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恭祝 達摩初祖聖誕】廣結佛緣

 

達摩初祖聖誕-農曆十月初五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悟顯法師 開示 :廣結佛緣


為什麼說你出去要跟眾生結緣,帶著佛像、帶著佛卡跟眾生結緣;你看到這些畜生跟牠念佛,跟牠念往生咒,跟牠念阿彌陀佛的心咒,跟牠稱佛的名號,都是讓牠結佛緣,跟佛結緣;看到眾生,看到你周遭的人,你去買個東西,送給他佛卡,讓他跟佛結緣。

有的人想說:哎呀!這個印佛像會不會造業?實際上你不用害怕,不恭敬佛像的人造業,印佛像的人怎麼會造業。

那時候有同修拿一篇印光大師的文章給我看,印光大師在罵當時候有人在做香,在香的包裝盒上印了佛像,這佛像受人踐踏,那是踐踏的人造業,不能說印佛像的人造業。

可是後面的人不太懂祖師的意思,祖師是要你能夠恭敬,不是說那個佛像不能印。那如果說印佛像造業,那最先造業的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佛說造像量度經》,我們的佛像從它這部經裡面出來的,你看我們精舍的這尊阿彌陀佛,這是道證法師畫的,他就是依照這本經。

所以造像沒有問題,造佛像沒有問題,但是造佛像要造整尊,你可以坐像或立像。

有人來問我,他說現在用攝影機或是用相機,或是用手機拍佛像,有沒有問題?其實不會有問題。

重點是你不要洗照片洗出來不恭敬,那就不會有事;或是你即使沒有把照片洗出來,現在都是用電子相框,或是直接擺在手機上,你對佛像不恭敬,你一樣都是有果報,不好的果報。那麼照相,用相機拍照,這個沒有問題。

有時候為了要把佛像拍得好,會有一些景深,會有一些角度,或從上方拍,或從下方拍,有時候只取半身,只要你把佛像拍得莊嚴,讓人家看了能夠生恭敬心、生欣樂心,這個都不造業。

這個要懂,你要會懂得它戒律的精神跟意義,這不能是死的,這死的話,佛法就沒辦法弘傳。

所以你造立佛像,還有為佛像拍照,這個都沒有問題,你放心地做。但是你要教人家恭敬佛像,不要亂丟,不要亂踐踏,這樣做就對了。

這些都是與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佛過去在因地的時候跟他結緣,像我們會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能夠相信,能夠深信不疑,這個都是我們過去生當中跟佛結緣。

不然有些人,他聽了就是不信,像我們有勸過有些學佛人,你勸他求生淨土,他說:幹嘛一定得去西邊,我去東邊不行嗎?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可以啊!你去吧!這個沒辦法強迫的,你功夫夠就去,但是去了以後,這八大菩薩會再把你送來極樂世界,你頂多就是兜個圈子而已,那你願意這麼做也無妨,那麼這種就是跟阿彌陀佛未必有結這麼深的緣。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心賦註 (14) │永明智覺禪師

 




心賦註 (精彩節錄)

永明智覺禪師


註心賦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任性卷舒。隨緣出沒。挺一真之元始。總萬有之綱骨。

原始該終。唯一心道。大教至理。皆同所詮。如華嚴經云。佛子。諸菩薩初住地時。應善觀察。隨其所有一切法門。隨其所有甚深智慧。隨所修因。隨所得果。隨其境界。隨其力用。隨其示現。隨其分別。隨其所得。悉善觀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薩地。能善安住。

十二因緣之大樹。產自玄根。

此十二因緣法。皆從眾生心中建立。云何稱樹。若眾生界中。即以無明為根。愛水溉注。抽名色芽。開有漏華。結生死果。生住異滅四相常遷。無有斷絕。若諸聖界中。發正覺芽。開萬行華。成菩提果。盡未來際供佛利生。無有休息。並從一心十二因緣大樹生起。故云十二因緣即是佛性。又一心十二因緣者。如眼見色時。心不了名無明。心於色生愛惡名行。是中心意名識。色共識行即名色。眼與色等六處生貪名六入。色與眼作對名觸。心見色時領納名受。心於色纏綿不斷名愛。心想像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一念心生名生。一念心滅名滅。如華嚴經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又頌云。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

阿難的六個疑問(1)-真本無妄,六道從何而有?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12)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阿難的六個疑問(1)-真本無妄,六道從何而有?

