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學佛的重點是悟心 │念佛開示15-10






學佛的重點是悟心

悟顯法師講述

那一天我看了一個課程表,我看到現在佛教裡面的課程有些紊亂,竟然還有教《論語》的。我要先講不是這一本書不好,而是安排這課程的人有問題。

為什麼說他有問題,我們從沙彌戒來看,沙彌戒教你安心學戒、安心學道,不看這些外道俗典。《論語》就是俗典,那何況是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這個都是出家戒,大乘的菩薩戒。

學佛人要有正知正見,你安排課程,這是關係到大眾的慧命;如果自己心地不明,不明心性,你沒有資格來住持道場,你沒有資格來安排教化大眾的課程,這是講最嚴格的。

我們不要這麼嚴來說好了,你對於教理要能夠有解悟,對於佛教的義趣要能解悟,你才有資格來做這個事情,對於佛法修學的理論、方法、目標,你要清楚。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什麼叫「口雖說空」?嘴巴說要出三界,也出家了,但是學佛不從佛教開始學,卻從外道這些俗典開始學,從這些世間法開始學,這就是「行在有中」。「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現在有很多這種不如法的道場,都是如此,那你就要小心,他有可能是附佛外道。如果你去了這種地方,你的法身慧命會讓它給斷掉。

我們要知道學佛,佛法在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不在文字。你看六祖慧能大師不認識字,他能明心見性。反觀學儒學得好的,你看朱熹,毀謗大乘、毀謗佛教,和韓愈都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儒學家,他也沒學佛,誰說把這些世間書看好了、看懂了、看通了,就能夠明白佛法,那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家人、出家人都要有正知正見,怎麼學,明心最重要。明心不生,見性不滅,知道這念心不生不滅,那就見到根本了。念佛也是如此,能念之心本來是佛,這明心不生,你本來即是;所念之佛,原非心外,見性不滅,你就見到佛性不生不滅。

修行這麼修,往這個方向走,往這個目標去。為什麼古代他要學《論語》?因為古代的教育體系是學儒,教你讀書識字,你沒有走這個教育體系,你不認識字。現在的教育體系那不一樣了。你如果想要讀書識字,你要學習中華文化,那這個是另外的課程。佛教不要夾雜這些東西,你不要癡心妄想,以為我《論語》學會了,我世間法會了,我佛法就會了,這個不知道哪來的邪說。釋迦牟尼佛也沒學《論語》,我們看文殊師利菩薩—七佛之師,也沒有學過《論語》,沒有學過孔孟學說,都是學大乘。

你看玄奘大師,他為什麼能出家,能夠成為一代高僧?他是學佛,他不是學世間法。他們都是看了這些世間書以後,看到了佛法,才知道原來世間這些書糟粕而已。所以學佛你要學對,方法要用對,不然就像煮沙,想要讓沙煮成飯,那是做不到;傍鏊求餅,什麼叫「傍鏊求餅」?鏊—就是古代做餅的平底鍋,靠著這個鏊,你就以為這個鏊它會生出餅來,就跟緣木求魚的意思是一樣的,傍鏊求餅—用錯方法。

所以佛法,我們講的,你對於佛經怎麼看得懂。很多人他都覺得先讀讀《論語》、讀讀《古文觀止》,他就能看得懂佛經,我告訴你,佛法不在文字。近代淨土宗高僧,妙蓮老和尚講得對,這個老和尚不容易,般舟三昧最起碼十次以上,一期九十天他沒有在睡覺。他講:「怎麼看得懂佛經?」他說:「這佛經本來就是眾生本具的智慧。」就講到根本上了。但你現在為什麼看不懂,因為你有業障。所以你去好好念個佛、拜個懺、求佛力加持,業障消了,經就看懂了。講這個話是真修行人,真修道人講的話,跟祖師大德講的完全一樣。

你看不懂經典,那是你有業障,業障沒有消,你看像韓愈、朱熹這一類人,看了佛經還是謗佛,世間法他都會了,還是謗佛,最後統統都墮三惡道。那你現在學他的東西,將來豈不是要謗佛嗎?不是把你往三惡道推嗎?所以這些為什麼我們講,附佛外道躲在佛門裡面,教你去看這些不良的書籍、教你心外求法、教你心不在道上。所以你看你想學經典,你要懂得怎麼去用正確的方式。

從前經典傳過來沒有註解,什麼原因?為什麼這些祖師看得懂呢?就是修行。修行以後業障消了,佛經的義趣就看懂了。為什麼?這就是你本性的般若智慧,所以佛所說的,就是我們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在文字。祖師言,沒文字啊,你縱然文字通了,只是知解而已,知解喚作眾生,這不是真正成道。般若—《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心要無所求,無所著,這才叫菩薩。不是在名相上、在枝葉上在那裡作解,那個叫文字學人。得了叫什麼?文字般若,那是知解宗徒做的事情,不是學佛人做的事情。

