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淨土法門的殊勝 (6)念佛的歸宿—還到安養國

 


淨土法門的殊勝(6)念佛的歸宿—還到安養國

 

阿彌陀佛為了輪迴諸趣的眾生,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說:「速生我剎受安樂。」法藏比丘因地修行「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同時發願接引十方法界眾生,只要還沒成佛的,都歡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壽命無量,永不受輪迴。

 

你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可以幫助眾生,自己也永脫輪迴。你有能力像諸佛如來一樣教化隨意。對於大乘佛法你都能通達,這才是真正的安樂。不光自己安樂,也給與眾生安樂。

 

自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熏習佛法,很快地煩惱都除掉了。

 

極樂世界叫安樂國。有的發願文裡講:「稽首西方安樂國」。安養國也是指極樂世界。往生到那裡沒有煩惱、沒有牽掛,真正得大自在。

 

節錄自 悟顯法師講座


淨土法門的殊勝(5)極樂世界在哪裡

 

   

淨土法門的殊勝(5)極樂世界在哪裡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祖師講的雖然有十萬億個佛國土,但是總不出眾生一念心性,所謂不離唯心淨土,不離眾生一念清淨心。


《觀經》講的「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你想佛、觀佛,就是見佛成佛之時;你想極樂世界,則心就是淨土;想阿彌陀佛,心即是如來。


那麼,心淨則土淨,何愁煩惱不滅,何愁極樂不往。


念佛法門很穩當,佛不離心外,所以淨土宗這種修行方式,叫「托他佛以顯自性」,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念他,仰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開顯我的本性,恢復我自性本來清淨的樣子,這叫淨土,所以維摩詰居士說:「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這是淨土宗的宗旨綱要。


在《觀經》也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作阿彌陀佛、是心作極樂世界,「心作心是」,修學淨土法門的綱要、宗旨,就在這幾句話。


所以修學淨土不要誤會,誤以為學佛要離開你現前的生活;不是的,只是你現實生活當中有煩惱,佛是教你如何離開煩惱。


就像我們身體有病去看醫生,醫生給你開藥,開藥不是把你的身體除滅,是把你的病治好。


所以修學佛法是要了解它的真實義趣,要是真正知道、了解它,你學了才會歡喜、學了心裡才會踏實。


節錄自 悟顯法師講座



淨土法門的殊勝 (4) 往生淨土的關鍵—信願行

 


淨土法門的殊勝(4)往生淨土的關鍵在於信願行

 

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沒有任何的分別。

 

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就怕你不信、你不願意,你不只懷疑你自己,你還懷疑阿彌陀佛講的話,覺得自己業障重,大概不能往生。試想:連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者都可以往生西方淨土,你又怎麼不能往生?不能成就呢?

 

連五逆罪、十惡業、盜十方僧物,這麼重的業障,只要肯懺悔,念佛都能消,都能往生。

 

往生淨土的關鍵在於信願行,在於對這世間放得下。所以心清淨,自然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抱樁搖櫓,心裡貪著這世間,又希望能往生西方淨土,那是不可能的。

 

古人講:「欣彼戀此」,雖然想著要去西方淨土,但是又貪戀這個娑婆。或是想到自己死了以後,兒子怎麼辦、女兒怎麼辦?

 

老實告訴大家:這一切都不用管,現在就學著放下。

 

佛接引眾生是沒有條件的,要想到自己業障深重,還能遇到淨土法門,真該趕快相信,尤其是淨宗不用填報名表,只要把執著心、把貪愛心放下,就算註冊了。

 

節錄自 悟顯法師講座


淨土法門的殊勝 (3)念佛的方法

 


淨土法門的殊勝(3)念佛的方法

 

念佛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覺悟。

 

歷代的祖師大德就是告訴你:「老實念,不用打妄想」。

 

不要管妄想多或妄想少,今天念得輕安或是法喜,還是念得滿心煩惱,一切不用管。就抓一個重點:念佛的時候,不刻意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將全部的注意力專注到佛號上去,從這裡去入手、去用功,那麼你一定可以成就。

 

在念佛時不要妄想:念佛時就算煩惱起來,不用刻意去降伏它、消除它,只要專心念,它自己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叫做「暗合道妙」。暗合就是指潛移默化。

 

念一句佛,就是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而悟無生。往生淨土看似有生,但是到那裡,就能證得無生法忍。所以十方諸佛稱歎淨宗法門,是一切菩薩之所皈依,就因為它有這殊勝妙處,每個人都能修,每個眾生只要肯修的都一定會有成就,只要用的方式對,用心正確。

 

道綽禪師的《安樂集》說:「淨土宗是易行道」,意思是:在所有的方法當中,相當容易修持,而且成就非常快速。

 

所謂成就非常快速是講降伏煩惱的速度。

 

你現在起煩惱、難過、發脾氣了,你就把你的心念,全部投注到佛號上去;你煩惱的心、浮躁的心、瞋恨的心,當下就化為清涼,這就是很明顯地轉煩惱成菩提。久而久之,工夫越提越切,越轉越深,就能夠轉身見、能夠破我執,就這樣綿綿密密地用功。

 

在這當中心要老實,不要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否則到後來統統都是著魔,或是變成精神有問題,那修行就走錯路了。

 

佛法是教人離念、離妄想,不是教你在念佛裡打妄想,去感受這身心世界是怎麼樣的。

 

修行的方法依淨土宗祖師教導的方式,以及依淨土宗東土、西土的大德,也就是印度乃至中土歷代的祖師這樣教下來、傳下來的方法來修,一定會有成就。

節錄自 悟顯法師講座



淨土法門的殊勝 (2)念佛的好處—真正的無量壽

 


淨土法門的殊勝(2)念佛的好處—真正的無量壽

 

我們依佛說大乘之理,起莊嚴清淨平等覺之行,證無量壽,這無量壽就是我們眾生本來的實相理體,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念眾生本具的佛性,而且是圓圓滿滿的佛性,具足性、修二德。

 

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淨土法門叫從果上起修,果上就是你直接念無量壽本具心性、本具之理體,直接念如來果地上的名號,「以此果覺全體授與眾生做因地心」,這是諸佛所行的境界,是頓超之法。

 

所以你念阿彌陀佛絕對會明心見性,絕對會成就,因為依的是不生不滅的實相理體,無量壽就是不生不滅。

 

有生滅,壽命就有盡,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無量壽,所以你們在世間要求長生不老,求不生病,就要念阿彌陀佛。

 

無量壽的理體才是不生不滅的,真實的長壽、真實的平安。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勸大家念佛,不勸大家求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無量壽經》講的:「欲拯群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要給眾生真正永遠不變的利益,就是勸他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這是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你跟無量壽相應,哪有不得無量壽的道理。

節錄自 悟顯法師講座



淨土法門的殊勝 (1)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

 


淨土法門的殊勝(1)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又有什麼功用

阿彌陀佛他是一尊佛,從因地發四十八願,願願攝受眾生,接引眾生離苦得樂,所以稱他的名號,聽聞佛的名號都能得安穩、得清涼,聞名得福。

 

所以當你在煩惱的時候,你念阿彌陀佛,你自然心能安定、能安穩,除了自己專心專注以外,還有就是佛力加持。

 

佛力加持,這是你現世得到的離煩惱、得解脫、得清涼,遠離種種痛苦,還能消宿世的惡業,

 

乃至你臨命終時發願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也會接引你往生,那你一往生,不在三界六道輪回當中受苦受難。

 

你稱這句「阿彌陀佛」佛號,「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你稱佛名,就是「無量覺」。

什麼是「無量覺」呢?

 

我們的自性(本性)是無量覺。

 

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他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懂佛法道理後,透過念這句佛號,發心把自己的業障習氣消除,發願求生西方極樂,終究達到圓滿菩提。


節錄自 悟顯法師講座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悟顯法師 宣講 第三十五願:一生補處願 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悟顯法師 宣講


(願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五、三十六願)


(講解)

