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梵網經菩薩戒增益





梵網經菩薩戒增益

目 錄
梵網經菩薩戒增益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受菩薩戒法并序   

梵網經菩薩戒增益
悟顯法師 講述

第一講
請掀開《梵網經菩薩戒本》,看第三十二頁,我們從戒體的部分直接講起。這一次主要要講的是十重戒,但是十重戒不能離開「無作戒體」。這「無作戒體」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說「眾生受佛戒者,即入諸佛位。」就是因為眾生本來是佛,那麼只因一念無明,妄有能所二相,從是起業所以造成流轉。現在藉由般若的熏修,藉由戒法的開發,所以你能夠明心見性,你能夠復本還源。所以講經、講戒以前,一定要告訴你什麼是心性。那為什麼從這一段經文直接看呢?因為這一段經文確實是現在我看到的這些律宗,這現代的這些律宗的律師常常搞錯的;連釋迦牟尼佛在宣說戒體你都不知道,請問你怎麼得戒?你怎麼傳戒?什麼是「無作戒體」,你搞不清楚,你要怎麼了脫生死?你要怎麼來修持佛法?就像打造金器一樣,有模具沒有金子,這金器不會成就!修行亦復如是,你只有戒相,你不明戒體,那你只是裝模作樣。我說你破了戒,都還抬舉你了,因為你根本沒得戒,你要怎麼破戒?無戒可破,根本就是個大外道。受了戒,讀《菩薩戒》你天天讀,都還是個外道,什麼原因?你「無作戒體」,你不明白。所以越修越回去了,越修越顛倒,以致於菩薩戒變成五戒、變成十善,甚至變成外道戒,這個是什麼原因?這就是不明「無作戒體」的原因。在佛門,即使是五戒,祖師大德講五戒都告訴你什麼叫「無作戒體」。《瓔珞戒經》講的:「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什麼心?就是眾生的這個本源自性清淨心,皆以這個為體。那何況菩薩大戒直指心源。你只要能明白「無作戒體」,你就得戒了。所以前面的經文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說:「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你能不能相信自己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能信的,你就得戒了;即使沒有儀式,你還是得戒。你看六祖慧能大師有沒有受過儀式?他還是得戒。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接受這些傳戒的儀式?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所以佛法講的是真如實際,但是你不可以廢除傳戒的儀式,我們常講「理事不二,性相一如」。如果你只執事廢於理,這個是盲修瞎鍊;那執理廢於事,那就是狂慧,你得到的是狂慧。要知道「事依理成,理由事顯,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這個才是真正你算是有一點了解佛法。那麼我們直接看到經文: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

這裡是《菩薩戒》的核心正宗分,其他後面的這個十重四十八輕戒是流通分,你不要想說流通分就差了一點,那是你不善解經,《法華經》所謂「初善、中善、後善」,三分俱善,正是這樣的道理。後面的流通是依正宗而流通,前面的序是依正宗而起序,都是同樣的重要。所以你不了解無作戒體,你不了解心性,你不算得戒。你以為去戒場做個觀想,拜個這個十方諸佛,你就能得戒,那個未必啊!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所以這裡佛告諸菩薩言,他說:「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所謂半月半月,就是三十、十五就是黑月跟白月;實際上,所謂「誦者」是落實的意思,六祖慧能大師所謂「智者心行」,愚者只是口誦而已。現在的人雖然誦戒,天天誦,天天迷惑顛倒;不是誦戒迷惑顛倒,是他自己不識得,所以後來才會變成外道,執在相上不見性。本來持戒是能成就的,但是越持越迷惑,就是因為得不到根本,抓不到重點。這裡講:「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按事相上來說是半個月半個月;但是實際上是在一切染淨當中,一切境界相當中,都能不忘失「光明金剛寶戒」,這個就是所謂「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只要你心不迷,即是誦戒;心若迷了,那這個誦持就有中斷,這個是我們應當知道的,不是只有口誦而已,要能明心,心要不起妄、不起念。所以你平常的時候你就要念佛、就要修行用功,這個很重要。那麼下面講的:「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就是講我們我們也應當如是誦,為什麼?因為乃至十發趣,就是十住位菩薩,十長養這就是十行,十金剛就是十迴向位的菩薩,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十地菩薩就是從初地一直到十地,諸菩薩亦誦,他們都是這麼誦。誦什麼?「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你看下面講:「是故戒光從口出。」他們怎麼誦戒?就是不忘失心性,不忘失「光明金剛寶戒」戒光從口出。那麼此光「有緣非無因」,不屬斷滅,因為眾生以不生不滅性為因,現在又能夠透過佛法的熏修發起始覺,始覺就是緣,始覺合本,直趨究竟覺,所以叫「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這「光光」就是指戒體,為什麼這裡把它斷開來?這是祖師大德斷的,他說這個是戒體「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也就是講我們的真心本性不屬一切色相,所謂《無量義經》說的:「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這個就是講我們真心的本體,有緣非無因;但是它非是一切色相,非青黃赤白黑,非屬於色法,非屬於心法,「非色非心」因為一切世間法以色心二法涵蓋而盡,不管色有幾種,心有幾種,都不外乎色心二法,所以告訴你「非色非心」;但是不墮斷亦不墮常,所以說「非有非無」非有非無。有的人會認為真性是有的,著於有見上;或是認為真性是空的,著於無見上。所以我們剛才《無量義經》的經文還沒跟你講完,後面講的:「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不是讓你墮在空,空有它的妙用,空有不二,所以它這裡講「非有非無」,就讓你知道真心本性不屬有也不屬無。那一般的學人,他會認為他要透過修行才能證得,所以後面告訴你「非因果法」。很多人認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實際上這個都不算究竟之說,真正究竟之說就告訴你,你的真心本來清淨,本自現成,所以它不屬因果法,不是你造作善業得來的,也不是你造作惡業它能消失的,它不屬世間的因果,也不屬二乘的因果。二乘的因果,他是把因給滅掉,這個起煩惱的因,他給滅掉,貪瞋癡滅掉,生出了一個菩提、生出了一個涅槃,它是生滅因果。那大乘呢?「因即是果,果即是因。」而告訴你無盡復無盡。所以你看為什麼大乘佛法裡面,這些諸佛如來的像,下面都是踩著蓮花,不光只是出汙泥而不染,它是代表「一乘」因果同時,這蓮花它的蓮子跟花同時出現,告訴你「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同時」。所以它不屬一般的世俗的因果法,不屬二乘的因果法。世俗的花比喻作二乘的因果,他是把因給滅掉了,所以你看外面的其他的花,花謝了,才會生出果實;因滅了,果才會現前,所以是屬於生滅法,不是究竟法。那我們大乘佛法裡面講的非因果法,真心本性不屬因果,你本自現成,不假造作,不屬生滅。不屬有無、不屬斷常。有人認為心性亙古亙今,這墮在常見;有些人認為死了以後斷滅,他落在這個斷見當中,認為人死以後什麼都沒有。那麼心性,你要做常見來說的話,如果你認為心性是常,那就不會有你現在的生死了,所以心性不屬斷常不屬於斷見與常見。如果心性屬常見的話,那你現在修行也不會成佛,因為你常在輪迴,不光不能現輪迴相,佛也沒有辦法過來救度於你,你也沒有辦法超出生死,所以為什麼大珠慧海禪師講:「心性有變易否。有變易。」如果不變易的話,你出不了三界,這個又再更深一層的道理。所以我們這一次叫「菩薩戒增益」,就是要增益大家的正知正見,不要在心性上做斷見與常見。很多人都認為心性是常的,從來不變,不變講體不變,那若做常見而解,它沒有作用的話,那怎麼現這個十法界,有生有滅,那生滅但是相滅,體不滅,這是大乘。若一乘的說法,體隨相生滅,而不妨不滅。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隨著生滅而不生不滅,所謂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真心,這是本性,就是眾生的心,就是你的心,你這麼如是觀照、那麼反照,你會開悟。所以我跟你講這一段,你要仔細的去思惟,這是直接告訴你真心本性。所以這裡你去受戒沒有人跟你講,請問你怎麼得戒?你要得什麼戒?菩薩戒體長什麼樣子,怎麼得?落於有心則墮於有見;落無心則墮於空見。以亦有亦無心,你則墮於煩惱見,煩惱亦有亦無,一下這個煩惱,一下那個煩惱;非有非無,你就墮戲論見,請問你用哪一個心來得戒?真誠心,清淨心,拿掉真誠,拿掉清淨,心又是什麼?你能懂嗎?沒有人告訴你,沒有諸佛如來跟你講,你得不了戒,你只是去參加一個聚會,參加一個儀式而已,甚至現在的戒場都跟你講世間話,直接教你破戒,他美其名叫做開緣,實際上就是教你破戒,那個不叫開緣,用慈悲眾生來成就為所欲為,這個是邪師說法,現在的出家人很沒有道啊!常常用慈悲、方便來成就眾生的為所欲為,也成就自己的為所欲為,這個不可以,所以受了菩薩戒你就要知道,你就要有正知正見。下面講:「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修行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這個三個,講了三個根本,佛的根本,菩薩的根本,乃至大眾諸佛子的根本,你要受戒,你要學佛,你要成佛,這個根本你一定要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心性,你不了解「光明金剛寶戒」,你沒有得到受戒的利益,所以這裡釋迦牟尼佛再三強調,根本中的根本,這裡比後面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都來的重要,你不要去想說我輕戒跟重戒等持,那個是胡思亂想,先明心性再說,不明心就有輕重二相,而且是錯亂顛倒,講這個話錯亂顛倒,為什麼說輕重等持是錯亂顛倒?把輕戒當重戒,把重戒當輕戒,你說相等嗎?重戒有重戒的罪,輕戒有輕戒的罪,如何等?怎麼等?以何心來等?所以說這個話,你沒講清楚,你不負責任,戒亂傳,不懂的人聽起來好像很有一番道理,好像叫平等心持戒,那心平又何勞持戒,又何必輕重等持,行直又何用參禪,所以這麼一詰問下來,說這個話的人你就很清楚了,沒有得戒啊!不懂戒律。
所以你就要清楚了,沒有戒體的人表面裝得再好都是假的,為什麼說他裝?沒有戒體,就像這個「愛」,世間人講愛,愛這個字當中他沒有心,連世間人講的情情愛愛當中都有心,何況你學佛,你學佛你受戒,怎麼會不明心,連世俗的愛欲都還講中間寫一個心,心有感受,在感受當中有心叫「愛」,這世俗人的愛,他都還有心,何況你學佛。所以你不明心性,你只有受沒有心,那誰來受?你只有戒相,沒有心體,那誰持戒?你到底有沒有走偏走歪掉,自己都不知道,就像瞎子開著車一樣,那不非常危險嗎?而且還載著很多人,那叫「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我們以前用古德講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現在不是這樣子,這是講一個人,他自己一個人眼睛瞎了,騎著一匹瞎馬,夜半臨深淵,現在是後面還載著一堆人,所以叫一盲引眾盲。所以為什麼一直講心性之理,非常地重要。這個是修行的根本,你做所有的行,不管你修學淨土宗、修學禪宗、修學律宗、修學密宗,這個真心本性都是修行的根本,是大眾諸佛子的根本,所以為什麼前面告訴你什麼是「無作戒體」,什麼是真心本性。所以後面講的:「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佛為什麼講了三個應該,應受持,你要認取,就是受持,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應讀誦,讀誦者不忘失也;應善學,善自護持,念念不忘,依此心體善學諸法,所謂善學諸法,就是一切境界當中不迷,就是善學。所以講了三個應該,說了三個根本,再告訴你三個應該,我們中國人講話講三次就是強調語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非常非常非常地重要,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你受戒這個是入道的基礎,依「無作戒體」,你在行菩薩戒,那一切戒都具足了,所以為什麼《梵網經》菩薩戒可以直接頓受,因為它一戒就具足一切戒,「光明金剛寶戒」就包含著十重戒、包括比丘戒、比丘尼戒,包括了所謂的五戒、包括了三皈戒,它都包括了,因為它直接從根本修,所以稱為一乘的戒律,是諸佛如來……是釋迦牟尼佛一成道的時候就說,跟《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同時說的,都在普光明殿說的,就如來的成道處說的,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再花這一點時間再跟你強調。
下面講: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這是講世間種種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人種,乃至他方世界,乃至無形的眾生,你看像這個國王、王子、百官、宰相,這個屬於在上位者;下面講庶民,就一般的民眾,甚至黃門,黃門以前講叫太監,無根之人;淫男淫女,這裡講最差的行業,或是奴婢,就講最低層的行業;八部鬼神,講鬼神眾,或是金剛神、道場神,甚至是畜生乃至變化人,重點是「但解法師語」,這法師不是只有現在你們看到這可見師,或是你的得戒和尚,或是說戒和尚,法師就是指釋迦牟尼佛,這個要稍微說明一下,所謂指釋迦牟尼佛,這佛堪稱為大法師。釋迦牟尼佛傳的法給他的弟子,你從他的弟子受戒,那這個弟子解不解法師語?所以後面講的,為什麼你找出家人受,可以不用見好相,就是因為這個出家人有得戒,他解得佛語,所以他能得戒,能傳你戒法;那如果這個人不得戒呢?不解「光明金剛寶戒」,那他就不能傳,傳了叫無解作師,斷眾生法身慧命,是菩薩波羅夷罪,斷人家慧命,後面講一切有命不得故殺,眾生有慧命,不得故斷,一樣的意思。所以從釋迦牟尼佛受戒,師師相傳,都是能夠解釋迦牟尼佛這個大法師之語,你向他求戒了,才會得戒,如果不解,那就不會得戒,所以這法師含著兩種意思:一個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一個就是要傳你戒的法師。這個法師解不解法師語,解不解釋迦牟尼佛的話,我看現在很多都是不解。祖師大德的給他看也看不懂,這禪宗有一句話講叫「睜眼瞎」,睜著眼睛的瞎子,給他看都看不懂,沒有辦法了解,只能說業障太重,執著太重,所以處處著,處處著相,處處執著,所以經典在你面前你看不懂,這裡講盡受得戒,只要能解世尊講的「光明金剛寶戒」,那你就得戒了,所以叫盡受得,為什麼叫盡受得?這個「盡」不光包括前面的這些人,乃至於能夠究竟受得圓滿的戒,所以叫盡受得戒,都是第一清淨者,都得上品戒,這個是真得。得戒以後就要持,「持」就是你要能夠對一切境界當中能夠不迷,要不執著一切境界,所以叫無所持而具戒,無所捨而行檀,這個就真正會應用,但是呢在你還不會應用以前,這根本最重要,一定要明白。
下面講: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告諸佛子,有十重波羅提木叉,這十重波羅提木叉實際上就是指「光明金剛寶戒」,對於所防的境界上分為十重,實際上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所以告訴你,你要明白根本。若受佛戒者,不誦此戒,非菩薩,如果你受了佛戒,你不落實這十條,你忘失本心,這個就非菩薩,我們剛才講的,「誦」,你不要當成就是口誦,所以現在很多持戒,他都是口誦,嘴巴誦戒,嘴巴參禪,這叫口頭禪,口頭戒,他以為每個半月半月這麼誦一次,他就是菩薩了,不是的,這裡講的你要合著「光明金剛寶戒」一起看,就像電器,要有電才能通,不然你這個電器再怎麼精緻,再怎麼高科技,沒有電一樣不行;就像室內的燈光再怎麼漂亮,沒有通電,也顯現不出來;菩薩萬行的因花,如果離開「光明金剛寶戒」,這因花也沒有辦法開,菩薩萬行的因花,所以你要懂。這十重波羅提木叉如果離開根本的「光明金剛寶戒」,它也沒有辦法運行,你所行的跟外道戒,跟聲聞戒,或是一般的五戒十善,那沒什麼兩樣,不信你看現在很多跟你講戒律的,都把這十重戒給你講成跟五戒一樣,你一去聽戒,他就告訴你,都一樣!跟五戒差不多!甚至有的更顛倒的,你要受菩薩戒,他叫你不要受,五戒做好就好了,反正都一樣!這個就是妄說毗尼,壞亂正法,必當永墮不饒益處,末法這種出家人很多,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講,末法就這些出家人,妄說毗尼,壞亂正法。不懂得菩薩戒的殊勝,一盲引眾盲,把大家搞得跟他一樣愚癡,所以你要知道這裡講的誦戒,就是要能夠修持這十重戒,乃至後面四十八輕戒。他說:「我亦如是誦。」所以你看,盧舍那佛已經離開世間相,為什麼能如是誦呢?就是他念念不失,心心在道,所以叫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這過去菩薩已學,現在菩薩今學,未來菩薩當學,所以這個就很重要了。下面講:「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所以講這十重戒都還沒說,為什麼這裡跑出一句「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這菩薩波羅提木叉,祖師告訴我們就是指「光明金剛寶戒」,受持有受持的相貌,忘失則有忘失的相貌,所謂受持菩薩波羅提木叉,成就如來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圓滿;如果你忘失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就成就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位,如果你能夠不忘失菩薩波羅提木叉的話,你是成佛,忘失就有忘失的現象,就是九法界流轉。所以這裡講持戒有持戒的相貌,那不持戒有不持戒的相貌,所以你持戒,持「光明金剛寶戒」,就能成佛。不持戒那就變成了六道的凡夫,變成了外道,所以《觀佛三昧經》講:「能觀心性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跟這裡講的,文字雖然不同,意思是一樣的,後面還是跟你強調「應當學敬心奉持」應當要學習、要認真地來學,要能夠奉持不忘,要能夠把我放下,你學佛不能成就,就是你的我見太重,我執太重,整天就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覺,所以對自己沒有辦法要求,對於戒律不能夠持守,對於道場的規矩你沒有辦法隨順,那個都是我執太重,腦筋裡面想的都是世間,以為造作世間事你就能夠得解脫、得自在,就像現在的父母,認為小孩一定要有很好的學歷,他將來才能夠賺大錢,才能夠有名,這個都是不信因果,你跟他講,他還我執我見,你學佛你就不能這樣子,我執我見應當要放下,不要整天落在自己的感受上,落在自己的想法上,讓這些妄想纏縛著你,讓這些妄想虐待你,你還覺得很好,還覺得很得意,所謂的得意就是什麼,讓你稱心如意,你沒有辦法知道這個是妄想,學佛你要真正來學,把我執我見放下,不要當個說藥人,什麼叫說藥人?很會講藥性,這個藥是歸什麼經,它是屬性是什麼,很會說,真的藥現前了,你卻不認識,學佛亦復如是,不要只會口談佛法,真的煩惱現前了,你識不識得,還是找很多理由,很多藉口,很多原因,或是給自己臺階下,想說自己大概學佛的緣還沒到,這個也還沒到,那個也還沒到,明明已經聽聞大乘佛法,還有什麼還沒到,就「道心」還沒到!「出離心」還沒到而已!那這個心怎麼到?把世間的都放下,這個心就到了,道心就有了,出離心就有了,成佛的這個菩提願就有了,這世間你要能放的下,這個叫真正學,你才能明心見性,你才能夠作佛、作菩薩,這三界你才能出得去,我告訴你這三界,不是真的有界線,就是你心裡面有種種妄想,所以妄現出有三界,有六道輪迴的現象,若離妄想,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離開了妄想,你的無師智、自然智馬上就現前了,所以修行你要會修,你現在處在妄想境界當中,你自己要跳脫得出來,這些妄想境界就包括你的家庭、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這些都是你妄想變現出來的境界,你在這個境界當中再起種種妄想,所以迷失本來,起諸業障,障礙自己學佛,障礙自己成道,很多人都是如此,世間放不下,甚至還要倒過來毀謗出家人、毀謗正法,說你們出家人不懂、不了解,不知道我們在家很苦……,我們要是不了解,那何必來出家?就是看清楚了,早就知道你們會遇到什麼狀況,我們不想遇到,這不是逃避,這叫放下,你也趕快放下,你就是真正的出家人,不要毀謗,認為法師不懂,法師不了解你的痛苦,然後就講一些毀謗的話,耳朵裡聽著大乘佛法完全不起作用,都是煩惱起作用,不是「光明金剛寶戒」起作用,受了戒還是迷惑顛倒,這些大有人在,如果你是在其他的地方聽菩薩戒,那你迷惑顛倒理所當然,你如果是聽了我們講的菩薩戒,你還迷惑顛倒,那你就是罪有應得,為什麼叫罪有應得,你起念造作,你一定落在三界當中,一定受果報,我們講戒,就是希望眾生能出三界,能斷妄想,念佛的人能夠求生淨土,能夠帶業往生,所以你自己要提起來,道心要有,不要墮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墮在塵勞當中,修學過程一定會有一些障礙,一定會有一些障道的因緣,你不要害怕,你把它轉過來,這個障道因緣也許是你的身體,給你生病,你就要懺悔你的業障,也許是人家障礙你,那你也要向他懺悔,懺悔你自己過去生障礙人家學道,這一生人家障礙你,再有的就是你自己的貪瞋癡放不下,總是有很多理由,很多藉口,那你雖然聽戒,雖然學佛,你沒有辦法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只得佛法的名字,所以叫做個名字佛,你來我們精舍,你做名字佛,那還不如別來,要做觀行佛,要真正開始用功,我們這個是修行的道場,是要大家成就的,不是要你墮落的,這點你們要清楚。我們直接看:

第一條、殺戒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第一條殺戒。殺戒這一條,我們之前講過,斷眾生的慧命,這個罪最重,除了慧命以外,生命也要善自護持,包括眾生的生命,你要能夠護念一切眾生,一切有命的不可以殺,肉不可以吃,葷的不能煮,也不要幫忙買,因為你持戒,這不是自私,這是慈悲,你好像對你家人是不自私的,你對這些被殺眾生是自私的,而且我告訴你,你去買這些葷的,你去煮這些葷的,這些眾生將來不光是報復你,而且報復你的家人,為什麼?是你家裡面的人要吃,你殺牠、你吃牠,牠將來殺你全家、吃你全家,所以這裡講一切有命不得故殺,學佛人一定要吃素,受了菩薩戒一定要吃素,連外道他都是素食,不學佛的沒有宗教信仰,他都想到他要慈悲心,不要殺害眾生,他都能素食,何況你是諸佛如來的弟子,釋迦牟尼佛是素食,我們在《楞伽經》上,很清楚的看到,釋迦牟尼佛是素食的,在〈斷食肉品〉裡面佛就告訴我們,末法的時候,有這些出家人,妄說毗尼壞亂正法,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聽許他的弟子吃肉,甚至佛也吃肉,釋迦牟尼佛講你如果這樣毀謗,你將來必墮地獄,必然惡業纏身,那麼這一段文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不吃肉,不吃肉就是素食,所以跟你肯定佛是素食,不是講假話,那麼再來看,這些告訴你可以吃肉、可以煮葷的,這些人是妄說毗尼壞亂正法,這戒給你胡說八道,講戒不好好講,給你胡說八道,妄說毗尼,破壞佛陀的正法,甚至毀謗釋迦牟尼佛,做一個佛弟子還謗佛,那你說這些人有沒有得戒,肯定不得戒,而且還犯重戒,不光教眾生殺生,自己也犯了毀謗三寶,也犯了盜戒,為什麼犯了盜戒?盜戒裡面講不得自己盜、不得教他盜,你教他殺生,就是教他盜取別人身上的肉來吃,所以是教他盜,你殺生,至少破了三條戒,你還很得意、很高興,覺得自己很會開方便,很能度眾生,很慈悲,我跟你講你死了以後,你到三惡道去,你會嚇一大跳,為什麼你出家到後來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你自作聰明,破壞佛陀的戒律,所以這裡講不可以自殺,自己斷眾生的生命,乃至教人殺,教別人斷,或是讓別人去斷,自己在背後指使,或是暗示別人,或是說話故意令人起瞋,讓別人衝動起來去斷人家的生命,慧命亦復如是、一樣的,想方設法用計謀,這就是方便殺,看到人家殺生,你還說殺生是有德的,比如說殺蚊子,人家在殺蚊子,你還說這殺蚊子好,在那裡讚歎殺,你還說蚊子是害蟲,把牠殺了還有益大眾,這個都是犯菩薩戒,你不要想說犯這個菩薩戒沒事,等到你受果報的時候,你就知道慘了,後悔莫及,所以不能讚歎殺,你不要看到你討厭的動物,你就趕快去查書,去查牠這裡有毒、那裡有病,趕快跟大家講,公告大家,叫大家來殺牠,這個都是方便讚歎殺,如果你向大眾散播這種邪知邪見,這些殺業都要歸到你身上,你跟他是同樣是殺生,你跟他一樣是共犯,現代人講共犯,你在背後策劃執行,雖然你沒有親自去殺生,可是你教導大家殺生,這個是不對的,所以你們選擇行業,自己就要注意,不可以選擇殺生的行業,殺害眾生罪過無量,自己一定貧夭短命,來生貧窮下賤,人家看到你都不歡喜,看到你都唾棄,甚至有人在這一生,因為他殺業非常重,人家看了就討厭,不會生歡喜心,連動物看到他都會攻擊他,而且殺業重的,你生病遇不到好的醫生,遇到的都是一些庸醫,給你開了一些好藥,結果因為你殺業的關係,人家吃不會死,結果你吃死了,這個都是殺業重的現象果報,所以為什麼勸大家戒殺,這是長養佛性慈悲心、長養佛性孝順心,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都是未來佛,這些眾生都是你過去的父母,也是未來的諸佛,所以不能殺害眾生,在佛教裡面大家都知道,十惡不赦的惡人提婆達多,他都還素食,所以為什麼你看提婆達多在法華會上,有一品叫做〈提婆達多品〉,造這麼多的惡業,將來還是作佛,惡報盡了以後還是作佛,就還有這一念慈悲心,佛給他授記,他這一生五逆罪都造了,下了地獄以後將來罪報受盡,他又能夠遇到佛法,佛授記他為天王如來,你要受了菩薩戒,你還吃肉、你還殺生,你連提婆達多都不如,你比他還壞,你比他還可惡,連這麼可惡的人他都能吃素,那麼你受戒你要發心求無上道,你怎麼能吃葷的!你吃葷的你要求無上道,你是絕對求不到,念佛不會得三昧,所以你看現在很多修淨土的,為什麼都沒有三昧,佛七一直打都沒有三昧,為什麼?回去就吃肉了嘛,怎麼得三昧呢?回去就想說我方便,開個緣,等到下一次放假的時候再來精進,這個是不會得三昧的,這些這個吃肉的人,將來都是不好的果報,而且吃肉一定殺生,所以菩薩大戒,第一條、不可以殺生吃肉,不可以斷眾生的命,這個是最重要的,要用什麼?要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還要愛護一切眾生,方便救護一切眾生,所以這個就不光只是生命,你要保護牠的生命、要護生,乃至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都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眾生者眾緣和合而生,這些山川、樹林、草木,都是眾緣和合而生,都算眾生,方便救護一切眾生,所以佛制連出家比丘不踏生草,這都是方便護生。為什麼?這草下有蟲。《學佛行儀》、《沙彌律儀》裡面教你走路要看路,地上有蟲、蟻,不要傷到,你要能方便救護眾生;甚至早上起來,都還教你「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如果真的不小心踩到了,希望這個眾生能夠超脫往生淨土,這個都是菩薩戒。菩薩戒一定就涵蓋一切的戒律,方便救護一切眾生。不光只是自己不殺,還要能護生,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眾生的生命。因為生態環境破壞掉了,這眾生也活不下去。就像你放生,你要是無知,你放下去,你把生態環境破壞掉了,被你放的這些生物好像是活的,可是那邊原有生態的這些生物死光了,所以你雖然這裡放,但是那邊又犯了殺業。所以沒有智慧的人,他不懂得去保護生態,他以為我只要放生放下去,他就有功德了,沒想到還造了殺業。那最後這些破壞生態的這些動物、甚至植物,還是被人家抓起來,還是被人家剷掉,抓起來可能就抓去殺掉,所以你放生並沒有功德,所以我們講的要如法的放生。放生就兼有護生的意思在裡面,這個都是菩薩戒,太多太廣了,乃至你的煩惱,你要能夠了達煩惱性空,不起一念能斷之心,作意造修,這講很文言,想說你要來透過修行來斷除煩惱。你要知道煩惱性空,那知道以後不妨無修而修,這就不犯殺了,所以這個都是不殺生。乃至知道煩惱即菩提,即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不妄斷煩惱,知道全相即性,全性即相,這都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如果菩薩你做不到,那是菩薩波羅夷罪,這犯了重戒。那犯了重戒怎麼辦呢?很多人想到要對清淨僧懺悔、對十方僧懺悔,對於犯輕戒要對首懺。我告訴你:佛門為什麼要拜懺?你以為你給這些沒犯戒的人在那裡懺罪,你就能夠消災滅罪嗎?未必消得掉,你要拜八十八佛,你要拜這些懺法,在佛前求懺悔。佛是清淨僧,佛聽得懂你的話,他懂你的心,佛菩薩知眾生的心,不是你先生知你的心,不是你太太知你的心,諸佛如來知眾生的心、知眾生的業,你要在佛前懺悔,而且佛是清淨僧。你拜懺的時候請十方諸佛,這是十方的清淨僧,佛是真正僧人中的僧人。向佛菩薩前懺悔,禮懺滅罪。所以為什麼佛門都有拜八十八佛,就怕你犯戒,那你在八十八佛面前發露懺悔。你看念這個懺悔就是教你怎麼懺罪,所以一般持戒的人不懂,現在犯了這個戒,趕快找幾個沒犯的,給他念一個羯磨,他就以為這樣就沒事了,下次還是犯。所以大乘的戒律它直接教你拜懺,你看這個叢林道場拜懺,早上念十小咒、念楞嚴咒,滅你的破戒罪、滅你的犯戒罪。所以祖師大德大慈大悲,世間人不懂,以為找個人來講,他的罪就滅掉了。你譬如說像犯輕戒好了,輕戒對首懺,對首,對誰的首?對自己的心首,不光只是人對人,自己有沒有心悔改。輕戒就是所謂的「惡作罪」,你犯了惡作罪,你譬如說你「合會軍陣。興兵相伐。」讓兩個國家打仗,這個惡作。你以為這麼對首懺,你就能消得了業障嗎?你如果沒有在十方諸佛面前懺悔,你殺這麼多眾生,這個業怎麼能消!所以腦筋要清楚,犯了戒,你要怎麼懺?你要拜佛門的這些懺儀,我們佛門裡面常用的就是八十八佛。拜八十八佛能懺一切破戒的罪,念楞嚴咒能滅一切破戒罪,縱然是你未受戒前的破戒罪也能滅。所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無問輕罪跟重罪,這個無問輕重,一時銷滅。所以為什麼我們講你要念楞嚴咒、要念十小咒。現在佛門有些出家人,早晚課念《弟子規》,我告訴你,你就準備下地獄。你看哪一些道場早課晚課念這些世間書的,你就知道這些出家人,你不要看他現在敲著木魚、敲著大磬,人模人樣的,他是人中的畜生、人中的餓鬼、人中的地獄道眾生,將墮地獄。所以你要清楚,這些都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你送這些世間的書,你滅不了你造的惡業,只有持咒、只有向諸佛如來禮懺,這才能滅罪。就像唐朝的時候有一位玄琬律師一樣,他這個人從小,我們看他的傳記就知道,他從小就是個得戒的和尚,他就懂得持戒,人家拿肉給他吃,他就告訴他,你不要為我殺生,為了這個事情他還去懺悔,他當小孩的時候,還沒出家,出了家是律宗的祖師,他小時候不小心打死了一隻蚊子,他跟他師父懺悔,師父跟他講,你不是故意的,這沒事;他還是覺得不清淨,他到佛前去跪拜,在佛前求懺悔,跪了一個晚上,大殿裡的佛變成真佛來告訴他:你的罪已經消掉了。所以是在佛前求懺悔,不是你對個人,甚至現在這些的持戒的,很多都是俗人,沒有成就,也沒有得戒,你對他懺怎麼會滅罪呢,所以懺罪是對諸佛菩薩懺,這些是清淨僧,你不要對人懺,那個沒有用,所以要清楚,這第一條殺戒。你不要去斷眾生的生命,不要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不可以故意斷也不可以不小心斷,你做事情你都要小心,你不要想說你殺了生、你吃肉了,你再來後悔;還來問我吃肉怎麼辦?不小心吃到了怎麼辦呢?不要不小心,沒有不小心,因為因果不會管你小不小心。因果,你要是犯了,那就是犯了,就會有相當的報應。所以不要把眾生的命斷掉了,把眾生慧命斷掉了,你再來懺悔,後悔莫及。所以為什麼講殺生這一條戒叫不可悔,因為後悔莫及,懺悔也沒有用,牠的命已經斷了,你的懺悔不能令牠復活,所以要知道。那麼這一戒最重的,還是一樣斷眾生的慧命,這個是最嚴重的,你斷眾生的慧命,一定要注意。不要斷眾生慧命,你要怎麼做?多流通正法,廣宣正法,所以你看一戒真的具足一切戒,具足一切的行法、行持,流通正法,你要修學佛法,你就能不斷眾生的慧命、不斷眾生的生命,你就能方便救護眾生。看到眾生要退心了、要退轉了,方便救護他;那如果人家不聽你救護,你也就不要起煩惱了,很生氣啊,我是他媽媽,講的話他也不聽。眾生要墮落,那就隨便他。有些人想說他要救護眾生、要幫助眾生,幫到後來自己都變眾生了,自己都起煩惱了,煩惱起得比誰都熾盛,那就不行。所以這一點要清楚,這是第一條殺戒。

