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了義大乘。廣略周備。解一義具圓通之見。聞一偈有成佛之功。何假述成。仍煩解釋。| 宗鏡錄 卷二- 4

 



宗鏡錄卷二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問。了義大乘。廣略周備。解一義具圓通之見。聞一偈有成佛之功。何假述成。仍煩解釋。


答。上上根人。一聞千悟。性相雙辯。理事俱圓。若中下之徒。須假開演。莊嚴之道。讚飾之門。格量其功。不可為喻。所以法華經偈云。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般若頌云。般若無壞相。過一切言語。適無所依止。誰能讚其德。般若雖叵讚。我今能得讚。雖未脫死地。則為已得出。

又古聖云。若菩薩造論者。名莊嚴經。如蓮華未開。見雖生喜。不如已剖。香氣芬馥。如金未用。見雖生喜。不如用之為莊嚴具。故知宏教一念之善。能報十方諸佛之恩。論希有。則如華擅優曇之名。說光揚。則似金作莊嚴之具。是以菩薩釋大乘密旨。聞於未聞。能斷深疑。成於圓信。法利何盡。功德無邊。如大般若經云。復次憍師迦。置贍部洲諸有情類。若四大洲諸有情類。若小千界諸有情類。若中千界諸有情類。若大千界諸有情類。若復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諸有情類。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同作是言。我今欣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濟拔有情生死眾苦。令得殊勝。畢竟安樂。有善男子善女人等。為成彼事。書深般若波羅蜜多。眾寶莊嚴。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普施與彼。受持讀誦。令善通利。如理思惟。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緣。得福多否。天帝釋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深般若波羅蜜多。眾寶莊嚴。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於彼眾中。隨施與一。受持讀誦。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以無量門巧妙文義。廣為解釋。分別義趣。令其解了。教授教誡。令勤修學。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大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其餘眾生聞是經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緣。法聲光明入毛孔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方乃得聞大涅槃經。薄福之人。則不得聞。故知得聞宗鏡所錄一心實相常住法門。皆是曩結深因。曾親佛會。甚為大事。非屬小緣。若未聞熏。曷由值遇。


又大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菩薩。諸善男子善女人。常當繫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當知是人隨我所行。至我至處。是以信此法人。即凡即聖。修持契會。住佛所住之中。進止威儀。行佛所行之跡。


釋摩訶衍論云。第一。顯離疑信入功德門者。謂有眾生。聞此摩訶衍之甚深。極妙廣大法門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輕賤。亦不誹謗。發決定心。發堅固心。發尊重心。發愛信心。當知是人。真實佛子。不斷法種。不斷僧種。不斷佛種。常恆相續。轉轉增長。盡於未來。亦為諸佛親所授記。亦為一切無量菩薩之所護念故。如論云。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是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


第二。比類對治示勝門者。謂若有人能善攝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滿眾生。皆悉無餘。令行十善。或有眾生於一食頃。於此甚深法觀察思量。若校量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甚極微少。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極廣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塵數量故。如論云。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


第三。舉受持功讚揚門者。謂若有人受持此論。觀察義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間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言說。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菩薩。以十方世界微塵數舌。各各皆悉於十方世界微塵數之量。不可說劫。讚揚其人所有功德。亦不能盡。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虛空界。無邊際故。何況凡夫二乘之人。能稱歎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間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何況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受持讀誦。思惟觀察。不可思議。不可說中不可說故。


如論云。復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諸佛。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邊際。故知信此心宗。成摩訶衍。同三世諸佛之所證。義理何窮。等十方菩薩之所乘。功德無盡。偶斯玄化。慶幸逾深。順佛旨而報佛恩。無先宏法。闡佛日而開佛眼。只在明心。此宗鏡中。若得一句入神。歷劫為種。況正言深奧。總一群經。此一乃無量中一。若染此法。即是圓頓之種。可謂甘露入頂。醍醐灌心。耀不二之慧燈。破情根之闇惑。注一味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塵。能令厚障深遮。若暴風之卷危葉。繁疑積滯。猶赫日之爍輕冰。猶如於諸王中。為金輪之王。於諸照中。為晨旭之照。於諸寶中。為摩尼之寶。於諸華中。為青蓮之華。於諸諦中。為真空之門。於諸法中。為涅槃之宅。


