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十




前面已經簡單講過何謂「無解作師」,這裡再來詳細說明。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這一戒是講:你是佛弟子,無論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一樣,受了菩薩戒,就「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所以學戒也要學經。經能開發般若智慧,不能只有戒而沒有慧。你對於「諸法實相」不了解,即使持戒也沒有用,所謂「住相布施生天福」,住相持戒也是生天福,等到福報享完還是堕落。所以佛告訴我們要學十二部經。這十二部就是指《大藏經》,應當依止大乘了義經典。
     後面會講到,「日日六時持菩薩戒」,必須每天都不忘失,不可以只有誦戒的時候才想到菩薩戒,在平常時就要憶持不忘。所謂「半月半月誦」,這「半月」一個是黑月,一個是白月,代表在一切染、淨的境界當中,你都能夠不忘失,跟這裡剛好相應,所以說日日六時持菩薩戒。一般人只曉得十五的時候;或是黑月的時候;或是三十的時候要誦菩薩戒,實際上這都是只在事相上裝模作樣而已,不是真正如法。真正的如法是你學了戒,念念不忘、日日六時不忘,在古代是晝三時、夜三時,所以翻譯為「六時」,實際上在現在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意思。學菩薩戒還要「解其佛性之性」。世尊在菩薩戒跟我們說明,每一條戒都是攝歸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你如果不解光明金剛寶戒,不了解心性,那就稱為「無解」,既然無解,當然就不能作師,若還強要教別人,那就是無解作師。若不了解心性,你要怎麼受持?你怎麼學十二部經?根本沒辦法學,學的都只是文字。古德講:「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宗」就是佛法講的真心本性。如果你學佛只在文字上打轉,不了解心地,那就如蛇鑽竹筒:好像蛇鑽著竹節一樣,一個節、一個節地破。前面的經文懂了,後面的經文你又不懂了;這一條戒懂了,那一條戒又不懂了,這就是「如蛇鑽竹筒」。對於戒律也不知道怎麼開遮持犯,「開」是要開明本心,「遮」是要遮除過患,「持」是要持而不忘,「犯」是要犯而有悔。犯菩薩戒是可以懺悔的,但要知道該怎麼懺。要知道罪性本空,一念迴光立即就懺除了,這就是見好相。所以,若是不了解心性、不了解佛性之性,不知道我們真心本來清淨,從來不受染污。譬如太虛空能夠包容群相,而太虛空始終不壞;譬如大水隨眾生心能現種種不同的形狀,能夠潤澤眾生,不論好人、壞人、持戒人、犯戒人凡是飲水都能除飢渴,這就是心性。學佛人要是不了解心性,就沒有辦法持戒、沒有辦法學佛,念佛也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對心性不懂,你的煩惱會伏不住。學佛要知道這重點,就是對於心性要能夠了解。

     下面講「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這狀況現在就很多了,他不了解經典的義趣,他也敢傳戒、說戒。所以你去戒場聽戒,或是標榜持戒律的道場,他還告訴你:菩薩戒跟五戒一樣、跟人天乘一樣。會這樣說的就是不解戒律,「不解一句一偈」。這裡為什麼講「一句一偈」呢?你要是不懂一句,那就每一句都不懂,它是這意思。佛法是貫通的,你不會只懂前面,後面不懂。如果你這一句不懂,後面全部都不懂。所以說「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小乘有制戒的因緣,說明什麼樣的狀況下佛制的戒。大乘的菩薩戒,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這就是戒律的因緣。光明金剛寶戒即是眾生本來面目,一切的凡、聖戒都是以心為體,這就是制戒的因緣。

     眾生為什麼本有,現在卻迷失了,就是因為「起念造作」,起無明不斷地相續、不斷地堅固,所以生出根身器界。根身器界再攬少分四大為「我」,就變成現在這色身了,
所以《楞嚴經》講的:「喪本受輪。」喪本就是迷失本心,然後受輪迴的苦報。因為你有這個色身你就開始有煩惱,六根對六塵產生情見、產生情解,所以生煩惱,生煩惱以後,他就要造作,造作就造業,造業就有報應,就在六道當中輪迴。歸其根本都是一念無明而來,這一念無明,就是迷失本性。再尋其根本,這念無明本空,不是真的有無明。所以佛為你講「光明金剛寶戒」、 為你講菩薩戒,開發眾生本有的佛性,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講《梵網經菩薩戒》的制戒因緣。因為眾生本具佛性,而無明沒有根本,現在只要透過般若智慧的熏修,無明必然受般若的轉變,所以眾生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見性。所以講:「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就是頓超,受戒就入佛位。因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心、佛、眾生沒有差別,這才是制戒因緣,是律宗的根本,這點非常地重要,你一定要懂。律宗若是離開戒體-光明金剛寶戒,那終究是邪教、是外道,因為這是佛法的根本,佛法就是講心性。眾生皆有佛性,只要透過熏習,一定能夠「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所以要能了解戒律的因緣,如果你不了解,詐言能解,你也敢開壇要傳戒的話,不但自欺:自己騙自己,「亦欺誑他人。」也騙別人,那這罪過就非常地重,非常地重,因為這是斷眾生法身慧命,而且不是只斷一個人,舉辦傳戒,一壇傳下來戒子有好幾百千人,傳下來的這些人再散播出去:他的親戚、他的朋友、他的同參會問他:「你去受戒,受了什麼?」那如果戒和尚胡說「菩薩戒就跟五戒一樣」,教你只要把人做好、存好心就是菩薩......。所以有些人,你勸他學佛,他就會說一些搪塞的話,告訴你什麼宗教都一樣,就是要存好心做好人,這些人就是受了無解作師而又傳戒之害,所以這些話令去受戒的人沒有發心受菩薩戒的因緣、沒有出離的因緣,使這些原本發好心受戒的人當下就變成魔子魔孫,也令其他外道以及未學佛者曲解佛法,不能學佛,因為他自己認為已經是個好人,又何必再學。

所以無解作師是非常地可怕、嚴重的事。如果你自己對於戒律不懂、對於心性不懂,人家問你:「什麼是菩薩戒?」你可以跟他講:「你可以看古德的註解」,或是把我們的光碟送給他,他就能夠了解什麼是菩薩戒,這樣做你就沒有任何過失。

「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是說:對於佛法根本就不懂,總是講一些世俗的因果、孝順父母、......這些世俗話,就想濫竽充數混到佛門裡面來,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如果你是出家人或者你有在傳戒,在平日生活上,人家問你:「什麼是佛法?」你不講佛法,卻講世間話,那你就是這裡說的無解作師。包括在講經的講座上也一樣,都是名菩薩惡作罪。或是你在講經時胡說八道:預言或轉述災難吉凶、作為通靈附身者的代言人、以自己的世間妄想情見揣測、貶抑佛菩薩祖師境界,或自己東拼西湊經典及祖師著作,詐言為自己所造的論,自比諸佛如來,自己把自己當作菩薩,叫人家要恭敬師長,卻暗指著自己,吹噓自己的修行境界,招攬信徒......,這些都是菩薩惡作罪。這些一定都會受很重的果報,都毀犯到前面的重戒,因為你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你又把佛法解錯,那一定犯了謗三寶。因為你不了解心性,所講一定墮: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造成有: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跟戲論謗,也就是毀謗三寶。因為「不知心性本自具足,一切法無不即心自性,認為是斷滅空,起斷滅見,這是損減謗」。「不知自性能起作用,作用的當下,當體即空,以為一切法是有的,作實有想,這是增益謗」。「在一切法當中,認為法是亦有亦無,這亦有亦無就是所謂的相違謗」。「認為一切法,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非有非無,不屬有也不屬無,這就是所謂的戲論謗」,所以你無解作師,一定會謗到三寶。你了解「光明金剛寶戒」,就不會犯戒了,縱然犯了也是習氣犯,你念頭一迴光反照,懺悔一下,馬上就清淨了,罪馬上就消掉,這就是「見好相」。懺罪不光只是在佛像前痛哭流涕、磕頭作揖看到光、看到佛罪才消。所以學佛的人、學戒的人、講經的人一定要知道,你對於心性之理不懂,你就千萬不要出來胡說八道,否則你自己一定會遭拔舌地獄的苦報。永嘉大師講:「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無解作師者的種性是邪知邪見,所以解一切法都解錯,總解成外道、解成二乘,他既不依經典、也不依古德。「不達如來圓頓制。」是說這種人不了解如來的圓頓之法,甚至演變到後來的「撥無因果」,所以最後這些人,都會受到三塗的苦報。

第十九、兩舌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這裡說明「兩舌戒」。
比丘,是七眾之首。講比丘就包括在家、出家的七眾,包含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若佛子。以惡心故。」這是說佛弟子若看到在佛門裡面有修有行的持戒比丘(包括佛門七眾),「手捉香爐。」這是一個表法。

手捉持香爐,「香」表能信受,能夠奉行佛法,叫「手捉香爐。」所以你手捉香爐的時候,就要能信受佛法。像講經的請法儀式:請法的人,手上端著香案、香爐,到「說法和尚」面前頂禮三拜,請和尚升座。你手捉香爐在請法,就代表能信佛法,才會去請法。所以「手捉香爐」是一種表法。菩薩行是大乘的行法,不光只有持菩薩戒,還有起觀的、念咒的、念佛的、參禪的......,都算是行菩薩行。如果你嫉妒他比你有修、比你懂得多,你惡心鬥搆兩頭,讓人家毀謗他,甚至讓人家把他擯出佛門外,不能待在道場修行。這狀況末法很多,現在幾乎想修行的都待不了道場,因為整間道場都不如法,你如果不隨順跟著他們一起下地獄,那他只好請你到道場外面去清淨了,不過你離開了也很好。你也不要認為你不住道場,就代表沒有道。當然,有一些不住道場的,是遵守不了清規,確實也是沒有道,所以也不能說不住道場就代表他有道。有道、沒有道,要看他有沒有發心?看他有沒有真正在修行?
        所以「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是名菩薩惡作罪。
       對於奉行佛法,真正有在修行的人,一旦你毀謗他,你故意兩舌、互相鬥亂,犯這一戒你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是七逆罪,後面會跟你說到:犯七逆罪者不得受戒。「無惡不造者,是名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第二十條、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條戒「不行放救戒」。現在佛門裡,有的人反對放生。你看他有沒有受菩薩戒?如果他有受,他的罪很重。因為人家要放生,而你阻止他,那等於是讚歎殺、隨喜殺。前面講過,包括「見作隨喜」,「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你不能阻止別人殺生,你反而還讚歎別人殺生,那就是犯了前面的殺生重罪。

        一般人不曉得,以為只是阻擋了放生。實際上就是增長殺業,以因果來看,阻擋放生的人,他的果報,絕對是不得好死。不要拿環保作藉口來阻止放生。真相是:殺生最不環保。這些人不懂,殺生同時還帶著殺業;當然放生的人也應當注意,如果因為你放生而破壞了生態環境,那也不算真正的放生,一樣是犯戒,犯了「不行放救戒」,因為放下去不會活。

        所以不能阻止別人放生,因為你阻止別人放生,就是隨順另外一方殺生。有些人看到人家在放生,他就說風涼話,說:「放了還不是死!」我們以前舉過一個比喻:要是今天有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被人家綁架了,你去警察局報警,那警察問你說:「肉票是多大年紀?」你跟他講:「八十幾了。」如果警察回應你:「八十幾?那反正今天死跟明天死一樣,不用救了」,那這個警察就凟職了。如果你是這被綁架的人,你聽到這種話作何感想?所以人家在放生,你在旁邊說風涼話,這眾生會瞋恨你,你就無形當中跟他結下惡緣。如果因為你這一句話,而他不得存活,那就等於是你殺的,所以一點一滴都牽涉到因果。所以一定要放生,不然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放生就一定殺生,意思是一樣的。見到眾生有苦難,你一定要放生、要救命。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當如是存心,「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這些眾生是你過去生的父母、過去生的六親着屬。這符合經典所說,菩薩戒是通三世的。這段文就把你的情執給打掉了,叫你把情愛給放下,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你過去的父母,所以你不只要孝順這一生的父母。人人都應當度一切眾生學佛,因為經文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生生世世都跟這些眾生有緣,都從他受生。所以說「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要這樣存心。如果「而殺而食者。」你殺牠、你吃牠,即是殺自己的父母,這就犯了五逆罪。雖然不是殺現世的父母,但牠是過去生的父母。所以你是殺了過去的父母、殺過去的師長,雖然現生不算犯七逆罪,但是你殺了過去的父母、師長,你也會有罪報。

        所以說殺生吃肉的人,將來都會墮三惡道。現在在淨土宗裡有派「本願山」的,他們說「念佛一樣可以吃肉,說阿彌陀佛沒有明文說吃肉的人不接」。說這種話的人,你就試看看佛會不會來接?因為你吃肉,臨終時惡業障住,去不了。像張善和一生殺生吃肉,臨終的時候是地獄相現,而不是佛。他是因為念了佛,地獄相才滅除,現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相。你要懂因果,殺生造業一定是下地獄。所以張善和臨終是先見地獄相,要不是有人教他念阿彌陀佛,他一定下地獄。所以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吃眾生肉,你吃了,就等於是殺你過去的父母、吃你過去父母的肉,這是大不孝、大逆不道。

        下面講:「亦殺我故身。」這也是殺你過去的身,為什麼呢?因為「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你這個色身是地水火風合成的,包括過去生的身也是地水火風所成,其他眾生身也是地水火風合成的。所以說,你吃牠的肉,亦殺你先身,等於是自己殺自己、自己吃自己。從這裡知道,你要生起慈悲心,「故常行放生。」不光這一生要放生,盡未來際絕對不殺生。就像一切智光明仙人一樣,看到兔王捨身供養,他也發心-絕對不吃肉,而且成佛的時候,一定制一條重戒-不食肉戒。所以你現在受了菩薩戒,你就要發心至盡未來際,你不要想:我只是來聽戒,沒有去戒場受。你現在聽到,就是受了,如果你聽了不接受,你不做,那你聽也沒有用。你來聽戒就是來受菩薩戒,來接受釋迦牟尼佛為你傳授菩薩戒,我們依《梵網經》釋迦牟尼佛說的,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在為大眾傳戒。所以你要發心生生世世受持,後面講「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每一生、每一世都要吃素,不光吃素還要教人放生,所以你要發這樣的心,盡未來際都如此。在戒場就會問:汝等能發心否?你們要回答:能發心。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看到世間人要殺生的時候,要方便救護眾生,「解其苦難。」像是:為牠受三皈,讓牠遠離苦難。或為牠念大悲咒、為牠超度。「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所以要講菩薩戒,菩薩戒就是大乘法。佛弟子都應該要學習大乘、要講演大乘。不光要讚歎大乘,還要能講演大乘,還要能夠流通大乘佛法。這是佛所教導的,要我們常教化眾生,並且為其講說菩薩戒,勸眾生受菩薩戒。每個人都能受菩薩戒,沒有先後次第的問題,只要你發心就能受。還沒受菩薩戒的,趕快去受。要教化眾生受持菩薩戒,自己受了也要勸別人受。絕對不能阻礙別人受戒,不能阻礙救度眾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現在一般家裡要是有亡者,都是請人做超度,但是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是說要請法師講經。講經才是真正的法會,請法師講經的福最大,因為它利益人天。請講,要講什麼呢?要講菩薩戒、講大乘經律。因為菩薩戒經律,菩薩就是菩薩乘、菩薩藏,菩薩藏的戒經律,就是大乘。所以要講誦大乘戒經律,或是讀誦大乘經典都可以,最好是講經。如果你請不到講菩薩戒的法師,怎麼辦呢?我們有光碟、有網路,你都可以把它播放出來,這樣能夠「福資亡者。」能夠令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名為「菩薩惡作」。因為你沒有慈悲心,沒有救護眾生的心,沒有令眾生聽聞大乘佛法,這都是菩薩惡作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這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在滅罪品當中,釋迦牟尼佛會廣明戒相。
第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報仇。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一條是「瞋打報仇戒」,凡是父母六親被殺,不可以去報仇。在以前,如果國王被殺,跟著他的隨從、奴僕,照世間法來看,他要為國王報仇,才算是盡忠職守。而世間人,如果父母被殺,世俗人常講: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若是世俗人,他會去報仇,但是受了菩薩戒的人不可以。要知道,每個人有每個人各自的業報,每個人有每個人過去生造作的罪業。所以要知道,他是在受他的果報,你不得報仇。這是因為前面講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這一生的父母被殺了,你幫他報了仇,你也殺你過去生的父母,你還是犯五逆罪,所以叫「殺生報生。不順孝道。」佛法講孝道通三世。因為其他的眾生,過去生是你的父母,所以你不可以殺牠,「殺生報生。不順孝道。」
        所以學菩薩戒,就要懂得不可以報仇。那現在雖不殺,報復可不可以?他陷害我,我也陷害他,他陷害我一分,我陷害他十分。這也不行,所以佛制瞋打報仇戒。佛講的是最重的,即使你父母被殺了,乃至父母被陷害,你也不得報復,因為這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佣人在古代是稱奴婢。家裡如果有請幫佣的,你要好心善待,不可以打他、駡他,沒事找他麻煩,剋扣他的工錢,你受了戒應當要注意這點,否則不慈悲,乃至「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或是你打拍駡辱,一定身口意造業。你身是打人;口是駡辱;意一定起瞋恨。前面講的瞋心,起瞋心就破重戒了。為什麼?因為起瞋必然無慈,沒有慈悲心,會傷害眾生。所以犯「輕戒」有時候連帶犯了前面的十重戒,你還不只犯一條,一次犯兩條的都有。所以講要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其實十重戒也都是輔助你不要迷失「無作戒體」,四十八戒輔助十重戒,十重戒輔助你不要迷失本性。所謂「遠護」就是防止你將來可能犯戒,叫遠護十重戒;十重戒也是遠護,遠護你迷失光明金剛寶戒。都是防止的意思,防止你迷失,防止你將來犯戒。

