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正法眼】- 學佛實修6

發菩提心




【正法眼】第二講



悟顯法師   開示: 發菩提心


為什麼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五種菩提:第一個「發心菩提」,第二個「伏心菩提」,第三「明心菩提」,第四「出到菩提」,第五個才是「究竟菩提」,有這五種菩提。

所以,第一個要先「發心」,發心知道自己的真如本性跟佛完全一樣,這是發心菩提,這入的是初信到十信。

再來是「伏心菩提,三大阿僧祇劫從伏心菩提開始算,修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伏心就是伏你的妄想,只是伏住而已,破的是分別我、法二執,是後來接觸才有的。有一種是俱生我、法二執,俱生我、法二執就是與生俱來、根深蒂固。分別我、法二執就是這一生受生以來又接觸到的境緣,所衍生的我執跟法執叫分別我、法二執。第一個阿僧祇劫是除掉這些,再來才能明心,就是對於真如本性有一點點明了,不是全明。可以說明了了就算是。但不是全明,因為煩惱沒有全部斷掉。

所以三賢十聖以後才是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是圓教的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明心第一個歡喜地。那麼再修第二個阿僧祇劫修到七地,這是除斷了俱生我執,這是明心菩提。

再來第四個是「出到菩提」,就是八地、九地、十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一直到等覺,也就是真正離開了這些深重的煩惱,「出到」是出離煩惱到達涅槃彼岸,最後到等覺菩薩,叫等覺是因為在「等覺」之後還有一等叫「妙覺」,等覺不屬於妙覺,但是比起前面這些位次,它算是大覺,所以叫等覺菩薩,往後才是圓滿菩提。所以菩提是講這五種菩提。

講經祖師大德講:多說佛性,少說名相。讓大家能夠知道怎麼修行就好。

五個菩提第一個先叫你發心,再來伏心,把你的妄心、貪瞋癡這些降伏住,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給降伏住。所以為什麼說學佛要先明心見性,明心就是發心,明心見性就是發心菩提。

所以在學佛、在念佛當中,不要去體會身體感覺怎麼樣,這只會增長身見,執著這色身是我。《八大人覺經》講「四大苦空。五陰無我。」所以那些人雖然嘴上說自己是修學淨土的學佛人,在台北很有名的大道場,也是講經的法師,他師父是淨土宗的大德,但是師父一往生後,就變質了。......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qyGtQv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



悟顯法師 講述:十二因緣
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怎麼來,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講人,眾生,怎麼迷惑顛倒,怎麼投胎,怎麼出胎,又再輪迴,這十二因緣,不出這十二種。

為什麼會有眾生呢,所以第一個,好我們直接看,看經文: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這個是順轉,順十二因緣流轉門,就是從無明一直到有生老病死,你順著這樣過來,這個是流轉,讓你知道眾生怎麼流轉。知道還沒有用;反過來,倒過來,叫「逆十二因緣還滅門」,反這個十二因緣。

底下: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這是反過來的。因為眾生不覺心性而有無明,由無明故助長妄想。

緣「行」,這「行」就是「行陰」,在那裡打妄想,行陰又不斷堅固相續不段,所以有「識」產生;這「行」就是妄動,由妄動故又生「識」,所以「行」緣「識」。

有「識」以後,摶取少分四大就「入胎」,名為「名色」。所以你看《楞嚴經》講的「見明色發」,就是你在入胎的時候,你看到跟你有緣的父母,你生這個淫欲心,你就隨著你的父親這個業,就衝到母親的子宮裡面去,是這樣子。所以入胎的時候你有「識」,就是「神識」,入胎,入胎的時候入到這個「名色」裡面。為什麼叫「名色」呢,因為這個時候父精母血,這稱為二渧,我們佛門講二渧,講得很含蓄。有「色」有「名」,這個「色」就是父精母血,「識」又無形無相,但有其名,所以叫「名色」,意思就是我們講的這個受精卵,就是胎兒要成形的時候,其他的也都是一樣,所以「識」緣「名色」。

