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七世真歇清了禪師


師。左綿雍氏子。襁褓入寺。見佛喜動眉睫。人咸異之。試經得度。扣丹霞之室。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擬對。霞曰。你鬧在。且去。一日。登缽盂峰。豁然契悟。逕歸侍立。霞掌曰。將謂你知有。師欣然拜之。住後上堂。云。我於先師一掌下。伎倆俱盡。覓個開口處不可得。師終於臯寧崇先。塔於寺西華相嵨。諡悟空禪師。贊曰
一掌之下 伎倆俱盡 將謂瞥地 旁觀者哂
夜月流輝 澄潭無影 巧拙不到 金鍼密穩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六世智者嗣如禪師


師。壽春府夏氏子。生而祥光現舍。十四歲。依淨照於嘉禾資聖。照舉良遂見麻谷因緣。問曰。如何是良遂知處。師即洞明。後印心於長蘆信公。被旨住焦山。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黃面不是真金貼。曰。如何是佛向上事。師曰。一箭一蓮華。僧作禮。師彈指三下。後遷蘇之靈巖。退居包山。示寂。塔於寺後。贊曰
纔出胞胎 祥光現瑞 點著便知 宿根無諱
提揳童蒙 慈心普逮 靈巖峰頂 圓音斯在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六世智者嗣如禪師


師。壽春府夏氏子。生而祥光現舍。十四歲。依淨照於嘉禾資聖。照舉良遂見麻谷因緣。問曰。如何是良遂知處。師即洞明。後印心於長蘆信公。被旨住焦山。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黃面不是真金貼。曰。如何是佛向上事。師曰。一箭一蓮華。僧作禮。師彈指三下。後遷蘇之靈巖。退居包山。示寂。塔於寺後。贊曰
纔出胞胎 祥光現瑞 點著便知 宿根無諱
提揳童蒙 慈心普逮 靈巖峰頂 圓音斯在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六世宗賾慈覺禪師


師。洺州孫氏子。得法於廣照。繼席長蘆。僧問。達磨面壁。此理如何。師良久。僧禮拜。師曰。今日被這僧一問。直得口啞。上堂。冬去寒食。一百單五活人。路上死人無數。頭鑽荊棘。將謂眾生苦。拜掃事如何。骨堆上添土。唯有出家人。不踏無生路。大眾。且道向甚麼去。南天台。北五臺。參。贊曰
放一線道 禪淨對立 誰權誰實 千聖不識
大士應化 逆順罔測 東林結社 熊耳面壁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六世丹霞子淳禪師


師。劍州賈氏子。弱冠為僧。徹證於芙蓉之室。上堂。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肇法師恁麽道。祗解指蹤話迹。且不能拈示於人。丹霞今日擘開宇宙。打破形山。為諸人拈出。具眼者辨取。以拄杖卓一下。曰。還見麽。鷺鶿立雪非同色。明月蘆花不似他。宣和已亥春示寂。塔全身於洪山之南。贊曰
入芙蓉室 忘來去路 打破形山 無本可據
君臣道合 月蘆藏鷺 倒駕慈航 渡人無數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五世靈隱文勝禪師


師。雲居道齊禪師法嗣也。僧問。古鑑未磨時如何。師曰。古鑑。曰。磨後如何。師曰。古鑑。曰。未審分不分。師曰。更照看。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莫訝荒疎。曰。忽遇客來。作麼生。師曰。喫茶去。贊曰
鑑磨未磨 誰審分否 還更照看 二頭三手
莫訝荒疎 家風露醜 客來接待 喫茶快走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四世雲居道齊禪師


師。洪州金氏子。徧歷禪會。學心未息。後遇法燈禪師。機緣頓契。有頌曰。接物利生絕妙。外主終是不肖。他家自有兒孫。將來用得恰好。師謂門弟子曰。達磨(摩)言。此方經唯楞伽可以印心。吾讀此經。偈云。諸法無法體。而說唯是心。不見於自心。而起於分別。可謂大慈悲父。如實極譚。僧問。如何是佛。師曰。汝是阿誰。師在東禪。雙林。雲居三處住持。著語要搜玄。古代別等集。盛行於世。贊曰
如何是佛 汝是阿誰 心不見心 何處分離
外生不肖 吾道無兒 古代別 大慈大悲

