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攝心為戒  │拜願開示14–6

 


攝心為戒

悟顯法師 開示

今天是一個值得懷念、值得紀念的日子,也就是母親節,首先祝福所有的母親道業增進,永脫輪迴。做為一個學佛的修行人,你為人父母,在過母親節的時候,自己就要提起觀照。在團圓吃飯的時候,你要想到,這些世間的家親眷屬,只是緣生緣滅,因緣具足,聚會在一起;因緣散了,各自分離,所以在這當中,要能永斷貪欲,永斷世間這些愛欲的想念,才是一個學佛人的樣子。

妳在家當一個媽媽,妳自己就要知道,這些兒子、女兒妳不可以在意,為什麼?因緣所生。所謂「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緣起緣滅啊,在這當中要用功,要提起這樣的一個覺照,不要貪著。妳在洗碗盤的時候,妳要知道,洗濯垢汙,顯明清白,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法器,來學佛法;妳在切菜的時候,應當觀照,以智慧刀,斷除煩惱,斷除對於世間、對於家人的這一份貪愛之心,這一份罣礙之心,世間人說好聽叫「關愛」,實際上就是「罣礙」,所以天下媽媽幾乎都是一樣的執著。

所以妳在切菜的時候、妳在煮飯的時候,要以智慧火,烹煮淨法之食,以滋養法身;妳在掃地、妳在拖地的時候,當除心地本無之垢;妳在為家人洗衣服的時候,要知道除去俗服,著淨法服,所以念念在道,處處攝心。祖師大德教我們的「攝心為戒」。

什麼叫「攝心」?一切法都銷歸自性,這叫攝心,以此才稱之為「戒」,不是立相住心,你去著相,你著世間相,這不叫戒;你著禪定,這也不叫做戒;你著戒相,那更不叫戒,所以佛教我們攝心為戒,攝一切法皆歸自性,做一切事的當中,無不銷歸自性,無不斷除煩惱,這叫攝心為戒。因戒能生定,你對於世間就不執著了,什麼樣的境界來你都不動心,你都不會起貪愛想、不會起煩惱了,這就是定。因定發慧,這慧就是般若智慧,煩惱永斷,不復更起,心即是境,境即是心,也沒有不動妄想之念,那更不會再起諸妄想,所以這叫慧。

所以佛告訴我們要攝心才叫做戒,攝一切法皆歸心性,不是修禪定,不是立相住心、調呼吸,那只是一個方便接引的手段,並不是究竟,並不是真正的無漏之學,所以為什麼講「此則名為三無漏學」,最重要的「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要攝一切法銷歸自性,這才叫「攝」,才叫做「戒」。

我們講菩薩戒,跟你說的「光明金剛寶戒」,你要能了達,這就是「攝心為戒」,從此戒能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才是真的無漏。如果你只是調調呼吸,不明心性、不明眾生本有的智慧德相,你修的這個戒、定、慧叫有漏,不是真正的無漏之學。縱然你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甚至你證阿羅漢,仍舊是有漏,都不算是真正的無餘涅槃,不是真正的無漏之學。所以你在生活當中,吃飯、穿衣、掃地、洗衣,要能夠這樣觀照;你做菜給家人吃,與家人聚會等等的,都應當提起觀照,觀察這個世間緣起緣滅,緣起緣滅的當下唯是真如自性,沒有別法,所以不隨境界而轉,不隨妄想而流,才能算是持戒,才能夠算是一個真正修行人。

為什麼我們用今天這一點時間,跟你們講攝心之法,做為送給妳們母親節的禮物,要做一個解脫的母親,不要做一個愛欲的母親,一個迷惑顛倒的母親,這沒有用還是輪迴。所以妳要能夠如是觀照,在家人聚會的時候,在為家人煮飯的時候,為家人洗衣的時候,在打掃家裡的時候,都要知道,甚至現在有的是職業婦女,很辛苦,白天工作,晚上也要照顧家庭,妳要知道,妳在工作的時候,要行道—行於菩提之道,不是為妳的兒女、為妳的世俗事在那裡忙亂,妳心念一轉過來,妳就念念在道,處處都是道場。

以上希望你們能夠提起觀照,要知道這才是攝心之法,從此法能生定慧,能成無漏之果,所以一切法無不銷歸自性,這才是佛門裡面講的「攝心為戒」。

最後還是要跟大家說,家人聚會一定要吃素,妳要想到,妳是別人的母親,這些眾生也是別人的母親,甚至是你過去父母,甚至是未來諸佛,你不可以殺牠,你不可以吃眾生的肉,如果你吃了,你是犯菩薩戒,你沒有大悲心,你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還是要提醒大家。因為我如果不講,我如果不要求,你們就會放逸、就會懈怠,甚至會隨著世間的情欲而去,世間的家親眷屬就會告訴你,哎呀!你看沒有關係啊,我今天花了這麼多錢來請妳,媽媽妳就吃一點吧!妳就造一點業吧!沒有關係啊!妳心裡面想說這是兒子一片苦心,希望妳下地獄、希望妳還債,好吧!妳就隨順他啦,那受果報的是妳。所以真正孝順,在母親節,在父母生日的時候要吃素,要請你的家親眷屬吃素,請你的長輩吃素,不要讓他再造殺業,不要在這大眾共業的節日當中,你與大眾一同而造殺業。所以你想要轉變,要在共業當中有別業,就在這些我們所謂的大節日當中要能夠素食,從這裡開始,從這裡做一個回頭,做一個轉變。

以上是我特別跟大家說明的,希望你們在這個重要的節日當中,能夠素食,或是你的父母已經不在,你也能素食,為他來迴向,為他來資福,來修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希望你已故的家親眷屬、你已故的父母能夠聽聞佛法,能夠脫離惡道,甚至能夠往生淨土,圓滿成佛,以上才叫做是真正的孝順。

希望大家能夠從生活上去觀照,從日用平常當中收攝身心,收攝身心不是叫你住在你身上的哪一處,《楞嚴經》不是這麼教的,為什麼?因為你「住成心所住,不能獲圓通。」所以叫你銷歸自性,在這生活當中用功,提起觀照,念念在道。

以上是我在母親節給你們的禮物,希望你們能夠永脫輪迴、永斷愛欲。




【心經白話述義】31 ─眾生本來是佛,為何迷惑顛倒成眾生?

