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二十三頁,經文第二行:「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那麼這一願是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按心性之理來看,隨舉一名,無非諸佛名號。所以稱一佛名即是稱一切諸佛名;這個是無二無別的。眾生迷惑本心,那麼在自心所現的境界上,執取堅固,計著名字,那麼念念相續,起惑造業。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但是若就根本來說,三細六粗之相原是虛妄,你要識得本來,那麼你計名字,一切的名字皆為佛名。所以諸佛稱歎,並不只是局限於阿彌陀佛名號。所以一切法無不是諸佛名號啊,這個是華嚴境界。舉一個為主,其餘呢皆為眷屬。用一法攝一切法,一切法無不是此一法。所以一佛名即是一切諸佛名,隨舉一諸佛名亦是一切諸佛名。如帝網珠,互相影現而沒有障礙,如同光光相照,又不壞一多相收,無障無礙。所以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這樣的願,希望自己名聞十方。這個也只有成佛才能夠有這樣的境界。如果你還是迷在三細六粗相當中,計著名字,執取起業,那沒有辦法名稱普聞,因為你還是在你妄心所現的境界相當中分別執取。所以唯有徹底離開妄想、離開煩惱,你才真正做到名稱普聞。現代人要出名,想方設法搞怪,在佛門亦復如是。看到有大和尚來,趕快去裝一副恭敬的樣子,裝一副孝親尊師的樣子。目的呢就是希望自己能讓人家注意到他,想出名。他不知道-你只要把三細六粗相給破了,自然名稱普聞,隨舉一名無不是如來德號。所以任舉一名無不是諸佛如來的名號啊,這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並不侷限在阿彌陀佛名號。若悟心性則名稱普聞。你不悟心性,整天分別,所以妄有這三界六道輪迴,有父有子,還有家親眷屬,都是計著,這個執取,計著名字,執取虛妄相,墮在六粗相當中。所以我們看到法藏比丘,你看他因地發的願,除了彌陀名號能普利一切眾生以外,還有就是他必然永斷三細相,堪為一切諸佛之所稱歎。所以他名稱普聞,這是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所以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皆共稱歎他的名號。為什麼呢?因為任一名皆是他的名號。所謂啊古德講的:「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蘇東坡講的:「山色無非清淨色,溪聲盡是廣長舌」。就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徹底離一切相,最極清淨的境界,所以得十方諸佛稱歎。一般人看到一定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法藏比丘希望人家稱歎他的名字?不是說,這個按照世間的善法來說「為善不欲人知」嗎?欸,那法藏比丘是不是有名利心啊?你如果用世間的眼光來看,那你就看錯了。所以我叫你們不要學《弟子規》,不要學那些世間法。你要學那些世間法,你來看,法藏比丘那照這一願來看,那豈不為善希望一切諸佛皆知。欸,可是以世間的道德觀來看,為善應該不欲人知。那他為善欲人知是否有名利心?你就開始懷疑經典,你就開始毀謗經典。所以為什麼菩薩戒制定,不可以看外道典籍。因為你看外道典籍,有的菩薩戒本是重罪。《地持菩薩戒本》裡面,背大向小是這個重罪。《梵網菩薩戒本》教你不得宣說外道典籍,它是四十八輕,在四十八輕裡面有講到,這叫輕垢罪。輕垢罪是罪名,不是罪很輕,那是它的罪名,叫做輕垢罪,不是指罪很輕。那麼你教人看外道典籍、講說外道典籍,這些人看了將來必然毀謗正法,那你正好犯了這個菩薩十波羅夷罪,其中一條〈謗三寶戒〉。因為由小見大,本來講小乘、講這些人天乘,這些是方便法。你教人家看外道,他看了以後,看了小乘、看人天,你沒給他導向大乘,他反而毀謗大乘,那你等於自作教他。所以為什麼菩薩戒制定,你不能去講說外道典籍,尤其是在講座上不可以講。這個釋迦牟尼佛都有戒律規定,戒只有佛可以制定,經呢有五種人說,也就是說經的有五種,但是都得佛印可,戒只有佛一個人可以說,沒有菩薩說戒的,也沒有這個阿羅漢說戒的,都沒有,只有佛一個人可以制戒。所以你就要曉得這制戒的原因,為什麼叫你不要看,就是因為你看了以後,你會退大乘心、你會毀謗大乘,你會學習,你學習外道法,你就對大乘退失信心。所以你看像學一般的這些世間典籍的,他來看,那豈不法藏比丘被他看成世間人了,所以要清楚。