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釋迦牟尼佛涅槃日】什麼是涅槃


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農曆二月十五

什麼是涅槃

悟顯法師  講述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裡講佛十個德號,號日月燈明如來,這如來是冠在日月燈明下面。「十號」,有些是省略如來、有些是省略世尊。就是省略前後,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但是都可以講得通,都是佛的德號。這是講過去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


日月燈明的「日」代表定,「月」代表慧,「燈」代表化他,都是光明。定慧化他之德,所以叫「日月燈明」;也代表心性、自性。日光能照天下,月光能照黑夜,日月所不及者,室內燈光能照,所以叫普照一切,這兩種解釋都講得通,第三種也可以。還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說法。


如來的名號功德無量無邊,可以用權、實二智來解釋,「日月」是實智,「燈」是權智,權巧方便接引日月所不及的眾生,就是指那些沒辦法一下子接受真諦的眾生。所以,對於世間法來說,二乘所說的是真諦法,跟你講涅槃,講苦集滅道,這是真諦;但對大乘來說,二乘那就算俗諦法。為什麼呢?為接引沒有辦法馬上學大乘的眾生,而開俗諦法,它說的「真」,不是真正的涅槃。


二乘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所謂:「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二乘的涅槃是諸法唯有滅相,唯是寂滅之相。它是滅掉諸法,心不緣一切法,內守幽閒,住在寂靜地當中,但所緣的境界還是法塵,《楞嚴經》講:「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所以不是真正究竟法。


對於大乘來說,這就是俗諦,《法華經》講叫「化城」,這部分到後面〈化城喻品〉,就會跟你說明。二乘人所證的如同化城一樣,不是真的寶所。經上說那些商人去尋寶,路上累了,不願意再走下去,所以佛就跟他講個涅槃,幻化作一座城池,讓他暫時休息,不是真正找到寶物,這部分講到後面經文時你就會知道。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這些就是如來的十個德號。所謂「應供」是應受供養;「正遍知」就表示正知見,遍知一切眾生根欲、根性;「明行足」就是對於修行明了,而且做得圓滿;「足」就是滿足;「善逝」就是善於示現涅槃,令眾生能夠對佛法生欣樂心,對於佛法能夠生珍惜的心;「世間解」就是解世間,知道世間如夢幻泡影;「無上士」:以前稱有知識、有學問的人為「士大夫」,那我們稱佛為「無上士」,也就是有知識者裡面最有知識的;「調御丈夫」就是善調煩惱;「天人師」是天上人間第一之導師;「佛。世尊。」,「佛」是覺悟;「世尊」就是世人所尊敬。這就是如來的十個德號。那麼,下面: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這裡說的正法,初中後都是善法,但是,初非中,中非後,後非初中,這個要搞清楚。講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三法俱善沒錯,但是菩薩乘不是聲聞乘、不是辟支佛乘。這在《無量義經》裡面就講到,江水、河水、海水。所以為什麼佛先講無量義,雖然跟你講三乘,但是義趣不同,你解的不同,你得法、得果、得道也不同,所以有些人講,小乘的經典裡面有大乘的內容。其實只有大乘的文字,並沒有大乘的義趣。就像大乘講涅槃,小乘它也講涅槃,名字雖同,但其義不同。釋迦牟尼佛在《無量義經》裡講,雖然都叫涅槃,義趣不同。


我給你舉一個比喻,你就很容易清楚了,國小有數學,國中有數學,高中有數學,大學有數學,博士班有數學,同樣都叫數學,但是裡面的內容不同,所以雖然都叫涅槃,但是裡面的境界不同。中國的道教,它也講空,也講無為,但是它的無為是「有個無為」,並沒有離開我相,所以還沒達到究竟。而佛法所講乃是一乘的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裡面有我、無我,隨緣善立,沒有所謂我與無我,所以可以方便示現我、方便示現無我,這個就自在了。


所以跟世間所講的無為,雖同樣都叫無為,講得並不一樣。在佛法裡面有初中後,雖然你在小乘經裡面,你有看到一些好像有講到大乘的東西,但那只是名字同而已,他所結歸並不在大乘,甚至現代人胡說八道,錯導大家,他說小乘的上座部是等於大乘,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根本完全搞錯!那些人非但不解大乘,也不了解小乘,兩個他都不懂,才會說出這樣錯誤的知見。


我們這裡跟你講正確的觀念就很重要了,大迦葉尊者從來沒說他的上座部就等於大乘,如果有說,那一定大說特說。所以今人雖看一堆佛書,甚至出家了,他也不解小乘,小乘在修什麼?他並不知道,而且也不解大乘。因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所以就知道這些人,對大小二乘都不了解,根本就是個附佛外道,你要懂得,要有正知正見,那些人不懂大乘,也不懂小乘。


佛法講初中後雖都是善,但是意思不同。他說:「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目的都是要攝歸一乘。所謂「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意思是說,善說比喻,善說涅槃,全都是要接引眾生,都是具足清白梵行之相,都能夠讓你出離。為求聲聞者,說四諦法,度生老病死得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跟你講十二因緣,讓你知法唯滅,知這世間唯是滅相,十二因緣本自不有。知法唯滅,它不有,滅除十二因緣,從這裡證辟支佛果。辟支佛翻作中文叫「獨覺」,或叫「緣覺」,他是觀十二因緣空,所以證緣覺果;為求菩薩者,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法,加個「應」,就是「應機而說」,應六波羅蜜。因為他求六波羅蜜,就跟他講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悟顯法師  妙法蓮華經 講座 序品第一 6  (精彩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XgpwSRO7g&list=PLmNmEdox3Gr1j_towZtuOQ4LVEDZsdTdi&index=6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18 無解作師戒( 悟顯法師講述)

