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淨土或問】4

淨土為歸



淨土或問        惟則禪師

問曰。
淨土攝機誠乎其廣矣。愚不敢復議矣。然亦嘗聞有惟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愚竊喜之。及觀淨土經論。所謂淨土者。十萬億土外之極樂也。所謂彌陀者極樂國中之教主也。
是則彼我條然。遠在惟心本性之外矣。果何謂耶。

答曰。
汝言局矣。不識汝心之廣大而明妙者矣。
楞嚴云。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又云。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安有佛土而不在吾心者哉。
當知淨土惟心。心外無土。如大海之現群漚。無一漚能外海也。惟心淨土。土外無心。猶眾塵之依大地。無一塵不名地也。

又當知先聖有云。惟此一心具四種土。一曰凡聖同居。二曰方便有餘。三曰實報無障礙。四曰常寂光也。

一、凡聖同居土者。
自分二類。初曰「同居穢」。次曰「同居淨」。
「同居穢土」者。娑婆之類是也。居其中者有凡有聖。而凡聖各二。
凡居二者:一者惡眾生即四趣也。二善眾生即人天也。
聖居二者:
一實聖。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盡。報身猶有。皆名實也。
二權聖。謂方便 實報 寂光土中法身菩薩及妙覺佛。
為利有緣。應生同居。皆是權也。是等與凡共住。故云「凡聖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穢土也。

同居淨土者。且如極樂國。雖果報殊勝非餘可比。然亦凡聖同居。何以故。雖無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如經云。犯重罪者。臨終懺悔念佛。即得往生。故知雖具惑染。亦得居也。
聖居權實類前可知。但以無四惡趣故名為淨。或曰。具明土相。復多不同。如無動界。雖是淨土。猶有男女及須彌等。淨土既其不同。穢土亦應不等也。

二、方便有餘土者。
二乘三種菩薩證方便道者之所居也。何則若修二觀斷通惑盡。塵沙別惑無明未斷。捨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所居之土名「有餘」者。無明不斷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釋論曰。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

三、實報無障礙土者。
無有二乘。純諸法身菩薩所居。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
而無明未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亦名果報國。
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是也。
以觀實相發真無漏所得果報故。名為「實」。修因無定。色心無礙。故名「真實無障礙土」。華嚴明因陀羅網世界是也。

四、常寂光土者。
 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 非身非土。而說身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
名其土者。一法二義。普賢觀毘盧遮那住處名常寂光。

前二土是應。即應佛所居。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第四但是真淨。非應非報。法身所居。
又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如世「伊」三點。不縱橫並別。名祕密藏。諸佛如來所遊居處。真常究境極為淨土。
由是觀之。所謂十方微塵國土者。惟吾心中之土也。
三世恒沙諸佛者。惟吾心中之佛也。知此則知 :無一土不依吾心而建立。無一佛不由吾性而發現。
然則十萬億外之極樂獨非惟心之淨土乎。極樂國中之教主獨非本性之彌陀乎。
  
又當知惟此一心具含十界。身土融通重重無礙。又當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生佛互現。念念交參。
所以言 諸佛心內眾生 塵塵極樂。眾生心中諸佛 念念彌陀。
又云。十方淨穢卷懷 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遍收於法界。並天真本具。非緣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塵亦爾。故能一
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塵無障礙。一時頓現非隱顯。一切圓成非勝劣。

若神珠之頓含眾寶。猶帝網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體等
。如此則方了。遷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剎那際內。
又云 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而全收也。如帝釋殿上千珠寶網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雖珠珠互遍。此珠不可為彼。彼珠不可為此。參而不雜。離亦不分。一一遍彰。亦無所在。
極樂淨土即千珠之一。十萬億國亦各千珠之一。至若三乘人天。下至地獄餓鬼畜生脩羅。一一無非千珠之一。阿彌陀佛亦千珠直示一珠。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亦見十方九界眾生。微塵剎海十世古今一印頓圓。無餘法矣。

如上所引。皆佛祖聖賢遞相發揚之明訓也。知此則知諸剎諸塵塵塵皆唯心之極樂也。一塵一佛佛佛皆本性之彌陀也。復何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