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願)
(講解)
這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這一願在修淨土的人來看是相當地重要,不光修淨土的人看重要,對修學其他宗派的一切學人也非常重要,因為無不導歸淨土;如果離開了這一願呢?那真的是「十方諸佛,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地藏菩薩也別想把眾生度盡。他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一願就是能度盡一切眾生的根本大願,所以大家要仔細閱讀這一段願文: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者「至心信樂。」這個「至心信樂。」就非常地廣,一般人收攝六根「口念耳聽,憶想如來」。你的意念想著阿彌陀佛,這對於凡夫來說,就是「至心」,《華嚴經●觀自在章》云:「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這個「至心」就是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名號。念他的名號就等於稱「本願」的功德,這本願是什麼呢?是四十八願,而不是只有這一願。現在有的修本願的,他是其他的都不要,他也教人不要看經,他說因為淨土宗不在經教之內,是如來大慈大悲特別說,所以不要看經典,講一些胡說八道的話蠱惑大眾、瞎人慧眼、斷人法身慧命,這一種人不能成就。
你們能聽到這一願,是相當殊勝的,都要慶幸。那麼講這一願,當然要講得圓滿,不能馬馬虎虎的講。講「至心」,一般人只講收攝你的六根,然後專注於佛號之上,所以你就曉得,離此之外都是散心,你這心就不「至」。「至」就是到的意思。你的心念全部都集中在佛號上,有一念走失掉了、一念打散了,都不算至心。所以為什麼教你念佛要專心稱念,你先專,真勤真專自然成片;你要是散心雜話,念一念,停了再念,或是念一念又做其他的事情去了,那就很難有工夫。沒有工夫,那臨終你就沒有把握往生了,因為你的心是散亂的、你的心是顛倒的,所以淨土宗除念阿彌陀佛以外、除想極樂世界以外,其他都是散心。我要跟你們標定清楚,這是講修淨土的,不然你們出去隨意毀謗其他宗派,自找拔舌之咎,那不能怪我。至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三福,都是散善,散善就沒有定,都是散心,不是定善。所以善導大師教我們「專心持名」,這才是淨土宗的正修。你不能把淨業三福拿來當正修,善導大師講:淨業三福是接引眾生用的。隨分隨力接引其他的眾生,或是有眾生沒有辦法專念的,
他就教他修三福,記住:是三條一起,不是只有一條。只有做到第一條那不過是世間人;第二條做到的呢?是剛發心學佛的人;三條都做到,那你才是學大乘的。學佛人必然孝順父母,但孝順父母不是愚孝。父母造業,你放任他去造業,你不給予制止,你一昧順從,這叫「愚孝」;無論是「奉事師長」,乃至於六親眷屬,亦復如是。所以講孝順也要有智慧,佛弟子講求智慧的孝順,而且在現代,還要講求現代化的孝順,不能用古代的模式,若用封建時代的倫理來套用在現代,是不可以的,因為根本不符合時代。我常講:你不能叫「要面對未來三十年」的人,去學一百年前的方式,用一百年前的人過的生活方式,來過未來的三十年,這樣落差一百三十年,遠之遠矣。佛教能夠被所有的時代所接受,是因為它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它引領著時代,引領著風潮,絕對不落後,可謂是一馬當先。所以,從古到今願意學佛的,都是達官顯貴,都是知識份子。你不能叫人家去學一百年前的東西、兩百年前的東西,還有人說要學唐朝的東西,你把唐朝一般人的生活方式拿來用,那你就落後,就不對了,所以要清楚!
這裡講「至心」,大家就要知道,除了佛號以外,其他都算是散心。去搞世間事,你的心就不至;你念佛時心裡面有妄想、有罣礙,這就是心不至。你念佛的時候,心裡面冒出來的妄想,就是你平常罣礙的事情、攀緣的事情,以及你平常所想像的事情;如果念佛的時候會想睡覺,表示你平時心都昏昧、暗鈍、沒有智慧,你在生活上的運行,你不是用般若,你是愚癡的。所以我看到你們在念佛時,有的在睡覺、有的在想東想西地打妄想、七上八下,這些統統都是「散心」,你不要以為你一天念幾個小時,念十個小時、二十個小時都一樣。能念得久,並不代表有功夫,但是如果你不念,那是一點功夫都沒有,所以還是要念。但是要能「降伏其心。」所以《金剛經》中問:「云何降伏其心。」一部《般若經》也就是在講這個而已。在淨土宗就很簡單,直心正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自然就「降伏其心。」
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至心,「至心」裡面要信樂。這信樂,「信」就是深信,「樂」就是切願,所以這裡講:信、願、行。「至心信樂。」稱念彌陀的名號,就是要具有信願行,所以在這十八願裡面,就看得出來,「深信淨土,心不退轉」,所謂「深信淨土」,是你真正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接引眾生,你現在念佛必然蒙佛接引、必然蒙佛攝受,這一點絕對不會錯。若是世界上什麼事情可以說是絕對的,那「念佛成佛」這一件事情是絕對的,其他的都是虛妄的。夏蓮居老居士講:「般般過去都成夢。只有當前一句真。」意思是:人生遇到了這些事情,是好、是壞,世態炎涼,「般般過去都成夢。」只有這句佛號是真的,對你才有真正的好處,你要信得過。對於西方淨土你要迫切願往,除此一方更無餘方,只有願生淨土而已。你這一生你不要有什麼心願:不要想發財、不要想賺大錢、不要想有名,甚至,出家人不要想蓋大廟、造大佛、當大法師受人供養,這些統統都不要,也不去想弘法,不要心裡罣礙有多少眾生沒度,覺得佛法沒有推......,這些統統都是雜念。學佛修行,真正用功起來跟活死人一樣,食不知其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就是這樣用功。眼睛看到當作沒看到、耳朶聽到當作沒有聽到、吃飯你也不管它什麼味道,用功到這種程度,這叫「至心信樂。」就是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對於娑婆世界的一草一木、一切人事物,都不生貪著,你才算真正至心。就是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放下,全部的精神投注在佛號上,投注在你的用功上,就是這麼念,沒有別的路,也不假其餘方便,你自然跟阿彌陀佛相應。
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得心開是什麼呢?就是見佛。見佛即是見性,叫「自得心開。」你們在念迴向偈的時候,唱「花開見佛悟無生。」「見佛」就是悟無生之時,而且不用到極樂世界才悟,在這裡就可以悟,所以淨土宗是講現實的,只要你肯修,每一個都能花開見佛,花開見佛就是見性。明心見性,在淨土宗叫花開見佛。古代的人把心比喻作蓮花,尤其真心本性,是在染而不染,在淨而不淨,所以能超凡聖,非聖凡之所能。蓮花最底下一層是汙泥,汙泥之上是水,汙泥比喻作六道,水比喻作四聖,蓮花超越十法界凡聖,就代表你的心超越十法界,勉強給它立個名叫「一真法界」!所以,你心若是開了,花就開了!「花開見佛」就是悟無生之時,那你就是不退菩薩,其他不退菩薩就是你的伴侶,這才叫「至心信樂」。如果一間道場又搞搞這個、又搞搞那個,今天辦個法會、明天辦個按摩班、養生班......,搞這些夾雜的事情,那就不是真正「至心信樂」,何況還有的道場在搞政治論壇的,出家人上去講政治,講《群書治要》!那都是敗壞佛門的獅子蟲,根本沒有資格穿著袈裟。穿袈裟就是要做佛教的事情,怎麼可以在道場辦政治論壇!那就不叫道場,那根本就不清淨,十方的錢不能這麼用。
修學淨土真正想要往生,你要做到前面講的「至心信樂」。如果你的生活上還搞一些夾雜的事情,你要趕快放下。如果你待的道場它是在夾雜這些世間意、做這些世間事你也要趕緊離開,因為那不是道場,根本不符合淨土宗講的「至心信樂」。淨土宗就這麼修,你聽聞佛的名號你就是要這樣修行,沒有別的路,沒有商量處,不要隨意的擬議!我告訴你:就這個方法。很多人在那裡想:我要怎麼修才能成就?我這樣修可不可以成就?都會來問「佛學問答」,都是亂問一通:「我一天念幾萬聲能不能成就」?「我念珠念到母珠的時候能不能過珠?若過珠會不會不能成就?......」問一些根本就毫不相干的問題。下面亂發問、上面就亂回答,然後他跟你講要學世間法,講這些俗話、俗事,讓你誤把「馮京做馬涼」!把不能成就的東西當作是可以成就,就像把落葉當作黃金。在《楞嚴經》中也講到「刻糞成栴檀形」!還要希望你刻的糞能有栴檀的香氣,那簡直是癡心妄想。
