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佛門異記】僧洪法師集銅造佛像 (14)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僧洪法師集銅造佛像

僧洪法師,豫州人,住南京瓦官寺時,精修福業。他化緣造一丈六金色佛像,費數年的心力,才把鑄造聖像的黃銅蒐集夠;但佛像剛鎔鑄完成,還未及開模,便因當道禁銅而遭入獄了。

時為西晉末年,劉裕為相,國家為了徵集銅器鑄造兵器,民間不許私存,有必交出,否則以重刑法辦。僧洪法師既鎔銅鑄造金佛,所以便觸犯了國法。

僧洪法師既然身入囹圄,法無人情,待死而已。因而他就放下萬緣,一心誦念《觀世音經》,皈命佛像。那天夜間,他夢見自己所鑄的佛像來到他的身前,以手撫摩他的頭並慰問道:「你駭怕嗎?」他說:「自念必死。」佛像說:「不要怕!」洪師見佛像胸前有六尺長大的一塊憔沸。心更憂念佛像不已。臨行刑的那一天,由相府的參軍監殺。誰知未到刑場,坐車被路旁突來一條瘋牛觝壞了。因而延期一日行刑。但是到了次日,相府即接到彭城來了一道命令說:「僧洪無罪,速予赦免放歸……」等語。

僧洪回去開模佛像時,見像胸前果然有一塊燋沸的地方。

【佛門異記】廬山文殊菩薩像 (13)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廬山文殊菩薩像

東晉時廬山的一尊文殊菩薩像,是晉朝名臣陶侃建旟(督師軍旅)南海時,有漁人每見海邊放光,因而告知陶侃,陶侃派人尋之,見一金像隨波而至船側,撈請上來後,檢視其銘,知是阿育王所造之文殊菩薩像。

在阿育王的傳記上說:「育王既統此州,命鬼王制獄,怨酷尤甚,文殊現處鑊中,火滅水清,生青蓮花。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千塔,建立形像,其數亦爾。」

起初陶侃並未深信因果,及見此文殊菩薩像,起歡喜誠敬心,把像送到武昌寒溪寺。後來陶侃調官荊州,派人來迎此像,可是,本來輕而易舉的金像,數十壯漢也抬不動,又加派了許多人力,牽挽上輿,僅得上船,船幾乎沉沒。使者回報,陶侃只有命他們仍然送回本寺。回程中,金像非常的輕,不用多大的力量就送回寺裡了。

慧遠法師聞聽,具威儀來迎入廬山,一點也不困難。當時有兩句諺語說:

陶為劍雄 像以神標

雲翔泥宿 邈何遙遙

佛法感應,是以誠而致,不是以人力可強求的。

隋朝末年,盜賊四起,天下大亂,僧徒亦各散去。有一老僧,也來辭像欲離去。忽然金像對他說:「你年老,可待在寺裡,不要緊的。」老僧依言住下。

不久,董道沖賊寇擾江州(九江),賊徒入寺覓財物,強迫老僧要錢,老僧說沒有。賊要用火燒他,老僧說:「死到寺裡,汙穢伽藍,到寺外如何?」

賊徒就拉他到寺外,將欲殺之。老僧自語著說:「我行年七十,不負佛教,而今死亦瞑目!」伸出頭來,等待賊寇下刀。賊刀舉起,卻自刺心窩,穿背而死。群賊害怕,東奔走到慧遠法師的墓邊,忽然天昏地暗,雷電殛死賊眾九人。江州的子女衣物,多依山藏匿,從此賊徒不敢入山。

文殊菩薩像在東林寺的重閣上。唐初德年間,石門谷風,吹閣北傾,欲將閣扶正,又無法施工。寺僧禱求伽藍,不久大風從北面吹來,閣還舊如故。






【學佛行儀】為官第十【圖文版】3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為官第十

夫居士為官,既有勢位,自當廣行法化。可佈告曰:「某某學佛,不食葷酒,不赴酒筵,不受私賄,不抑是非,不妄賞罰。凡爾軍民,悉應備知。」於辦案時,俟彼此對訊曲直後,即以佛法前因後果為之開導,並勸示今後宜知果報,依佛法國法作安善良民。凡見客時,除問答來意外,悉以佛法語客。署中人員,當於每星期晚間,以佛法因緣開導,各員無不奉行,並能免其詭詐。凡軍官對於兵卒,亦須如此,一則令心志純一,一則免擾國民。凡上級官對下級官,更好於受職之先,詢其能依佛法行否,能則與職,否則不授。凡出巡,或出外辦案,見其有可教者,即以佛法教之。對於紳商,除示國家社會正務外,悉與之談佛法並贈佛書,彼無不奉行。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學佛行儀】為官第十【圖文版】2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為官第十

居士為官,不得為國使會合戰事。《梵網經》云:「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又不得非法制限。如《梵網經》云:「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官制眾。使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正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學佛行儀】為官第十【圖文版】1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為官第十

居士為官,不得為國使會合戰事。《梵網經》云:「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又不得非法制限。如《梵網經》云:「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官制眾。使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正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學佛行儀】讀書第九【圖文版】2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讀書第九

若智力有餘,為欲知內外教深淺者,則可翻閱中西宗教、子史、哲學等書,然亦但可涉躐,不得生習學想。若佛經早已洞徹,發心廣度眾生,欲逗眾生機緣,非明瞭彼書不可者,斯亦稍可涉躐群書。然判斷是非曲直,則須以佛經為標準。其未成年之幼童,不能不知國民之普通學者,不在此例。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學佛行儀】讀書第九【圖文版】1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讀書第九

凡沙門、居士讀書,宜分別邪正偏圓。凡世之命書相書、兵書、卜筮書、輿地書、仙道書、天文書、圖讖書,乃至外道濟公降乩、爐火煉丹、黃白、神奇鬼怪、符水、西遊封神、偽傳才子,及近時各類小說等書,皆不得閱。雖佛經亦須辨其真偽,即屬正經,亦不得先取應赴道場經懺習學。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三)-電子書

 



電子書下載

目 錄

玄奘大師的一句話

如法的觀照

哪四種人不能接觸  

改習氣不難  

心想事成的祕訣  

吃飯的正確心態  

人情敗道心  

轉禍為福的關鍵  

佛法不在文字學歷  

如何與其他宗教相處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歸元無二路

一念不覺起無明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玄奘大師的一句話

在佛教裡面,有四位翻譯經典的大師,其中一位就是玄奘大師。這在我們中國、印度都是非常有名的,而且對於佛法確實有相當程度的證量,也就是修證。

大家都曉得,玄奘大師跟唐太宗的因緣非常好,唐太宗常常向玄奘大師請教佛法,甚至玄奘大師還為他講《瑜伽師地論》。有一天,唐太宗問玄奘大師,他說我想要修功德,不知道要做什麼好?玄奘大師為他開示,告訴他說:「法假人弘,度僧為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佛法需要有人來弘揚,所以在修功德當中,以勸人出家、度人出家這個功德最大,因為有如法的出家人、有如法的道場,佛法才能在這個世間永遠流傳。弘揚佛法透過像電視、網路、媒體都只是工具而已,真正弘揚佛法是要你踏踏實實地修行,你踏實修行這才叫弘揚正法。

話說回來,當時候唐朝出家的這些出家人,不是每一個人想出家就能出家。出家要經過考試,考完試受戒,要治辦出家的用具,一方面自己要有道心,對於佛法要有相當的認知、認識;還有一方面就是資財,因為出家,以前的衣服不是像現在這麼容易得到,所以要做僧衣─出家人的衣服,以及十八種出家人的用具。所以玄奘大師才勸唐太宗,要護持佛法,護持真正想修行的人能夠修道、能夠出家,這是紹隆佛種。

以我們現在來看,凡是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都勸人家出家修道,甚至他們會護持修行人,護持正法。所以我們現在如果是一個在家居士,你自己沒有出家的因緣,當然能出家這是最好,如果沒有出家的因緣,自己在家裡除了好好用功,這個最重要以外;有資財、有財力,就要隨喜護持正法,護持真正的佛教。怎麼護持呢?你到道場去,不要講是非,不要干擾道場的作息,這是在規矩上能遵守,這就是一種護持。

