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妄盡還源觀今說(4)─明了大乘 求善知識

 


妄盡還源觀今說   (精彩節錄)


明了大乘  求善知識

悟顯法師  講述



既覺既悟何滯何通。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

一旦覺悟了,也沒有所謂「有不懂的」,也沒有所謂「有通達之處」。就像一個人醒來了,永嘉大師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你看祖師說法,無不談論實相,就是要眾生明了實相。任何經典註疏,一開宗明義都是講大乘,都是講真實、講諸法實相、講實際理地,就是希望眾生能夠懂。所以這裡講「既覺既悟何滯何通」。

「百非息其攀緣」,為你說「百非」,是要你息攀緣。這個「百非」,這裡講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四句當中又有「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樣就有十六句了,然後再乘上「過去、現在、未來」,「已起的」、「未起的」,再含「本有的」四句,總共成一百非。所以,說這「百非」,目的是息你的攀緣心,因為一旦攀緣,百非頓成。所以告訴你:「百處俱非」,無論你認為法是有,認為法是無;認為法是同,認為法是異,「有、無、一、異」這些統統都是虛妄之法,都是攀緣,所以說「百非息其攀緣」。

「四句絕其增減」,四句就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要絕什麼?絕其增減。所謂防止你墮在「四謗」當中,所謂「增益謗、損減謗、戲論謗、相違謗」,你要是學佛法也墮四句,那就是菩薩戒講的毀謗正法,因為你對正法不明了,就名為「謗」。所以大乘裡面講的「毀謗」,不是只有口出惡言毀謗,那個太粗,解得太膚淺了。而是說你對於心性不懂,墮在外道、墮在邪見當中、墮在世間法當中,這都算毀謗正法。

何謂「無解作師」?你不懂大乘,你卻胡說八道告訴人,說要去學小乘,大乘才有基礎、才有根;說學《弟子規》、學世俗的東西,你才有本,……講這些都是在毀謗正法,也只有不懂大乘的人才會教人以《弟子規》作大乘佛法的基礎,都是墮在「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當中,墮在四句當中,墮在百非之中,都是攀緣,都是謗法之徒,那些人這樣毀謗正法,必然感招輪迴的苦報,必然不能出三界,不能見性,這是最嚴重的了。經典上講:「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墮地獄能聞佛名,還有成佛的機會。你在這個世間輪迴受種種樂,你以為這樣子你就能夠永遠受樂了,實際上這正是墮在大苦之中,因為不能出離,「樂是壞苦」必然會消滅。

所以學佛的人要明了大乘,不要墮四句百非,不要毀謗正法,不要對心性不懂。不懂,你要求佛加持,要求善知識。

我告訴你善知識是誰,善知識就是祖師大德,善知識就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這些是善知識,我也是這樣求善知識,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只要是教你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典,不要依不了義,要依大乘,不要依小乘、不要依人天乘,如永明延壽大師等……這個都是善知識。所以我講經,不會給你講一些模糊的,也不會自己吹捧,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學正法,能夠聽經聞法,聽聞正法,能夠出三界,能夠往生淨土,希望大家都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




妄盡還源觀今說(3)─心通則法通


妄盡還源觀今說   (精彩節錄)


心通則法通

悟顯法師  講述


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

我們的真心本性無處不在,無法不是,但「用就體分」呢,則有差別之勢。「非無」就是「有」,在作用上就有種種的差別。「事依理顯」,事依真如之理而顯現,但是,不離一際之形。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同一心性」,就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樣,雖然有千波萬波,但是一一波,無非是濕潤的,不離濕潤之性。

仔細分別起來,前浪非是後浪,後浪非是前浪。前波不是後波,後波不是前波。這就是顯示事相上有種種的差別,所以說「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用不離體,顯現出種種差別。「事依理顯」,雖然有種種差別,但自有一際之形,就如同全波是水,全水是波。用這個比喻大家就很好懂了。

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病妄則藥妄。舉空拳以止啼。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

眾生不了解諸法實相,所以如來方便為說。所以說「其猶病起而藥興」,眾生有「無明、老、病、死」的病,如來則告訴你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藥。「妄生智立」是說你有迷妄、你有無明,所以如來跟你說個「真智」,讓你從虛妄當中能夠回頭,讓你從生病當中能夠康復。雖跟你說真說妄。但是,實際來看,「病妄則藥妄」,病是虛妄的,藥也是虛妄的。一旦你明了什麼是真心本性,那麼也就沒有所謂的煩惱與菩提了,也沒有所謂的病,也沒有所謂的藥了。正所謂藥到病除,藥病俱亡。

因為眾生不了達心性,學著外道邪見,如來為你說二乘。學二乘還不能滿足圓滿的佛法,不能圓成佛果,所以如來為你說大乘。但是說大乘、說二乘,都只是為了破邪而已。一旦明了心性,也無大乘,也無二乘。所以《勝鬘經》裡面講:大乘是權,小乘是實,也都是在破除我們眾生執大執小的邪見,這才是真正的一乘了義。即使為你說個一乘,也都還是方便。

所以我講大家要學習大乘,這個也叫因病與藥。一旦你見性了,一旦你成就了,藥病俱無,正是這裡講的「病妄則藥妄」。所以講「舉空拳以止啼」。小孩子在吵鬧,你跟他玩猜空拳的遊戲,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甚至你自己帶小孩都玩過,兩手握著拳頭,騙小孩,讓他猜猜看這手上握的是什麼東西,目的就是要他不要哭。

如來跟我們說真實的教法、跟我們說一乘、說種種法,目的是要眾生能夠不病,不是要我們永遠吃藥,不是要我們求知作解,而是要我們能夠「復本心源」,能夠「究竟清淨」。所以講的「舉空拳以止啼」。

「心通則法通」,因為法即是心,心即是法,所以「引虛空而示遍」。心性本自圓滿,所謂「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這是講「法性」,《華嚴經》裡講「法性遍在一切處。」但是你不知道,就告訴你如同虛空,所以「引虛空而示遍」,告訴你心性遍滿,無法不遍。



經典裡為什麼要安如是我聞?

 


經典裡為什麼要安如是我聞?

悟顯法師 講述

如是我聞。

這四個字。

就這四個字用一小時也講不完,兩小時也不一定說得完。如是我聞,實際上就是證信序的開端,什麼叫證信序?剛才講的,證明這一部經是佛所說的,因為外道的典籍,一開頭它安的這個字是阿優,阿是無,優是有,有無不定。因為它沒有辦法知道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所以在當時印度這些外道的典籍,一開頭都是安阿優這兩個字。

佛經裡面所立的是「如是我聞」,簡單講就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難從佛聽聞,這是證信作用,讓大家不要懷疑、不要起疑惑,在證信序裡面,第一個是信,第二個是聞,所謂六種成就:信、聞、時、主、處、眾這六種。

所有的法會,都要具足這六個因緣才能夠成就,少一個都沒有辦法,「信」就是證信;「聞」就是阿難聽聞;「時」就是講的時間;「主」就是說法的人;「處」在哪裡;「眾」參加這個法會的大眾,這六種。所以這是我們要講經以前需要了解的。

什麼叫「如是」?所謂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離開了實相要來講經,都是魔說。如是就是告訴我們,我所說的法是依真如而做是說,就叫如是。

做如是說依真如而說,佛也是依真如而說的。像現代的人講經、寫註解不依真如,而是依他自己的妄心、妄識,就是用自己的看法、想法來講經、寫註解,所以他所說的、所作的註解,就跟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不相符合。因此這個如是我聞,非常地重要,所有的經典都是稱性而說,所以稱為如是。「如」就是真如,「是」就是從真如流露出來的佛法,所以稱之為如是。

什麼是「我聞」?這個我,當然就是指阿難,阿難是從佛聽聞,所以稱為我聞。一般大家看到的註解裡面,都加了很多的解釋,例如:不壞假名曰我……這些的,本自無我,阿難今日不壞假名曰我……這些等等的註解,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裡面就這麼講。

我們現在來看,經典裡為什麼要安如是我聞?

我們知道經典的結集是由大迦葉尊者發起的,阿難宣梵文,就是阿難尊者來重說佛在世的時候所講的經,可是阿難在講經的時候,得佛威神加持,大眾有三個疑惑,

第一、懷疑釋迦牟尼佛沒有往生;

第二、懷疑阿難成佛,因為阿難本身就具有三十相,佛有三十二相,阿難尊者只差佛兩個相好,也就是說差一點點,那麼升座要講經,再得佛力加持,幾乎看起來一模一樣,所以大家以為阿難成佛了;

還有一個疑惑以為是他方諸佛再來。因此只要阿難講經的時候,一講「如是我聞」,大眾的疑惑就統統消除了,這是證信。

「證」是證明,「信」是相信,這是安大眾的心,讓大家知道這個法,確實是我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來的,所以這個證信序非常地重要。

也有人疑惑阿難是二十歲出家,阿難出生的時候剛好佛成道,如果阿難二十歲出家,從佛成道到阿難出家當佛的侍者,差了三十年,這段期間佛講的這些經典,阿難都沒有聽到,而且阿難出家以後十年,才做了佛的侍者,能聽到的經典也不多,這些沒聽到的怎麼辦?