經文說:「況故作七逆之罪。」為什麼講「七逆」?因為你要報仇的對象,可能是你過去的父母、師長乃至和尚,或是他是聖人示現的,七逆罪裡面包括有佛、菩薩、聖人,這到後面會再作解釋。你可能殺到你過去的父母,乃至過去的阿闍黎、過去的和尚、師僧乃至聖人,所以不可以去報仇。「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如果受菩薩戒不但沒有慈悲心,「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就像密勒日巴大師還沒有學佛以前,他家遭人迫害,他去學黑教,用邪術把全村子的人殺光,包括他的親戚,都把他們殺掉,那就是殺生、是瞋心不受悔,所以一定要注意。如果菩薩沒有慈悲心,反而故意報仇,乃至六親中故報者,是菩薩惡作罪。也同時破前面的兩條重戒,同修們不可不慎,有時候你只是一句話就害到人了。



第二十二條、憍慢不請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憍慢不請法戒」,這是現在佛門,包括古代佛門裡面常常有的事情。以前有種姓制度,現在沒有,雖然現在沒有,這裡也講了十種慢。佛講:「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不光是指出家人,常講出家人是七眾之首,說出家是個代表,當然包括在家。講出家就涵蓋在家人。若是初始出家,對於佛法都不懂,還自恃「聰明」,這是聰明慢;「有智」是指有世間智慧、辯才,也就是世智辯聰,這是世智慢;或是「高貴」:出身高貴─高貴慢;「年宿」:自以為年紀大有德,倚老賣老─耆年慢;或是「大姓」:有些姓氏是有著特殊身分地位的,因有特別姓氏而起慢心─大姓慢;「高門」─有些門戶是屬於皇親國戚......等特殊身分,高門慢;「大解」:天賦智慧過人─解慢;「大福」是福報很大而生慢心─福慢;「饒財」─則是財富很多而生慢心;「七寶」─則是擁有七寶而有慢心。統合來說,或是你認為你自己很有錢,或是你認為你自己學歷很高,或是你認為你社會經驗很夠.....,你到佛門來學佛,你覺得你自己很有社會經驗,你對於世間法都很通透,很圓融,都涵蓋在這十種慢裡面。

         你有這十種慢的任何一種,所損害的就是你自己。如果覺得自己僧臘很高,或覺得自己是出家人,比自己晚出家的,或在家人都不可以對我不敬、沒禮貌。其實那要看他自己是什麼表現,如果他自己表現連個世俗人都不如,也難怪人家對他生不起恭敬心。你要是看到外面有這種出家人,你不用管他有無戒牒,只要他不按照佛門的規矩走,他就是假和尚,自己沒有道心,還破壞出家人的形象,破壞佛陀的形象,偷竊佛的行儀,裨販如來,這些人你都不要把他當出家人,不用供養。遠離他,或請他離開,這樣佛門才會清淨。現在佛門這些秩序,國家不管,佛弟子自己要管。像馬來西亞有一些居士就做得很如法,他們看到假和尚,當場叫他把僧服脫掉,這是對的,很如法,不要讓他待在佛門行騙。所以佛門秩序,居士要協助維護,才叫護法。你知道佛法好,就要護法,你護法,假和尚不敢來佛門行騙,不敢破壞佛教,其他的人才能聽聞到正法,所以要有正知正見。出家人也要護法,要如法,要有基本的威儀,不要讓人家輕視佛教,包括用餐的禮儀、走路的禮儀、入殿堂的禮儀、進道場的禮儀......,這些都是基本的要會,不可以貢高我慢,不可以為自己很聰明、很高貴,是貴族,或是大姓,或是自己世間學歷很高,或是你出家很久,出家僧臘很高,或是你是比丘,你就欺負比丘尼,或是欺負後來學習的,佛制定不可以欺負後學,這都是貢高我慢,要詳細了解可以去看溈山警策,這本書有益於現代的學人。

還有的出家的人他懂佛法,是真正有修行的,你看到他有德,你起貢高我慢,毀謗他,甚至你不向他請法,都是犯戒的。所以「先學」不是只講先出家,或是先學佛,而是對於佛法先了解,李商隱有一首詩,讚歎悟達國師,他講:「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紀只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在古代,像清涼國師九歲出家,十歲解通三藏,十一歲就能升座,你們想想你們這個年紀在這世間幹什麼,清涼國師十一歲就能講般若、涅槃、法華、淨名、圓覺、等十四部經。以及起信、寶性、瑜伽、唯識、俱舍、中、百、因明等九部經論,大乘經典他都能講,有些學了幾十年的人,也沒有他厲害,應當向這種真正能解的、能行的人,去請教、去學習。

像玄奘大師十四歲就能發心出家,出家沒多久,對佛法就能夠了解了。所以祖師大德都是從小就學佛,從年輕就修行,他對佛法真正能懂,你遇到這種人,不可以因為他年紀輕,你就起貢高心,不可以我慢,要放下我執、我相,主動去向他請法。所以你不要著文字相,看到「先學」就以為是先進來佛門學的,執著是先來這裡報到的,或幾點幾分受的戒,或幾點幾分登壇的,大乘佛法不是這樣看;小乘法它在戒臘上有分,但是也是重視有得道的人,所以忉利天王請文殊菩薩供齋,請文殊菩薩說法,文殊菩薩跟大迦葉尊者一起到忉利天宮去受供養,文殊菩薩跟大迦葉尊者二人同在,大迦葉尊者讓座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在家人。按理來說文殊菩薩應先讓座於迦葉尊者,因為迦葉尊者是出家人,僧臘最高。但是大迦葉尊者做得更好,他說在佛法裡面不是講年紀,像文殊你是聰明有德,又能廣解經律,大迦葉也自嘆不如,所以說應請文殊菩薩升座,大迦葉也謙虛,這就真的叫「僧讚僧」,文殊菩薩也如法,大迦葉尊者也如法。所以同修們要知道。你不可以觀法師種性,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只要這位法師能解經律,能解大乘,甚至他「諸根不具」,有些時候出了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業報,只要他確實能夠解經,像道安法師─彌天釋道安,他的長相就其貌不揚,每個人都看輕他,但是他確實能解經律,「經開三分」就是他為我們判出來的,被後人稱為「彌天高判」,他一天就能背《辯意經》,幾個人能做到的?道安大師真正能解經律,但是一般人不了解,總覺得他又黑又矮;像六祖到北方去學法,人家說他是獦獠,「獦獠」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下賤種性。還罵他:「你這獦獠」,意思是「你這下賤人你也要學佛?」都還輕視他。大家沒想到嶺南居然出了一位大祖師,即使他得法,還有人要追殺他。在當時候就有這個問題,到現在那就更多了,幾乎只要講正法的都會被追殺。
所以大眾應當要擁護佛法,還有很多出家人是如法的,是真正想要修行的,其實佛門沒有敗壞到你們想像的那種程度,只是那些不如法的獅子蟲動作特別明顯、聲音特別大,讓你感覺好像佛門都只剩商業化、企業化了,都只剩世俗化了。因為他們是透過「衛星電視台」,透過「網路」向大眾散播邪見,所以你感覺好像你所接觸到的都是邪見,實際上不是。還是有如法的道場,那就要看你的福報夠不夠?能不能有因緣遇得到?有的法師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性,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這是第二十三條。佛滅度後,你發心要受菩薩戒,如果沒有人可以傳授你,你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但是要「見好相」,所謂或見佛、或放光,或佛菩薩直接跟你說戒,這樣就得戒了。古來有些祖師大德是這樣得戒的,因為以前交通不發達,有些祖師大德是住在偏僻的地方,沒有講大乘菩薩戒的法師,也找不到真正的大德法師,那就可以佛像前自誓受戒,但是「要見好相」,這是重點。「見好相」是在醒著的時候見到,不是在睡覺時,睡覺作夢的那不算。當然也有一些特別的:他在睡覺作夢,夢見佛菩薩為他講菩薩戒,在曇無讖大師的時候,就有出家人是如此,他們很誠心的祈求戒法,晚上就夢見彌勒菩薩為他說菩薩戒,所說的菩薩戒跟曇無讖大師帶來的《地持菩薩戒》一模一樣,因為《地持菩薩戒》就是《瑜伽菩薩戒本》的同本異譯。那些夢中得佛菩薩教授菩薩戒的人,所背誦出來的內容,跟曇無讖大師帶來的本子完全一樣,所以能確定是得戒了,因此也有一些是例外的。按照規定講是要要在醒著的時候得見好相,才算得戒。但因緣特殊時,是有例外,可以拿這個公案來做參考。
        「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你要懺悔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乃至一年,一定要得好相。得好相「已」是「之後」,才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自誓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如果沒見好相,即使在佛像前發誓,你縱然把菩薩戒的儀範拿來從頭到尾做一遍,也不會得戒。
      「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這一句話很重要,重點是幫你傳戒的和尚他自己有沒有得戒?如果他跟你講:菩薩戒就是五戒。你一聽就知道,像這種戒師根本沒得戒!那你就佛前懺悔,得好相方能受戒。也有人是去參加菩薩戒,在菩薩戒壇上見好相,這種也可以。即使得戒和尚本身沒有得戒,他不怕因果,敢無解作師,可是你的因緣就是如此,你在戒場那邊懺也一樣可以,重點是「得見好相」,一樣得戒,所以不是死的。正常來說,傳戒的法師一定是得戒的,但現在都只是靠名氣,看哪一位名氣大,就叫他出來傳,或是在佛門時間久,僧臘比較高,叫他出來傳,或是他的場地比較大,叫他出來傳,.......越來越離譜了。聽過我們講經的人,你一聽那些來為你講戒的人、傳戒的人所說的,你就明白這些人根本沒有得戒,他們連「光明金剛寶戒」是什麼都不懂,那就是「無解作師」,你去找他求戒,根本不會得戒。受戒的重點是傳戒的人有得戒,因為你在有得戒的法師那裡求戒,他是師師相授,有傳承,所以不須見好相,只要在那裡求戒就可以得戒。

        什麼叫「得戒」?能知道菩薩戒到底是在講什麼,知道眾生有本具的佛性-光明金剛寶戒,透過觀法來領納,得無作戒體,這就叫得戒了。「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重點是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意思是如果有一些出家人自以為自己很懂,能解大乘經律,「與國王百官以為善友」是說:又攀緣豪門、權貴,或是攀緣現在有名氣的法師。而新學菩薩來請問,若大乘經的意思、若大乘戒的意思乃至戒律的因緣,你卻是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不願意好好正確回答,這就是菩薩惡作。所以,出家人要是真的有得戒,你就有傳戒的義務,你有續佛慧命的義務,所以應當一一好答問,要接受他們的問答,因為這是恭敬心來求;如果不是恭敬心,而是輕心、慢心來求戒,那你可以不答,不答並沒有過失,不為他受都沒有過失,因為他沒有真想學。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這一戒其實平常我們就已經講過很多。
你學佛,不好好學大乘經教,大乘經教裡有講大乘法,這是教,大乘正見是讓你能夠行持的,大乘的正性就是理法,佛性之性,大乘的正法身就是果法,賢首國師講:「教行理果」。一切經教都可以以「教行理果」四個字來作解釋,那你不能勤學修習,「勤學」就是能解義,「修習」就是老實念佛,老實地參禪,老實地用功,勤學修習,所以,大乘法不光只是要能解,還要行,要念佛,要斷煩惱。「而捨七寶」是要把這世俗的七寶,七寶也就是比喻最貴重的。最貴重的都能捨,以外的當然能捨,現在人應捨的是房子、你的股票,你的股份,......要能捨,「捨」不是把它都賣掉,而是你能夠心裡不要貪著這些東西。你不要聽我講「能捨」,就去全部賣掉,然後才來找我,這個我沒有辦法。所以要會聽經,大乘教你能捨,講的是心裡要捨。你要是有多餘的,不要講「有多餘的」,慳貪的人永遠不會有多餘的,因為每一樣他都要。如果你有錢,你有財,你有勢,你要拿來護持佛教、護持大乘正法。佛法教你要能捨,「捨」就是你自己生活上夠用,其餘的你要拿來護持正法,甚至自己生活過得差點也沒有關係,無所謂啊!反正,人就是晝食三餐,夜眠六尺,意思就是人一天就是吃三餐,晚上就是睡一張床,修行人就是這樣,其他的都拿來護持佛法,推廣佛教,推廣大乘佛法,這是戒經所教,要能捨七寶。你如果不肯學也不肯捨,反而去學邪見,「邪見」有很多:世間的邪見─世間法,乃至二乘外道,這二乘可以跟外道合在一起念,二乘外道,二乘就是外道。在大乘經裡面講二乘即使是阿羅漢,他都算外道,《楞伽經》也這樣說,《楞嚴經》也這樣說,在楞嚴經講的五十陰魔部分,阿羅漢最後還被識陰給鎖住,他出不去,所以阿羅漢不算是真正的大菩薩,沒有真正得無餘涅槃者。乃至「二乘。外道。俗典」,就像現在混濫在佛門的《弟子規》、《感應篇》、《論語》......《群書治要》,以及《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很多掛著「善法假面具」的世間俗典,都是佛明白指出不可以學的。身為佛弟子,心裡放不下世間貪瞋癡,你不好好學大乘佛法,你反去學這些增長你貪欲的俗典,還誆騙不懂佛法的人,說這是學佛的基礎。大家看經文後面,佛是怎麼說的?佛說你這樣做是「斷佛種性」。所謂斷佛種性就是「破戒」,就是「斷善根」,你去學,你就是阿顛迦,「阿顛迦」就是說你愚癡到了極處,根本沒有善根,是無善根之人,也就是現在一般人人罵的「智障、白癡」一樣。釋迦牟尼佛在教訓人是很不客氣的!經典傳來中國翻譯後都還是經修飾過的,所以只講「斷佛種性」。何況你還去學阿毘曇,「阿毘曇」就是小乘,都是毀謗大乘的這些論,乃至雜論。「小乘外道俗典」是包括小乘以及外道的俗典,一切「書記」,指世間學術,「書」就是詩詞歌賦,「記」就是算術,學這些世間法,是斷佛種性。所以你看是哪一些出家人在教大家學這些世間法?你就知道他是在斷眾生的慧命。這都是世尊在戒經上明白講出的,而且那些邪師人特別不喜歡勸人受菩薩戒,因為他知道,你一看到這條戒,他妖魔鬼怪的樣子就現前了。眾生累劫來好不容易接觸到大乘佛法,他卻故意把你的善根給斷掉,故意引你去看《弟子規》……。已經在佛門裡面,你還不好好學佛,你還以為那些世間法可以做為佛教的基礎.........。有這種觀念的人,佛說你是斷佛種性,你沒有善根。那既然這些世間書不能作為學佛的善根,而這些末法出家人獅子蟲還說這是可以作為基礎,就是公然與佛相抗,他穿著佛教的衣服,用著佛的福報,他還敢忘恩負義地抗拒法王的旨意,真是地獄無門硬要闖進去,實在是自取誅滅。佛才是真正的法王,現在很多神棍不知道哪邊冒出來的?說他自己也是法王,誰又曾為他印證過,皆不可信。佛是真正的法王,佛禁止你看,說你看了會斷善根,那你們就不能看,因為你沒有佛的智慧。佛也從來不用這些世間東西接眾,佛還用大乘佛法把這些東西都破掉,這些俗典都是佛所捨棄的,所以絕對不能學,不光會斷善根,絕對是障道因緣。

有些人覺得:學這些《了凡四訓》、《弟子規》哪有什麼不好?