再者,看到真正想要修行的人,你要能夠護持他學習正法,讓他有飯吃,有東西可以用,有地方可以修行用功,這個很重要。因為現在的道場,只有場沒有道─只有場所,大部分都沒有道,都是在搞活動辦法會。所以佛在經上講:在末法的時候,真正想修行的人,他沒有辦法住在道場,住在寺廟,為什麼呢?因為都是人情,都是做一些世間的事情,這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原因,也都是在家人造成的,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出家人太過於人情。所以你到道場去,為什麼講要護持道場、護持佛法,教你先不要搞人情佛事、不要搞特權,讓自己能遵守道場的規矩,護持道場的修行人,這個最重要,這個比你出錢都還要重要,出錢每個人都可以出,但是守規矩,安定僧眾,這不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們看到玄奘大師這樣的開示,自己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不要擾亂大眾修學,不要搞人情佛事。有因緣、有能力,看到有人想出家、想學道,能夠護持,能夠給他一個好的地方去用功,這個非常重要。那麼這一點,不光只是對於出家人來說,你應當護持。在菩薩戒裡面講的:有大乘法師,這大乘法師不是指出家或在家,只要學大乘有道心的,你都能夠護持,你都能夠隨喜,那你修的福慧確實是像玄奘大師說的,在諸功德當中,度僧為最。所以幫助人家修行,幫助人家成道,用自己的資財、用自己的能力來護持正法。

佛在《涅槃經》上講的:要愛樂大乘,守護大乘。你要好樂大乘佛法,然後要守護,就是我們講的護持大乘佛教,用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人脈、用自己的關係護持正法,幫助正法弘揚,幫助修行的人,能有好的地方修行來成就道業,使正法久住,這是祖師大德希望看到的一個景象,而不是搞法會,去辦一些世間活動,像什麼電腦班、書法班、圍棋班,在道場裡面下起圍棋來了,開起電腦課來了,專務世事。這好營事務,學道之賊呀!是學道的大障礙。所以所有的同修都應當注意,都應當能夠發心,隨喜護持大乘佛法。除了你自身要有修以外,在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地方,就要能夠隨喜、讚歎、護持,用你的身口意這三業來護持。身口意三業落實在自己身上,就是依教奉行;在於身外之物,就是除了滋身,就是滋養這個色身以外,對於正法的道場要能夠隨喜護持。所以玄奘大師講的「度僧為最」,你幫助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學佛的人,給他有一個地方,有一個好的環境來修道,這個是莫大的功德。

為什麼我今天要講這樣的話,是因為在末法的時候,確實有很多同修想要修行,想要真正了生死,可是道場卻不讓他出三界。講這個話確實很諷刺,因為道場裡面都在搞人情,都在做法會,甚至做這些世間不如法之事,導致很多修行人本來有道心,本來能出離,但是因為到了這樣的一個環境,自己功夫不夠,就像阿難,心雖明了力不自由。

心裡想要修道,可是環境逼著他不讓他修,他的和尚、他的師兄弟都來障礙他,告訴他要發菩提心,要利益眾生,搞這些世間事,講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而初學的學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很難不受動搖。我們有這個能力,一定要能夠護持真正的修行人,只要有真正的修行人住世,大乘佛法一定能夠繼續地傳下去。所以玄奘大師跟唐太宗講的這一番話,大家要記得,「法假人弘」,佛法要有人來弘揚,但是要真正做到「度僧為最」。自己要肯修,還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自己的內財、自己的外財來護持正法,讓真正的修行人可以修道,讓真正的道場可以出現在這個世間,利益無量的眾生。

如法的觀照

在佛門教人常講:「你們的心要空。」但是大家的心應該要怎麼樣才算空?因為你才起一念,要空它的這一念就已經落到「有」上去了。所以佛在大乘經裡面講的,教我們要識得它虛妄。一切時處,不管你起什麼心、動什麼念,識得、認識它是虛妄的,這樣就叫做「觀心」,心就不隨境轉,而不是在感受上做功夫、打轉。

吃東西,你要知道,在受用的這一念心當體即空,你自然就不會著在境界上。受用什麼都一樣,好的、壞的、順心的、不順心的,你就不會落在境界上,被境界所轉。為什麼呢?因為你識得虛妄。所以祖師講:「識得不為冤」,認識它,你就不會被它牽著走。念佛、修行也不著在覺受上。

很多人念佛貪圖清安、貪著見佛,或是放光。甚至有一些人念一念,會有這些音聲來跟他說話,當然這些音聲也許是鬼神,也許是諸佛如來,但是你都不要好樂。《楞嚴經》講的:「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當然我們道場的同修,目前是還沒有這樣的一個境界。你們落的覺受很簡單,不是昏沉,就是掉舉,坐在那裡睡覺,眼睛還是閉著的。所以我跟你們講,你如果念佛念到睡著了,要大聲念,眼睛要張開來,不可以再開三分目。實際上你已經不是開三分目,你已經睡得東倒西歪了。常此以往下去,你念佛絕對不會得力。如果你從小就這樣念,那就是從年輕就開始昏沉,所以沒有辦法成就,沒有功夫,念再久,都是口念彌陀心散亂。所以你的心空不了,都是著在境界上,即使到了佛堂還是一樣,還是沒有辦法清淨,還是沒有辦法解脫。

所以修行方法要正確,在關鍵之處你要能夠覺察,要能夠回過頭不隨境界跑,這個很重要。因為現在的人講,他教你觀心,實際上這個不是觀心,這叫觀境,他教你在境界上打轉。感覺這個食物從你的嘴巴到咽喉到胃,在吃食物的時候留下的那個覺受,在那裡清楚地體察,這食物什麼感覺,全部都是在打妄想。這不叫觀心,不叫觀照,這叫心隨境轉,你必落魔道。給你修一百年、一千年、修一萬年,修到彌勒菩薩再來,龍華三會你也不會成就,為什麼?你方法錯了。所以教你觀心,叫你當念照空,也不做空想,這個才叫「正觀」。

實際上,如果是禪宗,也不觀心、也不著境,就這一念不隨妄,了了常知,不隨於妄,你當下的這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起心動念就叫妙用。這個是上乘人的修行方式。沒有這個程度的,教你觀心、教你念佛,所以方法你要用對。當念反照,不是著在境界上,在那裡分析、打妄想。譬如說經行,經行的時候,念佛的人你就老實念佛,你也不要去管我的腳,哪一個關節有沒有踩在地上,現在又換左腳又換右腳了,這個叫身見未除;給你觀再久,你都是落在覺受上,隨著這個色身在那裡打轉。所以為什麼祖師講,終日行道,這「行道」就是經行,未曾踏著一片地。你如果在那裡觀察我的腳抬起來、放下去,哪一個關節怎麼動作,這統統都是著相。

為什麼祖師講,教你當下離念,你沒有辦法當下離念,你要反觀,你要照空。所以憨山大師講的:「境來便掃。掃即放過。」你碰到境界來,當下把這一念觀空,把它放下。放下以後也不做放下想,也不做清淨想,這個才叫觀照,才叫做反觀。不是著在境界上,你著在境界上,那叫做隨順煩惱習氣,隨順覺受。你還在那裡體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根本就是個大凡夫。你這個修行叫修凡夫行,不是真正能夠出離的。所以在末法很多東西沒有人講,沒有善知識教導,很容易迷惑。你自己又不看經典,又嫌文字太多,所以盲修瞎練,到處給自己學道成佛做大障礙,連觀照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要清楚自己在反觀,你到底是真正的反觀,還是在隨順境界、隨順習氣。你隨順習氣,你碰到什麼境界馬上就起煩惱。一點風吹草動,你就要受寒著涼,中醫講,你就得了傷寒了。所以方法要正確,要把能觀之心把它放下,把它照空;能接觸的這一念心,要把它放下。這念心當下照空以後,那所觀的境界自然就空寂,也不做清淨想,也不做空寂想,那才算是真正在起觀。

又有很多人到外面去接觸很多,他都教你在你的動作上去感覺、感受。剛開始可以用這樣的方便,但是這不是真正的觀照,那只是教一些剛開始不學佛的,目的是要你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既然要照見五蘊皆空,那就不能落在色、受、想、行、識上。所以大家要曉得、要清楚。

哪四種人不能接觸

在學佛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事。有四種人不要接觸,哪四種呢?就是:懈怠、虛偽、因循、苟且這四個。你要是跟這四種人接觸,如果你還把他當作是善知識,那對你的道業會有很大的傷害。

「懈怠」讓你無法精進,讓你執著色身,出不了三界;「虛偽」讓你不能諦信自心是佛,所以你諂曲虛偽,無法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甚至常常用冠冕堂皇的佛教術語來覆蓋自身的煩惱,覆蓋自身的業障,這就是虛偽的傷害;「因循」你就會輕視,你會不重視你現在所學的法門,反學外道法門;「苟且」你就會得過且過,念佛不老實、修行不踏實,不按漸次。

