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華嚴經・淨行品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6)

 



華嚴經淨行品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6)


悟顯法師 開示:入清淨道場 永除穢垢

 


學佛看經典,一定要看它的義趣,會聽經、聽開示的人,會想法師講經就是對我說的,講的就是我的毛病,就是我的過失,我一定要改;而不是在講某一件事某一個人,這樣學法才會有成就,才會有功夫。

 

如果認為:法師講經都是講別人,都是罵別人,與我無關,我是個好人,我沒有那些毛病,全天下人都不對,只有我對,那這是凡夫;能講這話的只有兩種人,一個是佛,一個是凡夫。看看自己是佛還是凡夫?

 

聽經、聽開示要這樣聽,不要聽是非。心裡面要空,若常著有、攀緣,就會常迷失。

 

不要搞小道消息,不要亂跑道場,跑道場心會不安,能夠安住最好。

 

現在如法的道場很少,精舍帶大家做到完全如法,做得更好。來精舍大家和合,即使同修有一些過失、有一些毛病,大家把它善解,都往好處去想;不要想:這個人一定是怎麼樣,總往壞處想,這樣道場不會和合、不會清淨,不但道場不清淨,你自己也很痛苦。

 

要想想為什麼一接觸境緣,總是去想人家不好?這樣修行就沒有學到佛法。所以不要跑道場,不要傳是非,不要在道場講家裡的事情,來這裡就是學法、學道,要把心清淨下來,來道場染著、顛倒了,那就不叫入道場。

 

一間道場如何,其實還是在大家,希望大家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配合道場的規矩,要求的規矩不是我訂下的,精舍都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戒律,道場中祖師大德的要求,祖師大德都是開悟、成就的人,他教的方式就是在對治我們的毛病習氣,要是進來道場覺得規矩好嚴不習慣,就要想到這是自己的業障,是我習氣重,更應該還要再來清淨,要來這裡磨除自己的煩惱習氣。

 

剛開始進到道場我們也是感覺不習慣,總要求這樣、要求那樣,其實這是平常太散亂、太放逸,所以才會到個清淨的地方不習慣。


  悟顯法師 講述  無量壽經玄義 卷一  (精彩節錄)


【驚蟄】 得人身不容易

 


【驚蟄】 202235日  農曆二月初三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驚蟄聞雷萬物和。專心念佛意云何。
根塵掃盡彌陀現。業識拽空也是他。
人法雙忘名極樂。凡情不起妄無多。
聲聲佛號真如理。入聖超凡一剎那。



悟顯法師 開示:得人身不容易

 

後面看「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得人身很困難,你看像《菩薩處胎經》講的盲龜浮木,《提謂經》講的須彌穿針。

 


盲龜浮木,一隻瞎眼的烏龜,每隔一百年從大海浮起來一次,有一個木頭飄在海上,木頭上面有一個洞,海龜上浮的時候,剛好頭可以頂到這個木頭上的小孔裡面,所以得人身這麼困難。

 

須彌穿針,從須彌山山頂上面,把繡花的絲線從上面放下來,在須彌山下放一根繡花針,那麼這個線放下來,剛好穿過這根繡花針,這中間還有毗嵐猛風,在經典裡面講的毗嵐猛風就是大風、狂風,我們南方比較能理解的就是颱風,這麼大的風,這根線放下來,十幾級的風,這樣子干擾著它,它放下來可以剛好穿過須彌山底下的繡花針。

 

這須彌山有多高?高八萬四千由旬,我們是在須彌山南方的一個南贍部洲,這洲你可以把它當星球來解釋。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比我們這裡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都還高,你到這個珠穆朗瑪峰,你跟飛機上的乘客是可以打招呼的,這麼高,但是這須彌山比我們這個世間所有的山都還高。你不用講須彌山,第一重,七金山第一重,基本上就高過你這裡了。

 

這個七金山,須彌山,要到達須彌山的中間的時候,有七金山,七重的金山。須彌山最頂是忉利天王所居住,中間半山腰是四大天王,四王天所居住,那麼從這個山頂放一根線下來,穿過繡花針,佛說得人身比這個機率更小、更難。

 

所以說人身難得、佛難值,你遇到佛法不容易,你看這世界有這麼多人,範圍這麼大,我們就講南贍部洲就好了,北俱盧洲是沒有佛法的。所以你看韋馱菩薩,有些人會想說韋馱菩薩,為什麼他上面一塊牌匾寫「威震三洲」?這三洲,就是一般我們講四洲,四洲就是北俱盧洲、西牛貨洲、東勝身洲跟南贍部洲;那威震三洲就是除掉了北俱盧洲,只有東南西這三洲,這三洲有佛法。

 

北俱盧洲是沒有佛法的,雖然那邊的人,日子過得比其他的這三洲都還要好,它那裡不用工作。父母生下孩子來不用養,就放在路邊,人走過去,人家經過,路人就可以餵食他,他自然成長;不用種田,地生百榖苗稼。那邊的生活叫人間天堂,雖然不是天堂,人間天堂,但是沒有佛法。

 

所以佛講這個八難,它就是八難之一,北俱盧洲沒有佛法,死了以後就輪迴,甚至有的享樂造業,墮三惡道,所以那個地方,好像日子過得很好,但是非常可憐、非常痛苦,因為死後多半都是墮惡趣,所以得人身不容易。

 

你看這個南贍部洲的人、東勝神洲的人、西牛貨洲的人跟北俱盧洲的人,都是得人身,我們把範圍擴大好了,不要只想說在南贍部洲,那麼再看看這些畜生類的眾生,你看有多少。到現在時不時都還會發現一些未知生物,或是在海底,或是在高山,或是在深山裡面都有,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都還會發現。他方,其他的地方那更多,都是畜生道的,還有很多未知的,所以說得人身不容易。

 

🎯節錄自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 講座 第296集

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

《華嚴經・淨行品 》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5)

 



華嚴經淨行品  

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5)


悟顯法師 開示:以法自娛 了伎非實  

 

第八條「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歌舞倡伎者,是娛樂之法,會令心散亂,故不做種種會令心散亂的事。


所以持這條戒,是要懂得「以法自娛」,常熏習佛法,心不散亂。


不但要觀聽佛法,甚至在觀聽之時,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台上之戲,這才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雖然觀聽,心不隨之,識了虛妄,大乘的持戒要這樣持,不能只在事相上,只在事相上,就很容易著相,你就會處處遇到障礙。


  悟顯法師 講述  八關齋戒  (精彩節錄)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戒殺放生文圖說 ─贖物命魂超天界 (93)

 





贖物命魂超天界

從前有一位張提刑,天性仁慈,到屠宰市場,遇見被宰殺的動物,捆縛在地,驚慌恐怖,哀聲鳴叫。張提刑心中不忍,不惜錢財,全部買回,放生于林野。平素只要有了錢,就往屠宰場去,日久天長,所救物命,不可計數。

後來張提刑臨命終時,自知時至,告訴家人說:「我一生慈心救護物命,積德累功,至深且厚,如今天宮人來迎,我就要超生天界了。」說罷,無病安詳善終。

圓覺經直解-電子書


圓覺經直解

 目 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卷上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卷下   

刻圓覺經解後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卷上

唐 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 譯

明 匡山逸叟憨山釋德清 解

 

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以單法為名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淨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謂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為諸佛之本源。號為法身。為眾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單以法為名。其大方廣。乃此心法所具體相用三大之義。然大即體大。謂此一心。包法界而有餘。擴太虛而無外。橫該豎遍。大而無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訓法也。謂此一心為眾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軌則。一聞佛性。便能生解。長劫輪迴。持而不失。故曰軌物生解。任持自性。以無相真心。而為有相之法則故。方為相大也。廣即用大。以稱此心體周遍無遺。無剎不現。無物不周。故為用大也。以此法義圓備一心。以此經中直指此心。為生佛迷悟修證之本。故云單法為名也。修多羅。是梵語。此云契經。以凡是佛所說之經。通名契經。謂是契理契機之教。但應機有大小。為小乘人說者。名不了義經。為大乘人說者。名了義經。謂顯了究竟之極談。以題中通指此經。乃經藏中了義之經。非不了義經也。上十字。乃一經所詮之法義。下一經字。乃別指當經能詮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者。經云。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法界性究竟圓滿。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首稱大陀羅尼門。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為諸佛之因地菩薩之行本故。以此為一經之體也。以圓照覺相為宗者。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以為一經之宗也。離妄證真為用者。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故以此為用也。一乘圓頓為教相者。以此經純談覺性。圓修三觀。頓證一心。雖列二十五輪。但是一心轉換。並無階級次第故。以圓頓為教相也。然此五重。乃天台釋經之軌則。攝盡全經之旨趣故。學者開卷。了此則恩過半矣。

唐 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譯

此翻譯名氏也。罽賓乃西域之國號。此云賤種。以此國開土乃賤人自立為君長故。相傳為名。佛陀此云覺。多羅此云救。乃譯師之名也。傳譯年代。具載別傳。

明 匡山逸叟憨山釋德清直解

初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

此下至平等法會。總名證信序。以諸經之首皆有此序。名為通序。以阿難請問佛遺命立言證法有所授也。如是我聞者。謂阿難結集法藏時。口宣佛言。謂如是之法。我阿難從佛所聞。非臆說也。一時之言。本無定指。但是佛與弟子。機感會集之時。故凡說經。皆曰一時。