 



眾生本來是佛,為何迷惑顛倒成眾生

悟顯法師   開示:

十二因緣講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無明即是動念而有,這是講眾生如何迷失本來,起惑、造業、動念,然後就入胎,人在胎中第一個七天叫「名色」,名色慢慢的就「六入」就長成有六根,具足六根開始就有感知,就有觸受;碰到貪愛的,碰到境界它就「愛」;愛以後還想要就叫「取」,取了以後還想佔有叫「有」,因為你有「愛、取、有」,所以造成了「生老病死」,這是苦諦跟集諦。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 惠炬法師 (4)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北齊惠炬法師。幼而厭俗。長業華嚴。十五六年。於道場中。六時禮旋。晝夜誦持。初無懈歇。於寐夢中見一童子。自稱善財。告惠炬言。師既能研精華嚴。欲究佛境。明日向南來。與師聰明藥。令師得悟經旨。惠炬明朝具陳諸僧。遂香湯洗浴。身服淨衣。手執香爐。歸命三寶。願所尋求。必獲如夢。即與童子南行。心口專志。恆念文殊。緣路數里。忽見一池。方圓半里。雜花匝岸有菖蒲。意菖蒲是聰明藥。爰命從童入水採之。忽獲一根大如車軸。歸寺丸合。纔服棗許。使覺輕安神爽。日誦萬言。因獲精解華嚴。造此經疏十餘卷。講經五十遍。

悟顯法師 開示:大乘佛法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大乘佛法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悟顯法師開示:


之前跟大家說,佛法是先有大乘,大乘是一切善法的基礎,這是在《華嚴經》上看到的,祖師說華嚴是佛教的最根本法。

 

在《勝鬘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也講到:

 

佛告勝鬘:「汝今更說一切諸佛所說攝受正法!」

勝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即白佛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訶衍。何以故?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增長。是故世尊!住於大乘攝受大乘,即是住於二乘攝受二乘、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

 

依照經典所說,佛教是先有大乘法,我們住於大乘,學習大乘佛法,就自然能夠圓滿攝受,並且具足世間出世間善法,不用擔心不圓滿。

 

現在有些佛弟子,雖然學佛出家,但是心不信佛,誤以為直接學大乘佛法,沒有基礎,殊不知大乘佛法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學佛要依止大乘了義經典,不要聽信不正見人所說,以致於最後葬送自己的法身慧命,希望大家真正信佛,老實念佛,深信大乘,深信淨土,心不退轉。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 佛馱跋陀羅大師 (3)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東晉沙門支法領。幼年出家。心行精志。悲嘆能仁滅後正教淩替。乃往西天詢求聖典。行至于闐。忽遇西來三藏一乘法主佛馱跋陀羅。此云覺賢。釋迦種姓甘露飯王之裔孫也。是大乘三果人。即當第三地菩薩。將華嚴梵本三萬六千餘偈來。若於經中有所不通。即昇兜率。請問彌勒世尊。法領哀請三藏慈降震旦流通華嚴。依請而來京師安置。行坐不與凡同。或於窗牖間。出入無礙。同住諸僧。悉皆驚異。咸謂之魔。眾僧遂問三藏曰。法師得過人法耶。三藏對曰。吾今已得。諸師乃集京城僧眾。作法羯磨。而欲檳棄。而三藏遂攝衣缽昇空。現諸神變騰身。坐飛南往揚洲。如鳥翔空。舉僧愕悔。不可復追。以義熙十四年三月十四日。於建業謝司空寺。造護淨法堂。翻譯華嚴。當譯經時。堂前忽然化出一池。每日旦有二青衣。從池而出。於經堂中。洒掃研墨給侍。際暮還宿池中。相傳釋云。此經久在龍宮。龍王慶此翻譯故。乃躬自給侍耳。後因改此寺為興嚴寺。同翻譯沙門惠業惠嚴惠觀等。從三藏筆授。昊郡太守孟顗。右衛將軍猪叔度等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譯畢。後至大宗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與梵本再校勘已。宋主請求那跋陀羅三藏講此經。三藏恨以方音未通。不盡經旨。乃入道場請念觀音。未盈七日。遂夢易漢首於梵頭。因即洞解秦言。時號換頭三藏是也。佛馱跋陀羅三藏。初至關中。問鳩摩羅什法師曰。汝所譯經論云何。什曰。法華維摩等經。中十二門等論。三藏曰。如君所譯。未出人度外。何足廣置大名。時關中盛稱三藏。為大論師。他日秦主姚興。請三藏於東宮持論。座下學士三千餘人。釋有生肇融叡等。儒謝靈運費長房等。皆莫敢舉問。什公乃抗聲問曰。君以云何為正見。三藏曰。謂見一切法空。什曰。既空何所見。對曰。見空可非無見。什曰。空可見否。三藏曰。空不可見。什又問。君以云何破色空。三藏曰。色無自體。聚眾微以成色。折色至微。所以色空。什曰。君以折色至微令色空。當云何復破極微空。三藏曰。眾人皆以方分。分之明極微空。吾意不然。什曰。於意云何。三藏曰。由一微故有眾微。由眾微故有一微。微無自性。何折之有。什公聞此。茫然不知是何言說。遂不復問。時眾皆莫達三藏一乘深旨。又宗輔什公乃謂。三藏無答。於是休論。三藏歸院已。生肇寶雲等。又詣問欲決前義云。什公未曉所談。三藏曰。此義難了。吾言甚易。什自懵耳。什後又自問亦如前。答終莫之究。幽貞問。此什公論錄於一乘。有道形沙門。欲同窺一乘之論。俱聞三藏之說故。附出此中。 

