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緣起│放生問答文集(2)

 



放生問答文集 (精彩節錄)

緣 起

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戒殺放生是佛陀金口告誡我們,要親身力行既可消除業障又可長養慈悲的殊勝法門。然而正如蓮宗十三祖 印光大師所言:「戒殺放生之事,淺而易見。戒殺放生之理,深而難明。」在末法蒼茫的今日,法弱魔強,人性愚劣,眾生業障深重,無明包蔽,沒有智慧擇取此一簡單易行的殊勝法門,沒有福報消除累世所造無窮的殺業,因此放生一事,在今日提倡甚難,所遭受的阻撓批評也最多,往往周遭的批評一起,許多放生的居士便信心受挫,萌生退意,遂而放棄了此一最好消除業障的契機。

難能可貴的是,末法今日有一位不畏譏議毀謗,不計批評阻難,對於放生極力提倡的「放生師父」,那就是我們的導師—上圓下因老法師。師父對於居士請法,一概勉以「老實念佛,以戒為師」,此外對於戒殺放生一事,特別強調注重。師父常常告誡我們,放生就是還債,還多生累世以來無數的殺債。而人們今生遭受的疾病苦痛都是以前欠的殺債而來,還殺債最好的方法就是放生,你救人家的命,就等於救自己的命,就是還以前積欠的殺債。

師父教導我們,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殺生自有殺生的惡報,放生自有放生的善報,不用在意別人的批評阻毀,我們行自己的善業,別人造自己的惡業,將來果報現前,善惡因果絕對錯不了。

在師父的指導下,放生的居士們不僅消除了宿業,更在放生過程中培養了慈悲心腸,體會到萬物眾生平等一如,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真理!這種慈悲心的轉變,不是其他只懂得批評謾罵的人所能體會於萬一的。

在放生的善舉中,多少癌症惡疾,消弭無形!多少感應實證的例子,從居士口中娓娓道來!多少物類感恩的畫面,示現在眼前!

這本放生問答,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放生的殊勝,從而親身力行,慈悲放生,也希望能讓對放生有所批評質疑的人,經由問答,改正自己的一些偏見,不再阻礙別人放生,進而棄惡從善,廣勸世人放生!經由一傳十,十傳百的提倡推廣,使人人放生,人人慈悲,進而人人戒殺,人人吃素,使整個社會暴戾消弭,祥和增長,國家安泰,人民安康,天地萬物各樂天真,各盡天年!

南無阿彌陀佛!

放生十大功德 印光大師 │放生問答文集(1)

 

放生問答文集 (精彩節錄)

放生十大功德 印光大師

(一)無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殺所致。人人戒殺放生,則人人全其慈悲愛物之心,而刀兵劫運,亦自消滅於無形,此轉移世運之絕大運動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農工家,注意於此,力為提倡,必有絕大效果。

(二)集諸吉祥。吾人一發慈悲之心,則喜氣集於其身,此感應必然之理。

(三)長壽健康。佛經云:戒殺放生之人,得二種福報。一者長壽。二者多福多壽無病。

(四)多子宜男。放生者善體天地好生之心,故獲宜男之慶。

(五)諸佛歡喜。一切生物,佛皆視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諸佛皆大歡喜。

(六)物類感恩。所救生物臨死得活,皆大歡喜,感恩思德,永為萬劫圖報之緣。

(七)無諸災難。慈悲之人,福德日增,一切患難,皆無形消滅。

(八)得生天上。戒殺放生者,來世得生於四王天,享無邊之福。若兼修淨土者,直可往生於西方極樂國土,其功德實無涯矣。

(九)現在為人生極危險時代。蓋煙酒之癖,戀愛之魔,纏繞眾人。如眾生報恩,則諸惡消滅,四季安寧。

(十)動物由下級進於高階之狀態,與人類由野蠻進於文明之階級相符合。據生物學家之言曰:凡生物皆應於外界之狀態而生變化。如人人戒殺放生,則生生不息,善心相感,正似子孫代代相傳,永遠福壽。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六) -電子書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六)

目 錄

往生淨土的決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為什麼會有小乘法  

學習大乘不可思議的感應  

修行從何處下手  

不學相似佛法  

把握當下認真用功

學佛人的本分  

表裡一如  

學佛人一定要受菩薩戒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往生淨土的決心

祖師大德教我們,要我們學淨土的學人,平常就要發願求生淨土,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狀況下,時時刻刻都要能放得下。你不能想說我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還有什麼事沒有做好,如果你還存著這些念頭,就會給你修行、往生帶來障礙。這是學淨土,也可以說是學佛人很重要的概念。你時時刻刻都要放得下,隨時隨地佛來接了,我們就跟著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裡不要懷疑、不要猶豫、不要夾雜。往生淨土不分年紀,不是老了才往生,而是業障消了就能往生。

往生淨土的人是要放得下才能去,不是像世間人遇到事情不如意、生意失敗了、感情失意了,在那裡尋死覓活。世間人在生活上不順,在自己的愛欲上不痛快,所以尋死覓活,這個是執著,縱然他自殺了,也是下三惡道。

求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萬緣放下,心裡沒有罣礙,念著阿彌陀佛的名號,乘佛的願力帶業往生,所以這是殊勝的,不是世間人那種愛欲、情執放不下。所以時時刻刻你就要記得,要放下不要執著,平常就要發願往生,不能等到臨終。現在有的法師講臨終,他叫你平常不要發願往生,跟祖師大德提倡的不一樣。

淨土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給予後世,特別是末法眾生的一帖良藥。也就是說當所有的法門都失效,所有的經咒都沒有用,釋迦牟尼佛用他的威神力加持《無量壽經》,加持阿彌陀佛名號再住世百年。那麼在佛滅度後,法久成弊,這佛法傳久了,難免在佛門就有一些獅子蟲,為了利養,或是自身不懂倒說經律。我們依淨宗祖師大德的教導,平常就要發願,每天做早課、做晚課,都可以發願求生,尤其是佛門的晚課,為什麼要發願求生?可想而知,就是把你今天所做的、所修的這些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你常這樣迴向,你的業障會消;業障消了,你在這個世間還有緣,還能住世幫助眾生,勸導眾生求生淨土、勸導眾生萬緣放下,助佛弘化,助佛轉輪,那你就叫「乘願再來」。這一生就可以乘願再來,不必等來生,為什麼?因為你的願力大過你的業力,你把業力轉過去了,那你就叫「乘願再來」。所以乘願再來這句話,並不是指往生,當然也可以這樣說,但是並不一定特別指往生以後再來,你現在就可以。

所以同修們一定要在平時就要萬緣放下,世間的事情得過且過,無所謂,日子過得好或不好你不要在意,不要放在心上。你的兄弟姐妹、同學比你有錢,過得比你好、過得比你差,你都不要動心。我們學了佛要隨緣度日,這樣就很自在。每天就是老實念佛,萬緣放下,把所做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

等到你這一生業報盡了,能夠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或是你功夫夠了,就能夠自在往生,坐脫立亡。所以淨土法門要這樣修學。你不要怕死,很多學淨土的人怕死,怕死沒有用,怕死難道就不會死?所以你害怕,反而招來魔障,越怕你的冤親債主就越能傷害你,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已經動亂了。你要是堅固你的意志,從始至終,絕不改變,就像《楞嚴經》講的:「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性無搖動。」他傷害不了你,他想要跟你討債,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加持,絕對不會讓這些冤恨、宿殃、舊業、陳債來惱害你。

所以我勸所有的同修,平常就要發願求生淨土。求生不是死,世間人那個叫死亡,死了以後不知道去哪裡?求生淨土不是死,講求生,就是我這個業報盡了,我心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全天下最吉祥的事情。所以為什麼過年我們都祝福你們光壽無量,光壽無量就是祝福你往生淨土。你不要以為這世間的智慧很高、壽命很長,縱然讓你像彭祖一樣活到八百歲,還是得生死輪迴,不如直接求生淨土,所以你這個心念時時刻刻保持,在在處處不忘,提起佛號就有力量,即使你生病、不如意,這些病魔、不如意的事情也沒有辦法惱害你,這就叫隨緣消舊業。

我們學佛人,學淨土的人,就是這樣用功,時時刻刻萬緣放下,什麼時候往生西方都沒有問題,隨時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要有這樣的心願。你不要害怕,哎呀!佛來接引了,要死了,你要是存有這種心念,那就動亂了。平常存有這隨時往生的信念,臨終就不會有障礙;平常如果不發願求生,臨終一定障礙。你看這些世間人臨終,就被業障給障住了,甚至你平常不發心,臨終的時候,你會討厭聽到佛號,這種狀況我們在助念的時候看到很多。平常沒有發願、苟且,結果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了,冤親債主來了,有過去生的、有現生的。現生的這個是活冤親,不讓人幫你助念的也有,還有的自己把助念的人趕走,因為他害怕,所以臨終一定有障礙。

反觀平常就發願,臨終都是自在往生、坐脫立亡。所以淨土宗祖師教得一點都沒錯,他們就做了最好的樣子,給我們當模範。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你不要想說求生淨土不吉祥,求生淨土是最吉祥的事情,它不是死亡,不是輪迴,而是用我們一期短短的壽命換無量壽。

相信你們大家都很會算,用最少的錢換取最大的報酬,我們用一期虛妄的生死,換我們永劫明心見性,換我們永劫不再輪迴,這是非常好的生意。所以平常就要用功,平常就要發心,這世間都要放下,不要管年紀大、年紀小,我們講座裡面你們這些小孩,不要想說現在輪不到你,我告訴你,無常沒有年紀的選擇,你自己就要發願,自己就要發心,不要想說我在學校天天要考試,想拿個第一名,將來混口飯吃,這未來妄想你就不要打了,現前的這個信願一定要提起來,這個很重要。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古德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心」。此心即是真如不生滅之理,心同此理,沒有人是例外的。所以眾生都能成佛,眾生的本性,本自清淨,只因見相生心,所以迷在境界裡面,由是引起塵勞煩惱,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面打轉。你要返本還源,必須用大乘佛法,只有大乘的了義,能夠幫助我們究竟解脫。釋迦牟尼佛講八萬四千法門,每一門都是讓你圓成佛道,但是圓成佛道,它的先決條件是你要能夠會歸一乘,所以《法華經》講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釋迦牟尼佛觀機,在末法特別是以淨土法門最容易成就,淨土法門,念佛明心見性;如果不能頓斷所有煩惱,你業障重,那還可以帶業往生,所以這個就是淨宗殊勝之處。