佛講的名稱普聞,他是已經打破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打破無明了,他的煩惱都斷盡了-名稱普聞,這個是可以利益眾生的,可不是世間人的看法、世間人的想法。那麼也因為他四十八願的殊勝,名號功德之大,能令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諸佛稱歎,這讚歎名號的功德。那我們如果只講事相,大家自己看經文就可以了,所以呢要會相歸性,所以不光一佛號普聞,一切名號皆普聞,乃至隨舉一名無非諸佛名,隨舉一法無非真如實相,皆如來藏-本是無上妙明淨圓真心,都是自性的功德,所以《華嚴經》講的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那這裡亦復如是,所以他講:「我作佛時。」這個佛就是究竟圓滿佛,不是藏教佛也不是通教佛,是圓教佛,圓滿佛,所以名稱普聞。下面再來看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這一願在修淨土的人來看是相當的重要,不光修淨土的人看重要,一切學人在看,都對他們非常重要,修學其他宗派的無不導歸淨土;如果離開了這一願呢?那真的是十方諸佛,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地藏菩薩也別想把眾生度盡。他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一願就是能度盡一切眾生的根本大願,所以這個大家要能夠仔細來閱讀這一段的經文,一樣它的願文:「我作佛時。十方眾生。」那麼聽聞我的名號,聞阿彌陀佛名號「至心信樂。」這個「至心信樂。」就非常的廣啊!一般人收攝六根-「口念耳聽,憶想如來」。你的意念想著阿彌陀佛,這個對於凡夫來說就是至心,《華嚴經》講《觀自在章》:「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這個至心就是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名號。念他的名號就等於稱本願的功德,這本願是什麼呢?是四十八願,不是只有這一願。現在有的修這個本願的,他其他的都不要,他也教人不要看經,他說因為淨土宗不在經教之內,是這個如來大慈大悲特別說的,所以呢不要看經典,講一些胡說八道的話,出來蠱惑大眾、瞎人慧眼、斷人法身慧命,這一種人不能成就,不能成就。這一願呢你們能聽到,你要慶幸,是相當殊勝的。那麼講這一願,當然要講的圓滿,不能馬馬虎虎的講。所以講至心,一般人講收攝你的六根,然後呢專注於佛號之上,所以你就曉得離此之外都是散心,離開我們剛才講的,你這個心就不至。至就是講的-道的意思。你的心念全部都集中在佛號上,有一念走失掉了、一念打散了,這個都不算至心,所以為什麼教你念佛要專心稱念,你先專,真勤真專自然成片;你要是散心雜話,念一念,停,停了再念,或是念一念又做其他的事情去了,那這個很難有功夫。很難有功夫,那臨終你就沒有辦法往生,沒有把握了,因為你的心是散亂的、你的心是顛倒的,所以除了念阿彌陀佛以外,我這是講修淨土的,要跟你們標定清楚,不然呢你們出去隨意毀謗其他宗派,自找拔舌之咎,那不能怪我。淨土宗除念阿彌陀佛以外、除想極樂世界以外,其他都是散心。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三福,都是散善,散善就沒有定,都是散心,不是定善,所以善導大師教我們「專心持名」,這是淨土宗的正修,你不能把淨業三福拿來當正修。淨業三福,善導大師講:接引眾生用的。接引眾生,隨分隨力接引其他的眾生,或是有眾生沒有辦法專念的,他就教他修三福,記住是三條一起,不是只有一條。只有一條是世間人,第一條做到是世間人;第二條做到的呢?是剛發心學佛的人;三條都做到,那你才是學大乘的。你學佛人必然孝順父母。孝順父母不是愚孝,父母造業,你放任他去造業,你不給予制止,你一昧順從這叫愚孝;奉事師長,乃至於六親眷屬,亦復如是。所以這孝順要智慧,講求智慧的孝順,而且在現代要講求現代化的孝順,你不能用古代的,用封建時代的倫理來看現代,來套用在現代,這是不可以的,不符合時代。我常講:你不能叫要面對未來三十年的人,去學一百年前的東西,用一百年前的人他過的生活方式來過未來的三十年,這樣落差多少年,一百三十年啊!那遠之遠矣。所以學佛,為什麼佛教能夠被所有的時代所接受,因為它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它引領著時代,引領著風潮,絕對不落後,可謂是一馬當先。所以願意學佛的,從古到今都是達官顯貴,都是知識份子。