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 開示:福慧雙修 求生淨土

 






悟顯法師 開示:福慧雙修 求生淨土

 

我們佛教,重視福慧雙修,要有出世間的福,也要有世間的福,更要有出世間的般若智慧,如若不然,那就是佛門講的三世怨,今生修福,來生享佛,後世墮落,甚至你可以把它縮短成一生,年輕修福,中年享福,年老墮落,在年輕的時候,因為福報不夠,懂得修福積德,中年的時候開花結果,但是人在福報當中啊,容易迷惑,因為貪瞋癡的習氣都沒有除掉,所以他年紀大了,就累積了一身的業,所以說老年墮落,這個是學佛人必須要警惕的,要福慧雙修,求生淨土。




七趣升沉的緣由│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18)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七趣升沉的緣由│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18)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這裡你就要仔細聽,「內分」跟「外分」差在哪裡?這也是回答「七趣升沉」的緣由。

一開始佛就講「實本真淨。」一切眾生本來清淨,本就沒有虛妄,但是因為妄見而起心動念,成能所二相,然後產生三細相、六粗相,所謂「三細相」就是無明業相,能見相、所見相,繼而產生出六粗相,也就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

「因彼妄見。有妄習生。」這是迷妄輪迴的開始,也就是說輪迴是怎麼來的?六道怎麼來的?法界眾生怎麼來的?有人問到底是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在探究這個問題?有人說「人是從爬蟲類慢慢爬起來的」,那應該說有進化論,你也要有退化論,因為進跟退是相待的,這樣才是比較圓滿。因為現在的人他看到有一點類似,他以為就是這樣子,他搞不清楚眾生怎麼來?六道怎麼來?所以他把看到的現象連在一起,從現象上去揣測。佛經上講的就是「業感」,個人的業感感招那個身形,就像「劫初」的時候,我們現在是「賢劫」,在賢劫初期的時候,動物會講人話,為什麼?因為在經典上有講,動物牠是人造業墮落的,那個時候大體上動物的善業還很強,牠才剛墮畜生道,牠會講話,所以會跟人溝通,但是墮久了以後,業障越來越重,牠要講,牠講不出來了,是這樣子。

一般人不曉得六道怎麼來?經典這裡講是「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就這八個字,講出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那為什麼有這些眾生在這裡輪迴呢?由此分開「內分」跟「外分」。

我們再來看什麼是「內分」?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從內、外而分什麼?分「情想」以定升沉,「內」是情,「外」是想,來定升沉。「內分」就是眾生自心內愛習凝結而為情也!由內而發,所以叫「內分」。「外分」就是從虛想而發,自外而感,所以叫「外分」。「虛想」是想什麼?後面就會講到。想持戒、想佛或是他得禪定生天,所以才有「情多想少」、「情少想多」的六道升沉問題,所以這裡說從內分、外分而分情想,以定升沉,到底是升還是沉,你的情多就是沉,想多則是升。後面會講到,我這裡先說出來,不然一般人看到這裡,對於這內分、外分會搞不清楚,以為是一個講眾生內、講眾生外,實際上是在講情想的差別。

「是故者。」就是能生愛水之故,眾生六根對境,生諸愛染,如鼻舌二根,遇到好吃的他就流口水,心就想香味,他口中就生出口水。眼耳二根,對著前人,或是已故之人,或是憐愍他聲色可愛,或是恨他世壽早亡,或是恨這個人,雖然不見其形,也不聞其聲,但是心中回憶,就「目中淚盈」,就是你會掉眼淚。譬如「意根」貪求財寶,雖貪求財寶,但面前沒有財寶,沒有財寶的人才需要貪求,有財寶的人當然也會貪,財寶還沒有現前,但是它是法塵,心中發生愛涎,財寶欲至,愛涎資身,所以看起來舉體光潤的樣子。如果身根貪著行淫,其實就是貪著觸塵,男女二根,雖未經交遘「自然流液。」這就是「能生愛水」之義。

