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下載
楞嚴經白話直解─念佛圓通章
悟顯法師 講述
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為什麼這叫「見大」?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大勢至法王子與跟他一起修學的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裡是講從「見大」而入,見大就是「八識的見分」。迷大圓鏡智而成無明,而成阿賴耶識,發起妄見,所以叫「見分」。從這裡妄見根身及器世間,一切眾生執取染汙,所以成穢土,如今要返妄歸真,故以念佛攝歸淨土,則妄見一破,諸穢頓除,穢土自然就銷亡,所以以念佛為破妄見為重要的方法。
所以我先簡單講一下經文:「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他說:「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有十二如來在一劫當中相繼出世,最後一尊佛名為「超日月光」,他從彼佛學得「念佛三昧」。怎麼修「念佛三昧」?譬如有一個人他專門憶想,一個人則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兩個人有時候相遇,有時候不相遇,也就是有時候見到、有時候沒見到。「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兩個人互相想念,想得深刻的時候,就像形影不相離一樣;這就好比「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的如來憐愛護念眾生,就像母親在想念愛護自己的小孩;而小孩子如果不想母親的時候就如同:「若子逃逝。」母親雖想,「雖憶何為。」這就像佛常憶念眾生,而眾生忘失佛性,又能如何呢?「若子逃逝。」就如同這小孩子離家出走了一樣,媽媽雖然想他,可是這小孩不願回頭。
如果哪一天小孩他能回頭,也就是眾生能夠念佛,「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孩子若像母親想小孩般地想念母親;就像佛憶眾生,眾生也想佛;所謂「佛憶眾生」,就是講眾生雖然在迷,而心中佛性不失,念念常存,所以叫「佛憶眾生」。「眾生憶佛」就是講如同「始覺」的智慧發起,發起要修行、要開悟、要證果,要發起始覺之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孩子憶念母親就如同母親憶念孩子時,那「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就像「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從來沒有分開過,所以說「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因為眾生心即是佛,在迷惑的當下,佛性也沒有絲毫地喪失掉,而現在能憶佛,則「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那就能轉妄見,轉虛妄的見分而成智光,定然是「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因為不是在心外取法,所以名為「不假方便」。自然從這裡心開。就如同染香之人,身有香氣,這就叫做「香光莊嚴。」佛本是自心,現在又反熏自心,就像我點香,香又熏我自己的身,所以叫「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實際上虛妄的見分本是佛性,所以「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就是叫他就路還家而已,即妄歸真。所以「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用念佛一法「都攝六根」,使淨念現前,「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所以「淨念相繼」不能說只是一念接著一念,那你還是墮在生滅妄想當中。所謂「淨念相繼」,這「相繼」你要取其義,就是「不斷」,不斷則是「常」,也就是淨念常現前,那就是「契入真常」。所以本來是妄念,將妄念轉為智光,那就是「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是從「見大」而入,這個「見大」就是八識的見分,因迷大圓鏡智變無明,成阿賴耶識,發起的妄見,所以叫見分。