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二十三頁,經文倒數第四行「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一願是第十八願。大家都知道修學淨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第十八願。那麼能不能往生啊,也都是靠這一願,乃至下品的眾生,就是下輩往生的,他之所以能夠頓超三界,還是因為第十八願。所以有一些人他就投機取巧,他就認為啊,我只要相信、我只要能夠接受阿彌陀佛的這第十八願,他就能夠往生。他就能夠在修行上懈怠,他就可以不用持戒。那麼再加上曲解、濫用佛陀的慈悲,所以他誤以為啊,淨土法門是專門接下根的眾生。所以呢不用這麼用功,也不用得「一心不亂」,更不用從早到晚稱念佛名。這個都是現代人偷心不死,所以他說他學的是本願的念佛,學「本願的念佛」。那麼實際上真正的「本願山」他講的這個念佛,是不是這樣子呢,他們說他依善導大師。那也就是說善導大師的行持是我們的準則,也是他們的準則。善導大師,我們常講的:三十年不暫睡眠,逢人呢就勸人念佛,稱一佛名口出光明。念佛呢?非力竭不休,就是要念到力氣都用盡了,他才願意停止。與人見面不談閒話,人家要來與他攀緣,他掉頭馬上離開,天天就是念佛。教導眾生執持名號,從朝至暮永不間斷,這是善導大師他修行的樣子,他日常生活怎麼用功的。那反觀現代的人,他說不用精進,只要你相信就能往生,佛號也不用念得多,重點他說要信這一願。那善導大師講,如果你是真信切願,必然念佛啊!怎麼會嫌佛號多少呢?那表示這個信願是假的,他這個信不真、願不切。所以祖師講:願生淨土的心,就好像一個人被冤枉、坐牢了,關在監獄裡面,天天想著出牢獄,沒有一絲毫間斷。就好像流落他鄉,時時想回家,也沒有絲毫間斷。所以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即是見佛之時啊!「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就是這樣的一個心態在用功,他絕對不會嫌念佛念得很多,不會想說可以懈怠,根本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一心願往。所以可想而知,你還嫌佛號多,不願意用功、不願意精進,你說你只相信這一願,你這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修行用功,不能投機取巧,不能偷工減料啊。現代的人什麼他都想偷懶啊,連修行念佛他都要偷懶。看看能不能少念,能不能不要念,習氣看能不能不要放下,他就想要超出生死輪迴,那在因果上斷然沒有這樣的道理。我們講「深信因果」,深信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不念佛,不會成佛。所以你只有「信」,只有「願」沒有用,你沒有「老實念」。這「信願行」這三個,湛然尊者說得好:「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啊!講起來好像有三個,用功的時候,這三個同時顯現,念一句佛號當中就有「信願行」。那麼你這樣念才能往生,才能兌現這個十八願,第十八願。所以你要知道啊,同樣修學淨土,你有沒有遇到「正法」呢。他欺騙你啊、騙你說:這個是專門接業障深重的眾生啊,所以可以不用用功。出家人撒謊啊!他告訴你:這個是接根器差的,沒有辦法理解經典的,所以叫你不要看經。為什麼呢?他害怕啊!他怕你看了經,你就知道他講錯了,所以他要你要老實、好好學,跟他一個人學,他不敢講跟他一個人,教你要依一個老師。虛偽!所以這一點大家就清楚了,這是用利養心在說法、不正說、說的話不是正語,教你做的業不是正業,當然你聽他的話去做就不是正命了,你要依這種邪知邪見修行就不叫正思惟,那你怎麼能夠成正道?所以念佛修學淨土法門學到後來,反而不能成就。那是誰的原因呢?《楞嚴經》上說得好:「邪師過謬」,講的人的問題,非眾生咎啊!所以你要聽信人家亂講、胡說、不依經典而說、不依祖師大德而說,最後修行淨土不能成就的,就只有你一個。所以這第十八願你不要因藥得病,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了這麼好的願,希望大家都能往生淨土,可是你卻濫用他的慈悲心,但是佛有智慧,他看得出來,他知道你是真的、是假的。真信切願的人必然念佛,怎麼會嫌佛號多!怎麼會嫌經教難!所以可想而知,不能老實念佛的,這個信、願都不具足,教你念佛你還嫌多,那你臨終怎麼往生?你要往生到哪裡去?從古到今沒有一個念佛往生的,他是嫌念佛很多的!嫌念佛時間長的!沒有!你念佛念不下去、這個就是你的業障太重了!身、口、意三業妄動,你沒有辦法安住在佛號上,但是愈是沒有辦法安住,你愈要安住,因為你逃避是沒有用的,這身、口、意三業妄動是你讓它妄動的。所以只有你自己才能讓它平靜下來,讓它與佛相應,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啊!這個道理我們學淨土的人就要懂啊!所以這裡講「心心迴向」,你真信切願,念念發願求生淨土,沒有一絲毫間斷,做世間事都是應付而已啊!那你要說這樣是不是不平等心?我告訴你,你心安住正念,安住佛號上,這個就是平等心。你要對世間事,這是差別念,差別業感所顯現的。眾生共業,共業當中有別業,別業當中有共業,所以是差別業啊。差別業感所顯現的,很簡單啊!同樣是住在台灣,住在這裡的人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住在這裡是同業、想法不一樣是別業,所以同業跟別業它就是這樣理解。所以你修行要真信切願,所做的善根要「心心迴向」,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不然你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恍若未聞啊!聞佛的名號,這裡講「至心信樂」,絕對不懷疑,現在很多人懷疑啊,他告訴你學佛、你念阿彌陀佛不夠,學佛沒有根,來學《弟子規》,加個《了凡四訓》,隨便欺騙你:這個是基礎、做人的根,再穿鑿附會個淨業三福,你就被騙啦!這邊講「聞佛名號。至心信樂。」即可。《弟子規》總不用學,《了凡四訓》總不用看,你只要「聞佛名號。至心信樂。」這是正行。「一方正後方方正,初步迷時步步迷。」修行淨土這個綱領抓對,你信心不會動搖。像他們這些邪說就動搖不了我,為什麼?因為我「至心信樂」。阿彌陀佛講的話不相信,你去相信這些人說的,而且是沒有成就的人。從古到今,哪一個祖師成就比阿彌陀佛大?沒有啊!不管是此土的祖師、印度的這些聖者,這些人講的話跟佛經如果有出入,你還是得依經典。修行淨土跟《四十八願》有出入,你要依《四十八願》。所以就馬上測試出來你是不是「至心信樂」,你聽聞佛號你還會不會動搖,人家穿鑿附會,你還相不相信?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連阿彌陀佛講的話都不相信,那你說你要求生淨土,你是騙人的,你不是真的。所以你本來老實念佛的,聽到人家這樣講,你心動搖了,都不是老實人,這一生往生無望矣!因為你沒有「至心信樂」啊!你沒有相信聖言量、沒有相信阿彌陀佛講的話。你不光不信阿彌陀佛講的話,你也不信釋迦牟尼佛講的話。釋迦牟尼佛跟你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跟你講《四十八願》,你兩尊佛的話都不相信。那你說你學佛、你說你信佛,你是欺騙眾生。你如果是一個出家人,你披著袈裟,你有什麼資格受人供養?你說你是出家人,你連佛的話都不信,不光此土的導師所說的你不信,彼土所說的你也不信,二土導師說的你都不相信,你說你學淨土,你說你出家?你說你要往生西方?你還敢出來教化眾生?《楞嚴經》講:「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你不要看他現在穿著袈裟,是個人樣,死了以後直接下阿鼻地獄,為什麼?佛講的話他不信,他欺騙十方的眾生;為什麼?他拿十方的錢,受十方供養頂禮,然後講一些欺騙眾生的話。所以對於淨土法門要深入,深入不是去查字典,查字典不能深入,那得的是文字信、願、行,文字信心。信、願、行講的什麼?就是叫你把世間放下,這就信、願、行。你放得下,信願行就具足,放不下講得再好聽都沒有用。你拿蕅益大師的「六信」來解釋什麼叫信,那個都是妄談耳!不是蕅益大師妄談啊!是你胡說八道。所以真正的信心,真正的願行,就是你放下娑婆,沒有別的竅門,你不用去查字典,不用查名相,那些都是葛藤,那些都與你不相干,你講的是蕅益大師的信心,講的是蓮池大師的信心,你自己沒有信心,這一願你要怎麼受持?就問你自己,你不用問別人。你放得下,就與這一願相應,放不下講再多都沒有用,都是東拉西扯,言不及義。所以我們看這一願,你就要反省,就要檢點,你是不是「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是不是「至心信樂」,絕對不退轉?《法華經》說的:「唯此一事實」,你認定此事為事實,「餘二則非真」,其他的方法人家告訴你,說你這樣子不夠要再加學別的,要再學世間法,我們不要講說加學別的佛法,學世間法,每個人善根不同、病不同,可以兼持其他的咒,這個都算「至心信樂」,可是你如果要搞到世間法去了,這個就不算了。淨土宗講:「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信願行,這稱為善,不是五戒十善,我們用這個教義來看,我不跟你講教理,就本宗教義-淨土宗教義,「善男子。善女人。」直接定義信願行具足者,其他都是錯的,這個可以肯定。你沒有信願行,信心不夠、願心不夠、放不下,那你沒有資格修行淨土法門,所以這一願為什麼跟大家講很重要,你是不是真的做到,所有的善根你做這些事情,你願不願意求生,上一次我們講一切善根,一切善的根本在於心性,從心性而顯現的,你做的這些好事,你修三福、你行十善,你是不是貪求世間欲望,看看妳先生能不能對妳好一點,你太太能不能對你好一點,你兒子、女兒能不能孝順一點,多拿一點錢來給你用,腦袋裡面都是想的這些貪瞋癡,所以你才認為說要做好事、要做好人,才會有好報,你不是純淨純善、一心一意的在修行淨土,你在修行的時候你還夾雜,還摻雜著世間意、世間的欲求。所以為什麼你的果報是在三界沒有辦法出離。學淨土就是一心一意學,念佛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就是求生淨土,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所以你不用去看地獄變相圖,那個沒什麼好看的,那些景像不用記得,你只要記得阿彌陀佛長什麼樣子就可以了,這個才是真實利益,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對於你自己才有幫助。