【國際素食日】學佛就是要吃素

 



學佛就是要吃素

悟顯法師 開示

今天再來跟大家講一講,為什麼三淨肉不能吃?所謂的三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三個條件。那麼實際上這是佛教我們反觀,反觀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導學佛人要吃素,因為肉食本身就不清淨。你看人的這個色身九孔常流不淨物,何況是畜生身,怎麼會是清淨的呢?所以佛就教你反觀,反觀看看這些肉有沒有符合這三種條件的,如果有,那就叫清淨;如果沒有,那這個就不能吃。


實際上,世尊不是在叫你找肉吃,是叫你吃素,這是世尊很善巧的一種手段,教人家反觀,所以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那麼有些人還會有這樣的疑慮,甚至曲解了三淨肉本來的一個用意,認為說這個眾生死的時候我沒看到,我沒聽到,那是老闆殺的,不是我殺的,他就可以買這個魚啊、豬啊等等的這些肉來吃,這是對三淨肉的一種曲解,因為肉本身就不淨,人身上九孔常流不淨物,何況是這些肉食。


我那天想到有一個現實的例子,就是我們的同修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這個例子剛好跟三淨肉有關,我今天講來給你們作為一個公案。我們的同修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我們道場,他就去市場買菜,那時候他也還沒有吃素,才剛開始接觸佛法。那麼市場裡面賣魚的攤販就跟他招呼說,你趕快來跟我買魚,我這裡今天剛進來新鮮的活魚,這拿回去現殺了以後特別新鮮,做相關菜餚都特別好,魚攤販就這樣講。


我們同修因為初學佛,他就很老實地告訴老闆說我學佛了,我們的師父講過,這活的不能吃,而死掉的肉要符合三淨肉,所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老闆就告訴他,好,那你先去別的地方買菜,等一下再回來看看。於是他就去別的攤子買菜買水果,一回來又回到了那個魚攤,老闆就跟他說你的魚好了,就剛那隻魚。發生什麼事呢?老闆幫他殺掉了。所以你看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最後這隻魚還是死了!難道你不見不聞嗎?


你剛看到的時候牠是活的啊,牠在游的時候、牠在動的時候還會發出聲音啊,你知道牠是活的,可是你一轉頭,這老闆為了賺錢,你可能想吃魚,或是家裡面的人想吃魚,那這隻魚就得死了,那豈不就是為你殺生了嗎?你看到這隻魚,你不知道這眾生已經死亡了嗎?你不見不聞嗎?

 

所以為什麼說三淨肉不能吃,因為第一個沒有肉是清淨的;第二個這世界上沒有任何的肉食可以滿足三淨肉的這三個條件,為什麼?因為你但凡看到這個肉食,你就知道這曾經是雞、是豬、是畜生,牠曾經是活的,但是因為你貪口腹之欲的關係,所以牠死了。這個就是但凡見到肉,你就知道牠已經被殺了,所以說佛教我們看,你看到肉的時候,有沒有肉是符合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基本上是沒有的,沒有符合這些條件。全天下的肉,這眾生身上的肉割下來,這眾生多半都是死亡的,縱然沒死,也是非常地痛苦,你是惱害眾生,就像有的把熊取熊膽、取膽汁,這熊沒死,但是活得非常痛苦,這都是惱害眾生,用這種殘忍的手段去讓牠活著,這是惱害眾生。所以說不得殺生,教我們要護生,護生就是去愛護眾生,你不可以讓牠活得很痛苦。




後來這位同修就改吃素食了,我講的這個是真實的公案,確有此人,也就在我身邊發生的事情。所以一般你在外面看到的、聽到的,說三淨肉的這個問題,實際上很多都是因為佛法傳久了,我們佛教有一句話講:「法久成弊」,人家就對三淨肉的這事情誤解了。

 

實際上,世尊開出這三個條件,是為了讓你吃素,不是教你去找肉吃,這是世尊的好心。但是因為你的欲望大過你的願力,才會曲解如來真實義,或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但凡你看到肉,你就知道這眾生已經死亡,或是活得很痛苦,那你就要起常住慈悲心、佛性孝順心,應該要改變你的飲食習慣。

 

有人會覺得來我們精舍,我們都教人家要吃素,他沒有辦法。剛開始你沒有辦法,你可以漸次來改,因為這是對你真正有幫助。就像一個人生病,醫生總是會告訴他,這個太油的不能吃、太辣的不能吃,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他的病趕快好起來。眾生心裡不慈悲,沒有慈悲心,甚至有殺心,這就是眾生的病,所以如來就像大醫王一樣,以大智慧力教導眾生應該素食,目的是為了消除你沒有慈悲心的病,消除你好殺戮,或是多瞋的這種毛病。

 

我們應該放下自己的口腹之欲,隨順佛陀的教導,所以為什麼特別講這三淨肉不能吃,因為有些人對於「三淨肉」還是曲解的,或是錯解的。我們再講一次,這三淨肉是釋迦牟尼佛為了讓你吃素,而教你去反觀,看有沒有肉是符合這三種條件的,正確答案是:沒有,所謂「世無如是肉。是故不應食。」沒有肉是符合三淨的標準,這世間沒有。所以但凡知道、但凡看到這魚啊、肉啊等等的這些葷腥,你就知道眾生已經因為你的口腹之欲,或是因為你的問題而死亡了,你這樣子持戒,持得不好、不圓滿,你這樣學佛沒有學到根本上去。為什麼說沒有學到根本上,因為大乘菩薩戒的根本戒是「不殺生戒」,這是佛門的第一大戒。


