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夢醒時分 │拜願開示12─1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二)

夢醒時分

悟顯法師   開示:

你們學佛,常會想到要還這個世間的業,這俗話說的人生酬業。問題是你們還得起嗎?你有什麼資糧來還?世間人講的貸款,為什麼人家要借錢給你?是因為你有償債能力。那你現在一點功夫都沒有,你就要來還債,那是因為你放不下,這是很明白的一件事情。你不要誤會了,以為我來酬償業報,你還沒有那個資格。你只是因為放不下,所以當作是一種還債;你看不破,所以你說人生酬業。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他講的人生酬業就是告訴你,你是一個無力斷惑的人,你是隨著你的業力去流轉,該怎麼樣執著還是怎麼執著,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所以讓你知道,你掉在業力當中,然後,告訴你要修行,要出離這個業力,絕對不是教你,對你放不下的、罣礙的,你就當作是酬償業報。講這個話、有這種認知,我告訴你,那個是邪見,因為你自己看不破。

這個人生你要怎麼酬償?你身見破了沒有?身見還沒破,拿刀割你,你還認為這個身是我,還會痛,還要打麻藥,那就表示身見沒有斷。身見斷了,你只是做到第一重功夫。這個身的煩惱沒有了,不再認身為「我」了,進而才有所謂的偏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的這些邪知邪見才來把它斷除。




為什麼說人生酬業,因為這個業綁著你,你除不掉,你不得已要還,所以告訴你要修行,你被業力拉著走,你不能跟著它去,你要回頭。這個世間是你的業力所顯現的,所有的人事都是你的業力,就像夢中的境界,夢中你見到的大地、山河、人、天、動物……這些景象,或是美好的,或是恐怖的,都是你心所顯現的。這夢境就是如此。那麼,你還沒有醒過來,你還沒有能力,你不知道自己在作夢,你怎麼有能力去酬償你的業報?你怎麼可以在那裡分別執著?對於你的家庭、對於你的事業、對於你的色身生愛著想。你執著色身,執著你現前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你這不叫酬償業報,這叫隨業流轉。所以憨山大師說的我所說的佛法,雖然是夢中之事,這佛法也都如幻如化,夢中之事,但絕不能向夢中人說。就是講芸芸的眾生還在作夢,沒有辦法醒來,不願意醒來

他說我在這個世間打滾,在這裡流轉,我叫酬償業報,這聽起來就很好笑。這就是學佛學到後來的一種悲哀,他沒有能力放下,不想放下,他就說我是在還業障,還了就消了,沒有這種事。

普賢菩薩講:「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為什麼講四弘誓願?教你「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是「煩惱無盡誓願隨」,追隨著煩惱。菩薩教你是「誓願斷」,把它截斷,不再跟著它走了,這才能出離。所以你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的現相就是一隻手在那裡接引你,一隻手拿著蓮花。他現的相、表的法就是要接引眾生。可是眾生偏偏喜歡鑽在泥巴裡面,不要那朵蓮花。佛要救他,伸手要接引,他不願意,他說:你讓我債還完再走吧,就是這樣的一個錯誤認知。

所以修學淨土、修學任何的法門,尤其在佛教裡面,你要搞清楚,你是在隨業力;你沒有學佛、你沒有熏習佛法,你就是在隨你世間的業力走。就是這兩股力量:一股是淨,一股是染;不隨淨,就是染。夏蓮居老居士講:「不念彌陀念六趣」,你沒有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著六道輪迴。「非歸淨土歸娑婆」,你沒有求生淨土就是繼續待在這裡輪迴。「兩條道路分明甚」,這兩條路這麼清楚。「背佛趨魔奈爾何」,你偏偏要隨業,你要跟著你的業習走,你說隨順業力叫做還債,那你是跟著妖魔鬼怪去了,那他也拿你沒有辦法,救不了你。所以,你要清楚,這個觀念很多學佛人都搞錯了。他放不下、轉不過來,就拿個《了凡四訓》、世間的這個因果,說我在還債。

