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淨宗的祖師講,念佛要專念執持名號,那麼所謂的專念佛,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專念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哪三個條件呢?就是信、願、行,如果這信願行三個你沒有具足,就不算是專念。
「信」─你要信自心是佛;再來呢,相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相信極樂世界理事因果,具足這六個─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方名信心具足,這是講第一個「信」。再來你要「願」─願生西方,厭離娑婆。知道這個娑婆畢竟虛幻,知道極樂實是自性清淨,所以說願生淨土,而後萬緣放下,提起佛號,老實念佛,這是專念佛,但是心中不排斥其餘的經咒,亦可廣修眾善,廣行六度,這個都涵蓋在所謂信願行的「行」裡面,不會說一個人念佛,他就不持戒,他就殺生,他就偷盜,念佛人必然持戒,所以這個「行」裡面,除了念佛以外,還有涵蓋著戒律,還有涵蓋著六度,這個都叫「行」,那麼以念佛為正行,其餘的隨個人因緣為助行,這助行就隨個人因緣,有的會加持大悲咒,像祖師他就訂佛門的早課,要有楞嚴咒、十小咒,這個就是其餘的助行。
我們的正行是念佛,再加上信、願,也就具足這信願行三個資糧,你才稱之為專念,你的念才能專,所謂「專念」的意思是你的心念才會專一,這個才稱為專念,不然你念佛,你對這世間放不下,這心不專;你雖然念佛,但是你還做著殺盜淫妄,你這個心不專,都不能稱之為「專念」。所以要懂得我們淨土宗講的專修、專念它的意思,所謂「專修」就是志求出要,專念則三資具足,這三資糧就是信、願、行,這樣才符合我們修學淨土的原則,所以講的這信、願、行,你具足了,你才算是「專修」,才算是「專念」,其餘的你要是以為念一句佛號,你的習氣不用改,你經教不用懂,你要是認為其他的餘行都不用修,貪瞋癡還是貪瞋癡,那你這個佛號也沒有功德,也不算專,為什麼?你心不能專啊,你只是在念佛的時候專,其他的時候,還是殺盜淫,還是慳貪,還是放逸,還是不能忍辱,心還是散亂,所以信願行的「行」,包含了「正行」跟「助行」,這樣講起來更圓滿,因為祖師教我們這行是專念「阿彌陀佛」,很明確的,阿彌陀佛你念下去,你的戒也能持,不會說戒不用持,你菩薩戒一定能持,六度萬行一定能修,所以它是一樣的,所以正即是助,助即是正,正助不二,正行跟助行兩個相輔相成。
所以這末法,有很多人他懂得要專念阿彌陀佛,但是其他的,他就沒有在意,有的人念佛,他戒律也不持了,對這個世間,他也放不下,他以為就拿著一串念珠念著阿彌陀佛,他就萬行圓滿了,實際上並不如此,所以說祖師講的信願行,《觀經》講的有三福,有的人說他只要第一福,實際上你要把經文看清楚,三福具足了才叫淨業,只有一、二福,那這個業都不淨,因為這個淨宗是大乘不是權小,你要搞清楚。
第一福─它講的是世間的人天福報;第二福─它講的是戒福,你受戒,在事相上持戒,一般來說這是二乘福;第三福─大乘福,所以淨宗是大乘,你這三福要具足,沒有具足那這個業就不能算是清淨,道理要搞清楚,你才知道怎麼修,才不會有偏廢,當然我們念佛的人,正行一定是導歸一句佛號,這個沒有錯,但是,也有人他的正行是起觀的,修十六觀法,這個也有,也算是正行。所以因緣各各不同,有人他是觀想的,有人他是觀像的,那麼也有人他是實相念佛的,這「實相念佛」就包含淨土宗以外,所有的這些修行方式,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通極樂世界,只要你發願迴向,所以淨宗講的是「專念」,要具足信願行,深信西方極樂世界,願意求生,無論修什麼法門都能往生淨土。
你看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講的,在這個第十八願裡面講到的,他教我們只要眾生能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所有的功德,至心迴向,所謂所作功德至心迴向,就包含你念佛、包含你持咒、包含其他法門,只要你能迴向,至心迴向都能往生,都沒有問題,為什麼《無量壽經玄義》裡面講得很清楚,淨土宗接引的門非常廣大,阿彌陀佛的心量非常地大,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只要你深信淨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都能往生淨土,所以稱之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從廣義地來看,專念與專修,任何法門都是專念專修,你要廣開解義味,你心量才會開,心量才會大,從淨土的教義來看,念佛觀想、觀像,它算專修,還有其他的修行─五悔六念,這些也都算是淨土宗修行的方式,在淨宗本宗的教義裡面,它的這個方式也都很多,你念觀世音菩薩也都屬於淨土法門,念觀世音菩薩迴向求生淨土,沒有問題的,念大勢至菩薩也沒有問題,所以你要清楚,這是道理跟你講,當然我們念佛,我們修行,在末法祖師提倡的是專念佛號,但是道理要懂,你才不會「受一非餘。魔所攝持。」
再者,阿彌陀佛的心願,不是只有要你念佛往生淨土而已,而是要你在現世能夠悟一乘了義,能夠悟一乘的妙道,這是阿彌陀佛的心願,希望大家能夠得到淨土宗最圓滿的利益,這是佛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講出來的,在末後的〈往生品〉裡面講到的,所以你去看你就很清楚,不是教我們只有念佛求生淨土,而是要我們明了大乘,能夠直悟一心,這個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我們綜觀歷代祖師,凡是阿彌陀佛來示現的,你看永明延壽大師,你看豐干和尚,無不談說一乘,講說一乘了義,乃至我們淨土宗歷代的祖師,都是談說一乘了義,沒有人例外的,所以跟佛的心願是完完全全相同的,你看觀世音菩薩這些諸大菩薩,來這裡教化,都是講說一乘了義,都是講說大乘佛法,希望眾生現世就能夠直悟一乘妙道,所以我們看經文,再看菩薩來這裡示現,再看菩薩怎麼做,再看這些諸佛如來怎麼做,我們就很清楚,經典講的沒有錯,這一部經完全正確,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地方,如果有,那是你自己業障太重,你看錯了,你福報不夠,《彌陀經》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你碰到大乘經典,因為你業障沒有消,你看大乘經你會害怕,你會產生疑惑,產生懷疑,那你自己必須把這個業障給消掉。
那麼今天所要講的就是專念與專修,讓你知道什麼叫「專念」,什麼叫「專修」,我們道場就是專修專弘淨土法門,專修專弘淨土法門的道場,不會改變的,但是你要知道,「專修」的意思是什麼?「專念」的意思是什麼?專念就是你念要專;專修就是你要徹底地放下,這才能專修,你念不專,你以為只有念一句佛號,或是只有念這個大悲咒,你就以為你是專念,或是你以為只念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你就以為這樣叫專修,實際上你只是在表皮上專修,我們講的專念是教你念要專一,心要專一,心不散亂,不起顛倒妄想,這個才叫專念;講專修是教你徹底放下才叫專修,不是只有你念什麼,或是用什麼方式來修,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不要產生偏見,不要產生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