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不善願 |
(願文)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三十一願)
(講解)
這是第二十八到三十一願:「國無不善願。住正定聚願。樂如漏盡願跟不貪計身願。」這是四十八願的其中四願。法藏比丘發願:我作佛的時候,國中沒有任何的惡名。那什麼是「不善名」呢?在我們這個世間,你可以聽到災難的事情,甚至很多人心裡面在想著「災難會來」,甚至心中天天都在起大三災:貪心感召水災、瞋心感召火災、愚癡、你的心動亂,召感的是風災。眾生在這三界六道當中輪迴,天天著相,不能見性,所以是長期大三災,出不了輪迴,總是在「相用」上迷惑顛倒、為境所轉,沒有辦法了脫生死。那麼一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些災厄之名,連名字都沒有,何況是聽聞,更不會有實際上的災難發生、降臨,而且,也沒有惡人、沒有小人。你們在社會上、生活上,有小人會害你、有人會嫉妒你,極樂世界那裡的人不會;也就是說,現在身處這裡的人,你現在還帶著這些貪瞋癡,那你到極樂世界可能會不適應。所以你要會看經典,經典告訴你:極樂世界沒有不善,所以你在這裡就要做到真正的善;極樂世界的菩薩大眾是純淨純善,這個「純」是什麼?是與一真法界相應、與一心相應、與真如相應,與真如相應了,就沒有不善了,所以你在這裡也要與真如實際相應。極樂世界的菩薩念念流入覺海,那你在這娑婆世界也要念念與佛心相應,時時要想到:「我對一切境界的時候,要能不迷,能夠不著一切相,心要能寂滅,這就叫修道」。
所謂「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這才叫「修道」。離開這兩個原則都不叫修道,全都是盲修瞎練、亂搞一通。所以你可以反省一下,你自己是不是在修行、在修道?心是不是寂滅?行為是不是離相?你的身口意三業有沒有離相?真正做到離相才能叫做「修行」,離相方能寂滅。如果「著相」那就是生滅,就不叫寂滅了。所以,修行要知道,這是達摩祖師告訴我們的,達摩大師是見性的人,你按照他給你的方法與原則去做,你持咒要離相、持戒也要離相,你不能著戒相。現在的人持戒都著戒相,所以佛在《般若經》上幫眾生解脫,他說:「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尤其是佛法傳到現在,不管是持大乘戒或小乘戒,雖修行,不了達「無作戒體」,甚至認為犯戒了,「無作戒體」就會消失,實際上它根本不會消失,「無作戒體」就是你的清淨本性,絕對不可能消失,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持戒的目的就是為了復本心源、為了見性而已。所以祖師講「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持戒與外道無異,持什麼戒都一樣,菩薩戒也一樣,都不能見性。
為什麼持戒不能見性呢?不是戒的問題,而是你心著相,有所持,有所住著。為什麼你會「有所持、有所住著」?因為你不了達「無作戒體」啊!所以整天持「戒相」,造的是「有作」之心,本來這「有作」是妙用、是德行,但是呢,卻被著相的人持了,變成了「造作」,變成了「計較、「得失、高下、分別、利害」、有「持與不持」、有「犯與不犯」、罪「有輕有重」,這些統統都是迷惑顛倒,所以佛告訴我們:「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你要了達戒性猶如虛空、不可持啊!那既「不可持」,你要怎麼樣來契入呢?永嘉大師講:「不可得中只麼得。」不要強作意、強作念頭,別壓念不起、持戒不犯,天天在照顧這個色身、照顧這個呼吸,住著於色身之上,統統都是迷惑顛倒。我跟你講的是「大乘心地戒」,不是凡夫能聽、不是凡夫能知,二乘也不知道啊!這是《梵網經》盧舍那佛要傳給大家的,就是這「金剛光明寶戒」。
