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藥師佛十二大願妙難量

 

藥師讚 

藥師佛延壽王,光臨水月壇場,
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難消災障,
懺悔眾等三世罪,願祈福壽綿長,
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

藥師佛十二大願 令諸有情 所求皆得

第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羂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藥師經 下載:    https://goo.gl/g6LKeZ

 大乘定香精舍電子書 👍  下載網址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廣欽老和尚慈悲語錄】圖文版 2

 



【廣欽老和尚慈悲語錄】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

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萬緣牽扯,割捨不下,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27)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大法東來......

接著是講「大法東來」
「大法」是指佛法。
佛法超越世間的一切法,所以說是「大」。
佛法的發源在印度,印度在中國之西。佛法從西方的印度流傳到中國,所以說:「大法東來」。

文上說:
漢明帝。夢金人。
東漢永平七年,某天夜裡,漢明帝作了個「夢」。
他在夢中看到一位「金」色的巨「人」,頭後罩了一圈圓光,飛行而來,停在大殿。就驚醒了。
漢明帝不知這個夢是吉還是凶,早朝以後,馬上將夜裡的夢境告訴群臣,他問:這是怎麼回事?
當時有位姓傅名毅的太史,出班啟奏明帝,說:「臣曾經讀過一本書,名叫《周書異記》。那本書裡說,周昭王的時候,天空裡有五色祥光入貫太微。」
當時的太史官蘇由啟奏昭王:「西方有大聖人出,所以有此祥瑞。一千年以後,他的教法當傳流此土。」
昭王將蘇由的話,刻到石頭上去,留待後日的徵驗。
今皇上所夢,想必就是這件事。

求聖教。遣蔡愔。
明帝聽完了以後,於是乎「遣」派中郎將「蔡愔」等十八個人,去西域,訪求佛法。
經文中的「聖教」,是指佛教。
因為佛是聖中聖,所以他所說的教法稱為「聖教」。
漢明帝派遣使臣去西域求法,其結果如何呢?

騰蘭來。經像至。
蔡愔等十八個人走到了月氏國,剛好碰上了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牽著白馬,馱著「經像」,正向東方走「來」。
於是,蔡愔就代致皇帝殷勤求法的誠心,而邀請兩位高僧,一同回到洛陽。

初譯經。四十二。
兩位高僧來到了洛陽。被安排在招待外國貴賓的鴻臚寺,就像現在的外交部。所以寺原本是政府招待外賓機構,也是出家人居住地方稱為「寺」的由來。
住久了,兩位高僧對於漢語、漢文也通了,於是就開始了「初」次的翻譯而「譯」出《四十二章經》。
這是中國最早翻譯的經典出現。
內容就是四十二大段,每段皆有「佛言」,內容多半是教誡比丘僧,側重個人的修學及對法的正確知見。
多年來,佛教界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三部合為「佛遺教三經」,是佛弟子必讀的經典。......27


更多法喜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每一尊佛都是大醫王

 

每一尊佛都是大醫王

悟顯法師    開示:

實際上,每一尊佛都是大醫王。你看我們稱阿彌陀佛為無上醫王,《涅槃經》稱釋迦牟尼佛為大醫王,又稱藥師琉璃光如來為醫王,都是醫治眾生根本煩惱,醫治眾生所謂的貪、瞋、癡、慢、疑、惡見、身見、邊見、見取見,種種的邪見,而後恢復法身本有的清淨,所以接引的手段不同,但是佛佛道同。


藥師佛如何教化眾生


藥師佛如何教化眾生

悟顯法師    開示:

一般我們念《藥師經》,多半都是祈求消災延壽,能夠消除病痛、消除災難,然後增長我們的福慧,增長人的壽命,所以又叫「消災延壽藥師佛」。


這尊如來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能醫的不光只是世間人的四大不調,他還能夠消除業障病,能夠消除眾生的無明煩惱,能夠治眾生的種種貪瞋癡,這個才是真正消除眾生輪迴根本的根本方法。


所以不光只是把你的身體治好,不光讓你所求滿願,更重要的是藉由你有求,讓你達到無求;本來是迷信,而後能起正信,這就是藥師佛教化眾生的方式,教化眾生的手段,所以稱為醫王。


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的功德

 


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的功德

悟顯法師   開示:


藥師佛在因地中發十二大願,願願廣利眾生,但凡眾生有病苦者、貧窮者,這種種的苦難,你只要能發心稱「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你的病痛悉皆消滅,你的業障皆能消除,甚至你至心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藥師佛在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派遣八大菩薩接引你,因為你要往生淨土,他會接引你往生西方淨土,就是你想要求生西方淨土,他也會遣八大菩薩,這八大菩薩裡面包括彌勒菩薩,包括觀世音菩薩。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有人修藥師琉璃光如來淨土,都能成就,都能超脫三界六道輪迴。






