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修十善業


修十善業


悟顯法師    開示: 

華嚴二地離垢地菩薩,以十種深心入離垢地,修十善業。

十種深心: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佛子!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乃至依自性遠離十惡

乃至第十不邪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這個才是菩薩行十善業。


華嚴經云:

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

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

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

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

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

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眾大苦聚,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印光大師法語】14

老實念佛



印光大師 開示:
讚淨土超勝

◎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矣。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不屑修習?(蓮池大師曰,念佛求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編者敬註)豈但高豎慢幢,直是毀謗華嚴。

(續)念佛懇辭序......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閱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受菩薩戒不能煮葷食

以戒為師



悟顯法師 開示:
🎯受菩薩戒不能煮葷食

🎯你如果在家裡你煮葷的,我們常講最起碼你破三條戒,殺戒一定破,盜戒一定破,再來就是淫戒,為什麼?心裡愛欲心放不下,你一定犯淫。

你覺得說他是你先生、他是你的小孩,如果沒有殺別人給他吃,殺眾生給他滋養,你這個愛欲心過意不去。我加愛欲心,你的過意不去是愛欲的,以愛欲做出發點。你就覺得你這個愛欲心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你的家人,這個就是愛欲。

學佛人只有一種立場,就是出三界,就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

可是你沒有智慧,你不願意這麼做。你沒有神通,你不知道你殺的這些眾生過去生就是你兒子,過去生就是你的父母、就是你的師長。所以眾生在這個當中相生相殺。

《楞嚴經》講:「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縱然經歷百千劫還是在那裡酬償殺業。又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之故。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這殺、盜、淫三個是輪迴的根本,犯一條就要輪迴,何況犯了三條,所以不能煮葷食。

大家受了菩薩戒,不能犯殺,不能犯盜,不能犯淫。

🌸摘錄自 梵網經菩薩戒增益 第二講 悟顯法師 講述



【印光大師法語】13

印光大師法語



印光大師 開示:
讚淨土超勝

◎溯此法之發起,實在於華嚴末會,善財遍參知識,至普賢菩薩所,蒙普賢威神加被,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同以十大願王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遊塵剎佛國,其彌陀誓願、極樂境緣、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須說。然華嚴會上,絕無凡夫二乘,及權位菩薩,故雖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稟承。乃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人天凡聖,說《無量壽經》,發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種種勝妙,行人修證品位因果。此經乃說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說時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遍攝九界聖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餘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

(續)無量壽經頌序......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閱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印光大師法語12

印光大師法語


印光大師 開示:


讚淨土超勝

◎夫釋迦、彌陀,於往劫中,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一則示生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一則安居淨土,以淨以樂攝受而均陶。汝只知愚夫愚婦,亦能念佛,遂至藐視淨土,何不觀華嚴入法界品,善財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教以發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乎?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無明,同證法性;悉能乘本願輪,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禪教律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正)淨土決疑論......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印光大師法語11

印光大師法語




印光大師 開示:


讚淨土超勝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正)與徐福賢......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印光大師法語10

印光大師法語


印光大師 開示:


讚淨土超勝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背自心,輪迴六道,久經長劫,莫之能出;由是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說諸法。括舉大綱,凡有五宗。五宗維何?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佛之所以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眾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禪以修持,則即眾生之三業,轉而為諸佛之三業;三業既轉,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又恐宿業障重,或不易轉,則用陀羅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變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難免迷失,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繫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須知律為教禪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也。

(正)青蓮寺念佛宣言......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法語9

印光大師法語




印光大師 開示:


讚淨土超勝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正)與徐福賢......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印光大師法語8

印光大師法語

印光大師 開示:


讚淨土超勝


◎念佛法門,其來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恆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塗之緣。由其緣之染淨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迥異;雖於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譬如虛空,日照則明,雲鈍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

如來以是義故,普令眾生緣念於佛。故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又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夫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隨眾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則化之。即生作佛,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

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斷惑業者,速證法身;具足惑業者,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而復極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為論判也。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正)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農曆十一月十七🌸 恭祝 阿彌陀佛聖誕