所以你行這些助行,你念佛是不是真正「心心迴向」,心心念念地迴向求生淨土,迴向真如佛性。為什麼講迴向真如佛性?因為淨土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凡夫不能直下了達,所以呢,蕅益大師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藉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顯現出自性的功德莊嚴,讓你見相即是見性,所以《觀無量壽佛經》說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你想佛的時候就是見佛心性之時,佛心跟眾生心一體無二,所以你念佛、你見佛,見佛就等於見性,永明大師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你就曉得淨土宗修行,它厲害之處,就給你指方立向,有些人不懂,他覺得念佛是有念是執著,這是他凡夫眼見。釋迦牟尼佛看到這個世間的眾生執著,著相非常嚴重,叫他離相他一下子做不到,所以收萬念於一念,攝萬相歸一相,就讓你想淨土,把你所有的雜念全部收攝在一句佛號上,等你業障消了,自然見佛,見佛即是見性。當然這個佛不是指你凡夫眼見的,有形有相的,落於色相上,也不是說無形無相,所以《無量義經》講:「其身非有亦非無。非青非黃非赤白。非方非圓種種色。」但是也不是沒有形相,「如是等相三十二。眾生身相相亦然。」那麼你能契入這個道理,見佛即是見性,我要沒跟你講清楚,你回去胡思亂想。想了一個佛像你就以為自己見性了。還有更誇張的、曲解的,見佛就見性了,那我現在一尊佛像擺在前面,見性了沒?他還跟你講這是頓超,所以看佛像就等於見性。這些都是問題,後世人的問題。所以一定要跟你說明清楚。所以《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你要清楚啊。那麼「願生我國」,所有的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淨土,這個很重要。你沒有願生淨土,你所做的這些修行都是假的。所以剛才講信願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少一個都沒有辦法成就。就像鼎一樣,它有三隻腳,三足。那麼你缺少了一個,這個鼎沒有辦法立起來。念佛亦復如是。你「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你具足這樣的信心、願心,「乃至十念」。這「乃至十念」需要解釋一下。為什麼這些人會貪圖方便,不願意用功,會投機取巧,就是錯在這個「乃至十念」。他認為最少念十念,所以他只願意念十念,不願意平常念佛。那麼你想想,你平常胡思亂想,你現在佛號都念不穩、拿不定,信心尚且發不出,世間事一來,心馬上亂,兒子、女兒、家庭、生活、工作你都迷在其中,迷惑顛倒,沒有辦法覺察到自己的過失。貪瞋癡這些你都沒有辦法覺察,你臨終怎麼提得起佛號?你平時不用功,臨終要往生的時候,你怎麼往生?所以祖師講啊!要未雨綢繆。這以前人講的未雨綢繆,還沒有到臨終的時候要準備資糧。古代軍事家講的話:「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你不能說沒有打仗,你就不用訓練,國家沒有軍隊。修行淨土法門亦復如是。你要臨終可以十念,平常就要念。所以他講「乃至十念」就是說,到最後這十念你都能堅持,最後的,而不是只要這十念。所以他是落在於偷懶的份上,落在於偷懶的份上。又有人說往生一念可到,何必十念?所以你就知道,這十念不是你凡夫心裡想的,情見裡想的一念或十念,是相應之時。如果用數來表達,這十代表圓滿,就不是一念、二念啊,三念、四念啊。那也有人要作難,這一念是一心,十念怎麼是一心?臨終的時候,若是十念那就散亂,若是一念又與這裡所說不符。這以前人佛學問答,這才叫佛學問答。所以可想而知,臨終的這個一念,斷然不是你凡夫認為的一念、十念。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墮於數上,是與佛相應啊!我們這麼一揀擇,你就清楚了。這是設問難,使道理更明,更為明白。你要是落於十念,那麼就不算一心,一心當中無二念。若是一念,又跟這裡十念所說不同。若說這十念涵蓋一念,又落於數上。落於數上,心則有數,念佛不能達到究竟。所以這個道理你要明白。這裡所說的十念就是「與佛相應」,「乃至十念」,這樣子義趣更為清楚。所以古德為什麼要作《淨土十疑論》?除了破斥這些不信淨土的人,還有就是使淨土的道理更為清楚、更為明白。所以臨終重點是什麼?跟佛相應,不在一念跟十念。古人設問答讓你兩邊都碰不得,兩面刃。你墮在一念,不行;墮在十念,不行。要兼收兩邊也不行,兩邊俱廢也不行。這兩邊就一念跟十念,所以才能使道理越明啊!所以就肯定不是一般人在文字上、表相上看的這種十念,或是一句佛號,或是十句佛號,不這麼從數來作解。「從數作解」就是從數量上、數目上來做理解。我們有時候講話比較文言文,從數作解。不從數量上來這裡計算、分別,直接從相應上。那從數解可不可以?一樣可以。一念即是相應,十念仍舊是相應。不管是一念還是十念都是相應,那就和會,剛好把這個問答給破掉。所以你對於佛法,你要真正能夠融通。為什麼講宗說這個教通宗不通?你通教,跟你講十念、講一念,你懂。要是你對於佛法核心你不了解,剛設的這個問答你就沒有辦法跳脫得出來。所以對於佛法你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對於心性要能夠去契入、去證得。這個才叫宗說俱通,不然都只是文字學人,學的是什麼?相似般若,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這裡說的「乃至十念。」就是你要跟佛相應。所以你們不要再作一念或十念解,就是跟佛相應之時;若不能與佛相應,十念亦不得往,為什麼?有口無心,也是信願不具足,雖然念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信而無願,雖然相信,但是呢不願意往生,縱然念佛,一樣不能往;有信有願,不願意念佛,這個信願是假的,所以說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下面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講:如果你聞我的名號,前面第十七願,十方諸佛宣說他的名號,那麼你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至心信樂。」所做的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淨土,乃至於十念,乃至只有十念,這麼短的時間、甚至一念,只要與佛相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全部都往生淨土,所以祖師講:「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你要有信心、有願心,能夠老實念佛都能往生,所以信願行要合在一起看,絕對往生,有沒有跟你講說要學《弟子規》?沒有啊!現在很多人講:不學《弟子規》不能往生淨土,那你來看看法藏比丘怎麼說的。人家怎麼說不管,我們看極樂世界的教主怎麼說,你要去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什麼叫《弟子規》?他一定跟你講:不知道。那裡的人沒有世間意,那裡的人蓮花化生,沒有父母啊!有父母的地方,那是欲愛所生,《楞嚴經》講:「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沒有辦法出現像西方極樂世界講的:這麼殊勝莊嚴三十二相的這個身形啊!也沒有辦法出生金剛那羅延身,父母所生身沒有辦法,「腥臊交遘。膿血雜亂。」釋迦牟尼佛他之所以能度化阿難,就是因為他的相非常的莊嚴,阿難自己想,他說這個釋迦牟尼佛的相,絕對不是父母所生,必然是透過修行而來,所以他想要出家。那麼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那裡的人沒有父母,極樂世界沒有父母;有父母才有兄弟姐妹,所以也沒有兄弟姐妹的概念啊!所以《弟子規》在極樂世界不適用,在極樂世界,行的是菩薩六波羅蜜,學的是什麼?大乘,所以《優婆提舍願生偈》講,這《優婆提舍願生偈》就是我們講的《往生論》,《往生論》它講:「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二乘心的人不生,世間心的人能生嗎?更不能生。所以你要清楚,往生淨土關鍵在哪裡?要有出離心,不是世間心。世間心那個不能往生,那只會感召輪迴而已,所以這個淨土宗永明大師講:這世間的眾生,兒孫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內煮,就是這麼相生相殺,互相食噉,吃來吃去,這都是世間心造成的,世間心感召輪迴。你世間心絕對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引經典來讓大家看,你就很清楚了。這第十八願沒有一點點,乃至微塵許的義趣,告訴我們需要學這些世間法。你看經文一看便知,絕對沒有一絲毫的這些義趣,你帶世間心絕對不能往生,所以他教你什麼?「心心迴向。」這「心心迴向。」就是什麼?念念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如果還存著世間心,我們剛講的:看看我的兒子、女兒能不能孝順一點、這個先生能不能對我好一點、太太能不能再對我更好一點,總是攀求這些妄想,那這個就不算「心心迴向。」你兒子孝順,你就生貪愛心。兒女孝順,生貪愛心;兒女不順你,生嫌恨心,都是貪瞋癡啊!雖然講孝道很好聽,但是起貪瞋癡,感三塗果報的是你,所以佛教我們「心心迴向。」願生極樂、願生淨土,如果你這麼做一定往生,所以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那麼現在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佛,表示這一願完全落實。