那麼經過幾週,你看到經文裡面,古德常常講的五七日,三十五天,一般人講的是三十五天;實際上不是,大概是三十五週,三十五個禮拜,他這六根才真正長成,那到出胎大概是四十週左右,所謂懷胎十月。那為什麼講五七日呢,因為在中醫來講,以前我們中國都用中醫,中醫中講的一日,「日」,它是以六天來算,六天為一「日」。那有的你按照《黃帝內經》或是按照《傷寒論》裡面講,它一「日」,它可能是第六天的晚上、第七天的早上,所以有的算到七,所以五乘以七,三十五週,差不多,跟現在的三十五到三十八週是一樣的。所以不是古代的科學不發達,而是它用的時間單位,因為我們現在聽到一日,一天,你就會覺得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感覺。但是在我們中醫裡面,這個一日它是指六天到七天,或是六天或是七天。所以你看《傷寒論》的時候,它在講這個「日」是幾日是一轉,兩日一轉,兩日是十四天,十四天為一轉,就是我們現在講它這個會發生病變,或是他的病情會加重。所以你要看過古人他在用詞,用這個時間,有時候跟現代人的那個感覺是不一樣的,他用的說詞跟現代人的用法是不一樣的,所以這要知道。

所以就有六入,「六入」就是六根,有六根他就會接觸,接觸基本上就是講出生了。你看小孩出生,他六根領納這個環境,小孩就有感受。多半小孩出生的時候為什麼會哭,因為他出生的時候,過母親的骨盆,從骨盆腔出來,從子宮出來。這兩個骨盆夾著他,他就像過夾山地獄一樣,出來以後,他身體接觸到空氣,他的皮膚會產生刺痛的感覺,所以他會大哭。那現在醫學講,它是講說因為他要呼吸什麼的。

但是有一些他是奪胎的聖人,你看世尊他出世沒有在哭的。落地他就能走,走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的小孩生下來,他是聖人,生下來也不哭,他還會講話,在古代都有記載,多半都是會哭,多半。那這是因為他在受胎獄之苦,出胎的苦就是生苦,一般講生老病死這八苦,這是「生」,他出生的時候所受的痛苦。所以六入緣「觸」,他會出胎;出胎,有「觸」就有感受,慢慢長大就有感受,有感受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接觸到好的壞的感受,好的就貪、愛。所以你看小孩在長大到國中,初中這個時候,他就在找對象。現在這個交友軟體很發達,你們對於自己的小孩你就要注意。所以他就在找對象,就在物色,他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小時候其實他在接觸的時候,他就有愛吃這個不愛吃那個。所以有些小孩父母太寵,給他造成這種挑食的習慣,或是寵壞了脾氣特別大,都有,這個就是愛取有,有愛;有喜歡的,有取;喜歡的想辦法得到,愛取有,取得了以後想佔有,覺得永遠都是他的,不能失去,這個就是造業。有愛取有就是現在之業,那麼有業就有輪迴,所以產生受生之因。

「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個講受生跟老死憂悲苦惱,就是生老病死,都是因為這個十二因緣的緣故,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這順十二因緣流轉門。後面呢,滅十二因緣還滅門,順十二因緣是「流轉門」,這逆十二因緣是「還滅門」,就是破十二因緣。

所以緣覺的人,緣覺乘,他是能夠照了這十二因緣,照破它,所以他能夠證緣覺果。那麼逆著這個十二因緣,所以說「無明」滅則「行」滅,這「無明」就是基本上講糊里糊塗,對於諸法實相他是不明了的。這諸法實相你就要知道了,二乘人觀諸法即是空,緣覺乘的人觀諸法唯是滅,所以基本上這兩個都是住在偏真,所得的涅槃都不是真的。我們大乘,佛教我們了諸法唯心自性,所以同樣都是講諸法實相,但是二乘的不究竟。

所以這裡講「無明」滅則「行」滅,你要知道你破的是什麼「無明」,「發業無明」,「潤生無明」,所以一般二乘人他所破的無明,他是證得二乘的空理,他明的是什麼,空理,明諸法皆空的道理,他墮頑空之中。

那大乘講的這個「空」,真空不礙妙有,所以這無明則滅掉。無明滅,根本滅了,心就不起念不造作,不起念造作,這「識」就不成。「識」既然不成,「名色」何來。「名色」沒有,怎麼會有「六入」。沒有「六入」就沒有胎兒,那怎麼會有「出胎」。既無「出胎」,則無「觸,受,愛,取,有。」有「觸」,剛才講的有「觸」。還有一個「受」,「受」就是他能領納,六根能夠領納。有接觸有感受就有愛;觸,受,愛,取,有,這一一皆空,一一皆破。這是逆十二因緣還滅門,就滅除了根本的苦因。那「有」既然滅了,這受生之因就滅了,他就不再這樣相續輪迴,也不再有這個生老病死。所以這個要知道,這個是十二因緣,簡單地講一下。