第二條、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盜戒,盜者不予取。所以我們之前講過,你自性當中,你妄取一法,認為是實有的,這就是犯盜。甚至你的言語當中,你起心動念當中,教人或是設方便,讓人家著於世間法上的,取世間法都是犯盜。一切法本自具足,你妄生有能、有所,這個都犯盜戒。所以我們應當令一切眾生生福生樂,生福生樂,不要令眾生起煩惱,應當教導眾生知道性相一如,知道一切法唯心,不要妄取諸法。你自己也不要妄取,如果起一念妄取,你自己就要迴光返照。常看到很多同修,動不動起心動念,一件事情想半天轉不開來,這個都是犯盜戒。妄取世間法,認法為實有。你如果發現你認法為實有,你要趕快化空,不要隨著這個妄念,一直打妄想下去,不然又犯到後面的酤酒戒。所以要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一切法相有體空;一切法即心自性,都是你心變現的。山河國土大地都是以心為體。《楞嚴經》說的「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既然心現之事,就沒有怨懟、就沒有取著,就沒有所謂的煩惱的出現,這個才叫不犯盜戒,不然就叫盜三寶物。為什麼?自性三寶,你要是起一念迷,就犯盜自性的佛寶,佛者覺也;起一念不正見,盜自性的法,法者正也;起一念染汙意,盜自性的清淨僧寶,僧者清淨也,起染汙意則盜自性三寶,所以故名盜三寶物。為什麼我們講修行,不妄取諸法,你就不盜了,念念銷歸自性。我們學菩薩戒、受菩薩戒,你要會受持,不可以像個俗人一樣,以為只要不要偷東西,這樣就叫不盜了。但是你對你的東西念念執著、念念放不下,這還是盜。對於世間事情你放不下,對於色身放不下,對於無上的佛道你不肯認取、不肯直下承當,都是犯盜。認為心外有佛果,可修、可取、可證,都是犯盜戒。所以修行你要會修,講盜戒最重的就是盜三寶物,盜三寶物裡面自性三寶。你自己迷惑顛倒,迷失本具的覺正淨,迷失本來,起不覺、起不正見、起染汙念,就是盜自性常住三寶,這個罪最重。迷失自性三寶、盜自性三寶,那就產生出六道輪迴、產生出山河國土大地,而後繼續犯重,堅固這個妄念,不斷的妄取妄取妄取,從細念一直至粗念,到後來做盜賊,偷人家的東西。所以我們修行從根本修,從心性下手,你就不會像二乘一樣有取、有證,二乘取著菩提、取著涅槃,這個東西都是犯盜戒。為什麼?菩提本自現成。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講:「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你還長養菩提幹什麼?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還取著什麼?一取著,菩薩犯盜,你就犯了菩薩的盜戒,所以這個修行要這麼修、這麼用功,念念觀照、念念在道。如果你迷惑了,迷了很遠了,趕快回頭,一念覺悟,這個罪就消掉了。如果你執著事相太嚴重,在佛前懺悔,所以我們剛才講的,你要在佛前懺悔,如果你能一念迴光返照心性,那所謂「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一念之間,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所以你看張善和,他就是念佛。這念佛呢,就是一念迴光,地獄猛火化成清涼風,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迷的時候呢,現了這個地獄的現象,因為他殺生,盜眾生的血肉,現地獄相,一念迴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迴光念佛、見佛、成佛時,所謂「以觀佛身故,即見佛心」。見極樂世界就除無量億劫生死重罪。極樂就是我們眾生本地風光,所以你要真正這樣觀照這樣修行,你就不會墮在二乘當中,你就不會去偷別人的東西,你就不會盜三寶物,盜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就是常住三寶,為什麼?因為自性常住,剛才講過「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自性三寶跟常住三寶不一不異,不可說同不可說不同,當然回到事相上來講,常住三寶就是現在有形有相的佛法僧供佛的東西、供法的物品、供僧的這些東西,不可以偷;乃至把這個堂口的東西移到另外一個堂口去。以前叫堂口,現在叫部門,把這個部門的東西移到另外一個部門去,讓這個部門的人找不到,叫離本處。離本處就犯盜了。在講深入一點,眾生迷失本性就是離本處,本來住在大寂滅場地翻為名相之境。所以賢首國師講「真空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這就是離本處,即是犯了盜戒,我們眾生要不離本處,不離本處而成菩提,不離本處而入涅槃,不離本處而行六度,不離本處幫助一切眾生,所以能夠令眾生生福生樂,令一切眾生皆能夠復本心源,皆能夠不向外取著,皆能夠見得本處,你這樣持而不忘,不失,就是持不偷盜戒。
所以我們再講這個十重戒是在給你增益,再把它講仔細一點,上一次時間不夠。菩薩戒這麼修的,你們可能沒聽過,這個就是你了達心性之後,對於心性之理能夠明白了,你就會修了,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盜戒可以這樣持,這是真正的菩薩,你是真正的佛弟子,其他的都是著相。所謂修者修行者以離相為宗,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教你不犯盜戒,不妄取諸法,不妄取諸法就是離相,教你無所持,教你不執著,就是不犯盜,就是持戒。心與眾生同體,同一體性,眾生即佛,佛即眾生,就是生常住慈悲心孝順心,即是不殺生。同體大悲,前面講的不殺生戒。這裡告訴你心不要取諸法、不要著相,無念無作,這個就是持不盜戒,你不偷盜,不離本處。如果迷惑顛倒,你就趕快回頭,所以為什麼說菩薩犯戒,雖然犯戒不名為犯;雖然破戒不名為破,正是此意,除非你起一念二乘心,起增上慢心,你退菩薩願,那就叫破戒了,你覺得這學大乘有什麼好的,不學了變成去學小乘的,背大向小,那就破戒了;其他的像這個雖然犯戒,彌勒菩薩在《地持戒經》裡面講的,不名為犯,雖然犯戒不名為犯。所以為什麼說菩薩戒,你不用擔心你會破戒,很恐怖,只要一起個心念就破。我告訴你:不可破,真如自性,「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你怎麼破,即使你墮地獄了,都沒有辦法破,所謂「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讚佛功德。」心性就是佛的功德,心性即佛,心性的作用就是佛的功德。我們跟你講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戒,不是凡夫戒、不是二乘戒,也不是著相的菩薩戒,那更不是五戒,更不是外道戒了。所以你自己要發無上的菩提心來學,恭敬心向佛菩薩學習、向祖師大德學習,念念不忘失,念念在道,以「光明金剛寶戒」作基礎、作根本,你在持這些一切戒相的時候,行一切戒相的時候,你就懂得怎麼做了,這是給你略說殺戒以及盜戒,那你們要能夠善思惟、善思量,不要迷惑顛倒。