對凡夫來說,天上是善,餓鬼道是不善、地獄道是不善。對天上來說,人間不善。對二乘來說,天上不善。所以可知道,西方淨土唯有成佛方至究竟,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絕對究竟成佛,因為無有不善之名,更不會有不善之事,這才真正的達到究竟。
所以法藏比丘發願:來到極樂世界的人,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們在修行要會修,要能念念離相。講「念念離相」,你不要又著到「念頭」上去了;講「處處離相」,你又著到「處所」上去了,想在這一處離相、在那一處離相,總歸一句話就是「離相」而已。念佛就是離相,心裡有佛,就是無量覺,當下就離一切相。「能念之心」本來是佛,就是「即一切法」,所以「離」故無相可離,「即」故無相可即,當體即是,不得已給你立個名叫做「實相」,所以說「強名實相」而已。這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要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就從「念佛」真正可以達得到,只是你不相信。你根本不相信自性本自圓成,臨濟宗的臨濟祖師講:「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心性圓滿,本自圓成,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楞嚴經》講:「本是無上妙明淨圓真心。」可是你迷惑了,就「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所以在「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由於「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在「無同無異」當中又擾亂,生起塵勞煩惱,如是擾亂,相待成勞,所以有山河國土大地,世界的顯現。這虛妄的堅相(堅固之相)是地;虛妄的溼潤是水;虛妄的暖相是火;虛妄的動相就是風;有動就有靜,事相上的定,也就是在虛妄的「靜相」當中......,這是講地水火風,都是一念虛妄相想而已,所以說「如虛空花,本無所有」。你在這當中,妄起善與不善都是迷惑顛倒。持戒的人,妄起持與不持、犯與不犯,都是迷惑顛倒,都不見性。本來這戒可以讓你見性,本來「念佛」可以讓你見性,你卻迷失了,有念與不念,「話頭」有提與不提,都是一樣,所以都是不善。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真正是「離過絕非」,在修行上也離過絕非,所以純是一乘沒有二乘。《往生論》講:「二乘種不生。」淨土沒有這些不善之名。在《往生論》的註解裡面,也講到有三種,極樂世界離開了三種染汙:「沒有不善之名、沒有女人、沒有二乘」這三種。「體」沒有,「相」、「名字」也沒有。這是真正與性德相應。你不要以為沒有「不善」就是沒有所謂的「十惡」,所以你只要持十善就好,那是你搞錯了。有些人聽到我跟你講真話,還是覺得十善簡單,就堅持認為只要十善即可,這根本是在自欺欺人。
我們講極樂世界是「離過絕非」,所以你要修學大乘才能往生,你學小乘不能往生。因為極樂世界是「二乘種不生。」那麼,學人天法能不能往生呢?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因為你是世間心。祖師講:妄起貪欲,好著五戒,生人道;妄起瞋恨、起修十善、四無量心,生色界;妄生愚癡,修非想非非想定,生無色界。總在三界當中輪迴,不能出離。所以,你因貪著於世間,想要保人身,你只持五戒,你這一個念頭就已經錯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貪計身」。你就發願直接往生到淨土做菩薩就好,你還想保人身幹什麼呢?還想「保人身」這個念頭就是世間意。你對於大乘佛法,怎麼荷擔得去?你怎麼敢直下承當?你聽到淨土法門,你怎麼能夠接受?你表面好像接受了,但實際上並沒有接受。