知識份子就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所以佛教是走在時代的尖端,絕對不落後。你不能叫人家去學一百年前的東西、兩百年前的東西,還有人說要學到唐朝的東西,那你就落後了,你把唐朝一般人的生活方式你給它拿來,那就不對了,所以這要清楚啊!那麼這裡講的至心,你除了佛號以外,你其他都是散心。你去搞世間事,你的心不至;你念佛裡面心有妄想、有罣礙,這就是心不至;你念佛的時候,你心裡面冒出來的妄想,就是你平常罣礙的事情、你平常攀緣的事情、你平常所想像的事情;念佛的時候會想睡覺,表示你平常心都昏昧、闇鈍,沒有智慧,你生活上你在運行,你是愚癡,你不是用般若。所以我看到你們在念佛,有的睡覺、有的呢想東想西打妄想、七上八下,這些統統都是散心,你不要想說你一天念幾個小時,念十個小時、二十個小時都一樣。能念的久,並不代表有功夫,但是如果你不念,那是一點功夫都沒有,所以還是要念,但是要能「降伏其心。」所以《金剛經》問:「云何降伏其心。」一部《般若經》也是在講這個而已啊!在淨土宗很簡單,直心正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自然「降伏其心。」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至心,至心裡面要信樂。這信樂,信就是深信,樂就是切願,所以這裡講:信、願、行,「至心信樂。」稱彌陀的名號要具有信願行,所以在這個十八願裡面,你就看得出來,深信淨土心不退轉,深信淨土,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接引眾生,你現在念佛必然蒙佛接引、必然蒙佛攝受,這一點絕對不會錯。世界上什麼事情可以說絕對的-念佛成佛說絕對,這一件事情是絕對,其他都是虛妄的。夏蓮居老居士講:「般般過去都成夢。」人生遇到了這些事情,是好、是壞,世態炎涼,「般般過去都成夢。只有當前一句真。」只有這句佛號是真的,對你才有真正的好處,你要信得過。西方淨土你要迫切願往,迫切,除此一方更無餘方,只有願生淨土而已。你這一生你不要有什麼心願、不要想要發財、不要想要賺大錢、想要有名,甚至出家人不要想要蓋大廟,想要修大佛變大法師,受人供養,這些統統都不要,也不想弘法,不要心裡罣礙有多少眾生沒度、佛法沒有推,這些統統都是雜念。真正用功起來跟活死人一樣,食不知其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就是這個心,就是這樣的一個用功。眼睛看到當作沒看到、耳朶聽到當作沒有聽到、吃飯你也不管它什麼味道,這叫「至心信樂。」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對於娑婆世界的一草一木、一切人事物,都不生貪著,你才真正至心。就是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放下,全部的精神投注在佛號上,投注在你的用功上,就是這麼念,沒有別的路,也不假方便,那麼你自然跟阿彌陀佛相應。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得心開是什麼呢?就是見佛。見佛即是見性,所以叫「自得心開。」所以你們在念迴向偈的時候,「花開見佛悟無生。」見佛就是悟無生之時,而且不用到極樂世界悟,在這裡就可以悟,所以淨土宗講現實啊,只要你肯修,每一個都能花開見佛。花開見佛就是見性。明心見性,在淨土宗叫花開見佛。古代的人把心比喻作蓮花,尤其是真心本性,在染而不染,在淨而不淨,所以能超凡聖,非聖凡之所能,蓮花最底下一層是汙泥,汙泥之上是水,汙泥比喻作六道,水比喻作四聖,蓮花超越十法界凡聖,就代表你的心超越十法界,勉強給它立個名叫「一真法界」啊!所以你心要是開了,花就開了!「花開見佛」就是悟無生之時,那你就是不退菩薩啦。沒有—不退菩薩就是你的伴侶,你自己也是不退菩薩,這個才叫「至心信樂」啊。如果一個道場又搞搞這個、又搞搞那個,今天辦個法會、明天辦個按摩班、養生班,在那裡搞這些夾雜的事情,這個就不是真正「至心信樂」,何況還有的道場搞政治論壇的,講什麼《群書治要》啊!出家人上去講政治,這個都是敗壞佛門,是獅子蟲!沒有羞恥心的人啊!他沒有資格穿著袈裟,你穿袈裟就是幹的是佛教的事情,怎麼可以去搞政治!怎麼可以在道場辦政治論壇!那個就不叫道場啊!那個就不清淨啊!十方的錢不能這麼用,所以你說修學淨土能往生,你要做到像我剛才講的這樣「至心信樂」。如果你的生活上你還搞一些夾雜的事情,你要趕快放下。如果你待的道場它是在夾雜這些世間意、做的這些世間事你也要趕緊離開,那個不是道場,那個不符合淨土宗講的「至心信樂」,你聽聞佛的名號你就是要這麼樣修行,沒有別的路!淨土宗就這麼修,沒有商量處,不要隨意的擬意啊!