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心經白話述義】37 - 為什麼隨著年長,卻感覺煩惱的事情越來越多?





為什麼隨著年長,卻感覺煩惱的事情越來越多
悟顯法師   開示:

你心裡就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無論是哪一個年紀,小朋友罣礙他的課業有沒有拿到第一名,拿到了很歡喜,沒有拿到心裡很難過,這就是罣礙,這就是有所得,這就是煩惱。所以說不要追逐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像有的人學佛,他就跟小孩講:「你學佛了在學校要拿第一名,要做好榜樣給人家看。」這是錯誤的觀念,爭名奪利,名利心沒有放下,怎麼會是好榜樣呢?
從小就教他罣礙、執著;相同的,做壞事也有罣礙,罣礙更多,天天就是擔心受怕,所以為什麼需要具有般若智慧。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何謂觀照



何謂觀照
悟顯法師 開示:
大家常常聽到「觀照」這個佛學名詞,但是,能夠了解它意思的人不多。「觀」就是觀察,「照」就是「照見」,要有正知正見才能夠觀察,正知正見就是對於「諸法實相」能夠明白,知道一切眾生身中都具有如來藏不生滅心,這是學人能起觀照的第一個要素。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一樣,淨宗法門也不例外。要先明白這念心,從來不生不滅,沒有變異,不可破壞,所以叫做真如。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學人在境界上才能夠起觀,才能夠修行,一旦觀察,你馬上就能夠知道這世間是虛妄的,一切法確實如同《金剛經》上所講:「如夢幻泡影」,夢中的境界沒有一絲毫可得。如同影像,有即非有,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正在作用的當下,無論是起煩惱或是起歡喜心,正在心生分別的時候,當下這一念心是空的,你能夠這樣用心那就叫「觀」。

「照」就是心對境的時候,如同鏡子一樣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對所有一切人事物,都看得透,看得破,而且心不會隨境界轉,也就是在用心的時候,心就像鏡子一樣,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一般人之所以會心隨境轉,就是因為遇到境界,就開始留影於心,把境界存在心裡面,無論過去的事情、現在的事情、未來的事情,都在這裡思量、計畫、打妄想生煩惱,得到了就生歡喜心,失去了就生起憂惱心,總是墮在兩邊不能自在!沒有用心像鏡子一樣,所以心是混濁的,沒有照的功能,也可以說是失去照的功能。他看一樣,就著一樣,遇到一樣,就在意一樣,所以處處生起障礙,處處生起染著,把本有的般若智慧都給蒙蔽住了。


觀照能開啟眾生的本有智慧,觀照是因,開智慧是果。所以觀照在每個法門裡都是相當重要的。在淨宗,念佛其實就是一種觀照,你在修觀的時候,剛開始藉由道場給你行個方便。在道場念佛、打坐,沒有外緣的干擾,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一心一意的專注,不要一支香念下來,半支香打妄想,其實一支香念下來,要不打妄想非常的容易,沒有那麼困難,只要全副的精神投注在佛號上,這妄想不用刻意除它,不用去壓制它,由於你心念專注的關係,它自然就消滅。先做到專念,專了之後,念到後來,妄想也不起,心也空了,最後佛號也放捨了(自然停,不是故意不念),此時,這念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的,就是你的真如本性!這個時候就不用刻意念佛了,很多同修在這時,不曉得迴光返照,其實這不隨前念,不隨後念,這一念心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你佛號或煩惱未起,這念就是。也就是你前念已斷,後念未起的時候,這在經典上叫做第一念,若在此時能識得,那叫做見性,這是觀照的方便。進而要在境界當中歷事練心,出了道場,地鐘停止了,你還是要保持如如,還是要能夠守得住。剛開始見到本心後要守,所謂「守本真心。常住不滅。」也就是禪宗所謂的「保任」,要先保,保得住,一段時間之後才能任運隨緣,不是一見性就自以為完事了,就自大,瞧不起天下人,那就走錯路,古德有句話:「山林水邊長養聖胎」,在這裡千萬別迷失。所以學人第一步下手處就非常重要。絕不能夠自己心都沒安住下來,就想要接觸境緣胡作非為,認為遇到境界,習氣起來是正在起妙用,這起的是煩惱,是自己心著在境界上,而不自覺!