有很多人學了大乘佛法,他就以為可以躐等,以初心─初學之心,濫同菩薩位次,講一些看似很高妙的話,實際上自己完全不是這樣的境界,到處誑惑眾生,自欺欺他,自陷又陷他,都是說一些不如實語,不能斷除煩惱,反而增長毛病習氣。所以如果你是學佛人,你以這四種人做朋友、做知識;你與這四種人做同參、做道友,那你很快就會被他陷害了,很快你就墮落了,而且墮落得不知不覺,因為他不會違逆你,他不會對治你的煩惱習氣,他只會隨順你的貪瞋癡,隨順你的愛欲,說一些你愛聽的,說一些你喜歡聽的,說一些你做得到的。

很多人學佛都嫌佛法太高深,他做不到。所以就有這些人講一些讓他做得到的,讓他以為他能夠修學佛法。實際上佛法每一個人都做得到,不必再用世間的這些貪瞋癡,或是人天小善來作為基礎。再跟你講真實的話,你都做到了,何必來學佛?就是因為做不到才要學。學是學你做不到的;改過是改你改不掉的,這才要改。你要是都做到了,你也不用佛法了,你已經成佛了。祖師講:「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就不用學了。所以也就是你做不到,也就是你對於大乘佛法不了解,才有學習的必要。如果你害怕困難,那這個是你的業障,這是你過去生毀謗正法,你應當把業障懺除,而不是去找,看有沒有什麼比較簡單的,讓你現在可以做的,可以修學得到的,可以攀緣得到的,越找你就從佛門裡找到佛門外,從佛道找到了魔道。所以很多人因此斷送了法身慧命,就是因為跟這四種人來往。

這四種人不會引導你成就,這四種人活在哪裡呢?其實就活在你的起心動念當中,就活在你舉手投足、言語造作當中。所以我們學佛,千萬不要跟這四種有所往來,跟他打交道,應當遠離。遠離這四種煩惱習氣─懈怠、虛偽、因循、苟且,統統都要遠離。你要知道對於這個世間如果貪戀一根草,乃至起一念貪,我們不講所對的境界,講能緣的心,你如果起一念貪,你都還要再來輪迴,何況是相續、何況是多念、何況是憶念不捨!

如果你對於世間憶念不捨、念念不忘,那是絕對輪迴,絕對出不了三界啊!所以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就能出三界。念佛的人,要老實念佛,老實念你就能出三界,千萬不能夠放逸,不能夠虛偽,不能夠得過且過。你念佛一定要老實念,字字清楚,念念相應,才能夠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才能夠與真如本性做到真正的相應。

所以這四種人大家要認識,要看清楚,這樣他就不會作怪,進而對外你就能夠揀別出何者是善知識了。所以從自己的身心開始檢點,從自己的身心開始對治起,去找到這四種損害你道業的小人,把他找出來,把他看清楚,不要跟他往來,你就不會不知不覺受他陷害。以上希望大家能夠記住。

改習氣不難

我們講經到現在也有一段時間。大家要有一個認知,學佛修行不是聽聽經就可以成佛的。你的世間心要放下,世間意要放下,這是我們常講的。要怎麼放呢?就像我手上的麥克風一樣,你只要不抓著它,自然就放下,不用問怎麼放。不用說要先鬆開第幾根手指頭,這個太多餘了。就像你在作夢一樣,一覺醒來,夢中的境界頓時化為烏有。你說要怎麼放?怎麼打破夢境?不用打破,一念覺即可。所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一切法幻生幻滅,這當中沒有真實的自體,沒有體性。所以包括自身,包括你現在在打妄想的心,沒有一樣是真的,何況是身外之物。這個道理你懂了,你習氣起來了,你就把這個道理提起來,念頭一轉,剛開始轉困難,轉久了就很容易。

再者,你可以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用阿彌陀佛名號代替你的執著,代替你的想念;這個想念就是妄想,修行要這樣子修。這樣子修你才會有功夫,這叫做「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跟業息很熟,你開始要撼動它沒有這麼容易啊!但是久而久之,你念佛拜懺讀經,時時刻刻起觀照,時時刻刻在用功,很自然地這煩惱你不斷,它任運脫落;你不用刻意斷它,它會任運脫落,因為你熏習的力量夠。

相信你們學佛一陣子,你就會發現,從前的習氣自然就改掉了。譬如說吃素,你之前很愛吃葷的,貪口腹之欲很嚴重,無肉不歡,每天非得吃肉,沒有肉你就活不下去了;自從你吃素以後,那個吃葷的念頭自然就消掉,起而增長的就是慈悲心。你就想到眾生亦有生命,身心也有體相。我們自己身上受了一點傷就會痛苦難耐,何況是他們。所以你的悲心就會起來,進而你就會想幫眾生解脫,想幫眾生出三界,讓他永脫輪迴,這都是煩惱不知不覺脫落的一個現象。你從前在意的事情,你現在再碰到,你也不起煩惱。同樣的事情,同樣的境界都可以勘驗出你功夫有進步。

所以大乘佛法,尤其是念佛法門特別地巧妙。祖師講:「巧入無生」,就在你念佛熏習,念著念著,你就能夠斷除煩惱,你就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一切法無生」。所以念佛的方式非常地殊勝,就是你要肯修,念念都不能忘失。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專注當前這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求你字句分明,這是念佛的訣竅,修行的關要。不是只聽經,跟人家談佛法;佛法不用談,佛法用修的。佛法也不拿來研究,也不拿來作學問,那個沒有用。

研究佛法,說佛法是心理學、哲學,有的還把唯識講成心理學,這些在家人外行啊。唯識不是講心理學,唯識是破除你虛妄的妄心,告訴你萬法唯識,讓你從相見性,告訴你現前這一念性,緣起性空,這就是唯識。不是在研究你是什麼心理啊,這個人又是什麼心理,統統都是在枝葉上打轉,這個叫做「玩弄佛法」。所以學佛不是聽個經、讀幾篇文章,你就算是有在學;一定要提起功夫,要萬緣放下,要把身心世界放空,不要在意你的生活,不要在意你的人事,你這樣用功才會有得力的一天。

以上講出你們修行需要再更精進的地方,所以要有道心,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恆,永不退轉。深信大乘,永不退轉,永遠不退,什麼樣的境界你都不退。打你罵你,全身是傷全身是病,你還是不退,那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時,你就能夠打開本來,你就能夠見自本性,這個沒有辦法作意的。所以說水到渠成,說瓜熟蒂落。你現在越想見性,越想得一心,越想得三昧,你的心就越亂,越攀緣,攀到後來你自己就走錯路,你就著魔了。所以雖然是講修行,你心裡還是不能夠貪求三昧,貪求見性,希望你們能夠注意。

心想事成的祕訣

我們中國人講:希望新年,心想事成。這句話在我們來看,是一句佛教的用詞。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若心有想,則一切事皆能得成。你心想世間,則成就世間之事;心想佛法,則成出世間事;你心裡面想五戒、想十善,得生人天;如果造貪瞋癡,那就得生三惡道,所以一切事都是由心想成,故名「心想事成」。想什麼,它就變現什麼。

你想要有錢,想要有財富,是不是你這樣想一想就能得來呢?不是的,那個叫動歪腦筋。你要有錢,又要有財富,你要行布施,修「布施波羅蜜」。把你的貪瞋癡給捨掉,把你慳貪的心捨掉,你才會有財富,才會真正得到富貴。我們修行就要了解,一切法是從心想而生,由心想故,所以一切事得成。那你就不會去著相,不會在意自己有沒有錢、有沒有名、有沒有人尊重你、有沒有人恭敬你。因為這些都是虛幻的,都不是真實的,特別是學習大乘佛法,更要了解一切法從心想生。

你要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對於世間你就能夠放得下;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對於大乘佛法,你就能諦信不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如果你「信」不夠,不能了解,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那你會處處著相、處處碰壁。對於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就要起煩惱,你就要生愛憎心,要生取捨心、生得失心。為什麼呢?就是你不知道從心所現,從心想而成,心想之法,當體虛幻了不可得。無論是世間法、是佛法,都不可執著,不可在意。所以《中論》裡面講:「諸佛說空法。為治於有故。若復著於空。諸佛所不化。」這個是在論典裡面告訴我們的。

所以我們學佛,在大乘佛法裡面特別特別地重要,一定要知道,這法是從心想而生。對於佛法不在意,對於世間法也不執著,世間、出世間你都能夠透得過去,都能夠了解從心所生,那你真正就是見到了佛性,見到了真如本性。這個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個重點,要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生,那西方淨土亦復如是,特別是淨土法門。這淨土法門,就是從你「信願行」而生,往生淨土要具足「信願行」,西方極樂世界要用「信願行」來作為方便。所以你有「信願行」—心有信、有願、有行,一定能夠顯現出西方淨土。所現之土是唯心之量,就是唯心所現,並無心外之法。你確實有這樣的認知,有這樣的境界,那你就是從妙有契入真空,方至「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修學淨土法門,你要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今天是今年的第一次共修,所以用這一句話祝福大家,也讓大家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在修學的菩提道上更為增進、更為勇猛,一生能夠圓滿成就佛道。祝福大家心想事成。

