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金剛決疑】20

金剛決疑


金剛決疑
明 曹溪沙門憨山釋德清 撰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顯法殊勝也。說四句之福,勝河沙七寶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以此四偈,即法身全體故。如佛住世,與弟子宣說無二故也。前顯法身已圓。群疑頓破,言忘理極。故空生領旨,遂請結經名。

👉閱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kdA744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正法眼】- 學佛實修8

正法眼




【正法眼】第三講



悟顯法師   開示: 佛法的核心


佛教講的重點是在於修行。

至於釋迦牟尼佛是幾歲?佛教的標誌長什麼樣?乃至於經教上講的菴摩羅果究竟是什麼水果……?這些統統都是枝葉。

重點是在佛法、在祖師傳下來的修持心法,這才是能解決煩惱的方法。佛法是教大家了生脫死,不是搞學術研究的,如果要講學術或是講考據、講歷史,自然有專做學術研究的人員,或是歷史學家去考據,這部分跟大家修行沒什麼太大關係。

法界是虛妄的,這世間是無常的,它會變化。只有佛講的真理是從古到今不會改變的。即使表達方式的不同,印度人有印度人表達的方式,西藏人有西藏人的表達方式,蒙古有蒙古的表達方式;到日本、韓國乃至到修學大乘佛法的中國,佛法都有它的表達方式。所以不要只在枝末上去打轉。

因為學佛,不是要做學術或做歷史研究、或是考古,是要能夠把煩惱放下,把行修好,做到不要殺生、要吃素、少造業、多念佛……,對於實相要能明白,明了什麼是佛心、佛性,能抓得到這核心,那方向就正確了。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qyGtQv


【學佛行儀】─ 敬僧第三

學佛行儀
法寶簡介
這是 蓮池大師在律藏選出的威儀門二十四章,方便學佛者易於記憶,簡單而易持,有些初學居士,發心雖猛, 但是行儀不知該如何表現。這本書正好教學佛人在不同環境、不同行業如何運用所學的佛法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敬僧第三


凡沙門、居士,見諸長老、法師、諸大德時,須端身齊足正立,不得坐而不起。除誦經時、病時、剃髮時,及作羈身事務時。背後不得說長老、法師、諸大德過。不得單稱名字,當稱某某長老、某老和尚、某老法師、某某大師。若面晤時,更不得提出名字,但可單稱長老二字,或法師、或和尚。自則通稱學人。(羈:牽制,約束。羈身:身忙而無暇。)

凡往來書信亦然,不得稱「晚」及余、愚等。尊長老法師,當稱座下、杖下,不得稱方丈。若對尼侶,當稱大士、蓮下、蓮前等。見尋常緇侶,當稱某師,不得直呼名字。若問尊號,當云菩薩尊上下,不得云法名。蓋問法名者,係上座問後學也。而自己則稱後學,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等。

凡沙彌、居士,(文中稱比丘、沙彌、居士處,即含有比丘尼、沙彌尼、女居士之意在內。以省文故,向下例此。)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文中單稱大沙門處,即含有長老法師之意在內。以下例此。)亦不得盜聽比丘誦戒經。

凡入僧室,無論何室,不得鹵莽闖入,須預先於門上彈指三下,內應則入,不應則去。入內,先向佛像前問訊,次向大德看經桌前,對桌問訊,蓋即是向大德問訊也。

凡見諸大德、長老、法師時,當如見佛,儀如前後說。即見尋常緇侶,亦須如見菩薩然,不得藐視。縱非好僧,亦應恭敬,以有沙門形相也。且其跡示,亦非肉眼所能盡窺。故常不輕菩薩見一切人,皆云:「汝等皆當作佛,吾不輕汝等。」即可知矣。居士見沙彌、比丘時,須起立。沙彌見比丘時,須起立。女尼見大僧時,須起立。而居士見比丘尼時,亦須起立。若見同等,端坐亦可。

凡拜諸大德,惟於坐時、立時可拜。若大德正在坐禪、經行、飯食、剃、浴、息眠等時,則不得拜。若閉戶,須入戶拜,不得戶外拜。凡問佛法,當整衣禮拜,最少亦須問訊,合掌正立,(若命坐則坐。)澄心諦聽,思惟深入。大德之語未了,不得急語急問。凡僧尼有過,由大沙門於自恣時舉之。居士不得舉沙門過,背後言亦然。(自恣:即指自恣日之謂也,亦即是結夏安居之竟日也。)

凡途中遇諸大德,宜預先側立,俟大德過再行,不得彼此互進。凡同行,當讓大德前行,並代大德攜物。凡坐位,當讓大德上坐,坐席亦然。凡見諸大德,不得叉腰。不得搖臂搖身。不得蹲坐。不得跳行。不得走行,除急務。不得纏頸覆頭,除病。不得左右顧視。不得高處立。不得戲笑。餘如律中所明,文繁不錄。(走行:急行。)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z1qAHL


學佛行儀






【大雪】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老實念佛


【大雪】 20181207日  農曆 11月初一


大雪寒來念佛安。一聲佛號一聲歡。
尋梅踏雪己躬事。煮茗敲冰皆不難。
生死未明常念佛。是非雖暗用心觀。
忽然日照蓮邦境。便到蓮邦坐寶鑾。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正法眼】- 學佛實修7

正法眼



【正法眼】第二講



悟顯法師   開示: 修行要怎麼修?

