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道場有要求、有規矩、講戒律,這才能利益眾生;

 

如果這個道場人情,沒有戒律、沒有規矩,對於居士沒有要求,沒有告訴你什麼是佛法、什麼是正法,這才是真正對你有損害的地方。

 

要有擇法眼,選擇如法的道場用功精進;不如法的,應當遠離。


【小雪】老實念佛莫改題

 

淨土為歸


【小雪】 20201122日  農曆 月初八


勸修淨土詩  清 省庵大師
我教原開無量門,就中念佛最為尊。
都融妄念歸真念,總攝諸根在一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如來金口無虛語,歷歷明文尚具存。



老實念佛莫改題

悟顯法師 開示

心裡要有深刻的認知,要做到「老實念佛,莫換題目」,這是祖師教我們的,希望大家把佛號提起來,佛號要念得住,心要安得下來,不要心猿意馬。


 我知道現在的資訊很發達,但是我們學佛人心還是要能夠有把持,能夠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有用的資訊看一下,沒有用的資訊少接觸,甚至不用接觸,那些對你修行沒有任何的幫助,對你念佛成道完全沒有幫助,反而還有障礙。


你知道人家東家長西家短,說實話,對你來說,一點關係都沒有,你只是閒聊的時候有東西可以講,說實話你也是講他人的事情,也是說是道非,這個都沒有用,所以不如收攝你的六根,淨念相繼,老實念佛,一心不亂,希望大家能夠把祖師講的話聽進去。





勸修淨土詩 清 省庵大師 13

 




                                    勸修淨土詩    清 省庵大師


如來本願非虛誑,稱我名皆到此中。

莫患棘牆無客住,只愁枷鎖幾時空。

百川歸海水甯溢,萬國朝王地豈窮。

易往無人真可惜,不知何事戀樊籠。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護持法身慧命的道場

 

護持法身慧命的道場

悟顯法師   開示

《法華經》上釋迦牟尼佛說了一首偈頌,他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心性之理沒有辦法用文字語言來形容,禪宗祖師所謂的「舉心便錯。動念即乖。」所以非言語可以來說明,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世尊有無礙辯才,哀憫眾生迷失佛性,所以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法,在當時候的鹿野苑有五位比丘,以憍陳如尊者為上首,世尊以無礙辯才,為大眾宣說諸法實相,這個叫「方便力」。

 


現在我們接引眾生,佛門所說的方便,是為他說法,為他講經,給予修行的法門,教他來用功、來行道,佛法它的方便僅此而已;不是讓你心散亂、讓你心顛倒,讓你起貪瞋癡,或是講世俗話,擾亂修行人的清淨心,這個不得稱之為「方便」。所以同修們學佛,你的法身慧命你要自己照顧,要自己用功精進,這一點是沒有人可以幫助你的,你自己不願意上進,你不願意用功,十方諸佛來了都沒有辦法,佛菩薩沒有辦法幫助你成佛,幫你成就,他只能助緣而已,給你講經典,給你講修行的方式,但是真正用功行道,還是得靠自己發心,所以說「慧命」掌握在哪裡呢?掌握在自己手上。

 

來佛門裡面教你用功修行,這是出家人的義務,應當做的;來佛門給你講說正法,給予正知正見,這也是應當的。但是有一些人心裡散亂,業障深重,他聽到要用功,他就沒有辦法,他聽到要修行要吃素,他就轉頭而去,這是自己在斷自己的法身慧命,不是常住的問題,不是佛門的問題。有些人他會覺得,甚至有些出家人,自己出了家,不盡出家人應盡的義務,反而覺得如果道場管太嚴,或是規矩太嚴會斷人法身慧命,其實這是他自己知見不對。

 

什麼叫「斷人法身慧命」呢?就是搞世間法、搞人情,這才算是斷法身慧命,不能接受佛法的,沒有辦法來修行的,這是他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所謂「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絕對不會是佛門把你的慧命給摧毀,所以慧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你遇到能夠讓你用功精進的道場,你自己要能夠發心,要能夠勇猛精進,要能夠萬緣放下。如果你的業障實在太重,你要懺悔自己的業障,不可以毀謗正法,知見要正確。只有搞世間法,跟你講那些世俗事,這才是真正斷眾生慧命,或是在佛門裡開一些世俗課程,那個不是接眾。你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給你開個書法班啊,開個才藝班啊,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以外的時間,要求大眾用功行道,絕對不搞世間事情,這才是長養眾生的菩提,這才是真正能生眾生的法身,所以我們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

 

你反觀現在這些佛門所謂的「接眾」,那個不是真正接引眾生,那叫「接觸」,讓你知道有佛教,可是在讓你接觸的同時,社會大眾對於佛法產生誤解,以為佛法只有人天小善,以為佛教就是超度做法會、度死人的,完全把佛教的形象給破壞,甚至認為佛教是商業化,他靠的這個生活模式,是用做法會來收錢的,用做法會來賺取他的錢財,你要知道這些不是接引眾生,接引眾生是講說正法,教大家要修行、要用功,教佛弟子要能夠吃素,這才是方便接眾;教你要念佛,教你要讀經,教你要把世俗這些俗念統統都放下,這才是接引眾生,其他的都是損害眾生的慧命。