那妄見什麼呢?妄見根身器界一切眾生,執取染汙,成就穢土。今天你要返妄歸真,就以念佛攝歸淨土,則妄見一破,諸穢頓除,以念佛為破妄見的重要方法。因為這妄見本來就是智光,所以大勢至菩薩所師之佛,名為「無量光」。此「見」是因為迷智而產生的見分,「見分」哪來?是迷失本有的智光而有的,所以他以無量光為師,以本有的智光為師,就如「如母之於子」,母親之於孩子一樣,「母子」其實在這裡就比喻作佛跟眾生,不相違遠,沒有分開。眾生常忘佛性,就如同「若子逃逝。」佛常憶眾生,常憶眾生就是佛不離眾生,眾生在迷的時候,佛性還是在的,子逃逝的時候,母親還是在想念他的。同樣的道理,所以叫「如母之憶子」也!所以妄見妄流隨情造業,如同「若子逃逝。」就是眾生隨情造業,諸佛智願攝化眾生,如同如母憶子,也可以講眾生在迷的時候佛性不失,就如同母憶子。如果有返妄歸真的志向,也就是眾生他要發始覺智,要來開悟,要來修行,要來成佛,那就如同子憶母,母子必然有見面之時,因為眾生心即是佛,現在又能念佛,自然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就是沒有分開,心即是佛。所以念念迴光返照,無有不見自心之佛。是這樣的意思。
什麼叫「如染香人」?就是熏變之力,心識有熏變之力。所以大勢至依此「見大」,也可以說是依此「根大」,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什麼叫「都攝六根」?就是因妄見根塵,念念執取,所以變成染,造種種業,所以臨終見地獄惡相,墮落生死;現在教你念佛,於六根門頭當中一切見聞覺知純一淨心,唯是念佛,唯佛現前,念念成淨,臨終見佛,所以叫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不思議熏變之力,你的妄心妄識,虛妄的見分,你去想佛它就會變化,熏習變化轉成智光,這淨土是唯心所現,這樣道理就非常地明白。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所以叫「不思議熏變」之力。
本來這「見分」是生死的根本,參禪人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個「見」,一般我們會說是你的見地和看法。憨山大師他說:「見」就是「見分」。見分銷掉,相分就銷掉;所謂「銷掉」,怎麼銷掉?就是我講的「原是一體,沒有能所,自然銷亡」。禪宗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見」就是指見分。若念佛,轉染為淨,則轉染見成淨見。我們的心識有不思議熏變之力,把染轉成淨。同樣都是見分,一個法門是息見,一個法門是轉染成淨,就在於用與不用的差別,這就是禪宗跟淨宗入手不一樣之處。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段其實相當地重要,也相當地好,道理講得非常清楚,念佛的人這樣聽就知道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的原理,眾生心性本來不迷,與佛無二無別,就像母子一樣,可是「若子逃逝」,就如同眾生,隨妄想而流轉。今天如果願意發起始覺,願意返妄歸真,那就如同子在想母親的時候一樣。實際上「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憶子」就像眾生有佛性一樣,雖然在迷,這個佛性不失,即使小孩離家出走,母親一樣天天想念。同樣的道理,如果「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因眾生的心本是佛,本就「去佛不遠」,如果能憶佛念佛,那必定見佛。阿彌陀佛即是眾生的本佛,因為「無有心外佛,能以心為緣」。
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開智慧的楞嚴
悟顯法師 講述
今天利用一點時間來講一下我們講述《楞嚴經》的一個因緣,還有大概的介紹。這《楞嚴經》我們佛門稱之為「開智慧的楞嚴」。那麼這一次因為疫情,我們把《彌陀要解》講座暫停,暫停之後,我就想說來講這部《楞嚴經》,剛好把它講完,稿子也順便整理出來,現在都整理好了,也是一個逆增上緣,來成就我們講這一部開智慧的楞嚴。
《楞嚴經》在佛門裡面是相當重要的經典,像你讀《金剛經》、讀大乘的經論,沒有楞嚴這把鑰匙你很難打開,你雖然拿到了《金剛經》、拿到了《法華》,但是裡面諸多的義趣,你看不懂,甚至有人看《金剛經》,因為他看不懂,所以他就認為這兩桶水倒來倒去,一下說空,一下說有,實際上這就是因為沒有般若智慧的緣故。《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為什麼如夢幻泡影?講性空的道理,到底為什麼空,怎麼空?一般人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