恭祝 阿彌陀佛聖誕


                                               阿彌陀佛像贊             省庵法師

南無阿彌陀 何人不知念
雖念不相應 母子難相見
行住及坐臥 時將此心斂
念念自相續 念來成一片
如此念彌陀 彌陀自然現

西方決定生 終身無退轉




少欲知足 專求白法





悟顯法師 開示:

彌陀聖誕其實就是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因為永明大師正是阿彌陀佛再來這娑婆世界示現做淨土宗的祖師,所以就訂這天作為阿彌陀佛的聖誕。

大家想到佛,是要想佛在因地是怎麼修行的,他過去未成佛的時候他是位國王,他的財富跟權勢是當時候最強盛的,所以人稱「世饒王」。他在世間自在王如來的會下聽經聞法,歡喜開解,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想發心求道、了生脫死,並且幫助眾生。

他在因地修行的過程中,他知道眾生習氣難斷、業障難消,所以發了四十八願建立西方淨土,來成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西方極樂世界。

發願以後他認真努力用功行持,修行沒有一絲毫懈怠,到最後極樂世界終於建成。極樂世界的建成不是像這裡蓋房子,而是他煩惱習氣全部放下,他自性本自清淨的國土現前。所以在經典中講他因地修行少欲知足專求白法。

現在人修行多欲─不光在世間法多欲,做好事喜歡人家稱讚、喜歡人家恭維,在佛法中也是多知多見、廣學多聞,求彼恭敬,要讓人家認為自己是通家,這些心態都是多欲!

《八大人覺經》講:「多欲為苦,少欲無為,得大自在」。所以不光是世法不能多欲,佛法也不能多欲,在佛法裡講的是要除掉你的知見,知見越多越重,就很難成就,看經典是要用來除習氣,不是學來增長知識。現在的人聽經往往不會聽,喜歡增長知見、增加知識,聽過以後也就不再熏習,如果勸他聽經,他就說:那些我都聽過了、我都了解。但是卻不知要反觀自己,看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的業消了多少,是不是真正消掉了?如果是真正的消掉,那可以不用再聽。

這世界上不需要聽經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佛。佛可以不用聽經不用修行,其他的眾生都還要再學!大家看經典上講文殊師利法王子、普賢、觀音、勢至、地藏王菩薩這些大菩薩…統統都在聽經、修行,這表示他們學佛不落知見,不落在有相裡面,所以說「專求白法」,他們學不厭,修行不會疲倦,能夠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謂莊嚴妙土不在別處,就是莊嚴自心。

心清淨國土自然就莊嚴。這莊嚴不是有很多裝飾品,是心不起貪瞋癡、身不做殺盜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樣國土就會清淨。說法時不講世間話、沒有戲論,大家可以去看看《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是怎麼成就的,他是自己成就後才來幫助眾生。

現在的學佛人很發心,也想幫助眾生,但自己就是個眾生,生死都很難了了,遑論度眾生!大家幾乎都參加過法會,法會中講的那些亡靈是誰?除往生者外還包括我們自己!「亡靈」不單是指死掉的人,還指忘失靈知的人,一旦忘失本性就是亡靈。所以法會也是超度我們自己的,有去參加的人要會做。自己沒有得度,想要先度人,那是無有是處。不光是指度鬼神,包括發心想要幫助眾生、護持正法,那一定要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又不了解佛法,自己沒有擇法眼也沒辦法修學,也就沒有辦法護持正法。

現在的人以為所謂「護持正法」就是拿錢來,這樣就是護法。要懂得佛教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臨終的時候交代我們:「以戒為師。」就是要守規矩。來道場守道場的規矩,念佛守念佛堂的規矩。以戒為師,以教誡做為根本。護持戒律就是自己遵守規矩,那就是護持正法,自己就是護法居士。若是知見不正就要聽經,自己想當護法又不願意聽、不願意學,那是沒有辦法做到如法護持的。想護持正法先要知道,什麼是佛法,像經典上的這些護法善神,都是聽完佛講經以後一起發願,不是佛還沒講,就說我要來護持。所以要了解道理,要知道事實真相才來發心。應該這樣來修行來用功,自行化他,護持正法。

今天是彌陀聖誕,彌陀有沒有誕生在你們的心中?