悟顯法師 講述



下面提了六個疑問,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依著前面的開示過來,阿難提了六個問題,就是有六個疑惑。

這是第一個疑問:

疑真本無妄,六道從何而有?佛回答得非常清楚。

一開始阿難就問佛,說:「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又云:「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阿難就懷疑了:那一切眾生皆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既然真實沒有虛妄,那六道從何而來?為什麼會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下面如來就回答:「因彼妄見。有妄習生。」所以才有六道。這裡我是先引用下面的經文,因為經文它的段落比較長,所以直接在這裡就先簡單回答。如來回答:「因彼妄見。有妄習生。」這是回答第一個問題。


楞嚴經經名是怎麼來的?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11)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楞嚴經經名是怎麼來的?

悟顯法師 講述


再看,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這裡是文殊菩薩請問這部經應該叫什麼經?我們應該怎麼來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前面七卷半說「理行因果」已經非常圓滿,修證了義也都講了。文殊菩薩請問經名,這部經是以「首楞嚴大定」為宗,雖然始終是不離一心三觀,但是你還是要回歸它原來的內容,它是要講「首楞嚴大定」,如來回答時講了五個經題,所以這經題它是結合如來所說的五個經題合起來,第一個叫「大佛頂」,「大佛頂」就是表藏性具體、相、用三大,我們在講經題的時候就講過。

「悉怛多般怛羅」,翻作中文叫「白傘蓋」。所以楞嚴咒又可以叫「大白傘蓋神咒」。為什麼叫「白傘蓋」呢?這是比喻藏性清淨,所以叫「白」,覆庇眾生猶如「傘蓋」,所以叫「大白傘蓋」。以實相印印定諸法,所以叫「無上寶印。」大海不但不受死屍,乃至草葉亦不受;屍體在大海是沒有辦法沉下去,它是浮起來的。所以說它「不受死屍」。「眼裡不容纖塵」是比喻如來藏清淨真心纖塵不立,所以叫「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也叫做「救護親因。度脫阿難」,什麼叫「救護親因。」就是從它的作用來立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如來正遍知海,這是從作用上來立名。「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就是三世果人,所以叫做「密因」。若修若證皆為究竟,所以叫做「了義」,這個是體用合名也。也叫「大方廣」,就是「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這就具體、相、用三大,清淨無染,出生諸佛,所以叫做「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它能出生諸佛,所以為大總持,這是從體用勝益而立名,從體用勝益來立名,也叫「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就是從法身所顯示出的中道名言,一切因人所以稱為「萬行」,「因人」就是菩薩,果人就是佛,「一切因人」就是一切菩薩,所以叫「如來密因」。總稱大定的名稱叫做「首楞嚴」,這是從觀行上來立名。所以判這部經通為結觀行之名也!

這是如來講的,具有五個經題,從經題就可以看出,這部經大致上的內容,我們把它合會起來看,有顯有密,因為這部經的經題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所以它是有顯有密,也就是顯密合明的。也具體、相、用這三大,也具顯、具密,顯密沒有障礙,也具有觀行,可以說是非常圓滿的。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這是阿難及諸大眾聽聞如來開示,什麼叫「般怛囉」,也就是白傘蓋,又聽到這部經的經名,從這裡「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頓悟禪那」就是講他要修禪那,該怎麼來增進這「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所以叫「進修聖位增上妙理」。這個時候阿難及諸大眾「心慮虛凝。」心地清淨,妄想雜念大幅度地減少,所以叫「心慮虛凝」。減少到什麼程度呢?「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就是三界九地,上界、中界、下界「三界」可以分為「九地」,每一地都具思惑九品,今天聽聞如來開示證二果,實斷下界一地前六品思惑。所以叫做「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這是講他知道怎麼修觀行了,所以說「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如來沒有遮掩,直接為我們開示出來,「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今天能夠知道:原來修行的位次是這樣子,所以今日身心快然獲大饒益,是這個意思。以觀行研窮不斷地深入,斷除俱生無明,該怎麼來斷,它的修行位次是怎麼樣?這裡都講得很清楚。所以說「善開眾生微細沉惑。」