在《金剛華經》裡面講,阿難有功夫得法性覺自在三昧,所未聞經自能憶持,所以之前沒有聽到的經典,都能夠自己憶持,等於是佛再跟他重說一遍,用這樣的解釋,大家比較不會有疑惑。

「如是我聞」是信成就。佛入滅後結集經典這件事不像現在這麼草率,阿難宣的經典,他是集五百阿羅漢,這些阿羅漢都是佛的常隨弟子,只要有一人提出異議,阿難你說的這句話佛沒有說過,我沒有聽到,那這句話就不能被記錄下來。

現在有些人懷疑這些經典是阿難自創的,懷疑經典是後人偽造的,實際上大可不必有這些疑惑,因為佛教在結集經藏這個上面,非常地嚴格、非常地慎重,不會隨便草率行事,隨意地來下定論,這一點大眾一定要能夠相信。

我們講如是依真如來宣說淨土法門,我們現在也是依靠真如發心念佛,所以決定無非曰是,這是如是我聞的意思。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1) ─ 第一願:國無惡道願、第二願:不墮惡趣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悟顯法師講述


第一願:國無惡道願、第二願:不墮惡趣願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這是第四十八願的第一願跟第二願。

「國無惡道願」跟「不墮惡趣願」。「國無惡道」這願是總願。

往生淨土沒有三惡道,也沒有二乘人,所以你們不要有二乘心。為什麼我教大家「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因為極樂世界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沒有女眾,也沒有諸根缺陷的人,二乘種性的也不能往生。你存著小乘的心,你沒有辦法往生淨土,所以不要有二乘心存在你的用功當中。這裡說:「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意思就是:我成就無上佛道的時候。「成正覺已。」這個「正覺」不是阿羅漢,這裡是略說,前面已經說了無上菩提了,所以下面這個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他成佛的時候,所居的佛剎,他住的國土具足,「具足」就圓滿的意思,「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是總說,後面四十八願,裡面的內容它都涵蓋了。

所以要知道裡面兩個意思:一個是:具一切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第二個意思是:四十八個大願裡面所有的大願,每一願,現在人講極樂世界的「場景」,每一個「教學設施」,都具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國無惡道願」,就是不可思議莊嚴。「不墮惡趣願」,是不可思議莊嚴。後面的身悉金色願、三十二相願、身無差別願、......,統統都是不可思議莊嚴,所以這話是從這裡一直連貫到下面,全都是不可思議莊嚴,也就是說:凡夫想像不到。
  
有人說「地球每天都在轉,哪邊是西方?」看起來他好像很聰明,但是要知道,我們的東西南北是用磁力線來分析的,所以還是定得出來。整個娑婆世界來說,也就是有百億日月,它有它運行的一定軌道。以前是九大,現在科技發達可以看到十二大行星,繞著地球走,也許還有第十三大、十四大、......,隨著太空科學的發展,所看的範圍會越來越廣,會找到的共通點會非常地多,有它一定的軌跡,只是人還沒有發現而已,所以你不能因為你沒發現就說沒有。

在這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個佛國土,每一個國土都如同這裡,有百億日月,這樣的國土有十萬億。非常地遠,現在的科學家根本看不到,他連娑婆世界的邊際也看不到,何況是「過十萬億的佛國土」。根器差的阿羅漢、聲聞人不作意,他眼睛可以看一千個世界,也就是一個小千世界,作意則可以看中千世界,也就是兩千世界;利根的,不作意可以看兩千世界,「作意」就像阿那律,他可以看一個娑婆世界。這是阿羅漢,他的天眼通可以看到這麼遠,一個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他清清楚楚看得到。有的人近視很深,有的人沒有近視,沒有近視的人,他看的距離也相當有限,即使刻意看清楚,也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但是阿羅漢的能力就能夠看一個大千世界。這是講阿羅漢裡面視力比較好的,像阿那律有天眼通,現在人講「視力比較好」的,他的天眼可以看一個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這是天眼通能夠看到的距離,就好像看手掌心上的水果一樣,這麼清楚。

但不能說你沒看到就是沒有,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以外,過十萬億佛國土,每一個國土以百億日月來算,再乘上十萬億。所以是遠之遠矣,非是凡夫心力所能及,還有很多小乘的阿羅漢說:沒有他方佛。其實不是沒有,而是他視力不好,他有近視,他看不到,很多都只能看到二千世界而已,他看不到整個娑婆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阿那律天眼第一,因為他可以看一個娑婆世界,算是將阿羅漢能力做到極限了。所以當你們遇到小乘阿羅漢,他跟你講:我沒有看到有其他的國土。你就要知道,他有近視。阿羅漢是比一般人看得遠,可是比起大菩薩,比起諸佛如來,他的能力還是差太多了。所以,不能說「沒看到」就等於沒有。要是用科學來看,科學能力都還沒有阿羅漢厲害,要依《四十二章經》來說,未證阿羅漢前,不可信汝意。沒有錯,但是證得阿羅漢難道就可信嗎?所以,要相信佛說的:有他方國土。因為阿羅漢的能力真的不及佛,雖然他們有天眼、天耳、......他心通,最厲害的像大目犍連,能力也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他方國土他就沒有辦法了,他從娑婆世界要到娑婆世界附近,去旅遊一下,都要跋山涉水,都要用上點功夫,對他來說算是比較費力的事情。但是在娑婆世界內,他的神足通是隨意即到,他能夠想到,他就能到,這是阿羅漢。所以你不可以說你沒有看到,就說沒有。
  
這裡講「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所以凡夫看不到、想不到,那當然也說不出來,能說出來的就不是凡夫了,所以大家要清楚,你要有善根、要有福德,你才能夠相信。很多人不能相信,真的是「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像權教的菩薩也不能相信,連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等覺菩薩,對於如來的境界他都沒有辦法測度,因為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這些等覺菩薩來測佛的智慧,想見極樂世界,對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大部分他知道,但是知道得不徹底,所以有一個形容叫「隔羅望月」,就是隔著一層羅紗,這羅紗雖很薄,但是畢竟是遮住了,隔著羅紗看月亮,就是「隔羅望月」,羅紗就是布裡面算是最薄的。所以即使是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測。經典上說,就算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成就了等覺,智慧都跟文殊菩薩一樣,把他們的能力,神通道力集合起來,給他想百劫、想千劫、想億劫,要來測度佛的智慧,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為什麼呢?因為佛的智慧、境界是證到的,你沒有證道,你想像不到,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滿果佛的境界,不是化佛。很多人都誤解,說極樂世界這佛是化佛,他說錯了。極樂世界的佛是圓滿報身佛,是成就功德法身的,圓證三智三德的,他三智已經圓顯了,三德也都顯現,顯現三德秘藏,他都證到了。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確實是不可思議,確實是萬德莊嚴。所以能夠相信諸佛如來的功德,那你的善根都不淺。

講這一篇,就知道真的是「如來興出於世,所說的確實是要講彌陀本願海」。因為,要是離開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十方諸佛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你若說「在阿彌陀佛以前的佛,他也沒發四十八願......」,這就是你著相啊!佛的願通三世,雖沒有願文,但是其願心是一,所謂「佛佛道同」,所以他所同的是「道」,願文隨其方便而發,而行願力。就像地藏菩薩,他已能成佛,可是他仍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每一尊佛的願力不一樣,像藥師佛十二大願,也跟阿彌陀佛的願,在事相上多有不同之處,但是他的願心一樣,所以說「佛佛道同」,過去佛如是,現在佛如是,未來佛也如是。這裡講「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不只一樣不可思議,每一樣都是無量不可思、不可議,因為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你們讀《普賢行願品》,「一身復現剎塵身。」這就是無量不可思議;「一一遍禮剎塵佛。」於一塵中能出塵數之佛,能夠「各處菩薩眾會中」,菩薩都能顯現;「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是講報身佛,成就功德法、功德身,他的境界,所以無量不可思議,一切相好皆不可思議,而且一相好攝一切相好,這是超情離見,,當然不是你用凡情能懂、能入,你現在所帶著的是凡情,你要去想,你想不到;你現在畫的佛像,你頂多畫個大概樣子,凡夫要畫佛的相好,不可能,你畫不出來,確實是如此。

這裡加強說明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功德就是他修行成就的。你們到寺院裡面投個錢進功德箱,那個不叫功德箱,在常住的立場,那叫要錢箱。有的在每一個菩薩前面都放一個缽,說好聽是跟菩薩結緣,實際上,他是跟你要錢。那你投錢下去,心裡面就想:我只要出一百塊,這錢投下去,就會有什麼功德;我花一百塊,我就能夠買到事事順心、年年如意、課業進步、業績增長......有的比較大方一點,投個一千、投個一萬,捨「一」想要得「萬」報。捨「一」都能得「萬」報呢,那捨「萬」不就可以得「萬萬」報。所以都是帶著計度之心、算計之心,在那裡修福、在那裡投功德箱,投下去的叫做福德,而且是非常小的,它不是真正的功德。所以前面就告訴我們,「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才叫「功德莊嚴。」什麼叫「功」?對境不生心,這叫「功」;隨緣應物叫「德」。《金剛經》講:「應無所住。」這是功;「而生其心」叫德,我心不執著於世間任何一物,我把世間的這些東西,金銀財寶……等等的,拿來轉做利益眾生的事,可是我心還是不著;我雖做一切事情,心裡面不著,不著世間、不著財寶、不著名聞、不著利養,對內,沒有能布施的我,就離我相,知道這但只是性具的。因自性無慳貪故,所以行檀波羅蜜,這個叫功德,這是修因。果上,就成就報身,跟眾生結緣。

所以「能捨」是空義,「得成」是莊嚴義,所以「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功德莊嚴。」從無住本,立所有法。你要是「有所住」,那這功德不會顯現,不光一項的功德不會顯現,無量的功德都不會顯現。

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因為發的是大乘心,修一行即是一切行,所以極樂世界隨舉一法,都具無量功德,他行布施的時候,一切法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是布施,亦同時兼攝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橫豎交徹,所以行布施的時候,其他五度皆是布施,這是「純」,亦同時兼攝五度,這是「純雜具德」,顯示出,隨舉一法皆是「功德莊嚴。」這一橫一豎,「豎」就是講不壞本位,布施還是布施、持戒還是持戒、忍辱還是忍辱、精進還是精進,各各不壞本位,都收攝於布施,所以布施裡面有持戒、布施裡面有忍辱、布施裡面有精進,這是雜門。那「純」就是行一布施度,其餘皆攝歸布施,持戒也等於布施,這是純。橫向,一橫一豎,橫豎交徹,深達法界,這是華嚴十玄門裡面的:「諸藏純雜具德門。」

深達法界「同時具足相應門。」所以總收一切功德,從「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持布施度門,亦同時兼攝一切行門、一切功德相門,所以說:隨舉一法攝無盡法界。所以極樂世界能「樹現佛剎、能徹照十方、能夠無情說法」,而且不光說一法,可說種種法,這就是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發大乘心,行的是普賢菩薩的無盡願行,所以要用華嚴的一乘十玄門來解釋,而且遍於三世,橫該法界。三世裡面各有三世,收九世為一念,打破時空。所以過去諸佛也讚歎、現在諸佛也讚歎、未來諸佛也讚歎,叫「名聞十方」,皆讚歎。