摘錄自     大乘妙法蓮華經 化城喻品七-5     悟顯法師 講述

影音全集開示: https://goo.gl/ACkAQL

【四聖諦】

四聖諦



悟顯法師 講述:四聖諦

這裡講的:「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所以我們講過,你能觀一切法,觀色即是空,就是滅除苦諦;觀煩惱即菩提,這「集」是煩惱,就是滅除「集」諦;觀自心本來是佛,這是成「道」諦;觀自心離過絕非,這是證「滅」諦,這是大乘的四聖諦,那就不是一般凡小了。

了知色即是空,因為這個苦不離於色,這個「色」也可以分有表跟無表,不離能所。觀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苦」諦就滅掉了。

集苦之因總是煩惱,煩惱即菩提,這個「集」苦之因,煩惱的根就斷掉了。

「滅」,為什麼要證滅呢,「滅」就是寂滅,離過絕非,這個就是證入寂滅。

道本圓常,自心本是佛,所以這是修「道」諦,不假修證名為修道,這個才是真正證到「道諦」,所以這是大乘的四聖諦法。

可能會跟我們之前講的,文字上有一點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樣的,皆是一心所作。所以這是苦、集、滅、道,這只有佛才能說,佛能廣說。


摘錄自     大乘妙法蓮華經 化城喻品七-5     悟顯法師 講述
影音全集開示: https://goo.gl/ACkAQL

【四諦十二因緣法】

四諦十二因緣法


悟顯法師 講述:四諦十二因緣法

這裡講的:「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所以我們講過,你能觀一切法,觀色即是空,就是滅除苦諦;觀煩惱即菩提,這「集」是煩惱,就是滅除「集」諦;觀自心本來是佛,這是成「道」諦;觀自心離過絕非,這是證「滅」諦,這是大乘的四聖諦,那就不是一般凡小了。

了知色即是空,因為這個苦不離於色,這個「色」也可以分有表跟無表,不離能所。觀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苦」諦就滅掉了。

集苦之因總是煩惱,煩惱即菩提,這個「集」苦之因,煩惱的根就斷掉了。

「滅」,為什麼要證滅呢,「滅」就是寂滅,離過絕非,這個就是證入寂滅。

道本圓常,自心本是佛,所以這是修「道」諦,不假修證名為修道,這個才是真正證到「道諦」,所以這是大乘的四聖諦法。

可能會跟我們之前講的,文字上有一點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樣的,皆是一心所作。所以這是苦、集、滅、道,這只有佛才能說,佛能廣說。

再看底下: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
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怎麼來,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講人,眾生,怎麼迷惑顛倒,怎麼投胎,怎麼出胎,又再輪迴,這十二因緣,不出這十二種。

為什麼會有眾生呢,所以第一個,好我們直接看,看經文: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這個是順轉,順十二因緣流轉門,就是從無明一直到有生老病死,你順著這樣過來,這個是流轉,讓你知道眾生怎麼流轉。知道還沒有用;反過來,倒過來,叫「逆十二因緣還滅門」,反這個十二因緣。

底下: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這是反過來的。因為眾生不覺心性而有無明,由無明故助長妄想。

緣「行」,這「行」就是「行陰」,在那裡打妄想,行陰又不斷堅固相續不段,所以有「識」產生;這「行」就是妄動,由妄動故又生「識」,所以「行」緣「識」。

有「識」以後,摶取少分四大就「入胎」,名為「名色」。所以你看《楞嚴經》講的「見明色發」,就是你在入胎的時候,你看到跟你有緣的父母,你生這個淫欲心,你就隨著你的父親這個業,就衝到母親的子宮裡面去,是這樣子。所以入胎的時候你有「識」,就是「神識」,入胎,入胎的時候入到這個「名色」裡面。為什麼叫「名色」呢,因為這個時候父精母血,這稱為二渧,我們佛門講二渧,講得很含蓄。有「色」有「名」,這個「色」就是父精母血,「識」又無形無相,但有其名,所以叫「名色」,意思就是我們講的這個受精卵,就是胎兒要成形的時候,其他的也都是一樣,所以「識」緣「名色」。