真正的菩提路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10)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真正的菩提路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從乾慧心到等覺,「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才契入妙覺「成無上道。」

佛經講「等覺」就是等似妙覺的意思,又稱為無垢地菩薩,與妙覺位雖然相似,但是沒有斷除最後一品無明。

這裡「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就算到十地,前面十地是講因圓,因地心圓滿,因圓後面是果滿,果滿他就是算等覺,等覺後面他還有一個位次,就是妙覺位。如果一般的等覺菩薩,還有生相無明未斷,未能究竟佛果,還需要再深入用功,所以說「方盡妙覺。成無上道。」可是他就不算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因為他對於前面十地菩薩,已經算是成就了,《四教義》上說:「若望法雲,名之為佛」,真菩提路他是在因行當中,他在因位的,還在路上,還沒到達目的地。再看經文,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就是依照經文講的,你是正觀。若作他觀是邪觀。我們看祖師大德的解釋,祖師會解釋的比較清楚。

他說這裡總結觀行以明圓證一心,泯同果海,成無上妙覺之果,因為從始終乾慧二地,從始到終這乾慧二地,古來解者不一,就是解釋的人很多,學者難憑,這個就是沒有徹底看見佛法的源頭。九界眾生因三種流名為五住煩惱,感二種生死。所謂五住者:第一個欲愛住地,第二個色愛住地,第三無色愛住地,第四見一切住地,第五無明住地,這五住煩惱,感得二種生死,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那三種流就是欲流、有流、無明流。這五住煩惱前四個都是欲流跟有流,所以是分段生死。那麼這個在初信位的時候就已經斷掉了。按《楞嚴經》上講,初信位就斷掉,無明住地算是無明流,所以感得變易生死,到佛果才徹底圓滿斷除。這一部經從生死染緣這上面來看,它著重在一個字,在哪一個字?在流字。你出流他就變眾生,入流他就是開始修行。所以從六根上來看,你看經文講:六根叫做流逸奔境。

首楞嚴大定總名金剛如幻三昧,下面經文講的:「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漸次深入。」

所以從這裡就知道:初乾慧地就用金剛觀照,發心之初,志在直斷生相無明,所以不是只有等覺後心才斷,以此經文證明,則最開始的乾慧地就用金剛心任運先斷欲、有二流,所以出分段生死,所以才叫「欲愛乾枯。根境不偶。」他的欲流跟有流,它就是先斷掉。經文都可以證明,那麼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又講到「如澄濁水。沙土自沉。清水現前。」此則「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個都是經文的證明。

這個無明流,從入信以來,就是初信位,他就知道要斷掉。但是無明深厚,不是你想斷,它就能斷。所以經歷五十四位直至等覺後心,等覺加一個後心,就是妙覺位,生相無明才真的除掉。所以無明在觀心中就斷除,經文講:「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就是這個意思。金剛心中他用金剛觀照,從乾慧地他就已經在用,還是知道要斷生相無明,他就曉得,所以從初信位他就已經斷欲流跟有流。無明流的話,他是知道要斷,但不是你想斷就能斷,經歷五十四位真菩提路,因為前面乾慧地就算是一位,所以總共來說是連同初信一直到十地,他這算是五十五位,所以叫「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所以從乾慧地到等覺,他是在斷無明,那麼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五住究盡祖師講得很簡,就是五住煩惱他全部究盡斷除,叫五住究盡。二死永亡就是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全部銷亡,無明流到此才乾,乾掉以後,我們就算是他入妙覺位,所以妙覺跟等覺,其實一個就是差在有能力斷惑跟沒有能力斷惑,就差在這裡。有能力斷除生相無明他就算入妙覺,等覺就是等似妙覺,但是他沒有能力斷惑的,妙覺他是已斷惑的就是如來。所以常聽到妙覺位,你要真的入了妙覺位,那就無佛無眾生,生相無明就沒有了,生相無明就斷掉了,斷掉以後就沒有度眾生、發願的問題,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妙覺他就永斷變易生死,就是經文講:「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所以說修行的位次有五十五位,但觀照沒有先後的差別,只是他功夫的淺深而已,以此經文證明那就沒有疑惑了。