淨土宗,為什麼眾生能念佛成佛?為什麼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很多人不太清楚。為什麼能一超直入,這五逆十惡的眾生為什麼能夠一超直入?《彌陀經》上講得這麼殊勝,到底是什麼原因?你沒有透過學習大乘經典,沒有透過《楞嚴經》,你很難了解,但這一本《楞嚴經》又特別不容易閱讀,它在佛門的經典裡面算是比較艱難的,困難度我們用五個星來評分,它可以算是五星滿分的困難,非常難!難在哪裡?第一個,文字,現在多數的人文言文閱讀能力大不如從前。再來,第二個,它的文字是宰相寫的,所以用詞就特別深,又特別簡。還有一個,它是唐朝的文章,用的是我們中國古代的譬喻,像破鏡獸、破鏡鳥這些都是古代的譬喻,難懂。再來,它裡面談的範圍很廣,從內,從這個色身,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無所不談。內容境界相當廣,境界由淺到深,含攝從凡夫一直到圓滿如來果地的境界,圓滿佛的境界,它都含攝到了。
你看從一開始心目為咎,《楞嚴經》講的心目為咎,「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就你的心跟你的眼,那麼佛就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你的心跟眼到底在哪裡?你是用什麼來見?所以開啟了七番破處,破妄了以後,那要顯真,就有十番顯見,然後再展開來,陰入處界皆如來藏,再來告訴你無明本空,六塵非有,都是如來藏性。
再來看四大,《楞嚴經》講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那就是身心世界了。然後修行,教你從最基本的三種漸次,一直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總共六十個位次,境界這麼深。
講七趣輪轉,眾生是怎麼下三惡道的?怎麼樣從三惡道出來,帶著什麼習氣出來,又投生到哪一道,它講得很清楚。《地藏經》也沒講那麼清楚,《地藏經》是講地獄的種種果報,造了什麼業,所以墮到地獄裡面,但是《楞嚴經》是講你心識帶著什麼樣的習氣煩惱,它是講你無始劫來妄想分別,你帶的是什麼煩惱墮惡道,出來你又帶了哪些煩惱去投胎的?從惡道出來,人道、天道,天有二十八層天;有的修仙的,還有仙道。講七趣,菩薩位次講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加前面起修,總共《楞嚴》講了六十個位次,所以境界深廣,不容易了解,文章又是唐文,又是宰相寫的,也不好懂,典故也不好懂,難難難難,特別難。
所以我就想,也是心中的一個願望吧,我希望《楞嚴經》在現代能有一個白話的解釋,但是如果按照世間哲學那種推理的方式去講述,或是用世間人的那種認知去講述,那就是犯了楞嚴的大忌,以所知心測度如來境界,終不能入大圓覺性,用世語言沒有辦法入佛知見,這都是《楞嚴經》的大忌。
所以我們只能看祖師大德的註解來解釋,所以我翻看了《楞嚴文句》、《首楞嚴經通議》,《楞嚴經講義》,古代的、現代的這些註解,把它整理成我講經的筆記,現在說「小抄」,很豐富的內容,然後再跟大家講,這個義趣才能不變質。
《楞嚴經》不是在講心理學,也不是在講哲學,它是講佛學,講心性的道理,破妄顯真,講怎麼修行,告訴你哪一個是你的圓通本根,最後選擇耳根,實際上二十五門都能入,但是選擇耳根,因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裡的眾生耳根最利,「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所以我們用古德的註解來作解釋,這樣子就可以把義理圓滿地用現代的白話、普通話跟大家解釋說明。
《楞嚴經》裡面還有講到一些地球科學的。你看第四卷講的世界依什麼住?依空輪而住,「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風輪是什麼?像大氣層,「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風金相摩,金就是我們講的地大,礦物質,所以有氣候,有洋流,有風,就造成氣候不同,就有高山有流水,海底有火山,陸地也有火山,水火互相對待,互相陵奪,《楞嚴經》講「陵奪」,這用詞用得比較華麗,用「陵奪」兩個字。那麼火勢比較強的就變成洲潬;水勢比較強的就變成大海,這都是剛開始地球形成的時候,我們就講地球就好,實際上這包含十方法界。所以它裡面有講到現代的地球科學,你要用現代人能理解的話去解釋給他聽,不然他會以為這是迷信。
