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十五、十六)
(講解)
這個是第十五願跟第十六願:「壽命無量願」跟「聲聞無數願」。光明跟壽命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也顯現出阿彌陀佛名號所代表的功德。
一切法本自無生,無生之法起的作用就是智慧跟光明,也就是智慧跟壽命。你有智慧,沒有壽命,就沒辦法修行;有壽命,沒有智慧,那就累劫愚癡。就像累劫輪迴的眾生,他們都有壽命,但是他們沒有般若智慧。只要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壽命無量。這裡講「壽命無量」,它這「無量」是不可稱計,是沒有辦法算,是多到無法去計算,所以稱為「無量」。
在數學裡面,「無限大」等於無量,因為無法計算。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之前講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那西方極樂世界這裡,清淨大海眾中,怎麼會又有聲聞、又有天人?這是從古以來,凡是學淨土的人都會有的一個問題,連自己初學的時候,也都有這樣的問題:極樂世界不是沒有聲聞、沒有二乘嗎?為什麼經文這裡又講「聲聞」?實際上這是從他的「修證」上來說,他沒有二乘心,他的心是大乘心,可是他的修證、斷證功夫上等於阿羅漢、等於人、等於天的程度。從發心上來說,他沒有二乘心,所以說二乘種不生。「種」就是心,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二乘心。二乘種性能不能生?也不能生,除非他迴小向大,就是以他現在的修證,發願求生淨土,那就能生。為什麼?因為「發願」就是他的大乘心生,二乘心滅。你說阿羅漢求生極樂淨土,能不能?可以。所以,並不是說小乘阿羅漢不能往生,那是你搞錯了,他用他的功德求生淨土,絕對可以往生,因為能信淨土即是大乘,他已經發大乘心。這當中的道理大家要清楚,能深信切願,大乘心就生出來了。所以才說極樂世界有聲聞、有天人。這是就修證來說的。
就像天台宗講的「六即佛」,同樣說是「佛」,卻有分六個層次。第一個叫「理即」,「理即」就是大家都一樣。不管你有修或沒修、有學或沒學、或是諸佛如來、或是地獄眾生,大家都是「理即佛」。眾生的佛性個個本具,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從古到今不可破壞。「理」就是:道理如此,理上如此。再來,當你學佛了,知道了眾生皆有佛性,明瞭此理後,更對於佛法道理都了解了,就是所謂「開圓解」,這稱為「名字即」。其他的宗派是要開圓解,圓解就是知見圓融。我說的「圓融」不是你們那種「世故」。很多人在世間很會做生意,很會與人打交道,又是總經理、又是總裁,他來佛門每個都讚歎他:你好圓融。其實那叫圓滑,而不是佛法講的「圓融」。他是為了做生意、為了賺錢。他不是真正對於佛教能夠了解,不是對於佛法的義趣能夠圓融通達。大小乘都通達;事理通達,事事通達,這才叫「開圓解」。只「開圓解」,但還沒有起修,叫「名字即」。起修以後,叫「觀行即」,是依所解之理而起圓行,剛開始了初步,還沒有斷煩惱,一直到小乘初果須陀洹,這叫「觀行即佛」。都是佛,但還沒有圓滿。再往上是「相似即」,此時他就有修證了,相似就是類似。再往上是「分證即」,「分證即」就是像菩薩的位次,圓教初住菩薩,分證一分佛性。到最後是「究竟即佛」,最後一品無明斷掉了,圓滿成佛,這才叫「究竟即」。所以,同樣都叫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修證的位次上,有聲聞、天人的程度。用天台宗所說的「六即佛」做說明,那就很清楚了。就像學生在同樣的一間學校,或同一個教育體制底下,有分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一樣的道理。這樣比喻,你也就清楚了。分年齡、學識程度不一樣,才有所謂「聲聞天人無數。」這是講那邊大眾的境界。
