心是昏昧的,不是正覺。
所以在念佛時才會想昏沉,提不起精神來。
因為平常攀緣習慣了,所以一有雜亂的境界可以攀緣,精神馬上就能提起來。但是在念佛的清淨境界裡面,你卻沒辦法安住,不但提不起精神,反而覺得很煩亂,覺得很約束。
這就是工夫不夠,絕不能了脫生死。
念佛不是圖身體舒服,或氣脈很通暢,這都不是主要目的。只要念佛念到心通,氣脈自然通。身心就感覺舒暢,晚上也睡得少,也吃得不多。這是業障消的現象,也就是自己心越來越清淨了。但這個境界不是刻意求的,有的人認為自己吃齋,或是六齋、十齋、或是乾脆就持午,這樣子心就會清淨。其實這只是助緣,但是心若真正清淨,自然就吃得少、睡得少,只要稍微睡一下精神就恢復了,因為自己的心沒有散亂、沒有在打妄想。
來到精舍念佛的這個小時,一定要要求自己絕對不要睡覺。因為這樣睡習慣了,佛號就念得不得利益。因為念的佛號不純、不正,反而念佛沒有辦法成就。因為你不是真正用心在道上、在念佛上。其實,只要肯真正用心,那佛號絕對可以念得好,絕對可以除掉昏沉蓋。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用恭敬心、用至誠心,至誠專念,如同阿彌陀佛就在面前,看著自己念佛,那就絕對不敢打瞌睡了。或是想像著護法善神在旁邊督促,一打瞌睡馬上就粉身碎骨,那這睡意就消掉了。對治昏沉的方法很多,可是大家都太愛惜自己,覺得不能讓身體受委屈,不能讓自己受傷害,所以就任由它昏沉。昏沉絕對不行幫助大家出三界。昏沉久了就會墮三惡道。所以佛門有首偈頌:「聞鐘臥不起,護榻善神瞋。現世減福慧,死後墮蛇身 」以前的叢林寺院叫起床是先打板,然後擂鼓,再來是敲鐘。如果聽聞到叫起床的打板聲甚至鐘聲,那已經快要做早課。若還躺著賴床不起身,寺院道場的床榻有護榻善神會生氣。底下講「現世減福慧」是說現前你的福報、智慧必然減損。因為你耽誤上殿做課的時間,這是損自己的福報。該清醒時,心還在昏沉,那是絕對沒有智慧,福慧當然減少。「來世墮蛇身」,你來世必墮蛇身。喜歡躺,就會墮落到畜生道去,永遠都趴著,都躺在那裡,這就是果報。
聽了這首偈頌,心裡不要想:「好險!我沒出家,也沒住道場。」告訴你,一樣有問題,而且你的福報還不夠,還沒有護榻善神可以督促你起床,那必然福慧大減。那你們要怎麼受持這條?「聞鐘臥不起」,這鐘不是寺院的鐘,而是鬧鐘。家裡鬧鐘響了,不要再躺在那裡,心裡面要作如是觀,要想到護榻善神會瞋恨。肯對治昏沉蓋,那就真正有護法善神會護持你、提醒你。不是說學佛不能睡,而是睡得過多是不好的。睡眠在唯識宗講它是不定法,不定是善或是惡,要是睡得剛剛好,精神體力充沛,可以進道。如果睡太多,它就屬於惡法,是會障道的。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就有講到樂於睡眠的二十種過失。一者懈怠懶惰。二者身體沉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皰。八者不勤修習。九者增長愚癡。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闇濁。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這些都是樂於睡眠的二十種壞處。知道睡眠是不定法,所以用功的時候要能提起精神來,絕對不可以睡,這樣用功就是提起正念。不但來道場訓練這一支香不睡,回去做早課也不睡。想睡的時候,如果當時是坐著念,那就站起來念。有人在家裡做課是坐著的。像佛門早、晚課都是站著,因為怕你睡著,所以很少是坐念的。早上起來精神不好,還讓你坐著念,那根本就是讓你坐著睡,不是坐著念了。學佛人要用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昏沉。以前我們如果想睡覺,就用鼻子吸水,把水吸進鼻子裡面,再從嘴巴吐出,用水嗆自己,嗆到自然就不會想睡覺。如果一念佛馬上就睡著,該用功時卻昏沉,這昏沉是業障,不是真的很累。所以修行要肯捨得這色身,把自己的昏沉蓋給除掉。絕不能任著它去。如果放著由它去,那你用功的時間不但少,而且品質也下降,這對於成佛沒有幫助。表示自己心還是在迷惑顛倒、在昏昧當中。這業障不除,想要往生淨土那大有困難。所以,要發勇猛心、發精進心。至少大家要有一些正面的方法,讓自己精神一下。
能不能成佛是在於眾生分上,在於自己能不能修行,願不願意對治煩惱習氣。像祖師大德開示的《信心銘》所講的「繫念乖真,昏沉不好」。「繫念」是說你心裡面不停地在打妄想,「乖真」是說這與真如本性不相應。昏沉真不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所說是提供給大家做為警惕,一定要記住。不然念佛念到後來墮三惡道,連怎麼墮落三惡道都搞不清楚。心想:「奇怪,我念佛怎麼會下三惡道呢?」就因為自己邊念邊昏沉,沒警覺。大家常從資訊中看到有些動物有善根,牠看到佛像也會作揖,甚至會念佛。雖在三惡道裡,福報也很大,因為牠過去生在佛門裡有種善根,都有結好緣。但是在用功的時候牠懈怠昏沉,不願意精進。所以雖然修行,還摻雜著其他的業報在裡面,雖墮在畜生道中,這一生看到佛像、出家人還會特別高興,但牠畢竟有牠的果報存在。所以每位同修自己要注意、要檢點,絕對不能讓自己想睡就睡,想昏沉就昏沉。一旦鬆懈,心就開始放逸懶散,貪著睡眠的感覺,一貪著就落於覺受,而修行落於覺受中就不能成就。

清淨心流通正法  
流通佛法要用清淨心,大家是在幫釋迦牟尼佛做事情,在護持佛法。所以,在流通法寶時,不要帶有私心,不管是哪間道場印的,只要是正法,都要流通。有些佛門的在家人心量狹窄,帶著世間心,認為:「我的道場若是流通你印的法寶,那信徒就被你搶走了」。或是認為:「我印的法寶給你流通,人家就會去你那裡」。像這種心態都不是學佛人該有的,這完全是世間人的心態。去這種地方發心做義工是沒有功德的,因為他的觀念自私又錯誤,當然做法也就會錯誤。錯誤的觀念、錯誤的做法,就導致不如法的事情發生。
整個佛門是一個大僧團,有這種世間觀念夾雜在僧團裡面,就會造成僧團不和合。所以在流通正法的時候,要用清淨心做。不可以任何理由障礙別人請法寶,除非你確定請法寶的人有意破壞正法,有意毀壞法寶,那就可以不送給他。除此之外,有人請法寶絕對不能障礙,因為這是十方的信施,你障礙了法寶流通,等於障礙眾生聽聞正法,所以絕不能拿一些藉口來做障礙的理由。有些同修初學發心流通正法,他不一定是屬於哪間精舍,或是有成立道場的形式,只是純粹發心做,這種我們都很讚歎。因為剛發心,有些事情不了解,精舍會教導你,讓你做得更圓滿。因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在佛門裡,世尊教我們,絕對不捨棄眾生的慧命,也絕對不可以因為流通時有些小錯誤就終止供應法寶,因為每個流通處,都有它的法緣,如果因為個人的瞋恨、私心,或是分別心,而不給予正法,那這一方眾生的慧命就是你斷掉的。障礙眾生聽經聞法,果報是非常恐怖的!我從小學習經教,就懂得這道理,絕對不敢障礙眾生聽經聞法的機緣,更不會在佛門裡面,妄生分別法寶是誰印的或誰要請。只要正法可以久住、佛法可以流通,這樣就是如法。
所以,來精舍請法寶,沒有人會阻擋你,也沒有人會審核你。我們會管理法寶,只有佛陀正法才能進來,不是正法,就不會讓它進來,精舍沒有流通《弟子規》這種世間法。精舍只有佛法,絕對不會用一些章程來限制大眾請法寶。甚至如果是個人想發心流通正法,精舍也都盡力隨喜護持,讓你能夠歡喜地跟眾生結法緣,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教的。因為佛教講的是教育、是教學,如果你不懂,而你想學,道場可以教你,給你經驗,如果還是做得不如法,那就再學,學到如法為止。
流通法寶的單位,不能因為流通點一、兩次做錯、不如法,就給對方扣上破壞佛法的罪名,其實是你智慧不夠,不善教化,是你存心不願意法寶流通,不願意正法久住。這種人應該去讀《法華經》,看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用了多少的善巧方便。憨山大師講:「你不讀《法華經》,不能體會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心願以及善巧方便」。眾生確實難度,眾生雖然想學,也想成就,但是習氣很重,所以佛舉比喻、說因果、講心性讓眾生成就,甚至化身千百億,隨眾生的根器來度脫,有時候佛不一定跟你說佛法,有時候佛只是跟你結個緣,給你種善根。你口渴,他幫你倒杯水,也是他跟你結緣,這都是佛菩薩度眾生的善巧,絕對不會捨棄哪個眾生。只有凡夫才會帶著自己的瞋恨在決定事情,帶著自己的好惡在面對眾生。如果你是單獨個人,當然沒什麼影響力,可是如果你掌管著十方的信施,或是你帶領一間道場,那你造的罪業就非常重。
學佛絕對要深信因果,這一生給人正法,那生生世世都能聽聞正法。你此生贈送大乘經典,你生生世世都遇得到大乘法,這福報不光是在你身上,也在你的子子孫孫上,他們都能夠聽聞佛法,甚至因為聽聞正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跟大家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精舍流通佛法,絕對不帶私心,所以只要是正法,我們都流通,知見錯誤的就沒有流通,也不提倡,能這樣做下去,心是清淨的,心是沒有染著、沒有分別的。精舍不會擔心你因為請了別間道場的法寶,就會跑掉,完全沒有這種心態。所以將這正確的觀念,講出來給大家聽,大家也要這樣子來做,絕不能心量狹窄,有門戶之見。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都讚歎,每一尊佛都勸眾生往生淨土,所以佛菩薩的心量非常廣大,無論在接引眾生上、在流通正法上都是如此。人人就從這裡學習,這樣佛門才會清淨、才沒有是非、沒有鬥爭跟紛擾。精舍同修非常好,沒有這方面的錯誤觀念,但還要更加精進保持。所謂「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有這些正確的觀念很好,要令其增長來幫助眾生,如果有錯誤的觀念,那就令其不生,乃至令其斷滅,這樣你的心是清淨的,就不是世間人,而是真正的佛弟子,是學佛人。大家讀經要讀到心裡去,聽經要聽到心裡去,那表現在事相上、在生活上,就是清淨自在,沒有煩惱。你就不會在無分別當中,妄生分別。不會認為:「我是這間道場,你是別間道場的」。有這觀念,就是破壞佛門的清淨。

對治懷疑的方法
清涼國師在《三聖圓融觀門》中說到:「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意思就是要大家「解行相應」。
在佛門裡特別著重於「解」,因為知見正了,要修行就沒問題了。如果知見不正確或是不透徹,或是知見不圓,就沒辦法成就圓滿佛。
釋迦牟尼佛觀眾生的根器,知道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利,所以透過講經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實相。所以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所做的就是講經說法。像佛在《楞嚴經》上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及「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佛知道來這裡要講經,而講經的內容,就是讓眾生明白「諸法實相」,眾生明白自己的心性這是「解」。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對於佛經不解,那修行就是古德所講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夜半」就是半夜,是比喻無明。是說一個失明的人騎著一匹瞎馬,在半夜的時候一直往前走,而前面就是深淵,自己卻不曉得,這有多危險!