什麼叫「流結是同。」「流」就是流通,口中水出,目中淚盈,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這個就是水之流通於外,「結」就是蘊結,蘊結就是舉體光潤。這個是水蘊結於內,所以叫「流結」。若流若結,總是濕潤為性,所以叫「流結是同。」總是潤濕為性,「濕潤為性」就是「同」的意思。不管你是外流,你是內結,都是濕潤,都是貪愛。所以叫「流結是同。自然從墜。」自然就下墜了,比喻作水往低處流,水不會往高處流,這是比喻。「自然從墜。」所以「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因為貪愛的緣故,不會生出「我要出離」的心、「我要持戒」的心,「自然從墜。」自然就墮落,這個叫「內分」。

再看「外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什麼叫「外分」?就是「眾生分外。」什麼叫眾生分之外呢?就是說眾生聽聞接觸勝妙境界,而產生渴仰之心,因諸渴仰,顯外分心,他不安於本類,無論是六道哪一道?廣則包含十法界,也可以這樣講,重點他在講六道。他不安本類,「不安本類」就是他想要出離。比如說:「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龍牠想出離,餓鬼道想出離,或是地獄道眾生想出離,人道眾生想出離,三界的眾生想出離,他就是外分,不安於本類,因為他聽到勝妙境界渴仰,就是想要勝妙境界。所以他顯外分心。不安於本類,所以志求出離,聽聞勝境,心生渴仰。「渴仰」就是「想」,渴仰之極,所以發明種種清虛想念,想念積聚不休,所以叫「想積不休。能生勝氣。」這個「勝氣」,想極神飛,能生殊勝之氣分,他想要脫離他這個形累。「勝氣」就是形容詞,「能生勝氣。」就是他覺得殊勝,他嚮往那個境界,有人嚮往修仙,嚮往長生不死,想要生天,他「想」多,「情」就少,情就是欲,因為情跟欲是分不開的,「想」與理智跟清淨勝妙的境界是分不開的。包括你修行,你觀想、念佛也是一樣的。所以想念積習而不休,想極則神飛,能生殊勝之氣,所以叫「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想脫離形累,那就成為超舉之因。「超舉之因」就是他能夠超脫他現在這一類的身形。

「是故者。」是能生勝氣之故。心持禁戒,「心持」即是「念」:念戒律、念威儀、能淨三業;念善法戒,能成勝因;念饒益戒,能利樂有情。所以舉身輕清:就是念前二戒,不以自修為累;念饒益有情戒,不以度生為擾。前二戒是攝律儀戒跟攝善法戒,就是講前二戒,不以自修為累;他不光能自修,還能念饒益有情戒,度眾生他又不妨礙自修,是這樣的意思,所以講「心持禁戒。舉身輕清。」持戒就是身心輕安的意思。「心持咒印。」就是念法,因為咒為諸佛的秘印,你心持咒,就如佩諸佛秘印,縱遇魔外,也是無所畏懼,所以說「顧盼雄毅。」「顧盼」就是眼睛在看。人家說他是有主宰的,他不會受魔外的干擾,所以講「顧盼雄毅。」「雄毅」就是他心裡面有主宰。「心欲生天。」就是念天,「厭下苦粗障」就是講天界以下是苦是障礙的,「欣上淨妙離」,他想要生天,想要離開苦而得樂,所以「夢想飛舉。」夢想飛舉就是他想生天,生到天上去。所以「夢想飛舉。」就是超勝之氣,形於夢寐。連作夢的時候,他都能夠感覺自己在飛,在空中飛,所以說「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就是他連作夢都想要生天,還有就是因為他念天,他修天行,業障輕了,所以他作夢感覺自己在飛升。「心存佛國。」就是念佛,如《十六觀經》,觀想念佛之類。「聖境冥現。」什麼叫聖境冥現?就是禪觀或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國土,但一般人看不到,只有他自己看得到,所以叫「聖境冥現。」「冥現」就是他自己看到。「事善知識。」就是念僧、僧寶。前面是念佛,這裡是念僧。「自輕身命。」就像百城煙水,不辭疲勞。「百城煙水」就是善財五十三參,經歷一百一十城;百城煙水,不辭疲勞,這就是講超勝之氣。

「諸想雖別。輕舉是同。」有的人想生天,有的人想持戒,有的人想求生淨土,但是他的輕舉是一樣的,都是超越的。所以說「輕舉是同。」飛動則不至於下沉,所以叫「飛動不沉。自然超越。」不沉就自然超越。這個叫外分。