在那裡想我要怎麼修才能成就!我要怎麼修才能成就!我告訴你就這個方法。很多人他在想:我怎麼修這樣可不可以成就,都會來問佛學問答,都是亂問一通,「我一天念幾萬聲能不能成就?」、「我念珠念到母珠的時候要不要過珠?若過珠會不會不能成就?」講一些、問一些根本就毫不相干的問題,那下面亂問、上面就亂答,他跟你講說要學世間法講這些東西,讓你誤把馮京做馬涼啊!把馮京當成馬涼啊!不能成就的東西當作是可以成就,把落葉做黃金啊!《楞嚴經》講刻糞成栴檀形啊!還要希望你刻的糞能有栴檀的香氣,那簡直是癡心妄想,癡心妄想啊!所以這邊講的教你怎麼「至心信樂」,非常的重要!所有善根、你想想你有沒有善根,善根是能生善的根本叫善根,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下根、自己沒善根,你們沒善根坐在這裡幹什麼?能來聽經就有善根了,大善根!能信受、能奉行皆是如來第一弟子啊!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啊!這不可思議啊!你怎麼會沒有善根!所以對於自己要有信心,深信自心是佛,名為「所有善根」。你自心是佛,六祖惠能大師講:「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不生滅!」這個就是你本來就具有的善根,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即使妄想、分別、執著它也障不住,所以這個永嘉大師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臥都不離本心,這就是大家的善根啊!所以你說善根、講三善根這個都沒有講到根本,無貪、無瞋、無癡這個不是根,講菩薩六波羅蜜那個也不是善根,都是有造有所修、有所證,有造修的,我給你講的善根是心性之理,這個心性之理是一切眾生所有的善根,所有的善法不離心性,這個是善的根本,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圓覺經》講:「是諸眾生清淨覺地。一切如來光嚴住持。」這個是你們的善根,依此善根起一切善法,修一切功德行,迴向求生,這個才有根啊!你不是用世間五戒十善做善根啊!那個不算善根,信願行也是依真如本性啊!很多人講善根都沒講到重點,講《弟子規》善根、十善業是善根、六波羅蜜是善根,那些都是枝葉,全部都是枝葉,你把枝葉當作根本那你是愚癡到了極處,以非法為法,以法為非法,錯倒修行。所以這裡講的所有善根,就是「真如本性」,此心豎窮橫遍,無一法能逾越其外,本自現成不假修正,不用三僧、三大阿僧祇劫來修,更不用起心來證取,本自現成。所以在戒律、在律宗講「無作戒體」,在淨土宗叫「理一心」,在禪宗叫「心性」,在教下叫「如來藏性」,佛為了顯示它真、真常不變給它立個名叫「真如」,在義趣上顯現叫「第一義」,論其體相用叫「大方廣」,從果德上講叫「佛華嚴」,都是講這個心啊!諸佛菩薩離開這個不能成就啊!這個才是善根,所以修行從哪裡修,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呢?心性是根本!離開心性沒有一法可依,所以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世界依何而住?」世界大家知道依風輪而住。那風輪依什麼而住?依空輪而住。那空輪又依什麼而住?佛告訴他「依心而住啊!」所以在唯識經論講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識的根本就是真如本性啊!又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啊!心跟識一模一樣,識是心的作用,心是識之體。所以唯識宗講的白淨識,我們不講阿賴耶,就講白淨識第九識阿陀那識,這就是本性的般若智慧起的造用。識就是什麼?能了別,了別一切法而不著諸法,這個就是識的作用,所以在染而不染,在淨而不淨。這個根你抓到了,你這個十八願你就會修了,你修學淨土你就不會害怕說你沒有根。人家在說你沒有根你就知道他說假的他騙你的,這個根小貓小狗都有,地獄的眾生也有,一切含靈都有,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就是所依的善根,這個善根非常的重要,在末法佛法傳久了法久成弊,不是法有弊是傳的人有問題,總是抓不到重點。總是呢在事相上在枝葉上打轉,每一個人都知道要了生死,生死是什麼他都搞不清楚,講一些身體會生滅會變化他說這叫生死,講一些心念會變化,他就說這叫生死。實際上什麼叫生死,迷失本性妄認六塵以為心,這就是生死。迷失本性是生死的根,悟了自心,悟了心性,你就有成佛的根本。