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五一)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二十三頁,經文倒數第四行「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一願是第十八願。大家都知道修學淨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第十八願。那麼能不能往生啊,也都是靠這一願,乃至下品的眾生,就是下輩往生的,他之所以能夠頓超三界,還是因為第十八願。所以有一些人他就投機取巧,他就認為啊,我只要相信、我只要能夠接受阿彌陀佛的這第十八願,他就能夠往生。他就能夠在修行上懈怠,他就可以不用持戒。那麼再加上曲解、濫用佛陀的慈悲,所以他誤以為啊,淨土法門是專門接下根的眾生。所以呢不用這麼用功,也不用得「一心不亂」,更不用從早到晚稱念佛名。這個都是現代人偷心不死,所以他說他學的是本願的念佛,學「本願的念佛」。那麼實際上真正的「本願山」他講的這個念佛,是不是這樣子呢,他們說他依善導大師。那也就是說善導大師的行持是我們的準則,也是他們的準則。善導大師,我們常講的:三十年不暫睡眠,逢人呢就勸人念佛,稱一佛名口出光明。念佛呢?非力竭不休,就是要念到力氣都用盡了,他才願意停止。與人見面不談閒話,人家要來與他攀緣,他掉頭馬上離開,天天就是念佛。教導眾生執持名號,從朝至暮永不間斷,這是善導大師他修行的樣子,他日常生活怎麼用功的。那反觀現代的人,他說不用精進,只要你相信就能往生,佛號也不用念得多,重點他說要信這一願。那善導大師講,如果你是真信切願,必然念佛啊!怎麼會嫌佛號多少呢?那表示這個信願是假的,他這個信不真、願不切。所以祖師講:願生淨土的心,就好像一個人被冤枉、坐牢了,關在監獄裡面,天天想著出牢獄,沒有一絲毫間斷。就好像流落他鄉,時時想回家,也沒有絲毫間斷。所以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即是見佛之時啊!「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就是這樣的一個心態在用功,他絕對不會嫌念佛念得很多,不會想說可以懈怠,根本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一心願往。所以可想而知,你還嫌佛號多,不願意用功、不願意精進,你說你只相信這一願,你這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修行用功,不能投機取巧,不能偷工減料啊。現代的人什麼他都想偷懶啊,連修行念佛他都要偷懶。看看能不能少念,能不能不要念,習氣看能不能不要放下,他就想要超出生死輪迴,那在因果上斷然沒有這樣的道理。我們講「深信因果」,深信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不念佛,不會成佛。所以你只有「信」,只有「願」沒有用,你沒有「老實念」。這「信願行」這三個,湛然尊者說得好:「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啊!講起來好像有三個,用功的時候,這三個同時顯現,念一句佛號當中就有「信願行」。那麼你這樣念才能往生,才能兌現這個十八願,第十八願。所以你要知道啊,同樣修學淨土,你有沒有遇到「正法」呢。他欺騙你啊、騙你說:這個是專門接業障深重的眾生啊,所以可以不用用功。出家人撒謊啊!他告訴你:這個是接根器差的,沒有辦法理解經典的,所以叫你不要看經。為什麼呢?他害怕啊!他怕你看了經,你就知道他講錯了,所以他要你要老實、好好學,跟他一個人學,他不敢講跟他一個人,教你要依一個老師。虛偽!所以這一點大家就清楚了,這是用利養心在說法、不正說、說的話不是正語,教你做的業不是正業,當然你聽他的話去做就不是正命了,你要依這種邪知邪見修行就不叫正思惟,那你怎麼能夠成正道?所以念佛修學淨土法門學到後來,反而不能成就。那是誰的原因呢?《楞嚴經》上說得好:「邪師過謬」,講的人的問題,非眾生咎啊!所以你要聽信人家亂講、胡說、不依經典而說、不依祖師大德而說,最後修行淨土不能成就的,就只有你一個。所以這第十八願你不要因藥得病,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了這麼好的願,希望大家都能往生淨土,可是你卻濫用他的慈悲心,但是佛有智慧,他看得出來,他知道你是真的、是假的。真信切願的人必然念佛,怎麼會嫌佛號多!怎麼會嫌經教難!所以可想而知,不能老實念佛的,這個信、願都不具足,教你念佛你還嫌多,那你臨終怎麼往生?你要往生到哪裡去?