因為知見不正,所以沒辦法成就,甚至修到後來變成外道、變成魔王。想要知見正,對於佛經就不能有所懷疑,學佛要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把自己的觀念放下,不要常常讓它起現行。要把「我見」放下,學佛人不要常常想著這念「我」,不要想「我的立場、我的原則」,有這些想法,就是「我執」很重。
再來就是,對於佛經不要懷疑,如果懷疑祖師大德翻譯的經典有誤,懷疑某部經是不是假的?甚至有些人會假裝講得很客觀,先跟你分析,佛經是怎麼來的、大乘是怎麼來的,實際上在他言詞中根本是在毀謗佛教、毀謗正法,他在無形中破壞你的正見,在迷惑你的觀念,表面聽他分析,會覺得他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來看,似乎是很客觀的角度,實際上,他完全不懂。因為佛法講的是「絕對」,也就是「聖言量」。大家在經典上所看到的是佛境界,是不容懷疑,只是自己還沒有修證,不會是經典有問題,也不會是祖師大德翻譯有問題。
現在很多人懷疑《楞嚴經》、《圓覺經》、……等,甚至只要是大乘經他就懷疑,還說大乘是少部分人的信仰,這種說法非常地錯誤。佛教傳到中國來有三千年的歷史,中國的大乘佛教有八個宗派,學佛的人多不勝數,怎能說是部分地區的信仰。自古許多祖師大德都依靠《楞嚴經》成就、依靠它開悟,怎麼會有假。天下叢林的禪門日誦是祖師訂的功課,天天誦《楞嚴神咒》,這都是有修有證的人說的,絕不能懷疑!現在的人只看學位,其實學位根本不可靠,不用看他是什麼學位,要看這人有沒有修行、有沒有工夫?是真修還是裝樣子?有些人很會裝,但修行是沒辦法裝的,即使裝也只能裝短時間,久了就裝不下去了。
 現在很多所謂的學者專家,引了很多的說法,在破壞大眾對於大乘佛法的信心,千萬不要被那些花言巧語給調弄,他們會說在他客觀的立場下,佛經的翻譯某處有問題,哪位祖師又有問題……等等,如果你信不過佛,又沒定力,一旦去亂聽,你的疑心就會生起來,會覺得他講得好像很有道理,其實似是而非。因為你沒有辦法辨別,你就會把它當成是可以參考、可以聽信的,結果你的正知正見就被下毒,讓他無形中給破壞掉了,下意識中你對於大乘佛法就開始產生懷疑,信心就沒有了。佛在經典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一旦他讓你起懷疑、讓你不信了,那你就沒有辦法學習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即使你念阿彌陀佛,你在這世間修的所有善行都是魔業,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謂菩提心,「菩提」翻作中文就是覺悟,覺悟就是正知正見。離開了正見,別說是行一般善法,乃至菩薩六度萬行都名魔業。魔業就是講你不能成就、不能出三界,甚至不能見性,所做的都是不究竟法。所以在看經典、聽講經的時候,要會聽,絕對不要聽傷害自己善根、傷害自己清淨心的話,要完全聽古大德,或近代的大德開示。所謂的「大德」是有修證、有工夫,已經蓋棺論定的。還沒蓋棺的,那就很難論定。像元音老人就是已經有大成就,你相信他、依止他的教學來修行,那準沒錯。還有他的上師王驤陸居士,這都是近代有成就的大德。像台灣的律航法師、慈航法師、廣欽老和尚,李炳南老居士……等等,大家都可以看他們的開示、註解。絕不要聽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好像很客觀,實際上會破壞你對佛法的正信,他好像在分析給你聽,實際上他分析的都是他自己的妄想分別。
連佛陀時代的阿難尊者,都被釋迦牟尼佛喝斥,「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何況是現代的人,本身就多知多見,知見不但多而且偏邪不正,還講出來惑亂大眾,那都是在造業,絕不可以。所以要清楚,修行是要解行相應,因解而起行,由行而證解,最後還是要修證,證入所解的,才叫「解行相應」。這「相應」是跟真如本性相應。有了正解,對於佛法就不會懷疑,能在修行途上一帆風順,不會被境界給迷惑,不光是生活上的境界,包括修行上、禪定上所有的境界,也都不會被迷惑,那才能夠真正成就,這才叫福慧圓滿。
在佛門裡面非常注重「解」門,不聽經就沒有智慧。一般人雖學佛,以為自己修的是善法,做的是好事即可,實際上都著在「有」上,「有我、有人」,並沒有做到三輪體空。不要認為法師講的實相、空性只是理論,這理論非常地重要。如果世尊在光音天,就不講經說法,只要放光就好,因為那裡的眾生見到光能開悟、能成就。
世尊知道在娑婆世界,尤其在南贍部洲這裡的眾生,需要用講經說法的方式來教化成就。如果佛教沒有人講經,眾生就沒有辦法成就。所以大家要多聽正知正見的法師講經,想看註解,就去看古德的,這樣才不會走錯路、學偏。

如何不共殺業
佛教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以飲食來說,現代的人都知道要方便,可是大家反省一下,當這「方便」用在自己身上時,是不是同時對眾生失去了慈悲?像過節、過年時,一般人家庭團聚都會殺生吃肉,甚至也喝酒,這時身為學佛人的自己,就會給自己理由,說要開緣、要方便,不然家庭會不和樂。卻沒有想過,自己方便了,卻令多少的眾生不方便、要被殺害了?那自己豈不就失了慈悲心。
「慈悲」是佛門的根本。對於眾生要開方便,對於自己可不能隨意地開方便,亂開,那就不是方便而是隨便了。不要認為自己吃這些眾生肉沒有因果,可以不用還,更別以為念個咒,找個上師來超度,跟牠結的怨就消掉了。
說實話,你跟眾生結的惡緣,沒有這麼容易消,因為牠可沒有在修行,牠也是凡夫,牠是畜生類,也貪著自己的色身,你傷害牠,牠是現在力量不如你,但是這仇恨牠會記著。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你受的果報就是短命、多病。還有的眾生是在來生報復,所討的肯定比你這一生傷害牠的還要更嚴重,因為這樣牠心裡頭的怨恨才會消掉。你這一生殺牠,吃牠的肉,牠來生最起碼也得把你凌遲處死。
所以過年、過節,絕對不可以因為自己想吃眾生肉,或是家裡人想要吃葷腥,你就輕易的隨順。如果你不善巧方便勸他吃素,你是有過失的,而且你是佛弟子知道應該要吃素、要戒殺、要放生,你在節日中,不願意做,還明知故犯。你就失去了佛弟子的慈悲心,同時也失去了智慧。因為智慧就是方便,你能用你的智慧幫助眾生脫離血塗、火塗、刀塗種種苦難。這才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絕不因為買不到素食,或是嫌煮素食麻煩,圖自己一時的方便,就不吃素,或認為那是他們在吃,自己不吃就好,可是你當時就在旁邊,雖然沒吃,但是心裡沒有生起慈悲心救度。自己沒有殺,但卻給眾生作被殺害的因緣。因為你沒有勸阻、沒有發心幫助牠離苦得樂。
每逢過年、過節,是中國人殺業最重的時候。如果想要有別業,不參與共業,除了自己吃素外,還要引導家親眷屬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改變飲食,要大家吃素食,這才是對眾生慈悲,對家人慈悲,也是為眾生開方便門。像這些畜生類,牠貪著自己的色身。你慈悲牠,為牠善巧開脫,這才是真正的開方便門,幫助牠遠離惱害,遠離被殺的恐懼,這是很重要的。
學佛人要曉得因果、要戒殺、要放生,自己一定要吃素。在逢年過節時不要人情用事,一講人情,自己就要造業了。別以為自己沒有受戒,煮葷腥給家親眷屬吃,就沒有業報。或以為五戒只講不殺生戒,反正不是自己親手殺的,牠是自然死的,這都是鑽戒律漏洞的心態。「五戒」只是人天乘,講的雖是事相上,但是因果講的是心地上,如果三心未斷,「三心」就是輪迴心,包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旦敢殺生、敢煮葷腥給家親眷屬吃,那你是不怕因果。雖然不算有犯五戒,但是卻犯了因果。如果有受過菩薩戒,那肯定犯了菩薩戒,你煮葷腥給家親眷屬吃,給眾生吃,雖然你沒有直接斷牠的命,但你是間接殺。因為是吃人家煮好的,那也犯,如果你不吃,就不會有人殺。所以從前的屠夫,要殺豬前一定跟牠講:「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來,我不宰,你向吃的人去討債。」連從前殺豬的人,都有因果概念。那學佛的佛弟子、出家人,當然不可以隨便開緣,如果出家人為在家人開緣,那也是出家人帶世間人情說:希望你家庭和諧。老實跟你講:你殺了這麼多眾生,讓別人家破人亡,你自己的家庭會和諧才怪,那豈不是就沒有因果了,不能只想自己家庭和諧就好。殺生者多病,能和樂嗎?
