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宗鏡錄 卷五─3

 


宗鏡錄卷五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


問。法相法性二宗。如何辯別。

答。法相多說事相。法性唯談理性。如法相宗。離第八識。無眼等諸識。若法性宗。離如來藏。無有八識。若真如不守自性。變識之時。此八識。即是真性上隨緣之義。或分宗辯相。事則兩分。若性相相成。理歸一義。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故。如全波之水。全水之波。動靜似分。濕性無異。清涼記引密嚴經偈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即賴耶體。是如來藏。與妄染合。名阿賴耶。更無別體。又金色如指鐶。全體即金。然此上異。總有四句。一。以本成末。本隱末存。此即存隱不異。故云以妄無體。攬真而起。則真無不隱。唯妄現也。二。攝末歸本。末盡本顯。此即顯滅明不異故。故云以真體實。妄無不盡。唯真現也。三。攝本從末末存。攝末歸本本顯。此則兩法俱存。但真妄有異。即有真有妄明不異故。故云是即無體之妄。不異體實之真。故云無有異也。四。攝本從末本隱。是不無義。攝末歸本末盡。是不有義。此則不有不無明不異。亦是末後二句。又非異故非邊。不一故非中。非中非邊。是無寄法界。妙智所證。湛然常住。無所寄也。又非一即非異。故恆居邊而即中等。又非一即生死。非異即涅槃。非一即非異。故恆住生死即處涅槃等。亦可眾生迷故。成阿賴耶。如來悟故。成如來藏。如金隨工匠緣成時。展作指鐶。如指鐶隨爐火緣壞時。卻復為金。成壞展轉。但是一金。更無差別。如來藏心。亦復如是。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本末展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如無生義云。眾生身中有涅槃。即是末中含有本。眾生是涅槃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貪欲即是道。即是末中含有本。貪欲即是道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故經言。一切凡夫。常在於定。

問言。常在何定。

答言。以不壞法性三昧故。此是末中含有本。法性中含有眾生。即是本中含有末。大品經言。不可離有為說無為。不離無為說有為。又末即是本。本即是末。義如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如經言。生死是涅槃。無滅無生故。又楞伽經云。真識現識。如泥團微塵等。乃至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如是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非自真相滅。但業相滅耳。此中真相。是如來藏。轉識。是七轉識。藏識。是賴耶。又云。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此三種相。通於八識。謂起心名轉。八俱起故。皆有生滅。故名轉相。動則是業。如三細中。初業相故。八識皆動。盡名業相。八之真性。盡名真相。故經云。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種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約不與妄合如來藏心。以為真識。現即第八。經云。譬如明鏡。持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餘七皆名分別事識。經云若異者。藏識非因者。謂三若異藏識。則應不用真相及轉識為因。既以轉識熏故。真識隨緣而成藏識。則知不異。非以藏識為二識因故。經云。非自真相滅。但業相滅。斯則三事備矣。經喻中有三。一塵。二水。三泥。以水和塵。泥團方成。以業熏真相。業識便生。經云。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者。反顯藏識。以真妄和合而成。但其妄滅。而真體不無。又自真相者。曉法師釋云。本覺之心。不藉妄緣。性自神解。名自真相。約不一義說。又隨無明風。作生滅時。神解之性。與本不異。亦名自真相。是依不異義說。又經云。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藏識。又云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一切趣生。譬如技兒。變現諸趣。是以諸教。皆如來藏為識體。故知心性即如來藏。此外無法。唯識論偈云。又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明知天親。亦用如來藏而成識體。但後釋論之人。唯立不變。則過歸後人。以要言之。總上諸義。皆是真妄和合。非一非異。能成一心二諦之門。不墮斷常處中妙旨。事理交徹。性相融通。無法不收。盡歸宗鏡。

第三地想觀│觀經 (3)

 




第三地想觀│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精彩節錄)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水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41)

 



再來講溈仰宗了。
溈仰宗。示圓相。
「溈」是指湖南潭州大溈山靈佑禪師,「仰」是指袁州仰山慧寂禪師。
後人因為尊重兩位禪師,所以用山名來代替人名,而合兩山的山名為一宗的別名。
靈佑禪師是福州長谿人,俗家姓趙。十五歲時在達善寺的法常律師座下剃髮、出家,不久去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六、七年間,通大、小乘經律。
二十三歲時遊江西,參百丈山的懷海禪師。百丈禪師一見他,認為是法器(堪能納受大法),許他為入室弟子。
某一年冬天,在烤火的時候,靈佑禪師站在百丈大師左右服侍。
百丈大師吩咐靈佑禪師說:「撥撥火爐,看看有沒有火!」
靈佑禪師撥過以後說:「沒有。」百丈大師就親自用鐵箸,向深處撩撥,發現一粒火星。
他指示靈佑禪師說:「你說無,這不是嗎?」靈佑禪師於言下發悟,陳其所解(陳述其悟處)。百丈大師說:「這是岔路。」後又對其做番開示。
之後百丈大師說:「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後來有一位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到百丈山。跟百丈大師說有座大溈山,可以容納一千五百眾。
百丈大師對司馬頭陀說:「我可去住那溈山嗎?」「溈山確是好地方,但是座肉山,和尚是骨人。即使居住,不會滿一千人。所以和尚不適宜去。」
百丈大師說:「你看,我這裡大眾中有誰可以住得?」司馬頭陀說:「我要一一看過,才能決定。」
百丈大師命令侍者:「請首座華林覺禪師來!」首座來了後,司馬頭陀請首座咳嗽一聲,走幾步。司馬頭陀聽了、看後說:「不行。」
百丈大師又說:「請典座師來!」
典座正是靈佑禪師。司馬頭陀一見靈佑禪師,就說:「這正是溈山主人。」
當天夜裡,百丈大師召靈佑禪師入室,吩咐說:「我的化緣在此。溈山是勝境,你可以去興作道場,廣度後學,繼續弘傳我這一宗!」
這時候首座,也就是剛說的華林覺禪師聽到和尚要靈佑禪師充任溈山的住持,就說:「我是首座,怎麼會是典座師去當住持?」
百丈大師說:「若你能對大眾下得一轉語出格,就讓你當住持。」
於是就指著淨瓶問首座,說:「不得喚作淨瓶,你喚作什麼?」
首座說:「不可喚作木的(木突)也。」百丈不認可,轉問靈佑禪師。靈佑禪師踢倒淨瓶就出去了。
百丈大師笑說:「首座,山子輸掉了!」
溈山高聳、削絕,既無廟宇,也沒有居民。靈佑禪師披荊斬棘,結一茅蓬,作為禪居,日與山猿為伴,拾樹果充飢。
苦守了五、七年,都沒人來,於是想離開,結果到山口,有蛇虎狼豹攔路,靈佑禪師說:「若我與此山有緣,你們各自散去……。」於是靈佑禪師又留下了。不到一年,從百丈禪師處來了安上座及一些人幫忙,安上座說:「我來這裡當典座,等到這裡有五百出家眾時,再卸任。」
這時山下居民知道了,才糾合大家的力量,興建廟宇,定名為同慶寺。這是靈佑禪師住溈山的因緣。
溈仰宗的「仰」就是指仰山慧寂禪師,他是廣東韶州懷化人,俗家姓葉。
九歲的時候,就要求父母允許他出家,但父母不許。
待到十七歲的時候,他父母要他成婚,他決意不肯,自斷兩個指頭,跪下來求父母,發誓勤求正法。後依南華寺的通禪師剃落為沙彌。還沒受具足戒,就遊歷諸方,訪問至道。
後遇到源禪師,于法已有所領悟;及至參禮溈山和尚,得以登堂入室。
不久,往江陵受具足戒。後在溈山有十五年之久。
受溈山密印,後去袁州仰山。
門徒從四方而來,儼然成為一個大叢林。
這是慧寂禪師住仰山的因緣。
「溈仰宗」的起源已經講了。現在講「示圓相」。
「圓相」,就是一個圓圈。
慧寂禪師作沙彌時,在躭源禪師座下參學。躭源禪師以所承受南陽慧忠國師的九十七種圓相,授與慧寂禪師。
後來住仰山開堂說法時,賓主酬對(請法者與答問者互相應對),有時於空中畫一圓相,再在圓相中畫一牛字,或在圓相中畫一佛字或人字。
這就是所謂的「示圓相」。以圓示佛性,性顯牛、顯佛、顯人……種種相。
暗機投。義海暢。
「暗機投。義海暢。」的「機」是講機用圓融,其中暗含法奧。
慧寂禪師以圓相差別指示學人,因緣契會則黑漆桶底頓時脫落。
一時相應,故稱「投」。佛性奧「義」深廣如同巨「海」,一旦桶底脫,則佛性大海任暢遊。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五) -電子書

 


電子書下載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五)

目 錄

毋得貪求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佛法與佛學的差別  

當下西方  

般若智的運用

念佛怎麼念  

儒家不能取代小乘  

真假慈悲  

中秋節特別開示  

學佛的重點是悟心  

念佛得力的三個要領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毋得貪求

古大德說:「勸君學道莫貪求,人若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一首偈頌。一開始,勸我們學佛不貪求,這個貪求的定義很廣,我們且不說高深的,就講你不要貪世間法,這就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甚至不願意做的事情。

那麼,有貪必然有瞋,你貪世間,認為要人家尊重你、恭敬你,總是有得不到的時候,那你就會瞋恨;你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那就會起煩惱。所以教我們學道不貪著世間,不貪求,要一切時處無心。黃檗禪師說的,你學佛法,一切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這四個字。無求,你就不生心,即心不生;無著,你心就不滅,也不住著涅槃上,不生不滅就是佛,你就成佛了。

眾生的問題從無始劫以來一念無明,一念貪明之心,什麼叫「貪明」?這「明」不是名聞利養,而是認為有物為我所見,有東西與我相對,這一念心就是貪明之心,這就是貪求心,進而迷失本性,染四大,少分的四大,作為自己的色身,而後起諸妄想,愛保貪重,起妄念認為這色身實是我,念念執著這虛妄的色身。有所執必然要有所滋養,所謂發業以後就有潤身,那有所滋養,你就要殺生害命,就要辛苦地去工作賺錢,來保持你這個色身的存在。這講得很枝末,所以徹頭徹尾就一念貪,眾生就為了這一念貪,貪這個虛妄的我存在,要人家恭敬你,要人家尊重你,要人家讚歎你,所以總是沒有辦法解脫。

祖師講:「勸君學道莫貪求」,「貪求」這兩個字,雖然講得少,但是講到重點上,就是從最根本的一念無明之心。這無明沒有體狀,只是你對心性迷失了,所以認為有我、有所,有我所,才會導致現在輪迴的狀況。祖師告訴我們學道不貪求,最重要的不貪求世間法,對於佛法的境界也不住著,那真的是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住妄想境,你就不加了知,於無了知時也不辨真實。這才是真正的學道、學佛,什麼宗派都一樣,就是除你這一念攀緣心,除你這一念貪求心。所以這個貪求不光只是你對於一件事情的貪求,一件事情的在意,這都還太粗;講到最根本,就是你的攀緣心,就是一念邪淫之心,邪淫心就是攀取心。所以為什麼說修行要斷淫欲,這淫欲不光只是指事相上的,就是你心中這一念攀緣,這在菩薩戒裡面都有講過。