經文講「壽命亦皆無量」,壽命同等無量。喜歡長生不老的人,看到這裡你就要懂得:天下沒有不死的人、沒有不毀滅的事情。你要清楚,滄海會變成桑田,一切都會改變,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才能壽命無量。在古代有一個外道論師,他覺得自己的論很厲害,無人能破,他執著他的論點,他到梵天那裡去,請大梵天王把他變長壽,結果成一塊石頭。石頭的壽命很長,他立了那外道論。他叫他的弟子守這石頭,只要有人來破論,他叫徒弟把人家的問難貼在石頭上,隔天這石頭會冒出文字來,就有答案能覆回父了。經歷很長的時間都是如此。那麼後來唯識宗的祖師陳那菩薩立「自體二分」、「見相二分」。後面的護法菩薩是「自體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講「自體四分」來解釋諸法實相。而這陳那菩薩是立「自體二分」,用這唯識破外道論。
剛開始陳那菩薩問他一個問題,三天能答。陳那菩薩再問,七天能答。再問,二十一天能答。再問,就答不出來了,石頭最後炸掉。你看眾生對於自己的論述有多執著,何況是生命?所以你想要長生不老,你即使變成石頭都沒有用,因為滴水就能穿石!只有往生到淨土,才是真正的無量壽。所以這裡講「壽命亦皆無量」,也就是往生淨土,你的壽命就算無量,永遠不受輪迴。有些人會擔心,那我這樣子是不是以前的朋友、以前的家人,你都不認識了呢?你回想一下,我們前面講的宿命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你的家人、你的家親眷屬,你在極樂世界你都看得一清二楚。他有需要的時候,你隨時可以幫助他。所以到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幫助眾生。你們不要再給人家作障礙了。不想自己親人往生,你就說:我請佛菩薩為他延命,希望他能在這裡多幫助一點眾生、多做一點好事。要真正做好事,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那才能真正做好事,而且做的事情不會錯。不然就像有些人想做好事,希望佛法可以流通,就給乾隆大藏經擅自標句讀。不然就是自己喜歡政治,就找藉口印《群書治要》,覺得今人不孝、不悌、不聽話就猛提倡《弟子規》,出家人拿十方的錢去做這些世間的事情。這些行為都是具有俗心、沒有智慧的人在做的,全都是在損害佛教、損眾生的慧命,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全部都要背負很重的因果。
佛弟子不要貪生怕死,一定要幫助你的家親眷屬求生淨土。在娑婆世界修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內有貪、瞋、癡、慢、疑,惡見;外呢,又有五欲六塵的誘惑,分別是財、色、名、食、睡。「想要修行」這一念心要發起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使你發心想要修,也都認真地落實佛法,但是壽命不夠,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世間人的平均壽命大約是七十幾歲,七十幾歲當中,每一個人學佛的時間點不一樣。有的善根福德因緣好的,從小學佛,有的到中年才學佛,有的是老年才學佛。每一個人時間都不一樣。即使你從小時候開始學,每天用功精進,不間斷、不夾雜、不搞世間事、不起世間念,你想要圓滿成佛,都還未必能達得到。為什麼?壽命到了。再加上你過去生的業力,有的雖然學佛學得早,但是壽命短,不到七十歲,他就往生了等等,有各種複雜的因緣狀況,所以壽命短促。一旦斷氣,功夫不夠的,就有隔陰之迷。入胎一出胎,那你過去生修行的事情全部都忘記了,這就是「隔陰之迷」。就像中國的秦檜。秦檜他過去生是修行人,雖然用功,但是沒有把煩惱斷掉。一投胎變成宰相,大富大貴,可是他完全忘記了他過去生所發的願、所要做的事。佛門講「三世怨」這一生修行,來生享福,後世就墮落,這是一件事實。在這世間的眾生,都會遇到壽命短促的問題;天災、人為的災禍,都會導致人的壽命減損。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就看到這樣的問題,所以他發了這一願:壽命無量願。凡是往生到西方淨土的所有的大眾,乃至下品下生,他的壽命都是無量壽,壽命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這些人要修行那就容易了,他的壽命不是只有七十歲。