 

可是末法的眾生非常愚鈍,人家在害他的慧命,他完全沒有知覺,他還很高興包個紅包去供養,歡迎你害我、感謝你害我,這就是愚癡的地方,他自己的法身慧命沒有得到增長,到佛門裡面長養的是世間意,搞的是人情,搞的是小團體,甚至排除異己,破壞虛空法界僧團裡的和合,這是非常嚴重的過失,不光自斷慧命,而且還讓人家慧命也跟著一起毀壞掉。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見,道場要求你修行,這是長養你的法身慧命,長養你的道業;道場如果不教修行,只教這些世俗法,只教你人天小善,這是斷法身慧命,為什麼?不能讓你明心見性,不能讓你圓滿成佛,這才是真正損害眾生。

 

所以,同修們你受到道場的功課要求,你自己就應當發菩提心,要能夠勇猛精進,我們給你做一個助緣,但是慧命決定在你自己的手上,真正如法的道場,不會斷眾生的慧命,只有你自己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你自己沒有辦法承受,所謂「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那你就會掉頭而去,你就會找找看佛門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符合你習氣的,讓你的習氣可以發揮的,可以增長的,你會給自己一個很好的理由,一個很虛偽的安慰,說學佛也不用這樣子,也可以很隨緣、很自在,都是講一些自欺欺人的話,講一些滑頭話,對於自己的道業沒有幫助,對於佛教沒有幫助,你也不會感謝佛菩薩給你加被保佑,為什麼?因為你從來沒有在佛法裡面得到法喜,如果你真的得到法喜,你會感恩釋迦牟尼佛,你會感謝祖師大德給你傳正法,你必然用功精進,永遠都不會退轉,盡未來際這樣發心,這樣來修行,也同時用佛菩薩教你的,在經典上教你的這些正法,來饒益一切有情,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自行化他,這個叫做「報佛恩」。

 

你要報佛恩以前,你必然先感受佛恩,你才知道怎麼來回報,就像世俗人講的養子方知親恩,你感受到了,你才知道你要怎麼樣來孝順父母,在佛門也可以說亦復如是。你在經典裡面,你在用功上得到法喜了,你就會知道你是一個修行人,你應當有這個義務,讓正法得以推廣,讓正知正見得以弘揚,你待在佛門裡面,你會法喜充滿;如果你沒有,你覺得這裡也不如你的意,那裡也沒有辦法,這就是你福報因緣不足,沒有辦法學習佛法,這一生聽到「佛教」,對你來說只是名詞而已,佛教對你是一個名詞,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講的,就是你要知道,什麼樣的地方是長養你的法身慧命,什麼樣的地方是斷你的法身慧命,你要能夠分辨清楚。長養你法身慧命的,要趕快親近;斷你法身慧命的,要趕快遠離。凡是讓你習氣增長的,隨順你喜好的,這都是毀壞眾生的慧命;讓你能夠習氣減少的,習氣消除的,這就是長養菩提、長養法身。

 

同修要有正知正見,這個選擇權在你自己手上,你要肯用功、肯精進,你就會選擇,你要稍有懈怠,那你就迷惑顛倒,所以不可不慎,在這個地方你知見要正確。道場有要求、有規矩、講戒律,這才能利益眾生;如果這個道場人情,沒有戒律、沒有規矩,對於居士沒有要求,沒有告訴你什麼是佛法、什麼是正法,這才是真正對你有損害的地方,你自己就應當能夠揀別,要有擇法眼,選擇如法的道場用功精進,那不如法的,你就自然應當遠離,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建立這樣的一個正知正見。

 


住心觀靜 是病非禪

 


 住心觀靜 是病非禪

 悟顯法師   開示

實際上住心觀靜,六祖大師講:是病非禪。


六祖慧能大師的徒弟崛多三藏,有一次碰到一個法師他在修行,問他:你的師承是誰啊?他說他的師承是神秀大師。

 

那神秀大師教你什麼?教我觀靜,長坐不卧。

他就告訴他:這個是西域外道的邪法,這話講得很重,他說你要趕緊向慧能大師學去,否則你這一生法身慧命全部都斷掉了。

 

那不懂得的人就看到這個崛多三藏在批評神秀大師,實際上呢,指示學人往究竟之處。

 

那麼現在的,他也說他是禪,有很多小乘的,他說他內觀禪,說他這個也是禪的一種。

 