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淨土法門,是一超直入、不立次第。你心裡還有「我持個五戒、修個十善來保個人身,這都是世間意、是貪念」。你沒有真心實意地要了脫生死,這個重點,你們千萬要記住。現在很多法師告訴你們:「我教你們五戒十善,給你保個人身。」你們不會反觀:「我保人身要幹什麼?還想繼續來輪迴嗎」?想繼續輪迴的人才想要保人身。一定要告訴自己:「我這一生,死了以後,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還想保什麼人身。」就要發這樣決定的意志,這才叫「信願堅固」。你有真信切願的人,絕對不苟且、不因循。很多人聽到「只要學五戒十善就好,不用學菩薩戒、不用學大乘、不用看經教」你以為你輕鬆了,覺得你可以懈怠了,你這種心態就是因循苟且,是偷心不死。你沒想到你發的是世間意念,這個意念就是淨土所謂的「不善」。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人,不善的意念。前面講到的願文,有沒有叫你心心保人身?沒有。願文是叫你「心心迴向。」所以這經典你不看懂,你去聽人家胡說八道、亂說一通,你以為你真的保到人身?人身是給你保住了,但極樂世界你去不了了。淨土宗從來沒有一位祖師是叫你保人身的,祖師教你淨土法門,就是教你求生極樂世界,沒有教你還要保個人身。你想保人身是你還貪著人身、還貪著這個世間。你捨不掉、你出不去,你還好這不善之名,你怎麼能夠與極樂世界「國無不善」相應?而且到那裡是「究竟一生補處,圓滿成佛」,那你怎麼受得了?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生活型態不一樣。到西方淨土是處處見性、念念離相。所以若你還想要保人身在這裡,那你這是沒有出離心。若有哪一個法師教你淨土,告訴你:「我教你學五戒,給你保個人身,你千萬不要親近他,那是妖魔鬼怪來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末法的時候,魔王波旬化身出家人,披著袈裟不講佛法,專門給你講五戒十善,給你保人身,說得好聽。你要求生淨土,他就開始說極樂世界太遠、說你業障重、說你沒有基礎,要你先把五戒做好,就用這保個人身。他不教你發菩提心、不教你發出離心,說你沒希望,要你先保個人身,然後把戒善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因」是錯的。
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是在於信願持名,而不在於五戒十善,所以差之毫釐,失之十萬里;不是「千里」,是十萬里,因為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有十萬億程的佛國土,不是只千里而已,十萬億,簡說叫「十萬里」。這一個念頭錯,就差這麼多。所以為什麼明明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到後來沒什麼人往生,就是因為這些人到佛門裡面來障道,而你剛好有這個習氣,你也很愛聽,剛好順著你的習氣,順著毛摸。什麼「毛」啊?三惡道的毛,你很舒服。教你要出離、教你要放下,你接受不了。甚至,你雖在聽我講,你仍要到外面聽他們說些輕鬆的、愉快的,想:何必給自己這麼大壓力呢」?你們最愛聽「學佛就要修快樂行,要歡喜、自在,你看一入佛門,彌勒菩薩對你笑嘻嘻的......。」現在出家人也都可以對你笑嘻嘻的,但幾乎都是要錢,好利養、倒說經律,只是你們無法分辨。