悟定居士 校對整理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宗鏡錄 卷九─5

 




宗鏡錄卷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問。此宗所悟。還有師否。

答。此是自覺聖智。無師智。自然智。之所證處。不從他悟。自證之時。法從心現。不從外來。故無師契。而能自得阿耨菩提。楞伽經云。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餘菩薩。若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於他。通達佛法。又經云。舍利弗復問。何故諸賢。復發此言。從今日始。不以佛為聖師。諸比丘報曰。從今日始。自在其地。不在他鄉。自歸於己。不歸他人以為師主。不用他師。是以故往。不以佛為聖師。乃至於是世尊。讚諸比丘。善哉善哉。其於諸法。無所得者。乃為真得。此乃但可自知。方見真實。所以千聖拱手。作計校不成。如經頌云。言語說諸法。不能顯真實。平等乃能見。如法佛亦爾。所以永嘉歌云。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又先德偈云。不煩問師匠。心王應自知。斯乃真照無照。真知無知。何者。若有照。則有對處。故云隨照失宗。若有知。則被知礙。故云法離見聞覺知。如信心銘云。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達此要者。即無一法可同。無一法可異。無一法可是。無一法可非。則何用外求知解。古德歌云。古人重義不重金。曲高和寡無知音。今時學士還如此。語默動用跡難尋。所嗟世上岐途者。終日崎嶇枉用心。平坦栴檀不肯取。要須登陟訪椿林。窮子捨父遠逃逝。卻於本舍絕知音。貧女宅中無價寶。卻將小秤買他金。故大涅槃經云。如平坦路。一切眾生。悉於中行。無障礙者。中路有樹。其陰清涼。行人在下。憩駕止息。然其樹陰。常住不異。亦不消壞。無持去者。路喻聖道。陰喻佛性。是以若達此宗。歸於自地。室中寶藏。豈是外來。衣內明珠。非從他獲。若能開發秘藏。得現前受用之榮。貿易神珠。息積劫貧窮之苦。非數他寶。豈徇彼求。則潤己之智藏何窮。利他之法財無盡。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宗鏡錄 卷九─4

 



宗鏡錄卷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問。據其所說。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時修學之徒。云何曉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且於一塵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淨。何者名真。若為稱俗。何者名生死。何者是涅槃。云何名煩惱。云何是菩提。何者名小乘法。云何名大乘法。請垂開決。聞所未聞。

答。大智圓明。睹纖毫而觀性海。真原朗現。一塵之處以眺全身。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由塵相空無所有。即淨也。由於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俗也。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也。由觀塵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涅槃也。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即煩惱也。由塵體本空。緣慮自盡。即菩提也。由塵相體無遍計。即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如是略說。若具言之。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個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經頌云。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依此義理。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也。所言即者。現今平等故。此一心法門。如鏡頓現。不待次第。如印頓成。更無前後。一見一切見。一聞一切聞。不俟推尋。若待了達而成。皆為權漸。若能觀於心性之一。則是一道甚深。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一。千佛同轍。今古不易之一道也。亦云一路涅槃門。亦云一道出生死。又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猶如百華共成一蜜。故知萬法同會斯宗。若諦了之。一切在我。升沉去住。任意隨緣。示聖現凡。出生入死。變化難測。運無作之神通。隱顯同時。闡如幻之三昧。是非冥合。逆順同歸。語默卷舒。常順一真之道。治生產業。不違實相之門。運用施為。念念而未離法界。行住坐臥。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信之人。對面千里。如寒山子詩云。可貴天然物。獨一無伴侶。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處。汝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如明達之者。寓目關懷。悉能先覺。若未遇之子。可以事知。舉動施為。未嘗間斷。如蔡順。字君仲。以孝聞。順少孤。養母。常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嚙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嚙指以悟汝耳。又唐裴敬彝。父為陳王典所殺。敬彝時在城。忽自覺。流涕不食。謂人曰。我大人凡有痛處。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遂歸覲。父果已死。又唐張志安。居鄉閭稱孝。差為里尹。在縣忽稱母疾急。縣令問。志安曰。母有疾。志安亦病。志安適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令拘之。差人覆之。果如所說。尋奏高表門閭。拜為散騎常侍。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31)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十界(正報)