修行要怎麼修?當然要依祖師大德講的,因為他是過來人,過來人告訴大家這個方法。佛教不講標新立異,現在很多的產業,提倡的是創意,要突破傳統,這點沒有錯,因為它畢竟是商業行為,總要有變化,要吸引更多的人。物品、飲食、穿著……各方面,它要求要有變化、有突破、有創新。

而佛教修行上不這麼做,佛教只在弘法的工具上創新,譬如說,用現代的網路。將來弘揚佛法是在社群網路,就是現在看到的臉書上或社群網站上去做弘法的動作,這就是佛教講的創新,它著重在於佛法的分享上。

所以在電腦、手機上面常常有個「分享」按鈕,這個科技工具會影響佛法的弘揚。精舍都在這上面更新、留意,希望傳播、流通佛法能跟得上時代,利用時代的科技來做弘法的工作。

但是佛教的修行還是要絕對地傳統,因為真理是不會變的,絕不會說以前的方式拿到現代不適用,只要有煩惱、有無明,就是採用這個方法。

就像有一派中醫叫做「經方」,只要有這個病,就下這帖藥,所以叫經典之方,不用再改。有這個問題,佛就開這個藥、給你這方法,所以叫法則,「法」就是亙古亙今而不變的法則。所以修行也是一種法,從這「法」來入解脫門叫法門。所以叫淨土法門。

弘法可以用現代化的科技,但是修行、修法一定要按照佛所教及古大德的經驗,不能妄想標新立異,用一些現代人自創的心靈座談方式,殊不知遇到祖師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還有什麼好坐下來談的。

心靈座談根本是大家坐在那邊打妄想,說些不著邊際、沒有用的話。幾個什麼都不會的人聚一起,帶妄心妄識的凡夫,哪個不是在打妄想。即使不開口,悶在那裡,心裡都還在躁動。還讓你講、讓你發揮,開口根本就是煩惱業習在發揮,全是胡說八道,這個方式修行不會成就。

祖師大德教的方式是對的,到禪堂、到念佛堂,一定「禁語」,根本不讓人說話,眾生一說話,就開始打妄想了。所以修行要按照古德的方式修,古大德的經驗靠得住,絕對不可以用現代人自創的方式,因為他修行沒有成就,用談心、談自己感覺的方式,講些煩惱、不滿的話,講對生活有什麼不滿,生活遭遇上有什麼感受,這些統統都墮到生滅變異相當中。......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qyGtQv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學佛行儀】─ 敬法第二


學佛行儀

法寶簡介

這是 蓮池大師在律藏選出的威儀門二十四章,方便學佛者易於記憶,簡單而易持,有些初學居士,發心雖猛, 但是行儀不知該如何表現。這本書正好教學佛人在不同環境、不同行業如何運用所學的佛法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敬法第二

凡沙門、居士,讀佛經律,必焚香正坐,如見佛然。不得依靠,不得汙手持經像。欲讀經,必先靜坐少時,默念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念完,方合掌舒經。讀經必字字理會義解,與心相應,不得草草涉躐。

凡讀經,須著方袍或長褂。桌上除經與香爐燈光外,不得置諸茶果雜物,即筆硯亦須另處置之。經上有塵,須用淨紙掃之,不得口吹。讀畢或休息,必將經籍關合端正。讀至何處,須用黃紙為條,夾入經內,露少許於頭,不得屈摺經角,不得狼籍。讀至中間,若生雜念,亦必將經關合,念去再舒。

若客來,或上座、同學來,俱應將經關合,然後言談。有經在案,不得談世諦語言,不得笑,不得高聲,不得涕唾。若咳嗽,須以袖掩口。若讀經稍有心印,俟讀畢後,另以紙筆記之,不得記於頭上。若書寫經律,須端楷正字,筆跡鮮潔,不得隨意草書,又不得前後參差脫訛。

凡諸經籍,應如法供奉。《梵網經》云:「若佛子……。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佛經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若經籍損壞,宜速修補,令恆常如新。

