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舍利故事-4

四.佛陀舍利傳千古,緣結華夏曜神光

據《大悲經》記載:釋迦牟尼曾對他的幼弟、亦是他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說過:“我滅度後,若有人乃至供養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盡。”

釋迦牟尼佛圓寂後,他身後的歷史完全證實了他在世時的預言。他的舍利,從八國建塔奉養,到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送往世界各地,給無數信眾帶來無上的福祉。流澤所至,在中華大地上也種下許多瑞麗的福田。

有一首我國古代的頌辭,便是以優美的語言,讚頌了佛陀舍利的無量功德:

金軀遺散骨,寶塔遍天龍,

創開於十塔,終成八萬興。

珠蓋靈光變,剎柱吐芙蓉。

屢開朝霧露,數示曉靈徵。

紅霓相映發,風搖響和鍾。

仙鸞往往見,神僧數數從。

獨超群聖上,含識普生恭。

砧椎擊不碎,方知聖頗窮。

22.舍利騰上天,旋環蓋大眾

據漢代史官傅毅所撰《漢法內傳》記載,漢明帝於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洛陽建白馬寺後,佛法在漢地日漸流傳,原先頗受帝王和國民尊崇的道教,不像以前那麼吃香了,這引起了一部分道士的不滿。

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一日,來自五嶽諸山的道士循慣例匯集京城向皇帝請安祝福後,聚在一起互相議論說:天子遠求胡人異教,將我淵源流長的道教反而放棄了,現乘各方道長高人齊聚京城,我們應該在皇帝面前跟胡人比試一番,殺殺異教的威風,奪回我往昔的地位。於是,六百九十道士聯名上表皇帝,大意是說:

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諸善信等六百九十人,至於方術無所不能,願與西僧比較,得辯真偽。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勝,乞除虛妄。

道士的上表,正合漢明帝的心思,他也很想讓佛道兩家比試一下,看看到底是誰本領高強。明帝就敕令尚書令宋庠籌辦此事,定正月十五日,在長樂宮,讓白馬寺的僧人和道士一決高下。

到了十五這一天,三座壇城,早已在永樂宮前面的廣場上搭好,五嶽道士帶來的道經,堆放在壇城南門,白馬寺的佛經和五顆佛陀舍利,置於壇城西門。壇城門口,堆滿木柴。一聲令下,道士以沈檀香為炬,點燃了木柴,大火頓時將道、佛兩家的經書都吞沒了。

煙消火滅,太傅張衍親自檢視,只見多種道經皆已化成灰燼,只有老子《道德經》的殘片依稀可辯;而佛經上面除蒙上一層煙熏火燎的痕跡,完好無損。來現場助陣的道士們相顧失色,南嶽道士費叔才當即自感而死。

太傅張衍對道士們說:“比試結果已出來了,你們的方術不靈,要承認虛妄,看來還是西來的真法威力大啊!”

有的道士仍不服輸,對太傅說:“我們尊崇的太上乃是靈寶天尊造化而成,怎能說是虛妄呢?”

太傅說道:“太上有貴德之名,而無言教之稱,你今天說有言教,還不是虛妄麽?”

道士知道確實打了敗仗,再沒什麼好說的了。

這時,眾目睽睽之下,只見地上的五顆舍利子,突然放射五彩光彩,騰上空中,旋繞如環,覆蓋眾人。大夥都看呆了,舍利子的灼灼光芒,耀人眼目,連日光都顯得相形遜色。

佛道的這場比試結束後,洛陽城裡,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庶民百姓,一下子有一千多人出家為僧,有二百四十多名婦女剃髮為尼。諸山道士中,有六百二十人皈依佛教。

洛陽新建十所寺院,城內三所,安置女尼,城外七所,為男僧所居。

23.三國吳大帝,親睹不再疑

此事發生在三國時佔據吳地的大帝孫權治下。

先要從東漢獻帝(公元190-220年在位)末年說起。有個來自印度的猶婆塞(佛教居士),名支謙,字恭明,博覽經籍,遍學異書,精世間伎藝,通六國語言,因才藝出眾,在漢地名氣頗大。支謙身材細,皮膚黑,眼珠黃,時有民謠謂之:“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為避三國戰亂,支謙來到吳地,孫權早已聽說這位“黃眼支郎”的大名,對他十分恭敬,把他請來拜為朝廷博士。支謙在吳地呆了二十多年,輔政之餘,將《維摩經》、《大般泥洹經》、《瑞應本起》等幾十部佛經由梵文譯成了漢語。孫權因支謙所譯經書而對佛教有了些了解,但不盡全信。

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有個名叫僧會、祖上為印度裔的出家人肩扛禪杖,帶了個挺機靈的隨從,四處雲遊,由康區來到吳地,一路上結茅而居,展示佛像,有機會時就向民眾宣說佛法。到了吳都建業(今南京)後,支謙把他薦舉給了大帝孫權。

孫權問僧會:“你從天竺跑到這兒來幹什麼?”

僧會說:“江左【注:古以東為左,江左,指長江以東,為今江蘇一帶】佛法不振,我想到這兒來蓋一座大的寺塔,以興佛法。”

孫權問:“蓋寺塔有什麼靈驗之處?”

僧說說:“如來去世已近千年了,可他留下的捨利,依然神曜四方,象幾百年前阿育王造塔,靠著藥師佛的神力,一夜之間就起佛陀舍利塔八萬四千!寺塔興盛,正是佛法興盛的象徵啊!”

孫權說:“哪有一夜之間造起八萬四千塔的事!我不信,這決不可能,肯定只是域外的一種傳說罷了。別說八萬四千佛陀舍利塔了,你拿一粒釋迦牟尼佛的捨利給我看看,若真有,我就許你造塔,若拿不出,我可要依刑法治你虛妄之罪的。”

僧會要求給他七天時間祈請佛陀舍利。孫權一口答應,並將一隻他親手封了瓶口的銅瓶給僧會以盛放寶物。

僧會對他的隨從說:“法之興廢,在此一舉。如果這一次不能以至誠求得舍利,今後還有誰會相信呢?”於是師徒沐浴更衣之後,在靜室裡將銅瓶置茶几上,點上香,虔心禮佛,祈請舍利。

七天過去了,一點動靜也沒有。

僧會請求再給他七天時間,孫權答應了。

七天過去了,仍然沒什麼動靜。

孫權不高興了,認為僧會這和尚不老實,哪有磕頭能磕出個舍利子來?這豈不是在耍弄我大帝麽。他想要教訓教訓這個和尚。

僧會請求再給他七天時間。支謙也在一旁幫僧會求情,希望大帝再給他一次機會。孫權看在支謙的面上,勉強答應了,但對憑空祈請舍利這事已不再有什麼興趣。

僧會的心情也很沉重,他對隨從說:“中原的孔聖人說過:'周文王死了以後,周文王創立的文化不是由我而繼承下來的嗎?'今天,在吳國這個地方,釋迦佛的佛法本應通過我來體現的,可我這個笨和尚卻不能感應,這一次若再不能求得舍利,也不必讓他國的刑律來懲治我,我自己誓以一死了之吧。”遂以必死之心,再度焚香禮請。

到了第七天傍晚,天色漸漸黑了,猶無甚麼動靜,孫權派去看視的吳人不相信到這時還真會出現奇蹟,只是為這個和尚的身體和命運擔心。再看僧會,因數日不吃不喝不睡,臉色煞白,面容憔悴,似乎隨時都會倒下,只是強振著精神,口中仍輕聲誦經不止。

到下半夜,萬籟寂寂,燭光幽幽,靜室裡面,忽聽銅瓶發出鏘然聲響,僧會近前,將瓶輕輕搖動,裡面有硬物撞擊瓶壁聲,顯然已有東西在內!師徒倆這才鬆了口氣,感謝佛菩薩在最後關頭顯了靈。

天明,僧會把銅瓶帶上朝,呈給大帝孫權,群臣都圍上來觀看。孫權打開密封的瓶封,果見瓶底有幾顆小圓珠,五彩光炎,晶瑩奪目。他命人拿來一隻銅盤,手執銅瓶,將瓶裡的五彩圓珠倒入銅盤,想不到圓珠一落盤底,清脆玉響,竟將厚實的銅盤擊出碎紋!

孫權肅然起敬,連聲高呼:“稀奇,稀奇,真是稀有之瑞啊!”滿朝文武也無不嘖嘖有聲。

僧會對孫權說:“這就是阿育王塔里的佛陀舍利!此舍利之神威,又豈止是凡夫眼中所見的形相光彩而已,哪怕用猛火燒它,用金剛杵砸它,也不能損它分毫!”

孫權說:“好,那就試一試!”他令人當場抬來鍛造兵器的鐵砧,將舍利置鐵砧上,叫鐵匠用鐵鎚用力錘擊。

僧會站在一旁,心裡默默發誓:“佛法無邊,蒼生仰澤,願佛菩薩更顯神蹟,以廣示佛法的威靈。”

嘣!嘣!鐵匠奮力舉鎚,使勁砸在鐵砧上,房樑都被震動。隨後檢視,哇,鐵砧和鐵鎚都陷下了小坑,而捨利果然絲毫無損。

至此,孫權大為嘆服,對佛法之不可思議始深信不疑,即從國庫撥出銀兩,並調撥工​​匠,交僧會建造寺塔。寺塔成,僧會祈得之舍利即藏於塔中。因這是該地的第一座寺塔,故名建初寺。這個地方,後來也因之被稱為佛陀裡。

以上孫權獲舍利的傳說,在《開元錄》、《出三藏記集》、《北山錄》、《金藏》、《南朝佛寺志》、《弘明集》、《法苑珠林》等史籍中皆有或詳或略的記載。

據傳,大帝孫權的帝位經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再傳到末帝孫皓手裡,吳國的國政已很不景氣,孫皓又是個性情昏暴之人,法令苛虐,生活奢亂。有一次管理花木的員工在后宮花園裡掘得一尊數尺高的金佛像,呈獻給孫皓,這位末帝居然將佛像放到廁所裡,召諸臣以尿淋之,嘻笑為樂。過後,孫皓的陽具腫脹起來,疼痛難忍,呼叫連天,宮廷御醫對此一籌莫展。後經人點撥,將佛像以淨水洗數十遍,供於殿上,又把僧會請來,為其解說佛法,並在僧會跟前受了五戒,他的怪疾才得痊癒。

僧會於吳天紀四年(公元280年)逝世。晉成帝咸和年間(公元326-335年),蘇峻作亂,焚毀了建初寺,後司空何充將塔寺修復。當時有個平西將軍趙誘,向來不信佛法,到佛陀裡參觀時說:“人家都說這個塔屢屢放光,我就不信,哪有這回事,還不是以訛傳訛,一派虛誕之言罷了。 ”話剛說完,寺塔忽然放射出五色光芒,將殿堂照得色彩繽紛。趙誘驚愕得渾身毛髮直豎,說不出一句話來。這位將軍從此敬信三寶,還在建初寺塔的東面立了座小塔,在石碑上記載下他的這段經歷。

24.會稽立寶剎,舍利自有情

東晉元帝大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在於潛(在今浙江省)這個地方,有個姓董的紳士,經常燒香禮佛、頌經吃齋,對三寶十分崇信。他從寺院裡迎請了一尊檀香木雕小佛像,恭恭敬敬抬進自家經堂供奉。一天夜裡,佛像忽放光明,全家人都看到了,歡喜異常,深感佛法不可思議。後來,佛像一側有聲音發出,董氏仔細檢查,發現從佛像裡掉下一顆舍利。他曾聽說有關佛陀舍利的種種故事,便取了杯水,將舍利投入水中,只見舍利真的在水中浮沉起落,呈五色光,右旋三圈,然後沉入杯底。由此徵相,他確信這是一顆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過後不久,有個法號法恆的出家人,來董府乞食。董氏向來敬重、善待沙門,給法恆滿缽飯食後,他將自己從佛像所得舍利捧出,請僧人觀看。奇怪的是,那舍利似乎認得法恆,一下子蹦起幾尺高,躍入沙門懷中!法恆十分高興,雙手合掌,對舍利說:“我想在這兒建一所寺塔,不知機緣是否成熟?若成,祈請佛陀舍利再顯神威。”​​話剛說完,那舍利果真又高高地躍起在空中!

法恆於是就在於潛駐下,募化四鄉,籌建寺塔。因遠近都聽說了佛像舍利大顯神靈的事蹟,上至官宦鄉紳,下至平民百姓,競相出錢出力,寺塔很快就建成了,那顆舍利從此就供奉在寺塔里。

過了七八年,時在晉成帝咸和年間(公元326-334年),距於潛不遠處的餘杭,來了個法號法開的僧人,想在當地建寺塔。經他募化數年,積錢三萬,已將建寺塔的地皮購下,但還沒有求得舍利,覺得機緣不夠充分,故寺塔一直沒有開工。法開聽說羅幼居士有一顆先人傳下來的佛陀舍利,特前往拜見,羅幼從一隻寶曩中取出舍利,讓他觀看,果見舍利晶瑩剔透、神光閃爍,令他喜不釋手。他想請羅幼將此舍利捐給新建的寺塔,羅幼十分不捨,法開也不好強求。

一天,法開進餘杭的一所寺院拜佛,忽見羅幼盛放舍利的寶曩正落在自己座前。他趕緊把羅幼請來。羅幼一見,大笑起來說:“舍利自己要來,看來我不給也不行啊!”說畢,高高興興地將舍利送給了法開。

法開得此舍利,寺塔很快就建了起來。

沒過幾年,到晉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建安太守孟景崇信三寶,聽說佛陀舍利種種神奇瑞兆,很想在建安也建一舍利塔,但不知去哪裡求請佛陀舍利。他這麼想著,一天傍晚,忽聽床頭鏘然有聲,尋聲一看,居然是三顆舍利!孟景大喜,很快將舍利寶剎立了起來。到了南北朝宋少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建安塔中的三顆舍利忽然日夜大放光芒,通照上下,遠近民眾都趕來觀看。舍利放光七日才止。有人掐指算來,從孟太守於咸康五年建塔,到宋元嘉十六年舍利放光,剛好一百年啊!

在此說明一下,晉時的於潛、餘杭兩地,後來地名疊經更改,今皆撤除,已一併劃入浙江省臨安縣的領地。建安地名後來亦廢,轄境在今福建建甌一帶。於潛、餘杭和建安當時都屬會稽範圍,前章所述鄮塔,亦在會稽方圓之內,由此可證,歷來所傳會稽為阿育王在閻浮提造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塊地方,跟佛陀舍利特別有緣,一點也不假啊。

25.敬信得舍利,簡慢又失之

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會稽有戶姓安的人家,全家都篤信佛法。一天夜裡,忽聽扣門聲,主人起床開門,只見門外有十來個搬木材的人,都穿著紅衣服,見門開,就將木材搬進院內,並對他說:“官人,這是作浮圖【塔】用的。”言畢,人都不見了。

第二天,闔家吃齋時,齋桌上忽出現一顆舍利,顏色紫金,椎擊不碎,放進水里,會漂浮旋轉,放射光芒。安家知道這是佛陀舍利,非常珍貴,再想到夜里紅衣人搬來的那麼多木頭,就找了批工匠,請他們在院子裡建一座木塔,供養舍利。造塔期間,舍利暫供在佛堂上,家人時常能聞到舍利發出的異香。有一次,主人想把舍利帶出去給別人看看,結果舍利忽然失踪了,四處尋找不得,過了半日,舍利又自己回來了。

當時,鎮守江陵的臨川王聽說有人從空中得舍利,半信半疑,便叫人找到安家,把舍利借至江陵府給他親眼看看。舍利帶到,光芒閃爍,許多人都來看熱鬧,各人所見到的捨利顏色,各各並不相同。取來水杯,將舍利放進水里,果然旋轉浮沉不已。臨川王捧起水杯,對著舍利學僧人那樣呶呶念誦咒語,舍利居然會發出光閃來回應。夜裡,影影綽綽,見有百餘僧人一遍又一遍繞著放舍利的屋子燒香誦經,好像在迎佛的樣子。到天亮,人和舍利都不見了。

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潯陽(在今江西省九江一帶)三寶弟子張須元家,舉辦八關齋【注:又名八齋戒,為佛教戒律中的持戒之法,八戒內容為: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身不塗香;七。不觀聽歌舞;八。不眠高廣之床。一齋為:過午不食。此八戒一齋合稱八齋戒。 】。不少人發現供在佛像前的鮮花上,似沾有冰霜,光亮閃閃,仔細檢視,原來是小小的捨利子,多達幾十顆。數日後張妻開衣櫥時,從牙奩中又發現十顆白氎所裹的捨利子,光焰矚目。很多人聽說後都來索取,張須元夫婦自留幾顆供養,大部分都送給了別人。