這是第三十五跟第三十六兩願,分別是「一生補處願」跟「教化隨意願」。願文一開始,法藏比丘一樣地發普遍之願:我作佛的時候,所有一切眾生只要往生淨土,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說「所有眾生」,就是他不管你是根器利的或是根器鈍的,利鈍全收,所謂三根普被。那總收之後,都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也就是說下根的人會轉成上根,上根的人會證果,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現在學淨土法門的人,始終認為自己是下根才學淨土。實際上,下根的人習氣非常重,按照佛門來看,基本上你們都是中根之人,下根人是旋信旋不信,有時候信,有時候又不信,甚至還會造一點惡業,有時候還會不小心毀謗佛法,這種就是下根。那你們雖然能夠相信,但是對於義趣不是很了解,修行有時勇猛有時懈怠,這是中根。上根利智之人,那當然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種根器非常地好,是上根人。基本上,大多數學佛人都是中根人。所以佛講經是為中根人說的,普遍地接引中根。有的下根人甚至不信,但是只要透過熏習,《法華經》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所謂稱佛名號,他這「已成」不是真正馬上成佛,而是說已入佛教的修行道路;所以很多人誤以為《法華經》講的,「皆已成佛」是稱個佛名他馬上頓時就成佛;當然,這種ㄧ稱名成佛道的,利根之人可以。那對一般下根之人,所謂「皆已成佛道」則是已入修行成佛的這條道路,並沒有馬上成,是能夠給成佛這件事情種一個遠因、種個善根。所以我常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一念轉過來可以頓成,如果這一念沒轉,那是沒有辦法的。所謂這「一念」不是有前、有後,墮在「數」當中的這一念、墮在生滅中這一念,不是的,而是當你迴光返照,你的妄情脫落與心性相應時的這一念。不是你念頭生、念頭滅,墮於能所、斷常、一異、去來當中的念頭,這個都是妄念,不是正念,也不是一念、二念、三念到十念、百念、千念,都不是,這都墮於情有,是情有之念,也就是「有情」之念,為什麼把它倒過來講,因為「情有」講得更貼切。是你有「情」才有的,才有一、二、三、四、五、有前、有後、有來、有去,所以「成佛」所說的「最後一念」,不是以凡情聖解測度。你真正轉過來了,那就真的是初步到即是步步到,不然就會變成「撥無因果」。可是如果你有學過經教,你會覺得:不是說「即因即果」嗎?很多學淨宗的人講:一稱佛名就成佛。雖說「念佛成佛」,但是不離次第,所以為什麼要通「橫、豎」之義。「橫」則頓超,「豎」則次第,「橫豎皆通」那就是行布跟圓融不相妨礙。學淨土的學人很會講,常講「即因即果」。既然「即因即果」,那就不能沒有因果,因為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宛然,次第宛然,但是不離圓融,圓融不離次第,所以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二乘迴向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都能平等成就。因此你學佛,不要認為自己是下根,認為自己根器永遠不會轉變,那你佛也不用學了,為什麼?你這叫「定見未除」。這就是定見,就像外道一樣,認定這個東西永遠不會轉,在佛陀時代,印度有些外道認為人死以後還是做人,畜生死以後還是做畜生,他是哪一道他以後就還是什麼道,這是外道見。如果你認為下根的永遠是下根,他不會轉,那你是學佛法學佛成了外道。所以根器是會由下根轉成中根,再轉成上根,用現在的話講叫「會進步」。你去反省,你從初學佛一直到現在,總是有進步,這就是根器在轉變;從「執著事相」到能夠「會通理性」,再到「即理即事」,之後到「事事無礙」。一般初學,就是所謂學「有相教」的,「有相教」就是小乘,「無相教」就是大乘,也就是密宗,真正上乘的密宗是無相的。密宗裡面講的「顯宗」就是指小乘,還不是南傳的那個小乘,而是指在事相上做功夫,未達心體、未達理性的。所以,同樣是講小乘,一個詞在每一處代表的意思是有所不同的。你從事相上慢慢會進步,就像優波離尊者,「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所以你的根器是會轉變的,只要真學佛,你根器是會轉變的,剛開始你看經典看不懂,透過念佛、透過修行你業障消了,根器就轉變。天台宗講「信行人」跟「法行人」。我拿學淨土的來說,一般剛接觸淨土法門的,都是信行人,就是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話不會錯,但是對於實相之理他不懂;就是老實念佛,念茲在茲,這叫「信行人」。但是過一段時間後他會轉,轉成法行人,就是他想了解佛教的義趣、道理。那他了解法以後,他就想依法而行,所以法中有信,信中有法,依法而行,所以更能信;更能信,所以更能解理,就叫「解行並進」。所以「信不離法,法不離信」。但是就根器上分,可以分為這兩種─「信行人」跟「法行人」,但他是會轉變的。

 

所以學淨土的人就要知道,從這邊經文所講的「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你就可以看得出來,不是你的根器永遠是下根。因為我遇過很多人,常常都說自己愚癡,說自己是下根。這種人他越講就越下根,到後來就變下劣,越轉就越劣。他不能做到「信願行」,信願行的「信」第一個是「信自」,再來才是「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六信,你做到了,你都能理解了,那才有信。在這上面你有信根,再來才發願,願生淨土。所以你「信自」,相信自己本來成佛,相信一切眾生,包括自己,都有佛性,這是修淨土的第一步,這是基礎。信願行是資糧,大家都知道信願行這三個是最重要的,但是重點當中的重點,關鍵當中的關鍵,就是你要相信「自心是佛」。那你要怎麼相信呢?對於經教你要了解、對於佛講的話你要能信,你由這一點來打基礎。自心是佛,為什麼是佛?你一定很懷疑:「我就是有煩惱、習氣才來學佛的,我怎麼會是佛?」我講的是有「佛性」。有「智德」跟「斷德」,你沒有佛的斷德,但般若智大家都有,佛性大家都有,所以你要透過修行,「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要能斷除煩惱,佛性才會圓滿顯露。就像《大乘起信論》講的:「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摩尼珠就是摩尼寶,是比喻作我們的心性。如果只知道心性本自清淨,但是它有礦穢之垢,也就是煩惱習氣,如果不加以種種磨治,不修行終不得淨。你就像在礦的真金,如果不經過冶煉一番,終究是不會顯現出真金,必然是帶有雜質的。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只知道我本來清淨、本來是佛,而不修行,不願意修證,那就會變成「狂禪」;如果你只知道修行,不了解本性是佛,那你每天所做的持戒、每天念佛、拜懺……叫「無益苦行」。我說的「持戒」是持大乘戒,你若不了達心性,總是外道法。你想要成佛需是要見性才行,所以這兩個不可偏廢。你偏哪一邊都不行,如果偏空,那你就起狂慧;偏有,你就起執著之心,生起滯著之心。所以永明延壽大師的《唯心訣》你們要去看,裡面講一百二十種邪見,就是針對我們現在人修學的問題。有些人以為把這個身體練好了,不怕風、不怕雨,就算不執著,他就能成道了,那你跟那些猛獸又有什麼兩樣?你看那些猛獸,颳風下雨,牠都在外面淋雨也不生病。喜歡練氣功的人,容易起身見。佛門不講求練氣功,你不練就已經起身見了,練了,那身見就更重,你就脫不了。所以種種的問題、種種的禪病,都在這本《唯心訣》裡面跟我們講出來。真正想學佛、想成道的,你可以去看,我們精舍也有印,內容非常地短,用詞非常地好。永明延壽禪師是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是阿彌陀佛再來,所以你看他教你的,就等於是阿彌陀佛親自教你,你不用等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學,現在就學。當然,你到極樂世界去見了佛,那更親切了,因為教你的人你看到了,所以大家可以去看這本《唯心訣》。

 

因為太多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是下根,認為自己沒有善根,而甘願墮落。你都已經來佛門了,怎麼還說自己沒有善根?你已經遇到淨土法門了,你還沒有善根?或有些人覺得:我學佛就要學鍋漏匠,學一些不認識字的人在那裡念佛。你要知道,他不是不願意學經教,他不是不願意了解佛經的道理,他是沒那個因緣,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講:有因緣識得字的同修,就要了解經教,要深入經藏,你的知見才不會錯誤。如果沒有緣,你不認識字,你沒讀過書,那你就老實念佛;如果有人跟你講這些道理,那你也要聽,隨緣來學習。學佛不是要你學愚、學笨,學佛是要打開般若智慧,越學根器越好,越學智慧越大、能力越大。這「能力」是你出離煩惱的能力,不是你世間的才藝、才能,不是怎麼賺錢、怎麼精算,不是那個。你越學佛你的心量越大,可以接受的變化越多,遇到境界你能夠不著相,這才是學佛。不是學到後來,一臉愚癡樣,學到後來變「依人不依法」。常常有同修講:反正師父說怎麼修就怎麼修。我跟他講:我所說的完全依照經典,你學佛修行要依經典,而不是依人。這就是眾生的一個通病,常常學著學著就變依人不依法。學淨土的很多居士,都說:「我跟師父笨笨地學。」我不是要教你笨,你笨笨的,你是學不到東西的,「笨」就是愚癡、就是沒有智慧。念佛就是要把你的愚癡給念掉,要把你著相給念掉,所以才能夠「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究竟」就是講「最後」一定會成佛,學佛是為了要學成佛的。還有,你不要搞錯了,認為:我往生淨土就等於成佛。它這一段講的意思就是:你到極樂世界還沒有成佛,所以才有「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如果去了已經成了,那他會告訴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直接成佛。所以到這裡我們看到了,就要知道,要把從前的認知轉過來。我講經絕對依經典講,不會依自己的意思、不會用自己的知見,我們要完全依照四依法、完全依照經典;你們也這麼學,那才會有成就。所以很多同修你要清楚,學佛不是叫你學鍋漏匠。蕅益大師他學佛,他說:

 

