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8日 星期四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21)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轉八識成四智

末那識。為第七。阿賴耶。第八識。

八種識。為心王。轉成智。性發光。

識有八個。前六識已在前面講過,然有必須補充的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依淨色根,所謂五識同依淨色根,第六意識依於心根。心根就是第七末那識,「末那」者譯成中文,叫「意」。第七識名叫「意」。第七末那識唯一的功用,就是執我。執我的意思就是執著有我的存在,由於末那識的執我,以起惑造業,因業受報。經上說:「法身流轉於五道。名曰眾生。」

「阿賴耶。第八識。」者,八個識中的「第八識」,名叫「阿賴耶」。「阿賴耶」譯成中文,名「含藏識」。藏讀,包容的意思。因為阿賴耶包含了三種要義,所以叫含藏識。哪三種呢?所謂能藏、所藏、我愛執藏。

要弄明白了三藏的名稱,須要費不少唇舌呢!我們身、口、意三方面的動作,不落於善,必落於惡的兩途。當善、惡的動作既已成辦,那就構成業因,或者叫做業種。《瑜伽師地論》五十二卷解釋什麼是種子?謂「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不是離開現前的行為而別有種子;又說「亦非餘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就是在造作的當下就是種子,「亦名為果。當知此中。果與種子。不相雜亂。」也可以叫做果,為什麼呢?「若望過去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來諸行。即此名種子。」如果以過去的行為來看,現在就是果,若是對於未來來說,現在造作的就變成未來的因。「是故當知種子與果。不相雜亂。」就好像穀麥等物,對於其所有芽莖葉等種子、對這些東西磨搗分析,「求異種子。了不可得。亦非餘處。」要離開芽莖葉別尋種子了不可得,而此種子就在其中,不在餘處。

善、惡業既已成種,就收藏到第八阿賴耶識裡去了。因此,第八阿賴耶識能收藏業種而又為業種之所藏處,所以叫能藏,同時又叫所藏。我愛執藏呢?我,就是人我執。眾生貪著於我,所以叫我愛。第八阿賴耶識為第七末那識內執以為我。行菩薩道的菩薩到了第七地菩薩的時候,人我執斷去,我愛執藏的功用也就隨時消失。《八識規矩頌》上說:「受熏持種根身器。」「持種」的兩個字,就是指能藏而言。《八識規矩頌》上又說:「不動地前才捨藏。」「不動地」是八地,「不動地前」當然是七地。捨藏者,捨去我愛執藏位也。

「八種識。為心王。」者:由眼識至阿賴耶識,共計有「八種識」。「種」者,種類。八個識的體用個個不同。「王」者;自在義、主宰義。這八個識有同等的價值,都能自在、主宰,所以同稱為王,同時也是對心所而言。心所者,心王家所有也。《百法明門論》上有五十一個心所,分為六位。一、遍行五,二、別境五,三、善十一,四、根本煩惱六,五、隨煩惱二十,六、不定四。八個識所擁有的心所,數目不盡相同。據《八識規矩頌》上所說,前五識各具三十四個,第六意識具五十一個,第七末那識具十八個,第八阿賴耶識僅具遍行五個。
還有,第八識名心,第七識名意,前六識名識。所以有時八個都名心,有時八個都名識。因此,《釋教三字經》上說:「八種識。為心王。」

《釋教三字經》上又說「轉成智。性發光。」者:由於不了一切法唯心,所以生出許許多多雜亂妄想,逐境攀緣,造善造惡,隨業受報,生生死死無有了期。

這都是捨本逐末而招致的後果。那麼,本又是個什麼?本,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性體。

真者,不虛妄;如者,不變異。意思是說,我們雖然久遠劫以來流浪生死,我們的真如性體並沒有轉變。真如佛性如真金一樣。隨你用多強的火力來鎔化它,金體絕對不會轉變的。我們如果隨流打混,那就無話可說;若要捨妄歸真,就得用觀照功夫,息滅妄心。妄心就是八識。虛妄的識心息滅了,真如自性自然會透露。但歸根結底八識的當下就是清淨的真如佛性妙用,不假修成,所以說染汙不得。

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
此四智。一心圓。八識轉。體用全。

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此四智。一心圓」者:「智」,雖然有四,實際上在「一」真如「心」中「圓」滿具足。

「體用全」者:如理是「體」,四智是「用」。依體起用,以用照體,體用互攝,所以叫「體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