佛告訴你,學了一定障道,你覺得沒有什麼不好,那是你以世間心在看,你沒有慧眼、沒有這個功夫,佛有慧眼,佛有擇法眼,佛能知眾生根欲,他看到你們學這些東西一定障道,所以禁止你學。戒律只有佛能制,沒有任何人可以更改,絕對不可違背,違背的話就是斷善根,是障道因緣,修行絕對不會成就。我們敢說你學《弟子規》、學那些東西,道業必然不會成就,因為是佛說的:「障道因緣」,不光是障菩提道,還障世俗的道,因為你在世間做這些事情,你就落在世間業中,就隨你的世俗因果,這一生該怎樣受報就怎樣去受報,不會順暢。相反地,你好好念佛,你可以消業障,你在世間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一切如意,因為你念佛,你學的是大乘法,你修的是大乘禪觀,自然就會事事如意。

下面講,「非行菩薩道」,你一旦學這些,你就不是菩薩,出家人就破菩薩戒了,釋迦牟尼佛直接印證那些學二乘、弟子規、群書治要......的人破戒,你看清楚,我們完全依經來說。你去看哪一些出家人破戒了?居然還有出家人道場早晚課是讀《弟子規》的,不然還有早課是《弟子規》跟經典一起讀的,都是亂七八糟。這些都是印度話講的「蔑戾車」,是下賤中最下賤的,所以佛弟子一定要如法。「若故作者。是名菩薩惡作罪。」如果你不聽勸,你執迷不悟,你硬要看、要學,佛說你絕不會成道。斷佛種性的人怎麼能成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些東西都是障道因緣,佛弟子一定要信佛所說。


第二十五條-不善知眾戒:「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僧坊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諍。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五條是「不善知眾戒」。佛滅度後,如果你是說法主-也就是出家的講經法師,或是僧坊主-也就是管理道場的執事,像:監院等等,或是教化主-教化人告訴大眾要修福求願,教化主比較像照客,照顧客人,有的人來道場寺院是要做超度,有的是要供僧的,要教化他,勸勉他。坐禪主-也就是禪堂的堂主,行來主-行來主就是知客,前面教化主比較像照客,這些都是佛門的執事。「應生慈心善和鬥諍」,你做道場的執事,不要兩舌,不要鬥亂兩頭,講話一定要注意,講話前你要先思考一下,想一想,這話講出去會不會鬥亂兩頭,不可恣意而說,最好少說。做執事會接觸到道場的三寶物,一定要小心使用,所謂「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一定要善守三寶物,就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莫無度用」是不可恣意的浪費,「如己有者」,不可以認為這些東西是自己的,很多人在道場住久、執事做久了,明明是常住的東西,他卻覺得是他的,他可以決定。還有些在家人也會這樣,比如說像「座位」,固定坐同一個位置,久了就認為是自己的。我們道場的座位是不讓你固定坐的,除了當維那是要固定坐那位置以外,因為他是要服務大眾,他固定的位置離法器比較近,其他人的座位都沒有固定,必須輪著坐。因為有一些人,無論是在家、出家,他坐久了、習慣了,他就認為這個位置是他的,他來道場他一定要坐那裡,一定得這樣子,沒有給他坐,他不來,他心裡就認為這是他的,這個就不對了。像有的人執事當久了,他認為這些東西都是他的、他管的,他可以決定。其實不是,在佛門要按照戒律來看,如果是供眾的,那每一個人都有一份,這沒有問題,不可以因為自己跟哪一個人交情比較好,你就多給他一份,這都不可以。如果是屬於內部結緣的,那就不對外,你也不可以拿去外面給你自己做人情。所以說「莫無度用如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名菩薩惡作罪」,你恣心而用、無度而用,就犯到犯偷盜三寶物的重戒。

      所以你看,從我們講四十八輕戒到現在,都一直告訴你,一旦犯四十八輕就會連帶犯到前面的重戒。有一些人在外面聽講戒,都會聽到他們跟你亂講:四十八輕戒犯了比較沒有關係。這種人不安好心,你聽我們講戒,就清楚地告訴你,要是犯了這四十八輕戒,也同時會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了。那種人無解作師,他當然是真的不懂,才胡說八道。有時候想:真的很奇怪,明明都有古德的註解,他為什麼不看?他要是真的虛心來看這註解,依註解講也好,或真不懂,那你照念,都沒有過失,頂多是講得不好,但你不會講錯,沒有過失。所以要謙虛、要肯學習,謙虛不是只有禮拜,不是只有點點頭,真的有過失,真的不懂的,一定要改、要學,向祖師大德學習,這點很重要,不可以自以為是。

第二十六條、獨受利養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木床。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應割自身肉賣。供給所須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這是講「獨受利養戒」,「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僧坊」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指先入住在道場裡面的這些出家人,「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有後來掛單的,這僧坊舍宅可能是在城邑或是國王的皇宮當中,有一些皇家寺院在國王舍宅中,「乃至」:或是,「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結夏打坐安居的地方。先入住的人應該迎來送去,要好好的為這些後來的人安排,離開時也要送他一程,免得他迷路。乃至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繩床」是以前有些人是練不倒單的,是掛在繩子上睡覺的,所以有繩床。木床,就是一般的床,.......事事給與。如果你沒有,或是你沒有錢,你甚至可以做到「割自身肉賣」,「男女身」是指受菩薩戒的你,你是在家男居士,或是女居士,你可以自賣身,乃至割肉去賣,供給所須悉以與之。不過現在應該不用做到割肉,因為也沒有人敢吃。「若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如果在家人到道場,說要供養出家人,「客僧」是指外來掛單的。他也應當一起受供養,有他一份利養。「僧坊主」就是前面講的,負責這方面執事的人。「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為什麼講「次第」?就是要按出家的僧臘受請。「先住僧者獨受請」,「先」就是之前來住的,或是你自己的徒弟才有供養,而其他的外來客僧卻沒有,這是不對的,「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現在有一些道場,搞得像子孫廟,只有他的徒弟才有受供,其他來掛單的人卻沒有受供,這是不對的。你們去別人的道場,你要供養就是整個僧團都要供養,你不能只想供養哪一位法師或是哪一位法師他的徒弟,這是不可以的。如果有這種狀況發生,那這執事的僧坊主得無量罪,佛說他是畜生無異,也就是說他一定會墮畜生道。佛說這個人「非沙門」,這種人不是出家人、不是修道人,不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叫「非釋種性」。這人犯了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懂得,尤其出家人要特別要注意,在家人也一樣,如果你擔任這道場的執事,這東西是要送出去給大眾的,每一個人都要有,那你取出來供眾時,就必須每一個人都要有,不可以因為我跟誰比較好,我只給他或多給他,這樣不行,不然你也是得無量罪,跟畜生無異。若是出家人如此,都會墮畜生,在家人大概是直接下地獄去了。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若佛子」就是指出家人。不得受於別請,供養入己。所以在家人不可以看你跟哪一位法師比較好,你就特別邀他到某處去受你供養,這是在佛門中搞你的小團體,這樣是不可以的。為什麼佛要制這條戒?就是怕你在佛門裡面,搞小團體,鬥亂僧眾,分化僧團,這裡是特別對於出家人說「不可以受別請」,後面是對在家人說「不得別請僧」,其實這兩條戒是可以合起來看。而此利養屬十方僧,「利養」包括財、物,乃至於供養一餐,或是供養房地產、錢、古董、字畫....無論價值多或少,甚至一般人覺得不值錢的東西,只要是供養,都是屬於整個僧團的,屬於十方僧物。你私下受別請,等於是取十方僧物「入己」:私自收起來、放在自己的口袋裡面,這等於盜十方僧物,也就是等於前面講的「盜十方三寶物」,這是非常重的罪,犯這個罪,嚴重過殺八萬四千父母。乃至於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包括佛聖人、或你和尚的東西,你都不要認為你跟你和尚很熟,就可以把他的東西偷來用,或跟你父母很熟,把他們東西偷來用,或偷他的錢、車子.......,一樣都是不可以。所以,有些小朋友就要注意了,偷爸媽的錢、偷長輩的錢都不可以,乃至「病人物」,看到有人生病了、病危,,在彌留的過程當中,就把他的田產、家財,透過欺詐、偽造文書,就變更到自己的名下,這就是「偷病人物為己用」,也包括喝醉時包括意識不清楚,或是對事情不清楚的狀況下,你騙他偷他的財物都是犯了偷盜戒。如果你這樣做,是菩薩惡作罪。

這裡講出家人不可以受別請,除非是去說法,教化眾生,這狀況例外,國王召見、國家召見你,這又例外,因為這是國家要召見你,是為公不是為私,這個都例外,或是你能教化一方,為眾生廣修福田,那你可以離開僧團,受別請,這個是例外的事情。在一般正常狀況來說,是不可以的。對於這一戒,你要能掌握它的原則:就是不可以在道場鬥亂僧眾,搞小團體,這點很重要。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前面跟大家講過,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等,到道場來,「請僧修福求願」,要供養出家人修福,想要求得自己的願望。「應入僧坊問知事人」,「知事人」是負責此事的人。應該看看哪位是負責這件事情的,並說明自己「今欲請僧求願」。知事的人應當報言:負責這件事情的人應當要告訴發心者,應次第請,如此即得十方賢聖僧,你等於同時供養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大阿羅漢菩薩僧,雖然供養羅漢菩薩的福報很大,但佛說不如以平等心依次供養。這裡重點是在「大乘」、在「平等心」,要求眾生平等心,僧次一凡夫僧。所以居士到道場來,不要去攀緣哪一個法師,這個很重要。在家人不要攀緣,出家人也不要去攀緣,不要受別請,要做到不可以別請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過去的七佛沒有別請法,你如果別請,這就是不順孝道,也就是不順於佛陀制定的戒律。若故別請僧者,是名菩薩惡作罪,因為你這樣做是在破壞僧團的和合,也是妨礙出家人修道。像現在很多在家人喜歡去道場,一下要供養這位法師或要供養那位法師,在道場拉交情、攀緣說世間話,這都是妨礙出家人修道,自己都應當注意。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九





《梵網經菩薩戒本》的第八條「背大向小戒」。「背大向小」顧名思義就是︰背棄大乘法,反而去學小乘法,甚至人天乘,甚至外道。甚至還有一些去學習邪教。這對學佛人是嚴格禁止,不然你到最後還會毀謗三寶,甚至殺生害命,有種種的過患,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第八「背大向小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這又叫「菩薩惡作罪」。「輕垢」不是說你犯了,罪比較輕。你犯了這條也是很重的罪,只是它的翻譯是對前面的重戒而說輕戒。實際上你仔細去看這四十八條戒,都是很重的罪。而且只要你犯了,就一定會連帶犯到前面的十重戒,這點一定要注意,絕對不要輕視它、不要忽略它。這四十八條是防止你去犯前面的重戒。所以等於是重戒的註解,也是告訴你,受了「十重戒」以後你該怎麼做。

  這裡講︰如果有學佛人心背大乘常住經律;甚至毀謗大乘︰說大乘非是佛說。像現在有很多佛學院的出家人,穿著中國佛教的衣服,然後毀謗著大乘;中國佛教的衣服也就是大乘佛法的象徵,他反過來說大乘不是佛說的。可是當他要做法會,要收錢的時候,他又做著大乘經論的法會。其實小乘根本沒有在做法會,只要去泰國、去南傳佛教那些國家就知道,小乘佛法沒有在做法會,連大乘這些法器他們都不知道怎麼敲。因為沒有傳過去,他們那裡只傳去小乘法。大乘佛教有法器,像法器的形狀該怎麼制作,都是釋迦牟尼佛制定傳下來的,都有經典的依據,完全符合佛經上所說的。所以現在有很多出家人,也包括在家人,學佛不好好學、不老實學,自己沒有成就,他就覺得大乘法沒有效,他就背棄大乘佛法去學小乘。甚至還毀謗大乘,說大乘不是佛說的。這些人將來都是拔舌地獄的果報,都是三塗的苦報。文殊師利菩薩過去生就是毀謗大乘,因此墮在大地獄當中,永劫不得翻身,過了無量劫以後才出來。出來以後也是做餓鬼、做畜生,即使做人,也是盲聾瘖啞,生生世世不遇佛法。
 
    所以要知道,一個念頭毀謗大乘,這罪報尚且如此,何況是你亂寫書,還透過網路媒體在毀謗大乘,那你這罪就非常地重,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也要能明辨,哪一些人是打著大乘的招牌,但是卻是在毀謗著大乘。現在有很多佛學院如此,當然不是每一間。很多佛學院的出家人,因為沒在修學戒定慧,帶著世間習氣在上課,因此好名聞利養,好五欲六塵喜歡人家恭敬,誤以為念了個博士文憑出來就可以當住持,就會管理寺院了。告訴你,管理寺院沒有那麼簡單,絕不是用世間法來管理,管理寺院要用「戒、定、慧」、用「百丈清規」。古大德從來沒有用世間法在管理道場,所以不要癡心妄想。

你看這些人身上披著大乘佛教的衣服,卻毀謗著大乘。可是當他做法會時又要做大乘的梁皇寶懺、瑜伽焰口、三時繫念、三昧水懺,.....等等,要錢的時候他就承認有大乘了,但是,等錢拿到了,一翻臉他就不認大乘法了。這都是現在「末法」的狀況,將來一定還會更多,所以我就先講在前面。

    那還有一種是學了大乘,他沒有謗,可是他改去穿小乘的衣服,穿上小乘的衣服就代表他「背大向小」。因為時代己經變了,現在南傳佛教的衣服就是象徵小乘。而這中國的袈裟是象徵大乘佛教,密宗也是大乘,淨宗也是大乘。那些人學了大乘菩薩戒,他還覺得不夠,所以才「背大向小」跑去學南傳的戒律,表示他沒懂菩薩戒的意思。經文裡面講到「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是說這些人不要大乘的經律,他反而要學小乘,還認為佛說的大乘不圓滿。甚至還有些要學外道典籍,還有學假冒的經典;學《弟子規》、儒家......等等,這些都算是外道,佛在經典上處處告訴我們,這些俗典不可以學,那些人卻假裝聽不懂、看不懂佛的意思。

    在從前,教育體制是儒家的體制,小孩不學儒無法識字,讀書不讀儒書無法考功名。但那是在學佛之前學的,學佛後就不再學了。但現代不一樣,之前沒有學的,學了佛以後,不需要再去學,這點大家要清楚。你不能說:學佛要以儒家做為基礎。這都是背大向小。佛法是離相、離執著之法,儒家無有一句教眾生離生死、離我相,二者境界全然不同,哪來「儒家可做學佛基礎」的邪說!!
華嚴宗第四代祖師清涼國師說過,妄謂儒佛合融者,必墮無間地獄。
相信我們同修常常聽我講,都有這個正知正見。可是還有很多人,也許就在你身邊,你要告訴他這正確觀念。像祖師大德,印光大師他學佛以後,他就不看這些世間典籍,他住藏經閣三十年。藏經閣裡面都是佛經!他早已捨棄儒家。甚至他說︰他受儒家之害,毀謗佛法。像蕅益大師他早年也是闢佛,十幾歲的時候就寫了一本《闢佛論》,後來看到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才發心學佛。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學佛之前,很多是學「儒」,有的是學「道」,他們也都是捨棄之前所學的來學佛。要知道什麼是「捨棄」,捨棄就是不再學了。而不是他之前學過才有良好的基礎,不是!既然是良好基礎,那應該不用捨棄,這話要能聽得懂。因為有些人說︰他是因為之前學過儒,所以後面不用學了。如果真的需要,那他何必捨棄,何必說自己「棄儒從佛」!