 


第十八  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這一戒很重要。)




無解作師的「無解」就是:你對佛法不了解。學佛人對於佛法如果不了解,你就要好學,要向祖師大德學習,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出家人,他都刻意教你「要跟一個老師學」,「要乖乖聽一個老師的話」,才算是老實,然後在講這段話的旁邊就放著他自己的照片,這一種心理暗示,就是你要跟他學,教你只要依他一個。佛卻不這麼說,佛說「無生智慧從多聞而得」,天下善知識之多,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不會認為自己是善知識,因為一旦認為自己是善知識,那就「我相」現前,根本就不可能是善知識了。尤其現在的人,他真正想要的是人家的恭敬跟名利,所以才敢無解作師。尤其是在佛法裡,無解作師的過失很嚴重,還有的是在醫療上,在醫療上,你沒有能力幫人看病,不會醫,還認為自己可以,卻幫人家亂看診一通,造成誤診或是導致病情更嚴重,這些都是過失。

佛門特別重視你對於佛法是否了解,你對於佛法了解,才能夠出來教化眾生,在教化的時候要勸導眾生修行,要教眾生依止四依法,依止古來祖師大德,那些才是真正的善知識。不可以貢高我慢,不可以認為自己很行,不能因為看了幾本書,就認為自己很有修,就想要出來教化眾生。佛法沒有你想的那麼膚淺,沒那麼簡單。在佛門任何人所說都要依佛經,不可以自己猜想或是推測,以為可能是如何……,這些都不可以,不然你會耽誤別人,也耽誤自己,你也會犯到前面的「毀謗三寶」,這是關於這一條無解作師。

你對於佛經不解,對於佛法不懂,要向善知識請教,如果你找不到善知識,可以向祖師大德對於經教的註解及開示去學習,一般人會覺得自己看不懂,其實不會,只要你發心肯看,業障消了就看得懂了。經典不是只有文字表面的意思,文字的意思你可以去查字典,但經典的義趣必須是要你消業後,才能懂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南懷瑾居士講,起初就是要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的啃,去了解經典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先別下定論,先貼起來。圓瑛法師當初學《楞嚴經》就是這樣學,不會的地方他就做記號,懂了,他就把這記號給消除。古德是這樣學法的,學法不是只有看經,還要念佛,還要用功,不用功學不了佛法。

學佛要有定課,所以要做早課,要做晚課,甚至平常定課外,還要有散課,還要時時用功,剋期精進打七等等,都是為了讓你能夠證入經典上所說的境界。你真正能證,你就能解,但能解不一定能證。很多人能解,但他是從文字上解。文字上解得道力很弱,應說幾乎沒有力,從境界中會得者,就有道力,所以一定要修行。學佛你不念佛,你不修行,你不起觀,不念咒,你不按照你所修持法門的祖師大德所傳方法去用功,你反用現代人教的方法,絕對行不通。今人的方法都是知見,《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所以,你若想在佛門中用世間的方式來教學,以學術研究的方式來上課,像世間學校做學問那樣來教學,那完全是在增長無明的根本。學佛要除的是知見,所以《楞嚴經》云:「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所以,佛法所要除的是「知見」,世間的知見、學佛的知見,兩處都不著,才能真正見道,所謂「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是真佛名。」當下你就是真佛。「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你真正這樣做,才能夠見道,沒有見道的,不能理解的,覺得祖師大德方法靠不住的,就如同「生盲無目」:生來就盲而無目。所以無論達摩祖師怎麼講,祖師大德怎麼講你也不會懂,你所懂的只是文字。即使你很會解文字,很會解文章,這也不是真正的解經的,必須要真正去實修才行。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佛門異記】金像東來話滄桑 (10)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金像東來話滄桑

晉成帝咸和年間,丹陽有位尹高悝者,他發現張候橋浦有異光出現。往尋察看,見是一座金像,背部缺少圓光,而孔洞痕跡猶在。尹高悝用牛車把金像要載回家去,但牛不肯行,任牛自已行走,竟一直拉往長干寺去了,因而就把金像安於長干寺中供養。

幾年以後,臨海有個漁民名叫張係付的,他在海口見有一座銅蓮浮在海上,駕船取回,送交縣衙。縣官表奏送上州府,勒令試按長干寺金像座下,宛然符合。

不久,有天竺僧五人到高悝那裡說:「過去在天竺得阿育王的像送來中國,行至鄴郡遭亂,我們把像藏在河岸下,亂平以後,再來取像卻不見了。近來感佛夢云:『我已到江南為高悝所得。』所以我們遠途跋涉,尋訪而來,希望給我們拜見一下。」

高悝引五天竺僧到長干寺,五僧見金像不覺頂禮流淚。金像亦為之通身放光,照耀內外。

天竺僧說:「此像乃阿育王四女所造,鐫有梵文在趺坐上。」檢視之果然。

又說:「此金像背後尚有圓圓的光鑒,恐不久亦會來的。」果然在晉文帝成安元年時,在交州合浦地方,有採珠商人董宗之者,見海底有光浮出水面,入海尋之,獲得佛光大圓鑒一個,以表奏聞簡文帝,帝敕施金像之背,孔穴完全符合,光色也如舊。

這種靈異真是稀有,四十多年江海隔絕,分散三處,一朝相聚,完整無缺,誠不可思議也。

從晉至陳,五代君主莫不親近此像,每有荒旱,便用輦請像入宮,祈雨雨降,有求必應。

陳氏禎明年中,金像自己轉面向西,把他轉正過來,不久又面向西。寺僧具以奏聞,帝延請至太極殿設齋供養。像脫七寶冠掛於手上。帝燒香誓曰:「若國不祥,願重示現。」再把冠為之戴上,到明天仍又脫下。君臣見之失色,不久,陳滅於隋。