《阿彌陀經》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那麼你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就像阿彌陀佛在跟你講話,他跟你講的話,你要相信,你如果不相信,那你不用談說你要學淨土啊!所以他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照它這裡講的話去做,絕對往生,不要再受人欺騙、不要再被人驚嚇。他講一些話嚇你,你如果不按照我的話學,學這些世間書、起這些世間意,將來不能往生。他講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要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作為準則,佛告訴你:用信、願、行,絕對往生。你就這麼樣去做、這麼樣去老實修行即可,就可以了,你不必懷疑、不必夾雜,這個很重要。下面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除了五逆跟毀謗,在沒有學佛前,很多人都會造作五逆罪,這五逆罪是世間極重惡業,一般的法門救不了,如果造五逆,你又毀謗正法,那是絕對不往生的,不能往生,如果未遇淨土以前,你不小心造五逆,有悔過之心,你看後面的,下面的願,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第二十一願,悔過必然得生,未遇佛法以前要是毀謗佛法,我們不用講別人,蕅益大師沒有學佛以前,十幾歲著書闢佛,印光大師也是,這些都是淨土宗的祖師,沒有學淨土以前,毀謗正法,那你看他們往生了沒?所以他這個五逆跟毀謗正法是有條件的,如果你到臨終你都還不信,那當然不能往生,因為你沒有心要去,也沒有老實念佛,那麽我們剛講這兩位祖師,這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印光大師、蕅益大師,我們不談別人,還有很多人沒有學佛以前都是毀謗,毀謗大乘,很多,像張商英,張商英居士要著闢佛論,要毀謗佛法,很多的這些世間人,他都毀謗佛法,那你看他能不能成就,如果他沒有悔心,絕對不能成就,若有悔心,老實念佛,品位絕不在下品,所以他這裡唯除五逆,毀謗正法,就是說你對於我這裡講的你從頭至尾都不相信的,從你現在聽到到你臨終你沒有一絲毫的信心,甚至你毀謗,還做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些罪你都造了,但是你肯懺悔,就像阿闍世王,他這五條他都做了,殺父害母,這《觀經》啟講的因緣就是這麽來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補了個淨業三福,因為阿闍世王不孝啊!佛順帶一提,就被後人拿來把淨土宗講成世間法,那是你的過失不是佛的過失,因為你世間心不死啊!所以講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是什麼?你從現在聽聞,到臨終你都不相信,沒有一絲毫懺悔,不然如果你在未聽聞佛法未聽聞淨土法門以前不小心造,只要能悔過都能往生,所以你看後面第二十一願講的:「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宿惡,不光這一生造惡,累生累劫都造惡,他帶著宿習很重,業障很重,貪瞋癡非常熾盛,只要他能悔過,必然得生,而且品位不在下品。我舉這兩位大師的例子,蕅益大師沒學佛以前,毀謗佛法,印光大師年輕的時候也是。很多淨土宗的大德沒有學佛以前都在毀謗佛法,這歷史上大家知道的,很多很多。所以你看這一願,你就要清楚,那麽現在遇到淨土法門,你能不能說,法師你這麽說,那也就是說我只要肯悔過,在我臨終前肯悔,那都還可以造,而且我也不是造五逆啊!我只是有一點貪瞋癡,所以這眾生的心就是這樣,剛強難化,難調難伏,一給他說了這些道理,他馬上要找漏洞,馬上要找縫鑽,看看哪邊可以讓他貪瞋癡紓解一下,不然他悶著很難過。前面講,我們不講別的地方,願生我國,這個「至心信樂,心心迴向」,你有沒有做到?不光五逆不能做,貪瞋癡也不要起啊!所以你要懂得全面的意思,你聽片面的,那是曲解佛法,跟你講五逆十惡也能往生,毀謗正法也能往生,你就說我也沒有毀謗正法,我也沒有做五逆,我只是有一點貪瞋癡而已,應該能往。其實你這個心叫什麼?偷心不死!偷心啊!古德講這個就是偷心。苟且心,這心就苟且。所以沒有辦法往生,你不是真信切願啊。你要是真信切願,你怎麼還會放任你的貪瞋癡?怎麼還會想說我可以讓它在哪裡展現一下?那就表示你沒有做到「至心信樂」,你就沒有「心心迴向」。所以這一點要清楚啊,從來都有這種人,學淨土他想說沒有關係,五逆謗法都能往生,我現在只是造一點點小惡,吃點肉。你們學佛不要吃肉不要煮葷的,很多人不懂,亂開緣,亂開緣,真的說到痛切處,他就說:那我不學了不受了,總行了吧?這樣就無罪了。其實都是愚癡的人,他的想法。學佛不要隨便亂開緣,要怎麼開緣呢?
開緣要能夠利益眾生,你們還沒有開緣的能力啊!你想說,我來開緣,煮葷的給家裡面的人吃,讓他歡喜一家和樂,他對我印象好了我再來叫他學佛。你等他回心轉意,你的殺業已經高過須彌啊!比須彌山還高啊!你亂開緣。那你開了緣你度了一個眾生,殺千千萬萬眾生,這個就不是真正學佛人了。不是如法的開緣,不如法。不如法的開緣也算犯戒。開遮持犯,該開的時候不開,犯戒,不該開的時候開,犯戒。所以要知道啊!你不要想說,我加個兩個字開緣,很好聽,我現在開緣;你不該開的時候開,犯戒。該開緣的時候不開,那也犯戒。所以學佛要知道規矩,要懂得戒律,戒律有好處,可以幫助眾生得戒定慧,能夠得定開慧。在《定慧相資歌》講啊!「定為將,慧為相。能弼心王成無上。」定慧如同將相,能夠輔佐你的心,成就無上佛道,把心比喻做國王,能輔弼心王成無上。所以為什麽要守戒律,為什麽要學戒,就是這個道理。沒有戒你的定是邪定,沒有戒你的慧是邪慧,所以外道是無戒,他有定有慧,這慧是小慧,定是世間禪定,他也有定有慧,但是他沒有戒,戒是什麼?界限,劃定世間跟出世間的界限。你學戒修定開慧可以出三界,不學戒縱有禪定皆是波旬眷屬,有沒有?《楞嚴經》五十陰魔講的,縱有禪定多智,有定有慧,都是波旬眷屬,為什麼?他沒有戒啊!所以為什麽《清淨明誨章》講的,淫殺盜妄,一般是殺盜淫妄,他講淫殺盜妄,就是要告訴你這戒律的重要性,沒有持戒,你犯殺盜淫,縱有禪定,縱然有智慧,皆大羅剎,皆是魔王,這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戒是什麼?世間跟出世間的界限。你能持戒,那你絕對出三界。所以為什麽在經典裡面說的,戒是正順解脫之本,《華嚴經》講:「戒為無上菩提本」啊!「應當一心持淨戒。」這一心是什麼?與心性相應來持戒。那麽這一段話有機會我們開示的時候再來講。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先講到這裡。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五二)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二十三頁,經文倒數第四行:「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上一次我們講到第十八願的末後。那麼這一願很重要的,它是我們淨土宗,能夠往生淨土的一個依止,的一個關鍵之處。那麼最重要的呢就是要聞名,然後呢能至心信樂。你所做的這些善根,念念迴向,求生淨土。所有的事情,念念銷歸自性,心不取相,所謂修行以離相為宗,修行是以離相做為宗旨。那麼求生淨土就是離相,《楞嚴經》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呢,正是與真如實相相應。念佛求生淨土,它在事相上看起來是用欣厭心。什麼叫「欣厭心」?厭就是厭離娑婆,欣就是欣求淨土。為什麼厭離娑婆呢?因為一切法當體即空,所以厭離娑婆。自性之樂這叫法樂、妙樂,所以理應欣求,所以叫求生淨土。很多人啊他學習淨土法門,常常用這個欣厭心、取捨心。可是呢修到後來瞋心特別重,這個在佛經上釋迦牟尼佛不允許,你要會修啊。你如果厭惡此土,欣戀彼土,這個是取捨心啊。所以淨宗講的,說取捨不是真的有取有捨。所以在這個《妙宗鈔》裡面講到:「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取要取之究竟,捨要捨的徹底。徹底看破一切法當體即空。自性的功德妙用應當要使它完全恢復。這樣子取捨、這樣子欣厭,你才能夠得力。而不是瞋心,唉,這個娑婆世界很髒、人事不如意,起瞋心;小孩不聽話、先生這個搞外遇……等等的,這些事情不如意;賺錢沒有辦法賺到、事業不順,所以你生起了這個捨心。唉,娑婆世界真的很苦啊!很多學淨土的人他都會講。他很苦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看破,是因為他得不到樂、得不到他想要的,所以他不是真正願意捨離娑婆世界,這一點你要清楚。他反而是因為得不到起瞋,所以說他願捨。看到極樂世界樣樣如意、樣樣滿足,所以他願生。整天就活在這個愛憎取捨當中,所以《圓覺經》講的:「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如果你這個愛憎心不斷的相續,你天天是在長養無明,增長你的無明。你用這種愛憎心在那裡修學淨土亦復如是。你念佛念了幾十年,你不會開悟。甚至呢,你這個不叫做老實念,你這叫瞋心念佛,瞋恨心。因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所以你說你放下了,你說你看破了。所以我們淨土宗講的「欣厭心」哪,是對於這個世間你知道緣起性空啊,不要執著啊,這自然捨離。極樂世界是自性之淨,自性的淨土,理應欣求,應當求生淨土啊!「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藉由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顯現出我們自性本自具足的功德莊嚴。這是淨土宗修行啊。所以要會用心,你不會用心,你整天就活在愛憎心當中。每一個人嘴巴都說很討厭,很討厭娑婆,娑婆有多髒、多亂、多臭。還有些人很愚癡,我天天都要看電視、看報紙,我才能夠厭離娑婆。你看這個娑婆世界有多亂……是他自己愛看。看一些社會新聞、政治新聞,看一些對於修行沒有幫助的事情,他說他可以看這個娑婆世界芸芸眾生的亂象。甚至還有道場,把這個報紙新聞剪下來,放在它的佈告欄上跟大家講,這是什麼因果,他把他講—帶入這些佛法裡面來看。這些一總都不用看,統統都是造業。這一切法本自清淨,你心這麼汙染,你還去接觸這些染緣,讓你的心更染汙,你說你怎麼跟極樂世界相應?還有的講經的,我聽過很多,他說:我講經,不能不看電視。我們聽了,對他打很大的問號啊。