所以這邊教你怎麼「至心信樂」,非常地重要!講「所有善根」,你想想你有沒有善根,善根是「能生善的根本」叫善根,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下根、自己沒善根。你們若真沒善根,坐在這裡幹什麼?能來聽經就有善根了,而且是大善根!凡是能信受、能奉行的,皆是如來第一弟子!過去生中曾供養四百億佛,這善根不可思議,怎麼會沒有善根!所以,對於自己要有信心,能深信自心是佛,即名為有「善根」。六祖慧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你本來就具有的善根,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即使有妄想、分別、執著也障不住。所以永嘉大師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臥都不離本心,這就是大家的善根!所以,講三善根這都沒有講到根本。無貪、無瞋、無癡這不是根,講菩薩六波羅蜜那也不是善根,都是有所修、有所證,是有造修的,我講的「善根」是心性之理,這心性之理是一切眾生所有的善根,因為所有的善法不離心性,這才是善的根本,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圓覺經》講:「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是你們的善根,依此善根行一切善法,修一切功德行,迴向求生,這才是有「根」!絕不是用世間五戒十善做善根!那些不算淨土宗所說的善根,即使「信願行」也是依真如本!現在很多人講「善根」都沒講到重點,講《弟子規》是善根、十善業是善根、六波羅蜜是善根,其實那些全部都是枝葉。他們誤把枝葉當作根本,那是愚癡到了極處,以非法為法,以法為非法,這是錯倒修行。所以這願講的「所有善根」,就是「真如本性」,此心:豎窮橫遍,無一法能逾越其外,本自現成,不假修證,不用三大阿僧祇劫來修,更不用起心來證取,因為本自現成。在律宗叫「無作戒體」,在淨土宗叫「理一心」,在禪宗叫「心性」,在教下叫「如來藏性」,佛為了顯示它真常不變,給它立個名叫「真如」,在義趣上顯現叫「第一義」,論其體相用叫「大方廣」,從果德上講叫「佛華嚴」,其實都是講這心!諸佛菩薩離開這個不能成就,這個才是善根。
所以,修行從哪裡修?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呢?心性是根本!離開心性沒有一法可依。有人請問釋迦牟尼佛「世界依何而住?」大家知道世界是依風輪而住。那風輪依什麼而住?依空輪而住。那空輪又依什麼而住?佛告訴他:
「依心而住。」在「解深密經」中講:「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識的根本就是真如本性,又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心跟識一模一樣,識是心的作用,心是識之體。
唯識宗講白淨識,所以我們不講阿賴耶,就講白淨識,第九識阿陀那識,這就是本性般若智慧所起的造用。「識」就是什麼?能了別。了別一切法而不著諸法,這就是識的作用,所以在染而不染,在淨而不淨。你抓到了這個根,這十八願你就會修了,你修學淨土就不會害怕別人說你沒有根。人家再說你沒有根,你就知道他是說假的,他在騙你的,這個「根」小貓小狗都有,地獄的眾生也有,一切含靈都有,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就是所依的善根,這善根非常地重要,在末法,佛法傳久了,法久成弊,不是法有弊,而是傳的人有問題,因為總是抓不到重點。總是在事相上在枝葉上打轉,每一個人都知道要「了生死」,但「生死」是什麼他搞不清楚,講身體會生滅會變化,叫生死;講一些心念會變化,他就說這叫生死。實際上,什麼叫生死?迷失本性,妄認六塵以為心,這就是生死。迷失本性是生死的根,悟了自心、悟了心性,你就有成佛的根本。所以祖師講「迷之,則生死始」,迷失了佛性,你就開始輪迴,「悟之,則輪迴息」。悟了心性,生死輪迴就完全終止,這是裴休丞相講的話。經文這裡講「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所以,修一切善法,應當依心性而修。講這話不是高談闊論,你們現在在聽的就是真如本性,完全是它在起作用,你們都在用,即使是在我們面前的電燈、攝影機......,其實都是心性在起用,不是電在起用。我們講的「電子」也都是依心而住。就像你夢中的境界一樣,夢中不管什麼樣的境界都依心而現,現實的境界亦復如是,都是從心所緣、從心而現。賢首國師講:「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並無心外法為所緣,所以祖師講:「無心外佛為所念,無佛外心能念佛。」所以念佛的心、想佛的心,跟佛完全一樣。所以叫「佛念念心心念佛」,不用融通,「若待融通是兩物。」這是淨土宗大德念佛的體會,是真正打成一片。
所以你修行不要害怕自己沒有「根」。現在常常有法師,拿一些話來嚇唬你,說「你沒有孝順,所以你沒有根」。怎麼會沒有根?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就為你授記了,佛說「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即使是一闡提,也有佛性。你怎麼會沒有根?不光一闡提有佛性,無情之物也有佛性,但是它不叫佛性,它叫「法性」,是佛性所顯現。所以講「一切法即心自性」。《華嚴經》說:「若諸菩薩能與如是勝解相應。一切佛法疾得現前。」乃至「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心」最重要,你不要以為是在講別人的東西,很多迷昧真諦之理的人,常常「崇因住果」。常常拿一些因果、善惡、......讓你糊塗迷失,因為他也不知道什麼是真諦理,「心性」就是真諦之理。經文說「依真諦門,植眾德本。」法藏比丘也是這樣修的,你跟法藏比丘用一樣的方法、用一樣的原理修行,那你必然成就。
法藏比丘是「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少欲知足。專求白法。」後面才講「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然一般的人也可以不起貪瞋癡欲諸想,像天人就做得到,阿羅漢他也做得到,為什麼他們不能成佛?你以為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就能成佛嗎?阿羅漢一樣不著,菩薩也不著,為什麼他們不能成?就是因為不依心性。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法藏比丘在修行的時候「依真諦門」,這話非常地重要。你沒有依真而行,你這個「行」就不對了。念佛亦復如是,你不識本心,你沒依真而起修,你用的是虛妄相想,就絕不能成就。在末法的時候,迷失真諦理的人,他就會跟你講一些事相上的因果,說你:連因果都不會,說你沒有根本,你沒把父母孝養好,你沒有辦法修行。聽到這話你不用害怕,你看釋迦牟尼佛,他還偷溜去出家,那他們講這話豈非說佛不孝父母了?豈不謗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那些人是凡夫眼。佛說:我出家,一切眾生皆我父母,我持戒、我修行能令一切父母,包括自己生生父母,我教他學佛,教他修行,都能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他皆視如父母,不是只有一個人、兩個人,這種小情小愛、自私自利的孝道,話要講清楚,不是說孝道是自私自利,而是他這種心是自私自利。所以你不要害怕。
你要能夠把心量打開來,聽聞「大乘」才能不生驚怖,談心性之理,你要能夠信受奉行。如果你聽了會害怕,我教你一種方法,可以讓你不害怕,你持《楞嚴神咒》。聽聞「大乘」沒辦法信入的、害怕的、怕落空的、怕著空的,或怕這一生不能成就的,你可以持《楞嚴神咒》。這個方法絕對有效,這是歷代祖師教下來的方法。即使是淨土宗道場也是持《楞嚴神咒》。因為淨土是大乘中的大乘、了義中的了義、圓頓當中最極圓頓的,它是屬於別教一乘。華嚴判一乘有分「同教」跟「別教」,一般的大乘叫「同教一乘」,「別教」就是有別於一般的,所以《華嚴經》是「別教一乘法」。它講的是唯顯如來境界,講的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法界。」但是末後結歸在「西方淨土」,所以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褔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它是結歸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別教一乘,這是華嚴宗的祖師判的。你對於一乘了義不能信受,你就持楞嚴咒。楞嚴咒可以消你無始劫來「謗法破僧」的罪,乃至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這些重罪,它都能消。它的力量有多大呢?猶如猛風吹沙。一般人不曉得什麼叫「猛風」?用龍捲風比喻好了;龍捲風把灰塵沙石捲走,需不需要費力?不需費力。這煩惱就跟塵沙一樣,楞嚴神咒就是「智慧風」,能吹散你的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你怕你沒有根、你對於大乘不能相信、你怕著空,這都是你善根不具足,你要多持楞嚴神咒善根才會生起來,不能永遠只樂著小法,樂著這些世間法。