 所以善導大師講得沒有錯,如來唯說彌陀本願海,一如來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華嚴宗叫「普眼境界」,唯智能入,你有智慧才能契入,沒有智慧你只能聽聽而已。我這是略說「功德莊嚴。」要是細說,無量億劫說不能盡。這是說法藏比丘他是怎麼用心的,你們要是學世間典籍,絕對沒有這個功德,以世間心做不了,你要發的是大乘心、發的是菩提心。所以從一法普攝諸法,又一一映現諸法當中,那就有「因陀羅網境界門。」這一法收一切法,映一切諸法當中,一切諸法又有收、又有攝、又有入,展開就變成如帝網珠,無盡復無盡,不光彌陀具足,我們眾生身中亦具。我們與佛來說,算是相對的,也具他一切法,所以你念佛,可以開啟彌陀所有的功德。這「因陀羅網境界門。」《華嚴經》十玄門叫「交涉無礙門。」或叫「攝入無礙門。」這是華嚴法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不可思議。你想不透,因為你有「我相」、你有「我執」,你連解都沒有辦法解,所以怎麼可以去學世間法?世間法只會越學越執著。你想要弄懂經典都沒有時間了,怎麼可以有一絲毫的念頭,耽著到世間去,或是看世間這些典籍。所以一句「功德莊嚴。」不可思議,所以總收一句佛號同時具足,這真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莊嚴。」而且皆是無量。
  
下面要講第一個願:「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這是講最差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也沒有「蜎飛蠕動。」地獄,最根本的地獄─「八熱地獄」,八熱地獄最底層是無間地獄,一一往上,第一層是等活地獄。八熱地獄附近有八寒地獄,這八大地獄,八大地獄是八熱地獄,每一個獄所有四個城門,四個城門外,各有四個地獄,所以叫做十六遊增地獄,「遊」就是遊戲,「增」就是增加,總共再乘以八,一百二十八個地獄─小地獄,還有在曠野的地獄,這是孤獨地獄,曠野深山當中。

所以為什麽現在有的人去深山、曠野,聽到地獄哀嚎聲,那就是孤獨地獄,大概可想而知。

所以極樂世界「無有地獄」,統統都沒有這些地獄。「餓鬼」這是指鬼道中最差的。餓鬼在鬼道來說,他是最辛苦的,沒有飯吃,而且看到人他就非常害怕。有一類的鬼,他是能令人畏懼,那是他還帶有一點福報。所以鬼有好多種,你可以去看《地藏經》,如果喜歡搞鬼的,那不要被迷了,不要搞到後來變附身、神通啊,只要了解一下就好。《地藏經》的重點在地藏菩薩,不在於那些鬼。現在外面很多附身的,講的都是鬼話連篇,你不要相信。那些鬼講的話你不要太當真,你相信,你就被他欺騙了,你就會跟著一起去搞鬼。現在佛門連淨土宗都在搞鬼,整天就是講鬼附身,說某鬼神附身,說有災難,說這個世界要毀掉了......。經典上說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你看是佛講的準,還是這些鬼講的準?那我們是佛弟子,可以百分之百肯定,釋迦牟尼佛講的完全正確,所以你不用擔心,不要被他嚇到了,那些鬼神只是想要利用你的恐懼做法會,讓你弄一點吃的給他們,其實何必打這麽大的妄語,造惡業。所以,他自己墮在鬼道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極樂世界沒有餓鬼道,所以你要是去搞這些鬼神,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你愛生氣、瞋恨的就生地獄道,極樂世界沒有地獄。也沒有禽獸,禽獸是指畜生。

從地獄、餓鬼、畜生這三個來看,極樂世界沒有貪瞋癡,這講「道」是講果。你修什麽因,感什麽果,你造的是惡因瞋恨,感得是惡果,感得的是地獄;你造的是貪欲,感得的是餓鬼,你要是愚癡,就變成禽獸。當然這三大類眾生,當中都具貪瞋癡,也是重重無盡的業相。所以為什麽《地藏經》講若廣說地獄罪報,也沒有辦法說盡,也是千萬億劫說不能盡。為什麼?他跟如來的果地,剛好是一百八十度相反過來的,如來在最頂,他在最底,所以他那裡也是惡業叢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完的。

所以前面講的八熱地獄、八寒地獄,一百二十八個近邊地獄,這都是佛在經典上大略而說,不是真的只有這樣的數目,實際上非常地多,地獄當中有小地獄,就像刑場,我們不要說遊樂場,那不是去玩的,沒辦法這樣玩,太辛苦了,下地獄不是好玩的,你不是大菩薩,你去只有吃苦的份,若非願力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那就像一個刑場裡面,有很多不同的刑罰,就是要折磨這些罪人,所以千萬不要看地獄變相圖,看完以後,將來你就下地獄,一切法從心想生,知道害怕就好,不要天天看,就是因為害怕,所以不忍心看。看西方極樂世界圖就好,我從不教人看地獄變相圖,我也不看,因為,「地獄變相」就是你心所現的,你現在心裡面貪瞋癡這麽重,再看那個相,你心裡貪瞋癡就會更重,為什麼?「種子起現行」。這個地獄相是你惡業種子起的現行,你畫下來,那你現在又跑去看,「現行的相」又熏起你惡業種子,那不是起貪瞋癡嗎?「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啊!

你看極樂世界的相,你看《觀經》,你想《觀經》,《觀無量壽佛經》講極樂世界的莊嚴,也是種子起現行,它是你心具的淨土,講的都是你稱性的功德,所以就帶起你稱性的功德,臨終就是往生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現前。所以《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如果你心想什麽?想地獄,想:「唉呀!我很慘,我惡業很重啊,我將來死了以後一定就下地獄」。那你死了以後就去了。為什麼?因為你一輩子當中只有這個願嘛!你要是這一輩子當中你想的就是極樂世界,除這一條路以外,沒有第二個商量處。「天上」我也不去,「地獄」那是免談,想都不想,只有往生淨土這一條路。所以你們在幫人家助念的時候,你不要跟他講六道輪迴,他聽不懂。你就告訴他:你現在只有一條路,這一條路就是跟著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給人家助念,我就只給他講這條路,其他的都是岔路,他要是心神迷惑,正好聽了你講的岔路,走到那上面去,那你把他害慘了。我不敢害人,所以我就只講西方淨土。再來,念佛念下去,有佛光攝受,自然不墮惡道,這是助念的訣竅啊!很多人不會,一去就拿著一張紙,嘀嘀咕咕的,開示兩個小時,講完了那個人也不知道去哪了。不懂助念訣竅,真的是讓人家不能解脫,俗語叫吵死人,讓死人都沒有辦法安寧,還跟他講六道輪迴如何如何……有的還分析唯識怎麼修、天台怎麼修,不用講那麽多,就是叫他念佛求生淨土。也不要一直開示,有些人他會兩個小時開示一次,不用!我們教你的,你就是念佛就好!去開始的時候講一下,不講也沒有關係,沒有機會講就不要講。不是一定什麽都按照說明書上來走,那是死腦筋,死腦筋你就要出大問題,人家念佛念得好好的,佛要來接了,你突然把佛號停掉,要亡者聽你講廢話,聽你講了這廢話,反害他不能往生淨土。你要看狀況,要會助念,不是去都是照課本上教的操作。

有很多初學的同修,很執著這流程,認為:沒有蓮花不行、沒有香不行、沒有佛像不行,沒有......也不行。你放心,往生淨土,沒有你不會不行,人家照樣往生,你做這些事,很多都是多餘,重點要抓到,有也好,沒有也好,重點是要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才是正因,其他的都可以商量。絕不要燒紙錢,或家屬在那裡摺蓮花,家屬如果在後面打麻將、閒聊的,都叫他們排班,輪流來前面念佛,很多人家裡有人往生了,家屬見面,不是難過,而是變成大家可以聚一聚,打打麻將,說說閒話,好像助念是你們家的事情,像這些都是不孝的舉動。為什麼叫「慎終追遠」?「慎終」就是要臨終要助念!
  
「蜎飛蠕動之類」,蜎飛是現在講的微小生物,「蜎」是小飛蟲。蠕動就是像毛毛蟲之類的,像一些爬行類的動物。蜎飛蠕動,牠力量比較小。

禽獸就是體積比較巨大,而且具有暴力傾向,所以就叫做禽獸,有的是肉食性的,有的是草食性的,講的是統攝禽獸、蜎飛蠕動之類的,統攝這個畜生類。

舉地獄餓鬼畜生,統攝三惡道,也包含惡人。那裡沒有惡人,所以你跟他說殺生、偷盜,極樂世界的人不知道,他沒這個緣,連這名字都不會聽過,那個地方是真正的淨土啊!是最極清淨的,所以一定要發願求生。這是發大誓願第六的第一個願:「國無惡道願」。
  
法藏比丘說「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意思就是:我成佛的時候。「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這就不是凡情所能想像的,凡夫的思惟都在對待、能所、好與壞、是與非當中,所以都是可思議法。諸佛如來菩薩住不思議境界,也就是說,這境界不是一般人可思可議的,「議」就是議論。也就是能宣說或是能說明的意思。佛住不可思議境界,所以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還有就是,必須要「不思議」才能到的境界,達到不思議哦。因為你有思有議,就有言說,就生心動念,生心動念就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本性,就入不了菩薩的解脫境界,所以這話當中,有兩重的意思。一重是:不是凡夫可以思量的,另外一重是:要不思議才能到達。所以叫不思議境界,這「不思議」就是功德莊嚴,因為他的功德莊嚴不是一般人所能到達、所能想像的,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所以,教人深信淨土,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學其他的大乘經還容易,但是教人深信淨土,卻沒有這麼簡單。通途的經教,是講:透過修行,能夠成佛,或是「百劫修相好」,這是講次第修,一般人可以接受。但是你要是講到帶惡業一念頓脫,「帶業頓超」的淨土法門,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帶惡業,可以頓超而且是直證阿鞞跋致,學一般經教的人不能接受,二乘人他也沒有辦法接受。所以有一句話讚歎:「莫訝一稱超十地」。阿鞞跋致是八地以上,「超十地」這個說法正不正確呢?也可以這麼說,他不會是在八地以下,圓教八地以上,這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再來十地,或是十信、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這都是講五十一個位次。往生淨土,即使惡業凡夫也等同圓教八地菩薩,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他能徹見本性,能夠斷除俱生我執,這個功夫非常地高,非常地高,比你現在看到那些表演神通的、說他能通鬼的這些人,那是高上百千萬億倍,這些人沒有辦法跟他相比,所以是不可思議。圓教八地菩薩,有得意生身自在,想要變化什麼身形都可以,而且同時變化不同的身形,應化不同的眾生,「應化」就是度化。應現變化的意思,所以叫應化。這都算是功德莊嚴。

西方淨土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沒有三惡道,地獄、餓鬼,禽獸,禽獸就是畜生,乃至蜎飛蠕動這些小蟲、小飛蟲,或是爬蟲,那邊都沒有,所以你要到極樂世界去,跟他說有蟑螂,他沒看過,因為極樂世界沒有蟑螂,你要跟他說有螞蟻,他也沒看過,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東西,所以說「無有蜎飛蠕動之類」。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焰摩羅」就是管理地獄的判官。焰摩羅界這個地方距離我們南瞻部洲,現在一般講「海平面」,去地五百由旬,那可以到達這個地方,叫做焰摩羅界,這是主管世間生死罪福種種業報的地方,也是掌管刑罰的地方,他會做一些審判訴訟的事情,是中國人講的「陰曹地府」,那你說他是不是中國講的閻羅王,這我們就不做這樣的一個比較,他所做的事情是相似,但正確稱呼是「焰摩王」。那焰摩羅界就是指去地五百由旬這個地方,是指地獄的眾生,所以「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這「焰摩羅界」算是地獄最低的,「三惡道」中是總說,這三惡道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來生我國」,往生到淨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受我法化」,這個話很重要,你們受不受佛的法化?