再看,經文講:如是重重亦有多解,經文講:「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我們從華嚴位位勝進來了解自然就明白了,就是最開始以三種漸次為發覺初心,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圓成一心以為勝進,前面你修行三種漸次,才入乾慧地;乾慧地以後再用功,入了初信位,圓成一心以為勝進,之後入了信位,位位經歷次第這樣修行,到第十信融成一心,契入住、行、向,包括四加行,最後入了初地,他是一心融成一心,怎麼講?入初信、二信、三信、……到十信,然後入住、行、向位位皆然;又再加四加行,又融前三賢位的觀智,比如說他是在四加行的,第一個加行,他又融合前面三賢位的觀智,你是十信位,第十信又融前九信的智慧,契入初住,初住又融前十信,契入二住,二住要融前初住契入三住。所以最後到十地融前諸位,稱為因窮,然後再入於等覺,名為果滿,就是剛才講了四加行融三賢位觀智,然後入初地,初地一樣的再融四加行的觀智入二地,二地再融初地以及前面的觀智,再入三地,一直到第十地,也是融前諸位名為「因窮」,再契入等覺名為「果滿」,會歸寂滅一心乃入「妙覺位」,就是到最後他是契入妙覺的,所以叫重重,一重又一重,所以先以次第為單,次第就是初信、二信、三信、……,然後再來融前一心,就融攝前面的位次,契入後位,所以叫單複十二,憨山大師說:「以先歷次為單,後融一心勝進為複,蓋單十、複十有二也!」《楞嚴文句》上說:「從此金剛乾慧。重歷信住行向加行地等。凡有兩重十二。方盡妙覺而成無上道也。」

所以是這樣解的,每一個位次融前,然後又自己各各單個歷別,歷別就是次第,次第又融前,那就剛好符合《華嚴》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所以用《華嚴》的位位勝進就自然明白了,還是要看《華嚴經》你才有辦法了解。再看,

經文裡面講到奢摩他就是止,毗婆舍那就是觀。天台三止三觀正符合《楞嚴經》的義趣,所以三止三觀是符合《楞嚴經》的,而不是《楞嚴經》要講三止三觀,因為學到後來就本末倒置了,是天台三觀符合《楞嚴經》的義趣,是《楞嚴經》來印證智者大師的,而不是佛要講智者大師的三止三觀。所以天台的三止三觀符合《楞嚴經》,最開始從是漸修安立聖位,到這裡總結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前面講三增進故到十地,這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看到這段經文,從初乾慧地通為基本為一位,十信到四加行,加十地為五十五位,是以前面位次為因,以等覺為果。等覺是如來逆流,然後一般的菩薩又順行而至。「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順法性流而入果海,因果相接,所以叫名為等覺。十地是因位,等覺是果位。是這樣子。所以叫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華嚴》它不立信位,他就一開始他就是講:初發心時就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這部經它不一樣,因為它從三種漸次安立聖位,意思相同,但是跟《華嚴》的圓宗有點不太一樣。因為《華嚴》它是以十二因緣原是如來普光明大智願海,《華嚴經》它是這樣子,煩惱即菩提,這裡是安立聖位,安立聖位他煩惱要斷,斷了以後前進,原則上這個是有一點小不同,一個是修行上講你總得有斷證,《華嚴》它是位位圓融,他要講的就是一心,講的是無礙法界。所以他一開始一念信心他就安住,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果同時,憨山大師說:《華嚴經》上講因果同時,唯說稱性法門周遍法界,所以說即得菩提,他不說斷證;因為他的修行,他的功用,其實他背後就是他斷證存在。只是此經的意旨,這部《楞嚴經》的意旨是在逆生死流,所以就是次第入於一心,頓悟漸修,次第這樣修上去,《楞嚴經》經文說到:「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叫豎盡一心,豎就是講次第,橫它就是超越的意思。所以他用安立聖位,就差在這裡。看的人應該要知道,是有一點差別,實際上菩薩上面沒有差別,你次第跟圓融沒有差別,只是在修行上,所以佛安立聖位來告訴我們,他是位位勝進的,這個是菩薩的位次。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何謂等覺菩薩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9)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何謂等覺菩薩