那麼,到了無心的時候,那才是與道相應,所謂無心是沒有這個攀緣心。怎麼沒有呢?在《楞嚴經》上,佛告訴我們要怎麼斷,怎麼斷無明呢?其實不難,釋迦牟尼佛取劫波羅巾,把它打成六個結,問阿難:「我想要把這六個結解開,應當怎麼來解?」佛就把巾往右甩,問阿難:「這樣能解嗎?」再往左甩,問阿難:「這樣能解嗎?」阿難都回答:「不能解。」佛就問他:「那到底怎麼把這六個結打開?」阿難回答:「當於結心,解即分散。」從這個結的中心把這六個結打開。相信解開繩結大家都會,但是解開心結大家就不會了。

所以這貪明之心、一念妄想之心,從哪裡解呢?真的有結心可得嗎?真的有妄心可得嗎?你識得它空,自然就解了。祖師講:「但得本,莫愁末。」這個妄想攀緣的心它的根本是沒有。所以《楞嚴經》告訴我們:「識迷無因。則妄無所依。從來不迷。欲何為滅。」你從來沒有迷惑顛倒這件事情,你的攀取、你的貪求心、你的無明,它從根本給你破掉。所以人若無心道合頭,識得這一念妄心本無,那就與道相應了。唯有無心方體無心之道,你真的識得妄想本空,無明非有,「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也沒有道給你做主,就是《圓覺經》講:「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你真的無心也不把無心當真,這才是真正把煩惱斷掉,修行要這樣修。

淨土宗用念佛的方式,一切時處無心,就是讓你離開這一念貪求之心,實際上也無貪求之心給你,也無佛心給你證,《心經》說的:「無智亦無得。」所以入手處不同,但是結果一樣。

修行你要抓得到根本。《楞嚴經》說的兩種根本,一個是生死根本;一個是菩提涅槃。生死根本就是這一念無明,無明再給它看下去,那根本就沒有。所以《楞嚴經》用的這個「解六結、證三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比喻,你怎麼解結,你的煩惱結使怎麼解?當於結心,解即分散。從根本下去,那結沒有心,只是虛妄和合而已,如同交蘆,兩支蘆葦交會在一起,中間畢竟虛妄;所以你的妄想、你的貪求,你的我執、我見、我相,從根本以來不生。既然不生,欲何為滅?所以從煩惱直接見性,煩惱即菩提,這就是不生不滅。

修行你要識得妄想不生,既然不生,那你要它滅,滅到哪裡去?你現在覺察妄想生起,這已經掉到煩惱裡面,應當返照,識得它不生,既然不生,就沒有所謂的滅處,當下直接見性。這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這一首偈子,教我們怎麼修行。這通所有宗派,所有宗派都一樣,教你學個無心而已。

淨土宗也是教你學無心,夏蓮居老居士講,你要把習氣除掉,佛才會現前,極樂世界才會現前。這極樂世界不是心外有個極樂,就是你心清淨顯現的。功夫如果不純熟,心如果不清淨,還是被貪瞋癡這個境界帶著走;那極樂世界雖然常現前,但是你不認識,縱然現前,你也只是取相分別而已,見不了性,那何況是根本不會現前。

我們念佛的人自己要知道,修行要除掉這一念貪求的心;不光是你貪求世間等等的這些妄想、煩惱,不管你碰到什麼樣的境界,都是這一念貪求心在作怪。所以我們修行要把它除掉,怎麼除?識得它空,識得不為冤;識得它空,你再來念佛,真的是一帆風順。

很多人沒有辦法識煩惱本空,沒有辦法認識煩惱本空,所以「以心除心,以法除法」,總是認為我用念佛,我用石頭來壓草,沒想到草的力量比石頭還大,所以念了幾十年了,轉不過來;甚至你天天聽講經,也沒有辦法轉,就是你不識得,你要跟自己講,不要害怕。眾生的根器,尤其在末法,有時候有點下劣,總認為明明煩惱是有,為什麼佛說它空?不是應當用一個方法來把它除掉嗎?這是小乘的說法;大乘的告訴你體空,就如同你作夢,夢中的境界再真實畢竟是夢。所以永嘉大師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些罪福、損益本自寂滅,所以說無罪福,無損益,都是寂滅之性,這是大乘。

淨土宗也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你要會用常住真心,你要能夠把妄想給看破。你看不破,縱然你念佛,你到後來,想要把煩惱斷掉,你沒有辦法斷。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面認為還是有煩惱,就這一念有,所以煩惱存在。若識得它空,煩惱當下消滅。所謂任運自處,自然就斷掉了,不用刻意起心來除斷煩惱。那真的是「無智亦無得」,也無修證,也無取證者,這個就稱之為佛出世。這一生即一生成佛,從煩惱當中成佛。我不是教你起煩惱能成佛,是識得煩惱本空,這才能成佛。你識得它空,你就不會跟著它跑了。所以祖師這首偈很重要─「勸君學道莫貪求,人若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很多學佛的同修,不管你學了多久,常常聽到有一句話─「佛法在世間總是不離世間法」。這一句話出自於《六祖壇經》,只不過你沒有記清楚,六祖是這樣講的,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覺,不是不離世間法。如果說不離世間法的話,那佛法就是世間法,你就學世間法,就能成佛了,這個因果就顛倒了。

六祖是教你在世間法當中覺悟,在你的人事變化當中,你的生活上去覺悟,教你覺、教你回頭。最基本的,你也要體會這個世間苦空無常,苦啊,空啊,空就是講這世間虛妄;無常就講它變化,很多事情出乎你意料!一般世間話講,計畫趕不上變化,所以這個就是無常。

你體會到這個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在這當中你要生起出離心,這一念出離心就叫做覺,所以叫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教化眾生,教你從世間當中覺悟,不是叫你迷在世間,放不下世間,被聲色所轉、被境界所轉,這個不是。如果你認為祖師是這樣的境界,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明心見性的人,譬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是真正功夫到家,在世間而離世間。一般的凡夫,在這個世間放不下、離不開,所以就以為在佛法當中,總是想要取著一點世間意,興起這個世間的念頭,他以為成佛大概就是像他這樣的境界吧,所以說不離世間法。實際上,佛法確確實實是教你從世間法當中覺悟,我們剛講的最起碼基本知道的─苦空無常。不是隨順你的欲望、隨順你的情愛。

很多人都把情愛解釋成責任,這是我的責任,你對家的責任,而你把這一層包裝拆掉,其實就是你的執著,你對家的執著、你對親情的執著、你對愛情的執著,這些都是生死輪迴的根源。所以憨山大師講:「癡愛便是生死根。」癡愛心就是生死根,你要用念佛來斷癡愛,但是能生起癡愛的這一念心便是念佛心,念佛的心跟癡愛的心是一個心,但是作用不同。你如果起癡愛、起愛欲心,那你就輪迴三界六道;起念佛心就往生淨土,所以業用不同;雖然不同,是同一個心,沒有第二個心,但是你不能說同一個心你就起癡愛心,那就不對。

我們要知道六祖慧能大師,他是一個明心見性的祖師。他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叫你從世間當中覺悟,你要離開你現前的環境想要覺,那也無物可覺,沒有東西給你覺,所以說「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兔子的頭上沒有長角。但是眾生迷惑顛倒,總是作兔有角想,什麼叫「兔有角想」呢?兔子頭上沒有角,你誤以為有,這個是出自於《楞伽經》兔有角想,所以在這裡迷惑顛倒。祖師教我們是從世間當中覺悟,這才叫煩惱即菩提。

你在世間當中起煩惱了,趕快提起佛號來。一念念佛心,一念迴光返照,不隨妄念生滅、不隨妄念起落,這一念就是覺,所以叫煩惱即菩提,這一念就是菩提,菩提翻作中文就是覺。所以不是讓你起執著。很多人不了解,不懂文言文,看到六祖慧能大師講的這一句話,總是不斷地錯解、不斷地錯解,什麼原因呢?就是自己的世間心太重,你是依著業力在解經典。解經要乘佛威神力,你怎麼乘佛威神力?你這個世間的心要放下,你想覺悟、想回頭,不想再迷了、不想再被貪瞋癡、殺盜淫迷了。這樣佛力加持你,你才能夠得大受用。

實際上佛光,佛的智慧光,如同太陽一樣,普照著一切大地的眾生,但是就是有眾生,不願意接受佛光普照,總是拿一把世間情欲之傘把它擋起來,用一把世間愛欲的傘,把佛的智慧給遮蓋了;雖然遮蓋了,佛光常照。所以佛法在世間,叫你從世間當中覺悟,讓你識得煩惱性空,讓你知道煩惱即菩提,後面才告訴你:「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這世間是染濁的,只有你見性以後,才真正做到地獄天宮同為淨土,為什麼?地獄之性跟天宮之性同是一心,所謂「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這是同是一心,沒有二法,那你見性了可以,那見性的人,就不會再被這個世間所轉,不會再迷惑顛倒,你也不想再迷惑顛倒。所以還沒有這層功夫的,你不可以想說我做的世間法就是佛法。如果按照世間人這麼曲解的話,那釋迦牟尼佛成佛他應當還俗,因為他悟到了佛法就是世間法,那他就應當回去好好懺悔。可是今天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教大家是要出家、教大家要持戒、教大家要發菩提心,求無上正等正覺,不是教你再做一個世間人、不是教你在世間裡面繼續染著。他教你出離,教你在世間法當中,要能夠覺悟,用而不著。就像我們剛剛講的:「譬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但不住於空;蓮花在水不著於水,那你真正就學到佛法了。

相反地,如果你起了世間的念頭,以為把世間法做好,你就算覺悟了,那你還是在迷惑顛倒。所以這一句話,近代在這一百年當中,很多人錯解了,修淨土的、修禪的、學密的,很多的法師都誤解了六祖慧能大師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學佛的人要清楚,我今天跟你們說清楚、講明白了,你們不要再繼續迷惑了。不要想說我用這些方法來接眾,這些方法不能接眾,用這些世間法不能接眾,世間的手段接進來的,他不是來學佛的,他還是來搞生死輪迴的。你不要變成佛門當中的獅子蟲,獅子身中的蟲,還食獅子肉。

佛在經上舉了一個比喻,譬如獅子是百獸之王,縱然死了,百獸也不敢接近,因為大家以為牠在睡覺,那誰能腐蝕獅子呢﹖只有獅子身中的蟲。所以學了佛不要當獅子蟲、不要來腐蝕如來的袈裟、不要來破壞佛門,弄一些假的禪宗、假的淨土、假的密宗等等的。總是招搖撞騙,都是為了自己心裡面的名聞利養,都是為了自己的貪瞋癡。那麼,居士在學法,你也不要想說佛法還可以這個樣子,還可以像個世間人一樣,也可以繼續迷惑顛倒、也可以覺悟,這就叫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我看你是大大地墮在生死當中。所謂顧此戀彼,又想在這裡,也想在那裡,沒有辦法前進。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你們要能夠覺,不要迷,你不要在世間迷惑顛倒了,你出不來了、放不下了,那就不能解脫。你要在這裡面怎麼覺?這些世間的境界、世間的人事,你要怎麼覺?念佛來覺、聽經來覺。你聽經、念佛、讀經,熏習佛法來覺,到業力現前的時候你覺得了,你把持得住。