 


佛教的第一大戒,就是「不殺生戒」,後面的雖然都是十重戒,含有四重戒在裡面,所謂不殺、盜、淫、妄這四重,雖然各個都重要,但是重中之重,在菩薩戒來看是不殺生戒。希望大家能善解如來真實義,能夠正確來理解釋迦牟尼佛講三淨肉的一個用意。

  

講三淨肉的用意就是要告訴你,這世間的肉不能吃,教你要吃素,這你一定要知道。希望大家能夠如理思惟,如理觀察,我今天把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真實公案講出來,你看他去市場這麼跟賣魚的販子一講,這魚反而死亡了,他雖然不在場,可是實際上他就是看到了、就是見到了,很清楚地這魚是因他而死,他也看到牠從活到死。所以這三個條件是教我們反觀,教我們要吃素,而不是教你找肉吃,你一定要清楚。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文殊菩薩出家紀念日】瞻察文殊 趣向佛慧

農曆十月二十  文殊菩薩出家紀念日


文殊菩薩贊  

誰之智慧,離二障雲,猶如淨日極明朗

所有諸義,如實觀故,胸中執持般若函

諸有於此,生死牢獄,無明暗覆苦所逼

眾生海中,悲同一子,具足六十韻音語

如大雷震,煩惱睡起,業之鐵索為解脫

無明暗除,苦之苗芽,盡皆為斷揮寶劍

從本清淨,究竟十地,功德身圓,佛子最勝體

百一十二,相好莊嚴,除我心暗,敬禮妙吉祥




瞻察文殊 趣向佛慧

 悟顯法師 開示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這是彌勒菩薩他說,佛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的殊勝妙好。「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這是讚佛的神力以及智慧稀有,放一白毫淨光照無量國,我等大眾見此,得未曾有,請佛子文殊師利菩薩,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這是彌勒菩薩以偈頌,再請文殊菩薩為大眾說明。所以你看裡面的經文,他說:「四眾欣仰。瞻仁及我。」瞻仰文殊菩薩以及彌勒菩薩,大家都想知道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放斯光明?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佛子時答。」佛子就是指文殊菩薩。請文殊菩薩「決疑令喜」,能夠為我們作解答,令大眾歡喜,這樣可以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佛放光到底是何原因?是要做什麼?所以叫「何所饒益。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是說佛入無量義處三昧。「為欲說此。為當授記。」是要說諸佛的境界,還是要說授記之法。所以「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在光中現種種的瑞相,及見諸佛,彌勒菩薩知道此非小緣。所謂「法不孤起。仗緣乃生。」他看到這樣的一個現象,知道這個因緣非同小可,所以請文殊菩薩為我們說明。「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這「仁者」就是指文殊師利菩薩,四眾弟子以及我們現前的大眾,「瞻察仁者。為說何等。」是希望文殊菩薩為我們說明。

 


為什麼一直強調文殊菩薩呢?因為你聽《法華經》要瞻察文殊,必須以大智慧方能契入,所以你應當「瞻察文殊」。以智慧為前導,才能契入《法華經》,得法華三昧。這裡經文為什麼一開始是以文殊菩薩作為最基礎的回答,來為大眾分別解說放光獻瑞的原因,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學《法華經》要以般若為前導,以智慧為前導,所以叫瞻察仁者—瞻察文殊。你們大眾要學習《法華》,要懂得瞻察文殊,瞻察文殊就是用般若智來觀察,以大智慧來觀察。你現在沒有大智慧沒有關係,就是把你的小乘知見給放下,這就是趣向佛慧,這就叫做「大心凡夫」,你才能夠真正解得一乘了義。


悟顯法師 妙法蓮華經今解 序品第一 第五講 (精彩節錄)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 僧 靈辨 (2)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魏朝并洲僧靈辨。童子出家。精心佛乘。專以花嚴為業。時未有疏論。每思玄旨請益無所。於是嚴飾道場。頂戴華嚴。晝夜行道。六年有餘。步步流血。哀請文殊加被。誓通奧典。克誠無替。忽於一夜。感見童真。及明朗悟華嚴法界七處九會。即入微定。咬若當時。猶歷目睹耳聽心領。昔所未了。今無不通。遂於彼洲西縣兄山中。造華嚴論一百卷。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 無著菩薩與天親菩薩 (1)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此傳本花嚴疏主藏公門徒僧惠英。集為上下兩卷。今予鄙其事外浮詞蕪於祥感。乃筆削以為一卷。俾有見聞於茲祕乘。生難遭想。各勉受持。

西域無著菩薩弟天親。少習內氏。長通五部。初業小乘。造小乘論五百部。無著愍其聰頴未發大心。深媚小法非議大教。遂方便示疾。使人呼而誘進之。為其廣說病之因業。天親遂以兄之受持維摩法華涅槃華嚴等經。抗聲轉誦。無著凝聽。且憙且悲。天親覽經數辰。方獲信悟。深敬華嚴一乘。是諸佛境界。遂捨小師大。深自悔咎。欲以利刀斷舌為謝前過。無著誡之曰。向以汝口激揚權教。毀斥真乘。今還以汝口。讚美真乘。自滅深累。何斷舌為。天親於是入山。受持花嚴。後造十地論。有所不通。來問無著。無著未通。昇知足天。請訣慈氏。論纔絕筆。地大震動。論放光明。照數百里。舉國慶異。廣如無著傳中說。

問。悟道明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云何說其行相。| 宗鏡錄 卷三─3

 



宗鏡錄卷三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問。悟道明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云何說其行相。


