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大般涅槃經》- 35

《大般涅槃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
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佛復告迦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分別開示大般涅槃。有四相義。何等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隨問答。四者善解因緣義。云何自正。若佛如來見諸因緣而有所說。譬如比丘見大火聚便作是言。我寧抱是熾燃火聚。終不敢於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及祕密藏。謗言云是波旬所說。若言如來法僧無常。如是說者為自侵欺。亦欺於人。寧以利刀自斷其舌。終不說言。如來法僧是無常也。若聞他說亦不信受。於此說者應生憐愍。如來法僧不可思議。應如是持。自觀己身猶如火聚。是名自正  云何正他。佛說法時。有一女人乳養嬰兒。來詣佛所稽首佛足。有所顧念。心自思惟。便坐一面。爾時世尊知而故問。汝以愛念多唅兒酥。不知籌量消與不消。爾時女人即白佛言。甚奇世尊。善能知我心中所念。唯願如來教我多少。世尊。我於今朝多與兒蘇。恐不能消將無夭壽。唯願如來為我解說。佛言。汝兒所食尋即消化增益壽命。女人聞已心大踊躍。復作是言。如來實說故我歡喜。世尊。如是為欲調伏諸眾生故。善能分別說消不消。亦說諸法無我無常。若佛世尊先說常者。受化之徒當言此法與外道同即便捨去。復告女人。若兒長大能自行來。凡所食噉能消難消。本所與蘇則不供足。我之所有聲聞弟子亦復如是。如汝嬰兒。不能消是常住之法。是故我先說苦無常。  若我聲聞諸弟子等。功德已備堪任修習大乘經典。我於是經為說六味。云何六味。說苦醋味無常醎味無我苦味樂如甜味我如辛味常如淡味。彼世間中有三種味。所謂無常無我無樂。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謂常樂我。令諸弟子悉皆甘嗜。復告女人。汝若有緣欲至他處。應驅惡子令出其舍。悉以寶藏付示善子。女人白佛。實如聖教。珍寶之藏應示善子。不示惡子。姊。我亦如是。般涅槃時。如來微密無上法藏。不與聲聞諸弟子等。如汝寶藏不示惡子。要當付囑諸菩薩等。如汝寶藏委付善子。何以故。聲聞弟子生變異想謂佛如來真實滅度。然我真實不滅度也。如汝遠行未還之頃汝之惡子便言汝死。汝實不死。諸菩薩等說言如來常不變易。如汝善子不言汝死。以是義故。我以無上祕密之藏付諸菩薩。善男子。若有眾生謂佛常住不變異者。當知是家則為有佛。是名正他  能隨問答者。若有人來問佛世尊。我當云何不捨錢財。而得名為大施檀越。佛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等。少欲知足不受不畜不淨物者。當施其人奴婢僕使。修梵行者施與女人斷酒肉者施以酒肉。  不過中食施過中食。不著花香施以花香。如是施者施名流布。遍至他方。財寶之費不失毫釐。是則名為能隨問答。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復不聽。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及黑石蜜乳酪蘇油。以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善男子。不應同彼尼乾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三種淨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  善男子。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況當食肉。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歲。四道聖人悉復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身所被服麁陋醜惡。形容憔悴無有威德。放畜牛羊擔負薪草。頭鬚髮爪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臥糞穢。外現賢善內懷貪嫉。如受瘂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破壞如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離不淨法。及壞甚深祕密之教。各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自生此論。言是佛說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善男子。爾時復有諸沙門等。貯聚生穀受取魚肉。手自作食。執持油瓶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占相星宿勤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琉璃車磲馬瑙頗梨真珠珊瑚虎珀璧玉珂貝。種種果蓏學諸伎藝。畫師泥作造書教學。種植根栽蠱道呪幻。和合諸藥作倡伎樂。香花治身樗蒱圍碁學諸工巧。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當說是人真我弟子。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佛言。迦葉。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食器為肉所污。但使無味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斷肉之制。若廣說者即不可盡。涅槃時到。是故略說。是則名為能隨問答  迦葉。云何善解因緣義。如有四部之眾來問我言。世尊。如是之義如來初出。何故不為波斯匿王說是法門深妙之義。或時說深。或時說淺。或名為犯。或名不犯。云何名墮。云何名律。云何名波羅提木叉義。佛言。波羅提木叉者。名為知足。成就威儀無所受畜。亦名淨命。墮者名四惡趣。又復墮者。墮於地獄乃至阿鼻。論其遲速過於暴雨。聞者驚怖。堅持禁戒不犯威儀。修習知足。不受一切不淨之物。又復墮者。長養地獄畜生餓鬼。以是諸義故名曰墮。波羅提木叉者。離身口意不善邪業。律者入戒威儀深經善義。遮受一切不淨之物及不淨因緣。亦遮四重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悔過法眾多學法七滅諍等。或復有人盡破一切戒。云何一切。謂四重法乃至七滅諍法。或復有人誹謗正法甚深經典。及一闡提具足成就盡一切相無有因緣。如是等人自言我是聰明利智。輕重之罪悉皆覆藏。覆藏諸惡如龜藏六。如是眾罪長夜不悔。以不悔故日夜增長。是諸比丘所犯眾罪終不發露。是使所犯遂復滋蔓。是故如來知是事已。漸次而制不得一時。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心性與心靈