所以釋迦牟尼佛會觀機,看世間的人愛樂小乘,貪著五欲、非常堅固地執著「財色名食睡」。對於自己的家親眷屬、自己所愛的、所在意的,對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任何一點他都不願意違背,深著五欲。叫他來修行、叫他放下,他都做不到,何況是學大乘。由此可知,你能在這裡聽聞大乘,聽上一會,那都是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至於要到「信受」的程度呢,你要藉由神咒威力消你的宿業,不然你心裡會害怕、恐慌。佛在《楞嚴經》上講:持楞嚴神咒能夠令眾生在聽聞大乘佛法時不生驚怖、不會害怕。就是因為有很多人在聽聞大乘了義之法後,就怕著空、怕撲空、怕斷滅,或變成什麼都沒有,所以他覺得他自己還是要學「有相」、學「小乘」,才能可以有所執取。相信你們在外面,也看到或聽過,很多學小乘的人出來講「他之前也是學大乘,有多麼地認真用功,但是都不得力。所以後來他就改學小乘,學些注意呼吸、能夠感覺到血液的流動、色身的變化、情緒的起伏......這些東西。對於改學這些的人,我只送你一句《楞嚴經》上講的話:知覺乃眾生!修行落在覺受、落在五陰裡面,你想要證阿羅漢果都不可能,何況是達到大乘所謂「圓破五陰超五濁」,破一陰即圓破五陰。小乘沒有講到第八阿賴耶識,小乘以為他所證的是涅槃,實際上攀緣的是第八阿頼耶識的「相分」,仍舊是墮在生死當中,沒有超脫。他了了「分斷生死」,但是「變異生死」沒有了掉,雖然不來三界輪迴了,但是他的功夫沒有達至究竟,沒有辦法圓滿成佛,所以還有「變異生死」。「變異生死」就是講:他粗重的習氣已斷,但裡面微細的煩惱習氣還會妄動,他自己沒有辦法見到。《楞伽經》講「流注生,流注㓕」或是「微細流注」,這煩惱在他的意識當中熏發鼓譟妄動,二乘人見不到,這要大菩薩圓教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見得到;甚至要十地法雲地的菩薩才見得到。十地的菩薩是「中品寂滅忍」,不是一般的「無生法忍」。在「無生法忍」中它是上品,「寂滅忍」是中品。修行要知道用對方法,要以心為本,要「心心迴向」。迴向什麼?你們都迴向什麼?你至心念佛,結果是迴向什麼?迴向兒子考上理想中的大學,女兒嫁到好丈夫,那你是心心罣礙,不是「心心迴向」,你的「至心」到哪兒去了?念佛為什麼不能成就?因為他是心心罣礙,他沒有「心心迴向」求生淨土,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也可以說他是不明心性、不識本心。五祖弘忍禪師説:「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明心性,你學什麼法都沒有用。中峰國師講:「具行猶人具眼目」。你要走路,要有眼睛能夠看路,你沒有正法眼,就是瞎眼漢亂走一通。「願如日月燈光明」,不但要有正法眼,還要切願;就如同燈光一樣,沒有燈光,即使有眼,一樣看不到。「依光照燭見分明。行者方能達前境」。依著燈光照耀,眼睛看得到,你才能夠圓滿成佛。即使有正知見,你沒有深信切願,仍舊不能夠成就。所以教你心心迴向,而且還要看你所迴向的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修學淨土,最重要的就是這第十八願。到底能不能往生,也都是靠這一願。乃至下輩往生的眾生,他之所以能夠頓超三界,還是因為這第十八願。結果有一些人,他就存心投機取巧,他認為:我只要相信、只要接受阿彌陀佛的這第十八願,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他曲解、濫用佛陀的慈悲,以為可以不用持戒,能夠在修行上懈怠,誤會淨土法門是專門接下根的眾生,所以不用這麼用功,也不用得「一心不亂」,更不用從早到晚稱念佛名,他說他學的是「本願的念佛」,其實這些都是現代人偷心不死,他們說是依善導大師,那也就是說善導大師的行持是他們的準則。實際上,善導大師三十年不暫睡眠,逢人呢就勸人念佛,稱一佛名口出光明。念佛呢?非力竭不休,就是要念到力氣都用盡了,他才願意停止。與人見面不談閒話,人家要來與他攀緣,他掉頭馬上離開,天天就是念佛。教導眾生執持名號,從朝至暮永不間斷,這是善導大師他日常生活修行用功的樣子。那反觀現代的人,他說佛號也不用念得多,不用精進,只要你相信就能往生,他說重點是要「信」這一願。
善導大師講,如果你是真信切願,必然念佛,怎麼會嫌佛號念多?那表示他們信不真、願不切。祖師講:願生淨土的心,就好像一個人被冤枉,坐牢了,關在監獄裡面,天天想著出牢獄,沒有一絲毫間斷。也就好像流落他鄉,時時想回家,沒有絲毫間斷。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二人相憶。二憶念深。」「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就是這樣的心態在用功,絕對不會想「可以懈怠」,不會嫌念佛念得多,根本沒有這種念頭,因為他一心願往。由此可知,你嫌佛號念得多,不願意用功、不願意精進,還說你只相信這一願,你這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修行用功,不能投機取巧。現代的人什麼都想省事,連修行念佛他都要偷懶,就看看能不能少念?能不能不要念?看能不能不要放下習氣,就能超出生死輪迴。在因果上,斷然沒有這樣的道理。我們講「深信因果」,深信什麼?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不念佛,不會成佛。你沒有「老實念」,你只有「信」或只有「願」是沒有用的。「信願行」這三個,湛然尊者說得好:「說之次第,理非次第。」!意思是:講起來好像有三個,但用功的時候,這三個是同時顯現,念一句佛號當中就有「信願行」,你這樣才能兌現第十八願,才能往生。同樣修學淨土,你有沒有遇到「正法」呢?他欺騙你,說:這淨土法門是專門接業障深重的眾生,所以可以不用用功。這是出家人在撒謊!他告訴你:「這是接根器差,沒有辦法理解經典的。」他叫你不要看經。因為他害怕,他怕你看了經,你就知道他講錯了,所以他叫你「要老實、好好學」,
心裡希望你跟他一個人學,但是他不敢講只跟他一個人學,所以就虛偽地告訴你,教你要「依一個老師」,其實就是要你跟他學。這樣一點破,大家就清楚了,這種就是用利養心在說法、說的話不是正語,教你做的業,不是正業,當然,你聽他的話去做,就不是正命了,你要是依這種邪知邪見去修行就不是正思惟,那你怎麼能夠成正道?以錯誤知見念佛修學淨土法門學到後來,反而不能成就。那是誰的問題呢?《楞嚴經》上說得好:「邪師過謬。」,是講的人的問題,「非眾生咎」啊!所以你要是聽信人家不依經典而說、不依祖師大德而說、亂講、胡說,最後修行淨土不能成就的,就只有你一個。
所以你不要因藥得病,這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了這麼好的願,希望大家都能往生淨土,可是你卻濫用他的慈悲心。但是佛有智慧,他看得出來,他知道你是真的還是假的。真信切願的人必然念佛,怎麼會嫌佛號多!怎麼會嫌經教難。由此可知,不能老實念佛的,他的信、願都不具足。叫你念佛你還嫌多,那你臨終怎麼往生?你要往生到哪裡去?從古到今沒有一個念佛往生的,他是嫌念佛多、嫌念佛時間長的,沒有!你念佛念不下去、這就是你的業障太重了!身、口、意三業時時妄動,所以你沒有辦法安住在佛號上。但是,愈是沒有辦法安住,你愈要安住,因為你逃避是沒有用的,這身、口、意三業妄動是你讓它妄動的。所以只有你自己才能讓它平靜下來,讓它與佛相應,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個道理我們學淨土的人要懂啊!講「心心迴向」,你要真信切願,念念發願求生淨土,沒有一絲毫間斷。平時做世間事,應付一下就好。那你要是說:「這樣是不是不平等心?」我告訴你,你心安住正念,安住佛號上,這就是平等心。你要是心住世間事,那就是差別念,因為是差別業感所顯現的。眾生彼此間都是共業,共業當中有別業,別業當中有共業,所以都是「差別業」,是差別業感所顯現的。簡單舉個例子!同樣是住在台灣,住在這裡的人,每個人的受用不一樣,住在這裡是共業(同業)。而受用各自不一樣,就是別業,同業跟別業就是這樣理解的。你修行要真信切願,所做的善根要「心心迴向」,不然縱使你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恍若未聞!聞佛的名號,要能「至心信樂」,絕對不懷疑,像現在很多人,即使是出家人,他也是懷疑,他告訴你:「學佛只念阿彌陀佛不夠,這樣學佛沒有根,還要學《弟子規》、《了凡四訓》才行。」隨便告訴你說「這是基礎、是做人的根」,再穿鑿附會上淨業三福,你就被騙了!