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曾任季南郡守的劉凝之迷戀上了五斗米道的修練之術,連皇上召他當官的詔書也不接,隱居到衡山里去專心修練。一天夜裡,劉凝之忽得一夢,見一人昇在空中對他講說佛法,並言之:“汝疑方解,覺忽反悟。”醒來歷歷在目,對佛法一下子深有所悟,遂由道入佛,勤勉修習。半年後,忽覺額部有紫光閃爍,以手揣之,竟然摸到兩粒堅硬無比的捨利子!後來,吃飯時牙齒嚼到硬物,吐出一看,硬物圓潤光潔,隱隱發光,居然也是捨利子!劉凝之就這樣先後得到五顆舍利。後來不知咋的,一下子全沒了。他四面八方找尋,了無踪影,忽有一天,那五顆舍利子又全回到他的身邊。

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高平(在今山東省鄒城一帶)名士徐椿,誦讀佛經時,從嘴中嚼出兩粒舍利,便找了只甖(一種小口大肚的容器),盛於其中,後偶爾打開蓋子看看,見舍利漸漸增多,一直增至二十顆!徐椿外出,將甖寄放於他的友人廣陵令劉馥處。劉馥等徐椿走後,出於好奇,想看看甖裡放著什麼寶貝,私自打開,只見裡面空無一物!那些舍利後來又回到徐椿身邊。再往後,又退轉皆失,不知所去。

其實,自古以來,舍利應現的事蹟多得很,因事相重沓,屢現非奇,歷代史籍所紀,略陳一二而已。舍利現世也好,消匿也好,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皆是敬而得之,慢而失之。今日仍是這樣。

26.深夜放光彩,相逐水里行

西魏大統年間(公元535-550年),有西域高僧來漢地弘法,獻給周太祖一顆佛陀舍利。太祖信仰佛法,深知此為佛界無價瑰寶,不該秘藏宮中為個人獨占,就把他最尊敬的僧妙和尚請來,將這顆佛陀舍利送給這位出家人拿去供養。

僧妙和尚,翼州(在今山西省)人,常住河東埔坂常念寺(又名仁壽寺),修行刻苦精進,博覽群籍而猶通講論,為人亦極謙恭,每逢為人講經說法、闡釋疑義,講完後總要合掌作懺悔狀說:“佛法意義深遠,非吾輩凡夫俗子所能窮究其意,今天所說,只是師父教授給我的一點體會罷了,講得對也好,不對也好,僅供參考,希望大家能通過修行真正掌握佛法的本義和真諦。”他愈是這樣謙恭,聚集在他周圍的信眾就愈是多,在國內的名望越來越大。

僧妙和尚得到太祖贈予的佛陀舍利後,把它裝入金瓶,供奉在寺院大殿裡,每天早晚都極虔誠地禮拜。過了一年,有天夜裡,舍利忽然大放光芒,整個金瓶光閃熠熠,照得殿堂滿室通亮,有一股光線呈螺旋狀,穿出窗口,射向漆黑夜空,漫於四面八方,使整個常念寺都籠罩在明亮的光焰中。當地不少人見到寺院上空的光焰,以為失火,競相趕來救援,及至趕到,看到乃是生平見所未見的捨利神光,無不驚嘆佛法神威不可思議,紛紛下跪,虔誠禮拜,有的人更是激動得涕泗交橫、不能自已。過了許久,光焰範圍漸漸縮小,以螺旋狀穿窗回室,捲入瓶內,最後一切復歸於平寂。

這天夜裡,有個僧人睡在屋內,舍利大放光亮時,眾人喚他起來看,可他鼾聲連連,怎麼喚也喚不醒。第二天起床,方知昨夜舍利放光,懊惱不已。沒過多久,他還患上一場很厲害的怪病。有人不解,問僧妙是怎麼回事,僧妙解釋說,此乃該僧宿業所致啊。

大約也在這同一時候,鄴古城中的白馬寺,有一木塔,因年代久遠,木料多有壞損,皇帝敕令修葺,整理地基時,民工從地下掘出三顆舍利,一紅、一白、一青,寺中的僧人就將這三顆舍利貯在寶瓶裡。消息傳出,轟動京城,很多人爭先恐後湧到寺院裡來觀看寶物。可是,舍利放在開口瓶裡,有的人可看見,有的人就是看不到,有人將瓶子抓在手裡,傾倒過來,拼命搖晃,也不掉出。其時,皇帝的舅舅廣武王胡成邑聽說了,也趕來寺廟觀看。他請人置一水缽,將三顆舍利放進水里,然後合掌禱告:“菩薩有靈,菩薩保佑,此舍利若真是釋迦牟尼佛舍利,乞示現神蹟。”他剛說完,就見紅白青三顆舍利在水中升騰旋轉,上下追逐,七遍之後,复沉於水底。

有人去問僧妙和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僧妙回答說,這並不奇怪,在《菩薩處胎經》、《觀佛三味經》、《阿育王經》等經文中,佛菩薩早已預言,佛陀圓寂後將留下舍利以福被天人、功流海陸。廣武王曾染佛宗,雖奉敕還俗,仍不捨具戒,所以佛陀舍利會向他顯示神蹟。有的人不信佛法乃至輕慢三寶,這樣的人,哪怕佛陀舍利放在他的眼前,他也當然看不見嘍!

27.隋朝開國帝,敕建舍利塔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541-604),出生在陝西的一座尼姑庵里,自小被一尼姑帶大,這使他跟佛法結下了不解的因緣。在隋文帝登上皇位之前,有一印度僧人專程到他府上,送給他一包佛陀舍利,請他好好供養。印僧走後,他找來一個和尚將舍利放在掌心,想數一數有多少顆,可兩個人數來數去就是數不清,始知佛法高遠莫測,非凡情可度。楊堅叫人定制了一隻精緻的七寶箱,將舍利珍藏在裡面。即帝位後,他普詔天下,廣興佛事。在京都一尼姑寺裡,他還特建了連基雙塔,塔下安置舍利,以報答當年神尼對他的養育之恩。

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季秋之夜,有神光從塔基下閃出,象爐火一般,自下而上,繞塔右旋,一旬之內,四次出現,京城裡很多人都看到了這一極為殊勝的景象。

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十三日,這一天是隋文帝六十周歲生日,他特意在仁壽宮仁壽殿裡,請來數位高僧大德,興論宏佛之道,最後由他拍板,決定在全國選三十個州,各在高爽清淨之地建造舍利塔。

為此,他還親自起草了一份內容十分具體詳盡的詔書,詔示天下:

朕皈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見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伺者二人,並散官各給一人,熏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疋,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為朕、皇后、太子、諸王子孫等及內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各七日行道並懺悔。起行道日,打剎莫問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至十文以下,不得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並為捨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總管、刺史以下,縣尉以上,自非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行道及打剎等事,務盡誠敬,符朕意焉。

他到密室裡打開七寶箱,恭恭敬敬取出三十顆舍利,置御案上,燒香禮拜,然後將舍利分別放入三十隻金瓶中,金瓶再分別放入琉璃瓶,以熏香之泥封印其蓋。送往三十州後,再依次置入銅函、石函。

皇帝如此敬佛,底下官員出力之誠敬、禮儀之隆重,自不必說。各州建塔及奉迎裝藏佛陀舍利時,天空大地種種瑞相層出不窮,《法苑珠林》中對此記載頗詳,錄載如下:

雍州【在今陝西】城西盩厔縣南仙遊寺,立塔之日​​,天降陰雪,晦嶺重厚,舍利將下,昏雲忽散,日光朗照。道俗散畢,雲合如舊。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靈祥,基石變如水晶。

涇州【在今甘肅】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世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泰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花。入函,光照聲贊。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欲,下舍利,日光晃朗,五色氣光高數十丈,照覆塔上,屬天降寶花。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鄣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啟馳散,日光照耀,復有神光重繞。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犧巖寺立塔,地震山吼,鐘鼓大聲,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見。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重,將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复放神光五色,天神現形,莫知多少。

定州恆岳寺,立塔之日​​,有見異老公來施布,負土畢,已失之。舊此無水,忽有水流,前後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陰降雪,將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後復合,天雨奇花,連注極多。

鄭州定覺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設供,二萬人食不盡。

嵩州閒居寺,立塔感得白兔來至輿前,初陰雪,將下日朗,入已復合。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磐石,二浪井夾之。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陰雲雪,將下天晴,入函畢,已陰雲還合。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聲,三重門自開,有騎從廟出迎,光瑞非一。

青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磐石,函將入塔,有光瑞現。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莖,陰雪將下,日開,閇訖還合。

隨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蜂繞,龜有符文。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揚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蔣州棲霞寺立塔,鄰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及至如夢。

吳州大禹寺立塔,舍利泛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神光,獲得紫芝。

蘇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樂,人皆聞之;井吼三日,舍利方至。

衡州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峰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鳥有千許,夾輿行飛,入城乃散。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現騰雲氣象。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陰晦冥,將下日朗,奄已便陰。

郭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郭州光瑞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佛陀舍利的神奇力量,不僅使天空大地出現種種瑞相,而且對陶冶改善人的心靈,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值隋文帝詔令諸州建塔之時,隨州官員王威,奉命押送九十名犯人去西北不毛之地流放,路遇舍利,動了善心,將這九十名犯人解下枷鎖,全部放掉,要他們在規定期限裡,自己​​去流放地報到。流放地遠在千里之外,結果,到時無一人拒命不去。
隋文帝因上述種種殊緣,於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正月二十三日,再下詔書,令在全國再選五十三州,建立靈塔,並定於四月初八(佛陀誕日)正午,五十三粒舍利同一時刻封入石函。

皇令一下,雷厲風行,新舍利塔很快建立起來。據事後諸州匯報,恆州、泉州、營州、洪州、杭州、德州、滄州、鄭州等五十三州中,有四十餘州在建塔或安置舍利時出現種種靈瑞。

在此,根據《續高僧傳》中的《隋東都上林園翻經館沙門釋彥琮傳》,再補充一點建舍利塔時出現瑞相的細節內容。

彥琮(556-610),俗姓李,少而聰明,十歲出家,博學廣參,精通佛理,亦擅梵語,隋立國後,很受隋文帝賞識,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敕召他入京住大興寺,掌管佛經翻譯館,供給甚厚。仁壽元年,隋文帝敕建三十舍利塔,其中裝入并州無量壽寺(後名開義寺)的捨利,就是由彥琮送去的。次年,隋文帝詔令再建五十三座舍利塔,彥琮奉旨將舍利送往復州方樂寺(後名龍蓋寺)。方樂寺建於南齊(公元480-502年)初,北周武帝時被廢頹,其時只剩下荒蕪的遺址。彥琮令人在舊寺遺址建造舍利靈塔,忽覺頭上癢悶,以手檢發,居然得舍利一顆,形如粟米,光色鮮潤,以兩柄鐵斧試之,上下俱陷,而捨利不損,於是確認這是釋迦舍利。掘塔基至七尺深時,挖出銅盒、銀盒,盒中空空,塔基里溢出盈盈清水,水中似有捨利踪跡,但又尋覓不見,這才知道,原來頭髮中所獲舍利,原先就是藏在該銀盒裡的!

為造裝藏舍利的石函,要尋找石材,但遍尋不得,最後從竟陵縣界拾得一塊石料,看起來尚可用,雕琢磨光之後,竟然變成一塊五色光潤的玉石!石上還隱隱顯出佛像。將此石函移至塔所時,引來一隻天鵝,圍著石函,自然馴狎,不肯離開,有群鵝飛過,它也不加理會,前後長達十日。石函埋入塔基後,它猶守塔旋繞,鳴叫飛翔。塔旁有個水池,常有魚鱉將頭探出水面,張望舍利,彥琮便為它們誦經說法,它們耐心地聽,一動不動,半日方沒於水中。

四月八日,是捨利入函的日子,上午,白雲佈滿上空,中午,密雲忽消失,只剩塔頂上空有一團五色祥雲,與日輪相映成輝。待舍利子藏入石函後,天空晴朗,一朵雲彩都沒了。彥琮將這些瑞相奏聞隋文帝后,皇帝十分高興,囑錄為別記,藏諸秘閣。

其時,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回國述職,深為中國建舍利塔的盛景而感染,請求皇上,各各賜給舍利,讓他們帶回本國立塔供養,永弘佛法。隋文帝下詔滿足了他們的願望。

28.岐山馮玄嗣,謗佛遭報應

唐高宗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隆重禮奉岐山阿育王塔並於次年將佛陀舍利迎回內宮供養一段時間後,岐山阿育王塔成為大唐國眾多信眾心目中的一塊佛天勝地,每天前往朝奉者絡繹不絕。

岐山縣華陽鄉王莊村有戶馮姓人家,母親和大兒子都信佛,家裡供著佛像,時常禮拜。可是小兒子馮玄嗣不僅不信佛,且為人兇獷蠻霸,若見母親和兄長拜佛,總不屑一顧,有時還冷嘲熱諷。母親聽說山南阿育王塔近年已被開啟,十分靈驗,有一天乘小兒不在家時,要大兒一早幫她雇了輛車,陪她去阿育王塔瞻仰禮拜了佛陀舍利,當天傍晚,趕回家裡。

小兒回家見母兄不在,猜想她們定是出門拜阿育王塔去了。等母親和兄長一回來,他就板著臉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去哪了?有錢不給我用,盡瞎浪費,看什麼舍利子,不就是死人骨頭麽,有個屁用!”

母親本來一路上還沉浸在親見佛陀舍利的無比喜悅之中,一回家就听小兒說這種話,趕緊叫他別再亂說:“玄嗣,你這是謗佛,小心報應啊。 ”

小兒一聽,火氣更大了:“報應報應,什麼報應!什麼靈驗!我才不信呢。如果舍利子有功德,我家裡的佛像豈不功德更大麽?他怎麼不讓我發財啊?今天我倒要看看,這佛像到底有什麼功德?有什麼靈驗?!”說畢,他就衝進母親平時拜佛的房間,從佛龕上一把抓起佛像,跑進廚房,扔進爐膛,等母兄趕到救出,檀木佛像已被燒著一半了。

這時,只見小兒​​忽然倒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母親叫大兒請來了郎中,為小兒診治,郎中仔細檢查後,脈象沉危,氣息奄奄,說不上得什麼病,但估計已很難救活。

過了三天,小兒卻醒過來了,見了母兄,號啕大哭。原來,他昏死過去後,便到了一個很恐怖的地方,天上有大鳥飛來啄他,他嚇得大叫,舌頭卻被啖掉,疼痛無比;他拼命逃,卻又墜落一個大火坑,燒得皮焦肉爛,劇痛鑽心;後來又渾身悶癢難忍,用手抓臉撓痒,頭髮眉毛全都掉下來……又到了一個更恐怖的地方,大地一片精光,陰風慘慘,霧靄漫漫,鬼影重重

玄嗣從此象換了個人似的,神智昏昏顛顛,說話語無倫次,有時象挨了鞭杖似的大聲慘叫,有時對著空中跪地求饒,甚至到了夜裡也不得安寧,常常像一頭困獸不停地來回走動淒聲哀號。

馮家的親屬和鄰居來看視,得知原委後,也只能怪玄嗣自造罪孽、自招報應。

母親心中不忍,請了僧人來家中為小兒念經懺悔,又許願重造佛像,但收效不大。有僧人說,要讓玄嗣自己直接到阿育王塔前懺悔,或可求得佛菩薩寬宥。

二月十三日,母兄雇車把小兒拉至阿育王塔前。當天,不少京邑大德也來禮拜佛陀舍利,裴尚宮來的比丘尼有好幾百,名望很大的行虔法師正站高處為信眾說法,各地來的民眾多達萬人。眾目睽睽之下,只見玄嗣五體投地撲倒在阿育王塔前,對舍利哀泣懺悔過去不信之罪及打罵眾僧盜食僧果等種種惡行。

打這以後,玄嗣略有好轉,夜裡也稍可睡上一覺,但終未完全恢復正常。過了不到一年,也就怯怯地死去了。

29.京兆古石坊,舍利滿石函

盛唐時期,政通人和,佛法益興,有不少阿育王時送來中國後久被湮沒的佛陀舍利,再次重現天下。據史料記載,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6年),在京兆西部,有座古石坊,有善察風水之人發現石坊下有異常之氣湧動,掌管京兆的地方官對天子腳下的一土一石不敢妄作主張,就秉報上去。

高宗問:“這座石坊可有什麼來歷麽?”