隋文帝楊堅請像至宮內,常禮供養。後送入興善寺供奉。寺僧見其像小,放置於北面。第二天早上像卻在南面。靈異之事,種種不一。然而自此向後,便無傳聞。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17 恃勢乞求戒( 悟顯法師講述)

 


第十七  恃勢乞求戒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這條是教佛弟子不可依勢強乞。學佛人就好好學佛,出家人好好行道,不要去攀緣權貴,所謂的國王、王子、大臣百官。在佛陀時代,提婆達多就是如此,他本身也是貴族,可是他出了家以後,還是喜歡攀緣達官顯貴,他是為了名聞利養。現代人在佛門,有些是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有的人他不為錢,是為了實現他自己的理念、想法,所以他四處去攀緣,或到處送錢,或跟國內、外的名人往來拍照等等,都是為了顯示自己跟他們有交情,好告訴人家哪位名人、總統、議員……也是認同他的,再依勢來乞求名聞利養,以及落實自己的想法、看法,遇到這類人就要特別注意。在佛門真正的道場裡,大殿就是供佛,沒有在擺放萬姓祖先牌位的。學佛的出家人應拜的是祖師,怎麼會去拜在家人的祖宗呢?那些都是在打妄想,沒有道心的出家人。學淨土的出家人,應拜的是淨土宗的祖師,學禪宗的應拜的是禪宗的祖師。

作為出家人,一直在推廣這些世俗想法、做法的人,他就會不斷地向有錢人,向國家政要去攀緣,這都是「恃勢乞求」。為了錢財、為了利養、為了名譽、為了理想……,這只是簡單列舉幾樣而已,還有很多的不如法的:侵佔人家的田宅、土地……各種都有。所以學佛不可以依勢強乞,這是講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樣,你也一樣不可以依勢強乞,也不可以用自己的權力、財力去強佔別人的財物,乃至男女牲畜等等,這些都是佛所禁止的,佛弟子應該要知道。

經文說「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不可故意攀緣國家元首、政要、官員等有權勢者,再靠著與他們的人際關係來作為自己的背景勢力,去要求、索取以滿足自己,甚至不如他意時,這依官強乞的人還會打人,「打拍」就是攻擊、毆打的意思。有的還會「牽挽」,就是牽引婉轉,好言相勸,曉以利害,說:「你看我現在認識某人,他的官有多大,勢有多強,你不能得罪他,一旦得罪他,你知道你會有什麼後果嗎?」簡單講就是:先把他揍一頓,然後再曉以利害,叫「乞索打拍牽挽。」藉此達到一切求利,橫取財物。出家人不可以做這種事情,在家人也不可以做,做了,就叫「惡求多求」。

所以之前講過,人家跟你乞求時,他真的有需要你可以幫助他,急難恐怖時要幫助他,如果他是惡求多求,那就不能給他。或是他拿了是要去做壞事,你知道了,你也不能給他,否則也是犯戒。在世間法上,你也會惹禍上身。所以說家裡不要有刀杖,有了,人家就有可能來跟你借,如果他拿著向你借的刀去殺人,那你也有過失,所以要懂得明哲保身之道。菩薩戒裡面,涵蓋著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你不用再去學外道、二乘,不用再學世間法。你將菩薩戒學好,自然就不會有這些世間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至少現世的緣已斷,後來會再遇到的,也都是你過去生曾做的罪業,但是因為你持戒的關係,所受的罪報也會減輕,因為你不再隨著習氣走,業自然就不一樣了。

下面講「教他人求。」有一種狀況是,他想要錢,但他不自己去化緣,卻教別人化,還說「我都不貪」。但是,他卻叫別人去做法會,叫人家去化緣,叫人家去貪。道場明擺著都說不要錢,可是只要有人打電話來,或是請法寶時,他的人就會暗示,要人家給錢,或說種種的理由,給人家壓力。他是出家人要清名,所以不出面,卻叫居士去要錢,這就是「教他人求」。所以大家不要看文字只有講「恃勢」,因為他不一定依著有權勢的人。凡是只要給人壓力、強乞者,都算是犯了這條戒。以上是講出家人,在家人部分就自己去觀察,有很多人他自己不做,他卻叫你去做損害別人的事,那你自己就要小心,犯這一戒,也算是犯盜戒,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別人的,你使手段強乞就算犯盜。因為沒有慈悲心,沒有孝順心,失了作菩薩應有的慈悲。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戒殺放生文圖說 ─ 火槍回擊 (13)

 







火槍回擊

江蘇寶山縣李某,行為表現,居然有富家子弟模樣,天性愛好玩弄不正當事。家居靠近沿海,住宅周圍,種植竹林,以保衛海潮的災患,竹上有成群的鳥兒,做巢棲息,李某少年時,就學會製造火槍,專用來射鳥為樂。

長大後,結交營兵,成群結隊,從事於打獵,被他凌虐射殺致死的鳥,多達數萬以上。

到了五十多歲時,有一天早晨起床,忽然雙手掩護額頭,警恐地呼叫道:「鳥來啄我額部,痛死我了。」不久又遮掩頸部,接著又掩肩膀、背部……最後遍身掩躲,驚慌恐怖,叫痛不止,不一會兒,口出呵呀聲音,手足痙攣,筋脈捲曲,不能屈伸,好像鳥將死時的狀況一樣,這樣折磨了數日才死。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16 為利倒說戒( 悟顯法師講述)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這是教我們要正知正見,若是為利倒說,就是犯了菩薩惡作罪。什麼叫「為利倒說」呢?講得很文言,一般人聽不懂,現在幫你翻成白話,意思是:他不跟你講正法,就講一些迎合大眾口味的話,世間話,這就叫為利倒說。你犯道場規矩,他也不講你,他怕講了你,你就不來,不來,他就沒有錢了,或是怕你一不高興,不願意來了,自己沒人恭敬等等,這都是「為利倒說」。