那麼經過幾週,你看到經文裡面,古德常常講的五七日,三十五天,一般人講的是三十五天;實際上不是,大概是三十五週,三十五個禮拜,他這六根才真正長成,那到出胎大概是四十週左右,所謂懷胎十月。那為什麼講五七日呢,因為在中醫來講,以前我們中國都用中醫,中醫中講的一日,「日」,它是以六天來算,六天為一「日」。那有的你按照《黃帝內經》或是按照《傷寒論》裡面講,它一「日」,它可能是第六天的晚上、第七天的早上,所以有的算到七,所以五乘以七,三十五週,差不多,跟現在的三十五到三十八週是一樣的。所以不是古代的科學不發達,而是它用的時間單位,因為我們現在聽到一日,一天,你就會覺得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感覺。但是在我們中醫裡面,這個一日它是指六天到七天,或是六天或是七天。所以你看《傷寒論》的時候,它在講這個「日」是幾日是一轉,兩日一轉,兩日是十四天,十四天為一轉,就是我們現在講它這個會發生病變,或是他的病情會加重。所以你要看過古人他在用詞,用這個時間,有時候跟現代人的那個感覺是不一樣的,他用的說詞跟現代人的用法是不一樣的,所以這要知道。

所以就有六入,「六入」就是六根,有六根他就會接觸,接觸基本上就是講出生了。你看小孩出生,他六根領納這個環境,小孩就有感受。多半小孩出生的時候為什麼會哭,因為他出生的時候,過母親的骨盆,從骨盆腔出來,從子宮出來。這兩個骨盆夾著他,他就像過夾山地獄一樣,出來以後,他身體接觸到空氣,他的皮膚會產生刺痛的感覺,所以他會大哭。那現在醫學講,它是講說因為他要呼吸什麼的。

但是有一些他是奪胎的聖人,你看世尊他出世沒有在哭的。落地他就能走,走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的小孩生下來,他是聖人,生下來也不哭,他還會講話,在古代都有記載,多半都是會哭,多半。那這是因為他在受胎獄之苦,出胎的苦就是生苦,一般講生老病死這八苦,這是「生」,他出生的時候所受的痛苦。所以六入緣「觸」,他會出胎;出胎,有「觸」就有感受,慢慢長大就有感受,有感受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接觸到好的壞的感受,好的就貪、愛。所以你看小孩在長大到國中,初中這個時候,他就在找對象。現在這個交友軟體很發達,你們對於自己的小孩你就要注意。所以他就在找對象,就在物色,他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小時候其實他在接觸的時候,他就有愛吃這個不愛吃那個。所以有些小孩父母太寵,給他造成這種挑食的習慣,或是寵壞了脾氣特別大,都有,這個就是愛取有,有愛;有喜歡的,有取;喜歡的想辦法得到,愛取有,取得了以後想佔有,覺得永遠都是他的,不能失去,這個就是造業。有愛取有就是現在之業,那麼有業就有輪迴,所以產生受生之因。

「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個講受生跟老死憂悲苦惱,就是生老病死,都是因為這個十二因緣的緣故,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這順十二因緣流轉門。後面呢,滅十二因緣還滅門,順十二因緣是「流轉門」,這逆十二因緣是「還滅門」,就是破十二因緣。

所以緣覺的人,緣覺乘,他是能夠照了這十二因緣,照破它,所以他能夠證緣覺果。那麼逆著這個十二因緣,所以說「無明」滅則「行」滅,這「無明」就是基本上講糊里糊塗,對於諸法實相他是不明了的。這諸法實相你就要知道了,二乘人觀諸法即是空,緣覺乘的人觀諸法唯是滅,所以基本上這兩個都是住在偏真,所得的涅槃都不是真的。我們大乘,佛教我們了諸法唯心自性,所以同樣都是講諸法實相,但是二乘的不究竟。

所以這裡講「無明」滅則「行」滅,你要知道你破的是什麼「無明」,「發業無明」,「潤生無明」,所以一般二乘人他所破的無明,他是證得二乘的空理,他明的是什麼,空理,明諸法皆空的道理,他墮頑空之中。

那大乘講的這個「空」,真空不礙妙有,所以這無明則滅掉。無明滅,根本滅了,心就不起念不造作,不起念造作,這「識」就不成。「識」既然不成,「名色」何來。「名色」沒有,怎麼會有「六入」。沒有「六入」就沒有胎兒,那怎麼會有「出胎」。既無「出胎」,則無「觸,受,愛,取,有。」有「觸」,剛才講的有「觸」。還有一個「受」,「受」就是他能領納,六根能夠領納。有接觸有感受就有愛;觸,受,愛,取,有,這一一皆空,一一皆破。這是逆十二因緣還滅門,就滅除了根本的苦因。那「有」既然滅了,這受生之因就滅了,他就不再這樣相續輪迴,也不再有這個生老病死。所以這個要知道,這個是十二因緣,簡單地講一下。