所以佛弟子,你自己就要有正知正見。怎麼來修?你不要心外求法,以為世間法會了,你佛法就會了。應該要倒過來看,佛法會了,世間法自然就會了,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

你看釋迦牟尼佛,他通達心性,一切法他都通。現代的人,現在的這些咬文嚼字,他在文字上好像很能解,古德講:「如蛇鑽竹筒。」猶如蛇去鑽竹子,這一個竹節好像過了,下一個竹節又給堵住了,就好像一部經,前面這一品好像看懂了,後面他又通不了了,所以學佛要抓到重點。

你要知道儒家不能作為學佛的基礎,孔子也沒有成佛啊,如果說學儒就可以作為佛教的基礎,那古代這些人都學儒,都應當成佛,都法爾會學佛。為什麼?因為他本來就是往佛教這上面走的,就像你學小乘法,慢慢地你會接觸到大乘,你會回心轉意,迴小向大,這個還是在一個路子上;那世間法就好像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走,兩不相干啊,一東一西不會碰在一起,所以我們要知道。

你聽我這樣講,你不要想說,好,不認識字,學很笨,像學鍋漏匠,鍋漏匠不是刻意要不認識字、學笨,這不是佛法。佛法講般若,般若就是本性具足的智慧,這個是般若。你不要想說學了這個不認識字,不要看經,這樣就有智慧了。你看六祖也只看一部《金剛經》,他是從這裡悟心,重點在悟心,不在於一部、多部。

你看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是國師,著《宗鏡錄》一百卷;清涼國師著《華嚴經疏鈔》八十卷,這些都是懂得經教的國師,各各都見性,通宗通教。

你不要想說六祖不認識字,你就學他,也不要認識字,也不讀經、也不看經。禪宗不立文字,看經是一種執著,很多人曲解看經是一種執著,結果他執著去哪了?他執著在世間法上。看看今天自己的投資到底有沒有賺錢,他就執著在世間法上;看看新聞有沒有什麼新鮮事,這個都是迷惑顛倒的現象。

所以我們看到了這些祖師大德的表現,你就要知道,佛法重點在於哪裡?在悟心、在明心見性,不在文字、不在文字上作解,這個要清楚。那更不可以從這些世間書上去找依止處,那個不是真正能夠讓你依止的。所謂《華嚴經》說的:「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論語》、儒家這些東西都是世間所言說,一切都是分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告訴我們:「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沒有一法能夠讓你契入心性的。《華嚴》是根本法輪,《法華》是經中之王,一前一後,相互照映,攝末歸本,這個是依於根本修。

《華嚴經》是眾生的依止,所以要學一乘,要學大乘,這是了義。大乘就是從心性,這個心不在你的心外,不在別處,就是直指你眾生現在這一念心,這個心就是佛心,不用向外尋求,念佛也只是方便隨緣而已。實際上眾生的心本自清淨,沒有一絲毫的染汙。念佛就像拿布擦灰塵一樣,鏡子的光本來就如是照耀,心性之光本來就常照而常明,從來沒有黑暗過,這個大家都要知道,修學每一個宗派都要清楚。

以上說明,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要知道佛法在明心見性,學佛絕對不可以用這些世間法,用儒家、用《古文觀止》這些東西。在家人如果要了解中華文化,你另外再去學,不要混到佛門裡面來。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芒種】 2020年06月05日 農曆閏四月十四





芒種】 20200605日  農曆閏四月十四

芒種農人處處忙。彌陀一句未曾忘。
年豐霉雨抽苗早。歲稔和風吐穗芒。
耕種耘田終是苦。秋收冬熟聊安康。
娑婆歲歲皆勞力。淨土時時最吉祥。



【芒種】念佛得力的三個要領

悟顯法師 開示:

學淨土,念佛沒有別的竅門,要發懇心來念,懇切、切願求生的心,死心塌地地念,不要懷疑、不要間斷、不要夾雜。這三個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還差得很遠。


【不懷疑】

很多人念佛都會懷疑,為什麼叫懷疑?懷疑自己業障很重,懷疑自己大概沒有辦法降伏煩惱等等的,念佛真的能消業障嗎?真的有效嗎?那為什麼別人病苦的時候念佛卻死了?我要是病苦,我念佛難道會好嗎?這都是懷疑、都是業障,所以不能懷疑。

 

身心世界要放下,念佛要是生病死了,那正好,你業障就消了,真正消業,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勞永逸,再也不來三界六道輪迴,你再來就叫「乘願再來」,這就叫「乘願」。

 