有些人跟我講,法師,業力現前的時候怎麼辦呢﹖我說你平常不念佛、不讀經、不用功,你業力現前你怎麼能覺,你要怎麼轉業,你只能被業力所轉,這個就是平常不用功。你平常不用功,你覺悟不了的,碰到事情,境界一來,馬上心就迷了,馬上就被轉了。所以平常的時候就要用功,這個就是所謂「平常心是道」。平常就要用功,平常就要在道上用心,這就是「平常心是道」。

你要怎麼在世間覺?就是要熏習佛法。沒有別的方法、沒有別的竅門,就是熏習,多讀經、多念佛、多聽講經,你才能夠有力量斷煩惱。我且不要你把煩惱斷掉,你有力量伏煩惱,煩惱起來的時候,你降伏得住,那就等於平常的用功伏久了,你識得它空,自然就斷了。不用刻意以心除心,以法除法,它自然就斷掉了,為什麼?煩惱本然空寂,不用強加除斷。所以修行要用對方法,對於經典理解要能正解、要能深解,不要誤解,錯解,那就很冤枉了。

佛法與佛學的差別

現在在佛教裡面,有一些同修想了解佛教的經典。按照我們佛教的正規教法,也是正確的教法,你了解經典,你要先讀經,不求解意;讀熟了以後,你心定下來了,對於經典你熟悉了,你再來看祖師大德的註解,那就能夠明了它其中的意思。

佛法在修學,不光只是求它的意思而已,最重要的要能夠悟性。永明延壽大師講的「祖意據宗。教文破著。」

什麼叫「祖意據宗」?「祖」就是講的禪宗,禪宗最重要的是要能明心見性。如果不明心見性,千七百則公案,那都是葛藤,沒有用,都是閒言語。「教文破著」,「教」就是經教,你看經典、看註解,目的是要破除你的煩惱,破除執著。馬鳴菩薩講的:離文字相。用這句話你就能夠理解,看經典要離文字相,不要著在文字上,要能夠深解義趣,能夠把你心裡面的煩惱給解開來。所以說你要解經,要先讀經。因為現在有很多為了求快求速成,要趕快知道這一部經到底是在講什麼,他就去看一些白話佛經。「白話佛經」是什麼?不是佛經的解釋,他是直接把佛經改成白話。佛經白話解釋是可以看,像我們講經,就是對佛經的白話解釋。所謂白話就是現代話,現代話的一個註解。可是經文的部分,有的是唐朝的文章,有的是宋朝的文章,你不可以隨意更動,你不可以把它更改為白話,這會貽誤眾生,會令眾生誤解佛法,徒增佛法的知見,而且不能開悟。

所以我們講的「祖意據宗。教文破著。」目的是破除你的執著。你執著不能破,縱然這一部經你得到它的意思,也沒有用;所有的宗派都要離文字相,不是只有禪宗。華嚴宗祖師講:「行起而解絕。」起行的時候,心裡不存任何知解,不存任何文字相,祖師也沒文字,縱然你通達祖師言,也莫上心頭安了意。

所以現代人他看的所謂的「白話佛經」,很多都是個人翻譯。為什麼講個人呢?是沒有修證的人。你不要看他拿著什麼佛學博士,他們想把佛法學術化,把佛法知見化;南懷瑾老居士說的沒有錯:「你把佛法學術化,你就是在破壞正法。」佛教不是你用文字上的研究可以懂得,佛法是靠實修的。佛法實際修證,教你放下、教你打坐、教你除煩惱,這個是佛教。不是教你在經典上,這個文字什麼意思,那個文字什麼意思,甚至你把佛經翻成白話,這是在毀滅佛法。把佛經翻成白話,變成「白話佛經」,叫人家依著你的知見去學習,你看這個人多傲慢。祖師能翻經都是有修有證的,鳩摩羅什大師、玄奘大師這都不是普通人物;義淨大師、善無畏大師等等的都是大菩薩。鳩摩羅什大師是七佛譯經師,你沒有鳩摩羅什大師的本事,所以不能把佛經更改成白話。

有人會講:「法師你這樣講是不是太嚴重了,我只是發好心。」發好心做錯事,這就是愚癡的業,很多人發了這種好心,但是破壞了佛法。你不能講我發好心,我要推廣佛教,我就把佛法變質。

假設一個大學教授,他教數學的,他希望數學可以普及化,他就把高等的數學低等化,把它變質了,那就不叫數學了。一樣的意思,各種學術都是一樣的。

佛法在於悟心,不在文字。你看六祖慧能大師,他不認識字,各宗各派他都通,講六祖有些人覺得他根器很好;我們講近代,廣欽老和尚,不認識字,真正實修實證,你問他什麼經他都會,他都懂,而且比會講經的人講得更好。所以佛法不在文字,在於斷煩惱,你的「我」能去掉,廣欽老和尚講:「我」能去掉,對於佛法就通了。他說現代有很多去搞這些佛教學術的,這裡面沒有教佛法,都教一些世間法,你讀完出來了,不懂得要斷除我相,不懂得斷除煩惱,出來就想要幹什麼?當住持,要管人,自己沒有半點德行,你要管人;沒有半點修證,你敢翻譯佛經,把它翻成白話,你這是摧毀佛教,你把這大好的經典破壞了。

佛在經典上講,甚至你們看到《無量壽經》後面就有講,末法的時候,就有這種人,增減經法,隨意更改佛經,任著他的意思去創作,這是不可以啊。你連註解有錯誤都尚且要背因果,何況是你改動佛經。有些人看不懂,他就把它加幾個字,或是直接把它改成白話,他想把祖師大德的智慧捨棄掉,想把祖師大德修證、諸佛如來加持的這些經文把它捨棄掉。他要人家跟他學,依著他的意思,這一種邪知邪見充斥在佛門。

我還有看過印經,表面是印經,經典裡面加了很多的註解,小字、小註,這些註解不知道從哪來,不是祖師大德的;後面一看,原來是他們印的人自己加上去自己的解釋,讓人家以為這就是經,以為他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誤導眾生。

讀經你從頭讀到尾,你不要求解;印經不要印解釋,你可以在旁邊加一點注音符號,加一點拼音,讓人家知道這個字怎麼念,但是你不可以加自己的意思。

現代有些人印佛經不好好印,將佛教經典的段落,隨著自己的安排去調動,不依古本;他依哪一個祖師的段落,這個印法也是不對的。這種佛經,我統統都把它捨棄,這不像佛經,那是你更改的東西,你的知見不足以作為經典。

現在這種現象很多,而且多半是在家人在做,在家、出家都有。有一些是在家人在做,你自己要小心,出家人都尚且有因果,在家人你敢改佛經,你罪該萬死。罪該萬死,就是下地獄。地獄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所以叫罪該萬死。

所以我們要知道讀經的目的是什麼,怎麼來解經,你就老實讀,從頭讀到尾;你要看註解,要看解釋,看古人的、看祖師的。古人講:讀書千遍,其意自見,這世間書;佛經的道理,怎麼解呢?心空了就解了。心如果不空,縱然你誦得一部大藏經你也是不解,香嚴禪師就是最好的例子。

香嚴禪師在百丈和尚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廣求知見,碰到溈山和尚,溈山禪師告訴他,我今天不要你答十答百,雖然你在先生百丈和尚處確實很厲害,我今天只問你一句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給我道一句來。他無言以對,沒有修證,他求溈山禪師教他,溈山禪師教他好好去參,他回去把他從前看的那些註解全部都燒掉,真正去參究,真正去用功,這個是佛法。

佛教不是佛學,佛教不是用研究的。用文字來探討佛法,探索佛法,那個叫「瞎子摸象」。有人覺得佛法是心理學,佛法是哲學,佛法是科學,我只用蘇東坡那首偈─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座廬山是佛法大山,包羅萬象。你站在一點,你就認為佛教是科學的,認為佛教是哲學、佛教是心理學,佛教還有講醫學的,還有很多。佛法隨舉一個道理,隨舉一字,釋迦牟尼告訴我們,包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這叫無量義,你去看《無量義經》你就能懂,這是佛法,那你怎麼解得呢?佛教你的無相,一切法都不著,你就能通達無量義,你就能真正體會到佛說的,這不是從文字上註解可以得來的。所以你要是去看「白話佛經」,那是世間人的邪知邪見,那個沒有用,那個見不了性。

佛法講見性,成佛須是見性,修學必須要以斷煩惱為主。所以要知道佛法要怎麼學,經要怎麼讀很重要,不可以愚癡,不可以盲從。

佛經聞一聞,很深澀,你讀久了就熟,讀久了還覺得親切;讀久了,甚至你會覺得這祖師大德翻譯得真好,翻釋得恰到好處,遣詞用句非常地恰當,那你是真正有嘗到佛法的味道,這樣子學、這樣子修,才有成就的一天。

希望大家能夠有正知正見,不要去盲從,不要心理貪求善巧,求快,想要速成,但沒有速成的事情,只有用對了方法才能速成,用錯了方法不能速成,你廣求知見不行。所以《楞嚴經》阿難尊者示現給我們看,雖然歷劫多聞,他能夠憶持如來這四十九年所講的經,但是仍舊受到摩登伽女的迷惑,都是因為不修無漏業的關係,不好好修行,只是多看多聽,那個沒有用的。

當下西方

在迴向的時候,大家都會念─願生西方淨土中。按照一乘了義來看,這個淨土就在淨心中,心若清淨,當下即是西方;心若染汙,就隔著十萬億程。

十萬億程代表的就是眾生的心垢,有十萬億這麼多,無量無邊的煩惱,用十萬億來代替。所以不要做一個數量來解,知道它表法的意思即可。

說表法,也不是真的有法可表、有煩惱可斷。這十萬億煩惱本空,我們常講「煩惱本空」,很好的比喻,在《大乘起信論》上,舉了一個例子,他說你把東邊搞成西邊,你把方位錯亂,縱然在迷的時候,方實不轉,方位並沒有錯,只是你迷了而已。眾生迷失本性,以心為念,本來是常住真心,卻變成生滅的妄念;但是我們的真心本體從來沒有改動過,不增不減,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

如果你一念迷惑顛倒,起種種分別,就變成了娑婆世界,變成三界六道輪轉;若一念返照,妄想本空,五陰非有,當下娑婆化為極樂,從來不隔毫端,沒有十萬億程之遙。所以你看為什麼眾生念佛,當下可以化地獄成西方極樂世界。

你看《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若有眾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臨命終時,他見到地獄猛火種種惡相,這個時候他一念迴光,一念返照,這念就是觀,觀就是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具足十念,地獄猛火頓時化為清涼風。從這〈下品下生章〉,你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唯心所現,十萬億程從來跟我們沒有絲毫的間隔。所以只要你心念轉過來,至誠念佛,所有惡業都能消,因為妄想本空。

我們自性雖然具有染淨諸法,但是染法、不善之法、惡法縱然再多,它沒有自體。所謂惡法、染法,就是指一切能所對待,既然說是能所對待,就如同交蘆一樣,兩個蘆葦交互在一起,產生了中間的錯覺,所以說「是故若交蘆」。所以煩惱再多,無量無邊的煩惱,有十萬億這麼多的煩惱,當體即空,「中間無實性」,煩惱並沒有實體,但是真如有其淨用。所以以你現在的妄心、顛倒心,其實當下即真,受般若的熏習,自然能夠斷除本無之煩惱,能夠轉娑婆成極樂,是馬上就轉。