佛教講的修行,你要學佛,佛門不搞知見,不教你求知作解,不教你查這些名相術語,跟世間的學術、教學不一樣。很多人知道佛教好像是一門教育,但是這個教育不是世俗教育,它修行的方法跟世間人做學問的這些方式不一樣。世間的學問是廣學多聞,佛法教你無求無著,這個不一樣。

你念佛,目的是要把你的妄想打掉,如果你還在書本上、還在這些知見上打轉,那就變成「記問之學」。記問之學連世間人都懂得,不足為人師也,那何況是佛門。所以我們修行要做到無求無著,你讀經你就老實地讀,讀經不求解義,不要邊讀邊打妄想、猜測、上網查資料,看看這句經文什麼意思,那你就耽擱你修習戒、定、慧的功夫。包括你聽經也是一樣,聽經聽不懂那很正常,一遍聽不懂聽兩遍,兩遍聽不懂聽三遍,什麼時候聽得懂呢?佛門講的,業障消就聽得懂。世間人是觀念對了,他的學問就通了;佛門是業障消了。

怎麼消業呢?還是回歸到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戒、定、慧「三無漏學」。一切法門都一樣,不會離開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發慧,從此來成就無漏的佛果,所以叫「三無漏學」。我們學佛人要知道,眾生的心本自清淨,沒有任何的染汙,沒有任何的夾雜。你現前的煩惱,相有體空,甚至告訴你這個相,煩惱的相如同幻相,所以叫做「似有」,好像有。實際上,如《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知道它不是實在的,不是實有的,了解這兩點,你對於佛法就有基本的概念。

你看外面很多的佛學概論,或是佛教的一些導讀的文章,裡面都是名相、都是枝葉。祖師開示學人從根本修,這根本就是眾生的真心本性,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理」就是不生不滅之理;「心」就是我們講的佛性,從這個上面下手。這是佛教的根本,任何一宗都一樣,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識得我們的真心本性,從來不染著,識得「妄想本空,五陰非有。」你這兩個重要的概念、觀念建立起來了,你後面修行確實如同《楞嚴經》講的「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修行這菩提道上,你不會走錯路,你不會繞遠路,你不會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又換修別的法門,為什麼?因為你很清楚,你很明白你要怎麼修行。所以「識心達本」這個是佛法的根基,大根大本。

這一念心每一個人都有,所以裴休丞相講:「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裴休丞相的和尚是黃檗禪師,我們中國有名的法海大師是他兒子;法海和尚,你們不要看《白蛇傳》,那個是胡說八道,法海禪師是真正有修有證。裴休丞相在佛門裡面算是一個大居士,親近的都是大德。在禪宗,他親近黃檗禪師;在華嚴,他親近圭峰宗密大師,都是跟這些高僧大德直接學習,所以你看他《圓覺經大疏》的序文,這一段話就告訴我們,這一念心大家平等平等都有,只要你迴光返照,必然能夠見性,能夠成佛。那你方法要用對,觀念要正確,什麼東西是根本,你要先掌握得到,心性是根本。所以你懂了以後,你就不會在枝葉上打轉,你就不會想說我一天看多少經、念多少佛,不會在這上面計較,你就不會在那裡查書、查字典、查資料,你就懂得佛法從戒、定、慧下手。

這戒、定、慧三無漏學,教你從威儀,因戒得定,因定,你心不散亂能夠發慧,發起慧解,這個慧能斷煩惱。所以你看經典、你聽經不是去猜測,你持咒不是持數量,念佛不是拼計數的,在那裡算一天念幾萬,而是看你有沒有在這當中得到戒、定、慧的功夫。如果有,那這一天沒有空過;如果沒有,那你這一天是空過的,佛號是白念了,每天給佛磕頭,那個叫「無益苦行,徒自疲勞。」所以修行,整個佛法你想要了解,你就要按照我們剛才講的這樣去做,這樣去修。

佛教是用修行的,不是用猜測的,不是用推理的,不是用世間這種做學問的方式來求知作解,而是你透過修行,真正業障消了,你對於佛所說的這個道理,你就能夠清楚明白,而且深刻地體認,這個就是佛教。

因為有些同修想學佛,聽經聽不懂、看不懂,他就退心。他不曉得佛法就是從熏修,從熏習戒、定、慧而產生力量,產生斷煩惱的力量。不然縱然你文字看得再多,經典看得再多,道理懂得再多,你看善星比丘通得十二部經論,十二部不是指數量,是講佛經他都能了解,佛說法不出十二大類,但是最後深深陷入阿鼻地獄,為什麼?在修行上走錯路了。

我看阿難尊者,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他厲害了,他有多聞的能力,聽得非常地多,看得非常地多,但是一離開僧團,就中了摩登伽女的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所以回來才跟釋迦牟尼佛懺悔,他也知道自己聽很多、看很多,廣求知見,但是碰到境界來的時候,阿難尊者自己講「心雖明了。力不自由。」他有看經心雖明了,他有聽經心雖明了,但是力不自由,力不從心,習氣起來了,控制不住,這個就是後面釋迦牟尼佛講的「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你修行不斷煩惱,不從戒、定、慧上修,你天天廣求知見,聽得再多、看得再多,境界來了,你還是迷惑顛倒,你世間放不下,正念你提不起來。

佛法,我們剛講的戒、定、慧,聽聞以後要聞思修。聽聞,去觀照,念佛它就是觀照,在境界上你要會運用,把你觀照功夫運用在境界上,那就叫修行,聞思修。所以要真正去做,真正去修行,你聽聞佛法才有意義,這才叫消業障。不然你都是在佛門外打轉,哪一天業力起來、境界現前,馬上就顛倒了,你會墮落得比阿難尊者還要悽慘,為什麼?阿難尊者還有釋迦牟尼佛救他,釋迦牟尼佛去應供,齋畢旋歸,應供完了,趕快回到精舍去,佛頂放光,出五會楞嚴神咒,敕文殊師利菩薩將楞嚴神咒帶往阿難迷惑顛倒之處,把惡咒消滅,把阿難跟摩登伽女一起帶回來。那個時候佛陀在,現在佛滅度了,所以你一定要老實地用功,老實地修行。佛法是講修行,不是講知見,這很重要。

你要相信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清淨,這一念心本來清淨,不曾染汙,從來沒有受汙染;縱然現在你在那裡迷惑顛倒,它也沒有受汙染,這個特別重要。再來你知道煩惱是空的,那你提起佛號來,提起觀門來,那就很好修,一下就斷掉了;斷掉以後要保持,不要讓它再起,就是這麼用功,就是這樣修行。

以上跟大家講到這佛法你要怎麼學,要按照這樣子來做,這是祖師大德教下來的,這個方式肯定有效,絕對能成就。

為什麼會有小乘法

大家讀菩薩戒都有讀到,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可以「背大向小」。意思就是:背棄大乘佛法,而去學小乘法。

那為什麼會有小乘呢?你不要去亂聽現在外面那些所謂的「研究」,那都不對!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是諸佛之母,十方如來要成佛,都要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文殊菩薩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在佛陀時代,佛說法都是說大乘,但是有一部分人,對於大乘法不能接受,所以就自行截取一部分,也就是現代講的「斷章取義」,他們截取大乘經中自己喜歡的某部分去別處修行,後來就變成了所謂的「小乘」。本來佛陀在的時候,這在僧團裡面也不妨礙,但佛滅度後就有小乘人開始毀謗大乘。其實當初小乘的論師,並沒有排斥大乘,也不會說大乘是從小乘而來,他說他學的就是小乘,像《成實論》、《阿毗曇論》這些論典,它就是小乘論。可是後來的人越學越偏執,就開始毀謗大乘,一直到現在,就有更多學小乘法的人在毀謗大乘。

其實文殊菩薩講,統括來說小乘不出根本二部,就是所謂的「大眾部」跟「上座部」的小乘佛法,不管是哪一部,後面衍生出來的:化地部、雞胤部等等的,都不會離開這根本二部。這些學最根本二部的人,最開始都在佛陀會下聽大乘經,或是曾經學習過大乘佛法,可是因為不能接受,所以他們就截取自己喜歡的、合自己意的部分去別處修學,這就是「小乘」的由來。因為很多人不曉得小乘法怎麼來的,這裡就引文殊菩薩所說的。

華嚴《賢首五教儀》,賢首國師判如來一代時教不出三時、十儀、五教、六宗、三觀。像「三時」所說「日出先照高山」,就是講華嚴、講大乘。佛陀一出世他就是要講大乘佛法,之後才為這些不懂的人、執著的人,在教法當中說了一點小乘法,說小乘的目的是要他來學大乘。但是這些人學了小乘不得力,到後世偏執了,反過來謗大乘佛法。現在有一些出家人、或是一些在家人出來胡說,也說他是在弘法,也說他講的是中道實相。其實,有些是他剽竊大乘佛法的用詞,目的是為名聞利養。說到底,剽竊過去也沒有用,因為就如《無量義經》所講:雖然所用的名詞一樣,但是其義趣絕不同。他雖說他講的叫做「中道」,但他所理解的根本不是大乘佛法。為招攬人氣還寫了一大堆的簡歷,說他自己也曾經學過大乘佛法,後來覺得小乘才是真的佛法。實際上這是很丟臉的事情,為什麼?所謂「曾經學過」。意思就是你在大乘佛法沒有成就,既然沒有成就,那你的話就不能相信。因為你沒有證果!

