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大般涅槃經》~ 3

《大般涅槃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爾時復有拘陀羅女。善賢比丘尼。優波難陀比丘尼。海意比丘尼。與六十億比丘 尼等。一切亦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心得自在所作已辦。離諸煩惱調伏諸根。猶如 大龍有大威德。成就空慧。亦於晨朝日初出時。舉身毛竪遍體血現如波羅奢花。涕泣 盈目生大苦惱。亦欲利益安樂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顯發如來方便密教。為不斷 絕種種說法。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遶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 面。於比丘尼眾中復有諸比丘尼。皆是菩薩人中之龍。位階十地安住不動。為化眾生 現受女身。而常修集四無量心。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爾時復有一恒河沙菩薩摩訶薩。人中之龍。位階十地安住不動。方便現身。其名 曰海德菩薩。無盡意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其心皆悉敬重大乘。安住大 乘深解大乘。愛樂大乘守護大乘。善能隨順一切世間作是誓言。諸未度者當令得度。 已於過世無數劫中。修持淨戒善持所行解未解者。紹三寶種使不斷絕。於未來世當轉 法輪。以大莊嚴而自莊嚴。成就如是無量功德。等觀眾生如視一子亦於晨朝日初出時 遇佛光明。舉身毛竪遍體血現如波羅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惱。亦為利益安樂眾生。 成就大乘第一空行。顯發如來方便密教。為不斷絕種種說法。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故。 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大般涅槃經》~ 2

《大般涅槃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壽命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尸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 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遶。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以佛神力出大音聲。其 聲遍滿乃至有頂。隨其類音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憐愍眾生覆護眾生。等視 眾生如羅睺羅。為作歸依屋舍室宅。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 問。為最後問。爾時世尊。於晨朝時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明雜色。青黃赤白頗梨馬 瑙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其中所有六趣眾生遇斯光者。 罪垢煩惱一切消除。是諸眾生見聞是已。心大憂愁。同時舉聲悲啼號哭。嗚呼慈父。 痛哉苦哉。舉手拍頭搥胸叫喚。其中或有身體戰慄涕泣哽咽。爾時大地諸山大海。皆 悉震動。時諸眾生共相謂言。且各裁抑莫大愁苦。當疾往詣拘尸那城力士生處。至如 來所頭面禮敬。勸請如來莫般涅槃。住世一劫若減一劫。互相執手復作是言。世間空 虛眾生福盡。不善諸業增長出世。仁等。今當速往速往。如來不久必入涅槃。復作是 言。世間空虛。世間空虛。我等從今無有救護無所宗仰。貧窮孤露。一旦遠離無上世 尊。設有疑惑當復問誰   
時有無量諸大弟子。尊者摩訶迦旃延。尊者薄俱羅。尊者優波難陀。如是等諸大 比丘。遇佛光者其身戰掉。乃至大動不能自持。心濁迷悶發聲大喚。生如是等種種苦 惱。爾時復有八十百千諸比丘等。皆阿羅漢。心得自在所作已辦。離諸煩惱調伏諸根 。如大龍王有大威德。成就空慧逮得己利。如栴檀林栴檀圍遶。如師子王師子圍遶。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於其晨朝日始初出。離常住處嚼楊枝時遇佛 光明。并相謂言。仁等速疾漱口澡手。作是言已。舉身毛竪遍體血現如波羅奢花。涕 泣盈目生大苦惱。為欲利益安樂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顯發如來方便密教。為不 斷絕種種說法。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大般涅槃經》~ 1

《大般涅槃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玄堂。正覺之實稱。眾經之淵鏡。萬流之宗極。其為 體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無窮之內。任運而動。見機而赴。任運而動。則乘虛照以 御物。寄言蹄以通化。見機而赴。則應萬形而為像。即群情而設教。至乃形充十方。 而心不易慮。教彌天下。而情不在已。廁流塵蟻而弗下。彌蓋群聖而不高。功濟萬化 而不恃。明踰萬日而不居。渾然與太虛同量。泯然與法性為一。夫法性以至極為體。 至極則歸於無變。所以生滅不能遷其常。生滅不能遷其常。故其常不動。非樂不能虧 其樂。故其樂無窮。或我生於謬想。非我起於因假。因假存於名數。故至我越名數而 非無。越名數而非無。故能居自在之聖位。而非我不能變。非淨生於虛淨。故真淨水 鏡於萬法。水鏡於萬法。故非淨不能渝。是以斯經觕章敘常樂我淨為宗義之林。開究 玄致為涅槃之原用。能闡祕藏於未聞。啟靈管以通照。拯四重之癰疽。拔無間之疣贅 。闡祕藏則暢群識之情。審妙我之在已。啟靈管則悟玄 之潛。映神珠之在體。然四 重無間誹謗方等。斯乃眾患之 痟。創疣之甚者。故大涅槃以無創疣為義名。斯經以 大涅槃為宗目。宗目舉則明統攝於眾妙。言約而義備。義名立則照三乘之優劣。至極 之有在。然冥化無朕。妙契無言。任之沖境。則理不虛運。是以此經開誠言為教本。 廣眾喻以會義。建護法以涉初。覩祕藏以窮原。暢千載之固滯。散靈鷲之餘疑。至於 理微幽蟠微於微者。則諸菩薩弘郢匠之功。曠舟船之濟。請難雲搆。飜覆周密。由使 幽塗融坦。宗歸豁然。是故誦其文而不疲。語其義而不倦。甘其味而無足。餐其音而 不厭。始可謂微言興詠於真丹。高韻初唱於赤縣。梵音震響於聾俗。真容巨曜於今日 。而寡聞之士。偏執之流。不量愚見。敢評大聖無涯之典。遂使是非興於諍論。譏謗 生於快心。先覺不能返其迷。眾聖莫能移其志。方將沈蔽八邪之網。長淪九流之淵。 不亦哀哉。不亦哀哉。天竺沙門曇無讖者。中天竺人。婆羅門種。天懷秀拔。領鑒明 邃。機辯清勝。內外兼綜。將乘運流化。先至燉煌。停止數載。大沮渠河西王者。至 德潛著。建隆王業。雖形處萬機。每思弘大道。為法城塹。會開定西夏。斯經與讖自 遠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茲之遇哉。讖既達此。以玄始十年歲次大梁。十月二 十三日。河西王勸請令譯。讖手執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銳。而為法殷重。 譯敬情。殆無遺隱。搜研本正。務存經旨。唯恨梵本分離殘缺未備耳。余以庸淺。豫 遭斯運。夙夜感戢。欣遇良深。聊試標位。敘其宗格。豈謂必然闚其宏要者哉 