你看《觀無量壽佛經》講的,這個人業障非常地重,到臨命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知道自己要下到地獄當中,如果這個時候能迴光一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當下轉變境界,極樂世界其實就在當下,娑婆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乃至十方諸佛剎土與淨土沒有兩樣。如果迷失本性,則現有九法界的差別;若識得妄想本空、煩惱本空,與般若相應,九法界頓時轉成佛界,所以為什麼說念佛的功德殊勝。

極樂世界不用外求,跟你說十萬億程,是在接引初機。越學佛對於淨土、對於教理,你要越能體會,越能了解,不能只在事相上著相,在文字上執著、作解,這都不能見性。

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的苦心,跟你說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目的是要你見性。如果你只是一昧地執著相上,那同樣地只要現好相,只要有好的受用,你現在就會迷惑顛倒,為什麼?因為你往生淨土,你只是貪著受用而已,你只是著相。極樂世界黃金鋪地,這些寶樹、樓閣全部都七寶所成,但是比不上眾生現前的受用,所以只要一有這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你馬上顛倒,就是因為你著世間為實有,認為這世間是真的。所以在你還沒往生淨土前,只要有這些緣,因為你著相的關係,你就會顛倒。

學佛、學淨土,要銷歸自性,知道這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過眼雲煙而已,不用太在意,不要太執著,更不可以把它當作是實有的。你用心在那裡感受,著在覺受上,墮在這受想行識五陰當中。所以我們講的,你修學淨土法門要不著相,不著世間相,也不著極樂世界之相,那才是當下淨土,當下娑婆就轉成西方。如果你認法為實有,好著西方極樂世界種種感受、受用,只要你的冤親債主想要障道,想要來搗亂,你現前就會被他迷惑;因為你的心不是求道,你還是貪著這個色身的受用、感覺,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

因為很多人認為西方淨土在十萬億個國土外,甚至嫌遠,他不願意求生,反而覺得這現前的種種受用是真實的,認妄為真。所以我今天才跟大家講出這事實真相,實際上確實如同祖師告訴我們的:「十萬億程不隔塵」,你「休將迷悟自疏親」。本來沒有迷悟,沒有覺跟迷,只要一念返照,「剎那念盡恆沙佛」,當下即是淨土,「便是蓮花國裡人」,蓮花國裡就是極樂世界,你當下就在極樂世界,不用向外馳求。所以為什麼《三時繫念》最後告訴你,縱然淨土法門再好,但是你這「一念未萌以前,還有者箇消息也無」,提獎你們,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你要能隨文入觀,那才有功德。不是上面的人講了,你糊里糊塗,聽到都睡著了,你這樣做法會,是沒有功德的,心還是迷惑顛倒,還是貪著,還是認妄為真。

所以學淨土的人,你要知道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在這當中,全說來說,有迷有悟,實際上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這迷也不是真的,悟也不是真的有一悟來讓你得,確實做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不思議境界,非思量處,這是超情離見。淨土宗講「超情離見」,就是超越凡情,離開聖解。《彌陀經》上說的:「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希望學淨土的同修,你要能夠體認得到。

般若智的運用

念佛的時候,或是用功的時候,你心裡面能夠看到自己的妄想,或是雜念,祖師大德教我們,你要識得它空。所謂識得它空,就知道妄想不實際,也不實在。縱然給你好像有觸覺、有嗅覺、有味覺,甚至有對話的音聲,有色相讓你見到。不管你見到什麼樣的色相,聽到什麼樣的音聲,或是佛菩薩也好,或是你之前看到的影像,或是人家跟你說過的話,或是你自己在那裡打妄想,想過去的事、想未來的事等等的,這些你要一總知道它是虛妄的,不可以隨著它去,你也不要看著它;你看著它沒有用,看著它只是心境相對而已,還是受煩惱的控制,還是受妄想的驅使,所以佛教我們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就用在這裡,很多人他想說世間的事情,他以為他學了佛,他很世故,或是很市儈,他就有般若智慧了,實際上那只是世智辯聰。

般若智慧就是你在用功的時候,心不隨境轉,心不被妄想給纏繞,能夠一眼覷破這個是虛妄境界,無所從來無所從去。

妄想從何而生?它沒有來處;滅了以後它又去哪?你可以自己反問看看。所以從這裡我們就知道,我們就觀察到在你未起「妄」的時候,這個妄想,虛妄的境界,虛妄的音聲相,在你心中無有處所,不藏在任何一處。為什麼?因為如果你的心,或是你的腦袋真的有妄想的話,這妄想有住處之實體的話,那你的這個妄想,就得透過現代的手術把它給去掉,問題是妄想沒有辦法這樣去掉,所以沒有存在你心的任何一處。滅了的時候,現在妄想不起了,那有沒有滅處?它是不是又消失在你腦中的哪一塊?也沒有,所以沒有生、沒有滅,這就稱為「無生」。

所以在眾生肉身當中,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不生不滅,不光於妄想不生不滅,貪、瞋、癡、慢、疑、惡見種種的都是不生不滅,沒有生處沒有滅處。所以你向哪邊去執著,又何法可止,所以修行這個就是般若智慧。這個智慧你要有了,你要除煩惱非常容易,一念迴光,一返照,不管什麼事情,當下就頓空,這就是頓超法門。

識了自心本自圓成、本自清淨,如來果地一切功德本自具足,那你用的方式就是圓頓的修行方式,淨土宗亦復如是。

淨宗你也是要了達妄想本空,要知道佛性本自圓成,自己跟彌陀完全不二,也不作一解,也不落二解,不作一異同異之想,那就真正打破能所。你這個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本自一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不用參是誰,此即主人翁。」這就是打破能所。打破能所也沒有真的能所給你打破,顯出一個清淨來,顯出一個妙圓覺心,沒有,就是平平常常的而已。

淨土宗也是這樣用功、這樣用心,煩惱可以斷掉。你如果看著它,看著它越看越迷,越看越顛倒;你識不得它空,你沒有辦法覻破它、看破它。所以你被妄想雜念所轉,也可以說你的定力不夠,剛開始的時候功夫不夠,對於心性沒有透徹了解,所以隨著自己的想法,隨著自己的業力、自己心裡面的感受去打妄想,才造成有六道輪迴的現象。

現在有很多出家人、在家人,教人家要觀照,要覺察自己,自己在想什麼;實際上你在想什麼並不重要。要知道,你在想什麼,那個都是妄想並不實在。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不動搖,這個才是你必須要認知到的,必須要學習的。

你在想什麼?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那個都不重要,生生滅滅的,你要是在這生滅上求知作解,認為我今天想了什麼,我感受到什麼了,那個就是想把妄想給留住。佛門講這叫「留影於心」。

「留影於心」這話講的大家都懂,但是卻不曉得自己天天在做「留影於心」。留影於心就是受妄想所繫縛。所以這些現代所謂的教你觀照,教你觀察內省之法,實際上正好是佛門的禪病。你把病當作藥天天吃,就好像你天天吃病毒一樣,你還以為這個病毒是你的解藥。所以只會讓你迷惑得更嚴重,妄想起得更多。

你現在在家裡打坐,這小風小浪,甚至是微風,你還禁得住;至於大的境界來的時候,大風大浪來的時候,那你就完全顛倒、你就翻船了,所以不要留影於心。

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境不光只是外境,就是你在打妄想的時候,就是境來的時候不能留影,不可以把它存在心裡面在那裡看,看看它哪邊是假的,哪邊是虛妄的,你不用這樣看。你也不要覺得說這個是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覺察到了我自己在打妄想,這些一總觀空。

所以你不用去用他們那種方式去修行,那個正好是問題,越修問題越大。《圓覺經》上說的,雖然精進,但是增長無明,就是因為你不了達,什麼是圓覺真性,所以修行很重要。

什麼是菩提?什麼是本性?你要了解,了解之後,要知道人人本具,各各不無,從來沒有受任何的汙染,眼見色從來不受汙染,耳聞聲也不受汙染,就算你下地獄了,還是不受汙染。

再來,你知道妄想本空,五陰非有,你現前感受到妄想,覺受到五陰境界,只是虛妄和合而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楞嚴經》講:「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就是你的本性,於性真常之中,「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沒有生死給你了;沒有迷悟,沒有迷給你破,沒有悟給你得,《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是真正的覺悟,這是菩提薩埵。所以《心經》教我們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真正的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佛傳這個心法給我們,我們要會用,碰到妄想你不要看著它,你不要有一個心安住在那裡,我看著它起、看著它滅,沒有必要看著它起滅,那你就以心照境了,心境相對,你這能觀之心,所觀的境界就破不了。

雖然經教上說有能觀之心,所觀的境界,但實際上只是名字而已,並不是真的有。這就像《始終心要》講的「說之次第。理非次第。」說起來好像有這麼一回事給你分析,就像你從精舍門口進來,你先看到這個柱子,再來往內看,依次第而坐,但是你實際上進來的時候,是不是一眼就可以看見,就是如此,修行的時候就是如此。所以教你「行起解絕」,不存知、不作解、不存甚解,那凡情自除,念佛亦復如是。

你念佛的時候,心裡就要安住佛號,這妄想千般你都不要管它,你只記得把佛號念好、念清楚。事情解不解決完全放下,自然業障消了,智慧就打開,很多事情迎刃而解,甚至業障消了,這事情自然就化解了。

如果你隨順你的想法,隨順你的貪瞋癡,隨順你個人的好樂,那只會被業力所繫縛,讓你更痛苦而已。所以,佛教我們消除煩惱、消業的方法,你要會用。

為什麼講「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你的業障就好像霜露一樣,只要你有般若慧日,定然可以消除千百年的霜露,自然全冰成水;可是你迷惑顛倒了,全水成冰,凝結住了,障礙住了,不能流動,不能圓融。你的心本來圓融,如同水一樣,但是就被煩惱妄想給凍住了,凝結住了,不能任運而隨緣,任運而自在,所以才有生死流轉。

以上跟大家講怎麼修行,依祖師大德教的方式。你不要用現代人教你怎麼反觀,覺察自己、省察自己,冒充說這個叫做「禪」,或叫做「內觀」等等,說這個叫「原始佛法」,我們聽得都覺得很好笑。原始的佛法是《華嚴經》,不要隨便拿著世間的這種反省、內省的方法,就說你是原始佛教。原始的佛教不是你這樣子教的,大乘佛法更不是這樣教。真正原始佛法是《華嚴經》,《華嚴經》告訴你本自清淨,這就是眾生本來面目。釋迦牟尼佛講,一切眾生就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如此而已,希望大家要會使用。

念佛怎麼念

淨宗講念佛有好幾種方式。大家在念佛的時候,我看有些人平常會偷懶,什麼叫「偷懶」?就是從有聲念、出聲念,再來金剛念、再來就默念、再來就不念了,這個就是一個偷懶、退轉的現象。很多淨土的同修,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問他,你有沒有在念佛?當然我們會問,肯定知道你在散亂,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提起正念來,不要打妄想、不要昏沉。

念佛不是只有在佛堂裡面念,是行、住、坐、臥都要念佛,走路的時候配合你的腳步,念得清楚,聽得明白;坐的時候,現在都有計數器、有念珠,你都可以使用;躺著的時候,心裡面默念。平常沒事不要亂躺,躺著容易昏沉,也顯得你很懈怠,也是一種懈怠的表現。