刀兵就是戰爭,範圍縮小一點來看,就是一個家庭的和諧,家庭要和諧,就不要殺生吃肉,因為殺生吃肉就是破壞別人家庭。範圍大的就是國與國的戰爭,這都是很重的業,想要沒有刀兵劫,就要在國際上提倡素食。像邪淫也一樣,都是破壞別人的家庭,在因果上,破壞別人家庭,自己家庭肯定絕對不會和諧。所以,不是只有邪淫會讓家庭破碎,殺生吃肉也會,這都是同理可證。
所以,希望同修在過年、過節的時候,飲食上要注意,如果要祭拜祖先……等等,全部採用素食,這是成就無上功德。《大智度論》講:「諸餘罪中,殺業最重」,殺業是所有罪業當中最重的,「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有分為:第一種是不殺。除了自己不殺害眾生外,還要救護眾生。另外一種是吃素。二者都涵蓋在「放生」的範圍當中。所以要放下自己的人情世故,發慈悲心,放下自己的口腹之欲,生起愛護眾生的心,這樣才不會無形當中造殺業,這就是放生。
很多的女眾容易情見,明明小孩子發心吃素,自己打妄想,怕小孩營養不良,結果還障礙他。絕對不能障礙小孩吃素,吃素不會營養不良,殺生才營養不良,因為被殺的眾生心瞋恨,所以血液裡面都帶著嚴重的毒素,不光被殺眾生的冤魂跟著,連在吃牠肉的同時,對身體也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學佛人絕對不能障礙別人吃素,也不要煮葷腥給別人吃,這樣子吃素才有真正吃得乾淨。希望大家都能夠聽得進去,能夠做到,就從這件事情開始轉變自己世間的業。
你說要修行,要發心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目標講得很高、很遠,那就從現在對於家親眷屬的心態、行為開始轉變。從前心裡面存的世間人情,全部都要放下,這樣才算是有發心要出離。
《楞嚴經》講,眾生為什麼會在三界、六道輪迴?就是因為造了四種根本的罪業,四樣其中有一種就是殺生。你搶奪眾生的命、殺害了他,他來生就要找你報復,所以你就在三界裡出不去。所以說想要出三界、出六道輪迴,必須先斷殺生,這是諸佛如來的清淨明誨,不光是釋迦牟尼佛,連十方三世諸佛都是這麼說,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如果殺生、吃肉,就不要說是我的弟子」。千萬不要丟佛的臉,障礙人家吃素,那你也不是如來的弟子。
受了三皈依,依《楞嚴經》來講:應該要吃素才算是佛弟子,出家人就更要吃素。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如果你認為殺生、吃肉可以成道,佛說你是波旬子孫,波旬就是第六天的魔王。若誰告訴你,吃點葷腥沒有關係,修行也能成就,這是魔說,不是佛說。要相信經典講的,也要去做到,這樣自己的業才會轉,心裡面才不會有這麼多煩惱、牽掛。祖師講:眾生的煩惱透過身、口、意,透露出來的造作就是殺、盜、淫,這說得一點都沒有錯,希望大家能夠從自己心裡面轉變。

念佛的資糧
念佛一個小時不打妄想,實際上不難。不能自甘墮落,說自己沒有辦法,因為事多、煩惱重、罣礙多。那要怎麼做到?印光大師講:「要拿出真誠心、恭敬心來念」,志求無上佛菩提。
念佛的時候,要有道心。所謂「道心」,不談深的,單講念佛這件事,念的時候,就專心在這四字佛號上,這就是道心。所以不難,不用管妄想有沒有起來?或有沒有滅掉?只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佛號上,即使煩惱起來了,也不要管它、不跟著它跑,既然要念佛,就好好的安住,因為那些都不重要。「安住」不是坐著昏沉打瞌睡、打妄想或掉舉、尋伺,尋伺就是細細的妄想,一點一點的在那裡浮動,這些統統都要放下。
念佛修行不是聽一聽講經,了解一點道理,就可以得念佛三昧。沒有人可以將三昧送給你,即使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送給大家,完全要靠自己去修。在佛陀時代,阿難就是癡心妄想,以為自己是世尊最小的堂弟,佛會把三昧送給他,保佑他能得道。結果遭難後才講:「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佛的修證是佛的修證,自己的工夫是自己的工夫,了不相干。佛可以為眾生說法,告訴大家實相,也就是這世間的真相,可是修行就得靠你自己。有人說,修行不是靠念佛號,那是因為他念佛念不住。在末法時期,修行想成就,不靠念佛,實在找不出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大家了生脫死。因為其他的宗派了生脫死,要先打破根本無明,先開圓頓解,否則無法出三界六道輪迴,成就佛道。只有淨土宗可以帶業往生,其他的宗派沒有辦法。如果講這麼清楚,大家還想要偷懶,還想要懈怠,那就沒有方法可以救大家了。所以當念佛時,發現自己在昏沉,就要醒過來,把注意力集中到佛號上去。關於念佛的音聲,在之前講過四威儀偈,當中有句:「舉佛音聲慢水流」,慢水流不是要大家念得過慢,過快當然也不行,所謂「過緩過急同是病」,無論太快或太慢,都是念佛方法上的問題。心裡面也不要存念:我要把煩惱伏住、斷掉,只要專心到佛號上去即可。所以淨語裡「過緩過急同是病」的下一句是:「強想一心心越亂」。想要一心不亂、想要斷煩惱,這個想也是妄想,只會使你的心更亂。就好像「撥波求水」,不要水波,只想要水,這是緣木求魚,絕對不可能的。所以當自己在昏沉,想要醒過來,那佛號就要有它的音節,不能沒有音節,又忽高忽低,唱的佛號,一下高音一下低音,一下快一下慢,聲音又沒有跟大眾和合,那是擾眾,也不行。所謂「聲和韻穩」,「聲」是聲音,「和」是要和諧,「韻」是音韻,也就是念佛號的音調要平穩,不可以忽快忽慢,這是「穩」。這樣念佛才能夠慢慢地學會專心,念佛時「專心」是非常地重要,一開始沒有辦法念到工夫成片,要先學專心念,沒有辦法專念,那念佛是不會得力的,甚至連妄想都克服不了,這裡指的妄想不是深層、微細的,只是講很浮面、粗淺的,也就是平常自己六根攀緣六塵,所謝落的一些影像雜念而已,都在六根門頭晃盪,所以大家在念佛的時候,會浮現出自己白天所看到的東西,或是以前看到的人事影子,或是能聽到音聲,或是感受到冷暖,或是嚐到味道……都有,那就是一般講的「回憶」。其實這些都還只是雜想而已,如果連這些都伏不了,總是心裡面一團亂,那臨終的時候就很危險了。
現在的人講現實,實際上他也搞不清楚什麼叫現實。這裡先不要講臨終,就講現在,大家都希望佛菩薩保佑,那你心裡面這麼多妄想,要佛菩薩怎麼保佑你?為什麼有人學佛,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因為佛的心是清淨的,而求保佑的人心太亂了。所以《楞嚴經》 中〈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講:「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觀世音菩薩能幫助你,就是因為他不循聲流轉。你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幫助,是因為你也不循聲流轉。所以,菩薩有慈悲願力,修行有工夫,眾生稱菩薩的名號,就能跟他相應。因此大家修學淨土法門,不能當作開玩笑,或是想反正沒事,就來道場走走,來參加念佛的聚會,這心態是不對的,用這種心態不會得一心不亂,這只是玩弄佛法。能不能在淨土宗裡面得利益、真正在佛號裡得利益,全部要看念佛人的用心。來道場就是一向專念,就是要發菩提心,要出離三界,一定要成就無上佛道,這念菩提心很重要。還有打坐念佛不是在練氣功,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去感覺氣在動,那不是淨宗的修行方式,也不能算作是一種修行方式,千萬不要跟著氣的覺受去跑,那會使你貪著這身體,會增加身見我執,這點很重要。所以在念佛這法門裡,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都要懂得,尤其是打坐的時候,有些人身上的氣會運轉,其實這沒什麼,精舍之前教靜坐,有講到八觸就是:動、癢、冷、暖、輕、重、滑、澀,這八觸其實就是氣在動。
「動」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互相變動、衝擊,使身體由不規則的搖動到規則的搖動,有的甚至身體會跳動,則稱為「動相」。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是氣機發動或魔鬼附身,其實不然。
「癢」是:氣走到微細的神經,所以會發癢。
「冷」是:意識入到水大,身體即會感覺發冷。
「暖」是:心入到火大,身體會發燒、發熱、出汗,甚至大汗淋漓。
「輕」是:心入到風大,就感覺身體輕飄飄的,如雲如塵,有飛行感。
「重」是:心入到地大,就感覺到很沉重,身體覺得像一塊石頭、一座山一樣,動彈不得。
「滑」是:身體好像有光明、油脂一樣,身滑如乳。
「澀」是:身體感覺粗糙、不通,身如木皮。其實這些境界感受都是幻覺,是身心轉變而已,感覺到了,也不要跟著它跑,跟著它轉那就墮到了覺受裡去,或有人在打坐時,會看到光明、會看到佛菩薩,看到各種狀況,這些統統都不要貪著,也不要高興,因為這不是好現象,《楞嚴經》講:「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一般人一定很懷疑,為什麼看到佛菩薩不是好現象?因為《金剛經》講:「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若三十二相是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所以千萬不要著相。如果看到佛相,看到就看到,或是看到放光,看到就看到,不要大驚小怪。這都是大家念佛、打坐,或是坐念佛甚至繞念佛號的過程當中,會碰到的現象,絕不要生希求想。什麼是希求想?假設說今天來道場坐了一個小時有看到佛,隔天來卻沒有看到,希望下一次來還能看到,這就是心裡面生起了希求想,那會著魔。現在有些人,念佛念到後來著魔,自己胡說誰已經往生到淨土,還到處幫人家印證,或說會有大災難。這類情況在《楞嚴經》裡面都有說到,講的人自己五陰境現前,或是著了鬼神、魑魅……等等,就是現代人講的:中邪了。他自己也沒有辦法分辨,以為自己有這樣的工夫、境界,到後來,不但他自己道業沒有辦法增進,還到處將佛法亂說,斷人法身慧命,真是很可悲。這種狀況大家要能清楚分辨。所以,念佛會不會著魔,是看自己,而不在佛菩薩那邊,如果自己總是好奇務怪、不老實,不好好念佛,那就會著魔,這魔是外來的。還有一種,就是自己心裡面的煩惱魔,煩惱在惱害自己卻不曉得,所以就要用佛號來降伏它,讓它除斷。這些都是念佛須注意的事項。