故金剛三昧經偈云。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能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師。為明為導。如勝天王般若經云。一切法中。心為上首。大智度論云。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為師。祖師云。一切明中。心明為上。法華經偈云。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又若未入宗鏡。非唯不得見道。實乃理絕修行。即本立而道生。歸根方究竟。如觀本質。知畫像而非真。若了藏性。見塵境而為妄。故經偈云。非不證真如。而能了諸行。猶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是以若得本。即得末。故華嚴經中海會菩薩。用法界微塵以為三昧。又出現品云。此法門。名為如來祕密之處。乃至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故先德云。剖微塵之經卷。則念念果成。盡眾生之願門。則塵塵行滿。未悟宗鏡。焉信斯文。若暫信之。功力悉等。不易所習。盡具法門。即塞即通。即邪即正。所以昔人云。遇斯教者。應須自慶。其猶溺巨海而遇芳舟。墜長空而乘靈鶴矣。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諸大經論。自成片段。科節倫序。句義分明。何假撮錄廣文。成其要略。| 宗鏡錄 卷二-3




 宗鏡錄卷二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問。諸大經論。自成片段。科節倫序。句義分明。何假撮錄廣文。成其要略。


答。但以教海宏深。窮之罔知其際。義天高廣。仰之不得其邊。今則以管窺天。將螺酌海。如掬滄溟之涓滴。似撮太華之一塵。本為義廣難周。情存厭怠。亦為不依一乘教之正理。唯徇不了義之因緣。罕窮橫豎之門。莫知起盡之處。所以刪繁簡異。採妙探玄。雖文不足而大義全。緣不備而正理顯。搜盡一乘之旨。抉開萬法之原。為般若之玄樞。作菩提之要路。則資糧易辦。速至大乘。證入無疑。免迂小徑。所以馬鳴菩薩造起信論云。或有自無智力。因他廣論而得解義。亦有自無智力。怖於廣說。樂聞略論。攝廣大義而正修行。我今為彼最後人故。略攝如來最勝甚深無邊之義而造此論。瑜伽論云。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如來無上法教久住世故。二。為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又為如來甘露聖教已隱沒者。憶念採集重開顯故。未隱沒者。問答決擇倍興盛故。又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採集眾經廣要法義。略分別故。今斯錄者。雖無廣大製造之功。微有一期述成之事。亦知鈔錄前後。文勢不全。所冀直取要詮。且明宗旨。如從石辯玉。似披沙揀金。於群藥中。但取阿陀之妙。向眾寶內。唯探如意之珠。舉一蔽諸。以本攝末。則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無異途。亦望後賢。未垂嗤誚。所希斷疑生信。但以見道為懷。非徇虛名。以邀世譽。願盡未來之際。遍窮法界之中。歷劫逾生。常宏斯道。凡有心者。皆入此宗。去執除疑。見聞獲益。承三寶力。加被護持。誓報佛恩。廣濟含識。虛空可盡。茲願匪移。法界可窮。斯文不墜。


觀相元妄 觀性元真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四(6)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四】   (精彩節錄)


觀相元妄  觀性元真


悟顯法師 講述



以下顯示「理事無礙」。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復如是。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

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這裡是佛回答富樓那前面問的問題。佛說,你問到:「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你懷疑水火會相互不容,我們一般人說的水火不容,所以你「疑水火性不相陵滅。」水跟火性沒有辦法相容,「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你看虛空跟大地俱遍法界,全部都是空跟地,地是障礙的,空是虛通的,空跟色它是沒有辦法相容,你在這裡產生疑問。這邊是佛跟富樓那解釋說:「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虛空就如同自性一樣,你在裡面大火怎麼燒,也燒不到虛空,眾生雖然輪迴顛倒,自性仍舊如如不動。所以「譬如虛空。體非群相。」它不屬於地水火風,它能夠包含地水火風在這虛空當中有種種的變化,所以說「不拒諸相發揮」。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在虛空裡,太陽照就是光明。雲層囤積把太陽遮蔽,就產生黑暗。「風搖則動。」有風吹拂就會搖動。「霽澄則清。」「霽」就是下雨過後轉晴。雨後轉晴就有清明的感覺。「氣凝則濁。」氣凝結在一起,空氣就產生渾濁像霧霾的現象。「土積成霾。」就是講塵土積聚在一起,沙塵聚集在一起,所以就產生霧霾的現象。「水澄成映。」水上沒有波浪,澄清的時候,就能映現。