他講經要看電視才能講經,我想想,我們從古到今,祖師大德,沒有一個是說他要看電視的,不也是一經通全經通嘛!所以這些染汙的緣你要斷掉,你在淨土宗用欣厭心在修行,這欣厭心不是瞋恨心啊,是看破的心啊。你把這個一切法的事實真相給看破了,緣起性空,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戀,貪戀的戀,無有一法當情哪,通身放下身心世界,一時頓脫,這叫厭捨。所以你們要會修,不是這個世間的感情不如意、事業不順心、兒女不孝順,你就說:好,我這個世界我放下。實際上你不是真的,你這個心叫瞋恨心,因為你得不到。哪一天他們回過頭來了、開始對你好了、給你你想要的、你事業也順利了,你根本就無心修行。所以像為什麼很多人尤其是女眾,為了家庭殺生害命,為什麼?就是貪求家庭的和樂,那種情愛繫縛的感覺。這個都是造業,這一念心就是淫欲啊。所以為什麼佛說女眾的淫心特別重,她很好樂這種情執的感覺,這淫心特別重。為了這一念淫心她可以去殺生、煮葷的、殺人全家,把人家的父母家親眷屬全部殺光、下鍋煮了、煮給家人吃,為了就是她這一念的貪愛,所以造無邊的罪業。這不是偉大啊!這不是母愛啊!妳的偉大不能建立在破壞人家的生命身上。所以為什麼我常勸人一定要吃素,你吃素這些殺業才能先停止,再來講說要消業,再來講說要消業。所以我們剛說的,你用「欣厭取捨心」這個是賊心啊!因為你不會用,就變成瞋恨。所以我們教你的怎麼欣厭取捨呢?一切法當體即空,所以不執著,這就捨掉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國土,是你清淨心所顯現的-理應欣求。這叫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好是壞、痛苦快樂你都把它捨掉、都把它放下。這個非常的重要啊,很多修學淨土的人,在這一個緊要關口上他錯用心,變成瞋恨心、再來就變成對待心,小乘,能所相待、你我相就現前。所以有的道場你看雖然念佛,但是他的瞋心特別重,為什麼?他就是錯用了淨土宗講的「欣厭心」。他把他「欣厭心」變成了愛憎取捨,變成這個「愛憎心」、變成了瞋恨,所以在裡面的人很容易發脾氣、很容易起爭執,那麼只有大乘佛法、只有熏習一乘了義你才能轉變。所以你不要想說淨土宗講「方便」啊!你就可以極盡的愛憎,這個不對。你要是認為「此方是染、他方是淨」,釋迦牟尼佛說:你這個心不清淨啊!修行不會得利益。你不能說:「我這個淨土是方便可以愛憎」,阿彌陀佛沒有這麼說,他只教你願生淨土,沒有教你對娑婆起瞋恨啊。這一點在淨土宗的祖師很多的開示當中,他們都有講到,只是現代的人沒有聽到而已,也沒有人說。所以修行啊很重要的關鍵,他不曉得,他以為每天我只念一句佛號就好。越念瞋心越重、你我相越重,不是我道場的、跟我師父講不一樣的,他就排斥、起瞋恨、起對待,就起門戶之見。為什麼?「欣厭心」、「取捨心」在破壞他的道業,現在人講破壞他的前程啊!前程是要往西方啊,可是這個「欣厭心」、「取捨心」就跟賊一樣、就跟小人一樣啊,在破壞你的前程啊!把你大好前程給破壞掉。所以《圓覺經》你們要去看,裡面講了很多修行的毛病。「愛憎心」、「取捨心」統統都是問題。永嘉大師講:「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後面講「損法財。滅功德」都是由這個「欣厭取捨心」來的。「莫不由斯心意識」,你把「欣厭取捨心」當作是寶、當作是你成佛的要徑,你其實墮在愛憎當中。這取捨之心成巧偽,為什麼?你起瞋心。學人不懂,把這個當作是寶,就像認賊為子,把這個賊當作是小孩。他在偷你的功德,「損法財、滅功德」,都是因為你的「愛憎取捨」,也就是一般淨土宗學人的「欣厭心」。這個很重要啊!不要越修越念佛脾氣越大,越修越散漫,越修越沒有辦法定下來。為什麼?都是你「愛憎心」、「取捨心」在那裡作祟。所以你對一切境界,你很容易起瞋恨、很容易動念、動怒,不要講動念,動念太微細了,動怒,這就是「取捨心」太重。你「取捨心」沒有用在好地方。所以話說回來,不是這一念取捨心不能用,是該捨的你沒有捨掉。該捨的─你的貪瞋癡、你對於世間的執著,你要把它捨掉,你看不破你要把它看破。西方淨土要至心信樂、要願生淨土,這個你要欣求。所以很重要啊!要會用心啊!下面講「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們學淨土有沒有毀謗正法?你自己想一想。《楞嚴咒》不行、《大悲咒》不行,念《楞嚴咒》是夾雜、念《大悲咒》夾雜、念其他經咒都叫夾雜,只有念阿彌陀佛最純,講這種話的人最蠢,他在毀謗正法。《楞嚴咒》釋迦牟尼佛說的,《大悲咒》觀世音菩薩說的,統統都是正法。你在你的起心動念上,你起這一念心,你受菩薩戒的你就很清楚了,謗三寶,謗三寶是十重戒之一─波羅夷罪。波羅夷罪你就斷善根,永失菩薩種性,沉淪三塗,你怎麼敢起一念謗三寶的心,何況出家人。出家人只要出家,每一個人都受過三壇大戒,都是使用《梵網經菩薩戒本》,你怎麼敢起心謗三寶,說別的經咒不行。所以你不要以為你念阿彌陀佛-你天天都在毀謗正法,還這個志得意滿,認為我自己臨終一定往生淨土,暗自竊喜,非常高興,因為我也沒有念《楞嚴咒》,我也沒有念這個《大悲咒》,沒有念其他的經咒,我只有念阿彌陀佛,你還念了毀謗正法,你還在做毀謗正法的事情,破壞正法,製造佛門宗派間的對立、宗派間的衝突,然後每天認為自己都在修功德。釋迦牟尼佛講:「如人刻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終不可得。」你的行為就好像一個愚癡的人,把糞便刻成栴檀木的形狀,還希望這個糞便散發出檀香味,所以甚是愚癡。所以修學淨土的同修,你自己就要注意了,你不要以為你沒有做五逆罪,你在毀謗正法,你有沒有犯到?還有呢,現在的學淨土的不學經教,整天他就講個孝順父母、恭敬師長,甚至有人講,不用學戒律、不用持戒,持戒沒有用,要學這個《弟子規》,有些出家人狂妄到這種程度,他講這個話能不能往生呢?我們看這一條─毀謗正法。你謗正法,你說戒律沒有用,所以毀謗正法不能往生淨土;你是不相信阿彌陀佛這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他的條件是什麼?「十方所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你只要做到至心信樂,稱他的名,念佛求生淨土,你只要做到這樣子,佛絕對攝受、絕對接引,哪怕你是做這些不淨業的─殺生的、淫女、淫男這些,我們現代人講的特種行業,不好的行業,你懺悔你念佛都能往生,甚至連死刑犯念佛都能往生。所以我常講:這佛說的話不信,你要信誰的?你相信這些披著袈裟的獅子蟲。這些獅子蟲現在很多,妄談淨土。什麼叫妄談淨土呢?就是胡說八道,第十八願他不相信,他還要把不相信,他自己不相信傳達給你,你不信四十八願、你不信這第十八願,你是不能往生淨土的人。所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毀謗正法就是不信,不信又謗,這個罪非常的重,不信但是不謗,這是你個人不信,還沒有罪,那你不信又毀謗,然後又倒說經律,打大妄語,妄語戒裡面最重的就是倒說經律,把經典給人家講錯,斷人家法身慧命,這大妄語,你們不要想說大妄語裡面最重的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那是對自己來說;但是就利益眾生分上來看,妄語最重的就是倒說經律,把人家的法身慧命給毀掉。現在學淨土的很多,他不相信《無量壽經》,他不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甚至毀謗四十八願。為什麼叫毀謗?你不信就是毀謗,你認為說念佛還不夠,還要再像你一樣,去做這些世間事,搞這些世間典籍,沒有像你這麼搞,你就不能往生,你就不能超三界出六道輪迴,你這個都是毀謗正法,所以要非常的警惕啊!你不要以為我每天念佛,我就能往生淨土。所謂「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什麼叫悠悠散善?就是你四十八願以外你還摻雜著世間意,就是悠悠散善,「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之所能脫」,什麼叫因循怠惰?就是告訴你要持戒、告訴你要念佛,你不老實,你想找別的方法,看能不能偷溜,上極樂世界去,我告訴你:不可能。極樂世界遠在十萬億個佛國土外,你用這種偷心、因循心、茍且心絕對不能往生,沒有人會來接你,你還要搞這些世間法,這就是因循。我還有聽過有些人念不住佛的、不願意念的,不想念的,他說:那我講經,講經的功德來求生淨土。你講經有什麼功德,富樓那不是靠噴口水證阿羅漢的,富樓那尊者不是靠講經證阿羅漢,他是講法嘗得法味,內脫身心,外遺世界,所以他從舌根入圓照三昧,嘗得法味,他可不是靠你拿個稿子、拿個經本,在上面東拉西扯,這樣子噴噴口水他就能往生淨土,就能證阿羅漢。所以現在的淨土非常的離譜,把講經變成了生死的一種方法,還有人他也沒有辦法念佛,他說那我到道場做義工,用這個義工,做義工的福來迴向求生淨土,結果他做義工的時候幹嘛?講是非、鬥亂兩頭,破壞道場清淨;好了─正好墮落。他還每天很高興的─我今天有功德了,我要來求生淨土。每天都在佛前迴向,不知道他迴向這功德是透支的,沒有功德。他的功德是負成長,不是正成長,所以要清楚啊。你不能說你放不下、你看不破、你念佛念不住,你就想說我用別的方式,想要用別的方法,我來求生淨土,不可能啊!你要修止觀啊!這個才是正行啊。所以善導大師講「持名觀想是正行」,這個才是正行,其他的都不算是。有些人說:我在家裡孝養父母,把孝養父母的功德求生淨土。孝養父母有什麼功德?你應該做的,你為人子女孝養父母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功德啊。所以我說孝順父母,不管你有沒有學佛,你都應該要,要孝順啊,很自然的,不是學了佛才要懂得孝順啊。所以這一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裡面很多的意思啊,講的都是現代人的問題。所以為什麼我們把它拿出來詳細的為大家說明,讓大家去反省、去檢點自己,是不是在毀謗正法,是不是在做五逆罪。「逆」就是什麼?不願求生啊,就是「逆」啊!願生那就不叫五逆了。所以你自己要能檢點,有沒有毀謗正法,有沒有不信淨土,或是呢錯用了心。剛才講的:把欣厭心變成愛憎心。還認為說,這個是淨土宗的妙法。很多學淨土的人,天天都在起瞋恨,天天都在起愛憎。他認為他極盡的愛憎,就能—就是等於「欣求淨土、厭離娑婆」,實際上不是。淨土宗講的「欣厭心」,就是講:你看破這個世間是虛妄,對於自己身心、對於世界沒有一絲毫的執著,這才叫「厭離」。不是討厭才要離啊!不是交朋友啊,今天很好、兩個稱兄道弟;不好了、一刀兩斷,不是這種厭離心啊。這個叫「人我相」啊!