而且極樂世界沒有天災,沒有人禍,是真正安穩之處。所以祖師講:「世出世間思惟遍」,世出世間都想遍了、想清楚了,「不念彌陀更念誰」。你在這世間的所有辛苦,到最後都是化為烏有。所以順治皇帝讚僧詩講:「自古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即使你做的事業再大,你這大英雄到最後,死了以後都化為塵土。你的錢財為五家共有:水、火、被你的子孫分掉了,被國家給收去了等等的。所以你賺再多的錢、再有名都沒有用。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最好的去處。我們學佛的人應當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絕對不懷疑、絕對不夾雜。到那裡,你不用怕壽命短促,在那邊也不會生病,又具有天眼通、天耳通……六種神通。往生到極樂世界,一旦開始修行就不會退轉。你在這裡修行絕對會退轉,在這裡修行確實不容易。你看看有多少人退轉,多少人被邪見所惑,多少人被世間的愛欲、世間的事情纏住不能脫身?在這世間不好修,又有諸多的疾病、災難,又再加上壽命短促,一旦無常到來,那就是來生了!至於來生能不能遇到佛法,那還是一個未知數。縱然遇到了,你能相信嗎?你能接受嗎?接受的時候又是什麼時候?也許已是你老年的時候了。所以應當要發願求生淨土。
法藏比丘在因地就是看到這問題:眾生輪迴到此方,輪迴到彼方,彼此輪迴。所謂「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隨其強弱。遞相食噉。」互相吃來吃去。今天你做人,你吃人家的肉,來生你做牲畜被人家吃,要還債。即使是修行人,想要修,壽命也不夠。何況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久修方成,久遠劫才能成佛。你人的壽命只有七十歲,絕對不夠用。這裡講的「佛」是究竟圓滿佛,不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可是還不圓滿。所以阿彌陀佛發「壽命無量願」這一願。
第十六願:聲聞無數願 |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下品下生這些眾生,乃至聲聞、天人的數量是無數,壽命也都是無量的。就算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圓覺,都成就了辟支佛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也就是一百億個日月,這裡面的眾生全部成就了緣覺、全部證辟支佛果,就算「於百千劫。悉共計校。」也沒有辦法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的壽命,以及蓮池海會大眾的數量。所以你要知道,真的非常地殊勝。往生到西方淨土,全部都是上善之人,沒有不好的朋友、不好的人事。去那裡不用工作,想吃飯,衣食自至。你不用想要花錢買房、買樓,都不用。你想要什麼樣的房子,它就現什麼樣的,而且能跟著你走。你走到哪,都不用找飯店,而且保證是頂級的住處。家裡絕對地乾淨、絕對地清潔,不用打掃。那裡沒有空氣汙染、沒有水汙染,沒有疾病,沒有傳染病,其實根本不會生病。然後,你所有的同參道友,每個都是上善之人,都是大菩薩。你跟大菩薩是同學,你有什麼問題,你找他幫忙,他馬上幫你解決。不用像現在的人,還要到廟裡去拜拜、燒香,、去搶頭香,搶破頭都還不一定得到他的保佑。往生到淨土就是這麼殊勝!你不會佛法,也不用查佛學辭典,你直接問他就懂了。有時候你們查佛學辭典,還查錯。人家祖師講對了,你卻看錯。釋迦牟尼佛講「末法的眾生,不識句讀」。這問題很嚴重。到西方淨土,就沒有這些問題。你不會佛法,就問一下文殊菩薩,問一下普賢菩薩,他們馬上教你。看文字看不懂,沒有關係,他現場實境展現,表演給你看。所以這才是真正的殊勝!你煩惱不能斷,他會告訴你方法,給你指點迷津,菩薩教你才是真正的指點迷津。這「津」不是你們想的金錢那個「金」。愛錢的人是「指點迷金」,想要錢,不知道哪兒去弄錢。愛名的,就看看人家告訴他怎麼才能成名……等等的這些利養、受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才是真正的現實,你真得得到。