那麼在《楞伽經》講五種禪,有凡夫禪,一般凡夫認為的打坐、修定;還有一種就是二乘禪,二乘它也是禪,但是這個禪不究竟,住相觀心是病非禪;才來跟你講所謂的祖師禪,當然《楞伽經》沒有講祖師禪,它講第一義禪,第一義禪就祖師禪,直指人心,所以禪宗是用《楞伽經》來印心的,禪宗,那是到六祖以後用《金剛經》,那麼六祖以前都是用《楞伽》,所以他很明確的告訴我們什麼是禪宗,包括你在末法,你會遇到的外道禪、凡夫禪、聲聞禪,他揀別出來什麼是第一義禪,什麼才是究竟的禪。

 

所以你真的要學禪,你就要知道了,住相觀心,這個是病不是禪。叫你在那邊打妄想的、在那裡感受的,那個都不是禪。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廣欽老和尚慈悲語錄】圖文版5

 




【廣欽老和尚慈悲語錄】 


十方施主布施三寶、種福田,而常住也須回施十方,這樣,十方來,十方去,一切眾生都能蒙受恩澤。


【宗鏡錄】云何是成佛之理

 



【宗鏡錄】云何是成佛之理

永明延壽大師 著

夫釋迦文佛。開眾生心。成佛知見。達摩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體此一心。云何是成佛之理。

 

答。一心不動。諸法無性。以無性故。悉皆成佛。

 

華嚴經云。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無非我性。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無菩提性。無法界性。無虛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佛子。譬如虛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虛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亦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故。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恆河沙等心。一一心復化作恆河沙等佛。皆無色無形無相。如是盡恆河沙等劫。無有休息。佛子。於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來。凡有幾何。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言。如我解於仁所說義。化與不化。等無有別。云何問言。凡有幾何。

 

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說。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減。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成等正覺。同於菩提。一相無相。

 

疏釋云。所以知佛智遍者。無一眾生不有本覺。與佛體無殊故。經云。佛智遍流。即以佛智遍他眾生。今顯眾生自有佛智。故云遍耳。此有三意。一。明無一眾生不有。則知無性者。非眾生數。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二者。眾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之果法。故云有如來智慧。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先智後。是知涅槃。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謂談有藏無。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圓教宗。自他因果。無二體故。不爾。此說眾生有果。何名說佛智耶。斯則玄又玄矣。非華嚴宗。無有斯理。疑云。涅槃云佛性者。名為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有佛智。那作眾生。

 

釋云。謂顛倒故不證。豈得言無。如壯士迷於額珠。豈是膚中無寶。謂若先無離倒寧有。既離則現。明本不無。如貧得珠。非今授與。是以涅槃。恐不修行。故云言定有者。即為執著。恐不信有。故云若言定無。則為妄語。乍可執著。不可妄語。又如來藏等經。說有九種喻。喻如來藏。謂如青蓮華。在泥水中。未出泥。人無貴者。又如貧女而懷聖胎。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摩尼珠。落在深廁。如真金像。弊衣所覆。如菴羅樹。華實未開。亦如稻米在糠糩中。如金在礦。如像在模。皆是塵中有佛身義。與此大同也。又此無性理。能成一切。能壞一切。則一成一切成。一壞一切壞。一成一切成者。即因果交徹。於中有二。一明生佛不二。華嚴經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等。淨名經云。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即菩提相。于何不成。二明能所不二。即華嚴經云。皆同一性。所謂無性。淨名經云。不行是菩提。離意法故。法即是所。意即是能。良以心境。同一性故。生佛亦然。是以真心。不守自性。故舉體隨緣。成諸萬法。性即體也。以諸法唯心所現。各無自體。虛假相依。無決定性。以無性故。能隨異緣成立一切。若有定性。猶如金石。各有堅性。不可令易。今此無性。猶如於水。遇冷成冰。逢火便暖。故中論偈云。集若有定性。先來所不斷。於今云何斷。道若有定性。先來所不修。於今云何修。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諸法。皆悉不成。若無定性。一切皆成。又若眾生各各有性。自體不移。則永作眾生。無因成佛。所以無性理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若此一微塵法成。則盡十方虛空界一切異法一時成。若有一微塵異法不成者。此間一毫之法亦不成。失圓頓義。以一心一切心故。若悟宗鏡成佛。即一切處成佛。

 

所以金剛經云。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有一微塵處不成佛。則不入宗鏡中。故經云。唯我一人者。三界六道凡聖無非我。是一是人。故唯我一人耳。故知若離此而修。皆成權漸。如待空華而結果。期燄水以成冰。任滿三祇。不入真實。但自觀心見佛。了諸法空。則不動念而親睹毫光。靡運身而遍參法界。如佛在忉利。一夏安居。佛以神力。制諸人天。不知處所。夏受歲已。佛攝神足。欲還閻浮。爾時須菩提。於石室中住。自思惟言。佛忉利下。當至佛所禮佛耶。為不至耶。復自思惟。佛常說法。若人以智慧力。觀佛法身。是名見佛中最。佛時已從忉利下閻浮提。四眾皆集。人天相見。座中有佛。及轉輪王。諸天大集。眾會莊嚴。先未曾有。須菩提念。今此大眾。雖復殊特。勢不久停。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常。觀之初門。悉知諸法。空無有實。作是觀時。即得道證。時一切眾。欲先見如來。禮拜供養。有蓮華色比丘尼。常為他人。呼為淫女。欲除惡名。便化為輪王。七寶千子。眾人見之。皆悉避座。化王見佛。還復本身。為比丘尼。最先禮佛。佛告尼言。非汝先禮我。唯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為見法身。得真供養。供養中最。非供養生身。名供養也。是知若不自信心佛。求他勝緣。功業雖勤。終非究竟。