史官回答:“周秦之時這兒有座佛塔,屢顯靈驗,香火鼎盛,後經三國戰火,毀於一旦,隋時這兒已闢為農貿市場,石坊乃前朝遺物矣。”

高宗說:“既然這樣,那就掘開來看看吧。”

掘開之後,發現一隻刻有梵文的石函,請懂梵文的人把它讀出,那上面大概意思是說,這是阿育王為宏揚佛法而送往世界各地的佛陀舍利,它會為你們帶來無量的福祉。打開石函,裡面果然是光色燦爛、質地堅硬的捨利子,而且數量極多,有滿滿一盒子!將舍利子仔細數過,足足有一萬粒!皇帝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瑞兆,十分高興,下一道詔書,在石坊上建起一座光宅寺,親自題了寺額,還派人將佛陀舍利分成二百多份,每份四十九粒,分送給京都及各州的大寺院。

武則天當上皇帝后,又擴建了光宅寺,並在寺前建了七寶台,在寺旁挖了池溏,以作放生之地。挖池時掘出一塊古石,上書:“百年為市,而後為池。”有個曾官至監察御史的出家人,法號法成,在放生池邊蓋了座佛屋經樓,就住在裡面,常為民眾講說佛法,武則天對他也十分尊敬。

30.業障遮雙目,精誠始見佛

清朝嘉慶丙子年(公元1816年)春,無錫慈雲庵的清月尼姑前往寧波鄮縣(今浙江鄞縣)恭詣阿​​育王塔,此時,距東晉慧達和尚從地下祈出阿育王塔已過去一千四百多年了。

清月尼姑跪在地上,仰視舍利塔,心裡默默祈禱,希望能讓她見一見佛陀舍利。就在她虔心發想時,只見懸在塔里的小銅鍾內,湧出一顆青金色的捨利,大小如豆,瑩淨明亮。

得見舍利,清月十分高興。她以前聽說,阿育王塔中的佛陀舍利,各人所見,顏色不同,以白色最為稀有殊勝,便跪在地上,再次叩首禮拜,虔誠恭請,希望示現更勝瑞相。而後數日,她每天都去阿育王塔稽首虔請。到第七日清晨,清月象前幾日一樣,點燃檀香,跪於塔前,雙手合掌,一心諦觀。這時,只見小銅鍾青光白光齊射,青光托起的青金色舍利,形狀如前,而個兒較前為大,青金舍利上且綴有一粒白珠,色若硨磲,光彩熠熠。至此,清月歡喜之心圓滿無缺。

清月尼姑修行極精進,日誦彌陀經百遍、往生咒三百遍為常課,寒暑不怠。朝覲阿育王塔後,她又去天台山齋供五百羅漢。上山途中,她心中默誦阿彌陀經,從開頭“如是我聞”念到“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句,忽從山坳中出現五六僧人,容貌蒼古,衣服雜色,朝上山香客逆向走來,到清月跟前,清月向這幾位僧人合掌緻禮,有話想問問他們,可一眨眼,人已不見,抬頭望,那幾個羅漢已從山崖上騰飛入雲。與清月同行的香客有十幾人,可是除清月尼姑一人外,別人皆無所見。

清朝同治(公元1862-1874年)年間,有​​一​​泰州報本庵的素文尼姑,聽說寧波鄮縣阿育王舍利塔十分靈驗,與父母一起前往朝覲。設供齋養後,寺僧請出舍利塔,叫尼姑的父親先看,他看見塔內小銅鍾內懸有一珠,色如硨磲,雪白雪白,大小似一顆豆子。又請母親看,卻只看見黑糊糊一物,似炭非炭,不知是什麼東西。素文知道這是母親業障太重所致,當即在舍利塔前燃一指供佛,為母親求懺。第二天一早,請母親再去看,這回看見小銅鍾內綴著一顆金珠,大如梧桐子,旁邊還綴一白色小珠,象辣椒子那麼大。素文自己看見銅鍾內懸一水晶珠,大如彈丸,象鏡子一樣瑩光閃爍。

素文是泰州曲塘人,從小不食葷腥,父母出於對女兒的鍾愛,一家跟著茹素。女兒年稍長,父母想為她納婿,她就躲在屋里數日不出,父母拿她沒辦法,只好暫時作罷。一日,女兒屈膝合掌告父母說:“我的前世是個僧人,因受你供養,所以這輩子投生為女來報答你。但我這輩子決不嫁人,想要出家。”父母別無子嗣,僅此一女,捨不得獨女離去,乾脆舍家宅為尼姑庵,素文削髮為尼後,就留在報本庵中修行。

在女兒勸說下,父母也跟著受戒修行。其父修持尤精,臨終遺言火化,得舍利子數十粒。其母跟著念佛而逝。素文逝於同治年間,享年八十九歲。

31.光緒三十年,錫蘭贈舍利

據近代佛學大師印光(1861-1941)代撰之《釋迦如來真身舍利來儀記》記載,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有中國僧人乘海輪前往東南亞數國巡禮當年釋迦佛聖蹟。這條航線,若從廣州起始,由太平洋而進入印度洋,抵較近的暹羅(泰國),其海上距離亦在三千公里左右,以本世紀初的船速,沒有幾個星期恐怕到不了。但跟古人馱擔西行取經相比,顯然已便捷多了。

這趟西行,先是觀光了暹羅(泰國)、緬甸、錫蘭三國。這三個國家,佛法都非常興盛,就如印光大師《來儀記》中描述的那樣:“僧眾雖多,不立煙爨。舉國奉佛,設食待僧。凡遇禮拜之日,商賈悉皆罷市,同禮寶塔,共植來因。佛世芳規,庶幾彷彿。”而後至中印度瞻拜了古摩竭陀國王舍城舊址、熙連河畔娑羅樹林遺蹟等佛陀當年行居及最後圓寂的地方,所到之處,但見人煙稀稀、荒草蔓蔓,遙想昔年人人敬佛的正法盛世,不禁痛惜不已。

由中印度再回到錫蘭都城,正值該國重修釋迦佛舍利塔,傳說為阿育王之弟離憂出家證道後所建,塔內所藏佛陀舍利已增長至百餘粒。中國僧人出於對佛祖一片景仰崇敬,祈求數粒,修塔的監工回答說:“佛陀舍利,是我錫蘭國的福田,舍利寶塔,是我先祖國王修建,我怎敢隨便給外人呢? ”中國僧人見求之不得,就天天在舍利塔前叩頭禮拜,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庇護加持,祈至動情時,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就這樣連續叩頭禮拜十二天,監工深受感動,禀明了國王,國王亦為遠道而來的中國僧人的一片誠心而感動,同意贈給十二粒佛陀舍利。

這十二粒佛陀舍利迎回中國後,被恭恭敬敬地安置在四個地方:普陀山靈石庵,及四川的寶光寺、龍興寺、廣德寺,每所寺院各留三粒。

印光大師還作過一首《題佛舍利偈》,歌頌佛舍利給眾生帶來的無上功德:

如來無生滅,眾生有罪福。

福感佛出世,罪感佛入滅。

佛雖示入滅,仍不捨眾生。

故留諸舍利,作得度因緣。

當知此舍利,即是佛生身。

亦即佛法身,宜瞻禮供養。

恪遵如來教,專修淨土法。

速出五濁界,期暢佛本懷。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舍利故事-3

三、風風雨雨阿育塔,九州大地示神蹟

有人也許會問,在中國,可有阿育王建的佛陀舍利塔?共有多少?各在何處?

應該說,阿育王建八萬四千塔時,中國正處於戰國後期,中華大地上到處閃晃著列國爭雄的刀光劍影,佛法尚未大量傳入,有關這方面的記載更為少見。據漢代史籍稱:“此九洲之地,並有遺塔,雲是阿育王所造。……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焚燒典籍,育王諸塔由此見隱。 ”由這段史料,我們或可知道,至少在周秦時期,人們還是見到阿育王塔的,可惜,隨著秦始皇焚書坑儒,從古印度傳來的捨利寶剎“由此見隱”矣。

不過,自從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有一丈六尺高的金身神人入明帝夢,經史官傅毅釋夢,此為西方大聖天竺佛陀,帝乃派蔡愔、泰景前往西域求佛經,歷經坎坷,在月氏遇來自天竺的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僧,以白馬馱經迎回洛陽,並於次年(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建白馬寺,佛法始在皇家支持下得以流傳,有些先前已隱而不見的阿育王塔,尤其是塔中最珍貴無比的佛陀舍利,似乎從地底下呼吸到了自由空氣的氣息,有的又以種種因緣重現或重建於世。據《魏書·釋老志》記載:“佛既謝世,香木焚屍。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於後百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佈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跡焉。”《魏書》乃北齊魏收撰於天保二年至五年間(公元551-554年),由此可見,在六世紀中葉魏收撰史時,在世的阿育王寺塔尚有多所。

唐代前期釋道世(?-683)所編著的《法苑珠林》,積十年之功始成,廣收六百科目,博採四百典籍,堪稱是一部中國佛教的百科全書。在《法苑珠林·敬塔篇》裡,道世對阿育王塔在中國興衰隱現的情況作了仔細尋訪和考證,他認為,確切數字已不可得,不管是重現於世還是舊址重建的,較為世人所知者,約有以下十九座:

西晉會稽鄮縣塔

東晉金陵長干塔

石趙青州東城塔

姚秦河東蒲坂塔

週岐州岐山南塔

週瓜州城東古塔

週沙州城內大乘寺塔

週洛州故都西塔

週涼州姑臧故塔

週甘州蒯丹縣故塔

周晉州霍山南塔

齊代州城東古塔

隋益州福感寺塔

隋益州晉源縣塔

隋鄭州超化寺塔

隋懷州妙樂寺塔

隋并州淨明寺塔

隋并州榆杜縣塔

隋魏州臨黃縣塔

此外,還有一些古塔,如甘州郭中寺塔、河州靈巖寺、秦州麥積崖靈安寺、荊州長寧寺塔等,雖然名氣不大,知者不多,經他查證,也屬於阿育王造的捨利塔類。其中泰州靈安寺,歷史相當久遠,據說為周穆王時造,佛殿下的捨利,乃山神藏之;荊州長寧寺塔,入地一丈有石函五重,內盛佛陀真身舍利。

上述二十幾塔,道世編著《法苑珠林》時,少數尚存,大半已毀。從道世的時代至今,又有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那時的阿育王塔能避開種種兵災火燹及千年日曬雨淋而存至今日者,恐更絕無僅有。即便是毀而再建者,能留存至今的怕也寥寥無幾​​。好在道世的傳世之作,以及其它的有關記載,還能使我們多少領略幾分當年那些古塔的原始風貌和靈瑞感應。

16.會稽鄮縣塔,從地下踴出

說起會稽鄮縣塔,便不能不提東晉時的一位慧達和尚。

慧達和尚俗名劉薩訶,西河離石(在今山西省離石縣)人,年輕時打獵為生。三十一歲那年,忽患暴病昏死,家人均以為他已死亡,只因身體一直溫熱,故未入殮。七日後,劉薩訶居然甦醒過來。昏死之中,他遇到一個修行者,帶他到地獄裡去走了一遭,讓他看到世人因犯大惡業而在地獄受苦的種種慘酷景象。修行者向他宣說佛法,叫他還陽後定要出家,去丹陽、會稽、吳郡、成都一帶尋覓阿育王塔像,象當年阿育王那樣放下屠刀,懺悔先前打獵殺生的罪業,勤修善業,永往聖天。他醒來後,地獄景象猶歷歷在目,當下就出了家,法名慧達,認真學法修行,並按修行者所囑,四處尋覓阿育王塔像。

約在東晉廢帝太和年間(公元366-370年),慧達在江浙一帶到處遊歷尋找,有一年來到距東海四十里地的鄮縣(今浙江鄞縣),此處山澤秀麗,林木蔥鬱,花卉間發,景色奇佳,將他給吸引住了。半夜,忽聽山林中有鐘磬之聲傳出,循聲找至,鐘磬聲乃從地下發出,便插木為記。天明一看,果是當年阿育王時代的鄮塔舊址,因歲久荒蕪,只剩下塔基依稀可辯。

他在塔基旁打坐三日,虔心祈禱。忽然,塔基上方神光焰發,接著有一座小小的四方寶塔從地下踴出,塔高一尺四寸,方七寸半,顏色似青非青,質地似石非石,靈盤五層,窗開四面,中懸銅磬,每有鐘聲發出,清音悅耳。塔內座基上供著一顆舍利,色澤晶瑩,神光煥發。繞塔身上,精雕細刻著菩薩佛像,若注目細觀,可見佛菩薩百千形相,手足面目都極細備。刀斧神功能精細至此,真是非人智可及。

慧達得此小舍利塔後,在塔基上搭建了一座佛龕,把它供奉在裡面。令當地人驚奇的是,此龕建成後,群鳥無一再敢來此處棲息;漁夫若來此地河中打漁,肯定連一條小魚也逮不到。

劉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僧人曇摩密多將慧達立的佛龕加以開拓,建起一座寺塔。

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崇信佛法的武帝親撥款項,在鄮塔邊上建起殿堂樓閣,並賜號阿育王寺。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武帝詔命越州守臣蕭察重修阿育王寺塔,規模擴大,樓宇巍峨,舍利常現瑞相。

各地來禮拜阿育王寺的香客信眾常年不絕,在寺東北、東南各三里的山頭和山坡上,有人發現了佛的左右足跡,硬石之上,兩隻足跡清晰可見,無不嘆為稀有,但誰也說不上,那兩個足跡是什麼時候留在山石上的。

在寺北二里,有一潭深水,被稱為聖井,也屢現神瑞。那池水中有一條鰻鯉魚,極有靈性,人若到池水邊唸經朝拜,那魚便會應聲游上水面,擺尾答禮。當地人將這條魚稱作魚菩薩。隋朝末年,有惡賊經過,聽說此事後,動了歹意,來池邊佯作禮拜,當魚浮上水面時,猛然抽刀斫之,將魚尾砍斷。鰻鯉魚沉入水底,從此再也不現水面,若有人真心來此朝拜,它至多在水中攪起一點水花而已。後來,有個出家人來拜阿育王塔,獨居荒涼之地,乞食頗不易,有個患腳疾的老婆婆,不知打哪來的,天天來給這個出家人送飯食,送後就走。有人悄悄跟在這個老婆婆身後,想看看她住在何處,只見她走到池邊,一霎眼就不見了。不禁恍然大悟,這位老婆婆正是此水中魚菩薩的化現啊!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有個敏法師聽說阿育王寺種種祥瑞,帶了他的眾弟子來此禮拜,同時跟寺裡的僧眾談經論道,在寺里呆了一個月。一天夜裡,敏法師的弟子見夜色中影影綽綽,似有西域模樣的僧侶百餘人繞塔行走,頗感神異,白天便問寺僧,寺僧笑答:“在我們這兒,這是常有之事,不足為奇,很久以來,每逢佛教四大吉日或舉辦齋食,夜里便常可看見胡僧來此繞塔或頌經贊唄……”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會稽一個名叫張太玄的居士來阿育王寺禮佛,是夜掛褡,跟一個法號智悅的和尚住在一起,半夜,聽到屋裡有念誦金剛般若聲,了了分明,兩人靜聽不語,直至一部金剛經全部誦完,張居士與智悅和尚一起起床尋視,毫無踪影,始知這是神明顯現。

今浙江寧波鄞縣的阿育王寺塔,屢經興衰毀建,其最初發祥地即由此而來。在該寺的捨利閣上,今日還珍藏著一顆綠豆般大小的捨利子,色白,略黃,據說即為當年慧達由鄮山地下祈出之物。

17.金陵長干塔,舍利夜放光

東晉時,京都金陵(在今南京)的長干寺,屢有瑞兆。

約在咸和(公元326-335年)中期,丹陽縣令高悝得到一尊縣民從河裡撈上來的金像,製作十分精巧,前鐫有梵文,說明這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高悝想把這尊金像獻給晉成帝,可是馱像的牛走到長干巷,不管趕牛的人怎麼驅使,也不肯往皇宮方向走,不再趕它,結果它自己跑到長干寺裡去了。於是這尊金像就供在長干寺裡。

過了幾年,有個臨海縣的漁夫張系世,在海口發現一尊浮在水上不沉的銅製蓮花底座,大為驚駭,就呈送官府,官府又送進京城,皇帝說:“長干寺裡不是有尊河裡撈上來的金像麽,把底座送長干寺裡去吧,看看能不能配得上。”結果,把蓮花底座擱在金像下面,絲紋密合,契然相應!後來,有五個西域僧侶找到高悝說:“多年前我們有一尊從西域帶來的阿育王像,來到鄴地,適逢戰亂,就藏在河邊。現戰亂已停,我們就來尋找這尊金像,最近得夢,菩薩告訴我們說這尊像已被丹陽高悝所得,所以我們千里迢迢找到這裡,希望能讓我們禮拜一下。”高悝就把他們帶到長干寺。五個僧人見到阿育王像,涕淚漣漣,歔欷不止,而金像居然大放光芒,將殿堂照得恍若白晝。

簡文帝有感於長干寺的種種瑞相,敕令在長干寺裡建了一座三層寶塔,專門供奉阿育王金像。

大約也在這一時期,廣東沿海漁民發現海上常有神光閃爍,而且越來越亮,就報告了駐紮廣州的東南鎮守陶侃,陶侃前往詳察,發現是一尊漂浮在海上的阿育王像放光,就著人將像迎請上岸,派人送給了武昌的寒溪寺。有一段時候,寒溪寺的寺主僧珍離寺去夏口(在武昌北部)小住,夜夢寺院著火,唯置放阿育王像的屋上有神龍圍護。僧珍急急趕回,發現寺院果然著了一場大火,屋宇盡毀,只有供奉阿育王像的屋子安然無恙。後陶侃奉旨調鎮,考慮到阿育王像屢現威靈,想把他迎請到新的鎮地去,可是幾個民工居然抬不動那尊並不算大的像,動用了幾十人才勉強抬起,等搬到船上,將船也壓沉了!眾人嚇得趕緊把阿育王像又抬回去。陶侃是個力拔千鈞的武將,當時有一首民謠流傳於荊楚之間:“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不久,淨土始祖慧遠大師(334-416)在廬山創建東林寺,想把阿育王像請過去,那尊像竟然輕飄飄地自動飛至廬山東林寺!陶侃不得不佩服慧遠大師神感及民謠證驗。阿育王像的神威在荊楚一帶流傳愈盛。