第二講

請掀開《梵網經菩薩戒本》看第三十七頁,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第三條戒,第三條戒:淫戒,那麼《梵網經》跟其他的戒本,所講的這個淫戒,其實名字上雖然不同,但是在菩薩戒的精神上是完全一樣的,這裡很明確告訴你不淫欲,其他的像你們受的六重二十八輕戒,裡面講的不邪淫這個道理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淫者是邪,他就不正了,沒有所謂的正淫,你看這些大菩薩他沒有在造淫欲業的,所以你受了戒,夫妻就不能淫欲,這是大家都要知道的道理,戒律就是這樣規定,這個才能幫助你出三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楞嚴經》教我們應當要斷除淫心,「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你想要成佛這個淫一定要斷,不光心裡不可有,事相上也不可有,這個很重要,男女眾的淫,他著重的觀點不一樣,歸其根本都是心取相分別,都是從愛欲心出發,所以在這個三界當中輪轉不能解脫,我們學菩薩戒、受菩薩戒要有道心,要有決定力,要觀諸法皆空,對一切境界不貪著,所以拓展開來,不是只有女人不得故淫,如果你是女子你要解成與男人不得故淫,拓展開來,在一切境界當中不得故淫,人事的境界、物質的境界不可以貪著,即使你現在好的受用也不執著,你要能夠放得下,所以你不要看到這裡講女人或是女子,你就認為是人道的或是男女之間的行淫而已,凡是心向外攀緣,耽著於境界,都名為行淫,所以這個道理你要懂,我們講的菩薩戒,給你講的是一乘的戒法,所以不會只著重在事相上,我們講的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世間人取著物質、取著男女,這是一種淫,修道人取著境界,禪定的境界、涅槃的境界都算是行淫,菩薩捨兩邊住中道,這些都算是犯淫,所以解經要能解得深,包括你在用功的時候,你不能夠去貪著這些境界,去好樂用功的這些覺受,不然都是犯到了這裡所說的在一切境界當中行淫,那麼現在的學人,他很人情,常常為了人情在破戒在犯戒,在六親眷屬當中毀犯菩薩戒,這就是在六親中行淫,學佛你要知道,你貪著世間、貪著出世間,這個都算是我們菩薩戒裡面講的,你犯了淫欲的戒,我們學佛你要知道,它這個範圍非常地廣大,不光是男女之間的,所以你看這個戒文,「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亦不可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一切男子女人,一切境界當中都不貪著,要能返照自心,要能夠有正念,你常這樣做,你不用管這個淫斷不斷,它不斷它自斷,自然就沒有了,因為這個煩惱也是性空,也是虛妄的,並不是實有,並不可得,最怕的就是你在於佛法跟世間法當中,你沒有決斷力,你沒有這個智慧去抉擇,隨順著世情而行淫,隨順世間的人情、隨順世間的欲望,所以忘失了菩薩的「無作戒體」,忘失了「光明金剛寶戒」,甚至後面的六親當中行淫,畜生當中行淫,諸天鬼神女當中行淫,這就是六道受身,因為六道眾生都是你過去的父母,你不持戒不修行來生就是六道輪迴,輪迴的眾生因淫欲而有生命,所以這裡說不持戒,不明心,不修行,來世墮落六道輪迴,就是在六親當中行淫,與諸天鬼神女行淫。
再者如果你心不在道上叫做非道,非道行淫。我不跟你講這些世間的話,很多人講到這一條戒,我真的懷疑他是不是出家人啊?講戒你要避免一些汙穢的用詞,要能夠令大眾明白「光明金剛寶戒」,這個是最重要的了。所以跟你講非道行淫,非道就心不在道上。心不在道上就落於世間,落於世間你就著於世間上,你就會在六親當中、在畜生、在鬼道當中而行淫欲之法、而行放逸之法,那你就會墮落。所以這一戒為什麼在佛門裡面它是相當地重要,因為你如果沒有道心、沒有修道的決心,你隨順你的世間習氣,隨順你世間的欲望,隨順你的貪著,你就在六道當中行淫,就在六道當中輪迴,或是男女、或是男男、或是女女,隨著自己的情欲去造業。這都是因為你忘失「光明金剛寶戒」,心不在道上,隨順著虛妄的凡情迷惑顛倒。這個時候你要懂得要回頭,要知道你受了菩薩戒了,不可以再像世間人一樣人情,不可以再隨順世間種種的情欲妄想。要鼓勵眾生出三界六道輪迴,鼓勵你的子女能夠發心修道、能夠出家;不要去障別人的道,不要去叫人家結婚,不要去叫人家生小孩。廣欽老和尚講:「如果你想害一個人,你就去叫他結婚。」廣欽老和尚講的很有道理。你叫他結婚,他就在世間貪著了,他就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就在這個世間當中輪迴。相反地,你要幫助一個人,你就叫他修行,就是叫他修道,叫他要捨離他的家庭、捨離他的愛欲,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縱然事相上不能捨,心裡也要放下。勸導一切眾生放下,放下對世間的貪著。你的言語、行為、造作,不可令眾生墮於世俗當中、墮在情欲當中,否則就是自淫又教人淫,乃至於一切境界當中放逸、一切境界當中行淫。後面的因緣法業就是淫欲的過程,起心造作成就淫心。所以我們學佛要淨法與人,要懂得生佛性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你要真的救度一切眾生,教他要永斷愛欲。《涅槃經》講的:「因愛生憂。因愛生怖。」你的憂怖從哪裡來?從愛欲而來。「若離於愛。何憂何怖。」如果離開了你對於世間的貪著,貪錢、貪名的,有的他不貪自己的名,他貪著希望小孩有功名,這也是貪名。如果你都能離開這些愛欲,那你在這個世間就是大自在人。不光自己要離,要勸一切眾生都能離,這個就是生佛性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給人家淨法、給人家佛法,幫助眾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這個才是具有正知正見。你才是行菩薩道。不像現在有的佛門裡面的,他不救度眾生,他還幫眾生證婚,這就是染法與人,這犯菩薩波羅夷罪!拿著慈悲、拿著方便,為所欲為,破壞戒律、破壞佛教。出家人去給人家證婚,合會淫欲,這是教他人淫,都是破戒的行為,這種不是出家人。甚至他講戒,給你胡說八道,他不鼓勵你離欲,還告訴你在世間夫妻正淫,這個就不是出家人的樣子。所以,你要出三界、要出六道輪迴,要永離愛欲。出家人要淨法與人,教導一切眾生永脫輪迴,給予無上的大乘佛法,這個才是淨法。你如果在你的道場講一些世俗話,還叫一些世間人來開一些什麼家庭的講座,幸福人生講座,教夫妻怎麼恩愛,這個都是染法。你是在造作惡業,你是破菩薩戒;沒有慈悲心、沒有孝順心。這些眾生都是你的六親,你教眾生在六親當中行淫。這些眾生過去都互為六親,不是只有這一生的六親,眾生都是你的六親眷屬、都是你的父母,都是你過去生的這些家親眷屬。這一生改形易道,身相變了,好像沒有血緣關係,但是過去生都有啊。所以這菩薩戒我們講的,這戒它是通三世。你還教人家結婚,給人家證婚,還教人家搞這些世間的情欲,都是在六親當中行淫。自己三界絕對出不去。所以他才說我要弄個人間佛教,再來度眾生。我告訴你那是癡心妄想。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就是教你出三界、出生死,沒有什麼人間佛教的。人間佛教就是輪迴,就是邪教。這不是我們自己的看法,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戒經上告訴我們的,你學的佛教裡面只在人間,那就還是在搞輪迴,而且一輪迴到底是能不能做人,那個都是個不定數。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你要能夠遇到佛法,不容易啊!出家人這一生能出家了,你就不要再搞這些輪迴的事;勸導你的信眾,勸導這些佛門的四眾弟子,要能夠放下世間的愛欲,永脫輪迴。這些不學佛的人常常在毀謗,說:「法師,那你這樣講,家庭豈不是破碎了嗎?那不是給家庭製造問題嗎?」其實不會。因為你不照我這麼做,你家庭還是有其他的問題。
人就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學了佛,就離開這四種緣。你不要想說沒關係,你欠你先生的、你欠你太太的,你要去還。我跟你講你還不起,他要討到你直墮地獄為止。這些都是冤親債主,而且還是活冤親。你如果說是這些無形的冤親債主來擾亂你,你寫個牌位、做個超度,佛菩薩力量加持,大家好說話,很好解決。活的冤親最難解決,而且你根本不把他當冤親,你認賊為子,你把他當寶貝。你把冤親債主當成寶貝的話,難怪你要受他的影響、受他的汙染。那還有一種,假裝學佛,想說太太學佛,他也跟著來學,或是想說先生學佛,她也跟著來佛門裡面學佛。有這種假裝學佛的,我們碰到很多,假學佛的。目的呢,還是要掌控,還是放不下,只是做個表面而已,鬆懈你的心防。等到你真的要出家、要離欲了,他就開始障道了,就尋死覓活了,就要給你開記者會了。所以這一些你自己都要能夠知道、要能夠防範。佛教我們要淨法與人,自己要受持淨法,給人要給予大乘、給予了義。出家人不能搞世間事,不能去給人家證婚。出了家就是要出三界,不能學什麼人間佛教,那個三界出不去,還是在輪迴。嘴巴很硬說要度眾生,說要乘願再來,你是乘業再來。再來哪裡呢?再來就下三惡道,因為你現在是出家,你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沒有做好出家人該做的榜樣、該做的這些事情,再來就是下三惡道。我們有正知正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跟你講能乘願再來。人間佛教的不行,沒那個本事,死的時候都是糊裡糊塗、迷惑顛倒地走,死得很淒慘、死得很可憐。你看我們歷代的這些祖師大德,坐化的坐化,自己三昧真火的,自己火化的,出三昧真火自己火化的,死後全身不壞的,這些人都是出三界的。你看這些教人家淫欲的這些出家人、給人家證婚的這些出家人,哪一個出三界了、哪一個成佛了?裝的很慈悲的樣子,信眾沒有智慧、徒眾沒智慧,就以為他是佛再來。佛是教人出三界,無始以來沒有愛欲佛,沒有輪迴佛,也沒有著相佛。所以學佛人要有正知正見,這淫欲不光只是男女行欲的這個念頭,還有這些事情,包括你在世間生活當中,你都可以檢點地出來,你要去仔細省察你是不是人情,情欲心現前,這個情欲心一現前,想說他是你的誰,他是你的親人什麼的,你就破戒,你就犯戒了,你就隨順愛欲了,這個都算行淫,在六親當中行淫。還有喜歡講是非的、喜歡攀緣的,這個都算六親行淫,都算非道行淫。所以讀經要能廣解義趣。就像很多家庭主婦,我舉一個,你如果在家裡你煮葷的,我們常講最起碼你破三條戒,殺戒一定破,盜戒一定破,再來就是淫戒,為什麼?心裡愛欲心放不下,你一定犯淫。你覺得說他是你先生、他是你的小孩,如果沒有殺別人給他吃,殺眾生給他滋養,你這個愛欲心過意不去。我加愛欲心,你的過意不去是愛欲的,以愛欲做出發點。你就覺得你這個愛欲心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你的家人,這個就是愛欲。學佛人只有一種立場,就是出三界,就是方便救護一切眾生。可是你沒有智慧,你不願意這麼做。你沒有神通,你不知道你殺的這些眾生過去生就是你兒子,過去生就是你的父母、就是你的師長。所以眾生在這個當中相生相殺。《楞嚴經》講:「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縱然經歷百千劫還是在那裡酬償殺業。又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之故。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這殺、盜、淫三個是輪迴的根本,犯一條就要輪迴,何況犯了三條,所以不能煮葷食。大家受了菩薩戒,不能犯殺,不能犯盜,不能犯淫。這個淫欲非常地微細,你不要以為只有盜戒很微細,淫欲更微細,因為它就是你受身的根本。一般人在做夢當中都還不一定會犯盜,但是很多人在做夢中都會犯淫。所以它很微細,因為你這個色身,受身就從它來。你在世間的應對都是因它而應對,都是由這個愛而產生的。所以叫「情見」,我們常講的情見、愛見,都是這個淫欲。眾生日用平常當中都是情見、都是愛見分別,我愛的、我喜歡的,我不愛的、我討厭的,所以《圓覺經》講:「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所以眾生根本的問題,你要能夠解決,講到男女行淫那個都太粗,淫欲就是從你日常生活當中,你的人情、你的情見,你要放下,這個才是真正能夠得解脫。所以菩薩戒它的戒非常地廣大,你不能只把它當作男女行淫。盧舍那佛對這些大菩薩所講的不是只有世間的五戒十善而已,這些大菩薩早就遠離了世間的這些愛欲、情欲,世間男女的這些欲望,早就遠離了,《無量義經》說的:「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都沒有欲望,「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這是大菩薩的境界,釋迦牟尼佛講菩薩戒的時候就是這些大菩薩來聽,所以他這個戒非常地微細;微細的戒不是小戒,是講根本,密而難知,故名微細,一般人認為的微細戒相,就是一些小細節,你比如說盜戒,你把這個東西轉個方向了,有些人要吹毛求疵的,他說這個也叫盜,實際上我們講的盜戒,你昨天就聽過了,盜自性三寶物,偷自性三寶,這個才是微細的戒,密而難知,一般人不看懂,這才叫做微細;這裡講淫戒,最難知的就是這個淫根本就是你在六根當中,日用平常當中應緣接物,它就潛藏在你六根裡面,你吃到好吃的,貪著,犯淫;吃到難吃的,瞋恨,犯淫。都是從愛欲心作出發點,眼見色貪好色,耳聞聲貪好音聲,鼻嗅香貪好香,好香不光只是沉香,好的香水,好的香氣,身感觸,要穿好的質料,要穿名牌的,不光只是身體舒服,出去還有面子,你看都是我相,這些都是淫欲,就在你生活當中,你天天都在犯淫,你自己不知道,妳以為妳沒跟妳先生行淫,你以為沒跟你太太行淫,你以為你只有正淫,你想的這些都太膚淺了,所以我們講菩薩戒,你要能夠知道,這一條淫戒它的含攝的範圍非常地廣大。眾生為什麼會輪迴?就是從這裡來,我才不像其他的戒師給你分析,什麼男女二根入毛頭許,就算行淫,這個都太膚淺,我跟你說這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你要會持,能夠降低自己對於境界的貪著,自己對於境界的愛染,那你就是持這一條不淫戒,這一戒你就持得好,重點是你要能夠懂得這「光明金剛寶戒」的道理,你才能夠懂得裡面十重戒要講的義趣。後面一樣的,「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你不淨法與人,你反而把你的情見、把你的情欲帶給人家,包括寫一些小說的,講一些世俗話的,統統都算是六親當中行淫,不擇畜生,不擇男女,所以這淫的範圍非常地廣大,你不要想說你沒有碰到人家的身體,就算不淫;你不要想說你夫妻,叫做正淫,誰說夫妻是正淫的,這個說法不對,是淫者俱邪,沒有正的,世間人很會鑽漏洞,你跟他講夫妻是正淫,他今天喜歡你,他跟你結婚,明天他喜歡別人,他又跟別人結婚,跟你離婚了,他們也算夫妻,難道這樣算正淫嗎?他的心是飄過來飄過去,一下喜歡這個,一下喜歡那個,你要按事相上來看,他都算是不邪淫!為什麼?他們有結婚,但是現代的人有的一輩子不是只結一次,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還不含出軌的,所以菩薩戒你要從心地上下手,不光只是男女二根不得觸碰,在佛陀的時代就有一個人,經典上講「淫人」,就現在人講「好色」,他很喜歡一個女眾,只看過一次面,相隔很遠,他天天想天天想,想到後來在夢中夢見與她行淫,可是這兩個人從來沒有在一起過,但是這個女的懷孕了。所以持戒不是只有在事相上持,要從心地上下手,要讓你的愛欲心能夠放得下。實際上你要怎麼放下,隨順佛法它自然就放下了,不要把它想得這麼難,這麼恐怖,只是它在展現的時候很多人自己不曉得,那你只要能夠迴光返照,為什麼教你佛號要天天念、時時念、在在處處念,不要人情,不要做這些世間事,這樣你就不會犯淫了,這是講的淫戒。再來我們看: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個我們之前也有講過,凡是說話要不妄語,現在的人很會打妄語,很會欺騙,面是背非,陽奉陰違,你覺得沒關係,這個都是犯妄語戒。講世間話,講一些無益語,都是妄語,不光只是騙人,講一些戲論,什麼是戲論呢?講世間法是戲論,你在佛門道場裡面,你談論這些世間法,都是戲論,都是妄語,不能令眾生起正語正見正業,這個都算是妄語,所以為什麼我們講《弟子規》這些世間的書,現在講的《群書治要》這些東西,這個都是大妄語,你在佛門講這些,你在佛門提倡這些,都是犯妄語這一條戒,為什麼?予人沒有幫助,我說的幫助不是世間法,是出三界,學佛人、出家人不可以去搞這些東西,不可以去講這些東西,凡是說法的都「會歸自性」,所說之法必然攝歸一乘,縱有講這些五戒十善,方便權巧也應當導入一乘了義,如果能直接說一乘,那就是最好,所以這一條妄語,大家一定要知道,不可以自己妄語,亦不得教別人妄語,乃至方便妄語。什麼叫方便妄語?講話故意讓人錯亂、模糊不清,方便妄語,這個「語」不光只是說話,還包括文字,你寫這些文字,寫這些無益語,做這些無意義的事情,或是你在文字當中導欲增悲,令人家起種種的愛見,不光犯了妄語,還犯了前面的邪淫;如果你寫文字毀謗三寶,那就犯了後面的三寶毀謗三寶。你寫文字教人家怎麼買酒,犯了酤酒;寫文字教人家怎麼鬥爭,那後面的瞋心不受悔,你都可以這樣學習理解,寫文字、寫食譜,教人家怎麼煮飯、殺生,教人怎麼偷盜……,這些都是犯戒。你偷盜你就貧窮,偷盜你不要只想說去偷東西,規定你不能做的,你背後偷偷做,這個就偷盜,你一定貧窮,沒有福、沒有慧,這個都算是屬於偷盜的範圍裡面,菩薩戒很廣,它就是在我們生活當中,你都能夠用得上,所以不光只是語言,還有文字,所以講話寫文字,要能夠令眾生起正語正見,你如果令眾生起邪語、邪見、邪業者,讓眾生去造作這些惡業,那是菩薩波羅夷罪。所以不光只是說謊話騙人,包括惡口,包括不正語、不正見,像有些人他覺得他學佛學得很圓融,什麼邪見他都可以接受,好像釋迦牟尼佛都不如他,釋迦牟尼佛揀別大小乘,告訴你何者可學,何者不可學,他覺得佛沒有他圓融,專講一些邪見,這個都是打妄語。所以這個妄語戒也非常地微細,包括你隨便敷衍,應答不答,見言不見,不見言見,都算是妄語的範圍,真如佛性就在眼前,見言不見,有看到等於沒看到,起種種造作,世間虛妄之法、生滅之法當體虛妄,可是你認為實有,不見言見,虛妄之法不是實有的,本是自性沒有的東西,但是你認為實有,叫做不見,不見……本來就是空的東西,你當作是有的,所以叫做不見言見,認法為實有,認境界為實有,起名相計度分別,起計名字相,計著於名字上,執取名字,相續執取,都算是妄語,所謂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一念無明妄動以後,有能見相、所見相,在這當中再起六粗相,六粗相裡面就有計名字相,因為你先分別,再來執取分別,然後相續執取,於執取中計著名字,而後起業,最後業繫苦,都算是妄語,所以妄語一戒就含攝整個佛門的戒律。所以為什麼說《梵網經》叫做梵網,釋迦牟尼佛講,他看這個大梵天王的網羅幢,就想到一一世界猶如網孔,別異無量,一切法亦復如是,所以一戒可以攝一切戒,都有相關,所以才為我們講這個《梵網經》。不是你單看這個名字,單看這個戒條,執相循名,你能夠了解,所以你要懂得什麼叫「光明金剛寶戒」,非常地重要,不可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把法當作是實有的,把虛妄當作是真的,那你就身心墮在自己的名相分別當中,就是身心妄語,所謂「真空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身心墮在虛妄當中。不光所說的是妄語,所想的是妄想,所覺受的是妄覺,所以都涵蓋在這個妄語裡面。所以菩薩戒一戒持好了,一切戒都具足,這就是《華嚴經》上十玄門裡面,諸藏純雜具德門,一一皆純,一一皆雜,所以妄語戒當中含攝一切戒,一切戒當中含攝妄語戒,純雜同時,這就是「諸藏純雜具德門」,你學戒律你要這樣看,一門通了,包括「同時具足相應門」,「因陀羅網境界門」等等的托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你都能夠通達,那真的是入華嚴境界。所以你不要想說戒只是戒條上這樣的規定,那你就太著相了,所以說持戒要持「光明金剛寶戒」,就是讓你知道學戒律的重點,不能把戒跟經教分開。要知道戒即是法,法即是戒,法就是指經教。要知道戒體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沒有任何的差別,眾生本具,只是你迷惑顛倒了,所以透過這些戒律來開發,但是現在的人接觸到戒律非但開發不了,反而徒增迷悶,那只能說是邪師過謬,非眾生咎。什麼叫邪師,這些破壞戒律的,他算是一種邪師,可是不算是厲害的,厲害的就是他持戒持得很嚴,可是著相不明心性,這個是大邪師,大到你看不出來,所以你要會看,有些破壞戒律的,毀謗佛戒的,那個算是小妖小魔,真正的大魔他是持戒,大魔王他持戒,他持菩薩戒,跟你講菩薩戒,比丘戒他也會,都按照文字上講,對於心性之理他完全搞不懂,為什麼呢?因為佛在經典上講,心性之法魔不能說,所以你不要看他表面持戒,所謂「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菩薩法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就是真如佛性,就是一乘了義。一乘了義釋迦牟尼佛講的,魔不能說,你說叫這個魔王持個不殺戒、不淫戒,他表面他都很能做得好,該什麼時候做什麼,他都做得好。可是一講到心性之理,他絕對說不出來,縱然講也只講個名相而己,講不出真實的義趣,所以說魔不能說,我勸大家去看祖師大德的,看寂光律師的,這些都是大菩薩再來,看真正祖師大德的註解,這些都是得戒,依他們的註解來學,以他做得戒和尚,那絕對沒有問題。祖師大德講戒都是銷歸自性,不會教你著相,學佛的你要聽清楚,真正的這個「光明金剛寶戒」魔不能說,佛性之理魔不能說。所以大魔王大邪師都示現表面持戒的樣子,但是只是執著在相上,完全不明心性,所以你碰到他你以為你跟他學了,只學了表面,就像你買到了這個山寨產品一樣,只有表面,裡面都不是,表面做得很像,賣到一些仿冒品,他可以仿得很像,但是沒有真實的,對於真實的義趣他不懂,所以你不要看那些毀謗戒律、外道或是小乘,小乘有些毀謗大乘戒,那個都還不算是真正的邪師,真正的邪師就是表面持戒,裡面對於戒體完全不懂,這個就是大邪師,一般人看不出來。我們學了佛,你就清楚了,看了大乘的戒律,看了大乘的經典你就曉得。達摩祖師告訴我們,這些人都是波旬眷屬,對於心性不明白,那是波旬子孫非佛弟子,達摩大師有慧眼,教我們怎麼識別善知識,你要能夠不受這些外道邪師不受他們的害,那你一定要學大乘,對於心性一定要能夠明了。好。我們看: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五條酤酒戒,酤酒戒我們之前也有講過就是計較、分別、估算。分別這個酒是好酒,那個酒是不好的酒,你在世間起計度分別,在那裡思前慮後,都是酤酒,都是迷惑顛倒,都不能產生明達之慧,所以,你不要教人思前慮後,你也不要自己在那裡打妄想。不要起罪因緣,你想著這個世間,就是起罪因緣。酒即是讓你造罪的因緣,所以你在那裡想來想去,思前慮後這個問題就來了,眾生他止不住自己的妄想,想不開,碰到事情他就黏住了,住在這個事情上面,怎麼想都想不通,佛教我們無念。念佛也是如此,念到心空。所以你在起世間妄想的時候,你就要知道,你已經在犯酤酒戒了,酤酒戒不光是買酒,當然也是包括買酒,或教人家買,重點就是在於你對於這世間在那裡思量、計度、分別。這思量、計度、分別很廣,你們可以去返照,你自己什麼時候在起思量、計度、分別,從早到晚,都在這裡打妄想。想著以後要做什麼,想著之後要做什麼,不知無常將至、不知老病將至,所以整天在那裡打妄想,不能當下無念,不能提起正念,所以這些都算是犯了酤酒戒。酒讓人迷惑顛倒,世間的事情讓人更迷惑,所以教你念佛、教你起觀、教你拜懺、教你持咒,就是不讓你在這個世間,在那裡起思量計度,因為你在這裡思量,在這裡打妄想,你又去造作世間事,又去搞輪迴事,所以受了菩薩戒要懂得調伏其心。《金剛經》講的「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要懂得怎麼來伏心,怎麼讓自己這個妄想降伏,雖然說心性本自清淨,但是你現在不明,不明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妄想太多,你要使用方法,使用佛陀給你的方式,你不要自己打妄想創一套修學的方式,那個不保證成就。現在的人很會打妄想,連修行都自己想,經典看不懂他也在那裡想、猜測、分析。你想不出來,想出來的還是名相,還是文字而已,又掉到六粗相裡面,所以為什麼禪宗教人家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這個話頭不是叫你去想那個話頭是什麼意思,話頭是拿來把你的妄想打掉的,話頭沒有意思。你看像這個龐居士講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是心境一如,妄想完全不起的境界。超出你的思惟,空手怎麼把鋤頭,人又步行又騎著水牛,步行騎著水牛,橋會流動水不流,這個就是形容他自己離開心意識的境界,參禪這麼參,念佛也是一樣,念到心空,參到心空為止,你就能打開本來,沒有別的竅門。你從文字上解,那是文字上解得,好像懂得這些道理,沒有用,真的境界來的時候,你又迷惑顛倒了。所以達摩祖師講:「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從境界上會得者,道力壯」。修行有力量,你才能轉得過來,修行不是在那裡分別名相。永嘉大師講,他曾經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分別名相數他家寶,「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所做的這些工夫都只是虛設而已,「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後面更糟糕,如果你尋枝摘葉,祖師還講:「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所以不能尋枝摘葉,不能專記名言專記名相,要真實的用功。在一切境界當中要提得起正念,能夠念佛,心不隨妄,你就不會落在計度、分別。念佛的時候你也不要想,什麼時候能見性,參禪的時候,你也不要想,想什麼個道理。看現在的參禪,參完禪七打完寫了一篇心得,那這七天都白費工夫,念佛念完了,寫了一篇心得,這七天全部都是枉然,還在佛七裡面比較誰念佛念得比較多,誰拜佛拜得比較多。佛門可以計數,但是不要比較,但看你用功能不能無心而已。如果能直下無心,一句佛號都不念一樣成就。十句得無心,百句得無心,不在句數多少,重點在於無心。你起心分別在那裡打妄想,想這個話頭的落處想這個意思,這個都不對,把你從前的這些枝枝葉葉,這些邪知見全部都放下,這個就不起計度、分別。這才算是不犯酤酒戒。所以說「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一切世間的這些妄想都不要起,所以妄想起罪因緣。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有慧就能斷煩惱,就能證菩提,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自己也應當生慧,也應當令眾生生慧,那就不會起世間計度、分別。那麼「慧」怎麼生?要聽經,天天聽,走路、開車都要聽。要給自己時間聽經,給自己時間念佛,不光自己聽,勸一切眾生聽,沒時間聽經,趕快拿書起來看,這個才能生明達之慧。明達什麼,不是明白這些世間人情世故,那個不算明達,反而是另外一種暗鈍。明了諸法無生無自性叫明達。明了通達,諸法無生無自性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所以學佛的人,受菩薩戒的自己要得般若智慧,也要令眾生得般若智慧。如果你不能得也叫眾生不能得,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妄想者,是菩薩波羅夷罪。你的所作所為,不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反而讓眾生迷惑顛倒不懂得因果,不懂得大乘佛法的義趣,對這世間起貪著心,這個都是犯了酤酒戒,所以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佛門裡面不能提倡世間書,因為這些世間書裡面沒有明達之慧,沒有般若智慧。《華嚴經》上說的:「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也消不了你的罪障。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就天天都在造業,他做好事都是有所得,所以三界出不去,文字上好像寫的他無所得不執著,講的三輪體空的名相,實際上他沒有做到,還是有求,他的無求是為了求更多,不是真的無求,佛門講無求是無念,若能無念即真求,若更有求還不識,這是講見性,無念才能見性,有念要求證得佛性,見到佛性是不可能,若更有求還不識,這個不識說得好,就把你向外求的這個妄想給止住了,有求之心佛性就在目前,你卻不能識得,那豈不冤枉,所以境界之高,不是凡夫所能測度。在《了凡四訓》裡面講的都是他在世間打妄想,徹底的凡夫,沒有志向,所以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了凡,就想當個凡夫,也什麼事不想做,沒有出離的心,倒不如學憨山大師,憨山大師他自己號澄印,他很仰慕華嚴第四代祖師,清涼國師,清涼國師他的名字是澄觀大師,所以跟凡夫不一樣,憨山大師一生明心見性,留下了全身舍利金身,他不起世間種種的計度、分別,留下了這些著作,《憨山大師夢遊集》、《法華經通義》、《楞嚴玄鏡》、《性相通說》、《大乘起信論直解》、《圓覺經直解》、《華嚴經綱要》等等,都能生眾生明達之慧。《了凡四訓》這種東西不可以在佛門提倡,那是印光大師教世間人看的,不是教學佛人看的,印光大師自己念佛,用佛號來對治煩惱,用佛號來了生死。而你用生滅法來作學佛的基礎,你還是生滅,雖然講有因果這兩個字,實際上佛法講的因果跟世俗講的因果不相同。譬如江水、河水、海水雖然都叫做水,但是畢竟海水非是江水,江水非是河水,三個水都不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在這四十九年當中,雖然也講非有非無,也講這些菩提涅槃,但是大乘跟二乘不同,大乘裡面講的因果跟二乘講的因果也不同,跟人天的因果更不同。二乘的因果是生滅,大乘的因果講不生不滅,所以告訴你大乘佛法以不生不滅八識為體。不生滅八識講我們的心不生滅,這八識就是心王,就告訴我們真心本性本來不生不滅,這講到究竟,這個是大乘。所以應當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如果你不能生者,還令眾生生顛倒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再來看:

第六、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如果有人告訴你:哎呀!你沒有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不行。這就犯了說四眾過罪。你不要引《佛藏經》,我告訴你《佛藏經》裡面講的,釋迦牟尼佛已經解釋過了。佛目的,是要令這些小乘的人,能捨之前外道的邪見會歸大乘,所以才用小乘法破他的外道邪見,並不是教他學小乘,並不是叫已發大乘心的人退回去學小乘,那個不叫基礎,那個叫退轉,教你背大向小,這個都不對。所以「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什麼叫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出家菩薩你看像地藏王菩薩、像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出家的大菩薩。在家菩薩像文殊、普賢。你不要只想到說,就是你旁邊坐的那個有受菩薩戒的菩薩,那個還是凡夫,名字位菩薩,我們這裡講的是大乘的菩薩,大乘的法師、比丘、比丘尼。像蓮花色比丘尼、大愛道比丘尼,還有大比丘舍利弗、目犍連這些人都是學大乘的,如果你毀謗他們,或是教人說罪過,說你看沒有學小乘不行,沒有學人天乘不行,你說佛法中非法非律,認為佛門大乘的戒律不行,認為佛門這個淨土宗不行,沒有先按照你的妄想去學這些世間法,那你就是犯了這個說四眾過戒。不光口說、文字乃至於自己言語造作,造作就是身體的行為,讓眾生不能對大乘生正信,都是犯了這一條說四眾過。所以你不要只想到說世間的出家人,不是,你要把他往聖賢僧上去看,這些聖賢僧都是學大乘的,都是學了義經典的。你看舍利弗都迴小向大,文殊、普賢,還有龍樹菩薩這些都是大乘的菩薩,你如果毀謗他們,說學大乘法不行,要學這些外道典籍,世間的這些雜論,或是毀謗馬鳴以及龍樹兩位菩薩,令學佛人對這兩位大菩薩不能生起恭敬心,對他們所說的佛法生疑惑心,都是犯了這裡講的說四眾過罪。所以我們學佛應常生慈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不能讓這些人毀謗佛教、毀謗大乘。你看到人家在毀謗大乘,你要趕快制止他、勸勉他。因為他的錯誤的言論,他錯誤的這些說法,乃至於他個人的偏見,會危害許多的眾生,斷眾生的法身慧命,而他自己本身會受到嚴重的惡報。你不要看現在有些人掛著這個博士、碩士、佛學博士,他的這個學歷在佛門沒有用,如果你是有修有證的,那這個我們承認。世間的學歷我們佛門不承認,那個沒有用,你在世間混一口飯吃可以,到佛門要來混袈裟飯不可能,混了你就有罪過。這些人心裡面排斥大乘,給你假裝他很客觀,他的客觀實際上是要遮掩他的主觀,主觀的偏見。在那裡給你考據啊,分析啊,裝得很客觀的樣子,他也不罵髒話,也不說汙穢的言辭,還跟你坐下來,很理性的跟你分析,他是假裝的,裡面是很主觀的排斥大乘,只要碰到大乘經他就覺得不對,他就覺得是假的,他就一定要找出它哪邊假,非得找到它假的為止,找不出來就說因為找不出來所以是假,他找不到嘛。所以,他們有人毀謗這個《梵網經》菩薩戒是假的,我說對啊,只要不合他的意都是假的,就好像他賺不到錢,他就認為那個人拿的鈔票一定是假鈔。你們得到大乘法財了,他就覺得不甘心了,他認為你拿的這個大乘法財是假鈔,他就像一個貧窮沒有福慧的人一樣,認為有錢人身上的美金都是假鈔,只有他那個一塊、兩塊錢是真鈔,結果最後發現自己學的也是假的,連小乘都不是。所以他們的客觀你不要相信,客觀只是他的表面,他裡面是主觀,只是用客觀來掩飾而已,他們常常在毀謗大乘,毀謗大乘的出家人、大乘的法師。我們剛才講這些出家菩薩、在家菩薩,舉的是這些文殊、普賢。我們中國也有很多這些出家菩薩、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都是學大乘的法師。你要毀謗他,你說這些人的罪過,毀謗大乘,說大乘不行,那你絕對破戒,所以這一戒你要會看。用在世間上來看,常有一些學佛人認為,哎呀!學佛不過是個理論,還是得填飽肚子,還是得賺錢,佛法還是稍微放一下,這個就不正見起來了,心裡動這個念頭了,說佛法中罪過。你再把你這個觀念再教給你的小孩,教人說罪過,對別人說佛法中罪過。你認為學佛不行,跟世間脫節,你都是毀謗大乘,毀謗佛教的經典,毀謗佛陀所傳的教法,你這個說法能令四眾生無量的過失,所以叫做說四眾過罪。這四眾你不要想說是凡夫眾,其實是聖賢眾!聖賢僧這四眾。一般人聽到這一段話,他看到這些不正見的,他就不敢說了。實際上不是,你說有功德,你破斥這些邪見你有功德,不算說四眾過罪,反而成就無量的功德,你不說你有果報。你看世間人,他有道德勇氣,殺身成仁。像這個晉朝的董狐,你們讀正氣歌就知道,「在晉董狐筆」他記錄這些歷史,完完全全地記錄,老老實實地記錄。世間人為了保障歷史的純正,事件的純正,尚且可以把這個身捨掉,學佛人為了護持正法,出來破斥外道,那又有何過?所以,學佛人要有道德勇氣,看到人家在那裡毀謗正法、破壞佛法,你要制止他,你要把佛法講清楚,不可以畏首畏尾,不當回事,不然都算是犯了這條說四眾過,令眾生不能夠生起大乘的善信。所以這裡講的四眾,包括的這個是有修有德的人,不是說無修無德的,因為這些無修無德的人,你指正他,他就趕快拿這條戒來保護他自己的邪見。說你看,你不能說四眾過,六祖能大師不是說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嗎?他就趕快用這句話來保護他自己的邪見。你不要害怕,你儘管說,你痛快地說,把他的這些錯誤的觀念都把它講出來,把它破掉,依經典說,這個就沒有問題。如果你不說,那你就跟他一樣,你不把佛教義理講清楚,你跟他同罪。菩薩聞外道惡人、邪見人毀謗三寶如三百鉾刺心。如果你沒有這種感受,那你不是菩薩,你沒有正義感,連世間人都不如,你怎麼作菩薩。我不是叫你做世間人,只是對比之下連世間人尚且可以殺身成仁,你學佛的人你怎麼能夠不護持正法,所以這一條大家一定要清楚。「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什麼叫反更呢?你聽了這些邪見沒有洗掉,邪見在裡面,在你的腦袋裡面,眾生惡心所多,善心所少,日久會發酵,碰到一些事情、一些因緣,產生了發酵的效果,跟你這個肚子裡面的這個餿水就結合在一起,你就開始嫌棄佛法,開始毀謗佛教,認為學佛不靈,學大乘不靈,認為悟顯法師講經不靈,你就開始毀謗了。怎麼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怎麼沒有能夠讓我的愛欲心可以完全的展現,這是你不善學,學佛不是讓你滿足世間欲望的,不是大乘佛法的問題。所以你要知道,這些邪見你如果不破除,你還留在自己的心裡面,哪一天它就對你產生作用,把你修行給毀壞掉。有時候是你自己,有時候是冤親債主。這冤親債主他有他心通,他是鬼,他會讓你起邪見邪念,會製造一些緣讓你產生不正見,讓你退心、讓你退轉。還有一些就是活冤親,常常有人跟你們講:哎呀!要先把家庭顧好,不要只是學佛。這世俗人常常這樣毀謗佛教,你這種話要是聽多了,你就會跟著他一樣,你要趕快制止他,告訴他你不要胡說八道,你所說的話是不對的,告訴他同時也是告訴自己,制止他的邪見,那如果制止不住呢?那你就不要聽,趕快離開,換個話題。你不能聽他講,聽他講久了,你的業障就要起現行,你就會毀謗佛教,你就會退菩薩行、退菩薩戒,退菩薩戒就是破戒,退失菩薩願就是破戒。所以要知道,佛講這些都是在幫助我們能夠往菩提道上走,往成佛的方向去。所以看到人家在那裡毀謗正法,看到人家在影響你學佛,你自己都要制止他,採取主動,不是採被動。尤其是這些世間人,你的家親眷屬,他特別喜歡跟你講這些不正見,你不能跟著他一起起鬨,不能跟著他搭腔,你要趕快制止他,因為他也犯了說四眾過罪,他毀謗佛法,毀謗佛門的這些出家人,特別是這些都是聖賢僧。我們給你講的法都是依照佛陀傳下來的,這些都是聖賢的話,他毀謗他都是毀謗這些聖賢。佛教這些經教、經法,教你修行的方法,教你處世的方法,都是諸佛如來教導的,只要你毀謗你都是犯了說四眾過,所以我們學佛要有正知正見,很重要。不然你如果受他影響那就迷失本性,迷失真如本性,你不能生大乘善信,那就是迷失了。一念迷就導致你墮落,導致你退轉。所以如果碰到這些退緣,你自己就要注意、就要小心。現在的世間人很會講這些邪見,他都會說:你看你都沒把家裡照顧好。給你講這些風涼話,他目的就是叫你不要學佛。我還聽過的人家毀謗佛教說:學佛學到後來夫妻會離婚,這個說法是胡說八道,你去問問戶政的,那些離婚的他們都學佛嗎?所以要有正知正見,你就知道人家在毀謗佛法,他主要不是要毀謗佛法,他是要障你的道。在障道的過程當中,連著佛法一起毀謗,哪有人家說學佛就會離婚,這話不正見。學佛根本就不結婚,你要聽得懂,學佛根本就不結婚,他看得很清楚,他有正知正見。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沒有結婚的心,他知道生老病死,所以他選擇出家,這是真學佛。那如果你已經結了婚才學佛的,那你就自己看著辦吧,該受什麼業報你就去受吧,甘願結,歡喜受。所說的這個歡喜,是要帶有出離的,想說我受完這個報了,業障就消了。如果能學大乘,能不受就不受,能捨棄就捨棄,先欠著,之後有工夫再來還。所以叫你們持楞嚴咒,楞嚴咒可以把你欠的這些債都先延緩,這在《楞嚴經》上就有講到。