從古到今沒有一個念佛往生的,他是嫌念佛很多的!嫌念佛時間長的!沒有!你念佛念不下去、這個就是你的業障太重了!身、口、意三業妄動,你沒有辦法安住在佛號上,但是愈是沒有辦法安住,你愈要安住,因為你逃避是沒有用的,這身、口、意三業妄動是你讓它妄動的。所以只有你自己才能讓它平靜下來,讓它與佛相應,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啊!這個道理我們學淨土的人就要懂啊!所以這裡講「心心迴向」,你真信切願,念念發願求生淨土,沒有一絲毫間斷,做世間事都是應付而已啊!那你要說這樣是不是不平等心?我告訴你,你心安住正念,安住佛號上,這個就是平等心。你要對世間事,這是差別念,差別業感所顯現的。眾生共業,共業當中有別業,別業當中有共業,所以是差別業啊。差別業感所顯現的,很簡單啊!同樣是住在台灣,住在這裡的人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住在這裡是同業、想法不一樣是別業,所以同業跟別業它就是這樣理解。所以你修行要真信切願,所做的善根要「心心迴向」,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不然你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恍若未聞啊!聞佛的名號,這裡講「至心信樂」,絕對不懷疑,現在很多人懷疑啊,他告訴你學佛、你念阿彌陀佛不夠,學佛沒有根,來學《弟子規》,加個《了凡四訓》,隨便欺騙你:這個是基礎、做人的根,再穿鑿附會個淨業三福,你就被騙啦!這邊講「聞佛名號。至心信樂。」即可。《弟子規》總不用學,《了凡四訓》總不用看,你只要「聞佛名號。至心信樂。」這是正行。「一方正後方方正,初步迷時步步迷。」修行淨土這個綱領抓對,你信心不會動搖。像他們這些邪說就動搖不了我,為什麼?因為我「至心信樂」。阿彌陀佛講的話不相信,你去相信這些人說的,而且是沒有成就的人。從古到今,哪一個祖師成就比阿彌陀佛大?沒有啊!不管是此土的祖師、印度的這些聖者,這些人講的話跟佛經如果有出入,你還是得依經典。修行淨土跟《四十八願》有出入,你要依《四十八願》。所以就馬上測試出來你是不是「至心信樂」,你聽聞佛號你還會不會動搖,人家穿鑿附會,你還相不相信?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連阿彌陀佛講的話都不相信,那你說你要求生淨土,你是騙人的,你不是真的。所以你本來老實念佛的,聽到人家這樣講,你心動搖了,都不是老實人,這一生往生無望矣!因為你沒有「至心信樂」啊!你沒有相信聖言量、沒有相信阿彌陀佛講的話。你不光不信阿彌陀佛講的話,你也不信釋迦牟尼佛講的話。釋迦牟尼佛跟你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跟你講《四十八願》,你兩尊佛的話都不相信。那你說你學佛、你說你信佛,你是欺騙眾生。你如果是一個出家人,你披著袈裟,你有什麼資格受人供養?你說你是出家人,你連佛的話都不信,不光此土的導師所說的你不信,彼土所說的你也不信,二土導師說的你都不相信,你說你學淨土,你說你出家?你說你要往生西方?你還敢出來教化眾生?《楞嚴經》講:「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你不要看他現在穿著袈裟,是個人樣,死了以後直接下阿鼻地獄,為什麼?佛講的話他不信,他欺騙十方的眾生;為什麼?他拿十方的錢,受十方供養頂禮,然後講一些欺騙眾生的話。所以對於淨土法門要深入,深入不是去查字典,查字典不能深入,那得的是文字信、願、行,文字信心。信、願、行講的什麼?就是叫你把世間放下,這就信、願、行。你放得下,信願行就具足,放不下講得再好聽都沒有用。你拿蕅益大師的「六信」來解釋什麼叫信,那個都是妄談耳!不是蕅益大師妄談啊!是你胡說八道。所以真正的信心,真正的願行,就是你放下娑婆,沒有別的竅門,你不用去查字典,不用查名相,那些都是葛藤,那些都與你不相干,你講的是蕅益大師的信心,講的是蓮池大師的信心,你自己沒有信心,這一願你要怎麼受持?就問你自己,你不用問別人。你放得下,就與這一願相應,放不下講再多都沒有用,都是東拉西扯,言不及義。所以我們看這一願,你就要反省,就要檢點,你是不是「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是不是「至心信樂」,絕對不退轉?《法華經》說的:「唯此一事實」,你認定此事為事實,「餘二則非真」,其他的方法人家告訴你,說你這樣子不夠要再加學別的,要再學世間法,我們不要講說加學別的佛法,學世間法,每個人善根不同、病不同,可以兼持其他的咒,這個都算「至心信樂」,可是你如果要搞到世間法去了,這個就不算了。