同修們在外面或是在網路上,常常看到人家講我們的心靈如何如何……,那麼世俗人說的「心靈」跟佛法講的「心性」,它有什麼不同?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世間人他認定的一個心靈,就是他能夠想,他能夠去思考,能夠作夢,能夠驅動他的這個色身,這是他認定的他的心靈,世俗人的心靈會受到外在的刺激而感到喜怒哀樂,被喜怒哀樂所繫縛,這是世間人講的「心靈」。

佛法講的「心性」,心性能現一切的喜怒哀樂,能現眾生心,還能現眾生相,所以,你現在在用的這個妄心,即使是虛妄的,或是世間人講的心靈,也是從真心本性所顯現的,不離於真如自性,只是差在哪裡?他迷了,墮於能所二相,有能想的我與所想的境界,有能有所,不知能所一如,所以世間人講的心靈,跟佛門講的心性,歸根結底是同一心源,是同一自性,但是迷失以後,世間人稱為心靈,或是佛法講的叫「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唯識宗講的,唯識宗告訴我們的,唯識宗其實也就是佛說的,只是在我們中國,在講唯識的這個部分,我們稱為唯識宗,在唯識宗裡面講就稱為「八識五十一心所」,那麼二乘人講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虛妄的心,什麼叫虛妄的心?它帶煩惱、帶貪瞋癡,實際上這八個心王本來沒有善惡,迷失自性以後認妄為真,所以妄起貪瞋,妄現貪瞋癡慢疑,這個是講的「五鈍使」,又於心中起五種錯誤知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的邪見,所以說迷失本來,妄有這些邪知邪見,妄有並非實有,世間人講的這個心,它帶有貪瞋癡,起惑造業,還有不明心性,所以被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五利使、五鈍使所繫縛住,它的心不得自在,不能自在,怎麼叫不能自在呢?世間人會覺得我也可以看啊,但是一張紙隔住了,他就看不到了;他也可以聽啊,但是一定的距離之外,他就聽不到了,而且六根不能互用。眼所見的,見不超色;耳所聽的,聽不出聲,所以說為被繫縛,縱然聽到了還是著相,起貪瞋癡慢疑惡見,起這種種的煩惱,所以這個是世間人講的心靈,就是唯識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