吃飯的正確心態

佛在戒律裡面教導行人,就是要學佛的人、想成道的人,教我們飲食的時候,要食存五觀。這五觀我們之前有講過,可是沒有講得很詳細,今天再來給大家複習。

第一個就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你在吃飯、在飲食的時候,你要考慮到、要想到,你現前的飲食是怎麼來的,尤其是在道場,這些都是十方的信施,來這裡供養大眾。所以你要生感恩的心,生起求道的心。要知道這些米飯、菜葉都是來自十方的供養。我們吃的東西,有生產的這些農夫,以及一些採收的人員,你都要去想到,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每一粒米飯,你都要吃乾淨、都要吃完,不可以浪費。

「量彼來處」,就是我們剛講的這一層的意思;「計功多少」,你要想想你自己在修行上有多少功德,剛才所說的也包含在裡面;人家製作得辛苦,齋堂、大寮,他們煮飯、煮菜。還有一個,就是你自己修行,你有多少的功夫、多少的功德,能受人供養?不光是在道場,你自己在家裡的時候也應當如此。你現在吃的、用的、穿的都是你過去生當中累積下來的福報,如果你浪費,那就損福,這福報損完,那就沒有了。所以不可以因為是自己家裡的東西,是自己賺錢買的,你就浪費,這都是要在平常當中,點點滴滴你要能夠提起觀照,讓自己警覺。這是第一個「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第二個:「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你自己有沒有功夫?三際心你了了沒有啊?這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心未了,信施難消。所以「忖己德行」,忖就是思量,你好好思量一下,你自己有多少的德行來吃這一碗飯,包括你在家的時候也是如此。「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全就是圓滿;缺就是有缺陷,還沒有達到圓滿。大眾基本上都是有所欠缺,所以還不堪受供養。所以在用十方的這些食物的時候,你自己就要能夠警惕自己,要發心、要學道。

第三個:「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防心離過,你在吃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迷在色聲香味觸法當中。在生活上也是一樣,你不要迷在色聲香味觸法,要防心離過,不要起貪念─貪的念頭,所以叫「防心離過,貪等為宗。」你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不可以看好吃的,你就要多吃;好玩的,你就想貪玩;能賺錢的、能牟取暴利的,你就貪得無厭,都是如此。這是第三個「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第四個:「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什麼把飯當作藥啊?其實現代的人,天天都在吃藥,吃什麼藥呢?吃這個「止餓病」的藥。這個人肚子饑餓,在佛法裡面看,它是一種病。因為真心本性不受一切供養、不受一切飲食,一切法皆不受,連不受亦不受。所以沒有所謂「消」與「不消」的問題,但是眾生迷本自心,所以需要飲食來滋養這個色身。因為你認妄為真,迷四大以為自體,所以從此不見法身本性,需要飲食來滋養。這個色身是拿來修道的、拿來修心的,現在有餓病,把吃飯食當作藥,所以稱為「藥石」。把它當作藥、把它當作針;這石就是以前的針,就是針灸的針。把它當作是治療餓病的一個良方,所以不應當起貪,更應當勇猛精進。

第五個:「為成道故,方受此食。」這一句做總結。吃飯的原因、穿衣的原因,目的不是要吃得好、穿得華貴,這些都沒有用處。吃得健康、穿得整齊,這樣就可以。什麼叫健康?你們一想到健康,開始這個補品、那個補品、生機飲食、斷食……統統來了。很多人想說:我斷食是修道。他不是要修道,他是想要貪著這個色身。所以佛法講的同樣的事情,但是意義不同。世間人貪著色身,所以他要斷食;佛法叫你「防心離過」,所以叫你斷食、叫你日中一食,去除你對物質的欲望。而這個色身就是要拿來修道的,拿來修行的。所以我們是「為成道故,方受此食。」這是出家人、在家四眾同修,都應當注意的。

你是為了成道才吃飯的,不是為了貪瞋癡來吃飯的。所以為什麼我要大家統統都是素食,不光是我要求的,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要求大眾的,要大家一定要吃素,任何人不可以更改,不可以投機取巧。為什麼?因為你要成佛,你是要行菩薩道,修菩薩道。你要成佛,必然要經過菩薩這個過程;沒有先成菩薩,你要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你必須得素食,這也是菩薩戒裡面規定的。裡面有講:「不食肉戒,食肉得無量罪。」所以要求所有的佛弟子不可以吃肉,這點大家都要清楚,不能投機取巧。

這是第五個:「為成道故,方受此食。」我們穿衣吃飯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成道、為了修行,為了這件事情,我們才穿衣吃飯。所以衣服你不要好樂這些名牌;飲食你不要多求、不要貪美味,這些都是障道的因緣。你能夠放得下,你的道業就又更增進了一分,這一點大家要知道。以上是教大家吃飯的時候要「食存五觀」,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誡,希望大家能夠謹記。

人情敗道心

我手上這邊有一個問題,是人家來問我的。他說請問法師:我有一個多年的好朋友,他有學佛也有去受戒,可是現在退轉了,常常打電話給我,又講很多是非,對於這種人我不想得罪他,那我應該怎麼應對?懇請法師開示。

在這事情上,你要出離,你不能人情;佛弟子見到人家毀謗三寶,如三百鉾刺心,有萬分之痛!如果勸諫他,他不聽,那即使是你再好的朋友,你都應當遠離。因為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不得與外道惡人乃至破戒之人、毀謗三寶的人共同居止、共同往來,這一點你自己就要清楚。凡是破壞三寶的、毀謗三寶的,這種人就不應該再往來,你能迴避,你就要迴避,要求佛菩薩加持。有時候這也是佛菩薩給你一個考試,看看你自己會不會人情、會不會隨順世間。因為如果一個人常常跟你講這些是非,那眾生沒有定力、沒有慧力,很容易受他影響。也許你現在不會退心,但是將來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那他之前在你阿賴耶識種的種子,就會起現行,你就會胡思亂想,甚至認為他之前講的話,就是你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所以你也就跟著退轉,跟著毀謗正法、毀謗三寶、毀壞道場。所以我們要是遇到這種惡人、這種謗三寶的、破戒的,你都要趕快跟他遠離,因為你不是大菩薩,你不是真正有修證的人。如果你是有修證的,我相信你也不會來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你應該很清楚怎麼處理。

你會問這樣的問題,就表示你沒有功夫,所以我勸你趕緊遠離這種人,這種人見到如見冤賊,好像看到賊一樣、看到強盜一樣,好像看到猛獸一樣,他要吞了你,把你的法身慧命都給吃掉;如避火坑,看到了大火坑趕快閃避;如避巨溺,海嘯來了,要把你淹沒了,你趕快逃跑。所以這些都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如何去對待這些人。除非你道力夠,你有修證,你是大菩薩再來,你才能善巧化度,才能行同事之行。如果沒有,你自己腳跟不穩,沒有修、沒有證,你就會受他影響,自己也跟著退轉,甚至自己在無形當中受其擺布、受其控制,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這一點,是很多學佛人的問題,有時候你的朋友,或是你的家親眷屬,他也會毀謗正法,你就要知道這個人不是善知識,不是真正想學佛的。他也許會講一些好像是佛法的用詞,講一些因果、善、好人、有德,用了一些名詞,或是世俗善法的名詞,無外乎他就是人情,他要綁住你;他要勾起你心中的情欲,讓你忘失佛陀的教誡,這都是外道惡人慣用的手段。

我們在末法,要受持大乘菩薩戒,你肯受持,你就不會被這些邪見、惡人所影響,久而久之,這些人自然就遠離你了,因為他覺得他影響不了你,他也不會過來障礙你修道。所以你自己就要知道,即使是再好的朋友,甚至是家親眷屬,這些都是障道因緣。

