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九十五)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二頁,經文的部分,第一行。「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到這裡是一小段。那麼之前我們講了信、願、行這三位菩薩。這是代表淨土宗你在信、願以及力行當中,都要帶有智慧跟決定力。所以是信慧、願慧,那麼象呢,香象菩薩是代表力行,有決定力認真努力的念下去。很多人念佛都心懷狐疑。這個懷著這個懷疑的心在念佛。什麼叫懷疑呢?要是說你們懷疑,你們一定不相信,一定說法師我沒有懷疑呀!但是這個懷疑從哪裡看出來呢?看你有沒有持續相應,持續的持名,持續的持名。你如果能夠佛號不間斷,在所有的時候你都不間斷這個佛號,那麼你才算是不懷疑。不然你說你不懷疑,你沒有辦法證明呀!真正的不懷疑就是你肯相續。你在平常的時候你發現我的佛號沒有了、斷掉了,你會趕快生慚愧心,提起佛號。慚愧自己心非常的散亂、非常的攀緣。那麼你生這種心喝斥自己的散亂、喝斥自己的攀緣,那麼久而久之你佛號就能夠念了。我發現很多的同修他有在念佛,但是呢常常間斷,這個就是懷疑。他雖然相信淨土,可是呢這佛號提不起來。很多人修學淨宗的,不光是在座的各位,他聽經聽很久,可是念佛沒有辦法。這個你都要去懺悔,你的惡業太重。我碰過很多修學淨土的人佛號提不起來。怎麼看呢?我們只要辦一個活動就知道了。一個活動下來,在這當中有幾個人在念佛?還是在活動裡面散心雜話?你看譬如說放生好了,這放生的活動,大家一出去放生,不是放生就放逸了,再來就放肆了。他就沒有在念佛了。所以要旁邊的人一直提醒,你要念佛你要提起佛號,你不要忘記、不要間斷。所以你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呢?除了沒有出離心以外,還有一個-對於淨土懷疑,你懷疑有西方淨土,你懷疑西方極樂世界比娑婆世界還要殊勝,你懷疑。為什麼?你心裡面還貪戀這個世間,不肯放下,所以你佛號提不起來。很多人念佛你看現在有一些他講的,說他念佛病好了,得到什麼感應,這個不是念佛最主要的感應,這個顯示他貪著這個世間, 貪生怕死,他念佛是為了不想死,不是為了放下,所以這個都是對佛號有懷疑。只是呢他不認為這是一種懷疑。所以為什麼佛號念得好,就是你要去檢點,你要去覺察你對這個世間還貪不貪。同樣碰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是以佛法來看待,還是以世間觀念來看待。這個很重要。如果沒有,就表示你對於淨土、對於佛教還產生出懷疑的心,認為佛法大概講的只是理論而已,甚至我有聽過有講經的人這樣告訴我。我對他非常的失望。他是一個在講台上的人,他自己對於佛法好像也有一點了解了,但是呢卻說出這樣的話。那麼就表示呢他沒有真正的深信切願。所以他念佛滿腦子妄想,所以念佛連十句佛號裡面都還要打妄想,那很難成就呀!所以你念佛為什麼會間斷,就表示你沒有放下,很簡單的,你對這個世間還是看的太重。從這裡你就勘驗得出來。念佛、持咒、參禪、修觀都是如此,都是如此,什麼宗派都一樣。你在修行你提不上力,那麼你就是信願不具足。所以要能夠去檢點,要嚴格的要求,不能隨意的放過,這才有學到這裡講的三個信願行。那麼你才是寶英,才是住於中道之中,你是佛門的至寶。寶中之英,英就是最精華、最精要的。學佛你要學正法,佛法開五乘,五乘裡面呢以一乘了義也就是大乘最為精要、最為重要。其他的都是方便說。這個在《法華經》講的很清楚:「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五乘佛法除了大乘以外,其餘都是方便。所以你能學大乘,能夠使用大乘,你就是得到寶中之英。那麼下面的中住菩薩就是住於中道當中。中不可住,不是捨兩邊取中間來住,旦有所著即非中道。所以它這個中道呀是不取不捨才叫做中道。所謂:「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在一切時不起念,也不是講妄心給息滅,妄心什麼心?就是你現在在用的這個心。這個心真妄同體啊!所以不是把這個你現在用的這個心給息滅掉。你息滅了那就没有真心了。住妄想境,這一切境界都是虛幻的。