它講眾生怎麼來?因為愛而來。所以世間人講的,對人要有愛,這個「愛」是佛門講的「慈悲」,而不是愛欲的愛,你有愛欲那就是輪迴,所謂同想成愛,異見成憎,想愛同結,愛不能離,以是之故,父母子孫相生不斷。又講殺盜淫是輪迴的根本,講殺盜淫妄這四個,所以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
我早期在學《楞嚴經》的時候,我那時候還是居士,有一個人他告訴我,他在講《楞嚴經》,他在教學,他說這《楞嚴》就像一部小藏經,你要能懂,你再看這大藏經沒什麼問題,確實是這樣,還含著顯教密教,你看它有咒語,我們稱楞嚴咒為咒中之王,是大神咒、大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這《楞嚴經》義理深廣,包羅萬象,你要能夠讓現代人了解,確實是不容易,你看卡在一個文字障,還有古今的一個代溝。
再來,佛法裡深廣的義趣,因為它涵蓋性相二宗,也有講到戒律,也有講到密宗,所謂顯教密教它都講到,《楞嚴經》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所在,歷代的祖師大德,明心見性的,大徹大悟的,很多都是因為《楞嚴經》。
在古德的這些註疏裡面,常常引用《楞嚴經》,你看像《地藏經》的科注,靈椉法師也就是青蓮法師的科注,那裡面也常常引用《楞嚴經》,來為《地藏經》作註解,把《地藏經》講得更清楚,讓大家更能了解。你要是《楞嚴經》不懂,你沒有辦法去了解佛經,所以古德常用,那境界又深,義理又廣,因此我希望把它講成白話。
我們用了大概將近兩年的時間,算是完成了,就是把它做成講記,做成白話的解釋,讓大家方便閱讀,能夠銜接古今,能夠契入《楞嚴經》所要宣說的義趣裡面,藉由佛力的加持,幫助大家能夠在佛門裡面開大智慧。
佛門的智慧是什麼?就是般若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只能增益邪心,增益邪心沒有用的,最後都是要下三惡道。佛門的般若智慧能教你看破、放下,你要怎麼看破?世間人怎麼看都看不破,東邊看破,西邊看不破;這個煩惱看破,另外的煩惱又來,因為他沒有看到根,這根又這麼難尋,所以你得借助《楞嚴》,這個就是我們為什麼講《楞嚴經》的一個道理、一個因緣。
除了迴向疫情消滅以外,還有一個,主要以我們修學來說,不管你學什麼宗派,禪、教、密、律、淨,是顯教的,是密教的,是大乘小乘,你都非看《楞嚴》不可,《楞嚴》是大乘的入門,是小乘入大乘的階梯,是契入一乘的必經之路。所謂「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個就是《楞嚴經》所說的,你要契入大乘,要契入要走成佛之道,走菩提道,你就得看《楞嚴》,所以說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十方如來一路涅槃門。你要入佛門,《楞嚴》你非得看,你才能夠入涅槃之門,行出三界的、出輪迴的妙莊嚴路。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講《楞嚴經》的因緣,也讓你知道這開智慧的楞嚴有多重要。
我記得虛雲老和尚說的,《楞嚴經》他常常就帶在身上看,你現在《楞嚴經》看不懂,我們現在有白話的解釋,你就帶在身上看。這本白話註解,算是還蠻詳細的,我這次講的算很詳細,也沒有講一些其他不相干的東西在裡面,我們講經一向都是針對經文作解釋。
你可以把《楞嚴》的這個白話解,我們叫《楞嚴經白話直解》,你就帶在身上可以看;你也可以帶著《楞嚴經》在身上看。我們現在都是電子書,放在手機裡面,放在平板裡面,你都可以看,或者放在電腦裡面都可以,多看多熏習,你才能懂,不要想說看一次就懂了,看一次你就能懂,說實話,你實在是比祖師還厲害,人家祖師是帶在身上,天天看常常看,在那裡參究,在那裡提醒自己。所以在二十一世紀的《楞嚴經》白話註解已經出來,算是這些年裡面註解講得比較淺白的,也比較原汁原味的,依著古德所說,這樣子又如法又簡單,讓大家能夠在看《楞嚴》的時候,更容易法喜充滿,更知道佛法的珍貴。
古人說:「自從一讀楞嚴後,從此不讀世間糟粕書。」真的是這樣子,不是說世間書他不看了,就是說這《楞嚴經》比世間書更有味道,佛法比世間法更值得我們花心思來研究深入,更值得我們來實踐它,而且佛法不是空談,佛法談空但是不空談,空談那是世間法,世間法都是空談,所謂「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你世間做得再好,講得再好,再玄再妙,再深再廣,終究都是有為法,有為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都不是真實之義。所以為什麼說用心在佛法上,為什麼你看《楞嚴經》是如來的正法眼藏,你有了楞嚴的智慧,你就不會被外道邪師所迷惑。