你看黃檗禪師,他媽媽不讓他出家,他也是跑去出家;虛雲老和尚,他的父親一定要他結婚,一次就要他娶兩個老婆,他就是不願意,最後他也是離開他原有居住的地方,跑到道場去修道,這是祖師大德給修道人做的模範。你看像釋迦牟尼佛也是,他的父親是國王,擁有全天下最大的財富與權力,他可以控制他兒子,希望他兒子所到之處都是歡樂的,但是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被迷惑,最後還是選擇出家修行。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這樣做給我們看,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自己心裡面是有道心的,是有定力的,你一定會做出正確的判斷,會遠離這些邪見、惡人,因為你知道他是在影響你,他在擾亂你的清淨心,他在擾亂你的功夫,甚至他不希望你學佛。這種人,我們剛講有時候是你的朋友,有時候是你的父母,甚至有時候就是你的妻子或是先生,這些人你都要敬而遠之。因為他不會希望你出三界,只要他看到佛教有什麼不好,他就趕快拿來告訴你、拿來跟你講,讓你退道心,那你自己要趕快迴避,不要聽、不要看。如果是你的朋友,打電話去騷擾你、影響你,跟你人情來、人情去,你自己就要趕快把電話掛掉。所以學佛的人要具有正知正見,尤其是受了菩薩戒;沒有受菩薩戒的人也要這樣做,這樣子你才能夠少掉障道的因緣。

以上是我教大家的方法,你自己也要有這一方面的覺悟。要知道這是佛菩薩給你考試,看看你自己有沒有定力,你有沒有真正想學佛,真正想出離三界。有一些人這一關沒考過,拿了零分或是沒有及格,他就退轉了,那就變成形像上在學佛、形像上穿搭縵衣、形像上持戒,但是心裡都還是跟這個毀謗正法的人在那裡往來。

我講這一番話,為什麼這樣講?就好像你們家的小孩,他出去遇到了壞朋友、不好的同學,你是不是希望他能夠不要跟他往來,跟這些惡友斷絕關係,我是用這個心在告訴大家。你看到這些人,或是你的朋友,或是你的親戚,他毀謗正法,你自己要知道,就好像你的小孩,在外面遇到了壞朋友一樣,你當然希望他不要與你的孩子往來,那你自己,亦復如是。你要識得他,知道這個人,他對你修行沒有幫助、對你成道沒有幫助,猶如這個不好的朋友、不好的孩子一樣。你自己要當佛陀的弟子,就不要與這些人往來,就要趕緊與這些人把關係給斷掉,免得你不能成道。當然我不是要你回去搞離婚、搞斷絕父子關係,你們不要聽錯了,只是說心裡不要有這一層罣礙,心裡不要有這一分攀緣,你自己就要清楚。

轉禍為福的關鍵

在還沒講開示以前先跟你們講,來到佛堂你要攝心,眼睛不要東張西望,不要亂看。人的六根常常在攀緣,一攀緣就成習慣,見到縫、找到漏洞,就想要攀緣。所以自己要能夠調伏六根,眼睛先不看,眼開三分目,也就是說當你在合掌的時候,看著你的中指,你們可以試試看;耳朵不要亂聽,聽佛號,不要向外去尋找聲音,以及一些新奇的、沒看過的這些色相。你在佛堂訓練得好,你回去自然就做得好,修行人就是在這日用生活當中,這一點一滴當中,成就道業,消除煩惱。

我們上個禮拜講到的「人情敗道心」,這開示裡面,對我們來說,對學佛人來說非常重要。很多人常常因為人情,破壞了道場、破壞了自己的功德,甚至因為人情而殺生,因為人情而吃肉、而喝酒,所以做了很多錯誤的事情,這都是損道,尤其是佛弟子。

釋迦牟尼佛規定:凡是佛弟子必須素食,必須吃素,不可以吃肉。你如果吃肉,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一佛如是,千佛如是;不光此界如是,他方諸佛亦復如是。

有一些人世間心很重,我們常講的「人情」,總是對於家庭罣礙,對於兒女罣礙。自己沒有道心,沒有決心想要成就,所以在飲食上、在行為上、在律儀上,往往都隨順世間,隨順你的愛欲,隨順你的家親眷屬,隨順你的那些朋友,所以始終不能夠成就。這一點大家就要警惕,因為你殺生吃肉,損害的是你的道業,損害的是你的慧命。你縱然能吃素,但是你買葷的給你的小孩吃、給你的家人吃,這是幫助他們造業,你自己也造業。佛教我們不可以自己吃,也不可以教人,不然都是殺生。

有一些人鑽戒律的漏洞,當然戒律沒有漏洞,是你心器破漏,所以到處投機取巧。他說:我只有吃肉,那動物不是我殺的。這肉哪來啊?你要不吃,牠會死嗎?所以《大智度論》講:「吃肉等於殺生」,這是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的,他是十地的法雲地菩薩,給我們做模範,跟我們講:學佛不可以吃葷的,不能人情,這是講素食上。那包括你在家的戒律、在家的這些律儀,都要做到學佛的行儀,甚至有受戒的要做到菩薩戒,你自己都不可以隨便開緣。

如果你的朋友當中,你認識的人當中,任何一個人有毀謗三寶的、有破壞佛教的、毀謗經典的,你要善意勸他;如果他不聽,這個人你就要減少往來,甚至不與他往來,為什麼?共業。你跟破壞佛教的人往來,那你是跟他一起造業,你跟他不會成就,跟毀謗三寶的人在一起,不光這一生不會成就,永世沉淪。受菩薩戒的,你就犯戒了;沒受的,你也犯戒,為什麼?菩薩戒是「性戒」,每一條都是性戒,不會因為你有受才有罪,沒受就沒罪。

現代人講菩薩戒都講成五戒了。五戒是有受才有,沒有受飲酒戒,那當然你就沒有飲酒戒的問題,但是菩薩戒有,所以它是與性德相應。你學佛,要成佛,一定要受菩薩戒,這是盧舍那佛說的。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的化身而已,本尊如是說法,報身、化身當然弘傳。所以我們作為佛陀的弟子,所作所為要護持三寶,護持自己的道業,不能損害眾生、不能損害佛教、不能損害道場,甚至不能損人道業,再縮小一點,不能損害自己的道業。所以為什麼說:你有人情,你常常隨順,那你就破壞道心,毀壞自己修道的心。

如果你用人情心在做執事,在做道場的事,那你可能偷盜常住物,你可能在破壞和合清淨的道場。這種人如果越來越多,佛法就會衰敗,正法就會滅亡。所以你自己作為一個佛陀的弟子,你不能去做這種不仁之事,這種事情不能做。你要做,那你一定會有果報,這果報我相信你一定受得到,這一生你一定會受果報。但是一般俗人不了解、不懂,不斷隱藏、不斷掩飾,那還要再加一條「覆藏罪」,掩過飾非。

所以學佛為什麼要懂戒律,要懂佛教的規矩,你才能夠真正修行,才不會自己的毛病、自己的過失,不斷地遮掩,甚至幫外道、幫邪見惡人遮掩,那對你、對佛法、對眾生都是相當不好的,死後果報必然在三塗,必然墮惡道;縱然得人身,貧窮下賤、孤苦無依、諸根不具、事事為人輕賤,就是被人家糟蹋。所以絕對不可以用人情,人情不能把事情做好,更不能把道場的事情做好,這是大家要能夠警惕的,不能再犯的。

為什麼今天我們再把上個禮拜講的開示內容,再跟你重複強調,因為這是大家的問題,讓很多學佛人能夠清楚、能夠明白;不要再用人情在做佛事,出家人也是,無論在家、出家都是一樣。出家人要是人情,那就會破壞道場、破壞三寶;在家人要是人情,同樣如是。所以不光自己不能成道,也跟著毀壞佛法,你這一生學佛,想要成佛,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

佛法不在文字學歷

菩薩戒講到現在,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光明金剛寶戒」,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認知。你要怎麼護持呢?第一個也是現在最容易讓你破戒的緣,就是背大向小。你如果守了戒,又跑去學小乘,或是跑到南傳的地方,去受一些小乘戒,特別是出家人,他以為這樣他的戒體才圓滿,他的戒品才圓滿;實際上這都是迷失本心的作為,也是犯了菩薩大戒。菩薩戒既然是菩薩,就不能背大向小。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有一個小沙彌跟一個阿羅漢的故事,這個小沙彌發大心─願度一切眾生。這阿羅漢本來是他的師父,他沒有發心,但是他知道他的徒弟發了大心。他說你把身上的行李放下來,我來幫你拿,我走你後面,你是大菩薩;但是沒多久,他又退心了,於是他的和尚就把他的行李還給他,順便叫他幫他拿。所以你就曉得發心,才初發心就已超阿羅漢,已登如來地。《梵網經》講的:「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所以不必再東西馳騁,東求西求,縱然你受了大乘戒,又受了南傳戒,跑到西藏去受個什麼密乘戒,統統都是著相。所以為什麼盧舍那佛教我們常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就是不要讓你退菩提心,不要讓你背大向小。你背棄大乘經律,好樂二乘、外道世俗典籍,或是講風水的、或是講算命的、或是講世間的、改造命運的,這些統統都是邪知邪見。所以你有受戒、你有聽戒,你就能知道。聽了以後你要發心受,受了以後你要發心持守,才能夠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才能處處離相,不然你是處處著相,但凡有作,皆名戒品不具足。