行、住、坐、臥,「住」就是站立的時候,最好都出聲念,把它念得習慣,念得好、念得熟,自然不念而念。不念而念這個也沒什麼功夫,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你念習慣自然耳邊就有佛號,自然就有念佛的一個聲音。先從出聲開始,你不要看這個出聲,歷代祖師都提倡,念佛要出聲念,你出聲能夠破你的昏沉、能夠破妄想,甚至有的祖師講到:「大聲念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當然這個大佛、小佛是一個形容,佛沒有大小。所以你就知道,出聲念的一個重要性。

因為你如果平常不出聲念佛,你就會昏沉、你就會打妄想,散亂太多了、散亂太久了,所以在生活上,動不動你想到的就是世間事,你心裡面盤算的就是世間的這些境界。因此我們勸大家,你在家念佛的時候,你就出聲念佛。你不要害怕別人笑你,你自己要知道這些人造業,他都不怕丟臉;你念佛做好事,你怕丟臉,那就是你的善根不夠,善根不夠是不是就不念,正是因為不夠才要念,把你的我執放下。

你在生活上要出聲念佛;在佛堂裡面也是要出聲,你不要想說我「金剛念」,「金剛念」念到後來就是打妄想。雖然密宗教的這個「金剛念」是非常好,但是在「金剛念」的前提,希望出聲念佛。所以念得這句佛號熟,那它就有力量,它就堅固了。你再回到「金剛持」,口動音聲不出,你就不會失去正念。

所以念佛的方法使用上,剛開始還是以出聲為上。因為你佛號不熟,你想說你每天拿著計數器,我們規定一萬聲,你就按了一萬下;按了一萬下,是不是一萬聲?這聲要出聲,希望你能出聲。出聲的目的在於你自己聽得到,如果你自己清楚明白,知道自己在念佛,這個就稱為「聲」,即使沒有聲音那也算聲。心裡的聲音—心聲,你心裡知道,你自己在念佛,沒有忘失正念,可是剛開始的時候出聲念,出聲念佛,即使小小聲,自己聽得到也可以。

你不要拿世間那些境緣來問我:「師父,我在公車上怎麼辦?我在工作上怎麼辦?」這個你自己去想辦法。你自己看狀況,你已經學了一段時間了,你也成年了,你應該知道什麼狀況下,可以不影響人,又可以用功,以道業為主,這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你自己去考量。重點就是你能出聲念,為什麼?如果我不這麼說,你自己心裡面就存著疑惑、存著妄想,我要再來問法師,再來問和尚,看是怎麼念比較好。我告訴你,你就出聲念,在什麼樣的環境,你自己看,你現在是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適合什麼樣的音量,你自己看。這個就要看每一個人,他所在的一個地方,如果你家裡很空曠,不會影響人,那你儘量大聲念;如果你處在一個比較狹小的空間,可能會影響人,那你自己就要斟酌一下,包括佛號的聲音、包括佛號機的聲音,你都要斟酌一下。

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希望你們能出聲念,不然念佛都在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打妄想,不然就心裡面在尋伺,什麼叫「尋伺」?尋伺就是裡面妄想默默地作動,默默地在那裡作動,你沒有辦法覺察。就好像現在一般的家庭主婦一樣,在洗著碗,手在動心裡就想著,等一下我先生回來,我要跟他說什麼?小孩回來我要跟他說什麼?這就是尋伺。就是一邊在念佛,一邊又想著別的事情。

很多人這樣嘴巴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面就想著別的事情,這個就叫做「夾雜」,這個就是打妄想。所以為什麼說出聲,因為你出聲必須得費勁,你要念出來,心裡面比較不容易去妄想。再配合你的眼睛,你要開三分目,三分目什麼樣子?你看佛像,佛像的那個眼睛就是三分目,下巴是收攝的、往後縮的,不是念到後來低著頭,或是抬著頭。當然有一些人假裝老修,他會說哪有一定的姿勢,當然是沒有一定的姿勢,但是你的動作、你的行為就透露出你現在心裡的狀態。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智者大師講的,你在散亂、你在昏沉,你就是在那裡點頭,你在昏沉了,你就是東倒西歪,這很明顯。

有的打坐,坐到額頭都碰到地板了,他還在打坐。說好聽一點叫拉筋,他在拉筋,但是實際上他在昏沉。所以你要知道,你現在念佛是什麼樣的狀態,最好就是出聲念佛,古德講的「高聲念佛」,高聲—聲音要高要大,容易降伏你的妄想,可以對治你的昏沉蓋。不然很多人念了很久,他想說我默念,默念到後來就是不念,默默地就不念了,不是真的心裡面有佛。所以這一個方式,這一個念佛的方法,給大家做參考。

你在念佛的時候,眼睛一定要開三分目,為什麼?防止你散亂。如果你真的很散亂,比如說像坐公車,當然開車不能閉著眼睛;坐公車很散亂,那不是你在開車,你就可以閉目撥念珠,小小聲地念佛,不要影響他人。如果會影響他人,就金剛持,可以閉目。如果發現閉目的時候睡著了,你眼睛就張開,在佛堂亦復如是,其他的時候亦復如是。

所以方法你要自己調,目的是要對治你的問題。你不能說我今天教你開三分目,開到後來睡著了,你還堅持繼續開,繼續閉目。那你這時候就要睜開,睜開你可以看佛像。現在看佛像很容易,放在手機裡面,看佛像走到哪都可以看。如果還會散亂,手機裡面有佛號,裝上耳機直接聽,等於像念佛機一樣,幫助你提起正念,也是一種助念。所以方法很多,你要懂得怎麼來使用。把你的貪瞋癡、把你的煩惱給降伏,把你念佛的功力提升。

念佛方法要會用,方法在《念佛法要》裡面就有,現在外面有一本《念佛法要》是有問題的,你自己要注意。我們精舍結緣的這本《念佛法要》是毛惕園居士作的,有人冒充他的《念佛法要》,裡面寫的全部都是情見,全部都是邪知邪見,不堪入目,跟我們淨土宗用功的方式,一百八十度相違背,你自己看就要小心。如果你還不放心,你就看《龍舒淨土文》,王龍舒居士作的,印光大師就是看這一本書學淨土的,所以這個是接引那一位祖師,給大家來學習、來參考。

以上跟大家講念佛的方式,或是出聲念、或是閉眼念,閉著眼睛出聲,或是睜開眼睛出聲,時間、還有地點、狀況,你自己要看,你處在什麼樣的一個時空環境下,去做調整,目的要把佛號念清楚,要把你的妄想、把你的昏沉給打破,這個念佛才有意義。不然你每天念個一萬聲,你是按了一萬下,念珠是撥了一萬次,但是佛號沒有真正達到一萬聲。「聲」很重要,一萬聲佛號,不是一萬下計數器,所以念佛有很多小地方,大家必須得注意。

你不要聽我講說要念一萬聲都要出聲,你就起煩惱,我是希望你能把品質提升,不要只有按了一萬下計數器,或是來佛堂、來道場,你就坐在這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但是都在昏沉、都在睡覺、或是都在打妄想,那你來道場就沒有修道。來道場是要來修道的,你是來睡覺,或是來昏沉的,這就不是修道了,來這裡打妄想也不算是修道。

希望大家能夠使用我給大家的方法,這個不是我創立的方法,是祖師大德教的方法,希望你們能夠善用。祝福你們能夠打破你的昏沉蓋,打破你的妄想。

儒家不能取代小乘

最近佛門裡面流傳著一種謬論,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想要拿儒家來取代小乘。實際上,儒家不可能取代小乘,認為儒家等於小乘的這個是謬論,沒有正確的地方。

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廬山東林遠公大師(慧遠大師) ,他說:「儒教九流,皆糠秕耳」,都是不堪一提的。所以我們就知道,佛法絕對殊勝,不是世間法可以相比擬的,縱然是小乘也超過世間儒家之上。

小乘佛法講的最基本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個印定是不是小乘法,凡是小乘一定符合這三法印,它告訴你這世間諸行一切造作都是無常,都是會變壞的,不可能長久;再來,告訴你在這個世間,即使你對四大所組合的色身,你要在這當中找到有一個「我」來主宰這四大,你找不到,這是小乘。所以既然都無我了,諸行是無常,你也不要起種種思量,起貪瞋癡,所以證入了「涅槃寂靜」,這是三個法印。

反觀世間法─儒家,沒有提到任何與三法印相關的,連「三法印」這個名詞都沒有。我們就講你著文字相的,小乘就是講事相的,既然講事相,那有沒有這個詞呢?沒有這個詞,況且小乘初果須陀洹,他就破身見了,他不會再執著這個色身是我,不會再認為這個色身是我,所以他超三界,出六道輪迴。但是世間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世間人不管他道德做得再好,做得再高,不離開一個我相;但是小乘裡面講「諸法無我」,所以他連世間能造作的這個「我」都放下。雖然他證的叫做「偏真涅槃」,但是也是超出三界。他們的修證確實是了不起,一般世間人沒有辦法達到。

為什麼會有這種謬論出現呢?荒謬的論調,無外乎講這種話的人沒有道心。他要引導你去學世間法,他自己想做世間人,他又不敢做;所以只好把儒家曲解成小乘,想要用儒家來取代小乘。一旦被他達到目的了,那他就可以為所欲為地推廣世間的看法、世間的知見;他會告訴你這些世間法都等於小乘。甚至還有人用外道戒來當作佛門的戒律,這個在佛經上講「非因計因」,不是屬於成佛的因,他告訴你這個因素可以成佛;就像沙石不能煮成飯,他卻告訴你這沙可以變成飯,這個就叫謬論。

小乘修「五停心觀」,再來才修「四念處觀」。第一個就觀身不淨,九孔常流不淨之物,這個是一般儒家沒有辦法觀察得到。所以他厭離這個色身,厭離這個世間—觀身不淨;再來,觀這一念心生滅變異是無常─觀心無常;種種的感受,無論樂,無論是苦,是順是逆,終究是變壞,所以叫樂是壞苦—觀受是苦。這個「四念處」我講事相上,大乘佛法也有四念處,我就講小乘的,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大終究會分離,沒有一個是你自己。你這色身地水火風,你身上的凡是骨頭,堅硬的部位就屬於地大;身上的血液、尿液、唾液、鼻涕都屬於水大;身中的暖氣就屬於火大;流動的現象─血液會流動,血液會循環,屬於風大。這四大根本就會分離,人死就分離,終究是分離。所謂「合會必別離,強健必當死」,沒有一樣是屬於你,所以觀法無我。這色身尚且不是我,何況身外之物。我講的這些都是小乘,儒家一點這觀念都沒有,怎麼能夠拿來取代小乘佛法。

儒家不可能取代小乘,儒家裡面講的五戒十善,不能用五戒十善就等於小乘的四念處觀。這只是四念處觀,後面還有三十七道品─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你才證果,你才算是真正出三界;而這世間人連這個色身都念念執著是我,所謂「士可殺不可辱」種種的世間觀念,我相都沒放下,怎麼能夠把它當作是佛法。縱然講的仁義禮智信有相似之處,那只是定共戒而已─世間禪定,世間人能得定共通的戒法;再者,我們以大乘來看,所謂「定共戒」,認法為實有,所以名為「定共」。菩薩戒裡面就講到,若於諸法當中能知無生,悟了無生,名為「道共」,大乘佛法那是更為殊勝。所以現在這些人講的,儒家要取代小乘,然後再告訴你,佛法以小乘作基礎,把你的善根都給破壞掉了。叫你學儒就等於學小乘,把大乘佛法用這種方式建立在世間法上,這間接破壞大乘,說間接是客氣,實際上是直接。