《楞嚴經》上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為什麼說如恆河沙?就是邪知邪見太多了,多到沒有辦法數得過來,但是你有《楞嚴》以後,你學了《楞嚴》以後,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尤其是在末法,《楞嚴經》還特別針對末法的眾生保護,《楞嚴經》上說保護我們末法的眾生能夠修行,不會遭受妖魔鬼怪的干擾,不會受邪知邪見的影響。所謂「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這都是《楞嚴經》上講的,所以這本經我算很熟的,因為常常在看,常常在讀,你有這樣看這樣讀,你就比一般人更容易建立正知正見。很多經典你原來不了解的地方,也都能夠觸類旁通,或是在般若智慧的引導下,你就能夠更容易地去理解。
這《楞嚴經》跟我們淨宗修學有絕對的關係,你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沒有離開《楞嚴》的義趣,大勢至菩薩用「都攝六根」的方式,也就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用「都攝六根」的方式,特別從耳根來入,所以這等於是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兩個圓通我們並用,這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不光自己能夠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淨念相繼,什麼叫相繼?就是不斷,明心見性,就是正念現前,真如自性,完全顯露出來,所以不會中斷,不會再迷惑,這就是念佛人達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如果你達不到,我們也能夠念佛,蒙佛的接引,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楞嚴經》裡面跟我們淨宗修學有絕對的關係。
你不要想說它只是大乘方等經典,或者說學禪的人才在看《楞嚴》,實際上你搞錯了。《楞嚴經》是一個共同科目,它不是專業科目,淨宗可以說是一個專業科目,你特別專門在念佛的,這是專業科目,但是你要淨宗講大一點,你也可以說是共同科目,因為有念自佛、念他佛、自他俱念,這個跟《楞嚴經》也是有絕對的關係。念他佛,就是念阿彌陀佛;念自佛,就是念自性佛,除了念佛法門以外,其他的都算是念自佛的法門。所以你說這《楞嚴經》是不是包羅萬象,涵蓋著淨土法門以及其他一切的禪宗、教下、律宗、密宗等等的種種法門,都沒有離開它。所以《楞嚴》跟我們修學淨宗是有絕對的關係。
你看現在的淨宗學人,為什麼有些人學到後來迷惑顛倒,搞到後來就變成我只要一個五戒十善就好了,變成認為「我五戒十善學好了,修好了,我就能帶業往生。」他講這種話,是人家講的以偏概全,講「我五戒十善修好,我就能帶業往生」這種話,這話以偏概全不圓滿。真正往生淨土是什麼?信願具足,而不是只有世間的五戒十善。
信願具足,為什麼信願能具足?因為你要能放得下,怎麼放下?為什麼要放下,這色身為什麼要放下?這世間為什麼要放下?答案都在《楞嚴經》裡面,因為本來皆空,根本沒有提起,哪有放下的道理。講一點《楞嚴》的義趣,讓你們去參究參究,本來就是空的,根本沒有提起,你要怎麼放下?所以《楞嚴經》上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同樣都是按指,如來是海印三昧,眾生一接觸境緣,因為迷失本性的緣故,所以塵勞先起。所以說學淨土法門的人,你要是不看《楞嚴經》,你對於淨土法門在講什麼,說實話多數的人搞不清楚。我講這個話,有些人可能不認同,不認同沒關係,反正你到時候自己就曉得了,你對淨土法門就沒有辦法認識得很清楚、很透徹,到底是什麼原因,什麼緣故,你心裡面的智慧沒有打開,你沒有辦法深入淨土法門。
你能從《楞嚴經》深入淨宗,這叫「法行人」,什麼叫法行人?佛在《摩訶般若般羅蜜經》裡面講的法行人,就是依佛法而修行開悟的人。
還有一種是「信行人」,信行人就是聽聞淨土的殊勝,他雖然不懂道理,但是他能夠直接相信,然後盡形壽念佛不中斷,這個就叫「信行人」,可是這樣子的人在末法確實很少,因為現在的人多知多見多想,他接觸的境緣多、事情多。所以你與其多想世間法,不如來鑽研《楞嚴經》;你與其多想世間的雜事,不如多想西方極樂世界。藉由《楞嚴經》你才能夠對淨土有透徹地了解,能夠透徹了解,這是一個基礎。