我要識自本心、我要見自本性。這是蕅益大師。念佛也是為了見性,念佛不是為了學鍋漏匠、不是為了學具行法師,具行法師他不認識字。學佛須是見性,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得好:「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這就是佛教的旨意,每一個宗派都絕對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淨土宗也一樣。如果你違背了這個原則,那就是外道法,就是邪知邪見,就是離經而談、離經而說,就與經教相違背。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什麼叫「法布施」?要講說大乘佛法才稱為法布施,其他的都是外道法。所以為什麼我們印經只印大乘、只印了義經典,那些不了義的我們不做,因為這才叫法布施。所以龍樹菩薩為我們指出來,什麼叫法布施?大乘法才是真正的法布施,修行大乘才是真正的行人,不是外道,所以淨土宗就是大乘,淨土宗它不立次第,老實念佛必得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絕對會成佛。這「一生補處」,大家都知道是等覺菩薩,是補佛位,就像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下一尊佛是彌勒佛,彌勒菩薩他就是補處菩薩;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滅度,觀世音菩薩就接著成佛,觀世音菩薩示現做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那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滅度以後,大勢至菩薩接著成佛,不過這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了,這就叫補處佛。他的煩惱、無明只剩一品沒斷,甚至有的補處菩薩,他是有能力斷,可是他不斷。那有能力斷,卻不斷的,我們一般也稱為如來,其實佛都是留惑度生。講一生補處就是他有能力斷,卻不斷,他示現做佛、示現做菩薩,等到這尊佛滅度,他再示現斷惑。雖然示現斷,但不是真斷。因為真的全斷了,就「無佛無眾生」,也沒有所謂度生之事了,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像地藏菩薩他就是留惑度生,示現做等覺菩薩的樣子,他就算一生補處。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絕對成佛,而且究竟圓滿,這個道理大家要知道。那你就能夠清楚,你學淨土,你的根器會轉變。你看這個虛雲老和尚的徒弟具行法師,虛雲老和尚教他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本來業障很重,念到自己能出三昧真火,坐化往生,這就是他的根器從差的轉成好的。在《淨土聖賢錄》裡面,很多高僧、高士本來都是生死凡夫,他們就是從根器差的轉過來的,所以不是永遠都是根器差的。你們為什麼認為自己根器差,因為還不想改,還不想做,所以說:「我根器差。」根器差,師父你總不能要求我了吧,不然就是常常懺悔,說「弟子習氣重、業障重」,其實目的是希望人家不要講他的問題,這是在遮掩,在佛門裡面就叫「覆藏」,把自己的過失給蓋覆起來、藏起來,不能發露;很多人發露,就是拿著一篇懺文唸:「弟子某甲」,有人直接唸某甲,而不是稱法名。「懺悔過去生、這一生所作的五逆十惡,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其實他唸了之後也沒任何感覺,出去後還是一樣,有過失仍舊趕快遮掩起來、趕快蓋覆起來,所以他那不叫發露。發露是發現你的問題,找到你的問題了,問題煩惱曝露出來,趕快除斷它,這叫「發露」。不是只有跪在佛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懺悔完了之後就以為罪乾淨了,出去習氣又來了,那個發露是假的,不是真正發露。但你也不能說那是假的發露,以後就不發,那豈不是要明目張膽地造業了?所以還是要發,但是要知道這當中的意義,以及修行要怎麼修。聽經不要亂聽一通,講經的沒講好,聽經的也沒聽對,大家就盲修瞎練,不要說見性,修到後來沒有往生淨土,連淨土也去不了,還要怪人,說是法師沒講清楚。我都已經跟你說清楚、說明白了,所以你不能聽說發露應該要怎麼做才對,你做得不正確、不圓滿,你就不跪也不拜了。你不跪不拜,是你懶得跪、懶得拜,不是發露沒有效,就是要藉由這發露懺悔,讓你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要時時覺察自己的煩惱習氣,當煩惱習氣爆發、顯露的時候,你要能夠立馬懺除,這才是發露懺悔的意思。不是找理由、找藉口來掩飾,那就不叫發露,而是叫覆藏。所以你們拜八十八佛、唸八十八佛懺文:「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邊地下賤。及蔑戾車。」這「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意思是:有藏起來跟沒藏起來,沒藏起來多半是藏不住,紙包不住火;覆藏的呢,是你蓋覆得住的,你可以一手遮天,其實遮的是自己的本性,障的是自己的道,所以這一生沒有辦法成就。

 

這是講往生淨土究竟一生補處。

  

下面講「除其本願。為眾生故。」這就是我說的「留惑度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來幫助眾生,一定要到成「等覺菩薩」嗎?實際上不用,只要你有往生就可以了,只要能力夠、願力夠就可以,有這個願,你又往生到了淨土,承佛的威神加持,你就能夠「教化隨意」,這「隨意」不是隨自己的意思亂講,而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可以做的,你也可以做,他做得到你也做得到,莫說三十二應,你要三百二十應、三千兩百應、三萬兩千應,都可以。觀世音菩薩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你也可以做得到。二目、四目、三目、九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他可以做得到,你也做得到,這是《楞嚴經》裡面講的,這就「教化隨意」。隨眾生意,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山河大地國土身,要你變座山、變做河都沒有問題,因為「教化隨意」。教化眾生令他能夠成佛,而不是變世間人。所以你要知道:有時候你們想接眾,接一接自己被接走了,自己還不曉得,想說我「同事」、我「攝生」、「利生」,結果一同事就變同化,你被凡夫給同化掉了,很多出家人、修行人就是如此,發好心說要度眾生,越度自己越回去了,度到後來呢?自己世間意、世間習氣都來了,那就不對了。就開始搞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他統統有,還覺得這叫入紅塵度眾生,我看他是入地獄啊。自己沒半點功夫還說要入紅塵,有的人弘法說要入紅塵,結果有的人他經典不講,他說:他要看新聞、看報紙、看電視,他說這些都是講經的教材,自古我們祖師大德都沒有電視新聞報紙,也沒有網路,不也是著書百卷,流傳千古?龍樹菩薩人稱千部論師,天親菩薩、無著菩薩都是千部論師,他們也沒看報紙、沒看電視。所以其實是他自己愛看,心閒不下來,就說這裡面也講因果,就用「因果」來掩飾過去,相信你們也都是如此,藉口說當中都有講因果、講報應,那很快你的因果報應就會出現,因為你總是在為自己找藉口,這就是在為自己找麻煩,所以眾生的業障是「自業所召」,都是自己造作的事情感召來的果報,這就是眾生。一切都是自己的妄心、妄識所變現出來的境界。

 


這裡講的「教化隨意」,不用你到一生補處,只要你往生淨土,你就可以。下面經文講:「除其本願。為眾生故。」有一些大菩薩,他很樂意為眾生服務,幫助眾生脫離三界六道輪迴,他「被弘誓鎧」,弘誓就如同鎧甲一樣,就像我前面講的「金剛那羅延」,「鎧甲」就像戰車的裝甲,它不怕砲彈、不怕地雷的轟炸,無懼砲彈跟地雷,這就像弘誓鎧。以前將士有穿鎧甲,他不怕刀槍,現在要說不怕砲彈。「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那為什麼要「被弘誓鎧」?問你有沒有這一身鎧甲?你要是沒有這一身,你到紅塵裡面去教化眾生,你只能當炮灰,你教化不了眾生,所以為什麼這裡要說「被弘誓鎧」,他穿著弘誓的鎧甲,他有願力有能力教化眾生,而不被眾生度走。所以說接觸眾生就像冒著槍林彈雨,那你自己就要搞清楚,不要動不動這世間事一來,一有世間人要應付,你就去了,你要看你這鎧甲準備好了沒有?與世間人往來,他要攻擊你啊,他的習氣、他的眼神、他的動作舉止透露出世間的氣息,那可比生化武器還厲害。生化武器你是看不到的,無色無味,但是帶有劇毒;他們世間人的世間習氣透出來的也是這樣子,你自問你的防毒面具帶了沒有?如果你眼見色被色轉、耳聞聲被聲轉、身感觸被觸轉,「心受法領納」,心去領納境界,受了感動、受了影響,你起心動念了,這都是被轉,你不能轉物啊!所以為什麼這裡講「被弘誓鎧」,表示你接觸這些世間法就像上戰場一樣,槍林彈雨,一個不留神,馬上就沒命,所以菩薩才說「被弘誓鎧」。因此你們不要自以為是,又加上自作聰明,在佛門、在道場辦這些世間的活動、搞這些世間事,那你是在斷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也斷眾生的法身慧命。

  