所以學佛人最怕的就是心著相。你一著了相,你就覺得我受的這個大乘戒不行,還要再去泰國、緬甸那些地方去做一些背大向小的事情;回來還能跟人家吹噓,貢高我慢,為了都是自己的我相,不是真正持戒,不是真正學大乘。為什麼達摩祖師說的:「深信大乘,心不退轉。」你要真正深信。所以你看出家人受戒,沙彌戒、比丘戒、大乘菩薩戒,受了以後,大乘戒規定不可以背大向小。可是現在的出家人很不爭氣,看不起佛法、看不起大乘,還覺得大乘不圓滿,甚至他的邪知邪見認為大乘不是佛說的;不是佛說,那更不會是你說的,你也講不出、你也道不得,佛性你也見不到,日用平常你卻常常忘失。所以縱然修諸善法,皆是魔業。

我們學佛的人、學菩薩戒的人,要怎麼保護「光明金剛寶戒」,我今天跟你講的這一個觀念很重要。你如果去看這些世間書、看這些二乘、看這些外道書,越看你的心、你的意識受其熏染,佛性就法爾顯現出外道二乘的境界,你自己墮在裡面你自己都不曉得,甚至如果你是看世間人寫的書,那你就變成一個世間人。為什麼說真如受無明熏習,不染而染;本來真如它是不染的,但是受無明的熏習,這無明就是世間典籍、二乘典籍、外道典籍,受其熏習,本有的智光,也變成了我見、法執、我慢種種的煩惱。所以現在的人學佛不好好學,想說我要拿個學位,拿個佛教的博士才能廣利群生;自己的貪瞋癡一毫都不放下,以為看點書拿個畢業證書,你就能夠廣利群生。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拿佛學博士,他的弟子隨便挑一個文殊師利菩薩,也沒有拿佛學博士,只是因為不起心而已,與智相應、與道相應。六祖慧能大師一個字都不認識;廣欽老和尚根本不識字,也能講大乘,也能坐化往生淨土,這些都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德。所以佛法不在文字、不在學歷,就在於你取相的心能不能放下。

你把你取相分別的心放下,你就不會好樂俗典。這好樂俗典,你們不要只想到只有《弟子規》而已,還有很多,你們在家裡看的新聞、報紙,統統都是俗典,都是障道因緣啊。這些東西你要放下,你不要想說:「沒辦法,師父,我要做生意,做生意不了解國家大事、不了解金融政策,我沒辦法做生意啊。」那看你是要成佛,還是要發財,總是有種種理由讓自己跟自己的道業過不去,跟自己的修行相違背。所以對於世間你要懂得放下,心不要執著,不要覺得我沒看報紙沒看電視不可以,天就要蹋下來。你要清楚,該讓你知道的,該是你福報的,佛菩薩會讓你知道,你的福報自然會顯現,不必去擔心這些事情,只要安住道業,福報自然現前。

所以受了菩薩戒要記住,千萬不能背大相小,不能好樂俗典,好樂這些二乘經律,一個念頭都不可以有,不可以暫念小乘,這在菩薩戒裡面都有說到,希望大家能謹記,能夠保護「光明金剛寶戒」,當然持戒不用你保護,就是怕你迷失而已,你不與它相應;這一戒人人本具,不用你造作來保護,只要你心遠二乘,心遠世俗自然與它相應。

如何與其他宗教相處

有些學佛的同修,在平常的時候,或是跟朋友聊天,或是跟同參道友聊天,常常會談到,甚至在生活中會遇到其他不同宗教的。我們作為一個學佛人,就應當要有正知正見,不能在話語當中破壞佛法。因為你為了談話的氣氛,或是顯示自己很圓融的一面,你就說儒、釋、道都一樣,什麼宗教都相通。你講這種話其他非佛教信仰的人,他心裡面不一定認同,因為他不學佛,信仰其他的宗教,所以你不能夠為了迎合他,為了一時的面子、為了一時的假相,你顛倒佛經、顛倒經律,這個是有很重的果報,也給自己帶來墮落的因緣,還有退轉的因緣。

我們佛弟子要有正知正見,人家跟你信仰不同,你要尊重他,但是絕對不可以破壞佛法,甚至破壞佛教的戒律,因為你說都一樣,甚至有人、有出家人,在佛門裡面宣導這種邪知邪見,好像看起來用提倡中華文化作為掩護,實際上這是破壞佛法。不光破壞了佛法,也破壞了中華文化,如果是三家相同的話,那就不用叫儒、釋、道。就好像牛奶跟咖啡,混在一起那就叫「咖啡牛奶」,很簡單的道理;就好像泥土跟水和在一起就叫「泥巴」,就叫「水泥」,所以它就變成另外一個東西。世界上有很多這種紛爭就是為了要同化別人,為了希望別人來跟我相同,甚至在這三教以外再另立一個把這三教統合起來,實際上都是對於我們中國文化有莫大的傷害。

我們學佛人做好學佛人該做的事情,好好持戒、好好念佛、不要打妄想,你就是妄想太多了,所以到處跑、到處攀緣,然後在不知不覺當中破壞了佛陀的教導。一般人他不能夠理解為什麼這三教不一樣,看起來好像都是勸人為善,當然這是表相而已。就好像汽車一樣,汽車就四個輪胎、兩張沙發、一個引擎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廠牌、不同的價格,可是看起來它都是輛車子。那麼儒、釋、道乃至一切宗教亦復如是。我碰過很多宗教的領袖,他都告訴我:不相同啊。我也跟他講:佛教也跟你們不一樣。我們在這個多元的社會當中,我們一樣可以相處,我們絕對不會要求人家要改變他的儀式或型態,來學習你的看法、你的想法。如果他有緣學佛,有因緣他想接觸,你就把正知正見的佛教告訴他,有因緣自然他可以學。可是現在在佛門提倡的這些人,他不是在推廣佛法,他是在做滅佛法的動作,甚至裡面摻雜了鬼神的附身,摻雜了災難的預言,這都不是這三教所認同的,還有的跑到政治去了,這都是不對的。

所以學佛人,你不要自己認為自己很圓融,把佛教貶低了,把無上甚深微妙法,把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法破壞了,否則你自斷慧命,你這一生就會受到報應,而且報應再來的時候,最怕的是你自己不知道,會有這種,因為當你把這三教說成一樣的時候,報應已經現前了,什麼報應呢?你墮在愚癡當中,你不能揀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外道法,我說的外道就是指沒有學佛的。所以佛法講緣起性空,儒家講的倫理,道教講無為自然,這三個所宗都不相同。所以孫權問他的太子太傅闞澤,儒、釋、道這三家哪一家殊勝?他說:「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如來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所以佛的殊勝,他有這樣的智慧可以做揀別。

我跟大家講是要大家不要起世間意,不是要你去排斥其他的信仰。如果他能夠學佛,你要全力幫助他,重點是你不能把佛法濫同於其他的宗教;你以為你很圓融,你很能圓場子,但實際上這破壞了你的修行、破壞了你的道業,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甚至再講更嚴重的,你破壞了整個佛門,你還破壞了中國文化。你把這三個不同的要讓它混在一起,到底怎麼做?沒辦法做。

如來講的「緣起性空」本來就不同於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宗教也不會想要破壞自己的教義。所以為什麼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你不能說大家都同,把這個次第法給破壞掉了。他這麼做,他的宗教信仰就有他的境界,這個就是華嚴祖師講的行布。圓融法是佛法,你不能用行布壞圓融,不能用圓融壞行布,當知是二法,非一非異;它兩個可以共存,但是又不壞原來的差別之相,這才是華嚴的精神。不是像炒什錦飯一樣,全部和到一個鍋子裡面去,縱然你和進去了還是清楚明白。所以仍舊有它不同之處,就像水跟乳,鵝王一樣能夠擇乳,能夠去水,去水擇乳。這鵝王在喝這個乳的時候,牠可以只吸取這水中之乳,牠可以不喝水,他的舌頭有這樣的一個能力,我們眾生學佛法也應當如此,不能學外道法,不能去好樂這些外道典籍。甚至為了自己一時的感覺,一時的氣氛,你來破壞佛教,破壞你的道業,這是不對的,尤其是學佛人不要整天打妄想,不要整天攀緣,整天落在別人的妄想境界,落在自己的妄想境界當中,認為這世界不和平需要你來維護。其實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你心若不平則見有高下,所以你心汙染了。我們學佛最重要的要平心地,讓你的心能夠不起高下心、不起對待心,以上希望大家能夠注意。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我們中國有一位祖師叫「道生大師」,一般大家耳熟能詳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就是這位道生大師。他講經能感動這些無情之物,那他到底跟它說了些什麼呢?「道生大師」我們人稱「涅槃聖」,他是專門學《涅槃經》。在《涅槃經》還沒傳到南方的時候,他就已經悟得了《涅槃》的宗旨。他跟他的師兄弟講:「一闡提也有佛性,一切眾生皆能作佛。」可是當時候,因為經典翻譯還不是很完全,《涅槃經》也還沒有傳到南方,所以大眾就認為道生大師的說法,這個論調是錯誤的,於是「生公」被摒出道場。他獨自來到了現在蘇州虎丘的地方,在那裡說法,獨自說法。那麼,講到《涅槃》這個義趣的時候,這《涅槃經》當中的義趣「一闡提也有佛性」,所以這個頑石就給他做了回應。這是他說法高妙啊!是我們中國義學高僧,真正在經敎裡面悟道的,能夠大開圓解的。