所以祖師講:「迷之則生死始」,迷失了佛性你就開始輪迴啊,「悟之則輪迴息」。這是裴休丞相講的話,你迷失了你就開始輪迴,悟了心性,生死輪迴就完全終止,所以你看這裡的「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所以你修一切善法,應當依心性而修,講這個話不是高談。你們都在用,你們現在在聽的就是真如本性,完全是它在起作用,即使是在我們面前的電燈攝影機,都是心性在起用,不是電在起用。我們講的電子也都是依心而住啊。就像你夢中的境界一樣,夢中不管什麼樣的境界都依心而現,現實的境界亦復如是,從心所緣、從心而現,法藏國師講的賢首國師,兩個是同一個人,賢首國師講:「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無心外法為所緣,所以為什麼祖師講:「無心外佛為所念,無佛外心能念佛。」所以念佛的心,想佛的心跟佛完全一樣。所以叫「佛念念心心念佛」,不用融通,「若待融通是兩物」這是淨土宗的大德,他念佛的體會,這是真正打成一片。所以你要修行,你不要害怕說你沒有根。常常現在的法師,拿一些話來嚇唬你,都說你沒有根本啊,你沒有孝順啊,你沒有根。怎麼會沒有根?釋迦牟尼佛就給你授記了,《法華經》就授記了,「一切眾生都能成佛」一闡提也有佛性。你怎麼會沒有根?不光闡提有佛性,無情亦有佛性,無情之物也有佛性,但是它不用佛性它叫法性,佛性所顯現。所以講一切法即心自性。所以《華嚴經》說:「若諸菩薩能與如是勝解相應。一切佛法疾得現前。」乃至「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這個心最重要,你不要想說是講別人的東西,很多執著應該是說迷昧真諦之理的人啊,常常崇因著果啊。常常拿一些因果啊善惡啊讓你迷失了,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真諦理,我們剛剛所說的心性就是真諦之理。「依真諦門,植眾德本。」法藏比丘也是這麼修的,你跟法藏比丘一樣,你跟他一起修行,用一樣的方法,用一樣的原理,那你必然成就,用同樣的原理,他是「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少欲知足。專求白法。」後面才「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然一般的人也可以不起貪瞋癡欲諸想,天人就做得到,阿羅漢他也做得到,為什麼他們不能成佛?你以為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就能成佛啊,阿羅漢一樣不著,菩薩他也不著,為什麼他們不能成?這個就要講到菩薩法去了。就是因為不依心性,所以為什麼法藏比丘在修行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依真諦門,這個話非常的重要。你沒有依真而行,你這個行就不對了,念佛亦復如是,你不識本心,你沒依真而起修,你用的是虛妄相想,這個不能成就。所以你不要害怕,很多末法的時候,迷失真諦理的人,他就跟你講一些因果啊,說你連這個因果都不會啊,你沒有根本你沒有辦法修行啊,你沒把父母孝養好,你怎麼怎麼修行。那你看釋迦牟尼佛他出家,豈不不孝父母去了,那你講這個話豈不謗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這些人是凡夫眼,我出家,一切眾生皆我父母,我持戒我修行能令一切父母,包括自己生生父母,我教他學佛,教他修行,都能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他皆視如父母,不是只有一個人、兩個人,這種小情小愛、自私自利的孝道,不是說孝道是自私自利,是他這種心是自私自利,話要講清楚。所以你不要害怕。給你談心性之理,你要能夠信受奉行,你要能夠把心量打開來,能夠聽聞「大乘」不生驚怖。如果你聽了你會害怕,我教你一種方法可以讓你不害怕,你持《楞嚴神咒》。你聽聞「大乘」沒辦法信入的、害怕的、怕落空的、怕著空的,或怕這一生不能成就的,你持《楞嚴神咒》。這個方法絕對有效,這是歷代祖師教下來的方法。所以你看即使是淨土宗道場,他也是持《楞嚴神咒》。因為淨土是大乘中的大乘、了義中的了義、圓頓當中最極圓頓,他是屬於別教一乘法、別教一乘。華嚴判一乘裡面有分「同教」跟「別教」,「別教」就有別於一般的,一般的這個大乘叫「別教一乘」,所以《華嚴經》是「別教一乘法」。因為他講的唯顯如來境界,講的「重重無盡、事事無礙法界。」