這裡說「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你被弘誓鎧是要幫助眾生,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讓他們發起信佛的心,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要讓眾生能深信大乘、深信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深信以後就要「行」,所以要修菩提行、行普賢道。要讓眾生也能修覺悟之行,行的是普賢之道。「普賢之道」是一乘,是頓超之法,普賢十願從「禮敬諸佛」一直到「普皆迴向」,念念無盡!所以你看普賢的行願是「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它是帶有「法界觀門」在裡面,而不是叫你看到眾生就給他行個禮、合個掌、點個頭,就叫「普賢行」、就叫「禮敬諸佛」。所謂「諸佛」者即眾生本來面目也,所謂「真實禮敬」就是與道相應;「稱讚如來」就是所說之法唯談心性,這才叫「稱讚如來」;將此法流布一切,叫「廣修供養」;依此法而滅罪生恥,叫「懺悔業障」。所以種種的行願都是與心性相應,不光自身如此,在一切眾生身中、非眾生身中,「非眾生」就是所謂的「無情」,也是如此。如是重重無盡,這叫做「無盡行願」。心性沒有生、沒有滅,所以不可盡,故名「無盡的行願」,這才稱性,這才是真正的「普賢行」。現在真正能依「普賢行」的實在太少了,因為幾乎講的都是事相上的。你要懂「普賢行」,那你要修「華嚴法界觀門」,從「真空觀」、「理事觀」到「周遍含容觀」,你都了解了,你才能夠修「普賢行」。實際上了解「法界觀門」就是修「普賢行」,絕對不是只有在事相上禮拜、合掌、恭敬,這不是。必須契入心性、能觀心性,這才是「普賢行」,所以說之為「無盡復無盡」,這才是西方極樂世界大菩薩的境界,他教化眾生,無論他做什麼,就是要讓眾生明心見性、契入實相而已,絕不是講世間法。祖師大德也沒有搞世間法接眾,你看哪一位祖師開書法班教學?自己丟都來不及,哪還教你書法?我們中國的祖師都是大文豪,博古通今,他知道這些都是知見,都是障道因緣,自己放下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還教你?所謂「之乎者也誤時光」,這就是教你要出離,佛法就是講這個。

   

佛法有別於其他的宗教。世間人見面,我信佛教、你信基督教,大家為了氣氛融洽,好言好色,就講「都一樣」,結果呢?客套話說一說,還當真了,出家人到其他宗教道場去,身披著袈裟,講外道經典,這是犯菩薩戒,因為講外道經典必然謗三寶,這是犯「菩薩波羅夷罪」,正犯菩薩戒!出家人講外道經典就是毀謗三寶。那如果你們遇到其他宗教人士,恭敬就好,不必起爭端。現在是多元社會,所謂「多元社會」就表示我不一定要跟你一樣。佛教不用非得濫同於其他宗教,況且這也不叫圓融,這叫「以行布法來壞圓融法」。佛教就是佛教,大乘就是大乘,你不要自以為是地想說佛教要同基督教、也要同天主教、也要同道教,好像你講都同、都一樣,你自己就最圓融、最自在,其實你那叫「自以為是」,那不是真正圓融,也不能真正教化眾生。為什麼?你自己把佛教給破壞了,也同時破壞別的宗教,因為別的宗教他不是這麼說的,就像佛教講慈悲,雖然做慈善、幫助眾生,但是佛教的正行是修行,是明心見性。而其他的宗教雖也做慈善,可是你去問他們的傳教士:「難道你們宗教只是做慈善嗎?」他一定告訴你:「不是只有慈善。」所以不是你以為的那樣。你說:我們大家「都一樣」,那你是破壞他人的宗教。其實大家就結個緣,至於信什麼?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善根不同,無論你怎麼跟他講,他的善根就是沒有辦法接受,所以你根本不必毀壞佛法硬要來同於其他宗教。所以現在末法的很多出家人,他智慧不夠,跟人家交際、與人往來,馬上把自己的佛教給破壞,還說這叫圓融、叫度眾生,其實人家根本不相信你那一套說法,你只是去捐點錢,人家給你點點頭;做好事嘛,大家都讚歎。反正你來信我的宗教很好,你退轉了,那你要叫人家不要信他的宗教來學你的佛,人家是不會同意的,所以你沒有智慧,不能教化隨意。佛陀他有智慧,他能攝受六師外道,像舍利弗、目犍連、三迦葉波兄弟,這些都是印度當時候極富盛名的外道,佛力可以攝受他們,佛可沒有說我的佛教跟你一樣。印度那個時候宗教很發達,外道有九十六種以上,現在才只有幾種,佛都能攝受,攝使令歸佛,不是像你把自己的佛教破壞掉,戒律也不要了,出家人還請人家吃葷的,他還以為他自己很聰明,以為自己是華嚴菩薩,那是不對的。所以你反而破壞了佛法,又毀了別人的宗教。這是末法的眾生,還是末法出家人,在家人也都要注意,不必強同於其他宗教,你尊重他的儀式、尊重他的作法可以,但當他要叫你違背戒律的時候,你要告訴他,我是佛教徒,很不好意思,我不能毀損佛陀的戒律。如同「草繫比丘」,「草繫比丘」就是講一群比丘被草綁著,困住了,國王經過覺得很奇怪,你們各個都身強體壯,怎麼這草可以把你綁住?比丘說:佛陀制戒不可以損害這些草,所以人家拿草把他們綁起來,他們就坐在那裡不動。你要向他們學習,你不能破壞佛的戒律、違背佛的教誡,你這樣度不了眾生,佛教還會被你給毀掉。現在大家都可以接受素食,你吃素,就直接跟大家講「我是吃素的」,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尊重你吃素,每一個人都會尊重你是佛教徒。而不是人情、隨緣,你那不叫隨緣,你隨了那個緣,你要造多少業?有多少眾生要因你自認為的隨緣、圓融而被殺、受害?如果你是一個出家人,你帶頭破戒,帶頭毀犯佛制,因你年高,那你這罪業就越重,因為你的影響力大。所以為什麼說你教化眾生要有相當的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要做那種事情。你老實守戒、老實依照佛陀的教誡,人家也許會嘲笑你,要笑就給他笑,消你的業,身為修行人怎麼會怕人家笑、怕人家罵?那都是「我相」太重,應該趁此趕快消除你的業障,消除你的我執我相。你不要誤以為「我堅持要吃素也是一種我見」,我來破自己的我見。錯了,你這個叫邪知邪見,不是破我見。因為你雖然沒有吃素的這個見解,可是你起了邪見,你的「我見」仍舊沒有破,而且你還起了諸多見解。為什麼?你為了保護這個「我」,希望人家可以跟我好好相處,期待人家可以跟我有好的緣,這都是「我」啊。所以要知道修行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要能夠「以法除病」,不能「因藥得病」。你因藥得病,那你是被眾生轉,你不是轉眾生。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他能度舍利弗、度目犍連,能夠降伏外道,能夠破那些外道的邪見,所以三迦葉波帶領一千個弟子,隨佛出家。舍利弗、目犍連各帶二百五十名弟子,隨佛出家,再加上原來的鹿野苑五比丘,就總共一千兩百五十五人。釋迦牟尼佛可沒有說我佛教跟你的相同,佛反而告訴他們,你那叫無益的苦行,無益的苦行不能成道,而且還告訴他們什麼是「道」。並沒有把自己的佛教給破壞掉。你說你教化隨意,你要教化他,你就去信他的教,那你就造業了。所以為什麼菩薩戒規定你不可以看外道典籍,不可以心落二乘,不可以起一念「二乘外道之見」,外道這些見解,統統都是犯戒。那你說菩薩不是要度眾生嗎?所以,正是因為要度眾生,就更不能起邪見、起外道見、起世俗見,所以才叫「被弘誓鎧」。你能堅持自己的願力,還有堅持自己的戒行,堅持佛陀的教誨,叫「弘誓鎧」,不受境界所動。所以當你遇到跟你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你告訴他:「我學佛,我吃素,這些事情我不能做,我不能碰。」我相信其他的宗教會尊重你。你跟他們往來,你不要故意把佛教講得跟他們一樣。因為根本不一樣、不相同,你不用刻意把佛教給摧毀,你也不要自以為是地把人家宗教給摧毀。像現在有人搞那儒釋道,那你說他是「儒」嗎?他也不是儒,因為他又要學道教;道教講無為自然,儒家講倫理,道教從來鄙視儒家,覺得這倫理道德違背自然、違背天命,而儒家從來不喜歡道家,所以互相排斥。明明三個都不一樣的,儒、道只在人天,佛法是出世間,所以為什麼說:「如來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本來這三個都不一樣,你非要把它弄成一樣,那你是把三個互相破壞,既然要一樣,那就得相同啊,儒要同於道,道要同於儒,佛要同於儒、道,道要同於儒、佛,若真如此,那也就全部都破壞掉了。表面上好像提倡了儒釋道,實際上,嚴重破壞了中華文化。所以你要讓他們能互相尊重,尊重他的儀式、尊重他的教義,能信佛的,度來信佛,不能信的,各有因緣,結個好緣,這才叫真正的幫助眾生。就像元曉大師,他看到螞蟻,他為牠們講經說法,他的和尚罵他,說:「你講這個,牠哪聽得懂?拿東西來餵牠吃,這就是講經,這就是說法。」所以要會應機。你總不能要度螞蟻你變螞蟻,你要度狗,你學狗搖尾巴、學狗叫,你也沒這個能力。你縱然人裝做狗,你也聽不懂狗在講什麼。你想要度其他的宗教,那你的智慧還不夠。很多人在這上面沒有轉過來。