藥師佛聖誕特別開示 ~ 悟顯法師 講述



 

藥師佛聖誕特別開示

悟顯法師 講述

今天因緣比較殊勝,剛好是藥師佛聖誕。我們知道按照廣義地來說,淨土法門是包含藥師琉璃光如來淨土,還有西方阿彌陀淨土。藥師佛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面,世尊為我們介紹它在娑婆世界的東方,有一個世界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

 



藥師佛在因地中發十二大願,願願廣利眾生,但凡眾生有病苦者、貧窮者,這種種的苦難,你只要能發心稱「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你的病痛悉皆消滅,你的業障皆能消除,甚至你至心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藥師佛在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派遣八大菩薩接引你,因為你要往生淨土,他會接引你往生西方淨土,就是你想要求生西方淨土,他也會遣八大菩薩,這八大菩薩裡面包括彌勒菩薩,包括觀世音菩薩。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有人修藥師琉璃光如來淨土,都能成就,都能超脫三界六道輪迴。

 

一般我們念《藥師經》,多半都是祈求消災延壽,能夠消除病痛、消除災難,然後增長我們的福慧,增長人的壽命,所以又叫「消災延壽藥師佛」。這尊如來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能醫的不光只是世間人的四大不調,他還能夠消除業障病,能夠消除眾生的無明煩惱,能夠治眾生的種種貪瞋癡,這個才是真正消除眾生輪迴根本的根本方法。所以不光只是把你的身體治好,不光讓你所求滿願,更重要的是藉由你有求,讓你達到無求;本來是迷信,而後能起正信,這就是藥師佛教化眾生的方式,教化眾生的手段,所以稱為醫王。

 

實際上,每一尊佛都是大醫王。你看我們稱阿彌陀佛為無上醫王,《涅槃經》稱釋迦牟尼佛為大醫王,又稱藥師琉璃光如來為醫王,都是醫治眾生根本煩惱,醫治眾生所謂的貪、瞋、癡、慢、疑、惡見、身見、邊見、見取見,種種的邪見,而後恢復法身本有的清淨,所以接引的手段不同,但是佛佛道同。

 

今天有這樣的一個因緣,剛好藥師琉璃光如來聖誕,我們來了解了解這個藥師淨土,了解他的十二大願,實際上這些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方式,目的都是讓你明心見性而已,都是讓你消除貪瞋癡,勤修戒定慧,他的目的都在這裡,而不是像一些外道鬼神,滿足你的貪瞋癡,增長你的貪瞋癡,這些到後來只會給你帶來苦惱而已,不可能給你解脫。你看世間人有種種的苦惱,怎麼來的?就是貪瞋癡而來,所謂「諸苦盡從貪欲起」,而我們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目的就是要消除你的貪瞋癡,就是要增長戒定慧,讓你在這五濁惡世當中,在這五欲六塵當中,心不隨境轉,心無所求、心無所著,這就是我們念佛的目的。

 

為什麼說佛菩薩靈驗?佛菩薩為什麼稱為醫王,善療眾生的疾病?就是因為他能從根本上去下手。以世間的這些事情,種種的世間法,這世間人的言論、話語,種種的開示,都不出你我相,而你我相正是眾生痛苦的一個源頭。你看眾生有我,有我就有我所愛,我所希求,而這個「有求」就有得與不得,有得就有失,所以苦惱無量。我們為什麼念佛,為什麼求生淨土,就是把這些統統給放下。

 

所以你不要想說我念藥師佛,什麼都求得到,他目的不是在於讓你滿足貪瞋癡,他目的在於無求,無求才是真正地安穩,心無所求,心不向外攀緣,你的心真實清淨猶如琉璃,所以叫「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琉璃內外明徹,它是透亮的,而且還能夠隨方現色,隨方現色就是講它的作用,把你的心恢復到原來的這樣清淨,以琉璃來作譬喻,而且能夠放光,佛門常用光來代表智慧,來代表作用,來幫助眾生,同樣接引眾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言詞,種種的作法作為,來接引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叫做消除眾生種種的苦惱,種種的疾病,令其隨心滿願。

 