不加了知,眾生就是加了了知。那麼二乘呢,就於無了知認為真實,這是二乘。所以佛教我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你這個就是住於中道啊! 這就是如來隨順覺性。這是中住菩薩。那麼下面講制行菩薩以及解脫菩薩。制行就是調服你的行為,什麼行為呢?那要看你們什麼問題最嚴重。瞋恨心重,喜歡生氣、喜歡記恨,那麼你就要控制自己的瞋心、瞋恨的行為。貪心重、欲求重,那你就要控制自己的貪心。沒有智慧、對於諸法實相不明白,那你就要讀大乘經,控制你自己的愚癡心,甚至使愚癡不再現前。這「制」是可以當控制,也可以當治服的意思,調服它。不是拿佛法去調服別人,是調服自己。那麼調服了以後,真心本性就現前了,你就是得到了真正的解脫。所以這個念佛修行是來求解脫的。解脫什麼呢?每一個人都有苦的感受,也都有樂的感受,大家想要的都不一樣。那麼到底佛教講的解脫,什麼叫解脫?那譬如說好了吃東西啊,每個人喜歡吃的不一樣,不喜歡吃的也不一樣。那麼你看到不喜歡吃的,對你來說就是一種煩惱。看到喜歡吃的就是一種解脫。那麼每個人認同的解脫跟煩惱不同啊!所以不是在於這個個人的喜好,很多人學佛他都認為我來求解脫的,他解脫是什麼?因為他現前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家庭不和、小孩子不乖、不聽話,所以呢他覺得很痛苦不能解脫。這個不是問題,是你心放不下不能解脫,罣礙的不能解脫。不是境界的問題。你要知道你好樂也是一種煩惱,你討厭也是一種煩惱,都是煩惱。像有人跟自己父母的緣很好,很喜歡自己的父母,這就是一種不得解脫的痛苦,可是在他自己的受用分上,他覺得很快樂。你看像這些畜生、糞坑裡面的蛆,它在糞坑裡面它很快樂啊。你把它洗乾淨了,帶走了、帶離了它的生活環境,很快它就死掉了。所以不在於好樂,這好樂是隨業流轉的。佛法講的解脫是我們講的心裡沒有罣礙、沒有煩惱。不罣礙這個煩惱,也不罣礙離煩惱。沒有欲求這才叫解脫。有欲求就有違跟順,違是違背你的,順是順從你的。從哪來呢?就是從欲求中來的,你有欲求、欲望,所以你没有辦法解脫。那麼藉由佛法的熏習,你可以得到解脫,所以佛門講的是真正的解脫,不是一般民間信仰。求神、請這個神明保佑你,它也許可以保佑你,也許不行。但是保佑你又如何呢?你得到了還是罣礙啊!這一樣得到了你又想要別的了,都是罣礙、都是執著。所以你就要學佛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學佛你就要轉煩惱,脾氣要改。很多人這個好惡心很強,什麼叫好惡心?就是善惡的念頭非常的重。這善惡的念頭很重啊,這就瞋恨心重啊。對於好的一昧的認同,對於惡的呢一昧的排斥、一昧的瞋恨。這都是屬於瞋恨心啊。那麼你在這個當中不能解脫啊!學佛要離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好的、善的要離,惡的也要離。離,什麼叫離?不造作。什麼叫不造作呢?做而不執著,所以叫不造作。你去做好事心不執著、不罣礙,你讚歎好人、讚歎善行,但心呢絕對不生對待想。不是善惡分不出來,善惡不別那個叫做愚癡,那個不叫做不分別。佛的不分別在於什麼?常分別而不分別。所謂:「分別亦非意。」所以永嘉大師講:「分別亦非意」。這個才是佛門講的分別。我們叫做智照,就不叫做凡夫的這個分別了。你的分別是一種煩惱啊。但是你覺悟了你會用了,我們叫智照,智慧照了。智慧照了他能了別善、能了別惡,但是心裡面不起瞋恨。那麼你在一切境界當中就能得真正的解脫。那麼以上十六位菩薩,而為上首,上首就是代表,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模範生。這十六位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那麼之前已經說過了,總共有十個願。那麼你能夠落實啊,你就是普賢菩薩。所以你看經典講的:「一身復現剎塵身」,這一個凡夫身當中能現菩薩身、能現如來身,怎麼現呢?上一次講過的,在這個染濁的環境,你能夠護持你的清淨心,你就是賢護菩薩。在於一切不善的境界當中、不善的念頭當中你能善思惟,那你就是善思惟菩薩,這是制行。如果能化他,就是幫助眾生,使眾生得清淨心,使眾生能善思惟,那就是身中現這個菩薩。