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顯法師 開示:
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他寫了一首偈子,他說:「曾修止觀禮天台。枯坐經年解未開。那知三觀三摩地。都自一心一句來。」這首偈頌寫得非常地好。他說他曾經修天台止觀,所以「曾修止觀禮天台」,用功了許久,「枯坐經年解未開」,不能開圓解,後來得遇淨土法門,才知道天台的三觀三摩地,所說的「一心三觀」,空、假、中三觀,所說的正受三昧,都自一心一句來,都從這句「阿彌陀佛」可以得到。這是在勸我們念佛,勸學教的人回頭,不是說天台不能成就,那是得不到要領,抓不到重點,一切的經教講的是「一心」,所以他說「都自一心一句來」。
此一心你要怎麼得到?唯有念佛才能得到,這是能夠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一心的方法,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名號,念佛就具足一心三觀,念佛心裡不著一物即是「空觀」,知法寂滅即是「空觀」。一句彌陀圓攝萬德即是「假觀」,能斷無量的煩惱就是萬德。你不用想說慳貪用布施來對治,懈怠用精進來對治,一句佛號統統幫你解決,所以叫能攝萬德,能含萬德,你心不起煩惱了,自然就萬德具足,這叫萬德洪名。本來是佛,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原無二心,故名「中觀」。 所以講的「三觀三摩地,都從一心一句來」,這是他念佛工夫到家,真正得力處。
所以學佛人,不能只在文字上作解;你聽經不能只在音聲上分別,否則縱然你聽我們講大乘,你也是愚法聲聞教,這話你要聽清楚,我們所說的是大乘佛法,但是你著音聲語言,以聲而得悟者,名為「愚法聲聞教」,從音聲而得悟不是真悟,佛在《楞嚴經》上講的,他告訴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沒有得到諸法實相,沒有得見諸法實相,所以循聲流轉,這個就是小乘,循聲流轉、循色流轉都是小乘。為什麼說是小乘?凡夫一向著色,所以循聲循色;二乘也著色,認色為實有,所以滅色入空,還是循色,所得的空,色滅而有,把這個煩惱給滅盡了,得了一個涅槃,仍舊不是究竟的。
所以聽聞大乘佛法,要能夠修行起觀照,要能夠用功,特別是末法淨土宗,你要能夠念佛,要能夠放下。從前放不下的,你現在要放下,怎麼放下?佛號提起來,自然就放下,一切不管自然就放下,心中還存有一毫思量、計度,計度就是算計,在那裡打妄想,這個就沒有放下,你就不能得三摩地,念佛沒辦法得到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不是指「事一心」,事一心還不夠透徹,講的是「理一心」不亂,能所銷亡,念到這個工夫,就是祖師大德講的「消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而歸法界」, 禪宗祖師講的「盡大地之沙門一隻眼」,這個是真正念佛工夫得力了。
夏蓮居老居士這首偈子,提醒我們,也展示了他念佛的工夫,真正達到一心不亂,他知道他從前就是入海算沙,就是在名相上分別,跟永嘉大師早年一樣,你們讀證道歌,永嘉大師講的「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都是在佛門外打轉,所以修行要實修,什麼叫實修,不是認法為實有,不是實有「行」可修,你修行的那些方法—念佛、起觀、念咒,這是因病予藥,到後來是藥到病除,藥病俱亡,要識得煩惱性空,你要識得,你要認可它,所以跟你講實修,「實際修行」不是實有涅槃可得,實有菩提可證,實有煩惱可滅。你要是認為實有菩提可得,實有煩惱可滅,那你就變成聲聞乘、二乘,那就不是究竟。所以《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是大菩薩。
那怎麼樣叫無所得呢?依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智慧不從外來,但是你現在迷了,藉由經教來熏習,能識得諸法實相,見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就是般若智。我們學佛要有這樣的智慧,你才能夠真正放下,不然只是事相上放下。
很多人都是事相上放下,事相上放固然不容易,但是心地要真的乾淨,不能只在表面上做工夫。所以為什麼教你持戒,持心地戒,持光明金剛寶戒,這心地戒就是般若智慧,擁有般若智慧你就得菩薩無作戒體,你能觀照諸法實相,觀照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就是無作戒體,你得到了,你就能觀。所以佛說法,有時候跟你講戒,有時候說教,有時候教你念佛,其實方法不同,原理是一個,沒有任何的差別。
所以你念佛是一個方法,也有人只念「名字佛」,為什麼?著阿彌陀佛就叫名字佛;有人不念,那叫「理即佛」,理即大家都有,大家都有佛性;只持佛名不知實義,名字即佛,念的是名字佛;能夠深觀諸法實相,知道佛與我是同一體性,這「觀行即」;再來能夠漸次向上斷除煩惱,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能斷見思煩惱就是「相似即佛」;能斷塵沙煩惱就是「分證即佛」;能斷根本無明煩惱就是「究竟即佛」。天台家的六即佛拿來淨土宗看,你就這麼看。
所以現在很多淨土宗 的人,學的是名字即佛,只持名字,每天念阿彌陀佛,在名相上打轉,並沒有發願求生淨土,放不下這個世間,名字佛啊,他知道淨土,也曉得極樂世界很殊勝,但是放不下,這就符合天台宗講的「名字即佛」。知道圓教的道理,當然我們是把他抬高了一點,知道淨土宗的道理,淨土宗當然就是圓教,可是實際上他還是解得不夠透,只知圓教的名言、圓教的名相,沒有真正發心修行。所以學佛、學淨土、學任何的宗派都一樣,不能只作「名字即佛」,要從「觀行即」開始下手,要真正放下。
所以你就知道夏蓮居老居士的經驗,「曾修止觀禮天台,枯坐經年解未開。」修行找不到重點,在那裡枯坐、打坐、坐禪、黑山裡坐,「那知三觀三摩地,都自一心一句來」直到他遇到淨土法門,他才曉得這三止三觀一切的經教,一切的三摩地,都從一心。
這心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一句就是彌陀名號,從彌陀名號證入佛性,就自然得一切的三昧,就自然圓修三觀。所謂圓修也不是起一個修心來讓你修,實際上本自現成,只是修除心中本無的煩惱而已,是本性光明顯現。
夏蓮居老居士的這首偈子,給我們開示,勸勉我們同修,勸勉我們學淨土的學人老實念佛、老實安住,要好好修行,不要只在名字上打轉、名相上打轉,甚至現在有的連名字他都不學了,以為學世間法就能夠成佛了。連佛法的名字,你尚且搞不懂,你癡心妄想學世間法要成就,那是做不到的,根本就是因果不相符。
你要成佛,你要學佛法,不是學凡夫,不是學做人。做人,是該有你的本分事,你做哪一行像哪一行,要掌握住你這一行的技巧,掌握住你這一行的職業道德,這就是做人;學佛,學釋迦牟尼佛,學阿彌陀佛,學十方諸佛。所以你們受戒,十方諸佛給你作「尊證師」,為什麼叫尊證師?證明你受戒,為什麼他能證明呢?他有德行,他是你學習的樣子,所以叫「尊證」。尊證師除了證明你受戒,還提醒你他是你的尊證,是你的榜樣,你要尊重恭敬向他學習。所以有很多的義趣存在,你們要仔細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