淨土宗講:「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信願行,這稱為善,不是五戒十善,我們用這個教義來看,我不跟你講教理,就本宗教義-淨土宗教義,「善男子。善女人。」直接定義信願行具足者,其他都是錯的,這個可以肯定。你沒有信願行,信心不夠、願心不夠、放不下,那你沒有資格修行淨土法門,所以這一願為什麼跟大家講很重要,你是不是真的做到,所有的善根你做這些事情,你願不願意求生,上一次我們講一切善根,一切善的根本在於心性,從心性而顯現的,你做的這些好事,你修三福、你行十善,你是不是貪求世間欲望,看看妳先生能不能對妳好一點,你太太能不能對你好一點,你兒子、女兒能不能孝順一點,多拿一點錢來給你用,腦袋裡面都是想的這些貪瞋癡,所以你才認為說要做好事、要做好人,才會有好報,你不是純淨純善、一心一意的在修行淨土,你在修行的時候你還夾雜,還摻雜著世間意、世間的欲求。所以為什麼你的果報是在三界沒有辦法出離。學淨土就是一心一意學,念佛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就是求生淨土,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所以你不用去看地獄變相圖,那個沒什麼好看的,那些景像不用記得,你只要記得阿彌陀佛長什麼樣子就可以了,這個才是真實利益,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對於你自己才有幫助。所以你行這些助行,你念佛是不是真正「心心迴向」,心心念念地迴向求生淨土,迴向真如佛性。為什麼講迴向真如佛性?因為淨土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凡夫不能直下了達,所以呢,蕅益大師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藉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顯現出自性的功德莊嚴,讓你見相即是見性,所以《觀無量壽佛經》說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你想佛的時候就是見佛心性之時,佛心跟眾生心一體無二,所以你念佛、你見佛,見佛就等於見性,永明大師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你就曉得淨土宗修行,它厲害之處,就給你指方立向,有些人不懂,他覺得念佛是有念是執著,這是他凡夫眼見。釋迦牟尼佛看到這個世間的眾生執著,著相非常嚴重,叫他離相他一下子做不到,所以收萬念於一念,攝萬相歸一相,就讓你想淨土,把你所有的雜念全部收攝在一句佛號上,等你業障消了,自然見佛,見佛即是見性。當然這個佛不是指你凡夫眼見的,有形有相的,落於色相上,也不是說無形無相,所以《無量義經》講:「其身非有亦非無。非青非黃非赤白。非方非圓種種色。」但是也不是沒有形相,「如是等相三十二。眾生身相相亦然。」那麼你能契入這個道理,見佛即是見性,我要沒跟你講清楚,你回去胡思亂想。想了一個佛像你就以為自己見性了。還有更誇張的、曲解的,見佛就見性了,那我現在一尊佛像擺在前面,見性了沒?他還跟你講這是頓超,所以看佛像就等於見性。這些都是問題,後世人的問題。所以一定要跟你說明清楚。所以《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你要清楚啊。那麼「願生我國」,所有的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淨土,這個很重要。你沒有願生淨土,你所做的這些修行都是假的。所以剛才講信願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少一個都沒有辦法成就。就像鼎一樣,它有三隻腳,三足。那麼你缺少了一個,這個鼎沒有辦法立起來。念佛亦復如是。你「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你具足這樣的信心、願心,「乃至十念」。這「乃至十念」需要解釋一下。為什麼這些人會貪圖方便,不願意用功,會投機取巧,就是錯在這個「乃至十念」。他認為最少念十念,所以他只願意念十念,不願意平常念佛。那麼你想想,你平常胡思亂想,你現在佛號都念不穩、拿不定,信心尚且發不出,世間事一來,心馬上亂,兒子、女兒、家庭、生活、工作你都迷在其中,迷惑顛倒,沒有辦法覺察到自己的過失。貪瞋癡這些你都沒有辦法覺察,你臨終怎麼提得起佛號?你平時不用功,臨終要往生的時候,你怎麼往生?所以祖師講啊!要未雨綢繆。