經文講只要「聞佛名號。至心信樂。」即可。至於《弟子規》總不用學,《了凡四訓》總不用看,你只要「聞佛名號。至心信樂。」才是正行。「一方正後方方正,初步迷時步步迷。」修行淨土這綱領抓對,你信心就不會動搖。像他們那些邪說就動搖不了我,為什麼?因為我「至心信樂」。阿彌陀佛講的話你不相信,你卻去相信那些人,而且是沒有成就的人說的。從古到今,哪一個祖師成就比阿彌陀佛大?沒有啊!不管是此土的祖師、印度的那些聖者,只要所講的話跟佛經有出入,你還是得依經典。修行淨土的人,若有人教你的方法跟《四十八願》有出入,你要依《四十八願》。所以,從這點就馬上能測試出來你是不是「至心信樂」?你聽聞佛號,你還會不會動搖?人家穿鑿附會,你相不相信?我們淨土學人一定要相信佛所說的,如果連阿彌陀佛講的話都不相信,那你說你要求生淨土,那你是騙人的,你不是真的。如果你本來在老實念佛的,聽到人家這樣講,你心就動搖了,那就都不是老實人,這一生往生無望矣!因為你沒有「至心信樂」,你沒有相信聖言量、沒有相信阿彌陀佛講的話。你不光不信阿彌陀佛講的話,你也不信釋迦牟尼佛講的話。釋迦牟尼佛跟你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跟你講《四十八願》,兩尊佛講的話你都不相信,你說你學佛、你信佛,那你是欺騙眾生。即使你是出家人,你有什麼資格受人供養?你說你是出家人,那你還連佛的話都不信,不光此土導師所說的你不信,彼土佛所說的你也不信,二土導師說的你都不相信,你還說你是學淨土、你要往生西方?還說你是出家人?還敢出來教化眾生?《楞嚴經》講:「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你不要看他現在穿著袈裟,是個人樣,他死了以後,直接下墮阿鼻地獄。為什麼?他拿十方的錢,受十方供養頂禮,佛講的話他不信,他還欺騙十方的眾生,講一些欺騙眾生的話。
所以對於淨土法門要深入,「深入」不是去查字典,查字典不能深入,那所得的是文字信心。信、願、行講的就是叫你把世間放下,這就信、願、行。你放得下,信願行就具足。放不下,講得再好聽都沒有用。你即使拿蕅益大師的「六信」來解釋什麼叫「信」,那也都是妄談耳!不是蕅益大師妄談,而是你胡說八道。所以真正的信心,真正的願行,沒有別的竅門,就是你放下娑婆,你不用去查字典,不用查名相,那些都是葛藤,都與你不相干,你講的是蕅益大師的信心,講的是蓮池大師的信心。你自己沒有信心,這一願你要怎麼受持?就問你自己,你不用問別人。你放得下,就與這一願相應,放不下,講再多都沒有用,東拉西扯,都是言不及義。所以在看這一願時,自己就要反省、就要檢點,自己是不是「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是不是「至心信樂」,絕對不退轉?《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你就是認定此事為唯一的事實。「餘二則非真」,人家告訴你其他的方法,說:「你這樣子不夠,要再加學別的、要再學世間法。」都不信。我們不要說加學別的佛法,因為每個人善根不同、病不同,是可以兼持其他的咒,只要迴向求生淨土,這都還算「至心信樂」,可是,如果你是學到世間法去,那就不算了。
淨土宗講「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具足信願行」才稱為善,而不是五戒十善。這是用教義來看,我不跟你講教理,單就淨土宗教義「善男子。善女人。」直接定義「信願行具足者」,其他解釋都是錯的,這是可以肯定。你沒有信願行,信心不夠、願心不夠、放不下,那你還沒真正達到修行淨土法門的條件,所以跟大家講這一願很重要。你是不是真的做到「所有的善根心心迴向」,你做的這些事情,你願不願意求生?前面講「一切善根」,一切善的根本在於心性,是從心性而顯現的。你做的好事,你修三福、你行十善,你是不是還貪求世間欲望,看看妳先生能不能對妳好一點,你太太能不能對你好一點,你兒子、女兒能不能聽話、孝順一點,多拿一點錢來給你用,......,如果心裏貪瞋癡,腦袋裡面都是想這些,你才認為要做好事、要做好人,才會有順你心意的好報,那你不是純淨純善、一心一意地在修行淨土。你在修行的時候,你還摻雜著世間意、世間的欲求。所以你的果報是在三界,絕對沒有辦法出離。
學淨土就一心一意學,念佛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就是求生淨土,沒有別的地方要去。所以你不用去看地獄變相圖,那個沒什麼好看的,那些景像不用記得,你只要記得阿彌陀佛長什麼樣子就可以了,這才是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你所行的那些助行,才對於你自己有幫助。你念佛是不是真正「心心迴向」?心心念念地迴向求生淨土、迴向真如佛性。為什麼講「迴向真如佛性」?因為淨土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凡夫不能直下了達,所以蕅益大師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藉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顯現出自性的功德莊嚴,讓你「見相即是見性」,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你觀想佛的時候就是見佛心性之時,佛心跟眾生心一體無二,當你念佛,你見佛,見佛就等於見性,永明大師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樣你就曉得淨土宗修行的厲害之處,就是給你指方立向,還能見性。有些人不懂,他覺得「念佛」是有念,是執著,那是他凡夫眼見,他不懂。釋迦牟尼佛看到這個世間的眾生很執著,著相非常嚴重,叫他離相,他一下子做不到,所以「收萬念於一念,攝萬相歸一相」,就讓你想淨土,把你所有的雜念全部收攝在一句佛號上,等你業障消了,自然見佛,所以說「見佛即是見性」。當然,這裏說的「佛」不是指凡夫眼見的,有形有相的,落於色相上,但是也不是無形無相。《無量義經》講:「其身非有亦非無。......。非方非圓非短長。......。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如是等相三十二。......。眾生身相相亦然。」你能契入這個道理,自然明白「見佛即是見性」的意思。我要是沒跟你講清楚,你回去胡思亂想,想出一個佛像,你就以為自己見性了。
還有更曲解、誇張的,說:「見佛就見性了,那現在一尊佛像擺在前面,見性了沒」?有人他還跟你胡講「這是頓超,所以看佛像就等於見性」。這些都是後世人的問題。所以一定要跟你們說明清楚。在《金剛經》上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你要清楚。
那麼「願生我國」,所有的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淨土,這個很重要。你沒有願生淨土,你所做的這些修行都是假的。所以講「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少一個都沒有辦法成就。就像鼎一樣,它有三隻腳,三足。缺少了一個,這鼎就沒有辦法立起來。念佛亦復如是。你「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你具足這樣的信心、願心,「乃至十念」。這「乃至十念」需要解釋一下。為什麼那些人會貪圖方便,不願意用功,會心存投機取巧,原因就是在:錯解這「乃至十念」。他認為最少念十念,所以他只願意念十念,平常不願意念佛。那麼你想想,你平常胡思亂想,你現在佛號都念不穩、拿不定,信心尚且發不出,世間事一來,當然心馬上亂,你都迷在兒子、女兒、家庭、生活、工作其中,完全迷惑顛倒,你都沒有辦法覺察到自己的過失,沒有辦法覺察自己起貪瞋癡,你平時不用功,臨終要往生的時候,你臨終怎麼提得起佛號?你怎麼往生?所以祖師講「要未雨綢繆」。還沒有到臨終的時候就要準備往生淨土的資糧。古代軍事家講:「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你不能說現在沒有打仗,就不用訓練,國家沒有軍隊。修行淨土法門亦復如是,你想要臨終時可以十念,那你平常就要念。所以佛講「乃至十念」。就是說:到最後的這十念你都能堅持,是「最後的」,而不是只要十念。所以他是落在偷懶的份上。又有人說:「往生,一念可到,何必十念?」所以你就要知道,這十念不是你凡夫心裡情見想的「一念」或「十念」,而是相應之時。如果用數來表達,這「十」代表圓滿,不是單純數字上的一念、二念、三念、四念......。臨終的這個「一念」,斷然不是一般凡夫墮於數上所認為的一念、十念,而是「與佛相應」!這麼一揀擇,使道理更白,你也就清楚了。你要是落於十念,那就不算一心,因為一心當中無二念。若說一念,又跟這裡十念所說不同。若說這十念涵蓋一念,又落於數上。落於數上,心則有數,念佛不能達到究竟。所以這個道理你要明白。這裡所說的「十念」就是「與佛相應」,這句「乃至十念」這樣解,義趣更為清楚。所以古德要作《淨土十疑論》,除了破斥那些不信淨土的人,還有就是使淨土的道理更為清楚、更為明白。所以,臨終的重點是「跟佛相應」,不在一念或十念。古人設問答,讓你兩邊都碰不得,是兩面刃。你墮在「一念」,不行;墮在「十念」,不行。要兼收兩邊,也不行,兩邊俱廢,也不行。這「兩邊」就指一念跟十念。這樣說明才能使道理越明!所以肯定不是一般人在文字上、表相上看的這「十念」、或是一句佛號、或是十句佛號,不從數上來作解。「從數作解」就是從數量上、數目上來作理解。不從數量上來計算、分別,直接從相應上著眼。