「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這些種種不同的現象,到底是從哪裡來的?「若因彼生」,什麼叫因彼生呢?日照的時候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真的是太陽生的嗎?太陽生的話,那十方世界都應該是亮的,為什麼有黑暗?「云何空中更見圓日。」既然都同為日色了,你應該看不到太陽在那裡。「若是空明。空應自照。」若是因為有虛空而會發光的話,那這個世界自然有明亮的現象,虛空應該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中宵」就是講半夜的時候。那為什麼半夜有烏雲的時候,沒有太陽光。所以「當知是明。非日非空。」所以知道這「明」不從日來,不從空來,但是又「不異空日。」所謂「不異」就是說它仍舊在空日當中顯現出來。說其相,元是虛妄,所以說「觀相元妄。無可指陳。」就像你叫虛空華給你結果子一樣。「猶邀空華結為空果。」所以,相元是虛妄的,就如同要求虛空華結虛空果一樣,那是不可能的。


「云何詰其相陵滅義。」你就不用在這裡認為「水跟火」會相滅,「通跟塞」會不相容,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其體本空,無有來處,無有去處,只是虛妄現相而已。這是講「相元是虛妄」的。


「觀性元真。」所以常講「相妄性真」,觀性元真,其性就是妙覺明心,「妙覺明心。先非水火。」妙覺明心本來就不屬於水火,就如同虛空一樣,不屬於水火,也不屬明暗、通塞,「云何復問不相容者。」怎麼還問相不相容的問題。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真妙覺明」就是講真如妙性,也是如此。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這個講得很好,就是說它能夠現虛空。「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你有業感,因為這業感能夠現地水火風,產生了虛空國土大地,則各各現。所以說「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所以能夠同時顯現山河大地,「云何俱現。」


佛說:「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就像這水中有太陽影像,「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兩個人同看水中的太陽,一個往東,一個往西,「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你說太陽是往西走還是往東走?「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你不應難言,這個日是一個,為什麼會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一個日怎麼會現有兩個太陽,既然兩個人都各有看到太陽,怎麼會在水中只有一個?你作此妄想,「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這個是簡單解釋一下經文。


下面這一段顯「理事無礙」,以示不空如來藏性。


富樓那疑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疑虛空大地本不相容,所以如來舉虛空之喻以顯事理無礙,所以說「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以喻妙覺性空,體絕諸妄,而不妨隨業發現。一樣的,就如「汝以空明。則有空現。」眾生的業感「空」,就現空,感「地、水、火、風」的業,那就現地水火風。


一念無明則產生虛空,所以說「晦昧為空」,一念無明堅固,就產生了堅礙之相,所以說「明覺立堅」。


「火」這是自性中一念暖相,「水」是自性中一念濕相。所以說「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在空中的明暗等相,本非虛空,而不異虛空,不離開虛空;就像世間諸物,然虛空不是諸物,但是不會離開虛空。心現一切法,心不屬一切法,所現之法不離於心。就像夢中的境界,你說心是夢境嗎?心不屬於夢境,但夢境要顯現則不離於心。同樣的道理,所以妙覺明心發現諸相,本非妙明而不異妙明,這是顯「不空」之義。


觀相元妄,觀性元真,就是唯一妙心。此「妙心」原來不屬於水火,所以不用去問它相容不相容。


這個妙覺明心具有廣大業用,所以循業發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俱現,一時俱現者,就如同水中的日影,兩人同觀水中日,東西各行,不可作「一」,也不可作「異」,你不可以認為太陽是一,不可以認為太陽是異,這就叫「俱現」。就是水中的太陽,隨兩個人,一個往東一個往西,他都看到全部的太陽,這就叫自心俱現的功能。所以不應難言此日是一,此日是異,「異」就是多個。


「四大遍滿」的疑惑在這裡就消除了。


「如一水之中現於日影」就是喻「如來藏性」具諸大之性。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這是喻:眾生各依如來藏性,僅是循各自的業不同。如兩人東西各行,則各見有一日,隨二人去,這裡喻各循業所感,因此所現大相不等。


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一個往東一個往西,沒有準的,沒有準確的目的地,「無有定實」是說這相是虛妄的。各人看各人走,這是他自己業所感,太陽還是太陽,你不應該去分別這個太陽怎麼變成兩個了,或是只有一個,這是眾生各人的自業所感的妄相而已,心性它能俱現。