婆伽婆。

亦云薄伽梵。乃梵音楚夏耳。是佛之果號。此號。從來不翻。以含多義故不翻。謂此一語。具有六義。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皆稱佛德。若翻一名。則攝義不盡。故但存梵語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此為說法主。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此說經處也。佛有三身。謂法報化。所依土亦有三。謂寂光。實報莊嚴。及方便有餘。法身佛依寂光土。報身佛依實報土。即盧舍那佛。住華藏土。與地上菩薩。說華嚴經。化身乃釋迦佛。依人間靈山舍衛精舍等處。為人天等。說三乘法。今說經處。言大神通光明藏者。乃常寂光土。是法身所依。言三昧。此云正定。正受者。乃正定中受用。意顯此經乃法報同體之佛所說正定正受乃自受法樂之處也。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者。言法性土。乃諸佛所證常寂光土。以光為嚴。非餘寶物莊嚴也。以此寂光乃法身之安宅。故云住持。即此說處依真。便非他佛餘處可比。顯法最殊勝也。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此言寂光。乃生佛平等之實際。謂諸佛之安宅。即是眾生本有不迷之覺地。此顯真妄不二之真境也。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此言寂光真境。乃諸佛眾生。若身若心。皆同寂滅平等之實際。此體深也。圓滿十方。謂用廣。言其用圓滿。含裹十方。廣大無外也。不二隨順。文倒。應云隨順不二。謂一切聖凡。皆歸此中平等一際。故云隨順不二。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上不二境。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也。以無身心之相。何有主伴之分。若無主伴。無說無示。則無說法之事矣。今言從不二境現諸淨土者。正顯從自受用現他受用土。乃為地上菩薩。說自性法之報土。此中乃有說聽。然此土中。雖有說聽。而如來尚在三昧。未曾出定。何以有說。意顯此經乃法身如來所說之法。顯示離心意意識境界相。此正如來最勝清淨禪。殊非他經可比也。楞伽經中。法身說法。乃以法證佛。此經以處證佛。二經合觀。良有深旨。此從來所未達者。請深觀之。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此標伴眾列上首之名也。十二大士。舊解。皆以三觀釋其名。然各具其德。似不必拘。言皆入三昧者。以佛乃即法身之報相。土乃即寂光之報土。況佛自入三昧。說自性法。豈有聽眾散心而可入耶。故必入三昧。然後可同住此平等法會也。

問曰。主伴皆在三昧。則無聽矣。將何以顯法耶。

答曰。此不思議之妙法也。昔空生巖中宴坐。天帝散華讚為善說般若。空生曰。我實無說。天帝曰。尊者以不說說。我以絕聽聽。如此說聽。是真般若。了此。可信三昧中善說善聽也。舊說菩薩既有啟請威儀必有出入之文。或譯人略之。此說太拘。豈不聞。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豈獨佛常在定而菩薩便不定耶。八地菩薩。現三昧樂意生身而度生。豈出定耶。若執必出定而有聽受啟請。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豈非菩薩之事耶。因便及此。學者識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經家敘置問法之威儀也。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諸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此正陳請辭也。問有二意。一問如來因地發心。依何等法。修何等行。而得成佛。二問現在菩薩。於大乘中。已發清淨願成佛度生之心。但不知如何用心修行。得正知見。不墮偏邪之病。若蒙開示。則使未來末世眾生有發大乘心者。即依今日所說而修。則不墮於邪見矣。此雖為現在而問。其實多為未來之機。此悲願之心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置求法之懇誠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讚善問誡聽許說也。下仿此。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下仿此。以敘十二大士請法之儀。一一皆同。其文最整。故不重釋。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此直示本起因地也。如來因地。獨標圓覺一法。而為行本。然稱此圓覺。為陀羅尼門者。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以此圓覺。為十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一切聖凡。依正迷悟因果。皆依此圓覺一心。而為建立。以無一法而不具。故曰總。因果纖毫不失不壞。故曰持。一切聖凡無不由之。故稱為門。流出者。即由此建立之義。然此覺體。為諸佛之法身。為眾生本覺之心地。雖染而不染。故曰清淨。從來不妄不變。故稱真如。但以無明障蔽而不現。諸佛如來。於因地。依此本覺真心。發始覺之智。斷盡無明。始本合一。名究竟覺。為得菩提之果。還歸寂滅一心。名為圓寂。是稱涅槃。是知諸佛果德。皆依此圓覺一心建立。故云流出。然不獨佛果。即菩薩因地諸波羅蜜。亦從此出。故云及也。以諸佛之因地。為菩薩之行本。故云教授。是故。一切如來成佛本起之因地。更無別法。皆依此圓覺自性之光明。還照寂滅清淨之覺體。相即性體也。以此圓滿照徹無遺。則無明永斷。圓證法身。唯此一法而已。故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然圓照。即一心三觀之智。清淨覺相。即一心三諦之體。全經但發明此一句而已。

問曰。此云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云云等。與首楞嚴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等。語勢似同。義有何別。

答曰。語雖似同。義有小別。以此經直指覺體為因地心。彼經以首楞嚴大定。為成佛初心之方便。此體彼用。為不同耳。然所同者。彼經先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依之建立首楞嚴大定。然不生滅心。即此覺體。彼首嚴定。即此圓照清淨覺相。以此圓照即彼大定。此中覺相。即彼不生滅心。攝用歸體。究竟無二。故皆為成佛之本。

問曰。佛言圓覺陀羅尼門。為如來本起之因地。又曰。清淨真如。則為眾生不迷之佛性。又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則本無無明可斷也。忽曰。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則義不相蒙。敢問其旨。

答曰。此義幽深。非粗心可擬。請試言之。然圓覺妙心。乃諸佛眾生平等無二之法身也。以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然清淨真如。乃諸佛之法身。眾生之佛性。良由最初一念無明不覺。迷此法身。而成五蘊幻妄之身心。則本有圓覺。而為不迷之佛性。以煩惱不能染故。曰清淨本來不妄不變。故曰真如。故清淨真如一語。直指眾生迷中之佛性也。以諸佛因地同是眾生。但能依本覺之佛性。發起始覺之智。斷盡無明。始本合一。名得菩提。還證寂滅一心。故曰涅槃。是則諸佛菩提涅槃之果德。皆從迷返悟修而後得故。曰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然修斷之方。皆依圓覺自性之智光。還照寂滅清淨之心體。故曰圓照清淨覺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則無明頓破。故曰永斷。此實成佛之秘訣。頓悟頓證之妙門。為如來因地之法行。此經直指一心圓頓之旨。故首揭於此。為一經之宗趣。語義幽深。非淺識可了。故特發之。

云何無明。

此徵釋無明之體。將顯圓照之功也。此徵下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此釋無明之元也。謂眾生本有法身。元無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貪瞋癡。造種種業。妄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種種顛倒。雖在往來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動故。如人迷方而方實不轉也。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認四大假合之幻身。為己身。妄認攀緣六塵影子妄想緣慮之心。為真心。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病目喻無明。空華喻妄身。二月喻妄心。認妄失真。故云顛倒。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喻示無明之體也。謂法身本無身心之相。如空本無華。今妄認四大為身。如執空華為實有。由妄執故。不唯迷本法身。故云惑此虛空自性。亦復不知妄身從無明有。故云迷彼實華生處。由此顛倒故。有輪轉生死。此乃無明之體也。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釋無明體空。以明生死本來不有也。以生死乃迷中之顛倒。如夢中事覺後即空。以生本無生故。滅亦無滅故。如空華無定滅處。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的示頓悟妙門。以顯圓照之功。唯一知字也。謂諸佛因地修行。唯以圓覺自性光明。圓照自心寂滅之體。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華。本來不有。則生死當下頓斷。以身心本空故。無可受生死者。此非造作而後無。特以本來自性元無故也。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此拂能所對待之跡。以顯圓照平等寂滅究竟一心淨覺之智也。云彼知覺者。乃指上知是空華之知。即所謂圓照。乃自性本有之智光。為能照之智。者字指所照之境。即清淨之覺相。如虛空乃喻所照之覺體。所謂清淨法身。猶若虛空。謂此覺體。雖是本有。向被無明障蔽。從來不覺。今仗智光一照。則無明頓破。本體當下現前。則歷劫生死。一時頓斷。是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特顯智照有功也。知虛空者。此者字。乃指上能照之智。意謂初以智照惑。惑滅則智亦不存。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知。猶是無明。故須遣之。故云知虛空者。即空華相。此則能所雙忘。寂照不二。到此唯有如智。照體獨立。故云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直至心境兩忘能所俱泯。故云有無俱遣。如此乃合寂滅一心。故云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此文倒。應云隨順淨覺。即前云隨順不二也。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此徵釋所照寂滅心體。重顯絕待真心。以示清淨覺相也。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以寂滅心體本來如虛空性。常住不動。此顯空也。謂今雖有身心生死。本來如空中華。以如來藏中無起滅故。不容有知見故。此顯假也。如者稱也。謂稱法界性。究竟圓滿。周遍十方故。此顯中也。此實妙覺明心之實際。如來因地唯此而已。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為真因。眾生依此而修。則為正行。故不墮邪見。此結問答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偈頌對之。則有無廣略可知。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此普賢大士。聞前開示。躡跡起疑。故特啟請修行方便也。由前佛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此乃一念頓悟。當下頓了生死。則不假修行。更無方便。此則太有徑庭。非上上根人。不能領悟。奈何末世眾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假修行。必難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故此首問修行。以求方便漸次之法也。若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然空華即幻妄也。若縱有眾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則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耶。此一疑也。若所知之幻既滅。則能知之幻亦滅矣。如此能所皆滅。則無有心矣。又誰為修行之人耶。云何復說修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諸眾生。本不假修行。如此則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是則令妄想心云何解脫耶。此三疑也。因此請問如來。願說修行之方便。當令眾生永離諸幻也。故向下世尊答。以眾生幻心。還依幻滅。不妨以幻修幻。為一答。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入斷滅。為二答。知幻即離。亦無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為三答。然通釋成前章頓悟頓修之意。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之懇誠也。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讚善問誡聽許說也。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此答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此答以幻修幻。以釋成不入斷滅之意也。謂以覺覺幻。覺亦是幻。故云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幻滅而覺存者。此亦是幻。故云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若更起一見。說幻滅而覺亦無者。亦復是幻何也。以未達究竟實際故也。直須有無俱遣。照體獨立。故云幻滅名為不動。以種種幻化皆生圓覺妙心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此示離幻方便。以答永離諸幻之請。以遣離幻之心也。謂知是幻。方起能離之心。諸幻既滅。若堅執有能離之心。此心亦如幻者。故應亦復遠離。此遣第一重能離之心也。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此遣第二重離心之離也。謂初以知離幻幻滅。則遣能知之心。若能知已泯。則此離亦如幻。故云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此遣第三重離上遠離之離。所謂遣遣也。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烟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此言遣之又遣以至無遣。故云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也。鑽火喻諸幻智。灰飛烟滅以喻遣遣。唯有地存故。喻不入斷滅。此總結答問意也。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此結示頓悟頓證。以顯究竟一心之旨也。