  

我再將前面的略提一下。

  

法藏比丘發願,他說:我作佛時,所有的一切眾生凡是往生西方淨土的,一定一生圓滿成佛。這一願就可以證明淨土宗非常地殊勝,只要往生淨土就一定「一生成佛」。但是,不是到了淨土你就等於成佛,到那裡還要熏習、還要修行,要學大乘佛法。你現在如果是二乘心、如果是人天的心,那不能往生。所以我們講座裡面常常講到:如果你認為還要「保人身」,這都是世間心、人天二乘之心。西方淨土純是大乘菩薩,都是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願意成就無上菩提的,這樣的人他才能往生。一旦往生以後,因為有法藏比丘在因地發的這一願「一生補處願」,所以他能夠在西方極樂世界熏習佛法,最後成就「無上佛道」。而且極樂世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往生,所謂「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人會遺漏,除非你世間心重,你放不下,有世間事罣礙著,不然都可以往生淨土。這一願是「一生補處願」。

  

下面:「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是法藏比丘因地的時候發願:願意「被弘誓鎧」,先幫助眾生。那即使不願意立刻成佛,他也可以乘著本願來化度眾生,這就是大乘圓教的殊勝。你如果是小乘教的,斷掉見思煩惱,就一定會證阿羅漢;但是大乘圓頓教的菩薩能夠「留惑度生」,這是大菩薩的境界。即使是像「文殊、普賢」他有能力把煩惱給伏住,也可以說是斷掉了,他可以選擇不斷;他雖有能力「斷」但是他「不斷」,他選擇「留惑度生」,所以這是大菩薩的境界,也是大乘佛法跟小乘不一樣的地方。你看《無量壽經》就知道它是大乘,而且是圓頓之法。你看後面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就知道它「圓」,念佛它是「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在這一本《無量壽經》裡面你都看得到,都能體會得到。所以一般的通教菩薩,他有修有證,想要「不證」他都不行;但是「大乘的」他可以留惑,可以遊戲神通。所以像《華嚴經》上的都是大菩薩再來,是所謂「繼位諸天」。我是講《華嚴經》上的這些天眾、龍眾、鬼神眾,都是大菩薩去示現的,不是你們現在外面看到會附身的這些;你不要看到《華嚴經》,就以為鬼神都是佛菩薩示現的,這是你自己斷章取義,是你聽錯了。《華嚴經》上的是,你現在看到的那些就不是了,這是我們可以肯定的,你問他《華嚴經》的教義,他是絕對不懂;如果是的話,他一定能跟你講《華嚴》,但是這些鬼神只會告訴你幾天後的事,或你幾天前的事、講一些俗事,「一乘了義」他完全不懂,所以可想而知。你不能認為這些鬼神是佛菩薩示現的,那是你自己錯解了、你搞錯了,那是迷惑顛倒的人說的,是你一廂情願。

 

這裡講他發心「被弘誓鎧」,有願、有力,如同鎧甲能化眾生,也就是說你沒有功夫,眾生對你的傷害非常的大,你沒有辦法抵擋他對你的汙染,他會傷害你,因為你裡面的「貪、瞋、癡」還沒有斷,你的煩惱沒有伏住,你的我執、我見沒有除斷,所以你遇到這些眾生,不但沒有辦法度他,而且還會被他度走。所以為什麼菩薩要「被弘誓鎧」?這表示以「弘誓」作為鎧甲,還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才能夠教化一切有情。菩薩化導眾生,目的是要讓他學大乘,是要讓他學習一佛乘,令其「皆發信心」,使眾生皆能對於大乘深信,能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要修菩提行、修菩薩行,行普賢道,你就知道:菩薩要眾生修菩提行,要行覺悟的行,行為要覺悟不能迷惑。

 

財、色、名、食、睡,這些都是迷惑的行為,貪、瞋、癡、慢、疑都是迷惑的心念,不是菩提行。這是我講經常常講到的,現在有些道場,還有很多地方講得很好聽,說要引導眾生讓他來學佛,可是他在道場流通一些世間法、一些世間善書,他自以為他這樣是在接眾;不教小朋友讀佛經,反教他讀俗典,世俗典籍,他還以為他這樣做這些小孩能學佛。實際上他不懂因果,你希望小孩學佛、你希望家親眷屬學佛,你要給他們看佛經;道場希望居士學佛、希望佛法興盛,你要推廣佛法,而不是推廣世間法。這些人無知,他以為他的手段叫善巧,只是手段不同、方法不同,其實不是,他是連方向都搞錯了,不是只有手段不同而已,連方向都走錯邊。你看釋迦牟尼佛一輩子講經說法,有沒有給你講這些世間話?有沒有給你講這些世間法?教你去學外道?沒有啊!佛甚至規定他的弟子,受了三皈以後,不皈依外道徒眾、外道邪師、外道典籍。你們受過三皈的都清楚,每一個佛弟子都受過三皈,你來佛門你是來學作佛的,你不是要學做一個世間人。所以菩薩教化眾生,是要讓眾生成無上道、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不是讓眾生繼續當一個世間人。

 

經文講「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雖然在他方世界,自身永離惡趣,亦能令眾生永離惡趣,自他二利,讓眾生識得自心清淨境界,了知自性本自清淨,這是菩薩的教化。不是搞世間法,在道場教電腦、教按摩、教插花的,還有教拍照的,這些統統都是世間法,學這些是沒有辦法出離三界的,還有在辦佛化婚禮的,我甚至聽過有些在家人的道場還幫忙相親的,說要成立佛化家庭,這些修的都不是菩薩道,那種地方可以說是道場,但是是三惡道。你供養那種地方你會下三惡道,去那種地方你會下三惡道,而不是菩薩道、不是菩提道。佛門就是要你覺悟,覺悟自心本來清淨,你的行為是離開五欲六塵、離開貪瞋癡慢,這都還只是世間而已,你還要離開見思煩惱,不認這個色身是我、不認這個世界為實有,要不起一念分別,乃至知道自心本自清淨,無明本空,六塵非有,就是《楞伽經》講的「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復本心源,究竟清淨,這是佛教所要教的,也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十方去化現、去教化眾生,他所要教的東西。所以說修菩提行,行菩賢道,雖生他方世界,能令眾生永離惡趣,自身也永離惡趣。不會說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再來這裡度眾生,你就墮落,你要清楚,往生淨土再來幫助眾生,是不會墮落的,也不會給你講這些世間法。你看以前祖師大德他從小就有善根,人家在玩世間的遊戲,扮家家酒在玩結婚的遊戲,他在幹嘛?他在作佛事、他在讀經、他在學講經;他跟人家玩遊戲,他說「我來講經,你們當聽眾」,他學出家人講經。很多啊,中峰國師就是其中一位,他學做法師學出家人,從小就是如此;有的祖師他從小他就扮演講經法師的樣子,長大以後到寺院他就想出家,所以他不會好樂世俗。這些都是再來人,再來這裡幫助眾生的。那你看看現在佛門有一些出家人搞佛教婚禮的、搞弟子規的這些,也是一種再來人,是再來輪迴的。他心裡放不下、世間放不下、愛欲心放不下、妄想放不下,心裡面空不了、寂滅不了,所以他就到處尋伺著,看有什麼事他可以攀緣?他心裡面的煩惱在那裡作動,業習深重。講了幾句經文、透過佛法的包裝,來遮蓋他自己內心的業習,甚至在講座當中,不說佛法,或是雖講佛法裡面摻雜世間意,這摻雜世間意就很嚴重,一般你聽不出來。像有的出家眾或是在家人,他跟你講:「學佛修行要出三界、要行菩薩道。」這話講得對,結果他話鋒一轉,就說:「菩薩道就是要先做事,在家要把家顧好、要回去要孝順父母,這就是菩薩道。」他就是摻雜世間意在解脫法中給你講這個。我是教你們分辨,他就是在佛門裡面,講一些佛教名相,你聽起來好像對,要出離、要修行,他都有講到,幾個關鍵的名相他講到了,但是實際上他教你怎麼做?教你變成一個世間人,這就是我剛才講的,在講經當中加入世間意。他還告訴你:「你學佛為什麼看不懂佛經?因為你沒有先學世間法、你沒有先把人做好。」那你們想看佛經卻看不懂的人,那就真會被他轉。所以你不能永離惡趣,反而還在惡趣;這「惡趣」不光是三惡道,「不如意處」都是惡趣。你看你在世間,你想要的東西有多少?你擔心的事情又有多少?這就是惡趣。得到了以後又怕喪失,沒有時又想要,有了還要更多,所謂「愛保貪重」,幾乎統統都是如此,有了還要,得到了還想更多,又擔心無常的到來,這些都是惡趣,你沒有辦法永離。你來佛門本來是想來求解脫的,但是現在末法,你遇不到正法,自己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所遇到的不是善知識。

 