答。前已云諸佛方便。不斷今時。密布深慈。不令孤棄。已明達者。終不發言。只為因疑故問。因問故答。此是本師。於楞伽會上。為十方諸大菩薩。來求法者。親說此二通。一宗通。二說通。宗通為菩薩。說通為童蒙。祖佛俯為初機童蒙。少垂開示。此約說通。只為從他覓法。隨語生解。恐執方便為真實。迷於宗通。是以分開二通之義。


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乃至緣自覺趣光明輝發。若親到自覺地。光明發時。得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開。分明照境。驗象真體。終不摸其尾牙。見乳正色。豈在談其鵠雪。當此具眼人前若更說示。則不得稱知時名為大法師。實見月人。終不觀指。親到家者。自息問程。唯證相應。不俟言說。終不執指為月。亦不離指見月。


如大涅槃經云。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敕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


善男子。王喻如來應正遍知。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是諸眾生聞佛說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次第相續。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常色。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說色名為佛性。譬如真金。質雖遷變。色常不異。或時作釧作盤。然其黃色初無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質雖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色為佛性。乃至說受想行識等為佛性。又有說言。離陰有我。我是佛性。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非不說象。說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


善男子。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我不離我。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而實無我。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鬚臺。合為蓮華。離是之外。更無別華。


又佛言。善男子。是諸外道。癡如小兒。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與樂。淨不淨。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生。實非實。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計有常樂我淨。而實不知常樂我淨。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耶。答言。猶稻米粖。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鵠。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淨。


善男子。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於外道。夫真實諦者。宗鏡所歸。未聞悟時。不信解者。所有說法。及自修行。皆成生滅折伏之門。不入無生究竟之道。


如菴提遮女經云。爾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為生所留者否。答。曰有。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者是也。


又問曰。頗有無知不識生性。而畢竟不為生所留者否。


答曰無。所以者何。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雖在不安之處。而安相常現前。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種勝辯談說。甚深典籍。而即是生滅心。說彼實相密要之言。如盲辯色。因他語故。說得青黃赤白黑。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


今不能見諸法者。亦復如是。但今為生所生。為死所死者。而有所說者。乃於其人。即無生死之義也。若為常無常所繫者。亦復如是。當知大德。空者亦不自得空。故說有空義也。故知能了萬法無生之性。是為得道。


大般若經云。佛言善現。以一切法。空無所有。皆不自在。虛誑不堅。故一切法。無生無起。無知無見。復次善現。一切法性。無所依止。無所繫屬。由此因緣。無生無起。無知無見。


華嚴經云。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在。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心迴向。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


是以不了唯心之旨。未入宗鏡之人。向無生中。起貪癡之垢。於真空內。著境界之緣。以為對治。成其輪轉。若能返照。心境俱寂。


如諸法無行經云。若菩薩見貪欲際。即是真際。見瞋恚際。即是真際。見愚癡際。即是真際。則能畢滅業障之罪。乃至凡夫愚人。不知諸法畢竟滅相。故自見其身。亦見他人。以是見故。便起身口意業。乃至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則不見一切法。若不見一切法。於諸法中。則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則自寂滅。


不思議佛境界經云。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否。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於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童子。空豈是有法。而言於中。有貪瞋癡。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貪瞋癡。亦是有。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貪瞋癡。復云何有。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以言說故有。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如佛說比丘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於生起作為諸行之法。應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此亦如是。若無有空。則於貪瞋癡。無有出離。以有。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


中觀論偈云。從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從非法不生。法及於非法。


直釋偈意。法即是有。如色心等。非法是無。如兔角等。若從法生法。如母生子。法生非法。如人生石女兒。從非法生法。如兔角生人。從非法生非法者。如龜毛生兔角。


故般若假名論云。復有念言。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佛法即一。非是無邊。是故經言。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謂何。即無所得。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是故一切。無非佛法。云何一切。皆無所得。


經云。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云何非耶。無生性故。若無生即無性。云何名一切法。於無性中。假言說故。一切法無有性者。即是眾生如來藏性。


龐居士偈云。劫火然天天不熱。嵐風吹動不聞聲。百川競注海不溢。五嶽名山不見形。澄清靜慮無蹤跡。千途盡總入無生。


故知諸法從意成形。千途因心有像。一念澄寂。萬境曠然。元同不二之門。盡入無生之旨。


所以傅大士行路難云。君不見諸法。但假空施設。寂靜無門為法門。一切法中心為主。余今不復得心原。究檢心原既不得。當知諸法併無根。


又無生有二。如通心論云。一法性無生。妙理言法。至虛言性。本來自爾。名曰無生。二緣起無生。夫境由心現。故不從他生。心藉境起。故不自生。心境各異。故不共生。相因而有。故不無因生。亦云。一。理無生。圓成實性。本不生故。二。事無生。緣生之相。即無生故。


止觀云。若釋金剛經。即轉無生意。度入不住門中。種種不住。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等布施。雖諸法不住。以無住法住般若中。即是入空。以無住法住世諦。即是入假。以無住法住實相。即是入中。此無住慧。即是金剛。三昧。能破盤石沙礫。徹至本際。


又如釋迦牟尼入大寂定金剛三昧。天親無著論開善廣解。詎出無生無住之意。若得此意。千經萬論。豁矣無疑。此是學觀之初章。思議之根本。釋異之妙慧。入道之指歸。綱骨曠大。事理具足。一解千從。法門自在。


故知一切諸法。皆從無生性空而有。有而非有。不離俗而常真。非有而有。不離真而恆俗。則幻有立而無生顯。空有歷然。兩相泯而雙事存。真俗宛爾。斯則無生而無不生。不住二邊矣。如古德頌云。無生終不住。萬像徒流布。若作無生解。還被無生固。



【心經白話述義】30 ─ 什麼是「十八界」?