那麼歸根結底,這八識從哪來?依於真如而有八識,所謂「譬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圓覺經》講的「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同樣的道理,一切眾生他的這個根本無明,所謂「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這無明它的根源其實是真如,不能離開真如而顯現,應該這樣講,無明歸根結底它是無性、它是無根的,但是它不能離真如而顯現,所以我們佛門談說的心性,就是講的自性清淨心,講自性清淨心也就是我們眾生清淨的真心,不是講別人的真心,也不是離開你現在這個心之外的,另外再生出了一個心叫做真心,所謂佛性不從心外得,這是達摩祖師所說。所以修學念佛,它就是就路還家,你現在這個妄心在那裡攀緣,他用佛號教你收攝六根,這都攝六根就能夠把你的這個習氣給轉化,轉化以後你心不攀緣了,自然能打開本來,能夠徹見真如自性,徹見真如,所以為什麼要聽經?不然真如做何相狀,是什麼樣的一個德用,你搞不清楚,你見到了等於不見,你不認識它,所以為什麼祖師講的都是講大乘,講心性,談實相,就是要給你方法,給你方法你知道修,修到後來打開本來的時候,你識得它,你才能夠認得,就像窮子認得自己的父親一樣,〈信解品〉講的,眾生迷惑顛倒向外攀緣,把這個妄心當作真心,把緣影心當作是真性,所以就猶如窮子在外流浪五十餘年,忽然到遇父舍,遇到佛法具有正知正見,了解佛性以後,而後才識得本來面目,就像這窮子跟他父親相認一樣,所以為什麼要聽經?為什麼要聞法?為什麼佛法裡面跟你揀別心性,跟你揀別你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心性」跟「八識五十一心所」非一非異,不可說它相同,也不可說它不同。你如果說它相同,這八識五十一心所帶妄,帶有習氣,真心沒有;你如果說它不同,它是從真心所顯現出來的,不離真心,所顯現出來的,不是說有另外一個心叫做「八識五十一心所」,佛在《楞嚴經》舉了一個很好的譬喻,「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這個頻伽瓶有兩個瓶口,左邊一個,右邊一個,他把它瓶口給塞住了,那麼這瓶子裡面的空,跟外面的空是完全一樣的,可是你迷失真如的時候,你就侷限在於這瓶子裡面,這個就叫做「八識」,這個就叫「識陰」,你被它侷限住了,實際上這八識的當下,它即是真如,什麼叫「當下」?不帶妄的時候,離煩惱的時候才稱為當下,而不是說八識不用修,它就變成真如,那不對,它還是透過修行而轉化,所以叫轉八識成四智,了妄即真,同樣的道理,所以說當下是真如,不是說不用修就等於真如,那不用修就等於真如,那你又何必說個八識呢,何必教人修行呢,所以如來語無虛妄,什麼叫語無虛妄?沒講廢話,沒有講戲論語,給你說八識就告訴你,這個你現在在用的,在分析你現前的這個心,目的是要你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一般人外面所說的這個心靈,頂多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法,他不了解實相,不了解真如,跟我們佛門談的心性有天壤之別。

佛們講的心性涵蓋著一切眾生的妄心;世間人講的這個心靈,就是唯識宗所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那麼再講得明白一點,就是《楞嚴經》講的「緣影妄心」,緣影妄心這個是眾生現在在用的,因為一般的人他還不知道什麼叫做「八識五十一心所」,實際上他就是用緣影心,就是六根攀緣六塵謝落下來的影子,他當作是他心裡的覺受,這個稱為「緣影心」,就是一般俗人講的心靈,他們講的心靈,實際上這個心一點都不靈,真如自性才叫靈。

你看這個《華嚴經》就是我們真心本性的顯現,你看這個《無量壽經》就是如來四十八願的顯現,什麼叫四十八願,其實就是真如自性的作用,如來真心本性的作用,《無量壽經》裡面的極樂世界種種境界、種種妙用,就是自性清淨的一個作用,所以說為本地風光,這個心才靈啊。所以佛門所說的心性跟世間所說的心靈,這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境界。那麼以佛法來看,這個心性當然包含著這個心靈,但是就差別業用上來說的話,那根本是不同的,它這個作用是不同的,因為眾生心向外攀緣,它就是現六道輪迴,而學佛呢?佛法談說心性,要見性必須離貪瞋癡慢疑惡見,而後方能見性,所以見性是成佛是出離的,不墮在六道輪迴當中。