自己念佛時,一定要專心,不要妄想來就跟著跑,這樣念佛不會有成就。念佛法門講:信、願、行是三資糧,大家透過信、願、行而專心念佛,專心念就能得到念佛的益處,這益處就是得「工夫成片」、得到了「一心不亂」。有了這工夫,在一切時、處,包括動中、靜中、睡夢中,乃至臨終的時候,都不會散亂。有了信、願、行,再加上專心念佛,那就是圓滿的資糧了。大家現在就開始培養,不然等到真要用上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工夫,那時候就沒有辦法再做補救了。

萬法皆空 因果無生
佛教經典所說的義理是:「萬法皆空,因果無生」。
而不是一般人錯解的:「因果不空」。如果說「不空」,那就著在「有」上。既說「萬法是空」的,卻又說「因果不空」,那因果是在萬法當中?還是離萬法之外?所以這裡依《中觀論》告訴每位同修:「因果無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講經中最重要的道理。佛告訴大家:諸法實相,也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現象,其實是「不生」。
眾生為什麼會在這世間六道輪迴?因為眾生錯認「這世間是實有的」,所以就有因果現象。因果怎麼來的?就是自己動了念頭,起一念迷情所產生出來的。如果認為一切法是實有的,不能了達無生的真相,就會墮到因果裡去。不了解諸法實相,就好像一個人睡著,在睡覺時作夢,這夢中的境界不是真的。佛就是要告訴大家諸法如同夢境,所以說「萬法皆空」。偏偏眾生迷在這夢中,就幻現出了因果相,但因果變化的當下,它是無生的,非是實有。
若想了解,可以去看《中觀論》。《中觀論》的用詞雖深了點,但重點就是要告訴眾生「無生」的道理。大家如果認為因果是實有的,就會著在這世間出不去。但是若認為沒有因果,那就是「撥無因果」,是外道,沒有辦法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其實,因果就在沒有明心見性的眾生分上,當下作用著。佛法對於執著的人而言是不容易懂的,因為在眾生分上,感覺好像有,所以佛經上用「似」,是相似的意思。在迷情、在迷惑顛倒上,是「似有」。就好像把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搞錯,在搞錯的當下,把東邊搞成西邊,把南邊誤以為是北邊。在迷惑的當下是有的。一旦覺悟了,既不屬有,也不屬無。既沒有個覺悟的,也沒有個迷惑的。所以佛說的是「萬法皆空,因果是無生的」,這道理大家要明白。
眾生會墮到因果裡,就是因為眾生總起心動念,起了一念心,馬上就落因果,所以《地藏經》講:「閰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因為眾生總堅固著自己這妄心讓它相續,所以難化。總沒有辦法跳脫出自己錯誤的思惟,沒有辦法轉過來,所以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處處受因果所轉,沒有辦法見性。不但沒辦法見性,連自己在六道受生,都沒辦法做主,被因果給束縛住,必須破迷開悟,了達因果是無生的,才能夠出離。所以大乘佛法講的明心見性,是所有宗派修學的根本基礎。大家對於心性縱然不能開悟,也要有解悟。「解悟」就是了解,這是學佛必須要學的。
所以不要再認為諸法是實有的,以為真有因果,真有三界六道輪迴。這一切就像作一場夢,夢中有六道輪迴,有天堂,也有地獄,等到醒來以後,了無所得,一切境界不復存。就像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普賢菩薩行願品》講:「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假設惡業是實有,那十方虛空都裝不下。所以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也就是說:即使惡業再重,只要心念轉過來,發現自己是被自己的妄想給騙了、矇蔽住了。一旦念頭轉過來,當下身心世界全部脫落,所謂能夠「臨終念佛」,這裡說的念佛,也就是把這一生的善念、惡念、無記念,統統轉成佛號。念頭一轉,佛境界自然就現前,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說:「能夠化地獄猛火為清涼風。」
如果認為因果是實有的,那念頭就沒有辦法轉過來,因為還是在著相,所以不能說「因果不空」。說「因果不空」是外道法,因為還是認心外有法。若說「萬法皆空」,那因果也是萬法,豈不自語相違。因果雖無生,但在空的當下,它不是斷滅空,它有它的作用,所以修行會成就,造業會受報。但是「成就」不是真的有一法可成,「受報」也不是真的有眾生墮善、惡果中。所以經上講:「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只是眾生妄見有佛、有眾生、有天堂、有地獄、有業果輪轉。這一層道理若大家看得透,想要了解佛法就不是問題了!更能明白真正的佛法不是世間法,不要把世間書,像《弟子規》《群書治要》……之類的書,或儒家的說法摻到佛門裡來,那不是佛法,佛法講的是:諸法無生無自性。而儒家所說的不離有,道教所說的是「以空為有」,總有個「空」、有個「無為」,這些統統都不離取證的「我相」,這都是毛病,不是佛法,更不能作為佛教修學的基礎。所以,學佛要依佛教的經典,既然學大乘,就依大乘的方式修,所謂大乘,是頓超的方式,佛直接把事實真相告訴大家,在念頭上直接作轉變,轉得過來,就破迷開悟了,之後再來修行,就很好修。就好像發現有人在說謊話騙自己,既沒有受騙上當,表示還是清醒著,自然就不會被它所轉,那就能轉境界、轉煩惱。
說大乘佛法殊勝,就在於它直接轉念頭,所謂「轉念頭」就是轉觀念。想要轉得過,觀念就要清楚,要常常聽經,尤其是聽大乘佛法。《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世間人學語言,大部分的人都是先學會聽,這表示耳根利,所以先會聽而後才會說、會看。佛有智慧觀機,所以他來這世間的教化方式是講經說法。佛把真相、道理告訴弟子,大家從耳根聽進去,一旦聽懂,念頭就轉過來,自然就成就。所以大家在讀經典時,經文中看到釋迦牟尼佛說法,與會的大眾,有的證阿羅漢果,有的證三果,有的證初果,有的得無生法忍。這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善於觀機,善於說法。若要印經,就要印大乘佛法,釋迦牟尼佛說的大乘法如同日光,去印其他的經典如同螢光,功德福報不能為比。
「萬法皆空,因果是無生的」,不是「不空」,說不空,那就著在「有」上,因為「不空」就是「有」的意思。執著因果不空,那表示對這世間還是貪戀、還是著相,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無論是造善或是作惡,統統都是輪迴,沒有人可以例外,只有透過修行,透過參禪、持咒、學教才能出離六道輪迴,除此外,其他的方式都只是方便接引,所以世尊在《法華經》上講,他所說的九部法,都只是方便而已,目的是在告訴眾生,要學一乘了義。世尊一開始不講一乘法,是因為這世間的眾生,太過於執著,他沒辦法直接說,因為一說,眾生就會開始謗佛、謗法,那眾生就要受果報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不講。其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眾生所期待的,就是希望眾生能夠直下成佛,所以知道佛要講的法,就是一乘了義。關於這點,釋迦牟尼佛在往生之前對弟子說,自己要往生了,必須把真正的佛法告訴大家,他從前所說的聲聞乘,統統都是方便說,甚至佛說:我的法當中沒有聲聞弟子,都是菩薩。連聲聞乘尚且沒有,何況是人天小善。所以大家要清楚,不要著在「有」上,要明白「萬法皆空,因果無生」。

平平安安善緣好運
修行是沒有在放假的,任何行業都能休假,但是修行這件事,是不管道場有沒有開,念佛用功是沒有在放假的。大家來共修,即使出了道場,心裡面還是要正念分明,絕不迷惑顛倒,那你的用功,可以算是漸漸得力。
道場講經說法,都是希望大家能夠契入一乘,即使是修持念佛法門也是如此。「念佛」不是在求死,念佛是求生,「生」菩提心。尤其淨宗法門,真是非常方便、稀有而且究竟的修行法門,之所以被十方諸佛提倡,就是因為人人都能修。淨土宗不是在求死,而是求生。很多人誤會淨土法門,以為只是在臨終時使用的,實際上不是。因為現在的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用功,甚至用功也因為自己執著心太重,無法得力。所以釋迦牟尼佛特別告訴末法的眾生,有這淨土法門,可以利用「持名念佛」的方式,消除你的煩惱,煩惱一消,那就平安自在了。眾生每逢新年都有新的願望,這些願望有很多都帶著自己的欲求在裡面,這些欲求就是因為眾生有煩惱,所以有的求得到、有的求不到,求到了就歡喜;求不到的就難過。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總不斷地想方設法在保護自己所愛的、在意的,即使已經學佛,也來到道場共修,很多同修也都還是如此。你來念佛不是要求心清淨,而是求滿足自己罣礙的事情。像這樣求到後來,這件罣礙的事情解決掉了,別的罣礙又上心頭,因此總是不能平安。每年的願望永遠沒有辦法滿願,而每年的願望都不一樣,就是因為這念欲心沒有捨掉、煩惱心沒有念掉。所以念佛要能得力,能夠有工夫,用心就要正確。
淨土法門不是讓我們臨終才使用的,是現在就能夠用得上,只要煩惱一來、罣礙一來,或是心急躁、或是覺得心裡面無所依止的時候、或靜靜的,覺得很無聊的時候,或心又開始要攀緣了,這些業習一發動,就要覺察,馬上提起佛號,或是出聲念,或是默念,把心安住在佛號上,自然就不會到處攀緣,也不會覺得寂寞、覺得無聊。現代的人一覺得無聊,就天天上網路、玩手機,或是找朋友聊天,現在的人聊天大多數都是在講是非,造口業。做這些事情並不能真正解決你心裡面的空虛,因為,如果做這些事就能解決你心中的空虛,那你沒學佛以前不也是這樣做,為什麼到現在還是覺得罣礙很多,還是覺得心很寂寞。由此可知,問題是在於你的心不安。