而說法呢,我們且不要講《圓覺經》所說的「四病」,落在這「四病」當中就不是善知識,他們連得這「四病」的資格都沒有。所謂「四病」叫「作、止、任、滅。」「作」是認為佛性是造作而來的,這說名為病;「止」是認為佛性是止息妄念而來的;「任」是認為佛性本自如此,任運隨緣,他就可以契入了。這是「任」病;「滅」是認為佛性是寂滅空無一物,這是「滅」病。以上是「作、止、任、滅」四病。但是現在的出家人,連生這四種病的資格都沒有,因為他根本不看經典。我還聽過現代的學佛人,他講:佛經太難了,他不看;出家人也是。所以我剛才才說:連生這四種病的資格都沒有。因為要生這四種病是他要有看經典,他誤解了、講得不圓,無法令人了脫生死。那何況是不看,就連誤解的資格都沒有。所以你要在佛門得這四種病作、止、任、滅,你還要真正有踏入佛門。有一些人請我講《楞嚴經》,無外乎他想聽五十陰魔,實際上在現在末法,這些人根本沒有資格去遇到五十陰魔,還沒有能力碰到。都在胡說八道,用猜的、用想的。人家五十陰魔是有真正修行當中,禪觀裡面因為不識本心,錯認了境界,他遇到陰魔了,顛倒發狂。可是現在的學佛人連《楞嚴經》前面的四卷半都搞不懂,他怎麼會遇到後面的陰魔?他連遇魔的資格都沒有;縱然我能跟你講,你也聽不懂。從色陰區宇一直給你講到識陰區宇,你還是在門外。就是沒有看經典,對於心性不了解。有些人跟我講,他說:法師,這些人是著魔,我心裡笑一笑,他連著魔都還沒有資格。因為你聽他說他還要看這些世間法,你就知道他根本不學佛,不學佛怎麼可能遇到五十陰魔!所以你不要把現在這些鬼神的伎倆、境界,看得太高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境界。你想遇到會著魔的,都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著魔。有人說念佛會著魔;真正念佛才不會著魔,你不念才會著魔。所以要曉得:在末法想學經典的人不多、願意學的不多,真正學了、了解了,再去修行才有可能碰到五十陰魔的境界。你又不修,只是站在原地看一看,拿來講一講,當這話柄,那個沒有用。

 

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人,一定講大乘、講佛法、講心性,縱然說小乘法也是攝歸大乘,他不會給你搞世間法、他不會教你背棄大乘。所以後面說:「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著。不取正覺。」或是他說法或是聽法,他都是能夠隨意自在,所以叫「教化隨意願」。說法能隨眾生根器,讓眾生能夠明心見性;聽法呢,除了他自己聽,也能令聽眾破迷開悟,所以「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最後這一句「無不圓滿」,意思就是都能達到究竟圓滿。那所謂達到「究竟圓滿」,在佛門來說只有「一乘圓教」才算圓滿,其他的都不圓滿,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菩薩再來,他一定是講佛法,不會搞世間法。你看我們中國的佛教從古到今傳了幾千年,從來不用這些世間法接引眾生,因為一用世間法,佛教就會變質。你在佛門講一些健康的講座,看起來好像是在幫助眾生身體健康,講得好聽叫「身安道隆」,實際上是「貪著自身」。你請這些世間人到道場來,你辦這些世間的活動,你這道場的佛法,道風、學風一定破壞掉。從古到今祖師大德不辦這些事情,頂多做幾場超度法會,那就已經算是很開緣了。所以佛門就算不辦世間這些活動,照樣很興盛,而且是真正的興盛,我們佛門裡面幾千年來人才輩出,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搞世間法。你看近代這一百年來的佛門,衰敗成現在這種光景,沒有修行人,甚至出家人還要去追逐世間的學歷,去念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求人恭敬,而且教他的都是一些世間人,這是佛教史上,從開始傳到現在,這一百年來看到最失敗的,可以算是佛教歷史上最失敗的一百年,就是因為搞了世間法,出家人沒有想成道、沒有人想真修行,只想講講經、收收紅包、求人家恭敬你,這還是有一點良心的,還想了解佛法;還有的更沒良心,到佛門來就做做法會,也不修行,穿著袈裟還行為不檢,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都是因為在道場亂開緣,整天講接眾,隨意開緣接眾,接到後來連自己都變成眾生了,也不講修行;甚至還有人告訴你:接眾就是修行。如果接眾就是修行,那釋迦牟尼佛應該派舍利弗、目犍連,趕快去接眾,為什麼還讓他們住阿蘭若?為什麼讓他們「常隨佛學」?佛法傳到現在,已經非常地衰敗,我們作為佛弟子的都有一分責任,這分責任不光是你要去推廣正法,還有一個是你自己要修行、道場要修行,要能斷除煩惱習氣,沒辦法斷除你也要降伏,這樣佛法才會興盛。現在佛門人多不是佛法興盛,佛法興盛是祖師大德輩出、見性者滿天下,你看黃檗禪師那個時候,在黃檗禪師會下開悟者不計其數;六祖會下開悟者不計其數,都是大徹大悟之人。所以佛法在唐朝非常地興盛,它的興盛不光是人多而已,而是多人有成就。你看佛教傳到現在,道場的東單為大,這東單是什麼?做寺務的,處理道場事情的,為什麼東單變成道場主要的執事了,從前是西單為大,西單是首座,講修行的,現在都換成東單。東單就從「都監」開始算,都監、副都監、監院開始算,做的都是這些道場一些接眾的事情,搞事情辦活動。從前是西堂為上首,首座在西堂,以教務為主、以修行為主,其他的世間事情、道場的事務,都還次一等。所以從前的道場成就的人多,現在幾乎沒有,好不容易有一個能夠預知時至的,大家就趕快拿攝影機拍,好像很厲害,實際上「預知時至」沒什麼,在佛門裡面,紙衣道人能去能來,曹山禪師不許;石霜楚圓會下的泰首座,石霜楚圓禪師他會下的首座和尚,一炷香可以坐脫立亡,九峰虔禪師仍舊不許。說他於佛法大意猶未夢見在,從來未曾窺得,從來沒有見到佛法大意。所以能去能來這不是功夫,你只是預知時至而已,都還有病苦,所以你看現在佛法多衰敗,有幾個像元音老人這樣真正明心見性,坐脫立亡的。這樣看下來,確實現在禪宗最危險,而且是極度的危險。這些禪宗的子孫各個不孝;再來是律宗,律宗持律變成小乘、變成人天;淨土宗,現在的淨土宗不講大乘教義,他不教你學般若,只教你學鍋漏匠,學那不認識字的,鍋漏匠是沒有因緣認識字的;密宗,現在大部分密宗裝神弄鬼,淨土宗也有。至於三論、華嚴、天台、唯識各宗那就不必說了,文字學人而已,連文字學人都還不算,我說「文字學人」是讚歎他們,有點過譽,太讚歎他了。現在的人連文字字面意思都看不懂,所以佛法非常地衰敗,就是因為在提倡世間法,在佛門裡面搞人情,做這些世間事,辦世間的活動,才衰敗到這種程度。所以我們佛弟子就要覺悟,不能搞人情、不能去參加這些世間活動,你要安心修道,安住在道業上,這才對得起諸佛如來、對得起祖師大德,他們幾千年傳法下來,絕不可以在我們的手上毀掉;你不要變成毀壞佛法的罪人,在家人、出家人都一樣,你要想到:我要作佛教的招牌、我做學佛的樣子,讓大家知道真正學佛具大智慧,通宗通教,宗也通、教也通、律也通,統統都通。學佛要如此,不光佛法通,世間法也通,為什麼通呢?因為看得破、放得下,這就通世間法了;不是教你變成一個世間人,佛法講「通世間法」是告訴你:世間法緣起性空,對這虛妄之法不再執著。《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看到這一點,你就通達世間法,你能看得破,這樣佛教才有希望;要真正去修,經典要看祖師大德的註解,不要看現代人的註解。現代人不會註經,還有人寫白話佛經,你寫佛經寫成白話,那就等於你自己寫經。真正了解經教的人,他不敢寫白話佛經,只有那些對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他才敢這樣胡來。了解經教的人他講經,講第一遍,再講一遍,每一遍境界不同、義趣不同。說實話,因為經典它有深廣的義趣,所以你看《宗鏡錄》,同樣講「心性」,這兩個字寫了一百卷,一百卷啊;《大般若經》就講「般若」這兩個字,有六百卷;《華嚴》呢,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泗天下微塵品,都是在講心性,你要怎麼寫成白話?你講得盡嗎?你沒有得「一旋陀羅尼」,縱然得「一旋陀羅尼」也講不盡。為什麼?「九旬談妙」大家都很清楚,智者大師講一個「妙」字花了九十天,全部講稱性之理,所以叫「九旬談妙」。《法華玄義》有十卷,四卷以上的玄義在講「妙」字,一個字講了四卷,這是祖師大德的境界!這樣的祖師都還不敢說「我要來把佛經翻成白話」,現代人是什麼程度?一點功夫都沒有啊。智者大師是五品弟子位,得的是「一旋陀羅尼」,放眼看看,現在沒有人得「一旋陀羅尼」,得「一旋陀羅尼」說法用詞沒有障礙,這是真正有功夫的人。所以佛經你絕不能把它改成白話,改成白話意思就偏掉了。你想要講經,如果經文看不懂,你去拜懺,要去懺悔,懺悔你過去生、懺悔你這一生,輕視佛法、褻瀆佛法、毀謗正法,是這些業障障礙住你,你把它懺掉了,你就看得懂;你只要發現你經典看不懂你就去拜,拜佛求懺悔,你就真正能了解,或是透過念佛也行,現在叫你念佛你可能一下子沒有辦法念得住。我若佛經看不懂,我就是去念佛,把妄想念掉了,再看佛經,一念就通。心清淨,你就通達。經典是這麼看的,不是去查書、找資料,你當書蟲你都沒有辦法,即使你好不容易講對了一點點,那是「偶中」耳,書蟲吃紙不小心吃出一個字來,不是真的書蟲識字,就像鸚鵡學人家講話,不是牠真的會說話,他是學人家講,那就「如蛇鑽竹筒」。可是你透過念佛,透過拜懺、透過修行,你打坐、持咒,你心真的清淨了,你對佛法你能真正了解,而且是心通,心通則法通,你講出來的東西有攝受力,大眾聽了都能夠圓滿成就,所以說無不圓滿,都能了知經典圓滿的義趣,這才是真正會講經的、會修行的。所以我常講:你不要想你要學富樓那講經來修行。人家是了解經典能反照自心,能夠見性,不然,只是「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這僅是前人開悟的話語,沒有辦法獲得圓通。所以為什麼教大家,當你看經典時,怎麼學就是看不懂的時候,你就去念佛、去拜懺,求佛力加持你,消你的業障、消你的愚闇,就是愚癡闇鈍你才看不懂。以前的祖師他更厲害,他打你,因為你愚鈍,而他有修行、他有功夫,他知道你的問題,他拿香板修理你、打你,也許是拿香板也許是拿禪棒,他消你的業障,你就通了。但現代的人沒辦法這樣消業,所以你只能自己去拜懺,現在的道場也沒有法師敢用這香板,因為眾生業障越來越重,福越來越淺,那你只能自己幫助自己,你的和尚幫不了你,他也不太敢幫,因為真幫了你,那你就要起煩惱。現在的和尚要是跟你講多了,你回去就開始罵謗,怕你起瞋恨下三惡道,所以他就不願意教你。這個人非器,不是學佛的人,沒有辦法教,不是成道的根機。