經文說:「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要記住,佛一再交代,先學大乘,「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學佛就是如此,學佛就是要學大乘,這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教你要先學大乘的威儀、大乘的戒律,佛沒有教你先學五戒、十善,而是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要能夠廣解、能夠解義。「見後新學菩薩。」看到有後來的,新來學的人。「有從百里千里來。」遠來學大乘經律的,「經」就是佛經,「律」就包括律藏、律典。「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應該如法為他說明苦行。對於想出家的人,要告訴他,要能夠行一切苦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要老實地念佛,老實地修行。講「苦行」,不要只想到十二頭陀行,你現在能夠老實修行,對治你的煩惱,那就是行苦行,也符合十二頭陀,這才是「如法為說一切苦行。」

「若燒身燒臂燒指。」出家人都會燃香供佛,在家人受菩薩戒也會燃臂,就是依著這一條。出家人頭頂上燃香炷,屬燒身供佛,這是破除自身的執著,讓你知道要把色身放下,全心全意地修道,這是「燒身燒臂燒指」的意思。現在比較少在燒指,也就是燃指。現在也有一些出家人到戒場去,卻說他不要燃。建議這些戒常住,遇到不願意燒的,就請他出堂離開,因為他不想真正當出家人,居然還說燃香會燒壞神經,應是講這話的人腦筋燒壞了。自古天下的出家人燒身臂指沒有在燒壞神經的。如果你燒身臂指真燒壞神經,那應說是你的業報,因為人家燃都沒事。這是佛制,每個出家人都燒,不想燒的請出堂,所以在登記報到的時候,就要問他能不能燒身臂指,不能燒,不願意捨身修行的不必為其受戒。有一些只是想受個戒,混過戒期,拿到戒牒當假和尚。今天寺院開門,他坐在那邊,晚上關門了,就換上俗服,反正頭上剃個光頭,也沒燃三點,人家認不出來是出家人,就跑去吃肉喝酒了。不能讓這種假和尚出家受戒,不然你傳戒是有過失的,不應該讓這些人出家來敗壞佛門。我們在戒場也遇過,是有不願意燃香供佛的,那些就不算出家人。這是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傳下來的法,現代人沒有智慧,沒有修證、沒有證量,絕對不應該去更改這規矩。所以受出家戒的,包括在家受菩薩戒的,一定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這才能夠種善根,才能夠告誡你要「為法忘軀」。如果你不能燒身臂指,那你不是出家菩薩,不算是出家人,佛不承認你,釋迦牟尼佛把你擯在佛門外。如果不燒身臂指,你是偽作沙門。有一些法師,他捨不得燒身臂指,還受人家供養,這就是偽作沙門,欺騙信眾。「非出家菩薩」,佛是不承認他的。
  佛教我們「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佛弟子都要能夠做到為其捨身供養。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捨身求法的公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佛弟子學法就是要這樣學,用功就是要這樣用功,一切不管,身心都放下。初學就應當有這樣的正見。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是說能做到這樣,才堪稱為法器。因為身心世界肯放下了,你聽聞佛法,領納佛法才能夠真正得受用,你要發這個願,為了學佛、學法,即使燒身臂指,乃至於餓虎狼師子,你皆能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你才真能夠於法得受用。這樣人家跟你講正法,你才不會懷疑自己根器是不是不夠,或是這個法到底是不是佛說,你就不會懷疑。所以應當如是存心、如是發願、如是行持。

當遇到這種人,才能「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有這樣的發心,你聞法修行才能心開意解。什麼叫「心開意解」呢?「心開」就是「明心」,「意解」就是「真正把煩惱給斷掉了」。凡夫的六根常常攀緣前五塵,第六意識驅動著五識向外去分別,它常在那裡打妄想,在那裡起造作,即使自己眼睛閉起來,也在打妄想,所以會作夢。

第六意識它又緣前五根謝落的影子,又能驅動前五識,循環造作,這就是「意」不能解,被繫縛住了。所以「心開意解」是佛教的話。

「而菩薩為利養故。」利養包括:財富利益,以及名聲。為了自己的清名,要人家覺得他很有修,是個君子,即使身已經出家,還是喜歡學世俗文人,拿個扇子在那裡搧呀搧,裝清高,要人家覺得他是「君子」。這就是還沒有醒悟,你看他表面上雖有燒,但俗心沒有燒掉,世間意沒有燒掉。他沒有真正捨身肉手足,沒有燒身、燒臂、燒指。這也是一種「世間的身肉手足臂指」沒有燒掉。這就是告訴你要把從前以來「世間的習氣」都給放下,包括想做世間君子的心念都要放下。

貪利養不光是好錢、好名的,清名也是一種名利。其實好清名的,目的也都是為利養,只是一般人看不懂,世間人只會看表象,卻看不懂行為之下的心念,所以要學會觀察。

「應答不答。」這是說若是為了利養,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反而在講經台上講,或是亂說一通,倒說經律,講世間話,他不講佛法,反說:學佛就只是要把人做好等等的這些世間語。「文字無前無後。」心顛倒、行為顛倒,總提倡一些迷信、鬼神附身,甚至在清淨講座上,說有哪一個鬼神給他傳來什麼訊息、哪一個鬼神又請他去某地做法會,必須做多少場……。把經典的義理講偏,穿鑿附會世俗文化、政治活動,或是在講經當中在提倡迷信、把經典義趣導向世俗……,這都是「文字無前無後」。經典文字上沒有這義趣,他卻在那裡穿鑿附會、胡說八道,或是故意導人以迷,讓人家跟他一樣迷信,這也都屬於「為利倒說戒」、「謗三寶說」,因為跟三寶說的不一樣,就叫謗三寶說。