其實從這點就清楚了,但還是很多人聽經聽不懂,所以要講這麼白,講到讓大家完全了解,真的也很費口舌。「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絕對不可以學。「外道」是指心外求法,心不在菩提道上,包括學道教,學其他宗教的,統統都是外道,是心外求法。當然,你不學,你也不用得罪他們。如果看到他們的善心、善行,我們也可以隨喜讚歎,沒有關係。但是不跟他學習外道見解,這要懂。不是說你不跟他學,就排斥他、攻擊他,那你也失了慈悲心,那就是你的過失了。這裡只教你不可以跟他學外道見解以及修行的方法。
所以學佛受戒就是有這好處,你會有正知正見,因為戒律會告訴你什麼可做,什麼不可以做,那你慢慢就會有智慧了。

第九戒,不看病戒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瘥。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中。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這是「不看病戒」。一般人的朋友、父母生病了都會去探望,出家法師生病了也都會去看,也會盡自己的能力幫忙。這是指身體生病,但如果是他沒有智慧、沒有般若,那是心地上生病,你應當給予大乘法藥,要讓他能夠療養身心。把他這對於法無知的百千種病苦、煩惱都能夠消除。乃至於六根見色聞聲被境界轉,這就是經文上說的諸根不具,因為他喪失掉本來的功能,造成了諸根不具,也就是六根見相不生心的功能喪失了。所以你要慈悲教以大乘佛法,給予大乘法藥讓他能夠把這病給治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現在邪見,就是生病了,但是只要給予正知正見,他一定能夠轉過來,邪見病癒,所以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不光只是他身體感冒、發燒或是生比較重的病,你去看,而且還要教給他佛法。不要跟他講世間話,講一些無益語,很多人去探病都講一些無益語言,你要跟他講:凡事都有因果,要跟他講佛法的道理,要勸他吃素,勸他放生,消除宿業,病就好得快。甚至業障要是真全消了,娑婆的業盡,他念佛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就真的沒有任何病苦了,你這樣才是真正解除他身心的痛苦,是真正解脫了。所以要懂得為什麼看病福田第一。

第十條,畜殺眾生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鬥戰之具。及惡網羅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不得畜殺眾生具。若故畜者。犯輕垢罪。」

殺害眾生的器具也包括菜刀,你家的菜刀是要拿來切菜的,不是拿來切肉的。家中不要放著殺生的器具:肉刀等等,這點比較重要。因為一般人家裡不會放槍炮彈藥,如果有的話,那是違法的,不要放,因為是殺具,當然也不要收集,寶劍弓弩這些東西,心裡不要好樂這些兵器。還有在平常人家裡,你的殺蟲劑就是殺具。不要看到蟑螂、螞蟻、蚊子...,你第一個念頭不是想把牠放生、不是想爲牠受三皈依,而是先找殺蟲劑,看怎麼把牠殺掉,這就是平常就具有殺心所以稱為畜殺具。還有,受菩薩戒就不再煮葷腥了,也不買葷腥的給家人吃,要吃,請他自己去買,但是你還是要善言勸導他:吃葷腥不好,吃葷腥會短命、折壽!吃葷腥,所有的倒楣事情很容易讓你遇上,這是佛在經典上講的:會得不饒益處。所謂不饒益處就是「不如意處」,你做什麼事都不順。所以既不要在家裡放殺生的器具,也不要把切菜的刀變成切肉的刀,不然這也算是畜殺眾生具。你只要將菜刀拿來切菜,那就不叫殺具了,反而能夠滋養色身,身安道隆。所以寺院也有菜刀,可是它不切肉,不是用來做葷食,那這就是利益眾生之具,就不是殺害眾生了。
還有,你家裡從前有一些外道邪見經律,包括世間邪見,趕快把它找出來清除掉,這些殺具放在你的書櫃裡面,你的兒女或是你的家親眷屬,或是你的朋友來看了,他會起邪念、起惡念,這會斷他的法身慧命,這也是殺具,統統要清掉。家中不可以存有這些邪見經律、邪見的書、邪知邪見的,包括出家人講的、在家人講的也一樣,包括世間法也一樣。你從前不懂,有一些知見不正的書,你現在學了佛,回去都要把它給清掉,不要留著,這點很重要;不然萬一你自己習氣上來了,你又去看就糟了,所以要懂得護持自己。

    一般人家裡是不會有所謂「刀杖弓箭鉾斧鬥戰之具」,其實真生起氣來什麼都是武器。所以重點是在於你的心不貪、不瞋,而不光只是有器具的問題。如果家裡有釣魚竿之類的,這也算殺具,「惡網羅殺生之器」,有捕獸夾之類的,統統都要丟棄,不可以擁有。說「丟棄」不是要你送人,送人就變「教他殺」,有人會覺得這殺具是自己當初花很多錢、很多心血才得到的,或是有什麼紀念價值,捨不得,以為可以送給沒學佛、沒受戒的人,這就錯了。你要把這些東西丟棄、毀掉,不可以送給別人。你把釣魚竿送給別人,讓別人釣魚去,你把捕獸夾這殺害眾生的器具送給別人,讓別人去捕,你又犯到前面的重戒,第一條「自殺」:自己殺,雖不自殺,但是「教他殺」,乃至給眾生做殺生因緣,「殺因,殺緣,殺法,殺業」這些都不行,所以這裡每一條都是在護持你,不讓你犯到前面的十重戒。因為十重戒一犯,「光明金剛寶戒」就迷失了,就有染汙了,當然,說染汙也不是真的有染汙,只是你暫時迷惑顛倒。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廣明。」

《梵網經》在印度有三百卷,傳到中國來只有兩卷,這一卷是下卷,上卷一般祖師大德不太做解釋,因為講的是菩薩三十心、十地的境界,所以保留原文。所以都是解釋下卷的居多。
所以「下六度品中廣明」在之後的六度品當中,佛會細細的說明。

第十一條,國使戒

「佛言。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不可以當國賊,甚至合會兩個國家打仗,像張儀跟蘇秦,這兩個人都罪過無量,讓國與國之間戰爭,人民受到戰爭的迫害,這都會有很重的罪報。你鬥亂兩頭,這兩個人吵架,嚴重的,一輩子不合,甚至拿刀相殺,這等於你害死了一個人或是同時害死兩個人。但是你讓兩個國家打仗,那害死的就不是只有兩個人,可能害死好幾千人、好幾萬人,這是很重的罪過。所以,如果你身處宰官位或做外交職務的,就要知道,不能造這麼大的罪業。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做官的人一定要受菩薩戒。經商的人也要,甚至任何佛弟子都應當受菩薩戒,因為學佛受戒懂因果就不會惱害眾生,你就有佛菩薩的慈悲心,也就是常住慈悲心、孝順心,就不會造這樣重的罪過。
又說:「尚不得入軍中往來」,這裡是教你不可以到軍中看兵陣演習......等等,不可進出、不可以看。「況故作國賊」,何況故意當賣國賊。那若是身為軍人怎麼辦?軍人的使命就是保護國家,要記住是「保護國家」,不是興兵相伐、不是發動戰爭,是當人家來侵犯國家,你不得已使用武器,絕不是主動攻擊別人。所以軍人受這個戒也沒有問題,而且也是菩薩,同樣都是第一清淨者。

    所以「尚不得入軍中往來」這一條菩薩戒這裡就有所謂的「有通、有塞」。「通」就是開緣。可以通用到當兵的人、在部隊工作的人,都沒有障礙。那「塞」就是不行。如果你不是軍人、外交官、總統行政院的一級的官員或是像國務院、中央的官員,而是一般的人:那你就要注意了,你要是受了菩薩戒,你不能去做這些事情。那沒受的人能不能做呢?沒受也不能做。因為菩薩戒是「性戒」,所以不管你受不受,只要做,都有罪過。像三國時代的諸葛孔明,他雖然是好心,但他也知道他必然短命,因為他殺太多眾生了,他一個計謀在赤壁之戰殺害八十萬的軍隊!所以他知道自己一定會短命,他只活了五十幾歲就往生了。我們看到歷史上,凡是興兵相伐的、鬥亂兩頭的,將來的果報都不好,所以要有所警惕。

這是第十一條國使戒,就是要你斷除殺心具慈悲心,不可以出賣你的國家,不可以出賣人民,也不可以興兵相伐,讓兩個國家或三個國家、甚至好幾個國家發生戰爭。

第十二個,販賣戒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應自作。況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

這也是菩薩惡作罪。前面講過「起了瞋心就失了慈心」,去賣良人、奴婢乃至於六畜這些動物,做人口販賣、動物販子,這都不是清淨而且不正當的職業。所以學佛後,你要是有賣葷腥,販賣六畜,不管是生的還是死的都一樣,自己要注意,能夠趕快轉業的就趕快轉業。不要想說:「這個已經不是六畜了,這是肉」。那都一樣有過失。
乃至「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甚至你是賣棺材的,你希望你的生意好,那就要人多死,你生意才會好。現在一般不賣棺材,改賣靈骨塔。現在也有一些出家人在推銷靈骨塔的,那就實在非常地糟糕了。出家人要希望眾生能夠學佛,不是希望他來住在你賣的靈骨塔裡面。這一條戒在現代有很多種狀況,學佛人不能做,出家人亦復如是。那麼,如果你家本來就是在賣棺材的,你學了佛、你受了戒能不能賣棺材?就之前講的,受菩薩戒「不得入軍中往來」,那軍人怎麼辦?那能不能受戒?相反的,只要你是好心為人安葬,希望眾生在死亡以後能夠有安穩之處,那就可以。所以重點在你的存心,不要起「希望他死」之殺心。不過,一般人做不到,因為現在這類工作賣這些東西會有業績壓力,所以要清楚,你在做這方面工作,包括所謂的「生前契約」,你要存好心,希望他能夠安穩。現在很流行的生前契約這些,你心念正確就不會去犯到這條戒,反而受持了這條戒。所以他講「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是告訴你不要自己賣,也不要教別人賣,也不能請員工來賣,你自己當股東、你當老闆教員工去賣,這也不行,因為最後獲利的還是你,因為你希望生意好,你一定教他多賣一點、多推銷一點,這心念就不對,也是貪財的心在作祟,一切隨緣就好。

相信有同修是做這方面的事業,你只要存好心就沒什麼關係。

第十三條、謗毀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毀謗,這一條戒牽涉到口業,包括你可能毀謗到三寶,毀謗了你的和尚,毀謗了國王及尊貴之人,在現在就是不能謗國主。這也是菩薩戒,有些學佛人包括出家人很愛講政治,說哪位總統怎麼樣,哪位總統又怎麼樣,這都是犯了謗毀戒,學佛人不要談政治,這樣身口意才會清淨。所以這裡講,「若佛子以惡心故」:第一個就是存惡心,「無事謗他良人」,是說這個人善良,比如說,這個人心地很好,平常也做很多善事,可是你就是要毀謗他,要給他難看,你透過街坊鄰居,傳播是非,說人家外遇......等等,這些事情,這是無事謗他良人、善人,說他做善事都是為了節稅,都是別有用心,這都是毀謗。乃至毀謗出家人、毀謗法師,講經的法師講了正法,可以利益眾生,你就毀謗他說他犯重戒,說他挑起爭端、毀犯不敬三寶戒......種種的毀謗。像佛陀時代有位戰遮女,她毀謗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令她懷孕,這個毀謗很嚴重,其實是因為她受了外道的蠱惑。幸好佛有護法神,護法神把她那個假肚子,一撥就消掉了,原來在肚子塞個桶子,大家就釋然了,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清淨的。這就是毀謗法師,佛是真正的大法師,現在也有很多,在毀謗出家人、毀謗三寶的,這些都是造很重的罪。我們學佛、受戒,知道這些法師、居士,他有正知正見,就應當護持。之前講過「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種種醫藥供具,悉給與之,都可以拿來供養法師,護持正法,護持佛法,使正法久住,不可以生一念毀謗心。有時候這些人他是有正知正見,但是因一時習氣現前控制不住而犯戒,不是真正退心犯戒。因為他還在修行,不小心犯戒,這只要懺悔就可以,可是你要是因此毀謗他,大眾對他退失信心,那就不行。還有一類,像一些會騙錢的、騙色的神棍,你把他舉發出來,這就不叫毀謗。所以經文講「無事謗他良人」,就是這個人沒有這樣做,你造謠生事,就叫毀謗。如果他所做所為損害眾生法身慧命,你把他舉發出來,你所講的都是事實,那就不叫毀謗,反而是護持眾生,護持佛教的形象。

    因為末法佛教裡面的出家人,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現代,有些人雖然去參加過三壇大戒,有三寶的形象,但是參加完以後,回來就什麼都忘記。穿著方袍大領,滿心貢高我慢,也不好好檢束身心,也不老實修行,整天就在外頭遊蕩,做法會、講閒話、傳是非,現代交通發達,是非從北部傳到南部,南邊再坐火車、坐高鐵,再傳到北邊,東邊再傳到西邊,在台灣閒話傳不夠,還要傳到大陸去,傳到國外去。現在就是有這些人,忘記自己為什麼學佛、出家,這就是末法的你們要注意,就有這種出家人,不順佛教,不願意學法修行,那就真是沒有辦法。

    下面講「師僧國王貴人」,包括你的和尚、其他的僧人、出家人或是國王、或是貴人,達官顯貴。有一些人心懷嫉妒,說:「只要是有錢人都不是好東西」,像講這種話就是毀謗,所以這裡講得很細,包括一般的百姓、達官顯貴、包括出家眾、包括世間有德之人,這條戒的意思,就是叫你不能造口業,毀謗他人。無事毀謗他人,乃至於對你父母兄弟六親,都不可以毀謗,更不可以陷害你的朋友,不可以陷害你的長官、上司......等等,說他犯七逆罪、十重罪。對於父母,這裡包括師長。乃至兄弟六親等,「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要恭敬他們,恭敬佛法,恭敬能弘法的人、能修道的人,要生孝順心、生慈悲心。孝順是對上,如果他職位比你高,或是他是你的長輩,或是他是你的和尚、阿闍黎,你都要生孝順心。對下要生慈悲心,他的輩分比你小,或他是你的下屬。都要懂得怎麼用心,如果不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於逆害,你還陷害他,使墮不如意處,讓他坐牢,甚至讓他被毀謗,讓他賠錢,或是把罪過推諉於他人,這都是加於逆害,使墮不如意處,所以都要小心。有時候他不是故意的,但是為了保護這念「我」,他很直接地就會撒謊,他就會毀謗他人,就會把責任、把過失推到別人身上去。所以在家、出家的學佛人都要警覺,毀謗很容易就犯到,因為有「我相」,人是很容易指責別人的,那學佛人就要會反觀,不能生毀謗,不能造謠生事。

第十四條戒,放火焚燒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惡心縱火。「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燒草原、燒森林,這惡心最重的,即使是無心的,也是有過失。雖然無心但你也是不小心,畢竟殺生的罪業還是成立,有些人去掃墓,或在外露營,露營都會有火把、火種,可是他離開的時候不注意,沒有息掉,天乾物燥,引起了森林大火。從前森林大火,森林裡面有犀牛,犀牛聞到煙味,會衝過來把它撲滅,但是現在犀牛都被抓去殺掉了,或是在動物園裡面關起來,只能看,牠的這些能力也沒有地方給牠發揮。造成森林的火災,很嚴重,燒死很多的生物,乃至最嚴重的四月至九月放火,引起火災。住過山的應該就清楚,四月到九月夏秋之間,蟲非常多,犯這罪就非常重,所以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因為粗心大意,而去犯這麼重的殺生罪。佛教殺一個眾生就算一命,不是像有些外道講,殺好幾條才算一命,這個說法講不通,一個軀殼,就算是一條命,一隻蝴蝶就是一條命,一隻蟲就是一條命,不會好幾隻蟲、好幾隻螞蟻加起來等於一命,不是這樣子算的。那是他數學有問題,算錯了。所以要知道,不是好幾個加起來等於一命,那這算法不符合因果。所以你殺害一隻微小的昆蟲,都算殺生,但若你不是故殺的,罪就比較輕,如果你是故殺,很生氣故意放火燒,「燒他人家屋宅」,燒人家房子、「城邑僧坊田木」,燒人家的城市、出家人的住所、破壞農田,燒人家的樹林,這罪就很重,都有過失。像以前的戰爭,有屠城的,把整個城都燒掉,那城裡不光人死亡,六畜都有嚴重的傷亡,這都是不可以的。所以佛說做國王、做大臣的一定要受菩薩戒,因為有受持這條戒他就不會屠城,就不會惡心殺害眾生。
   「及鬼神官物」,因為土地在以前是屬於國王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民」。說「鬼神」物,是因為樹上都有鬼神寄居,那是他的家,是他的環境,你摧毀了,他會對你起瞋恨,那「官物」,就是指國王的東西,乃至國家的東西,你都不可以侵占,不可以毀壞,不可以偷竊。所以這一條戒含著兩重,一個是殺生、一個是偷盜。因為你殺害眾生的生命,也就是強制奪取了他的色身,乃至於你把樹林給焚燒了,這樹林中的林木都有鬼神寄居,那都屬於他們的東西,所以叫鬼神官物。也是國王的土地,也是國家人民的土地,你把它毀掉、破壞,使它造成污染了,都算是偷盜、都算是殺生。所以它雖然是四十八輕戒,有的戒裡面它是牽涉到兩條重戒「偷盜跟殺生」,所以不可不慎。所以講座一開講,就說這四十八輕戒不是罪比較輕,而是「惡作」,而且這個惡作,會使你破戒十重戒,所以一定要注意,下面講:「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別人的東西不可以破壞,這「燒」不光只是指放火,而是包括任何「破壞」、「傷害」......等行為。你看你同學很不順眼,把他東西給破壞掉了,把他東西藏起來了,這些都不可以。「一切有主物」包括人,偷人的東西,偷國家的,有的偷動物的。什麼叫「偷動物的」呢,你把牠小孩抱走了,看小狗很可愛,就把牠抱走,那你就算偷牠的小孩。或看小貓很可愛,把牠抱走。如果是帶去治療,這當然不算偷,帶去治療又另當別論。你看到牠有病把牠帶走、帶去治療,記得放回來,或是幫牠找一戶比較好的人家,給牠個安穩的家,這些都是做佛弟子應該做的、可以做得到的。所以這裡講包括別人的東西不可以破壞,所以你不要看文字上寫「燒」,就想:「我也沒有燒、也沒有放火」,不是,「燒」就是破壞的意思,所以你使這些樹林、河川受到汙染,使空氣受到汙染,都算是破壞,所以這一條戒很環保。佛教講環保,這一條戒就包含現在環保的意識在裡面,你不可以破壞你的居住環境,不可破壞你的社區。不可以破壞別人的家,也不要破壞自己的家,如果你在家開瓦斯自殺也可能炸到別人。佛是禁止自殺的,因為你要死了又兼著犯戒,罪報很重。所以這條戒也含有其他的意思。