這個世間你多貪戀,沒有任何益處。你對這個身體好,它就像逆子一樣,將來一定報復你。很多人很喜歡養生、氣功、瑜珈……等等的。他貪著這個色身,希望長命百歲。就像當初呂洞賓一樣,想要做個長生不老漢。黃龍禪師喝斥他「你這守屍鬼」。現代人喜歡養生,看看什麼樣的方法,能讓自己活久一點;甚至有的人想把自己冷凍起來,等科技發達的時候,再把自己救回來......,打這些妄想。他不知道這世間是變異的、是無常的,「有生就有死」。唯一能夠跟生死反抗的,就只有修行而已。只有這可以抗拒生死、可以超脫生死,用那些科技是沒有用的。所以現代人想怎麼養生,希望自己長命,活久一點,其實就是想多造一些業。他不曉得往生到西方淨土,是光壽無量。所以天天在身體上做功夫,看看這身能不能強壯,所以每天除了三餐,再把運動、把養身活動,也當作是一餐。甚至佛門裡面也都在搞這些事情,道場變按摩院。還有去道場幹什麼了?學按摩的、學養生的、.....,都有啊。不光是台灣道場,國外道場都一樣。在家人到道場去學按摩、學養生、學習看看怎麼能夠把這色身滋養好。那都是教你刻意貪著自身。
那一群人掌握不住學佛的方向跟宗旨,以為去道場很熱鬧,就是佛教很興旺,看起來好像吸引了很多人,其實是吸引了很多貪生怕死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修行漢,不是「本色衲僧」,不是真正有成就的人!那些來學世間法的,也不是真正想修行,所以即使人再多、再興旺,這「興旺」也是假相。所以,在末法時期的道場,你不要看它人多,你還要看看裡面是在做什麼?有的只是在搞世間法,講的就是世間話,你不要聽到有講:「善、因果、孝順.....」你就認為他講的是佛法。佛法不是在講一般的善法,而是告訴你「一切眾生具真如本性」,告訴你「一切法不生不滅」,而且告訴你:如何用正確的方法證得。絕對不會叫你在現前這六塵緣影的妄心上做工夫!
你現在使用的心,是妄心,雖然它的「體」是真如,但是你現前迷失了真如,所以你總是隨境流轉,也就是隨業流轉!一旦業力強、境界強就會把你拉到這當中去輪迴,所以你總是作不了主的,這就是緣影心。六根攀緣六塵謝落下來的影像,也就是現在人講的「印象」,你把它當作是你的心,在這上面「生滅變異」起貪瞋癡。禪宗講的「直指人心」不是指六塵緣影,而是講真如佛性。所謂「直指人心」也不是講「第八意識」。「第八意識」是生死根本,有些人他不懂,他以為「第八意識」就等於是如來藏,你要是看過經典,你就曉得它叫「在纏真如」、「在纏佛性」。「佛性在纏」就名為第八阿賴耶,它不是真正清淨,要轉過來才對,能「轉識成智」就清淨了。第八意識它原來是清淨的,可是它現在被汙染,《起信論》講「就好像大摩尼珠體性明淨,但是有礦穢之垢,若不加以種種磨治。終無得淨。若人雖念寶性,不加以種種磨治,終無得淨。」真如佛性亦復如是,沒在無明生死當中,如果不加以熏修、不加以修行學道,真如佛性沒有辦法顯現。所以《法華經》講「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唯有一乘法能啟發眾生的佛性,其他的法沒有辦法,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法華》是成佛的《法華》,《法華經》就是教你成佛,從古到今的祖師都是這麼講。你要成佛,那要看《法華經》上說什麼,法華說一乘啊!所以你學佛、學經教,你要依經典,不能依世間法、不能依世間意。不能整天到道場只是看看:要怎麼煮飯才會健康,吃這種米、那種米、用這款油、用那牌子的油......,變成大家到道場來不是來學道,而是來學養生的,那麼這個地方就不叫道場,你還是貪著娑婆。這就叫「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為什麼?因為娑婆世界還有東西可以吸引你,還有人事可以讓你起心動念,不管你是起好心、起惡心都是輪迴,所以達摩大師講:「造善造惡俱是輪迴」。所以佛法修行以「離相」為宗旨,「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離一切相,你就證得實相,所以《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應無所住」就是「離相」,真心本性就生出來,也就是顯現出來,所以說「而生其心」。生活上應緣接物的時候心無所住,能「心無所住」煩惱自然銷落,煩惱一銷落,真心本性就顯現出來,你不用刻意去滅煩惱顯真心。