 

如華嚴如來出現品云。佛子。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又以從緣故。緣亦無自性。則一切不成。念念散壞。如隨差別雜染之緣。因名言建立。故號眾生。於諸緣中求眾生性了不可得。則眾生體空。即是壞義。以有諸法故。則空義得顯。若此一眾生義不成。則盡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悉皆不成。故名一壞一切壞。所以諸佛。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成就一切智。起同體悲。相續不斷。盡未來際。廣度有情。以一心無性成佛之理。願一切眾生與我無異。知眾生本來一心不動。常合天真。以無性故。不覺隨緣六趣昇降。枉受妄苦。虛墮輪迴。所以能起大悲。相續度脫。若無此無性之理。則大化不成。善惡凡聖。不可移易。若能如是解悟。則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佛藏經云。諸法若有決定體性。如析毛髮百分之一者。是則諸佛不出於世。亦終不說諸法空。並證頓義。

 

華嚴經頌云。能於一念悉了知。一切眾生無有餘。了彼眾生心自性。達無性者所行道。

 

不退轉法輪經云。爾時三菩薩。住世尊前。以曼陀蓮華。散於佛上。散已。作如是言。我於此法。深生信解。無有疑惑。其第一者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說如來。我即如來。於此法中。都無疑惑。第二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稱說世尊。我即世尊。亦於此法悉無疑惑。第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稱說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我即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於此法悉無疑惑。乃至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作如是說。佛言。此三菩薩。善解假名。故作是說。故知但是凡聖諸法。皆是假名。從心建立。若能了達一切平等。即知凡聖諸法。不出假名。假名不出真如之性。

 

如大般若經云。爾時善現。告欲色界諸天眾言。汝諸天眾。說我善現。佛真弟子。隨如來生。云何善現隨如來生。謂隨如來真如生故。所以者何。如來真如。無來無去。善現真如。亦無來無去。故說善現隨如來生。如來真如。即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即如來真如。如是真如。無真如性。亦無不真如性。善現真如。亦復如是。故說善現隨如來生。釋曰。若如來真如。即一切法真如者。非獨善現隨如來生。乃至一切法界眾生。悉隨如來生。何者。以如來真如。即自真如故。如是真如無真如性者。以此真如。是言說中極。亦不可立。故云。喚作如如。早是變也。既無真如之性。亦無非真如之性。如是了達。方為究竟真如矣。

 

雁腋經云。爾時舍利弗。問諸比丘言。大德。何緣說如是語。我今始於六師出家。諸比丘言。大德舍利弗。從今已往。六師諸佛。等同一相。無增無減。大德舍利弗。我等今知。諸師不異。於出家中。無所分別。故言出家。舍利弗言。大德。何緣說言。從今佛非我尊。諸比丘言。大德舍利弗。我從今往。自然明了。熾然明了。不假餘明。我自歸依。非餘歸依。自歸自尊。是故說言。佛非我尊。何以故。我不離佛。佛不離我。乃至舍利弗言。大德何故。說從今往。說無有業。諸比丘言。大德舍利弗。我從今往。知一切說。究竟涅槃。是中無有調伏。無非調伏。以是故言。我說無業。如來藏經云。世尊告金剛慧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楞伽經云。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華嚴入法界品中。鞞瑟胝羅居士。得菩薩解脫不般涅槃際法門。常供養栴檀座佛塔。告善財言。我開栴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念念得知一切無量殊勝之事。乃至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以一念智。普知三世。一念遍入。一切三昧。如來智日。恆照其心。於一切法。無有分別。了一切佛。悉皆平等。如來及我。一切眾生。等無有二。知一切法。自性清淨。無有思慮。無有動轉。而能普入一切世間。離諸分別。住佛法印。悉能開悟法界眾生。又頌云。如心境界無有量。諸佛境界亦復然。如心境界從意生。佛境如是應觀察。

 