再說東晉寧康(公元373-375年)年間,前文所敘的那位由獵戶而出家的慧達來到京都,登上城頭,環顧城內,見簡文帝建於長干寺的三層寶塔獨有異色,就晨夕往拜。一天夜裡,忽見塔下有光洩出,當即請人開掘,從一丈深的地下挖出三塊石碑,正中的石碑下面,埋著一個堅固的鐵盒,鐵盒裡有一精製銀函,銀函裡又有一更精緻的金函,金函裡放著三顆舍利子、一根指甲及一鬏螺狀頭髮,在夜色中熠熠放光。慧達大喜過望,繼幾年前在鄮山從地下祈出一尊阿育王小舍利塔後,現在又在京都掘出金銀函所盛佛陀舍利及指甲和頭髮,看來自己昏死中所遇的那個修行者說得不錯,自己跟阿育王確有一段特殊因緣啊!虔誠禮拜畢,他發心在舊塔之西建了一座新塔,安放佛陀舍利指甲等物。

東晉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孝武帝覺得十幾年前民間所建長干寺西塔太低,命加為三層,這下,跟文帝所建之長干寺東塔不相上下了。

隋煬帝(公元605-617年在位)時,為鎮守淮海,在洛陽敕建日嚴寺塔,因該寺塔未安舍利,聽人說金陵長干寺塔下的捨利極有靈驗,便叫人挖出,拿來京都,埋於日嚴寺塔下。

隋滅唐興,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日嚴寺被廢,僧眾散去,其舍利塔無人看護。當時配住在西市南長壽坊崇義寺的十來個僧人,便去日嚴寺,將塔下的大石函掘出,埋到崇義寺佛堂西南的寶塔下面。該石函內置銅函,銅函內貯當初取自長干寺的捨利三粒、指爪一枚、頭髮數十根,並雜寶、琉璃古瓶等物。

18.歧州扶風塔,三十年一開

歧州(在今陝西省)扶風縣鳳泉鄉有一座古寺,週魏以前,曾被稱作阿育王寺,後又稱為歧陽重真寺,規模不算小,常住僧侶多達五百人。魏貢帝二年(公元555年)時,出身皇族的歧州牧拓拔育專門來過此寺拜佛。周武王(公元558-578年在位)於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頒布滅佛令後,此寺僧人被強迫還俗,寺塔佛像嚴重被毀,只剩下兩間空空蕩蕩的大殿。隋開皇初,寺院修復,被改為成實寺。唐代初年,寺院失火,全部建築被燒個精光,只剩下一片焦黑的灰燼。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歧州刺史張亮來扶風禮拜這座歷史上很有名氣的阿育王寺,只見雜草叢生,一片荒蕪,心裡十分感慨,便給皇上打了個報告,要求在阿育王寺原址重建寺廟塔宇。唐太宗自幼崇信佛教,對刺史的奏摺,很快下詔批准。刺史迅速組織施工,當開挖地基,挖到一丈深時,掘出兩塊週魏時立的古碑,上面除載明阿育王寺塔的由來,還說明該寺塔基下有一石室,內貯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自立塔以來,三十年一開閉,靈驗無比。張亮知道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非等閒之物,不敢輕舉妄動,又給皇帝上了奏摺,請求皇上准許開啟石室。皇帝也想親眼見見釋迦佛舍利,下詔批准。打開石室,再層層打開石槨和金銀銅棺,果然見到佛陀真身舍利,晶瑩剔透,眩人眼目。消息傳出,每天有數万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瞻仰。各人眼中看到的捨利,顏色、形狀各不相同,有人所見為白色,象白玉般映徹內外;有人所見為綠色、赤色或五彩色;還有人見到佛、菩薩、聖僧等形象;有個失明多年的盲人,拄著盲杖來瞻仰佛陀舍利,因為看不見,拼命睜目,忽然雙目復明!也有一人,站到舍利跟前,睜大眼睛,卻什麼都沒看到,心裡懊惱無比。回去後,有念佛的友人教他在佛像前深刻反省懺悔以往所犯殺生等惡行,再去地宮,果然也能看見了。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九月,以慧辯破解咒術聞名的智琮和尚,應召入朝時,對唐高宗說起,歧州歧陽之南有個阿育王塔,因年代久遠,應好加看護才是。高宗說:“你說的,莫非就是前世童子以沙施佛的那個阿育王麼?若真是那樣,那就是他造的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個呀!”智宗說:“詳細情況,我也不太清楚,只要把塔中舍利請出,看看可有瑞兆,就悉知了。”高宗說:“好呀,能將舍利請出來,對我大唐是個大善因,那就請你代朕去一趟吧,七天為期,務求圓滿。”高宗派朝廷使官王長信陪智琮跑一趟,並撥錢五千貫、絹五千疋,作為給阿育王寺塔的供養。

關於智琮這趟扶風之行的情況,《法苑珠林》裡有十分生動的描述,文字也挺通俗易懂,錄載於下:

琮與王長信等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驗。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燒香,懍厲專注,曾無異想。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湧,塔內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綠色,旋繞而上,至於衡角,合成帳蓋。

琮大喜,踴躍欲召僧看,乃觀塔內,側塞僧徒,合掌而立,謂是同寺。須臾既久,光蓋漸歇,舟舟而下,去地三尺不見。群僧方知聖隱。

敕使王長信等同觀瑞相,流輝遍滿。赫奕爛漫,若有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獲七粒。總置盤內,一枚獨轉繞,餘七粒各放光明,炫耀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狀上聞。

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絹三千疋,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餘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內,可即開發,出佛舍利,以流福慧。

又,敕僧智琮初開舍利,二十餘人同共下鑑,及獲舍利,諸人並見,唯一後不見,其人懊惱,自拔頭髮,苦心邀請,乃置舍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如初。由是諸人恐不見骨,不敢睹光。

寺東雲龍坊人,敕使未至前數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週照遠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光照寺城,丹赤如晝。旦,俱以聞,寺僧嘆訝曰:“舍利不久應開,此瑞如貞觀不異。”

其舍利形狀如上指初骨,長可二寸,內孔正方,外楞亦爾,下平上漸,內外光淨,以指內孔,恰得受指。便得勝載,以示大眾。至於光相變化,不可常準。於時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間,往來相續,皆稱佛德一代光華。京師慈恩寺僧惠滿在塔行道,忽見綺井覆海下一雙眼睛,光明殊大,通召道俗同視,亦皆懾然喪膽,更不敢重視。

次年(即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春三月,皇帝降旨,將舍利迎請到東都的內宮供養一段時候。其時正好有西域來的僧侶奉送佛陀頂骨給大唐,其頂骨高五寸,闊四寸,顏色黃紫。皇帝覺得這一因緣好極了,特將七個京師名僧召進內宮,為迎奉佛陀舍利和頂骨舉行佛事。皇后娘娘不惜將自己就寢的衣帳捐舍出來,折價千疋,為捨利打造了極為精緻的金棺銀榔。舍利在內宮供奉了兩年,至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佛涅槃日(二月十五日),始送回扶風阿育王塔石室密奉。

自唐高宗之後,又先後有武則天、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僖宗等當朝皇帝迎奉扶風塔釋迦佛真身舍利。至中宗時,將扶風塔改名為“大聖真身寶塔”,將扶風寺改名為“聖朝無憂王寺”,皇帝李顯並親筆題賜。大約到了唐憲宗時,扶風寺塔被稱為法門寺塔。唐武宗廢佛之時,寺塔被毀,佛陀真身舍利一度隱去,人皆不知所去,至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佛陀真身舍利被九隴山得道高僧益貢章禪師在塔下以法力請出。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新登帝位年僅十一歲的的唐僖宗,令將八個月前由其父懿宗迎奉來的佛陀真身舍利送回原塔,並下詔置入塔​​下石室封存,等三十年以後再開啟。

唐僖宗只活了二十六歲就去世,自然不可能再由他來開啟法門寺石室,他身後的法門寺亦幾經興廢。而石室經他這一封,就一直封了一千一百多年,直到公元1987年,始被挖開,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乃重現於世,成為轟動現代社會的一件大新聞。

19.益州福感寺,神靈長佑護

在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帶)郭下縣城西地區,有座古塔,相傳是很久很久以前,鬼神奉阿育王之命所建,塔里供奉著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其塔基乃是從萬里之外搬來的整塊巨石,渾然一體,凌空而至,非人力所能為也。當地人都稱這座古塔的基石為大石,稱塔為大石塔。

隋朝初,大石塔塔身已毀壞,唯塔基猶在,鎮守蜀地的官員聽到有關大石塔的傳說,令人將塔基掘開,想看看裡面有些什麼東西。可是,掘塔的人仔細察看,從塔基上找不到任何一條縫隙,無從下手,原來這是一塊整石。用鐵鎬刨,用鋼錐鑿,其石堅硬如鐵,根本啃它不動。這時,天空突然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掘塔者見天公發怒,不敢再搗鼓,匆匆撤走。回去後,他們將好不容易鑿下的一小塊黑色碎片,請行家看看,是什麼石料,行家鑑定後說,這哪裡是什麼石頭,是真正的翳玉,乃世上稀有之物啊!

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起)以嚴於戒律聞名於世的詵法師,來蜀地遊歷,見到塔身已毀的大石塔,感應強烈,便發了個大願,要修復古塔。經他四處募化,信眾竭力相助,果在塔基上建起一座九層木塔,後又漸次蓋起殿堂僧房。據道世說,他撰著《法苑珠林》時,此郭下塔寺還存於世。此塔十分靈驗,益州若久旱無雨,官家請僧人於此塔下祈雨,多能如願,因此這所寺院又被人稱為福感寺。

有竊賊以為福感寺裡定有許多寶物,夜半入塔行竊,因找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就將塔頂銅鈴摘了下來,往下剛走三級階梯,忽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吸起在空中,同時塔內斗拱突然張開,將他緊緊夾在樑木之間,動彈不得,他痛得大聲呼叫,寺僧趕來,幾個人用大木撐起斗拱,才將他弄下來。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有個名叫王顏子的綠林大盜,入塔偷盜,忽被兩根木柱夾在中間,他拼命掙扎,木柱越夾越緊,令他呼吸越來越困難,這時,有個西域裝束的僧人出現在他面前說:“小賊,快呼救吧,不然你就沒活命了。”言畢不見。大盜​​顧不得臉面了,大聲呼喊,寺僧聞聲而至,將他救了出來。

最令郭下人驚嘆的,是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初年(公元627年起)的一樁奇事。那年蜀地發生地震,郭下一帶大地震動也很厲害,民眾怕房屋倒塌,皆從家裡跑出來,很多人跑到大塔跟前,求神靈保佑。九層木塔因孤峰直聳,地震時搖擺幅度很大,像要傾倒的樣子,這時,忽來四個力神,個個有木塔那麼高,每神皆以背部抵住塔的一面,隨著塔身的晃動,小心翼翼地乍倚乍傾,不讓塔倒下。地震過後,力神隱而不見,僧俗登塔檢視,塔身內外絲毫無損。

當地有一大戶,家財萬貫,產業累累,以往生活豪侈,從不相信什麼佛道顯靈之類,那天親眼見到力神護塔的情景後,大為驚駭,對佛法頓然生起精猛信心。他見塔頂上的露盤,體形比較短小,跟整個塔身相比似不太相稱,就捐黃金三百兩,另造一個。等新的鎏金露盤造好,換上去時,有彩雲繞著塔頂升騰激湧,既而香霧飄渺,繹繹不絕,流澤整個郭下城邑,空氣中的香氣持續七日方散。

在塔西南,有三個小水池,深淺莫測,據說有三條龍住在裡面。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三龍不知為何事大斗,攪得雷霆振擊、水火交飛,許久才平靜下來。當地有人拾得龍身上掉下的鱗毛,長三尺多,顏色黃赤,世間少有。

20.鄭州超化寺,泥淖立寶剎

鄭州(在今河南省)西南百里,有個超化寺,寺東南角不遠處有幢寶塔,傳說為阿育王建,屹然聳立在一大片沼澤地上,極為奇特。

這一大片沼澤地,常年淤濘不堪,人畜皆難涉足。沼澤之西南,有泉數口,終年噴湧不斷,汩汩流溢於​​低凹處,遂成一潭淖澤。沼澤中間,以一層層炭沙和石灰,堆積成不知有多深多厚的一塊地基,地基之上,舖有堅實的石基,石基由細腰狀的大方石塊緊密拚成,四周用生鐵加固。寶塔就建在石基之上。

因年代久遠,有一塊大方石有所鬆動,寺院請來工匠維護塔基,先將此塊方石掘起,發現下面墊著一團團石灰,至少百團,抽出一團,長達三丈!工匠大驚失色,喃喃道:“我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有這樣打地基的,若非有神力相助,怎麼可能在沼澤地上打下這樣的地基啊!”

塔南的泉眼,雖終年湧沸鼓怒,卻不出一點水聲,凡見者莫不稱奇。幽州(在今河北省)有個俗名李嚴的僧人,仙風道骨,相貌奇偉,隋朝時常應煬帝之邀入四道場作法事,後穿上了俗衣,仍獨住深山老林,每年七月必來一次超化寺塔作供養。道世在《法苑珠林》裡寫到的這位奇人,當時年已一百零五歲。該老者對泉眼噴水無聲也頗奇怪,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請了個善潛水的黑膚人,從泉眼裡游進去,看看裡面是咋回事。黑膚人出來後說,那水洞很大很大,裡面石柱林立,無邊無際,水里有座寶塔,高約三尺,四面清水將塔團團圍住,卻在塔前凝然而住,使塔體外部形成了一個真空……老者和寺僧都猜想,這座奇妙的水中小塔,就像沼澤地上的大塔一樣,除為阿育王所立,還有誰有那樣大的能耐啊!

21.懷州妙樂寺,五級白浮圖

懷州(在今河南省)東部有個武陟縣,縣西七里,有個妙樂寺,寺中有一塔,塔高五級,上圓下方,邊長十五步。

其塔由白色石條砌成,石長五尺,闊三寸,一條條鱗次櫛比地編砌在一起,縫隙極細極密,見者無不驚訝:若非鬼斧神功,凡間焉有人匠能造出此等浮圖?

相傳此塔古時候從地下湧出,乃是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個,塔下有大水,為塔所鎮。唐代有個懷州任上的刺史,不信佛道,聽到這種傳說後,以為是僧人故弄懸虛而杜撰出來的故事,他想要殺殺僧人威風,就令人沿塔基邊沿挖掘下去,看看塔下到底有些什麼!結果,工役越挖越深,越挖越深,挖至數人之深了,塔基猶不見底,工役心中越來越惶恐不安,扔掉鎬鍬,不敢再挖。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舍利故事-2



二.孔雀帝國阿育王,一夜建塔八萬四


據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約在公元前270年,印度歷史上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阿育王,登上了孔雀帝國的王位,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幾年的帝王生涯,古印度因著他而建成了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佛法因著他而有了第三次大集結並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而依據佛經裡的說法,釋迦牟尼在世時,已對未來阿育王的出世作過授記。 《雜阿含經》裡說,有一天早晨,釋迦牟尼在阿難陪伺下入王舍城乞食,遇兩童子正在沙土中嬉戲,一童子見有僧人行乞,便掇了一把細沙,放進釋迦佛的托缽裡說:“喏,這是麥麵,送給你。”釋迦佛點頭,微微一笑。在旁邊的阿難不解,問佛陀為什麼而笑?佛陀說:“阿難,你有所不知,這個小孩以麥麵供養佛,在我滅度後一百年,他將轉世於巴連邑統領一方,為轉輪王,姓孔雀,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國家,還要廣布我的捨利,造八萬四千塔,安樂無量眾生。所以我笑。”佛陀還隨口對阿難誦出一首偈語:




於我滅度後,是人當作王。

孔雀姓名育,譬如頂生王。

於此閻浮提,獨王世所尊。




10.幼時阿育王,醜陋且狂躁




孔雀帝國始建於公元前324年。其時,在古代中國為戰國時期周顯王(姬扁)四十五年,亦為秦孝公之子惠文王更元初年;大約一百年後,惠文王之後的第五任接班人秦王政結束了群雄紛爭的戰國局面,建立起類似於孔雀王朝而范圍更為廣大的秦帝國。

印度孔雀王朝的締造者是阿育王的爺爺--旃陀羅笈多(又稱月護,公元前345-296年),當侵占印度的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去世、局勢出現混亂時,他以旁遮普為據地,率眾而起,把希臘人趕出了西北印度,接著又攻占了摩竭陀的首都王舍城,並在這裡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因他的家族屬於孔雀氏族,所以他開創的王朝被稱為孔雀王朝。到公元前317年,他統一了整個次大陸北部地區,他所創立的孔雀王朝又被稱為孔雀帝國。

旃陀羅笈多王於公元前296年去世後,他的兒子賓頭婆羅即位。

賓頭婆羅在位二十幾年,孔雀帝國的版圖在他治領下進一步擴大。據傳這位帝王手段殘暴,殺人無數,先後被他攻占的十六座都城,十六位君主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殺掉,他因之而得了個“殲滅者”的外號。

賓頭婆羅王有子八人及女數名,最小的兩個兒子,母親原為一婆羅門女,初入皇宮時遭皇后及眾妃排斥,令習剃頭業(在古印度此為賤業),後來才受到國王寵愛。該婆羅門女為賓頭婆羅王生二子,一子生於皇后去世第七日,是為除憂日,所以國王為他起了個名字叫“無憂”,以音譯之,為阿恕伽或阿輸迦,傳入漢地,譯之為阿育。又生一子,名為離憂,成年後出家為僧,證道之後大弘佛法。

幼時的阿育,相貌醜陋,皮膚像黃沙一樣粗澀不堪【按:有一種說法,阿育皮膚粗澀,即跟他的前世曾向佛祖施捨沙土有關】,性情十分狂躁,跟異母兄長不和,也不為父王所喜愛。長大後,雖精通技藝,勇猛過人,仲昆之間仍隔閡很深。

有一年,原先已臣服孔雀王朝的德叉尸羅國想擺脫賓頭婆羅王的統治,發起叛亂。賓頭婆羅王把他八個兒子叫來,問他們谁愿帶兵去平息叛亂?