那麼,從數上解可不可以?一樣可以。因為一念即是相應,十念仍舊是相應,不管是一念還是十念都是相應。大家對於佛法要真正能夠融通。你通教,跟你講十念、講一念,你懂。但若是你對於佛法核心不了解,那前面所說的,你就沒有辦法跳脫得出來。所以,你對於佛法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對於心性要能夠去契入、去證得。
才叫「宗說俱通」,不然都只是文字學人,學的只是相似般若,而不是真正的佛法。「乃至十念。」就是你要跟佛相應。你們不要再作一念或十念解,而是跟佛相應之時;若不能與佛相應,十念亦不得往,為什麼?因為有口無心,也是信願不具足,雖然念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信而無願,雖然相信,但是不願意往生,縱然念佛,一樣不能往;有信有願,不願意念佛,這個信願是假的,所以說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下面經文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第十七願講,十方諸佛皆宣說阿彌陀佛的名號。法藏比丘講:如果你聞我的名號。如果你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至心信樂。」所做的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淨土,「乃至十念」,乃至只有十念這麼短的時間、甚至一念,只要與佛相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全部都往生淨土。所以祖師講:「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你要有信心、有願心,能夠老實念佛就絕對都能往生。所以信願行要合在一起看!願文有沒有跟你講要學《弟子規》?沒有啊!現在很多人講:不學《弟子規》不能往生淨土。那你看看法藏比丘是怎麼說的。人家怎麼說,你不用管,我們是要看極樂世界的教主怎麼說。你去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什麼叫《弟子規》?他一定跟你講:「不知道」。因為那裡的人是蓮花化生,沒有父母,更沒有世間意。有父母的地方,就是欲愛所生,《楞嚴經》講:「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父母所生身沒有辦法出現像西方極樂世界講的:這麼殊勝莊嚴三十二相的身形,也沒有辦法出生金剛那羅延身。釋迦牟尼佛他之所以能度化阿難,就是因為他的相非常地莊嚴,阿難自己心想:釋迦牟尼佛的莊嚴相,絕對不是父母所生,必然是透過修行而來,所以他想要出家。
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極樂世界沒有父母所以也沒有兄弟姐妹的概念!所以《弟子規》在極樂世界根本不適用。在極樂世界,行的是菩薩六波羅蜜,學的是大乘,《優婆提舍願生偈》講:「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這《優婆提舍願生偈》就是《往生論》,它講存二乘心的人不生,那具世間心的人能生嗎?當然更不能生。所以你要清楚,往生淨土的關鍵在哪裡?是要有出離心,不是用世間心。世間心不能往生淨土,那只會感召輪迴而已。寒山大士講:這世間的眾生是「兒孫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內煮」,就是這麼相生相殺,互相食噉,吃來吃去,這都是世間心造成的,世間心感召輪迴。你以世間心絕對不能成就,所以我引經典來讓大家看,你看經文一看便知,你就很清楚了。阿彌陀佛這第十八願沒有一點點,乃至微塵許的義趣,是告訴我們需要學這些世間法,所以,你帶世間心絕對不能往生。所以佛教你什麼?「心心迴向。」這「心心迴向。」就是念念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如果還存著世間心,存著我剛講的:看看我的兒子、女兒能不能孝順一點、先生能不能對我好一點、太太能不能再對我更好一點,若總是攀求這些妄想,那就不算「心心迴向。」
你兒子孝順、兒女孝順,你就生貪愛心。兒女不順你,你就生嫌恨心,其實都是貪瞋癡啊!雖然講「孝道」很好聽,但是會起貪瞋癡,感三塗果報的是你,所以佛教我們「心心迴向。」願生極樂、願生淨土,如果你確實這麼做,就一定往生,所以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佛,表示這一願完全落實。《阿彌陀經》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你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就像阿彌陀佛在跟你講的話,你要相信,你如果不相信,那你不用說你要學淨土。他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照它這裡講的話去做,絕對能往生。所以你不要再受人欺騙,為了求生淨土而去學弟子規,也不要再被人驚嚇,不敢不學世間法。他講一些話嚇你:你如果不按照我的話去學這些世間書、起這些世間意,將來就不能往生。這可以肯定他講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要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作為準則,佛告訴你:用信、願、行,絕對能往生。你就這麼樣去做、這麼樣去老實修行就可以了,你不必懷疑、不必夾雜,這點很重要。
下面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除了造作五逆跟毀謗正法。在沒有學佛前,很多人都會造作五逆罪,
五逆罪是世間極重惡業,一般的法門救不了,如果造五逆,你又毀謗正法,那是絕對不能往生。但是,如果在未遇淨土以前,你不小心造五逆罪,有悔過之心,那你看後面的願,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未遇佛法以前,要是毀謗佛法,悔過必然得生。我們不用講別人,蕅益大師沒有學佛以前,十幾歲就著書闢佛,印光大師也是,這些都是淨土宗的祖師,在沒有學淨土以前,曾毀謗正法,那你看他們往生淨土了沒?所以這裏講犯五逆跟毀謗正法還能往生淨土,是要有條件的,如果你到臨終,你都還不信,那當然不能往生,因為你沒有心要去,也沒有老實念佛。我們不談別人,剛講的兩位祖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印光大師、蕅益大師,還有很多人在沒有學佛以前都是毀謗大乘,像張商英居士沒學佛前說要著闢佛論,要毀謗佛法。很多的世間人都毀謗佛法,那你看他能不能成就?如果他沒有悔心,絕對不能成就,若有悔心,老實念佛,品位絕不在下品。所以經文說「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也就是說,你對於我這裡講的,你從頭至尾都不相信的,從你現在聽到,直到你臨終,你沒有生一絲毫的信心,甚至你毀謗,還做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些罪你都造了。但是,只要你肯懺悔,那就像阿闍世王,他這五條都做了,殺父害母......,《觀經》啟講的因緣就是這麽來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補了個「淨業三福」,就是因為阿闍世王不孝。結果,佛只是順帶一提,就被後人拿來把淨土宗講成世間法,那是因為講的人世間心不死,是你有世間心的過失,可不是佛的過失啊!