你去聽法、聽講經,要聽這個人有沒有依四依法而說,有沒有依三寶所說。像我講經,你不要說悟顯法師能講,我能講的都歸三寶,三寶─佛、法、僧。一切都歸於佛,不是我自己的智慧。六祖慧能大師,人家讚歎他,他說:此非慧能自智,是諸佛祖祖相傳。慧能大師是開悟的人,他都懂得這道理。照理來說,他是大祖師,有這樣大的福慧,受人讚歎,絕對沒有問題,受人恭敬、受人供養都受得起,絕對是供養的人修福。可是他還是告訴你,「我也是依佛所說」,所以凡是不依佛所說的,就是《華嚴經》上說的:「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那胡說的人就不是佛家的弟子。你學佛,祖師一定教你作佛,教你當一個出家人,教你學作釋迦牟尼佛,學作十方諸佛,不會教你先做個俗人。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所以知道,佛遇到眾生,都是教眾生學佛,沒有教先當個俗人。佛都是直接教人學佛,教他佛法。即使講了小乘、講人天,也是為了引導眾生入大乘。所以大家要知道佛都怎麼做,學佛要依佛,而不是依現在那些教你先學做人的凡夫。

凡是我們講經,你們聽經,都要依三寶,要依四依法,只要是跟四依法說的不同,跟「一實相印」所說有不同的,若是小乘法跟「三法印」所說有所不同的,那都算是「謗三寶說」,犯惡作罪、犯失意罪,「失意」就等於輕垢。失大乘意,失菩薩意,失大悲意,所以這過失很嚴重,大家一定要警惕。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15 僻教戒( 悟顯法師講述)

 


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這是講「斷人法身慧命」,一樣是殺生。之前講過,殺戒不光只是斷人生命而已,最重的就是:斷人慧命。

一般斷人生命的罪就很重了,但是更重的是斷人慧命,而且還傷害於無形。這裡講「若佛子。自佛弟子」包括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對於你的同參、對於你的六親眷屬,乃至外道,都應當「教受持大乘經律」教導他們學習、受持大乘的經律。從這裡就知道,若有出家人教你學小乘,那是不對的;或教你學弟子規,那也不對;學了凡四訓,更錯。

這一戒就是清楚地告訴你,你要學佛,就是學大乘佛法,不要夾雜,不要學世間典籍,更不要學外道、二乘他們的一切邪見經律,這些都不要學,對你絕對沒有好處,也對別人沒有好處,這是釋迦牟尼佛制的戒。所以現在很多在佛門提倡世間法的外道,他不希望你受菩薩戒,甚至他在傳菩薩戒時,他不跟你講什麼是菩薩戒,不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反告訴你只要存好心、說好話,把人做好就可以了,他也不跟你講這四十八輕戒,他怕你看了以後,你就知道,原來他所提倡的那些書都是佛說不可以看、不可以學的。一旦你清楚真相,不跟他學了,你就不會供養他,他就沒有錢。沒有了錢他廟裡面那群徒眾誰來養?所以為避免這情況發生,他就都勸人不要受菩薩戒,他不光勸你不要受,反還告訴你要學世間法,他會跟你說:菩薩太高了,你沒有這善根、沒打基礎,你先來學弟子規,你先看論語,看會了世間書,會了古文,再來看佛法,他用世間次第學習的概念,來把你學佛的善根遮掩,破壞你的法身慧命,同時把你能學習佛法的光陰全部耽誤掉。

你在這世間已經打滾這麼久、輪迴這麼久,有因緣來到佛門還學不到佛法!就是這種人把你擋在真正的佛門外面。所以我提倡所有的學佛人都要受菩薩戒,你受了戒,懂得戒律、道理,你就不會去學外道法、二乘法,不會學邪見經律,更不會有「先把世間人做好,再來作佛」這種念頭,可是當這樣說時,又會有一些人曲解,他會說:「儒家裡並沒有邪見,弟子規裡也沒有邪見」。會講這種話的人,全然因為他對於大乘佛法不懂。因為那些雖然不是外道邪見,但卻是世間邪見,其中所說的全然不解諸法實相,故名邪見。他們不知道「緣起性空」,不知道「心境一如」,不懂「真心本性」,所教的不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依《楞嚴經》、《楞伽經》、《涅槃經》等經典的標準來看,全都叫邪見。這是達摩祖師在《血脈論》裡面告訴我們的,他說「學佛須是見性」,如果你不見性,你縱然學佛,縱然讀經,你也不算正知見人,何況外道,何況世間法。達摩祖師也是捨棄王位來出家的,都是放得下的人。

這裡講「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告訴他大乘是什麼意思,大乘的義趣是什麼,怎麼修行,是依著什麼道理,都要講。而且要「使發菩提心」:要讓眾生可以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發心以後,還要讓他能修行。「十發趣心」就是十住,初住到十住位。「十長養」就是十行,初行位的菩薩到十行位的菩薩。「十金剛心」就十迴向位,這三十心中名為「三賢位」,乃至進趣十地的果位,一直到等覺、到妙覺位,讓他「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讓眾生能夠理解修行是怎麼回事,修行當中會經過什麼樣的過程,都應當讓大家了解。「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什麼叫惡心、瞋心呢?「惡心」就是利養心,喜歡人家恭敬,隨順自己的習氣。自己習氣好樂世間法,這都是「惡心」。還有一種是「瞋心」,他故意不教你佛法,怕你超過他,像佛門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利槃陀伽尊者過去生是三藏法師,可是他怕人家超過他,所以他講法的時候故意有所隱瞞,這一生才得愚癡的果報。「掃塵除垢」這四個字背了一個月,前面「掃塵」記住了,後面的「除垢」忘記了,四個字背一個月背不起來,受這愚癡的果報。幸好遇到釋迦牟尼佛教他佛法,他才能夠獲得圓通。《楞嚴經》講,他反息循空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所謂得三摩地、得圓通,是圓教初住位。蕅益大師講周利槃特表面看起來是修小乘法,內心在用功是大乘。所謂「跡」在羅漢,「跡」就是他表面上看起來修行好像有次第,但他的用心,也就是「本地」,是圓教的菩薩。