德叉尸羅國一帶山勢險峻,民風剽悍,去那裡打仗,無異是個苦差事。幾個兄長推來推去,誰都不肯應這個卯,一個兄長對父王說:“無憂力大無窮,英勇善博,我看讓無憂去吧,最合適了。”他這麼一說,其他幾個兄長也眾口鼓掇父親。賓頭婆羅王想了想說:“那好吧,就派無憂去,不過你們弟兄幾個,要幫無憂多準備些武器裝備。”

一直到了阿育預定出發的這一天,幾個兄長也沒把說好要給他準備的武器裝備給送來,按有的史籍記載,“器杖資具悉不予之”【《阿育王經》 】、“唯予四兵,不予刀杖”【《阿育王傳》】,這還不是存心要看他的好戲哪!

阿育冷笑一聲,帶著一支人數不多的隊伍,踏上了險惡叢生的征程。

幾個月過去了,有的兄長以為阿育一去不回,肯定把命丟在那裡了。誰也沒想到,阿育憑著他過人的機智勇武,平息了德叉尸羅國的動亂,凱旋歸來,聲威大振!

賓頭婆羅王喜出望外,就此對阿育另眼相看。他問阿育:“我的愛兒,你打了個大勝仗,想要什麼賞賜?儘管說吧。”

阿育說:“幾個哥哥老是要欺負我,我想離他們遠一點,請你把波吒厘佛城給我住吧。”波吒厘佛城是僅次於國都王舍城的大城市,人口眾多,物產豐富。

國王哈哈一笑:“好,你小子的胃口可真不小,你要波吒厘佛城,就給你波吒厘佛城!”於是阿育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塊實力雄厚的小天地。




11.人間活地獄,奇僧來拆除




公元前270年,賓頭婆羅王患重病突然去世,阿育依托波吒厘佛城實力和詭計多端的阿耨樓陀等人扶持下,登上孔雀王朝的御座。長兄修師摩對庶弟繼承王位不服,率兵來圍。阿耨樓陀此時已被阿育王任為宰相,他在東城門前做一機關木象,又做一阿育王塑像,讓塑像騎象身上,再於象前挖一無菸火坑,上面以偽裝物覆蓋。當修師摩到來時,阿耨樓陀假意指點他說:“王子,阿育正在東門,你若把他打敗,自然就該由你作王。”修師摩往東門奔去,墜入火坑,當即身亡。

阿育為王后,暴躁的脾氣更無所收斂。他覺得手下有些大臣對自己不恭敬,一下子就殺掉五百。他見皇宮花園中的無憂樹花被人折斷,以為是宮女藉此發洩對自己不滿,就下令將宮女活活燒死。

阿育王把帝國首都從王舍城搬到了波吒厘佛城。虎視天下,他的勃勃野心極度膨脹。他連年征伐,吞併鄰土,使疆域一再擴大。他率眾親征的羯陵伽之役,殺人十萬,血流成河,最終佔領了這個東海岸的軍事強國,掃平了通往南印度的必經之路。在阿育王統治時期,他建立起古印度史上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在當時世界上也樹立了顯赫的威名。

在帝國內部,他實行嚴酷的專制政策,凡事他一個人說了算,容不得任何不同意見。他聽信瞿竭盧那仙人的邪說,建造了一座四方圍牆高聳的“祭堂”,裡面種植各種花果,外面裝飾得更加漂亮,使路過的人都忍不住想進去看看。而實際上,那裡面是一所不折不扣的人間地獄,凡進去的人,都被加上種種莫須有的罪名,殘害致死。這所“祭堂”的看守,是他專門派大臣去全國各地明查暗訪找來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人​​必須是國中最冷酷兇殘的惡人!被找來的這個惡人,名叫阇梨,又高又壯,渾身黑色,眼睛發青,頭髮發黃,普通人看他一眼,都會嚇得心驚肉跳,他來這所“祭堂”前,因父母不贊成,一氣之下就殺了父母。在數年時間裡,進入“祭堂”丟了性命的無辜民眾多達五千餘人。人們暗中把阿育王稱為“兇暴的無憂”。

有一天,有個外來的出家人誤入“祭堂”,阇梨一把抓住他,要按“祭堂”規矩把他殺死。出家人對劊子手說:“我是僧人,請你給我一個月時間,一個月後再叫我死吧。”劊子手冷笑一聲,答應讓他再活七天。

這個出家人名叫加行,是佛陀大弟子阿難的弟子耶舍羅漢的弟子。他在“祭堂”滿是血污、骨骸和內臟的禁室裡,死下一條心,修觀無常十六聖諦法,終於證得了羅漢果位。

七天后,劊子手把加行扔進滾燙的大油鍋,可是,不管大鐵鍋下的柴火燒得多旺,不管鍋子裡的油沸騰得多厲害,加行面帶微笑,如洗溫浴,絲毫不受傷害。

劊子手大為驚訝,他無法相信,卻不得不面對這一不可思議的現實。

國王聽說後,跑到“祭堂”裡去看這個油鍋炸不死的奇僧。

國王問僧人,為什麼滾燙的油鍋炸不死他?太不可思議了。

加行回答說,佛法不可思議而又真實不虛,是不可思議而又真實不虛的佛法保護了他。

加行問國王,為什麼要設立“祭堂”殺害那麼多無辜的人?

阿育王回答說,瞿竭盧那仙人告訴他,只要“祭堂”能殺死一萬個人作祭祀,他就可以永久獲得解脫。

加行說,你別相信這外道的胡言亂語,你濫殺無辜,罪業深重,死後將在無始的輪迴裡墜落到三惡道裡去。他隨即以神通讓國王親眼見到了地獄裡的種種恐怖景象。阿育王心靈感受極大震撼顫秫。

國王問,如何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加行告訴國王,只有懺悔罪業,敬供三寶,才是求解脫唯一行之有效的正途。

阿育王當即狠下決心,定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可當他想走出“祭堂”的時候,凶悍成性的劊子手攔住了他--這正是他當初授予阇梨的特權:殺死每一個進入祭堂者,不讓一個人活著出來。

阿育王問:“你今天想殺我是不是?”

阇梨說:“是。”

阿育王問:“是誰先到這裡來的?是你還是我?”

阇梨說:“是我。”

阿育王說:“既然這樣,你應該先死。”就令人處死了阇梨,並隨​​即拆除了這座人間地獄。




12.放下屠刀後,達摩大法行




自此以後,這位專制殘忍的帝王洗心革面,虔供三寶,跟過去徹徹底底換了個人。

他頒布了一系列倡導公正、寬容、非暴力的昭書、諭令,實行了被現代史學家稱之為“達摩(大法)政策”的新政。為了讓國民都知道他的新政,他命石匠把他制定的“達摩(大法)”,刻在街衢、寺院、聚居區等人煙稠密處的岩壁和石柱上。為保證“達摩(大法)的”貫徹實行,他常派出達摩大臣到各地明查暗訪。他本人也身體力行,如停止軍事征伐,禁止狩獵、鬥獸、宰殺牲畜,廢除肉食,興辦慈善事業和公共福利事業等等。

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印度陸陸續續發現的“達摩(大法)”岩刻敕令和石柱銘文敕令共有二十幾種。在一道保存較完整的銘文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放下屠刀後的阿育王對他當年發動戰爭大肆殺戮的內疚與悔恨之心:




在天帝所寵愛的國王登基的第九年,他佔領了羯陵伽。十五萬人在那裡被放逐,十萬人在那裡遭殺戮,還有更多的人死亡。這以後,羯陵伽被佔領了。這位神的寵兒非常熱切地實踐達摩、渴望達摩、教授達摩,征服羯陵伽使這神的寵兒感到後悔。因為當一個獨立的國家被征服時,屠殺、死亡和人民的放逐使他感到及其悲傷,心情沉重。更使他感到悲哀的是,住在那裡的居民,不管是婆羅門、沙門及其它教派,或是居家之主,那些尊崇父母、尊長、老師的人,那些對朋友、熟人、同事、親屬、奴隸和傭人行為端正友好的人,都遭受暴力、屠殺,與親人別離。即使那些倖免的,那些沒有失去親人的,也為他們的朋友、熟人、同事和親屬的痛苦而難過。所有的人都受苦,使得這位神的寵兒心情沉重。除了希臘人之外,任何地區都有婆羅門和沙門的宗教體系,任何地區的人民都支持這個或那個宗教。如今如果有人再遭受同樣的命運,哪怕人數只有羯陵伽戰役中遭到殺戮、致命、放逐人數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這位天帝的寵兒都認為是極其痛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來自佛經中的成語,在阿育王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在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當年淨飯王的一位王子創立的佛教在孔雀帝國得到蓬蓬勃勃發展,全國新建了許多寺院和靈塔,僧侶受到全社會極大尊敬。阿育王為了表示對佛教三寶的敬養,曾先後三次把整個國家布施給佛教事業,然後再以珍寶贖回。唐代高僧玄奘法師(600-664)在《大唐西域記》裡有關於這一史實的記載:“無憂王信根貞固,三以贍部洲施佛、法、僧,三以諸珍寶重自酬贖。”




13.一千比丘眾,佛典三次結




自釋迦牟尼去世之初,已證羅漢的五百弟子在大迦葉帶領下,曾歷時七月,在耆奢倔山的畢缽羅窟,舉行了佛教經律的第一次結集,得以將佛法的基本內容以書面形式完整地記載下來傳諸後世。這次結集,因地點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又稱王舍城結集。過了百年,以長老耶舍為首的七百比丘,在毘舍離國的波利迦園舉行了佛教律藏的第二次結集,就小乘三藏取得了共識,這次結集,又稱毘舍離城結集。

由於阿育王崇信佛教,沙門在社會上地位崇高,不少外道之人披上僧侶衣衫以謀衣食,有的還打著佛法旗號散佈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說蠱惑人心。同時,在佛教界內部,上座部與大眾部之間也發生了不休的爭執。為了保持佛法的純潔和僧界的團結,阿育王在他即位第十七年(即佛陀去世二百三十五年),下旨召集一千比丘,一起聚集在波吒厘佛城的雞園寺,重新進行經律論三藏的結集。雞園寺亦為阿育王所造,樓宇重重,規模宏大,住在裡面的僧人都由朝廷給予四時供養,唐代玄奘法師九百年後遊歷此地時,見該寺院毀壞已久,但遺址還存在。這次結集,應阿育王的迎請,由德高望重的目犍連帝須擔任主持人。在雞園寺裡,僧眾仿前兩次結集之法,一一誦出正宗法藏,駁斥了外道的異端邪說。

這次結集,歷時九月才完成。完成之日,空中彩虹奪目,大地發生震動,萬眾為之歡呼,全國沉浸在喜悅之中。後世將這次結集稱為第三次結集或波吒厘佛城結集。此次結集之​​後,在印度一度比較猖獗的外道邪見遭到重大挫敗。

為擴大影響,阿育王還派人去次大陸各地、希臘化國家、錫蘭、黃金地(今緬甸、蘇門答臘等地)宣傳“達摩”和第三次結集,使正信佛法得到更廣泛的宏揚。從阿薩姆到興都庫什山,從邁索爾到西馬拉雅山南麓,阿育王被帝國的萬千民眾敬稱為“法王阿育”。




14.藥師佛相助,建塔八萬四




從“兇暴的無憂”,到“法王阿育”,這是何等巨大的反差!此時,作為一個帝王,阿育王依然要日理朝政,不辱當朝皇帝的職責;而作為一個虔信的佛教徒,他退朝之後便每每把自己鎖進密室,精進修行。他聽說東印度雞胤精舍的阿羅漢耶舍度婆奢德行高深,便親自上門,拜他為師,把他恭恭敬敬請到波吒厘佛城裡來,為他在城裡建了精舍,常向他請教修行方面的問題。有一次,帝國派往國外的商船在返國途中,所載寶物被海浪沉入海中,阿育王去精舍詢之師父,耶舍度婆奢指示國王,此為得罪龍王所致,只要你供養天空、地神、佛陀和僧伽,可將眾龍降服。阿育王遂依耶舍度婆奢所授之法,供養六萬阿羅漢等三寶,比以往更精進地念經誦咒不止,三個月後,眾龍果然親自將寶物送到門上。

耶舍度婆奢有一次告訴國王,他在定中得悉佛陀在世時為阿育王所作授記,當年分成八份的佛陀舍利,現在已到廣布天下、利樂無量眾生之時。耶舍度婆奢所說,正合阿育王之意。此事亦不難辦到,因當年各自為政的八個國家,如今都已被囊括在孔雀帝國大一統的版圖內。阿育王便將各國的佛陀舍利塔依次拆毀,取出貯於寶瓶中的佛陀舍利。他十分驚喜地看到,二百年來佛陀舍利增長了好多倍,有的捨利塔里,不僅寶瓶裡面舍利已經長滿,連瓶外也堆滿五彩奪目的捨利子。

當阿育王拆掉了七座舍利塔,準備拆最後一座時,塔旁水池裡的龍變成一個婆羅門,來到他乘騎的象前叩頭說:“大王,您對佛充滿情感,廣建福田,我大膽地請您屈駕降臨我家作客。”阿育王問:“你家在哪裡?是遠是近?”婆羅門說:“我是這水池裡的龍王,日日看護供養佛陀舍利塔,因大王來此,特來謁見。”阿育王便​​隨婆羅門一同進入龍宮,看到了種種人世間沒有的珍奇寶物。龍王請求阿育王保留這座舍利塔,不要拆毀,他願以龍宮珍寶相贈。阿育王想想七塔已拆,聚集的佛陀舍利已經夠多,便答應了龍王的請求。

阿育王回到皇宮後,誥書天下,廣建靈塔,並派出使者,攜佛陀舍利,分送給各地新建的靈塔,一時間,不僅在印度建新塔成千上萬,在東南亞各國包括中國都建塔無數。

據傳,阿育王廣建佛陀舍利塔,得到本尊藥師佛鼎力相助。他依耶舍度婆奢之說,拆當年七國所建佛陀舍利塔,將佛陀舍利聚攏來後,摒一切雜務,除一切雜念,勤念本尊藥師佛心咒:“班堪則呀,班堪則呀……”,誦滿十萬遍後,十二藥叉明王於一剎那間將佛陀舍利送往世界各地,建塔八萬四千座,供各地人民瞻仰供養。

我國晉代高僧法顯(335-422),於後秦弘始年間去印度求法,曾到過阿育王當年的都城波吒厘佛城,那時離阿育王時代已有六百多年,他還親眼見到當年阿育王所建的大塔。法顯回國後在其所著《佛國記》中,記下了他看到的景象:“阿育王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最初所作大塔,在城南三里餘。此塔前有佛腳印。起精舍,戶北向塔。塔南有一石柱,圍丈四五,高三丈餘,上有銘題,雲:'阿育王以閻浮提布施四方僧,還以錢贖,如是三返。'”又過了兩百幾十年,唐代玄奘法師西行遊歷印度各地時,到這兒也來過,只見該塔已傾斜陷落,他回國後,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記載說:“地獄南不遠有窣堵波,基址傾陷,惟餘覆缽之勢,寶為廁飾,石作欄檻,即八萬四千之一也。”但玄奘法師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在今印度北部旁遮普邦內)所見的阿育王塔,倒還完好無損,《大唐西域記》裡記載說:“城西北四五里,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磚皆黃赤色,甚光淨,中有如來舍利一升,光明時照,神蹟多端。”玄奘法師回國時,還帶回了一百五十粒獲贈的佛陀肉身舍利。