所以你自己就要清楚,不是把五戒十善做好,你就能往生淨土了。五戒十善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那還是不善。為什麼?因為它是輪迴的因。往生與否,總在遇緣不同。所以為什麼教你持大乘菩薩戒,你遇到大乘了,你要學大乘,不是去學人天乘,人天乘不是佛乘,不可能出三界的。他把不可能出三界的因素講成可以,讓你天天心裡面貪著世間,你還以為你真的有信願行,其實那叫「名字位」信願行。你的信願行都去哪裡了?都忘掉了,因為你天天就想保人身,天天就覺得自己業障重。你要求生淨土的心願去哪兒了,沒有了。你若問他:求生淨土是不是要具信願行?他會跟你說:「是啊」。可是他給你的方法是錯的,他要你先修五戒、修十善,學人天乘,人天乘學好了,基礎才有打好,他說那才能夠往上去。錯了!我淨土法門不立次第,人道的人學淨土法門,往生就可以橫出三界,徑登四土。能否往生最重要在於你的信願行,信願行能夠助發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不能助發信願行。所以淨土宗以心性為體,第一個要信自。我道理都給你們講得很清楚,有信願行的人一定具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不具信願行。為什麼?他深信切願自己本來是佛,又想往生淨土,當然就不造諸惡了。不要說事相上去造惡,連念頭都不會起,這真的就做到「國無不善」。這「國」是什麼?就是你的心,心無不善,連不善名尚且沒有,何況不善之行。所以在末法,你遇淨土法門要遇對,給你講的人要講對啊,就差那麼一點點,你修行就差在那裡。那能不能往生?能不能成佛?永嘉大師講:「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你要是真的搞懂,用對方法了,就一生成辦。法華會上龍女即身成佛,要不要先修人道呢?不用。《法華經》的秘髓就是在《無量壽經》裡,所以不歷次第,龍女即身成佛;可是你要是搞錯了呢?把「非法」當作「法」,以「空」為「有」。什麼叫空?世間諸法皆是空。《華嚴經》講:「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世間一切法都是空的,你卻執為實有,還在那裡起造作,根本是「折空花而擬栽頑石。」「汲焰水而欲滿漏卮。」天天在那裡妄心造作,妄修生滅之法,還以為自己能超三界,能夠脫輪迴。就如同那愚癡的鹿,追逐陽焰,最後渴死。天氣很熱,鹿口渴了,牠看到前面有一灘水,牠不知道那個是陽焰,牠就拼命地追,牠覺得快到了、快到了,但就是不到,最後就渴死了。所以你造作世間的輪迴事、搞世間的名聞利養,就如同渴鹿逐焰,終究是一場空,只是枉自疲勞,而且是虛勞而死。世間一切都是虛空花、都是假的,你卻將空為有,妄心造作,所以叫「非則善星生陷墜。」別說善星比丘,善星比丘墮斷滅空。你還把斷滅空當作有,你以為你不墮善星比丘斷滅空,可是你著這世間的諸法,把世間法當作實有,祖師講:「寧可著有如須彌山。」這「有」是什麼?「自性」,如須彌山高不可測、不可撼動,「不可著空如芥子許。」不可以「空」為「有」。這是禪師講的話,不是叫你不能修禪,是讓你提取,寧可著有,這「有」是什麼?有佛性如須彌山,不可著空。世間凡夫把畢竟生滅之法當作是有;善星卻撥無因果,妄說一切法空,都是外道,「不可著空如芥子許。」芥子非常小的芥菜子,就像芝麻粒一樣。所以對於經文你要這樣子去體解,大乘佛法才會興旺。就怕你認世間幻化之法以為是有的,這叫「以空為有」,本自空的東西,你還把它當作有。廣欽老和尚講:即使只貪世間一根草,你都要再來輪迴。實際上「著空如芥子許。」這一句話本是祖師在救學人,可是現在反被後人拿來毀壞佛法。就像六祖講的:「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是邪心之人、貪心之人,他卻認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他只要不離世間法就是佛法了。照他那樣說,那六祖幹嘛去出家?釋迦牟尼佛幹嘛出家?釋迦牟尼佛在家繼續搞世間法就好了。這些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難陀,他們都統統都在家裡搞世間法就可以了;如果說「佛法就是世間法」的話,那釋迦牟尼佛究竟成佛了,應當還俗啊,他一定也體會到了,只有還俗才是究竟,因為佛法不離世間法。那他為什麼還是勸人出家?由此可知,你就知道什麼才是對的。對於這些不善,你統統都要捨掉,心裡不要存不善之名,更不能造作不善之事。