你不要聽世間人講,你還要在這個世間利益眾生,你要跟佛菩薩求,叫佛菩薩給你一點壽命,這個都是偷心不死。學佛就是要有決定心、決定力,念佛除極樂世界以外,其他的我們都不去,其他的我們都不想,相信「阿彌陀佛」這四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念得清楚,聽得明白,也不管它業障消不消,也不管它妄想起不起,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

 

【不間斷】

你也不要管說你跟佛到底同或是不同,到底打成一片了沒有?一切不管,老實念去,肯定工夫會有得力的時候。所以叫不懷疑、不間斷。你打妄想,那就間斷了;你擔心,那就間斷了;你讓世間人來干擾你,那就間斷了。一間斷,世間意起來了,世間事來干擾,世間業力在那裡翻攪,那就很難處理,所以要做到不要間斷。

 

【不夾雜】

來是不要夾雜,什麼叫「夾雜」?存著一點世間的情欲、人情,這個都是夾雜。你不能說讀經叫做夾雜,是帶著世間意,像有些出家人他帶著世間意,出家不好好出家,不老實念佛,整天想要世界和平,這就是世間意;整天在打世間的妄想,看道場怎麼蓋大一點,怎麼樣能夠招攬更多的信徒,收到更多的利養,這都是夾雜世間意念。在家人總是想著,看你兒子能不能孝順一點?你的媳婦能不能多聽你話一點,不要跟你吵嘴?妳的先生能不能對妳好一點?你太太能不能對你好一點等等的,這些都是世間意、都是夾雜,都是障礙你學道。

 


所以念佛要發死心,「死盡偷心念自真」,把這世間的這些偷心都讓它死絕了,不再起了,這佛號就純了,這佛號就有力量了,就能斷除煩惱,這個是可以肯定的。......


節錄自 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念佛得力的三個要領


念佛得力的三個要領 │念佛開示15-11






念佛得力的三個要領

悟顯法師開示

我們念佛這個心態跟大家講一下。

學淨土,念佛沒有別的竅門,要發懇心來念,切願求生的心,死心塌地地念,不要懷疑、不要間斷、不要夾雜。這三個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還差得很遠。

很多人念佛都會懷疑,為什麼叫懷疑?懷疑自己業障很重,懷疑自己大概沒有辦法降伏煩惱等等的,念佛真的能消業障嗎?真的有效嗎?那為什麼別人病苦的時候念佛卻死了?我要是病苦,我念佛難道會好嗎?這都是懷疑、都是業障,所以不能懷疑。

身心世界要放下,念佛要是生病死了,那正好,你業障就消了,真正消業,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勞永逸,再也不來三界六道輪迴;你再來就叫「乘願再來」,這就叫「乘願」。

你不要聽世間人講,你還要在這個世間利益眾生,你要跟佛菩薩求,叫佛菩薩給你一點壽命,這個都是偷心不死。學佛就是要有決定心、決定力,念佛除極樂世界以外,其他的我們都不去,其他的我們都不想,相信「阿彌陀佛」這四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念得清楚,聽得明白,也不管它業障消不消,也不管它妄想起不起;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

你也不要管說你跟佛到底同或是不同,到底打成一片了沒有?一切不管,老實念去,肯定功夫會有得力的時候。所以叫不懷疑、不間斷。你打妄想,那就間斷了;你擔心,那就間斷了;你讓世間人來干擾你,那就間斷了。一間斷,世間意起來了,世間事來干擾,世間業力在那裡翻攪,那就很難處理,所以要做到不要間斷。

再來是不要夾雜,什麼叫「夾雜」?存著一點世間的情欲、人情,這個都是夾雜。你不能說讀經叫做夾雜,是帶著世間意,像有些出家人他帶著世間意,出家不好好出家,不老實念佛,整天想要世界和平,這就是世間意;整天在打世間的妄想,看道場怎麼蓋大一點,怎麼樣能夠招攬更多的信徒,收到更多的利養,這都是夾雜世間意念。在家人總是想著,看你兒子能不能孝順一點?你的媳婦能不能多聽你的話一點,不要跟你吵嘴?妳的先生能不能對妳好一點?你太太能不能對你好一點等等的,這些都是世間意、都是夾雜,都是障礙你學道。

所以念佛要發死心,「死盡偷心念自真」,把這世間的這些偷心都讓它死絕了,不再起了,這佛號就純了,這佛號就有力量了,就能斷除煩惱,這個是可以肯定的。

你平常念佛的時候萬緣放下,平常在忙的時候,也要忙裡偷閒萬緣放下;不要常常這些世間的事情、人事、家親眷屬的話你都掛在心裡面。心要拿來念誦佛號,心要拿來想佛,要拿來背誦經典;不要記世間人給你的這些閒言語,閒情雜話,那個沒有用,那個不能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