淨土宗是頓超的法門,下至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人人平等,各各往生,平等普度,沒有例外的,沒有次第的。大乘佛法講頓超,沒有次第,凡夫就像你現在一品煩惱沒有斷,念阿彌陀佛名號,臨終帶業往生,橫超三界,逕登四土,圓證阿鞞跋致,都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這個不可思議!這是大乘。這一種頓超之法,根本跟世間生滅之法不同根,所以你不能夠拿世間法來作為佛法的基礎。可是現在的人很愚癡,當你認為儒家等於小乘;你就想想小乘的教義是什麼?我們剛講三法印,絕對不會離開三法印,如果小乘法離開三法印,這個就不叫小乘了。但是儒家裡面沒有三法印,它也不講破身見,連世間的禪定尚且沒有,何況是出三界。所以你不能愚癡,你要想一想,去思惟一下這些人講的話到底是對是錯。

儒家沒有辦法取代小乘,你要去想一想,你不可以人云亦云。他告訴你小乘等於儒家,又告訴你大乘建立在小乘上,他雖然沒有直接教你學儒,沒有直接教你學小乘,沒有直接教你學世間法,但是間接暗示你要去學這些世間法;他也不是為了你成道,不是為了要讓你能夠明心見性,只是方便他做這些世間事的時候,沒有人可以看得出來,也沒有人敢批評他,甚至從中搏取大家的認同。我話講得很明白,把他們的目的全部跟你講出來,你自己就不要上當,千萬要記住,大乘佛法真正殊勝,小乘絕對不可能用儒家來取代,這一個是天空,一個是大地,天壤之別。

你要是學這些世間法,終究是在輪迴,終究出不了三界,歷代的祖師都是這樣告訴我們,所有淨土宗的祖師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甚至淨土宗很多位的祖師都是棄儒從佛。蕅益大師就是棄儒從佛,印光大師也是棄儒從佛,你去看他的《文鈔》,你去看蕅益大師他自己寫的,這些都是祖師大德做榜樣給我們看,告訴我們,這些統統都是耽誤時光;夏蓮居老居士也是,他告訴我們:「之乎者也誤時光」。這些世間書都是耽誤你用功,沒有辦法成道。所以他就是老實念佛,直接念佛求生淨土,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做得好的樣子。如果你在佛門裡面聽到這種謬論,你要提起你的智慧,要去觀察,要去思惟,思惟什麼?依三法印,依一實相印來做思惟,你就不會人云亦云,你的善根也不會斷掉。以上講的,你們一定要記住,要去好好思惟,好好觀察。

真假慈悲

學佛我們提倡素食,佛教我們不可以吃肉,告訴我們三淨肉不能吃,我們就應當要遵守。

因為每個人學佛的緣不同,遇到的和尚不同,所以難免有一些沒有依照經典的說法或是做法,種在你的阿賴耶識當中;所以你無知造業。現在知道了這個事實,我們就應當把它轉過來,我們不光自己要轉,還要教導這些不知道的人。

你自己轉過來了,你不再造新的業;但是過去的業,你要能夠消,所以你要能夠「酬業」─酬償你的業報。酬償業報,你自己就要多提倡素食,幫助眾生也不要殺生吃肉,還有就是放生。佛法以慈悲為本,離開了慈悲,沒有佛法,因為一切眾生是同一體性;既然同一體性,就好像你自己身上的四肢、手足一樣,所謂「情同手足」。

我說正常人,沒有人會自己把自己的手指頭、把自己的肉吃掉;所以學佛的人,佛告訴我們,就是要素食,而且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是素食。《楞伽經》講,你不能毀謗佛聽許吃肉,證明佛是素食。因為佛法從印度傳過來到中國,在梁武帝的時候,梁武帝發現,他看到《楞伽經》,他說原來佛─釋迦牟尼佛是素食的,佛弟子都應當素食,可是當時候,中國的佛教並沒有吃素。那麼,他又想到,釋迦牟尼佛在往生的時候、在入涅槃的時候,把佛法交代給國主,也就是說你當國王的,你學佛,你就要護持佛法。他看到佛教變質到這種程度,出家人沒有吃素,所以他依《楞伽經》來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是素食的,佛弟子是素食的,所以大家應當吃素。

這是佛大慈大悲,慈悲為本;離開了慈悲,這佛法那就不叫佛法了。而這慈悲是必須建立在你吃素的行為上,如果你說你食啖眾生肉,你吃眾生的肉那也叫慈悲的話,這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要講一些有神通的,像濟公禪師、寶香禪師,他們吃得進,吐得出來!寶香禪師他吃了葷的,吃葷了以後,到河邊、到放生池裡面去,吐出來的都是活的,所以他也是個素食者。佛法很重視素食,所以佛弟子都要吃素。

再者,我們用孝道來看,佛法講的孝道─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雖然他現在受了業報,墮落在畜生道,我們也不忍心吃牠;那要按照菩薩戒來看,菩薩戒是性戒,不管有沒有受,犯了你都有罪報,因為迷失本性。

菩薩戒廣義地來看,一切眾生既然是過去父母,你吃眾生肉,你就是吃父母的肉,造「五逆罪」─「殺父」、「殺母」;這個眾生未來可能會成佛,成佛會經歷阿羅漢,一直到如來的果位,你就「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眾生同一體性,你恣情食啖,名為「破和合僧」,僧者同體清淨也。你造五逆極重罪業。所以為什麼說殺生吃肉的,最後都墮地獄,因為是五逆罪啊!按大乘來說的話,就是如此,就是廣義─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學佛人講孝順,不是只孝順你這一生的父母,這眾生是你過去父母,你過去是他的子女,那你這一生雖然跟他沒有直接血緣關係,但是過去有啊!你吃眾生肉,你就不孝父母。所以佛法講的孝道是通過去、現在、未來,不是只有這一生。

你看世間人孝順,父母喜歡吃葷的,就趕快去殺生、買葷的給他吃,增長罪業。祖先或是你的家親眷屬死亡了,世間人不懂,還增長他的罪業,幫他準備葷食來祭拜,這都增長亡者的罪業,這在《地藏經》裡面都講得非常清楚。所以佛法講慈悲,就是建立在素食的行為上面,吃素肯定長養慈悲心。沒有素食,沒有慈悲心可言,你裝得再怎麼像,熱心助人、熱心助狗,幫助這些動物,但是你一邊幫助牠的時候,一邊在吃著其他的眾生肉,你這個慈悲是假的,你慈悲並不真實,是有缺陷的慈悲。

所以佛法講的慈悲為本,你要幫助眾生,你自己就要素食。既然希望眾生得安穩樂、得佛法的利益,得到世間人講的平安、健康,那你就更應該素食。所以推廣地來說,不是只有佛弟子應當素食,是一切眾生都應當素食,只是在佛門裡面,佛對弟子特別要求。你不要想說,他只講出家人,出家人是舉七眾之首,七眾之首就像《當來變經》裡面佛講的比丘,並不是只有比丘應該這樣做,而是七眾當中舉比丘作代表,常常比丘後面,有時候經文省略他只講比丘;有一些翻譯經典的祖師,他會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人、非人等,你學佛都應當如是奉行,所以是省略,你不能只看他講出家人,在家人不用。佛說法在楞伽城有七眾的弟子,包括楞伽王,楞伽大臣中的這個羅婆那夜叉王,他也勸他吃素。所以佛不光是勸人道的眾生吃素。佛法不是只有在人間,佛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勸導。

凡是佛弟子應當素食,你要跟佛學,你想要成佛,你要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智慧最勝、世無能比,你就是素食,素食才合乎佛性,跟眾生的本性是相合的,因為同一體性,你不會再殺生了,也不願意再殺生了。

講孝道,他是你過去的父母;講世間的人倫,他是你過去生的兄弟、過去生的師長,所以不能恣情食啖,不可以吃肉。他將來可能會成佛,只要他接觸佛法,你給他受三皈依,你給他念大悲咒;他種了善根,來生遇到佛法,他修行會有成就。所以要幫助眾生,素食為先。你的觀念要徹底轉過來,徹底轉過來以後,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學佛人,凡是還有在吃葷的,一定要改過來;還有在煮葷的,一定要改過來;還有在吃三淨肉的,一律禁止。因為世間沒有肉是三淨肉,世間沒有三淨肉,這佛在《楞伽經》講的沒有三淨肉,只是佛說後人會錯解,故意曲解,所以造許多殺生的罪業;特別是小乘人,再加上一群假的學佛人,導致大眾被誤導了。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看到三千年後的事情,所以就在《楞伽經》裡面告訴我們。

《楞伽經》是大乘的經典,禪宗用《楞伽經》印心,絕對是了義中的了義,所以證明吃素是了義中的了義,你不食肉是了義中的了義,才合乎佛心。你求佛菩薩保佑你,那才加持得上,否則你的心已經跟佛相違背了,你是背覺合塵;縱然十方諸佛要加持你、諸大菩薩想幫助你,也沒有辦法,因為你的心太壞了,你的業障太重了。

希望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切眾生都是你過去的父母,都是未來的諸佛,所以你要大慈悲心來普度,不可以妄造五逆的重罪。我們學大乘,當然要用大乘的標準來看,你吃肉就是五逆罪,你吃肉就等於殺生,殺生這個「生」─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再看菩薩戒裡面講的,菩薩戒通三世,殺的是過去的父母,也是殺生。殺父母的罪必墮無間地獄,你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都是地獄種姓,所以為什麼佛說吃葷的、吃肉必然墮不饒益處,不饒益處就是地獄啊!只是把「地獄」這兩個字做一個修飾叫「不饒益」。那不饒益處還有廣義,就是地獄出來以後,變餓鬼、變畜生、做人統統都不饒益,不能順心如意,所以它有廣義。

我們佛弟子應當知道,佛在經上教誡,佛法要以慈悲為本;慈悲為本就是素食,除了素食以外,沒有其他的商量處。那麼,這正知正見,大家要建立起來,而後廣為人說。還有你這個身體不好的,身體有重病的、有痼疾的,或是有冤親債主擾亂的,你要把我們這個觀念分享出去,才能夠解冤釋結,才能夠消除你多生多劫以來這些殺業、這些惡業,應當廣為人說,功德無量,利益人天。

中秋節特別開示

中秋節快到了,很多同修都會回老家去,或是在自己家裡面跟家人團聚。那麼,菩薩戒裡面講到,家裡不要畜刀杖以及殺害眾生的器具,這就讓我想起來,在這個日子還是要提醒所有的學佛人,你們家不要放這些殺害眾生的工具。

什麼是殺害眾生的工具?相信有些同修,反應會比較快一點,你要記住,你廚房那把刀子是拿來切菜的,那個鍋子是煮菜用的,不是煮肉用的。如果你拿來切肉,那這把刀就是殺具;拿來煮葷的,這個鍋子就叫殺具,烹煮眾生的血肉,這個就是所謂「畜刀杖」。所以從這條戒,大家就知道,凡是學佛人不可以煮葷的。為什麼呢?其實要講圓滿一點,不光是學佛人,因為菩薩戒是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有沒有參加過這個儀式,你犯了都有罪過。