15.半個庵摩勒,最後施天下




阿育王共有十一個兒子,立三波提為太子繼承皇位。

晚年阿育王臥病在床,自知不久人世,對三寶的施捨之心更為強烈,一次又一次將皇宮中的金銀珍寶施捨給寺院僧侶。

眾臣對太子三波提說​​:“看來大王將要命終了,不能讓大王再這樣施捨下去,不然國庫要空竭了,今後你靠什麼來治理國家?”太子答應不再讓父王把宮中的東西拿出去。

阿育王見大臣不肯再替自己向寺僧施捨宮中財寶,就把自己吃飯用的金器送給了雞園寺。太子見狀,叫伺者換用銀器給阿育王送飯。阿育王吃完飯,將銀器也送給了寺院。太子又令人換銅器。結果阿育王將銅器也施捨掉了。太子得知後,令伺者再換瓦器。

阿育王心裡很難過,令伺者把眾臣叫到跟前,手裡拿著吃剩半隻的庵摩勒果,眼中噙淚,問大家:“你們說說,誰是天下的主子?”眾臣齊聲回答:“當然是您大王啦。”

阿育王搖了搖頭,說出一首偈語:




汝等護我心,何假虛妄語,

我今坐王位,不覆得自在。

庵摩勒半果,今在於我手,

此即是我物,於是得自在。

嗚呼尊富貴,可厭可棄捨,

先領​​閻浮提,今一旦貧至,

如恒河馳流,一逝而不返。

富貴亦復然,逝者不覆還。




群臣沒什麼話好說,皆沉默不語。

阿育王將手中的半只水果交給伺者,對他說:“你把這半只庵摩勒果拿到雞園寺去,代我禮拜諸比丘僧,對他們說,就說是我阿育王說的,我曾統領閻浮提,閻浮提是我所有,可我現在再也沒有任何財寶可供布施,只有這半只庵摩勒果是我的,我把它布施給你們,這是我今生最後的布施了,希望你們接受,並讓我最後得到供養僧侶的福報。”

伺者受命來到雞園寺,走到上座跟前,奉上半只庵摩勒果,五體投地,長跪合掌,將阿育王要他說的話轉述了一遍。

上座手捧半只庵摩勒果,對眾僧說:“阿育王從前期望周濟天下,如今重病在身,奸臣弄權,他已沒法支配自己的珍寶,只好以這半個庵摩勒果作最後的布施,每個人都應分到。”他叫人將庵摩勒果磨成粉末,煮一大鍋石榴羹,把庵摩勒果粉末倒入攪勻,這樣每個僧人都吃到了。庵摩勒果中的果核,則收集在一起,建塔供奉。

伺者回去禀告阿育王說,按照他的吩咐,每個僧人都已吃到了他送去的那半只庵摩勒果。

阿育王又問身邊幾個還沒離開的大臣:“誰是閻浮提的王?”大臣齊聲回答:“當然是您大王。”

聽此回答,阿育王由臥而坐起,眼望虛空,合掌作禮,心念口言:“我今再次以此閻浮提布施三寶,隨意用之。”

言訖,命終。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舍利故事-1



一.釋迦牟尼荼毘後,八國搶分舍利子




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將時間定格在公元前486年----按中國的夏曆算,約在春秋末期乙卯年即周敬王三十四年。這一年,古中國的孔老夫子在他多年不辭辛勞周遊列國的旅途中度過了六十五歲生日,而古印度萬眾瞻仰的三界導師釋迦牟尼佛已步入了八十高齡。

快到年底了,古印度十六大國中堪稱富邦之首的摩竭陀國【其地域在今印度北部的比哈爾邦】,兩個月前已告別濕熱的雨季,進入了每年南亞熱帶氣候中不冷不熱最最宜人的涼季中。







1.乞食王舍城,坐禪遮波羅




這一天,摩竭陀國正中由五山圍繞的首都王舍城,像以往一樣,天濛濛亮時,守城的衛兵,就將全城三十二扇堅固的城門打開了。是時,居住在城外已修完早課的比丘們,便陸陸續續進了城,手托盂缽,沿街走巷地乞食。在古印度的這個時代,沙門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出家人隊伍中王公、貴族、大商賈等上層家庭的子女佔了相當比例。尤其是釋迦牟尼由迦毘羅衛國的一個王子出家修行並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後,經他四十多年來言傳身教,他傳播的佛法在古印度各地深入人心,以他為標誌的僧侶集團更得到全社會極大的尊敬。托缽乞食的比丘不管走到誰家門口,這一家的主人都會把自己家中最好吃的食物端出來。誰若有幸遇上釋迦牟尼佛托缽站在自己家門口,呀,那就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福份了!

釋迦牟尼因為修持多年,又上了點年紀,每天只吃一餐,而且吃得很少。他和伺者阿難隨乞食的僧侶進了城,隨便向一戶居民要了點吃的東西,便返回到城外南山大林中自己的居處。吃完飯,洗漱畢,他對阿難說:“你把我的壇墊拿來吧,我要去遮波羅窟坐禪。”

遮波羅窟地處佛陀居處西面,不遠,走三百步即到,是個山洞,洞外枝葉茂盛的無憂樹長得鬱鬱蔥蔥,洞裡已修成一個簡單的石屋,釋迦佛飯後常去那裡坐禪。阿難把帶去的坐具在石屋地上鋪好,伺奉佛陀在厚實鬆軟的壇墊上跏趺坐好了,他便像往常一樣,悄悄退出,在離佛陀不遠的地方坐下,象佛陀一樣坐禪,但他腦子裡總還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絲警覺,一旦佛陀有事叫他,他就可應聲而至。

阿難這次坐禪,一入靜,便覺得飄飄忽忽,跟往常有點不一樣,好像有一股無形的力,使他失去了對外界的任何感覺,同時使他內心裡丟失了平時一再約束自己要保持的那絲警覺。不知過了多久,阿難隱隱覺得,耳邊有人在說話。他下意識地凝神屏息,辯出是佛陀的話聲,好像說了毘耶離城中一長串靈塔的名字,象優陀延靈塔呀、瞿曇靈塔呀、庵羅靈塔呀、多子靈塔呀……等等,說那些靈塔真是可愛極了。又好像在說,凡修行獲得四神力的人都可以延長壽命,在一個生命週期完結時再延長一個週期,而今如來佛的神力更為巨大,能不能把生命週期再續上一個週期延續下去哪? ……阿難下意識點點頭,覺得應該回答佛陀的問話,可他腦子裡昏沉沉的,想說什麼卻說不出來;他想把眼睛睜開,可眼皮重重的,彷彿被什麼東西粘住了……







2.大地忽震動,佛陀將涅槃




一陣巨大的震動,把阿難給驚醒了。他睜開眼,聽到空中傳來隆隆雷聲,感覺到腳下土地在劇烈顫抖。他從來沒見過這種異常的景象,以為要發生什麼大災難,很害怕,趕緊站起來,急匆匆走到佛陀跟前,行個禮後,問道:“世尊,我在打坐修行時,忽見到大地震動,又聽到天鼓轟響,心裡很是恐懼緊張,不知道這種情形是怎麼造成的?”

佛陀說道:“阿難,你不用慌張,我告訴你吧,大地發生異常震動,通常由八種因緣引起:第一,大地浮在水上,浩渺的水由風輪托起,風輪懸於虛空之中;虛空中一起大風,吹轉風輪;風輪一轉,水就波動;水一波動,大地就震動了。第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練成功,試驗自己的神通,有時會使大地震動。第三,菩薩要從天界到凡間投胎,有的會使大地震動。第四,菩薩從母親的右肋降生,會使大地震動。第五,菩薩離開王宮,出家學道,獲得無所不知的智慧,大地也會震動。第六,如來修練成道,開始為人和神說法,於是大地震動。第七,如來不願再活下去,死期快到,而以神力延長自己的壽命時,大地也會震動。第八,如來涅槃時,大地也會震動。阿難,你現在知道了嗎?是這八種原因會使大地出現震動。”

阿難又問:“那麼,剛才大地的震動是由哪一種原因引起的呢?”

佛陀說:“你還不明白麽?我謝世入滅的時刻到了,但我決定延壽三個月後再涅槃,就為這個,大地才震動顫抖的呀。”

阿難一聽,一下子驚呆了,他不敢相信,“死”這個字眼,也會跟偉大永恆的佛陀沾在一起。他作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同時又是佛陀的貼身伺者,朝夕伺奉佛陀二十多年,從來也沒想過佛陀哪一天也會像常人一樣衰朽而死,至少在目前,佛陀雖說已經八十歲了,可依然精力旺盛、腦力敏捷,並沒顯示老邁衰朽行將入木的跡象,怎可能說死就要死呢?但他知道,佛陀是從不戲言的。想到這裡,他淚流滿面,咽哽著對佛陀說:“世尊,願您憐憫我們,永遠活下去吧,世界需要你呀!人類需要你呀!”

佛陀默不吱聲,阿難又接連祈求了兩遍。

這時,佛陀開口了:“阿難,你別再說了。剛才我已向魔王許諾,三個月後我就涅槃,你怎麼還叫我多活下去?自從你跟我以來,可曾見過我說話不算數的嗎?”

“世尊說話一向是算數的。”阿難恢復了一點往常的機智,順著佛陀的話說,“您為僧團講法時說過,專心修行,一直達到神力的四條道路的最高點,就可以在世上多活些時候,或活完他應該活到的年齡。世尊有無量神力,完全可以長久活下去,願您可憐我們,長久地活下去吧。”

佛陀微微搖頭說:“阿難,我不打算活下去,正是因為你呀。剛才,我不是問過你嗎,一般有修行的人況且能夠長壽,何況我如來有大神力,難道就不能更長久活地下去嗎?我不厭其煩地暗示你,只要你開口請求,我就會再活上一個週期,可你卻不知不覺,錯過了這個機緣。不過,這也怪不得你,那個時候,是魔王把你的心給蒙蔽了。”阿難這才想起來,今天坐禪,確是有點不對勁,原來自己被魔迷惑住了。他痛恨自己的過失,失去了讓佛陀長久駐世的機緣,涕泣交流,悲傷異常。

佛陀見阿難如此傷心,反而安慰他說:“阿難,不要難過了。萬事萬物都有這個歸宿,所有合和最終都會有分離的。”他還告訴阿難,當年他在尼連禪河邊成道,將“領眾第一”的優樓頻羅迦葉度化後,魔王就來勸請,說他本人既已成道,該超度者也已解脫,應該涅槃了,他回答說僧團還沒有建立起來,各種旁門外道還未降伏,所以不能涅槃;剛才魔王又來,舊話重提,說現在比丘、比丘尼、猶婆塞、猶婆夷都有了,各種旁門外道都降伏了,你說過的話要兌現,該涅槃了。在魔王反复催請,而阿難又毫無反應的情況下,他已應允魔王,當年尼連禪河邊的承諾是算數的,再過三個月,他就涅槃。




3.莫言芥子小,功德無限量




在佛陀安慰下,阿難悲痛的心情稍恢復了一點平靜。他合掌問佛陀,一旦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真的滅度了,今後人們該用怎樣的方式來紀念他?

佛陀說:“阿難,其實我以前給弟子們講經說法時,已經講過類似的問題。你還記得麽,我曾問過你們,信佛聞法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若用四大洲那麼多的鮮花草木來供養佛法僧三寶,等四果聖人及辟支佛滅度後,又一一為他們建造大塔,用香花、幢幡、寶蓋來供養,這樣的​​功德大不大?”

素以博聞強記出名的阿難,馬上記起來了,佛陀確實向弟子問過這樣的話,便回答道:“是的,佛陀,您問過這樣的話,我們當時回答,這樣的功德是很大的。我記得您教導我們說,善男子和善女人這樣供養,功德確實很大,不過,若等佛涅槃後,將佛的芥子般大的捨利子,裝入庵摩勒果那麼大的小塔,塔尖象針一樣細小,露盤象酸棗葉大,佛的形像如麥粒大,以這樣的佛舍利塔來供養三寶,其功德要勝過前面幾百、幾千、幾千萬倍!”

佛陀點頭:“很好,阿難,你記得一點不錯,難怪人們要稱你是多聞第一。”

阿難又說:“我記得您還向弟子們解釋,為什麼一尊庵摩勒果那麼大的捨利塔,會具有那麼大的無量功德,因為如來有無量功德,有戒分、定分、智慧分、解脫分、知見解脫分的無量功德,有大神通變化及六波羅蜜等無量功德。”

佛陀說:“是這樣,阿難。我再問你,阿難,帝釋天的住處,有一大飛閣,名大莊嚴殿,有八萬四千寶柱、八萬四千寶窗、八萬四千天井寶窗、八萬四千樓橧館閣,四周圍繞種種寶華裝飾,若有善信的男子女人,造百千幢這樣的大莊嚴殿供養三寶,你說這樣的功德大不大?”

不待阿難回答,佛陀接著說下去:“我知道你會說什麼,阿難。是的,這樣的供養,功德很大,不過,若拿佛涅槃後的捨利,只有芥子那般大,造座小塔,象庵摩勒果那麼大,塔尖象針大,露盤象棗葉大,造個佛像如麥子大,以此功德,勝過上面說的百倍、千倍、萬倍、億倍乃至阿僧祗倍啊!”

阿難明白了佛陀的意思,連連點頭。他想了想又問道:“世尊,我記得您還說過,古往今來,凡是佛滅度後皆有捨利留下,是不是這樣?”

佛陀說:“是的。三千大千世界,不僅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我之前之後的佛滅度後都有捨利留下;在娑婆世界之外的其它世界,佛滅度後也有捨利留下。”

阿難問:“世尊,您可說說其它世界佛舍利的情況嗎?”

佛陀說:“可以。別的不說,就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之下的下金剛剎中,保留著形法諸佛的全身舍利。”

阿難問:“下金剛剎,也像我們娑婆世界一樣廣闊宏大麽?”

佛陀笑道:“阿難,你別老是以自己為中心看待其它事物。三千大千世界中,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只是一個比較小的世界,下金剛剎,厚八十四萬億裡,比娑婆世界可大多了。”

阿難合掌說:“世尊,您說得對,弟子記住了。”

佛陀接著說:“在下金剛剎下面,又有一剎,那裡保留著諸佛的碎身舍利,有妙香佛,名不住如來,十號具足,正在那裡說法。在碎身舍利下面,又有一剎,厚八十四萬億裡,國土清淨,有遍光佛,十號具足,正在那裡說法。在其之下,又有國土,名施無盡藏,有勸助佛正在那裡說法。再下面,有名為法鼓的國土,有善見佛在那裡說法,那裡留有佛的全身舍利。”

阿難聽佛說完,默然不語。

佛陀問阿難:“你在想些什麼?”

阿難說:“您剛才說的那些厚八十四萬億裡的世界,太大太大,大的難以想像,而且離我們太遙遠了。”

佛陀說:“是的,阿難,因為你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那些世界對你來說確實大得不可想像而且太遙遠了。不過,等我涅槃之後,不用太久,你也能夠看到那些世界。”

聽佛陀說起涅槃,阿難心裡又難受起來,淚水止不住又要流出。

佛陀說:“好了,別再難過了。現在,你到重閣講堂去一趟,通知全體比丘,到大集講堂集合,我要把三個月後涅槃的決定,告訴大家。”




4.鳩尸那小城,娑羅樹林間




在大集講堂,眾比丘聽到佛陀再過三個月要涅槃的消息,個個搥胸頓足,悲痛難忍,大聲呼叫:“嗚呼苦哉!如來佛不久將徹底涅槃,眾生今後依靠誰?我們願佛陀永遠活下去,造福於人間天上,為眾生作智慧的明燈!一切眾生掙扎在黑暗中,願如來永作指路的明燈!一切眾生在生死大海中沉浮,願如來長作救苦的慈航!”

佛陀對眾比丘說:“你們不要傷心難過,也不要勸我多活了。萬物不常在,合會有別離。只要好好奉行我過去為你們宣示的佛法,它就和活著的我一樣。”說完,他給眾比丘留下了一首偈言:




我欲棄捐此,朽故之老身,

今已舍於壽,住命留三月。

所應化度者,皆悉已畢竟,

是故我不久,當入般涅槃。

我所說諸法,則是汝等師,

頂戴加守護,修習勿廢忘,

汝等勤精進,如我在無異。

生死甚危脆,身命悉無常,

常求於解脫,勿造放逸行。

正念清淨觀,善護持禁戒,

定意端思維,攝情於外境。

若能如此者,則是護正法,

自到解脫處,利益諸天人。




第二天一早,佛陀和阿難最後一次進王舍城乞食。回到城外的居處,吃完飯,洗漱完畢,拿起昨晚已整理好的簡單行裝,在一些弟子陪伴下,開始了佛陀生命之旅中最後三個月的行程。此時,天空萬里無雲,卻突然下起雨來。阿難說:“真奇怪,照理說雨季早過了,天空又無一絲雲彩,怎會下雨呢?”佛陀對阿難說:“你看到的不假,雨季確是過了,天上確是沒有雲,但天神知道我要永遠離開他們護衛的這座城市了,心中悲傷,落下的是天神的眼淚而不是雨啊。”

佛陀在人世的這最後三個月,行程、活動排得滿滿,從乾荼村到像村、庵婆羅村、閻浮村,從善迦城到鳩娑村,再從波波城到他預定的目的地鳩尸那城,每到一處,佛陀不顧旅途勞累,都要抓緊最後一點時間向當地民眾宣說佛法,度化有情,不少聽眾當即悟到佛法真諦並證得一定的果位。

在當時印度,鳩尸那城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阿難對於佛陀決定趕到偏遠的鳩尸那城去涅槃,一開始大為不解,有一次他坦露右肩,長跪合掌,一本正經地勸佛陀說,跟鳩尸那城比起來,王舍城、毘耶離城、舍衛國城或婆羅柰城等大城市中的哪一個不大得多,而且這些城市位置居中,人丁興旺,國土樂豐,天人的導師涅槃於此,不是能便利更多的眾生麽?