你要是不受,那也沒有辦法,你如果心裡懷疑,那你只能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後面有說不受佛化,是講你不相信阿彌陀佛的智慧,你要用你自己的意思,用你的善惡對待心在那裡分別、計較、思量,......還有人說學淨土不行,這些人半信半疑的,也都是不受佛化,所以他這裡講:受我法化。受我法化以後,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不復更墮惡趣,這個非常地殊勝。

前面是「國無惡道」這裡是「不墮惡趣」,你受佛的教化就不墮惡趣,你肯接受、肯轉變,每一個人都有習氣,就是有習氣才要學佛,你要沒有習氣了那就不用學佛了。

有一些同修他心懷下劣,什麼叫心懷下劣呢?就是他自己對自己很沒信心,覺得自己業障重沒資格學佛,沒資格來道場,其實,正是因為你業障重,才要來道場,才要來轉變,道場有規矩、道場有戒律,可以幫助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可以轉凡成聖,可以把你的習氣調伏。你在家裡自己用功,你一個人,還是我最大,這個我相,想怎麼聽經,你就隨你的習氣去,你不是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為什麼說要修行,修行要到如法的道場,「如法的」,這道場講的是大乘佛法,講的是一乘了義,這才是真正如法的道場,來這裡受佛教化,這道場依法不依人,奉行佛陀的四依法,這裡的法師,他不是教你只聽他的,或是只跟他笨笨的學,你要是跟他學,你是真的笨、真的沒有智慧,佛在經上教我們要跟佛學、跟祖師大德學,要依了義法不依不了義,要依法不依人,不可以依著個人的看法、個人的見解、個人的想法或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覺得佛教應該是怎麼樣......,這些統統都是不可以的,不能依個人。所以你要受佛法化,什麼叫受佛法化?你的見解要放下、成見要放下,你這一生不管你之前看了什麼、你的學歷是什麼、你工作職位是什麼,都要不生貢高想、不生下劣想。即使習氣再重你也不生下劣想,來受佛的教化,佛教你持戒,你就持戒、教你學大乘,你就學大乘、教你了脫生死你就要了脫生死,這才是受佛的教化。

你不要用自己的意思,你用你自己的意思:覺得可以或覺得不可以,你所想的都是隨著你業習而判定,這些統統都是我執我見,這個不能成就。「受佛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到了道場學佛,你要確認你所學的佛法,能不能令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你學的佛法,不能令你成菩提、不能成就,那就沒有必要學。所以學佛是要成就什麼?是要成就佛道。學佛不是只告訴你學個做人!「做人」你們不用學,你們每一個現在都是人,都做得好好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大道理,都有自己的我執我見!學佛就是要把這人情世故的做人觀念給它放下。很多人很會做人,迎來送往啊!禮儀不缺。世間這一套他很會,耍太極拳、見風使舵的段數都非常高,推過來又推過去,世間人的眼睛都是在看人家的過失,看人家的錯誤,自己呢,都沒錯,這就是世間人啊!所以你根本不用再學啦!
  
五戒十善是人天乘,佛門裡就有了。我們常講:你不能說大乘是建立在人天乘之上,乍聽之下好像把大乘說得很高,實際上是將大乘置之高閣、置而不理啊!我們學大乘要學以致用,大乘佛法既不是建立在人天,也不是建立在小乘上。大乘佛法就好像我們之前用過的比喻:你要蓋豪宅,豪宅的地基絕對不會跟一般平房的地基構造一樣,絕對不同!你今天要成佛,這是蓋豪宅,不是蓋世間一般的房子。所以,你要知道怎麼樣來學佛、怎麼樣能夠成就菩提,你要確定你在道場所學的法能成就。那要怎麼確定呢?必須用經典!經典才能夠作為我們的依止,你要是依個人所説,那是不對的,不要依人。你們不要出去說:「我依悟顯法師說」。我所說的法,都是依經典而說。
現代人學佛很方便,總說:「我是依哪一個法師說的」,問他為什麼,他也搞不清楚。所以呢!佛法就錯亂、就敗壞。那你所用的法能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像有些道場,他不教你學菩薩戒,你要去受菩薩戒他反而還告訴你:「不用,你把五戒做好就能成佛了」。這就是壞人家受戒的道心,你不能被他損害;你也不能去壞人家的道心,人家發心受,你要告訴他:「要如法求戒,如法持戒」。因為他發心了嘛!你不能跟他說不用受菩薩戒,菩薩戒是成佛的根本、成佛的因。你來世想要得人身,你就修這五戒,想升天就修十善,想證阿羅漢,就修四念處,想要成佛,你要持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非常地重要!有了菩薩戒保護你,你不會受到那些外道邪師的汙染,因為你受了戒,有「無作戒體」保護,你發願要學大乘、發願要學一乘了義,所以不會受到汙染。

也絕對不要把菩薩戒講成人天乘,我也常聽到現在的人講菩薩戒、十重戒,他幾乎抓不到核心,所以他就拿五戒十善套到菩薩戒裡面去講,加以穿鑿附會,說相似法。

乍看很相似,但是你看菩薩戒的「不殺戒」就分事跟理!我這是講方便的,要論究竟「事即是理,理即是事」。所以,你如果只重視事相上,那你理上迷昧。你要是只重理呢,又廢於事。所以要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菩薩戒每一條都是這麼看的。

從古到今,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都勸人受菩薩戒。這個是真的。連祖師大德自己都受,他怎麼不勸人受?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他一輩子傳菩薩戒。這是在歷史公案上有記載的,他的戒子滿天下。你看,阿彌陀佛都提倡菩薩戒。所以,你不受,那跟佛心相違背。你要成佛,那是必定要受。所以這個法要用對。修淨土要專修,不要今天修了淨土,明天又想搞搞禪、又要學學密。雖不排斥禪、不排斥密,但是呢,並不是叫你一個人去學這麼多種。你要是有能力,那當然可以。可是,如果以現代人來說,你就是要專學。「專學」跟我們講的「排斥」,那不能劃作等號。你自己用功,可以用一種方式,你要是覺得禪宗得力,你就用禪宗。有的學禪會兼一點密,也有會歸於淨土的,這個都可以。但是不要朝此暮彼。早上想學淨土,晚上就又想學密了。這都是沒有修行的根本,就叫做「雜修」,法門不雜,什麼雜呢?是你的心在雜。你的心動亂,如同猿猴一樣,沒有定性。所以,你會覺得說:我修修這個沒有得力,趕快又換別的。你沒有耐性,你只是圖一時的覺受而已。或一時的感受:這樣念有定下來、有見到光啊;或是參禪,有體會到一點點道理了。過兩天心又迷悶起來,你又放棄了。那這樣就不行。所以,我們常教大家,你學佛最重要,是要明了實相。實相一明白,這個理一通,就「一理通,萬理徹」。你所有的道理都貫通,你修行自然會修。從古到今的祖師就是這麼教。祖師大德先教你明理,「理」是什麼?就是一切眾生的真如自性。你不懂這個,你修其他的法門都是門外漢。所以要認真、要努力。現代人他不曉得這個道理,他以為他在事相上用功,其實那叫在門外打轉,進不了門。所以,學佛你要看祖師大德怎麼教,他教你先明理,你不能只在事相上用功。所以,經典上講:「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在教乘上,你要是搞不懂,這個問題很嚴重。你即使事相上修行修得再好,你也不算是真正精進、真正用功。所以叫:「於戒緩者。不名為緩。」而「於乘緩者。乃名為緩。」「乘」就是教乘,也就是佛法的教理。以上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有些人說:學佛人只在道理上,不在事相上用功,學到後來即使通三藏十二部也是枉然。我告訴你:他講這話跟佛經講的不一樣;跟《般若經》講的不一樣。佛講般若二十二年,講的是佛法教乘的核心。「權實雙用」接引一切眾生。佛告訴你實話,你對於教乘不懂,你修得再好都是盲修瞎練。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傳佛心印,他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講這話是至論。你不明白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你學什麼法都沒有用。不明白真如佛性,你學什麼法門都沒有用。五祖講的話就是佛說,因為他是傳佛的法脈。禪宗是如來的正傳,是傳心的,其他的宗派確實是方便。所以,佛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告訴後世的學佛人,不管用什麼方法,都不可以與我傳給迦葉的真心、講的本性,以及迦葉所得的法要有相違背。否則,就是外道說、波旬說,也就是印證了迦葉尊者所悟的本心是如來正傳。所以說:「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雖然是講淨宗,但是也絕對不會把事實真相掩蓋。