還是只是永明大師出生,懂不懂得用心這全在個人。阿彌陀佛有沒有在自己心中誕生,真正誕生就是去照著佛教的去做、去力行,念念不捨、念念不要間斷,要看阿彌陀佛因地是怎麼修行的,怎麼護法的,大家要學習。

不容毫分不善夾雜,真的做到少欲知足專求白法。
那工夫一定會增進,那這一天就是真供養阿彌陀佛,這一天就具足無量的功德,若明天也繼續這樣做,那就天天彌陀聖誕,時時釋迦出世了。這是在佛法裡面得利益、得大自在,學佛要朝這個方向去學去努力,這樣學佛才有意思,才會感覺到修學佛法是相當有樂趣的,這樂趣不是世間的享樂,這叫法喜充滿。

很多人到道場愛說話、講是非,還說:我到道場好法喜喔!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在家裡無聊!來佛堂交朋友,其實是來擾亂道場!他還說自己很「法喜」。你很法喜,可是護法神不法喜!護法神很生氣!這道場裡真正想修行的人不法喜啊!所以為什麼道場要講求規矩,大家也都一定要遵守。

無論到哪一個道場,不光是來精舍這裡,就算到別的地方去也都能遵守規矩,都能做個清淨的修行人,那走到哪裡都是個菩薩。

「菩薩所到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歡喜不光只是讓他高興,讓他得佛法的利益,自己身上會有攝受力,能感化眾生,不光是人道,連畜生道、天道、鬼道都能感化。這才是真實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因地想的就是惠與眾生真實之利,這才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教誨。

【學佛行儀】─ 待客第八

學佛行儀

法寶簡介
這是 蓮池大師在律藏選出的威儀門二十四章,方便學佛者易於記憶,簡單而易持,有些初學居士,發心雖猛, 但是行儀不知該如何表現。這本書正好教學佛人在不同環境、不同行業如何運用所學的佛法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待客第八

凡沙門、居士待賓客,除最初問答來意外,厥後當概以佛法因緣及善惡因果等語客,免談政事、戰事、訟事及世間一切無益雜話。並恆於堂中貼一告白,曰:「吾家學佛,不談世事,不用葷酒,不敢歌唱,不傷生物,不用卜筮,不問相命,不奉邪教。恐慢賓客,特此預告。」凡待客飯菜,須用素餐,不得殺雞宰魚。萬不得已,(如父母、兄弟,尚未深信佛法之類。)買市中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之肉陪之。(此專指居士言,若沙門則此亦不能開。)待客如此,待工匠亦然。(多與工資可也。)

凡陪客遊觀,宜先至經堂觀佛經像,次至林園堂閣等處觀之。此外,恆於各處張貼經中之覺世語句,而堂中之屏聯亦須用經中之覺世語。客若有所需,或請覓事求情等,當乘機告曰:「君能念佛戒殺,行佛法否?」能則與為,不能則否。(凡施貧乏亦然。)凡言談,不得自讚毀他。不得兩舌,起人是非。不得陪客琴棋歌唱及博奕等事。客去時,則以經書念佛珠等贈之。(覓事:尋找職業工作。)

若見長老、法師、諸大德來,當禮拜迎接,更命子女徒眷等,一一禮迎。去時亦當禮拜送之。《梵網經》云:「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z1qAHL


【學佛行儀】─ 居家第七

學佛行儀


法寶簡介
這是 蓮池大師在律藏選出的威儀門二十四章,方便學佛者易於記憶,簡單而易持,有些初學居士,發心雖猛, 但是行儀不知該如何表現。這本書正好教學佛人在不同環境、不同行業如何運用所學的佛法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居家第七

居士居家,雖不能盡行佛事,然亦當不造新殃為要。常默念偈云:「菩薩居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若教妻子,初宜恆談因果,次以佛法廣大諭之,次以淨土樂境示之。恆默念偈云:「妻子集會,當願眾生,怨親平等,永離貪瞋。」若妻子稍信,則以五戒戒之。家中兒女最易教化,宜以淺近佛書與讀,並時常解說,令其深入八識田中。又當於淨處或樓上設一經堂,莊嚴清潔,以便早晚拜誦。而兒女及鄰人親眷見之,亦發善信。每上樓時須默念偈云:「上昇樓閣,當願眾生,昇正法樓,徹見一切。」
  