我這樣講你就很明白,你後人不要搞錯了,說我什麼講這個心性跟世間的心靈有什麼相同相通之處,我道理給你分析得很清楚,不可說同、不可說不同,因為之前我看過,現代的人去看圭峰大師的《原人論》,人家是在破斥外道,攝歸自性,他卻把它認為說他在講的是三教都相同,那這個就是他錯解了,我們佛門會攝末歸本,告訴你一切法都是不離真心,所以你即使儒家、道家,它也不會離開真心本性,並不是說佛教等於儒家跟道家,也不能說儒家等於道家,道家等於儒家,如果他們相等,那他們的人就不會互相詆毀了。說相同是講他同一心性,但是次第分明,人道是人道,天道是天道,因果次第清楚而不雜亂,所以這個要清楚,他們裡面論點,大大的不同,但是雖然不同,我們佛門講的心性就像大地一樣,能夠普遍荷載一切眾生,善人它荷載,惡人它荷載,什麼樣的一個知見,什麼樣的一個法門,它都荷載,但是佛法絕對不會是世間邪知邪見,或是外道,這個要清楚,所以我道理講得很白,就怕你後人聽了我講的東西,你在那裡錯解,在那裡誤解了,乃至你又誤解祖師,把佛教正宗的教義,你搞不清楚,因為後面的人智慧更為微淺,愚癡業會更重,所以我這裡先跟你講明白,你不要誤會了,佛法講的這個心性跟心靈,這心靈,世間的心靈就是指八識五十一心所,那麼再講淺一點就是緣影妄心,他們的境界其實只到緣影妄心,緣影心而已,還不識得什麼叫八識;那佛法講的心性,能包含整個法界,無所不包,能包容法界,而且清淨無染,這是跟世間法,世間眾生用的這個妄心不同之處,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受一非餘 魔所攝持



《華嚴經》上講:「受一非餘。魔所攝持。」那麼這一句話,我們常在講經當中講到,什麼叫「受一非餘」?這受,就是你執著執受,執定是一,執定一樣東西,其他的什麼都不對,叫做「受一非餘」。佛告訴我們,你就被魔所攝持,這個話在現在怎麼看呢?我們來看我們淨宗,淨土宗現在的學人,你看看有一些人他就是執一非餘,魔所攝持,他執著、認定、依止的只要一句佛號,或是認定除了《無量壽經》以外其他的都不讀,這種人他在看同參道友在那裡讀其他的經,念其他的佛菩薩名號,他就排斥他,我們用《華嚴經》來看,這一種的行為就是魔所攝持。

還有有的出家人他自己希望他的居士只聽他的,他就禁止他的居士看經典、看祖師大德的,說只要依他一個人就好了,或是暗示只要依止他一個善知識,依止他一個老師一個和尚,你看這個就是妖魔鬼怪,魔所攝持,或是你認為只有我和尚講的這個方式是對的,其他人跟我和尚講的這種修行方法不一樣,你就排斥,如法的你也排斥,那你就錯了,你就自己掉到自己的心魔當中,把聽經、把道理變成了一個執著跟成見,這就是魔所攝持。

這在現在的淨土宗裡面常常看到,以為就念一句佛號,讀一部《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要知道專修跟著魔是不一樣的,專修跟著魔是不同的,《華嚴經》講的你執著一部經典,執著一樣事情排斥其他的經咒,這是嚴重的錯誤,你那個叫著魔,不是專修。

專修,你看印光大師專修;廣欽老和尚是專修,專修裡面你看他《禪門日誦》照樣念,楞嚴咒照樣持、十小咒照樣持、大悲咒照樣持,所以你看廣欽老和尚他有持大悲咒與大眾結緣。如來圓滿修證,你看能說一切陀羅尼,能說一切經咒,可見你要是墮入了執著,認為只要淨土宗的經典就好,其他的都是夾雜,你這種觀念是著魔的,誰說的?《華嚴經》上說的,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你不要把「著魔」當作「專修」。

「著魔」跟「專修」是不一樣的,專修,他自己心是專的,心專不是只用一種方式,一種方式也不一定等於專。

你念佛目的是要什麼?是要能安心,心若不安,念一句佛號若不安,那這個方式對你來說也不適用,從前古德他教人,有人是靠著念一句佛號可以成就;有人他還要加持往生神咒,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們佛門裡面,淨宗裡面,他是有念佛、也有念經典、也有念咒語,為什麼這個《禪門日誦》歷代無論任何宗派,大家都奉行,早課、晚課大家都一樣,就是能夠適應一切眾生。