所以同修們要知道,大乘佛法不是不能成就、不是沒有祖師。近代學大乘佛法的人成就者很多!甚至在大乘佛法裡面,連小貓、小狗、鸚鵡都能成就,燒出來都有舍利,這些都是聽聞大乘佛法的功德。還有很多的天神、鬼神,他們聽聞大乘佛法也都得到利益。淨土宗是大乘,在大乘裡,連不認識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各個都是坐化、預知時至,一念頃往生十萬億佛國外,功超累劫,超過阿羅漢太多了。小乘最高的果位就阿羅漢,大家都讀過《無量壽經》,阿羅漢盡其神力、竭其智力,也沒有辦法超過娑婆世界。這些不認識字的老先生,他一往生就直接橫超三界、逕登四土,就是阿鞞跋致了。這是大乘不可思議之處,大乘近代當然有祖師,像廣欽老和尚、律航法師、甘珠活佛……,這些都是有大成就的。甘珠活佛你們比較沒聽過,他是章嘉大師的徒弟,他荼毗時,燒七天七夜燒不壞,燒到爐子都壞了,他還毫髮無損。還有虛雲老和尚的弟子具行和尚,具行法師自己出三昧真火將自己火化,這些都是有大成就的人,怎麼會說修學大乘不得力?看看近代《往生傳》,有人往生的、有動物往生的,都有!

所以你們對於大乘佛法要有信心,不要被那些愚癡的言論給迷惑了。今天大家就都知道小乘怎麼來的:根本就是一些不能接受大乘佛法的人去學的。佛也沒有放棄那些人,也為那些人講法,目的是希望他們回到一佛乘來,這點大家要清楚。至於現在外面有學者胡說大乘法是從小乘上座部來的,這是錯誤的說法。我告訴你:阿難尊者當初在集結經藏的時候,就在經典裡面留了伏筆,就是現在講的,做了一個防毒系統在裡面。是一般人不曉得的,我們講經的人知道。阿難尊者知道後世會有人出來誑惑大眾。所以他在集結經藏的時候做了一個安排:你去看,凡是小乘經,絕沒有菩薩僧。我們讀大乘經,裡面除了有阿羅漢:舍利弗、目犍連、……,還有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等的菩薩,甚至他方佛。你去看,小乘經沒有。凡是有的就歸為大乘、歸為方等經典。這是他當初在集結經典的時候,就在裡面做了這一個防禦措施,阿難尊者了不起啊!禪宗的第二代祖師,有能力遍觀到末世,他知道後世會有人提出這種破壞大乘佛法的論調,所以他預先在經典裡做了這安排。因為佛講的經,他都聽過,所以凡是講小乘的,他就幫你歸類好。後面的人要找大乘經,你看經典裡面有加菩薩僧的,它就算是大乘經典,很好找。所以大家要能明辨清楚,不能受這些妖魔鬼怪的愚弄。

這裡跟大家說明,你就能有基本的知識。實際上,小乘佛法本來也沒有過失,佛就是為了這些人而說的,希望他們來學大乘,所以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權」是方便,「實」是真實。就是告訴大家「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可是現在就是有人刻意要毀謗大乘,要用攻擊別人的方式來擾亂僧團。為了護持正法,我們一定要說明清楚,以免貽害後世學佛人。

而且佛在經上也為我們揀別,說明好樂小乘者他們的行為不可取,在《楞伽經》裡的二十種外道,小乘就算是一種外道。小乘雖然也說斷「人我執、法我執」,實際上他是斷三界以內的,三界以外的他就沒辦法了。他跟你講「空」,他是「滅有入空、滅色入空」。大乘是講「體空、本自空寂」。所以達摩大師講:「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哪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這就是大乘。所以大乘跟小乘不一樣!你不可以把二者混在一起,甚至有人說「都平等、都相同」,講這種話的人,你要負起絕對的因果責任。如果講得太文言,會有很多人聽不懂,所謂「負因果」就是「你會受到報應」的意思,你要小心拔舌的果報。你要想到:文殊菩薩當時候不懂大乘、毀謗大乘,人家都成佛了,他還在受罪,還是沒有辦法解脫他過去無量劫造的罪業。

這裡講的大家要能夠謹記,如果你搞不清楚或聽不懂的,你要再聽一次,你就會知道「小乘怎麼來」、「小乘跟大乘不一樣」,「大乘、小乘經典該怎麼揀別」,這些都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的。你知道以後,就能像達摩大師講的:「深信大乘,心不退轉」。你就會「愛樂大乘」,你的所作所為就會「守護大乘」,你就會「讚歎大乘」,你要是能夠發心,你就能「講演大乘」。如果沒有因緣,你就「修習大乘」,所以我提出這五個標語。如果你真的因緣成熟了,你會放下過去的偏執,放下之前的邪見,來學大乘佛法,你會得到無上的法喜,你這一生永遠不退轉,又再加上淨土宗的念佛帶業往生,這是無比的殊勝。

反觀,大家都知道龍樹菩薩學過小乘,他說:「越學小乘,學到後來會變成外道、學到後來會撥無因果,會變無因論、斷滅論」,這在龍樹菩薩的著作裡面,都有詳細的說明。這裡只是略提而已,希望大家能夠知道,已經學大乘就不要「背大向小」。未學大乘者,你要懂得釋迦牟尼佛所教的「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還沒學大乘的,要趕緊來學。從前學錯的,「迷惑顛倒」是從前之惡,應該令斷。學了以後要能夠堅持,不要又背大向小,這叫「未生惡令不生」。那已經學了的,就應當勇猛精進「已生善令增長」,這就是四正勤。符合佛陀的教育,所以修行要懂得怎麼修,不是只有世間的善惡,佛法只有大乘才是最究竟的,只有大乘才能令眾生究竟圓滿的解脫,這是大家都要知道的。而且大乘對治煩惱是從根本修、從心下手。小乘對治煩惱從意識下手,從意識就不對了,意識生滅,連意識尚且不可得,生生滅滅,你怎麼下手。大乘佛法從真如本性下手,「真如本性」一切眾生本具,所以依此而修,一定能夠成就。

學習大乘不可思議的感應

佛在《無量壽經》上講:「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這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跟我們開示到,一個人學佛要有很大的福報,沒有福你學不了佛,因為學佛是能出三界的。在佛法裡面有八萬四千法門,有大乘、有小乘,你又能夠學到淨土法門,所以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釋迦牟尼佛講,如果你不是往昔所修的福德跟智慧,這麼累生累世積累下來,對於佛陀的正法你不能聽聞,你聽到了也不會相信。就像有一些人學了小乘的,他就不信大乘了,那個就是福報、智慧不夠。《彌陀經》講的「少善根福德因緣。」他善根不夠、福德不夠、因緣不好。這一些人在佛法裡面,只能種一點點善根,未必能夠成就。

佛法當中你能夠學大乘,能夠深信淨土,能夠老實念佛,這都是多生多劫所累積的福德因緣,再加上佛力的加持,這要佛菩薩加持你,一般人沒有辦法相信,除了你自己的善根以外,還要有佛力加持,沒有佛力加持,你聽到了等於沒有聽到,對於世間還是放不下,還是很執著。為什麼說眾生的業障習氣很重,聽了佛法還是很難放下,很難去轉變。這是講你雖然有累生累世的福報、智慧,在佛門裡面熏修,但是你這一生遇到了淨土法門,你還是得有十方諸佛加持。所以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你供養十方的諸佛,你才能夠深信淨土,這都是過去生這樣累積下來的。

後面說的「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這些貪、瞋、癡特別重的,對於世間特別執著的,認法為實有的人,他覺得學大乘不切實際,甚至認為這大乘佛法不能成就,一定要先學小乘,或是先學人天乘,他覺得大乘都是談一些空,什麼都沒有,幻化,夢幻泡影,他覺得這個不切實際。實際上這是他的業障太重,就是所謂「惡驕懈怠及邪見。」他認為法是實有的,認為這個世間是真實的,這個知見就是「邪見」。認為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這個就叫邪見。

又堅固著自己的這一念偏執之心,產生驕慢,甚至毀謗大乘,這就是「惡驕」─惡業跟驕慢。所以不能增進,不能增進就叫「懈怠」,所以難信如來微妙法,跟你說念佛可以一念頓超,可以功超累劫,甚至臨終十念一念就能往生淨土,這一聲你在起煩惱的時候,佛號一提起來,煩惱就斷掉了,這個他不能信,他覺得哪有這麼簡單,哪有這麼容易,這都是認世間為實有,執著心特別重,所以才會有這種錯覺。為什麼我們常講的,你要把這個世間化空,把你這念執有的心看破,它不是真實存在,只是一念迷情而已,迷情不斷地相續,產生這錯誤的、堅固的煩惱妄想,錯誤的煩惱妄想,來自於迷情的相續,所以你對於佛法沒有辦法相信,跟你講有他方諸佛,跟你講有十方如來,你不能信受,甚至起毀謗的心,做這毀謗的惡業。

實際上,大乘佛法是最切實際的,為什麼?你看,不光是能夠成佛,我們拿觀世音菩薩來說,觀世音菩薩幫助多少眾生,或是在兵陣當中,在打仗時候,或是遇到大火所燒、大水所漂;有人坐飛機,這飛機要墜機了,念「觀世音菩薩」;有人生病了,這世間的醫藥都沒有效,他念「觀世音菩薩」,這些腫瘤癌症全部都好了。誰說佛菩薩沒有加持的?怎麼會說大乘對於生活是沒幫助的?這是眾生忘恩負義。

你再看看有多少人念「藥師佛」生病痊癒的,不可勝數。一本《觀音靈感錄》感應的事蹟,那個是有記載的,還有很多沒有被記錄下來的,近代的、古代的都有。你看《金剛經》,讀《金剛經》也有功德,世間的這些事情也都能解決。《金剛經持驗錄》不光能解決你世間的問題,還能解決你的生死。《法華經》也有《持驗錄》。這是幾部比較有名的經典,有人為它做《持驗錄》,還有很多不可計數的。