 


想陰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二  (精彩節錄)

 


想陰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醋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醋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是解釋什麼叫「想陰」,前面半段是解釋什麼是想陰?後面是告訴我們,它是虛妄的。

佛說:「譬如有人。談說醋梅。」有人想到梅,或是講到梅,因為分泌唾液,口中就出水。想到自己站在懸崖邊,你就會足心酸澀,兩腿發軟,這就是想陰在起作用。前面講冷熱澀滑諸受,就是受陰,這裡是想陰。佛告訴阿難說:如是醋說不從梅生,這「醋說」實際上講的就是「口水」,既不從梅生,也不從口入。這口水哪裡來?「如是阿難。若梅生者。」如果這個口水是從梅而生的話,「梅合自談。」那梅它自己說就好。「何待人說。」不用人來說。因為口水還是從人身上分泌出來的,所以不能說是從梅來。而且你在談說梅的時候,也沒有梅子。「若從口入。自合口聞。」如果說這口水從口而出的話,那你不用耳朵去聽,為什麼?因為你講梅子,你是不是耳朵聽到,當耳朵聽到以後,心裡產生妄想,所以口中產生出口水。如果單有口就能出水的話,那你就不用耳朵了,一張嘴只要講「梅」那它就能出水,哪需要耳朵,「何須待耳。」「若獨耳聞。」那如果是因耳朵聞,這水為什麼不從耳朵而出?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哪一個問題呢,一般人會講:我就是嘴巴講、耳朵聽到、然後口中出水,是和合,那為什麼這裡把它分開來,因為要說明:你單有口的時候,能不能出水?不行。單有梅的時候,能不能出水?不行。單有耳的時候,能不能出水?不行。你說因緣,那就把它每個因素都拆開來,把因素拆開來然後去分析,看它能不能出水?既然各自都不能出水,為什麼合在一起它能出口水?這就是從因緣上來去破,破除我們一般認為是因緣生。所以「想蹋懸崖。與說相類。」這「想蹋懸崖」的狀況也是一樣。「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裡就是「會歸想陰」。

談說醋梅,醋梅是醃的梅子,思蹋懸崖而足心酸澀,這就是顯示想陰妄想的這個它的作用,從梅跟口,來為我們說明想陰無體,這裡講:「如是醋說」,應該說「如是口水」,這口水是怎麼來的,口水因談梅而有,若此口水從梅而生,則梅合自談,梅自己說就好,不用待人來說,則水在梅而不在口矣!就變成叫「梅水」,就不叫「口水」,梅不會產生口水。若從口出,因耳朵聽聞,嘴巴談梅而出水,則當知口聞而不用耳,如果耳聞,因談梅而出水,那這水應當從耳朵而出,不用從嘴巴。所以思蹋懸崖,「與說相類」,是一樣的意思,你去想懸崖,你足心就會酸澀,若說酸澀從懸崖來,那懸崖自己酸就好了,不用你想,這是一樣的道理。

如是推窮想陰本無所有,「想」沒有實體,全一虛妄也!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受陰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二  (精彩節錄)

 


受陰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是顯示「受陰虛妄不屬因緣、不屬自然」,如果能夠知道不屬因緣自然,當體即空,你就能直接見到佛性。

什麼是受陰?「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就像有一個人身體很健康的時候,「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就是講他沒有生病,也沒有什麼酸痛,身體非常調順,這個人無故以二手掌在虛空相互摩擦,於「虛空相摩」,手掌在虛空相摩的時候,「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就感覺有澀滑冷熱。這就是他個人的分別妄想,「受陰當知亦復如是。」這就是受陰的樣子。這裡佛就告訴阿難,他說是諸幻觸,這個冷熱澀滑的幻觸,這虛幻的覺受,不能說它從虛空而來,也不能說從手掌而出,因為手掌它是百骸調適,沒有違順的時候,也就沒有所謂的冷熱澀滑,沒有所謂舒服與不舒服的覺受,所以說「不從掌出」。如是阿難,如果說從空而來,你這冷熱澀滑從空而來,「既能觸掌」,既能觸你手掌,為什麼不接觸你的身?不應虛空它會自己選擇,所以說「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如果說從手掌而出,那你不用搓摩虛空,「搓摩虛空」就是雙手在虛空相互摩擦。「若從掌出。應非待合。」你就不用去雙手摩擦,「又掌出故。合則掌知。」你在搓摩虛空的時候,知道有冷熱澀滑,你不搓摩的時候,你應知道觸入,「離則觸入」,什麼叫「離則觸入」?就是這冷熱澀滑的觸受應該回到你身體裡面。因為是從掌而出,有出就有入,那當不搓手的時候,這個觸應該是進入到你的身體,所以說「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你可以覺察到這冷熱澀滑回到哪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必然知道有一物在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所謂「何待合知。要名為觸。」就是:你何必去搓手,才產生出這個冷熱澀滑諸相。所以總的來看「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受陰是虛妄的,不屬因緣也不屬自然。這是「會受陰本如來藏」,既了它是空寂的,則不受它的束縛,那藏性則全然顯現。

「晏安、調適」,就是本無違順諸受,二手相摩冷暖觸現,從空跟手掌來分析,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就知道觸受無體,所以受陰本無所有,全一虛妄。這就是「受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戒殺放生文圖說 ─ 田雞索命 (18)

 



田雞索命

安徽無為州剃頭理髮師梁家壽,非常嗜好田雞(又名青蛙),經常烹食,所殺不可計數。

到了中年後,有一夜,梁家壽正睡間,忽見田雞滿床、草席、被褥、衣服、袖子、遍處都是。於是起身到灶爐生火,將席、被、衣服,都放入鍋內蒸煮,煩擾整夜,不能安睡。

次日,向鄰居述說昨夜事,正談論間,忽然緊張地說:「田雞又在我身上某處了。」別人卻看不見,頃刻又告訴人說:「頭髮眉毛中,普遍都是田雞。」於是自己將鬚髮眉毛,全部剃光,精神感受仍然如此。每天又命女婿用棒敲打其身,又將衣服放入為臼中,令人搗打,整年紛擾不安,如此折磨了六年才死。

這段事蹟是民國十一年,梁家壽的鄰居張中言所述說,這是他十幾歲時,親眼所見的事實。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36 不發誓戒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所謂「十大願」就是前面十個願。不發誓與不發願的差異在於:發願是希望、願求。有願則有行,無願則無行,菩薩所發之願必與菩提相應。有誓才有堅固力,才能修菩提行,圓滿菩薩行、成佛道。以下所說「誓」多仍以「願」字引出。