所以講經的人要注意,聽經的人也要注意,你提倡專修很好,但是如果你的居士心量狹小,在佛門裡面搞小團體,搞這種山頭制,我是這個山頭、你是那個山頭,在那裡搞對立,你要注意你這是破和合僧,佛教是一個和合的團體,我們會討論佛法,有的學華嚴的會講華嚴宗裡面的境界,用華嚴宗的表達方式;學天台宗的會有天台宗的表達方式;各宗各派有各宗各派的表達的方式,它的教義,天台講五時八教,華嚴十門開啟,所以表達的方式不同,禪宗用這種直指人心的方式、用話頭的方式、用機鋒的方式來闡述心性,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變成是一種對立、排斥,那佛就告訴我們你著魔了。你不要把「著魔」當作是「專修」,有時候你以為你專修,實際上你著魔了,所以「受一非餘。魔所攝持。」

你反觀一下,你沒有聽這個出家人講經之前,你有沒有這麼強大的一個瞋恨心跟排斥,如果有,你一下看這個道場也不順眼、看那個如法的道場都不順眼,我說看如法的喔,你看人家如法修行沒有跟你一樣,沒有像你這樣一句接著一句念阿彌陀佛,或是沒有像你一樣讀《無量壽經》,誦《阿彌陀經》,你就覺得人家是走偏了,那我告訴你,你著魔了,你要小心。所以我說這個妖魔鬼怪不是青面獠牙,最嚴重的就讓你知見錯誤,你看你知見錯誤,看到經典就排斥毀謗,教你受戒,你也不敢受戒,你也不想受戒,還說我只要人天乘做好就好,五戒十善做好就好,就能往生了,釋迦牟尼佛沒有這樣講。

佛教我們怎麼往生?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不謗大乘者皆得往生,心不著魔境界者才能往生,你現在受一非餘,你就掉到妖魔鬼怪的境界裡面去,你怎麼念佛怎麼往生?說實話這些人,也不是真的專,就只是不想看經,不想用功而已,就說我念個佛,我簡單讀個經就想要矇混過關。

那麼,一些人真的是著魔,他排斥,他把「著魔」當作是一種「專修」,所以修行的人你要注意,《華嚴經》上這句話告訴我們「受一非餘。魔所攝持。」這在末法你要小心,你不要學錯了,自己心量狹小,你還以為自己是專修,你自己著魔了還覺得自己在專修淨土,我只聽一個和尚的,你這種觀念錯誤。

你看我教你們,我跟你們講,你們要看祖師大德的,我不會排斥你看祖師的,我只會排斥你去看邪見,看那些世間意的說法,所以我剛才講的,你如果認為你只要念一句佛號,或是只認為自己和尚講的是對的,其他這些有修有證的善知識的你都不看,你還覺得看其他善知識的叫夾雜,這個就錯誤了,因為我知道有些學淨土的小道場,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變成小道場,應該說是魔道場,他只要他師父的,其他的他都不要,祖師的他也不要,經典他也不要,這個就妖魔鬼怪,你不要看他在那裡念阿彌陀佛,他們知見不正,這個是很嚴重的問題。

古德講的「學佛首重知見」,你的知見不正,你不用談修行,沒有辦法修,修什麼法門你都沒有辦法修,為什麼?因為你的知見不正,你不知道佛教是在講什麼,你變成是一種偶像崇拜,一種迷信,一種師父迷的心態,和尚迷的心態,這種修行方式是不對的,佛教我們要正知正見,依止大乘,依法不依人。為什麼叫不依人,就是不要這種偶像化、神格化,你凡是依經典你不會走錯路,不會走到歪路上去,所以《華嚴經》講的「受一非餘。魔所攝持。」這話你要能夠去警惕,去小心,因為我們講經裡面常在講,《華嚴經》上說的「受一非餘。魔所攝持。」但是很多人不曉得,我們今天把它講出來,讓你知道、讓你清楚。