禪宗-青原正宗- 四十三世金陵法燈禪師


師。魏府人也。生而知道。辯才無礙。入法眼之室。上堂。某甲本欲居山藏拙。養病過時。奈緣先師有未了底公案。出來與他了卻。時有僧問。如何是先師未了底公案。師便打。曰。祖禰不了。殃及兒孫。曰。過在甚麼處。師曰。過在我。殃及你。江南國主聞此。問師曰。先師有甚麼不了底公案。師曰。現分析。次僧問。如何是西來密密意。師曰。苦。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且問小意。卻來與汝大意贊曰
虎項金鈴 師繫能解 百骸一物 兩賽一彩
佛法大意 道喪千載 祖禰不了 分析現在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一世黃龍誨機禪師


師。清河張氏子。玄泉彥禪師法嗣。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玄泉拈起一莖皁角曰。會麼。師曰。不會。泉放下皁角作洗衣勢。師便禮拜曰。信知佛法無別。泉曰。你見甚麼道理。師曰。某甲曾問岩頭。頭曰。你還救糍麼。救糍也祇是解粘。和尚提起皁角。亦是解粘。所以道無別。泉呵呵大笑。師遂有省。問。急切相投請師通信。師曰。火燒裙帶香。問。風恬浪靜時如何。師曰。百尺竿頭五兩垂。贊曰
佛法無別 呵呵握要 琉璃缽盂 脫底露竅
燒帶憐香 你急我笑 浪靜風恬 誰來下釣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一世沖煦慧悟禪師


師。福州人也。姓和氏。幼不茹葷血。自誓出家。登鼓山晏國師剃度。得法受記。弘法鼓山。周顯德中。江南國主延住光睦。僧問。如何是大道。師曰。我無小徑。曰。如何是小徑。師曰。我不知有大道。次住廬山開先。晚居金陵淨德。聚徒說法。有聲於時。開寶八年歸寂。贊曰
幼入師室 撞破石門 一言之下 左右逢源
大道小徑 步步紅塵 我不知有 獅子嚬呻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一世雙峯廣悟禪師


師。諱竟欽。姓王氏。蜀益州人。幼投峨嵋山黑水寺出家。二十一歲具戒。巡禮。晚見雲門。契悟印證。時劉氏僭號嶺南。尤尚佛教。如靈樹知聖。雲門匡真。皆當時欽重。而師居其一。南漢劉晟。嘗召問。甚喜。賜以磨衲方袍。太平興國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與諸緇素夜話。焚香合掌而逝。僧臘六十二。世壽八十二。塔全身本山。至大中祥符九年。塔戶分裂。視之如生。緇素迎請。膠漆供雙峰山。地方崇拜。甚感靈異。贊曰
峨嵋脫染 堅持佛戒 生死大事 徧扣名德
函蓋雲門 狂心頓歇 質留雙峰 萬古不滅

禪宗-青原正宗-四十世鼓山興聖國師


師。系出大梁李氏。幼惡葷羶。樂聞鐘梵。年十二。有白氣數道騰於所居。師題壁曰。白道從茲速改張。休來顯現作妖祥。定袪邪行歸真見。必得超凡入聖鄉。題罷氣即隨滅。年十五。夢梵僧告曰。出家時至。遂依白鹿規禪師披削。參雪峰。峰搊住曰。是甚麼。師釋然了悟。亦忘其了心。惟舉手搖曳而已。峰審其懸解。撫而印之。後閩王建湧泉。迎師主席。賜號興聖。法道大行。贊曰
直下若會 箭過新羅 通霄有路 一任摩挲
不跨石門 畢竟作麼 塗毒雷轟 萬古不磨

禪宗-青原正宗-三十六世大顛寶通禪師


師。實陳帝之裔。穎川人。祖官於潮開元間。師誕於潮郡。幼嵗慕雲林與藥山惟儼。並事惠照禪師。受戒已。同遊南嶽。參石頭和尚。得大無畏法。唐貞元初入羅浮至潮陽。開闢牛巖及靈山等處。韓愈問道。留衣致敬。事載傳燈錄。長慶四年一日告辭而逝。壽九十三。著有金剛經、心經釋義。塔在靈山左。贊曰
徹證至理 豈拘正偏 揚眉瞬目 一任風顛
語默動靜 妙闡幽玄 昌黎拜倒 衣書紀傳