禪宗確實是高妙,後面的人無法直下悟本心,所以「藉教悟宗」;藉由淨土修行來帶業往生,然後,再來聽佛講經,再來開悟。這就是接引的方便。這個方便值得讚歎,因為真的可以達到究竟。但是,還有很多所謂的方便不能達到究竟;你看,像釋迦牟尼佛開二乘法,二乘,它就沒有辦法達到究竟。它雖方便,它讓人家可以感受得到自己身心的變化,能夠知道「無常、流動、和合、四大假合......」,這都是方便。還入了一個叫「涅槃寂靜」的境界,把你的六識心全部都消滅了。這個「消滅」不是真滅,只是讓它不起作用了。它看似很方便,但它住止「化城」,不是真正到了「寶所」啊。不是真正找到了自性身中的寶珠、無價寶珠,這「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這個無價的寶珠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二乘雖然方便,但是達不到究竟。

所以,為什麼《法華經》破斥二乘,開權顯實;開示你:這「權」也就是「二乘」,它是不究竟的,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目的在於令你直悟本心。所以,他說「火宅之喻」,告訴你趕快出離,出離以後,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因為大富長者,富可敵國。所以,佛法是以佛心為中心。《楞伽經》講的:「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但是,「無門為法門 」一般人進不來。尤其在末法,眾生特別執著,你叫他離相,他做不到。他連自己在著相,他都不曉得。就像你們在念佛堂,你自己睡著,你都不覺得自己睡著了。我坐在那裡,遠遠看過去就知道你在打瞌睡、你在昏沉。提醒你,你還跟我說:「沒有,我沒有在睡」。所以你看,這就是沒有正法眼,只有睡眼惺忪啊。他自己在打瞌睡,著在昏沉當中、掉在昏沉蓋裡面,他自己都不曉得。他還覺得自己「念得很好、我都有在念佛」。其實都已經昏沉到頭都拚命點。

末法的眾生沒有辦法離相,叫他頓脫也沒有辦法,甚至沒有信心,他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甚至有人說,他方沒有諸佛,他不敢相信,......種種的業障。所以教你拜懺,然後,我們提倡念佛法門,讓你念佛,消除你的重業,能夠帶業往生;在這當中,如果你根器好,可以學教乘,可以直悟本心。所以禪宗祖師,真真實實是上根利智,但是他們自己開悟了以後,確實也不捨大悲,教化眾生。你看像智者大師,他得的一旋陀羅尼,那在當時候是無人能及,只有他師父可以為他印證。他辯才無礙,他師父說這個世界上,你講什麼法都沒有障礙。他讀《法華經》得一旋陀羅尼,他也是勸人求生淨土,他的弟子章安灌頂大師也是求生淨土;像禪宗永明延壽大師在法眼宗的天台德韶國師會下開悟,也就是在天台山國清寺開悟,開悟以後呢,他也是教人修學淨土,自己是日行一百零八堂佛事,接引眾生,他自己沒有問題;寒山、拾得也勸人家念佛;中峰國師他自己成就了,也勸人家念佛;還有近代的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我講虛雲老和尚,大家就沒話說了,他是真正的大德,也勸人家念佛。參禪不離念佛,為什麼?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參究。這是實話,所以他教你念佛,給你保個險,這個險保得很大,因為不是他來保你,而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托住你,讓你不墮惡道。所以你就知道,佛菩薩的用心是大慈大悲,他就是看到你確實不行。叫你直接明心見性,告訴你:你就是佛。你們大家都聽到了,你就開始打妄想:「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我有什麼......、我又有什麼......」,你這些念頭馬上就生出來了,你不能頓脫、不能頓捨,直指人心。


就連達摩祖師他說「禪宗不立文字」,都還傳這四卷經。四卷經是什麼?《楞伽經》。給後人印心用的。禪宗不是真的沒有文字,他度慧可大師,傳這《楞伽經》,還是用了些手段-「將心來,與汝安。」慧可大師「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覓心了不可得,頓脫身心世界」,他功夫到家了,就「與汝安心竟。」這直指人心,還是用了些手段。真正直指人心的方式,這講座就不用講了,上台,撫尺一拍,一部《般若經》講完了,就可以下座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做這樣的示現,無法可說啊!凡夫沒辦法說,如來無法可說,所以真的是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但是一般的眾生,你真的入不了。所以教你念佛帶業往生淨土,「帶業」是什麼呢?很多人聽到可以帶業,心想:太好了,習氣就不改啦。結果越錯越離譜,錯到現在,變成說他是依善導大師的:只要有信心就能往生了,不必用功精進,也不用看經教,也不用懂教理,只要「有信心」,信得過阿彌陀佛,就能往生了。說這話的人啊,那你看善導大師他怎麼做,大師三十年沒有睡覺,你不要說三十年沒睡覺,你看你,三天不睡覺來用功,你受不受得了?現在的人要是三天打麻將不睡覺可以,要他用功三天沒有人願意,你要是上網路玩網路遊戲,三天不睡覺很正常,現代人他就是這樣業障啊。所以善導大師一輩子都在用功,發願以後,認真努力精進,他絕對沒有一絲毫懈怠,要是你真的依善導大師,那你應該學不倒單,不要睡,每天念佛,善導大師他不是像你們,念到睡著為止,他是念到昏倒為止,「非力竭不休」,他是這麼用功精進的,你說你要學善導和尚,你還差得遠呢。所以今人越錯越離譜,以為可以帶業往生,就跟人家講不用修行了。你不修行,你絕對出離不了三界,連修學念佛法門你都還要投機取巧,那你是濫用佛的慈悲心。濫用人的慈悲心就已經獲大罪了,濫用佛的慈悲,投機取巧,更是要不得,所以念佛要老實念。

說帶業呢,不是說你可以保持你的習氣,到道場來可以不守規矩、可以講話、可以講是非、可以散亂、眼睛可以亂看。或是你來道場聽經的目的,就是來聽完後說:「法師你講得很對、很有道理、很好」,拍個手,走了。回去後依然故我,一切還是一樣,一樣的業障,一樣的凡夫的行為習氣,那樣學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你縱然去學《弟子規》你也不能成就,為什麼?你那個世間心不死啊,學《弟子規》世間心又再加重啦。所以你們要能夠知道,學佛是要學成佛,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個帶業的凡夫,「不復更墮惡趣。」這是十方法界裡面沒有的事情。像現在大家都帶業,只是帶的輕重不同而已,但是都帶業。所以你要努力的修行、要認真修行,才能把業消掉。雖然這裡他說可以帶業,但是不是教你一分都不改,毫無悔意。那不行,你恣意而為這就不能成就。所以你看到這裡他講「帶業」,你不要心生投機取巧,不要想說:我可以帶業。業這麼重,你帶得動嗎?把你綁在娑婆,你去得了極樂世界?你去不了的!
  
這帶業的眾生,一品煩惱都沒斷,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復更墮惡趣。」這裡面有幾重的意思。假設你現在是一個業障很重的人,雖然你有業,因為你發願求生,不會馬上墮三惡道,你能念佛往生到淨土。

所以,你看有的人造很重的殺業,像張善和,他念佛求生淨土,他本來是應該要下地獄的,可是因為念佛發願,這個願心急切、用功猛利,所以往生淨土。他往生淨土以後,他不會再墮三惡道。還有一種是來教化的時候,他示現在這裡,他也不墮三惡道。所以你往生淨土以後,你到三惡道去,除了自在受報以外,還有就是教化眾生啊。所以念佛的人,他沒有中陰身,直接就頓超,這是頓超的法門。前面講的二乘雖然方便,但是不究竟,這淨土法門又方便又究竟,可以往生淨土直證「阿鞞跋致」。這個話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不妄語,一般世間人若能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佛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語,舌可「覆面」,就是舌頭薄寬長可以把臉蓋起來。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他展現出他多生多劫以來不妄語,所以《阿彌陀經》上說「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以舌覆大千,表示佛絕對不妄語。而且他是長劫以來不妄語,所以他出廣長舌相。這「廣長舌相」是佛的相好,他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不可思議。他是要證明給世間人看,我沒有欺騙你,不光我不欺騙,十方的諸佛都不欺騙。
  
因為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的時候做了簡化,所以羅什大師翻的版本是六方,玄奘大師翻的版本是十方。十方諸佛在十方教化眾生,宣說淨土法門,都是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語啊,教大家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這一部《阿彌陀經》就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就是稱讚無量壽。稱讚無量壽不可思議功德,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所以《阿彌陀經》又稱作《稱讚佛淨土攝受經》,所以就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阿彌陀經》的全名。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功德。所以就印證了他第一願講的「具足不可思議功德莊嚴」,跟《阿彌陀經》剛好可以互相印證。所以《阿彌陀經》講的也是極樂世界,是小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大本的《阿彌陀經》,是詳細說明。所以淨土法門,你要真正能相信,要真正能夠接受。其中最難令人相信的就是「帶業往生」,尤其是講業障重的,或是有犯世間法律的,譬如像一些殺人的、重罪的。到臨終,他悔改了,念佛一樣帶業往生。不可思議啊!即使下了地獄,你有這個善根念佛求生淨土,那麼一樣帶業往生,而且不會再墮惡趣。甚至有的用「中陰身救度法」,也可以帶業往生。所以這個「不復更墮惡趣」好幾重意思,但是就是告訴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不會墮惡道。即使有墮惡道的緣現前,因為你念佛,惡境消滅直生淨土。往生淨土的人,沒有中陰身。所以,我們要懂得這法門它的殊勝、它的難得。
  