有些同修念佛,用功念到後來佛號也不起,煩惱也不生了,可是在這時候,卻不能迴光返照,很可惜,其實這時候只要一念返照,就能夠明心見性。很多修學淨土宗的法師,不曉得這一層道理,他教學人還繼續念,實際上講「繼續念」就是指錯路。所謂真如佛性,其實就是人人日用平常當中在起作用的,有時候第一念會現前,只是多數人不能識得,這要有真正見性的人,才能夠為你指出。一般淨宗的指導法師,只教導大眾繼續念,一直念下去,看似沒錯,但是這樣子的做法,就把學人的悟門給堵住了,把見性成佛的機緣當下失掉,因為念佛是為了解決雜念、妄想問題,那當雜念不起之時,佛號他也就不用再提起了,再提起那就是病。所以念佛念到佛號跟煩惱皆不起的時候,現前這一念心,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所以要見性沒有這麼困難。這些境界每個人在念佛當中,或多或少都有,只是你不識得。剛開始你也許只體會到一點點,但煩惱會隨著你持續念佛、修行變得越來越淡,越來越弱,直到後來完全不起作用,確實風平浪靜,那這時候你就得自在了。

用功的時候叫「觀」。「照」就是剛講的,要任運隨緣。「任運隨緣」就是做一切事情的時候,不要起高下心,起得失心,起好惡心,這一切心都不再起。遇事該怎麼用心,就怎麼用心,只是在當中不要生煩惱,不生能所,不生對待,無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俱離,就叫「照」,當下心就有照的功能,觀照的道理就是如此,這就是淨宗講的「觀照」。初步要做到的就是先「專念」,不要一下子就想到後面:「我要照,我要來作用」,功夫還不到,你那個作用叫做打妄想,叫做生煩惱。你以為你是在照用,但你的心從來沒有離開過煩惱,所以實際上你是在心隨境轉。這一點要注意,不然就會像佛在經上講:「未得謂得」,是說你沒有這層功夫,還誤認為自己有這樣的境界,那一旦無常到來,生死現前的時候,你就完全做不了主了。所以修行功夫一定要從基礎開始打,沒有辦法一下子頓超。道理是可以頓悟的,可是事相上的煩惱習氣,要先降伏,才能有得力的一天。「觀照」的道理就是如此。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印光大師法語】24



◎極樂世界,無有女人。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蓮華化生。一從蓮華中出生,皆與極樂世界人一樣,不是先小後漸長大。彼世界人,無有煩惱,無有妄想,無有造業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極容易生。但以念佛為因,生後見佛聞法,必定圓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為超勝;一切修持法門,唯此最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三)復葉福備書......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閱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https://mdxv1blogger.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_62.html

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印光大師法語】23

新增說明文字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於大曆二年,棲止衡州雲峰寺,屢於粥缽中,現聖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臺者,言必是五臺;後遂往謁。大曆五年,到五臺縣,遙見白光;循光往尋,至大聖竹林寺。師入寺,至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據師子座,說深妙法。師禮二聖,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師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是語已,時二大聖,各舒金手,摩師頂,為授記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已,時二大聖,互說伽陀。師聞已,歡喜踴躍,疑網悉除。此係法照大師,親到竹林聖寺,蒙二大聖所開示者。五臺,乃文殊應化之道場;文殊,乃七佛之師。自言,我於過去,因觀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過去諸佛,尚由念佛而生,況末法眾生,業重福輕,障深慧淺,藐視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來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後塵,尚不能得乎?

(續)致廣慧和尚書......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閱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https://mdxv1blogger.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_62.html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如何行六度波羅蜜





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 開示:



「菩薩」是覺有情,在生活當中,方便懂得善巧引導家親眷屬學佛,把六波羅蜜落實在生活上。

心裡對於家庭不要罣礙,這是布施波羅蜜。






雖然在家,能持守佛陀的教誡,這是持戒波羅蜜。






在順逆境緣當中,都能夠不起瞋恨、不起愛好,這是忍辱波羅蜜。





天天用功,天天精進,精進心永不退轉,這是精進波羅蜜。




於諸順逆境界,你的心都能夠安住不動,持佛號都能夠不退失,這是禪定波羅蜜。





了知諸法包括你的家庭緣生性空,並無實法,既不著空、也不著有,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這叫般若波羅蜜。