是非風起啊!這個不是厭離心。厭離心是什麼?你看得破、放得下。人家對你好、你放得下,對你不好、你也放得下,都看得開,這個才叫「捨離」,非常的重要。那麼你看得破,放得下,再提起佛號來,這個才叫「至心」。為什麼?你心無二念,沒有其他的念頭,就是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所以淨土宗講「欣厭心」是這樣用的,絕對不是瞋恨、不是對待。那麼修學淨土的同修一定要小心,你不要毀謗別的法門,毀謗別的道場。有很多人都認為:啊!跟我師父講得不一樣的,你就不對。這個是不對的,這種想法是錯的,所以我教大家「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學佛就是要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法,這佛法就是大乘佛法,我一定要跟你揀別出來。因為小乘的一定會告訴你要學有考據得到的,這些人……考據得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你怎麼考據?諸法無我是誰來考據?涅槃寂靜又何分大小?你說這個東西,他們講的考據能信嗎?不能信啊。大乘佛法不在文字,藉文字而顯義,遍入一切眾生心行之中,從古到今未曾脫離,「在迷不泯,在聖不增」,這個就是大乘啊。小乘講文字、名相、取捨都是落生滅,所以我們學的大乘是究竟的大乘,是眾生心中本具的大乘佛法,這叫依法不依人。那法當中釋迦牟尼佛證妙覺明心,隨機開演三乘,都是性德之法,都是長者家寶,《法華經》講的三車比喻啊。鹿車、這個羊車、大白牛車,這三車都是長者家寶啊!都是長者家裡的寶藏啊,但是呢唯有大白牛車是最為究竟的,這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引出三界後,令發菩提心後,等與大車,等與大白牛車。所以法華開權顯實,佛告訴我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又說「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在經典上還講: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啊。在佛法裡面沒有,不承認聲聞,所以我告訴你這些人在毀謗大乘。我跟你講事實真相是什麼?「小乘非佛說」,這個才是事實。大乘肯定是佛講的,所以要學了義,最後要依真如,要依真如啊!依智不依識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啊,生滅變異啊。大乘佛法不屬妄想分別,不屬生滅變異。他講的「不生不滅性」,眾生的本性。這個本性不在你現在身心之外啊,你現在就在使用啊,你裡面現在在聽的、在動作的,這就是佛性。只是呢,你前五識攀緣境界的時候動念了,你第六意識動念了。本來是現量境界,變成比量,變成非量啦。就好像麻,這個繩子是用麻編成的,你看錯了,你沒看到麻、你看成繩。那迷得更深的,把繩看作蛇,把它看作蛇,看作蛇就是「非量」。所以你們現在所緣的呢、所看到的是「非量境界」,這是幻像幻影,不是真正的「現量」,唯有「離念」才是真正見到現量境界。禪定不算喔,不算真的現量喔;禪定算現量境,但不是真正的究竟,唯離念才能證得。要離什麼?離所得心。你還有所得,《三十頌》講「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你沒有真正見到真如本性啊。「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離能取所取。所以若時於所緣,做到無智亦無得,這《般若心經》講的。智都無所得,更不要說起煩惱,也沒有所謂離相之智,這個才是真正的住,見到了真如本性,你就能究竟成佛啊,就能證得這個真如本性,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啊,這是最究竟的、最清淨的。所以回過頭來我們來看下面的經文「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這是第十九願跟第二十願,「聞名發心願」跟「臨終接引願」。所以你要有信心,什麼樣的人臨終可以得到佛的接引啊?絕對不是搞世間法、起世間意的,而是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個可以得佛接引。所以他說我作佛時,十方所有的眾生,包括人道、天道、阿修羅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些所有的眾生,只要聽聞阿彌陀佛名號。這沒有差別啊!沒有分,你比較有名、你沒有名、你有錢、你沒有錢,沒有這些分別,佛的心裡面沒有這些差別想。聽聞他的名號,所以你要,什麼叫聽聞?聞、思、修這三慧具足叫聽聞。不光只是耳根發耳識,耳根攀緣音聲,生起了一個意識─耳識了別。這個聽呢叫耳邊風,聽過就忘了,要聞思修。聞思修當然不離耳根發耳識,但是聽進來以後,你要聞而思、思而修,這才叫真正的聽聞佛法,這有三慧,聞慧、思慧、修慧。現代的人沒有,現代人聽經是聽是非,看看法師你要講什麼奇怪的事給我們聽,你最近又出國去哪裡?講一些人事。我有聽過,有的法師滿腦子居士家裡的世間事,講經所有的經文都會歸到世間事去;張三家如何、李四家又如何、王五家又如何,好像講了一點點因果,實際上呢,你就知道他滿腦子都是世間事沒有佛法,那麼你們聽了覺得很好玩,有這麼多的是非可以聽,本來自己在家只有一個,沒人跟你講是非,到道場來,法師講是非,而且還在講經台上講,回去呢討論道場法師講的是非,可以公然的說我在討論佛法,因為他是在講經台上說的,那你看這個心會清淨嗎?不會清淨啊。所以你們講聞慧,你這個聞有沒有慧?你會不會聽?譬如講我們沒有提倡這些世間典籍、沒有提倡《弟子規》,你們就說喔學佛不用孝順喔!那一聽就知道你沒有聞慧,為什麼?你落在兩邊,不是孝,就是不孝;不是是,就是非。你這沒有聞慧,所以這也是取捨心、瞋恨心造成的。你沒有聞慧,聽聞佛法、聽聞大乘實相、聽聞般若,聞了以後要思。這思啊不是思考啊,佛門不教你思考,很多人去參禪,坐在那裡思考,越想,想出來都是我見,都是我見啊,想出來都是自己的妄想,我的覺受、我的感覺,統統都落在這裡面,他教你就是思考,他把思考當作參究,這個天壤之別,思考不能當參究啊。佛法不叫思考,叫你參,教你思惟,或是講「觀」。觀就是什麼?覺察、覺照。參也是覺察、覺照的意思,一句話頭提起來,念佛的是誰?參禪的又是誰?前後疑來疑去,疑至什麼?萬念不生,只剩這個疑情,到這個時候便有精采之處啊!因緣一具足,豁然開朗,打破生死根本,親見本來面目,這個叫參究啊!不是叫你想,念佛的是誰。經教裡面講,就落到話尾去了,話頭,話頭,未念佛前是誰?這叫話頭啊。你一想到經教裡面說的就話尾了。還有人拿經典經教解禪宗公案的。像傅大士有一首偈,很有名的一首偈啊,現代的人以為他在寫詩啊!那首偈它講啊:「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人怎麼可能步行又騎著水牛,從橋上而過,唉?橋在流,水不流,這個話沒意思的,話是把你念頭打斷的,不是叫你在那裡想,唉呀!傅大士是什麼狀況下看到的?什麼狀況下的心境?橋流水不流,步行又如何?騎水牛又如何?總是啊妄想千般,明明是好藥但是呢?到你那裡變成毒藥。永嘉大師講:「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就好像你肚子非常餓,碰到這個皇帝的膳食,那你不能先吃。所以叫「飢逢王膳不能餐」,沒有辦法吃。生病了,遇到了全世界最好的醫士,反而因藥得病,病的更嚴重,錯的更離譜。所以佛法講的思惟、參究、觀照,叫你提起你的覺性,你的心不落於念頭之中啊,不隨著你的妄想,去生滅、去生死啊,這才叫參究啊。所以單提一念,向上一著啊,密不通風啊,不是叫你踏到這個泥巴河水裡面去啊!所以現代人講參究,講觀想、觀照,都是拿著經典,在那裡想,他心不空啊!寫的一篇又一篇的論文,又臭又長啊,沒有絲毫的意義啊。你看祖師大德幾句話、幾個字,就把事實真相講的這麼清楚,為什麼?親眼見到,真參實究。所以你看到經典,你要思惟,經是什麼?讀來讓你離念的、離妄想的,不是讓你在那裡猜這個是什麼意思。有的人看經,看佛經,還可以想出釋迦牟尼佛有什麼政治目的,很多啊,甚至還有的法師,他看經典,看不出了生死之義,看到經典裡面,好多講政治的,對於政治都很有幫助,這是世間心不死啊!很多這種人啊!還有把三十七道品講成慈善事業的,三十七道品是出離法啊,是人天的出離之鑰啊!大小二乘共同依止啊!怎麼會變慈善事業?所以就表示,解的人滿心的世間意,他都落在猜想、推測,聽說有的推測到後來,他說他自己不敢入禪定、不敢修定,為什麼?怕修定證阿羅漢,修定可以不小心證阿羅漢,這是玄奘大師以來第一個人,有人讚歎啊,玄奘大師以來第一個人,第一個這麼說的,修定會不小心證阿羅漢啊,龍天笑話啊!龍天都笑話他,著作等身,他不想修行,說他怕證阿羅漢,怕入定以後,不小心證到阿羅漢果,他整天就在思惟、推論,他以為他在觀照,拿著筆寫文章,寫書的。所以呢,思惟是教你離相、離念,不是叫你著相,著文字相,這文字什麼意思?那個文字又什麼意思?整天在畫圖,我看有些人很會畫,不管出家、在家,很會畫,他在佛門好像就是以畫圖為樂事,以畫圖為能事。把這個經典從前面畫到後面,後面再連到前面來,沒意思的話他都把它連成有意思,心取文字,計著名字,再起相續相,落在三細六粗當中,你怎麼能出離?啊!心裡動念,妄有能見、 有所見,然後起業,相續,執取,計名字,計名字後面就業繫苦相,全部都落在這三細六粗相當中,把這個東西畫來畫去,做科判,那些科判我都看過啊!就落在這個裡面,落在六粗相,整天就是起業、計名字、相續、執取,都一樣。每天就這麼輪迴,他以為他在看佛經, 所以他跳不出來啊!天天在造三細六粗,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他也很會講,他天天都在做,希望什麼?拿個博士、佛學博士,拿個碩士出來,無解做師,對於佛法不了解,自己整天落到名相當中,整天掉在三細六粗裡面,還認為他能解經。經典是解了,三細六粗不解,破不了無明,解不了纏縛。這種註解看了沒意思啊!所以他不是真正思惟啊!他猜測推論。佛法講的思惟、參究,叫你實修打坐,每天就是上座,沒有上座就是念佛,就修行、起觀,看你是用什麼方法。穿衣吃飯,統統如此,這叫參究,這叫思惟啊!不是在那裡想啊!拿著一枝筆,咬著橡皮擦在那裡想,打妄想猜測啊!那叫如蛇鑽竹筒啊!佛經怎麼解?心空了就解了,心若不空,你怎麼都不能解,心要是著在文字上,著在名相上,我們剛才講的,你就掉到三細六粗相當中,你科判倒是畫的很好,你畫的很高興,但是呢你有沒有離纏,纏縛的纏,解諸纏縛,你能不能遠超聲聞辟支佛地,聲聞就是言語、音聲、文字,聽聞而證果的,你都是聲聞人啊。