法華經云。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眾有疑云。成道既久。常此教化。中間所有。然燈毗婆沙尸棄等佛。成道入滅。說法度眾生。復是誰耶。古釋云。於是中間。說然燈佛等。成道入滅。如是皆以智慧方便。善巧分別。說於他佛。非離我身。別有彼佛。金剛經論云。眾生身內有佛亦非密。身外有亦非密。乃至非身內。非身外有。非非內。非非外有。並非密也。眾生即是。故名為密。寶藏論云。不遣一法。不得一法。不修一法。不證一法。性淨天真。而謂大道乎。是以遍觀天下。莫非真人。孰得此理。同其一倫。台教云。只觀十法界眾生。即是佛十法界。眾生陰佛陰。無毫芥之殊。三世佛事。眾生四儀。無不圓足。華嚴論云。若少見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薩五位之中。十信十地一一位內。皆有佛果。如彼海水一毫之渧。不離佛性。得諸行故。以彼佛性。而有進修。如華嚴經。直以全佛果不動智等。十智如來。示凡信修。如有凡夫。頓昇寶位。身持王位。遍知臣下。一切群品。無不該含。華嚴經中法門。菩薩行相。亦復如是。從初發心十住之始。頓見如是如來法身佛性。無作智果。遍行普賢一切萬行。隨緣不滯。悉皆無作。

 

涅槃經云。佛性非是作法。但為客塵煩惱所覆故。是故今從十住初位。以無作三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瞋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數劫。漸漸而修。多劫積修。三祇至果。心緣劫量。見障何休。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是佛乘。

 

又經云。一切世界海微塵數劫。所有諸佛出興於世。親近供養者。明無功之智遍周。無法不佛。佛即法也。十方虛空。無有間缺鍼鋒毛端。無不是一切法一切佛故。但有微塵許是非染淨心。皆不是見佛也。以智眼印之。又云。都舉佛剎微塵數佛者。智滿行遍。無非佛故。皆悉承事者。即聖凡同體。無一不佛。法空無間也。以普眼觀之。徹其心境無不佛也。智隨諸行。一切皆佛故。如是見者。以事而論。亦實如是。表法而論。一切總實是佛故。若一法一物不是佛見者。當知是人。即是邪見。非正見也。即有能所是非。諸見競生。不得入此普賢文殊智眼境界。是以若有異想雜念。續續而起。故號眾生。則能所互興。是非交諍。即是邪見。若了妄念無相。外境自虛。則一切剎塵。無非正覺。

 

所以釋摩訶衍論云。一念初起無有初相者。謂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即謂無念者。則是除疑。令生勝解。謂有眾生作如是疑。極解脫道。會本覺時。微細初生。知得有耶。知得無耶。若知有者。極解脫道。當非無念。所以者何。知有初念。有初念故。若知無者。極解脫道。當不能有。所以者何。既無初念。待何念無。立解脫有。如是疑故。今自通言。所知之相。從本已來。自性空無。能知之智。從本已來。無有起時。既無所覺之相。亦無能覺之智。豈可得言有細初相。智慧可知。而言說知初相者。即是現示無念道理。所以者何。法性之理。雖無所知之初起相。亦無能知之始覺智。而能通達無所知相。無能知智。無所有覺。都非空無。是故今且依此道理。作如是說知初相耳。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者。即是成立上無念義。謂金剛已還。一切眾生。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出離故。則是現示一切眾生皆是有念。名為眾生。一切諸佛皆得無念。名為佛故。自此已下。現示始覺境界。周遍圓滿。謂大覺者已到彼岸。遍知一切無量眾生。一心流轉。作生住異滅四相故。如論云。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故。以何義故如是知耶。得自無念時。一切眾生平等得故。如論云。以無念等故。以何義故。唯一行者得無念時。一切眾生悉得無念。一一眾生。皆悉各各有本覺故。此義云何。謂一行者始覺圓滿。同本覺時。遍同一切無量眾生。本覺心中。非自本覺。所以者何。自性本覺。遍眾生界。無不至故。清淨覺者得無念時。一切眾生皆得無念者。清淨覺者斷無明時。一切眾生亦可斷耶。若爾何過。若始覺者斷無明時。一切眾生皆得斷者。何故上言。金剛已還。一切眾生。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出離故。不名為覺。若諸眾生。無始無明未得出離。而與諸佛同得無念者。無念等義。唯有言說。無有實義。豈可得言一切眾生皆有本覺。亦有始覺。決斷此難。則有二門。一者自宗決斷。二者望別決斷。自宗決斷者。此論正宗。為欲現示一切眾生。同一相續。無差別故。可得一修行者無始無明究竟斷時。一切眾生亦同斷盡。一修行者滿始覺時。一切眾生亦同得滿。是故三身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文殊言。文殊師利。我由二等而成正覺。一者斷等。二者得等。言斷等者。我極解脫道初發起時。一切眾生所有無始無明。一時究竟頓決斷故。言得等者。我初成道滿始覺時。一切眾生皆滿足故。是名二等故。望別決斷者。舉圓滿者望眾生界。無一一法。而非清淨。舉諸眾生望無上尊。入無明藏。無所覺知。皆悉清淨。無所障礙。無念等義。而得成立。入無明藏。無所覺知。上上所說文。無相違過。舉此一隅。應廣觀察。自此已下。融諸始覺。令同本覺。謂五十一分。滿始覺時。實無轉勝漸次之果。亦無究竟圓滿之極。所以者何。一切始覺四相。俱時而得住止。皆無自立。從本已來。一味平等。自性圓滿。契同無二。一相覺故。如論云。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起信疏云。豁然大悟。覺了自心。本無所轉。今無所靜。本來平等。種種夢念。動其心原。覺心初起者。是明所覺相。心初起者。依無明有生相之心體令動念。今乃證知。離本覺無不覺。即動念是靜心故。言覺心初起。如迷東為西。悟時乃知西即是東。心無初相者。本由不覺有心生起。今既覺故。心無所起。故言無初相。今究竟位。動念都盡。唯一心在。故言無初相。無明永盡。歸一心原。更無起動。故言得見心性。心即常住。更無所進。名究竟覺。未至心原。夢念未盡。欲滅此動。望到彼岸。而今既見心性。夢相都盡。覺知自心。本無流轉。今無明靜息。常自一心。是以證知佛地無念。此是舉因而證果也。