從這一個公案我們就可以知道,大乘佛法不同於小乘的這些阿含經典。為什麼呢?因為「一闡提皆有佛性」這一個觀念、這一個說法,只有大乘佛法才有說到,小乘沒有。所以小乘認為闡提不能成佛,這「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斷善根的人不能成佛;但是大乘,佛在《涅槃經》、在《法華經》都有跟我們說到「眾生都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所以這一點就明顯讓我們曉得大、小乘不同。甚至大乘講:「無情有法性,有情有佛性。」可是小乘不認為,他甚至不曉得無情是心所現的,它有法性;有情有佛性,他也搞不懂。所以很明顯大乘跟小乘從這裡就可以分辨得出來。

大乘佛法不是建立在小乘法上,因為根本的理論依據完全不一樣。大乘依不生不滅性;小乘依生滅六識,建立於染淨根本,你的心起心動念,起貪瞋癡,他就算是染著了,所以要把貪瞋癡斷掉,把思想念慮斷掉,把你六根、六識給泯滅掉,他才算是證果。大乘不一樣,大乘告訴你六根當中雖然是你的家賊,但是成佛必然由六根而成,不離開我們現行的六根。所以在這上面,無論是修行的基礎、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理論,大乘佛法完全高出於小乘之上。你不能認為我要先學小乘,或是你看有的講經的也講小乘經,在一個課程當中也講小乘,也要你學大乘,他以為相同,實際上是完完全全不同啊!從修行上、從依止上,包括他所依的體性,都完全不同。

今天用「道生大師」的這個公案,順便讓你們知道什麼是「生公說法」,無情也有佛性,無情也有法性。有情有佛性,一切眾生皆能成佛,「闡提」也能成佛。所以這一點你就能明白,大乘的殊勝,大乘跟小乘不同。雖然都是佛所說,但是小乘畢竟不究竟,甚至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告訴我們:「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只為教佛乘。」只為教你一乘了義,教你一佛乘,不是要教你學小乘,甚至釋迦牟尼佛說:「我絕對不用小乘法來度眾生」。

所以,我們對於大乘佛法要有絕對的信心。你看大乘轉煩惱非常快啊,一念放捨,馬上頓成;小乘在修證上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證阿羅漢,但是大乘佛法講「一念頓成」。凡夫有佛性,狗子有佛性,龍女「畜生身成佛」,她當下頓脫啊!一念可以頓成。小乘不行,必須經歷次第、經歷劫數,劫數要「三大阿僧衹劫」,他才能夠成就所謂「藏教的佛果」,也就是一般小乘經上講的「大阿羅漢」。所以大乘他是可以頓成的,甚至大乘可以留惑度生,他有能力破無明他不破,他繼續跟眾生作夢,幫助眾生出離苦難。阿羅漢沒有辦法,他修行到了這個漸次,這個位置,一旦因緣成熟想不斷煩惱,他都沒有辦法。小乘沒有辦法留惑度生,不能、不算是究竟慈悲,所以佛稱為「焦芽敗種」啊!是自了漢。地獄的眾生都成佛了,你帶著小乘心的人,那是不可能成就。

現在有很多人學淨土,學一學變成小乘了,他認為他要先打基礎,實際上,他完全不了解淨土法門是大乘圓頓了義之法,凡夫十念、一念都能帶業往生,這個就是「頓教」。而且往生到淨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已經是「阿惟越致」,超過小乘人太多太多了,不是小乘佛法可以比的,不是小乘教可以作為淨土宗的基礎。所以這一件事情夏蓮居老居士告訴我們:「佛云難信誠難信」這件事情,沒人敢相信,非常地難信啊!「萬億人中一二知」。所以在現在這句話確實應驗了,真正相信淨土法門的人有多少呢?在萬億當中難得有一、二。自己心裡面的這些煩惱習氣、愛樂小乘的這些種性,常常在現前,下劣心、退墮心常常現前,總是覺得自己業障很重,總是覺得自己成就不了,所以自己隨便臆測修行的次第,以為小乘可以作為大乘的基礎,實際上這個說法完全錯誤。也許你引《佛藏經》,你在《佛藏經》裡面看到「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但是佛在《涅槃經》、在《法華經》告訴我們:《涅槃》跟《法華》是一乘了義經典。按「四依法」來說,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依一乘不依餘乘」,其他的你都不依。佛告訴我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乃至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這件事情釋迦牟尼佛絕對不會做。所以我們對於大乘佛法,對於淨土法門要能夠深信。深信大乘,心不退轉,深信自心是佛,深信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只要迴光返照,依大乘法修行,絕對可以成就,希望大家能夠作如是觀,不生退怯。

歸元無二路

《楞嚴經》講:「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這個「元」,就是我們眾生的本來面目。所有的修行、任何的宗派,乃至於小乘,統統都是指歸心性而已。所以不管你怎麼修行,你用哪一種方法,都是為了明心見性,這在《楞嚴經》上佛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這「方便有多門」,則跟你說了二十五種圓通,這二十五種圓通都能夠讓你明心見性。

《圓覺經》講的二十五輪─二十五種清淨定輪。所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這是就用功的形式上來做歸類。《楞嚴經》是就眾生的下手處來做分類,有的從耳門入圓照三昧;有的從眼根;有的從眼識;有的從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都能夠明心見性。所以法法圓通,目的是要你見性,而且用的是佛教你的方式。所以說二十五種圓通不能離開我們剛講的「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沒有辦法離開,要是離開了,那就不是佛法,它就是外道法。

學佛的同修就要知道,所謂的「歸元無二路」不是教你亂學一通,不是教你夾雜,不是教你用《弟子規》、用外道,聽其他的邪師說法。為什麼說邪人來解《楞嚴》,《楞嚴》亦成邪。你的知見不正,你來看《楞嚴經》,明明它是給你指向成佛之道,可是你卻沒有辦法走,甚至走錯。你把地圖的路線看錯,把南方搞成北方,甚至整個地圖都拿反了。所以我們修行就要清楚,所謂的「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這多門是講佛門,佛門教你的方法,不是世間法啊,所以佛揀別大小乘,告訴我們大乘裡面還分漸修跟頓修;根器有頓、漸、秘密、不定;教法有藏、通、別、圓,也就是教學的方式。

我們看了佛陀這些經教,我們才能明白自己要選擇什麼法門。佛教我們選擇圓教,選擇頓教。如果頓教沒有辦法立即頓悟,那就選擇圓教裡面的漸修,所謂「先悟後修」,漸修。就像我這裡跟你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出門會穿衣服,你去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你上課穿的是校服,你工作穿的是制服,你睡覺穿的是睡衣,你參加宴會當然要穿禮服。佛法亦復如是,出家人穿袈裟,在家人著海青,受戒的搭縵衣。看你要參加什麼法會,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衣服。即使出家人他都還有分七衣、九衣、二十五條衣;他的衣都還有分好幾種,看你今天是安排什麼樣的事務。所以你要成佛當然要用佛法。

有很多的法門不了義,甚至根本不是佛教。你要入普光明殿,要見盧舍那佛,你當然要穿一乘了義之服。你穿二乘那進不去啊,沒有邀請函;你穿人天,那就像不穿衣服,沒有文化的人一樣,你怎麼能夠進盧舍那佛的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啊?你怎麼能夠入普光明殿啊?所以學佛法跟我們剛講的穿衣服亦復如是。你用外道法,你用二乘法,沒有辦法達到佛陀的境界,你要能夠明白。

現代的人不清楚,不清楚所以就胡說八道,什麼「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他不曉得他是要見盧舍那佛,他不知道往生淨土要著「信願行」之服;他反而穿人天破蔽之衣,也就是破陋的衣服,要去參加蓮池海會、要去參加華藏海會,那很抱歉,進不去啊。