佛陀告訴阿難:“你有所不知,現在的鳩尸那城是狹小了些,可在很久很久以前,鳩尸那城是個非常大的城市,那時城名叫鳩屍婆帝城,東西二門相距四百八十里,南北二門相距二百八十里,城內建築共有七重,皆以黃金白銀琉璃等等修飾。城中住滿安居樂業的人民,極為繁華興盛。那時國王是個名叫大善見的轉輪聖王,擁有無數珍寶財富。他心懷慈仁,象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人民,人民也把他看作慈父,無比親近與敬重。大善見王虔信佛法,還廣為民眾講說十善之法和修行入門。他在位後期自己也擺脫政務、精誠修行,一直修到四禪境地。當他死期將至時,對臣下預言說,人再長壽,也難脫一死,今日鳩屍婆帝城再繁華堅固,今後也會走向毀滅,最重要的是,生生代代,都應廣施善業,為來生來世造福。他立太子為王,舉行太子灌頂繼位的儀式後,自己就安祥地命歸梵天了。阿難,你知道嗎,當年的那個大善見王,不是別人,正是我呀。我在這個城市​​作轉輪王時,為無數眾生謀了福利,如今空中到處有神主化,正是我為王時教化的結果。現在你知道了吧,我為什麼要在這裡涅槃。”

阿難說:“沒想到鳩尸那城小城過去竟有此等奇特之事,今後我再也不小看它了。”

在鳩尸那城郊外熙連河畔的娑羅樹林裡,阿難根據佛陀的指點,在兩棵娑羅樹獨處的地方,拴起一個繩床。佛陀來到雙樹下,向右側臥,象獅子熟眠一樣,安祥地躺在繩床上。此時,並不是植物開花季節,可是娑羅樹落花紛紛,雨點般灑在佛陀身上。

佛陀對阿難說:“現在,你去告訴鳩尸那城的力士族人,就說我在今天夜裡最後一更涅槃,他們可以來這兒見我,如有什麼疑問,就抓緊時間問,免得他們等我涅槃後因沒見到我而後悔。”

阿難聽罷,難過得又流下淚來。他強抑悲痛,和一個比丘一起進了城,對力士族人轉達了佛陀的話。力士族,乃鳩尸那城中的主要部族,因該部族的人體格高大、強健有力,而被稱為力士族,很可能,他們正是當年鳩屍婆帝城轉輪王臣民的後裔。他們聽到阿難帶來的消息,無不失聲痛苦,悲痛欲絕。男女老少相隨相伴,一路哭喊著來到娑羅樹林,跟佛陀見上最後一面。







5.最後一弟子,直證阿羅漢




這時,鳩尸那城有個旁門左道之徒,名叫須跋陀羅(意為善賢),聰明多智,學問高深,年已一百二十餘歲。他對阿難說:“佛陀在世上教化眾生時,我沒能見到,聽說他將在這娑羅林中涅槃,請你向佛陀通報一聲,我有疑問想請教他。”

阿難知道他的來意後,不同意讓這個左道之徒去打擾佛陀,以免發生辯論,加重佛陀臨終前的苦痛。

阿難正這樣想的時候,耳朵里傳來佛陀以神力送來的梵音:“你別讓我最後的弟子留下懸而不解的疑難,讓須跋陀羅來見我吧,他悟性很高,是來求上進、解疑惑的,不是故意來論勝負的。”

阿難就遵佛陀之命把須跋陀羅帶到釋迦佛床前。

須跋陀羅跟佛陀互相問候後,在月光和燭光的映照下,就諸多教派都自稱已斷盡煩惱之道而把其他學派視為邪說,如何才能辨別其真偽虛實等問題,請佛陀釋疑。佛陀回答說:“須跋陀羅問我這個有意義的問題,真是太好了。”隨即給他作了耐心的解釋。當須跋陀羅聽佛陀講到八聖道時,心裡非常高興,竟至毛髮直立,不能自已。等他聽佛陀講完,心裡豁然開朗,真誠地對佛陀說:“我雖是外道,想皈依佛門,行不行?”佛陀點頭,默念道:“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須跋陀羅頭頂鬚髮果然自落,且在佛陀加持下當即煩惱解除,直證阿羅漢。

這時,佛陀對阿難說:“我在道場獲無上正覺後,最初演說佛法,收下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為信徒,今天在娑羅林中涅槃前最後一次演說佛法,收下須跋陀羅為我最後一個信徒,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人能聽我親口演說佛法而受度化了。將來,若有懷有純真願望想獲得解脫的人來佛門求教,就由我的弟子們輾轉相教吧。”又說:“阿難,須跋陀羅雖是旁門左道人士,但他懷有純真的求知欲,對佛法沒有偏見,所以能夠度化。這一點,只有我才能分辨清楚。我死後,如果再有旁門左道之士想來佛門出家修行,你們不可隨便答應,必須先讓他學習四個月經典,考察他的意志和毅力是虛還是實,然後再作決定。阿難,所以要你們這樣做,是因為你們智力還小,不能即時分辨眾生的根業,所以有必要多加考察。”

須跋陀羅說:“世尊,我是誠心要出家的,世尊即便讓我讀上四十年經典再允我出家,我也心甘情願,何況是四個月!”

佛陀說:“真是這樣啊!須跋陀羅,我知你對佛法心誠意篤,渴望萬分。你說的絕不是虛言。”

須跋陀羅聽了心裡又感動又難過,對佛陀說:“我實在不忍心看見天人導師在我面前涅槃,我要先世尊一步走了。”說完,他在佛陀面前進入火界三昧,升歸西天。







6.如燈盡光滅,如來滅亦然。




這時,佛陀又對阿難說:“你不要以為,我涅槃後,正法也就永遠消失了。要知道,我已為比丘們制定了波羅提木叉戒規和其它妙法,這些就是你們的大師。有它們在,就像我永遠活在世上一樣。”阿難表示,今後一定按佛陀的教導行事。

佛陀又念了四句偈言: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說完偈言,佛陀最後說道:“你們應該知道,一切行法都是變化無常的,我雖有金剛般的身體,也免不掉毀滅。生死之途,極為可怕。你們應當勤行精進,這樣才可早日脫離生死之坑。這是我對你們最後的教誨。我涅槃的時間已經到來了。你們不要太難過傷心,一切行法都得如此呀!”

說完最後一句,佛陀平靜地合上雙眼。正是月半午夜時分,月光如水,靜靜地照著娑羅林,為大地和樹林鍍上一層銀白。佛陀象平時入定一樣,迅即進入禪定第一階段,然後上升到第二階段,又進到第三階段,最後達到第四階段。從那裡繼續升騰,進入無限的空間域,繼而進入無限的意識域,再升至虛無之境。從這裡再往上升,終於達到停止一切感覺和思維的階段。

阿難見佛陀不再說什麼,身體也一動不動了,就流著淚說:“世尊已經涅槃了。”

這時,早已證得阿羅漢果被稱為“天眼第一”的阿那律長老對阿難說:“世尊還沒涅槃,他已進入沒有任何知覺和思維的階段。”如其所說,由這一階段,佛陀的心又迴旋直下,回溯所有階段,直抵禪定第一階段,然後再循環上去,到達禪定第四階段,這才真正撒手而去。

這一日,據史籍記載和史學考證,是公元前485年春,按中國夏曆,為春秋末期丙辰年即周敬王三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阿那律長老告訴阿難:“世尊已在禪定第四階段涅槃了。”隨即口誦偈言:




如來於今日,諸根不動搖,

心意會諸法,而棄於此身。

恬然絕思慮,亦復無諸受,

如燈盡光滅,如來滅亦然。




阿難和四部眾僧聽罷,個個悲痛欲絕,仆倒在地,放聲慟哭,不能自禁。他們悲悲泣泣地說:“如來滅度為什麼這樣快呀?世尊滅度為什麼這樣快呀?智慧之燈熄滅為什麼這樣快呀?大法淪落為什麼這樣快呀?眾生將要長久的衰落,世間將失去引路之人。”此時,大地震動顫抖,天空雷聲轟隆,烏雲遮住了月亮,四處吹來陣陣狂風,地上飛沙走石,林木摧枝折葉,百獸狂奔亂躥,群鳥驚叫哀鳴。這種種一切,都是在為三界導師的涅槃致哀。見此異象,阿難想起佛陀三個月前在王舍城外對他解釋大地發生震動的原因,強抑悲痛,也作偈言一首:




大地忽震動,狂風四激起,

海水波翻倒,須彌寶山搖。

天人心悲痛,泣淚猶如雨,

皆悉大恐怖,如被非人執。

由佛般涅槃,故有此等事。




7.等候大弟子,雙足出金棺




佛陀涅槃後,根據佛陀生前對阿難的交待,鳩尸那城裡的力士們按歷史上轉輪王死後安葬的規格,就地停屍七天,接受遠近聞訊趕來的無數信眾的瞻仰。然後,用新綿裹好佛陀軀體,外麵包上層層細布,裝入放滿檀香和名花的金棺中,棺內灌滿香油。再把金棺放入大鐵槨,鐵槨外再套一個紫檀香木做的大槨。

層層棺槨蓋嚴之後,力士們一起用力,準備把佛棺抬上寶車,繞城一周後送去南門荼毘。荼毘,又叫闍維,皆為當時古印度梵語音譯,意思是將屍體焚化,但通常只用在修行得道的高僧大德身上。可是,棺槨就像一座大山一樣紋絲不動,又上來好些人,拼命用力,仍沒法將棺槨抬起。這時,阿那律長老對大家說:“你們姑且停下,不要白費勁了,你們來再多的人也抬不起來。”眾人問:“為什麼我們抬不起佛棺?”阿那律說:“因為你們想的跟天神不一樣。你們想的是佛棺繞城一周後,佛體送到南門外荼毘;天神希望佛棺繞城一周後,從北門進去,好讓人天供養禮拜,然後從東門出去,到寶冠寺去祭祀。”眾人說:“既然這樣,我們都聽從天神的旨意。”話剛說完,棺槨就被輕輕抬上了寶車。

佛棺繞城一周並進城接受了天神和百姓的供養後,出東門,來到了寶冠寺。

寶冠寺前,搭起一座香樓,高掛寶帳和經幔,地上堆起一簇像小山般高的名貴香木,哀樂聲中,力士們把棺槨輕放在香木堆上,澆上香油,然後由一個名叫路夷的大臣點火。可是,路夷大臣手執火炬,一連點了三次,都點不著。

力士們把目光投向了阿那律長老,希望從他那裡得到答案。

阿那律稍稍入定後說:“摩訶迦葉率五百比丘正急急趕來,他們還在路上,佛陀想讓他見上一面,所以不讓火點燃。”

果然,釋迦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是在波婆國聽說佛陀將要在鳩尸那城涅槃的消息的,當即就帶著跟他修道的五百比丘,星夜兼程往鳩尸那城趕。由於路遠,當他們趕到寶冠寺時,佛陀已滅度七天,差一點就要被焚化掉了。

摩訶迦葉問阿難:“我們好不容易趕來,想在佛陀荼毘之前,看看佛體行嗎?”

阿難面有難色說:“佛體雖未火化,但已看不到了。為什麼呢?佛體用香湯沐浴後,纏上五百層細布,放入了金棺,金棺又放入了大鐵槨,鐵槨外又套上檀香木大槨,所以,沒法再打開了呀。”

阿難說的也是實情,摩訶迦葉不好再說什麼,他走近擱在大堆香木上的佛棺,低頭合掌,口誦四句偈言:




佛所教化人,所度已周遍。

我行道絕向,惟恨不見佛。




而後,繞棺行走七圈。就在這時,奇蹟發生了,只見佛陀的兩隻腳,忽從棺槨中伸出,還朝摩訶迦葉擺了擺。在場眾人見了,都萬分驚嘆佛陀滅度後其法力猶不可思議。

摩訶迦葉率五百比丘對佛陀禮拜畢,佛陀的雙足又自然縮回棺內,棺壁癒合如初。隨即,堆在棺槨下的香木自動燃起,伴隨著噼噼哌哌的響聲,白煙升騰,香氣繚繞,熊熊火苗很快把棺槨吞沒了……




8.天人爭稀寶,帝釋捷足先




大火燒了七天七夜,寶棺才被化盡。天空恰如其時地下起一場大雨,將餘火澆滅。

當力士族人開始收拾佛陀舍利時,他們無​​比驚訝地發現,纏裹佛陀的五百層細布,外面的早已化為灰燼,最裡面一層居然還完好無損地裹著佛陀全身!

他們拿著準備盛取捨利的大金瓶,不知該如何下手。有人小心翼翼地碰了下佛陀的金剛身,只見嘩地一下,全身頓時變得粉碎,大大小小、五彩奪目的捨利子滾得滿地都是,於是,他們趕緊把佛陀舍利子從灰燼中拾出,裝進帶來的大金瓶中。

在古印度,修行煉道的歷史非常悠久,婆羅門、瑜伽派等都出過不少修行至很高次第的成就者,在釋迦牟尼時代,修行煉道更可說是尉成風氣。當佛陀作為一個王子剛出家時,曾走進過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在那裡,他看到不少蓬首垢面、身著草衣的苦行者,大多只吃草根樹皮花果之類東西維持生命,其修行方法也堪稱五花八門,有的從早到晚在頭上澆灌涼水,有的二六時中捧冰而立,有的成天睡在火旁,讓身體熏得通紅,有的像魚一樣終日遊在水中生活……這樣的修苦行者,修成者可達天界之境。後來,他又繼續訪師尋道,參訪過密林中修習梵行的阿羅蘭仙人、鬱陀仙人等當代高人,依他們的修行方法,最高可達四禪天非想非非想處境地。這些派別各異且達一定成就的修行者,死後火化,骨灰中大多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粒狀物,蘊含奇特能量,有的還會生長發育,普通人得之可避邪禳福,修行者得之可助長功力,世以“舍利”(此為梵語音譯,又有“設利羅”、“室利羅”等譯音,意為高僧大德的靈骨)稱之,誰都知道那是千金難易的好東西。佛陀在遮波羅窟曾跟阿難提起的優陀延靈塔、瞿曇靈塔、庵羅靈塔、多子靈塔等等,那靈塔里也都珍藏著前輩高僧留下的捨利子。

釋迦牟尼佛乃古印度空前絕後、曠世無比的大修行者、大成就者,他荼毘後留下的捨利子,跟別人比,顯然是更珍貴更靈驗百千倍的稀世珍寶了!