你在生活上這樣用功,這麼觀照,那你真正是一位菩薩媽媽。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13)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釋迦佛生......
現在講第三時:也就是「方等時」。
文上說:
演方等。破法執。
「演」是演說。不用「說」這個字,而用「演」這個字,是因為「演」有分布的意思。
就是源源本本、有條不紊地將該說的事理分別演說出來。
「方等」這個名詞,在賢首宗又叫做「方廣」。「方」是並談(並在一起談論)的意思,「等」是三根普被。
四教分為:藏、通、別、圓四教。
「方等」是部類名稱。這裡面包括了很多很多的經論,如:《維摩詰經》、《勝鬘夫人師子吼經》等。
是接引小乘人進入大乘佛法的橋梁,所以天臺宗稱之為「通教」(藏通別圓四教中的通)。
像《維摩詰經》的宗旨,就是抨彈偏見、喝斥小乘,讚歎大乘褒揚圓乘。
《維摩詰經》中就是喝斥小乘,是彈偏:彈斥偏空。
斥小乘的經文中,喝斥二乘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其中舍利弗,天花著身;迦葉尊者,也責備自己,「於佛法中無所復益」。
接著是
破法執:
小乘人對於五蘊構成的血肉之身,執以為「我」,把身外的事物當為「我所」,是為人我執。
法我執是對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六根、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世間許許多多的「法」,在二乘人的心目中,認為實有,使他們心煩意亂。
因此,小乘人就有「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的心態、永遠不能化解的觀念,這就是「法我執」。
因為有這樣的基本認知,所以就加緊修行如上面所說的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等等的觀照工夫,進而證得小乘聖果。在他們份上自己以為滿足了,殊不知,人我執雖然斷去,但法我執依然存在。
以大乘佛教來看,小乘只是自了漢,並不究竟。
釋迦牟尼佛在「方等部」裡的經教,多半是針對二乘人的毛病而說,重點是要鼓勵他們再進步,不要停滯於《法華經》所說的化城。
所以說:「演方等。破法執。」......13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如何孝順父母



如何孝順父母
悟顯法師 開示 :

法藏比丘當國王,絕對有能力供養無邊諸佛,讓佛的僧團能夠住世教化,但是他學了佛他更清楚,即使我有能力供養恆河沙數的諸佛,還是不如用功修行「堅勇求正覺。」

所以在佛門供佛是好事,但是「不如堅勇求正覺。」所以世間事做得再好,都是生死輪迴,就像你們孝養父母,這七月在中國叫做教孝月。那這是隨順世間人說的,那麼這樣的日子也過了一段時間了,這是隨順中國這裡的習俗。

一般人都懂得孝順父母、師長,但是你的孝順是世間人的孝順,甚至你會引佛經,孝養父母是世出世間第一福田,講的沒有錯,這個是佛經上有說的,但是對不孝的人來說,那麼已經罣礙、在意了,那你就不用在這個上面著眼,藥要會吃啊!

那麼你們都懂得供養父母、奉事師長,佛說:假使就算你供養父母、師長,把他揹在背上,左肩挑父、右肩挑母經歷百劫,相信你們各位的父母都活不過百劫,不要說百劫,看能不能活兩百歲。佛說:百劫。

縱然經過百劫做盡世間的孝養,仍然不算是孝順父母。這佛他的佛眼在看,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父母親都還是在生死輪迴當中,出不了輪迴還是受五陰熾盛之苦,還是受八苦等等的苦惱。


所以佛說你要怎麼孝順你父母呢?勸他吃素、勸他供養三寶、勸他學佛、勸他持戒,修梵行。給他種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的種子,幫助他修行、幫助他成道。

所以雖然在經上說這父母是世出世間第一福田,但是法藏比丘看得很清楚,你縱然供養恆沙的聖者,你把你的父母親當聖人供養也都不如堅勇求正覺,不如你好好修行來成道,不然你修的是福。

現在出家人他不教人修行,而教人修福,行凡人之福,當然這個是違背佛陀的教誡。佛教出家人、教佛弟子,要以成道做為最主要的,你不能出了家教人只是孝養父母、修五戒十善,這個不是佛法,或是只教人學世間禪定或是只有持戒不求明心見性,不管你是自己這麼做還是教人這麼做,統統都是違背佛陀的教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