問曰。上答以幻修幻。遣之又遣。皆是方便漸次之意。今結示云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豈佛自語相違耶。

答曰。此義幽玄。誠難體會。上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雖云重重遣拂。所遣拂者。總是一幻。謂此妙覺心中。凡有起心。動念絲毫。見處未忘。通皆是幻。若知到底是幻。則一切諸幻自離。但知而已。又何別作方便。若但存執著之心。即是知見未忘。便名微細法執。了達一切皆幻。則當下消亡全體自現。故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正如香象渡河。一踏到底。所謂不作方便。亦無漸次也。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此結酬問意也。謂必要如是重重遣拂。乃能永離諸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長行。但云種種幻化生於覺心。不知何者是幻化。故頌中補無明二字。謂種種幻化。皆無明也。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此普眼。請開漸次之行。以釋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普賢章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頓悟一心。當下頓證。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眾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則長在生死。若修行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若無漸次。亦難頓悟故。問思惟乃初心止觀下手工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則。總是開悟之方便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此重請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門。然後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為急故結請方便也。假說者。於無方便中。設方便故。為假說耳。按後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宴坐。乃正方便。恆作是念。止觀雙運。乃正思惟。非幻不滅。乃安住垢相永滅。十方清淨。乃開悟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機默佇。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總答問意也。普眼雖問修行漸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單問離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修行捷要。只是以正念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應當正念。然正念者。無念也。故凡起心動念。在圓覺體中。皆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則諸妄自滅。故云遠離諸幻。以前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須離念乃得相應。論云。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此以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此示離念之方便也。梵語奢摩他。此云止也。然修行必以止為首者。以眾生向認妄想攀緣之心。念念生滅。無暫停時。今欲一旦離念。豈可得耶。故先修止行。以為最初工夫。為入禪之方便也。所言止者。按天台止有三止。謂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以此三止。為前導。然後可入空假中之三觀。今經之止。但是體真止也。若修此止。先將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諸想歇滅。內外一空。即此空處。便能體合真心。妄想不生。則念自離也。故以止為正念。若正念現前。則諸妄頓滅。故云遠離諸幻。此為入禪之切要。學者應知。堅持禁戒者。此正楞嚴三漸次。先持四重。皎如冰霜。故曰堅持。宴坐靜室者。以行人向在動亂境中。非宴坐。不能攝心。以此證之。既不動作。則單修體真止耳。然必安處徒眾者。非要多人。但取同見同行。為依止。決擇使行易成耳。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此示入觀之方。以答漸次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也。今普眼漸次方便思惟之問。蓋因文殊章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乃頓悟頓證。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頓入。故有此請。世尊先示修止。為前方便。今示入觀。正答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之方。初教觀身。次第分析。然後觀心此示漸次之方也。然觀亦有三。謂空假中。今依楞嚴。如幻三摩提。乃示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假入中。正顯修心之漸次。此先觀身如幻。故為假觀。三觀圓具一心。總釋前知幻即離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此示觀心之方便也。六根為內。四大為外。即所造六塵。以根塵和合。識生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謂現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識攀緣前五塵。落謝影子。以緣氣聚積。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為心。以眾生日用但認此假影為心耳。今觀此心。離塵無體。苟不認假為真。則妄想自消。即妄想消處。不求真而真自復。故為假觀之方便也。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示假觀之成功也。前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離。不能頓離。故教先觀此身四大是假各歸散滅。內根既無。則外亦無塵可對。根塵既消。則緣心亦滅。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此示從假入空觀也。謂以觀照根塵識三。俱已消滅。然所觀既空。則能觀亦泯。故云幻滅亦滅。以前云知虛空者即空華相。故觀照亦不立。此則能所兩忘。對待斯絕。唯一圓明清淨真心。故云非幻不滅覺心不動。清淨乃空之異名。故云空觀。鏡喻可知。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從空假以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圓照清淨覺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此顯絕待真心。以示圓照清淨覺相之體也。摩尼珠喻圓照淨心。隨現五色喻五蘊身心。舊註云喻五道。此指太寬。以經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蘊。而隨類之言。意該五道。然正義的指五道眾生。總一五蘊身心耳。謂妙圓覺心。本無五蘊。良由無明業幻所作。全從妙心所現故。如摩尼隨現五色。眾生不了真心。但認五蘊幻相故。如癡人執珠體實有五色也。以錯認五蘊為我。以覆蔽真體。故為幻垢。今以觀智。照破五蘊皆空。故名菩薩。以對待未忘。猶是無明故。真體未顯。若對待一忘。能所雙絕。乃顯絕待真心耳。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此正顯圓照之相也。謂此妙圓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名為真空。初因一念無明。障蔽妙明。遂變真空之體。而為十方頑空。今無明既破。則十方虛空悉皆消殞。故觀十方虛空。從覺心顯發。然虛空既消。則妙明體露。故云顯心清淨。此心一淨。則十法界無不清淨矣。故下文。歷明聖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淨。既前云清淨覺相。然清淨乃空之異名。從此已下至平等不動。總示空觀義也。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此顯妙覺心體圓照之相。以示空體也。此見塵。特指無明妄見。乃八識之見分。圓映六門。此見即是塵。非色塵也。謂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見而有。今無明一破。妙覺圓明。心境雙亡。能所斯絕。此見亦泯。故十法界蕩然清淨。由清淨故。則一一周遍。唯一妙明。圓照法界。故下文。一一歷言。六凡四聖心境。一一清淨周遍也。據理。即一心圓照。聖凡影絕。但問示未悟。故下文次第一一歷言。以顯圓明周遍之妙耳。且先示六凡清淨。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此正言六塵清淨也。以此言六塵。故知前見塵。非是六塵。蓋指妄見即是塵耳。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此言四大清淨也。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此言通示六凡心境一切清淨也。根塵識界乃凡夫根境。二十五有乃三界。為眾生依報之地。總而言之。則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淨。此正與法華所言六根清淨義同。彼經但言持經法師。乃觀行位人。即得六根清淨。此言頓悟唯心。則凡聖俱泯故。歷出世四聖一切清淨耳。上言六凡。下言四聖。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此歷言出世四聖境界悉皆清淨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將顯根身世界圓滿清淨。此先舉正報一身以及多身。凡是眾生。無不清淨。然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則眾生如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例觀依報世界清淨。如是則眾生界空。聖凡齊泯。唯一清淨圓明寶覺矣。楞嚴云。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非世間法。非出世間法。而一切法皆如來藏矣。故下一一皆云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以虛空世界眾生因迷覺性而有。今一切法。合乎圓覺。則平等平等。寂滅無二。故云不動。此但顯泯一切法。當空觀義也。由攝事歸理。