小乘講「苦集滅道」,要知苦斷集才能修道證滅,這集苦之因要斷,這苦才能斷,集苦之因斷了,才能證到滅盡定。小乘是有能有所,有修有證,有所取證,所以是不了義!大乘講的是真心本性不用修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是臨濟宗的祖師講的。我的法脈是臨濟宗的法脈,跟小乘不一樣、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不離「人我相」,不出「我是你非、你是我非」,小乘法是不離「能所對待」,大乘法是「即能所而非能所」、「能所宛然」而「能所雙泯」,所以叫「遮照同時」、「遮照無礙」,遮就是「泯除能所」,照就是「能所雙行」。所以,雖然「用」而不礙空,雖然「空而」不礙有,空有雙泯、空有齊現,這是大乘中了義中的了義。
就像眾生雖然在迷惑顛倒,但是一念念佛,就像三時繫念講的「一念回光而易往。究竟不居心外。分明祇在目前。」你們很多人去做了許多場三時繫念,雖做,你回光了沒有?你說要「念佛精進」,那「且道一念未萌以前。還有者箇消息也無」,那還需要念佛精進嗎?若不起一念,還有什麼念佛的消息嗎?所以你要是會參,這三時繫念裡中峯禪師處處給你指示、處處教你回頭,不假外求啊!當體即是無量壽!你見到佛性,即是無量壽。見到真心本性,你所有的受用,就是「聲聞天人無數」,所以《華嚴經》講:「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就在你現前身中,問題是你能不能見性?若不能見性,那就沒有辦法「壽命無量。聲聞無數。」就在一身,不光聲聞無數,菩薩也無數,佛亦無數,異類眾生能現同生性!「異生性」就是講華嚴會上的神、天等等!「同生性」就是講華嚴會上菩薩等,已經見性了,在眾生身中有十方諸佛如來。
「在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你能不能破呢?破一微塵,即見大千經卷。這「大千經卷」不是別物,就是你自性所流露出來的般若智慧,是真實之法,這才是真正的壽命無量。不是只有人的壽命、天人的壽命、聲聞的壽命,而是你在這一段經文當中直接返照,直接見到本性。這個「返」也無可返,既不回頭、也不向前,所以說「無始終。無內外。」沒有始終,沒有內外,「強立名。為法界。」不得已給立個名,其實這法界之性就是你自己,不是指別人,你證得了法界性,你就壽命無量,從此不墮分斷生死跟變異生死。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分斷生死、變異生死,因為一生成佛,但是修行還有層次上的進步,若論道理上嚴格來說,不是真正徹證無量壽,但是就彌陀願力攝持,確實可以達到無量壽,也就是圓滿的成佛。
所以往生西方淨土,可以說是完全了卻「分斷」跟「變異」二種生死。了變異生死,那你就不是凡夫;了分斷生死,那你就是諸佛如來。所以說往生西方就一生成佛,壽命無量。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的壽命,他到娑婆世界這裡示現已八千次。他示現涅槃,也不是真的湼槃,只是轉寄他方,在他方國土作教化,並不是真正有生死,所以你真正見性了,你有這樣的境界,就像張拙秀才講的:「生死涅槃等空花」。「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花」。這是壽命無量,是聲聞無數。「聲聞」就是作用,循聲救苦;「天人無數」那就是千手千眼,所以每一個人佛性就具足千手千眼,你就是沒有證到。你現在一個人在煩惱當中,也是千手千眼,一下要忙這個事,一下要忙那個事,罣礙放不下;嘴巴也是億口億舌,卻是七嘴八舌講是非。為什麼不能轉一轉,講佛法、正語,正思惟,那你的身口意三業當下就變成如來藏性起的作用。菩薩救度眾生是百千億化身。你們搞世間事也是東奔西跑,你們這化身幹什麼去?賺錢去、搞煩惱的事情去,不然就去度假,做世間事,曾無少分利益眾生。你為什麼不能轉過來!