佛門有很多安心的方法,最適合大家使用的就是淨土宗念佛法門,就把心安住在佛號上,心自然就平,一平就安了。所以大家要求平安、求事事如意,就用念佛這方式,那不僅從現在開始,今年、明年,甚至盡未來際,你的心都是平安的,因為無論你走到哪,都跟佛菩薩在一起。佛菩薩會護持你、會保佑你,不光諸佛如來保護你,龍天善神都擁護你。佛法講因果的:想要得到平安、事事如意,這裡面是有因果的。最根本的「因」在於自己的心,接著展現出來的就是自己的行為。像之前勸每位同修都要吃素,今年很多同修都做到了,不光自己做到,連家人也做到了,這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學佛,事相上就是從「吃素」這行為開始轉變;在心地上要念佛。一般人覺得吃素、念佛很平常,但是要能做到,才表示真有心在學佛、在轉變,因為你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人情。
希望大家回去跟家人過年,就介紹他們吃素、幫助他們吃素,讓他們體會一下素食的清淨、素食的圓滿,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這樣你的殺業減少了,他們的殺業也減少了。要是家家戶戶都能這麼做,那這娑婆世界就是淨土了,是真正走向清淨。學佛人不是自了漢,在這世界活一天,就從自己的行為、言語、從飲食,都要想到利益一切眾生,將自己的愛好放下、把自己的人情放下。之前有些同修說:「哎呀!人情上過不去啊!家裡人從前都是吃葷腥,叫他們改過來,他們會有意見、會反對」。結果,這一次你照著我給你的方法去做,求佛菩薩加持,吃素統統都沒有障礙。連家裡面的人也都吃素了。要中國人過年吃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固有的習俗觀念,認為吃葷腥是好的,實際上,這是偏見,吃葷腥是殺生,在過年殺生吃肉是絕對不吉利的。古人在新的一年,大年初一沒有殺氣,如果能保持這樣的良好習俗下去,從年初一到十五,乃至整年都吃素,就能如佛經所說,這個世間沒有刀兵劫。那大家就能得到真正的平安。你不殺生,你吃素,那跟眾生結的是好緣、結的是善緣,有善緣就有好運,善緣能帶來很大的福報,那所想要的「事事如意」也都可以得到了。佛法講因果,而不是過年時去哪間寺廟插上第一柱香,燒大香、拜大佛就能夠得到平安的。這些表現正顯示你世間鬥爭心沒有捨掉,才會處處要跟人家爭第一,不懂得忍讓、謙虛。即使真讓你插了頭香、搶了頭彩,你還是循著你的業習去走,並沒有真正轉變什麼。
同修來道場學習淨土法門,就要對於佛法、對於諸佛菩薩要有信心。這裡講的信心不是像一般的民間信仰,相信自己拿鮮花水果來供養,佛菩薩生日特別來供養,參加做法會、來讀經給佛菩薩聽……,做這些並不能真得到佛力加持。佛教講的因果是:除了佛菩薩有願望幫助眾生,還有個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眾生自己分上,要與佛菩薩慈悲願力相應。就是常講的:「求人不如求己」。眾生求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分上沒有問題,問題就在自己這一念心沒有轉過來,或不願意轉。雖然每天念佛、讀經都還是保持著自己的情見,這些人情沒有捨掉。所以即使佛菩薩想加持你、想要幫助你,也沒有辦法,因為你很難跟他相應。這就是經典講的:業障沒有消。
誰能幫你消業障呢?就只有自己可以消。要懂得改往修來,將過去的煩惱、過去的罣礙統統放下,都不要再執著了。從現在開始提起正念,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所謂:「一從佛向舌根念,不覺華隨足底生」,那就能超凡入聖了,「華」就是蓮花。如來的境界就是如蓮花不著水、日月不住空。大家心裡面念佛,透過身口展現出來,自然就跟佛菩薩一樣。希望大家真正做到「改往修來。洒心易行。」把過去不好的行為、錯誤的行為統統放下。就能做到《無量壽經》講的:「自然感降。所願輒得。」所希求的福報都自然現前,心裡面的願望能滿足。佛菩薩滿足人的願望,並不一定是事相上,讓你得到你的欲求,而是讓你心中無貪。不貪,自然就滿足了,眾生就是因為貪心太重,有了錢還要有名,還要家庭圓滿,還要業績天天增長,這都是因為欲求心不滿,對治這些煩惱的方法,就是用念佛法門。
希望同修能夠記得這些話,且真正落實,把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些根本煩惱,毛病習氣統統除掉。

放下貪愛 深信淨土
世尊在《法華經》中開權顯實講出:「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這就是佛出現在南閻浮提,示現娑婆世界的目的。
釋迦牟尼佛雖然說過小乘佛法、人天乘佛法。但他在《法華經》上把他的真實心願說出來,就是:「唯此一事實」,意思是:「我所要說的是大乘」,其餘的都不是如來的真實教法。所以佛講:「餘二則非真」。乃至於後面說的:「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說自己絕對不會以小乘法來幫助眾生。經文裡還講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釋迦牟尼佛成佛,要給眾生的是成佛的方法,而不是小乘法,當然更不會是人天乘。《法華經》是了義當中的了義經典,是一乘了義。既然看《法華經》就要諦信佛語,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自然就不會夾雜再去學外道法。
現在有很多的外道邪說,告訴想要學佛的人:「學佛如果不先學《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這樣學大乘會有問題」。像這類說法跟經典完全相違背,邪師又穿鑿附會地錯引佛經,將《佛藏經》中所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搞得許多在家居士,甚至出家人倒回去學小乘法,甚至學世間法,因為他們還四處宣傳邪說:「你世間法都沒做圓滿,怎麼學佛法?」
明明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都已經講了:「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還說:「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釋迦牟尼佛講:他遇到眾生,都希望眾生成佛,所以都教以佛道。但是偏偏「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那些外道邪師四處迷惑人心,顛倒大眾知見,結果學佛的人變成學《弟子規》,真是沒有智慧。釋迦牟尼佛直接告訴大家,這類人是錯亂、迷惑不受教,只因貪著這世間,所以癡愛故生惱。所謂「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同修對於佛教的經典要有信心,不管是哪位祖師大德所說,都不能違背佛經。一旦違背了佛經,就是「離經一字。即為魔說。」絕對都不是正法。就是說:一定要依了義經典、要依智慧,不要依情識。無論是誰,凡是增長你情識的,統統都是外道邪師,這些人混在佛門裡面,故意把大乘佛法的根破壞掉。
大乘佛法的根就是「發菩提心」,這當中包含出離心。只要有覺悟的心,肯出離三界,這就是菩提心。其實菩提心就是眾生本具的真如佛性,發菩提心就是令它光顯出來,使它發揚的意思。所以當有人告訴你:「學佛要先學人天乘」這說法時,就可以依大乘了義經典,知道這說法不對。《法華經》上說:「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之所以從前沒有講「可以作佛」,是因為大家還不相信,時間還沒到。經云:「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現在因緣成熟,也是作佛的時間到了,所以應當說大乘。乃至經中講白了:「我此九部法」只是「隨順眾生說」而已。真正的目的是要眾生學大乘佛法。
大家要想到:過去諸佛沒有教人學《感應篇》、《了凡四訓》,更沒有教人學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規》,乃至現在的他方諸佛也沒有這樣教。連我們常常講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沒有這樣教眾生。所以大家不要錯亂顛倒,乍聽幾句好像有點道理的話,心就迷惑。學佛想要有正知正見,一定要依經典來學習,這正知正見不從外求,不是靠誰給你,而是靠你自己讀經、用功,能對於經典深信不疑,這樣修行下去,才能真正有一點點相應,如此,要成就佛道絕不是問題,因為你對於佛法的信心不會動搖,能夠圓圓滿滿地相信,不會受到外道邪說左右你的道心、菩提心。這樣修學才有根、有本。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這「信」就是:相信佛陀所講的教法絕對沒錯,根本不必摻雜外道典籍。
什麼是「外道」?凡是心外求法,不向自心當中求,不向自心中安住。反而在人事上、情愛上、善惡對待、是非對待上,妄認以為實有,將生滅法當作是修習不生不滅的根本,而欲從這些迷惑當中想要得道,這些都歸為「外道」。這些人把生滅當作是修行的根本,佛在《楞嚴經》講得非常地清楚:「欲得無上菩提。無有是處。」意思是:以生滅心欲求不生不滅之佛乘,是不可能的。無論是過去諸佛、現在他方諸佛,乃至十方諸佛,都沒有學《弟子規》或中華文化這些世間書,不也都是照樣成佛。佛法講的是平等,任何眾生遇到了,都能夠成就。所以,佛說法如同水,不管是好人喝、壞人喝,或是天人喝、是地獄眾生喝了,都能解煩惱之渴。能夠潤澤眾生的菩提心,能夠使菩提心苗發芽,這是佛經的效用、功德。所以要受持佛法,要能經得起境界上的考驗,要能夠相信,不是哪位法師比較有名,他說的就全是對的。
時值末法,現在的妖魔鬼怪都變作講經的大法師。這妖魔鬼怪講的假佛法,其中百分之九十九正確,他就在關鍵之處故意講錯,讓你沒有辦法成就。你沒有智慧,誤以為這樣修行是可以成就的。正應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無智者錯亂」。凡是講經說法,都要依經典,不能依情識;或是跟哪位法師交情比較好,就聽他的;或是聽人胡說有什麼感應,就去依止。現在搞不好還有說學《弟子規》的人往生淨土,大家要知道,往生淨土的條件是在於「信、願、行」,跟學不學《弟子規》那些世間法沒有關係。在《觀無量壽佛經》裡有說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下品下生者。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說到五逆十惡,相信大家都沒有殺父害母造五逆罪,乃至具諸不善。即使有這樣的人,佛也都能救。佛說:「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這種惡人死了以後,沒有中陰身,本應直接下地獄,但是臨終的時候,得遇善友教他念佛,這人因害怕自己墮落,所以就懺悔自己的過失,發願念佛。斷氣後一剎那中,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大乘頓超法門,實在沒有比淨土法門更殊勝的了。就看這下品下生章,裡面有沒有說要學《弟子規》?沒有。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乃至佛其他的願,也沒有說要學《了凡四訓》。所以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說:「我如果成佛,名叫無量壽。眾生聽聞到這名號。都來我佛剎中。」所以經云:「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因此眾生聽到佛的名號,都能發願求生,而且一定得到佛的接引,往生淨土。