理遍則事亦遍。故下文云一一周遍。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隨理遍。當法界理事無礙門。示假觀義也。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事無礙法界周遍含容觀。當一心中道義也。此明法界一心相在無雜各不壞相故。成圓覺普照義也。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此示寂滅一心平等不二。正顯清淨覺相也。以縛脫憎愛等皆二相也。由無明妄見故有二相。今以圓照。則一切皆覺。故無二也。眼光乃八識現量。圓照諸根。在眼最顯故。取喻圓覺普照無二之體。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此重釋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之相。以顯究竟一心之極證也。以如來藏中本無迷悟生死去來之相。然生死涅槃。皆無明夢中之事。今無明夢破。迴視往事。如昨夢耳。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此重示寂滅一心究竟無二之體也。前云圓覺性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諸波羅蜜。謂迷清淨真如。而為五蘊之眾生生死法也。菩提涅槃。乃所證之果。諸波羅蜜。為能證之行。以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皆如昨夢。既如昨夢。則豈有修證得失取捨之事耶。既無修證。則無能所。一切影像。畢竟寂滅。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壞。此圓照法界清淨覺相之極。則通釋首章。皆以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此結酬請辭。指歸正行。故皆云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頌義如文可知。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讚謝也。因前佛云猶如翳目見空中華。以上開示根身世界一切清淨。如空華影落。故此謝云。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也。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此金剛藏啟請。因聞佛說眾生本來成佛一語。頓起三疑。故興此問。意謂。佛初說眾生因無始無明。妄認身心。故有生死。且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此則無明乃眾生本有也。云何復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無明耶。若眾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則一切如來。是已成之佛。何時復生一切煩惱耶。因聞眾生本來成佛。與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之語。相違故。展轉三疑。以致此問。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誨。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機默佇。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此意責問者不應以生滅心妄辯圓覺之體也。以十法界迷悟因果。皆生死邊事。從妄見有。圓覺性中本無此事。若以妄見而辯圓覺。則此覺性亦同生死法矣。世界有三種。謂眾生正報世間。依報世間。諸佛為智正覺世間。此總該十法界依正因果也。始謂迷本之因。終謂涅槃之果。生滅乃眾生之身心。該住異之四相。前後乃三際前後。乃過未以該現在。有無聚散。乃世界成住壞空。有無乃住空。聚散乃成壞。起謂三界生死。止謂二乘涅槃。如上之事。乃妄見妄想。念念相續。從來生滅不停。循環往復。種種取捨。如此皆是輪迴生死之妄見也。若以此妄見。而辯圓覺。而圓覺性。亦同生死之法矣。故云即同流轉。若以妄見。而免生死。無有是處。此總責顛倒。下以喻詳示。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此以四法喻妄見也。湛水無波。因動目而有波。定眼無輪。由旋火而有輪。月岸不移。因雲舟而運動。湛水定眼月岸。通喻覺性。水波火輪雲駛舟行。通喻妄見。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此先合喻。諸旋。乃水波火輪雲駛舟行。彼物。指湛水定眼月岸。謂旋若未息。而彼諸物。必難先住也。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以淺況深。通責迷倒也。意謂世間淺近之事。若旋不止。而彼物必難先住。何況以生死妄見。而辨淨妙常住之覺性。豈不墮彼流轉耶。此三惑之興。實由妄見分別耳。此總責三疑。下正答問義。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此以空華一喻。總答所問。以決三疑也。幻翳喻無明妄見。空華喻生死涅槃。虛空喻妙覺真心。此通顯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妙圓心中。本無此事。今剛藏之疑。因聞首章佛說無明乃眾生妄認幻妄身心。為本有者。此則眾生。的因無明。而有也。如此何以又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是佛。後作眾生。則是無明。從佛心中而有矣。如此則諸佛心中。何時更起煩惱。而作眾生耶。此展轉三疑。皆從妄見分別而有。特未悟妙圓真心耳。故先總責輪迴顛倒之見。而以幻翳空華之喻。以總答之也。若悟空本無華。何疑眾生本來成佛。若了華從翳生。又何疑成佛後起煩惱。此如來善巧開示。了此一喻。則三疑頓釋矣。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此特示妙圓常住真心。不屬生死涅槃。以重釋佛起煩惱之疑也。意謂。虛空尚不隨於幻華起滅。何況妙覺明心。而為虛空本性。又豈隨於生死涅槃起滅耶。苟悟覺性平等常住不動。諸佛證此。豈復生迷。故以銷金之喻。以結示之。若了此喻。則眾生雖本是佛。現在無明。不妨修而後成。如金雖本有。現在礦中。終以銷而後見。所謂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若知金性不壞。又何疑佛更生迷。此喻約而義妙。故剛藏之疑。不俟一一而冰釋矣。下的示了義。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此的示圓覺性中本無生死涅槃之相。以決剛藏之疑也。若悟此性。自無起滅顛倒之見矣。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此示圓覺妙性。非心思可及也。且二乘身心已滅。尚不能至自證涅槃。何況眾生。以生滅心。欲入妙圓不生滅性。決不能矣。故喻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也。二乘身心語言皆滅者。以斷六識分別之心。七識已伏不行故。無覺觀語言。但所證涅槃。乃第八識全體無明。認為涅槃。以二乘人無明名字不知故。不能至親證所現涅槃。意謂。二乘心行已滅。尚不能知自證無明境界。何況以生滅心。欲入如來妙圓覺心。此必不能也。故以螢火喻之。乃結示當斷輪迴根本。正指無明妄見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此直示妄元。結責當機也。意謂。但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妄想。非真心也。以此妄想思惟。辨於佛境。遠之遠矣。故如邀空華。復結空果。所以展轉。但增妄想耳。如是虛妄浮心。豈能成就圓覺方便耶。故非正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讚謝。下正陳請辭。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此正陳問義有四。由上佛說菩薩修行。先斷輪迴根本故。此首問云何當斷者。意謂何等是輪迴根本也。故佛下答。以恩愛貪欲是輪迴根本。二問輪迴有幾種性。佛答。以因二種障。有五性差別。三問修行有幾種性。佛答。即以五性而顯差別。四問菩薩度生有幾方便。佛答唯以大悲同事願力。然所問正為修行乃及利生者。以菩薩修行。本為度生而修行。亦不捨眾生界。以度生即修行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機默佇。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此直答輪迴根本也。無明有二。一發業無明。二潤生無明。發業者。乃無始最初一念妄動。迷本圓明。故號無明。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我者。乃前文殊章中所說。無始本起無明也。此雖迷真認妄。尚未續諸生死。但能發業而已。二潤生無明。正是生死相續輪迴之報本也。由前迷理無明。妄認五蘊身心為我。即於此幻身。復起男女好醜憎愛之見。而貪愛淫欲之想。因愛見而發。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百千萬劫。長在纏縛。故眾生迷法身慧命之真性。但以淫欲一事。而為受生稟命之正矣。故曰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輪迴。當以斷淫為第一義也。此正與楞嚴所說。世出世間。生與無生。盡在淫心斷與不斷故。今經的指先斷淫欲為修行之要。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此正示愛欲為生死根本也。以眾生五蘊身心。元因愛欲而有。但以愛欲為性命之正故。貪欲之境雖多。即種種諸欲。皆是助發愛性之本。又不止酒肉五辛為助因也。以愛根既深。而助發愛性者日厚。心心著欲。念念潤生。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也。下示輪迴之本。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此申明愛欲為生死根本也。欲因愛生者。上云由有諸欲助發愛性。蓋言諸欲亦從愛而生也。以愛為根本。欲為助因故。然欲者貪也。愛者淫根也。以眾生淫心所愛者。男女之美色。因愛其色。故貪種種。飲食厚味以養之。鉛華錦繡以飾之。薦褥溫軟以適之。乃至聲色以悅之。一切諸欲。皆從淫心而發也。故曰欲因愛生也。命因欲有者。以眾生一生所欲染者。男女之色也。及死後捨命未受後報。尚有中陰身。此身別無所見。但求欲境故。千萬里遙見男女交媾之處。若曾有宿染愛緣者。即速疾至前。則以男女之想。為己有。渴愛心極。則乘愛涎。流入母腹。守此精血。納想不捨。遂結為胎。此受命之元故。曰命因欲有也。故資其生者。乃愛欲為因。及受後報之身。乃以愛命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續而不休也。楞嚴眾生相續發明此義。下示輪迴之狀。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此明三途惡報苦果皆因淫欲而有也。以愛心熾盛。奔趣欲境。然境有違順若境順其心。則愛益滋甚若境違心。便生憎嫉。乃至嗔怒打罵。甚至殺害。則無惡而不造。所以復招三途地獄之劇苦。皆因愛而致也。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人天。