所以講「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是什麼?就是說你從現在聽聞,直到你臨終,你都不相信,沒有一絲毫懺悔。如果你在未聽聞佛法、未聽聞淨土法門以前,不小心造,只要能悔過,就都能往生。所以後面第二十一願講的:「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宿惡」是指不光這一生造惡,累生累劫都造惡,他帶著宿習很重、業障很重,貪瞋癡非常熾盛,但只要他能悔過,必然得生,而且品位不在下品。所以我舉這兩位大師的例子,蕅益大師沒學佛以前,毀謗佛法,印光大師年輕的時候也是。大家知道歷史上很多淨土宗的大德沒有學佛以前都在毀謗佛法。你看這一願就要清楚!那麽現在你遇到淨土法門,你能不能說:「法師,你這麽說,那也就是說只要在我臨終前肯悔,那都還可以造?而且我也不是造五逆,我只是有一點貪瞋癡」。所以這眾生的心就是這樣,「剛強難化,難調難伏」,一給他說了這些道理,他馬上要找漏洞、找縫鑽,看看哪邊可以讓他貪瞋癡紓解一下,不然他悶著很難過。
前面講「願生我國」、「至心信樂,心心迴向」,你有沒有做到?不光五逆不能做,貪瞋癡也不要起。所以你要懂得全面的意思,你聽片面的,那是曲解佛法,跟你講五逆十惡也能往生,毀謗正法也能往生,你就說「我也沒有毀謗正法,我也沒有做五逆,我只是有一點貪瞋癡而已,應該能往」。其實你這個心就叫什麼?古德講這就是偷心,偷心不死!這心就是苟且,是苟且心,所以沒有辦法往生。你不是真信切願,你要是真信切願,你怎麼還會放任自己的貪瞋癡?怎麼還會想:我可以讓它在哪裡展現一下。那就表示你沒有做到「至心信樂」,你就沒有「心心迴向」,所以這一點要清楚。從來都有這種人學淨土,他想:「沒有關係,五逆謗法都能往生,我現在只是造一點點小惡,吃點肉而已」。你們學佛不要吃肉、不要煮葷腥的,很多人不懂,自己亂開緣,真的說到痛切處,他就不受了,說:「那我不學了總行吧?這樣就無罪了」,其實那都是愚癡的人,他的想法。
學佛不要隨便亂開緣,那要怎麼樣開緣呢? 「開緣」是要能夠利益眾生,你們還沒有開緣的能力!你想說「我來開緣,煮葷腥的給家人吃,讓他歡喜,可以一家和樂,等他對我印象好了,我再來叫他學佛」。告訴你啊,你等他回心轉意,你的殺業已經比須彌山還高啊!你亂開緣,你開了緣,你度了一個眾生,卻殺千千萬萬眾生,這就不是真正學佛人了。不是如法的開緣,完全不如法。不如法的開緣也算犯戒。所以要知道,戒律講「開遮持犯」。你不要自以為,加兩個字「開緣」,「我現在開緣」很好聽;你不該開的時候開,犯戒。該開緣的時候不開,那也犯戒。所以學佛要知道規矩,要懂得戒律,戒律有好處,可以幫助眾生得戒定慧,能夠得定開慧。在《定慧相資歌》講「定為將。慧為相。能弼心王成無上。」把心比喻做國王,定、慧如同將相,能夠輔佐你的心,成就無上佛道,所以說「能輔弼心王成無上」。所以為什麽要守戒律,為什麽要學戒,就是這個道理。沒有戒,你的定是邪定,沒有戒,你的慧是邪慧。外道他沒有戒,雖有定有慧,但是那「慧」是小慧,「定」是世間禪定。「戒」是什麼?界限,劃定世間跟出世間的界限。你學戒修定開慧可以出三界,若不學戒,縱有禪定,皆是波旬眷屬。在《楞嚴經》五十陰魔那部分講的,「縱有禪定多智」,有定有慧,也都是波旬眷屬。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戒!所以為什麽《清淨明誨章》講「淫殺盜妄」。一般是「殺盜淫妄」,《楞嚴經》講淫殺盜妄,就是要告訴你戒律的重要性。沒有持戒,你犯殺盜淫,縱有禪定,縱然有智慧,皆大羅剎,皆是魔王,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戒」是世間跟出世間的界限。你能持戒,那你絕對出三界。所以在經典裡面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華嚴經》講:「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這「一心」是什麼?是與心性相應來持戒。
這一願很重要,它是淨土宗能夠往生淨土的關鍵之處。最重要就是要「聞名」,然後能「至心信樂」,所有的善根「念念迴向」求生淨土。所有的事情,要念念銷歸自性,心不取相。所謂「修行以離相為宗」,意思是:修行是以離相做為宗旨,而求生淨土就是離相,《楞嚴經》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正是與真如實相相應。念佛求生淨土,在事相上看起來是用欣厭心。什麼叫「欣厭心」?「厭」就是厭離娑婆,「欣」就是欣求淨土。為什麼厭離娑婆呢?因為一切法當體即空,所以厭離娑婆。而欣求淨土是講:極樂世界的「樂」是「自性之樂」這叫法樂、妙樂,理應欣求,所以叫「求生淨土」。很多人學習淨土法門,常常用欣厭心、取捨心,修到後來瞋心特別重,這在佛經上是釋迦牟尼佛不允許的,你要會修。你如果厭惡此土,欣戀彼土,這就是取捨心。淨宗講的「取捨」不是真的有取有捨。所以在《妙宗鈔》裡面講到:「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取要取至究竟,捨要捨得徹底。徹底看破一切法當體即空。應當要使自性的功德妙用完全恢復。必須這樣子取捨、這樣子欣厭,你才能夠得力。而不是起瞋心,認為這個娑婆世界很髒、人事不如意:小孩不聽話、先生搞外遇……等等,這些事情不如意;或是總沒有辦法賺到錢、事業不順,所以你就生起了「捨心」。很多學淨土的人他都會講:「娑婆世界真的很苦啊」!但他很苦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看破,是因為他得不到樂、得不到他想要的,所以他不是真正願意捨離娑婆世界,他反而是因為得不到起瞋,所以說他願捨。這一點你要清楚。他是看到極樂世界樣樣如意、樣樣滿足,所以他願生,整天就活在愛憎取捨當中。所以《圓覺經》講:「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如果你這愛憎心不斷地相續,那你是天天在增長你的無明。你用這種愛憎心在修學淨土,也只是令無明增長,你念佛念了幾十年,也不會開悟。甚至,你這不叫做「老實念」,你這叫「瞋心念佛」。因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就說你放下了,說你看破了。淨土宗講的「欣厭心」,是你對於這世間,知道是緣起性空,不要執著,這就自然捨離。極樂世界是「自性之淨」,是自性的淨土,「理應欣求」,應當求生淨土!「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藉由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顯現出我們自性本自具足的功德莊嚴。這才是淨土宗修行。所以要會用心,你不會用心,你整天就活在愛憎心當中。每一個人嘴巴都說很討厭娑婆,娑婆有多髒、多亂、多臭。還有些人很愚癡,他說:「我天天都要看電視、看報紙,才能夠厭離娑婆。你看這個娑婆世界有多亂……」。其實是他自己愛看一些社會新聞、政治新聞,看一些對於修行沒有幫助的事情,他藉口說他可以看這個娑婆世界芸芸眾生的亂象。甚至還有道場,把報紙新聞剪下來,放在它的佈告欄上跟大家講,那是什麼因果,他把新聞帶入佛法裡面來看。實際上這些一總都不用看,統統都是造業。這一切法本自清淨,你心這麼汙染,還去接觸那些染緣,豈非讓你的心更染汙,你說你要怎麼跟極樂世界相應?我聽過有些講經的人,他說:「我要講經,不能不看電視」。聽了這話,對他打很大的問號啊,他講經居然要看電視才能講經?我們想想,從古到今的祖師大德,沒有一個是說他需要看電視的,不也是「一經通全經通」!對於這些染汙的緣,你要斷掉、要遠離,所謂在淨土宗用欣厭心修行,這「欣厭心」不是瞋恨心,而是看破的心。你把一切法的事實真相看破了,知道緣起性空,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戀,無有一法當情,通身放下;身心世界,一時頓脫,這才叫「厭捨」。