凡持經像,皆當兩手捧之平胸,不得隻手攜行。己持經像,不得向人作禮。並不得隻手作揖及合掌,但兩手捧經,齊眉一舉足矣!凡敬法,不僅敬經一門,即衣缽錫杖等亦同然。而無形無相之法尤多,茲不具列。

常見應赴緇流之經懺,多屬偽撰,縱有一二正經,亦爛碎汙穢不堪。又近時諸新學家,見佛經淵博,亦間常取而觀覽。覽經時,非仰臥倚靠,則捲之若筒,斯之現象,俱非學佛者之所宜,更不應稱居士、沙門也。望諸同志極力勸之,免遭惡報。應赴緇流:指應赴經懺之僧侶。「流」,徒輩。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印經布施開智慧】

印經布施開智慧


悟顯法師 開示:印經布施開智慧

我們常勸大家要布施印經,要多聽講經,其目的就是為了開智慧。印經布施,讓大眾聽聞大乘,自己自然就能聽聞大乘,能遇大乘正法,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你看這世間要學佛的人這麼多,能夠聽聞大乘佛法的又有幾個呢?有些人想了脫煩惱,可是卻偏偏學了不是正規的佛教,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印經布施,這是給自己一個聽經聞法,聽聞正法的機會。

我們聽經目的是要開智慧,開般若智慧,那從經典上我們學習到的智慧,你要運用在你日常生活上去觀照,這觀照就是觀察你自己,不是觀察別人,你學到的智慧要用在自己身上,看自己的煩惱習氣,而這煩惱習氣在哪邊呢?其實就在於你日常生活當中,你開車上班的途中、你跟你同事接觸的時候、跟客戶接觸的時候,你的言行舉止、你的起心動念有沒有符合經典,是不是貪、瞋、癡?貪得到的歡喜,貪不到的瞋恨,對於自己的妄想顛倒,或是自己的煩惱不斷地執著,這個就是犯了愚癡。所以我們從佛法裡面學到的般若,學到的智慧,要用在自己身心當中。

所以印經修的功德,聽經聽到了佛經上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正知正見,你自己要能用,你要知道佛法稱為「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我們對佛教的讚歎,對佛經的讚歎。「百千萬劫難遭遇」,你看這世間有多少人是因為沒有智慧,而做出了許多錯誤的決定,有些錯誤影響了他幾天幾個月;有些錯誤影響了他幾年;有些錯誤甚至影響他一輩子,甚至來生,這是他自己。如果他有那麼一點權力或是有大權力,那影響的人更多,這個就是沒有智慧他就會犯錯,所以般若智慧有多麼重要,你才不會害人害己,害己又害人。

所以,為什麼你看佛在經上講國王、百官、王子、大臣都要來學佛、都要來受戒,因為他們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相當大的福報,他的一個決定會影響許多人,他的煩惱習氣如果過重,會損害到眾生,所以為什麼佛都勸他們來學佛,給他們如來無上的般若智慧,說給他實際上是教他,教給他。

那麼,我們遇到了自己要肯用,不然你印經的功德在哪裡?你聽經的功德在哪裡?這功德無形,你要把它轉化為有形,這有形就是你自己落實到身心上面,起心動念,運手動足,應緣接物,在這上面你要想到的是解脫,你要想到的是這世間如夢幻泡影,一切的人事,你要能夠解冤釋結,能夠做到冤親平等,這個就是你在運用佛在經上教你的般若智慧,消除自己的煩惱習氣,消除貪瞋癡。

所以學佛聽經,這功德你要怎麼展現出來;你印經,這功德你要怎麼來受用,這一生就要受用,而不是來生。這一生你就要受用,你自己就要多親近正法,親近了以後要能夠落實,能夠去轉變,這個才叫你得到了功德。功德不光是來生使用,是這一生你就要用到,而且就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你週邊,你的親戚、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身上,在這裡面度他們學佛,也消除自身的煩惱習氣,所謂自利利他,這個才是我們聽經學佛的一個重要目的。

在生活上你就是在修行,當然,這是把你的工夫拿出來用,把你聽到的拿出來用,還有平常佛號不要中斷,訓練自己的定力,這才是最要緊的修行。念佛的人畢竟還是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一個是正行,絕對不能偏廢,不能想說我在生活上這樣就有般若,這樣就有智慧,實際上你還是要透過念佛,還是要把煩惱習氣用一句佛號來銷歸,銷歸到哪裡去?銷歸自性,把你這妄想貪瞋癡用一句佛號把它化解掉,所以聽經、印經這功德你要能夠真實受用,不然經白印了,經白聽了,學佛不得受用,道理好像都知道,但是感覺很遠,感受不到。實際上,不是道理離你很遠,是你把它忘記了,你沒把它拿到現實生活上來使用,所以常常在起煩惱。希望大家能把我今天講的聽進去,然後真實受用佛法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