禪宗-南嶽正宗-七十四世石鐘松波禪師


師。鶴陽段氏。童年穎慧。了世皆幻。遂從德周上人脫染。參究宗乘。印心於埜竹老人。出世石鐘。茲是發光開創來。至師又一大興。寺為雞足全山之首。百廢重興。忍苦辱勞。為法為人。無我人相。繼山門幸也。贊曰
為法為人 以法為重 我法情空 八風不動
興工造業 成三寶供 曹溪黃檗 碓舂自任

禪宗-南嶽正宗-七十三世紅螺徹悟禪師


師。一字訥堂。又號夢東。豐潤馬氏子。幼穎悟。博通儒籍。年二十二。大病悟幻質無常。遂詣房山三聖庵。依榮池老宿剃染圓具。復歷諸講座。洞達觀乘深旨。復參廣通粹如純翁。發明向上大事。粹翁遷萬壽。師遂繼席。聲馳南北。宗風大振。晚歲誅茆紅螺。棲心淨域。衲子奔湊。聿成叢席。嘉慶庚午十二月十七日示寂。荼毘獲舍利百餘粒。著有夢東集行世。贊曰
圓頓法門 事無一向 志預聖流 心棲安養
念念無思 重重華藏 釋迦彌陀 不少鹽醬

禪宗-南嶽正宗-七十二世天慧實徹禪師


師。江蘇興化唐氏子。年十九。投本邑報恩庵貫之和尚。薙染圓具。參方受心法。於崇福靈鷲分座。領眾十餘年。清世宗訪玉林琇國師法裔。師奉詔入對。機緣契合。呈頌三章。其一云。拳頭不喚作拳頭。換卻時人眼裏眸。一切聖賢如電拂。大千世界海中漚。承恩賜紫衣鉢杖如意。命主罄山高旻及資福崇福四寺。乾隆十年四月初三寅旦。說偈而逝。有語錄二卷。贊曰
本來面目 豎起拳頭 時人不會 換却眼眸
普天帀地 花放水流 國師法乳 恩大難酬

禪宗-南嶽正宗-七十二世大曉實徹禪師


師。崇明陳氏。依天語出家。居終南山。憶洞山參雲門公案。見電光徹證。述偈曰。奇哉奇哉甚奇哉。閃電光中正眼開。明暗兩條生滅路。誰知無去亦無來。出山。參月潭和尚印可。弘法香林金山天寧等處。乾隆再幸江南。欽賜紫衣。師示微疾。說偈而逝。壽七十三。臘四十九。塔于金陵。紫金山之麓。贊曰
電開正眼 生死路絕 月潭印破 聖凡同轍
逼塞太虛 了無空缺 燈籠露柱 一任饒舌

禪宗-南嶽正宗-七十二世普荷擔當禪師


師。雲南晉寧人。姓唐氏。俗名泰。字大來。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經選。不赴國變。後禮無住老人祝髮。徧參吳越名宿。於湛然處發明大事。出世於雞足石鐘。滇南衲子浩然趨附。康熙癸丑冬。示微疾。趺坐書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認著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置筆而化。壽八十一。著有翛園橛庵二集。拈花頌百韻行世。贊曰
山寒水涸 地老天荒 空劫前事 妙用無方
赤心片片 日月重光 一肩雲水 凜凜冰霜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唐 元會大師


 慧律法師著
元會大師。字懷默,俗姓席,京兆(今西安市東)樊州人。年十二歲時,歡欣喜悅地捨離俗世,出家於海覺寺,成為總法師的弟子。落髮之後,常常參加講經的法會,專一心意研究《涅槃經》,對於《涅槃經》的義理既能了解體悟,又能通達明白地註釋貫通,並著作《涅槃義章》四卷。當時新建的慈悲寺,迎請元會為寺院住持,元會於是在那裏演說宏揚佛陀的經教,普遍接引後進的學子。

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奉皇帝的詔請居住於宏福寺,因此而停止講經的事業,專修禪定。曾經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以手托舉著他,因而建造阿彌陀佛聖像,一心繫念勤作觀想,夜裡則常坐不臥。貞觀十四年(西元六四○年)五月得疾病,返回慈悲寺。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前來迎接,然後捨報往生,時年五十九歲。(續高僧傳)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唐 明瞻大師