你修其他的法門,那就不保證。所以,永明延壽大師講:「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我們人在世,這一生造的業,強者先牽。你的業習哪一個比較重,它就牽引你往生到哪一道。古德講:「重處偏墜」。就像「秤」一樣,哪邊比較重,它就往哪邊先下沉,像蹺蹺板也是,「重處偏墜」一樣的意思。其他的法門,確實沒有淨土這樣的殊勝。「不復更墮惡趣」有這幾重意思,就是不會下三惡道,還有,往生淨土後再來也不墮惡道,所以這個是非常殊勝、非常難得的法門。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這一願要是完成了,法藏比丘說:我就作佛。「若不完成,那就不取無上正覺」,所以他能發願啊。那現在他的願都已經圓滿了,所以這證明他是圓滿佛,他是真正的如來。所以你仔細體會他這個願。你看這部經,你都要求佛力加持。為什麼?因為蕅益大師講「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你不要講得簡單:「法師,我都相信」。等到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了,你就會不相信了,你就會懷疑了。甚至你現在將要死了,你想想看,你要上哪裡去?你不是說你相信嗎?你心裡害不害怕?你會不會徬徨?會不會不知所措?那就能夠證明,你到底相不相信淨土,你相不相信阿彌陀佛這本願功德的加持,這點很重要啊。你對於世間:你放不下、不想放、捨不掉、難分難捨,那正是對佛的信願不足,可以肯定你沒有深信切願。所以,學佛要在哪裡勘驗?要在境界上勘驗。你們要會修行喲,不要自己去找境界過來勘驗喔!那叫攀緣。是要你檢點你的心念,在從前過往面對的境界上,自己貪不貪?著不著?不是叫你現在去找境界過來磨鍊,我目前沒有看到有人有這樣的程度的。你們都沒那個功夫程度啊!誰有那個程度?道濟禪師-濟公活佛有那個功夫程度。你們沒有人明心見性,都要保持用功,修行要保任。明心見性後都還要保任,對治煩惱,叫煩惱不起現行。你不要想說:明心見性以後你就解脫了,那還很早呢!你還有無始劫來的習氣要除。道濟禪師是明心見性的,他是在除他的習氣。習氣除得差不多了,他要破除他的分別、我法二執,所以他才去接觸境緣,才去裝瘋賣傻、飲酒吃肉。那他是有功夫的嘍!他能夠「隨」,他能夠「任」。你還沒有這個功夫,還沒這個境界,所以你要「保」。我來看你們目前連「保」的資格都還不夠,因為沒有人見性。見性以後才「保」,「保」穩之後,才「任」,沒有見性你不能「任」。你一「任」,那就是在「隨業」。所以為什麼講要持戒,要用戒律規矩來約束,就是因為你也沒有見性。見性都還要再保持,就是五祖忍和尚所講:「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

逢緣不動,不隨境遷,意思是不被境界拉著跑,這才是見性以後初步的功夫而已。道濟禪師是有功夫,所以他才敢飲酒吃肉,到處做世間事,而且他見性後,修行斷了煩惱,他有發神通。你們不要發了神經,以為發了神通,說有誰來跟你講話,其實你是在自說自話,是精神錯亂。有些人不懂,他以為當時候大家對戒律很執著,所以道濟禪師要度持戒精嚴的人,告訴你,當時候的人沒有對戒律很執著,持戒精嚴的人也不是這樣度的,道濟禪師不會去毀壞人家的戒行,祖師大德不壞人家戒行,他只會告訴你怎麼樣更增進。就像窺基大師見道宣律師時,他也沒有說他持戒是不對,他只說「你的心態上哪邊要增益」。
  
道宣律師持戒持得好,有天人送飯來。他想說自己真的有點什麽了,要度窺基大師。結果呢,當天天人沒有送飯來,隔天他問天人:「你怎麼不送飯來?我要度人!」他說:「昨天大菩薩上山,滿天護法神,我進不來!」他才知道窺基大師是大菩薩。所以兩個人睡在一起,睡一個晚上,道宣律師右臥如弓,如理如法,那這個窺基大師,睡個大字形,晚上一直打呼,隔天起來,道宣律師就罵他:「你一個出家人睡覺這麼沒有威儀、沒有規矩,睡大字形,晚上還打呼,這麼不像樣。」他說:「你說我啊,我還要說你呢,昨天晚上睡覺,半夜有一隻跳蚤跳到你身上,你不歡喜,就把牠往地上一彈,害牠斷了一隻腳,吵得我晚上都睡不著。......」窺基大師他有功夫啊!他不是毀人的戒行,不是說持戒的人是執著,而是告訴他,他還能增進。所以道濟禪師他也不是要度當時候持戒的人。說要破人持戒的執著?持戒怎麼會執著,戒是佛制的,執著是這個人心執,不是戒有執著。你腦筋觀念要清楚,你不能說持戒守戒的人叫執著,那釋迦牟尼佛最執著,戒還他定的,是他教你的,難道佛教你執著啊?那你是謗佛。佛法有五種人說,但是「戒」只有佛能制,《戒經》只有佛說。

 我們看經典中,有佛說、有佛弟子說、有仙人說,有諸天說、有寄位的鬼神說,我要特別講「寄位」,不然你們會去聽外面那些鬼神附身講的話,其實那些都是鬼話連篇。經典裡面能講法不出這五大類,即使能說法的鬼神,也都是大菩薩來示現,稱為寄位,所講的必須是有佛來印可。這樣講你們就清楚了。而不是說現在這五種人都能講法,那就亂講了。隨便來個附身的,說他是什麽鬼道的王爺,或什麽古代的歷史人物,他也要來講講話,說些似是而非的法,這樣就不對了。
所以你要知道,道濟禪師他是在修自己,他有了功夫以後,「保」到一個程度,他要「任」,任運隨緣,他破除自己的分別我、法二執,到處隨緣,跟人家融和,這叫「和光同塵」。你們不要學和光同塵,你們沒有這本事,去了就完蛋,都還沒度到人,自己習氣就完全顯現出來,自己就不修行了,甚至「出師未捷身先死」。

你以為自己在發好心,想:我要度眾生,我也跟眾生吃肉,我也跟眾生喝酒,......喝了,沒度到人,人家沒醉你就先醉,先顛倒了,這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所以沒那個本事,你不要逞強,不要去學道濟禪師,要學「老老實實」的用功修行,你不要學人家吃肉喝酒。道濟禪師講:「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你們要是亂學他,你就著魔。道濟禪師也叫你們不要學他吃肉喝酒,不要學他做這些世間事。他有功夫,是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他是在對治他另外的習氣。就像慧可大師一樣,他傳法給三祖以後,他也是該喝酒的去喝酒,該上聲色場所,他也是去了,人家說:「你一個和尚,你怎麼不持戒?」他回應:「你把你的戒持好,你不要管到我這裡來,我在修行,你們看不懂。」這是慧可大師。你要是學他,你會變成一個大凡夫。

這裡講:「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這是發大誓願,一定要成就,一定要作佛。現代的人發願,都是三分鐘菩提心,露水道心,不是真正的發願,一旦有了境緣:到道場被罵了、被念了幾句了,他就不學了。還講:「你法師有什麽了不起啊,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到別的地方去」。老實跟你說,你到別的地方去,習氣還是一樣,問題還是一樣,毛病還是存在。所以,不是你離開道場,你不在這裡,你不學,就代表你成就了。所以你要清楚,你那是「我慢心」在顯現,你是傲慢,你不是真證可以不學。但如果你所在的那個地方不如法,像:有的道場說出家人不方便要錢,就改叫居士去做些不如法事。或是非人家所願的事,像:去化緣,暗示人家要給錢。那種地方你就不用再親近。還有一些地方,做種種的不如法的事情,像有的地方在印偽經,印假的《大藏經》,這種和尚就不值得你親近。現在什麼樣的都有啊!所以古德講:破壞佛教的罪人是誰?是出家人。和尚正是佛教的罪人,那種罪人和尚你就不要親近,還有的和尚講「學戒沒有用,要學世間法」;還邪說「把世間法做好了就能作佛」......,這講法比比皆是,我不是在講哪一個道場或哪一個人。你去看看,現在這種說法太多了,出家人他自己心裡沒有佛法,所以嘴裡講不出佛法,就拿一些孝道啊、親情啊、人情啊、感情啊,來充作佛教的慈悲、佛教的愛。其實佛教沒有在跟你講「愛」,釋迦牟尼佛講的是慈悲。佛教不講世間的愛,愛是什麽呢?愛是輪迴的根。「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你不要自己思想偏邪、邪心,就把釋迦牟尼佛、把歷代祖師大德都講得好像都是世間人。釋迦牟尼佛要是照你世間的那條路走,他不會「棄國捐王」,他今天成不了佛。法藏比丘他也是棄國捐王,出家。諸佛如來都是出家相,沒有一尊佛例外,而且都是國王出家、王子出家,有的祖師大德也都是。金喬覺他是新羅國的王子,地藏菩薩的化身,他也是棄位出家。鳩摩羅什大師,本身也是貴族,都為我們做示範。他們是放下國家王位、放下尊貴身分出家。古來祖師大德他們不是像電視上演的:家裡沒錢,或受了感情創傷,想不開啊,才跑來出家的,他們不是喔,他們確實像法藏比丘一樣,修菩薩道高才勇哲,都是高明之輩。還有:安世高大師,他是安息國的王子,他也出家。像達摩祖師也是印度的王子,他也出家,都有大成就。所以不是像你們想的那樣子,你們電視不要看太多,人家拿來給我看,我看有的電視劇,演出家人在誦經,還每個人發一個木魚,那樣不能誦經啊,那叫吵鬧。所以你們要懂,不要讓電視把你帶壞,不要從電視劇學佛門的規矩,有些都不專業。我們講的這一段「不得是願。不取正覺。」你要能夠去體會 。

悟顯法師  講述 無量壽經 第142、143集 精彩節錄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妄盡還源觀今說(2)─如來圓滿的教海

 


妄盡還源觀今說   (精彩節錄)


如來圓滿的教海

悟顯法師  講述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以齊彰。

這一開始,開宗明義。「滿教難思」的「滿教」就是圓滿教,「難思」是說不可思議,所以說「滿教難思」。雖然難思,但是「窺一塵而頓現」,一塵之性,即是法界全體。所以能「窺一塵」,能了一塵。這個「塵」就是微塵的塵。能窺一微塵,法界頓現。

華嚴是以法界為宗,但是法界是以心為宗。所以,說得再玄再妙,都不離真心,只是真心的另外一個名詞而已。所以隨舉一塵,無不都是真心的顯現。《法華經》所謂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正是這個道理。一切的法,都是真心本性的顯現,所以說「窺一塵而頓現」,一塵如此,一切塵亦然,這就是滿教難思。


那麼「圓宗叵測」,圓宗不可測,「睹纖毫以齊彰」這「纖毫」就是一毛,也是一塵的意思。在一毛端,能彰全體的圓宗,能顯示如來圓滿的教海。就如同後面示三遍所說的:「一塵出生無盡遍」、「一塵含容空有遍」、「一塵普周法界遍」。這是一開始開宗明義,先告訴我們諸法實相。







妄盡還源觀今說(1)─一代高僧賢首國師


妄盡還源觀今說   (精彩節錄)