所以這是十二大願所要告訴我們的,因為一般人在看《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他看到的就是文字上,經典講你要怎麼做,怎麼放生延命,實際上做了這一些,就是要你從這個儀式當中,從你透過經典,從有求當中讓你達到無求,這個是祖師大德講的。我之前引用過憨山大師所說的,這藥師佛的善巧方便就在這裡,他說你要求長命,那你就來放生;你要身體健康,那你就要來醫藥布施,就是讓你從這個形象當中,事相上當中去發起慈悲心,讓你從苦惱當中去體會到,因為一般眾生他體會不到苦惱,讓你從有求當中去悟入無求,讓你從苦惱當中去回過頭來,所以說他的願力功德相當地大,不管你是念阿彌陀佛,不管你是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其實目的殊途同歸,只是西方極樂世界比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還多了一樣很特別的地方,就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都能往生,而且阿彌陀佛親自接引;《藥師經》上面我看的時候,它這裡面藥師佛沒有接引,所以歷代祖師為什麼提倡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承佛威力來接引。

 

一般來說,我們按照智者大師講的,你要有相當的修證,你才有辦法往生藥師佛的東方淨琉璃世界。當然我們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來看,每個人都可以修,你可以選擇西方淨土,你也可以選擇藥師琉璃光如來淨土,這個沒有高下,殊途同歸,但是如果就往生快速超脫輪迴,那一定是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為什麼《藥師經》裡面有講到,有人願意求生西方淨土的,他遣八大菩薩接引你往生,實際上這八個菩薩,他一下也可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一下也可以在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他們是無所謂,反正只要有眾生需要他,他就能隨類化身,你看像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這些大菩薩。所以念藥師佛求生淨土行不行呢?是可以的,只是他是八位菩薩來接;而念阿彌陀如來,你可以不用迴向,因為念佛的因就是直接往生淨土,所以更為直接、更為穩當。

 

今天這個因緣,我們簡單認識了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尊如來功德不可思議,有藥師如來的神咒、心咒,稱念藥師佛的名號,念他你的病苦都能消滅,甚至我們自己的親身體驗,這個病苦的時候,看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像,你就感覺已經好了差不多了,你的心就能安穩了,這就是如來聖像的功德。如果你真的有苦難,有病苦,不妨兼修,兼著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因為佛菩薩他有他的願,一定會有他的效果,你不用去分別,你不用去擔心,藥師佛有發十二大願,有病苦的眾生,有貧窮困苦的眾生,他都能幫你,你稱念他的名號,也都是有效的,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眾生有苦難,「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你只要至誠稱念,一定得觀世音菩薩加持,佛菩薩他能夠隨機感應,能夠隨類化身,只要你至誠心稱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的。所以就事相上來說,每尊佛菩薩的願不盡相同,但是就心地感應上來講,你只要至誠稱念,都能夠逢凶化吉,消災免難。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流通佛法,你隨順佛法,隨正法之流,一定出三界,一定成佛。

隨順世間法,流通世間法,你的世間心就起來,到後來就退轉,到最後就墮落。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廣欽老和尚慈悲語錄】圖文版 1

 



【廣欽老和尚慈悲語錄】 

心若修得清淨時,一觸到境界,便能分辨邪正,心無動亂是道場。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26)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結集三藏......

文上又說:
藏分三。部十二。
「藏分三」就是指經、律、論三藏。
「部十二」的「部」是「類」的意思。
三藏裡就其文體或內涵的不同,分為十二部類,或者又叫做「十二分教」。
以下簡單說明:
一、長行:經論中凡是隨其義理之長短,不限字數的文字。
二、重頌:為了使長行中的文字易於誦持,再用偈頌來重說一遍。
三、授記:如來為諸大菩薩、聲聞,授成佛之記。
四、孤起:不與長行相應的偈頌。
五、無問自說:如來有他心智,觀察眾生應以何法可度脫,不待請問而自說。
六、因緣:這裡的因緣相當於故事。如來為諸弟子說過去生的歷史。
七、譬喻:是如來藉譬喻為弟子演說甚深的義理。諸如「喻心」如海、如空之類。
八、本事:說諸菩薩弟子們因地所修的行業。
九、本生:如來說佛菩薩過去生的事跡。
十、方廣:經的內容廣大,三根普被,九界咸收,所以叫方廣。
十一、未曾有:如來每每現大神變,眾生從來未曾見過。
十二、論議:問答辯論諸法的性相,這就是三藏中佛說的論藏。
以上十二部經或十二分教,大致作如是解。......26


更多法喜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楞嚴經發起的因緣

 