此明由愛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種種業。總之不出十惡業。謂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癡。此十惡業。皆由愛欲而發。若備造則感三途之報。若平平不造。則感生人道。若增修善品。則感生天上。蓋人天由愛厭業道。亦從愛而致也。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上言人天。且指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諸天愛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愛欲。是染是粗障。故深厭離。故云棄愛樂捨。且欣上是淨是妙是離。故欣樂取證。然欣亦愛也。故云還滋愛本。由此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輪迴不成聖道。良由以愛捨愛故。生死不斷。所謂饒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禪家第二籌。以生死情根未斷故也。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此總結輪迴根本皆貪欲渴愛之過患也。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釋疑顯權也。恐有疑云。菩薩入諸生死。豈非貪欲之過耶。故此釋云。菩薩但示貪欲。而入生死。以同事攝。令彼捨貪。乃是權現。非實事也。然修行者。必斷貪欲。於清淨心。方得開悟耳。上答輪迴根本。下答種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下答輪迴問有幾種性也。謂理事二障。為輪迴性。性體也。以理障乃發業無明。事障乃潤生無明輪迴生死。以二障為體。即修行差別。亦因無明厚薄二障淺深而顯也。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下正答修行有幾種性。先徵後釋也。五性者。一凡夫種性。二二乘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外道種性。此初凡夫種性也。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二乘種性也。以二乘人。但斷六識三毒。離分段生死。故云永捨貪欲。經云。但盡生死。謂為滅度。其實未得一切滅度。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薩種性也。三賢伏二障。地上斷二障。論云。分別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剛道後。異熟已空。則二障永斷。即入如來大涅槃海。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種性也。若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則各各皆是如來種性矣。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識。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開示之。因此修習。則有頓漸不同。此不定性。在師不在根。所謂聞熏成種也。若遇大善知識。以如來正修行路開導修行。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此顯佛性是一因師不定故。楞伽要親最勝知識也。此則三乘皆不定攝。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外道種性也。既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師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師之過。非眾生佛性之過也。此經圓教大乘。無機不攝。以因師邪而邪。若捨邪歸正。無一不成佛者。闡提作佛義見於此。上答修習差別。下答化生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答菩薩迴入塵勞有幾方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大願持之。以同事攝之。是為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經重在斷欲為首故。獨稱同事。為斷愛之妙行也。苟非願力所持。冒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淨願力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此言不但菩薩利生依大願力。即末世修行之人。亦當以大願持心故。不墮邪見也。謂菩薩修行。於大圓覺。起增上心者。此乃決志成佛之人也。故先發願言。我今住佛圓覺。志願成佛。故所求知識。莫值外道邪師及二乘劣解壞我善根。願得菩薩最勝知識。依教修行。漸斷諸障。若得障盡願滿。則成就佛果矣。妙莊嚴域。乃佛之果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長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別。偈言。但能頓斷煩惱。不拘五性差別。則當一時頓成佛果也。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讚謝。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此問圓覺妙性聖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證差別也。因前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則一超頓登佛地。不涉漸次矣。又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則本無差別之性矣。上問差別。佛答以因二障淺深而有。今問修證差別。意謂覺性既是平等。則二障亦不能為差別故。今問從凡至聖修證。云何而有差別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機默佇。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因問覺性是一云何聖凡修證差別不同。故佛先示以覺性本來平等無二。菩薩眾生。亦無取證次第。自性無性故云非性。凡聖皆具故云性有。隨緣而現故云循諸性起。本無修證次第。然後示以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也。眼不見眼。喻覺性本無能所對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此示因眾生迷倒妄有差別。其實了無能所取證也。下示無差別之差別。舊解約天台六即以釋之。謂性自平等。凡聖不二故云理即。上云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眾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此顯六即差別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圓旨也。上總示圓理。下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我愛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躭著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眾生全體在迷。約佛性在迷故云理。眾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覺性而為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云由妄想我。執妄身為我。我見堅固不捨故。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然造業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也。以眾生迷己。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識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觀行即也。此天台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云勞慮永斷。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淨。躭著淨境。故云淨解為礙。無明全在。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天台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為外凡。故結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相似即也。三賢位人。觀智增明。已見前淨解為礙。今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為見覺。此能見之見覺為礙。能所未亡。故於圓覺而不自在。結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賢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淨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即前二位。以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今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體之智。還照寂滅之體。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覺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忘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然以照為礙者。楞嚴云圓明照生。所以圓明體中本無能所。但起一照心。則形所相故以照為礙也。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故。以礙滅礙也。若諸礙已斷。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謂菩薩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斷觀智能所之說。皆標月之指耳。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忘。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位也。此經單以圓照覺相為宗故。位次不說所斷。但約觀行淺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即淨解未忘。當觀行位。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即見覺為礙。當相似位。有覺有照。同時寂滅。即遠離為幻亦復遠離。當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即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名究竟覺。當究竟即。經旨了然。幸深觀之。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對等法。皆迷悟邊事。良以圓覺妙性不屬迷悟對待因果故。一切寂滅。平等一如。以妄見而觀。則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猶如虛空。一切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證有次第者。皆為不了寂滅心體。妄有修證。不忘能所對待故。悟有淺深。今示平等一心任運合道。乃圓悟頓證之妙旨也。以眾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故云居一切時。不得故起妄念。以纔起一念。即迷現量故也。謂眾生妄想。本自無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斬頭覓活。故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擬議。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揚聲止響。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處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別求真實。則頭上安頭。彌增顛倒。故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訣。苟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不起滅定。而現度生事業矣。從上諸祖。未有不入此法門者。此參禪向上一路。所謂衲僧巴鼻也。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此直指頓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門即上居一切時等。以此法難信難解難持。若聞而不生驚怖者。可謂善能隨順覺性也。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結上頓悟任運合道之機。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此頌覺性平等本無差別。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初二句總頌差別所以。眾生一句觀行即。菩薩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頌分真即。大覺二句頌究竟即。然初句覺與未覺。亦該攝理即名字即也。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末二句總頌位行雖差皆隨順覺性。

圓覺經直解卷上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卷下

唐 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 譯

明 匡山逸叟憨山釋德清 解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此慶聞讚謝也。以聞佛圓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眾心。神力所加。照破無明。各各自心光明頓現。此所以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也。下請入門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此問行也。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未聞能證之行。故今特請入門之方便也。城喻圓覺。門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證之行。即楞嚴之最初方便。所謂隨方取便。乃下手之工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乃圓修頓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為中下故請漸次。意在開三觀門。即下單復圓修二十五輪。皆漸次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懇誠。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

正示。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此示法性圓滿本無迷悟平等無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此正入證之門也。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但隨機圓攝。不無其要。故但有三門。然此三門。即楞嚴三觀。謂空假中也。且二經列三名同一。梵語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古釋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靜為相。義當空觀。三摩缽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假觀。禪那此翻云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下義當中觀。然修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具三諦理。謂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觀。各照一諦。圓攝一心。故曰圓照。以一心圓照則為頓。三觀次第各照故為漸。其實本無三一次第之差也。後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此標行本。乃悟後稱性修。非迷中修也。謂菩薩修行。先要了悟本有淨圓真心。依此不生不滅真心。安立觀行。淨治歷劫無明習氣。以此為修。唯約稱性為修耳。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此示空觀行相也。發覺初心以靜為首。以未悟時一向妄想動亂。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覺心。發起觀照。返觀不動之心體。故云取靜為行。由此妄想消歇。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故云由澄諸念覺識煩動。久久觀察。則自心光明。忽然發現。故云靜慧發生。心光一發。則頓見身心幻妄本來不有。故如客塵。如此則內脫身心。故云永滅。此最初工夫。一念頓證無生也。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示入觀之效也。以圓覺妙心。向以幻妄身心無明遮障。今身心既脫。則無明重擔歇滅。故云內發寂靜輕安。到此十方廓然。則本有法身挺露。故云。諸如來心顯現。如鏡中像。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還共如來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嚴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乃至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結名也。奢摩他。此翻云止。寂靜義。在因名止。在果名定。義當空觀。

次三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所悟淨圓覺心。而為行本。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此示假觀行相也。心性識也。謂依所悟淨圓覺心。發起智照。照彼識與根塵。本來不有。皆因無明之所變現。雖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幻化指枝末無明也。既了自己識及根塵悉如幻化。則例觀一切眾生。一一如幻故。云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諸幻謂幻智。此幻者。推根本無明。謂依如幻始覺之智。頓破根本無明。變化等者。謂除滅無明。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故云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廣作度生佛事。現十界身。普應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由起幻等者。謂已證真如。從真如起利生事業。而以同體大悲。廣化眾生。不取眾生之相。故云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滅。

此示觀行增進之相也。以證性未圓無明未淨。漸漸深入。故云漸次。以對待未忘。先遣所觀之境。猶存能觀之智。故云彼觀幻者非同幻故。觀幻者。觀即能觀之智。幻者即所觀之境。真智獨存。故不同彼幻。然所觀既妄。能觀亦泯。若存能觀。猶未離幻。故云非同幻觀。皆是幻故。能所雙忘。境智俱絕。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此喻增進之相也。謂菩薩觀行。境智雙忘。一真獨立。則法身真地。智種靈苗漸漸增長。土喻法身真地。本覺真如如種子。觀智增明如苗長。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此結觀名也。梵語三摩缽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聖位故。

三禪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此標行本。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此正示中觀行相也。謂依所悟淨圓覺心。建立觀行。直觀中道一心。外忘其境故云不取幻化。內忘其智。不取靜相。境智俱忘。身心寂滅。皆無障礙。故云了知。知覺明。乃根本無明也。謂對待既忘。能所不立。則無明淨盡。故云無知覺明。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諸礙。以離境故超礙。離智故超無礙。畢竟寂滅。故云永得超過。鍠乃鐘鼓之聲。言雖有體質。而不礙聲之遠達。正取器微聲大。以明即礙處能達無礙。意謂向心境未忘。則身心世界為礙。今既了悟法身。即此幻妄身心世界不礙法身。故云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以喻法身出礙也。煩惱約生死法。謂身心世界也。涅槃約理智。唯一真心故。生死涅槃。不相留礙也。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此示觀行成益之相也。以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三德圓證。涅槃常樂。故云寂靜輕安。心心隨順妙覺寂滅。故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則二障永斷。二死永亡。所謂究竟一心之極證也。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此結名也。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總結方便之漸次也。謂此三法門。皆是隨順親近圓覺之方便。即如來之因地。諸菩薩之萬行。或漸次。或偏圓。皆依如是三種事業。或單複圓修。若一念圓證。即成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順修習。