凡僱工人,宜預先於定工日,說明念佛戒殺戒酒,又不得淫詞歌唱等。而居士自身,則時常威儀皎潔端正,不怒不罵,不飲酒,不失言,不兒戲,不琴棋博奕,不親女色。遇眷屬不法,亦不得時常怒罵,須教誡有時。
  
凡諸慶事,則須以其錢財布施貧乏。於布施時,默念偈云:「若有布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即請人或自己演說淺近佛法及因果等事。
  
嫁女不必厚奩。可以錢財付之婆家,預先說明,或立據約,曰:「此項財產,每歲息金,以若干歸女用,以若干由女印送佛經,或行慈善等事。」娶媳亦不得厚索嫁奩。喜期至,則聚會親鄰,席以素餐,講說佛法,施貧送書。(奩:古代盛放梳妝用品的器具。)

若家富有餘,則自當儉用如常人,餘者以之作慈善公益,宣揚佛法,莊嚴佛寺。若甚富,則以其財產付之善友,公共建居士叢林,精舍學院等,及作永遠賑荒恤孤養老,修橋補路,宣揚佛法事。
  
按濟眾一項,務宜斟酌,切勿致人怠惰。昔敝鄉有一富室,私捐巨產入祠,令房族人等,每歲得穀若干。厥後其族人盡待其穀度日,不作事業,又憍慢異常,久之皆無術謀生。如是盜賊百出,今則無法可救。古所謂以仁術得不仁之果者,即此類是矣。故布施一項,切須量其受施者不造惡業為要。否則不如以之盡弘佛法,感化人心,致世界清平,則其功德尤為巨矣。(祠:家,家族祭祀祖先的廟堂。)
  
家中不得蓄刀鎗、銃炮、鉤網等一切害物傷慈之器具。凡與親戚彼此送禮,當預先說明,改葷腥為布帛或他物。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z1qAHL


【冬至】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冬至



【冬至】 20181222日  農曆 11月16日



冬至陽生更又寒。聲聲佛號靜中安。
風吹葉落千山瘦。雨打濃霜百草乾。
會得胸中真法性。便明心地入空觀。
雖然幾句平常話。勝比三車妙義翰。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學佛行儀】─ 事親第六

學佛行儀


法寶簡介
這是 蓮池大師在律藏選出的威儀門二十四章,方便學佛者易於記憶,簡單而易持,有些初學居士,發心雖猛, 但是行儀不知該如何表現。這本書正好教學佛人在不同環境、不同行業如何運用所學的佛法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事親第六

凡沙門、居士事親,不專在晨昏定省、溫暖飽食,而在令其脫離輪迴苦海,故與儒禮多有不同。
  
學佛者見父母,須端身正立或正坐,不得倚靠。並默念偈云:「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宜時以佛法因緣奉告,並託相熟善友以佛法勸,令種善根。若素無信仰,則遇有機緣方告,如病痛、災難、哀慟等。

若父母需葷酒,則宜哀跪告曰:「兒持佛戒,葷傷生物,酒昏心性,不得自食飲,不得與人食飲。惟願我親,全兒戒行,並全我親德行,又全眾生物命云云。」如此哀求,未必定要辦也。凡壽誕喜慶,必須以正理說明,依佛法行為,免傷生物。

若壽命將終,宜預先早早以淨土樂境現象聞之。若命終時,宜預先通告家人,勿生悲哀。喪禮悉依下文舉行。縱難盡爾,亦須不傷生物為要。凡見叔伯尊長,亦宜端正,並曉以佛法因緣。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z1qAHL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修十善業】

修十善業





華嚴經云:

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

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

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

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

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

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

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眾大苦聚,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正法眼】- 學佛實修9

正法眼


【正法眼】第三講



悟顯法師   開示: 懷疑是修行最大的障礙



有些同修去了印度或去其他的佛教國家,看到他們的佛教形式跟中國的有些不一樣,就開始打妄想推論:中國的佛法到底是不是原始的?哪邊才是原始的?中國的大藏經可不可信?還是要巴利文的藏經才能信?其實,真相是你「這一念心」最不可信。因為你這一念懷疑心,使得你向哪裡求都沒有用。佛法講:但向自心中求。所以六祖講:「但向心中除罪緣」,把心中的「罪業」,也就是這念妄想給放下,才是重點。
  