你在還債,你有什麼能力還?業障多到不可思議,連普賢菩薩都沒有辦法幫你計算,他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無法容受。」虛空法界都裝不下。只要你這個惡業有一點點體相,乃至鄰虛塵,鄰虛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非常小的物質,極微細、極微細的物質現象。假使惡業有這麼微細的話,有一點體相的話,那十方虛空不能容受,沒有辦法容納得下。所以你要曉得,你是沒有能力償債的。你要藉由佛法,你出離了三界六道輪迴,你往生到淨土,或是你這一生有修證,明心見性了,你才有能力說要來還債。就像二祖慧可大師,他去還債,還命債,他說:「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你就有這樣的能力。他說他來酬償業報,可以。你要是沒有神光慧可大師的這種力量,這樣的一個解脫,你說你在世間,跟你的先生、跟你的太太,這叫還債;跟你的小孩,這叫還債、叫酬業。那我告訴你,那個知見不對,因為你出離心沒有發出來,學佛很重要的是發出離心。你以為你自己發了出離心了,你以為你自己想求解脫了,結果,境界一來,馬上就迷惑顛倒。

出離心不是你自以為的,不是你個人認為你有發,是要在境界上勘驗的。所謂兩頭取證,順境貪不貪,給你好吃、好用的,人前人後恭敬你,一呼百應,你迷不迷,你的「我」放不放得下。那麼,再給你逆境、不好的境緣,大家看到你就罵你,說你是混蛋、說你沒有用、說你神經有問題、說你業障最重、說你一無是處,你還起不起心動念。這麼差別的一個對比,兩頭勘驗,出離心有沒有,還想不想跟人家爭勝,還想不想要超過別人,種種的我慢,那就可以驗證出你出離心夠不夠。沒有出離心,你說你對這個世間,你要來酬償業報,你是隨業流轉。

這一點要跟大家講,因為很多人沒有搞清楚,明明自己是在隨著業力,他對家裡放不下,他說:沒有辦法,師父,還債、酬償業報。我聽了很多,甚至現在有一些,這不光在家人這麼講,出家人也這麼講,他不如意了,心轉不過來,他就說:我酬償業報,那個「我」還在,「我」沒有放下。等到他撐不住了、耐不住了,他就說:我的忍耐是很有限度的;他要生氣了、他要發火了。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於他的這個「我」沒有去掉。他只是做一個事相上,甚至是世間的這種因果概念的轉變,還是在因果相續裡面,他跳不出來。

學佛就是超出因果,超出世間的四大五心,超出生滅相、相續相、輪迴相。你還掉在這個世間的因果裡面,那什麼原因?《金剛經》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我就有所對,有所對就有我取著的,那取著的是什麼?就是法。有取著以後就有相續,相續就是受者,就有我、就有人,人相是所對的。有所對就有取著,就是他,眾生相,芸芸眾生。再來,取著相續就是壽者。你四相具足,你怎麼能夠超出輪迴?你沒有辦法跳出因果的束縛,所以你只看看世間的因果,那個沒有用。你要學大乘,大乘教你從心地轉,念佛從根本修,讓你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的;也沒有我、也沒有人,也沒有法;也無人、也無佛啊。十方法界如同大海中的水泡,你看清楚了,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常作如是觀,你的「我」就放下了。

你不用想你為什麼會找這個世間的因果論來看,為什麼?因為你總是想要得到一個解釋。你心裡還是不服氣,人家傷害你,你不服氣,你就:好吧,我現在既然學佛了,總得讓自己心服口服,但是找不到方法,就當還債吧。總是有個理由,反正我找不了他的麻煩,就當我欠他的。所以修行要看,看哪裡呀?看自己。你不要整天想是什麼原因、什麼理由?這個沒有原因、沒有理由。修行把這個「我」放空,你不用管過去什麼因果、未來什麼因果,你現在這一念心空不空,這一念心空了,未來就不落在因果了。

所以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因果歷然,他在那裡受,受而不起煩惱。他不會被世間相、因果相、輪迴相給拉著走,他在這個因果相續變化當中做得了主。那一般人,他著相,有我、有我所愛的、有我所執著的,所以他在這個世間出不去。說是還債,實際上,他是在隨業,隨著業力、隨著染業所轉。這業還加一個染業,汙染的、不清淨的。所以,這一點你們要搞清楚,不要學佛,大乘聽得很高興,結果這一點,你在修行上,你在實修上碰到境界就被轉了。再加上因緣不好,碰到一些不善之士、非善之士,跟你講一些世間話,你就甘心於三界當中匐匍,甘心於這當中輪轉。真的是像永明大師講的,在無繫縛當中強作繫縛,就像飛蛾撲火,一樣的意思。

所以你們要能夠覺悟,修行不要隨業流轉。你們說要酬償業報,那個不是酬償業報,那個叫隨業。要能夠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的,你要放得下。身體不是你的,心念也是紛紜的,前念生後念滅,你不要把前生後滅的這個妄想當作是我,那你就很可憐。雖然念佛,但是增長無明、增長邪見,所以要知道、要能夠覺察。


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23)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結集三藏