這以前人講的未雨綢繆,還沒有到臨終的時候要準備資糧。古代軍事家講的話:「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你不能說沒有打仗,你就不用訓練,國家沒有軍隊。修行淨土法門亦復如是。你要臨終可以十念,平常就要念。所以他講「乃至十念」就是說,到最後這十念你都能堅持,最後的,而不是只要這十念。所以他是落在於偷懶的份上,落在於偷懶的份上。又有人說往生一念可到,何必十念?所以你就知道,這十念不是你凡夫心裡想的,情見裡想的一念或十念,是相應之時。如果用數來表達,這十代表圓滿,就不是一念、二念啊,三念、四念啊。那也有人要作難,這一念是一心,十念怎麼是一心?臨終的時候,若是十念那就散亂,若是一念又與這裡所說不符。這以前人佛學問答,這才叫佛學問答。所以可想而知,臨終的這個一念,斷然不是你凡夫認為的一念、十念。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墮於數上,是與佛相應啊!我們這麼一揀擇,你就清楚了。這是設問難,使道理更明,更為明白。你要是落於十念,那麼就不算一心,一心當中無二念。若是一念,又跟這裡十念所說不同。若說這十念涵蓋一念,又落於數上。落於數上,心則有數,念佛不能達到究竟。所以這個道理你要明白。這裡所說的十念就是「與佛相應」,「乃至十念」,這樣子義趣更為清楚。所以古德為什麼要作《淨土十疑論》?除了破斥這些不信淨土的人,還有就是使淨土的道理更為清楚、更為明白。所以臨終重點是什麼?跟佛相應,不在一念跟十念。古人設問答讓你兩邊都碰不得,兩面刃。你墮在一念,不行;墮在十念,不行。要兼收兩邊也不行,兩邊俱廢也不行。這兩邊就一念跟十念,所以才能使道理越明啊!所以就肯定不是一般人在文字上、表相上看的這種十念,或是一句佛號,或是十句佛號,不這麼從數來作解。「從數作解」就是從數量上、數目上來做理解。我們有時候講話比較文言文,從數作解。不從數量上來這裡計算、分別,直接從相應上。那從數解可不可以?一樣可以。一念即是相應,十念仍舊是相應。不管是一念還是十念都是相應,那就和會,剛好把這個問答給破掉。所以你對於佛法,你要真正能夠融通。為什麼講宗說這個教通宗不通?你通教,跟你講十念、講一念,你懂。要是你對於佛法核心你不了解,剛設的這個問答你就沒有辦法跳脫得出來。所以對於佛法你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對於心性要能夠去契入、去證得。這個才叫宗說俱通,不然都只是文字學人,學的是什麼?相似般若,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這裡說的「乃至十念。」就是你要跟佛相應。所以你們不要再作一念或十念解,就是跟佛相應之時;若不能與佛相應,十念亦不得往,為什麼?有口無心,也是信願不具足,雖然念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信而無願,雖然相信,但是呢不願意往生,縱然念佛,一樣不能往;有信有願,不願意念佛,這個信願是假的,所以說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下面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講:如果你聞我的名號,前面第十七願,十方諸佛宣說他的名號,那麼你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至心信樂。」所做的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淨土,乃至於十念,乃至只有十念,這麼短的時間、甚至一念,只要與佛相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全部都往生淨土,所以祖師講:「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你要有信心、有願心,能夠老實念佛都能往生,所以信願行要合在一起看,絕對往生,有沒有跟你講說要學《弟子規》?沒有啊!現在很多人講:不學《弟子規》不能往生淨土,那你來看看法藏比丘怎麼說的。人家怎麼說不管,我們看極樂世界的教主怎麼說,你要去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什麼叫《弟子規》?他一定跟你講:不知道。那裡的人沒有世間意,那裡的人蓮花化生,沒有父母啊!有父母的地方,那是欲愛所生,《楞嚴經》講:「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沒有辦法出現像西方極樂世界講的:這麼殊勝莊嚴三十二相的這個身形啊!