在佛法裡,「出離」是善,「戀著世間」是不善,所以你要能出離,「離無所離」是至善,你證得了「本自現成」,這是大善、至善。還「有法可離」,仍不善,因為「有法可離」是二乘,滅色入空、取斷滅空、以空為有......都是不善,所以要達到究竟至善。西方極樂世界絕對可以達到究竟至善,而且極樂世界沒有二乘法,所以說二乘種不生,你要聽二乘法,可以,但是絕沒有二乘心,你只是方便幫助眾生,而且所說之二乘必然會歸大乘,這就是西方淨土。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這是「住正定聚願」。
所有的眾生往生到西方淨土皆與一心、與真如實際相應,名住正定聚,其餘皆是邪定聚或不定聚。什麼叫「正定聚」呢?就是與真如實際相應,名為「正」,與二乘、外道法相應的叫「邪」。現在的眾生基本上都是不定聚,端看你遇到什麼緣?你要是初學的因緣不好,遇到邪師,他告訴你:你要先學《弟子規》、《三字經》,還要你學儒家,來當學佛的基礎,或講一些鬼神附身的事,......。實際上,學儒的人、學道教的人都不搞鬼神附身,學佛人更不搞鬼神附身,搞鬼神附身是民間信仰才有的事。儒家講仁義道德,道教講無為自然,佛教講即相而離相,三個都不一樣。所以誰告訴你這三教都一樣,那他根本三教都不懂。偏偏現在很多穿著袈裟的人都這麼說,他們以為講「不一樣」就會發生鬥亂,那是他有鬥亂心,才這樣認為。所以你要是初學的緣不好,聽到這些東西,你不能回頭,那你就被染汙了,這就是不定聚。全看你遇的緣是正定聚的緣,還是邪定聚的緣。現代的人,人文素養越來越高,原則上不會做一些糊塗事。如果你善根力很強,就會聽到「善」的、能夠出三界的,當你聽到不善的、不對的,你自己就會離開。大家一定要聽清楚:佛門凡是講「善」,一定是講出三界,任何人教你所做的,必須能令你出三界,才叫善。不然就是不是善。凡是聽到能出三界的法,他就能夠心心嚮往,這是善根力強的人。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正定聚,前面講的「念念流入果覺、流入毗盧性海」,毗盧性海跟彌陀願海都一樣,你不彌陀願海稱性,毗盧願海不離本願,不離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毗盧性海不離彌陀的願海,兩個是一樣的。為什麼?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是眾生本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住於正定之中。
住正定聚願 |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這是「住正定聚願」。
所有的眾生往生到西方淨土皆與一心、與真如實際相應,名住正定聚,其餘皆是邪定聚或不定聚。什麼叫「正定聚」呢?就是與真如實際相應,名為「正」,與二乘、外道法相應的叫「邪」。現在的眾生基本上都是不定聚,端看你遇到什麼緣?你要是初學的因緣不好,遇到邪師,他告訴你:你要先學《弟子規》、《三字經》,還要你學儒家,來當學佛的基礎,或講一些鬼神附身的事,......。實際上,學儒的人、學道教的人都不搞鬼神附身,學佛人更不搞鬼神附身,搞鬼神附身是民間信仰才有的事。儒家講仁義道德,道教講無為自然,佛教講即相而離相,三個都不一樣。所以誰告訴你這三教都一樣,那他根本三教都不懂。偏偏現在很多穿著袈裟的人都這麼說,他們以為講「不一樣」就會發生鬥亂,那是他有鬥亂心,才這樣認為。所以你要是初學的緣不好,聽到這些東西,你不能回頭,那你就被染汙了,這就是不定聚。全看你遇的緣是正定聚的緣,還是邪定聚的緣。現代的人,人文素養越來越高,原則上不會做一些糊塗事。如果你善根力很強,就會聽到「善」的、能夠出三界的,當你聽到不善的、不對的,你自己就會離開。大家一定要聽清楚:佛門凡是講「善」,一定是講出三界,任何人教你所做的,必須能令你出三界,才叫善。不然就是不是善。凡是聽到能出三界的法,他就能夠心心嚮往,這是善根力強的人。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正定聚,前面講的「念念流入果覺、流入毗盧性海」,毗盧性海跟彌陀願海都一樣,你不彌陀願海稱性,毗盧願海不離本願,不離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毗盧性海不離彌陀的願海,兩個是一樣的。為什麼?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是眾生本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住於正定之中。