修學佛法的人心量是打開的,如果你連佛門的其他宗派都不能包容,你談什麼救度一切眾生,你連祖師大德這些善知識的都不願意看了,你還說你要往生淨土到他方諸佛國土去學習,那你到極樂世界,你看到其他諸佛如來,你會不會想到這些諸佛如來講經都跟你師父講的不一樣,跟你心中崇拜的偶像不一樣,修學方式不一樣;那麼再看看,這樣給人家錯誤知見的出家人,他成就了沒有?沒有成就啊,年紀越大越顛倒,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說的,出家人要信佛啊,有些老和尚出家了,到七老八十都還不信佛啊,還在搞世間法啊,這李炳南老居士講的很對啊,完全講到了現代的問題;在家人也要信佛啊,這我給他補充的,在家人也要信佛,你不要到七老八十了,你還不信佛,還在搞世間法,還在認為我只要五戒十善就好了,這種得少為足的錯誤心態,你必須得轉變,要發心學大乘,堅決學習大乘佛法,除了大乘佛法以外,其他這些不了義法、邪見,我們都不學,這個才對。


所以我剛才講「受一非餘」是講什麼?你變成一種執著,而產生出一種排斥心理、瞋恨心理,這個是不對的,這是「魔所攝持」;你以大乘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對於大乘佛法願意學,對於這些不了義法你能夠放下,這不算是著魔。這當中,微細的道理,你要仔細去思量,要去反觀自己,看自己是不是有這個問題,你不要把「著魔」當作「專修」,有些學淨土的學到著魔了,他還把「著魔」當作是「專修」,那這個問題就大了。希望大家能夠去思惟,能夠去了解自己的狀況。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生活中佛法的智慧



我們今天來跟大家講一講,生活當中,怎麼運用佛法的智慧。我們歸納人的生活,不會離開食、衣、住、行、育、樂、還有醫藥。當你在吃飯的時候,在飲食的時候,要懂得不貪其味,要常存五觀,所謂「食存五觀」,你要懂得不要貪著多吃,要知道飲食是拿來充飢的,不是讓你來貪著的,這個就是讓你懂得在吃飯的時候,要提起正念要用功,告訴自己不要貪著,這是第一個「飲食」。

再來,穿衣服,穿衣服的時候,你要提醒自己要能夠深入佛法,能夠服行佛法,什麼叫「服行佛法」?這「服」就是心服口服的服,心悅臣服地奉行佛法,能夠深入佛法,為什麼我們用深入呢?因為你穿衣服有一個穿入的動作,我們取這個「入」字來提醒你,要能夠契入佛法。《華嚴經‧淨行品》教我們,教得非常微細,甚至它有分穿衣服、穿褲子、還有繫腰帶的時候,繫腰帶的時候,你就要懂得「檢束善根,不令散失」;穿這個上衣的時候,你要懂得「入第一位,得不動法。」也就是要發心契入佛法;穿這下裙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穿褲子的時候,你要懂得「服諸善根,具足慚愧。」常生慚愧,能夠落實佛法,這個都是在《華嚴經》上講到的。所以你在穿衣服,你在吃飯都是在用功,這個是第二個─穿衣服;不要整天只想著我這樣穿好不好看,這樣穿是不是名牌,是不是能引人注意,能夠得到大家的讚賞,我們學佛人不是這麼想,尤其是我們學大乘的,更要做到深入佛法,在吃飯的時候,飲食的時候,要能不貪其味,能夠常存五觀。

那麼,再來是第三個─「住」,你在居家的時候,安住的時候,你要知道這「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要趕快出離,並且要安住大乘。那麼住在自己家裡,你要安住一乘寂滅場地;出去外面住,不管你住公司,不管你住飯店,你只要不是住家裡,都算外面住,你要懂得常行慈悲,教化眾生,幫助眾生來學佛,來推廣佛法,這個就在安住當中就有悲跟智,這「智」─知心體寂滅,知道三界無安,為什麼無安呢?因為當體即空,所以無安,為什麼猶如火宅?因為眾生不了解性空,所以常生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無明之火,所以你要懂得看破它,懂得放下,這是講「住」。