現在的人要有智慧,你不要人云亦云,人家告訴你:「哎呀!這大乘講的都是空,跟生活沒有相干。」怎麼會沒有相干?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碰到急難恐怖,立刻就得解脫。我們看過火燒房子,他那個村子裡面的房子全燒了,他念「觀世音菩薩」,他家的房子沒事。毛惕園居士他的太太坐飛機,這飛機要墜毀了,她教整台飛機的人念「觀世音菩薩」。以前是那種高翼機,就是兩個螺旋槳的,飛機有分高翼、中翼、低翼,這高翼機一般是兩個引擎,一個引擎壞掉不能發動,只有墜毀的命運,正、副機長全部慌亂,大家就念「觀世音菩薩」,莫名其妙地這架飛機自動降落了,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導航降落系統,這是民國初年的時候。下來以後檢修飛機,這些維修飛機的技師講:「不可思議!這個引擎根本就壞掉了,為什麼又突然能夠啟動?」這都是學大乘的利益。

大乘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念「觀世音菩薩」,現世的惡業可以消滅,現世的急難恐怖可以立刻解決,來生還能往生淨土。你念「阿彌陀佛」,你看一本《淨土聖賢錄》,都是成佛、都是成就的公案。《淨土聖賢錄》是記錄古代,也有近代的《往生傳》,這是有記錄的,還有很多沒有記錄下來的。以前古代交通、資訊不發達,即使在現代,也有很多住在深山裡,他也都在修行,他坐化了、往生了,沒有人知道。所以不可以人云亦云,不可以跟著這些外道邪師起種種邪見。你要知道大乘佛法對於大家是絕對有幫助的,我們用《觀世音菩薩感應錄》,這個都是大乘,念「觀世音菩薩」,用《金剛經持驗錄》,用《淨土聖賢錄》,你就知道修行大乘,不光這一生可以了脫生死,你現前生活上碰到的這些種種急難恐怖,只要你能夠學大乘,那就絕對不遭難。你的這些病苦,你要是能夠修學大乘佛法,那絕對可以消滅,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利益。不光只是你臨終可以往生淨土而已,現在你生活上的種種也都能夠解決。

你看為什麼只要考試到了,大家就去拜觀音,為什麼?靈驗啊!生病的,為什麼他懂得持藥師咒、讀《藥師經》。再來看地藏菩薩,大家為什麼都要做法會,都要誦《地藏經》?所以佛法,大乘佛法不光只是你現世的,連你累劫的冤親債主它都能超度,連地獄的眾生它都能救拔,所以這不可思議!

我們反觀小乘佛法諸多妨難,裡面的義趣自相矛盾,這都是祖師大德講的。有五百部異執,五百部異執就是五百部偏執。小乘佛法有五百部,從兩部分成五百部,五百部的異執都是邪見。小乘佛法不談「一闡提」可以成佛,所以即使你給人家種善根也沒用,你用小乘給他種善根沒有用,他不攝受「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斷善根。你碰到急難恐怖,你修「四念處觀」,沒有人保護你,你現在病痛、你痛苦,你生病吃藥不會好,醫生告訴你:「你沒救了」,你修行這些法門,你要有成就那才行,沒有成就,觀法未成,觀力不足,你就只有受苦的分,來生還是三界六道裡輪迴,所以差異之大,大家就可以知道。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若不往昔修福慧。」如果你福報不夠、業障太重,對於大乘沒辦法相信,這麼多公案擺在眼前,你不能相信,甚至接觸以後你還要懷疑、還要退轉、還要退心,那只能用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就叫「業障深重」。所以對於正法不能聽聞,雖然聽聞了,聞而不聞,有眼若瞎,有耳若聾。所以我們自己學佛,學大乘佛法要能夠慶幸,慶幸自己聽聞大乘,慶幸自己深信大乘,一旦深信,心不退轉。在大乘佛法裡面修行,福報越修越大,為什麼?心量越大,福就越大。心量越小,只想著自己,只想著自己身的覺受,這個心量太小了,所以福就越來越小。你看地獄的眾生,他就是自私自利到了極處,無明發揮到了極致,他就下到阿鼻地獄。

學大乘你要有福,你要好好地修行,學大乘才能真正有福報,這個話絕對不是虛誑的話,是真實語,都有公案記載。學了大乘佛法,你現前的、工作上的、事業上的、家庭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這些諸佛如來,保佑眾生、庇護眾生沒有分別,那為什麼有一些眾生沒有辦法保護?因為他不信。「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你不信,那就沒有辦法加持得上,你要是能深信,那就能感應道交,這個就是大乘。

所以我們自己學了,一定要能夠堅固、能夠深信,不要退轉,不要受這些邪見的蠱惑,當然同修常聽我們講經,你是不會退道心的。但是還有很多,也許這些人就在你旁邊,你看到他退轉,你把我們今天這一段話告訴他,讓他知道大乘佛法絕對能幫助眾生,現世就得利益,而且不要你費一絲毫的辛勞,你稱念「觀世音菩薩」,稱念「大悲神咒」,你的家宅非常地安定、非常地安寧。你這一生的惡業,你無始劫來的這些愚癡、業障都能消除,只要「稱名念誦」,不用像一般的、通途的這樣次第修、漸次修。你把我們今天講的這些話告訴他,他能提起道心,能不被這些外道邪師、二乘所迷惑。你看很多外道,他也都念著佛門的經咒,為什麼會有效?不是他外道有效,而是念的都是佛經,念的都是佛教的咒語,所以還是結歸在佛法上,而且這些咒語只有在大乘佛法裡面才有,大家要能夠相信。

修行從何處下手

修行,眾生最嚴重的就是愛欲心沒有辦法斷掉,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愛欲繫縛人更甚於牢獄」,你坐牢坐十年、二十年,那就算很嚴重,可是愛欲你看不到它,甚至你會認為有它是正常的,所以它繫縛你永劫,《楞嚴經》講:「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菩薩觀察到愛欲起現行了,就好像看到火坑一樣,趕緊迴避,他這個避就是心不隨它。不是像小乘一樣,往深山裡走,往寂靜處安住;大乘的寂靜處就是大圓覺為我伽藍,心不隨染,淨宗也是一樣,教你當下頓脫。所以你提起佛號來,老實念佛;提起咒語來,念往生咒、念大悲咒,這些都可以往生淨土,沒有任何的差別,但是知不知道自己愛欲在哪裡?就像我們上禮拜講的,你要放下,你要知道自己執著在哪裡。實際上就根本來說,沒有執著可得,可是你現前迷惑顛倒,所以有執著的這種虛妄的覺受。

今天也是一樣,愛欲不是只有結婚的人才有愛欲,男愛女、女愛男,現在還有這種同性戀的,這個都是愛欲,都算是邪淫。還有一種沒結婚的,沒有結婚為什麼會有愛欲?並不是他沒有愛欲,只是他愛的不一樣,他所緣的境界不一樣,所攀緣的叫所緣,所攀緣的境界、對象不一樣,有的是跟父親的緣很好,有的是跟母親的緣很好,有的是跟父母二者的緣很好,有的是跟兄弟姐妹的緣很好,有的是跟朋友,這些統統都算,可謂是鋪天蓋地。有的人不愛人,他愛物,喜歡收集、喜歡收藏,這些都是愛欲的展現。

這個愛欲時時刻刻地就在你平常生活當中,只要你肯覺察,你都能夠看得到,都在影響著你,都在障礙著你,但是大多數的念佛人不曉得,所以念佛沒有辦法得力。念佛要在哪裡下手?我們常常講,就是在愛欲心現前的時候、執著心現前的時候下手,不然只是在你認為你不執著,在你認為你不在意的境界裡面修,這個沒辦法有功夫,就是在你起貪瞋的時候、起愛欲想的時候,提起這句佛號,如太阿劍,直下更無異見,這個是修行。

修行,你要能夠知道毛病在哪裡?方法要怎麼用?用的時機?很多人都覺得我只要念佛,但是佛什麼時候該念?什麼時候叫真念?他沒有辦法掌握到修行的要領,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就是在煩惱現前的時候,所以說煩惱生菩提。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出生菩提之果。觀世音菩薩在哪裡修大慈大悲?他在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這些帶有極重瞋恨的眾生他們所在的環境,觀世音菩薩在這當中顯示慈悲心,所以修行是在這個地方修。

那麼不會聽的人,就想說原來是要在這種動亂的環境修;那你按捺不住自己的動亂,你就跑到這種環境去,就像有一些人講,我要先做這些事情,先做這些世間事,它也是一種修行。你看法師你不是講嘛,就是在這種動亂的環境中修嘛。所謂的這種環境,就是你心裡面貪瞋癡現前的時候,不是外境,因為你初學,你沒有能力啊。剛開始的時候,就是你在生活上、工作上的這些貪瞋癡現前的時候,起現行的時候在這裡轉,不必刻意找緣。你有好的環境,那當然要好好利用;如果沒有,那這個是宿世的惡業,必須得懺悔,那麼也在這裡面,你要提起你的佛號,提起你的覺照,不是像不會學的人一樣,特別去找,那你這個是心攀緣。所以聽經你要會聽,我已經做了解釋。

你現在有好的環境就要好好修,一般人都是先從「阿蘭若」開始,慢慢你有功夫了,你才出來接觸境緣、接觸境界。不是一開始你就有這樣的能力,那是會斷送法身慧命。你看有些人修行修到後來,不會修,他以為在世間這麼樣打滾,像世間人一樣好營事務,他以為這樣叫修行,到後來自己的法身慧命斷送掉了,變成世間人了,自己不曉得,所以要注意。