學淨土,很明確的一個目標就是求生淨土,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以外,其他哪都不去,什麼都不管,這個就是淨土學人的放下。你要真放,不能放假的,不能口頭上放下,裝模作樣,等到境界來的時候,你馬上就顛倒了。有很多學佛人口頭放下,嘴巴很硬,口頭放下,裝模作樣做假的,欺騙自己,同時又欺騙別人;不能就問題的癥結之處下去了斷,不能就自己貪瞋癡發源之處,令它止息,總是愛染心不捨,所以一旦強烈的境緣來的時候,他馬上就隨著業力去流浪,隨著業力退轉,這就是平常不用功,平常沒有發心。

學淨土的人平常就要發心,通身放下,把這個世間、把這個身心,全部依止在佛號上。把世間放下,把你的身心全部依止在佛號上,叫全身靠倒,除此佛號之外更無異念,如太阿劍、如倚天長劍一樣,所有的這些煩惱、雜念碰不到它,碰到這句彌陀名號、碰到這個萬德洪名,全部銷亡,更無生長之處,所謂「把斷要津,鎖斷咽喉」,讓它透不過氣來,這樣用功才有相應分;你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你才不會怕。

有些人念佛確實念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了,可是平常他沒有放下,熏習不夠,聽經不夠,所以佛現前他害怕了,不敢跟佛走,不知道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想要把他帶到哪邊去,所以他就退轉了,一退那真的是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錯失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好良機。所以我們學佛、念佛不求病好,真正病好就是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往生到淨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你的病全部都好了,再也不生病,這世間你做得再好,都是假的,都是虛妄的,所以這些重要的觀念,平常你要多熏習。

佛陀時代,二時說法,這二時就是現在的八個小時,現代人聽經最起碼要聽十個小時,八個小時真的不夠,業障太重了。你讓這些世間人天天在你耳邊嘮叨,在你耳邊講閒話,你就會受他世間意的影響。你沒有辦法聽經八個小時,你也要讀經八個小時,常常聽,常常念,業障才能消,你世間的概念、世間的觀念才能夠除滅,這個時候你再來念佛,那確實如同夏老居士講的:「每將妄習從心洗。漸覺佛聲逐念圓。」而你就會體會得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寶王三昧,是三昧中王,能夠除一切煩惱。

為什麼佛號在你身心上你得不到好處?雖然天天念,可是還是煩惱照起,就是我們常講的你世間意沒有斷掉,你念頭沒有轉過來,觀念沒有轉過來,所以總是間斷、總是夾雜。要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個是念佛的重點,要有這樣的一個用心。

對於世間你要能放得下,世間是虛妄的,虛假的,如夢幻泡影,就像你作一場夢,夢中的境界不是實有的。《金剛經》講得沒錯,如水中泡沫,猶如閃電,須臾變滅,馬上就消失了。世間沒有辦法久住,只是你的妄念執持它,所以幻有而已。你要知道這一念空處,大地粉碎,虛空銷亡,根本無有實法可得。所以你想要得個什麼?想要人家聽你的,想要人家在意你,這些統統都是妄想;想要人家喜歡你,這個也是妄想。所以這些世間的意,世間的念頭都要放下,你才能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要能做到,念佛就會得力。

對於世間要發狠心把它捨掉,難捨能捨,難行能行,學佛就是如此,淨土宗就是如此,你想要得到利益,你要得到好處;念佛最大的好處,我告訴你,不是讓你家財萬貫,不是讓你順心如意,念佛最大的好處是讓你往生淨土,永不退轉,叫做直接成佛,這是念佛最大的好處。

所以你現在念到這句佛號,你要把它的功能發揮到極處,不要求這些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夫妻感情……,這些你統統都不要求,不要把黃金拿去換落葉。你要大智大慧,有智慧的人、有福報的人,他能夠聽得懂我這裡說的話;其他的薄德少福者不堪受此法,福報不夠。跟你講叫你出離,你心裡就想,悟顯法師你大概腦筋有問題,這世間這麼好,怎麼能不求?佛號這麼好,怎麼能不求世間五欲六塵?你看這就是福報不夠。

真正的寶,摩尼珠就在你眼前,你把它當冰雹,你不會用;栴檀香,牛頭栴檀放在你眼前,你以為它是糞便,你以為它是一般的枯木,那就太可惜了。所以今天跟大家講的,你念佛的心態,正知正見要建立,你才能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做得到,這佛號才會得力,業障才會消,業障來你才轉得過,這叫「道心」,修行最重要的要道心。

你雖然知道學佛要明心見性,不能讓它只是一個理想,不能讓它只是一個口號,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實實在在地去修,不要空談,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嘴巴講明心見性,但是家裡放不下、親情放不下、愛情放不下、感情放不下、友情放不下。為什麼說友情放不下?這朋友跟你幾十年,找你出去吃葷的,叫你—哎呀!幹嘛學佛,一天我們出去玩,你就隨順他了,這就是友情放不下。那感情、親情,我想大家都很清楚。所以你要多熏習佛法,要有道心,才能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




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17)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釋迦佛生......