以下講述
結集三藏經典的由來。
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
「結集」就是結合多人於一處,搜集世尊所說過的經論和所制的戒律,記錄下來,以便流傳。
文上說:
大迦葉。命阿難。結集經。石窟間。
「大迦葉」尊者,是世尊弟子中年紀最大的一位。
「阿難」是世尊的堂弟,隨佛出家、當侍者有二十年之久。
當世尊入滅以後,大迦葉尊者就想:
要得佛法久住,必得要結集三藏,使佛教永遠流傳,眾生的慧命,方有所繫。於是乎登須彌山頂,擊大楗槌,召集已經「斷惑證真」的阿羅漢,滿五百人結集三藏。
結集的地方在摩羯陀國的耆闍崛山的畢波羅窟。
並且請阿闍世王作大檀越,每日送足夠的飲食。
當所有參與結集經典的阿羅漢們都齊集,到了畢波羅窟以後,大迦葉尊者命阿那律尊者,用他的天眼,觀察這些阿羅漢們,當中有沒有未能斷盡煩惱的。
阿那律觀察過後,報告大迦葉說:「唯有『阿難』結使未盡」。
大迦葉跟阿難說:「阿難,你且請出去!這裡都是離欲真淨的阿羅漢,你還不夠資格參加。」
阿難尊者很傷心,滿懷羞慚地離座而去。
阿難去到樹林間,徹夜地打坐、精進用功,後來果然證阿羅漢果。得以參與結集經典。
大眾公推阿難升座,朗誦出如來在世時所說之經,由大眾證明無誤,隨即加以記錄。這就是所謂「結集經。石窟間。」......23

歸元無二路│拜願開示13–12




歸元無二路

悟顯法師 開示

《楞嚴經》講:「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這個「元」,就是我們眾生的本來面目。所有的修行、任何的宗派,乃至於小乘,統統都是指歸心性而已。所以不管你怎麼修行,你用哪一種方法,都是為了明心見性,這在《楞嚴經》上佛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這「方便有多門」,則跟你說了二十五種圓通,這二十五種圓通都能夠讓你明心見性。

《圓覺經》講的二十五輪─二十五種清淨定輪。所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這是就用功的形式上來做歸類。《楞嚴經》是就眾生的下手處來做分類,有的從耳門入圓照三昧;有的從眼根;有的從眼識;有的從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都能夠明心見性。所以法法圓通,目的是要你見性,而且用的是佛教你的方式。所以說二十五種圓通不能離開我們剛講的「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沒有辦法離開,要是離開了,那就不是佛法,它就是外道法。

學佛的同修就要知道,所謂的「歸元無二路」不是教你亂學一通,不是教你夾雜,不是教你用《弟子規》、用外道,聽其他的邪師說法。為什麼說邪人來解《楞嚴》,《楞嚴》亦成邪。你的知見不正,你來看《楞嚴經》,明明它是給你指向成佛之道,可是你卻沒有辦法走,甚至走錯。你把地圖的路線看錯,把南方搞成北方,甚至整個地圖都拿反了。所以我們修行就要清楚,所謂的「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這多門是講佛門,佛門教你的方法,不是世間法啊,所以佛揀別大小乘,告訴我們大乘裡面還分漸修跟頓修;根器有頓、漸、秘密、不定;教法有藏、通、別、圓,也就是教學的方式。

我們看了佛陀這些經教,我們才能明白自己要選擇什麼法門。佛教我們選擇圓教,選擇頓教。如果頓教沒有辦法立即頓悟,那就選擇圓教裡面的漸修,所謂「先悟後修」,漸修。就像我這裡跟你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出門會穿衣服,你去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你上課穿的是校服,你工作穿的是制服,你睡覺穿的是睡衣,你參加宴會當然要穿禮服。佛法亦復如是,出家人穿袈裟,在家人著海青,受戒的搭縵衣。看你要參加什麼法會,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衣服。即使出家人他都還有分七衣、九衣、二十五條衣;他的衣都還有分好幾種,看你今天是安排什麼樣的事務。所以你要成佛當然要用佛法。

有很多的法門不了義,甚至根本不是佛教。你要入普光明殿,要見盧舍那佛,你當然要穿一乘了義之服。你穿二乘那進不去啊,沒有邀請函;你穿人天,那就像不穿衣服,沒有文化的人一樣,你怎麼能夠進盧舍那佛的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啊?你怎麼能夠入普光明殿啊?所以學佛法跟我們剛講的穿衣服亦復如是。你用外道法,你用二乘法,沒有辦法達到佛陀的境界,你要能夠明白。