我們講的就是告訴你,在你貪瞋癡起現行的時候,在你愛欲心起現行的時候,要把它消除,要把它降伏,你這麼做,那叫會念佛;你不這麼做,你只是平常的時候念,那還不夠,只作定課,那還不行,定課是固定的,但是這些境界來,自己愛欲心現前、貪心現前,那你就要知道,這個時候就是用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煩惱生菩提,這個時候就是學諸佛如來,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出生諸佛如來無上的佛果,就是在你煩惱起現行當下,你要轉變,不是刻意去找煩惱,所以道理可明,道理跟你講得很清楚,你要會修,這愛欲就是這麼斷,沒有別的方法。

你念佛念下去要不要刻意斷?其實不用,因為「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不用除。」你聽經了達一切諸法當體如幻,愛欲這一念心、貪瞋癡這一念心亦復如幻,亦復無生,所以原是菩提妙淨明心,當下就頓脫了,需不需要除?不用,那這是利根。根器稍微鈍一點,假以功行,藉由念佛、藉由參究、持咒等等的消除宿業,而後證道,這是根器差的,這樣來用功。

以上跟大家講的,你要怎麼樣念佛來得力,怎麼樣修行來得力,就是在煩惱起現行的時候,要能使得上力,要能提得起正念,不能隨它去。不要刻意作意要來斷煩惱,因為煩惱本空,只要你老實念,你這個愛欲心不消自消,不用刻意消除,自然就消除。從前在意的事情,現在不會在意了,那就是業障消了;從前會起煩惱,現在不起煩惱,這個時候你就知道,這就是消業的時候。

從前對這個身體貪愛,非得吃有機的、非得滋補,冬天也要補,夏天也要補;冬天叫溫補,夏天叫涼補,搞種種養生。那你慢慢修行的時候,你對這個就不在意了,反正這個色身也不是自己的,根本這四大如同假合,這四大是假合的,本自幻化。那麼心不著於色身上,自然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實性就是佛性,你就能體會得到,你就能證悟。

所以大乘修行非常地巧妙、非常地方便。有理有事,理事不二,理事相成。依理,依不生滅的理來成事;由事來顯理,顯無形之理,沒有形相,我們的真心本性沒有形相,藉由事相上來顯現,理事相成,這道理你要能夠懂。

不學相似佛法

我們把菩薩戒跟大家講了,也講到四十八輕戒,已經全部講完。我們同修學佛最怕學相似法,可是大多數人沒受戒,沒看戒律,沒看經教,或是看了沒看懂,業障沒有消,所以對於相似的佛法很難辨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也就是說在末法的時候,有很多看起來好像不錯的,好像是正法的,但是他裡面的內容沒教明心見性;念佛,他也不教你要發出離心,要真為生死。總是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嘴巴雖然也跟你談看破,跟你談放下,但是所作所為、實際的言行舉止都是行在有中,總是教你世間事最重要,把世間人做好,這個就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告訴我們的「相似的佛法」。

他會跟你講一些善,講大眾認知的要孝順、要忠信、要仁愛,但是這些並不是只有學佛才需要具足,而是每一個人本來就要具有。學佛的重點要了生脫死,要明心見性。明白你的心虛妄不實,見到真心本性不滅,這個就叫「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就是為了讓眾生明白這件事情,所以《法華經》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釋迦牟尼佛因為這件事情出現於世,所以叫一大事因緣。

我們學佛要在這個目標上,要在這最終極的指導原則上去下手,不學這些相似佛法,甚至他們會顯一些神通,告訴你後面有跟著幾個鬼,你有墮胎幾次,或是你家裡面誰有往生過,現在跟在你旁邊,你要給他做多少功課,他才會放過你等等的,好像也跟你講一些三世因果,或是講一些六道輪迴,造善造惡之事,但是對於心性毫不明了。縱然談空,談說心性,也未能達到究竟圓滿,乃至修證的方法一無所知,這些都是相似法。

大多數的學人看到這樣的一個相似佛法,就以為這個是正法,就以為這個是正知正見,一昧地去盲從、去信仰,所以導致修行不會成就,在自己心裡面不斷地帶著自己的業習,來認知學佛只要把人做好而已,這是帶著他的業習,實際上就是我相的展現,所以《楞嚴經》講:「各以所愛先習迷心。將為畢竟所歸寧地。」這話很文言,也就是說這些著魔的人,為什麼著魔?就是有我,認為他過去生的習氣,認為他自己喜好的,他的認知,以為自己認知的這個想法、看法,這些偏見、見取見,乃至邪見,他就以為是究竟,所以叫「各以所愛先習迷心。」過去生帶的習氣,過去生所喜好的、遺留下來的,以為這樣就究竟,所以才遭受陰魔的擾亂。這陰魔不是指外來的,就是你的五陰,你心中的習氣,你如果不能識得它,你就受這五十陰魔擾亂,色、受、想、行、識,你就受它擾亂。所以佛教我們,學佛要把世間的知見放下。

你看釋迦牟尼佛他表現,就是先出家,把世間的這些知見放下來學法,把世間的身分放下來學道。你看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有這麼大的成就,就是因為心空,心裡面不著任何一物,所以他能夠見到真如佛性,能夠圓成佛道。你看祖師大德,這些高僧、高士,他們教我們學的都是真如實相之法,所修的都是要明心見性而已,除卻你心中的妄念,乃至你的情見、你的分別,你對於事情的黏著。學佛講修行,所謂「修者。以離相為宗。」你著相所以教你離相,離相之後你就能知道心性本自寂滅,所以叫道者。以寂滅為體。如果你不曉得道者以寂滅為體,你修也不知道要離相,你如果不能真正離相,你也見不到道是寂滅的。所以我們學佛要注意,不要學一些相似佛法。

現在佛門很多這種相似法,看起來好像是佛教,實際上仔細拿經典來對照,你就發現,原來他們這些跟佛經所說的都相違背,佛在《法華經》上告訴我們,做為一個佛弟子,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出世是要幹什麼,佛出世就是為眾生講一乘法。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釋迦牟尼佛說你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所以為什麼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這個說法不要說世間人會害怕,不敢相信,乃至舍利弗在法華會上,他自己都害怕,他是有修有證的大阿羅漢,他聽到佛這麼講,佛告訴他,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沒有二乘跟三乘,沒有二乘法,所以我才講小乘不是佛說,只有一乘;所說二乘、三乘都是會歸一乘,目的就是要你見性而已,以此為終極的目標。舍利弗聽到,他不敢相信,何況是現代的人。跟你們講你們能相信,釋迦牟尼佛說你是過去生植眾德本,種了非常深厚的善根,所以你才能相信。

很多人他不能接受,所以他才會執著,怎麼沒有先做小乘,怎麼沒有先做人天,他要去學一些相似法,他不能直下領納,甚至法華會上五千個增上慢人,連佛都還沒跟他講,他就先退席了!什麼叫增上慢?就是覺得自己很厲害,覺得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對的,連釋迦牟尼佛他也不願意聽,他只依著他自己心裡面的愛樂,只依著他自己心裡面崇拜的偶像、崇拜的感覺,所以他學的就是相似法。這個是在現代大家要注意的,要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一乘法,那你修學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

菩薩戒也都處處指歸一乘,從一開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三分都是指歸一乘了義,這一乘了義就是眾生的真心本性。你仔細去看,都是告訴我們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而且此心此性,不曾生不曾滅,沒有來沒有去,沒有同沒有異,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但是眾生不明了這件事,所以墮在妄想當中,有生有滅,有同有異,有來有去,有常有斷,都是生滅妄想。所以為什麼二乘人他要滅煩惱來證涅槃,這就落在斷常二見裡面,二乘也有斷常見,雖然不是外道的斷常見。外道的斷常見,他認為一切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斷見;或是認為人永遠做人,動物永遠當畜生,這是常見。

二乘人認為他把煩惱斷除了,他就能證得一個寂滅的涅槃,永遠不退,他這個不究竟,墮在斷常見當中。他不知道煩惱當下是空,所以有生有滅,見煩惱生,起心要滅煩惱,這墮在生滅當中;有來有去,所以你看,要七次往返才能夠證阿羅漢,所證阿羅漢又是安住在「漏盡定」當中,不起作用,這就有來有去;有同有異,他見到修行清淨者是同,見到這煩惱染相是異,他不知道煩惱即菩提,所以落在同異妄見裡面,都是煩惱、都是妄想、都不究竟,這是二乘。外道那就更邪見了。

唯有一乘佛法、唯有大乘佛法,它確實直指人心,讓你知道真心不屬生滅、同異、去來、斷常,所以講「八不中道」。學菩薩戒的人、受菩薩戒的人應當靜觀察,這就是諸法真實相,不管你是念佛、你是持咒,都要如是觀察,把目標確立了,要正確,離開這個都是魔說,所謂「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這個經就是一乘經典,所以學佛要學最究竟,要學大乘,不要學一些相似的佛法,看起來好像是佛法,你去學,我告訴你現在的相似法連相似涅槃都沒有,你只會在這個世間繼續輪迴而已,沒有辦法得相似般若,沒辦法得相似涅槃。

古德依文字解義,依通作解;依通作解就是看文字起這個知見,在那裡起觀,心裡存觀存解,這個得了還是相似般若,還算如法。如果你不如法,你連這個相似的般若,你都沒辦法得到。所以不要去學這些看起來像,實際上不是。你聽過我們講菩薩戒,你就知道,什麼是相似法,什麼是外道法,你就不會受他擾亂,你心中的一乘佛知見地,你就看到,你就能見道,你就不會被外道所展現的這些好像是佛法,好像是善法,擾亂了你的清淨,擾亂了你的修行,希望大家能夠明辨。

把握當下認真用功

古大德跟我們開示過,他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這首偈子就是在警惕我們後學,你要得到人身非常地困難,佛在經上比喻「猶如盲龜浮木」、「猶如須彌穿針」這麼困難,你都還能夠生在這個人世間,所以說人身難得今已得。

做人,全世界有幾十億的人口,有很多不學佛的,有各式各樣的人種,有各種不同的文化,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甚至邪教;你今天得了人身,又能夠遇到佛法,佛法裡面分大小乘,大乘裡面又有八個宗派,你又能夠學淨土宗,佛法難聞今已聞。你現在已經聽到,那麼此身,就是你這一世不向今生度,這個此身就是你這個色身,如果不在這一生求解脫,何時才能夠出離?更待何生度此身。