楞嚴經發起的因緣


悟顯法師講述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晏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這個時候剛好是休夏自恣日,所以說「屬諸比丘休夏自恣。」比丘會結夏,也就是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就是在夏天的時候,為了護生他就不再外出了,就待在他住的地方結夏安居用功。你有「結夏」你就有夏臘,也叫坐臘,這九十天是沒有外出的,無由見佛。夏滿之日同詣佛所,就是在最後一天,一起到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前面講的祇桓精舍,自己有過失「恣任僧舉」,就是讓其他的人可以舉他的罪,他出來懺悔,佛為作法懺悔,所以名為「羯磨」。

 

那麼不光是這些比丘,還有十方菩薩也有問題想要來請問世尊。「欽奉慈嚴將求密義」,想要從佛那裡學到如來的甚深妙法,所以叫「欽奉慈嚴。將求密義。」「欽奉」與「慈嚴」,欽奉,就是恭敬奉持,慈嚴就是指釋迦牟尼佛。

 

 

「即時如來敷座晏安」,佛就端坐在大眾當中,「為諸會中宣示深奧」,佛在這會當中,為大眾開示佛法。當時候大眾「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這「迦陵仙音」一般來說都是指佛說法的音。遍滿十方界,那恆沙菩薩聽到釋迦牟尼佛說法一起過來集會,「恆沙菩薩來聚道場」,以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上首,作為代表,所以說「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這是「別序」,「別序」就是它有它特有的因緣。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

 

 

這時候波斯匿王因為他爸爸往生,波斯匿王要在結夏的最後這一天,想要發心供齋,迴向給他爸爸,所以叫「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到宮庭裡面來,自己親自來供佛,「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就是用最好的東西來供佛。「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包括自己也親自供養諸大菩薩。那麼除了波斯匿王、城中復有長者、居士都同時要在這個時候來供佛,因為精進修行這三個月以來,功德很大,有證果的、有人開悟了。大家知道這個時候可以修福,所以「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讓文殊菩薩「分領菩薩以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就是每一桌都有賢聖僧,讓他們供養。

 

 

那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阿難之前就有事情「先受別請。遠遊未還。」還沒回來,沒有跟上,所以說「不遑僧次」。阿難自己出去「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那天他獨自回來,中午還沒有吃飯。

 

那麼再看,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這時候阿難執持著應量器,就是缽盂,「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就是托缽,托七家,所以叫「次第乞食」。「心中初求最後檀越」,心中希望有施主來供齋,為什麼叫「最後檀越」?因為前面僧團已經受波斯匿王請,只有他一個人,因為有事遠遊。是幫大眾去辦事情,不是他個人的事情。「遠遊未還。不遑僧次。」前面僧眾已經應諸齋主,大眾都去,只剩他沒有跟上。所以說「心中初求最後檀越」,看有沒有檀越施主能夠來供養他。

 

來「以為齋主」,他以平等心,「無問淨穢」或是「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不分別他的種族、不分別淨穢、以平等心人受供,不擇微賤,發平等心,希望能夠成就一切眾生的無量功德。

 

 

這是自利利他,自己成就無量功德,一切眾生功德也能成就,因為前面講波斯匿王跟這長者居士請了僧團,獨有他一個沒請,那這供養的功德就還沒有圓滿,所以說「心中初求最後檀越」,看哪一個人最後能來把這事情給做圓滿,成就無量的功德,也就是自恣日的這齋僧功德。「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當然,「供僧」本身也就是無量的功德。

 

 

他知道佛「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這在經典裡面都講過,一個想說:窮人很苦沒有福,他就去窮人那邊跟他托缽。這是大迦葉所為,他就去找那窮人托缽,人家就譏嫌他,人都已經窮到沒飯吃了,你還跟他要飯吃。那麼須菩提他是想到富人,如果沒有修福,將來會墮落,就專門找富人托缽,須菩提這樣的做法也被譏嫌,說:你看須菩提想吃好的、用好的,他就專門去找有錢人托缽。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你們「心不均平」,心不平等。那麼阿難「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佛教他們不要以不平等的心來托缽,省得人家生毀謗。那麼阿難也如教奉行,依照如來所教「開闡無遮」,就是平等地,沒有分別地行托缽的方式,這樣能夠「度諸疑謗」,也就是消除大眾的毀謗跟懷疑。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於是阿難從城隍邊這護城河要走進去,「徐步郭門」是慢慢接近城門,這形容得非常仔細,在城門前很安定,然後徐徐緩緩地走。就是調整自己的威儀,準備如法來托缽,所以叫「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這是講阿難因為遠遊未還,所以在外面乞食,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要用幻術去迷惑阿難。

 

「娑毗迦羅」翻作中文叫「黃髮」,也叫做「金頭」。這是一個外道的名稱,那麼以我們現在人講的邪術、邪咒去迷惑阿難!