以惡心、瞋心,也就是利養心、或世間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這就是在講現在很多的道場,開一些世間法的班,開一些講世間法、世間話的課程。找一些世間人來辦佛法座談,或是一些護持他道場的企業家出來座談。這些人根本對佛教不懂,你問他怎麼做生意,他會。你問他怎麼成道,根本問錯人,他沒有本事。道場不能找這種人來講話,他講的都是世間外道見,全都是沒學佛的邪見,所以要請真正能講經的,最好是你自己發心,自己能講,但要依祖師大德、依善知識的開導而說。善知識包括近代的善知識:元音老人,他有修有證。你若看不懂經典,可以看他的,他是近代難得的大善知識。所說都是白話的,他把修行的過程、次第、怎麼明心見性、怎麼開悟的……,都講得一清二楚。他確實有成就,真正明心見性,是坐脫立亡,值得大家學習。

這裡講是教大家不可以學習二乘、外道以及邪見等論,學佛人不可以學,也不可以教別人學。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十顯見性離過絕非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二】  

 (精彩節錄)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十顯見性離過絕非


悟顯法師 開示 


上面把顯示法空講完了,接著要講的下面的這一段,拂跡入玄以顯真如絕待。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這個佛告訴阿難說:你雖然知道本覺妙明,不屬於因緣,不屬於自然。但是還是沒搞清楚,它不屬於和合生及不和合。

所以這裡講:真心絕待,觀智俱泯,然後可以妙契一心,所以叫「拂跡入玄」。是知此中和合乃就真心以「揀始覺」,就是揀別出始覺,所以不同於前面「破和合識以揀別妄計」也!

前面阿難講到他心猶未明,所以佛沒有等他請問就直接跟他講。所以世尊在這裡告訴阿難說: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但是你還是未明白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非和合生」他講的是什麼?就是我們這天然的妙性。不因你造修而產生,「造修」就是你刻意去造作,修行滅煩惱而生出一個佛性,它不是因為修來,這叫「不因和合而生」,所以說「非和合而生」以及「非不和合」。什麼叫「非不和合」?就是體絕妄緣,不與諸緣和合而未嘗離緣也!「體」雖不是和合而生,但是呢,你要明心見性,要見性成佛,仍舊是不離開因緣。為什麼呢?你有熏習佛法的因緣,能斷除煩惱,這都是因緣,但是它不屬於世間一般和合因緣。因為世間和合因緣,是生滅的。

先跟你講非和合,就顯體不生滅不造作,又跟你講非不和合,就是讓你知道,雖然真性清淨寂滅,但是你現在帶有煩惱妄想,你要見性,還是得把煩惱妄想給修掉。所以叫「非不和合」「非不合和」就是要假因緣修除妄想。所以「真如自體」你是沒有辦法用動念去思惟,沒有辦法用因緣、用非因緣、用自然、用非自然、用和合、用非和合去思量分別,來明心見性,那是做不到。因為ㄧ落思量,那又變成了凡夫的妄想,是顛倒妄見。

那一天有一個出家人,他說「禪宗參話頭,是教你一直想,想到發瘋……」,我看他講那話才是發瘋,那是胡說八道的,那樣胡說是要下地獄的。真正禪宗的「話頭」就是用來打掉你的妄念而已,念佛也是這樣子,念佛是攝萬念歸於一念。禪宗的參話頭是提起這話頭,提起這個疑情,不是叫你對著話頭在那裡打妄想,那是錯的,而是以這話頭來止息妄念。世間人天天都在想,連睡覺、作夢都在妄想,世間人想到發瘋,他也不可能見性。所以真如之性不可以用「和合」「非和合」來看待,因為這個「體」是離開了動念思惟。

前面藉著「前塵妄想」來發明,這個「發明」就是開發明了,為我們解釋明白,所以才說「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這「妄想和合諸因緣性」就是講八識的體,名為和合識。為什麼講八識體名為和合識?因為諸緣雜合。因為動念起無明以後妄想,妄想以後生的諸緣,所以說八識有這個功能、有那個功能。所以後面經文講「而自疑惑證菩提心起和合者」,就是說你還是以宿世的習氣妄想,以為菩提覺心是從和合而起。

所以這一段就是作一個開端,世尊直接回答阿難的問題,因為阿難前面說他自己心猶未明,世尊就順著他的問題把這個道理講出來。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所以什麼叫「和合」?我們直接看解釋。

和合者,第一個「和」,就是一般講的「攪和在一起」,水乳交和。第二個「合」,就是「函蓋相合」,就是一個器皿,配一個蓋子。就像一個杯子配一個杯蓋。

這裡先解釋第一個「和」。「阿難。我今復以前塵問汝。」可是你還是沒搞清楚,仍以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以為菩提心是和合而有的。佛就問阿難說:汝今妙淨見精是與明和、還是與暗和、還是與通和、還是與塞和。