 



什麼是「十八界」

悟顯法師   開示:

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單只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加起來就叫十二入,再加上眼識等六識,就叫十八界,這是世間法。



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拜願開示14–4

 


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悟顯法師 開示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降生南閻浮提,說法四十九年,教導我們學佛要了生脫死,就是從心性下手。佛法講的是內學,什麼叫「內學」?就是叫你轉心,心若能轉則同如來。

如果你的心轉過來了,所有的煩惱都能轉變,你的言行才是真正與道相應,這道就是真如實相;如果只是在事相上做功夫,在皮表上做活計的話,就像第六天的魔王波旬一樣,也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心底到底是個妖魔鬼怪,雖然表面是三十二相、是八十種好,但是他不明心性,終究不能成佛。

佛法修學亦復如是,一定是先明心,對於心性實相之理要先能夠徹底了達,從此悟後起修,所修的與理相應,所以叫「行能證解」,以行來證明你所解的完全正確,所以修行要轉心,要與心性相應。

佛法修學的大根大本在於真如實相,你對於真心本性能夠了解,那所有的法都通達,通達不是記問之學,通達諸法是你對諸法能放下,能識得它緣起性空,所以稱之為通達。從此萬緣放下,不再執著,身心寂滅得大饒益或大自在,這就是佛法給眾生的真實利益。

我們修行要從心性上下手,不然《華嚴經》說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佛門的早課,祖師大德總是教人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甚至佛在經上為我們開示,對心性明了的,你才能稱之為出家人。反觀末法,你對於真如實相不了解,對於心性不懂得,你解悟尚且沒有,更不用談證悟,那你不能算是一個出家人,你受人供養,你應當感到慚愧,因為你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你沒有依照佛陀的教誨,所以祖師大德諸佛如來的標準,告訴我們什麼樣是出家人,就是對於心性能夠明了。

所以從上古德,「從上」就是從以前到現在,這些祖師大德都是以心傳心,即使是淨土宗也不例外,淨宗講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觀經》說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叫你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統統都是指著明心見性這一條路。所以學佛念佛如果不見性,你做什麼事情都是外道,五戒十善是外道法,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見性,不管五戒十善是外道法、因果等法,乃至總總的八萬四千觀門,統統都是外道,只為你沒有見性的緣故,所以修行六波羅蜜,以般若為導,般若就是真如自性本具的智慧,能夠照破無明、照破煩惱,以此作為前導,然後再來談其他的五度,再來談其他的萬行。

修行很重要的就是祖師大德講的「以心為本」,淨宗祖師也跟我們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明心跟淨心這兩要,都無外乎能念佛,你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佛者就是眾生的本性,不假外求,不是西方真的有佛,也不是東方真的有佛,那個都是報化,是報身是化身,所謂「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所以只教人見自本心而已,這是佛法修行的基礎。

歷代祖師諸佛如來,東土西土的祖師都是這麼傳的,而傳到現在佛教變質了!變成只在做五戒十善,那你跟這些外道又有什麼兩樣。外道不明心性,二乘也不明心性,都是妄修善法、妄造惡業、妄受輪迴,妄想有涅槃可證,妄想有菩提可得,都是於無取證中,強立取證之境;向無解脫中強做繫縛,求個解脫也不對。所以佛法就是這麼殊勝,這就是大乘,你要能夠懂,大乘是從真如自性下手的,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性是根本,你念佛就是觀佛身,就是與真心本性相應,所以淨土法門,是從哪裡轉呢?從心地上轉,心若轉了,一切境界皆轉,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菩薩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淨明經》上說的。所以整個佛教裡面,講的就是要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你有佛知佛見,這才是學佛最基本的開示,始從因地終至涅槃,不離佛知佛見。

同修們要能夠知道,佛法修學怎麼來下手很重要,你不能只在事相上做功夫,持戒、念佛只都在事相上做功夫,不明心地,以為自己有做好了,實際上戒體忘失了,忘失戒體就是《華嚴經》講的「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眾生的本來面目,就是本源自性,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名魔業,都是輪迴業,所以這個道理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念佛也是一樣,如果念佛你不明心地,不知道彌陀即是自性,自性即是彌陀,所念之佛無有不離你當下這一念,能念之心當體即佛,能所不二能所消融,你如果不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層道理,縱然你一天稱名百萬聲也就是個外道漢,一樣是外道,所以念佛要明心性,不能只在數量上計較,縱然你帶業往生也沒有見性,所以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其他的這些法門統統都是外道法,這是達摩大師告訴我們的。

所以修行很重要,要明心地,明心地自然理事完全圓通,你不會執理廢事、執事廢理。實際上,會執事廢理的、會執理廢事的,都是對於心性不清不楚,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我今天再跟你們講得非常清楚,希望你們能夠領會,事相上的用功是讓你見性,不是漫無目的沒有宗旨地用功下去。所以你要除斷煩惱,就像你要抓賊一樣,你要知道賊在哪裡,那一般人不可能抓賊,就是找到煩惱以後,了知煩惱空性,你就能夠圓成佛道,所謂你要斷煩惱,你要知道什麼是煩惱;你要證菩提,你要知道什麼是菩提,這兩個非常地重要,你要是能夠明白,那你算是智慧打開了,這也是《楞嚴經》要傳達給我們的。

佛法要以心性作為基礎,不要只在事相上打轉,你事相上修到後來你就變成外道,修到後來到處碰壁、到處撞牆,為什麼呢?因為你會覺得煩惱越來越多,真的是所謂煩惱無盡,為什麼?因為你抓不到根本,抓不到修行的基礎在哪裡。所以修行,你要從心性下手,這心性不是另外一個東西,不是離開你現前這妄心之外,還有另外一物叫做真心、叫做本性,就像你作夢一樣,沒有離開你的夢境而有清醒的心。