一代高僧賢首國師

悟顯法師講述


這一部著述「修華嚴奧旨」,顧名思義就是修學華嚴的奧旨。那既然談到要「修」,你就必須明了《華嚴》是在講什麼。它是根本法輪,也就是佛法的根本。這部《華嚴經》是如來出世之正說,一切法門,一切的經教,無不會歸《華嚴經》,所以堪稱眾經中王。對於它的旨趣,我們應當要明白,明白以後才能修。依《華嚴》起修,依正觀而起修,可使妄想盡銷,所以名為「妄盡」。諸妄盡銷名為「妄盡」,能夠徹見本心,故名「還源」,所以叫「妄盡還源觀」。

這一本書,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賢首國師他的著述。人題上講的「唐京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唐京」,這個「唐」就是唐朝,「京」就是指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大薦福寺」是武則天為了幫唐高宗李治薦福,因為他往生了,她幫他薦福所修建的寺院,所以叫「大薦福寺」。

在古代它是一個翻經的譯場,有很多高僧大德都在那裡翻譯經典,法藏國師當然也是,他是那邊的住持,「大薦福寺翻經沙門」,「翻經」就是翻譯經典。這個大薦福寺在唐末毀於黃巢之亂。大家都知道「黃巢」,他可以算是把唐朝的首都幾乎付之一炬,把大明宮也給毀了。那麼到宋朝的時候,就把原來的大薦福寺搬到現在西安小雁塔的位置。所以你們現在到西安去,看到的大薦福寺,它不是武則天當時候修建的,它是之後復建的。

西安有兩座塔,一座是大雁塔,一座是小雁塔。大雁塔在慈恩寺,也就是窺基大師他駐錫的地方,玄奘大師的舍利也都供養在那裡。另外主要的一座塔,就是小雁塔。你們到西安去會看到這兩座塔。法藏國師他是大薦福寺的住持,他翻譯經典,所以自稱為「翻經沙門」。




我們介紹法藏大師,法藏大師又尊稱為「賢首國師」,也稱「香象大師」。他俗姓康,祖先是康居國的人。康居國在現在的中亞,就是哈薩克斯坦以南,跟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這是康居國首都,現在大概能考據出來的一個位置,在漢朝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當年法藏大師的母親,夢見吞日光而受孕,生出了法藏大師。這位祖師從小風度奇正,立志絕倫,意思就是他的根器非常地利,風度跟一般的人完全不同,有種「再來人」的感覺。十七歲的時候求法,入太白山,過雲水生活,也就是過出家人的生活。

平常他常誦《華嚴經》,整部《華嚴經》他都會背。所以他要去求受菩薩戒的時候,他的得戒和尚告訴他說:你整部《華嚴經》都會背,早就得戒了,這是他的得戒和尚為他作印證。他聽聞二祖智儼和尚在雲華寺,遂拜智儼和尚做老師,拜他為師,深入《華嚴》。你們常看到的「雲華和尚」,就是華嚴宗的二祖智儼大師。一直到智儼和尚要往生的時候,法藏國師那時候還沒出家,智儼和尚為他作印證,他說「法藏用意於華嚴,可紹隆大法,應使出家」,要讓他出家。

所以你看,從前人出家,他是要來紹隆大法,而現在的出家人出家,有些人也不知道出家要幹嘛,就是做法會、搞一些世間事、做一些沒志氣的事情、做一些貶低佛教的事情,所以佛教會衰敗。出家人自己要有志氣,要求作佛,要紹隆佛法;在家人也一樣,要幫助正法弘揚,不是只圖自己的安樂,圖自己的面子,圖一些虛榮,那些都沒有用。所以你看,華嚴二祖雲華和尚告訴大眾,說法藏大師「用意於華嚴」。所謂「用意於華嚴」就是得華嚴的心要,可以紹隆華嚴祖師的位子,意思就是傳法於他,所以叫「用意於華嚴」。

這個時候剛好武則天皇后她的母親榮國夫人往生了,她為榮國夫人廣植福田,捨家建寺,度僧出家。所以法藏大師,奉敕於山西的太原,從太原寺削髮出家,並且立為住持。所以他二十八歲就當住持了,這種出家人就真的是住持佛法,教化一方。上元元年,武則天命京城十大德為賢首國師受具足戒,並賜號「賢首」,又請他在太原寺講《華嚴經》。聽的人非常地多,盛況空前!

武則天皇后想了解《華嚴經》的大意,她看《華嚴》看不懂,所以請大師講《華嚴》。當才講到經題的時候,就有瑞相了,口出光明,須臾成蓋。因為武則天皇后聽不懂,大師為她舉這太初宮裡長生殿上,金獅子作比喻。因為那個時候武則天是在洛陽,洛陽的宮殿叫太初宮,太初宮裡面有一個長生殿。大師為她舉長生殿上的金獅子,說明「無盡緣起」,就是你們看到這本書後面印的〈金師子章〉,說明整個佛教。用一隻金獅子來解釋整個佛法,來解釋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由此可知他的辯才無礙啊,不是一般普通的和尚,可以算是在古德當中尤為出類拔萃者。

他又為學人善巧演示,取十面銅鏡,中間放了一尊佛像,並且用一根蠟燭來照明,來說明法界重重無盡,使學者能夠明白「剎海涉入無盡」的義趣。大師善巧化誘,講《華嚴經》講了三十幾遍。他不光是高僧,也是個神僧。講經功德、求雨、求雪、救災、禦侮……,我們常講他的故事,抵禦突厥、抵禦外侮時,他都在後面作法。大家都看到天兵天將,或是觀世音菩薩,所以這些賊寇不攻自破,自然就逃走了,所以他算是個神僧。

並且參加佛經的翻譯,翻有《八十華嚴》、《密嚴經》、《楞伽經》。你們看到的《大乘入楞伽經》就是他翻譯的,《八十華嚴》就是他翻譯的。他參加翻譯,跟義淨大師,還有實叉難陀大師、復禮大師他們一起來翻譯經典,尤其是《八十華嚴》,在翻譯的初日就產生出瑞相,感武則天夢甘露呈祥,開講之辰大地震動。所以他不光翻譯《華嚴》,還講《華嚴》。這些都寫在有關於法藏國師的傳記上。




他是國師,是五帝的門師,不是一個皇帝,而是五個皇帝,身為五帝門師。但是他不圖虛名,也不搞政治。不像現在有些出家人喜歡搞政治,巴不得有政治人物趕快來請問他兩句,他好一舒他的治國之策。祖師當國師不是來搞政治的,更不會用《群書治要》在佛門胡說八道。祖師一生「持戒忍辱自守,糞掃其一」,一樣如法地穿著僧服,沒有絲毫地舖張浪費。所以這就是末世的學人應當學習的,不要好名利,不要好當國師、好當大師、大和尚,別總希望人家能來聽聽你的治國理念,講什麼救世,想當個救世主,你這都是不老實。

你看賢首國師,他就是給我們作最好的榜樣。雖然有極高極尊貴的受用,但是始終沒有變質,這就是他在名利當中,沒有被名利考倒。反觀現在很多的出家人、在家人,都被名利考倒了,尤其有些年紀大的出家人,越老越糟糕,沒有任何的功行,幾乎都是在搞世間事。僅為了自己的私欲,為了自己的愛憎,不惜毀壞佛法。所以大家看到賢首國師這榜樣,就要注意,絕不要使佛教變質,出家人就更要注意:不要想當國師,不要當政治和尚,這些都是不如法的。

想當然耳,賢首國師有修有證,預知時至,大薦福寺有碑文記載,他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在大薦福寺往生了。是由海東新羅國來中國做官的崔致遠為賢首國師寫的碑文,上面都有記錄下來賢首國師的一生。賢首國師預知時至,世壽七十歲,僧臘四十三年,並且追贈諡號賢首大師。他一生的著述非常地豐富,包括華嚴的《探玄記》、《華嚴旨歸》、《華嚴義海百門》、《一乘教義分齊章》、《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我講梵網戒就是依照他的疏來作解釋的。還有大家常讀的《心經略疏》,他用他翻經空閒的時間,註了一本《心經略疏》,也都流傳到後世來。

以上是簡單跟大家介紹賢首國師。這樣大家就曉得,他不是普通的和尚,不是一般的出家人,是國師中的國師。為什麼?因為他徒弟也是國師,他徒弟是清涼國師,九朝七帝的門師。這是大概跟大家講一下賢首國師。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流通法寶不可思議的功德

 


流通法寶不可思議的功德

悟顯法師 講述

《普賢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它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也就是說,一切的供養當中,以佛法來供養眾生,這個是最殊勝的。所以我們學習大乘佛法,心量要大,不能只有想自己得到利益;你還要想到,眾生聽聞佛法可以了生脫死,可以解除一切煩惱。身為一個學習大乘佛法的學人,就應當發大心流通正法,你的心才上契諸佛如來,下契一切眾生的本性,就是跟佛心相契合,符合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同修有機會到外面去,自己隨身就要帶著法寶,跟眾生結緣。因為眾生聽聞佛法,可能一個念頭轉了,他再也不殺生,再也不吃肉了,甚至一念迴心,明心見性,那這個功德都不可思議!