所以不應難言:「水中日影是一,云何各有一日隨二人行?」各行日影既然是兩個,云何水中惟現一個日影,這就是「俱時而現」,一二不定。


「宛轉」就是「輾轉」的意思。


如果說是一,則各行有二,這「一」乃是虛妄,若說是二,則水中惟是一日,則「二」乃虛妄,所以無論左之右之,無非遍計虛妄,究無真理,你找不到哪一個是對的,所以說「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你說是「一」也不對,說是「二」也不對,這只是各人自業所感的妄相,所以說「觀相元妄。無可指陳。」因此它能俱遍俱現。「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它仍舊是不離一個太陽。是同樣的道理。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佛說:「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相傾相奪就是起對待心。色空相傾相奪,而如來藏隨著你這一念虛妄的業緣,也就是「一念妄想無明」,「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所以於中有風動、有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所以「背覺合塵」這話是出自《楞嚴經》的。「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所以產生塵勞,有世間之相。


如來說:我以「妙明」,就是以般若智慧,不隨生滅與如來藏契合,所以說:「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如來藏本妙明心就是圓照法界;唯妙覺明就是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即是無量,無量即是一;小能現大,大能現小;不動一處,能遍十方,所以說「不動道場。遍十方界。」一身當中能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能出現無量的剎土。這在《華嚴經》裡面都有講到。「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就是於一微塵能轉大法輪。「滅塵合覺。」前面是講「背覺合塵」,這裡是「滅塵合覺」,「塵」就是指塵勞,「覺」就是指覺性,合「覺」是講與覺性相契合。其實,說「契合」都還有對待,這是不得已,總是得這樣講,實際上沒有能契與所契。


《圓覺經》上講的四病:無「作止任滅」。沒有能證取的我,包括最後的一念照心,從體上來講,根本沒有這證得究竟的取證之心,沒有一念照心照於覺性。這才是真正的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所以如來藏本來就周圓周遍,若以色空相傾相奪,則隨色空周遍法界。


為什麼會「以色空相傾相奪」?就是起一念無明互相對待,產生色空互相對待,它還是能現,且事遍即是理遍,事隨理而遍滿,眾生迷悶不悟,背覺合塵,所以發塵勞而有世間相,這個也是顯事理無礙。後面以妙明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這是顯「事事無礙」,所以於中大小攝入,毛端現剎,微塵裡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這是事事無礙,顯示不空如來藏性。


這裡顯示不空如來藏竟。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既慮執指徇文。又何煩集教。| 宗鏡錄 卷二-2

 


宗鏡錄卷二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問。既慮執指徇文。又何煩集教。


答。為背已合塵。齊文作解者。恐封教滯情。故有此說。若隨詮了旨。即教明心者。則有何取捨。所以藏法師云。自有眾生。尋教得真。會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恆誦習而不礙觀空。則理教俱融。合成一觀。方為究竟傳通耳。斯乃教觀一如。詮旨同原矣。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無明破盡後 會不會再迷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四(5)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四】   (精彩節錄)


無明破盡之後 會不會再迷


悟顯法師 講述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這裡是富樓那他聽到如來開示「從悟至迷」;因為依妙覺明心迷妄而生山河大地,富樓那他就產生一個疑惑,說:如來如今已經證得妙空明覺,「妙空明覺」也就是證得常住真心。這是在形容而已。那麼山河大地何當復生?如來如今已經成就,何時會生山河大地?這一段是要顯示「覺不生迷,本無生滅」,所以才有這利樂有情問的問答,這問答就是要為我們來向如來請問,讓如來為我們說出「本無生滅,覺不生迷」的這個道理。所以富樓那在這裡問:那如來什麼時候還會再迷、再產生習漏?因為前面富樓那聽到佛說妙覺明心無狀忽生山河大地,就是「從悟到迷」,那如今如來已經悟了,那如來什麼時候還會再迷。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這是世尊為富樓那作了解釋。

佛就問富樓那:有一個人在一個村子裡面,「惑南為北。」以為南邊是北邊。佛就問他:迷路的這「迷」是怎麼來的?是「因迷而有。」還是「因悟而出。」是因為迷而產生迷?還是因為悟而產生迷?這「迷、悟」是譬喻,是講我們眾生的無明從哪來,這「無明」是從覺悟而產生的?還是從迷惑而產生的?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佛問:「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就相對於說:你這無明是從迷惑而來,還是從悟而來?