現在有些人,用學術的方式在看待佛法,所說的話乍聽起來客觀,其實都是在給學佛人製造疑惑,佛法講「貪、瞋、癡、慢、疑」,這些是根本煩惱,都在給大家製造根本煩惱,好像他說的事真是個疑點,甚至有人說大藏經裡面收錄的祖師大德著作會不會有缺?這都不是自己該擔心的事情,「有沒有缺」只是一念妄想,其實已經非常完備了,現有所說的道理就是要大家能契入本具佛性。
  
佛經不是講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或哪個人的看法,而且能夠入藏的這些祖師,統統都是有修證工夫的,不是隨隨便便誰都可以將註解加入藏經的,其中很多都是大禪師、大和尚。所以不必去聽信這些人信口而講的疑惑,這只是他對佛教的懷疑,他再把他的懷疑傳達給大家,讓大家犯業障起懷疑,讓你在佛法修學的道上,對佛法不信入。
  
之前講到「不信」能生惡法、能障聖道,《無量壽經》講:「懷疑是修行最大的障礙。」所以對於佛法、對於祖師大德翻譯的經典,不要有懷疑的心。當聽到那些自己說自己客觀的人,大家就要看看這人講話是不是在勾起你的懷疑,一旦勾起,那就不對了。

禪宗所講的「起疑情」是一種修行方法,所謂「起疑情」,像「念佛的是誰」,這疑情,就從一念「誰」字上去參究,把所有的妄想都收攝在這一念上,不再起第二念,從這裡去斷除自己的妄想、去破除自己的煩惱,這叫疑情,而不是對佛法起懷疑。

世間人的懷疑是不信。跟禪宗的參話頭不一樣,參話頭是學人確信佛法,只是用這方式用功,提起話頭、公案,所以稱為「起疑情」。這念做工夫的「疑」能斷學佛人的凡情,讓你返照,心不著於色、身、香、味、觸、法當中,所以能令你見性。叫你「疑」的結果是悟入「自己的這一念心不可得」。
  
只是人人使用這妄念太久了,才會錯認為現今「在想的就是我的心」、「能看的是我的見」。執著有「我」的看法、想法,現在說話的是「我」在說,所以禪宗利用一句話讓你起疑,或是「念佛的是誰?」、「拖死屍的是誰?」、「什麼是無?」、「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些話都是讓你對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離念的作用。
  
那些只在研究佛法而沒有在學佛修行的人跟你講那些話時,卻是讓你對於聖教產生懷疑,並不是讓你脫離凡情,反而讓你更增長凡情,二者最大的差異就在這裡。可是一般人沒有辦法作揀別。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qyGtQv




【金剛決疑】22


無說無示


金剛決疑
明 曹溪沙門憨山釋德清 撰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誰當說法。此計法有所說也。故佛徵詰。乃悟身既非身,法亦無說。
    

﹝疑﹞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墮斷滅。斷滅無相當於何處見法身耶?眾有此疑,故佛徵破。

👉閱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kdA744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金剛決疑】21

金剛般若波羅蜜


金剛決疑
明 曹溪沙門憨山釋德清 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解﹞此指歸般若實際也。
空生領悟,般若全體已露,更無餘法,故問結經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意謂此法無名,但此心耳。又問: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羅蜜。前未聞此法時,其心未安,故初請降伏。以所知所見,滿目塵鏡,生佛迢然,淨穢殊途,取舍異趣,故其心不安,難以降伏,特起種種疑情。初疑眾生難度,則告以眾生本空。又疑佛果難求,則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難周,則告以三輪空寂。次疑佛土難嚴,則告以心淨則嚴。次疑報身無寄,則告以法身無依。到此空生伎倆已窮,群疑冰釋。佛心已盡披露,無復遺餘,所以聞者心安自降伏矣。故問結經名。世尊不以實法贅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結之。下文乃單示法身極則,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只須具金剛眼,始得極盡相應。故空生感悟流涕,讚歎難量。似久客還家,宜其見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議而後已。

👉閱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kdA744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學佛行儀】─ 事師第五