所以你看這佛門的佛光,光中化佛、化菩薩無數億啊,那就是代表佛身能出無量的德行利益眾生,佛-出佛這代表果位,出菩薩代表因位,能與眾生種因得果,這是光中化佛無數億的意思啊,你這裡這十六位你能做到,同樣也是光中化佛無數億,包括你對於在執著的境界你能觀無住,人家在執著你能教他觀無住,你能叫他不攀緣,你能告訴他什麼是自性的神通,使這個使他的自性的本具的神通開敷,敷是如同花-開花一樣,開敷,這個你就是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亦復如是,都是如此的道理,你自己能做也能幫助眾生,這是大乘菩薩的德行,所以你身上自然就有光明啊,光中呢就能夠出菩薩、能夠幫助眾生,這光是什麼?是你真性本性的智慧之光,是心地的光明,心地的光明在這個運用在你的六根,那麼就是利益眾生,那麼建立在於明心見性上面,所以你對這個道理懂了,那麼這十六位菩薩你就真正瞭解了,你也是賢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麼這裡是讚歎與會的菩薩都是修普賢行的,這些都是在家的菩薩,那代表淨土法門能夠利益一切的在家眾,也就是不管你是哪邊的在家人,這些菩薩都是從十方世界過來的,就是代表一方的在家居士,只有賢護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在家菩薩,其他的都是從他方世界過來的,所以這是表念佛法門能普攝一切眾生。那麼下面我們來看下一段「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是別說。前面呢「賢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是總說,那麼這裡呢是細說,這些菩薩具足無量的行願,這個一般人也有無量的行願,不過呢都是欲望,就是你們講的夢想跟願望,夢想有房子、夢想有錢、夢想呢能夠有好的婚姻、能夠遇到好的伴侶,這都是夢想,然後呢你也造作很多的這些行為,或是去賺錢或是去提升自己的學歷或是呢梳妝打扮,整天呢吸引人家的目光,這也都是行願啊,無量的行願,但是你的這個行願是出於什麼?出於欲望的,凡夫也有行願,不要說凡夫,小狗也有行願啊,牠肚子餓想吃的時候,牠就搖尾巴或是坐下或是跟你握手,那就是牠的行願,行是牠的行為嘛,願是牠的願樂欲求,連小狗都有無量的行願,小貓也是,每一種動物,六道的眾生都有行願,只是究不究竟而已,所以這些菩薩具足無量行願,這個行願不會退轉,你們要是碰到這個困難馬上就退轉,尤其是在佛法上,常想到我要發心勇猛精進,認真努力的用功,等一下一件事情來了就忘記了,才剛佛前做完晚課發完願,那麼碰到事情馬上就顛倒了,就用世間的意念、世間的知見去處理世間事了,你沒有用佛法的觀念來看,所以你的行願在佛法裡的行願是假的。那麼在世間呢你倒是很認真,當成是實有的,認真努力,天天做、日夜不斷的,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在想、在造作,晚上呢以為自己已經成功了,做夢啊,有時候白天也會做白日夢,所以呢這個凡夫啊就是如此,那麼這裡我們學菩薩具足無量行願,行願就是它這裡講的就是能夠利益眾生。行是德行,願是願求,就是他的行為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他的願望,願望不是只有願而已他還去做,上求佛道修自己,下化眾生這是慈悲濟物,所以願中有行,行中有願,那麼具足就是他的每一願都稱性、都圓滿才叫具足,不管是哪一願,像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每一願都稱性,所以他也具足無量行願,藥師如來有十二大願,觀音菩薩也有十二大願,願願都稱性,那都算是具足無量行願,不在於願文的多少,在於呢他能不能稱性、能不能利益眾生。所以你看後面的法藏比丘,他就是發願然後呢去力行,所以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呢接引十方的眾生往生淨土,這就是真正的具足無量行願。下面講「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其實哪一法不是功德呢?所以每一法都是功德,沒有業障的問題,根本沒有。