每位同修自己要有正知正見,不要聽信謠言,信了謠言,自己就變成外道,就在破壞佛教。外道的表現就是「非因計因」,之前說外道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以後,就會變得「非因計因」。所謂「非因計因」就是:這樣做絕不能成就,他卻告訴你可以成就,而你相信可以成就,把道理搞錯了。以前在印度有外道修禪定,他有神通,但他不明白因果,看到牛死了以後生天,他就學牛活著時的動作,所以叫「持牛戒」。牛吃草,他也吃草,牛做什麼動作,他就跟著學。或是看到狗生天,他就持狗戒,學狗活著時抓癢的樣子、狗舔鼻子的樣子,這些都叫「非因計因」,就是:「不是這原因,卻當成是這原因」。如果把往生淨土的大事,託付在外道法上,那是絕對沒有辦法成就的。修持淨土的人,這時候就看自己的信心如何,必須任誰來說都不會退轉,任誰來說都絕對不動搖才行。善導大師講:縱使十方諸佛來勸你,告訴你,還有一個法門比淨土法門更好。你也跟佛說:謝謝,不用了。
要知道,魔王波旬也能化作三十二相。《金剛經》講:「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所以絕不能被形象騙了。即使他有出家的形象,所講的也必須得是正法,那與這形象才名實相符。除了《法華經》外,還有很多的大乘經典,都有把釋迦牟尼佛這一生要教化眾生的目的,以及方法,對大眾說出來。同修們應當多多地去讀誦大乘經典,不要怕困難、怕辛苦。經典的字很大,如果報紙、雜誌都能看,當然經典也可以看。要多讀經、多念佛,自然會有智慧。當邪說要來汙染的時候,心裡面的防毒軟體就會啟動了。常讀經自然就有防毒軟體,現在電腦的防毒軟體還要收費,自己的防毒軟體不用錢。如此便能善護自己的善根、善護佛陀的教法。希望大家能夠諦信,不要懷疑,要真正去做到。

一行三昧
念佛三昧總攝一切三昧,之所以稱為「一行」,就是依《文殊般若經》所說:「繫心一佛。專稱名字。」依此一行,得見無量諸佛。這「佛」不光指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佛。這「佛」是指佛性。佛佛道同,同一體性。見一佛即是見一切諸佛,所以「念佛三昧」又可稱為「一行三昧」。
精舍的課程內容,有教大家七支坐法,靜坐後就念佛,講解《八大人覺經》,告訴大家:發菩提心,求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的重要性,讓大家知道貪欲是苦,應當捨離,應當願求西方極樂世界。利用這堂課,了解什麼是念佛法門。從打坐開始學起,又能夠專心致志去了解經典,再將這功德迴向無上佛道、迴向給自己的家親眷屬、冤親債主,希望他們能夠得解脫。來精舍上課,是有功德的。從這一行當中,能夠契入「唯心淨土」。既然說是「一行」,就不是多行或是二行,此「一」,一者不是與「多」相對待,它是「一心之行」,是跟真如佛性相契合的行為。所以,大家了解佛號殊勝的功德,透過念佛、透過打坐的方式,在此得到了正受,契合真如佛性,就稱為「一行三昧」。同時也迴向給眾生,這是自利利他,而且在學習《八大人覺經》時,心是安定的,定下來學習經典,會收到倍增的效果。比大家平時亂心在看經、亂心在聽經,還要來得殊勝,聽了經,知道世間是無常的,國土是危脆的,這四大是苦空的,心是「生滅變異」、是「虛偽無主」的,看清真相,才不會念念執著自己的想法是「我」、看法是「我」。對這世間的執著心才能夠放得下,才能夠提得起道心。
大家一起來共修,成就無上佛道,利用時間來了解淨土法門,念佛確實可以見性,可以成就一行三昧,修學淨土法門不單只是要工夫成片或自了漢、或只圖在臨終時帶業往生而已。如果你心裡面只想:「我只要下品」,或「我只要下下品」。那你就不會願意精進用功了。心裡只求下品,是不能得到的,因為「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就「僅得乎空」,就什麼都得不到了。
所以總勸大家要發心求「明心見性」。當然,明心見性不是用「求」能得到的,明心見性是要自己悟的,但還是要有這願力。達摩祖師講:「藉教悟宗」,透過經教的學習,來悟得佛法的宗旨,透過念佛來消除自己的業障,停息無始劫來煩亂、無明的心,乃至塵沙惑、見思惑。就像《楞嚴經》所講:「如澄濁水。貯於淨器。」意思是:把混濁的水,放到器皿當中,放置久了,濁水自然沉澱,再「去泥純水」,再將沙土去掉,只剩下真正的清水,就是「過濾乾淨的水」。眾生的心,若沒有透過念佛,只有看經教,還是很煩亂。做到「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透過念佛,心靜下來,在這時候,心是專的、是定的,如澄濁水一樣,然後再來「去泥純水」,靜深不動,久而久之,用功得力就能明心見性,得到佛法無上的利益。這不像一般人,活著做不了主,或帶業往生,而是真正了生死,能自在往生。
現在很多念佛的人,到臨終都是生病,不然就是顛倒。沒有辦法跟病魔抵抗,心就散亂妄動了,無始劫來的煩惱業習統統會現前,強者先牽,牽引臨終者往三惡道、往六道輪迴去流轉。希望大家真正地用功精進,這裡是修行的道場,是成就無上佛道的道場。古大德講:「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及第」就是中狀元。心真的空了、清淨了,就是佛法中的狀元。想要有成就,也就是金榜題名,想要成佛,得狀元的位子,就必須在這選佛場當中用功,挑出夠資格作佛的。在道場,就要真正地用功、真正地修行。其他事,都要從心裡面放下,不只是事相上放下,事相上放下,是放給眾生看的,自己心裡要徹徹底底地乾淨,沒有煩惱、沒有罣礙。就如同《無量義經》講到:「智恬情泊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還講:「永斷夢妄思想念。」所有的夢妄思想念,全部都斷乾淨了,沒有這些妄想、思慮煩惱,沒有雜念,最後就能成就無上佛道。

怎麼分辨什麼是法寶
常聽佛門講:「法寶」。到底什麼是「法寶」?大家在印的書,是不是真正印到了法寶呢?
「法」之所以稱為寶。簡單用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所講:「祖意據宗。教文破著。」這八個字,就可以講得非常地精確。所有從古到今,到近代的祖師大德,包括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無論是哪個宗派的祖師大德,他所說的道理一定跟佛教的宗旨相應。所謂「宗」是指「心性」、「佛性」。因此說「祖意據宗」。而其教學的內容,也就是學經教的目的是:「教文破著」。學習經典是拿來破除你對於世間的執著,所以說:「祖意據宗。教文破著。」
大家在佛門助印的書,必須符合這八個字,才稱之為「法寶」。達摩大師講:「性淨之理。目之為法。」也就是說:本性清淨的道理,稱之為法。此「理」是無染無垢、無彼無此。也就是:沒有染沒有淨、沒有彼沒有此。《維摩詰經》講:「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是說:真如本性之法,離四相絕百非,也就是離開了四句、百非。還有《金剛經》上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凡是經典必然具有上面所講的這些道理,因為它是用來破除眾生的執著。現在外面有許多附佛外道說:《弟子規》也是法寶。就根據剛才所說,所依止的道理,去分析看看就知道了。法無有「我」,法無「眾生」,怎麼還有孝、悌、忠、信?那些都是眾生著相迷惑顛倒以後,所產生出來的差別妄想。如果心裡面還存著這些東西,那就徹底是個世間人。孝、悌、忠、信……,是世間法,雖然在世間要做到,但是切不可執著。學了佛就要明白真諦法,「真」就是真實,所以不要誤認為世間外道典籍是法寶,因為它不能破除眾生的執著、不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煩惱。只有佛法才能夠破除。因為只有佛法才有真正講到:本性清淨的境界。確實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所以,哪還有世間這些愛情、愛別、忠與不忠、孝與不孝……,這些統統都是眾生妄心幻生出來的煩惱,這真相才是佛要給眾生的法。要幫眾生心裡沒有這些罣礙、沒有這些執著。雖然事相上也表現出來,但當遇到跟自己想像不一樣的境界時,就不會起煩惱了,這是一乘了義法。
所以,大家要清楚永明大師所說的:「祖意據宗,教文破著」的意思,因為這樣才能夠判定,什麼是「法寶」,哪些才是真正的「寶藏」。如果不看祖師大德的經書註解,不看他們的開示,大家就永遠都不會曉得真正的佛法,反以為:做一點好事,這就是佛教了。或是回家去幫父母洗腳,就是「孝養父母」了,或者是非不分地去一味聽從老師說的,就叫做「尊敬、奉事師長」,這樣就是佛法。這就是明朝蓮池大師為什麼反對印《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的原因,他說:世間人不懂,以為佛教就只有講講「孝養父母」這些世間法,外道也會輕視佛法,所以,印《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這偽經,對於佛法的傷害非常地大,蓮池大師我們知道啊,憨山大師稱讚他:阿彌陀佛再來啊!蓮池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示現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講的話你不聽,你反要去聽凡夫的話,那就沒有辦法了。