佛說菩薩戒不為別的,就是讓你開明本心....悟顯法師開示


開明本心

菩薩戒正說  悟顯法師開示:

佛說菩薩戒不為別的,就是讓你開明本心而已。所以元照靈芝律師說,就是眾生不了達心性,所以才為其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八十四乃至五戒十善……等。寂光律師也這麼說。

看更多:   http://bit.ly/2h99zgS

什麼是「真如自體」?妄盡還源觀今說 悟顯法師開示

真如自體
妄盡還源觀今說
悟顯法師開示

《起信論》裡講,什麼是「真如自體」?「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具有智慧、具有光明,所以叫「大智慧光明義」。

心性能遍照法界,故說「遍照法界義。」所謂「遍照」就是一切法都從心所生,故名「遍照」。就像大海包羅萬物一樣、就像虛空能含眾妙,所以講「遍照法界」,不光只是光明,還講它能生。所以《圓覺經》上告訴我們:包括你的無明、包括你的生老病死,都生如來淨圓覺心。

所謂「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正是此意,這是講本體、真如自體。這樣大家對於心性、什麼是心?看到這裡就非常地清楚了,

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性還有「識知」的功能,所以叫「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你在這諸法當中,這「識」就是講你的知識、你的了別能力、你的常識。

像你現在學習這些東西,你能夠識知、能了別、能夠規劃,這個都是自性的功能,所以說「萬法唯識」。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專念與專修




我們淨宗的祖師講,念佛要專念執持名號,那麼所謂的專念佛,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專念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哪三個條件呢?就是信、願、行,如果這信願行三個你沒有具足,就不算是專念。

「信」─你要信自心是佛;再來呢,相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相信極樂世界理事因果,具足這六個─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方名信心具足,這是講第一個「信」。再來你要「願」─願生西方,厭離娑婆。知道這個娑婆畢竟虛幻,知道極樂實是自性清淨,所以說願生淨土,而後萬緣放下,提起佛號,老實念佛,這是專念佛,但是心中不排斥其餘的經咒,亦可廣修眾善,廣行六度,這個都涵蓋在所謂信願行的「行」裡面,不會說一個人念佛,他就不持戒,他就殺生,他就偷盜,念佛人必然持戒,所以這個「行」裡面,除了念佛以外,還有涵蓋著戒律,還有涵蓋著六度,這個都叫「行」,那麼以念佛為正行,其餘的隨個人因緣為助行,這助行就隨個人因緣,有的會加持大悲咒,像祖師他就訂佛門的早課,要有楞嚴咒、十小咒,這個就是其餘的助行。

我們的正行是念佛,再加上信、願,也就具足這信願行三個資糧,你才稱之為專念,你的念才能專,所謂「專念」的意思是你的心念才會專一,這個才稱為專念,不然你念佛,你對這世間放不下,這心不專;你雖然念佛,但是你還做著殺盜淫妄,你這個心不專,都不能稱之為「專念」。所以要懂得我們淨土宗講的專修、專念它的意思,所謂「專修」就是志求出要,專念則三資具足,這三資糧就是信、願、行,這樣才符合我們修學淨土的原則,所以講的這信、願、行,你具足了,你才算是「專修」,才算是「專念」,其餘的你要是以為念一句佛號,你的習氣不用改,你經教不用懂,你要是認為其他的餘行都不用修,貪瞋癡還是貪瞋癡,那你這個佛號也沒有功德,也不算專,為什麼?你心不能專啊,你只是在念佛的時候專,其他的時候,還是殺盜淫,還是慳貪,還是放逸,還是不能忍辱,心還是散亂,所以信願行的「行」,包含了「正行」跟「助行」,這樣講起來更圓滿,因為祖師教我們這行是專念「阿彌陀佛」,很明確的,阿彌陀佛你念下去,你的戒也能持,不會說戒不用持,你菩薩戒一定能持,六度萬行一定能修,所以它是一樣的,所以正即是助,助即是正,正助不二,正行跟助行兩個相輔相成。