如果跟明相和,明相現前,你看明的時候,那你在明相裡面,這明相可辨,那你的見有沒有跟它雜和在一起?如果說你看得到,這「見相」可辨,這「見」跟「明」雜合在一起的時候,又是長什麼樣子?所以叫「雜何形像」。如果前面的明相當中,沒有你的見的話,那你怎麼見得到明。如果即是你的「見」的話,那既然「見」已變成是「明」,那你又怎麼見到「明」?你又怎麼見到你的「見」?所以說「云何見見。」

佛又防他轉計,於是又說:如果這個「見」是圓滿的,那既然圓滿,則不融於明,跟明不相融,沒有明,全是你的見,那跟明又是怎麼雜合在一起?下面又防他轉計,若明圓滿,我這個明相是圓滿,不與見相和,那則見與明相異,所以叫「見必異明」。如果雜和,那就失彼性明名字,雜和在一起,到底是見是明也搞不清楚。所以說跟明相和、跟暗相和、跟通相和、跟塞相和,雜和在一起,這個是錯的。所以說和明非義,包括和暗非義、和通非義、和塞非義。所以「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就是這樣子。所以這一段它的意思就是破和合的第一個和,所以第一個和就是雜而不分,所以佛就問他,你看明的時候何處有你的見,且汝觀明的時候何處雜見。然後再來佛就從見即是明來破,一個從離上來破、一個從即上來破,所以說若明非見者,則明既然非是見,那不當見明矣,這個沒有辦法離。如果明即是見,那從即上來破,則明已成見,就沒辦法見到明,所以說見即是明明即是見也不可以,所以這裡才講「云何見見」。

那再下來就是從「一」、「異」來破,那如果見跟明是一,那這見已經是圓滿了,何處與明相合。如果明是一,明已圓滿,又不能與見和,兩物相雜,才可以叫做和,這個和就是雜和在一起的和,所以這個「一」不可以。那如果見必異明而言和合者,而言雜和的,那這個雜而不分,雜在一起沒有辦法分,如果見跟明雜而不分,那兩邊都失去,又豈可又言見明哉。所以他說此「異」不可也!

「同」也不可以,「異」也不可以,這同就是講的一,一就是前面講的同,這是從一、異上來破。所以沒有辦法。這一不可以,異也不可以。見跟明相異,那雜而不分,若見若明兩個都失去,所以叫「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那既然是失了明性而更言與明相合,這個道理就不對了,既然這個明不與見和,那麼與暗與通與塞,道理是一樣的,我這裡講的是這個註解裡面這樣說的。所以一個是我直接照經文上這麼解釋,一個是帶到註解裡面,他這樣來解釋,所以這樣就更為清楚了。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合,第二個合就是「函蓋相合」,前面的和都是雜和,這裡就是函蓋相合。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這裡佛又告訴阿難說,你看這妙淨見精,是跟明合,還是與暗合,還是與通合,還是與塞合。這第二個「合」就是函蓋相合,是有凹凸的,有凹凸那就有邊畔、就有邊際。若與明合,至於暗時,明相已滅,黑暗現前的時候,明相已經消滅。那你怎麼說你跟黑暗相合,為什麼?你跟明合的時候,你這個蓋子不能放到別的蓋子,圓形的這個跟方形的這個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明、一個是暗,當跟明合的時候,那當黑暗現前的時候,又怎麼能跟暗合,那既然不與暗合,又怎麼見暗?這也是防阿難轉計,或見暗時,不與暗合,防他謬計。

因為阿難比起一般人相對是有智慧的,他說「我見暗的時候,可以不與暗合,而能見暗」,所以就破他,若見暗之時,不必定與暗合,依舊與明合的話,而能見暗,那則不合能見,合應不見,所以說應非見明。

你不合能見,那合的時候就必定是不見了,你不用合就能見暗的話,那就是「合」的時候應該看不到。你見明與明合的話,應當見暗,不應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這是正破,既與明合,則應非見明,云何現前與明合的時候,了知是明非暗,如果明是如此,暗與通還有阻塞亦復如是,「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所以見暗的時候可以不與暗合與明合者,那既然不和合而能見,那你見明的時候,合的時候就應該不見,反過來的。那既然不見明,你怎麼說與明相合。所以這是自語相違,能夠不與明合的狀態下了明非暗,那你自己說跟明相合,這就不成立。這是破第二個「合」。

這兩段就是破和合,你認為是與明合、與暗合、與通合、與塞合。第一個「和」叫「雜和」,第二個「合」如「函蓋相合」。

下面破「不和合」。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這一段的經文把這兩個不和合,一個雜和、一個函蓋相合,直接合起來講。前面是分開講,這裡則是在同一個段落裡面。

我們先看解釋:阿難既蒙開示非和合義,所以又轉計云: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本非和合耶?前面講阿難他認為和合的是對的,佛把它破掉,他就轉計一個叫非和合,所以他說妙覺元非和合耶?與諸緣塵及心念慮應該是屬於不和合,所以世尊就問他,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就是邊際。若非明合,則見與明兩相乖角。如果你不跟明合,見跟明兩個就有邊際,見跟明就分得出來,那見跟明就不相及,何以知其合不合耶,以此而推,足知妙淨見精與諸緣塵,如果言和合及非和合都沒有辦法成立。這裡的經文看起來很複雜,實際上也沒有那麼複雜,所以佛就問他「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如果不與明相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且汝諦觀,邊畔到底哪裡是明?哪裡是見?在見在明以怎麼樣作為一個邊際,自何為畔。