第三講
第七、自讚毀他戒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第七條自讚毀他戒,那麼經文裡面講到,如果菩薩自讚毀他,亦教人,令他人受毀者,那麼這個他人,最重要的要以三寶為主,如果你自謗三寶又教人毀謗三寶,那這個過失很嚴重,同修間互相勸勉,這個不算自讚毀他,如果你有能力你對於經典你能懂,你破斥邪見、破斥外道,這個都不算是自讚毀他,大乘的菩薩要能夠令一切眾生生正知正見,不是讓眾生迷惑顛倒,你看到眾生迷惑顛倒,你把他迷惑的地方給他說出來,讓他能明白,明白要修行,明白要依止大乘,這個都不能夠算是自讚毀他,自讚毀他帶的是利養心,帶的是我相,認為自己很好,他人不如我,就像有一些知見不正的,他認為自己很行,認為自己很有善根,很懂佛法,但是他的知見跟佛教的不相應,他反而在佛門裡面宣揚邪知邪見,這個就是自讚毀他,令他人受毀,令他人受毀包括斷他人的善根,斷他人的菩提,這個都算是這條戒含攝的範圍,令眾生善根受加毀損,令佛法衰敗,而他自揚己德,隱佛法中好事,隱修行的好事,隱經典的好事,隱祖師大德的好事,都是自讚毀他,所以這一戒,你要這樣子來看,因為很多不正見的人,你把他講出來,他就趕快用這一條來保護自己,說你怎麼可以自讚毀他呢,殊不知真正破壞佛法的,就是這些邪見的人,就是這些不正見的人,所以你受了菩薩戒你要想到,如果人家說你,你會不會拿這一條戒來保護自己,自己的知見不正,同修、善友、和尚、善知識告訴你,你瞋不瞋恨,你起不起煩惱,起了煩惱你就會錯用這些戒律,錯用祖師大德講的話,在增長自己煩惱習氣,不是祖師的話增長你煩惱習氣,是你煩惱習氣起現行,你的這個虛妄的面子放不下、捨不掉,所以明明是無上的甘露,倒到你這個髒杯子裡面去,那這個甘露也變成了毒藥,你心中有三毒,就好比這杯子有毒,以三毒心在看佛經,三毒心在解釋經典,為自己的過失開脫,掩過飾非,就是犯了這裡所說的這一條戒,你的知見也不正確,所以學佛的人你要懂得,要能夠護持三寶,護持正法,不能令佛法受毀,不能令正法受加毀損,現在毀壞佛教的人很多,而且毀壞佛教的人很多都是出家人,透過戒律,透過講經,透過衛星電視台,透過網路電視台,種種的媒介,把佛法錯講亂講,他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想法、理念,或是為了自己道場的生計、生存。你看比如說道場是拿來修行用功的,有些道場他說他的道場就是專門做三時繫念的道場,「三時繫念」怎麼會是修道的道場?祖師大德從來沒有教我們做法會當修行,用這種邪見惑亂大眾,自揚己德,好像自己很能修很會修,令佛法受毀,所以導致世間人看佛教就變成只是招魂的、度死人的,甚至認為出家人不務正業,認為學佛人不務正業,把佛法當作是生活的陪襯品,這個都是犯了「自讚毀他戒」,所以你要知道「自讚」,就是自以為自己很聰明,自以為自己很圓融,自己的「我相」、「我執」、「我見」不放下,所作所為不依佛陀的教誡,不依大乘實相,所以有意無意就破壞佛法,更愚癡的是還認為自己這樣有功德,這些都是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不解心性,我跟你講,為什麼這些人不解心性呢,受了戒、持戒,人家也尊稱為律師,也尊稱為法師,為什麼不解心性,這些人都是妖魔鬼怪,昨天跟你們講過,妖魔鬼怪,他不是示現毀謗戒律,毀謗佛經,毀謗戒律的這些,這不算真正的大魔王,真正的大魔王他示現到佛門裡面來,只持戒相、不解心地之理,講經只說文字,只談名言,未能究竟解了諸法實義,也就是第一義諦他不懂,所以名相解釋得再好,你們聽了還是名相,這些名相佛學字典都查得到,也不用他來解,大眾聽了對於心性不能明白,他還很高興、很得意,覺得自己是個博士,自己是個佛學家,這就是自讚,令眾生善根受毀,令佛法受毀,隱佛法中好事,都是犯這條戒,還有像你們當家長,自以為很聰明,你教小孩學佛不按照佛陀的方式,不按照佛教的方式,你把他送到世間法去,讀這些世間東西,送到補習班去,送到這個什麼讀經班去,讀的也不是佛經,讀《論語》、讀四書、讀《弟子規》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沒有辦法生起學佛的善根,甚至將來還謗法。你沒有智慧,讓你的子孫,讓你的小孩善根受損,你犯菩薩波羅夷罪。所以菩薩戒非常微細、非常廣大,剛才講的是事相上,如果心性上認為自己有所修證,有所取著,安住在這些境界當中,或是住禪定,或是住二乘,或是捨二邊,取中道,令本性光明無作戒體受加毀損,因為心性本自清淨,沒有一絲毫住著,你修行有所住、有所著,不能除煩惱,也算是自讚毀他,那個「自」就是「我相」,有取有證,認為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不知心性本自光明,眾生本來不迷,都是犯了這裡所說「口自讚毀他」,說口就包含了身、口、意,因為你單只有口,沒有意,口沒辦法說話,只有口,沒有身,這口是別人的口,不是你身上的口,一定含著身、口、意來看,所以修行要從根本修,從心性上下手,對一切法不取著,識了心性本自清淨,你縱然念佛、縱然持咒,亦復如是,知道我跟佛完全平等,眾生與佛從來沒有差別,諸佛悟了這個道理,所以名為諸佛,眾生迷了這個道理,所以叫做眾生,只是迷悟之有差,沒有聖凡之別,這個道理學佛人要懂,學戒的人要懂,任何一個宗派的人都要懂,修行不能只在事相上,只在事相上這個是裝模作樣,就像你要造金器,有模子沒有金子,持戒只有戒相,不了戒體,那個不算真正得戒,你不知道怎麼修行,古來祖師大德都是依心性而傳戒,而傳戒不是只有儀式,是讓你知道什麼是戒體,什麼是戒相,戒相也不是只有在這十條當中,也不是只有在四十八輕戒上,而是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算是戒相,要懂得防非止惡,所以為什麼這部經叫《梵網經》,它是大梵天王,他的網羅幢,那個幢上的羅網,代表著諸佛的經法,交參沒有障礙,一戒即是具足一切戒,互通,互相融通,所以叫《梵網經》。眾生亦復如是,如果持戒就有持戒的境界,悟心就有悟心的境界,不持戒不悟心,就有不悟心的境界,所以說一一網孔各各不同,別異無量,所以這是《梵網經》為什麼用梵網來做的比喻,就是告訴你一戒就具足一切戒,你聽我們從前面的這樣講過來,你就很清楚了,犯殺戒則一切戒具犯,犯盜戒則一切戒具犯,乃至後面的自讚毀他,所以修行你要會修,各各宗派,只是修行的方法不同,它理是通的,道理是完全一樣,《華嚴經》講:「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路涅槃門。一道出生死。」,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學戒律亦復如是,現在學戒都學得死板板的,其實連死板板都沒有,根本都是著相,在不相干的事情上著眼,佛教我們修行見無所見,現在很多持戒的男女相特別重,男的見到女的好像看到老虎一樣,女的見到男的好像看到妖魔鬼怪一樣,佛教我們見無所見,持無所持,所以告訴你「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什麼叫戒性如虛空,戒性即是心性,所以前面就跟你講了,是一切佛本源,一切佛性種子,是一切菩薩本源,是一切眾生修行的根本,縱然迷了不失不壞,縱然覺悟也不增不減,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你迷失了,所以透過戒律、透過持戒、透過念佛、透過修行、打坐、參究,讓你復本心源,所以你看戒律你只看這個戒條上、表面上,在一些不相干的枝葉上吹毛求疵,你永遠不會見性,所以為什麼律宗這麼衰敗,律宗衰敗佛法就衰敗,什麼緣故,沒有人能宣說「光明金剛寶戒」,佛在《華嚴經》講:「戒為無上菩提本」,這個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這跟《梵網經》是相應的,不是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戒,那個是遮戒,光明金剛寶戒是性戒,性戒就是眾生的佛性,性戒就是佛性,十重四十八輕這遮戒,遮什麼?起作用從性起用遮除煩惱,就遮戒,整個來說《梵網經》是性戒,其餘的是遮戒,就《梵網經》來說「光明金剛寶戒」是性戒,所謂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這個心是性戒,其餘的都是遮戒,幫助你遮除過患,遣除過失,所以你修行你不解心性,你沒有辦法修,所以你看自讚毀他這一戒,你就會認為,我不要說別人,別人也不會說我,重點是不希望別人說我,被講到了生氣了,就說你因果自己負責,其實就是不服氣,那你為什麼不好好想一想,為什麼不好好靜下心來,看看自己有沒有問題,不要人家指責你,你就開始說人自讚毀他,說人家毀謗你,說人家侮辱你,這個都是我相不除,不光在佛法上修學也是這樣,在世間上也是這個樣子,佛門講謙虛,不是世間人的那種謙虛,世間人的謙虛還有個我,佛法的謙虛是心空,心空才叫謙虛,真的虛到極處,虛靈湛寂,所以你看了,學了大乘了,你在一切境界當中,在一切法當中都能通達無礙,你都會修行,縱然有習氣,那個不是問題,你只要肯用功,再重的習氣都能消除,所謂「一切諸業障皆因妄想生。若欲求懺悔當求真實相。」這在《普賢觀經》裡面說的,你要消除業障,你要安住真實相,《法華經》講的「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但是眾生就不曉得自己有業障,雖然知道心性清淨一塵不染,但是業障起來的時候不知道,所以跟你講個十重戒、講個四十八輕戒,讓你在境界當中你能覺悟,你能夠回頭,實際上一旦回頭了,十重四十八輕都只是因病與藥而已,因為有不覺給你說個覺,你迷了給你說個開悟,你悟了連悟都沒有,所謂悟了同未悟,我們同修要知道這一層的道理,你學佛才真的有根有本,學戒你才不會著相,著在戒相上,這個是很麻煩的問題,你處處都有障礙,這個都是不明心性的緣故,所以這裡講的,不光口不能自讚毀他,亦不能教人自讚毀他,乃至做毀他的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什麼叫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就是願代眾生受無量苦,這個是沒有帶感情在裡面,有很多女眾她情執比較重,或男眾情執比較重,代兒子受苦,代女兒受苦,這個不對,受加毀辱,就是你能夠好好的修行,代眾生受苦,你修行會有這些磨難,那你為了度眾生,所以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是這一層的意思,你修行你要轉煩惱,你要成菩提,在路上、菩提道上會有障礙,轉煩惱,不是你想轉就能轉,無始劫以來這個習氣深重,雖然知煩惱性空,但是呢,知道一下等一下煩惱又起來了,念佛念得很清淨,等一下煩惱就來了,不知不覺的就來了,像你們在佛堂念佛用功,念得很好,等一下煩惱就不知不覺的冒出來了,你也不曉得從何時開始打妄想,這個就是習氣,不要氣餒,再提起來,提的次數多了,煩惱就消掉了,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修行就是這樣用功的,所以禪宗的大德即使開悟之後也要常常的保任,所以叫「山林水邊,長養聖胎。」因為還有無始劫來這個習染,常常現前,所以他可以去用功,我們修行亦復如是,你用功、你念佛總是會有這些境界來考驗,你雖然知道境界空,但是也要一陣子才能完全不受影響,有一些道場他希望他的義工很多來幫他做事,他告訴你要在動中用功,動中修行,在境界上磨練,話是說的不錯,問題是你有沒有那個程度,你一接觸那個境緣馬上就退轉了,《地藏經》講的譬如一個人,走了很遠的路,已經身心疲憊了,你還再教他負擔重物,眾生亦復如是,就好像那個剛出生的嬰兒,你剛學佛就好像剛出生的嬰兒,還在襁褓當中,你就叫他要學會運水搬柴,他還在吃奶,還沒長大,你就叫他要接觸境緣,那個是做不到的,所以不要聽人家跟你講相似法,相似的佛法,什麼在境界裡面用功什麼的,剛開始你緣就是要斷掉,這世俗的緣,你要把它斷掉,有工夫以後,你才能接觸境界,接觸境界剛開始接觸不是馬上就在境界當中得力,發現不行,再回來用功,是這樣修行,不是你刻意去找境界來磨練,那個愛欲重的你認為結婚也是人生的一堂課,這一堂課你可以先不要上,等到你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再說,什麼家庭夫妻相處,婚姻也是一堂功課,佛門沒有這一堂,五堂功課裡面絕對沒有這一堂,你把佛門五堂功課做好就好,這一堂不要做,這個免修,不是選修,是免修,不用修,趕快放下,求生淨土。世間人總是有許許多多般的知見,總是有許多的情見,有很多的「我」在那裡作怪,不光毀壞他人善根,也毀壞自己的善根,把自己的善根都斷掉了,還自己很高興,還覺得自己得道了,稱心了如意了,那這個就是愚癡到了極處,釋迦牟尼佛講的可憐憫者,所以這裡說的你要代眾生受加毀辱,就在修行過程當中,碰到這些境界你要能夠熬得過去,要能夠挺得過去,種種的障道因緣,你要能夠突破它,所謂「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這一切是非就是世間的是非,你都不要管它,人家怎麼看你無所謂,人家說你不順孝道,不盡婦道,不盡夫道,不是個好先生,不是個好媳婦,不是個好老婆,你都不要管他,用你的功,學你的佛,吃你的素,這是大慈大悲,你要能夠這樣做,這些障道因緣自然就突破了,所以要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什麼叫惡事向自己,自己遇到惡事的時候要能轉得過來,好事與他人,要把佛法推廣出去,令眾生能夠學佛,如果你自揚己德,認為自己的世間意很有功德,很有本事,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在善根上在學佛上受毀,那就是菩薩波羅夷罪,這是講學佛,你要這樣子來用功,這樣子來存心,當然在世間法上,在事相上你不能去毀謗別人,不能去在背後去毀謗,在面前也不毀謗,不可以去偷竊別人的創意,別人的這些東西或是惡意的批評,製造一些假消息,或是模稜兩可的消息,這個都是在世間法上你都要注意,但是我們學佛人,你要知道你要怎麼來修行,如果你看到人家毀謗正法,你制止他、勸勉他,甚至把道理說清楚給大眾聽,這個不叫自讚毀他,這個不算犯戒,有很多外道他都會利用這條戒來批評正知正見的人,為什麼呢?他講不過佛嘛!他就生氣了,就胡說八道了,那麼這一條大家應該要如是學。