接著文上又說:

涅槃經。最後說。

《涅槃經》是法華會之後、釋迦牟尼佛臨要入涅槃之前所說的,所以說是「最後說」。

顯真常。扶戒律。

《涅槃經》的內容,是「顯真常」佛性,「扶」持「戒律」,振興戒律,以奠定佛法久遠而不衰的基礎。

「涅槃」譯成中文,叫做「圓寂」。

因為應該「證」的真理已經證到了,就叫做「圓」;應該斷的惑障斷盡了,叫做寂。斷惑證真,就叫做「涅槃」。現在專指佛。

現在說菩薩、阿羅漢離開世間叫涅槃,是不太恰當的。

還有,當聲聞、緣覺修至惑業斷盡,生死已了,但還有身體及命之際,叫有餘依涅槃。

直到「灰身泯智」入滅盡定以後,叫無餘依涅槃。

「涅槃」的完整梵名,叫「摩訶般涅槃那」,翻譯成:「大圓寂入」。

順成中文的說法,就叫做「入大圓寂」。

修持至斷惑的「惑」,前面只是指「人我執」,後面則兼「我、法二執」。

所以唯有圓頓教的佛果,才能稱為「入大圓寂」。

《涅槃經》有大、小乘的不同:

小乘的《涅槃經》是:

西晉白法祖譯的《佛般泥洹經》二卷,內容是說「化身佛之釋迦牟尼佛於拘尸那城入般涅槃前所說之法。」

這是化身佛八相成道的最後一相。

至於唐若那跋陀羅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那是說,化身佛涅槃以後,天人哀痛,火葬佛身的經過,印度八大國王分舍利的事。

大乘佛法的《涅槃經》:

有南本、北本兩本:

第一、北涼曇無讖譯的《大般涅槃經》,四十卷,這是所謂的「北本」;第二、南朝劉宋的時候有慧嚴法師著,因為「宋齊梁陳」的宋朝開國皇帝是劉裕,所以稱劉宋,因位在南方,所以稱為南本。

因為四十卷的《涅槃經》,文言雖然不差,而「品數疎簡,初學難以措懷」。

意思是說,「因為太過於簡要,初學的人無法學習、深入」,所以慧嚴法師、謝靈運居士等人,參考東晉法顯法師翻譯的《佛說大般泥洹經》,開十三品而為二十五品,縮四十卷而為三十六卷。

在大正藏裡,《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下,記載有:「宋慧嚴法師等依《泥洹經》加之。」

至於「扶律」、「談常」,想要知道究竟的話,請去看四十卷的《涅槃經》,其中〈聖行品〉和〈師子吼菩薩品〉,就會知道了。

以上講的是釋迦世尊先後五個時期說教的簡單內容,至這裡已經大略介紹。......17

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念佛怎麼念 │念佛開示15-6






念佛怎麼念

悟顯法師 講述


淨宗講念佛有好幾種方式。大家在念佛的時候,我看有些人平常會偷懶,什麼叫「偷懶」?就是從有聲念、出聲念,再來金剛念、再來就默念、再來就不念了,這個就是一個偷懶、退轉的現象。很多淨土的同修,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問他,你有沒有在念佛?當然我們會問,肯定知道你在散亂,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提起正念來,不要打妄想、不要昏沉。

念佛不是只有在佛堂裡面念,是行、住、坐、臥都要念佛,走路的時候配合你的腳步,念得清楚,聽得明白;坐的時候,現在都有計數器、有念珠,你都可以使用;躺著的時候,心裡面默念。平常沒事不要亂躺,躺著容易昏沉,也顯得你很懈怠,也是一種懈怠的表現。

行、住、坐、臥,「住」就是站立的時候,最好都出聲念,把它念得習慣,念得好、念得熟,自然不念而念。不念而念這個也沒什麼功夫,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你念習慣自然耳邊就有佛號,自然就有念佛的一個聲音。先從出聲開始,你不要看這個出聲,歷代祖師都提倡,念佛要出聲念,你出聲能夠破你的昏沉、能夠破妄想,甚至有的祖師講到:「大聲念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當然這個大佛、小佛是一個形容,佛沒有大小。所以你就知道,出聲念的一個重要性。

因為你如果平常不出聲念佛,你就會昏沉、你就會打妄想,散亂太多了、散亂太久了,所以在生活上,動不動你想到的就是世間事,你心裡面盤算的就是世間的這些境界。因此我們勸大家,你在家念佛的時候,你就出聲念佛。你不要害怕別人笑你,你自己要知道這些人造業,他都不怕丟臉;你念佛做好事,你怕丟臉,那就是你的善根不夠,善根不夠是不是就不念,正是因為不夠才要念,把你的我執放下。