《楞嚴經》是學佛很重要的一部經典,我覺得甚至比《金剛經》都還要重要,比《心經》都還要重要,《心經》它是很精要,實際上你《心經》讀完了,兩百多個字你讀完了,多數的人不知道它在講什麼,這一本《心經》展開來就是一部《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裡面原來有一千卷,傳到中國來,因為羅什大師把它再濃縮了,剩下一百卷,這裡面解釋的就是《心經》講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所以《楞嚴經》它的重要性,實際上它是一個入門的基礎,比《心經》都還要來得重要,因為它把所以然給講出來了。
我們看到一些精要的經典,像《金剛經》跟《心經》都是一些經過精簡過的,取其精要,可以拿來修行用的,但是你裡面的細節,微細的道理,《楞嚴經》上講「希更審除微細惑」,你對於佛法還有微細的迷惑,你得藉由《楞嚴經》來幫助你,來把你對於佛經,對於大乘佛法微細的疑惑,把它給除掉,開般若智慧。所以這樣講下來大家就知道,《楞嚴經》很重要,而學習又不是那麼容易,裡面的境界深廣,包羅萬象。
所以我們為什麼講這一部《楞嚴》,把它用白話的方式講出來,也是我本人的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報佛恩,也希望藉由大乘經典迴向災難,這個新冠肺炎的疫情能夠早日得到控制。那麼我們中國是控制得相當好,整體來說,比歐美、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來得好。這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非常高興的地方,非常欣慰的地方,畢竟是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同胞,大家都能夠消災免難,大家都能夠不受疫情的影響,能夠安居樂業,只有國家興盛,人民安樂,佛法才有辦法真正的興盛。
你看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唐朝,唐朝是我們中國國力算最強的一個朝代之一;你看清朝初年,清朝的國力也相當強,到乾隆的時候是鼎盛,那時候北京也是高僧雲集,所以只有盛世,只有太平,這大乘佛教才能夠真正的興盛,因為人才能安居,才能夠修行。富貴學道難,貧窮也是學道難,何況社會不安定,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學道的,很少有幾個像祖師大德有這樣道心的。所以這一次的疫情,我希望藉由《楞嚴經》,如來的功德,諸大菩薩的功德來護佑,從小的地方講,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中國;從大的地方講,全世界,希望眾生都能夠消災免難。
楞嚴咒的功德
悟顯法師 講述
我們來到佛門裡面,跟釋迦牟尼佛學佛,很重要的,大家要明白佛教的宗旨。世尊出世,《法華經》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那什麼叫大事呢?就是要明心見性。無論你修學哪一個宗派,你依止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和尚,所說的、所做的不能背離我們剛才講的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說法、做法都必須要讓眾生能夠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不從外得。念佛也是一樣,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天下的叢林道場,所有的學佛人、出家人都是為了「明心見性」在學佛,不是為了求平安,懺悔一點業障而來學的。
我們要消的是無始無明,學佛是要除掉無始無明,了知這無明沒有來處,沒有去處,所以故名「無始」。這無始不是有個開始,無明沒有來,沒有去,所以龍樹菩薩講:「一切法無生。」這無生就是沒有來,沒有去,沒有生就沒有滅,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楞嚴經》講:「迷本無根。性畢竟空。」所以你要了知煩惱空寂,自性本自清淨,這也就是修學的二種決定義─識得無始生死根本,識得無始涅槃元清淨體,這個很重要。
依止佛法、依止道場,這個道場你不要看是鋼筋水泥蓋的,道場是依法而建立的,依佛法而建,有佛法這個場才有道。如果這個道場沒有佛法,弄個世間法,弄個《弟子規》、《群書治要》……之類的,這個不是道場。我們講經開示當中已經講了很多遍,道場要教你修行、教你斷煩惱、教你見得佛性,就是見性的意思,這個才叫道場,這道場才有道。