 

馬祖大師云。汝若欲識心。祇今語言即是汝心。喚此心作佛。亦是實相法身佛。亦名為道。經云。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隨世應處立名。如隨色摩尼珠。觸青即青。觸黃即黃。體非一切色。如指不自觸。如刀不自割。如鏡不自照。隨緣所見之處。各得其名。此心與虛空齊壽。乃至輪迴六道。受種種形。即此心未曾有生。未曾有滅。為眾生不識自心。迷情妄起諸業受報。迷其本性。妄執世間風息四大之身。見有生滅。而靈覺之性。實無生滅。汝今悟此性。名為長壽。亦名如來壽量。喚作本空不動性。前後諸聖。祇會此性為道。今見聞覺知。元是汝本性。亦名本心。更不離此心別有佛。此心本有今有。不假造作。本淨今淨。不待瑩拭。自性涅槃。自性清淨。自性解脫。自性離故。是汝心性。本自是佛。不用別求佛。汝自是金剛定。不用更作意凝心取定。縱使凝心斂念作得。亦非究竟。

 

志公和尚生佛不二科云。眾生與佛不殊。大智不異於愚。何用外求珍寶。身內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聖同途。迷悟本無差別。涅槃生死一如。究竟攀緣空寂。推求憶想清虛。無有一法可得。蕭然直入無餘。

 

傅大士頌云。還原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後。一念一時修。又頌云。凡地修聖道。果地習凡因。恆行無所踐。常度無度人。

 

真覺大師歌云。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阿鼻業。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百門義海云。發菩提者。今了達一切眾生。及塵毛等無性之理。以成佛菩提智故。所以於佛菩提身中。見一切眾生成等正覺。又眾生及塵毛等。全以佛菩提之理成眾生故。所以於眾生菩提中。見佛修菩提行。是故佛是眾生之佛。眾生即佛之眾生。縱有開合。終無差別。如是見者。名菩提心。起同體大悲。教化眾生也。

宗鏡錄 卷十四 精彩節錄


【恭祝 達摩初祖聖誕】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農曆 十月初五




吾祖惟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悟顯法師 開示

禪宗講無念、無求、無著、不取相、不住心,這個是禪宗,告訴你,你的心地本自清淨,你現在在用的這個心就是「真心本性」,就直指人心,從根本以來,從來沒有染汙過,從來沒有受染。你現在在染,你在起貪瞋癡,它還是不染,這個是真正達摩祖師傳的禪法,是大乘、是一乘,是最究竟的。

 

佛法確實靠禪宗撐起了半片天。那如果你不能悟,達摩祖師也講過:藉教悟宗。藉教─經教,不是依一個老師、不是依哪一個人,藉教悟宗。藉由經教、藉由經典,你來悟得佛法的宗旨,這宗就是宗旨。那什麼是宗呢?「佛語心為宗。」

 

《楞伽經》就講的:「佛語心為宗。」

 

那怎麼入門呢?「無門為法門。」

 

無門可入,這無念、無求就是無門,無門為法門,這就是禪。所以現在人教人家打個坐、練個氣,他也說他叫禪;那叫大言不慚,未解慚愧,不知道慚愧、懺悔,未能悟心,胡說八道。

 

所以達摩大師他有教,那我們後面的學人,你就依教奉行,在經教上下手;那有利根的,你可以學禪。所以學了佛,你心是清淨的,學了一乘,消業障特別快。

 

所謂「若欲懺悔者。」若欲懺悔就是你想懺悔、想消業,「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眾罪如同霜露,這個般若實相的智慧如同慧日,可以消除你的業障,所以「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菩薩戒名為眾善

 



菩薩戒名為眾善

悟顯法師 開示

我們佛門有一首偈,看似很簡單,但是很多年紀大出家幾十年都做不到,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尤其是這個「自淨其意」,你意念要淨,心要淨,清淨的淨,心清淨、心不攀緣你就能夠諸惡莫作;諸惡莫作你才能心清淨,相輔相成,莫作諸惡,則能眾善奉行。