你能這樣做,你就是在修菩薩行,流通正法、流通法寶這個功德,等於「六度」,為什麼?因為你自己去流通,這是布施,布施佛法;自己在流通的時候,不忘佛教,這是持戒;流通的時候,有一切順逆境界,這是忍辱;在順逆境界當中,能夠保持精進不退,這是精進;對境不動是禪定;善巧方便是般若,所以你自己在修六度,同時幫助眾生行六度波羅蜜。為什麼?因為眾生聽聞佛法,自然懂得怎麼來修,自行化他,所以稱為功德無量。


我們要發大心,不要想說自己聽聞就好,自己得到利益就好。在二六時中念念不忘,為佛教為眾生,不要只想自己的感覺,不要只想自己的感受,這都是我相。《金剛經》講的:「四相具足。」你的「我」非常地大,非常地重,這樣子沒有辦法開悟,沒有辦法解脫。所以希望每一位同修,你出門都能帶著法寶在身上,跟眾生結緣。如果自己有做一點生意,在能力範圍做得到,在自己的店面,或是自己管理的空間,放上法寶與往來的眾生結法緣,這個法緣是最殊勝的,只要你一念轉,你也可以跟眾生結這個清淨的緣。你不會講經沒有關係,祖師大德幫你講好了;你現在要做的,就是讓大家可以接觸到祖師大德所說的正法。不然就像經典上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放眼望去幾乎都是與佛陀教育相違背的。所以學大乘的同修更應該發心,在自己做得到的範圍之內流通大乘佛法,要去推廣、要去流通,自己身上也帶著。在自己家裡附近的店面,跟鄰居有熟識的,你都可以勸他一起來成就這一份無量的功德,讓大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六塵都聽聞到正法。同時你自己因為這樣子流通,這樣子護持相得益彰,你自己也會道業增進,那你過去生障礙佛法流通,謗法的罪都能夠消滅,現世得到的果報就是智慧增長、業障消除,甚至以世間福來說,你的兒女智慧都能打開,不會誤入歧途,為什麼?因為你做父母的,為他積了這一份不可思議的陰德,這一份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為什麼我們這樣說?因為你流通的是大乘了義之法。



大乘了義這個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知曉,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我們知道這樣的一個功德,這樣的利益,我們不執著;我們只有一個心念,希望正法久住,希望佛法能夠廣為流傳,希望大家手上拿的都是正確的佛法,耳朵聽到的都是祖師大德的開示,當下這個娑婆世界就轉為西方淨土,不離本處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轉五濁惡世為五清淨土。永嘉大師講的:「不離當處常湛然。」就看你怎麼做,這是自行化他的功德。所以每一位學佛人,你都要去想怎麼讓佛法能夠流通,不要只想到我自己聽就好,自己修就好,害怕人家嘲笑你。你流通正法的時候,人家會嘲笑你,你就當消業障,為什麼?因為你過去生也是這麼嘲笑人家,現在被你嘲笑的那個人,已經成佛作祖了,你還在這裡六道輪迴,還在這裡墮落,沒有辦法出離。所以你就要曉得,如果你碰到障礙,你就當消業障想;也只有真正覺得佛法好的,認識佛法的人,他才會希望這個正法可以廣為流傳。我常講絕對不能障礙人家聽聞正法,不能障礙人家修行,不能障礙人家請法寶,這些都是要去注意的。

我以上所說是佛法,佛法才稱為法寶,因為這個覺悟之法能幫助眾生破除無明,只有佛法能破無明,其他的法沒有辦法。你要是流通《弟子規》、《了凡四訓》這些外道典籍,甚至《群書治要》,這是政治書,乃至這些儒家的經典,這些都不稱為法寶,這些的功德並不在我今天所讚歎的範圍之內;你要是去流通,讓大家誤以為這些東西就是佛法,那你有罪過。因為有很多在家人不懂事,不曉得因果,他想說:這個是好書是善書,就把它當法寶來印,當法寶來送,導致很多人對佛法的誤解與誤會,甚至有的佛學院裡面都還要教《弟子規》,你看恐不恐怖!佛教大學裡面,他要教《弟子規》啊!用《弟子規》作為修行的基礎,那我告訴你不能成就,為什麼?有一本經,你們常常在讀的《心經》,《心經》裡面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信大家都清楚,沒有說依《弟子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觀自在菩薩為我們開示的,怎麼樣成就般若智慧,怎麼樣成就無上佛道,教你依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才能夠成就。

你用世間法絕對不能成就。所以這些人天天讀經,都是沒有專心在讀,沒有認真在用功,不知道經典講的義趣,連講得這麼白了,他都還聽不懂,確實業障深重。我們修學大乘的人,要多流通大乘佛法,不要把這些世間典籍當成佛法,當成是法寶,那個不能出三界。這就是我們剛才用《心經》跟大家說明的,你要依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光現在佛依般若波羅蜜多,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才是真正破無明的根本,破無明的辦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整個佛法講的就是般若,就是眾生本具的般若智慧,你要讓它發揚。

佛法講因果,你流通佛法讓眾生開般若智慧,你自己同樣也會打開般若智慧。你要是流通這些世間典籍,讓人起貪瞋癡,讓人起愛欲心、起愛著想,在這個福德罪過上計較得失,分別計度,那你當然出不了三界,你看袁了凡出三界了嗎?他沒有出三界,達摩祖師講:「造善造惡,俱是輪迴。」所以不要流通這些輪迴的東西,他好像有一時之善,但是終究感得無量的苦報。《無量壽經》講的「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這個「世間之事。更相患害。」也沒有說是善法、是惡法,就是告訴我們無論造善,無論造惡,都是患害。你造善生天了,生天福,得到了天上的福報,你享福的時候就開始造業,造業以後馬上就墮落了,所謂「三世怨」。釋迦牟尼佛看得很清楚,「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雖然你還沒覺察到,但是你要有這一層的覺悟;你還沒有遇到,你要有這一層的覺悟。所以就「雖不臨時。應急想破。」後面講:「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無論你造善造惡,追逐所生統統都是輪迴,「何不於強健時,努力念佛,欲何待乎。」這努力修善,就是努力念佛。

在《無量壽經》第三十三品裡面跟我們講得非常清楚,你要真正地流通佛法,幫眾生破迷開悟。那你自己因為流通大乘的功德,也能夠破迷開悟;除此之外獲無量福,這個福報不可稱量,為什麼?因為稱性的緣故,你流通的法稱性,這個福報不可計,所以要知道要發大心,自己要做,見他也要隨喜幫助他,自作還要教他,見作隨喜,教你的朋友做,教你的同事做,教你的同學做,教你的親戚做,教你的鄰居做,大家一起來流通正法,這個就是菩薩戒,饒益有情戒;你推廣佛法,攝善法戒;這個善法是真正能解脫的,眾生看了能夠破迷開悟,這是攝律儀戒,不行凡夫律儀,行聖道律儀,這佛道律儀,攝律儀戒,這是涵蓋著菩薩三聚淨戒。

所以流通佛法一法總攝出世間法,總攝世間法,真的所謂具足一切功德。你真的了解這一層道理,你必然努力不懈,認真為正法久住。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能夠發心,不要只想到自己,這都是我相,你想到自己,你是二乘,甚至是凡夫,這些你都要清楚。


意識界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十八界本如來藏 ─  意識界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

今汝諦觀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接著講意識界。

這裡佛告訴阿難說:「意法為緣。」意根攀緣法塵,產生意識。佛問他:這「識」是因意所生,叫做意識界,還是因「法」所生,叫做意識界。也就是問,你這意識從哪裡來?是從意根而生?還是從法塵而生?如果因意根而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你這意根必然要有所思量,才能夠顯現出來你有這意識。「若無前法。意無所生。」如果沒有所緣的境界,意識產生不出來。所以說「離緣無形。識將何用。」離開了法塵,你只有意根是沒有用的。跟前面一樣。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這裡是從同異來分辨根識,你這意識心,「意」就是指意識。「與諸思量」這句就是指第七的意根,此二都有了別的作用。此識與根是同還是不同?所以說「為同為異。」

「同意即意。」如果是相同,那它只是意根而已,就不是所生之識。如果「異意不同。」若跟意根不同,那它則不屬於意,則「應無所識。」它就沒有辦法識知、了別。「若無所識。云何意生。」如果無法識知了別,云何說它是意根所生的意識?

下面這一句,他說:「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如果異於意根,它又能夠有所識知了別,那麼它就叫做意根,云何意根又能識知了別意根。就像眼根,它能自見眼根嗎?它是見不到的。且同異這二妄,不管是從同來看,或從異來看,都無體性。你說它同於意根?它不同於意根?這兩個來看,都是找不到的,所以說「界云何立」,那你就沒有辦法立界。所以妄計從根而生,是錯誤的。所以他這裡又再特別講得更清楚,你認為的意根是什麼?是指第七意識?還是第六意識,你是把意識當作意根?那與這根是相同還是不相同?

下面從塵相來辨別。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如果因法而生的話,世間諸法,不離開五塵,這五塵分明所對的就是五根,所謂色、聲、香、味、觸, 對眼、耳、鼻、舌、身,它都有相狀。五根對五塵,它不是意所攝的,跟意根沒有關係。它是你其他五根所攝持的,所謂「攝持」就是它去攀緣它。

「汝識決定依於法生。今汝諦觀法法何狀。」

如今你看看法塵是什麼樣子?因為法塵是五塵謝落的影子,並無實體,所以佛從五塵來為我們說明,法塵是無體的。「五塵」總的來說不離開「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你離開了這五塵,「越此諸相。終無所得。」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終無所得。五塵是離不開色空動靜通塞,法塵又不離五塵而有,離開前五塵,則法塵沒有形相。

所以「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色空諸法生,色空諸法滅,既沒有所生的因,那因法塵而產生的識又作何形相?所以叫「所因既無。因生有識。」所以佛就直接問阿難什麼是法塵?法塵是不離開五塵的,可是這五塵是哪來的?五塵是五根所攝,跟意根沒有關係,所以法塵只是五塵謝落的影子,並無實體。一個不實在的東西要去產生出意識,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

什麼叫「生則色空諸法等生」?如果說我們的意識是依於法塵而來,那色空生的時候,色空是相互對待的,色空是對立的,那如果色滅的時候,你說你的意識從法塵而來,五根攀緣五塵,我們以眼根為例子,眼根所攀緣的色空,它在變化的時候,這意識,豈非一下有,一下沒有。更何況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因為法塵是五根攀緣前五塵謝落的影子,所以本來就是虛妄的,法塵本非實有,又怎麼能夠產生出意識?所以說「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既然相狀不有,法塵非是實有,那法塵所生之識,又作何形相。所以妄計意識從法塵而生,這是錯的。所以「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它就不屬於因緣、自然、虛妄和合。

從第一卷到這裡,阿難啟請妙奢摩他到這邊,從剛開始「破妄顯真」,再來「會妄歸真」,而所顯之理從淺至深,總該四時所說之教。

前面總該四時,從第一個徵心辯見來說,徵心辯見它是破身見,祖師講可當阿含的教義來看,再來破見分識精,這可以當方等教義來看,經歷五蘊三科,「五蘊」就是前面的五陰,「三科」就是這裡的入、處、界這三科,「入」就是六入,「處」就十二處,「界」就是十八界。五蘊三科會歸藏性,根塵識界一一本空,這就是般若教義。又讓你知道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法法全真通歸實相,這是法華終教義。如果再加下文七大周遍,一一圓融周遍法界,那就含攝華嚴教義。把《楞嚴經》廣解來看,這《楞嚴經》是通於五時的,涵蓋著世尊一代時教的精華,所以《楞嚴經》叫開智慧的《楞嚴》,真的相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