學佛行儀

法寶簡介
這是 蓮池大師在律藏選出的威儀門二十四章,方便學佛者易於記憶,簡單而易持,有些初學居士,發心雖猛, 但是行儀不知該如何表現。這本書正好教學佛人在不同環境、不同行業如何運用所學的佛法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事師第五

凡沙門事師,當悉照威儀門第二、第三兩章習之,此不重述。居士事師,此際實行者似寡,且暫不空言。蓋事師即侍奉師長也,即有一二皈依信徒奉侍長老。亦可照『威儀門事師章』習行,故不必重述。(寡:少,稀少。)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z1qAHL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學佛行儀】─ 居庵第四

學佛行儀





法寶簡介
這是 蓮池大師在律藏選出的威儀門二十四章,方便學佛者易於記憶,簡單而易持,有些初學居士,發心雖猛, 但是行儀不知該如何表現。這本書正好教學佛人在不同環境、不同行業如何運用所學的佛法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居庵第四

凡沙門居庵,於內外各處,宜灑掃潔,不得狼籍雜物。早晚鐘鼓宜分明,不得遲。庵前徑路須開闢,不得荒蕪。二時飯食須清潔,不得豐穢。佛殿經堂須時常抹掃清潔,除法器香燈外,不得安置雜物。供佛花果、淨水、飯食等,不得先以鼻嗅。非時,不得亂鳴鐘鼓、犍槌。佛龕佛燈皆須帳以玻璃,免受塵垢傷蛾,並時常抹潔令清心目。佛像金身宜恆如新塑,不得汙垢難堪。

常見近俗小庵之僧侶,於自身則莊嚴不已,於佛像則斑剝難堪。佛殿塵高尺寸,掛像俗云功德隨處擱置,狼籍不堪見聞。斯之現象,即袈裟下失卻人身者之所為。望諸來哲,各宜勉旃。

曉夕應恆常念誦,不得間歇。佛前香燈須鮮明,不得間斷。款待賓客須有禮,不得憍諂。訓徒有時,不得怒罵。不得畜養雞鴨豬貓。不得藏刀鎗、銃炮、鉤網等一切害物傷慈之具。不得寄住女流尼庵反是。不得逢人募化。不得作應赴法事,若真善信家,萬不得已則往。否則,除自來庵中,然亦不得以為常業。(憍:驕慢。:同「慆」。)

凡僱工匠,須預先於定工日說明吃素,戒殺念佛,無葷酒,乃至不得歌唱笑罵等事。當多給工貲,以代各項。庵外不得植桃李果樹,免招口舌。

不得食五辛。不得種五辛。不得邪命自活。《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咒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憫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五辛:五種有辛味之蔬菜也。即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也。此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又曰「五葷」。)

庵中除警策語聯外,不得多掛字畫。凡有諸莊嚴具,當供之於佛殿經堂,然亦不得過於華麗,要之既名曰庵,當以清潔樸素為主。又不得廣蓄錢穀、衣服、珍重寶物,免人希望。有則宜於荒年施諸貧乏。不得恆以錢穀借貸,生富庵名譽。不得以銀錢、葷酒,結交地紳,及諸無賴。不得與教讀文人,酬答詩文。不得與鄰近貧乏,生諸嫌舌。若逢饑歲,或嚴冬及哀喪等事,當隨力周濟之。

不得與民家結拜父母兄弟姊妹。不得彼此互送盒禮,與民家往還,送他庵亦然,除供養長老。不得送花果與民家。不得與民家賀慶,除喪弔而庵中亦不得時有慶事。

若佛菩薩聖誕,當聚眾演說佛法,送佛書。不得收幼稚徒眷。無極大事,不得託人向豪貴家化緣,及求誦經懺等。不得停學塾。不得停閒人、歹人,除養病者。其養病者,須時與說佛法因緣。不得琴棋歌唱。

不得談政事、戰事、訟事、民間是非,及一切世諦等事。無事當聚徒眾、同參、工人等,談佛法因果。不得受寄女流衣物尼庵反此。不得放火焚燒山林等處。《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右章雖僅指沙門言,然將來居士,亦必有居庵者,當例此施行。

👉讀全文: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   https://goo.gl/z1qA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