那麼這十二因緣涵蓋著四諦,我們看一下。「無明」、「行」跟「愛,取,有。」這個是指「集諦」;其餘七支,其餘七個,就是其他七個算是「苦諦」;滅十二因緣是「滅諦」;觀因緣智是「道諦」,沒有錯,這是蕅益大師講的。

所以它涵蓋著四諦,這十二因緣包括四諦,這是四諦的廣說而已;四諦是十二因緣的略說,簡單講,那兩個可以互相補充。所以這裡,最後「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既然不受生了,那也沒有所謂的老死憂悲苦惱,沒有這些問題。

摘錄自     大乘妙法蓮華經 化城喻品七-5     悟顯法師 講述
影音全集開示: https://goo.gl/ACkAQL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金剛決疑】19

法身無住
金剛決疑
明 曹溪沙門憨山釋德清 撰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
因聞佛土非可莊嚴,遂疑報身必居實土。若不莊嚴,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謂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乃「法身」也。法身非相,真土無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見,而土又何可以莊嚴耶!此從離六塵相,離心緣相以來,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雙絕,始是般若極則,以顯法身無住之理。故開導至此,理極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無量。故下較量福德。

👉閱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kdA744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 念佛開示15-2




悟顯法師  開示: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很多學佛的同修,不管你學了多久,常常聽到有一句話─「佛法在世間總是不離世間法」。這一句話出自於《六祖壇經》,只不過你沒有記清楚,六祖是這樣講的,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覺,不是不離世間法。如果說不離世間法的話,那佛法就是世間法,你就學世間法,就能成佛了,這個因果就顛倒了。

六祖是教你在世間法當中覺悟,在你的人事變化當中,你的生活上去覺悟,教你覺、教你回頭。最基本的,你也要體會這個世間苦空無常,苦啊,空啊,空就是講這世間虛妄;無常就講它變化,很多事情出乎你意料!一般世間話講,計畫趕不上變化,所以這個就是無常。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你體會到這個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在這當中你要生起出離心,這一念出離心就叫做覺,所以叫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教化眾生,教你從世間當中覺悟,不是叫你迷在世間,放不下世間,被聲色所轉、被境界所轉,這個不是。如果你認為祖師是這樣的境界,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明心見性的人,譬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是真正功夫到家,在世間而離世間。一般的凡夫,在這個世間放不下、離不開,所以就以為在佛法當中,總是想要取著一點世間意,興起這個世間的念頭,他以為成佛大概就是像他這樣的境界吧,所以說不離世間法。實際上,佛法確確實實是教你從世間法當中覺悟,我們剛講的最起碼基本知道的─苦空無常。不是隨順你的欲望、隨順你的情愛。

很多人都把情愛解釋成責任,這是我的責任,你對家的責任,而你把這一層包裝拆掉,其實就是你的執著,你對家的執著、你對親情的執著、你對愛情的執著,這些都是生死輪迴的根源。所以憨山大師講:「癡愛便是生死根。」癡愛心就是生死根,你要用念佛來斷癡愛,但是能生起癡愛的這一念心便是念佛心,念佛的心跟癡愛的心是一個心,但是作用不同。你如果起癡愛、起愛欲心,那你就輪迴三界六道;起念佛心就往生淨土,所以業用不同;雖然不同,是同一個心,沒有第二個心,但是你不能說同一個心你就起癡愛心,那就不對。


離世求菩提 恰如覓兔角

我們要知道六祖慧能大師,他是一個明心見性的祖師。他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叫你從世間當中覺悟,你要離開你現前的環境想要覺,那也無物可覺,沒有東西給你覺,所以說「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兔子的頭上沒有長角。但是眾生迷惑顛倒,總是作兔有角想,什麼叫「兔有角想」呢?兔子頭上沒有角,你誤以為有,這個是出自於《楞伽經》兔有角想,所以在這裡迷惑顛倒。祖師教我們是從世間當中覺悟,這才叫煩惱即菩提。

你在世間當中起煩惱了,趕快提起佛號來。一念念佛心,一念迴光返照,不隨妄念生滅、不隨妄念起落,這一念就是覺,所以叫煩惱即菩提,這一念就是菩提,菩提翻作中文就是覺。所以不是讓你起執著。很多人不了解,不懂文言文,看到六祖慧能大師講的這一句話,總是不斷地錯解、不斷地錯解,什麼原因呢?就是自己的世間心太重,你是依著業力在解經典。解經要乘佛威神力,你怎麼乘佛威神力?你這個世間的心要放下,你想覺悟、想回頭,不想再迷了、不想再被貪瞋癡、殺盜淫迷了。這樣佛力加持你,你才能夠得大受用。