那如果因言語、音聲、名字而起猜想的,那是凡夫啊。學大乘是遠超聲聞辟支佛地,辟支佛翻作中文叫緣覺,或叫獨覺,總是心有緣法,若著法則是凡夫,若離法,見法唯是滅相故名緣覺,這十二因緣就是講這世間種種的境界狀態,十二因緣。見法唯滅,這緣覺,出有佛世;出無佛世呢?根器特利,能夠見到諸法,自然開悟,但是他不是真正證大乘果位,證緣覺果,獨覺果,所以今天講到聞思修,想通了就要轉變啊!修就是修正、修改。這三慧,慧是什麼呢?般若智慧,你要銷歸自性,要與般若相應,不然統統都是盲修瞎練,所以五祖弘忍禪師說啊:「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啊。學佛人不了解心性,你學什麼佛?學再多的佛都沒有用,所以為什麼神秀大師不能見性,他能講十二部經論,是五祖會下的首座和尚,照理來說,就是應當由他來承接法脈,但是呢,他就是不見性,做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到處惹塵埃。」不知妄想本空,不知五陰非有,所以呢天天與妄想作對,以心除心,以法除法,正中了達摩大師所說的,不如六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啊,「本不生滅」啊。所以一念頓悟啊!這個妄想頓時消滅啊!真可謂慶快平生啊!他這一生就值得啊,這是真正修行,要與般若相應。修就是什麼?你要去轉變,所以聽聞佛法聞思修,聽聞,要聽般若實相,思,要與般若實相相應,不要只聽名相,只聽小乘,只聽人天,這就不與般若相應,修就是什麼?銷歸自性。這三個還是用《始終心要》裡面講的:「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實際上它不是次第啊,它沒有前後的差別啊!這聞思修三慧是一體的,只是分析上,在言語上,說有先後而已,實際上沒有先後。那麼這個這段經文,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好我們來迴向。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五四)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二十三頁,經文倒數第一行,「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這一願第十九願跟第二十願,我們上一次講到了,你稱佛的名字,「聞我名號。」聽聞佛的名號,稱名憶念,然後還要修諸功德,能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上次講到:布施波羅蜜,這個布施波羅蜜包括我們身、口、意三業,內財、外財的布施,一切皆能捨,沒有高下、沒有凡聖,包括你修行的境界也都能捨,不住著禪定的境界、不貪著念佛輕安的樂受,乃至菩薩的位次,一一皆能捨,都是布施波羅蜜,唯有布施方能波羅蜜,所以故名布施波羅蜜。後面呢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一樣的,所以唯有布施方能夠波羅蜜。捨要捨到究竟,對於這個世間都要放下,內財、外財都要放下,這個放下不是丟棄,這跟丟棄不一樣。很多人他貪不到,他就說我布施,你貪不到你家人對你的愛,你先生對你的感情,你就說我把我先生布施掉,這個不是布施,是因為你貪不到,那你對你的太太亦復如是、對你的錢財亦復如是;得不到錢財,你說我布施掉、我捨掉、我沒有,那是因為你沒有,不是因為你真正這個放捨。所以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佛講到,他說:「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名忍辱成就。」你這個人一點權勢都沒有,你說你忍辱,你說你忍辱修得好,那這個佛說你這個忍辱是假的,因為你是什麼都沒有,沒有任何權力、沒有任何這個勢力;那相反地,如果你是一個有權、有勢的人,你能夠布施,那就是行忍辱,能夠把自己的權力放下,用自己的權力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學佛,這些就是行布施。所以布施跟所謂的捨棄,這個裡面大有不同,這是布施就是把你的身口意,從前你執著的,你只想要貪愛的、在意的,把它轉過來,變成利益眾生的工具,這個才是真正的大布施;從前貪著這個色身,對於這個色身百般的愛護、百般的保養,希望能長命百歲,不惜吃這個補品,練這個氣功,或是呢尋求這些長生不死的藥或是功法,希望自己呢能夠活久一點,那麼總不離對身的執著。甚至有人來佛門,他吃素為的是長壽,他不是為了愛護眾生,他只是求長命,這在慈悲心上就不圓滿。那從前你貪著的,你現在把它轉過來,貪著這個色身,現在轉過來,把這個色身拿來布施、拿來修道、斷煩惱。斷除煩惱以後,自然能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就是布施波羅蜜,要使這個色身,你從前執著的,讓它發揮到極致,能夠弘揚正法、能夠修學大乘佛法,這個就是布施,而且與波羅蜜相應。波羅蜜就是圓滿的佛性,圓滿佛性,你用這個幻化空身,把它捨掉,拿來修行證得常住法身,就是波羅蜜。所以唯有布施方能波羅蜜啊!後面講:持戒才能波羅蜜,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為什麼要詳細地說明,這個六波羅蜜,是這六種都能達到波羅蜜,所以一定要清楚。把自己從前貪愛的捨掉,你執著錢,你就把錢拿來布施,這布施不是沒有了,是把它轉作功德,這世間是虛妄的,你有錢沒有用,死了以後,你的兒子、女兒、你的這個妻子,這些家親眷屬,說家親眷屬是好聽話,實際上是冤親債主,都會來把你分掉。所謂「世事浮雲幻九洲,前人財產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還有後面的人要再收你的財產。所以財是五家共有,你把它布施掉,拿來護持正法,護持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道場,那這就是行的是布施波羅蜜,不光自己能捨慳貪,能證波羅蜜,也能幫助眾生證波羅蜜,就自利利他,是名菩薩六度。那對於自己,你的資財是道糧,你去賺錢是為了自己能夠過現在基本的生活,我說的是現在,不能過古代的,古代的房子沒有水電,你們不用繳健保費、不用繳這個水電費,所以我說的是過現代的生活,現代還有這個物價的問題……等等的,所以講的布施是要能過現代的生活,那你不要拿著我這個話,欲求不滿到處增長欲望,每個人欲望不同,所以呢你過的生活都不同,那麼標準呢?你要去看《學佛行儀》,要去看《學佛行儀》,裡面就有告訴你:一個修行人怎麼用錢、怎麼花錢、怎麼減少你的欲望,所以為什麼我要求大家要看、要學這個《學佛行儀》,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很重要的書,那麼這是講的布施,一般人無外乎貪著就是自身,所以要美容、養顏,冬天呢要進補。進補呢就要殺生了嘛,統統都是為了這個自身在造作惡業;那有的呢,他不在乎健康,他愛玩,這身體到處出國去玩、到處呢向外攀緣,那諸如此類的,你都要能夠放得下,都要能夠放下,放下你攀緣、放下你身心世界,這些玩樂享受,拿這個色身來修行,就是布施波羅蜜。外財呢?多餘的,護持正法,印送經典,經典,不是世間書,現在很多道場,打著說要印佛經,印這個法寶,結果拿去印這個《了凡四訓》、《弟子規》到處送,只要有人跟他請這個佛法,他就摻雜世間法在裡面,一起呢寄去給他,當然這些人收了十方的錢,犯這麼嚴重的盜戒,將來呢都是下地獄的果報,你不要以為沒有受戒就沒事,沒受戒那墮落得更慘,因為他根本不曉得他犯戒,也不懂得要懺悔,這在佛門裡面偷盜常住物,而且是三寶物,這三寶裡面是法寶,屬法寶之物。你收了這個錢要來做法寶,你跟人家說是法寶,結果你拿去印這個世間書,那哪一家?你們自己去看,現在有很多家,都是在家人的,出家人的也有,都是不懂因果;人家要供養法寶,你把它拿去做世間書,譬如說這個錢是要印《無量壽經》,你把它拿去印這個《彌陀經》,這裡面就有互用的罪了,他就有偷盜的這個重罪在裡面,但是呢在互用罪裡面算輕的,因為他畢竟是做佛法,那如果跟原來的人告知以後,他同意了,那這個罪也就算是消掉了。那如果人家指定要印佛經、要印法寶,你拿去做世間書─世間的善書、甚至印世間邪書,或是拿去印政治書,印這些非佛教的書刊,那這個罪就非常的重,非常的重,偷盜三寶物,佛不能救啊!你盜三寶物,佛在《觀佛三昧經》講: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的重罪,殺父母尚且墮阿鼻地獄,何況殺八萬四千,所以你拿著錢,你說要做這個三寶的事情,你把它拿去亂用了,都是下阿鼻地獄,所以你去看看這些,將要下阿鼻地獄的人長什麼樣子?你去看看,只要他道場有告訴你說要印法寶,結果呢以他道場的名義,印出來的經典有《弟子規》、有這些東西,這些人的長相,將來統統都是阿鼻地獄的相,你現在就可以看到,這是佛在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所以為什麼勸大家要學戒律、要受戒,你受戒,你才能不墮惡道。戒就是界線,世間與出世間的界線,你受了,你就不會墮在世間、就不會墮惡道,所以你要知道,戒律裡面講的盜戒,非常的重,尤其是盜三寶物。你跟人家收了錢,說你要印佛經,你拿去搞世間事,印這個世間的典籍都有罪,而且非常的重,所以這個要清楚啊,這一結罪就是十方,你集十方的錢,那你還的就是十方的債,這是講持戒啊,你要持戒才能波羅蜜啊。實際上這六條是互通的,在一乘教義當中是互通的,一條做到了、做圓滿了,每一條都圓滿;一條不圓滿,條條不圓滿,這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所以要清楚。你看這些將要下阿鼻地獄的人,他的長相,你只要去看,它這個道場,給你講說我要印佛經、印法寶,打著佛教的招牌,他去搞這個世間事,佛在經上講,他造的這個罪業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你殺你的父母,這一生就要下地獄,下阿鼻地獄……這五逆罪,現在人講:「罪該萬死」!因為阿鼻地獄一日一夜萬死千生,殺父母……重罪,可是你盜三寶物這個罪比殺父母更重八萬四千倍。八萬四千是個數,實際上呢講的就是無量無邊。所以你們在印經,很多人在家人不懂事、很多的出家人不瞭解戒律,他敢這麼做,將來為什麼講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還都講得客氣,披毛戴角都還不完,你以為你做了好事,你以為你接了眾了、你利益了眾生了,在戒律上、在因果上,絕對不饒恕你,何況你做了這些世間的事情,根本不能利益眾生,只有佛法才稱之為寶,世間法不能稱之為寶啊。如果你用十方的錢,去蓋一些、買一些地蓋一些場地,辦這個結婚,搞這佛化婚禮,租借給人家用,搞世間輪迴事,這個將來都要還,在佛門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一定要小心啊!那我們講的持戒,包括五戒、包括十善、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乃至菩薩大戒,這些都要能學習、能夠持守,因為這是無上菩提本,所以應當以一心來持。一心怎麼持?一心就具足一切境界,才能波羅蜜,只有持戒方能波羅蜜,搞其他的,沒有辦法。心不起妄就是持戒、不起念就是持戒。不起念了,沒有持也沒有犯,所以達摩祖師講:「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沒有持戒跟犯戒的問題,為什麼?一心持淨戒,所以,以一心方能持,所以你要多心,有所分限、有所邊畔,邊畔就邊界的意思,邊界,劃界線,有所持有所犯,那就有所住,這個統統都不叫持戒,