現代的人不清楚,不清楚所以就胡說八道,什麼「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他不曉得他是要見盧舍那佛,他不知道往生淨土要著「信願行」之服;他反而穿人天破蔽之衣,也就是破陋的衣服,要去參加蓮池海會、要去參加華藏海會,那很抱歉,進不去啊。

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就好像吃藥,每一種藥的目的都是拿來治病的,問題是你是什麼體質。什麼體質,生什麼病,吃什麼藥。你現在得了重病,你要吃一乘了義之藥,你的身體才能夠痊癒,你不能只吃一般的感冒藥啊。

再者,同樣是吃飯也是一樣,吃飯,大家都是為了吃飽,你今天吃飯會飽,吃麵也會飽;這飯用炒的會飽,麵用炒的、用燙的都會飽,問題是你是什麼體質?如果你身體虛弱,就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如果你身體火氣很旺,就不能吃燥熱的食物。所以學佛亦復如是,你要成就功德法身,你要會選擇什麼是了義的,什麼樣的法食你應當食,這才能夠長養你的法身,而世間人吃飯長養色身。如果你用的是人天二乘這些餿水,你吃下去只會拉肚子而已。為什麼把它比喻作「餿水」啊?其實在《楞嚴經》上看,人天,這《楞嚴經》還不太講人,它講天跟阿羅漢。天上的他的功夫,跟阿羅漢的功夫,在《楞嚴經》講,都是外道,都是外道法。所以《楞嚴經》能夠作末法眾生的眼目,所以開智慧的《楞嚴》。連阿羅漢都是外道,何況是這些世間法。

我們舉了這三個比喻,從穿衣服、吃飯、吃藥,你就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能再迷惑了、不能再顛倒了。從此你能堅定你的道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學淨土的,能夠肯定的、能夠完全信受的。

在末法要遇到正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甚至把正法當邪法,把邪法當正法;把世間法當了義法,把了義法當不了義法。所以說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要具足才能夠成就。



為什麼佛跟我們揀別,告訴我們「歸元無二路」,佛教裡面佛教你的所有法門,不管是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先修、後修、齊修,或是二十五種圓通,目的都是要你見性而已。所以一開始揀擇圓通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大眾:二十五種法門,這二十五種圓通實無優劣,都能夠成就。又說:「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乃至末世想要修學入大乘者,依何等門─哪一個法門方便成就。所以文殊菩薩告訴我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那要聽什麼?聽一乘了義,從耳根聽聞大乘佛法,你能轉念,你能識得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才是末世眾生入手的方式。所以文殊菩薩講:不光是觀世音這麼修,他自己也是這樣子修。所謂「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為什麼今天跟你講《楞嚴經》,就是要告訴眾生,末法從耳門圓照三昧,「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再配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以聲攝念,心不隨妄,心即是身,身即是心,心境一如,那就是祖師西來意啊。所以,所謂「萬法歸元無二路」,但是「方便有多門」。多門不是真正有多,是看哪一門能夠成就,門門都能成無上道,但是世間法是絕對做不到的。你用世間心、世間意,這是不能成就的。所以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你起世間意沒有辦法成佛,我們學佛人一定要清楚。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一念不覺起無明





一念不覺起無明

 悟顯法師    開示:

祖師大德跟我們講過,眾生之所以輪迴,就是因為這一念不覺。不覺心起而有無明,所以現有妄境界。實際上,這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只要不覺,它就是無明。因為自性本明,不屬於無明,也不用有所可明。



《楞嚴經》上,富樓那不了解無明本空,認為自性一定是有所可明,所以被佛喝斥,因為他不了解煩惱本空,無明的根本並非實有。所以只要你一念覺悟,你就能夠斷除煩惱。這也是我們淨土宗之所以能夠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原因。為什麼呢?就好像千年的暗室,一燈可破;長劫的輪迴,一覺可消。你輪迴再久,煩惱再重,只要一念迴光返照,照破無明本空、六塵非有,所有的業障、所有的貪瞋癡,當下消除,不復更起。所以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這煩惱就好像木頭一樣,木頭被火燒了,變成了灰燼,這個灰不會再變成木頭。眾生的無明亦復如是,以般若智慧火燒煩惱薪,煩惱一旦消除,薪盡火滅,無智亦無得,那煩惱再也不會現前了。可是一般眾生不了達這一層道理,以為無明是實有的,所以就會生起:那佛無明斷了以後,何時又起無明?眾生覺悟以後,何時又不覺?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而已啊,從來沒有迷。這是大乘佛法,從來沒有無明,所以跟你講煩惱即菩提。就好像你迷路了,你走錯路了,這個迷從哪裡來啊?如果從路來,那應當每一個人走到這條路都要迷。正在你迷路的時候,東方還是東方,西方還是西方,方位仍舊不變,只是你自己在那裡打轉而已,自己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而已。在自己妄想所現的境界當中出不來,真的也沒有妄境界給你出。所以佛講:當下即是,一切境界當體即空。