這功是什麼?功用,德是什麼?不著相,在作用當中每一個人都有,差在哪裡呢?差在著相,凡夫著相,所以就沒有德,著相著這個身是我,生起我見、我執,與我相對的呢?認為身外有物可以得、可以這個攀緣,這就叫做法執,我、法二執,總的來說就是著相而已,一念執著,這一念執著就是生相無明,本來心境一如啊但是呢妄生一念執著、妄生一念無明,所以呢就產生出了我、法二執,但把我、法二執拿掉,實際上哪一法不是功德法?哪一法不是心性所起的作用?每一法都是啊,即使你現在在起煩惱、在輪迴當中都還是功德法中啊,功就是剛才講自性的作用啊,德是什麼?不著相啊,自性沒有隨這個眾生而流轉啊,所謂這個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啊,但是法身不隨眾生而流啊,法身從來不變啊、真性從來不變,只是名字上叫做眾生而已!名字上,實際上呢?都是功德法身啊!所以這些菩薩對一切境,都不著相。所以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才是一切功德法,你著了,著世間法。那這個世間法沒有功德。著了佛法,這佛法變成有相,也沒有功德。所以呢?這個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是這麼來安住的。所以你了達諸法,從心所生,你就是在一切功德法中,心生之法哪有對待?哪有瞋恨呢?即使在對待的當下也是性空的,在瞋恨的當下也是性空的,所以這個真如佛性的道理你要能懂,這個能懂非常的重要。現在學淨土的人都大部分都不懂得這個道理,整天就想說我靠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我就想到極樂世界去了,也不修行、也不斷煩惱,他的理由是什麼?有十念必生願,我念十聲就能往生了,念十句就能解脫了,何必那麼辛苦呢?還會引《楞嚴經》:「何藉劬勞肯綮修證」呢?明明是懈怠不想修,不願意修或是轉不過來,自己習氣太重,那麼引經據典,保護自己的貪瞋癡、保護自己的毛病,那就不行了。那麼對於經教他不願意聽,他說一句佛號就可以了。那麼你仔細觀察,他除了一句佛號還夾雜了報紙、雜誌、網路、電視...等等的這些資訊在他的意識當中,在他阿賴耶識裡面。所以這是夾雜,他不是真正想學佛。他學佛他只是大家來熱鬧一下,你也學我也學嘛!既然朋友都學了,好吧!那我也跟著學吧!可是真正碰到要修行斷煩惱,他就退避三舍了。不願意了、害怕啦!不想修了!所以在現在很多學淨土的,為什麼到後來退轉了,這個臨終的時候,害怕了,不願意求生淨土了,都是平常沒有真信切願,沒有真正想學。他甚至他自己都不曉得,他自己是在自欺,自己騙自己,這種人最可憐了。沒有真正想學佛,他跟自己講有,我有,可是呢?真正要他轉變的時候,他不願意了、不想了,好難喔、很困難,不然就說我慢慢轉。他不知死之將至,無常大鬼不期而到。這不期就是意外啊;這無常什麼時候來?超出你的預期,所以叫不期。不期而至,超出你的預期,超出你的想像。所以你看一個人,前一個月還好好的,下一個月說走了。他知道他在上個月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曉得他下個月就要死了。所以你的毛病、你的習氣,你不要想說我慢慢轉啊!要如救頭燃。你慢慢轉,你想說你慢慢轉,一旦無常到了,後悔都來不及了。所以你佛號要不間斷,要能夠老實的念,我常推薦的就是用呼吸念佛的方式,你這樣子佛號就不會間斷了,剛開始動作會緩慢,慢慢的呢在快速的動作當中,你的心都不散亂,這個是真的。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跟誰說話,接觸什麼樣的環境都不亂,這個是我們實際修行過來的,真正的經驗。那你能這樣做,你的善根不會斷掉。你不要害怕人家笑你,你笑給他笑嘛!他沒有智慧,人家挖苦你,你就要懺悔,我過去生看到人家這樣修行,我也是這樣嘲笑他。所以這一生我修行我感覺到壓力,人家嘲笑我,這都是你過去生,宿業沒有消掉。所以念佛不要怕人家笑話你,因為你過去生就是這樣笑話人家,現在人家笑你剛好當作消業,這個時候就是消業了。這叫默、這個「默擯」裡面的默,消業對你自己嘛!消你的業障,成就你念佛的功夫。