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受持佛教

 

受持佛教

悟顯法師 開示

在我們佛教裡面,幾乎每一個學佛人,都有受過三皈依。這個三皈,你要看看你自己是不是真正受三皈。這三皈依,很直接地就是教我們要依止佛法、依止佛教,這幾個字,說起來很快、很容易,但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依止佛教?你碰到世間的麻煩,你會不會覺得人生沒有目的?如果你的這些世間意起來了,這些煩惱心起來了,那表示你正在處於迷惑顛倒的狀態,沒有皈依三寶。

 

你不要覺得無所謂,不要覺得沒關係。因為我們學佛,特別是學淨土宗的這些學人,人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求生淨土,沒有別的目標,沒有別的方向。如果你認為你找不到目標、找不到方向,你在起煩惱,那你要注意了,你是在迷惑顛倒。因為有些學佛人,聽到我們跟你講的這些佛法,心裡面正處於煩惱的狀態,你會聽不進去。為什麼?你會覺得法師你出家人很自在,沒有小孩、沒有家庭、沒有煩惱、沒有工作壓力,教我們求生淨土,我們碰到這些煩惱做不來。如果你這樣子想,那表示你沒有皈依佛教,你沒有真正依止三寶。

 


一個學佛人,不管他是在順境,不管他是在逆境,他的目標方向很明確,就是要明心見性。修學淨土的人,就是要求生淨土,他的方向目標非常清楚,沒有別的去處。所以你去反省你自己是不是皈依了佛法?你有沒有真正做到三皈。這三皈依,很多人都受了,是不是真的受?你有沒有得到三皈戒?如果你三皈都沒有,都沒有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那怎麼說後面的菩薩戒?你連發心學佛,依止佛法這種心願都沒有,怎麼教你用菩薩心修菩薩行,來幫助眾生,來了脫生死?所以說三皈是菩薩戒的階漸,不是教你只受三皈就好,是說你受了菩薩戒,也要具足三皈,也要具足五戒。

 

三皈依很多人會講,很多人都有受,你不用跟我講說就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些都是你修學的題外話,都是知見而已。這個知見,你有沒有真正用上?你現在碰上問題了,你現在處在煩惱中,或是處在順境中,你有沒有忘失了你的初發心?忘失你當初想要學佛想要求道的這一份發心?如果你忘失了,請你趕快回頭。你要能接受佛教,接受佛法的知見,把你這些世間意,全部放下,這個才叫皈依佛門、皈依三寶。

 

這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或是在病苦的時候,或是在事業不順的時候,或是在家庭不順的時候,很多人都忘記了。一聽到有出離的、有道心的話,反而嗤之以鼻,不願意接受,覺得那些話不切實際。其實我告訴你要求生淨土,這個是最切實際,最符合現實,比你世間的事情還來得現實,比你有錢更有受用,比你有名更有受用,比你得到家庭幸福圓滿來得更幸福更圓滿,就是求生淨土。所以自己的信願行,自己的三皈依,有沒有真正去皈,有沒有信受奉行,全在平常當中遇到事情的時候去勘驗。

 

所以還是回到那句老話,你熏習佛法非常地重要,你平常如果不熏習佛法,你碰到事情,你就開始退轉,你就覺得說,我等我什麼事情忙完了以後、什麼事情過了以後,我才來學佛,我才來聽經,這種都是世間意啊!真正受三皈的,受菩薩戒的,你學佛,馬上就要學,不是等到你世間事情做完了,你滿意了,你心滿意足了,你世間意得以順遂的時候,你才來學佛,這個是錯誤的,因為你有這種念頭,你就是在退轉,你這個時候叫做退轉的時候。所以修行人自己要加油,自己要前進,不可以後退,不管前面有什麼樣的阻礙,一定要保持你的發心,一定要能夠接受佛教,接受祖師大德對你的開示,這個才是受持佛法。不然你只是參加一個三皈依的儀式,參加一個菩薩戒的儀式,儀式是要我們明白實質。

 

跟你講這麼多佛法的道理,也是要你去修行,也是要你能夠轉變你的世間意,轉變你世間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把它從迷轉成悟,從染轉成淨,從凡夫的覺受、凡夫的愛見,轉成聖人的無心,無心才是覺路,無心才是道。凡夫之所以稱為凡夫,就是有心,對事情、對境界,處處生心。這個生心,就是著相,認法為實有,你這個生心,凡夫的生心,不是無住生心啊,就理體上來看,確實是無住生心,因為這個心,本自不可得,可是在你迷惑顛倒上,你是有所住而生心,妄認法為實有。所以平常要熏習佛法,真正受持佛法,碰到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困難,用佛教你的這些佛知佛見來解決。越是困難,越要熏習佛法;越是困難,越要在佛教發心,要懺悔自己的業障重,這是真正學佛人的樣子。不是碰到事情了,馬上退心,覺得這個佛教不靈,等到你什麼時候有空了,舒服了、舒坦了、舒心了,你才要來學佛、拜佛,才要來感謝佛恩,不是這樣做的。

 

你真正學道有障礙,世間事不順,你要懺悔自己的業障,宿世來的業障,要禮懺,要求懺悔。你要知道,要不是你今天學佛,你今天吃素了,你的業障更重,你的果報更慘。至少你學佛了,你的惡業已經開始在減少,你現在所受的,是過去生所造的,只要你有懺悔心,你有學道的心,佛力就會加持你,會漸漸地消除你宿世的業障。所以還是要依靠佛法,還是要皈依三寶,越是困難,越是發心,這才是一個佛弟子,才是一個學佛人。不然,你只是參加一個三皈依的形式,或是參加五戒的形式,參加菩薩戒的形式,或是出家戒的形式。那些形式更重要的,讓你明白你要能夠依止佛法,所以這一點很重要,希望大家能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