下面經文講:「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這「漏盡比丘」不是指一般的比丘,而是諸漏俱盡,貪瞋癡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或是「百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會使你的功德漏失。還會使你墮落在有漏的三界,這都是「漏」的意思。所以「漏盡」就表示「不再輪迴」,而且極樂世界的「漏盡」不光是不再退墮於凡夫,也不會墮於二乘。所以這「樂如漏盡」,這「如」就是比喻如同漏盡比丘,就不會退在三界輪迴了。但是我們前面講西方淨土的三種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這三種不退,極樂世界的人,他圓滿具足三不退,所以不會退墮於二乘,也不會退墮於凡夫位,純是菩薩,所以這「漏盡比丘」是指「大菩薩」。佛教的名稱是要以「義」來定名,祖師云:「以義定名」萬無一失,「以名定義」萬無一得。著了名相、文字相你怎麼樣都抓不到重點。所以應該要以極樂世界的義趣來定「漏盡比丘」這個名詞,無論你看哪部經典,就要以經典的義趣來定,那就對了。所以說「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熱惱,沒有五欲六塵,你要是跟現在的人講「樂如漏盡」,這一願大概不吸引人,因為他體會不到,你跟他講「樂如富豪」他就知道了,你要講: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出門開名車,在家住豪宅,想花錢伸手就來,一切都不愁......,這是世間人想要的。但是,他不知道這些是熱惱,他以為叫清涼。我這還是講生活優渥的,還有很多人生活是有所欠缺的,但他也不覺得他熱惱,他覺得:「我只要努力上進,透過拼命工作賺錢,我這苦惱就會變成清涼。」其實,拼命工作不代表一定會賺很多錢,所以這就是「非因計因」。以上兩種人都是墮於熱惱,甚至把苦當作樂。
佛陀在的時候,有一種外道愚癡得很,他修的外道行就是不斷地受苦、不斷地折磨自己,這一生盡量苦,能苦的盡量苦,不吃飯、不呼吸、虐待自己,覺得「我只要繼續辛苦,把苦受完,來生我就能夠享樂了」。所以外道法是不講因果的,他覺得把苦受完,來生就生天,就得樂。綜觀社會上,現在很多人也是這樣,他覺得很苦,但他認為只要能夠撐過得去,之後他就能受樂。這種心態也是一種外道。外道是什麼?指不學佛的。
所以,你遇到苦境、逆境的時候,你不要以為「等我苦完」了,你這一念心不斷,不會完。苦的時候你要觀空,這念覺苦之心要化空,不要去起念、不要去在意;樂的時候,也要化空,要知道這享樂的「樂受」當體即空。所以,不著樂受、不著苦受,這才是佛教。
這世間的眾生,他因為受苦,所以想出離。就像韋提希夫人,她是比較有善根的。但是,是不是受了苦都一定能出離呢?如果說「受苦」就能激發道心的話,地獄的眾生就能出離了,因為他們最苦。阿鼻地獄的眾生受苦無間斷,如果說「苦」就能發出離心的話,那阿鼻地獄的眾生一定個個成佛、個個往生淨土,就沒有阿鼻地獄了。所以,重點還是要有善根。世間的眾生他是在苦中,卻沒有辦法覺悟這是苦,反以為是樂、以為是正常。所以都隨自己的習氣,把熱惱當作清涼,把苦當作樂,或是在苦中作樂,所以稱娑婆世界名為「堪忍世界」,這裡的眾生是堪忍眾生。若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些問題,而且「心得清涼」,心是清淨的,沒有熱惱。