也沒有辦法出生金剛那羅延身,父母所生身沒有辦法,「腥臊交遘。膿血雜亂。」釋迦牟尼佛他之所以能度化阿難,就是因為他的相非常的莊嚴,阿難自己想,他說這個釋迦牟尼佛的相,絕對不是父母所生,必然是透過修行而來,所以他想要出家。那麼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那裡的人沒有父母,極樂世界沒有父母;有父母才有兄弟姐妹,所以也沒有兄弟姐妹的概念啊!所以《弟子規》在極樂世界不適用,在極樂世界,行的是菩薩六波羅蜜,學的是什麼?大乘,所以《優婆提舍願生偈》講,這《優婆提舍願生偈》就是我們講的《往生論》,《往生論》它講:「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二乘心的人不生,世間心的人能生嗎?更不能生。所以你要清楚,往生淨土關鍵在哪裡?要有出離心,不是世間心。世間心那個不能往生,那只會感召輪迴而已,所以這個淨土宗永明大師講:這世間的眾生,兒孫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內煮,就是這麼相生相殺,互相食噉,吃來吃去,這都是世間心造成的,世間心感召輪迴。你世間心絕對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引經典來讓大家看,你就很清楚了。這第十八願沒有一點點,乃至微塵許的義趣,告訴我們需要學這些世間法。你看經文一看便知,絕對沒有一絲毫的這些義趣,你帶世間心絕對不能往生,所以他教你什麼?「心心迴向。」這「心心迴向。」就是什麼?念念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如果還存著世間心,我們剛講的:看看我的兒子、女兒能不能孝順一點、這個先生能不能對我好一點、太太能不能再對我更好一點,總是攀求這些妄想,那這個就不算「心心迴向。」你兒子孝順,你就生貪愛心。兒女孝順,生貪愛心;兒女不順你,生嫌恨心,都是貪瞋癡啊!雖然講孝道很好聽,但是起貪瞋癡,感三塗果報的是你,所以佛教我們「心心迴向。」願生極樂、願生淨土,如果你這麼做一定往生,所以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那麼現在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佛,表示這一願完全落實。《阿彌陀經》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那麼你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就像阿彌陀佛在跟你講話,他跟你講的話,你要相信,你如果不相信,那你不用談說你要學淨土啊!所以他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照它這裡講的話去做,絕對往生,不要再受人欺騙、不要再被人驚嚇。他講一些話嚇你,你如果不按照我的話學,學這些世間書、起這些世間意,將來不能往生。他講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要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作為準則,佛告訴你:用信、願、行,絕對往生。你就這麼樣去做、這麼樣去老實修行即可,就可以了,你不必懷疑、不必夾雜,這個很重要。下面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除了五逆跟毀謗,在沒有學佛前,很多人都會造作五逆罪,這五逆罪是世間極重惡業,一般的法門救不了,如果造五逆,你又毀謗正法,那是絕對不往生的,不能往生,如果未遇淨土以前,你不小心造五逆,有悔過之心,你看後面的,下面的願,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第二十一願,悔過必然得生,未遇佛法以前要是毀謗佛法,我們不用講別人,蕅益大師沒有學佛以前,十幾歲著書闢佛,印光大師也是,這些都是淨土宗的祖師,沒有學淨土以前,毀謗正法,那你看他們往生了沒?