那麼我們剛講的安住一切功德法,你要是不會安住,你照我的方式這樣念佛,你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佛號就是功德法,在一切時處能念,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是真實的功德。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每一個人都得的到。菩薩見性不著相了,這不是每個人馬上可以做到的,但是你念佛,你們現在就可以做到,就可以得到,不用等到臨終,淨土宗不是等臨終才去的,不是等臨終佛才加持、才給你受用,是你現在就得受用,這個你有看淨土的經教你才了解。現在學淨土的人,不太講淨宗的經典,不太講諸法實相,所以淨土宗非常的衰敗。你看念佛的人多,實際上呢都是求平安的人多,他沒有在念佛,他念佛為的是求平安,迴向給自己的兒子,看兒子能不能升官發財;迴向給自己的孫子,看看自己的孫子能不能學業進步,考上第一志願,他心裡想的都是這些。他迴向給自己呢?啊不用,他怕功德少了,都迴向給兒子、迴向給罣礙的對象,他怕功德少了,他說我不為自己,我為眾生,那個眾生是愛緣慈─他罣礙的對象。所以是念佛的人多,這是假相,求感應的人多,貪生怕死的人多。那麼你們能夠這樣念,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下面「遊步十方,行權方便」遊步十方,這是講菩薩到十方去應化,能夠行權方便,就是善權方便教化眾生。《大集經》講:「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能夠使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這才叫做方便,所以佛是這樣教的。你們看現在有很多方便,什麼佛化婚禮,他也說他很方便,那個會出下流的,不要去參加這種活動;或是呢把經典講成世間法,他也說他方便,改深為淺,他說他是接眾啊,不知道要接去哪裡;說學佛不用吃素啊!你看釋迦牟尼佛他也沒吃素,諸如此類的,他說他要方便接眾。不然就說做法會也是一種方便,我們沒有反對做法會,但是呢一直做,就是不行!方便啊。所以你的方便不能夠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不是方便,這是《大集經》裡面說的,很重要啊!那麼一般的凡夫他的行權方便,不是對別人是對自己。吃素,想說人情上過不去,好吧!我就吃個肉邊素,對自己行權方便都為自己;早上起不來做早課,沒有關係,開緣,行權方便,給自己方便一下,放鬆一下嘛!不用每天這麼樣緊繃,結果他一放就十天、二十天不做課,這都是在給自己找退路,什麼退路呢?退菩提的路,不是一般的退路,給自己的退轉找路走,這個就是不行啊。你行權方便是對眾生,你對自己不能方便啊!對自己要有要求,你不能自己做不到沒有關係,我自己來方便一下,這個就不可以。所以方便要正方便,那麼你們修行念佛、打坐、參禪、持咒其實都是一種方便,但是這個方便可以達到真實。有人學禪他就會毀謗淨土,怎麼謗呢?他就說哎呀!你們學淨土,那個佛號,是方便法那不是真的,你參禪也是方便法啊!都是方便。直指人心還是方便,何況你參話頭。那真心本性不用手指啊!不用話指啊!當處即真啊!但有所指即是方便啊!所以人家跟你講,你念佛也是方便,你自己要知道,沒有錯啊!方便啊,這方便可以達到成佛,這方便就可以,如果方便不能使你的煩惱習氣銷落,或是除斷,這個方便不可以。現在道場開的方便都會讓你的世間意增長,這就不行。有人說我講一點世間法,來方便接眾。人家是要來學佛法的!他不是要學世間法!就像現在講的《弟子規》,你們來佛門有想過要學《弟子規》嗎?應該沒有!只是運氣不好遇到這種道場,那就只好學了吧!那這個就不對了!這時候你就要使用我們講的「擯」。默擯,「默」就是自己的心不要隨他轉;「擯」就是趕快離開,這個地方不能幫助你成道,絕對不行。要是可以的話,祖師大德一定會寫一本《弟子規》,叫大家讀。不用等到清朝的時候再來寫,何況寫《弟子規》的也沒有學佛啊!他沒有學佛,臨終怎麼死的不知道。那麼我這樣講又有人要誤解了,那這樣法師你教我們不孝父母,我沒有教你不孝父母,你今天不認識字你也要孝順你父母,不管你學不學《弟子規》,你都要孝順父母,都要兄友弟恭這是正常的啊!這不用教啊!你認不認識字都要孝順父母,有沒有學《弟子規》都要孝順。