你在生活上要出聲念佛;在佛堂裡面也是要出聲,你不要想說我「金剛念」,「金剛念」念到後來就是打妄想。雖然密宗教的這個「金剛念」是非常好,但是在「金剛念」的前提,希望出聲念佛。所以念得這句佛號熟,那它就有力量,它就堅固了。你再回到「金剛持」,口動音聲不出,你就不會失去正念。



所以念佛的方法使用上,剛開始還是以出聲為上。因為你佛號不熟,你想說你每天拿著計數器,我們規定一萬聲,你就按了一萬下;按了一萬下,是不是一萬聲?這聲要出聲,希望你能出聲。出聲的目的在於你自己聽得到,如果你自己清楚明白,知道自己在念佛,這個就稱為「聲」,即使沒有聲音那也算聲。心裡的聲音—心聲,你心裡知道,你自己在念佛,沒有忘失正念,可是剛開始的時候出聲念,出聲念佛,即使小小聲,自己聽得到也可以。

你不要拿世間那些境緣來問我:「師父,我在公車上怎麼辦?我在工作上怎麼辦?」這個你自己去想辦法。你自己看狀況,你已經學了一段時間了,你也成年了,你應該知道什麼狀況下,可以不影響人,又可以用功,以道業為主,這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你自己去考量。重點就是你能出聲念,為什麼?如果我不這麼說,你自己心裡面就存著疑惑、存著妄想,我要再來問法師,再來問和尚,看是怎麼念比較好。我告訴你,你就出聲念,在什麼樣的環境,你自己看,你現在是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適合什麼樣的音量,你自己看。這個就要看每一個人,他所在的一個地方,如果你家裡很空曠,不會影響人,那你儘量大聲念;如果你處在一個比較狹小的空間,可能會影響人,那你自己就要斟酌一下,包括佛號的聲音、包括佛號機的聲音,你都要斟酌一下。

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希望你們能出聲念,不然念佛都在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打妄想,不然就心裡面在尋伺,什麼叫「尋伺」?尋伺就是裡面妄想默默地作動,默默地在那裡作動,你沒有辦法覺察。就好像現在一般的家庭主婦一樣,在洗著碗,手在動心裡就想著,等一下我先生回來,我要跟他說什麼?小孩回來我要跟他說什麼?這就是尋伺。就是一邊在念佛,一邊又想著別的事情。

很多人這樣嘴巴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面就想著別的事情,這個就叫做「夾雜」,這個就是打妄想。所以為什麼說出聲,因為你出聲必須得費勁,你要念出來,心裡面比較不容易去妄想。再配合你的眼睛,你要開三分目,三分目什麼樣子?你看佛像,佛像的那個眼睛就是三分目,下巴是收攝的、往後縮的,不是念到後來低著頭,或是抬著頭。當然有一些人假裝老修,他會說哪有一定的姿勢,當然是沒有一定的姿勢,但是你的動作、你的行為就透露出你現在心裡的狀態。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智者大師講的,你在散亂、你在昏沉,你就是在那裡點頭,你在昏沉了,你就是東倒西歪,這很明顯。

有的打坐,坐到額頭都碰到地板了,他還在打坐。說好聽一點叫拉筋,他在拉筋,但是實際上他在昏沉。所以你要知道,你現在念佛是什麼樣的狀態,最好就是出聲念佛,古德講的「高聲念佛」,高聲—聲音要高要大,容易降伏你的妄想,可以對治你的昏沉蓋。不然很多人念了很久,他想說我默念,默念到後來就是不念,默默地就不念了,不是真的心裡面有佛。所以這一個方式,這一個念佛的方法,給大家做參考。



你在念佛的時候,眼睛一定要開三分目,為什麼?防止你散亂。如果你真的很散亂,比如說像坐公車,當然開車不能閉著眼睛;坐公車很散亂,那不是你在開車,你就可以閉目撥念珠,小小聲地念佛,不要影響他人。如果會影響他人,就金剛持,可以閉目。如果發現閉目的時候睡著了,你眼睛就張開,在佛堂亦復如是,其他的時候亦復如是。

所以方法你要自己調,目的是要對治你的問題。你不能說我今天教你開三分目,開到後來睡著了,你還堅持繼續開,繼續閉目。那你這時候就要睜開,睜開你可以看佛像。現在看佛像很容易,放在手機裡面,看佛像走到哪都可以看。如果還會散亂,手機裡面有佛號,裝上耳機直接聽,等於像念佛機一樣,幫助你提起正念,也是一種助念。所以方法很多,你要懂得怎麼來使用。把你的貪瞋癡、把你的煩惱給降伏,把你念佛的功力提升。