十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法,是指四法界中的「理法界」而言。
界是「界限」。
《大乘起信論》上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那麼,這裡的理法界,就是指的一切眾生的心體。由於此一心體生起不同的作用,作用的性質有有漏、無漏的分別,有漏之中又有善、惡的兩途。因此,就形成了十法界依、正二報的千差萬別。所以《大乘起信論》上說:「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因為十法界中的四聖法界是無漏的出世間法,六凡法界是有漏的世間法。同時,無漏不是有漏,凡夫更不是聖人,彼此各有界限。所以法界的界,又可當分別的「分」字講,也就是,界者分義。

有情界。說六凡。三塗苦。須先論。

「有情」之「情」,一般世俗的講法是愛情、親情、友情……而佛門講的「有情」是指有「見聞覺知」、是「有執情」的眾生。具有貪、瞋、癡、愛等等的煩惱。「界」是範圍、界限的意思。有情眾生的範圍包括了「六凡」法界,而六凡法界中,以「三塗」的有情眾生為最「苦」。所以講六道必「須」「先」講到它們。以下說明三塗。

曰地獄。曰餓鬼。曰畜生。苦無比。

三「塗」者,就是三條道路。由於眾生們具有貪、瞋、癡、愛的種種執著情識,而又依著自己的貪、瞋、癡、愛為出發點,造出了種種不同的三塗惡因,其中各有上、中、下三品差異的十種惡業。
上品是指最嚴重的,造作上品十惡墮「地獄」道,中品十惡墮「餓鬼」道,下品十惡墮「畜生」道。
十惡是指身三惡業:殺生、偷盜、淫欲。口四惡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惡業:貪、瞋、癡這些是「因」,而地獄、餓鬼、畜生是「果」。既然造了三品輕重不同的惡因,就自然分別顯現這三條道路,去接受苦的果報。
所以《四解脫經》上說,三塗者:
一、火塗:因為地獄道裡眾生常受猛火燒煮;二、刀塗:餓鬼道裡眾生常被刀杖之所驅逼;三、血塗:畜生道裡眾生互相吞啖,血肉淋漓,使人不忍卒睹。
「地獄」者,地下之牢獄也。
《地藏經》上載有八寒、八熱之十六大地獄、千百小地獄,以鐵為城。其中多是鐵驢、鐵狗、烊銅、沸鐵,皆是地獄裡眾生受苦之具。所以唯識宗音譯地獄為「奈落迦」,中國話叫「苦具」,就是具足眾苦的意思。
唯識宗講,「一切唯有識」。地獄裡眾生的苦,都是他們自身帶有罪惡的業識心之所變現,否則地獄裡那些獄卒,同樣在地獄之中,他們又犯了什麼罪呢?就譬如作夢,夢中見到已亡的眷屬或者夢見獅子、虎狼,或者相親相愛的人,我們都把他們當真的。悲哀、畏懼、歡笑的感情,馬上因夢的不同,而表達出來。及至一覺醒來,才知道是夢。那麼,地獄裡的苦具也是這樣。所以沒有什麼真的地獄和天堂,一切皆因眾生業感而有。
「餓鬼」的「鬼」畏懼的意思,言其虛弱而多怯。又威也。鬼有威力,能令人生畏。又有一說:希求為鬼,終日無事,唯有搜求飲食,以延長他的鬼命。
這三種說法,都可以採納。因為鬼類的複雜和人類一樣,有多財鬼,有無財鬼。無財鬼等於我們罵人窮鬼一樣的窮鬼。況鬼道裡還該攝了神仙。如東嶽大帝、城隍、土地、山、川等神,皆有威德神通,有宮殿,有眷屬或主持人間的因果報應,或者掌握人道、畜生道的死生壽命。這就是「鬼者,威也」的一類。
有一類的鬼,既沒有生天的大福,也沒有墮地獄的大罪,人世間的生緣又沒有具足,沉滯在鬼趣。但是他的子孫按時祭祀,他們就逍遙自在、無拘無束地等待轉生。這就是多財鬼,或是少財鬼。又有一類的鬼,生前慳貪,不肯施捨,既無大惡而墮地獄,也沒有福德,庇陰他的子孫。因而缺乏祭祀,終年難得一食。而且鬼有影而無質,既駭怕巨響如雷聲、炮聲之類,也怕大風大雨,更怕太陽,又怕人身的熱度熏灼,所以多躲藏陰黑之處,而逃避與人接觸。所以說:鬼者,畏也,謂虛怯而多畏。
又有一類的鬼,罪報雖不至地獄,而負有特別的罪愆,或身大如甕,或頭巨如人間盛稻穀的篾籮;或身體臭爛,常流膿血;或身如破車,走起路來,格格有聲。長時不得一食,即使碰到清涼池水,待他掬飲的時候,馬上化成猛火或者膿血。這是道道地地的餓鬼。三惡道中的鬼道以餓為名,就是在鬼道中擇其尤甚者而立之的意思。
至於「畜生」的「畜」,為人類之所畜養,而供人驅使、玩弄、食啖,所以叫「畜生」。又名傍生,乃依傍人類而生也。因為大地、山河,乃至江海、虛空,是人類的依報。畜生道的眾生名目、形體、生活狀態之不同,沒有人能知道牠的確數,然皆寄生於人的世界裡,所以叫傍生。
佛經上有大身眾生,如五百由旬長的大蟒,食量大到無比,又不容易獲得食物,而麟甲之內,多有小蟲,唼食他的血肉,痛苦非常。所以《釋教三字經》上說:「苦無比」。