這一首偈子是在告訴我們,你現在遇到佛法,現在就要發出離心。不要那麼在意世間的種種,世間的這些事情是虛假的、不是真的,就像你作夢一樣,夢中的境界再好,你再覺得幸福、再覺得美滿,它畢竟是一場夢。你跟家親眷屬的親情、感情、愛情,這個只是一個妄念的相續而已,並不是真正實有所謂的愛情、感情以及親情,都是一個虛妄的覺受。

如果有緣,要勸你的家親眷屬來學佛,而不是把自己的慧命斷送在情欲上面。釋迦牟尼佛講,這情欲比毒蛇猛獸還要恐怖。毒蛇猛獸把你咬死,你這一生死亡,但是你要是被情欲愛欲給綁住,那是損害你永劫,永遠都在輪迴,永遠出不去,所以有因緣勸家親眷屬學佛;沒有因緣,趕快自己用功不要耽誤、不要空過,人身難得。

大乘佛法甚難聽聞,不容易遇到,遇到要能趕快學、趕快信受,不要放棄,要用功、要精進,不要中途間斷、夾雜,把這一生能夠成佛的機緣放棄掉,一失人身,可以說是萬劫不復,你來生什麼時候再得到人身、再遇到佛法,那是無量劫後的事了。你不要想說,你會再遇到彌勒菩薩,他來這裡示現作佛,不要有這樣的妄想,這一生就要成就,這一生就要往生淨土,沒有別的想念。學佛要了生脫死,所以教你「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這一生如果沒有解脫,那你何時才能解脫?

我們的同修不管年紀、不管你的生活過得如何,你自己就要發心發願,用功精進。有些同修的生活很好,有些普通普通,有一些還在讀書、還在求學,未來的生活是好是壞不可預知,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你現在發願,你現在就要學佛,盡未來際永不退轉,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不管生活過得好、過得不好,學了佛就是要成佛,就是要修行,沒有其他任何的理由,沒有其他任何的妄想。所以我勸很多同修,你要去受菩薩戒,受戒給你菩提道作增上緣;受戒只會增益,不會墮落,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有人說受戒會墮落,這個是胡說八道,亂說一通,倒說經律。受戒只會增益,幫助你修行增進,你不要害怕,我受了戒可能會犯什麼戒,或是犯了戒,會有什麼很重的果報?我告訴你,不會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發心受菩薩戒,縱然犯戒,受罪輕微,受罪非常地輕微,縱然你墮落了,在畜生道做畜生王,在鬼道做鬼王,而且都能夠聽聞正法,還是能夠得遇佛法。受戒有莫大的功德,所以對自己要有信心。至於懺罪,其實很簡單,心念一轉,這個罪就消掉了,你向誰懺罪,懺罪要懺掉這個妄心,心念一轉,什麼罪都消掉。心念不轉,縱然你照著儀式上,對一個人懺,對首懺,對三位清淨比丘僧懺,乃至對十方佛懺,這都沒有用,心念要能夠轉過來,這個罪就消掉。

再告訴你更切實的,業性本空,何罪之有,一切法當體即空,你只要正念一提起,重罪全部消亡,這是一乘。所以你看龍女八歲成佛,這麼重的業障,一念之間頓成佛道。她是墮在畜生道,是娑竭羅龍王的女兒,八歲就成佛,往南方無垢世界去示現作佛,非常地容易,這個是一乘佛法。她就是心念一轉,她的業報全部消掉。所以你不必擔心,受了菩薩戒會有什麼大罪過、惡報。我告訴你,不受的人就有惡報,障礙你受的人才有惡報,你受戒對你是有增益的,可以幫助你度脫煩惱。所以說在這個大苦難當中,戒為守護,戒可以守護你;在黑暗當中,戒是明燈,為什麼它是明燈?光明金剛寶戒。

用祖師的這首偈子,「此身不向今生度」,你自己就要發心、要發願,要能夠受戒要能夠持戒,心要不貪染,要能夠增益,能夠精進用功,一切不管,就是這樣的心念,這個就稱為直心;一切不管,心裡只有菩提,深入經藏,這就叫深心,深達實相,迴向發願心,迴向無上菩提。所以在在處處,都是指示眾生要圓成佛道,所作所為要銷歸自性,這個是佛法。

希望大家聽到我們今天講的這首偈子,能夠發願,要能夠勇猛精進,不要退縮,你不要害怕,你越害怕,業障就現前,業障現前你就害怕,不敢學佛,不敢受戒,不敢用功精進,這個就是業障,這就叫「戒障」。所以自己要下定決心,就這條路,沒有別的路,在修行菩提道上不退縮,不被世間的境界轉,不被心裡面的妄想轉。大部分人都被心裡的妄想所轉,所以擔心害怕,甚至怕世間事情沒有做好,人家會不會說我怎麼樣,說我不盡責,說給他說,隨便他說,他笑你、罵你都是消你的業,你知道自己已經盡力,這樣就可以了,其他所有的心力放在道上,要安心在道上,世間人怎麼看,那個無所謂,隨便他看。

祖師就是有這一分道心,所以人家成就,你今天跪在他前面拜他,稱為供養,有福啊!為什麼?人家有道。不光只是要頂禮供養祖師,真正的是要依教修行,記住,是依教,教就是佛經,不是依個人,依教修行,這個是真修行、真供養、真正的頂禮,要有這樣的發願,不要退縮,不要懈怠,不要放逸,因為眾生的習氣很重,一不提醒馬上就放逸、馬上就懈怠。他不念佛了,他就開始妄想了;受到人家的流言蜚語,他就開始退轉了。所以你自己就要知道,珍惜你現前遇到佛法,你得了這個人身,趕快利用這個色身來修行,來了脫生死,不是利用這個色身賺錢,賺取那些名聞利養,那些東西統統都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你也沒辦法帶走。

相反地,你為了要賺這些東西,你還造很多業,你只會帶走這些惡業,這些錢財名利你也帶不走,甚至你的子孫也未必享用得到,因為每個人福報不同。所以不用去做這樣無謂的妄想,就是把握你現前,趕緊來修行,趕緊來用功,希望大家在菩提道上都真正能有成就。

學佛人的本分

我們在佛門裡面這樣一路看過來,有人從小就學佛,有人中年學佛。但是學佛的一個重點,就是你要好好把握當下學佛的因緣,不可以間斷,不可以夾雜。有些人很早就學了佛,皈依佛門,但是心中總是世間意放不下,所以有一點世間事,他就又中斷對佛法的學習。我們學佛要發長遠心,盡未來際永不退轉,不可以因為一些障礙,或是一些世間事,或是順心的事,或是不順心的事,就來中斷你學佛的大好因緣。

我們常看到有些人,從小學佛,或是學了幾十年,始終還是眾生,還是世間的習氣很重,甚至因此生了貢高我慢的心,不肯向佛菩薩學習,向正法學習,認為自己很有佛門講的「見地」,自己很有看法。當然真正的「見地」,不是世俗人的看法,是見到心地才叫「見地」。沒有明心見性,沒有修證,你什麼見地都是世間的知見,或是外道、或是二乘。所以勸勉同修要把握修行的因緣,把握學佛的因緣,當下你就要用功。你不要想說,我之後還有什麼事情,之後的事情還很早,下一秒能不能呼吸是個不定數,明天能不能醒過來,這都是個未知數,所謂「上床脫了襪和鞋,未委明朝來不來。」你沒有辦法確定你明天是否還醒著,所以現在有機會用功就要把握,不要想未來的事情,這未來的事情是妄想,其實現在這一念心也是不住的,過去的已經過去,心中不要留任何的執著跟罣礙。祖師講:「莫留影於心」,不要執著、不要罣礙,那才三際托空,你就不落三際相;出家人能這樣修,那就是消除了三際心。

你們看五觀堂,它講:「三心未了,信施難消。」三心不除,信施難消,就是你這一念在那裡攀緣過去、安住當下、攀緣未來。這一念妄心,因為你落於當下,你就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當下你要怎麼不住?我們淨土宗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念佛,你自然就不住於世間善惡境界當中,這就叫當下不住。那心呢?念佛,佛的境界本來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就是眾生的真如佛性,也沒有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之相,那自然就三際托空。這就是佛門講的安住當下,實際上沒有當下給你安住,只是教你心不著於世間的善惡、順逆境界當中。所以希望同修要發長遠心,這樣來用功,要做到學佛人的本分,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職業、你是什麼樣的家庭、你是什麼樣的身分,或是你是學生、或是你是上班的、你是老闆、你是董事、你是政府官員都好,學佛人的本分就是要修行。

世間的這些事情,我們雖然做,心裡絕對不罣礙,把重點放在道業上,這是學佛人的本分。因為我們受了大乘戒,有因緣勸導眾生學佛,這眾生當然包括你的家親眷屬,你的父親、你的母親,希望他們也能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在這一生了生脫死。如果實在不能接受,他們沒有辦法接受你學佛,你也要善巧宛轉,自己要默默地學、默默地用功,要迴避這些障道因緣,學佛的心不可以退失掉。那麼不光是你的父母障礙,你的家親眷屬障礙,甚至你的朋友障礙,你的長官障礙,你自己都要能夠忍受,能夠突破,心裡絕對不受絲毫的影響,這個就是盡到一個修行人的本分。

學佛人應該做的事情,不光只是做世間事,世間事你要工作、你要念書,你照照做重點是在這當中你要用功要修行,這個是沒有任何妨礙的;反而你會比其他人更自在,活得更充實。所謂佛門的充實,是了達真如實際,不是住著於世間法上,不是住著於虛妄的妄想當中,這才叫真正的契合實際,其他的都不切實際。實際者就是眾生的真如佛性,實際理地,你要能夠契合,這個才契合實際,這個是真正的現實。