此結行顯勝也。偏圓修習日劫相倍故。教多多二乘。不若暫聞此法。以是成佛正因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次以偈重宣。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總頌標立三種觀行。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此頌三種行相。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此總頌結名。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初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慶讚。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此正陳問意也。謂前佛說三觀。未審菩薩所修。為一人具三。為三人各一。為同時。為次第。故請開示。以便修習也。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此問所為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誡聽許說。

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此總答問意也。圓覺淨性。眾生本具。不假修習。但今在迷中。以幻修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種之不同。蓋三觀一心。元無別異。第各隨人。意要偏重。所習展轉。而為二十五輪。非定有二十五種也。然二十五種不出三觀。單複圓修而分差別。

初單修三觀。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此單修空觀也。然三諦本唯一境故。三觀本乎一心。圓融該攝。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所謂正偏帶兼故。雖單修一觀。必兼餘二。雖不明說。義即全具。今言唯取極靜。是以觀空為主。由靜力故。永斷煩惱。則義該於假。以煩惱幻化以靜力斷之。若究竟成就。圓證一心。則攝中也。故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單以圓修空觀而入也。能作如是觀。義方滿足。標名應有悟淨圓覺四字。譯人略耳。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此單修假觀也。佛力者。謂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內熏之力故。發起種種變化作用。備修妙行。此依幻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則全體起用。兼攝一心中道寂滅之體。而起空慧。照破無明。是以假攝中空也。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此單修禪那中觀也。唯滅諸幻。獨斷煩惱。乃攝假入中。煩惱斷盡。便登實相。乃攝空入中。正遮照同時。以顯中也。以唯滅斷盡則雙遮。獨斷便證則雙照。此上單修三觀也。下複修二十一輪。每觀領七。故二十一。初空觀頷七。先複二觀二。

初先空後假。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次先空後中。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即體之智。故云靜慧。還照寂體。故云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因亡果喪。圓證一心。故為中道。次複三觀二。

初先空。次假。後中。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現。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次先空次中後假。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次齊修三觀有三。初先靜齊寂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次先齊靜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後齊靜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上靜觀七輪已竟。下幻觀七輪。

初先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次先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上複二。後複三。

初先幻次靜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次先幻次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後齊三觀三。

初先幻齊靜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次齊幻靜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後齊幻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三寂觀領七。複二有二。

先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次先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次複三有二。初先寂次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次先寂次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後齊三有三。初先寂齊靜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次齊寂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後齊寂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後圓修三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此圓修三觀。乃三觀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圓照清淨覺相。圓覺圓合。即圓照一切。則該十法界。於諸性相。無離覺性。即清淨覺相。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圓照法界。以為妙行故。二十五輪。究竟歸極於此。意顯此一觀以為圓修。其二十四。皆隨根耳。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總結勸修也。當持梵行者。所謂因戒生定。即楞嚴三種漸次。乃入禪之基本也。寂靜思惟懺悔。即觀罪性空。所謂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也。求哀結標。以驗根之頓漸。乃請諸聖神力加持。起決定信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覺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漸次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並法不隨順

二十五輪。皆菩薩因行。頌言十方如來。意約所趣之果。此正如來因地法行也。頓覺人。則不須漸次法。不隨順者。乃闡提不信之人。則漸亦不能入矣。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此頌結勸也。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問法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此慶所聞也。謂從一心。建諸定輪。乃諸如來因地行相勤苦境界。一念具見。故深自慶也。

世尊。若此覺性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此正問也。上章佛說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然清淨則本來無染。今因何有染汙更假修耶。

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此請意也。

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求法懇誠。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實為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此正答染汙所以也。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等者。正初所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也。由諸眾生最初不覺迷本法身故。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實我體。故名我相。計我展轉趣於餘趣。故名人相。計我盛哀苦樂變異相續。為眾生相。計有一期命根不斷。為壽者相。以不達無我。執妄為真。故云顛倒。然執虛妄為我。已是顛倒。且於此妄我。起憎愛之心。故云重執虛妄。此起惑也。心境二妄相依造種種業。故云生妄業道。此造業也。故有妄業。必受苦報流轉生死。此苦果也。惑業苦三。皆因妄認我執。以取三界輪迴。故云流轉。此分段生死也。若二乘人。厭生死苦。斷煩惱集。出三界外。復妄見涅槃。以取變易生死之苦。皆由執我之故也。故云由此更生等。然此四相。有迷識迷智粗細之分。粗者迷識。乃凡夫妄認五蘊為我。妄生憎愛。乃金剛經前半所明者。是也。細者迷智。乃一切聖賢。妄有證得。能所未忘。即此經所說。乃金剛經後半所明者。是也。此中粗細二種我執。正屬俱生。此經眾生意該九界。此中先舉凡夫之四相。以顯三乘之四相。以凡夫四相由憎愛而有。三乘四相由證取而有。以證取發於愛根種子故。凡聖雙舉。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此正答不能入覺之所以也。由上所說妄執我故。染汙真性。由此不能入清淨覺。蓋非覺性違拒不容入也。以執我能入覺故。云有諸能入。非覺入覺耳。若以覺入覺。則如空合空。又何拒之有。以我執未忘故。凡夫動念二乘息念皆歸迷悶。

下重徵釋迷悶之本。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

此徵釋迷悶之根本也。本起無明。謂最初一念不覺生相無明也。法身無我。由一念無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識。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無明用事。故云為己主宰。我者主宰義。謂從無始至今。一向皆是無明主宰。是為我相。自等覺已還。未破生相無明。異熟未空。皆屬我相。然此我相。與諸教所說不同。後文自明。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此重釋無始無明至今難斷之所以也。謂全體無明。變成五蘊身心。然此根本無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以諸眾生從來未逢知識開發慧眼照破。豈有無明能斷無明之理耶。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此序無明相續長劫之所以也。謂此無明相續長劫而難斷者。以有憎愛二惑以滋養之也。以執我故則偏愛我。若有愛我者。則更增長我之愛見。若違我者必生憎怨。然憎怨亦從愛起。以不順其愛故憎怨耳。以此憎愛。資熏無明種子。發起現行故。劫劫生生愛憎未斷。故無明日厚。所以相續長劫生死耳。今以愛憎之心。而求佛道。豈有成道之理耶。故云皆不就。下示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此正示我相之體也。此我等四相。舊解都分粗細。今詳佛意。指無始無明。為己主宰。是為我體。是則四相單約生相無明。今以觀照研窮對待未忘。展轉有四。原非粗細之分也。何以明之。謂妙性圓明本無能所。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名無明。自爾以來。一向皆是無明為己主宰。而為我體。今以始覺觀照。欲證圓覺。未能圓合。中間。皆因根本無明而為障礙。故對待未忘。即此所對所證者。乃是無明。非覺性也。故云心所證者乃我相也。按此始起無明為我。豈有粗細之分耶。永嘉一念中五陰。正此意耳。智者請深觀之。下以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此以喻明我相也。謂眾生向以無明用事不知有我任運而已故。如人調適忘身。今以觀照研窮方顯無明之體故。如人針艾知有我身也。以觀心所取證者。乃是無明非覺性也。故云取證方現我體前佛明言。無始無明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無明為我。豈可以粗惑目之取。下結指。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此結指我相根本也。意謂不獨三賢十聖之所證者為我。乃至證於如來究竟涅槃。若一念證性未忘。乃生相無明未破。正是我相根本。雲門云。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邊。若法執不忘。己見猶存。亦是病。問曰。三乘教中說。俱生我執七地已破。其八地後乃俱生法執。破此法執即入妙覺。今經等覺後心猶未破我相。何相懸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執。總屬一我。謂我之我。我之法。然俱生法執。正是我所執之法故。法亦名我。以異熟未空故。但約證取為我耳。此經不同諸說。以四相總屬一我。故云皆是我相。

次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此示人相也。謂前所證者是我。則不復認我。若存我能悟之心。即為人相。以約對我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此釋人相也。謂縱然悟得涅槃是我不自證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殫盡也。謂了悟涅槃極盡之理為我。若存絲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此示眾生相也。謂覺前證悟。二皆是妄。即此覺了之心名眾生相。以此覺了之心。非證悟之可及者。以見有證悟之可離故。名眾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此借明眾生相也。以凡夫之眾生相。乃計我所感苦樂變異相續。為眾生相。今聖人。但以了悟證取。兩忘能所。只存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以不屬能所故。借世人彼此之語。以喻明之。謂言我是眾生故。非我非彼。

下結指。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此正示其相。謂了前證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忘。為眾生相耳。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此示壽命相也。謂前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今觀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淨覺體所謂覺心源故。名究竟覺。到此境智俱泯。一切俱離。謂以即心之智。還照寂滅之體。境智一如。如眼不見眼。故云一切業知所不自見。以返妄歸真。至法身極。則處但守住寂滅。不能轉位迴機。所謂抱守竿頭靜沉死水宗門。名為尊貴墮。即此墮處。不能超越故。猶如命根。為壽命相。語云。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斷。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相耳。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消冰。無別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此直示妄源也。一切覺者。前三相也。謂心照清淨。覺前三相。皆為塵垢。即此覺心亦未離塵。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故如湯消冰冰即是湯。今存我覺我。則如冰知冰。以不能自遣。如不自斷命。所以為壽者相也。