曰天道。曰人道。曰修羅。樂事少。

這裡介紹「天道」的眾生,天上的人宮殿隨身,衣、食自然,不由娘胎而自然化生,身高、壽長,都非我們可以想像得及的。
佛在經上講須彌山有四部洲,分別是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洲之中有須彌山,高四萬二千由旬。須彌山高度之半的四面,為護世四王天的住處。須彌山之頂是忉利天,為帝釋天。帝釋,就是中國所謂的玉皇大帝。古人往往把玉帝看作對讀書人的功名、壽命有進退增減的權利。忉利譯成中文,為三十三。須彌山的頂部是一大片平原,四方各有八天,帝釋居中為王主,所以叫三十三天。這兩重天名叫地居天。忉利天向上則為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四個空居天。合空居、地居之六天統名欲界,以其皆有男女的情欲,只是比人間輕微,或握手,或相視而笑,就算欲事已成。
再向上說,就是色界四禪天。四禪天中的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有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則有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合共三界二十八天。欲界諸天,因天上環境太好,耽著逸樂,忉利天主帝釋,往往在善法堂說法,警誡他們,使他們知道苦、空、無常、無我。
色界天眾在下界,必須修行四無量心和四種禪定的梵行,才能往生。所以色界又稱十八梵天。同時,第四禪天中,無想天是外道天。他們修無想定,僅僅乎滅去六識中的想心。定力消失,還是要墮落的。無煩天以上的五重天,合名五淨居天,因為修小乘行門的聖者,斷盡欲界思惑,證三果阿那含,既不再來欲界受生,又未能如阿羅漢而超越三界,所以這五重天,是三果聖人寄居的。
至於無色界四天的天眾,必須修四空定;的確,窮空不歸,近於消極自了。然而,他們又自以為得般涅槃,實際上還沒究竟證得涅槃,到頭來是要墮落的。
所以佛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以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
「曰人道」:「人道」的「人」,依佛學上的解釋,是忍。因為人類有三苦、八苦、種種意想不到的苦惱,而眾生卻安之若素,不求出離。人們的品類、思想,極複雜而不可名狀。忠貞、清白的專家、學者們,固然是史不絕書,但畢竟是少數;而奸巧、欺詐、波譎雲詭,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人與人鬥,國與國爭,這是人道現在真實的狀況。
「曰修羅」,完整的名字叫「阿修羅」,奘法師譯為「阿素落」,然而皆是音譯。中國話則為「非天」或者「無德」。因為阿修羅道眾生,在修因的時候,多帶瞋恚而行布施,所以果報上有如天之福,而無天眾的德行,而且愛與帝釋天鬥爭。所以帝釋天主,每每見到下界人鬥爭好殺,就感到阿修羅的增加,天眾減少的杞憂。
還有,佛經上往往將六道眾生縮為五道,那便是,將阿修羅道歸併到地獄以外的四道裡去了。諸如《楞嚴經》上說:「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此中,道與趣的兩個字,是同一意義。只是「道」者,區畫也:就善、惡兩途的眾生,以上、中、下三品為標準,畫分為六道,乃是就眾生的生處而言。「趣」讀去,有一定的方向而趕快趨赴的意思:眾生被善、惡業力之所迫使,趨生他道,時刻不容許停留。
「樂事少」者,佛經上形容佛、菩薩境界的莊嚴,常常以「有如梵天」來表達,那麼天上的環境之優美、藻飾之綺麗、天眾們生活之美滿,加上身有光明,不須日月,有神境通,可以飛行自在,且色界天眾,宮殿可以隨身,他們的愉快,不是我們這五濁惡世的人可以想像得到,而人間任何人工的建築物和自然界的風景區,無法與天上相媲美。
但是《經律異相》卷二說:忉利天眾,壽命將盡的時候,會有七種壞的徵兆發生了。第一、頭頂上的光沒有了;第二、華冠上的鮮花萎謝了;第三、面孔上的光澤減退了;第四、天衣上忽然有了塵垢;第五、兩腋下忽然汗出;第六、整個天身都變了;第七、性情變得煩躁而不安於本座。
所以天上的壽命雖然很長,但終有完結的時候。天上尚且如此,何況人道,更不堪比擬了。人們在這短短的數十寒暑之中,為了名、利、財、色的占有,英雄主義的領袖欲所支配,爭來奪去,甚至不惜造地獄大罪。難怪世尊說:這裡的眾生樂事少,是「最可憐愍者!」......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文殊菩薩出家紀念日】自性具足般若智慧