富樓那就說:「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為什麼?因為「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怎麼可能因迷?你要找這個迷,它在哪裡?它沒有根;「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悟」它也不生迷,所以不可能因悟。既然是「悟」,就不是迷。

所以佛說:「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佛就問富樓那:這迷人正在迷路的時候,剛好有一個悟人,「悟人」就是指佛。眾生在迷的時候,佛來教導他。「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佛問富樓那,這個人在迷路的時候,有一個人來告訴他這個路怎麼走,之後他還會迷路嗎?富樓那說:「不也。世尊。」他已經知道路了就不會再迷路。

所以佛告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就是從來沒有迷,因為一念無明而「似有迷覺。」所以為什麼說無明是虛妄的,說為「似有」。「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你一旦覺悟這迷,把它覺破,這迷就消滅了,覺從來不生迷,如果覺能生迷,那就不叫真覺,所以說迷是沒有根的。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就像眼睛有病的人見到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如果這個眼翳除滅,空中虛妄的華也就消滅了。「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有一個笨蛋,還在那邊等華再出現,「汝觀是人為愚為慧。」你看這個人到底是愚癡還是有智慧的?富樓那說:「空元無華。妄見生滅。」空中本來就沒有華,妄見有虛妄的華在空中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見到虛空華在空中消滅,已經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還在那裡等它再出現,「斯實狂癡」是說這人根本是神經病,「狂癡」就是精神有問題。「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怎麼在這裡分別這狂人到底是愚笨還是有智慧?這個人根本發神經。

「佛言。如汝所解。」佛說:就像你這裡所理解的,「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你就像這個愚人一樣,怎麼還在那裡問:如來妙覺明空,覺悟以後,何時會再生山河大地?就像一個人看到虛空華,華於空滅,還在那裡等它什麼時候會再出來。你的眼病治好了,眼瞖就沒有了,所以說「覺迷迷滅。覺不生迷。」這迷沒有根,這也是顯示無明沒有根本,就是無端妄出。佛又說:「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就像金礦裡面有真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圓覺經》中講的,把金礦煉成了真金,「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所以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來成佛就不會再墮為眾生。也就是「如木成灰。不重為木。」就像木頭因為被火燒成灰,「木頭」就比喻作煩惱,被智慧火燒成灰那灰就不會再變成木頭,煩惱滅了就不會再有。「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這裡佛用迷失方向,也就是「迷路」,來作譬喻。讓富樓那知道「昔本不迷,今亦無悟」,沒有所謂迷跟悟,這是講到最究竟處。「空華」這個譬喻就是讓我們知道,「真」原本就沒有虛妄,「悟」不會生迷。「金」的譬喻就表示覺性不變,就如同真金一樣。「如木成灰」這個譬喻就是顯示果德無生,這都是講到最究竟處。「果德無生」就是顯示本來具足。既然無生,就本自具足。這個「迷」它為什麼沒有根?這是一般人在學佛的時候就會產生的疑問,「無明」是怎麼來?覺悟了以後會不會再有,其實在《楞嚴經》這裡都解釋得很清楚,就像:「迷」是怎麼來的?因迷而來?還是因悟而來?佛說:「迷」不會生迷,因為它沒有根本。就像你把方位搞錯了,難道是聚落的問題?還是你自己的問題?但是你自己本來是不迷的,怎麼會產生出「迷」來?你去找它,它沒有根本,沒有來處、沒有去處,所以說沒有根本。既然說「悟」,悟是不會生迷的,你既然說為「真如」,它就不屬於迷惑,所以只是似有無明,似有八識妄見,似有山河大地,重點在於「似有」,不是真的實有。


【小暑】什麼是專修與雜修

 



【小暑】 202177日  農曆五月廿八


勸修淨土詩  清 省庵大師

人言肅殺是西方,死後身空墮渺茫。

身毒應無生博望,岐山那有活文王。

眾諸侯各朝天子,四大洲殊睹日光。

但得往生休恐怖,應知壽命實難量。



什麼是專修與雜修

悟顯法師 開示

修淨土要專修,不要今天修了淨土,明天又想搞搞禪、又要學學密。雖不排斥禪、不排斥密,但是呢,並不是叫你一個人去學這麼多種。你要是有能力,那當然可以。


可是,如果以現代人來說,你就是要專學。「專學」跟我們講的「排斥」,那不能劃作等號。你自己用功,可以用一種方式,你要是覺得禪宗得力,你就用禪宗。有的學禪會兼一點密,也有會歸於淨土的,這個都可以。