以我們念佛,可以當下化娑婆為極樂,這就是一念覺,這一念不是你念頭念念相續的那個念。很多人以為念佛是一念接著一念叫做「覺」,再穿鑿附會一下淨念相繼,他以為看到「相繼」就把它當作是相續,實際上不是。繼就是不斷,淨念不斷就是真心現前,淨念相繼。所以這一念是你照破無明這一念覺,你要達到最後這一念悟處的時候,你不能離開現前的佛號,不能離開現前的觀照。如果離開了,最後這一念你也沒有辦法得到,你也沒有辦法轉過來。

所以祖師教我們綿綿密密,就是這麼用功,就是這麼行持,你才能夠迴光返照,才能一念照破;這一念照破,就一念覺悟。一旦覺悟以後,就不屬於凡夫這一念了,有一到十、一到一百,有前後、有生滅,這都是凡夫的妄心,落在三際相當中。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落在能所相當中,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斷之佛號與所斷之妄想。這些都不是真實的淨念,都是染著。

所以大勢至菩薩就是這一念覺;凡夫就是不覺這一念。不覺這一念,而有無明,在於你能不能照破、能不能當下放下、能不能頓脫。

大乘佛法不講次第法門,它就是講頓超。你要找個入手處,現在有很多教你入手處,很多同修想按部就班來。我告訴你,大乘裡面沒有,沒有給你按部就班的,為什麼?眾生的煩惱習氣不同。三乘教當中有先斷見思,後斷塵沙,再破無明,這是三乘教。

大乘教當中直破無明,分破見思、塵沙,所以叫「圓破五陰,超五濁。」這是大乘。你念阿彌陀佛正是「圓破五陰,超五濁。」為什麼?從根本修。這根本就是一切眾生的心。

大乘的基礎是先明心;先明心,悟後起修,與不悟者日劫相倍。這是大乘佛法。「悟」有很多種境界可以悟,看你能不能迴光返照而已。所以大乘在修行,不是像三乘教當中,不是像小乘當中,有先後、次第、順序。真正的大乘佛法直接從心轉。就像你被別人騙了,被騙了一輩子,夫妻間都互相騙啊,你突然一念迴光,那他騙你的謊言當下就消除;你被騙時的迷惑也當下消除,需不需要次第?不需要啊。所以《圓覺經》講:「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那要怎麼修呢?「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你不要了知妄想境,所以有些法師叫你要看到妄想,看著它,看著它做什麼?佛叫你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也不做真實解。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大乘的入手處。所以真的是無門為法門,真正是門風高峻啊!那一下子沒有辦法達到,沒有辦法一念迴光,所以開個善巧方便,念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念的是誰呢?念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就是你自心無量正覺,不從心外而得,所以說不離當處而生淨土。《維摩詰經》講的:「心淨則佛土淨」。眾生心要是淨了,要是見性了,佛土自然轉為極樂。所以說極樂世界是眾生的本地風光,就是一切眾生本來面目。所謂「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是眾生不二之性,當下就在目前。所以為什麼叫大家要念佛,念佛就是迴光返照,不是只有念阿彌陀佛,你心向外求,實際上也沒有外給你求,西方淨土還是你心現的,彌陀世尊就是眾生的真如自性,就是本心而已。

眾生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以你要迴光返照,要從此覺悟,從此翻破無明見得本來,見到了以後,與大菩薩,與三乘教當中歷劫修證、無量劫修證的,所見的完全相同。所以為什麼大乘法講頓超,真正殊勝;其他的他要見性,要三大阿僧祇劫,甚至無量劫都不一定能夠見性。大乘法當中可以,所以真正殊勝,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講這個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法華經》講:「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為一大事因緣故。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眾生只要具此佛知佛見,必然能夠脫離,能夠打破無明。

為什麼修行首重知見,最重要你的見地透不透徹,如果見地不透徹,縱然你戒持得再好,也是外道;佛念得再好,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溼,你只是一顆頑石而已啊!不是真正的如來。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曉得,明心見性最為重要,就是這一念覺。這一念覺不是念念相續,是一念照破無明,識得本來。希望大家能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