這裡講的是發第一條誓。前面說過,發願以後要「持佛禁戒」。要能發誓:「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寧願將這色身,投到大火坑當中,這火坑裡不光只有火,還有「刀山」─有刀子形成的山。寧可此身入於這麼苦的地方,也「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為什麼講「三世諸佛」?因為大乘戒是通三世,不但是現在,過去世也通,未來世也通。它是諸佛共同的戒法,大乘菩薩戒因為是從「光明金剛寶戒」而出,也是諸佛的本源,佛性種子,也是眾生的本源。所以三世諸佛經律絕對要能夠持守,絕不毀犯。終不「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這是包括男眾對女眾。若你是女眾,要相反過來,理解成:與一切男人作不淨行,做這些破戒、破壞道場規矩的事情。這裡講的「男人、女人」是沒有分年紀,絕對不可以,做了,這就算是不淨行。且不要講到什麼男女淫欲這些,這當然都是不可以,乃至於在道場,你對於這些道場的小孩,你覺得他很可愛就為他隨便開緣,破壞常住規矩以及佛門戒律,或是跟你熟悉的人,有親屬關係的也不行,你都要能夠堅持佛陀的教誡,絕對不破壞佛陀的正法,所以要發這樣子的誓。不要看到文字有「女人」,就只想到男女淫欲、男女情欲,這裡講的是沒有分年紀的,包括為自己的愛欲、喜好找藉口開緣,破壞佛教的言行都不可以。像現在佛門流行的:人間佛教、拜萬姓祖先、《弟子規》、《了凡四訓》……這統統都是某些人自己的愛欲、個人的喜好,而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把個人的喜好透過佛教去包裝,為自己的世間心找了個藉口,向大眾推銷而已,這不但是盜用三寶的財物,更是與一切男子、女人做不淨行,不光自身心不淨,還教其他男子女人行不淨行搞世間法,這麼做的人,此生死後必然投入大猛火坑、大坑刀山,一定下到地獄去。

這裡是教真發心受戒的佛弟子,即使在熾然猛火大坑刀山這樣的環境也絕對不毀犯,所謂「猛火。大坑刀山」正是比喻眾生在面對世間種種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對貧困惡逆苦難的逼迫,在這種強大引誘、壓迫的環境狀態下,也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典戒律的教化,絕不破壞佛教。這是第一條誓願。

「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再次發誓:寧可以熱鐵羅網周匝纏身,也絕不以此破戒之身,接受信眾供養。像有些出家人,學祖師謙虛,在佛前退戒。他既然退戒就不是比丘了,她就不是比丘尼了,那就不可以再以此身受供了。除佛前退戒外,甚至還有的人是「背大向小」的,他本來受了大乘菩薩戒,但是自己小乘習氣實在是太重了,又跑去受南傳戒,這行為就破戒了。因為「背大向小」算是破菩薩戒,在《地持菩薩戒》裡面說:「你要是犯了背大向小戒。那是破菩薩戒。」甚至包括那些說「大乘非佛說」的,還有之前所講的那些穿著大乘衣服,做著世間事的光頭俗漢,那些人沒有道心,把佛教商業化、把佛教企業化、把佛教世俗化,那些統統都是破戒人。經云:「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檀越一切衣服。」所以那些人根本就不堪受供養,而我們自己要發誓,絕對不做這種人。

「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再次發誓:「寧可百千劫,口吞熱鐵丸、受大流猛火,也絕不破戒,也終不以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受信眾、居士所供養的百味飲食。」所謂「破戒之口」就是:「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把經律文字顛倒了、意思錯解了,句讀斷錯了。像把《龍藏》標了句讀,這些人都是破戒之口,或外道邪見也是問題百出、問題特別多,包括那些毀謗正法的人,他告訴你:學佛要先學小乘、要先學人天乘才有次第基礎,這等於是教人先墮落,才能生天,才能學佛。講這種話的人,他的就是破戒之口,所有毀謗正法的人,也都算破戒之口,造作口業最惡口的,就是「毀謗三寶」,其他世間講髒話的、帶瞋心的、辱罵的……這些也算是惡口,但是最重的一定是「毀謗三寶」,此戒告訴佛弟子:「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復作是願。」再發誓「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這是說羅網舖在地上,而羅網上都是火。熱鐵地是:地由燒紅的鐵做的地板。佛教誡弟子,寧可以此身躺臥在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也「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人家要供養你床座、臥具,如果你是破戒的人,你絕對不能受供。所以要知道,破戒的人不可受供養,要懺悔清淨以後才可受。這也是提醒佛弟子:寧可臥於此恐怖猛火羅網、熱鐵地上也絕不破戒,所謂「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這是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裡講的,鐵輪在你頭頂上,令你恐懼或折磨你,你也絕對不退心,就是說無論如何惡劣的考驗,也絕對不毀壞諸佛的戒律。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這是發誓堅持禁戒,縱然身受三百鉾,「鉾」就是矛的意思,音不同但是所說的兵器是一樣的,寧可承受三百支矛刺在你心上、刺在你身上,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一般人看到的意思:只想到破戒者不能受這些供養。但是此是其中之一,你不能只看墮落面,你是要增上,不要以為你都不吃不喝,就能懺罪,就不造業。它真正的意思是說 :寧可讓三百支矛刺在心上、刺在身上,經一劫、二劫這樣苦也絕不破戒。如前面講的「如草繫比丘」,二乘人成佛無望,尚且這麼樣堅持禁戒,「如戴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所以大乘的菩薩更應當發誓、發願能夠堅持佛戒。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再次發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鑊」就是鍋子。寧可此身在大熱鐵鍋子裡面煮,也絕不破戒。也絕不以此破戒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種種名聞利養。這些誓願都還有其他的意思,人家拿種種物質、名利來誘惑你,比如:拿好的衣服、飲食來供養你、送好的房子誘惑你,嘴上說護持,實際是希望你退轉、破戒,你要堅持,絕對不破戒,你寧可身入大鐵鑊、身臥鐵床,以三百鉾刺身也絕對不破戒,其中有好幾重的意思在裡面。

「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再發願,寧可讓鐵鎚打碎自己身體從頭到腳碎如微塵,也不以破戒身受信眾、居士們的恭敬禮拜。

出家人,你不要以為,人家恭敬頂禮你,他是在拜你,不是的,你絕對不要起心動念,因為他不是在拜你,是因為你出家,穿了僧服,是佛陀的形象,他是在拜佛陀的形象。

你要是把這身衣服換下來,你什麼都不是。甚至外道、其他宗教的,一些不學佛的、他看你根本就什麼都不是。佛教徒會拜你,是因為佛陀的形象,是因為你穿的是袈裟,是因為你持戒律,你是正知正見的象徵,所以你更要正知正見,絕對不起邪見、不破壞佛教、不作邪業。所以佛在這裡告訴弟子,即使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也絕不破戒,要有這樣的決定力,要發願、要發誓。

以下是舉不以六根攀緣六塵,若攀緣即是破戒。以下所說「破戒之心」即是當六根隨境迷惑之時。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鉾」就是矛。再發願:寧可用百千支熱鐵刀把眼睛給挖掉,受這樣的苦,也絕對不破戒貪著好色,佛弟子要這樣堅持才能成道。不要受人家誘惑,迷惑顛倒。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劖」是鑿的意思。再發願:寧願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這錐子是鐵製的,用來刺你的耳根,即使須經歷一、二劫受這樣的苦,也不破戒。愛聽好音聲即隨聲流轉,能不隨聲流轉,自然就不會破戒了。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

再發願:縱然須受百千刃刀割去其鼻一樣的苦,也絕對不貪著諸香。鼻貪嗅諸香,即是鼻根攀緣,即是菩薩迷惑於境,即是破戒。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再發願:寧以百千刃刀把舌頭切斷,也不起一念貪心,食人百味飲食,也包括不貪圖利養之意。

「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再發願:寧以利斧斬斫自身,也絕對不貪著好觸,菩薩絕不貪觸細滑柔軟等等的覺受。貪─即犯破戒之事。

「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再發願:要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我們不光自己要持戒,不光自己要成佛,還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就,如果不這樣發誓的話,道業沒辦法增進,你就沒有辦法度一切眾生。如果菩薩不作如是誓願的話,那是菩薩惡作罪。第三十六條戒的總結就是如此,這裡就是告訴大家,你的身口意三業,乃至你的六根都不應做這些破壞佛法的事情、破壞戒律的事情,不光自己不犯戒,還要願一切眾生成佛。二乘人他自己可以護持禁戒,但是沒有發願度眾生的心。這就是大乘跟二乘差異之一。大乘人不光自己要成就,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心量廣大,這是第三十六願。

希望大家看了以後,都能夠在心中默默的發誓,要常常如是發願,那你就是遵守佛陀教誨的弟子。常起如是願,你在菩提道上就不會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