所以他這個五逆跟毀謗正法是有條件的,如果你到臨終你都還不信,那當然不能往生,因為你沒有心要去,也沒有老實念佛,那麽我們剛講這兩位祖師,這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印光大師、蕅益大師,我們不談別人,還有很多人沒有學佛以前都是毀謗,毀謗大乘,很多,像張商英,張商英居士要著闢佛論,要毀謗佛法,很多的這些世間人,他都毀謗佛法,那你看他能不能成就,如果他沒有悔心,絕對不能成就,若有悔心,老實念佛,品位絕不在下品,所以他這裡唯除五逆,毀謗正法,就是說你對於我這裡講的你從頭至尾都不相信的,從你現在聽到到你臨終你沒有一絲毫的信心,甚至你毀謗,還做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些罪你都造了,但是你肯懺悔,就像阿闍世王,他這五條他都做了,殺父害母,這《觀經》啟講的因緣就是這麽來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補了個淨業三福,因為阿闍世王不孝啊!佛順帶一提,就被後人拿來把淨土宗講成世間法,那是你的過失不是佛的過失,因為你世間心不死啊!所以講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是什麼?你從現在聽聞,到臨終你都不相信,沒有一絲毫懺悔,不然如果你在未聽聞佛法未聽聞淨土法門以前不小心造,只要能悔過都能往生,所以你看後面第二十一願講的:「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宿惡,不光這一生造惡,累生累劫都造惡,他帶著宿習很重,業障很重,貪瞋癡非常熾盛,只要他能悔過,必然得生,而且品位不在下品。我舉這兩位大師的例子,蕅益大師沒學佛以前,毀謗佛法,印光大師年輕的時候也是。很多淨土宗的大德沒有學佛以前都在毀謗佛法,這歷史上大家知道的,很多很多。所以你看這一願,你就要清楚,那麽現在遇到淨土法門,你能不能說,法師你這麽說,那也就是說我只要肯悔過,在我臨終前肯悔,那都還可以造,而且我也不是造五逆啊!我只是有一點貪瞋癡,所以這眾生的心就是這樣,剛強難化,難調難伏,一給他說了這些道理,他馬上要找漏洞,馬上要找縫鑽,看看哪邊可以讓他貪瞋癡紓解一下,不然他悶著很難過。前面講,我們不講別的地方,願生我國,這個「至心信樂,心心迴向」,你有沒有做到?不光五逆不能做,貪瞋癡也不要起啊!所以你要懂得全面的意思,你聽片面的,那是曲解佛法,跟你講五逆十惡也能往生,毀謗正法也能往生,你就說我也沒有毀謗正法,我也沒有做五逆,我只是有一點貪瞋癡而已,應該能往。其實你這個心叫什麼?偷心不死!偷心啊!古德講這個就是偷心。苟且心,這心就苟且。所以沒有辦法往生,你不是真信切願啊。你要是真信切願,你怎麼還會放任你的貪瞋癡?怎麼還會想說我可以讓它在哪裡展現一下?那就表示你沒有做到「至心信樂」,你就沒有「心心迴向」。所以這一點要清楚啊,從來都有這種人,學淨土他想說沒有關係,五逆謗法都能往生,我現在只是造一點點小惡,吃點肉。你們學佛不要吃肉不要煮葷的,很多人不懂,亂開緣,亂開緣,真的說到痛切處,他就說:那我不學了不受了,總行了吧?這樣就無罪了。其實都是愚癡的人,他的想法。學佛不要隨便亂開緣,要怎麼開緣呢? 開緣要能夠利益眾生,你們還沒有開緣的能力啊!你想說,我來開緣,煮葷的給家裡面的人吃,讓他歡喜一家和樂,他對我印象好了我再來叫他學佛。你等他回心轉意,你的殺業已經高過須彌啊!比須彌山還高啊!你亂開緣。那你開了緣你度了一個眾生,殺千千萬萬眾生,這個就不是真正學佛人了。不是如法的開緣,不如法。不如法的開緣也算犯戒。開遮持犯,該開的時候不開,犯戒,不該開的時候開,犯戒。所以要知道啊!你不要想說,我加個兩個字開緣,很好聽,我現在開緣;你不該開的時候開,犯戒。該開緣的時候不開,那也犯戒。所以學佛要知道規矩,要懂得戒律,戒律有好處,可以幫助眾生得戒定慧,能夠得定開慧。在《定慧相資歌》講啊!「定為將,慧為相。能弼心王成無上。」定慧如同將相,能夠輔佐你的心,成就無上佛道,把心比喻做國王,能輔弼心王成無上。所以為什麽要守戒律,為什麽要學戒,就是這個道理。沒有戒你的定是邪定,沒有戒你的慧是邪慧,所以外道是無戒,他有定有慧,這慧是小慧,定是世間禪定,他也有定有慧,但是他沒有戒,戒是什麼?界限,劃定世間跟出世間的界限。你學戒修定開慧可以出三界,不學戒縱有禪定皆是波旬眷屬,有沒有?《楞嚴經》五十陰魔講的,縱有禪定多智,有定有慧,都是波旬眷屬,為什麼?他沒有戒啊!所以為什麽《清淨明誨章》講的,淫殺盜妄,一般是殺盜淫妄,他講淫殺盜妄,就是要告訴你這戒律的重要性,沒有持戒,你犯殺盜淫,縱有禪定,縱然有智慧,皆大羅剎,皆是魔王,這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戒是什麼?世間跟出世間的界限。你能持戒,那你絕對出三界。所以為什麽在經典裡面說的,戒是正順解脫之本,《華嚴經》講:「戒為無上菩提本」啊!「應當一心持淨戒。」這一心是什麼?與心性相應來持戒。那麽這一段話有機會我們開示的時候再來講。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先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