你不要以為你第一條不犯、第二條不犯,條條犯,很多人想說我事相上沒有做。所以,為什麼現在很多的戒場,他敢公然教人殺生─教唆殺人罪、教唆殺豬罪、教唆殺雞罪……。為什麼?他教你可以煮葷的,可以煮葷的斷人法身慧命,教唆殺人。他教你破戒,你一破戒,就斷波羅夷,就斷法身慧命。波羅夷不是只有你們想的斷頭啊,斷頭是什麼?斷法身啊!永殞善根啊!所以在戒場他講「戒」,教唆殺人啊,台上的教唆殺人,底下的呢被他殺得很痛快,法師你好圓融啊!法師你好會開緣啊!法師你很容易就下地獄了。亂開緣,不該開,開,叫犯,而且犯的很重,這一個人如果聽你的話去煮葷的,你斷他的善根,殺了他的法身慧命,斷了他的慧根,菩薩以大悲為本啊,你先斷他慈心,就斷他慧命,第一條重罪啊,講這個戒的人當場就犯波羅夷,已經犯,為什麼?因為他聽了而且接受,聽了接受以後呢?他因為你是出家人,因為你講了這個戒給他,他回去作參考,照你的話做,去煮了葷的,每煮一次,每殺一次給他家人吃,這個罪都算在你頭上,除了他自己破戒以外,不清淨以外,你這個講戒的人罪報不輕啊!可以說是罪孽深重啊!這一壇戒傳下來要是有四百個人聽,這四百個人殺生的罪報,全部都要算在你這個教授師的頭上。所以為什麼末法出家人滿手血腥?就是因為不老實說,不如實語,所以弄得袈裟之下失人身,披著袈裟修道是好事,為什麼會失人身?就是他倒說經律,所以他不持,當然不能得持戒波羅蜜。更愚癡的還以為自己有在持,以為自己有在學,還以為自己得波羅蜜,所以這個就是愚癡。所以不能教唆人家可以煮葷的,尤其是在戒場,戒場以外一樣不可以,這叫持戒啊,你不能開緣,你不能方便啊,所以殺生罪最重的,斷人法身慧命,斷人法身慧命,這個殺人啊,大家聽了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在戒場教唆殺人呢?他在斷你法身慧命,把你法身慧命給斷掉了,這個我不講出來,你們不曉得,你們不曉得,回去繼續殺生,還以為自己學菩薩戒,還以為自己呢行菩薩道。你天天殺生,行菩薩道?講出來,諸佛如來不認可,所以要知道啊!學佛要吃素,學佛不能殺生,吃素還要不殺,還要能護生,所以菩薩戒講:「方便救護一切眾生」,就護生。菩薩戒講,叫你不能吃肉,這是規定的,不可以吃,《涅槃經》有講,不能吃肉,聲聞弟子一樣不能吃,小乘一樣不能吃,大乘那是更不能吃。所以為什麼現在佛法衰,衰在哪裡呢?這些傳戒的人,亂傳一通。為了什麼?為了自己的名利,他怕你不受了,怕你不學了,不受了,不學了,道場就沒錢了,所以他要的是什麼?要的是錢,要的是你來寫牌位來供養,他不是真正要傳你戒啊!所以你沒有持戒,你怎麼能達到波羅蜜?你天天殺生,天天吃葷的,第一條,最慈—最根本的根本慈悲心,你都沒有了,那你說你念佛,你能達到波羅蜜嗎?菩薩以大悲為本啊,成佛─菩薩戒是正因。你這麼分析下來,為什麼念佛不會得力?不會得三昧?你天天殺生啊。所以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講:「失去戒珠易入魔」啊,沒有這個戒律,自己著魔了,自己都不曉得。《楞嚴經》說:吃肉的人,縱然有禪定、有智慧,看起來—這智是什麼?世智辯聰,就是你們說的,很圓融,實際上是很圓滑;禪定多智,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你看這些學佛的,沒吃素的,臨終一定墮三惡道。所以我給你們講實話,能不能學?能不能持?那就在你了。你不要說我不慈悲啊,我給你講這個話,我是發大慈悲心在說啊,「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更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你要是聽了這些邪說,恣心快意殺生,什麼叫恣心快意?反正戒場的這個教授師已經講了嘛!就可以殺了,就可以煮葷的啦!恣心快意殺生。那教授師犯波羅夷,你也犯,回去要是有殺的,全部犯,而且這個罪結在這個教授和尚的身上。不管給你講戒的是得戒和尚,還是教授阿闍黎,還是羯磨阿闍黎,全部都算在他頭上。所以為什麼出家人很多……老一代的出家人,身體都不好,為什麼?斷人法身慧命。相信他的道業也不會太好,因為他斷人慧命啊!教人殺生啊!雖然自己不殺,但是他教人殺。所以為什麼一開始講戒律,就告訴你不能殺生,不可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乃至咒殺,統統都不可以。咒殺是什麼?詛咒他。所以這個是菩薩戒你要做的,要以大悲心為根本,什麼叫大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殺一個眾生,等於殺一切諸佛,為什麼?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你都殺,那你就是殺佛。方便講是你過去父母,方便說是未來諸佛,實際上正是諸佛,諸佛法身平等平等,殺一眾生,就是殺一切諸佛,所以為什麼殺生會墮地獄?違背佛性啊。所以絕對不可以隨意開緣,沒有任何的理由,沒有任何的因素,絕對不能開緣,再好的理由都不可以殺生,否則你將來墮落三塗,那你自己要負這個因果的責任。墮三塗,那是你應該受的,俗話講:「罪有應得」,罪有應得以外呢,你三塗果報受完了,出來還要還人家命債,你今天用刀割他,割他一刀致命,他可能還你兩刀,還你三刀,甚至呢把你節節支解,所以你看為什麼有人是被殘酷地殺害,這都是他過去生造作的因,所以天下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因果,不是上帝安排的,都是你自己造來的。上帝要是犯殺生罪,一樣下油鍋,釋迦牟尼佛說的,他三界沒有出去啊!這上帝就是什麼?玉皇大帝啊,就是這個忉利天的天主啊。他要是犯戒,一樣下地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所以要知道,要能夠持戒,我們不要把持戒講成守法、守規矩,講得太寬了,沒有講到重點,重點是什麼?不能殺生。從這裡開始做,你才說你要修道啊,你慈悲心都沒有,你怎麼做菩薩,怎麼做佛;佛要度一切眾生,佛要幫助一切眾生,後面的─殺、盜、淫、妄、酒……等等的,有機會講戒的時候再來講。所以為什麼講持戒波羅蜜,持戒才能波羅蜜啊!忍辱呢?什麼叫忍辱波羅蜜?你們現在是忍耐波羅蜜,忍耐,到道場來,忍耐一天不要講話,不要攀緣,不要講是非,忍耐波羅蜜,來這裡忍耐的。忍辱波羅蜜是什麼?見一切法無生,而能認可,名「忍辱波羅蜜」,所謂「習忍達無所傷」啊,有生有滅,則有所傷,就有眾生與你做冤懟,與你呢不能和合,因為生滅是二法嘛,若能了達無生,就做到忍辱波羅蜜。這永明大師講的:「習忍,學習忍辱,要做到無所傷」;有所傷,那就有能所,所傷就有能傷,有能有所,那就不算波羅蜜了。所以你在起煩惱的時候,到道場來起煩惱了,工作上起煩惱了,起顛倒了,不是把工作做好就不顛倒,我這裡講的,跟你們外面聽的不一樣,很多人都說學佛人要把工作做好,把家庭照顧好,把錢賺到了,這樣就波羅蜜了,那個叫世間波羅蜜,叫墮落波羅蜜,圓滿的墮落,叫輪迴波羅蜜,你要是把家庭搞好了,世間事都做好了,稱心如意了,欲望都享受到了,那就是三塗波羅蜜、輪迴波羅蜜。不是把世間事做好,是把世間事心裡面放下。你在工作上起煩惱了,與人有怨了,剛開始忍不住怎麼辦?這個人一直找你麻煩怎麼辦?教你一個方法,念觀世音菩薩迴向給他,念大悲咒迴向給他,解冤釋結,用神咒的力量來化解,請觀世音菩薩加持,必然能夠化解。所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對治不同的狀況,你要會用啊,不然你們都是忍耐啊,沒辦法啊,要賺他的錢啊!沒辦法啊,不工作沒飯吃啊!要是……我今天要是有多少錢,絕對不在這裡受你的氣,那這個慢心又起來了,「我」又現前了,不是真正的波羅蜜。所以佛在─剛才講的,這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又叫《彌勒菩薩所問經》,他說:「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名忍辱成就。」所以講忍辱,要無能所相對。無能所相對是不是不如法呢?你看這些知見不對的,你也跟他沒有能所相對,你也不能揀別,你說我們大家都一樣,跟他能和合,你說你在學忍辱波羅蜜,你是被轉啊!所以你要知道,雖然和合,而不壞這個所謂的次第,不壞這所謂的佛法跟世間法。世間法跟佛法要能揀別得清楚,在裡面呢不起煩惱、不起愛憎,這個才是真正的和合,不是要一棵樹又長辣椒,又長西瓜,樹是不會長西瓜的;又要它長這個鳳梨,又要長蘋果,說叫和合,不是這個樣子看的。所以忍辱,他碰到逆境的時候,自己心要轉,一切法唯心所現,在起煩惱的是誰?不起煩惱的又是誰了?要這樣追問下去。我知道你們念佛,都會拚命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越念啊裡面是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氣死我了……,很瞋恨,越念越瞋,所以要用道理來化解,用道理來化解。剛開始功夫不夠,越念佛,瞋心越重;剛開始呢道力不足,越觀照呢瞋心越強,那慢慢的這麼漸次來修,再大的瞋心都能化解,所以叫忍辱波羅蜜。你們現在要懂得要怎麼學,不是忍耐波羅蜜,忍到後來就忍無可忍了,就變發火波羅蜜了,生氣波羅蜜啊!氣到了極處了,那真的就是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火燒功德林啊。你的功德都還沒成林啊!成林尚且灰飛煙滅,何況不成,所以這是講忍辱,了達無生,所以「習忍達無所傷」啊。