但是不要朝此暮彼。早上想學淨土,晚上就又想學密了。這都是沒有修行的根本,就叫做「雜修」,法門不雜,什麼雜呢?是你的心在雜。你的心動亂,如同猿猴一樣,沒有定性。


所以,你會覺得說:我修修這個沒有得力,趕快又換別的。你沒有耐性,你只是圖一時的覺受而已。或一時的感受:這樣念有定下來、有見到光啊;或是參禪,有體會到一點點道理了。過兩天心又迷悶起來,你又放棄了。那這樣就不行。

 


 所以,我們常教大家,你學佛最重要,是要明了實相。實相一明白,這個理一通,就「一理通,萬理徹」。你所有的道理都貫通,你修行自然會修。


從古到今的祖師就是這麼教。祖師大德先教你明理,「理」是什麼?就是一切眾生的真如自性。你不懂這個,你修其他的法門都是門外漢。所以要認真、要努力。


現代人他不曉得這個道理,他以為他在事相上用功,其實那叫在門外打轉,進不了門。所以,學佛你要看祖師大德怎麼教,他教你先明理,你不能只在事相上用功。所以,經典上講:「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


在教乘上,你要是搞不懂,這個問題很嚴重。你即使事相上修行修得再好,你也不算是真正精進、真正用功。所以叫:「於戒緩者。不名為緩。」而「於乘緩者。乃名為緩。」「乘」就是教乘,也就是佛法的教理。以上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諸佛境寂。眾生界空。有何因緣而興教跡。| 宗鏡錄 卷二-1

 



宗鏡錄卷二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夫諸佛境寂。眾生界空。有何因緣而興教跡。


答。一實諦中。雖無起盡。方便門內。有大因緣。故法華經偈云。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以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緣。隨緣不失性。且夫起教所由。因緣無量。古德略標。有其十種。一由法爾故。二願力故。三機感故。四為本故。五顯德故。六現位故。七開發故。八見聞故。九成行故。十得果故。今諸大菩薩所集唯識論等。大意有其二種。一。為達萬法之正宗。破二空之邪執。二。為斷煩惱所知之障。證解脫菩提之門。斯則自證法原本覺真地。不在文字句義敷揚。今為後學慕道之人。方便纂集。又自有二意。用表本懷。一。為好略之人。撮其樞要。精通的旨。免覽繁文。二。為執總之人。不明別理。微細開演。性相圓通。截二我生死之根。躡一味菩提之道。仰群經之大旨。直了自心。遵諸聖之微言。頓開覺藏。去彼依通之見。破其邪執之情。深信正宗。令知月不在指。迴光返照。使見性不徇文。唯證相應。斯為本意。不可橫生知解。沒溺見河。於無得觀中。懷趣向之意。就真空理上。興取捨之心。率自胸襟。疑誤後學。須親見性。方曉斯宗。


為什麼會輪迴不休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四(4)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四】   (精彩節錄)


為什麼會輪迴不休


悟顯法師 講述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這是講「業果相續。」

業果相續不離一念虛妄的貪心。從真如不守自性,妄為明覺。以最初一念貪明之心,為眾貪的根本,以他所貪的貪多或貪少,造的業就有多寡,所感的果,到底是苦還是樂,都是隨他所造的業。一切貪瞋癡慢皆由貪而生,所以這裡講的三個貪為業果的根本。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這就是講眾生之所以不能出生死,在這裡受輪迴苦,是因「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這是講貪眾生身分血肉取以為食,以滋養自己的色身,所以叫貪愛「同滋」。

以強陵弱,取而食之,這個是「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這個是「盜貪」。因本不與,你強殺其命而食其肉,所以這是「盜」貪。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汝負我命,這是「殺」貪。我還汝債,這是「盜」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這是「欲」貪。這裡講的這三種貪:「殺貪、盜貪、欲貪」,以此歷劫牽纏,殺、盜、淫三業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一樣的,業果相續總不離一念無明。