實際上佛光,佛的智慧光,如同太陽一樣,普照著一切大地的眾生,但是就是有眾生,不願意接受佛光普照,總是拿一把世間情欲之傘把它擋起來,用一把世間愛欲的傘,把佛的智慧給遮蓋了;雖然遮蓋了,佛光常照。所以佛法在世間,叫你從世間當中覺悟,讓你識得煩惱性空,讓你知道煩惱即菩提,後面才告訴你:「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這世間是染濁的,只有你見性以後,才真正做到地獄天宮同為淨土,為什麼?地獄之性跟天宮之性同是一心,所謂「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這是同是一心,沒有二法,那你見性了可以,那見性的人,就不會再被這個世間所轉,不會再迷惑顛倒,你也不想再迷惑顛倒。所以還沒有這層功夫的,你不可以想說我做的世間法就是佛法。如果按照世間人這麼曲解的話,那釋迦牟尼佛成佛他應當還俗,因為他悟到了佛法就是世間法,那他就應當回去好好懺悔。可是今天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教大家是要出家、教大家要持戒、教大家要發菩提心,求無上正等正覺,不是教你再做一個世間人、不是教你在世間裡面繼續染著。他教你出離,教你在世間法當中,要能夠覺悟,用而不著。就像我們剛剛講的:「譬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但不住於空;蓮花在水不著於水,那你真正就學到佛法了。


覺悟

相反地,如果你起了世間的念頭,以為把世間法做好,你就算覺悟了,那你還是在迷惑顛倒。所以這一句話,近代在這一百年當中,很多人錯解了,修淨土的、修禪的、學密的,很多的法師都誤解了六祖慧能大師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學佛的人要清楚,我今天跟你們說清楚、講明白了,你們不要再繼續迷惑了。不要想說我用這些方法來接眾,這些方法不能接眾,用這些世間法不能接眾,世間的手段接進來的,他不是來學佛的,他還是來搞生死輪迴的。你不要變成佛門當中的獅子蟲,獅子身中的蟲,還食獅子肉。

佛在經上舉了一個比喻,譬如獅子是百獸之王,縱然死了,百獸也不敢接近,因為大家以為牠在睡覺,那誰能腐蝕獅子呢﹖只有獅子身中的蟲。所以學了佛不要當獅子蟲、不要來腐蝕如來的袈裟、不要來破壞佛門,弄一些假的禪宗、假的淨土、假的密宗等等的。總是招搖撞騙,都是為了自己心裡面的名聞利養,都是為了自己的貪瞋癡。那麼,居士在學法,你也不要想說佛法還可以這個樣子,還可以像個世間人一樣,也可以繼續迷惑顛倒、也可以覺悟,這就叫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我看你是大大地墮在生死當中。所謂顧此戀彼,又想在這裡,也想在那裡,沒有辦法前進。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你們要能夠覺,不要迷,你不要在世間迷惑顛倒了,你出不來了、放不下了,那就不能解脫。你要在這裡面怎麼覺?這些世間的境界、世間的人事,你要怎麼覺?念佛來覺、聽經來覺。你聽經、念佛、讀經,熏習佛法來覺,到業力現前的時候你覺得了,你把持得住。

有些人跟我講,法師,業力現前的時候怎麼辦呢﹖我說你平常不念佛、不讀經、不用功,你業力現前你怎麼能覺,你要怎麼轉業,你只能被業力所轉,這個就是平常不用功。你平常不用功,你覺悟不了的,碰到事情,境界一來,馬上心就迷了,馬上就被轉了。所以平常的時候就要用功,這個就是所謂「平常心是道」。平常就要用功,平常就要在道上用心,這就是「平常心是道」。

你要怎麼在世間覺?就是要熏習佛法。沒有別的方法、沒有別的竅門,就是熏習,多讀經、多念佛、多聽講經,你才能夠有力量斷煩惱。我且不要你把煩惱斷掉,你有力量伏煩惱,煩惱起來的時候,你降伏得住,那就等於平常的用功伏久了,你識得它空,自然就斷了。不用刻意以心除心,以法除法,它自然就斷掉了,為什麼?煩惱本然空寂,不用強加除斷。所以修行要用對方法,對於經典理解要能正解、要能深解,不要誤解,錯解,那就很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