你們有愛發脾氣的,就要注意了,尤其受了菩薩戒,有條「瞋心不受悔」。所以你不可以起瞋心瞋恨眾生,更不可起惱害心,瞋心還會令你犯前面所說的種種惡業、讓你犯其他的戒律。菩薩戒是「一」即一切:一條做好了,每一條都做好;「一切」即一:犯了一條,條條都犯。不是像只持戒相的人所能了解的。因為菩薩戒稱性,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為什麼講其他的眾生都犯戒,唯佛一人持淨戒;其他的菩薩,三賢十聖,都不算是真正持戒,唯有佛一人持淨戒,佛徹底見性。這裡講「心得清涼,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所以他不會退轉,而且不起熱惱想。
也就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會貪著自身,因為他不是四大假合之身,他是乘念佛願力去投生,是叫「金剛那羅延身。」我們這世間的眾生,就是執著色身為我,所以你天天都想要保養。女眾喜歡保養品、喜歡裝飾自己的色身,尤其你們看到珠寶、鑽石、水晶......七寶,心都在妄動;現在連男眾也有保養品,因為賣保養品的人,看到了男眾這一塊市場,想賺錢,所以他也來迷惑你,告訴你要愛自己、保養自己、美化自己去引誘他人。那是不是不擦就不迷惑了?不是,只能說是「不好樂」,還不能算「不迷惑」。有一些人他不懂,他覺得他自己很隨緣,結果到寺院、道場,襪子穿破也不補,褲子破了,他也不補,他還以為他自己是阿羅漢,想當濟公,邋裡邋遢的,講一些放蕩不羈的話,沒有學佛人的威儀。其實這都還是貪著,算是貪著自身。「貪著自身」有貪著自身讓自身美的,這是大多數人。但還有一些學佛人,喜歡故意穿破爛、裝瘋賣傻,學野僧。佛說:你如果不與「道」合,與道不相應,你穿得破爛,就像獵師一樣,「獵師」是指獵人躲在山裡面,那是形容他很粗暴、邋遢。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氣質不好」。所以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但都是「貪著自身」。你不要以為自己學佛了,就不打扮,吃素了也不照顧營養、不在乎健康,那就不貪著自身了,恰恰相反,你還是貪著自身。有人學佛學到後來,拿火烤自己了,做種種的無益的苦行,他以為他是在鍛鍊自己除身見。完全是搞錯了,身見不是這樣除法。是你要觀這色身,只是四大假合,不是實有的,要常常作如是觀,身見才能除。你那叫滅身,不是除身見。祖師講:「滅身療病,屠國安民。」不是國家有盜賊,你把國民都殺光,天下就安定了;更不是你生病,把你這身體給消滅掉,就說病好了,那個做法是不對的。「滅身療病」就像你身體哪裡有問題,就把那個地方割掉。他滅掉的是身,不是滅掉病,這做法都是錯的。所以,你要除身見,不是這樣除。是要讓身不放逸,這樣可以。貪睡的、懶惰的,自己要提起精神來、要有毅力、要有決定心,了知無身心之相,要長時期地用功。用功不光只是打坐,打坐是一種用功方式,走路、穿衣、吃飯、言語造作、揚眉瞬目、彈指之間......,統統都是用功之處,都是道場。可是你千萬不要聽了我這個話,你就說:「好,都是道場,那我就不用來共修了」。那你就「有一處」不是道場。
所以,是要在苦的時候觀空,樂也要化空,知道這苦、樂當體即空,連這念「覺苦之心」也要化空。這樣才能真正的除掉「身見」,你不要滅身來療病,刻意做一些無益的苦行。有些學佛人,學到後來還吃餿水,覺得自己這樣就是不執著,錯啦,那種都是修錯,都是愚癡。吃餿水那是豬的事情,不是你學佛人的事情,學佛人要與道相應。學佛不要搞這些畜生的行為,你這樣子不能夠除身見。如果說吃餿水,你就能夠對治身見,那豬天天吃,豈不身見都斷了,所以要有正知正見。
往生到西方淨土的眾生,他不會著這個色身為「我」。為什麼?往生極樂後,可現虛空身、國土身......,隨緣化現、隨機感應,這都是說明所謂的「不貪計身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