第八、慳惜加毀戒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慳惜加毀,慳惜世間法你捨不掉,你就會令他人善根斷掉,你慳惜你的財物不捨,就會讓你的布施波羅蜜受毀損,慳惜你的惡業不捨,就會讓持戒波羅蜜受毀損,慳惜你的瞋心你就不能忍辱,慳惜放逸你就不能精進,慳惜於散亂當中,你就不能得禪定,慳惜於因緣法中,你就不能會得無生,所以令六波羅蜜受毀,所以叫慳惜加毀,這個慳惜就是非常地貪著,不肯放下,人對於自己的身、對於自己的財物非常貪著,所以他就不能行布施波羅蜜,對於自己的家庭,對於自己的愛欲的對象非常地貪著,他就沒有辦法真正放下來學佛,對於自己的習氣非常地執著,我見非常執著,就不能持戒,就不能守佛門的戒律,不能守道場的規矩,來到道場他還覺得很嚴受不了,可是真正想學的,你來我們精舍,你會覺得很舒服,我們道場很有道氣,我們這裡沒有世間法,就是學佛。
學佛人要是慳惜於自己的惡業,慳惜於自己習氣的,他就沒有辦法持佛的禁戒,瞋心重的,他就不能行忍辱,沒有恆心、沒有毅力的,他就不能忍耐,不能堅固執持名號,這就是不能忍辱,他沒有毅力,念佛念個兩天不念了,總是半途而廢,所以他不能夠忍辱,懈怠放逸的他就不能精進行道,叫他用功時間長了,叫他天天熏習佛法,他就受不了了,這就是慳惜於懈怠當中,貪著於懈怠當中,不肯捨掉,不能離身心相,所以你的善根、你的道業就毀損了,這就是慳惜加毀,你慳惜於散亂中,你就心定不下來,你認世間因緣和合以為實有,二乘人是「因緣和合」它是空的,世間人是「因緣和合」他當真,不知道無生無自性,所以他沒有般若智慧,都是慳惜加毀,甚至自慳、教人慳,把自己的習氣再帶給別人,把自己錯誤的知見再帶給別人,造慳因、慳緣、慳法、慳業,造作這個貪著的惡業,不肯捨的惡業、惡行、惡法,「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看到人家有需要,你能幫得上忙的,縱然他不來乞,你也要給他,《無量壽經》講:「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你不要等他來跟你乞,你就能主動幫他,這裡為什麼要等到他來呢?這就是防止你慈悲心不夠,已經來了,你還不給他,那你就犯戒了,菩薩要做到、學佛人要做到,人家還沒有來跟你開口,你就要懂得要能夠幫助眾生,當然這幫助眾生你要看自己的能力,不要幫到後來,你也菩薩退成眾生,自己在起煩惱,所以這裡面你要帶有智慧,叫「悲智雙運」,佛門講「理事不二」,事相上要做,理上也要明白,但是你在運用的時候要悲智雙運,你不能為了接引一個眾生,破壞了所有的眾生他的法身慧命,你不能為了一個人,去損壞大眾的利益,所以你要懂得在「行」的時候要悲智雙運,如果這個人來跟你要這個東西,你知道他要去做壞事,那不能給他,給了他你犯戒,看他要做什麼壞事,你等於是成就他,前面包括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殺法你成就他的殺生,你給他方法、你給他器具,你給他殺的「緣」,緣就代表器具,偷盜淫欲亦復如是,包括人家是來套你話的,你是一個大德和尚,你是一個有修有行的老居士,人家就來給你要句話,結果你沒有智慧辨別,讓人家去毀謗三寶、去毀謗佛法,所以人講話你要注意,講經要注意,你要想到你講這個話,會不會影響到後世,就像佛門有一些大德,自己的境界確實是如此,可是眾生取他的話來破壞正法,就像太虛大師一樣,他的境界「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後世的學人不了解,不知祖師大德的境界,把他這個好話拿來搞世間法,那後悔莫及,當然這個不能說是祖師的過失,是後面學人的無知,但是講話如果能夠注意,不讓佛法受毀損,你就要千萬地注意,話要說清楚、要說圓滿,你看像永明延壽大師、像智者大師,他們得的是無礙辯才,智者大師得一旋陀羅尼,永明大師念大悲咒,蒙觀世音菩薩甘露灌頂辯才無礙,你看他的註解完全沒有問題,他跟你說法,都說得圓圓滿滿的,不會有矛盾的地方,所以學佛的同修你要能夠注意,我不是指責太虛大師,只是後面的人沒有這個境界。就像雍正皇帝一樣,你看他對於丹霞和尚、對於南泉和尚,他說他們這個行為,他自己的境界沒有問題,可是一般人、後世的學人,學丹霞去劈木佛,你學南泉斬貓,你要墮地獄,雍正皇帝是學佛的,他有這樣的智慧,他是明心見性,得到當代的大德印證,所以他在他的《御選語錄》裡面,他就不把他們這些比較特異的選入他的語錄當中,就是防止後人不會學、亂學一通,所以你要知道,不能令佛法受毀、不能令眾生受毀,你所做所為要能夠利益眾生,不光利益現代的眾生,你要想到將來的眾生,要有這個能力遍觀後世,要給眾生做好的樣子,你要這樣子發心發願,所以「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有人要來學佛法,你不教他佛法,你叫他去搞世間法,甚至把學佛的人,已經在學佛了,你還讓他退轉,說你學大乘,沒學小乘沒基礎,沒有學世間法,學《弟子規》學這些《論語》你沒有基礎,這個就是慳惜加毀,你心中裡面對於世間法貪著,所以你所說所做的令眾生善根毀壞,你不施與他大乘佛法,那我相信會講這些話的人,也沒得大乘法,也沒學透,人家古德講:「自從一讀楞嚴後,從此不讀世間糟粕書。」連世間人像唐太宗,他是世間人,看了玄奘大師的《瑜伽師地論》,他自己感嘆了一句話,他說「誰說儒釋道一樣,這個話是胡說八道,還是佛教高明」,世間人他都曉得,他是一個世間的皇帝,看了祖師大德講的佛法以後,他有這樣的感嘆,所以連世間人他都曉得,那何況你學佛人,而且現在講這些話的人都是出家人,很多都是出家人,他自己不上進不學無知,在佛門裡面不學無知,不願意學佛,對於佛法一無所知,你去向他請教佛法,他不告訴你怎麼學佛,不告訴你怎麼修行,反而拿世間法給你學,道場印經跟人家說我要印法寶,給人家錢收來了,跑去印這些世間書,還印了什麼政治的書,教人怎麼治國群書治要,還說《群書治要》是法寶,是佛法的法寶,稍微有一點知識的人都知道《群書治要》不是法寶,如果你印了你就犯盜戒了,偷十方的錢,拿去印這些世俗的書,功德箱上面寫的我要印法寶,法寶就是佛法,祖師大德的著作開示,絕對不可以拿去印別的東西,出家人也不可以用出家人的名義去募款這些世間書,否則敗壞佛教,有一些人聽了我這樣講,他趕快換了個名堂來化緣,他雖然不用印送法寶,他說以他的名義他要來印這個世間的書,可是他是個出家人,佛弟子都不可以這樣做,出家、在家、佛門七眾弟子都不可以,不可以假如來的衣服出賣佛教、裨販如來,「裨販如來」就是出賣佛教,佛說這些人是賊人,佛教的賊,跟人家說要印經、說要送法寶,拿了人家的錢去做世間的事情,然後還不斷地掩過飾非,說我這樣也是利益眾生、也是方便啊,我們講過,用方便、用慈悲來成就自己為所欲為,這個是錯誤的,他只是在掩蓋他對於戒律的不懂,他已經犯戒了,犯得很重,盜十方的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愛做的事情,這《群書治要》只是一個例子,其他還有很多,大家要自己觀察,這些人出賣佛教的形象,讓人家以為佛法就只有跟世間法一樣,然後再來感嘆,為什麼現在出家人那麼少?佛門的這些出家人,才在感嘆為什麼出家人那麼少,你看看你自己幹了什麼事,人家要來學法,你說出家跟在家一樣,佛法就等於世間法,人家幹嘛出家,所以是你在破壞佛教,眾生要來求法,你不施與佛法,你不施與大乘法藥,你還毀壞他的善心、毀壞他的好心、毀壞他的道心,這個不對,所以你聽我這樣講,戒律這樣講,你要回過頭來,趕快覺悟,不要再迷惑下去了,如果你還有把佛教的戒律當一回事的話,你就要趕快改過來,不然你後患無窮,你偷十方的錢,你這個果報不可思議,不是好的不可思議,是壞的不可思議,拿十方的錢還毀壞佛法,披著袈裟做的這些外道的行為,做的這些世俗人的行為,為什麼說末法的出家人,很多都是墮地獄,就是這一類的人,你跟他講說「學佛就是要出離」,他還罵你,說你沒根、你沒有本,他就是要把你道心給毀壞掉,完全依著他個人的想法、個人的欲望、個人的理念,其實那不叫理念,那叫妄想,所以你的善根斷在誰的手上呢?很多時候都斷在出家人手上,這個出家人不是真的出家人,是不如法的出家人,你要碰到祖師大德,你要碰到我,我不會跟你講這些,我都鼓勵眾生學大乘、鼓勵眾生出家、鼓勵眾生受戒,所以你看你們,大家都受了戒,我們精舍百分之八十以上全部受戒,受大乘菩薩戒,不是五戒,我們不會去犯到慳惜加毀,我們不敢破佛的重戒,這一點大家要警惕,再來看: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講瞋心不息,瞋心不受悔,這瞋恨心重,瞋恨心重其實就我相重,你的我相重,人家跟你懺悔,你不願意接受,菩薩要生慈悲心,以慈悲對治瞋恨,所以教你不可以自瞋、教人瞋,什麼叫教人瞋?讓人家起瞋,故意讓人家起瞋恨,擾亂他人修行,擾亂人家修道,那當然你講正法,提倡正法,有一些外道或是一些假學佛的,他會瞋恨,那這個就不算,他自己善根不夠,或是一些小乘的,看了就很生氣,像你提倡吃素,有一些小乘的就很生氣,吃肉的也很生氣,愛吃肉的人他就更生氣,那這個不算是教人瞋,所以學佛你要有智慧,佛法是帶著你往菩提道上走,如果你所做所為不能成就菩提,不能成佛,那就不算是正法,你的思想、你的行為就不算正見,就不算正行。
所以這裡講的「教人瞋。乃至瞋因。瞋緣。瞋法。瞋業。」教人起瞋,給人家做瞋恨的因緣,教人家瞋恨的方法。什麼叫瞋恨的方法?怎麼報復人家瞋法,行報復之事瞋業。所以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所以為什麼直接學大乘,大乘是無諍之法,沒有對待、沒有能所,所以就無諍;有能所、有對待、有人我相,就是會產生出貪瞋癡,所以為什麼教大家一定要學大乘,你勸別人也是要學大乘佛法,非大乘不學,就是只學大乘。「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對一切眾生要慈悲,對於這些器物,你要慈悲,包括無情的眾生,你不要破壞,你不要浪費,這都是慈悲心;如果你不生慈悲心,不願意息諍的話,息滅鬥爭,「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非眾生就不是眾生,就無情的,或是無形的,無形的眾生,以惡口罵辱瞋心,你罵他、侮辱他,「加以手打及以刀杖」不光你手打他,用刀杖、用刀子砍他,用棍棒,瞋心不息,「意猶不息」這個人跟你求悔,你還不願意接受,人家善言懺謝,你猶瞋不息者,是菩薩波羅夷罪。這瞋心只要是眾生他都有,所以要常生慈悲心,慈悲心怎麼做呢?先從吃素開始做,吃素能長養慈悲心,吃素你心就好,吃素就是好心,因為你不忍心殺眾生,眾生看到你歡喜,你看那個愛吃肉的,這些動物看到他,牠都知道這壞人來了,都趕快躲開,就怕被這些吃葷的人傷害,那有慈悲心的人來了,牠們不會走,所以即使動物牠都有覺知,牠都有感覺;你不要說花草也有生命,花草有生機,有生長的現象生住異滅,它沒有神識,它不算是生命,生命是指有神識的,我們中國人一句話你就明白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句話告訴我們草木是無情的,人是有情的,所以叫有情眾生。再者我告訴你,怎麼樣不殺這些無情的眾生?你吃素,心不著其味,就是不殺生;你的心貪著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這個就殺生。你就會想盡辦法,滿足自己的口腹,所以你吃素。為什麼佛教我們做一子想,什麼叫一子?就獨子,你只有這個小孩,你吃的這一碗飯,你吃的這一缽菜,就好像吃了自己獨子的肉,也叫你不要貪著,這個就不殺,這就沒有過失。真的做到不光身吃素,心也吃素,心吃素就是不貪著美食,不貪著其味。不貪著要聽清楚,不貪著不是沒有味覺,沒有味覺那個是生病了,你要去看醫生,沒有味覺,沒有胃口,那個是生病。學佛不是白癡,什麼味道你都懂得,但是你不會貪。所以說長養慈悲心,怎麼長養?從素食開始,你吃素了,你慈悲心生起來了,你就會懂得要護生,你就不會去惱害眾生,這些畜生類你尚且不惱害,你怎麼會去害人呢?人家跟你懺悔,你怎麼會瞋恨不息呢?所以有他的修行的次第,剛好與前面的不殺生戒相應,所以為什麼說菩薩戒一戒就攝一切戒。你起瞋,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所有的這些功德法,全部都被它毀壞掉,《華嚴經》上說的:「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修行這些功德、持戒這些功德,都被它破掉了,等於破戒,沒有錯啊!所以一戒就含攝著一切的戒律。對於眾生要有慈悲心,你不可以用這些器物傷害他,用惡口罵辱他,所以我相要放下,我相在哪裡呢?就是你的那些看法、想法、你的感覺,你覺得怎麼樣、你覺得怎麼樣。現在的教育都是成就我相的教育,從小就教你獨立思考,到佛門裡面來,現在教你參禪,他也不教你無我,教你找到自我,這個都是成就我相。你這麼參、你這麼學,就會瞋心不息,所以你看他在禪堂好像很定,出來以後就毛躁了。「瞋」是講最重的,一定還有「貪」跟「癡」,從癡而生貪瞋;癡就是無明,你沒有智慧,不解大乘法要,不了真如實相,所以妄有境界相生;在境界上又起分別,又貪著不捨,計著名字,貪得到的高興,貪不到的瞋恨,所以你就會犯了這條戒。所以我們學菩薩戒、行菩薩道,在這個上面你要能夠多用功,要能夠常生慈悲心,要憐憫一切眾生,為什麼?眾生本來是佛。你要常做如是觀,不輕視眾生,希望眾生都能夠學佛,你要能夠原諒眾生的無知,原諒他的愚癡,自己的心量才會開闊。再者,你再想想,你受菩薩戒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有無邊的眾生你都要度,何況他跟你有緣,不管善緣惡緣,你都要幫助他。在這當中你還是要小心,不要生起情欲,比如說你先生搞外遇,或是你太太搞外遇了,你很瞋恨他,你聽我這麼講,心裡放不下,想著我還要來度他。其實是你自己放不下啊,不是我們講經的問題,不是這條戒的問題,是教你息瞋心,息瞋心對於境界還是得放下,所以聽經要聽得懂。有一些人他就是情欲重,碰到這個事情他就放不下,他想說法師你說要息瞋,好,我不瞋恨,他也是眾生,對啊!你要來再來度他,實際上這裡面帶著你的愛欲心,你雖然無瞋了,可是有貪、有欲求。佛法你要有般若智慧,你沒有般若智慧,聽到經典,你就會起情執,明明是教你離相、教你離欲的,你就產生欲望,這都是你心中煩惱在作祟,自己要清楚,己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發心是很好,但是你要看一看自己有沒有這個本事。再來看最後一條: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第十條,教我們不可以自己謗三寶,也不可以令他人謗三寶,像一些現代的一些學佛人他在寫註解,出家人自己在寫,你如果是讀這些佛學院的你自己就要注意,寫那些論文,明明是佛教的公案,是真實的事情,你不可以用傳說,令眾生對佛法起疑,這個就是令眾生毀謗三寶教人謗。遣辭用句都要注意,你自己不信,也不能讓眾生對於公案懷疑,你不信,是你善根不夠,你最好不要亂寫,免得現在文件都保存在雲端伺服器裡面,你到時候的果報,就很悽慘,因為沒有人幫你刪除,只要是這份文件還在,人家還找得到,那你還是在三惡道。所以學佛的人要懂得不可以毀謗三寶、不可以毀謗正法,所修之法不可以墮在四謗當中,所謂「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戲論謗。」否則都是謗三寶,都是毀謗三寶,修行要離四謗。世間人不懂,初學佛的人不懂,他想說我嘴巴不要罵,可是他不知道他修行,他的知見不正,都是謗三寶,謗自性三寶,都墮在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些邪見當中,所以產生出了增益,損減,相違跟戲論,亦有亦無就是相違謗,非有非無就是戲論謗。如果你知見不正,起這種心念,墮有見,墮無見,墮在這四謗當中,就如同三百鉾刺心,此心者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就是真心本性,被這個四句,被這個四謗給蓋覆住,你轉不出來,所以最後受害的還是你自己。那如果你年高臘長,你還收了徒弟,受害的就是你徒弟,你徒弟再出去講,現在人什麼都不會,他就出來說要弘法,講話講經都墮在四謗當中;自己處處著相,也令眾生處處著相,眾生聽了不能增益,反受其害。所以你不要看有一些出家人他搭著衣,或在家人搭著衣,你以為他在弘法,他在謗三寶,他在讓眾生對於佛法起疑惑,還有一些人打著出家人專業的形象,一下毀謗這個祖師,一下毀謗那個祖師,這些你都要小心,在現在末法有很多這種人。正法很衰弱,他打著佛教的形象、佛教的招牌,也給你引經據典,你要知道,不是引經據典就對,經典有分了義跟不了義,有分所對的根器、根機,以及它這一部經依止的義趣,不是斷章取義,你斷章取義來引經是錯誤的,有很多人他以為他引了經他就正確了,他是斷章取義。這一部經所說的義趣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斷章取義來註解,不能令眾生起大乘善信,反而毀謗,甚至變成迷信,或是修行變成暗證,那都是毀謗三寶,所以你在外面你聽經,你上網找資料,你千萬要小心。
為什麼說現在的人你最好不要看,我希望你看祖師的,祖師講的不會錯。你不要看一些他是什麼佛學院出來的,或是什麼佛教的博士、哲學的博士,給你引一些經典,外行人看不出來,我們內行的一看就知道,我們對於佛教是熟悉的。你比如說像彌勒淨土,現在有一些出家人在提倡彌勒淨土,引經據典毀謗智者大師,一般人不懂,他看到了,他還以為人家講的這個經是《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很有道理,結果經典所要攝受的對象,根本就不是他講的那個樣子;所要達到的一個修行的宗趣,也不是他那種方式所能達到的。你比如說像這個彌勒內院你要怎麼去?要「行眾三昧。深入正定。」這經典上就是這麼講的,現在的人不要說眾三昧,一個三昧都得不到。他告訴你不用,只要做個五戒十善,念個彌勒佛就可以上生了,如果這麼簡單,虛雲老和尚幹嘛叫你念佛求生淨土,慈航大師為什麼教他的徒眾都求生淨土念阿彌陀佛,表示這些人是解錯了。講修證。所以他引經據典他不是來增益眾生,他反而來毀謗佛教,不光毀謗智者大師,也毀謗彌勒菩薩,把《彌勒上生經》給破壞掉,那就叫自作聰明,自謗三寶,又讓人家謗三寶,對於經典誤解就是謗三寶。讓人家對於經典誤解,對於修行的方法、宗趣誤解,什麼叫宗趣?修行的宗旨是什麼?趣向是什麼?如果你立的這個修行的宗旨不能達到趣向,那這個宗就不名為宗。為什麼講經要講玄義?現在人講經他不看玄義,很多講經法師,玄義他不會,所以他對經典宗趣在哪裡他搞不清楚,所被的根機是誰,他也搞不清楚,這部經的部類差別他也搞不清楚,這部經的緣起、這部經的體性,他都不知道。就這麼東抄西抄,他也說他在註經、在寫論文,也要混個文憑出來誑惑大眾,自己是博士要來教化眾生,那是可笑至極。你要講經你從基礎學、戒定慧學,三無漏。你要解經從讀經開始讀,先讀熟,再來依祖師大德的經典,祖師大德的著作來了解經典,這樣學經,慢慢地你業障消了,才有能力理解經典的意思。然後要透過自己修行,你如果只是看古德的,沒有用,你沒有修行、沒有念佛、沒有打坐,那個都只是枝葉而已,你講不到重點,你對於經典沒有辦法有深刻的體認,你對於世間你放不下,佛講的境界你達不到,你連猜想都想不到,猜想想不到又想講,那就是胡說八道,所以學佛的人你要清楚,你不要自己在那邊毀謗三寶自己不曉得。還有一種毀謗三寶的,他也講說要求生淨土,講說要修行依經典,引經,經教也都學對,但是導歸錯誤,教你入手的地方錯誤。告訴你學佛還是要先做人,還說道理這麼高沒有用,這種言論就是謗三寶,毀壞佛教。嘴巴雖然說經典,但是心裡不相信經典,還認為佛法不圓滿,佛法救度不了眾生,眾生業障太重。所以為什麼淨土宗難信,一稱佛名可以超越十地,直證這個一生補處。他卻告訴你那個太高了,不行,要先學世間法,你不要看他經教講得頭頭是道,引經據典,禪宗公案,手到擒來,心裡面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毀壞佛教。這一種是一般人不容易辨別的毀謗正法,那你自己要想想,自己不要當這種人,不要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嘴巴說要放下,嘴巴說要求生淨土,所做所為都是做世間事情,這就是口雖說空行在有中,這種人出不了三界。所以我們修行、知見不可以墮在我們剛講的這四謗當中,不然就會產生無量的過失。後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在這十重戒當中不可以犯如微塵許,也就是說一點都不能犯,否則你就失國王位、失轉輪王位,一切皆失。皆失就是墮落,就退轉了。菩薩戒只有受法沒有捨法,沒有在捨戒的,也不能揀擇受。你看比如說有人他要捨淫戒,那你就知道了,他要邪淫了。有人他要捨盜戒、捨妄語戒,你就知道他要騙人了。所以菩薩戒不能捨戒,不能揀擇受戒,不能說這一條我看了喜歡我受,那一條我看了我不喜歡,我沒辦法做我就不受,那就不是《梵網經》了,《梵網經》一受一切受,一戒就是一切戒,甚至戒即是法,法者就是經典,法即是戒,它不能分開。戒就是心,就是我們真心本性,心就是戒,沒有辦法分的。你如果分掉了,那是心外求法,這就是外道。所做所為就叫非道行淫,心外求法,心不在道上,叫做非道行淫,淫者貪著也,向外攀緣。所以學經典要能掌握它的真實的義趣,行道要能建立正知正見,不能夠去揀擇受戒,也不能夠為外道惡人傳戒,這些人是外道,他根本不學,你傳他戒、教他戒律,他只會拿戒律來破壞佛法,那你這個傳戒就有過失。不要聽到人家讚歎你有修,你是祖師、你是大德,你心裡就迷惑顛倒了。或是貪圖利養,現在很多律宗的他貪圖名聞利養,為外道受戒,為這些不正見的人、不信佛的人受戒,貪名圖利,想說自己戒子滿天下。我告訴你,你業障滿天下,惡業滔天,等到你要臨終的時候你就知道了,為什麼你持戒會墮地獄?為什麼會墮餓鬼、墮畜生?就是自己的貪瞋癡,自己好樂名聞利養,你放不下。特意標榜這些持戒,特意標榜自己是個律師,這個都是沒有得戒,沒有得法的。所以你真正受持佛法的戒律,你不會去為外道、不會去為邪見人說戒,你也不會為了名聞利養去破壞佛教,你所做所為都會以佛法為優先,世間法你會放下,這樣你才有「出離」的根本,你才有「行道」的根本。如果你在世間法上放不下,你不能選擇佛法,這修行沒有根,沒有菩提心、沒有出離心。佛法給你講得很高,講心性、講「光明金剛寶戒」、講無生無作,對你來說不起作用,因為你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法再好再高也沒有用。就像你家裡很亂,現在買了很好的工具回來,你不想整理還是一樣亂。佛法很好,大乘法很好,你沒有出離心,學佛不會得力,這是我們四眾弟子應當要知道的。那麼菩薩十重戒,我又再給大家重講了一次,這一次在修行上、在用功上多加了很多的內容,那希望大家能夠善思惟,這個經文義趣含攝很廣,不能一一為大家說明,希望你們依著佛經的義趣,依著「光明金剛寶戒」去行持,這個就不會有過失。佛門講的這個戒微細,什麼戒微細?「光明金剛寶戒」微細。不是在事相上、在枝末上吹毛求疵叫微細,那個叫雞蛋裡挑骨頭,找麻煩,不光找別人的麻煩,也找自己的麻煩。心都是著在相上,認法為實有,你要知道無始以來無著相佛,要知道「大悟不拘於小節,大象不遊於兔徑」,不要生起這個管見,毀謗正法、毀謗大乘。要能夠依「光明金剛寶戒」來受持戒律,受持一切的戒律。要知道「光明金剛寶戒」是性戒,其餘的都是遮戒,從性起用,防非止惡。性跟遮是不二的,你不要想說遮戒有受才算犯,講這個話不算圓滿。是性即是遮,遮即是性;從體起用叫遮,攝用歸體就是性。就像海一樣,「光明金剛寶戒」是海中的濕性,它起作用就是海的波浪、海的浮力,能夠運載法船從生死此岸到湼槃彼岸。那學佛如果你只學戒相不解心性,就像海水裡面無有濕性一樣,那它也不是海水。就像你要打造金器,只有模具沒有金子,那也只是虛設而已,也只是空想而已,你做不到。就像電器一樣,這個電器再怎麼高科技,沒有電一樣沒有用,所以持戒亦復如是,學佛亦復如是,希望大家能善思惟,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受菩薩戒法并序
      大吳越國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集序
  詳夫菩薩戒者。建千聖之地。生萬善之基。開甘露門。入菩提路。《梵網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欲知佛戒者。但是眾生心更無別法。以覺自心。故名為佛。以可軌持。故名為法。以心性和合不二。故名為僧。以心性圓淨。故名為戒。以寂而照。故名為般若。以心本寂滅。故名為涅槃。此是 如來最上之乘。祖師西來之意。聞者多生遮障。見者咸起狐疑。以垢深福薄故。是盲者不見。非日月咎。若有志心受者聞者。法利無邊。七辨贊之莫窮。千聖仰之無際。可謂真佛之母生諸導師。妙藥之王能治眾病。入道之要靡越於斯矣。