悟顯法師 講述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等覺位的菩薩又可以叫做無垢地菩薩,亦名金剛心菩薩,《大智度論》上說:「諸佛等,故名為等覺。」

如來圓證一心,雖居果位,不捨因門,所以叫「逆流」。為什麼講「如來逆流」?就是發大慈悲心,也就是倒駕慈航來度化眾生,如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等,這是講「如來逆流」。

「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菩薩修行逆生死流,順法性流入於果海,因果相接,所以說「覺際入交。名為等覺。」前面是總結「因圓」,這裡是總結「果滿」,因此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入妙覺矣!菩薩是「順行而至。」而如來是逆流,如來他是逆流回來,也就是「倒駕慈航」。前面的菩薩是順著十住、十行、十迴向「順行而至。」順著修行到等覺。「等覺」於如來而言是逆流。


心賦註 (13) │永明智覺禪師

 



心賦註 (精彩節錄)

永明智覺禪師


註心賦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惺惺不昧。了了何虧。湛爾而無依無住。

一切法依虛空。虛空無所依。一切法依真智。真智無所依。

蕭然而非合非離。

祖師偈云。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一字寶王。演出難思之法海。

心為一字中王。經云。一句能訓誨八萬四千之國邑。又一切法中。心最為勝。萬象含於一字。千訓備於一言。如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識中。一明境唯識。捨離心外無境。一切境不離心故。二教唯識。成論本教。釋彼唯識說故。三理唯識。成立本教所說之理。分別唯識性相義故。四行唯識。明五位修唯識行故。五果唯識。求大果亦證唯識性故。

群生慈父。訓成莫測之宗師。

淨名經頌云。方便以為父。一切諸聖。皆從一心方便門入。得成祖佛。為人天之師。故華嚴經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以即心是故。所以疾證。又般若經云。以無所得為方便。心外無法。豈有得耶。是以菩薩親證自心。方能入世間幻化之網。自利利他。無有斷絕。是知十方如來。皆悟心成佛。故華嚴經頌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以經中所說西方阿彌陀等諸佛。皆是釋迦。如古釋云。以理推之。結成正義。皆我本師海印頓現。且法華分身有多淨土。如來何不指己淨土。而令別往彌陀妙喜。思之。故知賢首彌陀等佛。皆本師矣。復何怪哉。言賢首者。即壽量品中。過百萬阿僧祇剎。最後勝蓮華世界之如來也。經中偈云。或見蓮華勝妙剎。賢首如來住其中。若此不是歎本師者。說他如來在他國土。為何用耶。且如總持教中。亦說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現。謂毗盧遮那如來。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謂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閦如來。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如來。妙觀察智。流出西方無量壽如來。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法界清淨智。即自當毗盧遮那如來。言三十七者。五方如來。各有四大菩薩在於左右。復成二十。謂中方毗盧遮那如來四大菩薩者。一金剛波羅蜜菩薩。二寶波羅蜜菩薩。三法波羅蜜菩薩。四羯磨波羅蜜菩薩。東方阿閦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薩埵菩薩。二金剛王菩薩。三金剛愛菩薩。四金剛善哉菩薩。南方寶生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寶菩薩。二金剛威光菩薩。三金剛幢菩薩。四金剛笑菩薩。西方無量壽如來。亦名觀自在王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法菩薩。二金剛劍菩薩。三金剛因菩薩。四金剛利菩薩。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業菩薩。二金剛法菩薩。三金剛藥叉菩薩。四金剛拳菩薩。已具二十五。及四攝八供養。故成三十七。言四攝者。即鈎索鎖鈴。八供養者。即燒散燈塗華鬘歌舞。皆上有金剛。下有菩薩。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種子。皆是本師智用流出。與今經中海印頓現大意同也。問。若依此義。豈不違於平等意趣。平等意趣云定即我者。依於平等意趣而說。非即我身。如何皆說為本師耶。答中平等之定。乃是一義。唯識尚說一切眾生中有屬多佛。多佛共化以為一佛。佛能示現以為多身。十方如來一一皆爾。今正一佛能為多身。依此而讚本師。又本師者。即我心耳。我攝歸自心。無法不備。豈止佛耶。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最新開示: 萬法皆空 因果無生