所以學佛的同修,我們講的你要發長遠心,要做到自己學佛人的本分。學佛人的本分就是用功修行,自己要先用功,自己的煩惱習氣要先斷掉,在修行過程當中隨分隨力利益眾生。如果這個境界實在太強了,你沒有辦法通過,就選擇迴避;如果你覺得道力夠了,那你可以試試看。所以要懂得,進也是用功,退也是用功,重點是要護持自己的道業。

世間的事情你錢賺得多,你功課再好、你的家庭再幸福圓滿,佛在經上講都是「夢幻泡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一樣你能帶得走,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那麼在你臨終的時候,你要帶什麼業?世間人帶著善業、帶著惡業、帶著無記業,非善非惡名無記」;我們學佛人修的是淨業,要帶著淨業往生淨土,永脫輪迴,這個是真正這一生沒有空過。你在世間事情做得再好,你走了以後,你的錢財為五家共有,你的妻子兒女也可能變成別人的妻子兒女。所以你要清楚,不要執著、不要罣礙,希望大家能夠發心,發長遠心永不退轉。

表裡一如

《無量壽經》裡面有講到:「從小微起。成大困劇。皆由貪著財色。」那麼「從小微起」就是從微小的地方,從微細的地方開始放逸、開始失念,不去觀照、不去修行。從這裡「成大困劇」,這個大困劇就是你在道業上墮落,在菩提道上退轉。所謂的墮落、退轉不是只有不修而已,而是墮到三惡道當中、墮到地獄道當中,所以叫「成大困劇」。所以我們修行要從小地方開始觀照、開始觀察,你在這上面能夠去注意、能夠去留意,你就不會犯大的過失,乃至犯大戒。

你看我們教你威儀,教你佛門的這些行儀,包括穿海青、脫海青,乃至穿搭縵衣,你都要去體會這當中,這些威儀帶來給你的好處,可以讓你的心能夠微細,讓你的注意力能夠集中,防止你散亂,這些都是這微細的地方來給我們作輔助。相對地,你如果不能體會,或是在這些小地方放逸懈怠,漸漸地,你在修行上就會放鬆、就會懈怠,甚至你念頭沒有辦法轉過來,心念紛紜。這個心念紛紜就是打妄想,就是著在自己的想法裡面,沒有辦法放下,所以內外要做到表裡一如。不可以只有內而沒有外,要知道這內外不可分。

我們講菩薩戒,跟你講戒律是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是眾生的心地,你要依此心地而修行,依此心而持戒。那麼透露出來的、展現出來的,就是這個「十重四十八輕」,乃至我們佛門的威儀、佛門的行儀,甚至擴大的,所謂「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這三聚淨戒,我們都要去做到,這個是學大乘的人,你要成菩薩、你要作佛,它的一個標準所在,它的一個行持所在。所以絕對不能廢事,不可放逸。不然就像《無量壽經》上面講的,從小地方你就開始懈怠放逸,那麼遇到大的境界來,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現前的時候,你就會迷惑顛倒。

為什麼我們在菩薩戒裡面講的,持戒如同草繫比丘,這個草繫比丘,相信你們大家都已經聽過,即使用草捆住他,他都不願意去傷害這個生草,那麼出家人也不隨意去踐踏草皮、踐踏綠地,這都是從微小的地方去保護你、去顯示出你的慈悲心,教你不殺、教你不偷盜、教你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乃至八萬四千威儀。

我們修行從小地方看,從起心動念上轉變,這才是真正有功有德,不能只是做樣子,只在戒相上做樣子,只在律儀上、規矩上做樣子,那不行,要表裡一如,心裡面要知道我們修行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明心見性而已。那麼表現在事相上的威儀,表現在事相上的行持,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乃至我們佛門的,像《沙彌律儀》等等的這些威儀,同修們一定要能夠牢記,要能夠時時刻刻綿密地觀察,這是學佛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你要知道有一念放逸、一絲毫放逸,慢慢地你就會開始大放逸,當放逸過頭的時候,你就等於沒在學,你就會無惡不造、無所不為。

希望同修你要能夠體會,要從小地方做起,從你起心動念上下手,乃至於這微小的戒律,微細的這些威儀,你都不要毀犯,不要嫌麻煩,不要嫌那個很囉唆,你要有耐性、要有毅力,能夠持之以恆,希望大家能夠做到。

學佛人一定要受菩薩戒

《月燈三昧經》裡面跟我們講:「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如禽獸。」我們學佛一向勸人家受菩薩戒,尤其是學佛人一定要受菩薩戒,這菩薩戒是成佛的根本。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的戒律都是菩薩戒所攝,都收攝於菩薩戒中,所以受戒要受根本大戒。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餘的名為「遮戒」,這是一個真正開悟、明心見性的大德法師才講得出這一番話。

一般人總是在枝葉上,想說我從枝葉入手,實際上你從枝葉入手,得不到根本。所以佛在《月燈三昧經》裡面告訴我們,假設有一個人他長得很好,「雖有色族及多聞。」這個色就是他的形貌、臉相非常好,他出生於貴族,他的家世非常好,生活非常優越,那麼「若無戒智如禽獸。」這個戒就是菩薩戒。

為什麼講菩薩戒呢?你們一定會問,這一句經文哪裡有指出是菩薩戒?我們剛剛就告訴你,一切的凡聖戒都是菩薩戒所攝,所以這個戒可以直接找到最根本,就是菩薩戒。智,就是般若智慧。我們受戒不可有戒無智,不可有智無戒。有智無戒那叫狂慧;有戒無智那叫盲修瞎練。修行,你六度當中離開了智度,也就是般若度,那其他前五度都只是人天善法而已,不能真正成就佛道,也不能算是菩薩六度萬行。所以「若無戒智如禽獸。」如果你沒有戒、你不受戒、你不學戒,佛說你禽獸無異;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戒裡面還有智,所以佛講戒智,「若無戒智如禽獸。」你如果只有在事相,釋迦牟尼佛他也不贊同,所以要教你有戒有智,缺一個都如同禽獸。

所以學佛、受戒、學戒,學得到根、學得到本。這根本我們在菩薩戒裡面都有講過,就是「光明金剛寶戒」。這個戒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源,一切諸佛的本源,一切的佛性種子,一切眾生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無有一法出此戒外,所以此戒即是心,心即是戒。你能夠了達這個道理,那你三番羯磨就算成就了。為什麼呢?你在觀想的時候,觀想十方法界,妙善戒法從湧出,其實就是教你觀想心中本具的戒體,讓你知道戒體不離戒相,戒相不離戒體,所以說心即是戒,戒即是心;然後如雲普覆,灌入身心當中,這叫有作戒;一入以後,成就了這個無作戒體。為什麼你做這樣的觀想能成就無作戒體呢?因為你了達心性。如果你不了解心性的道理,你做這個三番羯磨的觀想,那就如同你練氣功一樣。很多練氣功的會接氣的,他都會這樣觀想,那這個受戒沒有意義。要知道心即是戒,戒就是心,這個就是三番羯磨的意思。

所以去受戒要作如是觀,更重要的是了達什麼是無作戒體。無作戒體就是你的心,無作戒體不離有作,有作就是你的身口意,從心來軀動你的身口意,防非止惡。防非止惡是就它防非止惡的作用,它還有般若智慧在裡面,離相不著相,這個也是防非止惡。不是只有在形相上不犯,在心地上徹底離相離念,你這個戒律才持得好,才是清淨的。所以為什麼我們跟你講,菩薩戒最重要的就是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你要懂了,一切戒都具足;這一戒要不懂,持什麼戒都是破戒。所以佛在經典上講:「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這個佛是誰啊?這個佛就是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的,這稱之為佛,明心見性稱之為佛,這個叫「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這道理你要懂得。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是圓滿的,凡是能了達心性的都圓滿,所以講「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所以同修們你要去受戒,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可以不懂。那麼還沒有去受的,我希望你把握這一生有限的光陰,趕快去受戒;這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你不要拖、拖時間、等待,你一拖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有的人這麼一等,一輩子過去了;幸運的是幾十年過去,才想到說我要去受戒。所以你要發這個心,你不要想說因緣具足再來受,這個菩薩戒太殊勝了!什麼叫因緣具足?你肯發心,因緣就具足;你不肯發心,因緣就沒有具足。要像玄奘大師一樣,寧可向前一步而死,絕不退後一步而生。什麼樣的障礙、什麼樣的戒障,一切不管。你的家親眷屬障礙你、兒子障礙你、女兒障礙你、孫子障礙你、你工作障礙你,這些統統都把它突破,一定要去受戒。

還有你不要想說我受個三天的,或受個兩天的,現在還有受一天的。有一些是戒場的方便,但是你不要去挑時間,有機會就趕快去,即使上班,我們跟同修講被扣點薪水無所謂。能受戒,這個戒一受永受,不像五戒、八關齋戒,或是聲聞戒、比丘、比丘尼戒,這些戒你這一生過完了,它的戒力就消盡了。為什麼講菩薩十無盡戒,就是因為你發「四弘誓願」,你發盡未來際的心,一受永受,永不退轉,所以稱之為「無盡戒」,生生世世得遇佛法、得遇正法,而且不墮惡道。受戒只會增長,不會墮落。

這些妖魔鬼怪告訴你,受戒會墮落,這話跟佛所說相違背。受戒只會增進,所以叫增益,這戒能增益,不會墮落。所以你趕快發這個心去受戒,不要等待、不要遲疑、不要有太多的理由。當然選擇戒場,要選擇如法戒場;不如法的,你不能夠去參加,去參加了,也不得戒,這個道理要清楚。你不要想說,我勸你去受戒,你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看到有傳的,你就趕快去報名。要看這個地方如不如法?不如法的不可以受;去,你也得不到。所以同修們要知道,這菩薩戒的殊勝。