  盧舍那佛說十地法門。運菩薩之律儀。立如來之行業。恆沙戒品。圓三聚而統收萬行。因門唯一念而具足五位。大士莫不賴此因圓。十剎寶王無不由茲果滿。今者欲弘大事。難稱時機。若曾宿種一乘。方乃能生信解。情執之者。何以決疑。須陳問答之由。以袪邪外之障。

  問。夫菩薩戒者。乃文殊普賢之儔。具縛凡夫。如何得受。
  答。若執凡夫非普賢者。即是滅一乘種。古聖不合云。普照塵勞業惑門。盡是普賢真法界。若執眾生非佛者。即是謗十方佛大教。不合云。佛心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以《梵網經》云。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且稟人者誰不有心。凡成佛者皆從心現。所以釋迦出世。開眾生心中佛之知見。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祖師云。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所以一切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即眾生佛性之心。具佛心戒矣。況菩薩戒唯以開濟為懷。不同小乘局執事相。是以菩薩饒益有情之戒。但濟物利人。如末利夫人唯酒為戒。仙豫大王。唯利唯慈。但行利物之心。即時秉持之志。曷乃於法界而分彊域。向大道而定方隅。徒自勞形。反招餘咎。

  問。眾生心既具佛戒。何用更受。
  答。諸佛教法。皆是為未了者。以暫亡故。似有迷昧。今即約事重明。故稱受戒。自性妙律。圓理昭然。靡隔凡聖。未嘗迷悟。《法句經》云。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大般若經》云。持戒苾蒭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入地獄。何以故。法界中無持犯故。一切法空故。今為未見性人。方便發揚。令信心戒。約事開導。體用雙明。祇如十重四十八輕垢。輕重雖殊。總約事說。別而不別。理事一際。不別而別。持犯條然。不離事求理。起斷滅之心。不離理行事。執常情之見。

  問。具縛凡夫。根微垢重。若令受戒。毀犯益多。若不觀根。返遭淪墜。
  答。只為垢重障深。令受佛戒。現行煩惱雖厚。佛乘種子無虧。貴聞自本有之佛性善根。諸佛不可思議戒之威力。能令佛心明朗。煩惱輕微。設少持時。功德無量。才發一念。已過聲聞。諸佛校量群經具載。不可以情思臆斷。背佛違經。謗大之愆。罪淪長劫。《菩薩瓔珞經》云。佛言。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不受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誌者。畜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非鬼。非人。名為畜生。名為邪見。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 。
  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寶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福果不可稱量。其法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受其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名為菩薩。勝無而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問。何不以八關十善漸漸度之。能稱小機。免成毀犯。
  答。經云。若以十善化人。如將毒藥與人。雖一期得人天之飽。不免生死毒發。終不出輪迴。翻增業垢。若以小乘開化。即是大乘冤鴆。解脫深坑。可畏之處。經云。寧起狐狼野干心。不起聲聞辟支佛意。所以云。但說大乘無咎。

  問。說法受戒。本為超出苦源。何乃卻令誹謗毀犯。翻墮地獄。有損無益。何成化門。
  答。自有聞而頓悟。或有聞而漸持。或有聞而起謗。隨機不同。皆能獲益。佛法真實。終不唐捐。如置毒乳中。味味殺人。又如以毒塗鼓。遠近皆喪。此大乘戒法。聞而起謗。尚獲大益。起尚供養恆沙佛人。何況諦信。一心求受。所以文殊菩薩經中校量云。譬如有人。聞說般若起謗。不信墮地獄。勝供養恆沙佛者。何以故。供養恆沙佛。只得人天生滅之福。若聞般若毀謗墮地獄。受謗法畢。以聞般若為種。才聞說般若便得心開。剎那成佛。校其功力。天地懸殊。又《諸法無行經》云。有一淨威儀法師。憐愍眾生。故從所住處。常入聚落。食訖而還。教化百千萬家皆作佛子。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有一威儀比丘。常住寺中。乃至不能善於菩提所行之道。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生。常入聚落。生不淨心。即鳴楗槌。集眾立制。汝等自今已去。不應入於聚落。於後淨威儀法師。遇有威儀比丘。知不信受大乘戒法。強說一偈。以作大乘種。必知不信誹謗入地獄。地獄罪畢。因聞此法。為悟道之因。頌曰。貪欲即是道。瞋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地佛法。有威儀比丘。聞已誹謗。起是業已。後時命終。是業果報故。墮阿鼻大地獄。九十百千億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六十三萬世。常被誹謗。其罪漸薄。後作比丘。三十二萬世。出家之後。是業因緣。返道入俗。乃至無量千萬世諸根暗鈍。師子游步。於汝意云何。爾時有威儀比丘。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則我身是。我時起是微細不淨惡心。受此罪業。墮於地獄。若人不欲起微細罪業者。於彼菩薩。不應起於惡心。菩薩所行道。皆當信解。不應起瞋恨之心。乃至如來見是利故。常說是法。故知因聞此大乘法。而得成佛。聞而起謗。尚得成佛。何況志誠求聞求受。且如菩薩戒中。十重淫殺等戒。只如現在不受戒凡夫。從無始來。具造殺盜淫欲等事。慳貪瞋恚等法。過去已造。現在今造。未來當造。念念無間。心心靡移。恆沒生死。恆沉苦獄。故經云。閻浮眾生。舉足動步。無非是罪。若行殺害墮畜生中。互為高下。若起瞋恚墮地獄中。常時燒煮。若生慳貪墮餓鬼中。飢火常然。故《法華經》云。於地獄中。作園觀想。駝驢豬狗。是其行處。所以蓮華色比丘尼。昔為戲人。披法服時。以宿命智。觀過去無始前。恆處地獄。無有出期。遂乃廣勸王舍城中。釋種等女。但出家破戒入地獄。終有解脫之時。是以但受破戒。速超得道之場。不受不破。永處泥犂之患。以業道罪相酬。無有體息故。《決定毗尼經》云。佛言優婆離。何故修大乘行菩薩戒。寬容無犯。何故聲聞禁戒。窄狹嚴切。優婆離當知。若初修大乘行菩薩戒。晨朝有犯。應當結罪至午。若菩提心無間斷。戒聚成就。則非所犯。乃至中夜有犯。至於後夜。菩提心無間斷。戒聚成就。則非所犯。優婆離當知。初修大乘行菩提心。戒行寬緩。若有菩薩結罪有犯。不應悔懼。復次若聲聞犯戒。戒相則滅。無復更全。何故。為聲聞持戒。除煩惱故。如救頭燃燒衣。心速為求寂滅涅槃。堅持戒行。以知菩薩為發菩提無上心故受戒。雖暫有犯。乃從事而論。一期所制。若菩提心。四弘願不斷。即不名犯。若永捨菩提心。違四弘誓。即名犯戒。以聲聞人。不發菩提心。受戒但求出離。事戒才犯。持心即斷。以從生滅邊論故。若菩提心菩薩戒。約盡未來際無有間斷故。又經云。犯戒名菩薩。不犯名外道。以未聞大乘佛性戒故。無可得犯。縱修萬善皆是無益苦行所收。種苦求甘。終無得理。蒸沙作飯。豈有成時。所以梁帝發願云。不願作鬱頭藍子暫得生天。寧可作提婆達多永處地獄。且如不受戒眾生。法爾累聚。煩惱所縈。皆墮地獄。設得暫出。還墮輪迴。似蟻循環。如火旋轉。若得戒力。心遇緣因。一念迴心。自然開悟。經云。如王生子為民所敬。得戒護。人生聖種中。後必得聖。如紹王位。設有毀犯。如菩薩戒八勝中。第五受罪輕微勝。墮六趣中常得為王。此是劣中之勝。又如出家比丘。誰是微細精持戒人。二地分持。唯佛能淨。所以經云。唯佛一人持戒清淨。其餘盡名破戒者。南山云。受者法界為量。持者麟角猶多。又云。坐受立破。得無量福。乃至但作奉戒之心。莫作得戒之限。善生云。天地無邊。戒亦無邊。草木無量。戒亦無量。虛空大海高深。戒亦高深。亦復如是。故知受時。十方戒法無邊。破者毫釐少分。終不盡破。所以薩婆多云。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寧可有戒可犯。不可無戒可破。如無戒可破之人。莫道具造惡業。只如深山遠谷。木食草衣。百千萬劫修遠離行。若不受戒法。《大智度論》中。文殊菩薩呵云。與禽獸無異。又《寶林傳》中。有小乘持戒比丘。眼不觀色。耳不聽聲。以不達佛理故。受施主供養。尚作大蕈還債。豈況無戒信受理行都無者歟。如上所引事理照然。金口不易之真詮。古聖現行之榜樣。何得憑虛作實。背正投邪。障他無上之善根。起自菩提之大難。若不投誠懺悔。舌爛口中。善惡因緣難逃。苦樂立即交報。

  問。何故犯菩薩戒不名犯。而戒性無盡。
  答。夫菩薩戒。若約理推。即唯心。心性無盡。所以《瓔珞經》云。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為體。若約事明。初發菩薩心。四弘誓願並徹未來際。攝化有情。不同人天二乘等戒力消盡。若辟支佛戒。無大悲故。戒力消盡。舍利弗當知。菩薩摩訶薩戒行無盡。何以故。一切淨戒皆因菩薩戒攝現前故。譬如種子漸多利益無盡。舍利弗當知。菩薩心者猶如種子。諸佛如來戒行無盡。是大丈夫。名無盡戒行。舍利弗。是修行菩提持戒故。戒行無盡。又受菩薩戒具五功德。八殊勝。向下廣明。校量無盡 。

  問。如上所說。云何是菩薩破戒。
  答曰。曇無讖菩薩戒本云。略有二事失菩薩戒。一捨菩薩願。二增上惡心。除是二事。若捨此身或終不失。從是以後所生之處。當有此戒。增上惡心者。所謂妄說人法二空。未得為得。生大邪見。起不信心。故犯輕重之垢。不生怖畏。若有因緣。或犯輕重等戒。雖暫時破。深信因果。常生懺悔。即不名犯。又曇無讖戒本云。若菩薩瞋他。受著瞋事。不體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欲捨瞋。瞋心猶起。是名不犯。

  問。於諸佛誘進門中。方便極多。省要提攜。何不勸生安養。豈須破戒。翻障淨方。
  答。若生安養。教受九品之文。上根受戒習禪。中下行道念佛。眾生根器不等。不可守一疑諸。《大乘起信論》明諸佛本意。為攝大乘初入信之人。恐生惡世。難得成就。令迴向往生。免得退轉。若見佛法身。易成就法忍。此是明文證上品往生。如文殊菩薩云。如壯士屈伸臂頃。上品見佛。便證菩薩初地。如下第九品。聞大乘不信佛戒。或只念佛。乃至臨終迴向。亦得往生。十二劫始花開。未得見佛。漸證小乘。格其圓功遲速大隔。若受菩薩戒。發無上菩提心者。已信大乘。已受大法。中間設破。亦兼念佛懺悔助生。又得戒威德力。發大乘心力。不受戒者。亦造惡業。只有念佛之力。全無戒力。及聞大乘法等力。約世間論少力且不如多力。庶人力。不如國王力。其但念佛名下品生者。臨終難值遇善友。皆遇緣差。又志力不堅。數數間斷。惡業深厚。善弱難排。須是眾緣。方能克證。故經云。非少福眾生而得生彼。何如大小俱運。權實兼行。廣備資糧。萬善熏發。一心決定。可趨蓮臺。此論受戒而破者。或有頓持或有漸持。若但令一門念佛往生。則九品虛設。上品大乘孤然可棄。從上諸佛不合制戒及禪定多聞。但說一門。以度群品。天台教云。以八教網撈人天魚。有頓有漸。不定秘密。藏通別圓。如是機接。尚不得一。且一網孔。如何張鳥。一士夫。如何治國。諸佛無有定法。故號阿耨菩提。機病不同。法藥有異。醫不專散。天不長晴。或有聞法悟者。或有坐禪悟者。或有念經得度。或有受戒證真。諸佛大意。以可度為懷。設不可度者。說真實法。亦不得入。若可度者。說虛妄法。亦得超彼。故佛言。若以虛妄得度者。我亦妄語。菩薩修六度萬行。如乘死屍過海。亦如囚禁廁孔得脫。終不定一法是定一法非。乃至斥妄謀真。捨此取彼。並是執縛自繩。疑網所籠。情見不忘。致茲大失三乘十二分教。唯翳我執愚心。執盡情亡。智生道現。故經云。眼病見空花。除翳不除花。妄心執有法。遣執不遣法。若悟大道圓通之人。尚不見一法。是何有一法非盡。十方世界未有一人成佛。亦不見一人作眾生。地獄在何方。天堂居何處。不省愚蒙翳目。爭攀空裏之花。豈察妄想疑根。徒怖暗中之鬼。實可憐愍。徒自驚嗟。吾今依佛語故。遵至教故。曲順機宜。隨緣舒卷。有求大道者。說一乘之妙旨。來求小行者。布六行之權門。大小兼弘。禪律俱運云云。自彼於我。奚為何得。專愚生於妄見。執權謗實。毀大怖空。螢焰何齊日馭之光。蚊嘴豈盡滄溟之底。逆風執炬自取焚燒。漏管窺天。徒抱慚恥。今遵佛旨。右聖圓文。纂集施行。度有緣者。溥願法界含識。凡有見聞受菩薩戒而行菩薩心。發菩提願而圓菩提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