慧律法師著
明瞻大師。俗姓杜,恆州(河北正定縣)石邑人,少年就有超脫塵世的志向。年十七歲時,中舉人,由州縣推舉入京城去參加進士的殿試,明瞻不願意去,而前往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朝初年,居住在京城,多次主持說法的講座。唐太宗貞觀初年(西元六二七年),奉詔進入京城皇宮的內殿,昇坐皇帝的寶座,接受供養用齋之後,廣泛地談論賢明君主統御國家的治世之術,應當以慈悲心救護天下蒼生為最重要的目標。皇上聽聞之後龍心大悅,頒布命令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個齋月,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天等六個齋日,一律斷絕屠宰殺生,並且在軍隊兵營所在之處,廣泛地建立佛寺。明瞻私底下則把自己所受到的供養財物,每年齋僧千人,並書寫大乘經論。後來進入太乙山的智炬寺隱居。晚年堅定心志於往生極樂世界,有人譏笑他年紀太大恐怕來不及了,明瞻則回答說:「只要具足真實信願,臨終十念尚且可以成就往生的功業、可以見到阿彌陀佛,那麼我具足信願必定可以往生淨土,這又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冬天,得疾病,自知往生的時候到了。就到京城的興善寺設立齋會辭別大眾,當時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都參加了這個齋會。明瞻並在當天返回智炬寺,專心觀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誠心竭力而不休息。十月二十七日忽然告訴侍者說:「阿彌陀佛來了。」過一會兒又說:「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也來了。我在《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中,成就了第十二觀,即作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的觀想,其餘的觀法則尚未完成。今天見到殊勝的瑞相,應當是要往生了。」說完後即滿心喜悅地合掌然後往生,時年七十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唐 神素大師


 慧律法師著
神素大師。俗姓王,安邑鳴條人(今山西運城縣)。年少時即與道傑法師齊名,兩人常常相攜一同到處參學訪道,一起遊歷學習於各個講座之間。隋煬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道傑法師停止講經,神素則繼任他的講席。神素曾講《阿毘曇》、《成實論》共六十餘次講座。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主持棲巖寺,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命終於山上,時七十二歲。


神素一生所從事的修行,是專門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臨命終那一天,他召集了大眾與大眾告別,端正身心結跏趺坐,命令大眾讀誦普門品兩遍,而神素則在旁一心靜聽。接著並自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五六聲之後,又指示由一個人唱,其他的人在旁相和。一直到了晚上,仍然端莊威嚴地正身靜坐,弟子就近仔細一看,原來已經往生了。當天晚上,仁壽寺的智寬法師正好在夜裡靜坐,彷彿間好像見到神素來告別,囑咐他要護持正法,以報如來的大恩。等到天亮,才知道神素已經入寂往生等事。(續高僧傳)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唐 慧滿大師


 慧律法師著

慧滿大師。俗姓梁,雍州(陝西一帶)長安人。七歲就出家,精明謹慎持守威儀,到處遊學講經於四方,唐太宗貞觀年間,奉皇帝的敕令居住於宏濟寺,專門宏揚戒律威儀,獎勵勸導僧侶徒眾奉持戒律。曾經發願往生淨土,時常以供養僧人洗浴為事業,唐太宗貞觀十六年(西元六四二年)四月二十日,稍有疾病,自知即將命終。因此把他日常所用之物,全部歸還常住,端身正坐於繩床之上,並召集寺院大眾,與大眾訣別,然後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五歲。(續高僧傳)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唐 德美大師


 慧律法師著

德美大師。俗姓王,清河臨清人(即今山東臨清縣),年十六歲離家,十九歲剃度,隋文帝開皇年間(西元五八一~六○○年),在京城中觀機教化眾生。平時嚴持戒律,每天以禮拜懺悔為日常功課,並且持誦一萬五千佛名。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五~六一八年),住在京城的慧靈寺,普遍地修行福德善業,常有許多的殊勝感應。唐高祖武德初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在會昌寺,在寺院西邊建造懺悔堂,行般舟三昧,整個夏天常行不坐。曾經為了停止口業,因而三年不說話。有時也為了行常不輕菩薩之行,而普遍地禮拜七眾弟子。斷絕了一切世俗的妄想,專心憶念西方極樂世界,堅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終身奉行而不中止。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忽然合掌念佛而往生,時年六十三歲。(續高僧傳)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唐 普明大師