念佛方法要會用,方法在《念佛法要》裡面就有,現在外面有一本《念佛法要》是有問題的,你自己要注意。我們精舍結緣的這本《念佛法要》是毛惕園居士作的,有人冒充他的《念佛法要》,裡面寫的全部都是情見,全部都是邪知邪見,不堪入目,跟我們淨土宗用功的方式,一百八十度相違背,你自己看就要小心。如果你還不放心,你就看《龍舒淨土文》,王龍舒居士作的,印光大師就是看這一本書學淨土的,所以這個是接引那一位祖師,給大家來學習、來參考。

以上跟大家講念佛的方式,或是出聲念、或是閉眼念,閉著眼睛出聲,或是睜開眼睛出聲,時間、還有地點、狀況,你自己要看,你處在什麼樣的一個時空環境下,去做調整,目的要把佛號念清楚,要把你的妄想、把你的昏沉給打破,這個念佛才有意義。不然你每天念個一萬聲,你是按了一萬下,念珠是撥了一萬次,但是佛號沒有真正達到一萬聲。「聲」很重要,一萬聲佛號,不是一萬下計數器,所以念佛有很多小地方,大家必須得注意。

你不要聽我講說要念一萬聲都要出聲,你就起煩惱,我是希望你能把品質提升,不要只有按了一萬下計數器,或是來佛堂、來道場,你就坐在這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但是都在昏沉、都在睡覺、或是都在打妄想,那你來道場就沒有修道。來道場是要來修道的,你是來睡覺,或是來昏沉的,這就不是修道了,來這裡打妄想也不算是修道。

希望大家能夠使用我給大家的方法,這個不是我創立的方法,是祖師大德教的方法,希望你們能夠善用。祝福你們能夠打破你的昏沉蓋,打破你的妄想。






般若智的運用 │ 念佛開示15-5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五)

般若智的運用

悟顯法師 開示:



念佛的時候,或是用功的時候,你心裡面能夠看到自己的妄想,或是雜念,祖師大德教我們,你要識得它空。所謂識得它空,就知道妄想不實際,也不實在。縱然給你好像有觸覺、有嗅覺、有味覺,甚至有對話的音聲,有色相讓你見到。不管你見到什麼樣的色相,聽到什麼樣的音聲,或是佛菩薩也好,或是你之前看到的影像,或是人家跟你說過的話,或是你自己在那裡打妄想,想過去的事、想未來的事等等的,這些你要一總知道它是虛妄的,不可以隨著它去,你也不要看著它;你看著它沒有用,看著它只是心境相對而已,還是受煩惱的控制,還是受妄想的驅使,所以佛教我們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就用在這裡,很多人他想說世間的事情,他以為他學了佛,他很世故,或是很市儈,他就有般若智慧了,實際上那只是世智辯聰。

般若智慧就是你在用功的時候,心不隨境轉,心不被妄想給纏繞,能夠一眼覻破這個是虛妄境界,無所從來無所從去。

妄想從何而生?它沒有來處;滅了以後它又去哪?你可以自己反問看看。所以從這裡我們就知道,我們就觀察到在你未起「妄」的時候,這個妄想,虛妄的境界,虛妄的音聲相,在你心中無有處所,不藏在任何一處。為什麼?因為如果你的心,或是你的腦袋真的有妄想的話,這妄想有住處之實體的話,那你的這個妄想,就得透過現代的手術把它給去掉,問題是妄想沒有辦法這樣去掉,所以沒有存在你心的任何一處。滅了的時候,現在妄想不起了,那有沒有滅處?它是不是又消失在你腦中的哪一塊?也沒有,所以沒有生、沒有滅,這就稱為「無生」。

所以在眾生肉身當中,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不生不滅,不光於妄想不生不滅,貪、瞋、癡、慢、疑、惡見種種的都是不生不滅,沒有生處沒有滅處。所以你向哪邊去執著,又何法可止,所以修行這個就是般若智慧。這個智慧你要有了,你要除煩惱非常容易,一念迴光,一返照,不管什麼事情,當下就頓空,這就是頓超法門。

識了自心本自圓成、本自清淨,如來果地一切功德本自具足,那你用的方式就是圓頓的修行方式,淨土宗亦復如是。

淨宗你也是要了達妄想本空,要知道佛性本自圓成,自己跟彌陀完全不二,也不作一解,也不落二解,不作一異同異之想,那就真正打破能所。你這個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本自一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不用參是誰,此即主人翁。」這就是打破能所。打破能所也沒有真的能所給你打破,顯出一個清淨來,顯出一個妙圓覺心,沒有,就是平平常常的而已。