真如本性在哪裡呢?所謂全妄即真,那你要怎麼見到它呢?只要識得這個虛妄的當下,本自空寂、本來寂滅,業性本空,六塵非有,心不隨境轉、不隨念走,等到習氣消盡的時候,自然能夠見道,見道以後能夠任取、能夠保任,先保而後任,最後把根本的這些習氣、業習種子給斷掉,自然圓成佛道。所以修行要知道,大乘有大乘的階漸,有大乘的次第,不要自己打妄想,自己亂按次第,這個很重要。





【小雪】龍褲國師公案

 




【小雪】 202111月22日  農曆十月十八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小雪持名面向西。寒風入口氣難提。
深深念句彌陀佛。淺淺能歸淨土棲。
內有瑤池含性月。外無塵事即忘蹄。
若人會得其中意。便悟蓮邦月映谿。




龍褲國師公案

悟顯法師 開示

龍褲國師亦復如是,大家應該知道龍褲國師,我們之前講過,他為明神宗萬曆皇帝的母親超度,他也是念佛,他跟廣欽老和尚是同一個道場的,都是承天禪寺,但是他是在福建的這個承天禪寺。

 


在福建的承天禪寺有一個飛來塔,那個就是龍褲國師當時候從京城運來的,用神通搬運過來的這個寶塔,我之前講過當日配送,立即到達。

 

明神宗他的母親往生,這個皇帝他希望辦個法會,想請高僧,可是高僧怎麼請?

 

他們底下的大臣就商議,用一個方式,在這個城門要進北京的城門,埋下一部《金剛經》,召請天下的僧人都來京城受供養,只要穿過城門的,就給他一點路費、供養金,讓他回去,只有龍褲國師到了這個城門跪在門口,守門的士兵就跑去問他:「人家都進去了,你為什麼跪在這裡?」他說:「這城門底下埋了一部《金剛經》,我不敢過。」這守城的士兵馬上通報給皇帝,知道這個是神僧來了,有神通的,有功的,萬曆皇帝就請龍褲國師超度。

 

龍褲國師本身是念佛的,他念了十幾年,功夫相當好。皇帝請他超度,他說:「我也不會超度,我不會做法會。」

 

那皇帝問他:「那你需要什麼工具嗎?」

他說:「什麼都不用,給我一個台子,給我一張幡就好。」念了一首偈,他媽媽就超生天界,還當場跟萬曆皇帝講,你要替我感謝國師,所以皇帝就賞,就問龍褲國師需要什麼,他說:「我什麼都不要,我就要你那件褲子。」

 

他說:「這褲子可以,沒問題啊!我再找人做一件給你量身訂製。」

 

他說:「不用啊!你現在褲子脫下來給我就可以。」所以人家稱為龍褲國師。

 

後來又到皇宮裡面去,看到印度的這個寶塔蓋得很莊嚴,他跟皇帝化緣,皇帝說:「可以,看國師道場在哪裡,我到時候叫人拆了,給它運過去。」他說:「不用,只要你答應就可以了。」皇帝就答應了,他用神通把那個寶塔一收,放到袖子裡面去,當天就宅配到承天禪寺,所以承天禪寺有一個飛來塔,在《承天禪寺山誌》裡面都有記載,這個是念佛超度,念佛有它超度的力量,有這麼大。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佛門異記】巴陵伐木 神人護迭 (21)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巴陵伐木 神人護迭

有一次,翼師人巴陵山伐木,忽發現一處洞穴,據傳說,此穴可通吳之苞山。

一路上白蛇數十條,橫臥阻路,大眾驚駭,不敢前進,不得已退回。翼師亦隨眾而歸,歸後乃遙向山靈禮懺云:「吾造寺伐木,幸願共為功德。」入晚即夢神人告言:「法師既為三寶須用,特相隨喜,希望沒有人藉此私己,妄有所伐。」次日,翼師再率眾人入山時,蛇隱不見,故一路平安,大眾放心伐木,大批木材,沿流而下。

所伐木材,果有人私自偷了一些,但結果曇翼法師將木材都全部平安運回寺。私人偷下之木材,均被官家沒收充公,此山神之威靈如此,誠不可欺。

戒殺放生文圖說 ─雷火燒身 (75)

 




雷火燒身

四鄉筆記上記載:桃溪地方某人,時常宰殺耕牛。清宣宗道光元年四月十日正午時分,在他住宅一帶,忽然烏雲蔽空,傾盆大雨,雷電交作,霹靂一聲,一道流光觸中此人,當時面部焦黑,身上皮肉捲起,慘痛呼號,幾將昏絕。

經過數天,神智糊塗,電火灼傷處,皮肉腐爛生蟲,痛癢難忍,自己用手抓取送入口中啖食,大聲叫道:「牛肉好吃嗎?」邊吃邊叫,直到身肉抓盡,聲音嘶啞,如此折磨數月才死。

【心經白話述義】29 ─ 要斷煩惱才能成菩提嗎?




要斷煩惱才能成菩提嗎
悟顯法師   開示:

六祖跟臥輪禪師講:「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菩提本自現成,思想的當下就是空寂、般若、就是空;所以不用刻意斷,當體自空。達摩大師所說的:「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所以六祖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還是該怎麼作用就怎麼作用,可是他心不執著。凡夫對境也是心數起,起了之後卻停不下來,控制不住,就沒有般若智慧。對境心數起不用學,大家都會心數起,但就是起了停不下來,把持不住,沒有辦法叫它停,只要起了一個煩惱會又接著再相續起個不停,所以才要用佛法的修止觀來讓它止息。

 閱讀全文:大乘定香精舍電子書


影音開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上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下集




消業障的妙藥 │拜願開示14–3

 