所以你們要會修,不是在這個世間的感情不如意、事業不順心、兒女不孝順,你就說:「好,我放下這個世界」。實際上你不是真的放下,你這個心叫瞋恨心,因為你得不到。哪一天他們回過頭來開始對你好,給你所想要的,或你事業也順利了,那你根本就無心修行。所以有很多人,尤其是女眾,為了家庭而殺生害命。為什麼?就是貪求那種情愛繫縛、家庭和樂的感覺。這些都是造業,這一念心就是淫欲。為什麼佛說女眾的淫心特別重,就是她很好樂這種情執的感覺,這就是淫心特別重。為了這一念淫心她可以去殺生、煮葷腥的、殺害眾生全家,把其他眾生的父母、家親眷屬全部殺光、肢解、再下鍋煮給家人吃,為的就是她這一念貪愛心,去造無邊的罪業。要知道,這不是母愛,這不是偉大,妳的偉大不能建立在「破壞人家的家庭、殺害眾生的生命」上。所以為什麼我常勸大家一定要吃素,你吃素,這些殺業才能先停止,再來才能說要「消業」。
你用「欣厭取捨心」這個是賊心啊!因為你不會用,就變成瞋恨。所以我們教你的怎麼欣厭取捨呢?一切法當體即空,所以不執著,這就捨掉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國土,是你清淨心所顯現的-理應欣求。這叫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好是壞、痛苦快樂你都把它捨掉、都把它放下,這非常的重要。很多修學淨土的人,在這一個緊要關口上他錯用心,變成瞋恨心、再來就變成對待心,小乘的能所相待、你我相就現前。有的道場雖然念佛,但是他的瞋心特別重,因為他就是錯用了淨土宗講的「欣厭心」,他把「欣厭心」變成了愛憎取捨,變成「愛憎心」、變成了瞋恨,所以在那道場裡面的人很容易發脾氣、很容易起爭執。只有熏習一乘了義你才能轉變。所以你不要以為淨土宗講「方便」,你就可以極盡地愛憎,這就不對了。你要是認為「此方是染、他方是淨」,釋迦牟尼佛說你這種心不清淨,修行不會得利益。你不能說:「我這淨土法門是方便,可以愛憎」,阿彌陀佛可沒有這麼說,佛只教你「願生淨土」,沒有教你對娑婆起瞋恨啊。這一點在淨土宗祖師們很多的開示當中都有講到,只是現代的人沒有看到、聽到而已,因為也沒有人說。所以許多人對於這修行很重要的關鍵,他都不曉得,他以為「我只每天念這一句佛號就好」。結果越念瞋心越重、你我相越重,變成:即使是正知正見、是祖師說的,但只要「不是跟我同道場的」、「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他就一律排斥、起瞋恨、起對待,就起門戶之見。為什麼?全因錯解「欣厭心」,使用對待的「取捨心」在破壞他自己的道業,就像現在人講「破壞自己的前程」!我們的前程是要往西方啊,可是這個「欣厭心」、「取捨心」就跟賊、跟小人一樣,在破壞你的前程!把你大好前程給破壞掉。所以你們要去看《圓覺經》,裡面講了很多修行人易犯的毛病。「愛憎心」、「取捨心」統統都是問題。永嘉大師講:「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後面講「損法財。滅功德。」就是指這個「欣厭取捨心」來的。你把「欣厭取捨心」當作是寶、當作是你成佛的要徑,其實你是墮在愛憎當中。說「取捨之心成巧偽」,為什麼?因為你起了瞋心。學人不懂,把這取捨愛憎心當作是寶,就像「認賊為子」,把賊當作是自己的小孩,其實他在偷你的功德。之所以「損法財、滅功德」,都是因為你的「愛憎取捨」,也就是一般淨土宗學人的「欣厭心」。這點很重要!不要越修越念佛,脾氣越大,越修越散漫,越修越沒有辦法定下來。全都是你的「愛憎心」、「取捨心」在那裡作祟。所以你對一切境界,很容易起瞋恨、很容易動念、動怒。且不要講「動念」,動念還太微細了,「動怒」就是「取捨心」太重。你的「取捨心」沒有用在好的地方。話說回來,不是這一念取捨心不能用,是該捨的你沒有捨掉。所謂「該捨的」就是你的貪瞋癡、你對於世間的執著,你要把它捨掉,你看不破的,你要把它看破。對於西方淨土要至心信樂、要願生淨土,你要欣求這個。要會用心,這很重要。
下面講「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你自己想一想,你們學淨土,有沒有毀謗正法?認為《楞嚴咒》不行、《大悲咒》不行,說念《楞嚴咒》是夾雜、念《大悲咒》是夾雜、念其他經咒都叫夾雜,只有念「阿彌陀佛」才最純。講這種話的人最蠢,因為他在毀謗正法。《楞嚴咒》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說的,統統都是正法。
若在你的起心動念上,起了這一念心,那有受菩薩戒的人就很清楚了,你是在謗三寶,「謗三寶」是十重戒之一,是波羅夷罪。犯波羅夷罪你就斷善根,永失菩薩種性,沉淪三塗。你怎麼敢起一念謗三寶的心?何況身為出家人,只要出家,每一個人都受過三壇大戒,都是使用《梵網經菩薩戒本》,都懂這道理,你怎麼還敢起心謗三寶,說別的經咒不行。你不要以為你念阿彌陀佛,其實你天天都在毀謗正法,還志得意滿,非常高興,暗自竊喜,認為自己臨終一定往生淨土,因為「我也沒有念《楞嚴咒》,我也沒有念《大悲咒》,沒有念其他的經咒,我只有念阿彌陀佛」。不是的,你還在做著毀謗正法的事情,你破壞正法,製造佛門宗派間的對立、宗派間的衝突,還每天認為自己都在修功德。你的行為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經上所講:「如人刻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終不可得。」意思是說:一個愚癡的人,把糞便刻成栴檀木的形狀,還希望這糞便散發出檀香味,這根本不可能,此人實在甚是愚癡。所以修學淨土的同修,自己就要注意了,你不要以為你沒有做五逆罪,你有沒有犯到毀謗正法?還有呢,現在學淨土的人不肯學經教,整天就只講「孝順父母、恭敬師長」,甚至有些出家人講「不用學戒律、不用持戒,持戒沒有用,要學《弟子規》......」狂妄到這種程度,他講這個話能不能往生呢?我們看「毀謗正法」這一條,你謗正法,你說戒律沒有用。毀謗正法不能往生淨土;你是不相信阿彌陀佛這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他的條件是什麼?「十方所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你只要做到「至心信樂,稱他的名,念佛求生淨土」,佛絕對攝受、絕對接引你,哪怕你是做:殺生的、淫女、淫男......這些不淨業,現代人講的「特種行業」、不好的行業。只要你懺悔,你念佛都能往生,甚至連死刑犯念佛都能往生。