這跟能不能成佛是沒有關係的,孝順是正常的。你孝順跟能不能成佛是沒什麼太大關係啊!你不孝你是惡人、你是壞蛋,你孝順你是個好人,你不是佛啊!所以這個觀念要清楚啊!錯誤的觀念,你就會得到錯誤的果報。所以你有沒有學《弟子規》跟你孝順父母,不管你有沒有學《弟子規》,你都要孝順你的父母親,要恭敬師長,這個是必然的。所以不要跟佛教拿來這個攀關係啊,穿鑿附會,穿鑿附會說學佛要先學世間法,你們聽過《當來變經》你就知道,這些人都是披著袈裟在破壞正法,我們不敢做啊!因為我還沒有這種境界,地獄、天宮同為淨土啊!我沒有啊!我不敢這樣提倡,哪一天有了,我也不敢這樣提倡啊!地獄、天宮同為淨土,這個是靠修證,道理是能懂,沒有功夫啊!所以我們不敢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就會令法毀滅。你捨棄大乘經典,用這些人天乘,佛法有五乘,學習這些淺末小經,這個都會令法毀滅。所以不能學啊!釋迦牟尼佛絕對的反對,絕對反對!那麼你還要用你的邪辯才,這辯才有邪辯才,不正的。邪會與佛陀的聖旨相抗衡,那等於是公然抗旨啊!抗旨在古代要殺頭的,要殺頭;那在現代沒有殺頭,只能說你不是佛門裡面的人,你是附佛外道,把你擯出去,叫你離開。所以我們講座就是說明了這一點,很多附佛外道,拿著這世間的善書,他說他也是佛法。不對,這個要清楚。所以行權方便,權方便,你念佛、持咒、參禪、學教、讀經、禮懺或是拜懺,或是法會都是一種方便。這個方便可以幫助你達到真如實相,證得實際的,能夠破無明、破我執、破法執的,能夠恢復本來面目的,這個才叫做第一方便、才叫做勝異方便,勝是殊勝,異是這個跟世間法不同的叫勝異。勝是殊勝的意思,異就是異於世法,叫勝異方便。那麼你學對了,你才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所以菩薩到十方行權方便,是為了令眾生、也為了令自己入佛法藏。佛法藏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具足無量的功德妙用,所以稱為藏。藏就是寶藏的意思,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我們現在是在此岸,此岸就是生死,彼岸就是涅槃,那麼我們學佛,乘這個如來的寶筏渡這個生死的業海,生死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這是究竟彼岸的意思,究竟,究竟就是成佛、不是小乘啊,小乘偏真涅槃不究竟,小乘的佛-藏教佛,不是究竟的佛果,這裡講的究竟是圓教的如來、圓教的佛果,這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的意思。下面,「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是發願示現教化一切眾生成佛,你看像釋迦牟尼佛來這個娑婆世界,那麼他示現在王宮裡面,「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他就拋棄了世間的名利,拋棄世間的權勢,乃至他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也把它放下了,因為為什麼?他看到人有生、老、病、死,這是所有的人都沒有辦法避免的,對你們來說就是現實,對我們來說這就是一個最現實的一個層面。所以世尊看到了,他知道當國王不能解決生、老、病、死,有權力、有軍隊也不能解決生、老、病、死,反而會製造生、老、病、死,有幸福美滿的家庭那更是製造生、老、病、死啊,所以他統統放下,他示現給我們看,這是示現就是什麼?表演出來給我們看,你好樂的他告訴你這些都不究竟,全部都應該放下,那麼你們心裡想放下,那我就事情不要做了,那叫放棄,如果能出家當然最好,那不能出家你心要捨掉,可是一般的人他要捨心非常的困難,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心在執著,他覺得沒有啊,不信你去問隔壁的,你去問他,你是不是很執著這個世間?他一定告訴你沒有啊;你是不是滿腦子妄想?他:怎麼會呢?人家還覺得你是神經病啊。執著這個世間他覺得沒有關係啊,正常啊!