什麼叫精進呢?精進用功,遠離身心相,名為精進。這個都是大乘佛法,離身心相,名為精進。有我的身,有我的心,能持所持,能行所行,都叫懈怠。我不是跟你講一些玄妙,是講實際,這就是實話,你體會不到,那當然這是正常的,因為你還沒有開始做,什麼叫精進?離身心相,是名真精進。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一意安住在道業上,這叫真精進。這樣精進才能達到波羅蜜。所以一般人總是在這個色身上,以為不吃不喝,釋迦牟尼佛還沒成佛以前,學外道法,不呼吸,不吃不喝,不呼吸。冬天,有些外道做一些無益的苦行,他以為這樣叫精進;有些人炫耀,我每天拜佛拜三千拜、每天念佛念十萬,炫耀。不是說三千拜不行、十萬不行,以此當作炫耀,他不是真正精進啊。走到哪都說我每天用功多少、做了多少,這個都是沒有離身心相,都還是有我相存在。所以我碰到,你三萬拜都不夠。所以,真正精進要把身心世界放下,穿衣、吃飯、運水、挑柴都是真精進,所以祖師講:「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道未曾踏著一寸地。」這就離身心相,真正的精進、真正的用功。就像「譬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啊,真正的精進。好,那麼再來呢,禪定,什麼叫禪定?知心無住。知道心性無所住,名為禪定。不然你住四禪、住四空,四禪定、四空定,離生喜樂定、離喜妙樂定,你都有所住著啊,這世間四禪八定都有所住。什麼叫禪定呢?知心無住。心性本無住著,不著捨受、不著苦樂憂喜捨,苦樂憂喜,名為禪定,是真正的禪定。照了一切法當體即空,這是大寂定。所以你在生活上,你能不能禪定?心要無住,這就是禪定,六祖講:「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外不著相叫禪,不著相而了了見,了了見卻無一物,這叫禪。不是喝茶,也不是這個武術,現在這喝茶禪、武術禪,很多的……都是牽扯不完。你對於一切境界要不住,外不著相。內呢,不動心,這不動心不是壓念不起,什麼叫壓念不起?克制自己的念頭,刻意克制;是反觀,一念反觀,這一念當下照破,這念頭當下冰銷。甚至未起念,你都能如是安住,這叫定。對外,了境而不執著,所以了了見無一物;心裡知法本空,這就叫定。這是大禪定,也叫首楞嚴大定。這才是真正的禪定,不是世間的這些外道禪、二乘禪,二乘到九次第定都還不是真正的禪定;你不要看他定功很深,他這個禪定不是真正的禪,不究竟。所以要學大乘的禪,大乘的禪定,不要住相、不要著境,著於捨受,這個才是真正的禪定。般若,知心無住啊。什麼叫無住?你能照見諸法緣起性空,照見諸法緣起性空,這就般若,唯有般若方能波羅蜜啊。所以六波羅蜜裡面,最重要就是般若。我們剛才講的這些內容不離般若。所以祖師在《心經》裡面開示我們的,唯有般若方能波羅蜜,才能真正到彼岸,不然其餘的五度,總是虛設、總是盲修瞎練。這個才是真正的六波羅蜜。那你要有般若智慧,要看經教;經典裡面才有,世間書沒有,世間人也沒有,世間人只有世智辯聰。看經典看不懂怎麼辦呢?看祖師的,看古代祖師的,你在祖師大德的著述裡面,下死功夫,認真地用功,讀經、看經教。所以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教我們怎麼修行?「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教你持戒、教你念佛、教你看經教,看經教是什麼?開般若智慧。你沒有看經典,沒有般若智慧,處處著相、處處被轉。經典看不懂,我知道現在的人很沒耐性,看到書厚一點的,不看了;字多一點的,不看了,所以為什麼我們印經都要印小本的、薄薄的,常講我們印經要考慮它的皮膚跟身材,太胖的經不能印,或印得太胖的,不能流通,為什麼?就是因為眾生業障深重啊!以前是看不到經,現在是有經不願意看。這經都拿去餵書蟲了,書蟲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啃。所以般若智慧從哪兒來?從你肯看經教開始;沒有看經,你不是六祖惠能大師,你不能直下見性。達摩祖師講的:「藉教悟宗」。這是不得已的不得已了,你如果再不這麼做,你悟不了。你修行,你想要見性;性是什麼?你們很清楚,習性啊!你見不到習性是虛妄的、見不到習性是空的。見到習性了,空不了,心有餘,力不足。這些統統都是問題。這叫道力未逮,也就是道力不夠啊;道力未逮就是道力不足。所以你沒有辦法降伏煩惱,這就是你沒有般若智慧,你沒有從踏實的功夫學起,在知見上錯誤、平常又不肯念佛,也不肯修行。叫你念個佛,每天就是應付了事,
今天有念一萬了;有的連一萬都不想應付的,能偷懶盡量偷懶、能懈怠,你用盡方法的懈怠。你說你對境界的時候,你怎麼能不迷惑?所以古人講:「到臘月三十,便知功夫。」什麼叫臘月三十?好像快到了。十二月三十號,最後一天;臘月三十就是最後一天的意思,到你這一輩子的最後一天就是臘月三十;便知真假,就知道你臨終是怎麼死的。很多出家人,臨終的時候走得糊里糊塗、迷惑顛倒啊!生前講得再好聽沒有用啊,什麼「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啊,講一些世間話;這話不是世間,他沒功夫講出來是世間。講一些世間話蠱惑大眾,他臨終怎麼死的呢?生病糊里糊塗死掉的,不省人事走了。你看祖師大德-憨山大師坐化,金身留到現在;六祖惠能大師坐化,金身也是留到現在;汐止的這個慈航大師也是坐化的,都有留金身啊!這就是臘月三十,便知真假。有沒有真功夫啊?有沒有真正的能力啊?所以到臨終馬上就清楚了。這裡講奉行六波羅蜜。永明大師講:「無所捨而行檀。無所持而具戒。習忍達無所傷。精進了無所起。」這些話都是他在《萬善同歸集》裡面跟我們講的。「般若知心無住」啊,真正的放下啊,捨至無所捨、無有能捨與所捨之心,這是真正的波羅蜜啊。無所持而具戒啊。行忍辱要無所傷,大慈大悲啊,同體—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進沒有身心之相,禪定呢了無所起,般若知心無住啊,這個才能夠達到般若波羅蜜,才能夠達到究竟彼岸。那你聽了呢你要奉行。不是每天離不開家裡,在家裡煮飯、洗衣服叫波羅蜜。那千百年來多少的家庭主婦、千百年來多少人掃地、多少人洗米煮飯,怎麼都沒有成就波羅蜜啊?所以你家庭主婦你放不下家裡,你不要以為把家裡照顧好了,你就是這個行波羅蜜啊,有些人知見非常的錯誤啊,他放不下他的家裡,他說我把我放下,照顧家裡人,叫布施波羅蜜。他是布施他的身、沒布施他的心,他心裡面為的是他罣礙的對象。把事情做好,他以為是叫持戒,實際上呢那根本不是戒,沒有一條是戒的。戒要講:「三聚淨戒」。他每天在家殺生,殺害一切眾生,他說他在持戒,一家和樂,這些眾生全部死光,他說他是行忍辱,「習忍要達無所傷」啊。明明糊里糊塗,卻以為自己清清白白、腦筋清楚,貪戀這個家裡,他不曉得、不能覺察,他以為他是般若波羅蜜,他安住在他的生死窟宅,他以為他是在禪定波羅蜜啊。這很多法師都這麼胡說八道啊!在家裡搞世間事,他可以給它說成波羅蜜啊,那釋迦牟尼佛何必出家?你又何必出家?釋迦牟尼佛出家六年苦行豈不枉然啊?照你這麼說-在家才能成就波羅蜜,那釋迦牟尼佛成道應該還俗啊。很多人都誤以為把世間事做好,把家庭顧好,就能成佛。那釋迦牟尼佛應該成佛以後,他會悟到這一點,他要趕快回家,好好安撫耶輸陀羅,說一些我對不起你的話,你對不起我的話,講一些胡說八道的話。所以要有智慧去判斷啊!不是把家庭的事做好,就叫波羅蜜啊,那叫罣礙波羅蜜啊,罣礙到頂了,罣礙到極點了,出不了家。放不下!對於自己所愛的、所貪愛的,他捨不掉,所以他以為他為家人服務叫布施啊;他很貪著他的家園,去做社區義工,他以為他叫布施啊,裡面都帶貪瞋癡啊,所以你們這些家庭主婦-我說的家庭主婦包括家庭主夫,現在男生也要在家裡煮飯,都一樣啊放不下的,自己都要好好檢點啊!你一個家門口你都踏不出來,你怎麼出三界?你說你要出輪迴,可是碰到事情,總是世間事為先,總是煩惱佔上風,每次都讓煩惱賊軍拔得頭籌,讓它立了第一功,你的正見怎麼能不節節敗退?最後呢完全淪陷了!為什麼?再跟你加上《弟子規》啊,再加上這個世間事啊,再給你講講袁了凡啊!袁了凡到死都不知道他自己是怎麼改變命運的?他是持《準提神咒》改變命運的。你以為做好事就能完全改變命運啊,沒那麼簡單啊,他是持《準提神咒》啊!所以世間人忘恩負義啊,他以為他自己有做了什麼?有什麼改變?都是靠佛力加持啊。所以為什麼《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啊,譬如兒—子女逃逝,捨父逃逝啊,離家出走啊,他不知道諸佛如來對他的恩德,他以為他自己真的做了什麼好事?實際上呢,全部都是靠神咒的力量,這個是最主要力量,最起碼占百分之九十。所以要曉得啊,不是搞世間事就叫波羅蜜啊,他搞世間事,他以為就叫波羅蜜,下面講得更離譜,還堅固不退啊!所以你要錯認了,把世間事當作是波羅蜜,如果這麼亂修下去,堅固不退。那這個就不叫善根了;這叫輪迴根,輪迴根,把輪迴根當作是出離,還願生我國,所以自欺欺人,因果不相符,你自己不曉得。阿彌陀佛知道!他認為-他看你,知道你還貪著這個世間,還是情情愛愛放不下,他就不接引你了!做得再好,仍舊不能接引。從古以來孝子賢孫有多少?有幾個往生淨土?我不是說孝順不能往生淨土啊,你要聽清楚啊!是沒有出離心,不能往生。對於世間罣礙、對家庭罣礙,你出不了三界。所以你要能夠真正奉行六波羅蜜,並且堅固不退,就是保持正念不失,名為堅固不退。什麼境界都不退,被妄念拉走了,馬上再回來。剛開始用功都會被妄念轉,這是誰都有的經驗,不光你們有,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也是如此。在因地的時候,文殊、普賢你不要看他現在是大菩薩,沒有成就以前,甚至比你們都還糟糕。他能成就-他就是這麼用功,堅固不退。你要修錯了,認為《弟子規》是了義,認為這些世間法是了義,你還堅固不退,我看你是不退三惡道,永遠在三惡道,永遠在輪迴。所以這「堅固不退」,一句話兩個意思,凡夫貪著自己這個愛欲,堅固不退啊。《法華經》講:「深著於五欲」啊,對於五欲非常的執著,都非常堅固啊。叫他放下,他不願意放。菩薩呢對於六波羅蜜,能堅固不退。同樣是堅固,一個向道,一個背道。所以「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你把這個善根迴向,這才叫善根。善不是十善,十善未必有出離心,當然包含十善,但不能局限於只有十善;包括六波羅蜜、包括十波羅蜜、包括普賢十願。那麼這些你都能迴向求生淨土,那你臨終一定得生啊!所以這一段啊意思還沒講完,今天講了這個六波羅蜜。下面呢我們下一次再來接著說明。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