印世間的書,充其量得點人天福報,並不能出三界。印大乘佛法、大乘了義典籍,眾生看了會開悟、會見性,也是給自己種了出三界的金剛種子!因為讓眾生學大乘、學一乘了義,自己也會較容易開悟見性,也能夠了生脫死。如果去印世間書,甚至印不好的雜誌書刊,那所得到的果報自然不好。如果是印世間的善書,充其量只是得人天福報。永嘉大師說修人天福報,「猶如仰箭射虛空。」就像把箭往天空上射,等到天福享盡了,就下入惡道,「勢力盡箭還墜。」多半的天人,壽命盡了以後,都是到三惡道去,因為造的業太大,所以說:「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永嘉大師教大家:「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一定要能夠見性、明了實相,那就能一超直入,這才是佛陀要給眾生的教法。護持佛法才有真正功德,這功德是不生不滅的,要修不生不滅的功德,就要印送真正的法寶,不要搞錯,搞到世間法上去了,世間法四相具足,印那些書,最多就是做人天善法。如果是一間道場,你們告訴人家:這裡收錢要做的是經書法寶流通,而你拿去印世間典籍,那這罪過不可思議!你騙眾生說要印佛教出世的典籍,人家把錢交給你,心裡是希望能夠令眾生解脫、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可是你收錢後沒有做到,反而把錢拿去印世間書,加速眾生輪迴、墮落,更沒有辦法出三界六道輪迴,這果報你要負擔。若是出家人做的,那必然墮地獄,若是在家人,那墮得更慘,因為在家人連出家的功德都沒有。所以一定要記住,絕對不能犯這過失。像現在有些單位是在家人成立的,公開跟人家說是要印法寶,結果拿去做世間東西,像這樣,都會有很重的因果。
韓鍈館長已往生十六週年,她當初學《楞嚴經》,她了解什麼是佛法,她一生要護持的就是佛法,不是搞《了凡四訓》、不是搞《弟子規》。她護持佛教,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護持佛法三十年,心從來沒有絲亳退轉,因為她了解什麼是佛教。
希望每位同修把修行的功德,迴向給館長。

懺悔的方法
《普賢行願品》講:「懺悔業障。」所謂「懺悔」就是心裡面要真正有悔過的意願。不能只是嘴上懺悔,或只有形式上的懺悔法。而是要從心地上真正懺悔。比方說:犯過失被人發現、被人指責,自己心裡面一定要真正生懺悔心,不能場面上應付了事。以為眼前上說得過去、打混過去,這樣就過關了。
念佛人要記住,自己是修行人,不是世間人。世間人做事只講場面,說一些華而不實的話,互相欺騙。但是學佛的人,可不能欺騙自己。眾生就是有「我執」,煩惱沒有斷、沒有證果,所以被人家講到了,就會生起保護這念「我」的心,其實這就是「我相」很重的人。如果犯錯只在話語上做應付,或是自己在佛前磕頭謝罪,這還算是知道自己有錯,可是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心裡面這一念「我執」、「我相」要能夠放下,也就是要把自己的「看法」放下、「想法」放下。作為一個修行人,只要對方說的話是對的,就不用管他的年紀是大或小。他年紀也許比自己大、也許比自己年輕,只要他所說的,對道業有幫助、能夠增長菩提的,那就要虛心接受,不可再強詞奪理,這樣子只會增長自己的惡業、加重罪報,自己的過失,永遠沒有辦法改過來。
地獄的眾生受苦都是用「劫」計算,不是一劫、兩劫,都是無量劫,受罪會無量劫,就是因為他的念頭轉不過來、也不想轉;就像這情況,愛面子不願意轉。所以,雖然口裡是念佛,但是心卻跟佛菩薩不相應,天天念天天不相應,因為他只是做場面,不要看他好像頭低低,一直點、跟你笑,好像很謙虛、很客氣的樣子。這些樣子世間人都會做,佛法要求「表裡一如」,表相上該做到的禮儀,學佛人要做到。心地上要空、要虛,不著一物。所謂「不著一物」就是「我相」要放下。
人家肯提醒你的過失、你的問題,肯幫助你,那是人家對你的恩惠、是對你好,一定要記住,要感恩;相反地,那些讚歎你的、恭敬你的、說你好、說你有修的,對於這些人,一定要非常地警惕,因為他在增長你的「我相」,你的「我相」被他讚歎得越來越大,你甚至會覺得自己已經成聖成賢了,已經沒有任何過失了。連自己造了惡業也沒有辦法覺察,一旦臨終業報現前,那你感招的三塗果報就是無量劫。《地藏經》講:「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從心地去懺悔、從心上去轉變自己錯誤的觀念以及做法,沒有認為自己的所做所為是有過失的、有問題的,所以才在三塗受極苦的惡報,而且時間非常地長久。
所以,學佛人一旦覺察到自己的過失,不要輕易地放過。你輕易放過,你一時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滿足了自己的面子,好像很得意自己辯才無礙,其實那叫「邪辯才」,徹底邪知邪見,後來所感招的是無量億劫的地獄罪報。關於這一點,學佛的同修一定要注意。這是普賢菩薩講的「懺悔業障」。懺悔不光是去道場參加個禮懺、拜懺,而是要從這些懺儀當中,去了解自己的過失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的當下,要訓練自己把「我」放下,無論是對你的長官,無論是你的下屬,或是你的同事,或是你的同學們,自己就在這當中修行,把這「我」放下。那什麼是把「我」放下?就是把這世間的名聞利養、讚歎、好事都送給別人。
那需不需要攬壞事到自己身上?勸你們不要,自己過得平平常常,這樣就可以了,這樣子這念「我」,自然而然地會慢慢縮小,再透過念佛熏修、讀經,這念「我」就會化空,就會轉我執為「法性真我」。凡夫就是迷惑在有佛性真我,卻迷失了,把這虛妄的我,當作是真實的我,在這裡沒有辦法解脫,所以稱之為「凡夫」。學佛人懺悔,要懂得從心地懺,改過要從心裡改。從心裡轉過來,再配合事相上的轉變,才能做到理事一如、表裡相應。與什麼相應?與「真如佛性」相應。大家常聽到表裡相應,但是搞不清楚要跟誰相應。有的法師跟你講:是要跟阿彌陀佛相應。其實這事跟阿彌陀佛沒什麼關係,不從外求,而是要跟真如佛性相應。心外求法叫「外道」。要知道佛就是我心,我心即是佛,這一念心本來清淨,沒有我相、沒有我執、沒有我見。眾生就是因為認妄為真,心中存有這一念妄想,才幻現出山河大地,有你、有我、有眾生……生出四相。實際上,若按照經典所講,用佛號、持咒或是讀經,如法觀照,把一切化空,那我相、人相……等四相,自然消除。所以說罪從心起將心懺,懺到心空的時候,我相自然就消除,其餘諸相就同時消除,此時罪亦亡了。所以當人家說自己過失的時候,自己先要能夠覺察、能夠反觀,不可以第一個念頭就是提起來保護這念「我」,硬說:「我沒有錯,不要故意找我麻煩。」那就不是個真正的學佛人,身為學佛人,人家跟你講你的過失,當下要思考,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這個問題,是不是哪邊做得不如法了?是不是哪邊做得不善?這樣來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想法、看法,那成佛才有望。這叫如理觀照、如理覺察,依佛所教的道理來修行、用功,如此便處處是道場,而不光是在道場時是道場了。即使出了道場,在家親眷屬當中、家庭當中、工作環境當中,求學環境當中,也統統都是道場。在世間法上,會越來越進步;在佛法上,道業也會越來越增進,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這個「行為」,包括在世間上表現的錯誤行為,及在佛法上表現的錯誤行為。無論世法或出世法錯誤的行為,都要能夠修正過來。
科技一直進步,不斷地修正,各種制度不斷地修正,以至於達到圓滿。但是現在的人,只知道修正外面的物質,卻不曉得修正自己的心、調伏自己的煩惱。也因為不懂得調伏自己的煩惱,所以眾生的習氣就越來越重、越來越放逸。所以說末法的眾生根器越來越差,就是剛講的這道理。修行要跟一般的大眾不一樣,要朝反方向走,一般大眾在物質上做修正、去進步;學佛人要在道業上提升,用現代世間話講叫「心靈層次」要做提升。實際上,心本無相,也沒有高下,也沒什麼心可給提升的,只是方便說而已。所以要把心念作轉變,轉凡心成佛心,那才不枉這一生修行。

淨宗修學的次第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所講的法可以分為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以及菩薩乘。佛講經的內容有這五種,但是人、天二乘不能算是佛法,因為佛法是出世間法,人、天二乘是世間法。
佛法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才開始算,佛教所教的是要明心見性,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法門,目的都是要消除煩惱、消除業障,恢復自己本來的面目而已。無論是念佛,是參禪,是學教的,或是學密、學律的都一樣(「律」是律宗),所有的方式都只是接引學人達到涅槃彼岸,這是佛教的宗旨以及修行目的。
大家都知道眾生有生死、有輪迴,但是卻不曉得什麼是生死。一般人眼睛看到有小嬰兒出生就叫做「生」,或是有人斷命,不管是生病或是發生意外,也不管年紀大小,只要他沒命了,就知道他死亡了。可是在佛教裡所講的生死不單如此,那什麼叫生?什麼叫死?生就是當見相生心的這一念,只要起了一念心:我能見,有東西被我所見,這就是「生」,當這念頭幻滅了,就稱之為死,所以二者所說的生死不一樣。而念佛就是要除掉自己見相生心的壞習慣,眾生見到相就起心動念,開始分別好醜、利害得失,然後再起種種的造作,好的想要得到,生貪心了,為了滿足貪念就打妄語,欺騙眾生,不擇手段造作種種惡業,所以才有輪迴。其實所說的這些統統都是不究竟法,真正的佛教它既不叫人造惡,它也不叫人造善,因為造善、造惡都是輪迴,造善生三善道,雖然到天上去,壽命最高的有八萬大劫,但是一旦命終之後,這些天人所去的幾乎都是三塗。所以佛不教大家生天,而是教大家出離六道輪迴,不過,即使出離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也不算是究竟的涅槃,而是屬於偏真涅槃,一樣是落在有生有滅,以為實有的認知上,是依生滅六識來證入涅槃寂靜,他還是有生滅的,他只知道諸法當中沒有主宰、沒有我,但是他不曉得諸法從心所現,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所謂心境一如,因此不能達到如來圓滿果地的境界,這是二乘人所不能了達的。所以佛教我們學大乘佛法、學一乘佛法,那究竟學大乘、一乘法需不需要先學人天法再來學小乘法?實際上是不用的。