但是末後結歸這個「西方淨土」,所以他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褔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他是結歸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是別教一乘,不是我自己判的、是華嚴宗的祖師判的。那你對於一乘了義你不能信受,你就持《楞嚴咒》。《楞嚴咒》可以消你無始劫來「謗法、破僧」的罪,乃至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這些重罪它都能消。它力量有多大呢?猶如猛風吹沙。什麼叫猛風?一般人不曉得,我們用龍捲風好了;龍捲風把這個灰塵沙石把它捲走,它需不需要費力?不費力。這個《楞嚴神咒》就是「智慧風」,吹散你的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就跟塵沙一樣。你對於大乘不能相信,你怕著空、你怕你沒有根,這都是你善根不具足,你要多持《楞嚴神咒》善根才會生起來。不是永遠樂著小法,樂著這些世間法。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會觀機啊!看這世間的人愛樂小乘,貪著五欲!深著五欲啊,非常堅固的、執著的五欲「財色名食睡」。對於自己的家親眷屬,自己所愛的所在意的,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任何一點他都不願意違背-深著五欲,所以叫他放下他做不到,何況是大乘;叫他要來修行他都做不到。所以你們聽聞大乘,能在這裡聽上個一會,那都是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至於要到信受呢?你要藉由神咒的威力消你宿業,不然你心裡會害怕。所以佛在《楞嚴經》上講的:能夠—持《楞嚴神咒》能夠令眾生聽聞大乘不生驚怖、不會害怕。很多人聽聞大乘了義之法,就怕著空、怕撲空、或怕斷滅,所以他還是覺得他自己要學這個「有相」學「小乘」。你們相信你們在外面看到很多,很多人學小乘出來講:我之前學大乘有多麼認真用功,但是呢不得力。所以呢他改學小乘,能夠呼吸、能夠感覺到血液的流動啊……這些東西。我只送你一句《楞嚴經》講的話「知覺乃眾生」啊!落在覺受、落在五陰裡面,你想要證阿羅漢果都不可能啊!何況是大乘「圓破五陰超五濁」。破一陰即圓破五陰,小乘裡面沒有講到,沒有講到第八阿賴耶識啊。所以他以為他所證的涅槃,實際上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而已。所攀緣的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仍舊是生死啊!墮在生死當中啊,沒有超脫。他了了分斷生死,但是他變異生死沒有了掉,雖然不來三界輪迴了,但是呢他的功夫沒有達至究竟,沒有、沒有辦法圓滿成佛,所以還有變異生死。變異生死就是講他粗重的習氣已斷,裡面的這個習氣還會妄動。微細的煩惱還在動,他自己沒有辦法見到。《楞伽經》講的「流注生流注㓕」或是講的「微細流注」,這煩惱在他的意識當中熏發鼓譟。煩惱、習氣中熏發鼓譟在那裡妄動,二乘人見不到,這個要大菩薩圓教八地以上的菩薩他才見得到;甚至要更高的菩薩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他才見得到。十地的菩薩是「中品寂滅忍」,他不是一般的「無生法忍」,在「無生法忍」它是上品,「寂滅忍」是中品。所以這個修行要用對方法,要知道以心為本,所以「心心迴向」。迴向什麼?你們都迴向什麼?你看你念佛-至心念佛,結果迴向什麼?兒子考上理想中的大學,女兒嫁到好的丈夫,那你剛才的「至心」到哪兒去了?你是心心罣礙啊,不是「心心迴向」。所以為什麼念佛不能成就?他心-心心罣礙,他不是真的,他做的是假的,他沒有「心心迴向」,所以也可以說他是不明心性、不識本心。所以為什麼五祖弘忍禪師説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不明心性,你學什麼法都沒有用。中峰國師講:「具行猶人具眼目」。你要走路,你要有眼睛能夠看路,你沒有正法眼,你是瞎眼漢亂走一通。那麼「願如日月燈光明」,不但要有正法眼,還要切願;就如同燈光一樣,沒有燈光有眼一樣看不到。那麼「依光照燭見分明。行者方能達前境」。依著燈光來照耀,眼睛也看得到,你才能夠圓滿成佛。所以即使有正知見,你沒有深信切願,仍舊不能夠成就,所以教你「心心迴向」。教你心心迴向,那你要看你迴向的是什麼?那麼這一段義趣還沒講完,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做說明,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