道場不要分門派,每一個人修學的根器不一樣,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在大乘就有八個宗派,裡面各個宗派又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你只要找到適合你自己的用功方式,能夠得力,這樣就好,不要去批評,不要去詆毀別的法門,這個很重要。還有現在的學佛人,很多都省略了早晚課。早課要念楞嚴神咒,念大悲咒、十小咒,這個不能缺。晚課或是念《彌陀經》,或是拜八十八佛,消你無始劫以來的重業,也就是說你要按照《禪門日誦》的方式去做課。因為現代人業障重,很多的經咒對他有好處,他不肯念、不肯看,嫌太長,所以都沒有遇到正法,或是遇到了大乘佛法不能深信、不能接受。所以你看有的道場,他為什麼學到後來迷惑顛倒,去搞世間事情,就是因為沒有讀楞嚴咒。你要讀楞嚴咒,佛在經上講,他說我這個楞嚴咒就是保護末法想要學佛、學大乘的人,保護他的善根,讓他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沒有這些天魔,沒有這些陰魔的擾亂,又能夠消你無始劫來的重業,包括過去生謗佛、謗法、破塔、破僧,盜十方僧物種種的過失,它都能消。或是你過去出家犯四棄罪、八棄罪,它都能消,乃至現生它都能消,這一生你有犯戒,你持楞嚴神咒,它都能消。所以功德殊勝,不可稱量。
在現代,眾生的業障很重,所以念一遍,說實話不夠,要念三遍。你念三遍,自然就有三遍的功德。這個不是夾雜,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歷代祖師大德制定下來的經咒。這些祖師都是開悟見性的祖師,傳到末代,把這個方式傳給我們,我們不能捨棄掉。你把它捨棄了,你看看你就沒有遇到正法了。道場到後來,整個道風、學風都壞掉了。你對於大乘為什麼沒有辦法深信,還說大乘不行,要學小乘、學人天作基礎,倒過來說這個戒律不行,持戒沒有根,要學《弟子規》那才有根,那就是沒有念楞嚴神咒。所以早在幾千年前,這些祖師大德就看到了,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他就知道了,而且你持楞嚴神咒,有八萬四千金剛藏王菩薩護持你。這金剛藏王菩薩統統都是十地的菩薩、法雲地菩薩,久成菩提,不取涅槃,都是倒駕慈航來的。幫助眾生在修學的菩提道上沒有障礙,沒有這些妖魔鬼怪來擾亂你。如果有這些問題,你持楞嚴神咒,他必然會出來護持你修行。所以到現代,很多的道場,它的學風、道風沒有建立起來,甚至也發好心要修行了,但是對於佛法的宗旨不明了,修學的方法錯誤,自己想一套,想說愛讀什麼經就讀什麼經,有讀過了、有交代過了,這樣就好。實際上,祖師大德制定下來的《禪門日誦》,你要去讀誦。
晚課,拜八十八佛求哀懺悔。這八十八佛也能夠消你過去無始劫以來所有的業障;楞嚴神咒還可以把你的這一生,有冤親債主要找你的,你持楞嚴神咒,俗話講,不看僧面看佛面,它會把你這生該受的業報先暫停起來,讓你能夠安心修學。所以這個楞嚴神咒,還有八十八佛,一定要去持誦、禮拜。那麼,晚課也可以念《彌陀經》、持往生咒,任何一個法門統統適用,迴向求生淨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這個是幫助你能夠帶業往生,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會再受輪迴之苦。
我講這個早晚課是非常客觀的,不帶任何主觀的見解,因為這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還有歷代祖師大德所傳下來的方法。希望你們能夠遵守他們的教誡,你修行、你遇到大乘佛法,你必然能深信不疑,你不會起懷疑心,因為你有持誦楞嚴神咒。你要知道佛告訴我們這個咒有這個功德,那就絕對有,你不用懷疑。懷疑呢,是你的業障、是你的問題,你念下去,你就知道了。你不要興謗、不要懷疑,否則自失大利,到後來修行沒有成就,那真的是沒有人可以幫助你、沒有人可以救你。所以除了念佛之外,早課持楞嚴神咒,晚課禮拜八十八佛,這個很重要。在這裡提醒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做到。
附錄法語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深信大乘
心不退轉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億佛念佛
淨念相繼
一門深入
長時熏修
福智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