有一些人不了解什麼是性戒,所以以為沒有受,他就不算犯,沒有經過這個儀式,他犯了就沒有罪,那菩薩戒它不這麼看。為什麼說這條它算性戒呢?因為它能夠護持,護持也可以說是防止,防止你去犯殺。在戒場,有一些出家人會告訴你,菩薩戒雖然不能吃肉,但是他告訴你可以煮葷的;那煮葷的就等於殺生了,你都還沒犯戒,他就已經先破戒了,為什麼?菩薩不能教他殺。你家裡這些鍋碗瓢盆,這些菜刀、砧板是拿來切菜的,那就不算殺具。所以從這裡我們就要意會得到,要能體會得到釋迦牟尼佛確實大慈大悲,教導我們不可以煮葷食,那也就是說一定要素食。

這話我們講了很多遍,可是還是很多人情見放不下。你想說家人團聚,難免有一些葷的。菩薩戒裡面就有講到不可以吃肉,吃肉得無量罪。相信我們精舍在讀菩薩戒,你們都聽過,那你怎麼忍心把這個無量的罪過,讓你的家人來承擔,你不安好心,你沒有菩薩心腸;不光對於這些畜生,你沒有菩薩心,你對於你的家親眷屬,你沒有菩薩心腸,你讓他來承擔這無量的罪過。再者,我們之前有講到你殺生吃肉,就是造五逆罪,為什麼?《梵網經》裡面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些眾生無不都是你過去生的父母,你現在殺他、你現在吃他,那豈不造五逆重罪。菩薩戒是這麼看,所以為什麼學佛要受菩薩戒,你學佛你才知道怎麼學、怎麼來下手,佛門講慈悲為本。你吃肉殺生,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告訴我們的:「縱然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都是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這是《楞嚴經》第六卷末後〈清淨明誨章〉裡面第二,告訴我們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吃肉。你吃肉縱然得禪定了、得三昧了,這都不究竟,那其實是根本不可能得。所以佛說縱然,假設你得三昧也不是真的,都是大羅剎。

所以你看現在傳戒的,你不要看他穿出家人的樣子,教你煮葷的、教你可以吃肉,告訴你受五戒可以吃葷的,這些都是大羅剎,羅剎戒師。我講這個話很不客氣,為什麼呢?因為你們要明白,你們明白了,居士們明白了,你就知道這些傳戒的他講錯了,他教你殺生的行為這是不對的。佛弟子絕對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吃肉,吃肉有無量的罪過,就是我們講的,菩薩戒裡面講的,你造的是五逆的重罪,因為這些眾生都是你過去的父母,你也是他過去的父母。那按你的角度來看,你是他的父母,你吃牠的肉,那你比這個禽獸還毒啊!所以釋迦牟尼佛稱呼吃肉的人猶如禽獸!沒錯啊,因為佛眼徹見,平等普觀,絕不厚此薄彼。

所以凡是節日、聚會,同修們一定要知道就是吃素,沒有商量處。因為你在學佛,因為你有慈悲心,你不能想說你只對你現在的家人慈悲,實際上你這個慈悲一點都不慈悲,因為吃肉得無量罪;你這個善巧不叫善巧,叫邪方便。佛要度眾生,絕對不吃眾生的肉,你想要成佛、想要做菩薩,你要有慈悲心。所以從菩薩戒你就可以知道,凡是佛弟子不可以煮葷的,不可以拿這些葷食給別人吃,你自己戒就要持清淨,要有正知正見。雖然在世間人來看,好像不通情理,但是這個情理是會害眾生的,會讓你增長罪業,會讓眾生陷在恐懼當中。所謂「眾生至愛者,莫過於生命。」所以我們不要把家裡這些明明是利生之具,你煮飯、煮菜這些工具,本來是可以利益眾生的,卻變成殺具;這些殺具都不要存在家裡,所以你要把你家裡的菜刀,這些烹調的工具要善用,不要變成殺具。

你聽我講這個,你要會聽,你不要聽錯了,回去說悟顯法師說這都是殺具,菜刀、鍋碗瓢盆全部丟光光。那就搞錯了,你這就叫做小乘,是叫你煮素的,把殺具變成利生之具。就像天親菩薩,過去他用他的這個惡口來謗佛,毀謗大乘,現在還是不離他的口,把它轉過來,來讚歎大乘。所以你從前用這個菜刀,用這些烹調器具在殺生害命,你現在把它轉過來,變成煮素食的工具。當然要要求到最嚴格的話,換一套工具,從前煮葷的這一套工具就抛棄,換一套新的,再也不殺,這就圓滿了,這才叫家人團聚。

你吃眾生的肉,你會骨肉分離,你把眾生分屍了,人家現在是沒有能力報復你,等到牠有能力,牠也要叫你家破人亡,因果報應就是如此。所以家人團聚之時,你吃葷的絕對不是好事,一定要素食,不然將來你就得「骨肉分離報」,因為你殺人全家,人家相對地也會報應你,也會殺你全家。所以我們學佛要有正知正見,菩薩戒你要看懂,你不要聽人家胡說八道,告訴你說可以煮葷的;這戒律明文就規定不可以吃肉、不可以煮葷的,也不可以教別人煮,或是暗示別人要煮,都不可以。

菩薩戒講的是心地,從你的起心動念上去防範。所以這一條戒不畜刀杖,你就要知道,不可以去養這些殺生的動物,不可以養是說不可以刻意養來殺生。像有的人故意養貓來抓老鼠,那這是故意的;或是像這個鴨間稻,刻意養鴨來吃蟲,那這個也不行。如果你是發好心,牠受傷了,沒人照顧,你養牠,那這就是慈悲心,不算犯戒;如果你是故意的、惡心的,包括你家裡放這些菜刀、兵器,想要殺生的、吃肉的,這都是犯戒的行為。所以你要懂得菩薩戒它的意義、它的義趣,你才會受持,你才不會被這些大羅剎給迷惑。這些羅剎戒師,教你在那邊煮葷的,教你怎麼在世間法上殺生,還說殺生是圓融的、殺生是方便,這都是邪知邪見,不合邏輯的說法,這都不可取。

我們今天一定要再強調,你自己不要人情,你不要人家叫你吃肉邊菜,吃到後來呢,你的欲望習氣被勾起來了,你就變菜邊肉了,變成吃肉去了,所以這個緣不能亂開。

什麼叫開緣?開、遮、持、犯。開要開明本心,要發起你的慈悲心才叫開緣;如果是叫你造業,那就不叫開緣。開、遮、持、犯。遮是要遮除你的過失;持叫你受持不忘,那如果你忘失本心,這個就叫犯戒。

我們年底會再繼續把菩薩戒講完,到時候你們就知道這菩薩戒真實的義趣。我們所說的,絕對依祖師,不是像現在的人用自己的意思猜測、猜想,或是用二乘的標準在解菩薩戒,用聲聞的標準,用人天、五戒的標準在解菩薩戒,這個是錯誤的,而且是犯戒的行為。誰告訴你菩薩戒就等於聲聞戒,跟它很類似、相似,他就用聲聞戒的方式來解,或用五戒的方式來解,這是犯戒的行為。那麼,到菩薩戒講座當中再跟大家詳細說明。

學佛的重點是悟心

那一天我看了一個課程表,我看到現在佛教裡面的課程有些紊亂,竟然還有教《論語》的。我要先講不是這一本書不好,而是安排這課程的人有問題。

為什麼說他有問題,我們從沙彌戒來看,沙彌戒教你安心學戒、安心學道,不看這些外道俗典。《論語》就是俗典,那何況是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這個都是出家戒,大乘的菩薩戒。

學佛人要有正知正見,你安排課程,這是關係到大眾的慧命;如果自己心地不明,不明心性,你沒有資格來住持道場,你沒有資格來安排教化大眾的課程,這是講最嚴格的。

我們不要這麼嚴來說好了,你對於教理要能夠有解悟,對於佛教的義趣要能解悟,你才有資格來做這個事情,對於佛法修學的理論、方法、目標,你要清楚。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什麼叫「口雖說空」?嘴巴說要出三界,也出家了,但是學佛不從佛教開始學,卻從外道這些俗典開始學,從這些世間法開始學,這就是「行在有中」。「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現在有很多這種不如法的道場,都是如此,那你就要小心,他有可能是附佛外道。如果你去了這種地方,你的法身慧命會讓它給斷掉。

我們要知道學佛,佛法在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不在文字。你看六祖慧能大師不認識字,他能明心見性。反觀學儒學得好的,你看朱熹,毀謗大乘、毀謗佛教,和韓愈都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儒學家,他也沒學佛,誰說把這些世間書看好了、看懂了、看通了,就能夠明白佛法,那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家人、出家人都要有正知正見,怎麼學,明心最重要。明心不生,見性不滅,知道這念心不生不滅,那就見到根本了。念佛也是如此,能念之心本來是佛,這明心不生,你本來即是;所念之佛,原非心外,見性不滅,你就見到佛性不生不滅。

修行這麼修,往這個方向走,往這個目標去。為什麼古代他要學《論語》?因為古代的教育體系是學儒,教你讀書識字,你沒有走這個教育體系,你不認識字。現在的教育體系那不一樣了。你如果想要讀書識字,你要學習中華文化,那這個是另外的課程。佛教不要夾雜這些東西,你不要癡心妄想,以為我《論語》學會了,我世間法會了,我佛法就會了,這個不知道哪來的邪說。釋迦牟尼佛也沒學《論語》,我們看文殊師利菩薩—七佛之師,也沒有學過《論語》,沒有學過孔孟學說,都是學大乘。

你看玄奘大師,他為什麼能出家,能夠成為一代高僧?他是學佛,他不是學世間法。他們都是看了這些世間書以後,看到了佛法,才知道原來世間這些書糟粕而已。所以學佛你要學對,方法要用對,不然就像煮沙,想要讓沙煮成飯,那是做不到;傍鏊求餅,什麼叫「傍鏊求餅」?鏊—就是古代做餅的平底鍋,靠著這個鏊,你就以為這個鏊它會生出餅來,就跟緣木求魚的意思是一樣的,傍鏊求餅—用錯方法。

所以佛法,我們講的,你對於佛經怎麼看得懂。很多人他都覺得先讀讀《論語》、讀讀《古文觀止》,他就能看得懂佛經,我告訴你,佛法不在文字。近代淨土宗高僧,妙蓮老和尚講得對,這個老和尚不容易,般舟三昧最起碼十次以上,一期九十天他沒有在睡覺。他講:「怎麼看得懂佛經?」他說:「這佛經本來就是眾生本具的智慧。」就講到根本上了。但你現在為什麼看不懂,因為你有業障。所以你去好好念個佛、拜個懺、求佛力加持,業障消了,經就看懂了。講這個話是真修行人,真修道人講的話,跟祖師大德講的完全一樣。

你看不懂經典,那是你有業障,業障沒有消,你看像韓愈、朱熹這一類人,看了佛經還是謗佛,世間法他都會了,還是謗佛,最後統統都墮三惡道。那你現在學他的東西,將來豈不是要謗佛嗎?不是把你往三惡道推嗎?所以這些為什麼我們講,附佛外道躲在佛門裡面,教你去看這些不良的書籍、教你心外求法、教你心不在道上。所以你看你想學經典,你要懂得怎麼去用正確的方式。