有人問永明延壽大師,因為永明延壽大師一輩子提倡受梵網經菩薩戒。這阿彌陀佛再來的永明大師,都是在傳梵網戒。人家問他說:「大師,你為什麼不教人家五戒、八關齋戒等等的,這不是很好接眾嗎?用五戒十善來接眾,這樣大家都能夠受持,也不會犯到菩薩戒。」永明大師回答他:「以五戒十善教化眾生,猶如拿毒藥給人家吃,雖然好像得一時的飽足,難免生死毒發,而且轉增業垢。」這是永明大師講的。

永明大師可以算是繼六祖以來,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他講出這樣的話,他說你勸人家只學五戒十善,就如同拿毒藥送給別人吃,難免生死毒發,而且還會轉增業障,業障還會加重。永明大師是具法眼的人,是法眼宗祖師,不光只是淨土宗祖師。他說但弘大乘,沒有任何過咎。直接勸人家學大乘,勸人家學大乘的戒律,沒有任何過失。他講「寧可生虎狼野干之心,終不起聲聞辟支佛意。」虎狼之心,非常恐怖啊!寧可你起虎狼野干之心,也絕對不教你起聲聞辟支佛意;聲聞乘、辟支佛乘乃至人天乘。所以你要知道這些古來的祖師大德,淨土宗的祖師大德都勸人家受戒,而且受的是菩薩戒。永明大師的菩薩戒,他的戒子也可以算是滿天下,這一生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

所以你看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都勸人家受戒,我們想要成佛,要勸人家受,自己也要受,還要成就別人受戒,不可以障礙。要發歡喜心、發恭敬心去受戒,見人家受戒要發歡喜心,除了勸人受,自己也受。你不要只勸別人受,自己不受,到頭來,你這一生一場空。

這些道理跟大家講,你們自己心裡面就要發願,要趕緊破除這些戒障,這些受戒的障礙,把從前這些邪思邪念,對於戒律有誤解,你都放下,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受戒,成就無上佛道,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三番羯磨你要懂,菩薩戒你要發心去受,要知道受戒的殊勝,如果你不受戒,佛說你禽獸無異。你縱然再有錢,長得再好看,佛說禽獸無異。沒有受戒,沒有智慧,猶如禽獸,這一點一定要懂得,要記得《月燈三昧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真實的道理。

學佛人一定要受菩薩戒 │念佛開示16-10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六)

學佛人一定要受菩薩戒

悟顯法師講述


《月燈三昧經》裡面跟我們講:「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如禽獸。」我們學佛一向勸人家受菩薩戒,尤其是學佛人一定要受菩薩戒,這菩薩戒是成佛的根本。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的戒律都是菩薩戒所攝,都收攝於菩薩戒中,所以受戒要受根本大戒。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餘的名為「遮戒」,這是一個真正開悟、明心見性的大德法師才講得出這一番話。

一般人總是在枝葉上,想說我從枝葉入手,實際上你從枝葉入手,得不到根本。所以佛在《月燈三昧經》裡面告訴我們,假設有一個人他長得很好,「雖有色族及多聞。」這個色就是他的形貌、臉相非常好,他出生於貴族,他的家世非常好,生活非常優越,那麼「若無戒智如禽獸。」這個戒就是菩薩戒。

為什麼講菩薩戒呢?你們一定會問,這一句經文哪裡有指出是菩薩戒?我們剛剛就告訴你,一切的凡聖戒都是菩薩戒所攝,所以這個戒可以直接找到最根本,就是菩薩戒。智,就是般若智慧。我們受戒不可有戒無智,不可有智無戒。有智無戒那叫狂慧;有戒無智那叫盲修瞎練。修行,你六度當中離開了智度,也就是般若度,那其他前五度都只是人天善法而已,不能真正成就佛道,也不能算是菩薩六度萬行。所以「若無戒智如禽獸。」如果你沒有戒、你不受戒、你不學戒,佛說你禽獸無異;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戒裡面還有智,所以佛講戒智,「若無戒智如禽獸。」你如果只有在事相,釋迦牟尼佛他也不贊同,所以要教你有戒有智,缺一個都如同禽獸。

所以學佛、受戒、學戒,學得到根、學得到本。這根本我們在菩薩戒裡面都有講過,就是「光明金剛寶戒」。這個戒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源,一切諸佛的本源,一切的佛性種子,一切眾生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無有一法出此戒外,所以此戒即是心,心即是戒。你能夠了達這個道理,那你三番羯磨就算成就了。為什麼呢?你在觀想的時候,觀想十方法界,妙善戒法從湧出,其實就是教你觀想心中本具的戒體,讓你知道戒體不離戒相,戒相不離戒體,所以說心即是戒,戒即是心;然後如雲普覆,灌入身心當中,這叫有作戒;一入以後,成就了這個無作戒體。為什麼你做這樣的觀想能成就無作戒體呢?因為你了達心性。如果你不了解心性的道理,你做這個三番羯磨的觀想,那就如同你練氣功一樣。很多練氣功的會接氣的,他都會這樣觀想,那這個受戒沒有意義。要知道心即是戒,戒就是心,這個就是三番羯磨的意思。

所以去受戒要作如是觀,更重要的是了達什麼是無作戒體。無作戒體就是你的心,無作戒體不離有作,有作就是你的身口意,從心來軀動你的身口意,防非止惡。防非止惡是就它防非止惡的作用,它還有般若智慧在裡面,離相不著相,這個也是防非止惡。不是只有在形相上不犯,在心地上徹底離相離念,你這個戒律才持得好,才是清淨的。所以為什麼我們跟你講,菩薩戒最重要的就是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你要懂了,一切戒都具足;這一戒要不懂,持什麼戒都是破戒。所以佛在經典上講:「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這個佛是誰啊?這個佛就是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的,這稱之為佛,明心見性稱之為佛,這個叫「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這道理你要懂得。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是圓滿的,凡是能了達心性的都圓滿,所以講「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所以同修們你要去受戒,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可以不懂。那麼還沒有去受的,我希望你把握這一生有限的光陰,趕快去受戒;這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你不要拖、拖時間、等待,你一拖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有的人這麼一等,一輩子過去了;幸運的是幾十年過去,才想到說我要去受戒。所以你要發這個心,你不要想說因緣具足再來受,這個菩薩戒太殊勝了!什麼叫因緣具足?你肯發心,因緣就具足;你不肯發心,因緣就沒有具足。要像玄奘大師一樣,寧可向前一步而死,絕不退後一步而生。什麼樣的障礙、什麼樣的戒障,一切不管。你的家親眷屬障礙你、兒子障礙你、女兒障礙你、孫子障礙你、你工作障礙你,這些統統都把它突破,一定要去受戒。

還有你不要想說我受個三天的,或受個兩天的,現在還有受一天的。有一些是戒場的方便,但是你不要去挑時間,有機會就趕快去,即使上班,我們跟同修講被扣點薪水無所謂。能受戒,這個戒一受永受,不像五戒、八關齋戒,或是聲聞戒、比丘、比丘尼戒,這些戒你這一生過完了,它的戒力就消盡了。為什麼講菩薩十無盡戒,就是因為你發「四弘誓願」,你發盡未來際的心,一受永受,永不退轉,所以稱之為「無盡戒」,生生世世得遇佛法、得遇正法,而且不墮惡道。受戒只會增長,不會墮落。

這些妖魔鬼怪告訴你,受戒會墮落,這話跟佛所說相違背。受戒只會增進,所以叫增益,這戒能增益,不會墮落。所以你趕快發這個心去受戒,不要等待、不要遲疑、不要有太多的理由。當然選擇戒場,要選擇如法戒場;不如法的,你不能夠去參加,去參加了,也不得戒,這個道理要清楚。你不要想說,我勸你去受戒,你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看到有傳的,你就趕快去報名。要看這個地方如不如法?不如法的不可以受;去,你也得不到。所以同修們要知道,這菩薩戒的殊勝。

有人問永明延壽大師,因為永明延壽大師一輩子提倡受梵網經菩薩戒。這阿彌陀佛再來的永明大師,都是在傳梵網戒。人家問他說:「大師,你為什麼不教人家五戒、八關齋戒等等的,這不是很好接眾嗎?用五戒十善來接眾,這樣大家都能夠受持,也不會犯到菩薩戒。」永明大師回答他:「以五戒十善教化眾生,猶如拿毒藥給人家吃,雖然好像得一時的飽足,難免生死毒發,而且轉增業垢。」這是永明大師講的。

永明大師可以算是繼六祖以來,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他講出這樣的話,他說你勸人家只學五戒十善,就如同拿毒藥送給別人吃,難免生死毒發,而且還會轉增業障,業障還會加重。永明大師是具法眼的人,是法眼宗祖師,不光只是淨土宗祖師。他說但弘大乘,沒有任何過咎。直接勸人家學大乘,勸人家學大乘的戒律,沒有任何過失。他講「寧可生虎狼野干之心,終不起聲聞辟支佛意。」虎狼之心,非常恐怖啊!寧可你起虎狼野干之心,也絕對不教你起聲聞辟支佛意;聲聞乘、辟支佛乘乃至人天乘。所以你要知道這些古來的祖師大德,淨土宗的祖師大德都勸人家受戒,而且受的是菩薩戒。永明大師的菩薩戒,他的戒子也可以算是滿天下,這一生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

所以你看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都勸人家受戒,我們想要成佛,要勸人家受,自己也要受,還要成就別人受戒,不可以障礙。要發歡喜心、發恭敬心去受戒,見人家受戒要發歡喜心,除了勸人受,自己也受。你不要只勸別人受,自己不受,到頭來,你這一生一場空。

這些道理跟大家講,你們自己心裡面就要發願,要趕緊破除這些戒障,這些受戒的障礙,把從前這些邪思邪念,對於戒律有誤解,你都放下,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受戒,成就無上佛道,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三番羯磨你要懂,菩薩戒你要發心去受,要知道受戒的殊勝,如果你不受戒,佛說你禽獸無異。你縱然再有錢,長得再好看,佛說禽獸無異。沒有受戒,沒有智慧,猶如禽獸,這一點一定要懂得,要記得《月燈三昧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真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