第十五條、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這是講「斷人法身慧命」,一樣是殺生。之前講過,殺戒不光只是斷人生命而已,最重的就是:斷人慧命。
 一般斷人生命的罪就很重了,但是更重的是斷人慧命,而且還傷害於無形。這裡講「若佛子。自佛弟子」包括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對於你的同參、對於你的六親眷屬,乃至外道,都應當「教受持大乘經律」教導他們學習、受持大乘的經律。從這裡就知道,若有出家人教你學小乘,那是不對的;或教你學弟子規,那也不對;學了凡四訓,更錯。
    這一戒就是清楚地告訴你,你要學佛,就是學大乘佛法,不要夾雜,不要學世間典籍,更不要學外道、二乘他們的一切邪見經律,這些都不要學,對你絕對沒有好處,也對別人沒有好處,這是釋迦牟尼佛制的戒。所以現在很多在佛門提倡世間法的外道,他不希望你受菩薩戒,甚至他在傳菩薩戒時,他不跟你講什麼是菩薩戒,不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反告訴你只要存好心、說好話,把人作好就可以了,他也不跟你講這四十八輕戒,他怕你看了以後,你就知道,原來他所提倡的那些書都是佛說不可以看、不可以學的。一旦你清楚真相,不跟他學了,你就不會供養他,他就沒有錢。沒有了錢他廟裡面那群徒眾誰來養?所以為避免這情況發生,他就都勸人不要受菩薩戒,他不光勸你不要受,反還告訴你要學世間法,他會跟你說:菩薩太高了,你沒有這善根、沒打基礎,你先來學弟子規,你先看論語,看會了世間書,會了古文,再來看佛法,他用世間次第學習的概念,來把你學佛的善根遮掩,破壞你的法身慧命,同時把你能學習佛法的光陰全部耽誤掉。
     你在這世間已經打滾這麼久、輪迴這麼久,有因緣來到佛門還學不到佛法!就是這種人把你擋在真正的佛門外面。所以我提倡所有的學佛人都要受菩薩戒,你受了戒,懂得戒律、道理,你就不會去學外道法、二乘法,不會學邪見經律,更不會有「先把世間人做好,再來作佛」這種念頭,可是當這樣說時,又會有一些人曲解,他會說:「儒家裡並沒有邪見,弟子規裡也沒有邪見」。會講這種話的人,全然因為他對於大乘佛法不懂。因為那些雖然不是外道邪見,但卻是世間邪見,其中所說的全然不解諸法實相,故名邪見。他們不知道「緣起性空」,不知道「心境一如」,不懂「真心本性」所教的不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依楞嚴經、楞伽經、涅槃經...等經典的標準來看,全都叫邪見。這是達摩祖師在血脈論裡面告訴我們的,他說「學佛須是見性」,如果你不見性,你縱然學佛,縱然讀經,你也不算正知見人,何況外道,何況世間法。達摩祖師也是捨棄王位來出家的,都是放得下的人。
這裡講「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告訴他大乘是什麼意思,大乘的義趣是什麼,怎麼修行,是依著什麼道理,都要講。而且要「使發菩提心」:要讓眾生可以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發心以後,還要讓他能修行。「十發趣心」就是十住,初住到十住位。「十長養」就是十行,初行位的菩薩到十行位的菩薩。「十金剛心」就十迴向位,這三十心中名為「三賢位」,乃至進趣十地的果位,一直到等覺、到妙覺位,讓他「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讓眾生能夠理解修行是怎麼回事,修行當中會經過什麼樣的過程,都應當讓大家了解。「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什麼叫惡心、瞋心呢?「惡心」就是利養心,喜歡人家恭敬,隨順自己的習氣。自己習氣好樂世間法,這都是「惡心」。還有一種是「瞋心」,他故意不教你佛法,怕你超過他,像佛門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利槃陀伽尊者過去生是三藏法師,可是他怕人家超過他,所以他講法的時候故意有所隱瞞,這一生才得愚癡的果報。「掃塵除垢」這四個字背了一個月,前面「掃塵」記住了,後面的「除垢」忘記了,四個字背一個月背不起來,受這愚癡的果報。幸好遇到釋迦牟尼佛教他佛法,他才能夠獲得圓通。《楞嚴經》講,他反息循空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所謂得三摩地、得圓通,是圓教初住位。蕅益大師講周利槃特表面看起來是修小乘法,內心在用功是大乘。所謂「跡」在羅漢,「跡」就是他表面上看起來修行好像有次第。但他的用心,也就是「本地」,是圓教的菩薩。
    以惡心、瞋心,也就是利養心、或世間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這就是在講現在很多的道場,開一些世間法的班,開一些講世間法、世間話的課程。找一些世間人來辦佛法座談,或是一些護持他道場的企業家出來座談。這些人根本對佛教不懂,你問他怎麼做生意,他會。你問他怎麼成道,根本問錯人,他沒有本事。道場不能找這種人來講話,他講的都是世間外道見,全都是沒學佛的邪見,所以要請真正能講經的,最好是你自己發心,自己能講,但要依祖師大德、依善知識的開導而說。善知識包括近代的善知識:元音老人,他有修有證。你若看不懂經典,可以看他的,他是近代難得的大善知識。所說都是白話的,他把修行的過程、次第、怎麼明心見性、怎麼開悟的......,都講得一清二楚。他確實有成就,真正明心見性,是坐脫立亡,值得大家學習。
這裡講是教大家不可以學習二乘、外道以及邪見等論,學佛人不可以學,也不可以教別人學。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這是教我們要正知正見,若是為利倒說,就是犯了菩薩惡作罪。什麼叫「為利倒說」呢?講得很文言,一般人聽不懂,現在幫你翻成白話,意思是:他不跟你講正法,就講一些迎合大眾口味的話,世間話,這就叫為利倒說。你犯道場規矩,他也不講你,他怕講了你,你就不來,不來,他就沒有錢了,或是怕你一不高興,不願意來了,自己沒人恭敬.....等等,這都是「為利倒說」。
經文說:「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
要記住,佛一再交代,先學大乘,「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學佛就是如此,學佛就是要學大乘,這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教你要先學大乘的威儀、大乘的戒律,佛沒有教你先學五戒、十善,而是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要能夠廣解、能夠解義。「見後新學菩薩」看到有後來的,新來學的人。「有從百里、千里來。」遠來學大乘經律的,「經」就是佛經,「律」就包括律藏、律典。「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應該如法為他說明苦行。對於想出家的人,要告訴他,要能夠行一切苦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要老實地念佛,老實地修行,講「苦行」,不要只想到十二頭陀行。你現在能夠老實修行,對治你的煩惱,那就是行苦行,也符合十二頭陀,這才是「如法為說一切苦行。」
「若燒身燒臂燒指。」出家人都會燃香供佛,在家人受菩薩戒也會燃臂,就是依著這一條。出家人頭頂上燃香炷,屬燒身供佛,這是破除自身的執著,讓你知道要把色身放下,全心全意地修道,這是「燒身燒臂燒指」的意思。現在比較少在燒指,也就是燃指。現在也有一些出家人到戒場去,卻說他不要燃。建議這些戒常住,遇到不願意燒的,就請他出堂離開,因為他不想真正當出家人。居然還說燃香會燒壞神經,應是講這話的人腦筋燒壞了。自古天下的出家人燒身臂指沒有在燒壞神經的。如果你燒身臂指真燒壞神經,那應說是你的業報,因為人家燃都沒事。這是佛制,每個人出家人都燒,不想燒的請出堂,所以在登記報到的時候,就要問他能不能燒身臂指,不能燒,不願意捨身修行的不必為其受戒。有一些只是想受個戒,混過戒期,拿到戒牒當假和尚。今天寺院開門,他坐在那邊,晚上關門了,就換上俗服,反正頭上剃個光頭,也沒燃三點,人家認不出來是出家人,就跑去吃肉喝酒了。不能讓這種假和尚出家受戒,不然你傳戒是有過失的,不應該讓這些人出家來敗壞佛門。我們在戒場也遇過,是有不願意燃香供佛的,那些就不算出家人。這是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傳下來的法,現代人沒有智慧,沒有修證、沒有證量,絕對不應該去更改這規矩。所以受出家戒的,包括在家受菩薩戒的,一定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這才能夠種善根,才能夠告誡你要「為法忘軀」。如果你不能燒身臂指,那你不是出家菩薩,不算是出家人,佛不承認你,釋迦牟尼佛把你擯在佛門外。如果不燒身臂指,你是偽作沙門。有一些法師,他捨不得燒身臂指,還受人家供養,這就是偽作沙門,欺騙信眾。「非出家菩薩」,佛是不承認他的。
佛教我們「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佛弟子都要能夠做到為其捨身供養。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捨身求法的公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佛弟子學法就是要這樣學,用功就是要這樣用功,一切不管,身心都放下。初學就應當有這樣的正見。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是說能做到這樣,才堪稱為法器。因為身心世界肯放下了,你聽聞佛法,領納佛法才能夠真正得受用,你要發這個願,為了學佛、學法,即使燒身臂指,乃至於餓虎狼師子,你皆能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你才真能夠於法得受用。這樣人家跟你講正法,你才不會懷疑自己根器是不是不夠,或是這個法到底是不是佛說,你就不會懷疑。所以應當如是存心、如是發願、如是行持。
當遇到這種人,才能「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有這樣的發心,你聞法修行才能心開意解。什麼叫「心開意解」呢?「心開」就是「明心」,「意解」就是「真正把煩惱給斷掉了」。凡夫的六根常常攀緣前五塵,第六意識驅動著五識向外去分別,它常在那裡打妄想,在那裡起造作。即使自己眼睛閉起來,也在打妄想,所以會作夢。

第六意識它又緣前五根謝落的影子,又能驅動前五識,循環造作,這就是「意」不能解,被繫縛住了。所以「心開意解」是佛教的話。
「而菩薩為利養故」利養包括:財富利益,以及名聲。為了自己的清名,要人家覺得他很有修,是個君子,即使身已經出家,還是喜歡學世俗文人,拿個扇子在那裡搧呀搧,裝清高,要人家覺得他是「君子」。這就是還沒有醒悟,你看他表面上雖有燒,但俗心沒有燒掉,世間意沒有燒掉。他沒有真正捨身肉手足,沒有燒身、燒臂、燒指。這也是一種「世間的身肉手足、臂指」沒有燒掉。這就是告訴你要把從前以來「世間的習氣」都給放下,包括想做世間君子的心念都要放下。

貪利養不光是好錢,好名的,清名也是一種名利。其實好清名的,目的也都是為利養,只是一般人看不懂,世間人只會看表象,卻看不懂行為之下的心念。所以要學會觀察。
「應答不答」,這是說若是為了利養,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反而在講經台上講,或是亂說一通,倒說經律,講世間話,他不講佛法,反說:學佛就只是要把人做好……等等的這些世間語。「文字無前無後」,心顛倒、行為顛倒,總提倡一些迷信、鬼神附身。甚至在清淨講座上,說有哪一個鬼神給他傳來什麼訊息、哪一個鬼神又請他去某地,做法會,必須做多少場,......。把經典的義理講偏,穿鑿附會世俗文化、政治活動,或是在講經當中在提倡迷信、把經典義趣導向世俗....,這都是「文字無前無後」。經典文字上沒有這義趣,他卻在那裡穿鑿附會、胡說八道,或是故意導人以迷,讓人家跟他一樣迷信,這也都屬於「為利倒說戒」、「謗三寶說」,因為跟三寶說的不一樣,就叫謗三寶說。
你去聽法、聽講經,要聽這個人有沒有依四依法而說,有沒有依三寶所說。像我講經,你不要說悟顯法師能講,我能講的都歸三寶,三寶─佛、法、僧。一切都歸於佛,不是我自己的智慧。六祖慧能大師,人家讚歎他,他說:此非慧能自智,是諸佛祖祖相傳。慧能大師是開悟的人,他都懂得這道理。照理來說,他是大祖師,有這樣大的福慧,受人讚歎,絕對沒有問題,受人恭敬、受人供養都受得起,絕對是供養的人修福。可是他還是告訴你,「我也是依佛所說」,所以凡是不依佛所說的,就是華嚴經上說的:「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那胡說的人就不是佛家的弟子。你學佛,祖師一定教你做佛,教你當一個出家人,教你學做釋迦牟尼佛,學做十方諸佛,不會教你先做個俗人。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所以知道,佛遇到眾生,都是教眾生學佛,沒有教先當個俗人。佛都是直接教人學佛,教他佛法。即使講了小乘、講人天,也是為了引導眾生入大乘。所以大家要知道佛都怎麼做,學佛要依佛,而不是依現在那些教你先學做人的凡夫。
    凡是我們講經,你們聽經,都要依三寶,要依四依法,只要是跟四依法說的不同,跟「一實相印」所說有不同的,若是小乘法跟「三法印」所說有所不同的,那都算是「謗三寶說」,犯惡作罪、犯失意罪,「失意」就等於輕垢。失大乘意,失菩薩意,失大悲意,所以這過失很嚴重,大家一定要警惕。

第十七條戒 、 恃勢乞求戒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這條是教佛弟子不可依勢強乞。學佛人就好好學佛,出家人好好行道,不要去攀緣權貴,所謂的國王、王子、大臣百官。在佛陀時代,提婆達多就是如此,他本身也是貴族,可是他出了家以後,還是喜歡攀緣達官顯貴,他是為了名聞利養。現代人在佛門,有些是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有的人他不為錢,是為了實現他自己的理念、想法,所以他四處去攀緣,或到處送錢,或跟國內、外的名人往來拍照……等等,都是為了顯示自己跟他們有交情,好告訴人家哪位名人、總統、議員......也是認同他的,再依勢來乞求名聞利養,以及落實自己的想法、看法,遇到這類人就要特別注意。在佛門真正的道場裡,大殿就是供佛,沒有在擺放萬姓祖先牌位的。學佛的出家人應拜的是祖師,怎麼會去拜在家人的祖宗呢?那些都是在打妄想,沒有道心的出家人。學淨土的出家人,應拜的是淨土宗的祖師,學禪宗的應拜的是禪宗的祖師。
作為出家人,一直在推廣這些世俗想法、做法的人,他就會不斷地向有錢人,向國家政要去攀緣,這都是「恃勢乞求」。為了錢財、為了利養、為了名譽、為了理想、......,這只是簡單列舉幾樣而已,還有很多的不如法的:侵占人家的田宅、土地......各種都有。所以學佛不可以依勢強乞,這是講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樣,你也一樣不可以依勢強乞,也不可以用自己的權力、財力去強占別人的財物,乃至男女牲畜等等,這些都是佛所禁止的,佛弟子應該要知道。
經文說「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不可故意攀緣國家元首、政要、官員等有權勢者,再靠著與他們的人際關係來做為自己的背景勢力,去要求、索取以滿足自己,甚至不如他意時,這依官強乞的人還會打人,「打拍」就是攻擊、毆打的意思。有的還會「牽挽」,就是牽引婉轉,好言相勸,曉以利害,說:「你看我現在認識某人,他的官有多大,勢有多強,你不能得罪他,一旦得罪他,你知道你會有什麼後果嗎?」簡單講就是:先把他揍一頓,然後再曉以利害,叫「乞索打拍牽挽。」藉此達到一切求利。橫取財物。出家人不可以做這種事情,在家人也不可以做,做了,就叫「惡求多求」。