消業障的妙藥 

悟顯法師 開示

我們強調的,淨土宗的學人就是要多念佛,每天定課就是一萬聲佛號,這是最少的。因為修學淨土最重要的還是念佛,這佛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因,也是你修學淨土宗的一個重點,所以我們學佛人、學淨土的人,除了要吃素以外,再者就是要求你要念佛,這一句佛號你要念得牢靠,不要輕視它,不要忽略它,你想說一句佛號很簡單,誰都會念,問題是你念不念得住、念不念得牢,在你順心如意的環境下,你可以念得住;在違逆你心的時候,違背你思想、行為的時候,你還能不能念?很多人沒有辦法念啊!其實在順境那是更難念,因為常常迷惑顛倒,常常忘記念佛,雖然念佛它不是最究竟的方式,但是是達到究竟的前方便,這就叫做「善巧方便」,所以稱之為「以念制念」、「以念止念」,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換除八萬四千妄想顛倒,所以說稱佛一句,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是這一層的道理。

平常的時候,你腦筋胡思亂想,迷惑顛倒,常常生愛憎取捨心,把它轉過來,就在這個愛憎取捨的時候,提起一聲佛號,叫愛憎取捨這念妄心當下消滅,這就是煩惱即菩提,所以用功是要這樣用。你要在境界上提得起力量,就在你平常的定課,你要先念佛念成習慣,才來講求念佛的質量,念佛念習慣了,質量好了,觀念、念佛的力量純熟了,你才能夠在一切順逆境界當中,任運斷除煩惱。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求,這是修學淨土宗的基礎,我沒有教你們一定得念經,但是佛號一定要念,因為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念佛,這「阿彌陀佛」就是大神咒,就是大明咒,就是無上咒,無等等咒,為什麼呢?因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眾生本具佛性,起心念佛故名始覺,始本不離,必能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始本不離直趨究竟覺,這是我們淨土宗教學的方法、手段。

學淨土的人,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工作,這些都不是理由;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你都是要老實念佛,先把定課做了,每天你都念佛,養成了習慣,再來談說你要求生淨土。在末法,確實是有一類投機取巧、極度愚癡的人,他認為不用念佛、不用老實念、不用持名,他只要相信佛就能往生。你要知道,淨土宗不是其他的宗教,不是天主教、不是基督教,我們不是信耶穌得永生,淨土宗有淨土宗的修行方式,它是自他二力並用的方法。所以佛有願力,願意接引十方的眾生往生淨土,你自己要老實念佛,要具足信願行,要能放下這個世間,放下你的情愛。怎麼放呢?很多人都說:師父,放不下,其實跟你講老實話,就是你佛號念得太少,你的道力不夠,且不要說道力了,你連佛號都念不足,我們不講你有沒有道、有沒有力,你且把佛號一萬聲念來,才來談道力,才來談斷除煩惱的力量。

所以修學淨土宗,你要是不念佛,你想說我靠人超度、靠同修來迴向,還有的想要靠助念;有的想說我靠阿彌陀佛來接我,他自己不肯用功,那你跟阿難墮落於摩登伽的淫室有什麼兩樣?阿難尊者他就是代表我們末法的修行人,只求廣學多聞,不願意斷除欲漏,所謂「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甚至他覺得釋迦牟尼佛跟他是兄弟關係,跟他有親戚關係,他自己認為不用這麼辛苦地修行,佛就會送給他三昧,就能夠幫助他了生死,所以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墮落於摩登伽的淫室當中,這三界當中都是摩登伽的淫室,所以出不來。因此他說他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幸好有文殊菩薩用大智大慧提獎他、救拔他。所以你不要想說,阿彌陀佛等你臨終來,等你臨終的時候,他就會來接引你,你只要信得過,這就是現代變質的「本願念佛」。

你要知道,「本願念佛」原來的這些祖師沒有變質,每天比誰都用功,每天都老實念,堅持淨戒,謹潔無犯,絲毫不犯,這是祖師,真正淨土宗的祖師。那麼傳到現在,「本願念佛」就變質了,他認為就不用念,反正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他把淨土宗就變成外道,變成了一般的宗教信仰。我們淨土宗不是屬於世間的宗教,我們是出世間的宗教,教你出三界六道輪迴的,而且不光教此界的眾生出六道輪迴,也教十方法界的眾生平等入於念佛三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我們修行淨土宗所要知道的。

淨土宗唯門廣大,涉及廣博,所有的眾生都能往生,就看你願不願意念,願不願意老實念,這老實,不是笨啊,老實是真聰明,這聰明不是伶俐,不是世智辯聰,是他看得破、放得下,耐得住性子來念佛,在所有的狀況下,不管他什麼工作,他的功課就是不缺,他的佛號就是不中斷,他的心態就是不懷疑,他的意就是不夾雜,心裡面不懷疑,意念不夾雜,純是佛念,這樣子才有一點點基本功夫、基礎的功夫。所以你不要想說我聽個經就好,道理懂了就能往生,我讀個經,這樣就可以,每天就打混三餐,晚上就早早休息,隔天晚晚起床,這些都是懈怠、懶散、沒有正念的人所做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樣子。

希望同修,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要真的知道生死事大,輪迴路險啊!要把握你現在有限的命光,短短的時光,趕緊念佛,功課不能再少了。從前祖師大德,每天都是七萬、八萬,他們根器比你們好上百倍,都還這麼用功,你們根器比人家差這麼多,每天念個九百聲的佛號、一千聲的佛號,兩三千,那都是無濟於事啊,只能用古來祖師大德講的,你這種念佛不濟事,真沒有辦法幫助你了生脫死,所以一定要提得起來,要用功、要精進,你能用功、你能精進,就表示你真正深信淨土、深信大乘,這就是深信大乘的表現,特別是信願行的表現,表示你相信阿彌陀佛,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少了、如果你懈怠了,表示你的信心在退失,你的願心在減少,你不是真信切願,所以是不是真念佛,真正具足信願,看你佛號會不會中斷,看你有沒有懈怠。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努力用功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