下明我為法障。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此明我為障道之本也。謂末世眾生。若不了此四相。縱多劫勤苦。終不能成聖果。以執我見而修故也。正法末世。謂末世眾生。幸遇此圓教法門。可為正法。若錯亂修習。與不修等。故無行證。所以為末法也。釋迦法中。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證果者少。末法一萬年。但有教理而無行證。今教理雖存。而徒勞無益者多矣。下有三徵三釋。此久修無證之義。

何以故。

此徵何故久修無證耶。下釋。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釋義。謂所以久修不證者。以認一切我為涅槃故。以證悟未忘。得少為足故。言認一切我者。謂凡所修行皆依我見。將此我見。以為涅槃。故終不成就耳。認賊為子。喻終不成就。

何以故。

此徵何故認我便妨於道耶。

有愛我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根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釋義。所以認我妨道。者以我為愛憎之根本故也。謂凡執我者必愛我。今以我愛而求涅槃。則涅槃但資愛根。非真涅槃也。故云。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故非真也。凡不順我愛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從愛起。不知此愛真生死本故。今修行人。不知斷己愛根。而別憎生死。迷之甚也。故不解脫。然說認我妨道者。以愛資愛故也。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此徵。云何當知愛涅槃者本解脫法。何以返不解脫耶。

善男子。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釋義。所以於涅槃法不解脫者。以執我而求。以取微證。便自以為清淨。得少為足。未盡我相根本。故不解脫耳。

下以境驗知不解脫處。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此以違順二境。以驗我相未忘也。言修行人自謂已得涅槃法矣。假若有人。讚歎彼法則生歡喜。誹謗彼法則生瞋恨。然涅槃乃空法也。何有喜怒於其間。今聞讚誹而生喜怒。即此喜怒。本於我相。非涅槃也。以此驗知。其人我相堅固執持。以此種子潛伏藏識。遇境擊發現行。則遊戲諸根。曾不間斷。以此求道。云何而得解脫耶。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總結執我求道之過也。

下翻顯病源。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此以法驗病。翻顯我相未忘也。然涅槃乃空法也。若果證涅槃。則我相必空。我相若空。則何有讚毀哉。今因讚毀其法。而生喜怒。正是我相未斷。若我相未斷。則人及眾生壽命四相。居然全在。如此正是眾生病根。又豈可為得涅槃耶。

下正示病源。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正示病源也。謂末世修行之人。未斷我相。以認我為法故。所說者乃說其我相之病。非說涅槃之法也。故云說病為法。以此之故。雖精進修行但增益諸病。故不能入清淨覺耳。是故名為可憐愍者。

下示執病之過。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此示執病為法之過也。謂修行之人。不了四相。但以如來解行。迴為己有。非己親證。故終不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見。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示執病之過。必墮增上慢人也。其實未得未證。而自謂為證得。得少為足。故為增上慢。乃是我愛未斷者。何以知之。但於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然此嫉妒之心。發於我愛。故知此人乃未斷我愛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此甚言我愛為病根也。

下誡訪過。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此深誡防過也。謂上執病為法之人。所以四相未除者。秪是將心待悟一事。為病根耳。苟有待悟之心。則必廣求經教。執相似語。迴為己解故。此但只增益多聞。增長我見。非真修也。末法志道之士。可不懼哉。

但當精進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此勸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將心待悟。亦不必廣求多聞。只當降伏煩惱。為第一行。亦不可得少為足。其未得涅槃必志得之。其於未斷煩惱決欲斷之。但歷境驗心。若貪瞋愛慢一切煩惱對境果然不生否。至若彼我恩愛果然一切寂滅否。如此自驗其心。即如古德云。學道不必將心求悟。但於一切煩惱境界上透得過。便是悟處。故佛說此人漸次可以成就。雖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識。決擇邪正分明。亦不墮於邪見。如此修行。方有少分相應耳。學者可不勉哉。

若有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重勉真修。誡令離過也。謂必如上所說。乃是真修。若捨此外。別起欣厭取捨憎愛之心。則畢竟不能入清淨覺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城喻涅槃。謂此涅槃。魔外不能侵。萬德之所聚。眾聖之所歸。萬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剎乃世界之都稱。亦取喻涅槃。心愛涅槃。故示法愛。餘頌可知。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讚謝。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此正陳所問也。此問有五。一問求何等人。下答求善知識。二問依何等法。三問依何等行。四問除去何病。此三總答。依所證法。應離四病。五問云何發心。末後發廣大等心。下文俱明。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翹勤。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下答有五。初答求人。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答求何等人也。善知識。謂善知眾生根器。應機說法。知病說藥。令得安隱也。正知見人。即心不住相。不著二乘之行者。雖現塵勞等六句。言善知識之行也。菩薩居塵不染。故云心恆清淨。以同事攝。故云示有諸過。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故云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無上正道也。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此教承事知識之法範也。不惜身命。如雪山捨身常啼破骨乃至身為床座等。四儀常現清淨者。乃善知識之順行也。固當盡命承事。即有逆行。示現貪瞋癡等。如婆須密女無厭足王之類。亦不敢起憍慢心。況復摶財等耶。摶乃摶食。財乃財寶。意謂內現貪瞋。尚不敢慢。何況身外摶食財寶妻子眷屬。乃人道之常。如淨名之類。又豈可慢之耶。若修行者。於彼逆行知識。不起惡念。所謂依法不依人。即能究竟成就也。永斷疑根。直心正念。故得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下答所依法。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此答所依法。意在擇師。乃求正知見人也。修行依法。法必依師。故在所擇正知見人。乃可依也。如何得知是正知見人。但於法驗之。若所說法。心住相者。則為法病。若離法病。則知見自正。故從上諸祖。拈情去縛。曾無實法繫人。是為不住相者。若此乃可依也。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此徵釋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為病者。以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為。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作為而可求耶。故說為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識自作此言也。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此示任為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縱放身心。自謂無拘無礙得大解脫。返借口本無生死可斷本無涅槃可證。以為放逸之資。非真知見善知識也。若依此等之人。則墮狂妄。故說任性為病也。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此示止為病也。然圓覺普照。大用無方。豈可以永息諸念耽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圓覺妙性非止可合。故說為病耳。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此示滅為病也。覺性圓滿。隨緣應現。寂而常照。今以畢竟空無所有。則幾淪斷滅。以永寂滅而求圓覺。久則不沉。無想則墮二乘。故為病耳。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結示正觀也。初云。圓照清淨覺相。以圓覺妙性本不屬於作止任滅。今離此四。則自性圓明。本無欠缺。故云清淨。然作止等四。皆屬修行功用。今說為病者。以在未悟門頭。此四皆藥。今就圓覺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說為病耳。古德云。修行即不無。染汙即不得。所謂但形文彩即屬染汙。故離此四則名清淨。作是觀者。乃約法觀人。非觀智也。謂觀離病之人。乃不住相。為正知見人。方取為師。可依之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答修何等行也。此中修行。不說六度萬行。但只事善知識斷憍慢心一行為本。即如善財童子一生圓曠劫之果。唯以參善知識一事。即得圓滿無量法門。所謂依善知識教。不生二念故。觀合離逆順之境。猶如虛空。且了知身心與眾生平等。此無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方與圓覺法體相應。故能入耳。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眾生所以流轉生死者。以有無始無明愛憎種子。為障道之病根。故雖修行。未得解脫。今事善知識。不起憍慢瞋恨之心。則折伏現行。了知自己身心與眾生平等。則了無人我。愛憎種子自伏。至若視怨如親。則愛憎種子自斷。而障道之病自斷。故云即除諸病。此正除病之妙藥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一切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相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答發何等心也。般若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此言盡空一切眾生。廣大心也。皆入究竟圓覺。第一心也。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即除四病。不顛倒心也。凡諸行人。親師授法修行之要。無出此者。捨此即墮邪見矣。故云如是不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此頌求師。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此頌依法去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戒

  戒根永清淨 

此頌修行。不犯非律儀二句。長行言在師示現有過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此中正言。弟子事師。倘見逆行。不得隨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永清淨。而為正行。舊解為追頌求師中文。非本指也。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此頌發心也。五句頌四心因行。末句顯果證。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慶前所聞。

世尊。我等今者。以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正陳請詞。以何為首。即最初方便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許說誡聽。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居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此下正答所請也。性謂種性。猶根器也。以圓覺乃秘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修習。故許具大乘根性者可修也。意謂若無外緣。則當安居伽藍。與眾同修。若有外緣不能安居者。則當隨分思察也。已說者如前當觀此身等。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此教結制規則也。意謂苟無外緣。必以安居為上。易入道也。三期隨意。長短元無一定。但取克期進道耳。