 



悟顯法師最新開示: 萬法皆空 因果無生

 

《宗鏡錄》: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相無為。無生無滅。令人信解。甚為難有。甚為希有。若少有所得。與佛法僧諍。入於邪道。不聽出家受戒。飲一盃水。當知經明無生外用。以顯妙理因果無生。是則不了一體三寶常住。不聽出家。言不聽者。若不解此。戒不具足。

 

同修們看到這一段,就知道我曾經講過,萬法皆空,因果無生的道理,這個道理與大師所說完全一樣,與諸佛如來所說相同,合於如來第一義諦,為什麼說萬法皆空,因果無生,有熏習大乘佛法的同修,第一句大家都能懂,但是因果無生的道理就需要再深入了解,

 

大家一般都認為,因果明明是生滅循環不停,為什麼說無生,諸佛菩薩在大乘經論中告訴我們,因為因果不相知的緣故,簡單講正是因為生滅,所以因非是果,果非是因,所以說不相知,不相知故,生起非是滅去的緣故,所以說諸法是無生的道理,

 

無生是什麼,無生不是斷滅的,不是不生,是雖有出生一切法之名,而無生一切法之實,所說只是假名,從此我們了達「萬法當體即空,因果理即無生」,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無生。

 

《宗鏡錄》又說:一剎那起。名一眾生。即起即滅。名為一期。念念之中。恆起三毒。即當劫盡三災。三毒貪為首。三災火為端。以不思議止觀。觀此三毒。一念貪心。無有起處。即是一唾劫火而滅。了念成智。即是一吹世界而成。乃至一切不思議希有之事。但達一念無明心。成諸佛智。無有不洞曉之者。若不解此。非唯不聽出家。一切萬善。皆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

  

所以如果不達佛法的道理,不算是出家人,也就是說你沒有了達諸法實相,這個不算是出家,而且所做的一切善法都不算圓滿,因為不知道佛法根本,所以佛法以心為本,以因緣為宗,如果不能了達諸法唯心,因果無生的道理,那學佛都白學了。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 恭祝藥師佛聖誕】應當作佛的決定權在自己

 

恭祝藥師佛聖誕-農曆九月廿九



稽首東方滿月界,微妙正覺藥師尊,

三祇果滿不思議,十號名稱無等倫。

二六願門因地發,百千相好果中圓,

慈悲海闊測難量,功德山高讚莫盡。





 【恭祝 藥師佛聖誕應當作佛的決定權在自己

悟顯法師 開示 



你想想,現在回想你小時候,是不是如在目前?我們同修的年紀比較輕,有三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紀大一點的五、六十歲,你想想是不是就像昨天的夢境一樣,猶如昨夢,這麼一瞬間幾十年過去了。


你再想想你的未來還有多少的日子?縱然現在醫療確實發達,平均壽命也都提高了,你六十歲了,你還有幾年?五十年來都是這麼一瞬間的事情,何況你只剩二十年,想到這裡你會覺得有點恐怖。


夏老居士講的:「此等閒伎倆。何能敵生死。」自己縱然是事業有成,但是道業卻沒有任何的功夫;縱然有個地方住,退休有了錢,你還是沒有真正了脫生死的能力。


年紀輕的人,他要面對的不光生死的問題,還有他現前的工作問題、居住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他要面對。縱然你處理得很好,或是處理得不好,跟你成佛也沒什麼太大關係;你年輕創業成功了家財萬貫,跟你成佛也沒什麼太大關係。我反而還要勸你少造業,有了錢不要造業,多做護持正法的事情,少去應酬,吃這些葷食,應該說禁止吃,佛弟子是不吃葷食。