 

「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道阿難被淫術迷惑了,用齋完畢就立刻離開王宮,所以說「齋畢旋歸」。

 

那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他們知道如來用完齋以後,一般都會講經說法。怎麼他這一次沒有講經說法,就直接就離開了,所以他們就跟著走,「俱來隨佛。願聞法要。」「願聞法要」,就是希望如來應供完之後能夠開示。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這個時候世尊放光,出千葉寶蓮,光中有化佛宣說楞嚴咒,然後佛命文殊師利菩薩把楞嚴咒送往阿難所,消滅惡咒,把阿難跟摩登伽都帶回來,帶回到室羅筏城的祇桓精舍。所以叫做「歸來佛所」,這個是《楞嚴經》它發起的一個因緣。

 

節錄自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一  悟顯法師 講述

 https://mdxv1blogger.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0.html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自家寶藏

 


自家寶藏

悟顯法師 開示

我們講說大乘佛法,每一個人都要曉得,這佛法講的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不是講別人的境界,不是講別人的功夫。佛在經上所說的,就是我們眾生本來的樣子。為什麼你現在覺得陌生呢?因為你跟你的習氣太熟悉了,凡事作為都是以習氣做主,以貪、瞋、癡作出發點,以貪、瞋、癡為引導,所以你覺得你跟戒、定、慧,你跟真如佛性很陌生,才會覺得這大乘佛法太高了,碰不著、看不到,甚至覺得沒辦法做。

 



還有的人會認為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是祖師的境界、祖師的功夫,他們是再來人,自己是一個業障的眾生,大概沒有辦法這麼清淨,沒有辦法這樣來用功吧!所以因為這錯誤的念頭,導致了退心,導致了業障加重,這個是不知不覺的。那麼你自己要去反省一下、要去覺察,你可以覺察到你有業障,沒有錯,但是你不要灰心,因為業性本空,就像虛空花一樣,虛空本來沒有花,只是你眼睛有翳,妄見虛空有花;心性本來無染、沒有煩惱,只因虛妄的無明矇蔽了自心所以你妄見有煩惱、妄見有生死、妄見有輪迴。

 

你對於大乘的道理了解了,你就不會生起這些下劣的心,或是生起退轉的心,因為你本來是佛,不可能退成菩薩,你要知道三賢、十聖、等覺、妙覺,都是化城而已,都是方便說。所謂「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跟你講的三賢、十聖,講的聲聞、緣覺,這些都只是方便權巧而已。所以眾生本來是佛,你想要退轉,要退成菩薩,那是不可能的;要退成凡夫,那也是不可能的。就像你受菩薩戒,你要退戒,沒辦法退啊,菩薩戒講的就是真心本性,你要破戒也沒辦法破,你只是暫時迷惑,暫時退心而已。

 


戒體不生不滅,不變不壞,唯是一心,你沒有辦法退轉,沒有辦法破戒,盡虛空遍法界,找不到一個破戒的,為什麼?因為眾生的心性本來是佛。所以你不要覺得高妙、你不要覺得不可能,甚至你不要覺得道理是這樣講,但是現在還做不到,你不要這樣覺得,這些都是你的妄想,都是你退心的前兆。我們講的要防微杜漸,一絲毫退轉的念頭都不可以有。所以學佛,你要在這個上面懂得去反省,你要知道自己有過失,自己有業障,但是不可以退心。要知道業性本空,要知道經典裡面所說的,就是我們眾生本來的境界;諸佛如來所證的,也是眾生本地的風光,沒有絲毫的差別、沒有高下之分。

 

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眾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能證得,如果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即得現前。這「無師智」,就是眾生本來就具有的般若智慧,不因和尚、不因法師傳授,所以稱為無師之智;自然之智,是超然獨立的,在染而不染,所以叫「自然智」,是眾生本來的智慧、本來的面目。


經典所說,不是講別人的境界,菩薩所行也不是別人的功夫,就是我們本來就具有的功夫,本來就具有如是性德,所以你現在修行念佛,只是本性光明顯發而已。所以不用覺得很難,不用覺得自己業障很重,在這裡產生懈怠、退轉的心,那就枉費你遇到正法,遇到大乘佛法,遇到淨土法門。

 

要知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要能夠諦信自心,諦信圓覺,這樣你就不會起這種凡夫的想念,起這種凡夫的見解,而產生退轉的行為。希望大家能夠如是用心、能夠如是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