 



文殊師利菩薩偈  

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

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

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

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自性具足般若智慧

 悟顯法師 開示


這裡講的「如是妙法幸聽聞。」這個淨土法門稱為妙法,有幸來聽聞,得人身不容易,之前都講過,如須彌穿針、如盲龜浮木、如爪上土,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又能聽聞大乘佛法,又能解了一乘,又能了知心性之法,能聽聞以後,後面世尊講「應常念佛而生喜。」應該常常念阿彌陀佛,而且心中為此事而生法喜,所以有法樂可以自娛。

 

什麽法樂呢?樂念阿彌陀佛,歡喜念佛、歡喜讀誦大乘、歡喜持大乘戒律,這都是念佛而生喜,生喜而念佛,安住在法喜當中。

 

一般人他是念佛產生法喜,我們倒過來,我們念佛就是法喜,喜歡念佛、喜歡讀大乘經典。你有業障你在讀大乘經典,你會覺得很難受,但是你不要管它,讀久了,業障消了,這個難受就變享受了,你會覺得很好,我的心可以安住在這佛法裡面,我的心得清涼得輕安,我可以學到如來的般若智慧,學到自性具足的般若智慧,學到如來在經典上講的般若智慧。

 

你會產生法喜,你會喜歡讀、喜歡看,是一定會的;你不喜歡讀、不喜歡看,那業障沒有消,就像「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

 

這佛經「無上甚深微妙法」,無上寶珠放在你面前,你居然看不到,你覺得很普通很平常,你反而喜歡金銀珠寶、翡翠、真珠、瑪瑙……你覺得那個叫寶,學佛人你的價值觀要導正,佛經才是寶。

 

我講世間的來說,你看從三千年前,佛法傳承到今天,我們每一本經書都是國寶,都是國寶級的典籍,這個典籍這個書本,沒有說單獨藏在博物館裡面,而是在我們大家都接觸到的環境下,能夠流通能夠看得到。

 

所以按照世間來說的話,每一本佛經都是無價珍寶,它有歷史、它有文化、它有傳承、它有文字……甚至有的還有書法造詣都在裡面,這是古本,古本才有。

 

像從前的人,他用紡織來織《金剛經》,那現在用電腦紡織,織《金剛經》那不稀奇。從前,我記得在唐宋時期,那時候,我們中國這個紡織很厲害,幾乎跟現在電腦紡織類似,只是沒有現在電腦紡織這麼強,它算好它的經緯,可以織出一本《金剛經》,這是我們中國的紡織,它的工藝。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298集 (精彩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