 

所以你看看自己這一生這樣過來,「若諸有情當作佛」,你是不是真正發願要作佛的人?你是不是真正這一生要來好好皈依佛門的人?自己在問自己的時候,有時候你的下意識會欺騙你自己,都說是啊,但是你再看看你的行為,其實不是。再看看你罣礙的事情,你把什麼東西擺在第一位,是把佛教擺在第一位,還是把你世間事擺在第一位?這樣就可以考核出你是不是真正想要成佛,想要學佛有成就。

 

所以「若諸有情當作佛」,你是不是應當作佛的那一位有情眾生?這個應當、不應當並不是佛來看,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說應當作佛是決定在你,不在釋迦牟尼佛這裡,也不在阿彌陀佛這裡。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第298 精彩節錄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霜降】真善友

 



【霜降】 202210月23日  農曆九月廿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霜降持名萬事休。光陰迅速又殘秋。

金風吹落梧桐葉。寒月照空露地牛。

當體廓開天地靜。靈機透脫不須求。

微塵剝破彌陀現。始到蓮邦彼岸頭。





真善友

悟顯法師開示:



所以你們交朋友要會交,不要交一些帶去造業的,帶去墮落的,帶去殺生的,教一些讓人起世間意的,這個不是善友;跟你講話講幾句都是講到世間法去,這個不是善友。

 

是要能夠回到佛法來,回到佛法裡面來還特別指淨土法門,所以佛說此人真善友,這種人可以親近,他可以幫助你了生死,他也許不是跟你講好話,講的話你都不愛聽,那這個人是善友。

 

你忘記念佛他提醒你,你懈怠他會罵你,這個是善友!

 

如果你懈怠,你旁邊的人還鼓勵你懈怠,鼓勵你放逸,那這個人不可以親近,這個不是好人,不是善知識。

 

所以善知識他是提醒你讓你提起正念,這個才是對的,能幫助你了生死的,這個才是對的,而不是幫助你起世間意。

 

你起世間意,起到後來就是輪迴六道。所以說「佛說此人真善友。」

 

你要真正遇到這樣的人,那可以親近,可以跟他往來,沒有的話沒關係,交朋友不必將就,交朋友要交同參道友,不要交一些帶你去吃肉喝酒的,或是殺生造業,起世間意,在你碰上問題的時候他可以用佛法來開導你,教你要放下,教你要求出離,這個是對的。

 

尤其在你臨終的時候,有善友助念那是最好,有善友能夠提攜你那是最好,提攜你就是包括「提醒」,還有一個提醒人,提醒正念;「提攜」,提攜就是能夠給你講佛法,讓你能夠安安穩穩地走,能夠護持你這個助念,沒有任何的障礙,這個是善友,這是好的。

 

臨終就怕碰到惡友,還有人臨終時自己把善友趕走的,就是有這種人。


所以前面講到的,你是不是真正信佛?你到臨終的時候,人家幫你助念,人家叫你念佛,你還把他趕走,你還講說那些對我沒有用,對我的病情沒有幫助,那就沒轍,你大概就是福德因緣不夠,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沒有往生之份。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29)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四無量心

慈與悲。喜與捨。四無量。稱聖者。

「四無量」「慈」、「悲」、「喜」、「捨」是四種菩薩行。是沒有界限、數量、時間上的差別,所以名為「四無量」。
「慈」的定義是「給與一切眾生快樂」。
「悲」的定義是「拔一切眾生之苦」。
苦是指「逼惱身心」。
苦的種類,佛說有「三苦」:苦苦、行苦、壞苦。
又有所謂「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喜」是隨喜心。見任何一類的眾生,尤其是同類的人,遇有離苦得樂、稱心滿意的樂事時,自己從心深處升起喜慶歡悅之心。這可以調伏眾生的妒心。
第四說到「捨」了。對於無苦、無樂或有苦、有樂的眾生,了無憎愛之情的執著,叫「捨」。
有時候在慈、悲、喜、捨之上,又加一「大」字。是指菩薩於無我、同體無異境界上的圓滿之心。所以六度之行必須再加入四無量心,才圓滿成就為菩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