所以之前講過,人家跟你乞求時,他真的有需要你可以幫助他,急難恐怖時要幫助他,如果他是惡求多求,那就不能給他。或是他拿了是要去做壞事,你知道了,你也不能給他,否則也是犯戒。在世間法上,你也會惹禍上身。所以說家裡不要有刀杖,有了,人家就有可能來跟你借,如果他拿著向你借的刀去殺人,那你也有過失,所以要懂得明哲保身之道。菩薩戒裡面,涵蓋著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你不用再去學外道、二乘,不用再學世間法。你將菩薩戒學好,自然就不會有這些世間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至少現世的緣已斷,後來會再遇到的,也都是你過去生曾做的罪業,但是因為你持戒的關係,所受的罪報也會減輕,因為你不再隨著習氣走,業自然就不一樣了。
下面講「教他人求」,有一種狀況是,他想要錢,但他不自己去化緣,卻教別人化,還說「我都不貪」。但是,他卻叫別人去做法會,叫人家去化緣,叫人家去貪。道場明擺著都說不要錢,可是只要有人打電話來,或是請法寶時,他的人就會暗示,要人家給錢,或說種種的理由,給人家壓力。他是出家人要清名,所以不出面,卻叫居士去要錢,這就是「教他人求」。所以大家不要看文字只有講「恃勢」,因為他不一定依著有權勢的人。凡是只要給人壓力、強乞者,都算是犯了這條戒。以上是講出家人,在家人部分就自己去觀察,有很多人他自己不做,他卻叫你去做損害別人的事,那你自己就要小心,犯這一戒,也算是犯盜戒,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別人的,你使手段強乞就算犯盜。因為沒有慈悲心,沒有孝順心,失了做菩薩應有的慈悲。

第十八條 、 無解作師戒。「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這一戒很重要。)

無解作師的「無解」就是:你對佛法不了解。學佛人對於佛法如果不了解,你就要好學,要向祖師大德學習,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出家人,他都刻意教你「要跟一個老師學」,「要乖乖聽一個老師的話」,才算是老實,然後在講這段話的旁邊就放著他自己的照片,這一種心理暗示,就是你要跟他學,教你只要依他一個。佛卻不這麼說,佛說「無生智慧從多聞而得」,天下善知識之多,善財童子参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不會認為自己是善知識,因為一旦認為自己是善知識,那就「我相」現前,根本就不可能是善知識了。尤其現在的人,他真正想要的是人家的恭敬跟名利,所以才敢無解作師。尤其是在佛法裡,無解作師的過失很嚴重,還有的是在醫療上,在醫療上,你沒有能力幫人看病,不會醫,還認為自己可以,卻幫人家亂看診一通,造成誤診或是導致病情更嚴重,這些都是過失。
佛門特別重視你對於佛法是否了解,你對於佛法了解,才能夠出來教化眾生,在教化的時候要勸導眾生修行,要教眾生依止四依法,依止古來祖師大德,那些才是真正的善知識。不可以貢高我慢,不可以認為自己很行,不能因為看了幾本書,就認為自己很有修,就想要出來教化眾生。佛法沒有你想的那麼膚淺,沒那麼簡單。在佛門任何人所說都要依佛經,不可以自己猜想或是推測,以為可能是如何......,可能是如何......,這些都不可以,不然你會耽誤別人,也耽誤自己,你也會犯到前面的「毀謗三寶」,這是關於這一條無解作師。

你對於佛經不解,對於佛法不懂,要向善知識請教,如果你找不到善知識,可以向祖師大德對於經教的註解及開示去學習,一般人會覺得自己看不懂,其實不會,只要你發心肯看,業障消了就看得懂了。經典不是只有文字表面的意思,文字的意思你可以去查字典,但經典的義趣必須是要你消業後,才能懂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南懷瑾居士講,起初就是要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的啃,去了解經典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先別下定論,先貼起來。圓瑛法師當初學楞嚴經就是這樣學,不會的地方他就做記號,懂了,他就把這記號給消除。古德是這樣學法的,學法不是只有看經,還要念佛,還要用功,不用功學不了佛法。
    學佛要有定課,所以要做早課,要做晚課,甚至平常定課外,還要有散課,還要時時用功,剋期精進打七......等等,都是為了讓你能夠證入經典上所說的境界。你真正能證,你就能解,但能解不一定能證。很多人能解,但他是從文字上解。文字上解得道力很弱,應說幾乎沒有力,從境界中會得者,就有道力,所以一定要修行。學佛你不念佛,你不修行,你不起觀,不念咒,你不按照你所修持法門的祖師大德所傳方法去用功,你反用現代人教的方法,絕對行不通。今人的方法都是知見,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所以,你若想在佛門中用世間的方式來教學,以學術研究的方式來上課,像世間學校做學問那樣來教學,那完全是在增長無明的根本。學佛要除的是知見,所以楞嚴經云:「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所以,佛法所要除的是「知見」,世間的知見、學佛的知見,兩處都不著,才能真正見道,所謂「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是真佛名。」當下你就是真佛。「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你真正這樣做,才能夠見道,沒有見道的,不能理解的,覺得祖師大德方法靠不住的,就如同「生盲無目」:生來就盲而無目。所以無論達摩祖師怎麼講、祖師大德怎麼講你也不會懂,你所懂的只是文字。即使你很會解文字,很會解文章,這也不是真正的解經的,必須要真正去實修才行。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八



請掀開《梵網經菩薩戒本》,看第四十六頁。我們之前講了《梵網經》十重戒,以及最根本的戒「無作戒體」。
達摩西來唯傳一法,千佛出世唯有一戒,這一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它又有很多的名稱,又叫真如、又叫佛性、又叫如來藏,所說的無外乎都是講我們的真性、本性,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都能成佛,所謂「各各不無,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真心本性不用你去修,本自具足,本來清淨。所以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只是你迷了,所以要透過受戒的儀式。只要你肯受、你肯轉變,那就是「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諸佛出世就只傳這一戒法,其餘的十重四十八輕、六重二十八輕等等的:比丘、比丘尼乃至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八關齋戒、五戒十善等,全部都是枝葉。所以學佛要掌握得到根本,修行要掌握得到根本,這是第一要務。

根本掌握得到,你就不會盲修瞎練,就不會人云亦云,今日求東,明日求西。所謂「求東求西」,就一下想要發願往生,一下又愛樂娑婆。心總是無法安定,沒辦法老實的修行,即使出了家也是迷惑顛倒,跟著人家成天地做法會,不是法會不能做,但是修行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從來沒有排斥作法會,但是重要的是:出家人要懂得要怎麼修。你掌握不到根本,雖然念佛,不知所念為何物;雖然持戒,只是裝模作樣而已。
所以之前跟大家講過,你如果不明了「無作戒體」,不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即使你戒相持得再好,你也是假的,也是破戒。就好像你要製作金器,你只有要做金器的模具而沒有金子,沒有金子就成不了金器,雖有模具也沒有用。戒相就如同模具,戒體如同金子,沒有金子,模具刻得再好,也做不出金器來。

所以受戒,這一戒「光明金剛寶戒」,一定要懂,你要是不懂,那你即使持戒也如同外道。
瓔珞戒本說到「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凡聖戒包括出家戒、包括在家戒、包括五戒、十善,凡是談到戒法的,都是「以心為體」。此心顯現在戒上,名為「光明金剛寶戒」,「光明」是講它的智慧義,「金剛」是講它能斷之義,能壞一切物,而一切物不能損害它。所以常跟大家講,你受菩薩戒也沒有破戒這回事,「無作戒體」要怎麼破?它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所謂「真如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根本沒辦法破壞、沒辦法變異,縱然你在三界六道輪迴也沒有辦法變異,縱然你迷惑顛倒、你背大向小,真如佛性仍舊是不變、不壞。

所以大乘講「一闡提也有佛性」。小乘人不明真心本性,所以他沒有辦法度一闡提,甚至小乘的藏教佛也不能轉定業。

大乘知道業性本空,所以每一個人念佛,每個人修行,定業都能轉,不是只有佛能轉。像大目犍連尊者,他就沒辦法轉定業,他是藏教的果頭佛、大阿羅漢轉不了定業,所以被外道用大石頭砸死,甚至他不能救釋迦族,但是你如果遇到災難念觀世音菩薩,這些災難,一念稱名無不解脫,還有像中陰身救度法,救度已經亡故的眾生,立刻超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大乘講的轉定業。

像張善和他本來的定業是要下地獄,因為他念阿彌陀佛,地獄猛火一時化為清涼風。因為他念的是無量覺。無量覺是誰?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就跟《法華經》所說的一樣,「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阿彌陀佛即是實相,在十句佛號以內,所有的重罪全部銷亡,這就是轉定業最好的公案。
    阿闍世王造五逆重罪,這是俗話講的:「在劫難逃」,原本逃不過,但是佛教他起觀,觀一切法無生、觀業性本空。所以他的罪,瞬間就懺除,證無生法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下就轉定業了。這就是大乘佛法的殊勝,是菩薩戒的殊勝,是心性的殊勝。所有一切經典,包括戒律都是「以心為體」,也就是以「光明金剛寶戒」為體。

所以要懂得這一戒,後面的戒就非常容易。如果你不懂,那不管你事相上做得再好,都是不圓通,都不算真正持戒。凡是自古以來有修有證的祖師,莫不闡明「光明金剛寶戒」,以此作為持戒的根本。《梵網經》從序分、正宗分到流通分這三分,每一分都闡明「光明金剛寶戒」,只是看經的人沒看懂,太粗心沒看出來,又喜歡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就有「我相」,你不肯虛心學習,所以佛力加持加不上,你若真心求哀懺悔,就可以看得出來。若還是看不出來,你可以看祖師大德的註解,但不要看今人的註解。今人的註解不堪入目,包括彙解也一樣。
有一位居士,在佛門很有名,他會集了很多祖師大德的註解,在他彙解的菩薩戒書籍裡面,但這個人沒有成就,最後是浮屍在黃埔江上。所以你直接去看祖師大德的,才是最圓滿,像法藏國師也就是賢首國師,像蕅益大師、智者大師、蓮池大師、寂光律師,這些都是古來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南嶽慧思禪師也是。南嶽慧思禪師受菩薩戒,是感四十二位菩薩直接為他灌頂受戒,這是真正受戒得「無作戒體」者,所以非常地殊勝。學佛一定要知道,不可以忘記此一戒,如果忘了,那就一切皆失,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由此可見「光明金剛寶戒」的重要,用此一戒能貫通十重四十八輕戒,能貫通一切的戒法;要是懂了這個,你自然就懂什麼叫「開、遮、持、犯」,「開」就是開明本心,「遮」除習染現前;「持」是持而不失,「犯」而有悔。
   講開、遮、持、犯,「開」,不是以你的人情在開緣,而是要能開明你的佛性、開明本心。「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優波離尊者是律宗的第一祖師,優波離尊者的兩個比丘徒弟犯了淫殺,這是犯了非常重的戒,跑去找優波離尊者懺罪,按照律宗的方式來懺,越懺罪越重、心越迷悶;維摩詰居士知道後,為其開示,這兩個人直接證無生法忍。持戒要是只持事相,就如同螢光。所以經上說優波離尊者的戒如同「螢光」:螢火蟲的光。「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所以優波離尊者自嘆不如。

    這就是開明本心,遮除過患,令眾生能夠「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這就是持戒。不是只持戒相,持戒相沒有用,不明戒體,只持戒相沒有用,所以經上說:「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永明大師講:「無所持而具戒」。什麼叫無所持?心裡不執著,則無所持,不貪染則無所持,不犯戒則無所持,自然就具戒了。這是大乘戒律,不是凡夫、小乘戒,而是如來出世的本懷,所謂「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就是要宣說這「光明金剛寶戒」,所以這一戒非常地重要,卻很多人不知道。
    我問了很多去受戒回來的同修,有沒有聽過什麼叫「無作戒體」?他說:「有一點印象」。那有沒有聽過:「光明金剛寶戒」?他說:「沒聽過」!再問:「你們受戒沒有教」?他說:「只教戒相」,甚至說菩薩戒的戒相跟五戒的都一樣。這就是「背大向小」,就是在毀謗大乘、毀謗三寶,墮於四種謗當中,出家人在戒壇上毀謗三寶。我告訴他要去看祖師大德的註解,現在人寫的不能依止。你依止,你不會得戒,連傳戒的都沒得戒,因為根本是「無解作師」,要怎麼傳戒?他對於經典、對於戒律,何者是根、何者是本,都不懂,全茫茫然也,那要怎麼傳戒!只會教人家排班、分班、穿搭海青...,這樣我們請個鐘點工都可以傳戒了。

    今天你稱他一聲和尚,他就要傳「無作戒體」,就要讓你明白什麼叫「無作戒體」,如果你自己聽不懂的,算你的業障。要是他沒有能力告訴你,沒辦法跟你講清楚、講明白,告訴你:「只要戒相上做好就好」,那這個人不是善知識,而是妖魔鬼怪再來。再者,還有那些教你可以吃肉的、煮葷腥的,自以為方便、隨緣的,都非善知識。後面戒律就會講「受菩薩戒者不可以吃肉」,裡面含著不能「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不可以教人吃,自己也不能吃。不要看它這經文沒講,它是輔助十重戒的,不可以自己作,當然不能教他作。所以教你吃肉的這些出家人,根本是羅剎戒師,妖魔鬼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一清二楚,吃肉者是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所以有讀過《楞嚴經》的人就知道,就看得一清二楚,佛門的獅子蟲,自然就現前了。
    我們講戒律講話就是直直的,絕對不虛偽客氣,我們是講戒,不是上台講人情,也不是上台講禮貌,戒律怎麼說,我就怎麼說。

如今在佛門持戒的人沒有成就,
戒律沒有辦法弘揚,導致整個僧相敗壞。所謂「僧相」就是出家人的形象。如今出家人的形象敗壞、佛門的形象敗壞,就是因為得不到根本,沒有慧解力。所以去受戒要選擇如法的戒場,聽我們講菩薩戒的人非常多,所以想要傳戒的人自己就要好好學戒,學戒不是只有看表面,不要做個「不學無知」的出家人,不要做「羅剎戒師」,要知道講這話是在保護你,希望你不要墮落,因為無解作師的果報,是非常嚴重的。把佛門的戒法傳錯、傳偏了,那你的過失就非常地重,因為你是在滅佛法,滅佛法的人即使受千刀萬剮,下油鍋都沒有辦法除掉你這一生的罪業。你這生做再多的好事,也抵消不了你的罪業,因為這是千佛的大戒,眾生出世間的根本,一切如來依此成就。所以學戒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在這幾天當中,都會不斷地做說明。

經文第二行: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上面已經講過十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翻作中文叫「別解脫」,就是有別於外道、二乘的解脫戒。所以不屬於人天乘、不屬於聲聞乘,這是菩薩乘的戒律,所以叫「別解脫戒」、叫「波羅提木叉」,與外道、二乘有別。所以你就知道,現在講戒的戒師連這名相都不懂,還要怎麼講?無知把菩薩戒變成五戒、變成十善。以為只要把人做好,就能成菩薩,那根本叫癡心妄想,因果不相符!所以我們一定要依著經典來看、來學習。

第一、不敬師友戒
「佛言。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不要看到四十八「輕」就以為很輕,四十八輕戒是相對於前面的「重」戒來說個「輕」,對於不清淨者、有犯者說「垢」,所以叫輕垢罪。輕垢罪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叫「惡作罪」或叫「失意罪」,也叫「突吉羅罪」。「失意」就是你犯這些會令你忘失菩提心,很多人以為四十八輕戒是比較輕的罪、是比較無關緊要的。這樣就是輕視戒法、輕視戒律。這四十八輕戒裡所有的都是要防範你去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乃至迷失本性,毀壞「無作戒體」。

當然,「無作戒體」本不可壞,因你迷失了,才勉強名為「壞」。所以這四十八輕不是跟你說你犯了這罪過很輕,而是「惡作」。所以當看到「犯輕垢罪」,就要解成是「犯惡作罪」,名為「菩薩惡作罪」。「惡作」是說你這行為是錯誤的,是惡的。你不敬師友,乃至後面的「軍陣合會」、「燒山林曠野」、破壞三寶、毀謗出家人......等等,這些都是惡作,過失非常地重。所以這不是屬於輕的戒律。不懂的人就會覺得犯了沒前面十重戒嚴重,那就錯解了。輕是對重說輕,也就是有四十八條惡作罪,裡面有很多都牽涉到只要你犯了惡作,你就會毀犯到前面的殺生、偷盜、妄語、邪淫乃至酤酒,甚至瞋心,失慈悲心就是瞋心,乃至毀謗三寶,背大向小就算是毀謗三寶。
所以這四十八輕是遠護,為什麼叫「遠護」?就是防止你犯到十重戒,乃至防止你退失菩提心,所以一樣的重要。永明大師說過:如截瓊枝,而寸寸是寶;如析栴檀,而片片皆香。大師用栴檀來比喻,「栴檀」就是沉香木,將沉香木一片一片切下來,每一片都是香的;瓊枝就是珊瑚,「如截瓊枝」,是說你把珊瑚切成一段一段,寸寸都是寶。又有古德講:「如人食蜜。中邊皆甜。」無論是重戒、無論是這四十八輕戒,都非常地重要,都與「無作戒體」息息相關。