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就好像吃藥,每一種藥的目的都是拿來治病的,問題是你是什麼體質。什麼體質,生什麼病,吃什麼藥。你現在得了重病,你要吃一乘了義之藥,你的身體才能夠痊癒,你不能只吃一般的感冒藥啊。

再者,同樣是吃飯也是一樣,吃飯,大家都是為了吃飽,你今天吃飯會飽,吃麵也會飽;這飯用炒的會飽,麵用炒的、用燙的都會飽,問題是你是什麼體質?如果你身體虛弱,就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如果你身體火氣很旺,就不能吃燥熱的食物。所以學佛亦復如是,你要成就功德法身,你要會選擇什麼是了義的,什麼樣的法食你應當食,這才能夠長養你的法身,而世間人吃飯長養色身。如果你用的是人天二乘這些餿水,你吃下去只會拉肚子而已。為什麼把它比喻作「餿水」啊?其實在《楞嚴經》上看,人天,這《楞嚴經》還不太講人,它講天跟阿羅漢。天上的他的功夫,跟阿羅漢的功夫,在《楞嚴經》講,都是外道,都是外道法。所以《楞嚴經》能夠作末法眾生的眼目,所以開智慧的《楞嚴》。連阿羅漢都是外道,何況是這些世間法。

我們舉了這三個比喻,從穿衣服、吃飯、吃藥,你就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能再迷惑了、不能再顛倒了。從此你能堅定你的道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學淨土的,能夠肯定的、能夠完全信受的。

在末法要遇到正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甚至把正法當邪法,把邪法當正法;把世間法當了義法,把了義法當不了義法。所以說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要具足才能夠成就。

為什麼佛跟我們揀別,告訴我們「歸元無二路」,佛教裡面佛教你的所有法門,不管是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先修、後修、齊修,或是二十五種圓通,目的都是要你見性而已。所以一開始揀擇圓通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大眾:二十五種法門,這二十五種圓通實無優劣,都能夠成就。又說:「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乃至末世想要修學入大乘者,依何等門─哪一個法門方便成就。所以文殊菩薩告訴我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那要聽什麼?聽一乘了義,從耳根聽聞大乘佛法,你能轉念,你能識得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才是末世眾生入手的方式。所以文殊菩薩講:不光是觀世音這麼修,他自己也是這樣子修。所謂「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為什麼今天跟你講《楞嚴經》,就是要告訴眾生,末法從耳門圓照三昧,「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再配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以聲攝念,心不隨妄,心即是身,身即是心,心境一如,那就是祖師西來意啊。所以,所謂「萬法歸元無二路」,但是「方便有多門」。多門不是真正有多,是看哪一門能夠成就,門門都能成無上道,但是世間法是絕對做不到的。你用世間心、世間意,這是不能成就的。所以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你起世間意沒有辦法成佛,我們學佛人一定要清楚。

一念不覺起無明

祖師大德跟我們講過,眾生之所以輪迴,就是因為這一念不覺。不覺心起而有無明,所以現有妄境界。實際上,這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只要不覺,它就是無明。因為自性本明,不屬於無明,也不用有所可明。

《楞嚴經》上,富樓那不了解無明本空,認為自性一定是有所可明,所以被佛喝斥,因為他不了解煩惱本空,無明的根本並非實有。所以只要你一念覺悟,你就能夠斷除煩惱。這也是我們淨土宗之所以能夠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原因。為什麼呢?就好像千年的暗室,一燈可破;長劫的輪迴,一覺可消。你輪迴再久,煩惱再重,只要一念迴光返照,照破無明本空、六塵非有,所有的業障、所有的貪瞋癡,當下消除,不復更起。所以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這煩惱就好像木頭一樣,木頭被火燒了,變成了灰燼,這個灰不會再變成木頭。眾生的無明亦復如是,以般若智慧火燒煩惱薪,煩惱一旦消除,薪盡火滅,無智亦無得,那煩惱再也不會現前了。可是一般眾生不了達這一層道理,以為無明是實有的,所以就會生起:那佛無明斷了以後,何時又起無明?眾生覺悟以後,何時又不覺?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而已啊,從來沒有迷。這是大乘佛法,從來沒有無明,所以跟你講煩惱即菩提。就好像你迷路了,你走錯路了,這個迷從哪裡來啊?如果從路來,那應當每一個人走到這條路都要迷。正在你迷路的時候,東方還是東方,西方還是西方,方位仍舊不變,只是你自己在那裡打轉而已,自己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而已。在自己妄想所現的境界當中出不來,真的也沒有妄境界給你出。所以佛講:當下即是,一切境界當體即空。

以我們念佛,可以當下化娑婆為極樂,這就是一念覺,這一念不是你念頭念念相續的那個念。很多人以為念佛是一念接著一念叫做「覺」,再穿鑿附會一下淨念相繼,他以為看到「相繼」就把它當作是相續,實際上不是。繼就是不斷,淨念不斷就是真心現前,淨念相繼。所以這一念是你照破無明這一念覺,你要達到最後這一念悟處的時候,你不能離開現前的佛號,不能離開現前的觀照。如果離開了,最後這一念你也沒有辦法得到,你也沒有辦法轉過來。

所以祖師教我們綿綿密密,就是這麼用功,就是這麼行持,你才能夠迴光返照,才能一念照破;這一念照破,就一念覺悟。一旦覺悟以後,就不屬於凡夫這一念了,有一到十、一到一百,有前後、有生滅,這都是凡夫的妄心,落在三際相當中。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落在能所相當中,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斷之佛號與所斷之妄想。這些都不是真實的淨念,都是染著。

所以大勢至菩薩就是這一念覺;凡夫就是不覺這一念。不覺這一念,而有無明,在於你能不能照破、能不能當下放下、能不能頓脫。

大乘佛法不講次第法門,它就是講頓超。你要找個入手處,現在有很多教你入手處,很多同修想按部就班來。我告訴你,大乘裡面沒有,沒有給你按部就班的,為什麼?眾生的煩惱習氣不同。三乘教當中有先斷見思,後斷塵沙,再破無明,這是三乘教。

大乘教當中直破無明,分破見思、塵沙,所以叫「圓破五陰,超五濁。」這是大乘。你念阿彌陀佛正是「圓破五陰,超五濁。」為什麼?從根本修。這根本就是一切眾生的心。

大乘的基礎是先明心;先明心,悟後起修,與不悟者日劫相倍。這是大乘佛法。「悟」有很多種境界可以悟,看你能不能迴光返照而已。所以大乘在修行,不是像三乘教當中,不是像小乘當中,有先後、次第、順序。真正的大乘佛法直接從心轉。就像你被別人騙了,被騙了一輩子,夫妻間都互相騙啊,你突然一念迴光,那他騙你的謊言當下就消除;你被騙時的迷惑也當下消除,需不需要次第?不需要啊。所以《圓覺經》講:「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那要怎麼修呢?「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你不要了知妄想境,所以有些法師叫你要看到妄想,看著它,看著它做什麼?佛叫你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也不做真實解。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大乘的入手處。所以真的是無門為法門,真正是門風高峻啊!那一下子沒有辦法達到,沒有辦法一念迴光,所以開個善巧方便,念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念的是誰呢?念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就是你自心無量正覺,不從心外而得,所以說不離當處而生淨土。《維摩詰經》講的:「心淨則佛土淨」。眾生心要是淨了,要是見性了,佛土自然轉為極樂。所以說極樂世界是眾生的本地風光,就是一切眾生本來面目。所謂「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是眾生不二之性,當下就在目前。所以為什麼叫大家要念佛,念佛就是迴光返照,不是只有念阿彌陀佛,你心向外求,實際上也沒有外給你求,西方淨土還是你心現的,彌陀世尊就是眾生的真如自性,就是本心而已。

眾生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以你要迴光返照,要從此覺悟,從此翻破無明見得本來,見到了以後,與大菩薩,與三乘教當中歷劫修證、無量劫修證的,所見的完全相同。所以為什麼大乘法講頓超,真正殊勝;其他的他要見性,要三大阿僧祇劫,甚至無量劫都不一定能夠見性。大乘法當中可以,所以真正殊勝,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講這個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法華經》講:「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為一大事因緣故。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眾生只要具此佛知佛見,必然能夠脫離,能夠打破無明。

為什麼修行首重知見,最重要你的見地透不透徹,如果見地不透徹,縱然你戒持得再好,也是外道;佛念得再好,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溼,你只是一顆頑石而已啊!不是真正的如來。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曉得,明心見性最為重要,就是這一念覺。這一念覺不是念念相續,是一念照破無明,識得本來。希望大家能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