 慧律法師著

普明大師。俗姓衛,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安邑人,年十三歲出家,周遍遊歷各個講席,隋煬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奉召進入大禪定道場,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於山西蒲州的仁壽寺。每天固定課誦戒本一遍、《金剛般若經》二十遍,六時禮拜懺悔,並將所有的善根福德,迴向往生西方淨土,終其一生都如此精進修行。總共建造檀木佛像佛龕有數十尊,書寫《金剛般若經》,約有一千多部。講《涅槃經》八十多遍,又講《攝大乘論》、《勝鬘經》等種種經論不計其數。年八十六歲時,命終於所住的寺院。(續高僧傳)

阿羅漢的舍利-10

文物編號:AR-009
   文物規格:3mm3.5mm
   文物形狀:規則圓球固體形狀
   文物顏色:淡黃咖啡色(舍利子表面灰色點狀特徵)
   富樓那-說法第一

   富樓那是梵語 Purnamaitrayaniputra 的音譯,意譯“滿願”“滿祝”等。他出生于迦毗羅衛城一個婆羅門長老家中,與佛陀同日而生。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他從佛陀出家。他在佛弟子中以“說法第一”著稱。他得此稱號,主要是因為他擅長說法。據記載,他說法時,“先以辯才唱發妙言,使眾生歡喜;次以苦楚之言,使聞者結解”。可見,他說法採用的是層層深入、循循善誘的方法。富樓那還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師。為了傳播佛法,讓眾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艱辛,甚至不惜生命,東奔西走,廣播法雨,使無數眾生迷途知返,棄暗投明。當時印度西部有個偏僻的“輸盧那國”,那裡文化落後,人性暴戾,佛法沒有傳入,是難以弘法的地方。富樓那為了拯救那裡的愚頑眾生,知難而進,請示佛陀准許他去那裡弘法。須菩提尊者對他進行了一番考驗,知道他確有為法忘軀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請示。臨行之時,佛陀還專門為他送行。富樓那去到該國收了500名弟子,並建了500座僧伽藍(廟宇),獲得了布教的成功。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阿羅漢的舍利-9


文物編號:AR-008
   文物規格:2mm3.5mm
   文物形狀:不規則固體狀
   文物顏色:牙黃色(舍利子表面點狀帶有灰色
   羅侯羅-密行第一

   羅侯羅尊者,羅是梵語 Rahula 的音譯,又譯為“羅侯羅”“羅雲”等名,意譯“覆障”“障月”“執月”等名。他是佛陀的親生兒子。其母叫耶輸陀羅。他7歲時隨母見佛,15歲時從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早出現的沙彌。羅羅剛出家時十分頑皮,喜歡打妄語,經過佛陀嚴格調教後,善根萌發,痛悔前非,從此嚴持淨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規定僧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嚴格守持,從不放逸違犯。因此在佛弟子中獲得“密行第一”的稱號。他除守戒嚴密外,還具有忍辱的美德。《大智度論》記載說,有一次,他游方歸來,他的宿舍被別的僧侶侵佔了,衣缽等物全被扔到了門外。按當時佛律,比丘為大,沙彌為小,沙彌不得與比丘同宿一室。因此,他只能另覓住處。當時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廁所裡坐禪,忍受著臭氣和雨水的侵襲。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夥歹徒襲擊,他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仍不嗔不怒。羅羅7歲時曾向佛陀乞遺產,佛陀當時答應留給他“七聖財”。這7種財產是:信、精進、戒、慚愧、聞舍、忍辱、定慧。綜觀羅羅的一生,他嚴持淨戒、忍辱精進,應該說完全繼承了佛陀留下的這份遺產,沒有辜負佛陀的期望。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唐 僧衒、啟芳、圓果大師


 慧律法師著
僧衒大師。山西并州人,是一位精進修行的出家人,凡是他曾經學習過的經論都能完全通達,所悟解的佛法和身口所行的,也都能相符一致而不違背。一直到了九十六歲時,見到道綽禪師所著的《安樂集》,聽聞道綽講《觀無量壽佛經》,才回轉心意一心念佛。但是由於恐怕年歲已高壽命將終,因此日夜精進禮佛一千拜,念佛八九萬聲。在五年的期間內,一心精進毫無懈怠。後來得病,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已經來了,親授給我熏香的衣服,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排列引導在前面,化佛遍滿整個虛空,我將要去了!」說完之後就命終往生,七日之中奇妙的香氣到處充滿而不散去。