所以我常講:佛說的話你不信,你要信誰的?難道你要相信這些披著袈裟的獅子蟲!現在很多獅子蟲,打著淨土招牌妄談淨土。什麼叫「妄談淨土」呢?就是胡說八道。他不相信第十八願,他自己不相信,還要把不相信傳達給你,讓你也不信四十八願。你不信這第十八願,你是不能往生淨土的。所謂「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毀謗正法就是「不信」。既不信又謗,那這個罪就非常地重;不信但是不謗,這是你個人不信,還沒有罪。可是你不信又毀謗,然後又「倒說經律」,打大妄語。妄語戒裡面最重的就是「倒說經律」,你把經典給人家講錯,斷人家法身慧命,這是犯大妄語。你們不要以為大妄語裡面最重的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那是對自己分上來說;但是就利益眾生分上來看,妄語最重的就是「倒說經律」,因為你把人家的法身慧命給毀掉。現在學淨土法門的人很多,但是他不相信《無量壽經》,他不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甚至毀謗四十八願。為什麼叫「毀謗」?你不信,就是毀謗。你認為念佛還不夠,必須還要再像你一樣,去做那些世間事,學那些世間典籍,別人沒有像你這樣,就不能往生,就不能超三界出六道輪迴。你這樣說或是這樣想都是在毀謗正法,所以大家要非常地警惕啊!你不要以為「我每天念佛,我就能往生淨土」。所謂「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什麼叫「悠悠散善」?就是你除四十八願以外,你還摻雜著世間意,就是悠悠散善。「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之所能脫」,什麼叫「因循怠惰」?就是告訴你:要持戒、要念佛,你卻不老實,你想找別的方法,看能不能偷溜上極樂世界去,我告訴你:不可能!極樂世界遠在十萬億個佛國土外,你用這種偷心、因循心、茍且心絕對不能往生,因為沒有人會來接你,你還要搞這些世間法,這就是因循。我還有聽過,有些人念佛念不住的、不願意念的、不想念的,他說:「那我講經,以講經的功德來求生淨土」。你講經有什麼功德?富樓那尊者不是靠講經證阿羅漢,他是透過講法,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從舌根入圓照三昧,嘗得法味。他可不像你拿個稿子、經本照念,在上面東拉西扯,就能證阿羅漢。所以,現在的講淨土法門的人非常地離譜,把「講經」變成了生死的一種方法;還有人,他也沒有辦法念佛,念不住,他說:「那我到道場做義工,用這做義工的福來迴向求生淨土」,結果他去做義工的時候在幹嘛?講是非、鬥亂兩頭,破壞道場清淨;這下正好墮落。
他還每天很高興地覺得:我今天有功德了,我要用來求生淨土。每天都還在佛前迴向,他不知道他迴向的這功德是透支的,根本沒有功德,他的功德是負成長,不是正成長。所以要清楚,你不能因為你放不下、你看不破、你念佛念不住,你就想要用別的方法來求生淨土,那不可能!善導大師講「持名觀想是正行」,所以你要修止觀,這個才是正行,其他的都不算是。有些人說:「我在家裡孝養父母,把孝養父母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你孝養父母有什麼功德?那是你應該做的,你為人子女孝養父母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功德可言。所以對於孝順父母這事,我說不管你有沒有學佛,你都應該要孝順,是很自然的,不是學了佛才懂得要孝順。
這一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裡面,有很多的意思,講的都是現代人的問題。所以為什麼我們把它拿出來詳細地為大家說明,讓大家去反省、去檢點自己是不是在毀謗正法?是不是在做五逆罪?不願求生就是「逆」,願生,那就不叫五逆了。所以你自己要能檢點:有沒有毀謗正法?有沒有不信淨土?或是錯用了心,把欣厭心變成愛憎心,還認為這是淨土宗的妙法。很多學淨土的人,天天都在起瞋恨、天天都在起愛憎。他認為他極盡地愛憎,就等於「欣求淨土、厭離娑婆」,實際上不是。淨土宗講的「欣厭心」,是講:你能看破這個世間是虛妄的,對於自己身心、對於這世界的一切沒有一絲毫的執著,這才叫「厭離」。而不是心生討厭才要離,不是像交朋友,今天感情很好,兩個稱兄道弟;不好了,就一刀兩斷,不是這種「厭離」心,那個叫人我相,是非風起!這種不是厭離心。厭離心是什麼?你看得破、放得下。人家對你好、你放得下,對你不好、你也放得下,都看得開,這個才叫「捨離」,這正確觀念非常地重要。你看得破,放得下,再提起佛號來,這才叫「至心」。為什麼?因為你心無二念,沒有其他的念頭,就是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淨土宗講「欣厭心」是這樣才正確,絕對不是瞋恨心、不是對待心。修學淨土的同修一定要小心,你不要毀謗別的法門、毀謗別的道場。有很多人都認為:跟我師父講得不一樣的,你就不對。這種想法是錯的,所以我教大家「依法不依人」。學佛就是要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法,這佛法就是「大乘佛法」,我一定要特別為你揀別出來,因為小乘的人一定會告訴你:「要學考據得到的佛法」。那「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你要怎麼考據?既然「諸法無我」,那又是誰來考據?既說「涅槃寂靜」又何分大小?你說他們講的所謂「考據」能信嗎?不能信啊。大乘佛法不在文字,是藉文字而顯義,遍入一切眾生心行之中,從古到今未曾脫離,「在迷不泯,在聖不增」,這就是大乘。小乘講文字、名相、取捨都是落生滅,所以我們學的大乘是究竟的大乘,是眾生心中本具的大乘佛法,這叫依法不依人。
於法當中,釋迦牟尼佛證妙覺明心,隨機開演三乘,都是性德之法,都是長者家寶,《法華經》講的三車比喻,鹿車、羊車、大白牛車,這三車都是長者家裡的寶藏,但是唯有大白牛車是最為究竟的,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以火宅喻三界,所以引出三界後、令發菩提心後,等與大白牛車。法華開權顯實,佛告訴我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又說「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在經典上還講:「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在佛法裡不承認有聲聞,所以我告訴你那些人在毀謗大乘。事實真相是什麼?「小乘非佛說」。這才是事實。大乘肯定是佛講的,所以要學了義,最後要依真如,依智不依識。「識」是什麼?是「妄想分別,生滅變異」。大乘佛法不屬妄想分別,不屬生滅變異,大乘講「不生不滅性」,是眾生的本性,這本性不在你現在身心之外,你現在就在使用,你現在在聽的、在動作的,這就是佛性。只是,在你前五識攀緣境界的時候動念了,也就是你第六意識動念了,本來是「現量」境界,變成「比量」,甚至變成「非量」。就像「麻」,繩子是用麻編成的,你看錯了,你沒看到麻、你看到繩。那迷得更深的,把繩看作蛇,看作蛇就是「非量」。所以你們現在所緣的、所看到的是「非量境界」,這是幻象幻影,不是真正的「現量」,唯有「離念」才是真正見到現量境界。禪定不算真的現量;禪定算現量境,但不是真正的究竟。唯離念才能證得,要離什麼?離「所得心」。
你還有所得,《三十頌》講「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你沒有真正見到真如本性。「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離「能取所取」。所以「若時於所緣」,做到《般若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智都無所得,更不要說起煩惱,也沒有所謂離相之智,這個才是真正的「住」,見到了真如本性,你就能究竟成佛。能證得真如本性,才是真正的修行,這是最究竟的、最清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