 

如何名為眾善啊?菩薩戒名為眾善,所以你能防非止惡,你能夠明了心性,能自淨其意。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莫與人爭

 

莫與人爭

悟顯法師 開示

在《無量壽經》第三十三品一開頭經文裡面,世尊就告誡大眾說:「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這世間的人,釋迦牟尼佛看得很清楚,大家都在爭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對於迷惑很深的人來說,財、色、名、食、睡,他看得很重,但是對於大覺之人,對於修行人來說,這五欲他是看得很淡的,他是完全放下的、完全不放在心上,因為這都是不急之務,無關緊要的,所以稱為「不急」。真正要緊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就是了生脫死。

 

學佛,佛教教的是了生死,不是跟你講什麼心靈的環保,一些世間的事情,那些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了生脫死。而這個生死處處跟著你,起心動念、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煩惱,就是生死輪迴。這個生死輪迴,你要使它結束,所以叫做「了」,這「了」就是結束的意思。所以要了脫生死,就是斷煩惱,這個才是最要緊的。

 


可是一般人總是在名利上去爭,一個禮拜要爭五天的名利,有一點善根的還懂得要來共修、要來修行,但是修行畢竟時間少,爭名逐利的時間多,你不要覺得你沒有爭,這個「爭」,不光只是指鬥爭,競爭、比較高下,統統都算是爭。你跟你的家親眷屬比較,跟你的兄弟姐妹比較,看誰工作得到的錢財、得到的名利多、公司開得大、業績好?跟你的姐妹比,看誰嫁的先生有錢?看誰嫁的先生好?這都是爭名利啊。所以叫「世人共爭不急之務。」在這劇惡極苦之中,這世間猶如火宅啊,眾苦充滿,但是你非常地勤勞,整天在這上面做活計,在這上面打算,在這上面去與人比較、與人分高下,所以說都是生死輪迴。

 

很多人即使學了佛,他的這一點邪知邪見還是沒轉過來,不光外道的邪知邪見他沒轉;連自身的這些貪、瞋、癡、慢、疑,他也沒轉,所以世尊一句話就說得很明白,「世人共爭不急之務。」在這個輪迴的南閻浮提當中,「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以自給濟」就是圖口飯吃,在這裡面想著自己的受用,想著個人自身的利益,個人自身的名利,也就是我慢;求人家來恭敬,希望人家恭敬,這些都是不急之務啊。所以佛說的法叫「無諍之法」,無諍離過絕非,不光法上離過絕非,連事相上教導眾生,在學的也是離過絕非。他教你不與人爭,不與人比高下,你這個心就清淨了。

 

這高下心很多人有,每個人都有,但是你要降伏它。在同學之間不要比,兄弟姐妹當中不要比,同事之間不用去爭。我告訴你,該是你的福報的,不用爭,還是你的。不是你的福報的,爭你也爭不到,爭到的還是你的,你本有的福報啊,而且因為你去與人起高下心,互相對待,你已經減損了福,本來福報更大,福報更多。古人所謂的「小人冤枉做小人」,什麼叫「小人」呢?智慧淺小之人,沒有智慧的人,他以為透過競爭比較,跟人家鬥,他就能夠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殊不知在這個過程當中,造了很多的業,本來他可以得到更多,但是因為造業,福報減損了。所以勸所有的同修,不要再跟這些世間人一般見識,不要去爭這些不急之務,這些財色名食睡。要把心安住在道業上,要在強健的時候,努力用功修行,就是《無量壽經》講的「於強健時努力修善」。

 

世間人沒有辦法分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不知道修行是大善;隨順世俗,那個是大惡,生死輪迴是大惡。所以說「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在這當中造作了善業惡業、吉凶禍福等等的,總是一場夢,總是一場空,沒有一樣可以帶得走。所以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謂「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些話你要牢記,縱然你英雄蓋世,讚僧詩裡面講「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什麼都沒有辦法帶走,他能帶得走的,是他造的業;我們學佛人能帶走的,要帶淨業,不要帶染業,不要帶惡業。縱然你修行不求福報,不求人天福報,人天福報那個小福,你也不要求,那是生滅的,那個總會壞啊,要求無上正等正覺,求願作佛,悉令如佛,跟佛完全一樣,這個才是我們修行人應當要去努力的。

 

所以你要記住,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的,教我們不要去爭,不要去好樂這些世俗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因為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包括你在學校的功名,這些都不要爭。因為現在學校教很多都是競爭,競爭競不過,就變鬥爭。從小教這些小孩,不教善業,專教這些沒有因果的事情,專教與人相鬥,相互競爭比較,還以為自己很厲害,很能搞教育。小孩無知,聽了你這樣講,從小就造業,從小就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為所欲為,忠孝仁愛完全無知。你說他怎麼會有福?他怎麼能長久呢?所以還是依佛所說,要除煩惱,去貪、瞋、癡。