一般通途法門它是藉由修禪定一層一層的破煩惱,達到第九次第定,證得阿羅漢果,又叫滅受想定。而大乘佛法是頓超的法門,尤其淨土法門是圓頓大法,連「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業障深重的眾生,都能因為稱念十聲阿彌陀佛名號,當下轉地獄法界成極樂世界。綜觀所有的經教當中,實在找不出這麼殊勝的方法超脫六道輪迴,所以稱為頓教。它是一念頓超,所以每位同修對於淨宗都要有信心。祖師大德講淨宗是難信之法,「難信」是不容易相信,因為其他的法門都要漸歷次第,唯有淨宗一法不歷次第,而且超越一般人想像。一個一生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沒有在修行的人,他可以仰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往生淨土。《阿彌陀經》講,一旦往生淨土,即證阿鞞跋致,這是所有法門當中所沒有的,「阿鞞跋致」翻做中文是「不退轉」,圓教八地菩薩才稱為不退轉。無論造再重的惡業,念佛都能夠消掉,都能夠頓超,即使你這一生沒有因緣遇到佛法,直到臨終,十念、一念稱念阿彌陀佛,皆得往生。所以不用像通途的修行方法,經歷次第一層接一層地往上升,而是直接頓超出去,所以淨土法門是非常地殊勝的。
現代很多人認為學淨宗要先打基礎,其實淨土宗的基礎是在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信願行做為資糧。佛教一切法門的基礎在於心性,對於「真如佛性」能夠了解,在佛門裡修行才有基礎,不然都是盲修瞎練。即使做了好事,也統統都是輪迴業,所以一直強調要大家對於心性要能夠明白,對於淨土要能夠深信。有些法師為了迎合大眾,說是要接眾,就倒說經律,告訴剛要學佛的人,先去學世間法、學《弟子規》,故意說那是基礎,是佛教的根。他對大乘佛法完全錯解了,因為佛教的根在於心性。就好像高樓大廈一樣,無論是高或是低的樓層都是依大地而建立的,法門無論是高、是低、是大乘、是小乘,都依心地而建,所以說心地是基礎。講經說法要如實說,不能帶著自己的好樂,佛在《梵網經》講:「為利養故。」什麼是「為利養故」?就是為了自己好樂的事情,或許你好樂儒家、好樂世間,因為你的好樂而倒說經律,把內容全部顛倒錯亂,把大乘經典講成小乘,明明有犯戒說成沒有犯戒,在賢首國師的《梵網經菩薩戒疏》中,說到這一條,出家人若犯,你死以後墮大地獄,你天天坐在燒著火紅的講座上,在那裡受罪。若在家人犯了,跟人家說學佛的基礎在《弟子規》,這就更嚴重了,因為出家還有一點功德,在家人全無功德,而且佛法是至高無上、是究竟圓滿,你還把眾生修學佛法的善根全部斷掉,那果報就更嚴重了。
《弟子規》是世間法,而且還是世間法裡給三歲、五歲小孩學的,三歲、五歲小孩幾乎是沒有智力的,如果大家現在學《弟子規》,那你的智力就在退化,你學佛的善根被斷掉了,我要是知道而不說出來,那我要負因果責任,若我講了而大家不相信,那就是各自的因緣了。所以我講經,佛經上怎麼說,就依著這麼說,絕對不加自己一絲毫的意思,不加自己的好樂在裡面,也不講人情,更不要搞世間這一套,絕不能倒說經律。真要學佛就聽剛才講的,這樣子就曉得什麼是佛教,知道佛法是在說什麼了,就不會受附佛外道所影響,心外求法就是「附佛外道」。之所以說他們是附佛外道,就是因為他所說的不是佛法,而他強說他是講佛法,而且他們都穿著袈裟。如果在佛門裡任何人告訴你這些錯誤的觀念、錯誤的知見,那他就是佛法講的「附佛外道」,這些人把經律顛倒講,惑亂大眾,斷眾生的法身慧命,讓大家永遠都不能出離。所以,要是看過《佛說因緣僧護經》,就會知道這些人倒說經律的罪報非常地重且恐怖。所以絕對不能將佛法顛倒錯亂,把最上乘、一乘了義的佛教曲解成《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些世間法,甚至解成世間的名利、財利、愛欲之說,那罪過就非常地深重。
同修們長時期接受經教的熏習,相信大家都能夠建立這樣的正知正見,這也是保護你的善根。除此之外,自己還要懺悔業障,要求佛菩薩加持,讓你在末法時期不要遇到邪知邪見,菩提道上能一帆風順,修行沒有障礙。在此還是要強調,大家千萬不要去學,你學了以後智力會退化,那智力只有三歲到五歲,大乘經你絕對看不懂,因為佛法講的是超情離見。別說你看不懂佛法,你連世間法也看不懂,因為現在教育講的「適學年齡」,什麼是適學年齡?就是依你的年紀、你的腦力發展是適合學什麼樣的教材內容。那你們都已經三、五十歲了,還去學教三、五歲小孩的兒童教材,那你的心智是在走向退化,所以你的智慧不會增長。真想要增長智慧,就去讀大乘經典,去讀《華嚴經》、讀《法華經》、讀《心經》、讀《金剛經》,讀這些經典智慧才會增長,不然你只是在「非因計因」罷了。所謂「非因計因」的意思是:不是這個因素造成,卻認為是這個原因。如果想增長智慧,但是所用的方法是錯誤的,所讀的經典是錯誤的,那無論你再怎麼用功,也永遠得不到智慧增長的果報。希望同修們要有正知正見,不要受那些邪見外道的汙染。

攝心念佛的方法
有些同修沒有學過打坐,因此在靜坐念佛的時候,坐姿不正確,有人的背是駝的,有人的下巴是上揚的。這樣子念佛,心沒有辦法靜下來,有的還會邊念邊昏沉。
希望大家來參加精舍辦的學佛實修課程,課程中會教如何打坐比較容易入定,所採用的是七支坐法。因為打坐的姿勢總共有九十多種,七支坐法是標準的打坐方式。佛門採用的坐法叫跏趺坐,或是單盤或是雙盤。透過打坐的姿勢,能夠訓練專注力,不然一念起佛來,幾乎不是在睡覺,就是在打妄想,或越念心越浮躁。
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念佛怎麼會浮躁呢?就是有人念了很久,佛號總是沒念好,常常一支香裡妄想沒有中斷過。這有時雖是業障的問題,但是在打坐時,如果姿勢坐得不好,也會影響攝心、影響入定。精舍對於打坐會相當地重視,或許你沒有辦法坐上二、三個小時,學好了,至少可以坐上一支香,坐在那裡可以全心全意專注在佛號上,不會散亂,不會打妄想。
透過念佛、打坐,就能了解到佛菩薩的智慧是離相的,眾生的聰明是著相的。念佛這方法是讓大家離相,而不是教人著相。有些人不了解淨土法門的特性,認為淨宗執持名號它是著相,實際上這是佛菩薩給眾生最好的方法,因為眾生很執著,心裡面總要罣著一樣事情,雖常說:要放下,不要執著、不要在意,但眾生總是這一樣不執著了,另外一樣又罣礙了。所以古德講:「貪去瞋又起」。意思是「貪念才剛消除,瞋心又生起來了」。真的是「粗境猶迷向。細微可知矣。」就是說:遇到這麼粗淺、明顯的境緣,就迷惑顛倒了,那遇到微細的境界,就可想而知了。因為內心的煩惱沒辦法斷掉,所以會處處著相,沒有辦法得到佛法所給的真實利益。
現在就教大家全心全意地專注在佛號上,透過念這句佛號,把所有的妄念全取代。當心念專注在佛號上的時候,那些妄念自然不用去對治它,也不用刻意把它捨掉,它自然就消失了。就像千年暗室,只要點亮燈,黑暗自然瞬間消滅,所以在經典及祖師大德的著作裡都稱讚淨土法門為一乘圓頓法門,這「一乘」就是講直接契入佛心,而且是圓滿的,「頓」是形容它的快速。頓超就像是暗室遇到亮光,瞬間就明亮,所有的黑暗都消失了。也如同《圓覺經》所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就應提起佛號來,全心全意專注在佛號上,那自然就離幻,離幻也就是覺悟了,一旦覺悟,心就不會著相,也就不迷了。
念到後來,心、佛念成一片,那就是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事相上的一心不亂是伏住煩惱,理上的一心不亂是了知並契入「煩惱性空」的境界叫理一心不亂。那才算是真正見道,真正放捨掉煩惱了。世間人很容易起煩惱,所想的煩惱幾乎統統都是為了自己,有些事情好像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帶著自己的愛欲心在其中,或是為了家親眷屬或是自己的朋友。煩惱總是要放捨,不要被它所牽引,要一心一意地安住在佛號上,絕對不能在佛堂裡面睡著或打妄想。念頭一跟著妄想跑掉,就要趕緊迴光返照提醒自己:「現在是在念佛」。應當專心在佛號上,不可以任由它打妄想、生煩惱。即使妄想的力量很強大,那也是因為剛開始學念,所以道力不足。
不用擔心念了佛號,怎麼妄想還沒有除斷?還沒有輕安的感受?其實都不用擔心這些,因為強要一心,心只會越來越亂。所以祖師教大家只要「將佛號綿密地念下去,不求一心、不刻意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這才叫老實念佛。如果是選擇以持名念佛方式用功,還摻雜著其他的妄想或是種種的用功方式,像:參究、觀想……,那都算是不老實,但如果所用的是其他的修持方法,就不在這裡所說的範圍當中。不然又有同修要誤解,以為老實念佛必須執持名號才能成就,其他作觀、參究……方法就不能成就,那就是誤會了。只要是依照佛教的方式,每個法門都能成就。所謂「執持名號」就是一心地念,不要加其他的妄想進來,也不需要用參究的工夫,這法門很簡單,大家都會念,但是,道理非常地深,正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只要具足信、願、行,深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不會錯,切願是願意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行」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真正想覺悟,一心一意在佛號上,那所有的煩惱都能解決。這些是要真正去修才能夠體認到的。如果今天念,明天不念,後天念,大後天又不念,那就像《華嚴經》勤首菩薩講的「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是說修行像鑽木取火,火還沒有生起來,就數數間斷,那終究沒有辦法成就。所以懈怠者亦然,念佛懈怠、懶散、怕辛苦、怕困難,不做工夫也不努力,那智慧火永遠不會生起來。智慧火生起來燒煩惱薪,而後薪盡火滅,那就真正見性打開本來,沒有了煩惱,佛號也放下了,所以念佛是非常重要的。
這裡除了教透過打坐的方式幫助攝心,還會教怎麼樣經行才能攝心,不是像世間人腦筋亂哄哄,心情浮躁地亂走一通。很多念佛的道場,吃飽飯後穿著海青插著手走,說叫做經行,像那種逛大街的方式經行,是不會有成就的,其實那叫吃飽飯後去散亂。所以用功的方法要正確,念佛才會有工夫,才能真正感受到佛法的力量及利益。如果沒有辦法感受到,是因為方法錯誤、用心錯誤,才得不到佛教所給的利益,就是俗話講的:得不到感應。所以希望大家使用正確的方式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