「行」─就是落實佛法,知道這個世間五陰本空,六塵非有,都是妄心所現的,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行」不光是你的行持,還有知道這個世界是唯心所現,是心行所現的,由心動故,所以才有這個世界,本自虛妄,那麼本自虛妄呢,你要提起佛號,要捨棄現前種種虛妄,於自心的種種清淨平等,應當欣求,這個就回到我們淨土宗的信願持名。所以當你在行走的時候,也就是在一切動中境界,或是你在開車、你坐著高鐵、坐著飛機,這都是在行動當中,你都要懂得要用功要念佛,要能夠落實佛法,要能夠知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唯心所現的,這是講「行」。

再來「育」,教育,要能夠落實六波羅蜜、十大願王,孕育法身,孕育你的功德法身,要常學佛法,不要搞世間法,不要起世間意,這個就是你在受教育的時候,不管你在受什麼樣的訓練,你自己心裡面要常存此正念。

再來「娛樂」的時候,人總會娛樂,要懂得以法自娛,心不離道。你在公司裡面,有人跟你開玩笑,跟你娛樂的時候,自己要懂得心不離道;你參加朋友間的活動的時候,或是家庭這個聚會,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要知道要心不離道,要以法自娛,以佛法來觀察,觀察你的家庭,觀察現前的種種的環境,緣起性空,所謂「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這個是「樂」,你在這個玩樂的時候,要以法自娛。

還有一個─「醫藥」,食、衣、住、行、育、樂,還有一個「醫藥」,醫藥,你在看醫生的時候,你在吃藥的時候,你要想到這個色身,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當捨此不乾淨的這個色身,勤求法身,捨這個肉身轉為報身,要知道不要忘記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你即使在重病當中,也不要忘記念佛,這是你在醫藥,你在吃藥的時候,在看醫生的時候,或是你行醫為人看病的時候,你都要常存此觀。所以佛法的智慧,其實就是這樣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這個就是佛法的智慧,我們是把它歸納為現在大家懂的食、衣、住、行、育、樂,還有醫藥,大概是七種,這七大類。


人的生活不會離開這七大類,你要懂得這樣子來存心,這樣來用功,這樣心不離道,處處都是佛法,生活就是佛法,而且就是一乘佛法,修行是這樣修的,用功是這樣用的,不是只有講一些人生的一些道理,一些勵志的話,那個很多都沒有因果。我看到外面的有一些出家人,講了生活就是佛法,講的跟俗人一樣,我告訴你,你依經典去做,你這樣去用功存心,這個才叫生活就是佛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的智慧,我們這個是依大乘經典,不是依自己的意思。這是大略地講一下,微細的呢,你去看《華嚴經‧淨行品》,佛門還有一本叫《毗尼日用》,從你早上起床、下床,舉足、下足,上淨房……等等的它都有,你在刷牙,刷牙就嚼楊枝的時候它都有,讓你提起正念,你穿衣、吃飯、你坐的時候、你站的時候,它都有提醒你,這個才叫生活就是佛法,處處不離大乘,一般的凡夫眾生沒有這樣高的智慧,所以如來在《華嚴‧淨行品》裡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圓滿、很微細,同修們要去看,我今天講的你要不懂,你要是不了解,你可以多聽幾遍,多熏習你就能夠了解了,你就能夠應用了,這個就是在生活當中落實佛法的智慧,處處在道,念念不離正法,是這樣用功,是這樣修行,不是搞世間事,不是跟著迷惑顛倒,所以大家回去仔細聽,仔細地思惟,你要再更清楚一點,你可以去看《華嚴經‧淨行品》裡面都有教到,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什麼叫佛法在生活當中,你去聽佛講的,你不要聽那些光頭俗漢講的,或是一些世俗人講的,那個都差得太遠了,那個跟佛的境界都差得太遠了,他們也沒有像如來有這樣大的成就,也沒有像如來有這麼高的智慧,你在這個生活當中,這樣來落實這樣來用功,處處在道,食衣住食育樂醫藥,你都是在用功的,時時刻刻都在用功,都不離大乘,希望大家能夠仔細思惟,能夠廣解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