學佛人要懂,你不要去與這些世間人相互競爭比較,兄弟姐妹當中、同儕當中、同事當中,人家要的,送給他,無所謂啊,他要什麼送給他,他要名,給他;他要利,給他。你自己完全放下,你在貪、瞋、癡上放下了,你在戒、定、慧上就進步了;你的貪、瞋、癡增長了,你的戒、定、慧自然就退步了。所以學佛的人安住在道業上,「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信願持名決不落後。」這是我們要做的,大家要努力的,要把釋迦牟尼佛的話聽進去,把祖師大德的話聽進去,並且把它做到。

 

你不用擔心你沒有福,我告訴你,你要真的沒有,不要說你去找工作了,你連吃飯,一口飯你都沒有辦法吃到,就像羅漢托空缽一樣,托到的缽回來是空的,他的這些師兄弟想說他沒有飯吃,倒飯給他,正要吃的時候,被這些動物給搶走了,最後這個阿羅漢是餓死的入涅槃,這是修慧不修福啊。所以你不用怕沒有福,人有人的福祿,如果沒有了那正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表示你在這個世間的業報盡了消了,早一天消,早一天解脫。求生淨土不是死,是活著去的。你看這些祖師,都是活著去的,而且往生淨土是第一大福報,不是沒有福啊,你的福超過人天二乘,是世出世間第一大福。所以說「有大福德始念佛」,有福的人懂得修行、懂得念佛、懂得斷煩惱、懂得除習氣。希望這一點大家要能牢記,並且把它落實。


【廣欽老和尚慈悲語錄】圖文版4

 



【廣欽老和尚慈悲語錄】 


不要說眾生有善有惡,一切的善惡都是我們的分別,如果真會修行的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所謂「隨緣」,你要隨順成佛的因緣,熏習佛法、熏習正法;不是隨順懈怠墮落的因緣,熏習世間法、熏習染法。

 


不要做那個後悔的人

 

不要做那個後悔的人

 悟顯法師 開示

 

世間人不豫修善,豫就是預先的意思,他沒有在生前先修善,臨時乃悔,到臨終的時候才來後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所謂後悔莫及。所以修行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還沒下雨的時候,你就要想到可能下雨,你要帶著雨傘要帶著雨衣;還沒有口渴的時候,你就要想到這水從哪兒來;現在有好的色身,要想到趕快修行,不要等到這個色身敗壞了,才想到我怎麼沒有好好來用功,現在再想到要修行,為時晚矣,要是我能早個幾年那該有多好。

 

在佛門裡面我們常聽到這種話,有一些年紀大了出家了,或年紀大了學佛會看到,看到我們年紀輕輕就能學佛,他就很羨慕,他說我要是能像你這個年紀學佛那該有多好,他自己回想他在年輕的時候都在造業,到年紀大了才想到要出家。我說你也不錯,還懂得要學佛、還懂得要出家,有的一輩子造業至死不渝,到死都不願意改,那種人就真的無藥可救了。

 


有一些人有善根還懂得回頭,那你不要做那個後悔的人,到了年紀大了才想到,我怎麼當初沒有學佛啊!要是當初好好學,那我現在就真的沒有這麼多煩惱了,沒有這麼多憂愁了,所以你不要後悔,你不要到時候再來後悔。

 

那如果你年紀大的呢,現在學其實還有救,淨土法門還可以幫你,就看你用心猛不猛利,看你放不放得下。所以這個世間人不懂,到臨終的時候才來後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為什麼有人不敢念阿彌陀佛

 


為什麼有人不敢念阿彌陀佛

悟顯法師  開示

這裡講的歡喜信此事,你聽聞淨土宗,你能不能歡喜信此事,你有沒有感覺到自己得到了無上的法寶。

 

夏蓮居老居士看到淨土法門,這個我是聽黃念祖老居士說的,他說他關在房間裡面大笑三天,他說我這一生了生死有希望了,出離有希望了。這都是在佛門裡面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所以則能歡喜信此,聽到念佛他不會害怕。

 


有的人聽到念佛他會害怕,說你念佛,那個好像是在給死人助念的。

 

有的道場的出家人跟居士合掌,他不念阿彌陀佛;吉祥,我說你這個話講得很不吉祥。所以有的出家人福慧也是不夠,福報不夠。別看人家那個廟蓋得很大一間,福報不夠,不敢念阿彌陀佛。

 

不敢念阿彌陀佛,那你還學什麼佛,那廟子就可以拆了,幹嘛蓋廟呢,你拿去蓋一些現代化的大樓不是賺更多嗎,這麼愛賺錢。

 

出了家,連阿彌陀佛都不敢念,怕居士覺得不歡喜,那到底是你是和尚還是他是和尚,你是老師還是他是老師。

 

人家是來學佛的,他聽了不歡喜,你要告訴他為什麼要念佛,這你在教化他,你在幫助他。不是他來跟你反應,那你就不敢念佛了,那你是被境轉,還被凡夫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