為什麼特別強調「無作戒體」?因為太多人不懂了。實際上,這戒相不會離開戒體,但是你不明戒體只有戒相,那是沒有辦法持得好、持得圓滿。所以一定要懂得,這梵網戒是性戒,不是一般的遮戒。一般的遮戒是你有受,做了才算有犯,或是佛在世的時候,弟子犯了以後才制。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餘的戒都是遮戒,用來防非止惡。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是遮戒。所以不要以為你不受菩薩戒,你就沒有過失,做了還是一樣有過失,這點一定要知道。
第一條:「佛言。若佛子。」
佛子是指有學佛的,無論你是國王,「欲受國王位時」,你要登基做國王,或是「受轉輪王位時」,或是百官要受位的時候,應先受菩薩戒,那現在沒有國王,包括現在稱為總統、稱為主席。 

或稱為總理都一樣,或是要任各部會的首長,你是學佛人,你如果要接這職位的時候,你都一定得受菩薩戒,這是佛規定的。「應先受菩薩戒」。為什麼呢?它這裡所說的不光只是一般我們看到的這些達官顯貴,包括你做官,甚至包括你經商,受執行長位時、受副執行長位時,都是一樣的。你有受菩薩戒,你的商品在製作時就不會是黑心產品,就不會損害眾生。為什麼?因為菩薩以慈悲心為本。不是只有做一點善事,這菩薩戒教你的要利用你的職位,利用你的財富來利益眾生、來推廣佛法、來破除外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規定,不管你做什麼樣的職位,或是做官,都應當先受菩薩戒。如果你能受持,「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的「鬼神」是指八部鬼神,不是指一般的外面附身的那種鬼神。現在佛門很流行鬼神附身,又是這個鬼,又是哪個城隍、哪個王爺來附身,來請作三時繫念,還一作就作幾百場,作到出家人都迷惑顛倒,在家人也跟著迷惑顛倒。這只是舉三時繫念作例子,還有很多各種的法會。不要聽到人家讚歎你兩句,說哪一個鬼、哪一個神,說你多有修、你是佛再來,很希望你來作法會,一聽到這話就迷惑顛倒了。這就是「出家難過恭敬關」,無論什麼年紀都一樣,尤其是有一些年紀大的,習氣特別重,所以出家人自己就要清楚。還有在家人也是一樣,要小心、要注意的。「一切鬼神」這是指天龍八部。「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是說:你真正受菩薩戒,願意利益眾生,你跟這些八部鬼神發的願是一樣的,他們也發願要護持正法,你跟他們算是同見同行,所以他們也會尊敬你、守護你,因為他們也持菩薩戒,也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這一戒就是教要敬師敬友,所以天龍八部一樣會守這條戒律,也會守護你。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唱反調,你喜歡破壞佛教,你喜歡背大向小,你喜歡世間的名聞利養,也許你現在還看不到報應,但是你要清楚,凡事都有因果。等到你往生以後,這些鬼神一定會找你算帳。

這條講到:「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他會保護你的國家,他會保護你的國土,他會保護你的官位、保護你的企業......,為什麼?因為你這是利益眾生的企業,所以龍天善神擁護。這裡講的「鬼神」要注意,可不是一般來求超度的鬼,他們自己三餐尚且有問題,需要求你超度,需要你請他們吃飯,他們怎麼有能力去保護你?所以戒本中所指的一定是這些摩睺羅伽王、緊那羅王、金翅鳥王,這些大福報的鬼神,他才有辦法去護持你;護持你的家庭、護持你的企業、護持你的事業,因為你利用你這個位子在利益眾生,所以應當受菩薩戒。受了之後,「諸佛歡喜。」所以諸佛歡喜人家受菩薩戒。可是現在佛門裡面的假和尚不喜歡人家受戒,一旦你要去受戒,他就會告訴你:「菩薩戒很恐怖,受了沒有守好,將來就墮地獄,你還是不要受」。他勸你不要受,他還騙你:「你只要把五戒做好就好了,都一樣啊」!他就會這樣勸你。所以,遇到這種人,你自己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諸佛如來是歡喜眾生受戒的,你能勸眾生去受戒,諸佛歡喜。相反地,人家要受戒,你障礙他,還用出家的身分勸他不要受戒,那你就造罪業了。人家發心要受,你勸他不要受,叫他不可以受,那就不行了。人人都可以受戒、都可以得戒,除非你有七遮罪,那又另當別論。這點後面會跟你解釋清楚。

下面講:「既得戒已。」得無作戒體、得菩薩戒,能夠「生孝順心恭敬心」,這裡講的「能夠孝順。」不是回家孝順父母。所謂「孝順至道之法」是要你對於「至道之法」生孝順心,如此之「孝」方名為「戒」,這種「孝」才是「戒」。什麼叫做「至道之法」?也就是一乘佛法。此法能夠讓你至於無上菩提之道,所以叫「孝順至道之法」。「孝」者順也,就是叫你順於光明金剛寶戒、順於菩薩戒,這個「孝」才是真正的戒律。

    所以不要看到「孝順」兩個字,就想到回家孝順,那就不叫菩薩,因為你的心裡生起執著來了,菩薩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當然,不希望你學佛修行的世間人會告訴你:「你家裡面的人你都照顧不好了,怎麼照顧眾生?」這時候如果你心裡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被人一句話就給轉了。能成為家人是有四種緣而成的,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來報恩的、還債的,都會讓你心生貪著;若是討債的、報怨的,就會讓你生瞋恨,無論怎麼演變,總是墮在貪瞋癡當中。達摩大師講:貪瞋癡三毒,名為三大阿僧祇劫。眾生不能成佛就是被這三毒所繫縛。一毒代表一大阿僧祇劫,三毒繫縛你三大阿僧祇劫,都無法成就!所以要知道,沒有正知正見,你很容易就被世間人給轉了。世間的事情沒有圓滿的時候,學佛應當勇猛精進。世間這些萬事都可以送給別人,都無關緊要。之前跟同修講過:你不要以為你現前的先生是你的先生,你現前的老婆是你的老婆,你現前的財富是你的財富。這些在你斷氣了以後,你的老婆可能是別人的老婆,你的先生可能是別人的先生,甚至是你仇人的先生、你仇人的老婆。還有更離譜的,

現在你的先生就是別人的先生,你老婆就是別人的老婆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放下這世間,有人替你養老婆、養先生,很好啊,那正好你可以專心來學佛,你不要再執著了。你不要再去看什麼幸福人生講座,拿著救世界當做藉口,試圖 挽救你的婚姻,這事即使超人來都沒有辦法轉變,佛菩薩來也沒有辦法,而且佛菩薩來一定勸你放下,勸你不要在意。世間這些財富也不是你的,經典說:財為五家共有。且不說你遭難失財,單單你家出了一個敗家子,就能把你的錢財全部敗掉,所以這錢財不是你的。即使現在也不是你的,你要是真的了解什麼是錢,你就知道「錢」根本是虛妄的,每一個國家的匯率每分每秒都在變動。所以它不是真的有實際價值,而是生滅變異。
所以要懂得放下。不要聽到講「孝順」,就只想到家庭、事業……等等,世間意全部冒出來,這是不對的。大家要學維摩詰居士示有眷屬。常樂遠離。雖示現有這個家庭,但是心裡絕不貪著,常樂遠離。佛在《四十二章經》講:「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你的老婆、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都是來繫縛你的。他們沒有一念想要出離。如果你是女眾,這一句經文你就要這樣子受持:「牢獄有散釋之期。丈夫無遠離之念。」要反過來受持。對男眾來說是妻子,妻子無遠離之念。對女眾來說是丈夫,丈夫無有遠離之念。你要看得破,你要放得下。《八大人覺經》云:「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唯慧是業的「慧」就是指般若智慧。所以,不要起種種的情見。

   「見上座。和尚。阿闍黎。」當見到你的上座,教你的親教師、你的軌範師、你的依止師,乃至於佛門裡面的這些大德、法師、同學,一起學大乘的,是同見。同依一個戒師修學大乘的、同依一個和尚學大乘的名為同學。同見於大乘佛法、同行於大乘佛法者,這些就是指你的同參道友。說同學、同見、同行,實際上講的都是一樣的。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見到他們要恭敬,不可以當作沒看到。恭敬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學習別人的好處,學習他們身上的德行,所以名為「問訊」。一般的問訊就是指到佛門來打個毗盧印,問完之後就大眼瞪小眼,那不叫問訊。在佛門裡面的問訊,除了打招呼以外,還要肯學習,要虛心、要謙下;這都是問訊的意思。不要在道場鬥爭、鬥亂。自己講話要謹言慎行,要想到這話要是講出去,人家會不會誤會、會不會對別人有所損害、對道場有所損害?想清楚了再講,不要恣意而為、而言。不要帶世間的習氣,不要有世俗心,不要講世俗話......,這都包含在問訊的意思中。這才叫「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如果不但不問訊,連樣子也不裝,或是只有裝樣子,假裝很謙虛、很客氣,心裡面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認為自己很行,認為自己是老修,認為自己是老參,認為自己在這個道場很久了,認為自己在佛門裡面很有貢獻了、很有地位了,這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看到有的人你跟他緣不好你生瞋心,看到有德的人你不學反生毀謗、生癡心,統統都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若是「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這是教你要「如法供養」,就是如法依教修行供養。此外對於有德行的人,他生活所需,你也必須一一如法供養。甚至「以自賣身國城男女」,如果是國王,他可以把國家王位讓給別人,去學習佛法,賣身、賣國城男女。乃至你是大戶長者,你可以捨家業、七寶百物,統統都拿來供養大德法師、大德和尚。這是指受菩薩戒的人應做的。「若不爾者。犯輕垢罪。」也就是:應該身口意三業皈依佛門、皈依戒法。這就是「恭敬師友」。你真能這樣做,一切天龍善神都護持你。
    在唐朝唐玄宗時,那時候安祿山造反,唐朝正忙平叛,國力特別衰。突厥趁唐朝國力衰弱的時候,突厥王聯合西域諸國領兵二十萬攻打長安,趁機而入,侵犯長安城。這時候長安的兵力非常地稀少。唐玄宗他很聰明,他派人趕快去東都洛陽(長安是西邊的都城),趕快去東都洛陽請不空三藏大師來作法。不空三藏大師念了《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派了五百天兵天將守護長安城。所以只要你真正持戒,鬼神都護持你、護持這個國家。這是唐朝的真實公案。再早一點的年代還有:在武則天的時候,契丹作亂,武則天派兵討伐,並請法藏國師,也就是賢首國師幫忙,在長安設十一面觀音像,依法持咒。沒幾天,前方就傳來捷報了,說賊兵聽到天鼓聲,見到觀音從空降,甚至天兵天將變出金老鼠到敵方的兵器庫,把弓的絃都咬斷,使得敵人不攻自破,全部潰不成軍,於是退去。這就是感應。

   所以真正持菩薩戒、受持佛法,它可以保護你的國家、保護你的事業、保護你的企業,甚至保護你的人身。前面兩個例子:武則天請賢首國師,賢首國師是得道的高僧,不空三藏大師也是得道的高僧。唐朝都非常地護持佛法,這都有歷史記載,這些大臣、皇帝,都受菩薩戒。唐德宗禮清涼國師為菩薩戒教授和尚;皇家都拜這些國師作菩薩戒的戒師,受菩薩戒。所以不論你是在什麼樣的職位,不論是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都要去受。受了以後要恭敬師友,要全心全意皈依三寶,奉持佛法、護持佛法,用你的能力、用你的財力、用你的人脈護持佛教,推廣大乘、推廣了義之法,破除邪魔外道。

     現在有很多附佛外道,說要學《弟子規》、學世間法……等等的,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穿著出家人的袈裟在破壞佛教。還有一些是小乘原始外道,他們也說自己是學原始佛法。這些外道統統都要掃出佛門去,不可以讓他待在佛門,這些都是妖魔鬼怪來破壞正法的。你有學菩薩戒,你就有這個發心,你肯發心,你就有這力量、智慧、辯才,你就有這麼大的福報可以護持佛教。
這部分是講第一條戒,恭敬師友、恭敬三寶。

第二條、飲酒戒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輕垢」就是惡作,犯了,就名為「菩薩惡作罪」。這是講不可以喝酒,包括這世間一切令眾生迷惑的,都不可以與人。教人飲酒,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什麼叫五百世無手呢?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講:五百世無手者就是「畜生」,因為畜生只有腳沒有手;意思就是墮畜生道。不管你是用酒去迷惑人、你用色去迷惑人、你用文字去迷惑人、你用音聲去迷惑人,都是「與人飲酒」。你得的就會是愚癡果報,因為令眾生生迷惑,你自己也迷惑,所以墮畜生,五百世無手。所以不得自飲、不得教人飲,不可以令眾生愚癡、令眾生起不正見。學佛人要知道,佛有制定不得飲酒。現在的人學過一點點戒律,也聽過一些開緣,他就想:我生病,喝一點。實際上,他是貪心在喝酒,不是真的有病,或是藉故說自己有病而來飲酒。明明這病不用酒就可以治,他就說他要喝。或是請問醫生他這個病要不要喝酒。有一些人是很喜歡喝、嗜酒,把酒當開水喝的都有。有的人在工作的時候,你跟他說:「你的水我可不可以喝一下,一喝結果是酒,因為他很愛喝酒。喝酒能生無量的過失,能夠讓你破戒犯齋,所以佛制定不准喝酒,不准喝酒。開緣的事情就不講了,你們自己去看祖師教怎麼開緣。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犯了這一戒就名為「菩薩惡作罪」。菩薩不吃肉,所以,想要成佛,就不能吃肉,吃了,就是菩薩惡作罪。你一旦吃肉一天當中你要殺多少眾生,你一輩子要殺多少眾生。你度牠們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殺牠們,怎麼可以吃牠們的肉?還說你要超度牠們。

有一些人很愚癡,他說:「佛門要是禁止人家吃肉,那很多人都不能學」。他不懂,誰說不能學?佛教幾千年來都是不吃肉,釋迦牟尼佛度了多少眾生,連蜎飛蠕動都能得度,佛教不是只有度人。釋迦牟尼佛請人家吃肉,怎麼請?割自己的肉給眾生。所以如果你要用肉來度眾生,可以,你先割自己的肉去餵食,餵你的家親眷屬、餵你的父母,這樣就可以。如果你殺別人的生命,取別人身上的肉,無論是自己或家人朋友吃,這都不對,這失了慈悲心。釋迦牟尼佛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都是用自己的肉。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裡,那兔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牠捨自己的身供養仙人,這仙人是彌勒菩薩。佛菩薩都是捨自己生命去供養眾生,絕對不會殺別人的生命要來弘揚佛法。若這麼做,那你就是佛門的恐怖分子。以殺生來弘法,絕對沒有這種事情。因為佛說:吃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所以一切肉不得食。」為什麼不得食?因為你沒有慈悲心,「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既然沒有慈悲心,人家看到你就害怕,那你要怎麼度眾生?「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所以佛說不能吃肉。佛說食肉得無量罪,有人問:「有這麼嚴重嗎?」有。菩薩戒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在《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無不是你的父母,