淨土宗也是這樣用功、這樣用心,煩惱可以斷掉。你如果看著它,看著它越看越迷,越看越顛倒;你識不得它空,你沒有辦法覻破它、看破它。所以你被妄想雜念所轉,也可以說你的定力不夠,剛開始的時候功夫不夠,對於心性沒有透徹了解,所以隨著自己的想法,隨著自己的業力、自己心裡面的感受去打妄想,才造成有六道輪迴的現象。

現在有很多出家人、在家人,教人家要觀照,要覺察自己,自己在想什麼;實際上你在想什麼並不重要。要知道,你在想什麼,那個都是妄想並不實在。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不動搖,這個才是你必須要認知到的,必須要學習的。

你在想什麼?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那個都不重要,生生滅滅的,你要是在這生滅上求知作解,認為我今天想了什麼,我感受到什麼了,那個就是想把妄想給留住。佛門講這叫「留影於心」。

「留影於心」這話講的大家都懂,但是卻不曉得自己天天在做「留影於心」。留影於心就是受妄想所繫縛。所以這些現代所謂的教你觀照,教你觀察內省之法,實際上正好是佛門的禪病。你把病當作藥天天吃,就好像你天天吃病毒一樣,你還以為這個病毒是你的解藥。所以只會讓你迷惑得更嚴重,妄想起得更多。

你現在在家裡打坐,這小風小浪,甚至是微風,你還禁得住;至於大的境界來的時候,大風大浪來的時候,那你就完全顛倒、你就翻船了,所以不要留影於心。

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境不光只是外境,就是你在打妄想的時候,就是境來的時候不能留影,不可以把它存在心裡面在那裡看,看看它哪邊是假的,哪邊是虛妄的,你不用這樣看。你也不要覺得說這個是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覺察到了我自己在打妄想,這些一總觀空。

所以你不用去用他們那種方式去修行,那個正好是問題,越修問題越大。《圓覺經》上說的,雖然精進,但是增長無明,就是因為你不了達,什麼是圓覺真性,所以修行很重要。

什麼是菩提?什麼是本性?你要了解,了解之後,要知道人人本具,各各不無,從來沒有受任何的汙染,眼見色從來不受汙染,耳聞聲也不受汙染,就算你下地獄了,還是不受汙染。

再來,你知道妄想本空,五陰非有,你現前感受到妄想,覺受到五陰境界,只是虛妄和合而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楞嚴經》講:「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就是你的本性,於性真常之中,「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沒有生死給你了;沒有迷悟,沒有迷給你破,沒有悟給你得,《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是真正的覺悟,這是菩提薩埵。所以《心經》教我們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真正的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佛傳這個心法給我們,我們要會用,碰到妄想你不要看著它,你不要有一個心安住在那裡,我看著它起、看著它滅,沒有必要看著它起滅,那你就以心照境了,心境相對,你這能觀之心,所觀的境界就破不了。

雖然經教上說有能觀之心,所觀的境界,但實際上只是名字而已,並不是真的有。這就像《始終心要》講的「說之次第。理非次第。」說起來好像有這麼一回事給你分析,就像你從精舍門口進來,你先看到這個柱子,再來往內看,依次第而坐,但是你實際上進來的時候,是不是一眼就可以看見,就是如此,修行的時候就是如此。所以教你「行起解絕」,不存知、不作解、不存甚解,那凡情自除,念佛亦復如是。

你念佛的時候,心裡就要安住佛號,這妄想千般你都不要管它,你只記得把佛號念好、念清楚。事情解不解決完全放下,自然業障消了,智慧就打開,很多事情迎刃而解,甚至業障消了,這事情自然就化解了。

如果你隨順你的想法,隨順你的貪瞋癡,隨順你個人的好樂,那只會被業力所繫縛,讓你更痛苦而已。所以,佛教我們消除煩惱、消業的方法,你要會用。

為什麼講「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你的業障就好像霜露一樣,只要你有般若慧日,定然可以消除千百年的霜露,自然全冰成水;可是你迷惑顛倒了,全水成冰,凝結住了,障礙住了,不能流動,不能圓融。你的心本來圓融,如同水一樣,但是就被煩惱妄想給凍住了,凝結住了,不能任運而隨緣,任運而自在,所以才有生死流轉。

以上跟大家講怎麼修行,依祖師大德教的方式。你不要用現代人教你怎麼反觀,覺察自己、省察自己,冒充說這個叫做「禪」,或叫做「內觀」等等,說這個叫「原始佛法」,我們聽得都覺得很好笑。原始的佛法是《華嚴經》,不要隨便拿著世間的這種反省、內省的方法,就說你是原始佛教。原始的佛教不是你這樣子教的,大乘佛法更不是這樣教。真正原始佛法是《華嚴經》,《華嚴經》告訴你本自清淨,這就是眾生本來面目。釋迦牟尼佛講,一切眾生就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如此而已,希望大家要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