當時有啟芳、圓果兩位法師,親眼目睹這件殊勝的往生事蹟,於是一同到甘肅藍田縣的悟真寺,以一個夏天為期限,稱念阿彌陀佛。兩人一起折一段楊柳枝,放在觀世音菩薩聖像的手中,祈禱說:「如果我們可以往生淨土的話,但願這段楊柳枝七日不枯萎。」等到七天的時間一到,楊柳枝反而更加鮮綠青翠,啟芳、圓果兩人因此滿懷喜悅地互相慶賀,因此更加努力地日夜觀想稱念佛名,專心一致精進不捨。

經過了五個月之後,有一次在觀想中,覺得自身到達了七寶蓮池,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兩個極大的七寶蓮華之上,大蓮池裡有成千上萬的各色蓮華充滿其中。此時,阿彌陀佛乘坐著一個最大的蓮華,從西方而來,虛空之中充滿光明,映照了整個世界。啟芳、圓果兩個人趕緊禮拜阿彌陀佛,並問說:「娑婆世界閻浮提的眾生,依照經典所說憶佛念佛,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裡嗎?」阿彌陀佛回答說:「不要懷疑!一定可以得生我國啊!」同時又聽到釋迦世尊和文殊師利菩薩,稱揚讚歎《法華經》。而在蓮池前有三層七寶的階梯,第一層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層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三層則只有出家僧人。這些人說:「我們都是念佛修行的人,如今已經往生到此極樂淨土來了。」啟芳、圓果兩人出定之後,即詳細清晰地告訴他們的弟子以上殊勝的經歷。(宋高僧傳)


阿羅漢的舍利-8


文物編號:AR-007
   文物規格:3mm6mm
   文物形狀:不規則固體狀
   文物顏色:米牙黃色
   薄拘羅-壽命第一
   薄拘羅-(巴庫拉)他就是很少說話,只喜歡襌定,所以他被稱為「壽命第一」。而且他也持不殺戒,他戒殺,不殺生。在一生當中,他有幾次的不死,就是放在盤子裹面也燒不死他(燒他的時候並沒有死),在水裡面不死,被煮也煮不死,被一隻很大的魚咬,他也沒有死,大魚把他吃到魚肚裡面,然後又出來所以不死。有五種不死。
   這位薄拘羅尊者的身體也很少生病,所以除了「壽命第一」以外,他又有一個外號叫做「無病第一」。這個無病,人不生病,表示他修行修得很好,因為他經常襌定,身體的機器保養得很好,所以他這個....反正就是很少有毛病啦!我很欣賞無病第一,我本來開囗講大話說:來到美國都沒有病;現在呢,也不能開囗講大話了,因為到美國來,六年之中至少也有一次感冒,而且牙齒也崩了一塊。碓然講我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但牙齒實在也是一個病。這個弟子很好,知道我牙齒不好,他買了一個自動洗牙機來給我。兩位從多倫多搬來溫哥華的,他們買了洗牙機給我。我也是每天洗牙,並沒有說沒洗,那個自動洗牙機我兒子拿去洗,他每天跟我搶著一起洗。這位尊者他也是不生病的,喜歡襌定的人,他會長壽,而且他也不容易生病,因為襌定到最高深的程度的時候,他的人就會轉化成為虛空。因為他的人已經轉化成為虛空了,你想想看,虛空有什麼病?風吹來的時候,就可以穿過他的身體;火燒虛空的時候,火自動會熄:水要來淹虛空也淹不了:拿金屬的東西要來打虛空,虛空也沒有損害。一個人在襌定之中,經常把身體轉化為虛空,他什麼毛病都沒有。
   能夠襌定的人也就不會有煩惱,因為世界上的事情,也影響不了虛空。你想想,虛空又有什麼煩惱呢?所以只要人「在襌定中領略到空的道理」,才會得到真正的「無我」,那無我思想一產生出來,才是「真正的襌定」。所以現在呢,能夠得到真正的襌定是,有事也好,沒有事也好,自然能夠得到真正的大智慧的自在。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阿羅漢的舍利-7

