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26)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十二因緣

自無明。至老死。十二因。為緣起。

這裡解釋十二因緣。

無明:就是平常人所說的糊塗、不明真理。由糊塗之助緣,就有妄行了,無明是導致妄行的。
眾生之所以妄行,皆因無明之故,所以說是「無明緣行」。
無明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妄覺、是迷惑、是貪瞋癡等煩惱。若不明真理,就有妄行,此即「無明緣行」。要怎樣打破它呢?只要一念覺悟,無明就破了,就像作夢一樣,無論是何種夢境,只要醒了就不再墮於當中。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諸業。又因有妄行之助緣,就對人事物有所辨識,即分別、識別。

認為某人事物好,則喜歡,就想要得到,或認為某人事物壞,則厭惡,就不要它,甚至傷害、排斥。因妄行的緣故,使眾生生起分別的妄識,所以說是「行緣識」。

識:就是分別、辨別、識別之心,也就是糊塗的認識、錯誤的認識。眾生過去世因為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業,造業就受報。

所以人死後的中陰身,在投胎的時候,就是根據過去世(活著時)所造的業,經過識別,選擇有業緣的父母而去投胎。
有何種業識就生成何種胞胎,所以稱為「識緣名色」。
中陰身的歸宿,均是隨過去所造的業,由業緣所支配。
你過去做的好事多、善業多,就會見到光明之地,若是投生在人道,則遇到環境條件好的有緣父母。
反之,因前生造惡業的緣故,則中陰身只能見到昏暗不好的情況,而投胎到窮苦之家,甚至去三惡道中。
若一個人惡業做得太多,他的中陰身是見不到光明之地,所見到的都是種種可怖的境界。
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嚇得他慌不擇路,以致躲進壞的地方,投生到條件惡劣、窮苦潦倒的人家。
另外,因為惡業多、業障深、心性昏暗的緣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三惡道光。當看到時,他會認為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應,就跑到那裡,投到三惡道裡去了。
眾生想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時候,見一切境界而心不動,不為境所攝引,不生愛惑,這樣功夫就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縱然到了中陰境界,見一切境,你心也不動了。即使見到男女同房交媾行淫,你心也不動,那你就不會投胎了。
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為他在中陰身時,見到了有緣父母而心動,作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當中去了。當男人射精時,就將其沖到女人的子宮裡面去,這就是投胎、住胎,一念把持不住就住進去了。

名色:就是初入胎中,也就是神識剛到了子宮裡面,這時只具色蘊,而「受想行識」四蘊尚只徒有虛名。
這名色是一胞膿漿,像瘡裡面的膿一樣,這是男女精卵匯合在一起而成的,無以名之,則叫做「名色」。借這名色的助緣,漸漸形成長出胎形,六根也漸漸長成,謂之「名色緣六入」。
人死後作七,就是因為中陰身每七天就會有一個變化。
投胎後也是七天一個變化:最初像一團漿,慢慢像一個膿瘡,慢慢長成一個胞,慢慢長成胎形,慢慢長出頭、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長出眼、耳、鼻、舌等六根,慢慢長出毛髮、指甲……

六入:指的就是「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心性。在胎胞裡,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長成,能起見、聞、嗅、嘗、覺、知各種作用。「根」對「境(塵)」時,則會有這六種性能,這就是「六入」。又藉由六入當助緣而形成「觸」。

觸:是六根接觸六塵的意思。懷胎圓滿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兒初生開始與外界環境接觸了。

名色、六入是在胎胞裡,而「觸」是出胎,母胎內和外界環境的溫度相差很多,所以嬰兒剛出胎時,和外界空氣一接觸,全身就感到像針在戳一樣難受,痛苦得猶如「活馬剝皮」,所以出生的胎兒沒有一個是笑的,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上。
我們常說生、老、病、死、苦。
「生」的確是苦,胎兒硬是從母親的盆骨間(像兩座大山)被擠出來,不僅嬰兒苦,母親也是痛得死去活來,有時遇到胎位不正、難產或大出血,還會有生命的危險。
但是,人就是這樣,這種痛苦他也能忍,而且痛苦過後就忘掉了,還覺得生活愜意快樂,等他要離開這世界時,他還戀戀不捨,所以這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
由於與外界環境接觸,會生起苦、樂、憂、喜等感受,所以叫做「觸緣受」。

受:就是領納、領受、接受的意思。小兒一開智慧,就有受。
如: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觸、意受法。由於六根對六塵,會生起色、聲、香、味等等感受。
從業識投胎以來,識、名色、六入、觸、受則是感過去世「無明、行」所造的因,而於「現在世」所得的五種苦果。由此受而生出貪愛,所以叫做「受緣愛」。

愛:是對境產生愛欲的念頭。心起了貪愛,就一定要想方法得到手,占為己有,此即「愛緣取」。

緣:是幫助的意思,既然愛,這緣就幫助你把所愛之物想辦法取到手。

取:是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則有得。因有得之故,所以謂之「取緣有」。因為你要得到手,你這個求取之心就會幫助你把它得到而擁有之。

有:就是「業」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為求取之故,則造作成業。
譬如:打乒乓球、排球,想拿到獎牌、創造出好成績,平常不進行刻苦訓練,就不會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及好成績。做任何事情都是造業,只是業有善、惡不同而已。
修行有所求也是造業,但修行所要修的是淨業,不墮在善惡二邊,最究竟的善就是清淨。
這裡要強調,有求、有所得,都是世間的事。學佛就是要知道實相,並證入,若修偏,反而對於世間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壞了。心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
《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心裡要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執妄為真,執著假相,認為實有,總要有所得。
因為有求、有所得之故,就會造業受報。所以,「愛、取、有」是現在世所造的因。你現在造業就是造因,將來就要受果報。業果不亡,必透過緣於來世之生,受未來的生死苦果。
更因為心有所得的緣故,必然持續生死流轉,生死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緣生」。
生:是受現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來世的五蘊身。有生則一定有老死,這是一定的,所以叫「生緣老死」,除非學佛修行有成就,才得以脫離生死循環。

老死:是未來世之身又要漸漸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憂苦悲惱。人到死的時候,家屬哭哭啼啼,捨不得親人離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捨不得離開親人家屬,捨不得丟掉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捨不得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人老將死,生離死別,誰不憂悲苦惱呢?因為眾生執著很深,即使活得再久,也不甘心死去,都希望再多活些時間,所以說人是愚癡的!
人們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並不是隨著人的生死而生滅。就是說,這個佛性並不是由於小毛頭出生了才有,也不因為人死了,靈識就沒有了。
人死了,只不過是這具皮囊壞了,不堪使用,就像房子壞了,要搬個家、另換間房子一樣。所以,不要執著這身體是真的,以至於貪戀這個世界,不肯離去。
尤其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歡歡喜喜地去。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是令人痛苦煩惱的地方,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快樂的光明世界。離開痛苦煩惱之地而到快樂光明的地方,又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真修行人的妄念比較輕,是不怕死的。再說,人死時是痛苦萬般的。因為這時四大要分散。地大分散時,就像一座大山壓在身上一樣沉重;水大分散時,就像整個身體浸在水裡一樣,潮濕寒冷;火大分散時,就像火燒一樣,身體熱得難受極了;風大分散時,就像大風吹捲山上的泥土,一層一層地削掉,這叫做「風刀解體」,這痛苦最厲害。當最後一口氣不來,就是風大分散完了,所以呼吸不來,這時就像「生龜脫殼」一樣,一隻活著的烏龜,被活生生把殼拔掉,十分痛苦淒慘。所以,每個臨死的人,都是呻吟哀嚎、痛苦萬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