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七趣升沉的緣由│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18)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這裡你就要仔細聽,「內分」跟「外分」差在哪裡?這也是回答「七趣升沉」的緣由。
一開始佛就講「實本真淨。」一切眾生本來清淨,本就沒有虛妄,但是因為妄見而起心動念,成能所二相,然後產生三細相、六粗相,所謂「三細相」就是無明業相,能見相、所見相,繼而產生出六粗相,也就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
「因彼妄見。有妄習生。」這是迷妄輪迴的開始,也就是說輪迴是怎麼來的?六道怎麼來的?法界眾生怎麼來的?有人問到底是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在探究這個問題?有人說「人是從爬蟲類慢慢爬起來的」,那應該說有進化論,你也要有退化論,因為進跟退是相待的,這樣才是比較圓滿。因為現在的人他看到有一點類似,他以為就是這樣子,他搞不清楚眾生怎麼來?六道怎麼來?所以他把看到的現象連在一起,從現象上去揣測。佛經上講的就是「業感」,個人的業感感招那個身形,就像「劫初」的時候,我們現在是「賢劫」,在賢劫初期的時候,動物會講人話,為什麼?因為在經典上有講,動物牠是人造業墮落的,那個時候大體上動物的善業還很強,牠才剛墮畜生道,牠會講話,所以會跟人溝通,但是墮久了以後,業障越來越重,牠要講,牠講不出來了,是這樣子。
一般人不曉得六道怎麼來?經典這裡講是「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就這八個字,講出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那為什麼有這些眾生在這裡輪迴呢?由此分開「內分」跟「外分」。
我們再來看什麼是「內分」?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從內、外而分什麼?分「情想」以定升沉,「內」是情,「外」是想,來定升沉。「內分」就是眾生自心內愛習凝結而為情也!由內而發,所以叫「內分」。「外分」就是從虛想而發,自外而感,所以叫「外分」。「虛想」是想什麼?後面就會講到。想持戒、想佛或是他得禪定生天,所以才有「情多想少」、「情少想多」的六道升沉問題,所以這裡說從內分、外分而分情想,以定升沉,到底是升還是沉,你的情多就是沉,想多則是升。後面會講到,我這裡先說出來,不然一般人看到這裡,對於這內分、外分會搞不清楚,以為是一個講眾生內、講眾生外,實際上是在講情想的差別。
「是故者。」就是能生愛水之故,眾生六根對境,生諸愛染,如鼻舌二根,遇到好吃的他就流口水,心就想香味,他口中就生出口水。眼耳二根,對著前人,或是已故之人,或是憐愍他聲色可愛,或是恨他世壽早亡,或是恨這個人,雖然不見其形,也不聞其聲,但是心中回憶,就「目中淚盈」,就是你會掉眼淚。譬如「意根」貪求財寶,雖貪求財寶,但面前沒有財寶,沒有財寶的人才需要貪求,有財寶的人當然也會貪,財寶還沒有現前,但是它是法塵,心中發生愛涎,財寶欲至,愛涎資身,所以看起來舉體光潤的樣子。如果身根貪著行淫,其實就是貪著觸塵,男女二根,雖未經交遘「自然流液。」這就是「能生愛水」之義。
什麼叫「流結是同。」「流」就是流通,口中水出,目中淚盈,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這個就是水之流通於外,「結」就是蘊結,蘊結就是舉體光潤。這個是水蘊結於內,所以叫「流結」。若流若結,總是濕潤為性,所以叫「流結是同。」總是潤濕為性,「濕潤為性」就是「同」的意思。不管你是外流,你是內結,都是濕潤,都是貪愛。所以叫「流結是同。自然從墜。」自然就下墜了,比喻作水往低處流,水不會往高處流,這是比喻。「自然從墜。」所以「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因為貪愛的緣故,不會生出「我要出離」的心、「我要持戒」的心,「自然從墜。」自然就墮落,這個叫「內分」。
再看「外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什麼叫「外分」?就是「眾生分外。」什麼叫眾生分之外呢?就是說眾生聽聞接觸勝妙境界,而產生渴仰之心,因諸渴仰,顯外分心,他不安於本類,無論是六道哪一道?廣則包含十法界,也可以這樣講,重點他在講六道。他不安本類,「不安本類」就是他想要出離。比如說:「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龍牠想出離,餓鬼道想出離,或是地獄道眾生想出離,人道眾生想出離,三界的眾生想出離,他就是外分,不安於本類,因為他聽到勝妙境界渴仰,就是想要勝妙境界。所以他顯外分心。不安於本類,所以志求出離,聽聞勝境,心生渴仰。「渴仰」就是「想」,渴仰之極,所以發明種種清虛想念,想念積聚不休,所以叫「想積不休。能生勝氣。」這個「勝氣」,想極神飛,能生殊勝之氣分,他想要脫離他這個形累。「勝氣」就是形容詞,「能生勝氣。」就是他覺得殊勝,他嚮往那個境界,有人嚮往修仙,嚮往長生不死,想要生天,他「想」多,「情」就少,情就是欲,因為情跟欲是分不開的,「想」與理智跟清淨勝妙的境界是分不開的。包括你修行,你觀想、念佛也是一樣的。所以想念積習而不休,想極則神飛,能生殊勝之氣,所以叫「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想脫離形累,那就成為超舉之因。「超舉之因」就是他能夠超脫他現在這一類的身形。
「是故者。」是能生勝氣之故。心持禁戒,「心持」即是「念」:念戒律、念威儀、能淨三業;念善法戒,能成勝因;念饒益戒,能利樂有情。所以舉身輕清:就是念前二戒,不以自修為累;念饒益有情戒,不以度生為擾。前二戒是攝律儀戒跟攝善法戒,就是講前二戒,不以自修為累;他不光能自修,還能念饒益有情戒,度眾生他又不妨礙自修,是這樣的意思,所以講「心持禁戒。舉身輕清。」持戒就是身心輕安的意思。「心持咒印。」就是念法,因為咒為諸佛的秘印,你心持咒,就如佩諸佛秘印,縱遇魔外,也是無所畏懼,所以說「顧盼雄毅。」「顧盼」就是眼睛在看。人家說他是有主宰的,他不會受魔外的干擾,所以講「顧盼雄毅。」「雄毅」就是他心裡面有主宰。「心欲生天。」就是念天,「厭下苦粗障」就是講天界以下是苦是障礙的,「欣上淨妙離」,他想要生天,想要離開苦而得樂,所以「夢想飛舉。」夢想飛舉就是他想生天,生到天上去。所以「夢想飛舉。」就是超勝之氣,形於夢寐。連作夢的時候,他都能夠感覺自己在飛,在空中飛,所以說「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就是他連作夢都想要生天,還有就是因為他念天,他修天行,業障輕了,所以他作夢感覺自己在飛升。「心存佛國。」就是念佛,如《十六觀經》,觀想念佛之類。「聖境冥現。」什麼叫聖境冥現?就是禪觀或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國土,但一般人看不到,只有他自己看得到,所以叫「聖境冥現。」「冥現」就是他自己看到。「事善知識。」就是念僧、僧寶。前面是念佛,這裡是念僧。「自輕身命。」就像百城煙水,不辭疲勞。「百城煙水」就是善財五十三參,經歷一百一十城;百城煙水,不辭疲勞,這就是講超勝之氣。
「諸想雖別。輕舉是同。」有的人想生天,有的人想持戒,有的人想求生淨土,但是他的輕舉是一樣的,都是超越的。所以說「輕舉是同。」飛動則不至於下沉,所以叫「飛動不沉。自然超越。」不沉就自然超越。這個叫外分。
悟定居士 校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