這裡再給大家簡單講一遍:「想愛同結。愛不能離。」這是起一念貪欲之心,所以「想愛同結」,沒有辦法去捨離這個愛,所以叫「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互相輪迴不斷,「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舉一個譬喻:「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十生之類,你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互相吃來吃去,「惡業俱生。窮未來際。」這個就是盜貪為本。汝負我命,這個是殺貪為本。「我還汝債」,這是盜貪。「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這個是欲貪。「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以殺盜淫這三是為生死輪迴的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這就是為什麼佛制「殺、盜、淫」為根本戒,因為從這裡就能夠終止你的輪迴,所以說為「根本戒」。

有人說他不受戒就不會犯戒,這說法完全是愚癡的說法,因為即使你不受戒,你還是在造殺盜淫,還是輪迴。受了戒,還有受戒的功德,反而還知道要出離殺盜淫,還有出世的正因存在。所以不受戒者必然墮落,有受戒的人縱然墮落,相比沒有受戒的人來說,他也很快就能夠覺悟,特別快,尤其是受大乘戒。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三種顛倒之相:世界相續、眾生相續,再來就是業果相續。這三種相續,都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為一念妄動,產生了無明,虛妄攀緣,所以叫覺明明了知性。因此虛妄之「了」而產生虛妄之相,這叫「因了發相。」有這「妄了」,就有「妄相」,「了」就是一念攀緣了別,有妄見就有妄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與妄見對待的就是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因此虛妄。終而復始。」這是作一個總結:一念無始妄動叫做「無明」,因這無明而生妄見,所以叫「明了知性」,因無明而所發的妄相,就是從無明而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最初是「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以才在「無同異中。熾然成異。」造成輪迴不息,像二乘的人,他不知道無明怎麼來的,他說無明叫「無始無明」,他找不到它的開始,就變無因論了,這就墮外道了。所以為什麼龍樹菩薩講二乘人學二乘法學到後來,就變無因一定就變成外道、邪見,而且是大邪見。起初好像他這當中是講因緣的,可是他的無明怎麼來的?他找不到,他就說個「無始」,「無始」就是找不到它的開始,找不到開始就是無因,無因那就變成墮到外道論去。

為什麼說二乘佛法不究竟,因為佛出世,他是先講大乘。若你按照現在那種搞佛學的方式去研究整個佛法體系,那只會造成偏見而已,甚至變邪知邪見,因為他根本學不到佛法的核心。所以一定是按照我們中國祖師,像天台宗判教、華嚴宗判教,歷代祖師有修有證的,你隨便找都沒有問題,祖師都是學到真正的佛法,你要是按照現在的人,他搞學術的那一套,只會曲解佛法,整個佛法體系他抓不到重點,就變成二乘,學到小乘去了,所以他們才會搞錯,認為佛出世是先講小乘經,那是胡說八道,完全亂講一通,沒有經典作依據。《華嚴經》講:如來出世是先說大乘,譬如日出先照高山,而後才照大地,最後再返照高山,而太陽終不自言:我先照高山或是後照大地。如來說法也是這樣子,是隨著眾生的根器而說法,就像山有高下,太陽它是平等一照的,隨眾生的根器高低優劣,所以現有大乘、小乘,當然還是以大乘最為究竟,這是講如來的心是平等的,沒有大小的問題,但是,「法」還是隨眾生根器而有大小、有究竟不究竟的差別。如來說法也是一樣,他不會說我是想要說大乘或說小乘,但是如來出世之後,一定是先說大乘佛法,就像日出先照高山,但是隨山勢有高低,有先照、後照的差別。是隨眾生的根器不同,所以有大乘、小乘的差別,究竟不究竟的差別。所以如來出世說法是先說大乘,這是《華嚴經》上說的,完全正確,有憑有據。現在的凡夫俗子搞了一些什麼佛學,說實話,他連頭髮都放不下,是沒有資格談什麼如來出世先說什麼,還是後說什麼呢。如來出世先說什麼,你一定是要按照有修有證的祖師所說的來作說明。頭髮都放不下,禪定都沒有,他這凡夫妄見是沒有資格在那裡妄議佛法,妄議大乘,將來都是下地獄。你要是往生淨土,你到時候回來看看,就會看到當初毀謗大乘的人都到地獄去,這非常清楚。你殺生害命,有時候因為你的善力強,還不一定下地獄,但是你要是毀謗三寶、毀謗大乘,這惡業是非常重的,業力牽引你下去,就像一個人溺水了,你再給他腳上綁個大石頭,那他必然下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