文物編號:AR-006
   文物規格:3mm7mm
   文物形狀:不規則圓球體狀
   文物顏色:米牙白色
   十八羅漢的第十二位,為梵語 Nagasena。意「龍軍」,常稱「那先比丘」。是佛學理論家,二十歲具足戒,後修證阿羅漢果。那先比丘到古印度西北舍竭國見國王彌蘭陀,應國王的問,以各種比喻廣泛說明人生無常,善惡報應等佛法,以及佛教徒修行等問題,所有都載入《那先比丘經》裡。是對佛教基本教義的最大闡發。又稱「挖耳羅漢」。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阿羅漢的舍利-6

 

文物編號:AR-005
   文物規格:3mm7mm
   文物形狀:不規則圓球體狀
   文物顏色:米牙白色(舍利表面含淡灰色狀)
   阿那律(阿譨樓馱)-天眼第一
   阿那律是梵語 Aniruddha 的音譯,意為“如意”“無貪”“無滅如意”。佛經中常稱“阿樓陀”。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叔父甘露飯王(即白飯王)的兒子。佛陀成道6年回到他的家鄉迦毗羅衛城弘法時,他隨佛陀出家。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著稱。他得到這個神通還有一段很不名譽的歷史。有一次,阿那律聽佛陀說法,因疲倦打起瞌睡,佛陀發覺後,嚴厲地批評了他。為此,他深感慚愧,發願從此不再睡覺,精進修道。經七日七夜,他的兩眼便熬瞎了。佛陀得知此事,非常憐憫他,就教他修定。他遵照佛的教導,終日不怠,勇猛精進,終於心眼大開,修得天眼通,“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

   阿那律還具有積極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對佛陀說:少欲知足,常行精進,是修道者的必備條件;忘計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應盡的職責。他的言行得到了佛陀的極大讚賞。針對他的大乘根機,佛陀還專門為他宣講了大乘經典《八大人覺經》,為他演說了修大乘行的8件要事。另外,阿那律還參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結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唐 道綽、道撫大師


 慧律法師著
道綽大師,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歲出家,專門學習教理經論,又師事瓚禪師學禪法。後來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這個道場是曇鸞大師過去所建立的。道綽平日非常仰慕曇鸞大師淨土法門的修行功業,於是專心一意澄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坐的時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時之中依時禮敬阿彌陀佛,從不缺漏,並且每天念佛七萬聲為固定的功課。有其他的僧人,在禪定中曾親見西方淨土殊勝的瑞相,又見到道綽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鮮麗猶如七寶山之高大,其他還有種種的瑞相感應,沒有辦法全部地敘說。

道綽曾為大眾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幾乎有兩百遍之多。凡是聽講的人,都各個持著念珠,稱念佛號,念佛的音聲好像潮汐海浪一樣壯大,有時等到講完經大眾都散去後,佛號的音聲仍然迴響充滿在山林深谷之間。道綽平日激勵勸發眾生修行淨土法門,講說的義理通達透徹,如清泉流水般不斷地湧現出來。常勸人們收攝思慮停止攀緣,一心一意憶佛念佛。著有《安樂集》二卷,遠則總攝龍樹、天親兩位菩薩的思想,近則貫通慧遠、曇鸞兩位大師的文句,言詞義理切中心要,為當時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有一日共修的時候,大眾都看到曇鸞大師乘坐在七寶船上,並告訴道綽說:「由於你精進修行,你在極樂世界感得果報的宮殿樓閣已經完成了,只是你還有一些業緣未盡。」同時又見到化佛遍滿虛空,種種妙好的天華從虛空中飄散下來,大眾都滿懷欣喜地抬頭仰望,並絕口讚歎其不可思議。道綽自此以後因精進修行感得的色身體力愈來愈強健,容貌顏色也更加光彩煥發。無論出家在家聞風嚮往而來的信眾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紀八十多歲時才往生。


當時有一位名為釋道撫的僧人,和道綽同一志向求生淨土,兩人每次相見,必定以同生淨土為彼此互相的期許。道綽往生三日後,道撫聽到消息則說:「我常期望能夠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後,我再稍加用一點氣力,就可以追隨道綽而去了。」於是在佛像前,叩頭頂禮祝禱發願,然後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