所以這末法,有很多人他懂得要專念阿彌陀佛,但是其他的,他就沒有在意,有的人念佛,他戒律也不持了,對這個世間,他也放不下,他以為就拿著一串念珠念著阿彌陀佛,他就萬行圓滿了,實際上並不如此,所以說祖師講的信願行,《觀經》講的有三福,有的人說他只要第一福,實際上你要把經文看清楚,三福具足了才叫淨業,只有一、二福,那這個業都不淨,因為這個淨宗是大乘不是權小,你要搞清楚。

第一福─它講的是世間的人天福報;第二福─它講的是戒福,你受戒,在事相上持戒,一般來說這是二乘福;第三福─大乘福,所以淨宗是大乘,你這三福要具足,沒有具足那這個業就不能算是清淨,道理要搞清楚,你才知道怎麼修,才不會有偏廢,當然我們念佛的人,正行一定是導歸一句佛號,這個沒有錯,但是,也有人他的正行是起觀的,修十六觀法,這個也有,也算是正行。所以因緣各各不同,有人他是觀想的,有人他是觀像的,那麼也有人他是實相念佛的,這「實相念佛」就包含淨土宗以外,所有的這些修行方式,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通極樂世界,只要你發願迴向,所以淨宗講的是「專念」,要具足信願行,深信西方極樂世界,願意求生,無論修什麼法門都能往生淨土。

你看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講的,在這個第十八願裡面講到的,他教我們只要眾生能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所有的功德,至心迴向,所謂所作功德至心迴向,就包含你念佛、包含你持咒、包含其他法門,只要你能迴向,至心迴向都能往生,都沒有問題,為什麼《無量壽經玄義》裡面講得很清楚,淨土宗接引的門非常廣大,阿彌陀佛的心量非常地大,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只要你深信淨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都能往生淨土,所以稱之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從廣義地來看,專念與專修,任何法門都是專念專修,你要廣開解義味,你心量才會開,心量才會大,從淨土的教義來看,念佛觀想、觀像,它算專修,還有其他的修行─五悔六念,這些也都算是淨土宗修行的方式,在淨宗本宗的教義裡面,它的這個方式也都很多,你念觀世音菩薩也都屬於淨土法門,念觀世音菩薩迴向求生淨土,沒有問題的,念大勢至菩薩也沒有問題,所以你要清楚,這是道理跟你講,當然我們念佛,我們修行,在末法祖師提倡的是專念佛號,但是道理要懂,你才不會「受一非餘。魔所攝持。」

再者,阿彌陀佛的心願,不是只有要你念佛往生淨土而已,而是要你在現世能夠悟一乘了義,能夠悟一乘的妙道,這是阿彌陀佛的心願,希望大家能夠得到淨土宗最圓滿的利益,這是佛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講出來的,在末後的〈往生品〉裡面講到的,所以你去看你就很清楚,不是教我們只有念佛求生淨土,而是要我們明了大乘,能夠直悟一心,這個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我們綜觀歷代祖師,凡是阿彌陀佛來示現的,你看永明延壽大師,你看豐干和尚,無不談說一乘,講說一乘了義,乃至我們淨土宗歷代的祖師,都是談說一乘了義,沒有人例外的,所以跟佛的心願是完完全全相同的,你看觀世音菩薩這些諸大菩薩,來這裡教化,都是講說一乘了義,都是講說大乘佛法,希望眾生現世就能夠直悟一乘妙道,所以我們看經文,再看菩薩來這裡示現,再看菩薩怎麼做,再看這些諸佛如來怎麼做,我們就很清楚,經典講的沒有錯,這一部經完全正確,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地方,如果有,那是你自己業障太重,你看錯了,你福報不夠,《彌陀經》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你碰到大乘經典,因為你業障沒有消,你看大乘經你會害怕,你會產生疑惑,產生懷疑,那你自己必須把這個業障給消掉。


那麼今天所要講的就是專念與專修,讓你知道什麼叫「專念」,什麼叫「專修」,我們道場就是專修專弘淨土法門,專修專弘淨土法門的道場,不會改變的,但是你要知道,「專修」的意思是什麼?「專念」的意思是什麼?專念就是你念要專;專修就是你要徹底地放下,這才能專修,你念不專,你以為只有念一句佛號,或是只有念這個大悲咒,你就以為你是專念,或是你以為只念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你就以為這樣叫專修,實際上你只是在表皮上專修,我們講的專念是教你念要專一,心要專一,心不散亂,不起顛倒妄想,這個才叫專念;講專修是教你徹底放下才叫專修,不是只有你念什麼,或是用什麼方式來修,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不要產生偏見,不要產生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