佛又告訴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明相當中沒有你的見的話,那見跟明是了不相觸、了不相及的,不相及則不能知明相所在,既然不知道明相,那邊畔怎麼來成立、邊際怎麼來成立,「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跟明沒有像函蓋相合的話,則性相乖角。「如耳跟明。了不相觸。」所以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你說和合與不和合完全都是戲論,如同耳不會見明,了不相觸,所以說「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所以這裡講的見精,尚且處於是非之外,何況妙覺真心豈可以非和合而來理解,良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阿賴耶識。所以這裡破和合識,和合識就是講的阿賴耶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第八識就叫「和合識」,今天把它破掉則諸妄已盡,以始覺合乎本覺,觀智俱泯,是非情忘,以顯真如絕待。




戒殺放生文圖說 ─ 孔愉以救龜封侯 (12)

 





孔愉以救龜封侯

孔愉是晉朝山陽人,本是一名小官。有一次,經過餘幹亭,見一隻龜被人所囚,孔愉心生慈憫,將龜買來放生於河中,龜浮游水面,屢次引頸回頭,仰望孔愉,表示無限謝意,然後才沒入水中不見了。

後來孔愉因討伐華軼有功,封為餘幹亭侯。當鑄造侯爵官司印時,印上龜紐頭部,往後回顧,鑄印官司將它融毀,重新鑄造,但是融鑄了數次,仍舊模型正直,龜紐向後回顧,鑄印官司大感奇怪,便將經過情形,報告孔愉。孔愉忽然想起從前放龜,龜屢次回頭顧望,這才恍然明白,如今得以封侯,定是放龜功德的善報,於是保留這顆回顧侯印,佩帶使用。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14 放火焚燒戒( 悟顯法師講述)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惡心縱火。「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燒草原、燒森林,這惡心最重的,即使是無心的,也是有過失。雖然無心但你也是不小心,畢竟殺生的罪業還是成立,有些人去掃墓,或在外露營,露營都會有火把、火種,可是他離開的時候不注意,沒有熄掉,天乾物燥,引起了森林大火。從前森林大火,森林裡面有犀牛,犀牛聞到煙味,會衝過來把它撲滅,但是現在犀牛都被抓去殺掉了,或是在動物園裡面關起來,只能看,牠的這些能力也沒有地方給牠發揮。造成森林的火災,很嚴重,燒死很多的生物,乃至最嚴重的四月至九月放火,引起火災。住過山的應該就清楚,四月到九月夏秋之間,蟲非常多,犯這罪就非常重,所以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因為粗心大意,而去犯這麼重的殺生罪。佛教殺一個眾生就算一命,不是像有些外道講,殺好幾條才算一命,這個說法講不通,一個軀殼,就算是一條命,一隻蝴蝶就是一條命,一隻蟲就是一條命,不會好幾隻蟲、好幾隻螞蟻加起來等於一命,不是這樣子算的。那是他數學有問題,算錯了。所以要知道,不是好幾個加起來等於一命,那這算法不符合因果。所以你殺害一隻微小的昆蟲,都算殺生,但若你不是故殺的,罪就比較輕,如果你是故殺,很生氣故意放火燒,「燒他人家屋宅」,燒人家房子、「城邑僧坊田木」,燒人家的城市、出家人的住所、破壞農田,燒人家的樹林,這罪就很重,都有過失。像以前的戰爭,有屠城的,把整個城都燒掉,那城裡不光人死亡,六畜都有嚴重的傷亡,這都是不可以的。所以佛說做國王、做大臣的一定要受菩薩戒,因為有受持這條戒他就不會屠城,就不會惡心殺害眾生。

「及鬼神官物」,因為土地在以前是屬於國王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民。」說「鬼神」物,是因為樹上都有鬼神寄居,那是他的家,是他的環境,你摧毀了,他會對你起瞋恨,那「官物」,就是指國王的東西,乃至國家的東西,你都不可以侵佔,不可以毀壞,不可以偷竊。所以這一條戒含著兩重,一個是殺生、一個是偷盜。因為你殺害眾生的生命,也就是強制奪取了他的色身,乃至於你把樹林給焚燒了,這樹林中的林木都有鬼神寄居,那都屬於他們的東西,所以叫鬼神官物。也是國王的土地,也是國家人民的土地,你把它毀掉、破壞,使它造成汙染了,都算是偷盜、都算是殺生。所以它雖然是四十八輕戒,有的戒裡面它是牽涉到兩條重戒「偷盜跟殺生」,所以不可不慎。所以講座一開講,就說這四十八輕戒不是罪比較輕,而是「惡作」,而且這個惡作,會使你破戒十重戒,所以一定要注意,下面講:「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別人的東西不可以破壞,這「燒」不光只是指放火,而是包括任何「破壞」、「傷害」等行為。你看你同學很不順眼,把他東西給破壞掉了,把他東西藏起來了,這些都不可以。「一切有主物」包括人,偷人的東西,偷國家的,有的偷動物的。什麼叫「偷動物的」呢?你把牠小孩抱走了,看小狗很可愛,就把牠抱走,那你就算偷牠的小孩。或看小貓很可愛,把牠抱走。如果是帶去治療,這當然不算偷,帶去治療又另當別論。你看到牠有病把牠帶走、帶去治療,記得放回來,或是幫牠找一戶比較好的人家,給牠個安穩的家,這些都是作佛弟子應該做的、可以做得到的。所以這裡講包括別人的東西不可以破壞,所以你不要看文字上寫「燒」,就想:「我也沒有燒、也沒有放火」,不是,「燒」就是破壞的意思,所以你使這些樹林、河川受到汙染,使空氣受到汙染,都算是破壞,所以這一條戒很環保。佛教講環保,這一條戒就包含現在環保的意識在裡面,你不可以破壞你的居住環境,不可破壞你的社區,不可以破壞別人的家,也不要破壞自己的家,如果你在家開瓦斯自殺也可能炸到別人。佛是禁止自殺的,因為你要死了又兼著犯戒,罪報很重。所以這條戒也含有其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