若復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此教安居進修之法則也。若如來在世。則當正思惟佛。若佛滅後。則當設像觀佛法身。故云還同常住。懸諸幡華。廣如楞嚴壇場。今此中至簡故。但舉幡華。言懺悔得善境界者。謂見光睹瑞感夢等。乃滅罪之相也。一向攝念。則修正觀。應如二十五輪各安標記。結取單複圓修。乃正行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菩薩清淨住止。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薩住止意揀小乘之眾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結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結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當結制時。必先集眾布薩作法。然後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薩住止者。謂不同彼小乘多眾。但隨一類修觀行菩薩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薩法事。亦不假彼徒眾也。此言不假小乘徒眾。非與前文安處徒眾相違也。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離聲聞。此正示菩薩所修。乃離相寂滅之行。不比聲聞著相而修也。以大圓覺為伽藍者。謂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雙忘平等寂滅之地。謂涅槃自性。本無身心世界可繫屬故。殊非聲聞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來法身實際故。為菩薩所修妙覺因緣。乃自覺聖智之境。為自證處也。此乃菩薩獨詣之地。故云不繫徒眾。某甲者。以甲乙為名之次。乃當自稱己名也。今諸方後進。見善知識。不自稱名。但曰某甲。無知之甚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結示休夏也。言示現安居者。以上言菩薩修寂滅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為限者。以示同權小引發未悟耳。過期隨往無礙者。以小乘解制之後。有新學者。凡所出遊。侶須三人。以妨誤失。今菩薩以觀知安心。不必伴侶。故云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妨悞失也。所聞者。即上三觀單複圓修二十五輪。及根塵識界一一清淨等。乃正觀也。若非所聞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嚴五十重陰魔及起信論中所說魔事。皆不可取。恐墮邪誤也。初有二問。一問安居。二問三觀。以何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一復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切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答三觀。初首先空觀方便也。言修奢摩他先取至靜者。以止為前方便也。言至靜者。即天台三止中體真止。謂體合真空。故云至靜。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靜極光生。故云便覺。初從一身等者。謂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內外平等。寂然不動。以身心世界蕩然一空。則與一切融為一心。一切世界合為一界故。凡眾生起心動念。即從自心中現故。凡起一念。無不了知。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却來觀世界。猶如夢中事。此空觀之極則也。如此方名正觀。非彼所聞。皆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三摩缽提假觀方便也。三摩缽提。義當幻觀。言憶想十方如來一切菩薩種種修行勤苦三昧者。謂思惟諸佛菩薩因中。修種種難行苦行。度諸眾生。於三昧中起如幻觀。以己身心。自歷其境。內驗其心。種種境界。備歷如幻。以此幻觀。發度生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起菩薩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眾。作如幻佛事也。此則三摩缽提。以如幻為首也。非彼所聞。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寂觀方便初首也。禪那義當中道一心。名為寂觀。言先取數門者。正入禪最初工夫也。以修禪人一向心多雜亂。難得寂靜故。先以數門為首。謂初攝心。先歸一息。依息出入。為度數之。從一至十。又從十至一。如此往復。息息不斷。心心不昧。生滅頭數。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驗定力淺深。若久久純熟。數到一念不生。則其息自斷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是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儀中。念念了知。久則百千世界唯心所現。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睹物。此寂靜觀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說。修止觀者。不依氣息。彼以內脫身心為要。此依之者。以初機攝心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為得。則墮邪道。非彼所聞也。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此結名也。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已於此結指。是知前二十五輪。但說觀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二十五聖。一一皆說最初下手工功夫。即此義也。

若諸眾生。遍修三觀。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此示三觀之益也。以此三觀。乃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故有圓根眾生。能遍修三觀者。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言畢竟成就無礙也。有此勝益。故勸應修。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根。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修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此言鈍根障重眾生。當以懺悔斷障為要也。由昔業障者。乃夙習種子。今修行時。熏發現行作障道緣。所謂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者。乃夙習使然也。故當精勤懺悔消宿業障。業障若消則道緣可辦也。常起希望者。謂希望願斷業障也。故下即云先斷憎愛等。乃貪瞋癡也。勝上心慢也。謂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成。此觀不得乃復修彼觀者。乃二十五輪標記之意。故云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名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悔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上正宗分竟。

下流通分

於是。賢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來不思議事。

慶前所聞全經大義。

下正陳請意。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此問經名并流通此法也。此問有五。一問經名二問奉持。三問功德。四問護持。五問流布至何地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許說誡聽。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總歎法勝。令生信重也。此經。乃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是諸佛所說。如來守護。教授菩薩故為菩薩之所歸依。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故。為十二部經之眼目。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此答名字。示經名有五種也。今結集經題但存其二。舊解五名約教理行。修多羅約教。秘密王三昧約行。餘皆約理。中道一心故曰秘密。非密語也。依如來藏。建立差別。義盡於此。當如是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此歎法勝。意令修習。答至何地也。佛佛成道。皆依圓覺為本因。及成佛利生。亦唯說此法教化菩薩。此外更無別法故。勸令修習可至佛地也。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蚋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答何功德也。獨被上根故。教稱圓頓。普攝三根故。功德最大。以是一切眾生清淨覺地。皆證圓覺故。無不充足故。如大海不讓細流飲者大小皆足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此較量顯勝也。世寶盈剎。但資有漏。至理一言必轉凡成聖。故功倍天淵。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此以人較法。更顯益也。小果雖多。終無實證。此經半偈。為成佛正因。故難比也。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歎勝機能受也。謂能信受此法者。蓋從多佛廣修福慧。殊非小福薄德之人可堪也。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正囑流通。以護修行者。為第一也。以修習此法者乃慧命所係。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敘金剛受囑發願守護持經人也。金剛者。以護法神執此寶杵。故此得名。以金剛寶能碎一切故。言火首金剛。謂頭有火焰。即楞嚴所云。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者。乃菩薩示現者也。尼藍婆。未詳所譯。言此諸神皆夙習發願護法者也。故常在佛會。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此敘諸天受囑護持經者也。大梵天王乃初禪王。為裟婆世界主。佛佛出世。此王為請主。二十八天總舉三界諸天。謂六欲天。十八禪天。四空天也。須彌山王。特舉帝釋。乃欲界主。護國天王乃四王天。為守護國界之主。意列三界諸天皆為護法也。

爾時。有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此敘鬼神受囑護持經者也。吉槃茶亦名鳩槃茶。此云可畏鬼。食人精氣。其疾如風。變化無端。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不屬人天。單居鬼趣。此鬼既發願守護。則一切惡鬼無能為害者矣。一由旬四十里。言守護方隅可四十里內無災害也。問此經。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於三昧。為地上一類大菩薩說。二乘絕分故。前法會不列。又何有諸天鬼神。發願守護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測也。然佛住大光明藏。義當常寂光土。則自他平等。說聽皆無。既曰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則不特實報。而同居必該。若華藏實報。必攝同居故。華嚴法會。諸天神王。各各讚佛。各得一種法門。豈絕無耶。是以。約法則二乘絕分。約境則凡聖該通。況圓音落落。十剎頓周。豈此界諸天神王而不仰其嘉會耶。況影響示現。在佛境界。無足疑也。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結會也。舊解。此天龍八部。必內證法性。示現此形者。然會初不列。義顯法勝。結會該眾。義必同聞。故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圓覺經直解卷下(終)

 

刻圓覺經解後跋

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是則眾生清淨覺地。即諸佛本起因地。但以無明障蔽。日用而不知。故勞我世尊。特特現身三界。俯順群機。指示各人本有佛性。以眾生迷來久矣。無明日厚。障蔽日深。非觀照無以通之。故設三觀妙門。為悟心之要。良由根鈍不能圓修故。散出一代時中。初說空觀。以破見愛煩惱。次說假觀。以破塵沙。後說中觀。以破無明。又以先後歷別漸次不能圓證一心。故說首楞嚴大定。以統攝三觀。圓照一心。頓破無明。是為圓頓法門。然其文該三藏。教攝五時。十界聖凡。迷悟因果。纖悉備殫。而學者智淺心粗。以文廣義幽。艱澀難通。況離言得意。妙契一心者乎。若夫至簡而精。至切而要者。無尚圓覺之最勝法門也。其文不過一萬三千餘言。統攝無邊教海。該羅法界圓宗。徹一心之源。歷三觀之旨。偏正互換。單複圓修。搜窮妄宰。批剝禪病。而悟心妙門。一超直入。是所謂法界之真經。成佛之妙行也。頓悟頓證。如觀掌果。西來直指。祕密妙義。此外無餘蘊矣。凡學佛者。莫不以此為指南。昔圭峰禪師。著有略疏。則似簡。別有小鈔。若太繁。然文有所捍格。則義有所不達。義不達則理觀難明。理觀不明則恍忽技岐。而無決定之趣矣。予山居禪暇。時一展卷。深有慨焉。於是。祖疏義而直通經文。貴了佛意。而不事文言。故作直解。以結法緣。草成。適新安覺我居士程君夢暘。聞而欣仰。乃因居士吳啟高特請以梓之。予因歎曰。佛說持四句偈勝施恒沙七寶之福。以寶乃有漏之因法乃成佛之本。較之天淵。此吾 佛金口稱讚也。程君法施之福無量。當與虛空等矣。敬題於後。令觀者知所自云。

 時

天啟二年歲次壬戌仲夏望日

    中興曹溪嗣法沙門憨山釋德清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