持菩薩戒是通三世,這些被你吃的眾生,你現在殺牠,你是殺過去生的父母,你吃過去生父母肉,甚至牠過去生是你的小孩,你還恣情食啖。所以佛說「吃肉得無量罪」,因為你是殺過去生的父母,殺未來的諸佛,這些眾生都有佛性,只是現在迷惑而已;你殺牠,牠是未來佛,牠過去是你的家親眷屬,是你的父母。現在有些出家人告訴人家可以吃肉、煮肉,還有一些學小乘的人,還說他們的經典裡面沒有教人一定要吃素。現在這裡就教你,你好好學。教他人吃肉,得無量罪,修行絕對不會成就,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如果你吃肉,你修得縱然有一些感應、一些神通,你仍是大羅剎,絕對不會有成就。《清淨明誨章》講:「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意思是說,好像有禪定、好像有慧解、好像有一點神通,這種人「皆大羅剎」,都是妖魔鬼怪,「報終必沉生死苦海」,所以佛制定不可以吃肉。你吃葷腥,修行絕對不會有成就,《楞伽經》講,因為你吃肉,念佛不會成就,你念佛想要得三昧也得不到;你參禪打坐,想要明心見性也沒辦法,因為一切三昧不得成就。《楞伽經》講,在末法有很多修小乘的人,他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也吃肉,說:你看佛如果不吃肉,那在印度怎麼活。印度是素食的國家,吃素的比吃肉的更多,比台灣都多。你到西藏、到青海去,他們本來就都吃素,他們主要是畜牧業農業,大家知道什麼叫畜牧業?畜牧業不是屠宰業,屠宰業才有可能吃肉,他們是畜牧業,他要的是羊奶,要的是牛奶,這些家禽、家畜都是他家的財產,就像母雞,會下蛋的母雞,他把母雞殺掉了,後面生計就出問題了,所以大多數都是畜牧業。西藏他們喝酥油茶,吃青稞餅,去過的就曉得,那裡產青稞,吃青稞做的食品,所以他們主要是素食,不是肉食。佛陀是素食,釋迦牟尼佛吃素,那時候是農業時代,就像台灣早年,哪有錢吃肉?所以那些搞錯的人就像中國古代的晉惠帝,大臣跟晉惠帝說:皇上,外面的百姓都沒有菜可以吃。他竟然回答:沒有菜,他不會吃肉嗎?晉惠帝很昏庸。在佛門講佛陀吃肉的人,就如同晉惠帝一樣,以為沒東西吃就有肉吃,真是非常地愚癡。那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貪瞋癡,為了自己的嗜欲,才毀謗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第八品,斷食肉品,就告訴佛弟子絕對不能吃肉,一定要吃素,沒有任何理由,現在不可以吃,未來也不可以吃。即使眾生牠自己死的也不能吃,更何況是殺生。二乘戒律不圓滿,他認為自己死的可以吃,實際上佛制戒,是不能吃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要先嚴守。所以你要是不懂,去吃肉,那就得無量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五辛:大蒜,包括茖蔥,茖蔥就是小蒜─紅蔥頭,慈蔥就是一般講的青蔥,就是蔥的意思;蘭蔥,就是韭菜;興蕖,一般認定是洋蔥,在新疆印度那一帶還有興蕖,它是一種調味料,或叫「阿魏」還有一些食品改良,農業改良,同種但是不一樣的東西,也都要避免。現在有些菜,同樣是這個種類,但是它是不同的樣子來呈現,知道了就要避免。不是只有這五樣不行,包括同種的也要避免。現在佛門裡有人說芫荽不能吃,芫荽就是香菜,或叫胡荽菜,這個疑惑幫你們解除一下。在印光大師給康寄遙居士的開示裡說到,胡荽也就是芫荽,也就是香菜,在佛教是可以吃的。為什麼現在有人說不能吃?那是學道教的人,他要煉丹、他想要成仙,所以他不吃那東西,也不曉得後世是誰錯解,還到佛門裡來提倡,所以吃香菜不會有問題。說的人所看的經,有可能是道教偽造的經典。因為在元朝蒙哥皇帝那時候,丘處機、李志常那一群人,從佛經裡面竊取佛教內容,偽造了很多道教的經典。所以蒙哥皇帝請了當時住持少林寺,曹洞宗的大和尚福裕禪師,又請了「八思巴大師」(密宗花教的大師),蒙古文就是他發明的─八思巴文,以及當時後的儒士,一共幾千個人。
蒙哥皇帝讓道教與佛教兩邊來做對辯,一講到歷史就知道,那些假經(從佛經抄來)都是他們假造的,所以做了一本辯偽錄(又作辨偽錄)五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以揀異外道,一直傳到後世。當初蒙哥皇帝下令把道教所造假經的版全部都毀掉,但是還有一些散佚出去,留傳到民間,到現代印刷術發達了,結果這些民間流傳的偽經反而變成孤本,變成稀世珍寶了,又被印刷出來了。那個說芫荽不能吃的人可能是看到這些假經。這一段歷史很少人知道,透過這個史實也可以讓大家知道,為什麼有些道教經跟佛教的經典那麼相似。
「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你若故意吃這些五辛,你有罪過。但如果是拿來入藥,一定要是你生病的時候,一般像青蔥的蔥白部分,它可以入藥去寒,可以治感冒,至於怎麼入藥?要請醫師來做說明,我們是講佛法,不講醫學。這條戒當你用在入藥、做藥的時候,

是有開緣的,但不是你愛吃而刻意開緣。因為學佛的人身心要清淨,你吃五辛,身體會有臭味,人家不喜歡靠近你,會覺得學佛人怎麼身上有這世俗氣,所以佛說這五種食不能吃。在《楞嚴經》裡面講:「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煮熟著吃,淫欲心容易生起,吃生的,瞋心容易生起,都會障礙你修道,所以這五辛不可以吃。若故吃者,犯輕垢罪。又名為菩薩惡作罪。

第五個,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當你遇到有破戒的,或是不小心犯戒的,你要善言勸勉他;如果你看到那些犯八戒、五戒、十戒的。沙彌十戒乃至毀犯禁戒,這禁戒就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或是七逆罪,或是八難,乃至一切不如法的事,無論在家、出家、有受戒、沒受戒。只要有犯戒的,你都要勸他懺悔,不應再造。如果你不教他懺悔,反而認為勸他改過就是說人家過失,心想:「我修自己的口業就好」。佛說這種行為不是菩薩。你應該善言勸導犯戒的人。你如果放縱他,反而跟那些犯戒之人一起同住、「同僧利養」一起分享錢財名聲...等等,或是你並沒有分到錢財、沒享有恭敬、名聲,但你與他共住,或是同進同出,讓人以為你認同他錯誤的行為,這也都是跟他同流合汙!如果還共布薩,「共布薩」布薩的意思很多,這裡只是略舉,就是「集眾說戒、誦戒」,都是布薩的意思。但現在就是指一同誦戒;同一眾住說戒,包括跟不如法、犯戒者講說戒律,都不行。他都已經不願意學了,你還跟他講,或是跟他一起犯戒,戒律上說你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是菩薩惡作。這一條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包庇他的罪過,你不教他懺悔。像有一些不如法的人或團體,你不敢叫他懺罪,或是他勢力很強大,你沒有辦法教他,那當然就沒有過失;但如果你只是人情,認為:沒關係,今天他犯戒,我不講,明天我犯戒,他也不講,大家都不要講,都「不要說別人過失」,還可以顯得自己有修。佛說這種行為是毀犯他所制定的戒律,你不舉其罪,那你就是在跟他同流合汙。當然這當中有一些你沒辦法講的,那就隨緣。什麼叫「沒辦法講」?你的智慧力不夠,你看不懂經,辯才不夠,已經講了,但講不過他,他還是執迷不悟,那就不算犯。詳細的狀況可以去看法藏國師的《梵網經菩薩戒疏》,裡面都有說明。


第六條,不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六條是教我們:當見到大乘法師,乃至你的「同學」,也就是跟你一起學佛、學大乘佛法的,「同見同行」就是:見地相同、行持相同。為什麼強調「學大乘」呢?因為你是修學大乘,你不會去學小乘法,所以你不會有小乘的同學。若你有小乘的同學,那表示你背大向小,就是犯戒,所以它講「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都要「迎來送去」,就是要去接駕、頂禮。在現代就是去接機,或是去火車站等候……等等,都要迎來送去,包括他要離開時,都要做到這樣的禮儀。還要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初時,中時,後時,要供給他用餐、供給他住宿,這「三時」就是「早、中、晚」;日食三兩金,當然他們沒有這麼會吃,意思是說你可以發心做到這樣,竭盡至誠供養,這都是修我們自己的福慧,修自己的德行。「百味飲食。床座醫藥」,只要法師有需要,「一切所須。盡給與之」,都應當滿足。這是指對於真正具有正知正見的大乘法師,要這樣做,至於邪知邪見的就不要親近,這點一定要清楚。重點在於要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早上要請法,中午要請法,晚上也要請法,三時都要請法師說法。為什麼說「三時」?不是只有這三個時段。因為法師說法不是只有講台上才說,你要觀察他的舉手投足,他的德行,他的存心,你要懂得學習,所以名為三時說法,從早到晚,你要待在旁邊好好地學習,仔細的觀察,而不是只有做請法的儀式,那就太著相了,學的人要懂得。

「不生瞋心患惱之心」,有時候你會看到一些過失,有時候你會覺得很煩,會覺很累,但是都不要生起這些心,要真正能夠降伏這些煩惱,把它降伏掉,要「為法滅身」,所謂「滅身」就是把這身軀給忘記;要「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這是教導大乘的學人,對於佛法,對於法師,對於大德居士,都應當恭敬供養,向其請法跟他學習,不生任何瞋心乃至患惱之心,就是教你要善學,要懂得供養三寶,要懂得親近三寶,因為這些人是福田,你要修福,

要往這些大乘的大德、大居士身上去學習、修持;實際上,你們家就有這些「大德」,就是佛教大乘經典,你每天都讀、每天都看、每天都熏習,就是日日三時禮拜,日日三時說法,每天都是三時說法,而且是佛親自跟你說法;你供養經典、你如教奉行,就是做到這一條「供養法師,供養同見同學」,你同佛知見。所以這條不光只是講一個人,或是一個出家人,或是一個有德行的在家人。你們家的大乘經典,祖師大德的開示,這些都是你應當日日三時供養,而且它也不會日食你三兩金,只要你肯請回去、你肯學習,就一定能夠得到利益,這條戒你就持好了。你就跟他同學同見同行,而且你供佛,你供養經典,你依教修行,這福報、智慧不可思議。

     所以學戒要會學,不是只有對人。當然對於真正的大德和尚,恭敬供養禮拜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沒遇到,其實你家裡就有,佛講的大乘經典、佛的形象、菩薩的形象,都是真正的大乘法師,所以也不必外求。

第七條,懈怠不聽法戒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毘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這條是教你:學法要以法為重。學佛最重要的是-不管多遠你都要來隨喜,當然,隨喜要隨喜正法,你不要去隨喜邪法。有人說他也學禪,那禪很妙,只要跟著他一起坐在那裡打妄想,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那個是邪法,那些去學的人無外乎都是帶著貪瞋癡的欲求,真正的佛菩薩也不會跟他們相應。
  這裡是講學習大乘正法。「一切處有講法毘尼經律」,講法毘尼經律,就是講戒的、講經的、教你律儀的,無論是在「大宅舍中講法處」,新學菩薩都要去聽,這裡的「菩薩」是指要學法、學戒的人。所謂「新學菩薩」是包括要學戒的菩薩,要學佛的菩薩,你不要以為他只是在勸「新學」,心想:「我已學了三十年,不用去了。」不是喔!凡是沒有修證的,或是,即使你證初果,但你未證二果,所以你還是新學;你證圓教初住,沒有證二住,你也還是新學;你證了初地,還沒有證二地,你還是新學,......。所以要這樣看,不能看年紀,要看證量。所以,說實話,大家都是新學!即使是等覺菩薩他們也常不離講席、常不離開佛的身邊,都是「常隨佛學」。
「應持經律卷」,以前講經沒有課本,你自己要帶課本,而且這課本你要熟悉,一般都是背起來。像這本《梵網經》就是羅什大師默誦出來的,以前人聽經是先背過經、先讀過經,所以經典他自己都有,都會帶在身上。現在都是道場印好提供給你們,當然要聽講以前還是要先讀,先熟悉經文。「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應前往聽法而且諮問,就是把自己對於修行不了解的地方,對於佛法不了解的地方,向和尚請問、詢問的意思。「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不管在哪裡,或在山林間、在樹下,只要有講經的,你都應當來聽,「悉至聽受」像現在是在冷氣房中,這個說法、聽法的環境是相當好,都應該要來。你不要想:有網路,在家裡上網聽就好。網路是給在遠方、在國外的,沒辦法來,不得已而用的,或是距離實在太遠,來不了。如果你有這個因緣,一定要來聽經。從這條戒知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希望我們都聽現場講經,不是透過網路。「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這就是菩薩惡作罪。
     因為你要學佛,正知正見很重要,沒有正知正見就沒有辦法學佛。你學佛也就是盲修瞎練、人云亦云而已,很難有成就。大乘法裡講的因果不同於世俗的善惡因果。你不要以為學佛只有講世俗的因果而已,大乘的因果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以什麼為緣?大乘法以「不生滅」為本修因,以「般若」為緣,以「無上菩提」為果。你該怎麼修?修的時候有哪些狀況?都要向這些大善知識請法、詢問。現在沒有這些大善知識,怎麼辦呢?我們常講,古來祖師大德都是有修有證,所以你平常要是能做到之前講的:「天天看古德的註解、天天讀經」,這一條相對你就做到「聽受諮問」,那你就不會受外面邪知邪見,還有自己心中的邪知邪見給迷惑。很多人不光受外面的影響,還有自己心裡面也有邪見,也有貪瞋癡,所以現在外面附佛外道的單位人很多,那都是心裡面帶很重的貪瞋癡,他想要神通,他想要錢,他想要事業發達,她想要先生聽他的話,挽回婚姻,....都是心裡面貪瞋癡,求東求西心裡愛欲放不下。所以人家只要一說迷惑的言語,自己又有這些貪染心,他就被迷了。所以你天天都要看經典,都要看祖師大德的開示,還有,道場早課要誦《楞嚴咒》,《楞嚴咒》能夠安定道場,你自己在家裡都要誦《楞嚴咒》,聽說現在有些道場早晚課是讀《弟子規》的,真是亂搞一通,李毓秀這個人根本不是佛教徒,講的東西也不是佛法,怎麼能夠把他編來教三歲小孩的書取代佛門的「大佛頂陀羅尼」,為什麼稱大佛頂陀羅尼?這咒是不可思議的咒語,《五會楞嚴神咒》,稱為咒中之王,祖師大德把它編入佛門早課一定有他的用意。因為十方如來都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這都是《楞嚴咒》的功德。要是道場以及家宅不安,掛上《楞嚴咒》就安定。要是有瘟疫,你誦念《楞嚴咒》,瘟疫自然統統都消除,又有這些金剛藏王菩薩日夜擁護,一切惡鬼惡神「不得其便」,意思是:他沒有辦法傷害你。這些金剛藏王菩薩是大菩薩再來示現,久修菩提不取涅槃,就是要護持末法的修行人,讓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遭歧路,不會走錯路,不會著魔,不會受這些外道的蠱惑。
你把《楞嚴咒》取消了,楞嚴經上說這個道場一定受妖魔鬼怪擾亂,所以你自以為很聰明,實際上你根本沒體會到佛的用心,你不是出家人,誦這《楞嚴咒》有莫大的功德;你不誦《楞嚴咒》,還要學附佛外道把佛門早課改成念《弟子規》。聽說現在有一些道場的出家人,他們的早晚課真的是念《弟子規》,想想:在寺院道場敲著木魚,誦這些世俗典籍,這都是犯到後面講的:破戒、毀謗三寶、退菩薩心,犯這戒比殺生罪都還嚴重,而且斷大眾法身慧命,是名「犯殺」;令眾生妄取世間法,是名「犯盜」,讓眾生在世法當中攀緣邪淫,名為「菩薩犯淫」,心不在菩提道上名為「非道行淫」;弟子規裡面所說沒有任何一條是諸法實相,是名「大妄語」;所說之法不能開人般若智慧,是名「酤酒」;讀弟子規,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犯說四眾過罪,讀弟子規不能令眾生破除我相斷除身見,名為「自讚毀他」,讀弟子規者捨大乘經律,不施大乘法藥療濟眾生,名為「慳惜」,眾生讀了斷佛種姓名為「加毀」,就犯了「慳惜加毀罪」,因為佛說讀外道典籍以及世間書會斷你學佛的善根。第二十四條「不習學佛戒」裡面會說到,乃至增長我相,令眾生對境起貪瞋愛憎,是名「瞋心不悔」。「不悔」者就是對境不願意放下也。弟子規裡面所說的都墮在四謗:「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除此之外,學習群書治以及一切外道雜論、俗典亦復如是,故名為「毀謗三寶」。你學《弟子規》,學世間的典籍就已經不對了,還拿來當作佛門早課,絕對破十重戒。所以說要在佛門提倡讀《弟子規》的都是邪師,所說的論調都是邪論!你不要被他給迷惑了。所以同修們要有正知正見,不要去看這些東西。

佛在《觀經》上沒有說學《弟子規》會上品上生,搞不好連中下品都沒有,因為你起世間意。附佛外道會告訴你:「學佛就是要孝順」。我告訴你:不學佛也應當孝順。不用拿孝順來搪塞學佛以及持戒,而且學佛人一定孝順,而且是孝順生生世世父母。所以,要學佛就不用再看這些會令人在世間繼續輪迴的書。多念佛、多拜懺、求出離,這是出家人該做的,這是學佛人主要的課題,千萬不要夾雜。希望大家能夠具有正知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