這世間的生、老、病、死這些,這個「怨憎會、愛別離」世間人都覺得正常,還覺得沒有這個不行,這是一種人生的體驗,酸、甜、苦、辣他覺得很正常,所以他不能覺悟啊!長劫在這裡輪迴啊!佛看到了,他知道這個是反常的,所以才來提醒我們反常,好像沒有終止的時候,所以他就想到,看能不能有什麼方法能終止生、老、病、死,所以他出家修行,所以他知道他悟到,悟到什麼呢?只有明心見性可以解決你生、老、病、死,這個生、老、病、死,他是舉非常粗的這個現象,人出生了會變老、會生病、會死亡,非常、非常粗的現象,包括這生、老、病、死當中有「怨憎會、愛別離」,你們從小到大想要的東西得不到,這個不想要的東西又偏偏得接受,像小朋友就是一樣啊,不想寫功課啊,規定要寫啊,這怨憎會、愛別離啊,這個八苦遍布在你的生、老、病、死當中,四苦遍布在生、老、病、死當中,所以沒有辦法脫離啊,那麼因為有這個四苦,所以又產生出了生、老、病、死,就是在這裡相續、在這裡輪轉,你們可以回想你們從以前到現在是不是都是這種狀況,沒有人可以脫離我們剛才講的這八種,這八種的狀況,所以世間人認為是正常的,但是佛看到只有明心見性才行,才能夠幫助眾生,所以菩薩呢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他成佛是要利益眾生的,不是自己要享受的,有一些這個沒有學佛的人,他都常常誤會佛法,說你們學佛逃避現實,尤其是出家人最是可惡-逃避現實,其實他不瞭解什麼叫現實,我們瞭解、我們不逃避、我們面對,現實就是你常常在起煩惱,最現實的,不管你煩惱什麼,好的你也煩惱、擔心怕失去啊,功課好的怕哪一天被人家超過了,有錢的害怕自己的錢被人家瓜分了,所以不斷想方設法,這個賺更多的錢,然後呢使自己的錢來保值,這就是《無量壽經》講的「愛保貪重」,愛就心裡面愛欲啊,喜歡、想要占有,要保護啊、怕失去啊,還想要更多-貪,貪重,貪就貪欲啊,還想要更多,愛保貪重,所以弄的自己心勞身苦啊,如是至竟,無一隨者,講到最後死了什麼都帶不走,講到最究竟的如是至竟,無一隨者,那麼在這當中造作善業、造作惡業,都隨心所生啊,死了以後都下三惡道,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啊,它這個千萬億劫用人間來算,一劫大家都知道時間有多長啊,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隔一百年加一歲,一直加到八萬四千歲,人的壽命,那麼這樣一增一減呢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就二十次的增減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那麼你下地獄,以人間來算千萬億劫求出無期,以劫為單位:千萬億,所以你看人生了不起一百年,最多就是一百年,這一百年換來千萬億劫的痛苦,這個不划算啊,你們會算數的你們就可以去比較看看,所謂的價格跟價值比,你用一百年,這個一百年是價格換來的價值是什麼,是無量的痛苦、無量億劫的痛苦,那不划算啊,現在的人都很會比啊,價格跟價值比,但是呢你用這一百年來修行,換來的是無量光壽、壽樂無極,那這個划算,這個要做,要修行啊,所以這個菩薩看到了,這眾生苦惱的現象,所以發願於無量世界,不是只有一個佛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成等正覺,無量的世界,每一個世界他都願意去利益眾生,所謂啊「眾生心行無央數。我以種種方便力。令其聞見皆調伏」,這是《華嚴觀自在章》觀世音菩薩他的願望,眾生的這個心行有無量無邊,每一個地區、每一個眾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長過程,不同的生活環境、人事環境,所產生出來的煩惱習氣不同,有這麼多,但是呢菩薩都願意去幫助,這叫無斷無盡大悲門啊,那麼與會的菩薩都是發這麼深廣的大願成等正覺,所以示現呢下面的這個八相成道,從捨兜率一直到入涅槃都是八相成道,都是在教化眾生,這八個相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作說明,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