澆滅餘火的那場大雨,實際上是帝釋天所為。火滅雨止,帝釋天急急來到佛陀舍利面前,乘力士族人正在拾舍利裝瓶,取走了佛的右牙舍利和右髭骨舍利,帶回天上,置於七寶塔中敬奉。

帝釋天剛走,阿溽達龍王、文隣龍王和伊那缽龍王也先後趕來了。他們各各取走一些舍利子帶迴龍宮供養。伊那缽龍王運氣最好,還從骨灰中撿到一顆牙舍利,據傳,這顆佛牙過了一千幾百年,被龍王獻給了西藏的大成就者嘎爾·當巴上師,而嘎爾·當巴上師又將佛牙供進了他最崇敬的大成就者覺巴仁波切的聖像中。

閻王得知佛陀涅槃,也趕到寶冠寺來,舍利已被力士族人裝進金瓶裡去了,他從佛陀荼毘後的灰燼裡,發現了一塊佛的髭骨舍利,如獲至寶,歡歡喜喜,帶回供養。




9.兵戈俱放下,八國分舍利




力士族人把佛陀舍利放在金瓶裡還歸鳩尸那城後,在城裡搭建了一座堅固的高樓,樓上飾滿寶帳經幔,再將存放舍利的金瓶,置放在樓上一個擺滿鮮花的小屋裡。樓上樓下,佈置層層兵士嚴加守衛,只允許比丘和比丘尼進去禮拜供養,其他人等,只能在外面禮拜,哪怕國王和婆羅門、長者居士來了也不讓進。

這時,摩竭陀國的阿奢世王,聽說佛陀在鳩尸那城涅槃,荼毘後舍利已被鳩尸那城的力士族人拿去供在高樓上嚴加看護,就帶著大隊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渡過恒河,駐足於鳩尸那城城下,派使者進城,對力士族人說:“佛陀在世時,也是我們偉大的導師,我們對他十分恭敬,他涅槃時,我們十分悔恨沒能相見最後一面。我們的族姓和世尊同是剎帝利,他荼毘後的捨利,我們理所當然也該有一份。請你們答應我們的請求,把佛陀的舍利分一份給我們,我們帶回國後將建靈塔永世供養,我們兩國也將永結睦鄰友好。不過,如果你們不答應的話,別怪我們不客氣,那就只好討伐你們了。”

其他國家,如波婆國、遮羅頗國、羅摩伽國、毗留提國等國,聽說佛陀涅槃,舍利被鳩尸那城的力士族人獨占,也紛紛派出使者,前往鳩尸那城,要求分一份舍利。

鳩尸王向來心高氣傲,又自恃力士族人勇武有力,那肯讓步,對各國來者說:“偉大的佛陀特地來到我們國家涅槃,佛陀的捨利當然屬於我們。等我們把靈塔造好後,歡迎你們來禮拜供養。不過,要我們把最最寶貴的佛陀舍利分給你們,那是絕對辦不到的。”

遭到拒絕的七個國家,聚在一起商議,決定由摩竭陀國牽頭,七國聯合出兵,攻占鳩尸那城,強奪佛陀舍利。

鳩尸那城中有個叫徒盧那的婆羅門,虔信三寶而又足智多謀,見此嚴峻情勢,便對力士族人說:“你們雖然強壯無比、勇猛精銳,但那些國家同心協力,派來的也都是精銳之師,如果雙方交戰,結果定然是兩敗俱傷。你們要想一想,如來在世的時候,一再以慈善教化眾生,為的是世間和平與社會安寧,現在佛陀剛剛去世,大家就為爭奪舍利而兵戈相見、征伐殺戮,這怎麼可以呢?再說佛陀不是屬於哪一個國家哪一個部族的,他是全人類的偉大導師,你們對舍利本不該太吝嗇,將它佔為一城私有,應該分給各國共同供奉,這才符合世尊往日一貫的訓戒啊!”

力士族人聽完這位婆羅門的話,恍然大悟道:“你說得對!若非你說,大家真的動起武來,豈不鑄成大錯?就照你說的這麼辦吧。”

婆羅門受力士族人委託,前往各國斡旋,各國國王本來都不想真動武,聽到能這樣解決,自然非常高興,歡歡喜喜拿來寶瓶,交給徒盧那。婆羅門把寶瓶帶回鳩尸那城,在高樓上,當眾人面將舍利均分八份,分裝於瓶,各個國家都得到一份,各自迎回供奉。徒盧那因調解有功,力士族人將原先盛放舍利的那隻大金瓶送給了他。有畢波延那人趕來求取捨利,因舍利已被八國分完,他們就將寶冠寺佛陀荼毘處的灰燼帶回,以作紀念。

摩竭陀國、波婆國、遮羅頗國等迎回佛陀舍利後,各在自己國家中建立靈塔,隆重供奉。婆羅門徒盧那將金瓶帶回自己家鄉,建塔安置。畢波延那人將荼毘處的灰燼帶回後,把它與泥石合在一起也建造了供養塔。這就是後來佛經上所說閻浮提的佛陀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灰塔。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唐宮典範—璀璨奪目的金銀器具-2


這批皇家金銀器數量大,品類多,等極高,新器型多,且成組配套,產地明確,製作年代詳實,為研究唐代金銀工藝的歷史沿革、地理分佈、藝術風格、作坊制度,以及揭示唐代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科技史、美術史、社會生活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和文字依據。特別是對於唐代佛教和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資料。這批金銀器包括:

一、生活用具:

出自“浙西”民間工匠之手的浴洗佛像的浴佛盒,來自宮廷作坊文思院的一整套系列金銀茶具,唐皇帝後御用的食盒、香囊、碗、盤、碟等物,它們代表了唐代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唐皇室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唐代考古不可多得的珍品。

1、盒類

①鎏金雙鳳銜綬帶御前賜銀方盒:盒體呈扁方形,蓋身上下對稱,以子母口扣合。蓋面中心為口銜綬帶相對翱翔的雙鳳團花,角隅鏨十字綬帶花結紋樣,盒底內外有同心圓旋削的痕跡。圈足與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豎鏨“諸道鹽鐵轉運等使臣李福進”,蓋面墨書“隨真身御前賜”6個字。

②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盒體呈菱弧狀,上下對稱,以子母口扣合。蓋面內以聯珠組成一個菱形,與周邊呈相鬥的佈局,內菱形中部鏨兩隻騰躍的獅子,四周襯以蓮與纏枝蔓草,內外菱形的角隅飾背分式西番蓮紋樣,腹壁上下均鏨二方連續的蓮葉蔓草,圈足飾一周簡蓮瓣。盒底外壁豎鏨433字:“進奉延慶節金花陸寸方合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使臣李進”。

2、碟類

①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銀碟:鈑金成型,紋飾塗金。共出土20件,有帶圈足或無圈足之區別。

②盤圓座葵口小銀碟:五曲葵口,平底,淺腹。碟座以銀筋盤屈成螺旋形圓座。

3、盆類

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系唐僖宗供佛用品。澆鑄成型,盆壁分為四瓣,每瓣內鏨兩個石榴團花。團花中有一雙鼓翼鴛鴦立於蓮花之上,兩兩相對,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鴛鴦團花之間襯以流雲紋。盆底模沖、錘打出一對互相嬉戲的鴛鴦和闊葉石榴組成的大團花,四周施魚子紋地,形成淺浮雕效果。盆壁內外的裝飾花紋完全相同,猶如透雕而成。盆外兩側各鉚接兩個額刻“王”字的天龍鋪首,口銜飾有海棠花的圓環,環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飾蓮花。盆底外壁,鏨刻“浙西”二字,“浙西”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蘇鎮江)。是唐代後期南方金銀器的製作中心。大銀盆集澆鑄、模沖、煆打、鏨刻、鎏金、鉚接等先進工藝於一體,製作精美,造型宏大,紋飾工整細膩,線條舒適流暢,構圖豐滿。特別是盆壁內外的鏨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藝水準。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銀器藝術珍品。

唐代皇子出生三天,宮中要舉行洗兒禮,唐·張鄂《三日岐王宅》記載:“王又貴妃生,嬰兒始發聲。金盆浴未了,繃子繡初成”。大銀盆內細密的魚子紋,栩栩如生的鴛鴦,還有那一朵朵的石榴團花,反映了當時人們祈求多子多福、和諧美滿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而將此盆放置於地宮後室中部,四周又有進行密宗灌頂的四閼伽瓶,其用途應該與佛教中的“浴佛盆”有關。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唐宮典範—璀璨奪目的金銀器具-1




當地宮的一道道石門被打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金碧輝煌的世界。唐皇供奉的金銀器帶著歷史的厚重,閃耀著奇異的光茫展現在人們面前。地宮共出土唐咸通年間金銀器具121件(組)。其中,唐懿、僖二宗父子供養的金銀器就達100餘件。這便印證了文獻“窮天下之莊嚴,極人間之煥麗”的記載。同時也反映了唐皇室在這些器物上賦予極為豐富的歷史和佛教文化內涵,意在求得佛祖保佑唐王朝:“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的政治目的。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八重寶函



八重寶函依次是:

第一重——寶珠頂單簷四門純金塔。  

第二重——金筐寶鈿珍珠裝珷玞石寶函。  

第三重——金筐寶鈿珍珠裝盝頂純金寶函。

第四重——六臂如意輪觀音曼荼羅盝頂純金寶函。

第五重——鎏金如來坐佛說法盝頂銀寶函。

第六重——素面盝頂銀寶函。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第八重——銀棱盝頂檀香木寶函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第四枚佛指舍利


51023點,第四枚佛指舍利很快在阿育王塔中發現了。阿育王塔,全稱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由塔刹、塔蓋、塔身、塔座四部分組成。銅鑄塔刹,葫蘆狀,安置于蓋心。塔蓋為九層棱臺,由上而下逐漸變大,每邊刻一圈如意雲頭二方連續圖案。塔身為四面,四角有立柱。每面中心設門,門上有四排乳釘,各24枚,門設司前,有鎖。每個門扇上各有一尊菩薩。塔座為須彌座,座的台緣均刻流雲紋。

塔內放著一座寶刹單簷銅塔。銅塔為模鑄成型,平面呈方形,分作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的護欄,每面護欄正中有弧形踏步。塔身單層,四面各開一門,正面門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門兩側為直欞窗,門額以上鋪作人字形斗拱。頂為單層四角攢尖形,每面鑄出瓦壟,角壟起翹。塔刹高聳,刹底為須彌座,其上6個相輪由下往上依次漸小,相輪以上有寶蓋、圓光、仰月及寶珠,氣象十分莊嚴。塔內盛放銀棺一枚。棺前檔板上刻著兩位坐佛弟子,兩側壁各鏨出兩隻迦陵頻伽神鳥。棺體下有兩層台座,上層台座四周鏨出一圈仰蓮瓣,下層四周鏤空成壼門。


當這口銀棺的棺蓋被啟開後,又一枚佛指舍利出現了,於是被命名為“特級四號”。以上四枚舍利的外觀都符合《志文碑》和其他一些典籍的記載,但不同的是,第三枚(即置於地宮後室秘龕中的一枚)顏色略黃,表面有一些粒狀的骨質分泌物,而其他三枚則很像白玉。又根據盛置第三枚舍利的鐵函內一重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上的鏨文:“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函”,確定這一枚是真身靈骨,而另外三枚則屬於影骨。“影骨”之稱,已見於《志文碑》,是佛家為了保護真身和供人供養而特製的影射之骨。既為影射之物,誠如趙朴初居士所謂:“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同靈骨的作用是同樣的。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佛骨真身是世界上現存惟一的佛教聖物,法門寺將因此成為世界佛教朝拜的聖地。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第三枚佛指舍利-4

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


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 佛指舍利
水晶槨子內置壺門座玉棺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第三枚佛指舍利-3



水晶槨子內是壼門座玉棺。這裡面又是一枚佛指舍利。根據出土的先後順序,專家們將其命名為“特級三號”,

經鑒定系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這枚舍利是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第三枚佛指舍利-2



銀包角檀香木函內為嵌寶石水晶槨子。槨蓋上鑲嵌黃、藍寶石各一枚,體積碩大,眩耀奪目。

槨蓋雕觀世音菩薩及寶瓶插花,槨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薩坐像及蓮座、花鳥。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第三枚佛指舍利-1


1987421日,在地宮後室北壁秘龕內,發現一隻鏽跡斑斑的鐵函,打開鐵函,裡面是一枚45尊造像盝頂銀函。上面放著兩枚碩大的水晶隨球,還有二枚雕花白玉指環,二枚雕花金戒指,一串寶珠,數條繡花綢絹。45尊造像盝頂銀函為正方體,長、寬、高各17釐米,函蓋、函身雕工極為精緻。函身下沿鏨刻“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真身寶函”。45尊造像盝頂銀函內放置銀包角檀香木函,函頂、函身均包裹銀雕花包角,以平雕加彩繪手法雕滿各種花卉。上系銀鎖、鑰匙一副。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第二枚佛指舍利-2


(影骨) 鎏金雙鳳紋銀棺

整個小銀棺置於一座雕花的金棺床上。棺床前後分別有五座壼門(門形似月),左右兩側是雕花簾帷。第二枚舍利就置於鎏金銀棺內,專家們將其命名為“特級二號”。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第二枚佛指舍利-1




1987582220分,考古工作者啟開珍藏於地宮漢白玉靈帳中的盝頂鐵函。鐵函上鎖著大鐵鎖,上面鏽跡斑斑。原來開啟八重寶函,是完全按照碑文的記載來進行的。但是,這只奇異的大鐵函,碑文卻沒有任何記載。啟開厚厚的函蓋。鐵函內有一個木盒,已經腐爛,被紅黃二色泥土緊緊固定於函中,盒下為糊狀物,檢驗不清。啟開木盒,盒內是彩絹,整整9層,層層花色各異。當取開最後一層彩絹時,發現鎏金銀棺。 銀棺狀如棺木,前端雕五彩花冠一頂,中間兩隻拖著長長尾巴的鳳鳥,正在並頭齊飛,後端飾雲頭紋。在小小的前端銀檔板中間開著兩扇精緻的小門,掛一把小巧的金鎖,左右兩面門扇上各鑲三排9顆小金釘,門扇上各雕一執幡童子,童子頭上有彩雲數朵。銀後檔上雕一對披髮金毛獅,銀棺身左右兩側棺板上,各雕一位守衛銀棺的金剛力士,左執劍、右執斧。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梁 道珍大師


慧律法師著
 道珍大師。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廬山中,作《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彌陀觀』,觀想阿彌陀佛,然而心裡尚有疑慮,志向未定。有一天夜裡,夢見有一群人乘船於大海之中,說是要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夠上船跟隨一起去。船上的人說:「你尚未營造浴室供養眾僧,也沒有誦《阿彌陀經》,淨土的功業仍未圓滿,尚不能去。」等到夢醒之後,道珍乃營造浴室供僧沐浴,並且持誦《阿彌陀經》,如是經歷數年而不中斷。


後來有一次在房中觀想時,見到一個人攜帶白銀蓮臺而來,並且說:「法師業報已盡,應當升坐此臺。」又說:「以法師的功業和修行,應當乘坐金臺,奈何法師最初發心時猶豫不決,因此只得此銀臺而已。」道珍心中歡喜,因而暗自用紙記下此事,把它藏在經典的匣子裡頭。臨命終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數千把火炬一樣的光明。附近村子裡的人遠遠望見,以為是諸侯要朝見天子的場面,等到天亮,才聞知是道珍往生了。後來弟子們搜尋整理經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應。(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齊 慧敬大師


慧律法師著
 慧敬大師。廣東南海人,年少時遊學荊、楚(湖北、湖南)一帶,廣博通達各種經論,常常以修福行善為急務,凡是所到之處就積極建立興造塔寺佛像。後來回到故鄉,又整理修復雲岑、永安等各個寺院。慧敬的志節操守嚴謹清白,並且精通戒律,曾被皇上下令封為僧主,對僧眾的教誨領導多有功業。凡是所修的福德善業,都迴向往生西方,臨終之日,室內充滿奇妙的香氣,經過很久才散去。(高僧傳)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齊 僧柔大師


慧律法師著
 僧柔大師。俗姓陶,丹陽人(今安徽當塗縣),年少就有離塵出世的志向。出家後為宏稱法師的弟子。嚴格持守戒律威儀,廣博研究經部的典籍。後來進入剡白山的靈鷲寺。還未到達靈鷲寺的前一夜,沙門僧緒,夢見神人執持彩色的旗幟,穿著白色的戰甲,滿山滿谷到處都是,神人們並且說:「法師將要來了。」第二天,僧柔果然來到。在蕭道成建立齊朝的時代,僧柔應王公們的邀請,出山林而居住在京城的定林寺,又親自擔任首座和尚教化徒眾,遠近四方都欽仰佩服。僧柔平日誓願往生極樂淨土,每到了傍晚日輪懸掛在西方的時候,則端正容色攝心合掌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僧柔法師臨終之前,身體並沒有患病,他告訴弟子們說:「我該去了!」然後鋪設坐席於地上,向著西方虔誠禮拜而往生,此時室內室外都聞到奇妙的異香,時年六十四歲。(高僧傳)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齊 法琳大師


慧律法師著
 法琳大師。俗姓樂,臨邛人(今四川邛峽縣),年少出家,依止蜀郡裴寺。特別喜好戒律典籍,精心研究《十誦律》。當時隱公正好來到四川,法琳就跟隨他學習佛法。法琳在追隨隱公學戒律的期間,嚴以律己堅定志節,日以繼夜精進不懈。等到隱公回到陝西,又追隨跟從了幾年,因此對於各部的戒律,都能洞徹心要。後來又從陝西回到四川,居止於靈建寺,專精修行淨土法門。平日時常持誦《無量壽經》及(普門品),每當轉經讀誦時,常常見到一位相貌端嚴的沙門,形體非常殊勝高大,高聳直立在前面。齊明帝建武二年(西元四九五年),臥病在床。於是更加專注憶念西方淨土,禮拜懺悔亦不停止,過不久就見到極樂世界所有的聖賢都前來迎接。法琳因此向弟子陳述他所見到的境界,並命令死後將身體火化,說完後即合掌而往生。(高僧傳)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齊 慧進大師


慧律法師著
 慧進大師。俗姓姚,浙江吳興人,少年時放縱性情行俠仗義,到了四十歲時忽然心中有所了悟而自我覺醒,因此即出家修行。慧進依止於京城的高座寺,飲食粗簡衣著樸素,發願持誦《法華經》。但由於過度用心操勞苦行,每當執起經卷要誦經時就生病,因而發願造《法華經》一百部,以懺悔往昔所作的業障。後來募集一些信心人士的布施,造《法華經》滿一百部之後,疾病也接著痊癒,因此他對於自身嚴格的節操更加堅定。慧進常常迴向一切的福德善業,期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有一日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你的行願已經圓滿,必定得生西方淨土!」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四八五年),無疾而終,時年八十五歲。(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