我把這一願義趣給開展開來,讓大家知道,不光西方淨土壽命無量。你現前要是迴光返照,好好念佛,把煩惱放下,你就是「壽命無量」,你所有的作用就是「聲聞無數」。聲聞無數是什麼?就是循聲救苦。這樣講解四十八願,才有一點味道,你是在落實這四十八願。如果只告訴你聲聞四果、斷三界九地幾品煩惱......,這只是講名相。只講名相你就著名相,沒有什麼意義;想學名相,那你去查字典你就能知道,沒有什麼好講的,重點是什麼,你看了經、讀了經,你要能夠受用,要能夠學習裡面要教你的道理。不然一般人看到:到極樂世界有天眼通,他好高興,以為就可以到處亂看,實際上是「眼見色而不著」。天耳通「耳聞聲而不著」;宿命通是「接觸一切境緣,不起煩惱」。「通」是什麼?通暢無礙。你今生所受用的,都是你前生所造。你能不能在這當中不起煩惱?如果你做得到,那就得宿命通。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不離當念,你能不能從這裡轉?這才是佛法。佛法講求的是實相,你對於實相瞭不瞭解,你對於佛法能不能去做到。這個做到不是「造作」,很多人以為學佛修行是「我來落實佛法」,去做什麼事、參加活動,其實那都不對,什麼是「落實」?心念轉,才是落實。因為心念轉,行為就轉。為什麼修行講「身口意」,念佛是要你攝意,意根攝住了,身口自然就不造惡了。以聲攝念,把意念轉過來了,你就不會再造貪瞋癡、再造惡業,那你自然就成就了。所以佛法修行有它的道理,教你落實佛法,就是教你轉念頭,不是叫你起念造作。很多人聽到要落實佛法,就起念造作,到處攀緣,找事做,他以為這就叫作「落實佛法」。很多人聽不懂,也不會修行,明明是在與人攀緣,他以為自己在修行,自以為他在接眾,實際上他是在攀緣,因為他心沒有安住菩提。所以,你落實佛法,你要了知諸法性空,你才有辦法去「行」佛法。講「落實佛法」是現代人的用詞。祖師是叫你「修行」,「修」就是轉心,「行」就是不著。就像你在行動的時候,如果喜歡這樣東西,你是不是就停下來?就像你們去逛賣場、逛市場,尤其是女眾,走一走,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停住,就開始著相了,打妄想,因為他不是在修行,他是在攀緣。
學佛人去市場、賣場,要知道怎麼修行,該買的東西買一買,心不要妄動,買到要的東西,就趕緊回家用功了。一般的女眾她不會用功,到了賣場,去這裡攀緣、那裡攀緣,本來只要買一、兩樣東西,最後買了一車回來,每一樣東西都有需要的理由。那當然的,因為是廣告告訴你,你就被轉了。所以講「修行」,「行」就是於一切法都不執著,於一切萬物都不在意,這叫行,行就是不著。所以《無量壽經》講:「不著如風。無諸障礙。」要會修行,世間人講「趕流行」,流行是一陣子一陣子,不用趕,這一陣子流行這樣,過一陣子它又改變了,所以不要追,你去追,不過就是落個「心隨境轉」而已。流行的「行」就是會變化,不住著。同樣一個字,用在佛法上,用在世間法上,中國人很聰明,一個字卻是完全兩面的意思。
「修」就是轉念,從生死妄想當中回頭,什麼是「生死妄想」?就是你貪、瞋、癡起來的時候、當你面對境界,受不了的時候,你覺得:「我忍不住」的時候、「我忍無可忍」的時候,快要撐不過的時候,這時候就是叫你修的時候,就在這時候回頭,這就是「轉念」。「行」就是放下。常常碰到境界,你都這樣做得到,你就真正會修,你就能夠成就。沒碰到境界時,你也是平平淡淡,也不住、也不著,不住身、不住氣息,當下反觀念佛的人,安住在佛號上,念到後來,連佛號也不住著,久而久之,就有功夫,那你就能夠成就。那個時候念一聲佛,等於念幾千萬聲的佛號,所以說「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此事非易亦非難」,這件事情不難也不易。你想要得到這三昧,全部要靠信願行。
以上講的是「壽命無量。聲聞無數。」