從前經典傳過來沒有註解,什麼原因?為什麼這些祖師看得懂呢?就是修行。修行以後業障消了,佛經的義趣就看懂了。為什麼?這就是你本性的般若智慧,所以佛所說的,就是我們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在文字。祖師言,沒文字啊,你縱然文字通了,只是知解而已,知解喚作眾生,這不是真正成道。般若—《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心要無所求,無所著,這才叫菩薩。不是在名相上、在枝葉上在那裡作解,那個叫文字學人。得了叫什麼?文字般若,那是知解宗徒做的事情,不是學佛人做的事情。

所以佛弟子,你自己就要有正知正見。怎麼來修?你不要心外求法,以為世間法會了,你佛法就會了。應該要倒過來看,佛法會了,世間法自然就會了,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

你看釋迦牟尼佛,他通達心性,一切法他都通。現代的人,現在的這些咬文嚼字,他在文字上好像很能解,古德講:「如蛇鑽竹筒。」猶如蛇去鑽竹子,這一個竹節好像過了,下一個竹節又給堵住了,就好像一部經,前面這一品好像看懂了,後面他又通不了了,所以學佛要抓到重點。

你要知道儒家不能作為學佛的基礎,孔子也沒有成佛啊,如果說學儒就可以作為佛教的基礎,那古代這些人都學儒,都應當成佛,都法爾會學佛。為什麼?因為他本來就是往佛教這上面走的,就像你學小乘法,慢慢地你會接觸到大乘,你會回心轉意,迴小向大,這個還是在一個路子上;那世間法就好像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走,兩不相干啊,一東一西不會碰在一起,所以我們要知道。

你聽我這樣講,你不要想說,好,不認識字,學很笨,像學鍋漏匠,鍋漏匠不是刻意要不認識字、學笨,這不是佛法。佛法講般若,般若就是本性具足的智慧,這個是般若。你不要想說學了這個不認識字,不要看經,這樣就有智慧了。你看六祖也只看一部《金剛經》,他是從這裡悟心,重點在悟心,不在於一部、多部。

你看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是國師,著《宗鏡錄》一百卷;清涼國師著《華嚴經疏鈔》八十卷,這些都是懂得經教的國師,各各都見性,通宗通教。

你不要想說六祖不認識字,你就學他,也不要認識字,也不讀經、也不看經。禪宗不立文字,看經是一種執著,很多人曲解看經是一種執著,結果他執著去哪了?他執著在世間法上。看看今天自己的投資到底有沒有賺錢,他就執著在世間法上;看看新聞有沒有什麼新鮮事,這個都是迷惑顛倒的現象。

所以我們看到了這些祖師大德的表現,你就要知道,佛法重點在於哪裡?在悟心、在明心見性,不在文字、不在文字上作解,這個要清楚。那更不可以從這些世間書上去找依止處,那個不是真正能夠讓你依止的。所謂《華嚴經》說的:「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論語》、儒家這些東西都是世間所言說,一切都是分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告訴我們:「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沒有一法能夠讓你契入心性的。《華嚴》是根本法輪,《法華》是經中之王,一前一後,相互照映,攝末歸本,這個是依於根本修。

《華嚴經》是眾生的依止,所以要學一乘,要學大乘,這是了義。大乘就是從心性,這個心不在你的心外,不在別處,就是直指你眾生現在這一念心,這個心就是佛心,不用向外尋求,念佛也只是方便隨緣而已。實際上眾生的心本自清淨,沒有一絲毫的染汙。念佛就像拿布擦灰塵一樣,鏡子的光本來就如是照耀,心性之光本來就常照而常明,從來沒有黑暗過,這個大家都要知道,修學每一個宗派都要清楚。

以上說明,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要知道佛法在明心見性,學佛絕對不可以用這些世間法,用儒家、用《古文觀止》這些東西。在家人如果要了解中華文化,你另外再去學,不要混到佛門裡面來。

念佛得力的三個要領

我們念佛這個心態跟大家講一下。

學淨土,念佛沒有別的竅門,要發懇心來念,切願求生的心,死心塌地地念,不要懷疑、不要間斷、不要夾雜。這三個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還差得很遠。

很多人念佛都會懷疑,為什麼叫懷疑?懷疑自己業障很重,懷疑自己大概沒有辦法降伏煩惱等等的,念佛真的能消業障嗎?真的有效嗎?那為什麼別人病苦的時候念佛卻死了?我要是病苦,我念佛難道會好嗎?這都是懷疑、都是業障,所以不能懷疑。

身心世界要放下,念佛要是生病死了,那正好,你業障就消了,真正消業,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勞永逸,再也不來三界六道輪迴;你再來就叫「乘願再來」,這就叫「乘願」。

你不要聽世間人講,你還要在這個世間利益眾生,你要跟佛菩薩求,叫佛菩薩給你一點壽命,這個都是偷心不死。學佛就是要有決定心、決定力,念佛除極樂世界以外,其他的我們都不去,其他的我們都不想,相信「阿彌陀佛」這四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念得清楚,聽得明白,也不管它業障消不消,也不管它妄想起不起;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

你也不要管說你跟佛到底同或是不同,到底打成一片了沒有?一切不管,老實念去,肯定功夫會有得力的時候。所以叫不懷疑、不間斷。你打妄想,那就間斷了;你擔心,那就間斷了;你讓世間人來干擾你,那就間斷了。一間斷,世間意起來了,世間事來干擾,世間業力在那裡翻攪,那就很難處理,所以要做到不要間斷。

再來是不要夾雜,什麼叫「夾雜」?存著一點世間的情欲、人情,這個都是夾雜。你不能說讀經叫做夾雜,是帶著世間意,像有些出家人他帶著世間意,出家不好好出家,不老實念佛,整天想要世界和平,這就是世間意;整天在打世間的妄想,看道場怎麼蓋大一點,怎麼樣能夠招攬更多的信徒,收到更多的利養,這都是夾雜世間意念。在家人總是想著,看你兒子能不能孝順一點?你的媳婦能不能多聽你的話一點,不要跟你吵嘴?妳的先生能不能對妳好一點?你太太能不能對你好一點等等的,這些都是世間意、都是夾雜,都是障礙你學道。

所以念佛要發死心,「死盡偷心念自真」,把這世間的這些偷心都讓它死絕了,不再起了,這佛號就純了,這佛號就有力量了,就能斷除煩惱,這個是可以肯定的。

你平常念佛的時候萬緣放下,平常在忙的時候,也要忙裡偷閒萬緣放下;不要常常這些世間的事情、人事、家親眷屬的話你都掛在心裡面。心要拿來念誦佛號,心要拿來想佛,要拿來背誦經典;不要記世間人給你的這些閒言語,閒情雜話,那個沒有用,那個不能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

學淨土,很明確的一個目標就是求生淨土,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以外,其他哪都不去,什麼都不管,這個就是淨土學人的放下。你要真放,不能放假的,不能口頭上放下,裝模作樣,等到境界來的時候,你馬上就顛倒了。有很多學佛人口頭放下,嘴巴很硬,口頭放下,裝模作樣做假的,欺騙自己,同時又欺騙別人;不能就問題的癥結之處下去了斷,不能就自己貪瞋癡發源之處,令它止息,總是愛染心不捨,所以一旦強烈的境緣來的時候,他馬上就隨著業力去流浪,隨著業力退轉,這就是平常不用功,平常沒有發心。

學淨土的人平常就要發心,通身放下,把這個世間、把這個身心,全部依止在佛號上。把世間放下,把你的身心全部依止在佛號上,叫全身靠倒,除此佛號之外更無異念,如太阿劍、如倚天長劍一樣,所有的這些煩惱、雜念碰不到它,碰到這句彌陀名號、碰到這個萬德洪名,全部銷亡,更無生長之處,所謂「把斷要津,鎖斷咽喉」,讓它透不過氣來,這樣用功才有相應分;你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你才不會怕。

有些人念佛確實念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了,可是平常他沒有放下,熏習不夠,聽經不夠,所以佛現前他害怕了,不敢跟佛走,不知道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想要把他帶到哪邊去,所以他就退轉了,一退那真的是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錯失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好良機。所以我們學佛、念佛不求病好,真正病好就是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往生到淨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你的病全部都好了,再也不生病,這世間你做得再好,都是假的,都是虛妄的,所以這些重要的觀念,平常你要多熏習。

佛陀時代,二時說法,這二時就是現在的八個小時,現代人聽經最起碼要聽十個小時,八個小時真的不夠,業障太重了。你讓這些世間人天天在你耳邊嘮叨,在你耳邊講閒話,你就會受他世間意的影響。你沒有辦法聽經八個小時,你也要讀經八個小時,常常聽,常常念,業障才能消,你世間的概念、世間的觀念才能夠除滅,這個時候你再來念佛,那確實如同夏老居士講的:「每將妄習從心洗。漸覺佛聲逐念圓。」而你就會體會得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寶王三昧,是三昧中王,能夠除一切煩惱。

為什麼佛號在你身心上你得不到好處?雖然天天念,可是還是煩惱照起,就是我們常講的你世間意沒有斷掉,你念頭沒有轉過來,觀念沒有轉過來,所以總是間斷、總是夾雜。要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個是念佛的重點,要有這樣的一個用心。

對於世間你要能放得下,世間是虛妄的,虛假的,如夢幻泡影,就像你作一場夢,夢中的境界不是實有的。《金剛經》講得沒錯,如水中泡沫,猶如閃電,須臾變滅,馬上就消失了。世間沒有辦法久住,只是你的妄念執持它,所以幻有而已。你要知道這一念空處,大地粉碎,虛空銷亡,根本無有實法可得。所以你想要得個什麼?想要人家聽你的,想要人家在意你,這些統統都是妄想;想要人家喜歡你,這個也是妄想。所以這些世間的意,世間的念頭都要放下,你才能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要能做到,念佛就會得力。

對於世間要發狠心把它捨掉,難捨能捨,難行能行,學佛就是如此,淨土宗就是如此,你想要得到利益,你要得到好處;念佛最大的好處,我告訴你,不是讓你家財萬貫,不是讓你順心如意,念佛最大的好處是讓你往生淨土,永不退轉,叫做直接成佛,這是念佛最大的好處。

所以你現在念到這句佛號,你要把它的功能發揮到極處,不要求這些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夫妻感情……,這些你統統都不要求,不要把黃金拿去換落葉。你要大智大慧,有智慧的人、有福報的人,他能夠聽得懂我這裡說的話;其他的薄德少福者不堪受此法,福報不夠。跟你講叫你出離,你心裡就想,悟顯法師你大概腦筋有問題,這世間這麼好,怎麼能不求?佛號這麼好,怎麼能不求世間五欲六塵?你看這就是福報不夠。

真正的寶,摩尼珠就在你眼前,你把它當冰雹,你不會用;栴檀香,牛頭栴檀放在你眼前,你以為它是糞便,你以為它是一般的枯木,那就太可惜了。所以今天跟大家講的,你念佛的心態,正知正見要建立,你才能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做得到,這佛號才會得力,業障才會消,業障來你才轉得過,這叫「道心」,修行最重要的要道心。

你雖然知道學佛要明心見性,不能讓它只是一個理想,不能讓它只是一個口號,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實實在在地去修,不要空談,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嘴巴講明心見性,但是家裡放不下、親情放不下、愛情放不下、感情放不下、友情放不下。為什麼說友情放不下?這朋友跟你幾十年,找你出去吃葷的,叫你—哎呀!幹嘛學佛,一天我們出去玩,你就隨順他了,這就是友情放不下。那感情、親情,我想大家都很清楚。所以你要多熏習佛法,要有道心,才能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